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

篇1

【关键词】农业高校 实践教学基地 管理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要求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高校应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重要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积极研究并探索新形势下的建设模式及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21世纪人才培养、功能定位明确、设施先进和机制灵活、管理科学规范的高等农业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其必要,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职业培训的需要,提高基地建设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江西农业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对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机制作一探讨。

一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过连续多年投入,形成了农业科技园、园林花卉、动物生产与繁殖、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工程等一批类型多样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食品工程基地——南昌三康食品厂,通过了国家QS认证,具备配套生产设备,能够承担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科研中试和人员培训等任务,并为市场提品,是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农业科技园拥有大面积的生产实验田和省级作物品种改良基地,坚持教学、科研、示范、生产相结合。生物工程基地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楼和中试楼。中试楼拥有50~1000 L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8套及与其配套的下游工程设备和检测设备,不仅满足了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还能进行中型规模的发酵试验。园林与艺术学院的花卉盆景实训基地设有组培室、花卉繁育室、栽培室和盆景园等。技工实习基地配有数控车床、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等先进的车、铣、刨、磨、钻、焊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实习和岗位培训的需要。江西农业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自建设以来,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以及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并存在以下问题:(1)建设指导思想和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对基地主要职能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2)投资来源单一,投入不足,设备配套率低,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没有形成良性循环;(3)进入基地的教学和科技人员少,安排学生生产劳动和岗位培训较少,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上发挥作用有限;(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外技术服务少,忽视经济效益,基地日常维持经费紧张;(5)缺乏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缺乏规范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和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二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基地建设只有建立在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长久稳定。当前,校外基地建设由于多方面原因越来越难,企业积极性不高,校外基地多数为临时和短期的,不稳定,实践教学质量也不高。因此,必须提高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明确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教学环节的基础设施,依托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日后的工作岗位。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的窗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坚持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并举,达到二者和谐统一,形成良性循环。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与类型

地方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定位是:承担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和相关科学研究、中型试验、岗位培训任务,以及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农科基地还要承担农业科技示范以及青少年素质教育任务,利用学校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实现基地设施现代化、品种良种化、栽培规范化、技术先进化、环境园林化,成为展示农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将农科基地建设成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试验、科技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重要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要准确,要有所侧重,不能搞大而全或小而全。基地建设要注重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强调专业化和设备的配套性与先进性,提高投资效益,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境专业劳动和岗位培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按照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习和实训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其功能定位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生产型基地。生产型基地具有独立法人和经营资格,其建设主体多元化和筹资方式多样化,可由学校、企业或校企联合设置,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生产性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基地具备生产市场产品的条件。同时,基地还可以承担教学实习、科研中试以及技能培训的任务,承担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使基地真正具有生产、教学、科研和培训功能。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基地运行的良性循环。(2)科研中试型基地。以学科的研究基础或优势为基础,建成开放式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功能为科学研究、中型试验、技能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学生参与项目科学研究,以基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3)教学实习型基地。主要承担课程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和专业劳动,基地具备企业生产的设备、工具、环境,可以模拟生产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任务。

三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讨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管理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实现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引入市场管理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如何加强基地建设立项和规划论证,明确功能定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如何建立评价考核体系,积极吸纳学生进入基地生产实训,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在完成对学生实训任务的同时,如何主动面向市场、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等。

新形势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前提下,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以保证基地的设施能够长期地维护使用和持续发展。针对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地方农业高校办学经费的相对紧张等情况,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管理机制应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而灵活多样。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于桂林(1966-),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教育教学研究。(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72-02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有机组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所谓“2”主要是指前两年,学生在校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辅以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所谓“1”主要是指后一年,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并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形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由校内、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校内“生产型”实习以及校内第二课堂学生的自主实践。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企业“认知型”实习、企业“顶岗型”实习以及校外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期主要进行校外“认知型”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二、三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四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和校内“生产型”实习,第五、六学期主要进行校外“顶岗型”实习。

1.企业“认知型”实习。学校组织学生到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参观学习,由旅游企业的专家介绍旅游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行业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建设等,帮助学生形成旅游职业的真实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以及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2.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导游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旅行社实训室、前厅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茶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进行“操练型”实习。学生在“仿真”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操作和练习,认真练好基本功,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校内“生产型”综合实习。学生在校内营业性的旅行社、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上进行综合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把实训室中掌握的技能、技巧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通过实习,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补课。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不合格者,可利用暑假、寒假以及双休日等业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4.企业“顶岗型”实习。学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实习基地的相关岗位上从事真实的工作,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在相关岗位“轮岗”。如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导游、前厅接待、计导、总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在酒店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大堂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一员,他们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学生自主实践。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的具有职业场景的各种社团组织,如导游服务社团、酒店服务社团、茶艺表演队、礼仪服务队等,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校、系教务科、学工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培养、专业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导游大赛等,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建设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组织实践教学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是关键,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在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具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实习教师队伍。

1.旅游企业师傅“教师化”。聘请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的高素质导游员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但在他们任教之前,需要组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化”。学校专业教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旅游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了解旅游企业最前沿的信息,了解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旅游企业相关的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仿真型”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建立“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

1.“仿真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以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按照旅游企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导游方向可设立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等,酒店管理方向可设立模拟总台实训室、模拟餐饮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等,景区方向可设立模拟旅游景观实训室等。

2.“生产型”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校内建立营业性的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生产型”实习基地,以生产经营带动校内实训。校内“生产型”实习基地具有双重身份,对外是旅游企业,作为企业法人,要遵循企业运行的规则,面向市场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内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要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营造一个“准真实”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准真实”的环境中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则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为此,高职院校都积极与旅游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大都是“松散型”的,往往是校企签订协议多,真正运行少;在校企合作真正运行的旅游企业中,又以作为劳动力顶岗实习多,真正按培养目标让学生轮岗实习并给予指导的少。因此,要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不仅要签订协议,还要根据培养目标,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校企双方共同做好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让学生真正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

