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实践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劳动实践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劳动实践方案

篇1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推动“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培养创新人才,修订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以创新精神为主要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控制总学时、周学时。培养方案修订中贯彻了将五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3500—3700学时;四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900—3200学时;平均周学时控制在24—26学时的原则。其目的是尽量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自学能力。

(二)加大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在保证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学时的情况下,在必修课程中加入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两门课程。选修课程中人文课程的学时由99年教学计划中的274学时(所占比例为41.5%)增至新培养方案中的382学时(所占比例为55.9%)。

(三)整合、优化课程。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军训、劳动、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基本规律,精选、重组、调整课程,合理分配学时,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尽量使课程体系得到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锻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基层卫生工作状况,增进学生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环节,学生直接参加临床工作,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前三学年,每学期2学时,第四学年每学期4学时,共20学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000年以来,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手段,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机能学实验完成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内容的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态学实验正在积极探讨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力争通过实践,建成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形态学实验。

在新修订的实验教学大纲中,在保留学科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更新,引入新的、更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整合实验内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保证实验开出率。同时,各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技能考核,严格考核管理,严格考核纪律,严格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制订中,本着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学科融合幅度,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合并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为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为病原生物学,卫生学、流行病学为预防医学,独立开设免疫学、卫生统计学、机能学、组织病理学实验等。课程的优化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学校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前期投入,对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一届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包括了征文比赛、主持人大赛、书法摄影绘画大赛、健美操街舞大赛、校园FLASH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另外,学校和各院系每年还组织“迎新生”文艺晚会、元旦文艺汇演、国庆文艺晚会、运动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增强学校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联.王建发.地方性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构想[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2]刘俊荣.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6,27.

作者简介:

篇2

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焦点。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基础上,分类剖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难点问题之一,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研究证明,由于无法有效找到合适工作,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蜗居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在蚁族群体中的比例接近7成。他们不能在城市里得到好的安置,容易形成各种社会问题。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的是企业大量存在的用工荒。有些地方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农民工群体,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没有适当匹配,企业生产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老模式,可供高校毕业生选择的企业数量和岗位并不多;也说明大学生就业能力亟待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最初是人力资源研究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界定发生变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彼得•奈特(PeterKnight)和曼兹•约克(MantzYorke)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构建的就业能力USEM模型。该模型将就业能力结构分为专业知识理解力、通用和专业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认知四大要素。国内研究中,学者陈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四个要素构成: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该理论对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能获得职业、保持职业和取得职业发展成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一种个人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指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有保持与其学历相符、令人满意的职业能力。全球一体化、产业不断更新升级、工作环境和性质的变化,促使大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才能满足当今职业的需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改善就业境遇也是关键。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

1.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大学生通过四年在校期间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应能全面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主要是由认知和实践上的偏差造成的。①认知上的偏差。调查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与高校以及企业对就业能力培养的认知存在差异。大部分贫困生都认为,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责任心、口头表达、人际交往很重要。而事实上,学校和企业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规划和学习方法不科学,所掌握的专业能力与高校培养目标及企业需求存在偏差。②实践上的偏差。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认知上的偏差,思维不够开阔,没有将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质作为学习目标,而是以考试拿高分为学习目标。他们注重理论学习,而对实际操作和专业实践则表现得不够积极。由于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较好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专业能力不强。表现为不能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执行岗位任务。

2.通用技能和个人品质有待提升通用技能是指适用于任何专业的学习,能在不同情境中转移的技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通用技能维度而言,是指学习和工作中的转移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独立识别问题能力等子维度通用技能。个人品质是指能识别自身情绪或情感,进而激发自身,较好地管理或调整自身情绪或情感。研究表明,有自信、主动性强、乐于经历、愉快的心情和乐于交际的人更能获得高薪水工作。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相对较弱。值得肯定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但普遍缺乏自信,主动性差,不能较好表达和控制情绪,沟通和领导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使得个人品质不能很好地发挥,影响了工作的获取和保持。

3.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找到一份稳定的终身职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学生要适应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变化,并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必须拥有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好的职业规划建立在对内外环境有较清楚认识基础上。完成认知需具备的能力有:对劳动力市场状况、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的认知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不同职业角色的预期规划能力,对新职业机会或职业提升机会的识别能力,包括社会关系网络构建能力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环境闭塞,家庭成员及周围人员受制于对社会认知上的局限,不能给予相关的指导。他们在了解社会和职场过程中,还会受制于了解方式、了解成本、企业相关人士的配合度、自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调查发现,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是去麦当劳打工或在街头发报纸,涉及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很少。大部分学生真正的实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实践)是从大四快毕业时开始。而此时若要调整大学四年的规划过于仓促。因此导致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职场的了解,甚至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深入,职业规划能力普遍较弱。他们中的部分人毕业时有自己的规划和想法,但由于对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不够了解,想法和现实差距太远,容易受到一系列打击。此外,找工作中也存在相互攀比心理,大多纠结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没有把每一份工作当成长期规划的一部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一直找不到明确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就按工资多少确定就业行业和岗位,不断跳槽,毕业好几年了还在试用期内徘徊。

