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4 06:4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母亲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母亲的文章

篇1

感恩母亲,感谢她赐予了我生命。感恩母亲,感谢她对我的教育。感谢母亲,感谢她的善解人意。

就在这次,我的语文成绩只考了70多分,这对我这个一向成绩挺好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回到家,我哭倒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却柔情的对我说:"没事!孩子,做不了一个伟大的人,可以做一个快乐的人,但至少要像小草一样,可以为人们奉献绿色,提供氧气。人生的道路上还会有很多次失败发生,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承受不了,这一次没考好说明你没有努力,平时要多努力才行。

感恩母亲,感谢她的柔情。一次,我在和小伙伴一起玩沙子,不小心被沙子里面那无情的玻璃割破的双手。我哭着跑回家,母亲心疼地看着我,一边给我擦药,一边为我唱歌,让我忘记了痛苦。

感恩母亲,她只是一位平平凡凡的工人,却能说跟一般母亲说不出的话语,一次,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位同学的墨水,尽管我不停地向这位同学道歉,但他还是欺负了我。放学了,我伤心地对母亲说了这件事。母亲对我说:"你怎么不和他打一架呢?"我说:"可是老师不让打架。"母亲说:"打架有时是一件坏事,但有时却是一件好事情。"这次别人打了你,如果你也打了她,她就会把你当做一个不好欺负的人,不敢再欺负你了。就像一个小男孩被开水烫伤过,就会对水特别小心一样。如果你打过了她,不仅是一种武力上的征服。我听了后,想想很有道理。

感恩我那心胸宽大的母亲!您像一首甜美的诗歌,时刻吹指着我的心;你是大海,我是海中的小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您是蓝天,我是小鸟,在您的怀抱里飞来飞去。您是阳光,我是小草,感谢,您赋予我的生机。

篇2

文章节选: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寻梦》这篇散文主要描写出作者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高尔基

问世间有最纯洁的爱吗?我想有,那便是母爱。一种不搀杂任何杂质的爱……

五月的天,蔚蓝深邃,五月的地,万物滋长。我们赞美五月的母亲节,我们歌唱五月,歌唱母亲的博大、无私、神圣的母爱……

在世间万种美丽的柔情中,母爱往往是最动人的一种。母爱质朴,因为它心清如水、原汁原味。母亲平凡,是因为她们普遍;母亲伟大,是因为她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情怀!母亲的情怀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我说不出来,可是一想起母亲的情怀,心中便会有无限感慨,多少模糊、朦胧的场景在我脑中浮现,多少心酸甜蜜的感觉涌上心田,多少滚烫的热泪打湿襟衫……其中一切的一切何止是依稀仿佛?这一切的一切又何止让我仅是汗颜?我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任它肆意的滑落。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母亲对我们的满怀深爱的情怀。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逝,白发成霜。儿女在一天天长大,离开了家门,母亲却在一天天老去,在家独享孤独。然而母爱是慷慨的,它从不计较这些,她送走了春露,送走了秋霜;留给了晨曦,留给了暮霭;而惟独忘却自己。母爱无言,任我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感激。母爱无声,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在心灵深处,却又无处不在。它让所有的语言暗然失色*,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最轻松的休憩,让思绪的潮水涌入灵魂。母亲默默的付出,耗费了青春,却没有丝毫的怨言,也没有得到丝毫的回报,岁月的沧桑却在她面孔和头发上留下了印记,使我更加感叹于岁月的无情、爱的伟大!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光-阴-荏苒,转眼又快母亲节,这个舶来的节日让人心生感念,很想为母亲做点事,但忽然间不知要做什么事,很想打电话回家,但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在母亲节打过电话,更不知道怎么开口,心中的那份感激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记得去年的母亲节在电话里准备对她说:妈妈节日快乐,但最终还是哽咽着没有说出口。想发短信母亲又没手机,心中的那份情或许只能留在心中,或许这只是自己找的借口安慰自己罢了。如果行动无法实现,我愿意把它长留心中,直到永恒…。。

篇4

张昕悦

我们的母亲河疆域辽阔,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六个省,最后注入渤海。那天,崔老师就带领我们来到了这里拥抱它!