四、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立高效率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前提。系部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主任、旅游主管部门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专家、旅游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下设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调整及实施。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由校内实训指导小组和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组成。校内实训指导小组由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负责校内实训课程的开设、实习教材的选定及开发、实习流程的制定、实习成绩考核的方式等。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由实习企业师傅、学校带队老师和学校天空教室辅导老师组成,负责制定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流程以及考核办法。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校内实训指导小组、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这样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流程短,环节少,各节点分工明确,职责具体,可操作性强,效率高。

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保证。

1.建立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中,制定《导游实训室管理制度》《形体实训室管理制度》《语音室管理制度》《餐饮实训室管理制度》《客房实训室管理制度》和《茶艺实训室管理制度》等。在校内“生产型”实习中,制定《旅行社综合实习管理制度》《酒店综合实习管理制度》等。在校外“顶岗型”实习中,制定《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等。

2.建立实践教学督导及反馈制度。一方面,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定期对校内实训进行督导,检查专业教师的实习教案、指导水平、教学效果等;检查学生实训态度、实训水平以及遵守实训室管理制度的情况等。对校外实习进行督导,检查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实习的方案实施情况、指导水平、实习效果;检查学校带队老师对学生实习指导、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情况;检查天空教室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等。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通过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态度和水平等方面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去,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3.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1)校内实训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习考核细则》。实习指导老师根据细则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合格方能参加顶岗实习。(2)校外实习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细则》,由旅游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老师共同考核。旅游企业的师傅对学生在各个岗位上的业务进行量化考核;天空教室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天空教室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带队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定期将学生的三项考核成绩交给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汇总,成绩合格者,方可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

4.建立多元实践考核方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强化过程考核,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采取现场模拟与操作、面试、同学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对项目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解 决实际问题的评价等多元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分析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引入到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指标中,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促进其不断改进和提高,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学校、企业、师傅、教师和学生等多方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多方共赢,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运行。

1.学校以服务与企业合作。学校要结合旅游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人才资源优势和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服务。如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形象包装等。学校还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学生见习方式帮助旅游企业解决旺季员工短缺的问题。此外,学校在业务上要适当倾斜于建有实习基地的旅游企业,如教职员工的假期旅游、学校的相关餐饮、住宿等业务,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

2.企业以岗位与学校合作。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要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为学校服务,让学校根据需要,选择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师傅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并成立企业实习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实习指导工作,把实习学生当做自己的员工进行培养。

3.学校给予企业师傅津贴。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师傅为指导学生付出辛勤的劳动,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津贴,以提高企业师傅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4.企业给予学生劳动报酬。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师傅的指导下,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也为企业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工作业绩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部分开支,减轻家庭负担,还能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和对企业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多元实践教学形式、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校内“仿真型”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普礼,王晓江,梁熠葆.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6).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中职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主要是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分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可称为“实践教学工程”。作为中职教育核心的基础保障,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的技能储备,是目前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目前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难题

(1)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资金短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实训条件滞后成为制约中等职业人才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受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影响,改进或新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数量有限。一方面,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实验所需资金数量较大,但经费来源途径单一,筹措资金难以满足教学实验所需。

(2)校外实训基地亟待拓展。虽然部分合作企业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但合作的企业数量有限且服务项目数和业务量较小,能够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工作性实训的时间和人数有限。究其原因,在于教产合作与校企合作还缺乏更广阔的思路和能够提供借鉴的经验。学校的主观愿望与企业的客观需求还不能够达到协调。因此,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的参与热情较低。

(3)实训教学基地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各中职学校普遍重视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提高实训教学的硬件条件,使得学生在教学观摩中受益匪浅。但与之相应的实训教学基地管理制度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并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完善的与目前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有机结合的管理制度,从而影响了实训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转。

(4)实训基地功能不健全。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已建有实训基地,但实训项目及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实训内容缺乏统筹,不能体现与工作过程的协调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定位层次不高、目标确定不准;学校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运营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在实训基地里的操作被认为只是一个简单重复到熟练的过程,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实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实践技能弱,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训。

二、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1)校内实训基地进一步切合实际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重视硬件设备的建设,还应注重职业环境的营造,使实训过程具有专业基本技能的仿真性。建设具有仿真职业训练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以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切以实际生产为出发点、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通过该方法,学生逐渐体会企业完整的工作过程,提高对所从事的工作的领会,从而基本掌握实际生产中各项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操作技能。

(2)依托行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有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有助于学校随时掌握人才市场变化规律,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学校应该与各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更为校外顶岗实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邀请各企业生产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发以及实训教学工作,使教学与企业生产联系更加紧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企业择优录取,进而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

(3)结合学校和企业优势,系统化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订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学校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求对实训基地建设制订出整体的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组织实施,力求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功能互补,结构合理,长效发展。学校可根据典型实训项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按项目、分层次组织实训,鼓励技能熟练的学生参与顶岗并获得劳动报酬,作为学校勤工俭学及企业助学的方式。

实训基地在保证学生实训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应,利用先进的硬件设施资源和强大的师资队伍的支持,扩展社会服务,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实训基地成为中职学校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4)建章立制规范实训教学各环节工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实训教学管理体制,使实训教学有章可循;强化过程管理,从学生参加实训到实训报告的完成,从实践课题的选定到实训过程的指导监督,都要严格管理,规范运作;鼓励教师优化实训课程,不断更新实训内容,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学生独立完成实训操作和实训报告。

