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64-02
一、网络与新媒体内涵
网络与新媒体就是借助Internet实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传输特征、以交互为传递方式的媒体传播。新媒体是Internet在实现了媒体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播等数字化过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创新性、实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新媒体让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虽然新媒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进入传播领域时间不长,新媒体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缺口巨大,这为本研究建立了基础和环境。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IT业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2010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整体上升势头。据职酷网后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9154个,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职位排名前三的是销售类、设计美工类和编辑类,手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随着新媒体人才备受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推出相关专业,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新媒体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热门留学国家院校的新媒体相关专业,也为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综上所述,新媒体岗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内容的策划、编辑与传播、新媒体技术与方法、虚拟产品营销等方面,特别强调复合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新增特色专业,2013年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获批办学,吉林动画学院成为首批高等学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持吉林动画学院现代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对健全完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吉林动画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新媒体产品项目的研发,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紧扣专业特色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突显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力图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突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专业建设特征。
三、吉林动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突出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评价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显以“瞄准前沿、紧跟发展、强化基础、文理兼备”的培养思路,实现“懂管理、会实践、能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新媒体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开设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内容宣发与运营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后者侧重新媒体产品运营与推广,掌握新媒体内容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用户体验、内容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规划社会化媒体市场策略,策划并执行推广活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维护,包括内容输出、活动发起、用户维系等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公司各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方案;建立有效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熟练掌握主要的社交媒体运营的管理工具与平台。根据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建立紧扣课程内容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构建理论加实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完成完整的产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依赖考评学生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托综合训练成绩、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各种竞赛等级、独立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以此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与思考,进一步优化和成熟实施方案。
(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核心课程有网络技术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体融合与创新等,并已完成对核心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估、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中选择增加一定比例的当前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评价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在物理环境建设方面设置了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新媒体工作室,主要承担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软件与开发环境、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实训任务,主要进行新媒体策划与产品设计、编辑与推广营销等项目实训,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从事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活动组织、话题策划以及文案撰写等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平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教学内容。工作室主要通过项目需求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和执行营销策划方案,负责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营销的策划、组织、执行、跟踪、总结,负责与文案配合创作各网络传播渠道所需内容,负责项目具体需求对接,通过项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广计划及实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针对以上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方式和手段内容的综合实践训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全过程覆盖。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分别设置了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与实训、新闻图片的采编处理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和综合性上,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方面,根据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组,分别为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宣发运营。师资队伍的建设突显专兼职结合和双师型教师占比,设置合理的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继续培养社会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图片视频编辑整合及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度、较好的媒体营销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熟知消费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体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能够胜任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设计、采编、制作与传播、项目运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河,刘琳琳,王芳菲.新媒体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School,Jilin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就业;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26-0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归属于电子信息类,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和动画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又被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移动媒体、电视台、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游戏和媒体等方面的策划、设计、开发、制作、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不断深入到普通用户,用户更希望直观和方便的感受信息媒体,所以数字媒体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重点论述当前社会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需求,分析在高职高专中应该如何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
一、近三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分析
2012―2014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如图1所示,三年内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50位职业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包括“计算机专业人员”、“图像设计师”、“平面设计”、“图表绘制师和图像处理人员”和“计算机操作员”。通过分析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一是近三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有显著地上升趋势,而且相对其他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率也比较靠前;二是就业量较大的职业中包含有大量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其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尤其是智能移动客户端高度普及,社会对于数字传媒的需求不断的提高。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市场分析
从2010年开始,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动漫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当初传统的广告、动漫、游戏、影视四大市场逐渐向更实用、更细分的市场发展,由此诞生了终端UI设计、商品展示、建筑可视化等。这些新兴的细分市场不但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利润的新增长点,而且还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吸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来源。
表1是我们对北京、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4个地区的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企业进行调研的不同专业方向人才需求的数据。从数据可见,传统的广告、动漫、游戏动画、影视四大数字媒体技术传统市场需要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并趋于平稳,没有大的增长,而终端UI设计、商业演示和建筑可视化等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人才需求供应不足,缺口很大。这个市场变化反映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规格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和提升。
三、如何定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一)终端UI设计
UI即用户界面,UI设计是指对软件的人机界面、操作逻辑和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所使用的计算机和智能移动设备都在不断发展,这些设备被称之为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的软件用户界面不只是单纯为了美观,重要的是要提高软件的易用度,从而能够被用户所接受,使得软件可以被广泛的使用和推广。同时,终端UI也可以作为用户需求沟通的中间媒介。所以,终端UI设计是所有软件企业和相关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商品展示设计与制作
商品展示是指对客户的产品进行详细展示,包括规格、产品的款式颜色等所有产品详细的信息。传统的商品展示多数采用平面媒体技术,随着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商品展示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广泛,通过三维和动画等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和深刻地了解商品信息,而这些商品信息除了通过平面媒体,还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传递给客户。
(三)建筑可视化
建筑可视化是指在建筑物没有完成或者只有蓝图的情况下,通过三维、影视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示在客户面前的技术。由于大型建筑物很难在人脑中形成整体的效果,所以客户无法预测完成的建筑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通过建筑可视化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室内装修,建筑可视化无处不在。
本文讨论的是高职高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改革,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高职高专学生,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精神,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按照十的精神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单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而是定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所以,高职高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备社会服务意识和高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能够熟练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解决终端UI设计、商品展示设计制作和建筑可视化等实际问题。