崔老师安排好程序,吟诵小诗歌、介绍完黄河的资料后,我们在小密林中捉迷藏,虽说林中有蚊子和灌木,但大家玩得都很尽兴。野餐开始了,大家边聊天边吃东西,个个笑容满面,有时还把美味的食物奉献出来,让大家品尝。在烧烤时,有的带木筷,有的带烤肠……烤在火上那才是真正的天然烤肠。

我们走着,下一站密林一线天,我们遐想着它的美好和壮观。到了才知道真是美,一大奇观!

我们又步行来到了大桥的小公园里,看到了一座金凤凰雕塑,极其生动。在公园的南侧还有五龙浮雕柱,南侧公园有一座石头,上面用大而亮的金子写着“泰山石敢当”。

篇5

关键词:《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这篇现代散文没有字面障碍,学生可以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凭借已有的能力读出母亲的形象与母子间的情感。有一定难度的地方才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否则学生也只能停在原地,没有成长。那么,这篇文章更深层的,独特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邹韬奋不仅是儿子,是作者,还是一个妇女运动的倡导者。所以他在怀念母亲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将母亲是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女性来审视母亲的命运与价值。笔者在备课时,阅读了大量不同时代怀念母亲的文章,而只有邹韬奋的这篇《我的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惋惜之情,具有鲜明的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另外,阅读对学生的影响,除了提升语文能力,更深远的往往是提升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那么,教学就应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去看待自己的母亲。所以,本设计将教学目标定为:1. 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2. 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所以本课就从理解母亲形象入手,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点――惋惜之情,进而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并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

2. 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二、课前准备

1. 学情调查:写下提到母亲时首先想到的一个词语。

2. 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关于母亲的四件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想到自己母亲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昨天我们每个人都用一个词语表达了对于母亲,我们首先想到的内容。想不想知道大家都写了哪些词语?现在就来揭晓。

幻灯出示高频词语:“关爱”、“严厉”、“唠叨”等。

这也是大部分同学心中的母亲。我们今天要一起读一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感受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想到自己的母亲往往只有母亲这一个身份,只能关注到母亲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多角度关照、理解母亲做铺垫。

(二)品读语言,分析母亲形象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三六年,当时作者已经40岁。文章第二段写到:“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四件小事儿是作者对母亲非常珍贵的记忆。那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师生合作,品读第3段。

首先我们请两名同学合作朗读第3段,其他同学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及时圈画能够表现母亲形象的关键词句。

明确:活泼 欢悦 柔和 青春 关爱

2.小组合作,品读第4、5、6段。

现在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品读其余三件事。

幻灯出示要求:①圈画关键词句,分析母亲形象。②自己阅读、思考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③每个四人小组选出发言与板书的代表。板书只需写出概括母亲特点的关键词。

明确:情感丰富 循循善诱 慈爱 辛劳

3.找关键句,总体概括母亲形象。

文中有一句话是对母亲形象最直接,最集中的表达,请找出这句话。请同学根据这句话说出母亲的特点。

明确:平凡 可爱 努力 能干

教师板书:“平凡”“可爱”“努力”“能干”

这句作者对母亲特点的直接评价与我们从这四件事中,从字里行间里读出来的一致吗?

明确:总体上是一致的,四件事中还有母亲对“我”爱。

教师板书:“慈爱”,使 “平凡”“可爱”“努力”“能干”“慈爱”形成“人”字的一捺。

通过关键词句概括人物形象,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能力,这一环节是铺垫内容,宜快速进行。

(三)体悟情感,探究文章主题

1.体悟情感

对记忆中这个慈爱、可爱、努力、有才能,却平凡的母亲,作者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

(1)在品读这四件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快速浏览4-6段,找到关键的语句。

板书:感激 怀念 歉疚 (学生也有可能读出:理解 赞赏 惋惜)

(2)品读1、2、7、8段中的作者情感。

板书:赞赏 惋惜(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形成“人”字的一撇)

(3)惋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被埋没?“没有意义的琐事”指什么?