(5)强化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只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过硬的学生。职业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强大的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

(6)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职业技能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省邢台现代职业学校通过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3~5个劳动部门所核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要完善提升实训、实习条件,就应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建设校内工学一体的实训基地。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稳定的协调信任关系,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形成完整、系统的人才培养格局,从而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安喜.关于中职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2(15)

[2]梁文宇.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广西教育(C版),2009(6)

篇4

关键词 校内实习 过控专业 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1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at domestic college,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ilemma and causes faced for practice carried out-of campus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ed at the practice carried in-campus. So it ha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ome new thinking,they are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in-campus and aided by the extracurricular enterprise , this kind of pattern is multiple forms complementary of practice that are changed from the former form that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to the forms that are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schools, different majors and departments. By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specialty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and scientific arrangement of the internship process and content, m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ampus internship conditions, can achieve cooperation and school cooper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Keywords school practice; Specialty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0 前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转化过程,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该环节一般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抓好实习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更优化、更有吸引力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实习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也纷纷建立起相应的实习基地,有同产业运作相对应的模拟仿真校内实训基地,有校企联合办学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使现代大学的教育职能更加完善丰富,集教学职能、科研职能以及社会服务职能于一体,而且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创新思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以校内实习基地为重点,以机电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为对象,探索当前如何应对新的改革形势的挑战,着力寻找一些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

1 高校实习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工科院校传统的实习方式都是在校外实习企业中进行,吃住在生产企业,与工人师傅们同劳动、同生活,少则几个星期,多则几个月,学生们深切体会了企业生产、生活情况,若遇上工厂大修,学生们还可深入设备内部了解详细构造。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许多国有企业实现了公司股份体制改革,计划经济时代的实习条件已很难再现了,就校外企业来说,企业为了求生存、图发展,纷纷把重心转向各自的生产和经营上,对接受校方实习等服务性的工作逐渐淡化;一些企业有严格的企业管理和生产安全规章制度,如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厂区,如此等等使学生的校外实习条件受到限制,于是许多学校把目光纷纷转向校内,创建各自的校内实习基地,就目前各校校内实习基地形式来看,主要有:(1)实验室形式;(2)模拟仿真系统;(3)校办实习工厂。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大多取得了一定成绩和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

(1)实验室形式,大多各自为政,没有有效地加以联合利用。(2)模拟仿真形式,大多只能提供小型设备实践要求和简单演示,大型化的设备及生产线还有待开发;模拟仿真的实践环境和氛围还不够逼真,与实体企业的文化、生产、管理等诸多环节有较大差距。(3)校内实习工厂,大多停留在最基础的实践环节如金工实习等方面,而且从全年的运行来看实习工厂有很多闲暇时间,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4)校内实习基地大多处于为本校学生提供实习服务,为外校提供场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包括接受企业人员的进修、培训或旁听,以达到资源共享的方式还有待挖掘。(5)校内实习基地的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

90年代以前,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恢复高考以后,一批批大学生纷纷培养起来,正好弥补了当时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大量空缺,企业敞开大门,求贤若渴,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和场所,对大学生来说,这些条件无疑是个难得的机遇,但是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技术水平也需要学生们深入现场,实际操作才能理会得清楚和深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为现代、宽松、便捷的学习环境和渠道,现代技术的了解更加快捷、准确。另外,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的就业结构也从农业人口为主、工业人口为主向从事信息相关工作为主转变。因此,虽然校外企业实习条件缩减了,但校内条件和其他条件在变化,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努力开发校内资源并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2 校内实习的改革探究

本文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以下简称过控)专业为对象,针对目前国内高校的校内外实习现状和困境,立足于校内条件,适时兼顾外部环境,对高校实习环节进行探究,着力寻找既切实可行、又经济有效,并能应对各种压力的方法。

2.1 围绕专业特点、有的放矢

过控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主要有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设备设计、过程设备焊接、过程设备控制等。化工过程装备一般分为化工机器与化工容器两大类,俗称动设备与静设备。化工机器类主要是流体输送设备,如泵、压缩机、输送带等带有运动构件的设备,这些设备多是机加工产品,加工精密,内部构造复杂,细小零件多,装配要求高,但体积一般不大;化工容器类主要是完成介质的分离、储存、反应、换热等工艺过程、无传动构件的罐体设备,这些设备多为焊接产品,制造工序多,容量从几升到几百立方不等,类型繁多,很多容器还带有压力且装易燃易爆、有毒介质,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该专业特点,过控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分两大部分进行,机器类实习和容器类实习。

2.2 合理调整实习时间,分阶段进行

一直以来,过控专业或其它工科专业的生产实习或是毕业实习都是一次性(一般为四个星期)完成,而且均安排在大四一学年,生产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开始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开始前,事实上,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从大三下学期已经开始。另外,学生到了大三学期,已在学校度过了两年有余,许多学生开始出现疲乏厌倦的情绪,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明显减低。

为保证实习效果,也为了后续理论课的有效进行,在时间的安排上,我们做了合理调整,将四星期的生产实习分两个阶段,前两个星期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课之前,后两个星期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开课之前,前后相差半个理论课学习的学期。

由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而且为了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新找回往日的学习状态,从今年开始,我院的生产实习就按照以上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前两个星期)安排在校内完成,实习内容为校内机器类拆装,正好对应专业内容的一大部分。第二阶段(后两个星期)实习主要针对容器类部分,有条件的可安排在校外企业,或校内创造环境开展实习。

如此分阶段进行,效果明显改观,前两周校内拆装实习,由于学生们初次接触实际化工机器,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动手拆装,学习热情开始提升,兴趣重新激发,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后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课堂,到课率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们乐于学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又经过半学期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一些同学已能提出比较深刻的专业问题,思维敏锐,实习目的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清晰具体,为后两周的企业现场实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2.3 挖掘和开发校内实习条件,满足专业实习要求,实现校内合作