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何改革
改革现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就业市场定位为前提,确定市场人才规格需求,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一)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每个方向要求专业人员能够掌握结合计算机软件进行绘图,除此之外,不同的专业方向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又有所不同。
1.终端UI设计人才培养规格:终端UI设计涵盖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客户端/服务器”和“移动端/服务器”等结构的软件UI设计,要求专业人才掌握CSS和HTML5等网页制作技术、终端设备UI设计及终端设备开发语言规范等。
2.商品展示设计制作人才培养规格:商品展示要求毕业生掌握二维和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和影视技术,能够熟练的利用二维和三维技术、影视编辑和后期处理等技术展示商品。
3.建筑可视化人才培养规格:建筑可视化要求毕业生建立建筑模型、建筑表现、建筑渲染和建筑动画。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室内的表现和室内效果图拼接等技能。
(二)构建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在校生三年的培养过程。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很多专业存在很大差别,由于IT技术发展迅速,数字媒体技术更新的周期很短,如果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一成不变,很有可能经历一段时间后,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要考虑到培养环节和课程需要根据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要有前瞻性、有准备,能够将市场需要的技术无缝融入教学过程。
(三)让企业深入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毛细血管
深化校企合作是技能培养最为直接和重要的途径,企业也是高职高专毕业生主要的输出渠道。从就业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讲授课程、教学资源建立,到校内外实习,包括学生管理,所有的环节都要企业进行参与,而且在某些环节要让企业作为主要参与方,学校作为辅助方。只有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不会偏离市场的需求,所掌握的技能才能被企业真正的认可。
五、结语
高职高专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从就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制订灵活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康,程庆,宋D.突出新兴细分市场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20-124.
[2]冯康,陈广宏,程庆,史学梅.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119-124.
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7日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以及给排水行业一线的分析化验、运行管理、设备保养维修、施工等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为适应企业用人观的转变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启动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过程
(一)开展专业调研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研,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职业技能,适应江苏环保产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环境保护领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物理污染治理等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安装调试、污染设施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生产(管理)一线的工艺设计员、项目经理、安装调试员、运营管理员等。毕业生能充分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相关基础知识,熟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环境工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工艺调试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等专门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能力。
(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专业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专业调研,找准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以培养学生胜任企业岗位要求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未来发展可持续能力为核心目标,以企业目前运行状态和运行工艺为内容,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动态为前瞻,构建“校企互融,引领企业,学做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和职业生涯拓展问题。
2、以环保企业典型工作案例和实际项目为载体,基于典型的工艺流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标准、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建设任务。争取将这两门课程建成学院精品课程,并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并同时,完成该课程的网络共享课程建设,构建自主网络学习模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网络自学的有机结合。
3、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完成“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课程的最优化。结合学生、教师、课程安排、学生求职环境等因素,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完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专项课题研究。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建设,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和仪器设备,调整、细化实训室功能,突出“真实工作环境”的特点,按照环保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完成企业真实运作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电镀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校内一体化实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运行状况一致的实训环境。建立系统化的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教学保障机制和管理体系,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内容
(一)“校企互融,引领企业,学做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工学结合”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环保行业和工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与行业企业资深人士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在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和参与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按照企业岗位用人需求进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师承接环保工程设计项目,参与企业的技术与工艺革新、职工培训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做到“校企互融”。
专业教师利用院校的科研优势,查询资料,参加专业会议,把握最新科研动态,并利用学校现有的治理设施,进行研究和放大性研究,将污染治理理论研究变为可能的生产实际,引领环保设计企业;或就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难题,进行系统研究和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下,进行职业岗位调研与分析,基于水、气、声、渣污染治理工作过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基地,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优化教学组织,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同一性;专业教师实现专兼结合,校内实训服务于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每个过程进行细化,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对典型工艺设计和运营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把学与教、学与做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作到“学做结合”。实现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不断“能力递进”。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坚持课程体系符合环保工程设计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将来自企业一线的鲜活工艺案例贯穿其间,真正实现所学即所用;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导入、模块化教学、分组讨论、个别辅导,遵循“先会后懂”的逻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手段上,利用校内外实训及实习条件,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涵盖每一个等级职业资格培养的模块,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对中级工职业岗位能力的分解,明确其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由此逐级开发出课程,制定出符合中级工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而开发出为其服务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形成“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结合学生、教师、课程安排、学生求职环境等因素,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搞好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在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参与下,通过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整合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开发课程标准。立项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按照学习探究、综合渗透、实践活动和创新发展的原则,注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组织教师立项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课题研究;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使多媒体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教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采取以启发、引导、讨论为主的问题教学法,将引导文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比较教学等方法融于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互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程改革,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产学结合更加紧密,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新颖,综合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特色和示范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韩立新,男,博士,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高级记者。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主要从事新闻业务、舆论学、媒介融合、中国传播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主张对当前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提出以专业细分、学科融合为主要内涵的教育思路――新闻+,认为内容生产的专业性仍然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基本立足点。在研课题有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招标项目《实施文化艺术人才职业社会化评价体系建设工程》、201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长期发展战略预研究课题《跨界融合创新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河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互联网+:河北省媒体跨界融合研究》等;近年来出版有《新闻舆论监督对象应对行为研究》《新闻评论学教程》《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等著作,发表《时空转移与智慧分流:媒体的分化与重构》等论文20余篇。教学改革项目《河北大学新闻学专业特色的培育与创新》2013年获河北省教学改革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1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6年专著《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获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韩院长,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您从2004年起开始从事传媒教育工作,传媒环境在“变”,传媒教育也在“变”,请您谈谈我国目前的传媒教育环境。
韩立新: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不同主体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从一般性来看,传媒业态变化是传媒教育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我认为,这一环境问题的要害之处表现在于建立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和社会美誉度下降,以及职业前景模糊等方面。传统媒体作为喉舌和守望者的社会角色,被赋予了很高的职业价值,并成为社会美誉度的源泉,也成为传媒教育的道德高地。然而,当前高度商业化和先进传播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将资本的欲望与用户的需求、媒介的先进性相融合,营造出一个社交化的个人化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机制,在这个新的业态环境中,资本和技术的合谋,借助媒介技术先进性的外壳,挟裹着商业信念,如奔泻的浊流,深入而严重地侵蚀了传媒业建构的职业价值。职业价值的下降是传媒教育面临的深刻的环境危机。当前一些传媒机构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为新媒体恣肆的商业信念所惑,缺乏对传媒业职业价值的坚守和发展,缺乏考量地向商业信念的指向转型,这样很可能推进和加重这一危机的蔓延。
记者:依您看,目前的环境对我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利”和“弊”各体现在哪里?