明确:

作者为母亲没有名字,早逝,有才能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母亲的才能埋没在封建家庭中,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务上。母亲整日忙于女工,29岁去世时已经有6个孩子了,可见被“没有意义的琐事”缠身。

(4)小结:妇女被禁锢在封建家庭中,没有地位,只能陷在家务里,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作者在赞赏母亲品性与才能的同时也为母亲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感到惋惜。

2. 探究主题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母亲的形象与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向我们传达出了什么?咱们可以看着板书,从中得到一些提示,进而提炼文章主题。

(1)理解母子情深

明确:表达了母亲对作者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理解对女性价值的思考

引导:赞美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些都是我们一般对母亲的情感,是在母子关系之中的。在母子关系之外,这篇文章当中还有一种不太寻常的感情“惋惜”。在作者的惋惜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明确:作者还表达出了对女性命运与价值的思考。

补充背景资料:

原文最后一句话――“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作者简介――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出版和新闻行业的传奇人物。作为民主战士,启蒙者,邹韬奋也积极地投身到妇女解放的运动中。他撰写了很多论文来呼吁男女平等、女子教育等。正是出于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爱,深切的惋惜与无奈,邹韬奋推己及人,由“小我”关注到“大我”,开始思考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价值与命运,不断探索着妇女解放的社会课题。

(3)理解作者看待母亲的视角

引导:我们现在不仅读出了母子情深,还看到了社会和历史,看到了这篇写母亲的文章的独到之处,当然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怀。但是封建社会早已不复存在,女性的自由与独立早已成为现实。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除了注视历史,更加珍惜今天这个时代,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比较分析:我们写下的词语与邹韬奋写出的词语有什么不同?在看待母亲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比如,“关爱”与“可爱”有什么不同?这些同学为什么会在想到母亲的时候首先想到“关爱”?邹韬奋为什么会写下“可爱”?同样是母亲的特点,“慈爱 ”与“可爱”、“努力”、“能干”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作者没有仅仅写出母亲在母亲角色上对“我”的爱,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而是将母亲看作一个独立的女性,一个完整的人,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惋惜。

板书:为刚才已经写出的“一撇一捺”勾画外圈,形成更清晰的“人”字。

(4)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现在,我们能不能也用更加丰富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母亲呢?

我们的母亲也不只有母亲这一个身份,每个母亲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有很多面!让我们看到她们在工作上要强,有成就,也有困惑的那一面;看到她们对待自己的朋友热情、率直,有时也会迷茫的那一面;她们在与父亲相处时,有时幸福,有时烦心的那一面;爱惜自己的容颜,精心打扮,偶尔也会不满意的那一面。

咱们班有一部分同学更加关注母亲的个人特点,看到了母亲的方方面面,能用平等、独立的视角去看待母亲,与母亲相处。我想对这些同学说,你们真了不起,我敬佩你们的早慧与懂事。我想,你们的母亲会更加美丽、幸福。对于大多数同学,包括我自己,我们要学会看到一个完全的母亲,更好地去爱我们的母亲。

(四)课后作业

1.读读品品,理解母亲

【必读】:《我的母亲》邹韬奋(未删减版);《我的母亲》陈彤

【选读】:《我的母亲》老舍 《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季羡林;《我的母亲》丰子恺; 《我的母亲》包天笑;《我的母亲》马子华;

2.写写画画,送给母亲

篇6

关键词:结构美;主题美;语言美

一、文章的结构美

本文所写事情虽小,但情节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文章开头就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因为“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答应了。

后来散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深感责任重大的“我”一番权衡之后做出“走大路”的决定时,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孙儿的小脑瓜”“还是走小路吧”。