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1.政府应从政策法规层面给予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应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就业大环境。我国目前就业的地区和行业结构差异,及大量存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应加快促进行业结构改革,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吸收力。其次,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指导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国长期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计划教育和培训,对外部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不强,不能随产业结构变动迅速调整,导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为此,政府应组织人员及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动态,指导各学校科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更改课程规划。

2.企业应转变意识、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培养大学生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不是针对特定岗位培养人才,高校毕业生不能马上适应岗位需求符合情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适当缺口是合理的。企业把培养人才的任务完全交给高校,希望高校通过四年本科教育培养出一个完全符合各种岗位要求的毕业生是不现实的。任何因此而抱怨或批评当代高校教育的企业应进行反思。企业应通过设立自己的人才培训计划,对招收的毕业生进行培训和指导。比如,“入职前培训”“为初入职的毕业生配备师傅”“干中学”“传帮带”等,帮助毕业生尽快熟悉企业环境和岗位职责。其次、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协助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配合学校做好实习和实训工作,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高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及职业规划教育一是高校应多方面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听取企业意见,明确各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目标,在构建各专业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并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实践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各方面进行统筹。二是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实习效果。针对企业不太情愿接纳实习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寻找对口的实习岗位存在困难的情况,积极为他们搭建诸如暑假、寒假、周末实习平台,提升实习效果。三是高校应注重提升本校教师实践能力,创设条件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建设、策划、实践,减少双方在就业能力结构认知上存在的差异,提升教师自身实践能力,避免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空对空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四是高校要加强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设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体制,注重全程指导。高校任课教师应全面了解所教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应将课程所包含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列入在内同时,考虑如何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并向学生进行说明,以充分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篇3

1(略)1.1(略)1.2(略)

2、劳动法教学过程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2.1控制主义的“勤劳教学”与放任主义的“懒惰教学”对于前者,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独自一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自我陶醉,讲台之下的学生或是充耳不闻或是呼呼大睡,课后的学生反馈的结果以教师的“勤劳教学”的付出无法成正比。对于后者,学生漫无目的在课堂自学,课堂讨论,教师非但没有在课堂上做出正确的指引,还冠以“以活动为中心”、“发扬民主”、“培养学生个性”幌子,这样看似被广大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方式仍然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2.2照本宣科的“应付教学”与华而不实的“表演教学”对于前者,现成的教案,现成的课件,教师在课堂上自说自话的唱着独角戏。虽说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对于“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根本是置之不理的,学生会认为这个教师是毫无教学水平的,所以教学效果是可以预想而知的。对于后者,坚持一切以评委为中心,本着课前反复演练,课后反复修改的原则。依照教学过程,步骤,环节,按部就班的处理得滴水不漏,虽然课后能受到评委老师的好评,但是这样“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也无法让学生接受,未见任何的教学效果。

2.3空中楼阁的“理论教学”和杂乱无章的“堆积教学”对于前者,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味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让学生处于“只在此课中,文深不知处”的境地中,老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没有将任何理论知识记在脑中,即使理论知识点略记一二,也是只能三五天的效果,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对于后者,打破三维教学目标,随意摘取下载各种故事、漫画、音乐、视频等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并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为由,课堂教学哗然一片。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是被学生所接受,但是会导致只记得课堂上那些辅助的教学视频动画,对真正的所应该掌握的知识也是无法记得的。

3、劳动法有效教学方法

3.1激发积极情绪,引导主动学习心向要求教师以高兴、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受到教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情绪,教学效果要高于一般情绪状态下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尊重信任,态度和蔼,诱发积极情绪。其次要求教师及时的与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互动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2教师的教学设计策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起到引导的核心作用的,然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绝大部分是取决于教学方案的设计,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策略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对劳动法教学目标的把握。2、对劳动法教学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把握劳动法教学重点、难点,构建一个以学生原有知识的教学框架。3、对学生的听课效果进行了解、把握。根据学生的听课效果及时有效的调整教学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4、对劳动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开展仿真模拟训练等。

3.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教师选择的劳动法教学进度适合75%的学生是比较适宜的教学进度。在劳动法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难度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把教学速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紧密相连。在劳动法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探询等行为了解学生实际接受情况,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

4、劳动法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设置建议

4.1教学形式多样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1.1采用特色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对来自社会真实生活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富有真实感,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从而产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自觉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好的是案例素材的选取,所选用的案例应贴近我们的生活,并与课堂紧密相联。在授课时,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最简单案例开始,让学生借助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或之前的知识基础对一桩桩案件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有关的知识点拨,起到指引辅助的作用,从而达到了教学案例最大利用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4.1.2开展专题讨论开展专题讨论也是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通过专题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在开展专题讨论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引导或揭示研讨思路,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小组讨论,在派出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提取每个观点当中的可取成分和不合理成分,并将问题进一步引伸,归纳出最终的观点。[5]