韩立新:传媒业态的变化是传媒教育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目前来看,推进传媒业态变化主要有三个力量,一是传播技术的力量,二是资本的力量,三是资本与技术结合的力量。传播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它必然调整生产关系。它给传媒教育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和必然的,是不可抗拒的。资本的力量作为一种市场要素,有利于汰劣和增强发展的动力,而资本作为一种逐利的力量,如果不加以规范,它可能会将媒体的公共性作为商品进行出售和运营,这时它就会转化为一种消极力量。如果资本和技术结合是一种业态,它通常会由资本的力量来主导运营,技术常常转化为资本逐利要求实现的工具,作为市场现象它无可厚非,但当它成为消蚀传媒业公共性的力量时,它对传媒业发展和传媒教育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在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下,传媒业和传媒教育也许会走一段弯路后,再回到它的专业性和公共性上来。
记者:当前的传媒环境对新闻评论工作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请您结合您对新闻评论的研究及实践,谈谈如何做好新闻评论工作?
韩立新:传媒业态的变化反映到新闻评论方面,表现为两种性质评论声音高低的变化。现行教材讲的新闻评论,多持体裁观,即认为新闻评论是一种体裁,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新闻述评、专栏评论等。这就是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在很大的意义上讲,新闻评论就是媒体的声音。新媒体上的评论,大多并非新闻评论教材上讲的体裁,它常常只是网民的跟帖和转发的评论,这可称之为网民的声音。过去,媒体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声音响亮;现在网民的声音获得了主导地位,声音响亮。两者出现了声音由强到不强的角色的相对变化。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的,因为表达多并不意味着就能主导表达。出现这种声音强弱的转换,还应该从传统媒体,或者说主流媒体,或者说大众媒体自身找原因。以下这两点,是否值得思考?一是在社会注意力集中的新闻事件上说话不到位、不及时说话。回顾既往,在社会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热议灼人的时候,主流媒体很少用“社论”这一代表大媒体声音的方式说话,这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失去职业价值呈现的机会;二是莫把对话变训话。媒介是对话的平台,媒体不易在话语之外影响受众对媒体态度的选择与接受。很多主流媒体的评论端着架子,一方面拍案定调,缺少对话和回应,放弃了新闻媒体公开讨论走向共识的态度和做法,使传受双方的共情难以产生;另一方面脱离新闻事实阐述观点,使对话的基础由事实转变为观点,这很容易受到读者援引反例的反驳。总之,在当前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共同构成的媒体格局以及因此形成的新的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针对新闻事件,用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等方式说话,是改变舆论场上“主流媒体声音稀缺”的意义之举。
记者:任何一种事物我们总是要正反两个方面的去看待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于现在所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您是如何看待它们在新媒体行业中的影响?
韩立新:作为内容的渠道和形式,微信和微博由于其庞大的用户数量,拥有很强大的传播力,对新媒体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微信、微博等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表达信息的需求,内容生产主体多元化,关系链和场景成为影响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要素;第二,微博、微信是应用广泛的社交属性的传播平台,关系网成为传播的渠道和基础设施;第三,微博、微信已积累沉淀了大量的用户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发现用户的多种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价值;第四,作为用户量巨大的社会化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营销十分活跃,拥有大量的创业机会,产生了较大的商业价值。“移动+社交+社群+新技术”的融入改变了新媒体行业的生态。
另一方面,微信、微博中信息的良莠不齐,不实信息、语言暴力、标题党等一直被人们所诟病,传谣转谣、内容低俗化倾向等问题给运营者和相关部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新媒体行业健康发展,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有效监管迫在眉睫。
记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这个概念也应运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媒体传播方式,有很多的优点,但也会出现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那么对“自媒体”传播平台的监管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您对“自媒体”传播平台的监管问题如何看待?