这样,“散步”,生活中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被作者写得波澜起伏,意味深长。

二、文章的主题美

母亲顺从儿子决定出去散步,儿子是从有利于母亲的身体角度考虑的,而母亲则从善如流,既表现了儿子敬爱母亲,又表现了母亲尊重儿子的融洽关系。在为走哪条路这件“小”的事产生意见分歧的时候,“我”一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了处在中年的“我”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后来我决定走大路,这个选择“倾向”于母亲也是入情入理的,文中写到“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是只有一个孝子才会想到的。中国有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也许“我”就是惟恐留下这个遗憾吧。由此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就在“我”为自己合理的决定欣慰时,母亲竟改变主意“还是走小路吧”,“爱幼”这个主题从中得到了真切的体现,天底下的祖母应该都是如此吧,她们总是用十倍、百倍的爱疼爱晚辈。文章到此,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得到了很真切的体现,天底下的祖母应该都是如此吧,她们总是用十倍、百倍的爱疼爱晚辈。文章到此,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文章末尾以“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收束,并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结尾,含蓄地表明了“中年人担负着赡养上一代扶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这一主题。

这篇散文仅有568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本文的主题美。

三、文章的语言美

本文语言除了通俗明了外,用词精确,句式整齐而错杂、对称巧妙、音韵铿锵、语意对比,平实中见灵气,浅易中见哲理。

例如: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写出了冬天对于老年人来说是痛苦难度的,也写出了“我”为母亲的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理。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很含蓄,令人想到“在家里”什么样呢?巧妙地写出了夫妻间的微妙关系。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在母亲眼里,儿子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父亲是高大的,“已习惯”说明是由“不习惯”到“习惯”,“还习惯”表示以后不一定“习惯”,用语多么准确!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高大”“幼小”对比,“瘦”“胖”对比,结果是“不算重”“也轻”,又避免了重复用词。……这样的语言在本文中处处可见,使文章趣味盎然,意韵深刻,耐人品读。

初次读完这篇文章时,感觉很平淡。可是当我又细细品味课文时,我好像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出去散步,看到了他们高兴的样子。

看到了他们因走大路和走小路而产生分歧后,祥和地解决了问题。文中的父亲当时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面是养育自己的母亲,一面是自己可爱的儿子,自己却想不出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最终他决定委屈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认为自己陪伴儿子的时日还长,便尊重母亲的选择。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整齐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母亲的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而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

拥有母爱的人,不在乎这些,等自己知道母爱是伟大的,去报答母亲时,母亲早已两鬓斑白。就像文中的母亲自己虽然老了,可是心中还在为孩子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

参考文献:

篇7

【原文呈现】

将健康进行到底

张小冬

母亲善烹饪,做得一手好菜,让一家人的体重直线飙升,尤其是老爸,每次吃完饭后,总是一边心满意足地抚摸着他圆鼓鼓的肚子,一边抱怨妈妈给他买的新衣服又瘦了。然而,喜欢挑食的我,却一直没能胖起来。于是,我的豆芽体型便成了母亲的一块心病。

(开篇虽然较为生动,但是显得有点嗦,尤其是对老爸的描写跟主题关系不大,属于旁逸斜出,建议删去。)

初三伊始,母亲开始实施她“让女儿胖起来”的方案。无论我如何抗议、无理取闹,一向纵容我的母亲也丝毫不让步。最后,我终于在那句强硬的“身体健康,学习效率才会高”中败下阵来。

母亲这次真的很认真,尽管用了不少方法,我却只是不屑一顾。就这样,我在母亲的“强压”下,不得不开始我所谓的“健康计划”!

(这里的内容有些太笼统,没有具体的措施。)

第二天早上走进餐厅,我被吓愣了。餐桌上,摆放着好多吃的东西。

而母亲正微笑着坐在桌旁:“先喝豆浆,再吃根油条。然后喝掉小米粥,吃荷包蛋。”我刚想惊呼,母亲已递上豆浆和油条。豆浆味太淡,油条油太多,我讨厌它们。而此刻,母亲收起笑意,威严地看着我。我知道,我是躲不过了。三下两下啃完油条,大口灌下豆浆,我背起书包,飞一般逃离……

晚上下晚自修回家已近十点,望着灯火通明的客厅,我心一惊。

果然,母亲在等我。她把我拉到桌边,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我准备了好多你喜欢吃的东西。”说着,盛好一碗银耳汤,放到我跟前。我无奈地端起汤碗,心中闷闷地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母亲究竟给“我”准备了哪些吃的东西,应该详细交代一下,否则并不能表现母亲对“我”的爱。)