4.1.3组织模拟劳动仲裁庭的活动模拟劳动仲裁庭的活动是法学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环境的影响,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没有被广泛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模拟劳动仲裁庭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中模拟劳动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走出其原已熟悉的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圈,在模拟的环境中熟悉、掌握具体的庭审过程,让书本中的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利用他们对诉讼程序的熟知,让他们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在劳动法实体法方面,让他们当学生;在程序上、辩论技巧上,让他们当自己的老师,也当其他未从事过法律工作学生的老师。教师要做好规划,在学生钻研后给予疑难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师摆脱许多细节性的环节,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模拟劳动仲裁庭的热情。同时也缩短了实际法律工作与“象牙塔”的距离,让许多学生日后在从事有关工作时能较快的适应。

篇4

关键字:就业难;产业结构;教育体制;企业用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30-02

随着近年来欧美日等国汇率持续走低,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走高之势,国内企业面临不得不收缩规模、降低成本、减少岗位供给的局面。相反,高校扩招,从1977年的27万人,不断扩招到201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达686.25万人(详见:图1)。按此发展趋势,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今后几年中,还将不断上升。我国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将变得越来越大。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977—2012年我国大学生招生规模状况如下。

图1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国家层面。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这对就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一方面,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伴随而来的矛盾就是劳动力溢出。另一方面,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同时“新兴产业”与“夕阳产业”的交替,必然造成产业的结构性的摩擦。夕阳产业企业部门的劳动力,被排挤后如不能很快地被新兴产业所吸收,便会造成大批人群失业,进一步将挤压大学生就业空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对于新增的岗位,大学生却因教学内容的滞后,无法满足其专业要求。因而就造成了结构性供求不平衡的就业困境现象。②经济差异造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就业不均衡的矛盾。因就业观问题上的择业文化及经济上的差异,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界线。而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无法调和这两种市场供需劳动力的矛盾,限制了我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城市市场劳动力明显过于饱和,而小城镇及农村市场却非常稀缺大学生。一方面,很多现实的情况诸如户籍制度等的限制。另一方面,若大学生选择先暂时到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城镇小城镇及农村市场,再要想迁回到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因此很多大学生宁愿在城市失业,也不愿意先在小城镇及农村市场就业。

2.教育体制层面。从目前高校角度看待就业困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培养计划滞后、缺乏实践性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矛盾。由于目前高校缺乏一定专业设置的自,专业培养计划调整频率小,使得专业设置与实际社会经济发展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再者,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是基于系统化的理论基础的讲解与传授,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所谓“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单纯理论依据的灌输,是达不到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目的。②就业指导的领航方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就业指导工作单一,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形形的就业指导课不能和当前就业形势相吻合,针对性不强,就业政策、法规宣讲匮乏,就业信息方面提供不够及时,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性和职业化的训练。各种就业宣传、创业大赛,形式漂亮,造成学生认识错觉,毫无创业就业的结果,造就的学生与企业所需的人才距离甚远,真是“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高校与企业各唱各的,各自按照各自的需求目标在鸣唱。

二、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从政府、学校角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希望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国家政府层面对策。①强化服务培训。因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目前大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岗位需求造成的失业,一方面,政府应积极组织高校联合开展调研,发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应该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的同时,改革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应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匹配。同时,利用政府威望,转变大学培养观念。高校不仅是培养研究生、博士生,更多的是培养企业、基层、农村需要的人才。应从根本上改变高校的培养观念,鼓励高校从企业和基层引进教师,改变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知识的单一。②消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使毕业生的劳动力能更合理地流动,应消除障碍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限制。国家应改革户籍制度,同时规定不增收对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一切不合理收费。同时,国家政府可以建立起科学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强的问题。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提高这些地区现有高校办学水平的同时,考虑适当创办新的高校以促进该地区社会发展需要。③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面对目前大学生过于集中在发达大城市,不愿意去农村、西部等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的现象,国家政府应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如加强税收改革政策,提高东部企业税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直接惠顾到西部就业学生,给予长期的工资补贴,在晋职(定级)、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④国家政府对企业,大学生适当实行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可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而对于一些因大学生招收成本较高而宁可招收低学历的用工企业,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资金鼓励政策,比如每多招收一个大学生,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刺激企业招收大学生。

2.学校方面。①改善高等教育体制。首先转变高校培养观念,高校人才培养应与市场需求接轨。课程设置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增添社会需求专业课程,引入新型的、超前的实际应用教育,压缩所谓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终身无用的课程。设立创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在教学内容方面,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方案当中,引进现实中企业的真实案例,在实践中提高就业技能。另外,在精专业的基础上增加通识教育,教学理念在原来的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素质和人格及信仰的培养。②建立完善的专业指导体系。学校应具备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能独立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提供信息通知服务、专业指导服务、培训服务以及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培养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依据优势设立岗位目标,亲授竞争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大学生就业困境是当前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资源,能否科学合理化配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去,不仅决定着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能否持续稳定发展,也决定了我国今后中长期发展的稳定。就业稳定,则国家稳定。解决大学生需要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协助。

参考文献:

[1]王宁.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24).