韩立新:有效监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自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平台运营者、管理者、用户几方的共同努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自律?如何提升运营者和管理者的他律及用户的自觉?如何在最大限度满足自媒体言论自由与维护网络安全秩序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解决以上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自媒体平台运营者、管理者需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规则,完善内容和传播管理机制。关键词屏蔽等为有效监管提供了技术保障,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快速识别虚假信息。虚假信息的识别技术、传播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有效监管提供了相应的保障。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有效监管的基础。
记者:当今媒体的巨大变革和发展,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媒体人,还是即将进入各个媒体工作的学子,希望您可以给他们一些意见或指导,谈谈他们需具备什么素质和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媒体的发展变化?
韩立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也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许多学者和业界的负责人都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有益于人才的培养。我谈一些个人的管见,共大家参考。
篇5
(1)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按照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更加合理的专业培养方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内容;明晰三维度动态能力集中相关能力需求;把握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本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同时剖析目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轮调研主要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南京及江苏省信息网络技术产业规划及发展状况,及时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信息。
在掌握企业岗位调整、岗位能力需求变化、用人变化等信息基础上,考察同类院校在本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变化,为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论证。
(2)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主要范围在江苏省,兼顾长三角地区。调研的主要对象是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行业企业,相关领域的行业专家、同类院校。
调研产业中企业岗位设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为了解人才需求种类和规模,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内容主要包括当前企业岗位名称、岗位工作内容、岗位用人需求等。
调研岗位工作过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为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工作任务的产生、执行、结束全过程,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2 调研方法与内容
(1)调研方法
本轮调研根据不同调研对象及环境,采用不同调研方法,包括:
1)对企业访谈,联系企业的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进行面对面调;
2)对合作企业、兄弟院校、毕业生主要采用问卷、现场、资料等调研方法;
3)对网络媒体主要采用资讯报告、信息检索汇总等方法进行调研;
(2)调研内容
围绕调研目标,确立区域产业规划、产业技术和经济发展、用人需求、岗位需求、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能力等方面的调研内容。
调研区域产业规划主要是为清楚了解江苏省及南京市对物联网产业的定位及规划项目,及借此带动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内容包括江苏省及南京市对物联网产业的规划、已设立及将设立的建设项目及投入规模等。
调研本区域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和?济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及发展前景,并借此对未来人才需求作出预测。内容包括产业技术应用情况、产业经济比重及增长情况等。
调研产业中企业岗位设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为了解人才需求种类和规模,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内容主要包括当前企业岗位名称、岗位工作内容、岗位用人需求等。
调研岗位工作过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为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工作任务的产生、执行、结束全过程,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3 调研分析
(1)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在调研中,了解到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物联网的产业链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主要涉及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用户七个环节,包括了RFID芯片设计、二维码码制、电子标签、读写器模块、读写设备、读写器天线、智能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专业性的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数据的传输承载网络服务、终端接入控制、终端管理、行业应用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平台管理等技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到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环境、娱乐、公共事业、安全等各个领域,在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方面应用最为广泛。
(2)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社会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远不成比例。且未来几年,物联网技术会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普及,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物联网各主要领域均需要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 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智能交通:20 万;智能物流:20 万;智能电网:100 万;智能医疗:100 万;智能工业:50 万;智能农业:1000 万。
2)岗位需求分析
从产业需求来看,物联网人才总体上分可以分为研究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三个类型:
研究型人才主要为研究生层次或研究型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各类“研究型企业”或“高新企业”的研发部、研究院所亟需的人才。
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为各类本科学校或信息类高职学院毕业生,以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物联网项目实施等为主,包括RFID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网络安装调试、物联网硬件开发、传感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以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为主的这类企业,在我国数量庞大,其需要的工程应用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物联网技能型人才往往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对各类高职院校培养物联网高技能型人才提出较高要求,不但需要掌握物联网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更要结合区域的物联网产业情况,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本次被调研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基础素质(如动手能力、应用分析能力以及理解交流能力)较为看重,特别是对就职者理解交流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的以及动手能力方面,因此,在做好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打造他们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以及实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 关于专业的思考与建设
针对上述调研情况,我院计算机物联网专业应继续围绕技能大赛、合作企业二大平台,在师资力量培养、教学资源优化、学生实习实践三方面加强建设。
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前期基础
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597人。建有经营与管理综合实验室、经营决策与战略沙盘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实验、实训场所面积满足教学需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与长沙通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依托行业,突出应用,探索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将教务、团学、招生就业等部门工作和毕业实习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1、基本思路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2、基本原则1)服务企业原则。学校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研他们的人才需要、标准、技术需求等,想他们所想;一定要关心企业的发展,并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这是顺利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2)校企互利原则。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企业有重点培养,优先选拔留用和淘汰的权利,这个是企业的利益。而学校的利表现为:学生就业率的相对提高、能够享受更的待遇以及企业提供的较好的实训质量等。因此,校企双方互利双赢,这是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3)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事实上,只要坚持高度统一,师徒教与学、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才能很好的实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校企合作环境建设