日子打着旋流过,母亲雷打不动地变着花样为我准备各色菜肴。我已不记得每天的菜式,但奇怪得很,渐渐地,我竟没有了当初的不情愿,也没有丝毫的腻味,反而总能吃出甜美的滋味。

一个星期六下午,母亲喊我过来,给我展示她的小册子。

母亲把每天的情况都记了下来,到今天是满一个月。又领我称了体重,整整重了两公斤!母亲抑不住兴奋涨红了脸。

(这里可以交代一下小册子上所写的内容,更能表现母亲的细心呵护。)

望着母亲高兴的样子,我猛然醒悟:健康是自己的,它好像母亲为我准备的菜式一样实在,我应当珍惜。

现在,我成了小册子的主人。

我在小册子上写道:将健康进行到底!

(结尾有些突兀,主题不够鲜明。)

【升格策略】

文章选材较好,语言也较为生动,但在材料的取舍上,没能突出重点,使得文章详略安排不够得当。正因如此,文章的中心也就不够明显,人物形象也不够突出,也就难以表现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建议作者删去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的语句,适当增加几处细节描写,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升格佳作】

将健康进行到底

张小冬

母亲做得一手好菜,我却没能胖起来。于是,我的豆芽体型便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开头交代简洁,自然引出下文。)

初三伊始,母亲开始实施她“让女儿胖起来”的方案:不仅买了多本家庭菜谱,还准备了一本小册子,记载我开始新饮食计划后的精神状态、学习情况以及体重增减等。无论我如何抗议、无理取闹,一向纵容我的母亲也丝毫不让步。最后,我终于在那句强硬的“身体健康,学习效率才会高”中败下阵来。就这样,在母亲的“强压”下,我开始了所谓的“健康计划”!

(加上了“多本家庭菜谱”和“一本小册子”的素材,交代了具体的措施,能够突出中心。)

第二天早上走进餐厅,我被吓愣了。

餐桌上,摆放着油条、烧卖、豆浆、小米粥、荷包蛋……一大堆吃的东西。而母亲正微笑着坐在桌旁:“先喝豆浆,再吃根油条。然后喝掉小米粥,吃荷包蛋。”我刚想惊呼,母亲已递上豆浆和油条,收起笑意,威严地看着我。我知道,我是躲不过了。三下两下啃完油条,大口灌下豆浆,我背起书包,飞一般逃离……

晚上下晚自修回家已近十点,望着灯火通明的客厅,我心一惊。

果然,母亲在等我。她把我拉到桌边,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我准备了枸杞菠萝银耳汤和红点粟米羹。”说着,盛好一碗银耳汤,放到我跟前。我无奈地端起汤碗,心中闷闷地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具体交代母亲给“我”准备的好吃的东西,能够反映出母亲的辛劳,更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备至。)

日子打着旋流过,母亲雷打不动地变着花样为我准备各色菜肴。我已不记得每天的菜式,但奇怪得很,渐渐地,我竟没有了当初的不情愿,也没有丝毫的腻味,反而总能吃出甜美的滋味。

一个星期六下午,母亲喊我过来,给我展示她的小册子。

菜式搭配、进食情况、体重变化……母亲把每天的情况都记了下来,到今天是满一个月。她又领我称了体重,竟整整重了两公斤!母亲抑不住兴奋涨红了脸,在小册子上写道:“第一阶段,成功!”

(加入了一个小细节,能够表现出母亲发现女儿变胖时的喜悦之情。)

望着母亲高兴的样子,我猛然醒悟:健康是自己的,它好像母亲为我准备的菜式一样实在,我应当珍惜。

现在,母亲的“健康饮食计划”仍在继续,而我则成了小册子的主人。我会在上面写下每天的心情,学习上一点点的进步,体重增加后的小惊喜。我也会剪下一些“健康小贴士”,贴在小册子上,与家人分享……

我在小册子上的扉页上写道:感谢母亲,我要将健康进行到底!