[2]江滔.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着力点分析[J].社会民生,2012,(381).

[3]宋虎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各高校纷纷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期望能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脱颖而出,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第一个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整个就业指导教育核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只有帮助学生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就业指导教育充分吸收就业指导教育精华,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努力充实自我,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原则与任务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感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结合所学专业、家庭背景等现实环境因素,确定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成长和完善自我的计划,并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按照时间长短和划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类型。

二、理论支撑

1.九种职业兴趣类型测试

根据职业活动基本特征,将其划分为事物―人际、资料―观念两个纬度,再将其进行组合,最终将人的职业兴趣划分为高事物高观念(设计师等)、高观念(家庭顾问等)、高人际高观念(主持人等)、高事物(制作工人等)、特征不明显(配料工人等)、高人际(导游等)、高事物高资料(IT等)、高资料(速录师等)、高人际高资料(经理等)九种类型。通过《职业兴趣测量表》使学生完成自我认知,了解什么是自己所擅长的,什么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以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或岗位。

2.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职业指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金森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清楚的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占有优势、劣势、补偿、机会和前途;并努力追寻其二者之间的平衡,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

三、实践教学

1.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最早是美国旧金山的管理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检查个人技能、能力、职业、喜好、职业机会的强大的分析工具。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对自身职业/职业发展问题进行SWOT分析时,应遵循5个步骤:

(1)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2)找出自己的职业机会和威胁;

(3)提纲式列出3~5年内的职业目标;

(4)提纲式列出一份今后3~5年的职业行动计划;

(5)寻求专业帮助。

2.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与方法

(1)认识自我――知己

采用九种职业兴趣类型测试与人职匹配理论,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等有足够的了解,面对成千上万的职业,就能在较短时间内缩小目标范围、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要求:实事求是,力求详尽,以使测评结果具备充分的价值。

(2)环境因素分析――知彼

主要分析社会环境及行业环境。通过分析社会环境,了解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制建设、政策要求与发展方向,以寻找各种发展机会,选择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和职业,以便更有利于个人目标的更好实现。

要求:分析时要仔细、透彻,要认清所选择的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趋势等。

(3)发展路线的选择――抉择

不同的发展路线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不同,对今后的发展阶梯的影响也不同。一般包含一个个职业阶梯,由低阶至高阶步步上升。例如,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通常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个人的素质不同,志向不同,适应的路线也不同。

所以,在作发展路线抉择时,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想往那一路线发展;第二,我适合哪种路线;第三,我可以走哪条路线。

(4)确定职业生涯方向――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而且必须要经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渐进达到。

找出内心真实理想目标的方法:(1)将自己所有的理想写出来;(2)将理想按照时间排序;(3)将理想按照强度排序;(4)找出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激烈的理想。

(5)实施方案的制定――行动

制定方案时要考虑的问题:为实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和条件,达到什么要求,可以通过什么养的途径来达到这些条件,要参加什么培训项目或加强哪方面知识的学习,具体的时间安排,除了知识能力储备,还有没有其他障碍,怎样解决,等等。

要求: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行动方案也各异。所以在制定方案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突出个人行动方案的适时性和个性化特征。

重点:行动方案制定后,要严格实施,并根据在实施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因素,积极的、不断地反省和修正。

四、设计指导

1.学业规划

以大学4年的学习时间为主线,规划每个年级的学习内容:大一年级,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培养一系列良好的学习习惯,依照具体情况来提高学习成绩;大二年级,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开拓视野,不断开拓思路,尝试学术知识的创新;大三年级,注重各个学科的互相联系,学会综合运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来互相参考;大四年级,注重知识拓展、应用能力培养、就业信息搜集和职位搜索。

2.生活成长规划

生活习惯代表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实现未来漫长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要培养学生在大学阶段合理制定自己的社会成长规划,保持身心健康,学会理财,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未来成功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的建立和管理是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能力,大学生正处于即将迎社会挑战的重要成长时期,因此指导大学生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走向社会的基本需要,更是职业发展的深层次需要。

3.实践活动规划

实践证明,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大学生正日益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因此指导大学生要认真制定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规划,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反馈,将实践情况以报告、调查分析等形式进行总结,弥补不足,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五、完善总结

任何计划从制定到实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如此,影响职业生涯的内外因素很多,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消除变化的不良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涯规划的进展做出评估,并适时进行修正,最终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篇6

一、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作为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比不可少。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大多以“2+1”、 “2.5+0.5”或者“订单式”培养方案等模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同企业实践锻炼相结合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特点。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同大学生社会实践目标是相一致的,高职教育更加契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主要是指高职学生的社会时间活动围绕社会为中心展开,从活动的准备、策划、开展、反馈等环节都紧扣“社会”这个主题。

(二)、实践性。顾名思义,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活动,它是形成认识、深化认识、检验认识的途径,是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组织性。组织性主要是指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系统进行的。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因此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自行组队,以小分队的形式进行的。