专业以行业或者企业群为背景,建立“生产中育人,在育人中生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来实现校企环境、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大学专业建设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共生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便捷通道,明确校企双方可提供的资源、空间;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办法,形成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的制度和环境。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专家与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广泛求证,确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掌握扎实的管理、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方法,具备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管理等工商企业运营管理各环节的基本能力,拥有适应生产业发展的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适应改革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为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必备的。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①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及经营丰富人员;②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教研科研活动,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及时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追踪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工商管理经验;③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公司企业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参与决策;④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带薪挂职锻炼,以加强师资梯队的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⑤并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定期聘请企业高管给教师做讲座。⑥初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拓展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
4、实施“3C”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各岗位人才从业技能的实际需求,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3C”是指学院、ERP顾问公司、顾问公司的客户公司。“ERP顾问公司是指为客户公司提供全方位的ERP的实施、企业管理问题分析诊断、管理能力提升等管理服务的公司;客户公司是本地制造企业。ERP顾问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管理实践素材,客户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到管理现场实现无缝对接。
5、积极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
篇7
当前财经类和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更适合在商贸流通领域或服务行业就业与发展,不能很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理工科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整合教学资源优势,致力于培养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本文以LT大学为例,通过分析理工科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并通过付诸实践进行了方案优化。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市场营销;培养方案,教学实践
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在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大约有近百年的历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整体上起步较晚,东部沿海地区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影响,在20世纪90年中后期才开始起步。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专业发展里程,市场营销专业近两年成为最受中国大学喜爱的本科专业之一,全国有838所大学开设该专业,以71.87%占比位居排行榜第三位。与此同时,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出现“供过于求”现象。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15个难就业专业,市场营销成“重灾区”。随着企业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当前传统营销模式向电子商务的转型,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已很难满足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亟须创新。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市场营销毕业生人数已“供过于求”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热度增加,相应地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增多,每年都在增加的市场营销的毕业生人数,使得2014年市场营销的毕业人数“供过于求”。
2.现有的培养计划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近年来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显示,传统的营销教学存在“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大量毕业生特别是营销管理类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不是数量过剩,而是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规格定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难以实现真正的校企对接,导致社会需求巨大并不断剧增但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就业岗位的矛盾与尴尬局面。
3.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教学资源配置与整合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调查发现,许多理科学校对文科实验室的投资与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好设施,难以发挥实验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也有一些学校虽然硬件设施良好,但由于软件支持体系不足,硬件的作用难以发挥。而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大发展,急需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无法满足培养需求,对学校的教学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专业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实践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而实践课程缺乏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而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合理的实践体系设计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建立更多的创新实践。
5.面向高新技术、高端装备企业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为综合型及财经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理科和工程技术相关学科方面缺乏优势。因此,此类人才在商贸类企业具有优势,但无法很好满足并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6.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全球化经营急需复合型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兴起,经济资源跨国流动的势头更加强劲。企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趋势凸显。同时,随着各地区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急需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7.传统营销模式转型,为新型专业人才预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正迅速地向经济、社会、文化的各领域进行广泛的渗透扩散,全球已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抢占此新兴竞争制高点。同时“十二五”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企业必须淘汰缺乏技术支撑的低层次营销人才,招募有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营销人才,借力移动互联网,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LT大学是甘肃省一所工科为主的二本院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创建于1994年,2010年开始特设市场营销基地班(机电产品营销管理方向),2012年开始增设市场营销(高端装备营销管理方向)。
1.人才定制,专业化培养定位
结合理工科院校的学科特色,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具备坚实的管理、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等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受到系统的工程技术和专业技能训练,能从事机械产品和高端装备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素质教育,实践创新双项结合
本专业人才要求培养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机械制造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制造技术所必需的装备、工艺知识,具备从事高端装备和机械产品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系统的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领域中的工艺方法、工艺装备、计算机应用等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体系构建,搭建高效课程模式
(1)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突出了应用性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坚持了以应用为主同时兼顾理论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既具特色又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而严谨的理论教学体系。本专业理论教学分为四大模块:通识教学、学科基础、工业技术、专业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技术基础课程包括: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先进技术等;专业课程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商务谈判、企业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等。
(2)建立与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印证和检验形式,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既体现市场营销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又体现市场营销专业(高端装备营销管理方向)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要求做到: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单元;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广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拓展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统计软件实习、ERP沙盘模拟、营销软件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同时开设市场营销策划实训、商务谈判模拟等创新实践课程,定期开展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