2.3.1 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应对当前校外的实习压力,高校应该努力开发校园环境,着力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实习条件,满足专业实习要求。我院的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建设就是一个成功实践。

根据化工机器的特点,如:都有运动构件,一般零件多、内部结构复杂,精确装配而成,但体积较小,可以拆装,我院特在学校校园内专门建立了一座校内拆装实习基地。该基地建筑总面积约1000平米,分上下两层,共有三个区域,拆装区、货架区、模型区。图1为单层平面布置图。

拆装区是最主要的区域,上层有8个拆装工作台,分别放置不同类型的小型化工机器,如单级离心泵、多级离心泵、浓浆泵、隔膜泵、制冷压缩机、水环压缩机等,下层也有8个拆装操作区,就地分别放置稍大一点的流体机器,如小型空压机、双吸水环真空泵、罗茨鼓风机等,这些机器大小适中、重量合适,非常适合学生们拆装。稍大的设备配有小型葫芦和叉车,按每个区域安排5人,整个基地可同时接待至少两个班的学生。货架区为剖面机器,对拆装区的主要机器,都提供了与成品完全相同的但已剖开的机器,并涂以明亮的色彩,琳琅满目,学生们在拆装过程中可以对照剖面机器,了解内部零部件装配情况,正确拆装。模型区主要是一些特殊机器模型,它们不仅可以运转,而且可以组成简单的工艺流程,并有一定的趣味。由于所购置的设备大多是企业换下的报废机器,价格低廉,但零部件完整,很多还可运转,性价比较高。拆装现场主要设备还配有醒目的拆装步骤、要求、工作原理、使用工具等,对于无法运转的机器,实习老师随时携带有电脑进行多媒体现场展示。

在拆装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详细了解了各种化工机器的内部结构,零部件构成,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及特点,而且也熟悉了各种机器的拆装过程,学会了各种拆装工具的使用。为了训练学生现场测绘及徒手绘图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拆装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学生边拆装边测绘,并绘制测绘图,边拆装边思考,找问题查资料,提出一些想法。

校内拆装实习基地的建立,一方面缓解了校外实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解决了校外实习中动手机会少的问题,而且生动多样的实习内容,所拆设备真实可见,且能亲自动手体验,学生们热情高涨,感受深刻,大大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许多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谈到这点。有些学生抓住机会,很好地利用了拆装场所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根据过控专业的机器拆装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几种绘图软件,比如,利用solidworks应用软件进行设备的组装、绘制,模拟机器的动态运行过程,与真实设备对照学习。

2.3.2 依托校园的实践场所开发

大型设备制造,大化工工艺流程的展示只能在校外企业实现,正如上述,目前校外企业实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这部分的实习只能以见习、参观为主,具体的动手体验、劳动实践环节还需从校园内开发。事实上学校同样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部分,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单元操作流程、一些劳动机会还是可行的。

(1)学校的公共设施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较完整的工程系统,涉及到锅炉、容器、给排水、管道、土建、安装等多专业,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相关部门给在校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甚至见习、操作都是可行的,这种方式在我校部分专业中已有实施,而且该方法可长期进行,由于涉及的专业比较广泛,相关专业都能参与。

(2)各院系都有配套专业实验室,学校还有公共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也可以有机组合利用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参观学习与实践的场所,为全校各专业学生提供共享资源。比如,我院校内拆装实习基地不仅是过控专业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而且也正在为化工、制药、材料等相关专业提供实习服务,全年开放,设备利用率高。

(3)校园内建成小型模拟生产车间已成为有条件的学校实际操作的方式,模拟车间要求采用简捷、无毒、安全的生产线流程,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实习感受。

(4)废旧设备的改造利用。学校有废旧设施,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大多也是购进的废旧设备,这些设备除了可提供拆装实习外,还可为学生提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条件。学生可通过对这些废旧设备的改造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我院机械类的学生利用这一平台进行了数届机械创新大赛,取得可喜成绩。另外也可通过对旧设备的改造使之成为辅助试验装置进行适当的对比性试验。

2.4 利用各校的特点,优势互补,实现校校合作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为应对校外企业实习压力,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开发资源,寻找对策,如上所述,在校园内创建实习基地、建立实习车间等等,由于经费及场地所限,每个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根据相同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特点,为充分发挥各学校潜力,同时也为节省经费,减少基地重复建设,各学校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是可取的,而且这种走出校门、去外校实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和适应社会,提高自身应变能力的目的。

2.5 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21世纪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为特征的世纪。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学校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查找最新的现代化科技和装备,达到校内各院系之间、校与校之间资源共享与优化。

3 结语

(1)根据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合理调整和分配实习时间,分阶段进行及时扭转了学生松懈的学习状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重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保障了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2)依托校内环境,努力创造和开发校内实习条件,如建立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实验室组合、公共设施利用、废旧设备改造、模拟车间建设等等即可有效缓解校外实习压力,又能基本满足学生实习条件和要求,保障实习效果。

(3)利用各校的特点,优势互补,实现校校合作,既可节省经费,减少基地重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又能起到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和适应社会,提高自身应变能力的目的。

(4)充分利用各学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查找最新的现代化科技和装备,达到校内各院系之间、校与校之间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6):17-19.

[2] 王群,李落星,柏洪武,龚理专.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和实践[J].时代教育,2009(3):141-142.

[3] 曾真,王为国,刘丽芳.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互补性探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4(11):46-48.