(四)、专业性。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也更好的将社会调研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凸显了其专业性。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某系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开展了“关于重庆市道路绿化状况”的社会调研。

二、社会实践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社会实践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德智体课堂教育的延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尤其是其实践观为指导的,在调研过程中也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这些观念通过社会实践传播,将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并理解价值观念。

(二)、社会实践强化了实践价值观念。“人类生活可以说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通过实践创造价值、享用价值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中体现的主客体关系是价值的本质,“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下基层、下农村、下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锻炼,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生产活动,通过自己所听所闻所见了解生产活动全过程,在学生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受用关系,让学生切实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客观世界,产生自己的“作品”,加强对实践的理解和应用。

(三)、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学生总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里面完成实践活动。学生在个基层集体中其中施展自己的才华,集体的智慧和凝聚力使他们顺利完成社会实践,集体分工使他们的劳动事半功倍,在此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彰显,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大大的提升,集体主义观念进一步升华。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也引导学生认识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意义和实效性,客观上帮助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完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四)、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习价值观。学习价值论是孔子总结其一生的治学生涯为后世留下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瑰宝。根据孔子论述“学习不仅具有使人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增强能力、修善品德的个人价值,而且具有促进政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价值”[1]。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立足社会,结合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学生学习、调研获取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信息,实现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用知识的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了知识的价值。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工商管理系的学生将其专业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调研万元增收工程中养猪的前景和不足,为农民养猪及特色产业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价值。

三、重视社会实践中价值观念的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实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主导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以共同理想为前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先进价值观念。“历史上,各个国家,各个社会都强调价值教育的主导性,这是占统治地位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2]。

(二)、社会实践要以集体主义为基本价值原则。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必须以集体主义作为基本的价值原则,要首先满足集体的利益和需要,以集体利益的满足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集体原则中,所谓集体利益,指的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由全体劳动人民组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精神文化诸方面利益的总和”[3]。

篇7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创业 能力提升 培育体系

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中的精英,她们的就业创业情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大事。女大学生要想成功就业创业,其能力培养甚为关键。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共同配合和努力。

一、转观念,切实强化女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高校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突出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1.定位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培养适应时代的女大学生人才,使培养的女大学生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是高等学校需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每所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学校优势、专业布局、生源结构、学科特点等客观条件,同时考虑地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定位、科学制定女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女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培养的人才素质过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善于抓住机会,敢于面对任何挑战与困难,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过硬的创业素质和良好的综合能力。

2.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男女学生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忽视性别优势和个性化人才的特色教育,明显影响女大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和身心健康成长,严重制约女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因此,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对女大学生的成长给予积极关注,综合考虑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性格等特点,促进女大学生从偏重知识的培养模式转化为突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模式、从偏重被动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自主就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女大学生以良好的就业创业素质迎接新时代挑战。

3.制订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系统的体系,首先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本校特色和个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专业学科和其他学科、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交叉融合,注重性别差异化,增开适合女大学生选修的相关课程;再次,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和学分,给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实训活动,让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注重女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最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倡导自由轻松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方向的教学方法。

二、优环境,积极营造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及受传统观念限制的影响还非常明显,进一步优化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是确保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1.加大宣传力度,改善人文环境。

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加强宣传与引导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加大政策法规宣传,传播先进性别理念,宣传女性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事迹,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营造男女平等社会氛围,减少或消除就业创业的性别歧视现象,为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会,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建立并逐步完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援助中心等服务体系,确保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2.完善政策法规,促进平等发展。

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合同法》、《反就业歧视法》等法律法规,如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和补偿制度、退休制度等具体条款,消除用人单位使用女性劳动力带来的用工成本增加的顾虑,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在一个公平、自主、有效的平台上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女大学毕业生的群体特殊性,制定鼓励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专门优惠政策,如实施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资助计划,设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减少税收、降低J款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尝试推行弹性就业政策及保障政策,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权。

3.强化监管到位,确保落到实处。

要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运行,有效的监管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主要工作是受理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投诉、,监督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等。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保证各项政策法规落到实处,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创业。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预警系统,确立各行业中的男女的比例,加大企业在招聘女大学生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歧视女性等问题的处罚力度,同时采取惩奖兼顾政策,对于做得好的用人单位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给予适当钱款物资等补贴政策。

三、强服务,努力搭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平台

面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严峻形势,高校要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主体作用,积极做好搭桥铺路的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1.保障工作队伍,强化服务辅导。

首先,高校要在现有工作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动员招聘或培养一定数量的行政人员和专职教师参与到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工作队伍中,形成一支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动态发展的校内工作队伍,并且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学习研讨活动、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确保工作队伍的“电量充足”。其次,学校要制定特殊政策,吸引聘请一些校外的就业创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成功企业家、国内外著名学者、成功女性典型等客座人员担任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兼职辅导教师或个人辅导导师,与女大学生面对面、零距离传授就业创业知识、经验和技巧,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项目,提供锻炼机会。