4.方法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以市场营销省级、消费行为校级精品课建设为核心,深入展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启动精品课视频共享建设,实现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大赛,提升多媒体课件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教学研究项目,推进专业课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结合,综合运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引入市场热点问题研讨和计算机模拟教学(营销模拟软件)等方式,就市场营销的关键环节进行演练,通过组织专业特色活动以及校外实习,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三、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总结与展望
LT大学自1994年创办市场营销专业,经过20年的积极探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从学科特点出发,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性思维开发训练,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围绕一个中心即“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两个方向“日用消费品营销和工业品营销”、三个层次即“初始岗位销售能力培养;高级岗位策划能力培养、提升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四个基本点即“观念、战略、策略、管理”营销框架体系,构建并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迄今为止,LT大学累计培养900余名有工程技术背景的营销专业人才。依据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的专业排名,LT大学市场营销在全国540所开此专业的院校排名62名。在甘肃省排名第二。本专业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100%,成为LT大学十大就业品牌专业。依据跟踪调查,毕业生80%以上在工业品营销领域工作。毕业生在3~5年晋升部门主管或区域市场经理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期同层次大学的同类专业毕业生。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近期建设目标遵照“控制规模,凝练特色、强化师资、凸显优势”的发展思路,凸显工程技术背景,以培养营销工程师为目标定位,以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以专业主干课程为突破口,优化具有本学科特色课内外实践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本专业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我们将进一步打造市场营销和工程技术复合型专业优势,力争在2至3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并朝国家级重点专业方向努力。
作者:梁青玉 王子萱 刘田钰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胜军.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C].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2009.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动画教学;人才培养
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动画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加快搭接新媒体时展潮流是其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便携式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和推广,动画产业进一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新媒体+动画”的专业人才却非常有限,极大地束缚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新媒体动画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深入探究。
1 分析教学形势,更新教学观念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体时代逐步被新媒体时代所取代。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无论是动画制作准度还是制作精度,动画制作均得到了大程度提升,同时动画制作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但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样为传统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严峻的挑战,相对于传统动画运营模式,新媒体动画运营模式具有更广阔的播出渠道和销售渠道,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便携式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和推广,新媒体动画传播平台更加广泛,但是在我国动画产业消费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却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虽然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均开展了与新媒体动画产业相关的各种课程,但是从我国社会对于新媒体动画产业人才需求的情况来看,亟需懂技术、懂艺术、懂市场和懂策划的动画产业人才,加之我国动画产业的起步比较晚,新媒体动画方面的人才更是非常短缺。然而,当前新媒体动画产业却侧重于新媒体动画方面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新媒体动画运营人才的实践培养,同时在新媒体动画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社会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脱节、新媒体艺术特性和课程设置不符合等问题,以至于使得这种形式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影响了新媒体动画人才的培养效果。
基于上述所述,为了有效地提升新媒体动画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要注意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式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考虑到新媒体动画专业本身涉及诸多学科的内容,所以除了需要为学生讲授传统动画理论基础知识和动画基本制作技术之外,还需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灌输新媒体动画产业、移动通讯平台、运营模式和网络通信平台等相关知识,尤其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了解动画产业和市场,避免学生在学习动画教学知识的过程中陷入被动的学习局面,同时还要合理结合市场发展情况来合理调整自身发展,以便改善人才教育和市场之间的脱节问题;又如,新媒体动画产业实际上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最大程度提升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效率,教师必须要注意提升学生原创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要注意增强新媒体动画实践教学和社会对于人才需求方面的联系性,确保所培养出的动画人才可以更好地胜任新时期动画产业的工作需求,从而不断增强新媒体动画教学的有效性。
2 明确教学原则,注重实践教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确保新媒体动画教学实践的质量,就必须要注意明确专业教学原则,以便可以借助明确的教学原则来指导新媒体动画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来推进新媒体动画教学的开展,具体主要包括应用性和开放性结合原则、直观性和抽象性结合原则、主动性和启发性原则。其中的应用性和开放性结合原则主要是要结合办学优势和社会岗位需求来确定办学目标,在课程结构中要突出实践环节,同时需要合理O置层次化课程,加之实践方面的教学训练来彻底将封闭课堂教学方式转化为开放性教学方式;直观性和抽象性结合原则就是除了要求动画具备电影方面语言和技法之外,同样需要合理引入网络技术、数码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来实现理论教学和形象展示的交互统一,以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应变能力;主动性与启发性结合原则是要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切实贯彻“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从而将教师教学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另外,要注意有效地整合理论课和实践课,消除以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重复和脱节问题。新媒体动画专业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所以有必要做好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工作,确保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熟练地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来,以便使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开展多元教学,培养复合人才
纵观我国动画专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动漫行业在国家和高校的大力努力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高校也顺应动画行业的发展趋势,适时地改革了动画专业,明确了新媒体动画的各项专业方向,同时也总结了许多动画专业建设和教学经验。但是在新媒体动画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人才,就必须要合理开设和建立专业方向,具体就是要从学理入手,综合考虑新媒体动画学科的课程设置、学科原理和实践教学方法,尤其是要注意确保实践教学要满足行业发展和动画市场需求。比如,在设置新媒体动画教学课程的时候,为了可以满足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需求,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电脑软件技能方面的学科。但是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动画产业人才需求,必须要确保相应的人才要具备策划、技术、市场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侧重边缘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等方面知识的培养。另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事物,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快速发展,相应的技术也需要依靠软硬件开发和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提升,所以为了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情况,就必须要彻底转变侧重单一技术角度的人才培养,避免使市场人才需求和学校专业教育出现脱节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战经验,为他们灌输行业方面的相关教育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时代机遇,但是为了抓住动画产业发展机遇,必须要详细地分析教学形势,更新教学观念,同时还要明确实践教学原则,开展多元教学,从而不断提升动画教学有效性,确保学生可以成为满足社会动画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教学评价,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方案,以便不断增强新媒体动画教学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南江.新媒体动画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的探索[J].大舞台,2015(51):207-208.