[4] 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过程设备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匡照忠.化工机器和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篇5

1.学生对教学实践认识存在误区

(1)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上理解不透彻,没有认识到实践是酒店管理专业提升专业技能、掌握专业技巧、培养服务意识、积累经验的关键环节,而是当作了教学中的有偿任务来对待。

(2)对酒店管理专业存在认识上偏差。相当比例的学生不愿从一线做起,如,铺床、擦玻璃、洗餐具等最基层的工作,而是幻想直接从酒店管理者开始做起,忽视了一线工作经历是将来从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这一事实。

(3)认为劳资不符。学生参加实践大部分在客房和餐饮部,劳动强度高,但职位和报酬比酒店正式人员低,从而认为酒店是在压榨自己劳动,认为实践就是做廉价劳动力,从而产生厌烦情绪。

2.学校在实践前的培训教育不够深入

(1)忽视了对学生时间前的教育及培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这种培养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习及实践过程。在学生思想定位上应使学生认识到酒店管理不是坐办公室,而是需要从基层做起的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学校在实践教学前的校内培训中仅仅是照本选科及安全知识普及,离要求标准还有加大差距。

(2)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虽然学校对实践教学非常关注,并有实践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但多数情况下,实践过程中实行的是保姆式管理,老师的作用仅仅是帮助学生处理与实践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类问题,而在专业学习上很少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3)没有系统的考评体系。学校在实践教学上考评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多数情况是学生交付一份报告即可。但对报告内容,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收获体会等没有认真的去引导学生总结、梳理,使得实践流于形式,无法起到激励和督促作用。

二、深化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学体系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管理技能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要适应市场所需,实践教学课程要有针对性,要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设计学生教学培养方案。要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来对教学体系层层解剖分析,形成专业素质模块,然后根据专业素质模块所需知识及技能等合理构建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常年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基础职业素质,专业服务技能和管理应用等三个模块,这样每个模块都合理规划内容,设定需达到目标和相关要求,并逐步安排实践教学,确保将目标和质量标准落实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中。要高度重视校内培训与酒店实习之间的有机结合,如在一些礼仪、化妆训练上,完全可以在校内开展,而且校内比酒店也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师资源。这样经过学生校内的系统培训和校外的实践经历有机结合,就可促进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实践掌握职业岗位的最新专业技能,从而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坚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传统学科的实习相比,无论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评体系上都有较大不同,具有较强的行业色彩。落实好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对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创出学校特色具有重大意义。要认真研究实践,加强校内技能模拟培训与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的有机结合。校内技能模拟培训可在学生接触专业课开始即可组织进行,如,客房技能模拟培训、餐饮技能模拟培训、大堂技能模拟培训等,使得学生对理论在实践中应用有初步形象直观认识。当开始组织在酒店实际岗位中实践时,前期进行的模拟实践就可发挥较大作用:一方面可弥补模拟环境与实践环境之间差距;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迅速融入工作角色,为毕业后正式上岗打下坚实基础。

3.抓规章制度落实,创新完善实践教学监管机制

教学制度落实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提升实践教学效益的最终途径。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中,要尤为重视实践过程的监管与指导。专业所在系要成立实践领导小组,做好分工,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及考评计划,建立定期的检查、督导制度。每处实习基地都应配齐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实时指导学生制定计划,组织学生落实实践单位及岗位,实时掌握每名学生实践进展,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等。要坚决避免保姆式的实践教学,造成学生只是简单的岗位劳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考核阶段,要组织实践教学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确立实践报告方向,全程指导报告的撰写,并严格组织答辩。要避免这些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制度规定落到实处。

三、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保障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能否落到实处,需要加强保障建设,在教师队伍、教材内容、教学基地建设上下功夫、探路子、建模式,不断完善综合保障体系。

1.积极推进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师的要向着“:既能下一线、又能上课堂,既是实践者、又是理论专家”的目标建设努力。一是现有的中青年教师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深化培训,同实践基地建立短期培训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到酒店一线进行挂职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二是重点对实践指导教师进行院校的送学送修培养,提高其理论知识层次;三是引进酒店管理专业中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专家来学校定期授课,如,聘请一些星级酒店的副总做实践指导教师,邀请知名专家到学校讲授学生职业规划等,充实教师队伍力量。通过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建立起梯队层次,就能使得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从而更好的指导与服务于教学实践。

2.不断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

培养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阶段是重要环节之一。要针对酒店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地域差异及学生特点等,改革创新教学内容。适当组织骨干教师依据大纲编写适合学校专业特点的实践教材,如关于职业认识的指导教材、酒店服务类指导教材、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教材等,以大量实践经验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既避免了“一刀切”教学,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及实践兴趣,更好的完成教学实践任务。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发展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建立今后职业行为规范的形象清晰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不低于整个专业教学的45%。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校内实训硬件设施建设,如,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建立较高水平的“客房技能模拟实践基地、餐饮服务模拟实践基地、前厅基层管理模拟实践基地”等场所,为学生在校内实训阶段提供逼真教学情境。其次,要积极与知名酒店建立固定合作关系,共同规范学生校外顶岗实践流程,使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真正落实实践效果。

篇6

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劳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5个环节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产劳动和科研训练两环节是专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放在一、二年级进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畜禽生产过程、工艺要求与技术操作规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社会实践环节是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的高层次专业实践活动,一般在二、三年级掌握了一般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进行。当前多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以小组或分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功能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生产实习环节承接专业实践和生产实践,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既要完成生产实习任务,又要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并付诸实施,实现了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生产技能的递进。