学校要针对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开设女性专长特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首先,在理论课程体系方面,如开设《女性心理与成才》、《女大学生创业思维》、《女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女大学生求职技巧》等课程,为女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和引导,启发就业创业思路,拓宽就业创业视野,培养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其次,在实践训练项目方面,高校各相关部门间要协调配合,应该确立女大学生就业素质开发战略,积极搭建实践实训平台,为女大学生在校内外多提供一些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如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团体实践活动、就业创业设计体验活动、校园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勤工俭学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参观调查活动、三下乡活动、企业见习实习活动等实践实训项目,让女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提升就业与职业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

3.利用网络载体,实现无缝对接。

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机遇,做到线上线下两驾马车齐驱,实现无缝对接。一是积极利用互联网充分开辟新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如网络课程学习、在线互动指导、政策法规推广、典型案例宣传、信息传递反馈等;二是积极利用移动网络的即时性和便利性的优势,把移动互联网当成一种有效载体和工具,通过QQ、微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创移动互联网为广大女大学生服务的先河,搭建新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实行线上线下互动,及时跟踪反馈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现状并开展服务指导工作,提高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精确性、互动性。

4.联合各方力量,争取资源配置。

首先,高校要加强与当地妇联、人事等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共建一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联合举办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或竞赛活动、共建网络媒体,以进一步扩大宣传影响,加大政府对女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作的参与和支持;其次,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如通过建立L期合作的就业基地单位挂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聘用、聘用企业成功人士做导师、设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等多种形式,搭建女大学生与校外企业的对接,更多地为女大学生提供锻炼体验的机会和场地;再次,高校积极与女大学生的家人保持沟通交流,争取有利资源,帮助克服消除不利影响,加大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引导和支持。

四、塑自我,不断提升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实力

女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不仅需要完善外在的环境支持体系,更需要女大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就要求女大学生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完善塑造自我,练好就业创业的“内功”。

1.合理职业规划,切实找准自我定位。

女大学生作为中国女性中的佼佼者,应该牢牢树立独立自主意识,积极摆脱传统和世俗观念的束缚及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要学会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及早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自我定位,做到:一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职业技能、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特长爱好及优缺点;二要清醒认识现代社会对女性求职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全面了解相关就业创业政策的变化和就业创业环境的转变;三要积极决策,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四要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生活,制定操作可行的具体行动方案并积极实施。

2.加强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已有优势。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普遍表现出踏实勤奋、认真刻苦、学业成绩优良等良好学习品质。因此,女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已有优势,做到: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重点学好专业的核心课程,精深自己的专业基础;二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加强专业以外的人文历史、法律事务、组织管理、社交礼仪等知识的储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扩充自己的眼界;三是要有意识地学会融会贯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问题,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实践实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竞争的资本。因此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还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一要珍惜校内资源,积极参与校内各种活动,如社团活动、学生干部经历、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类竞赛活动、科研项目等;二要尝试走向社会,亲身实践体会,如课余临时工作、家教、社会调查走访、“三下乡”、寒暑假公司见习实习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女大学生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22-123.

[2]黄艳.女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术论坛,2012(10):176-180.

篇8

职业道德既是指从事一定职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具有的有某种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个人基于特定职业要求、原则、规范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态度。职业道德教育是以职业道德为内容的培育过程,它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知识、社会公德、道德原则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套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和态度。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均强调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可见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素质。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由于高职院校职业性、技能型、应用性的特点,使得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加之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严峻,已经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敲响警钟。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欠缺

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大学生基本都能认识到职业道德素质对将来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都充分认可职业道德的价值,但于此同时由于自律性不强导致他们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欠缺。具体表现在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职业道德行为能力较差。在《高职大学生道德素质及能力情况调查问卷》中显示,89.6%的学生表示,职业道德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很重要;92%的学生反对执业过程当中的不诚信、不敬业。说明学生还是很钦佩和赞赏职业过程当中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格的。但目前的高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个性突出、棱角分明,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具体的职业道德价值选择上采取双重标准,例如在《高职大学生素质及能力情况调查问卷》中显示78.6%的学生面对同事的紧急情景,作为局外人不会施以援手;23%的高职学生与周围的同事不合作;45%的高职学生只有在领导要求下才与同事进行合作,这导致他们缺乏团结、协作、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作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没有遭受过挫折和困难,也因此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高职大学生素质及能力情况调查问卷》中显示35%的高职学生在工作需要时不愿意加班加点完成工作、21%的高职学生只是偶尔会把工作中涉及的方法和资料与同事分享。此外,当代高职大学生不喜束缚,大多向往无拘无束的做事节奏,因此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在《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素质及能力要求情况调查问卷》中显示89%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这样的个性特征往往不被用人单位接受和喜欢。