(结尾写了“我”对小册子的珍爱,并加上“感谢母亲”的字样,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篇8

关键词:生本中心;作文升格

一部分老师认为作文批改得越细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就越快,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作文教学中评改的普遍淡化,一部分老师一味背着学生批改作文,批改过程拒绝学生参与,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一无所知,而指导课上教师又常常只从“总体”上指出学生作文的共性问题。这种评改,尽管教师自己觉得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甚至有条有理,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文个体”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无法和教师“达成共识”,甚至存在明知有错,却又不知道怎么纠正的问题。笔者在结束《我的母亲》后呈现了一道作文题: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以“母亲”为话题,写一个开头。要求: 1、注意点题,设置一个美点,引人入胜;2、语言简洁、优美;3、景物描写,引出母亲。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题意,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布置学生写作。15分钟后学生初稿基本完成,检查与修改后要求清清楚楚的抄在作文本上。以下是一位中等学生的习作。(划线处为笔者对学生初稿抽改后较普遍的错误)夜,是那般的冷静得让人直哆嗦,(句式杂糅,句意混乱。)路旁的街灯显得越发的黯淡,这时我唯一的愿望便是钻进被窝里,可远处,那个熟悉的身影依然像一尊雕像那样矗立在那儿,(无缘无故,何来雕像?)渐渐地近了,我看见那个充满期盼的眼神在四处张望,(“眼神”与“张望”搭配不当。)看见了,知道吗?那是我的母亲。

【学生互批】

学生互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受知识积累所限,学生对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不一定能认识清楚,而对自己的长处也同样难以发现,这就需要有人帮他指出来,好的加以表扬,不足的加以改正。学生互评文章,本身是一种学习,一种交流。同学文章中精华性的东西,可以摘抄到自己的好词好句积累本上。我们鼓励学生拿来,为我所用,这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学文章中的拼写、语法、病句等典型性的错误,可从另一个角度提醒自己,避免再犯同类错误,这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学们在互评时,本身也是一次练习,一次阅读水平的检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予以改正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互讲】

每个组进行组内讨论,然后把本组的典型性错误写在黑板上,请一位组员上来讲解应该怎么改正、错误原因是什么。其他组可以提出疑义也可以出几个考考同伴的应用题。为了激励学生,教师对表现好的组进行加分。该环节不仅能看出全班学生的主要错误,还能考察学生是否掌握该语言点。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下是该学生的二稿:

晚自习下课了。清冷的夜,冻得让人直打哆嗦,校园的街灯显得越发黯淡了,我匆匆地收拾好东西,向校门走去,这时的我,发现指缝很宽,时间太瘦,都悄悄地从指缝溜走,唯一的想法就是能快点回家,快点钻进温暖的被窝。刚出校门,就看见对面的路上雕像似的站着母亲,袖着手,缩着脖,伫立在瑟瑟的寒风中,渐渐地近了,我看见那双充满期盼充满等待的眼睛,我已不需抬头,我要为母亲着色。

很明显,通过互批,该习作的主要错误已经得到改正,修改后读起来连贯,思维不再那么跳跃。笔者还要求学生间互写评语。以下是学生对该作文的评价:

评价一:用哀而不伤的笔调,娓娓道来,融情于景,感情细腻真挚。

评价二:词汇运用不够,比较好的词语只有“清冷、黯淡”,在用词方面要多下功夫。

【阅读拓展】

学生互批后,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量以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时,我往往会给学生补充相关话题的文章来阅读(这些文章主要来源于报刊、杂志还有中考题)这样既可以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帮助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并让他们思考怎样把好的句子使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以下是本次写作相关话题的拓展阅读材料:

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母亲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五个孩子都要新衣服,没有,也没钱买。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若是冬季里,洗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夜再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母亲不敢睡,怕焦了着了。(起笔直奔“母亲”。一个“怜”字既写出母亲的辛劳,又饱含子女的深情。)

母亲是太刚强的女人,她希望我们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没条件穿件新衣服,也要从里到外穿得干干净净。