生产实践层次包括生产实习、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3个环节。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把学生分散到相关的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及教师的科研点上,参与相关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推广工作。生产实习是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可运用学过的理论以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畜牧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疫病的诊治。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观察和解决。其功能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基本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技能。通过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综合运用,而且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各项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上述2个层次的实践、10大环节的训练、3个阶段技能的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基础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畜牧兽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例如畜牧专业主要有遗传实验室、畜牧工程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状况和实验性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畜牧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关于实验室装备与投资的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先后对教学实纲、毕业生产实纲进行了修订,使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考核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分别进行考核。实验课可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考核办法应以实际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操作部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0%,不及格者应重修。教学实习按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独立操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毕业实习采用分项达标积分法,按方案设计、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生产实习笔记和专题报告或毕业论文答辩等项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装入个人档案,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也可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高低。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畜牧学院还积极地与校外几十家条件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合作,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同步进行。践行畜牧兽医学院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基本定位在于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目的。

针对畜牧兽医学院教师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强的特点,畜牧兽医学院大力引进了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教学和科研发展。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p#分页标题#e#

篇7

[关键词]高职 实验实训 教学

[作者简介]何建新(1975- ),男,湖北英山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实训教学。(湖北 黄冈 438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55-02

一、实验实训教学的形式

根据实训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认识实训。其目的在于通过见习、参观、访问等形式,了解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局部或全面情况,巩固、印证已学课程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或了解将学课程的内容,增加感性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做好准备。

二是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某一基本作业过程的实际操作或模拟练习,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技巧。

三是综合实验实训。其目的在于通过在校内、外实习单位(实训基地)接受岗位实务训练,把专业课中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巩固、加深、扩大所学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获得综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

四是社会调查。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带着所学课程中的某个或某方面的理论或实践问题,对企业、事业单位或机关从事的经济、管理等工作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二、提高实验实训水平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工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不断分化出新的职业岗位,社会迫切要求培养新型劳动力和新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高职教育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教学工作存在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职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最终还是要看高职学生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的要求,能否达到生产一线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能否掌握高级技师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最主要任务。高职实验实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带动学生从学习技术知识、职业技能逐步向胜任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转换、提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实验实训教学,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水平必然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的落实。各院校要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依托校办产业、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加强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建立由“实验室—实训室(车间)—校内实训基地(专业性、综合性、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分层次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场所;构建由“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专业综合能力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模拟、仿真演练—技能训练—实际操练—顶岗锻炼”逐级提高的学生能力训练体系;实现由“专业系—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分级承担管理的系、院、企业共同管理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将“工”与“学”、“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学习与就业顺利接轨,使学生逐步提升适应能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尽快向员工角色转换。

(二)实验实训教学实施的项目

1.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实验实训课程要有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材,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大纲的制定应体现改革精神,实验实训项目和内容的选定应与课程和专业的发展相适应。精选一定数量的基础性、验证性、设计性实验,适当增加技能性综合性实训项目。

大纲应明确实验实训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通过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应达到目的、要求:验证和掌握的基本理论,训练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掌握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等内容;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特点、学时分配等。实验实训教材是学生进行实验实训过程的依据。凡有实验实训的课程,必须配有相应的统编实验实训教材或自编实验实训讲义,并配备实验实训参考书、实验实训指导书,以及必要的图表、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等。

2.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配备高素质的实验实训教学师资是确保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为此,要求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熟悉业务,具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造能力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具有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实验实训室主任和指导教师必须由实验实训教学经验丰富、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3.实验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1)实验实训室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应根据系下达的实验实训任务组织实验实训教学,任课教师须准备好所有的教学文件资料,并对学生课前所具有的实验实训能力进行调查,作为组织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依据之一。(2)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出规范的实验实训教案,同时做好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材料的准备,检查安全和环境设施,消除事故隐患。(3)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宣讲和实验实训室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者应予批评、教育和指导,对不听指导的学生,教师有权责令其停止实验实训操作;对造成事故或丢失、损坏仪器设备者,应追究其责任,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4)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要勤于检查、善于指导,既要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又要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必要时应做示范;要坚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设计和创新能力。(5)实验实训报告是学生实验实训过程的真实记录和总结。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实验实训报告的撰写,对学生的实验实训报告应认真批改,不合格的应要求学生重做实验实训过程或重写报告。

4.实验实训考核。凡有实验实训的课程都要进行实验实训考核。实验实训考核包括理论与操作两部分。实验实训理论考核部分应着重测查学生掌握该课程实验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情况;实验实训操作部分应着重测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

5.实验实训教学研究。各实验实训室要定期开展实验实训教学研究活动,研讨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等。要组织广大实验实训教师设计新实验实训项目,开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实验实训项目。实验实训室要积极开展自制实验实训仪器装置工作。

实验实训室教师要了解并掌握本学科实验实训领域中国内外的学术和技术动态。在实验实训理论、方法、技术、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开展探索与研究,重视新型仪器设备的研制和功能开发,组织实验实训教材和实验实训技术著作的编写。

四、实验实训基地教学环境的建设

加强高职工科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作保障。由于高职实训教学的投入大、消耗多,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持续投入和人财物保障,并给予灵活的政策支持,形成良好的实训基地自我造血功能和滚动发展的能力,以实现日常教学实训和设备的更新与技术提升,保持教学正常的运转。

(一)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为解决现有实验实训教学设备不足、限制院校发展的问题,除购买实训教学设备外,学校可对现有实训设备发动教师二次开发,使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得以解决,同时提高设备利用率,使实训教师实践的能力得以提高,这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依据不同项目作业,教师可对现有设备进行重组与开发,培养和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等,为学生开发职业能力提供外界环境保障,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不定性的需要。