(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明显提高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解决好他们的就业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把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衡量员工职业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因此,现代企业把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聘用和辞退员工的首要考核条件。在《用人单位对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问卷》中,就“高职院校学生亟待加强哪方面素质”问题,大约45%的企业选择了“职业道德”。当前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职业人才,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职业技术,二是职业道德。所以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从业的资本。但在我们对企业的了解和调查中,发现许多企业反映职业学校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职业道德。例如:职业纪律较差,如迟到早退、违反规程;缺乏责任意识,如工作马虎、不负责任;劳动不诚实,如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不肯吃苦耐劳,如“干一行怨一行”而频繁“跳槽”等,这些都是缺乏良好职业道德的表现。综合以上两方面,在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从思政实践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政教育中的优良道德品质教育、正确价值观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基于思政课与职业道德教育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关系,所以教育工作者因努力发挥好思政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加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一)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简单地说教,它需要在职业道德的训练和职业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思政实践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有机会在参与实践的同时进一步感悟、体会了解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和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态度,还会使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熟悉理论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开展实践教学能提高他们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认同感,并乐意参与其中。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能提高思政课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性。

(二)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1、改革思政实践教学课程方案,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为平台,搭建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方案。由于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企业招聘员工必备的素质,所以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应该设计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的课程方案,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政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地位上。在思政教育中的优良道德品质教育、正确价值观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内容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所以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要搭建以上诉内容核心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为平台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仅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还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因此它是所有高职院校学生因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的主要特征就是职业性,因此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要求,以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搭建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方案。有针对性地引导,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以晋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会计专业要开展以“不做假账”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旅游专业要开展以“服务大众”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专业要开展以“创新严谨”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制药专业要开展以“及时、优质、高效”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汽车维修专业要开展以“专研业务”为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将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培养出了解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专研本职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2、整合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以专业职业道德要求为实践教学内容的依据,进行模块化教学。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以职业道德为内核,把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设计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相衔接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实践模块。(如下表)这样不仅可以将实践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可以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开展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

3、以专业实践为平台,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业化。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专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理论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实践,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最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规范理论学习下,在专业环境熏陶和道德实践中才能得以形成,并最终发挥作用。所以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践,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感悟职业道德、践行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感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体会从业精神的内涵。

4、多举措并举,以多种教学手段夯实职业道德教育思政实践教学的土壤。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发挥多种教育手段,运用多样教学资源,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促使学生更自觉地融入职业角色,践行职业道德。例如:可以开展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演讲比赛;可以聘请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劳动模范或我院优秀毕业生进行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可以组织学生设立以宣传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就业社团;可以精心设计学生互助和为校园、社会献爱心的服务活动;还可以走出校门带领学生去各行各业了解参观,让学生了解各行业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了学生爱岗敬业的思想品质和团结、向上、自强的奋斗精神。

篇9

[关键词]社会治理 服务时代 劳动与社会保障 复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1-02

一、社治理时代要求培养复合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人才

时代变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化了,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必须相应改变。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我国的大学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阶段。大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各个大学都在学生数量、专业数量、校园面积、硬件设施、宿舍楼房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扩建。但是有许多大学的扩建是盲目的、跟风的,其他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就跟着扩大招生规模,其他学校增开新专业就跟着增开新专业。各个学校都竞相争取获得博士点、硕士点等。大学之间的恶性竞争非常严重,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是同质化的,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建设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现在社会各界对大学教育最大的批评就是大学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人才需求脱节。以至于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恶性竞争,企业与政府等用人单位只能在这些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大量大学生中进行择优录取。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其他岗位却没有对应人才。大学的扩招和建设,更多是在扩大学生规模、增开新专业等方面,却对大学教育建设缺乏反思。大学改革和建设,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进行教育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出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5月,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说明了我国对高等教育在进行反思,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以应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就业结构的多元挑战。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本次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给大多数普通地方高校进行定位,实现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本次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是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下功夫,相应减少理论的学术性课程,增加实务性的实践实验课程,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战能力等。

四川理工学院是四川的一所普通地方高校。四川理工学院定位为一所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的定位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办学,专业建设与改革方兴未艾。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是时代要求、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要求所规定的。以前人们都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在大学学习一门专业以后就能靠这门专业找到对应的工作,专业=就业。早期专业人才非常稀缺,大学生学了一门专业知识,的确可以凭借专业优势就能找到工作,甚至是好工作。但是现在用人单位的许多员工都是大学生,其人才需求是知识背景宽厚、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许多高校开设第二专业课程体系,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了两个甚至更多专业毕业证书。就业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广泛涉猎各个专业的知识,需要具备更为宽广深厚的社会知识,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基于此,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唯有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个准确定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社会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举措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建设。

篇10

一、加强社会实践是时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加强社会实践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而加强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实际工作,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教学活动。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民办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联合下发《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并明确对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20条意见要求,主要包括提高认识、明确工作原则,要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大多高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增加实践课程,但是较多实践课程是虚设的,这在民办院校表现更为突出。民办高校实践教学实施更加困难。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的经历。许多教师都是从大学校门到大学校门,自身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理论教育,也就很难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育。