篇9
关键词:行业学院;人才培养创新
行业学院属于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行业学院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是一种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教育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通过共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开发项目等多种形式,实现互补共赢。
一、行业学院建设内涵
(一)建设总体目标。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共管专业,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同时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将行业学院建设成为商科类专业学生提升执业能力的一个良好平台,促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果,创新与实践“三融合,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提高和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思路。1.确定行业学院“三融合,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发展思路。根据校企合作发展实际,提出并实践“三融合,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三融合”是指校企双方以校企合作育人共识为基础,实现“目标融合”“资源融合”和“发展融合”,共同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思想自觉;“五协同”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协同顶层设计”“协同条件建设”“协同改革创新”“协同教学管理”和“协同质量评价”,共同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进而以“三融合”和“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明确行业学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具体路径。第一,校企统一认识。具体说,就是要解决高校和企业双方对于校企合作目标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认识问题。妥善解决校企合作认识问题,关键是要实现校企双方“三融合”,即“目标融合”“资源融合”和“发展融合”,以“三融合”统领校企合作价值取向、规范校企合作行为、保障校企合作成效。“目标融合”就是要把校企双方合作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解决校企合作育人目标指向问题;“资源融合”就是要把校企优质教学投放到保障人才成长需要中来,解决校企合作育人资源共享问题;“发展融合”就是要把校企双方发展战略目标聚焦到高素质人才培养使用上来,解决校企合作育人良性发展问题。第二,解决“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简单说,就是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运行管理机制问题,就是要重点解决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专业结构改造、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培养、教学过程管理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问题。妥善解决校企合作育人实践问题,重点是要实现校企双方“五个协同”,即实现“协同顶层设计”“协同条件建设”“协同改革创新”“协同教学管理”和“协同质量评价”。具体说,“协同顶层设计”就是通过校企双方共同酝酿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结构和项目研究实施方案,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以及项目研究改革组织实施等顶层设计问题;“协同条件建设”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场所、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和教学队伍滞后等问题;“协同改革创新”就是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探讨设计教学改革方案、共同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共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共同服务区域发展,解决教育教学改革落后、学科专业支撑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协同教学管理”就是通过校企双方研究设计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共同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共同承担教学管理任务,解决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不实、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不严和教学管理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协同质量评价”就是通过校企双方研究制定教学环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同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解决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不合理等问题。3.逐步落实行业学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步骤。(1)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到省内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育人专题调研,达成“三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共识。(2)校企专家通过企业走访座谈、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和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撰写专业人才需要和教学改革调研报告。(3)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搭建项目改革研究合作交流平台,并通过定期会商、专家互派、专题咨询等方式,研究解决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问题,共同探索实践了“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机制。(4)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咨询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加强实践学为主线、以产教融合为支撑”人才培养理念,确定“着力培养专业知识厚实、专业技能娴熟、综合素质优良、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职业岗位胜任较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构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体系。(5)按照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列出时间表完成实训课程。(6)分步计划进行师资队伍培训、教学资源的开发。
二、行业学院建设内容
(一)校企共商,优化行业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内涵发展、课程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问题,通过深入与企业资深行业专家及工程师开展专题研讨等方式,努力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良,专业理论厚实,专业技能娴熟,适应社会需求快、胜任岗位能力强、自我发展后劲足,能较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管理类专门人才。”
(二)校企共建,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培养要求,积极探索厚基础、强专业技能的模块及双职业证书的特色,不断创新专业内容的特色教学模式;“变厚为薄”由难变易的课堂教学和由易变难的案例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方法;全方位、多角度、高仿真、立体运转的企业特色教学方法。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定了四个方面教学改革重点任务。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增、停、并等方式对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到相应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同头课程教师集体备课,学内容(教案)、学进度、统一考试内容和方法;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必须增加实验实训项目。教学方法改革。按照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功能合并思路,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教学手段,鼓励师生利用网络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讨论教学为主;鼓励教师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改革。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推行分段式教学,均衡分布学生学习压力;在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上,专业通识课、基础理论课小班上课,专业技能课、实验课分班分组教学;在教学任务分配上,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一专一品”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学习内容。
(三)校企共享,丰富教学资源,完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努力构建“以课程实践为起点,以实验室、合作企业等为平台,以创新创业课程、实验、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构建“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模拟实训为基础,以实习为依托,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创业大赛为补充,以毕业论文为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同建设共享实训平台;校企共同申报与建设工商管理类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等;校企共同开发试验、实训项目,并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项目。利用校企双方的各自人才及技术优势,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开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同编写校企合作教材。
(四)校企共管,提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环节;“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态度”四个方面的考核指标,制定突出实践技能考核的“双向三环节”课程考核方案(“双向”即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考核,“三环节”即将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训考核三个环节),调整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方式与比例,构建由师生监控、学校监控、企业监控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五)内培外引,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和选派教师校外实践锻炼的力度,突出强调教师职业技能和服务能力提升培养。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激励政策、合理安排培养经费、落实教师校外实践锻炼制度,组织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认证,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1.教师下企业锻炼。每年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等调研、实践,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2.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在学校层面制定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的基础上,企业也将在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与绩效工资评定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与基地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等。
三、行业学院建设成效
(一)受益学生显著扩大。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建成特色专业群,带动辐射区域内相关专业群,使专业具有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办学特色,为湖南省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显著提升。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交叉融合推进,增加了学生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兴趣,加速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习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再认识,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理论运用能力。