家像地窖,像窝,像土丘之间的窝。四壁落土,顶棚落土。它使不论多么神通广大的女人为它而做的种种努力,都在几天内变为徒劳。母亲却常说:“蜜蜂蚂蚁还知道清理窝呢,何况人!” 母亲拼将她那毫无剩余可谈的精力,也非要使我们的家在短短几天的节日里多少有点像样不可。 “说不定会有什么人来!” 母亲心怀这等美好的愿望,颇喜悦地劳碌着。 (琐碎的家常事务,同样能表达深刻的主题,你可以学学作者选材的方法。)

然而没有个谁来。没有个谁来母亲也并不党得扫兴和失望。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

篇9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读了《我的母亲独一无二》这篇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的母亲为了他,成了一名“素食者”。自己的母亲患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他都不知道。直到母亲去世后的三年半,他才得知母亲死了。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都不知道,那是因为他的母亲不想打扰他美好的生活。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母亲是永远陪伴着你的步伐。即使母亲死后,但母亲还是永远爱你的!从小到大,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是失败还是成功,伴随我们的始终还是母亲,母亲做的所有事情,为的还是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的母亲。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妈妈。记得有一次,妈妈对我说:“女儿,你已经长大了,还要妈妈帮你洗衣服,你应该学会自己洗衣服!”我不以为然,生气的说:“可是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妈妈帮他们洗衣服啊,为什么我要自己洗衣服?”妈妈听完我说的话后,并没有说话,而是把我昨天穿过的脏衣服给了我。我又生气的说:“我不洗啦!”说着,我把脏衣服扔在地上。日积月累的脏衣服越来越多,我极不情愿的把脏衣服拿到洗脸盆上,开始洗衣服。衣服干后,我发现衣服洗得很干净,便以为是自己洗得很认真。谁知有一天晚上,我睡觉正睡得香,但要去上厕所,我便跑到洗手间,我发现妈妈正在洗衣服,仔细一看,那些衣服正是今天自己刚洗过的衣服!

我终于知道自己洗过的衣服为何如此干净,并明白了母亲当初让我洗衣服的目的!

篇10

一、《月光启蒙》“启蒙”了什么

以下是《月光启蒙》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点拨语、过渡语、小结语总结出板书:动,活动得到学生的喜欢;教师还组织学生丰富文中没有提到的其他民间故事;通过“母亲不识字,却用歌谣、故事、谜语……影响了我的一生”这一句激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了“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参与活动,发言踊跃,教师点评精当,应当说这是一堂好课,达到了预设目标。

二、教学“启蒙”的得失在哪里

这一份教学课例具备以下几个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目标设定小而实,注重朗读、涵泳来体会文章情感。

第二,能够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歌谣、童谣”来展开教学。通过组织朗读、表演歌谣、童谣使教学充满童趣。

第三,活动安排得当,3个活动分别安排一个重点:“品读歌谣,启悟诗情;讲讲故事,();猜说谜语,()”,尤其通过阅读期待留给学生一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教学流程清晰。“品读歌谣———讲讲故事———猜说谜语”按照课文叙述顺序进行,使得文本和活动保持高度一致,对于训练学生有条理地阅读和思考有帮助。

第五,教学关注学生语言的运用,在“检测反馈”中安排学生想象表达,可谓匠心独运。

但是,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笔者认为,该课例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第一,文体意识不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选入教材的文本在文体上都有显著的特点。文体的价值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过程中接触和认识不同的典型文体,并学会写作。

其一,补题目明线索。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始出示课题“月光启蒙”让学生扩充为句子:(谁……)(在……)月光(用……)启蒙(谁……)(什么……)。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把句子逐步补充为:母亲每天都在月光下用童谣、民谣、民间传说、谜语启蒙我爱上文学、热爱生活……于是,谁启蒙和用什么启蒙这两条线索轻松出现在学生眼前,课文脉络自然清晰。同时,文章重点“启蒙了什么”也跃然而出。至此,“线索”和“重点”这两个教学难题迎刃而解。