二、社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教学定义狭义《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支援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进一步明确思想,那就是社会实践应不只限于三下乡等传统活动内容,应该覆盖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和体系。围绕此思想,应动员利用学校各方力量,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实践要求,加强实践考核,多种形式并举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二)全面开展,难度颇大对于在校生两万余人的大学,要全面开展研究是不现实的;加之,各二级院对于实践教学的做法也是参差不齐,统一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在设计出实践环节及内容构成后,可先期采用试点方式开展,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三)社会实践活动相对分散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设计不系统、明确,临时拼凑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会出现有要求、无落实,或者落实不够到位。如果每开展一项实践活动都赋予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实施。要对活动进行实施方案的制定、研究及过程监控,就能保证实践活动内容严谨而非随机,过程扎实而非形式,从而切实保证实践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途径

首先从认识上将社会实践教学进行了广义的内容设计,从传统的三下乡活动,进行全面拓展与系统设计。本文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改变传统课堂只讲理论不进行实践的做法,把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倡师生互讲互评。有些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讲学生评,有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学生讲老师点评;把课堂搬到现场教学。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就把学生带到实习基地等地,让学生现场参观体验,然后教师讲评,学生写心得体会;开展探究式、演讲式、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等等,注重课堂互动及讨论,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以赛带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政策明确参加竞赛范围,为学生参加竞赛提供政策支持。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的有关学院参加应用知识技能大赛;主要赛事有应用文写作竞赛、应用英语知识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成长、成才、成功”演讲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竞赛等校内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大赛等省部级、国家级以上竞赛。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学生进行奖励。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竞赛,增加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锻炼品质、开拓视野,培养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团队精神的有效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在顶岗实习环节上分为熟悉业务---跟班实习---参与事务---反馈总结---完成实习。具体内容如下:(1)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要求学生做好看、听、议、写四件事。观看作业环境、工作流程;听基地辅导员的介绍;就是引导学生从表到里,议企业精神实质;人人写参观感受,个个交流参观心得。(2)学生基地劳动,帮助学生领会奉献的价值。看看心动,做做犯难,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过程。要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基地进行劳动服务,使其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社会价值。(3)组织学生职业实践,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察、名人专访、优秀毕业生追踪调查等,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也锻炼多种能力。(4)组织学生上岗实习,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要求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巩固、补充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学会尊重体谅、自信服从、坚持团结,这些都是难以通过课堂体验和学到,而这些正是社会需要的。学校还建有校、省两级重点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环境,将实践教学落在实处,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

(四)专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实现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清醒地看到缺点和不足,从而重新调整、完善自己,实现理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的统一,尽快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爱国主义教育、支农支教、宣传培华、勤工助学、志愿服务、“三下乡”、公益活动、生产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注重针对性和相互渗透性,争取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认知、创新创业训练等专业初级训练项目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基本素质,又加强学生对于专业认识与专业知识应用。

(五)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育人有利场所。社团活动是以学生为组织、举办主体开展的,高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开展、总结。在充分自由、民主的前提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团成员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都有很大的锻炼空间。在活动具体组织过程中,通过对整个活动统筹、活动计划的形成、活动的组织开展、最后的活动总结,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大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可以充分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广阔舞台中,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学校丰富社团活动,活动内容主题鲜明,有环保创意、寝室文化、摄影、诗歌朗诵、书画联展、学习践行雷锋、宣传传统文化等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六)支持创新创业,发现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和活动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激发学生锻炼培养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对于取得显著创新创业成果的师生则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师生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和社会,学习调研,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创业报告会并参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让学生对创业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通过多看、多听、多学习、多参观,达到更好创业指导效果;承办大学生创业基金贷款发放仪式报告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不光是口号,而是能够实实在在给学生创业带来政策和硬件设施扶持,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信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基础,又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讲座,规范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丰富科研活动内容、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学生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七)强化过程性考核,确保实践效果过程性考核主要侧重于课堂互动及表现、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作业完成情况等等。通过实施过程性考核,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紧迫感。过程性考核的主要形式:课堂表现、课堂互动(课堂发言、演讲、模拟授课等)、阶段性学习测验(包括团队作业、学术小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学结等)、教学实践活动(口试、上机操作、实验报告、设计、校外教学实践和调研等)、专题讨论(学生在指定时间,围绕一定主题,对课程重点、难点或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过程性考核中不小于10%,不大于50%,过程性考核成绩不及格不予补考,过程性考核纳入教学督导考核范畴。期末、年末院(部)教学管理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都将把课程过程性考核纳入考核范畴,全面考核。

四、努力的方向

(一)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实践教学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任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时,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简单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往往在低年级暑期集中进行,学校根据情况,组织少部分学生参与就算作了社会实践的开设与完成。再就是学生认识不足,学生把参与活动仅仅视为教学环节一部分,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任务,或为综合测评加分。还有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作赚钱机会,有的当作旅游观光。,教师和学生都还需要继续认识,构建实践教学意识体系。

(二)健全制度和资金保障,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目前开展的研究并学校相关工作,还处于试点阶段,未能全面铺开。如要全面开展,在制度和资金保障上都存有实际问题。形成一套实践教学管理、设计、实施的系列制度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