(三)学生的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学生通过行业学院这个平台,提升了学生适应社会和行业的能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四)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和校内实验实训室及其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构成管理类专业学生锻炼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能保证其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实践内容的前沿性、能站在行业较高位置和标准层面上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起点高,使受训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武汉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18602
1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统计,到2014年年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截至2014年12月底,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去年累计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几乎是2013年的3倍。其中中国的宜信已经是美国最大Lending Club规模的数倍。与此同时,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达到39万人,服务的企业超过200万家,带动的相关行业就业人数有6000万人。
互联网金融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出现提现困难或倒闭的P2P平台达275家,与2013年76家问题平台相比大幅增加。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表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进入更加规范的发展时期。无疑,在政府支持和监管下,互联网必将会蓬勃健康发展。
2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分析
2.1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现状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发展迅速,急需专业人才。截至2013年10月,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同比增幅超过55%,这些职位包括了互联网金融经理、产品经理、产品研发等。2014年智联招聘旗下高端人力资源网站智联卓聘了《2014上半年金融人才报告》,该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金融行业整体对IT互联网人才热门需求排名前五的岗位分别为:软件工程师、互联网产品经理/主管、网络运营管理、SEO/SEM以及手机软件开发工程师。其中互联网产品经理/主管、网络运营管理等岗位需求火热。2015年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继续走高,根据前程无忧近日的《2015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和金融行业用人需求最多,增加社会招聘的比例都超过了88%。而从无忧指数数据上看,2015年1月,互联网/电子商务及金融/投资/证券两大热门行业网上职位数共计55万余个,大约占全国总量的16%。
各大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企业都把竞争转向了人才争夺。这些企业包括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进军供应链金融的电商公司,以宜信宜人贷、众筹网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包括转型中的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
2.2互联网金融人才要求
根据各类资料显示,在各类互联网金融岗位中,产品经理是最紧缺的。据众达朴信咨询公司的统计,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稀缺度最高,稀缺度在80%以上。此外,也急需“大数据人才”。
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互联网思维,又懂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集金融知识、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和法律知识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将会是企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的人才。
一般说来互联网金融人才要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第一,要具备金融基本知识。了解股票、基金、信托、期货、金融衍生品,掌握金融企业的运作思路。第二,要具有互联网思维。能把金融和互联网融合到一起。第三,要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能熟练操作金融数据分析软件。第四,具备营销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网络营销技能,能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岗位。
互联网金融是个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互联网金融创始人林立人先生,几年前就多次在不同场合公开呼吁大学要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供需状况,坚持培养市场需求人才,要求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及趋势有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武汉工商学院金融人才培养创新分析
3.1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概况
互联网金融实验依托于金融学专业,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学院考核,每学年从金融专业新生中选拔学生,班级规模控制在40人―60人。
实验班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金融、电子商务、统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互联网金融渠道运营、理财业务顾问、移动产品经理、网贷产品运营及管理、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营销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武汉工商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班人才培养创新
3.2.1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战略
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多样化,一个实验班不可能在大学四年培养互联网金融通才。因此,综合考虑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学院在制定互联网金融实验班人才培养战略时就明确,在通晓一般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精通互联网、数据挖掘的金融复合人才,能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总监、金融产品大数据分析专员,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析专员等职位;另一类是掌握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金融类人才,能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经理等职位。
3.2.2课程体系创新
互联网金融实验班实行制定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以实用性为主导,强调课程的整合,优化实践设计,增加实践课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科学培养、和谐发展;注重知识的更新、激发学生潜能以及团队配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之外,更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特色,开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前沿性的专业课程。特色课程模块如表1。
表1特色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课程名称授课方式公共基础课团队建设校内实训+校外拓展创新思维校内实训+专家讲座学科基础课统计学理论与实践课堂讲授+项目实训电子商务概论课堂讲授+项目实训专业主干课互联网金融专题研讨+专家讲座金融网络营销课堂讲授+项目实训金融数据分析课堂讲授+项目实训专业方向课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课堂讲授第三方支付课堂讲授+项目实训金融市场调查与分析课堂讲授+项目实训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项目实训项目投融资分析课堂讲授+项目实训电子商务综合实训项目实训该部分课程一部分由学校教师承担,另一部分实践较强的课程将由校内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授课,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本行业的最新知识,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除了基础教学之外,每学期针对项目学生专门聘请业界专家、学者安排专业前沿讲座和学术讲座,引领学生迈进行业的前沿领域。
3.2.3培养模式特色
(1)校内培养创新。
校内培养阶段的创新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行班级导师制。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成立班级导师,建立由教师为主的导师小组,导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管理,实现与学生保持更紧密的沟通和交流,高年级跟随导师结合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
二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实行就业、考研、创业、出国深造等分类管理。建立个人培养档案,制定专项培养计划,为每类学生指派1名导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
三是,建设自主实训、创业平台。成立若干工作室,充分利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结合课堂实训项目,创立产学合作联盟,成立专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实践机会。
(2)企业培养创新。
企业培养创新主要是联合企业共同培养互联网金融领域所需的人才,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联合培养模式。选择有良好合作基础与积极合作态度的企业。按照“化整为零、由少到多、分时分段”的原则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按培养要求,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中短期课程学习、专业实习或实践。
二是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探索校企间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企业聘任部分资深专家作为学校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顶岗实习等。
3.2.4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互联网金融实验班管理结构。互联网金融实验班设置单独的管理机构,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同时成立由班级导师、专业教师、金融学系主任、学院有关领导等组成的工作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学部日常运行的各类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实验班的建设规划、计划推进、项目成果验收负责,并对院务会汇报。
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教学管理。为保证实验班教学的高质量,选定相对优秀的教师任教,制定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教师管理规定。同时为保证学生质量,实行学生淘汰机制。
4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金融专业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助一臂之力。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行业,这就决定高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适合的模式,需要各大高校和企业一起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柳凌燕,任静怡等.探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4,(11).
[2]丰翔,张艳英等.闽台校校企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探讨[J].金融经济,2014,(16).
[3]莫易娴,刘仁和.论我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J].金融教育研究,2014,(3).
- 上一篇:劳动实践对创造的作用
- 下一篇:传统体育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