(二)虚拟与真实教学并重

强调实践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特征,大量的实验实训、设计课程需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而一定的工具、仪表、设备、能源、材料等资源的消耗支撑实验实训课程开设,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培养成本。现代仿真、虚拟技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帮助职业院校解决了这一问题。实验实训中要统一真实和虚拟教学于实现职业能力开发的培养目标上,坚持虚拟与真实教学并重。交替使用两种手段,既可为学校节约大量的硬件建设的资金,又可使学生掌握了现代设计新思路、新技术,获得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三)健全制度,科学管理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应形成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验实训工作情境化模式,即实验实训中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要从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建立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制度间要相互衔接,不能相互干涉,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利用率。

(四)严格监控,科学评价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体系要健全、科学,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评价体系为依据,加强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监控,体现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过程控制理念。评价的主体应是独立于实验实训基地管理者以外的部门或专家,同时实验实训基地自身也应开展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对实训基地工作的评价。形成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包括用人单位)三个层面,通过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院校加强和改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工作,从软件与硬件两方面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江,张普礼,梁熠葆,等.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疏靖.工程项目在高职综合实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B/OL]. http://.cn/Thesis_Y1237666.aspx,2008-08-25.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汽车类专业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任。2005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关键要素之一,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企业对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的认同度和信任度,为企业提供低廉劳动成本又具有熟练基本技能的顶岗实习人才参与企业生产是现阶段下汽车类专业寻找校企利益结合点,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汽车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背景分析

(一)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的信任度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虽然已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但企业对职业技术院校的认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还比较深,对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存在有“理论知识强、实践操作能力差”的认识,对学生就业观的认识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校内实训内容与生产一线脱节,校内实训的组织停留于为完成实训任务、缺乏质量标准层面等因素也不无关系。因而也造成了顶岗实习难度大,即使安排了顶岗实习,但真正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的信任度不高,使顶岗实习的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生产的环节中,更多的是见习的形式。

(二)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质量稳定、性能可靠、故障率低的耐用性商品;我国在汽车维修制度上实施的是“强制维护、预防为主”的维护制度和“定期检测,视情修理”的修理制度,使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面对的是更多的维护保养工作,而企业对汽车出现系统故障和综合故障时能诊断的人才需求,并不是要求在生产一线的全员都一定要人人具有诊断的能力。同时,对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人员稳定性的调查也不难发现,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强。这种对人才能力层次需求和流动性强的特点严重地制约了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在汽车行业,真正愿意参加工学结合培养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人才的是那些具有战略眼光、想通过汽车售后市场提高客户满意度来占有市场份额的汽车生产主厂,而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的参与愿望并不高。

(三)校企利益结合点的分析

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汽车类职业技术院校(或专业)的职业导向和市场需求是以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的岗位需求为主,因此,寻找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尤其是校企利益结合点,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学校通过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常用和专用工具、量具和检测诊断设备等保持与企业的一致性,甚至比企业具有前瞻性;通过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组织、实训内容和实训标准的公开性,组织企业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考察等形式,建立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对校内实训的内容、组织形式、质量标准和考核等环节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第一步;在对校内实训具有认同感和信任度的基础上,学校通过改进顶岗实习的组织形式、改进学校寒、暑假制度,为企业提供常年能够顶岗、按批次轮换,保持不间断的、具有汽车维护保养和汽车换件修理基本技能的相对廉价的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层次,开展相对与汽车维护保养和汽车换件修理基本技能层次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这一层次的合作,提高企业和学校联系的紧密性,使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企业用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同时,在这一层次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本着学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和学生继续学习和技能的继续提高的需求,开展汽车的系统性故障和跨系统的综合性故障诊断的相对较高技能层次的人才培养。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汽车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构想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满足这些特点,在此基础上,要从设备、仪器、场地、指导教师、实训内容、实训质量标准等方面努力建设让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具有高度认同度与信任度、让学生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进一步提高的校内实训基地。

基于工学结合的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应体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感,即以汽车维护保养和汽车换件修理基本技能培养的第一层次和以汽车的系统性故障和跨系统的综合性故障诊断技能培养的第二层次。在有层次的培养计划引领下,开展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质量标准的建立等工作。

(二)校内实训基地物质条件建设构想

为满足第一层次校内实训需要,构想设置汽车构造实训室、汽车维护实训室和汽车修理基础实训室。汽车构造实训室以汽车主要总成的实物、解剖的总成实物和汽车构造多媒体课件为主要物质条件;此实训室的功能以服务于汽车不同专业,作为汽车类专业的入门基础平台。汽车维护实训室是要着重建设的实训室,以目前国内常见车型的新车和常用及专用维修工具为主,根据汽车维修企业的环境,布置实训室的内部结构,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在车型的选择上,比如建设日系车维护组、德系车维护组、美系车维护组、韩系现代车维护组等;此实训室的功能以加强汽车维护作业技能的培养,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开展与生产实践一致的实训教学为主;此实训室的建设可以采取与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合作、与汽车生产主厂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共建。汽车修理基础实训室以汽车总成、配给大量的常用工具、专用工具、测量量具等,此实训室的功能主要训练学生的操作姿势、工具量具的正确选用、测量量具的正确识读等为主要内容,以汽车主要总成的正确拆装技能为重点训练技能。

为满足第二层次校内实训需要,构想设置汽车检测实训室、汽车诊断实训室、汽车维修资料检索室等实训室。汽车检测实训室以汽车维修企业的主要检测设备为主,其功能是训练学生对检测设备的使用技能为主。汽车诊断实训室以车辆和主要的诊断设备为主,其功能以培养学生对汽车各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技能、诊断设备的使用,对汽车各系统的诊断思维逻辑的训练和汽车跨系统性的故障诊断的训练等主要项目为主。汽车维修资料检索室以常见车型的维修手册和以现代网络技术构建的电子书库为主要建设项目,其功能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和方法。