其二,抓启蒙明真情。

作者母亲如何启蒙孩子的?这种启蒙中渗透着母亲怎样的情愫?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母亲“启蒙”时的句子,共有3处:

(1)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3)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从以上3句话,我们可以品味到月夜母亲对我启蒙时的“真情”:

(1)母亲为什么要“换上一件白布褂子”?为什么一定是“搂着我”?这一“换”一“搂”透露出两点:母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爱整洁),母亲是爱我的(整洁的白褂子是为了不把脏东西粘在孩子身上,搂着我不正是说明爱我吗)。

(2)母亲的嗓音是甜的,为我吟唱着;母亲的歌声是温柔的,拂过我的脸、流进我的心;母亲的歌儿是香的,浸满浓浓的爱。

(3)母亲在月光下是那样纯净,那样美好,那样圣洁———月光如水,母亲是玉石雕像,神圣、无瑕、崇高!

这3处描写包含着浓浓的情感,这是值得师生通过反复朗读、细细体味的。

其三,抓内容明启蒙。

母亲在月光下启蒙了我哪些内容?初看就是“文学”,细看就是“诗歌”。其实,这样理解是肤浅和片面的,我们透过月光下母亲吟唱和言说的内容可以发现更深更广的东西。

(1)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再苦也要干干净净活,如:“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2)要对未来生活要充满信心。现在苦,只要挺住,只要勤劳,就会有好日子:“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3)要怀有真挚的感情。人不要为世俗所裹挟,纯洁的情感值得终身守护:“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母亲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动人故事?这是要给孩子从小灌输一种理念:要怀有真挚的感情,纯洁的情感值得终身守护。

(4)文学要幽默风趣才让人喜欢。“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5)文学来自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这一个“真笨”,不是说孩子脑子笨,而是说孩子不会观察生活,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就“不笨”。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所谓月光启蒙其实是启蒙作者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写作。这样的启蒙才是真正让作者受益终生的启蒙,也才是作者至今难忘的。

其四,抓文体明特色。

散文的特色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文章尤其如此。

先说“神”。通读全文,似乎重点在最后一段,但是,这不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不妨关注开篇的语言:“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我们细细品味“童年、夏夜、永远、美妙”这4个关键词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说“永远是美妙的?”“美妙”在文中有所指么?

抓住这个第一句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句话在全文是“精要所在”。

全文就是写的夏夜,就是写童年的夏夜,就是写的童年的夏夜的“美”和“妙”:“母亲之美”(母亲整洁之美———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母亲嗓音之美———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形象之美———像一尊玉石雕像),还有母亲启蒙的“童谣、民谣、故事、谜语”之妙(原文中有,不再赘引赘析)。尤其值得揣摩的是“永远是美妙的”之“永远”,这是终身难忘、永久回忆的“美妙之事”,其中浓浓情感令人怦然心动。此为文章之“神”,开门见山而出。

那么,全文中这种情还有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包含在那些“童谣、民谣、故事、谜语”中的“化育”之情,还可以在3次直接描述母亲的句子中体味到,而且文章中有两句尤其包含深情:

(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一个“长”,写出浓浓的乡情、浓浓的心情———歌谣从生于斯长于斯的泥土里长出,从歌者的心灵中长出。因为有情,连歌声都散发着芳香。通感的描写恰到好处地得到领悟:没有情的歌谣是苍白的、单调的、肤浅的。直到文末,作者点题,仍然是满怀感激之情。

可见,一个“美妙”之“情”字贯穿全文,此为“神不散”。再看“形散”:这篇文章展示了4幅画面: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这4幅画面,看起来没有相当的联系,甚至可以互相变动顺序也无妨大碍,但是,这4幅场景都凸显一个“情”字:唱歌谣———热爱生活之情;讲故事———追求美好感情之情;唱童谣———幽默风趣之情;猜谜语———母子亲近之情。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五,学语言练表达。

除做好上述几个方面,教师不妨开展背诵积累优美语言的活动,比如,朗读背诵课文第一、第四、第五自然段;改写第一、第十四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