(三)校内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构想

校内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构想是以建立校内实训指导教师群和校外专家库两大项目为目标。校内实训指导教师群的建设,主要通过定期下厂实习、参加汽车生产主厂对维修技能的培训等为主要手段,达到指导各实训室功能的要求(如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开展的T-TEP模式)。校外专家库的建设立足于地方,吸收行业从事汽车检测维修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建立校外专家库名录;通过学校给予补助等方式,邀请校外专家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参与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学工作中来。做到学校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的目标,使校企在人员上也做到相互融合。

篇9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专业 实践性教学 模式改进

要让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实践应用型能工巧匠,必须给学生提供有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要使教学更“有用”,必须减少“只动口不动手”的单纯理论性教学,加强实践技能性教学,关注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使教学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契合。所学的东西要有用,这是学生的客观需求,也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追求的价值取向。因此,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改进非常重要。

一、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围绕专业职业素质、现场技术应用能力、岗位操作技能的改革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相应层次要求的专业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理论,必须具备适应本专业及相近专业应有的、较强的岗位就业及现场技术应有能力。实施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改进就是为毕业生做到“现场下得去、岗位用得上、单位愿意留”提供重要保障。

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进注重研究“基础宽专、模块活用”整体教学体系,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着重基础训练系列(如力学、机械基础和电子电工实验、金钳工、机械维修基本技能训练等)和专业训练系列(如校内外机械项目专项实训、机械结构修理实训、机电气仪及控制系统实训等)、综合训练系列(如校内外专业专项综合实训等)三部分构成,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中突出专业技术素质的形成,结合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机械工程素质等,从“简单到复杂,一般到先进,单一到综合”,逐步适应并能较好掌握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

二、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改进

1.注重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高职机电专业的各理论课程都应包含课内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动画和多媒体课件、参观演示实验、动手操作实践认知等方式,实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方法、训练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

2.注重基础过关、技能过硬、灵活运用,重点强调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结合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能需求,在专业实践性教学各环节注重一般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培养,如专业应用技术信息收集(检索)整理归类及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自学和获取新知识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组织与管理表达的能力、英语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组织的能力等。

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

着重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核心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细化生产实际和岗位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到对口的生产单位或校外实训基地,把探索性、自设性内容融会贯穿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各个模块,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全过程等。

4.强调全面素质实践教育。

全面素质实践教育重点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科学观和人生观,真正做到教书又育人。教育学生牢固树立生活中光明磊落、健康向上、工作中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人生观念。

三、注重实验教师和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在实践性教学改进中的主导作用

专业实践性教学改进应更有效地与产、学、研相结合,主要有以下方面:

1.组建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依托行业和企业,把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职工技能培训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加大推进“双证书”教育力度。

3.着重岗位(群)的针对性,参照生产单位实际,促使专业教师在实践性教学改进中发挥有效作用。

四、注重专业实践性教学“三项基本建设”保证

1.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进的基本保障。

(1)不断完善符合岗位(群)及生产单位实际需求的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注重实用性、便捷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的改造相结合。

(2)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和行业优势,建立稳定的、充足的机电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提供保证。

2.以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素质教师为主体,不断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教材建设。

3.以结构合理、数量满足、素质优良、专兼结合为重点,不断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1)专职指导教师应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年轻有为、专业急需、具有工程师(高级技师)以上职称。招聘一批从生产企业退休但身体健康的老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聘任一批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不断优化并充实现有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师队伍。

(2)采取到国外进修、到高校进修或到生产企业挂职锻炼,积极为现有中青年教师创造培训和进修条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

五、改进并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与质量考核

1.改进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与质量考核,针对专业实践性教学性质、实践内容与要求目标、实践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及有关说明等内容,要求实用性和操作性强,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知应会部分。

2.改进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与“双证书”教育接轨,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配套,纳入全校教学质量评价与评估体系之中。

3.改进“专管共用”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修订实验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充分体现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实习室和项目,便于学生对相关技术的集成和实验实训基地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

4.改进对公共职业应用及以技术基础为主的校内实践基地,系(部)级各专业大类的专业实践基地或实验室的统筹管理水平,尽可能地发挥实验实训设施和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做到资源共享、责利明确、制度严格。

把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作为推行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改进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要求在强化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同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校内实习实训设施,改善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完善各专业校内实习实训车间(室),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此外,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和岗位技能要求,在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企业技术研发中提高技能水平,实现学校育人和行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篇10

“2+1”工学模式是将高职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校学习,在学校期间主要完成基本理论与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此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等社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第二个阶段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际工作,此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强化学生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基地的意义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找准与企业生产活动的结合点,在校内建设了一个集生产、科研、教学等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验基地,运用企业管理机制,增强了实验基地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缩短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和效益。为提高本专业办学活力、办学效益、办学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为提高我院社会吸引力、影响力和服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探索如何创建创新型实验基地

3.1创建具有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验基地

根据专业生产需求,整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认识性实习实训、基础性实习实训、综合实习实训等内容与资源,设计若干个教学模块,涵盖交换、传输和接入,集2G系统和3G三种基本制式。使其成为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特征,体现现场生产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特征,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的校内生产性实验基地。

3.2创建以“模拟”教学产品的校内实验基地

“模拟”教学产品是指通过对材质、内容、对象等替代、缩小或放大比例、简化或添加功能等模拟仿真的教学产品。以通信实训平台为纽带,模拟传输、交换、接入、无线移动、电源等子系统的实施,使其成为具有相对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情景,体现现场生产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的校内生产性实验基地。

3.3校企合作的生产性校外实验基地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和“订单式”合作模式。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校内实验基地建设中引进相关企业的项目和文化,在校进行“理论”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在校外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实现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达到建设具有“厂中校”特征的校外生产性实验基地的目标。

3.4实验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