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病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病学总结

篇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同流障碍,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DVT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并发症,如未得到及时诊治,甚至会形成肺栓塞导致病人死亡。现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出现的7例神经外科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DVT成因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男2例,女5例,年龄43-59岁,高血压脑出血3例,颅脑损伤4例。入院当天均给予止血药治疗,入院后l周内均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下肢肿胀、皮温升高、活动受限,有疼痛感,经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7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2 病因分析

2.1 脑出血或重型颅脑损伤后为降低颅内压增高及防止进一步的脑出血,通常给予甘露醇、速尿、激素、止血药治疗,这些药物的应用可造成血液浓缩;且甘露醇、激素刺激血管壁,易形成静脉炎,将进一步使静脉内膜损伤;同时为防止脑水肿加重,需限制病人的摄入量,也造成血液浓缩;重型颅脑损伤一旦出现下丘脑功能障碍,则造成患者高热、高血糖、尿崩、应激性溃疡等症状,增加血液黏滞度,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2.2 神经外科患者,尤其是进行开颅术后的患者,有很多诱发DVT的危险因素,如全麻手术时间长、头高脚低,或者是偏瘫或昏迷病人卧床时间长,下肢活动减少,下肢静脉失去肌肉泵作用,血管舒缩反射减弱,导致下肢血流速度缓慢。病人血流缓慢,在静脉瓣窦处形成涡流,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粘附因子表达,白细胞粘附及迁移,促进血栓形成。

2.3 为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方便治疗,患者多选择深静脉置管,而股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内膜损伤,可引起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凝聚、粘附从而形成血栓。颅脑损伤的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以致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应激时血浆中凝皿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增多,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促使血栓形成。

3 预防措施

3.1 住院患者评估。评估哪些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如:手术后患者、肢体偏瘫、长期卧床、高龄、应用止血、脱水剂、深静脉置管以及输液针的长期留置等使静脉受损的因素,这些患者是临床观察的重点。

3.2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评估后,对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后果,讲解肢体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说明低脂低胆固醇免辛辣易消化饮食对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保持大便通畅,并严格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1]。

3.3 早期肢体活动。昏迷患者或者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应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定时更换,按摩肌肉,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利用四肢血液循环泵,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3.4 注意保护静脉。长期卧床输液的患者要注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免局部血管严重损伤,反复穿刺3次失败不宜重复,否则并发症将成倍增加[2],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要注意确保液体不可外渗,可能时尽量稀释液体,并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静脉留置输液时应适当热敷输液侧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

3.5 加强观察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巡视,除观察肢体活动情况外,还应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温度等,若有异常,特别是发现有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接班。

4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4.1 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应卧床1~2周,患肢抬高15°-30°,应用50%硫酸镁湿敷,以利于静脉回流;下肢深静脉血栓附壁血栓在1-2周内最不稳定[3],因此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肢2周内禁止按摩,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禁止患肢冷、热敷,禁止在室内吸烟,防止寒冷及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观察患肢肿胀的程度、皮肤颜色、肢体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定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长并记录。当皮肤颜色逐渐红润、肿胀逐渐消退时,说明缺血症状得到改善。

4.2 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经常更换受压部位,使用气垫床;注意患者的保暖,防止室温过低致血管痉挛,室温宜保持在25℃左右;输液时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留置针72-96小时更换一次,穿刺部位发红时应重新穿刺;使用康惠儿透明贴保护静脉;可以选择颈内静脉置管及上肢静脉留置针。

4.3 出血的观察。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溶栓治疗前,应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部位皮肤有瘀斑、齿龈出血、大小便常规化验潜血阳性等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4 并发肺栓塞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如有突发的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表现,应考虑并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使患者平卧,避免深呼吸,同时吸氧,减少用力过度等一系列护理措施。

4.5 功能锻炼。患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消失后可逐渐恢复肢体功能锻炼,适当按摩以增强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能下床的患者应先站立后慢慢行走,注意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5 疗效判断标准[4]

5.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无肿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且无返流。

5.2 好转。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轻度肿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但瓣膜功能被破坏,有轻~中度返流。

参考文献

[1] 林承怀,林庆喜.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预防.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45-46

[2] 宋平,李祖栋.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启示.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7-8

篇2

【关键词】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 神经病学实习教学 应用效果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9-01

通常情况下来说,人体的神经系统比较复杂,实习生在学习神经病学的实际过程中面临着记忆的压力,相关的神经病学知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同时难度也比较大。相关的医学研究指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独到的作用,通过其应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实习生45名,男性21名,女性24名,年龄在22岁至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48±2.08)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观察组实习生45名,男性20名,女性25名,年龄在21岁至2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21±2.19)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学历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对照组的实习生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具体的操作按照医院制定的神经病学教学规范严格进行,在此不作赘述。对观察组的实习生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具体来讲,首先要让实习生对人体神经系统的运动、意识和语言以及感觉等解剖生理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实习生进一步明确定位诊断的真正价值,同时帮助实习生建立一种逆向的思维。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借助于PPT准备好充足的教学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掌握局部病灶的相关体征和症状,同时进行病灶实际位置的推算,从而对相关的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

1.3 评价指标 在两组实习生的学期结束以后对其进行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等三个方面的考试,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得分。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T对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检验,同时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来说,临床医学的教学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中游刃有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病症,维护患者的健康,造福广大患者[1]。对于神经病学实习教学来说,传统的照本宣科既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逐层巡逻,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该教学思路强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神经病学的临床病例分析深入结合起来,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优化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3]。通过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对于神经病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发现,应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的最终效果明显优于应用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组,这证明和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价值,同时和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最终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实习生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优化实习生病例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巍,李柱一,苗建亭,林宏,宿长军. 浅谈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2010,04:837-839.

篇3

关键词:PBL教学方法;神经内科;临床带教

0引言

神经内科在临床上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它的概念是不属于内科的,它主要是由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构成的。尤其是在以往的时候,著名教授专门提出PBL的教学概念,并且近些年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而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1-2]。因此将针对传统带教方法和PBL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了我校2017届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的实习生60人,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占有30人,其中观察组实习生中男16人,女14人;其年龄最大不超过22岁,最小不低于19岁,平均20.6岁。对照组实习生中男17人,女13人;其年龄最大不超过23岁,最小不低于20岁,平均20.7岁。两组神经病学专业实习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神经病学专业实习生采用的是传统带教的学方法。其主要的方法如下:首先由专业任课的老师向学生讲解理论知,其次带领学生进行查房,对学生进行有关神经病学的提问,之后教师在将病情的重点以及特殊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在提出针对这种情况所要做的检查,当检查结果出现之后,由学生进行共同的讨论,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诊断意见以及相关原则,最后教师在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效扩展知识层面。1.2.2观察组:观察组神经病学专业实习生采用的是PBL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其主要的方法如下:①首先教师要选取典型的病例,作为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能够熟练的掌握有关大纲的要求和目的,同时所有的带教老师们要共同挑选出比较典型又实用的病例,要求学生在正式的步入临床学习前必须熟练的掌握实用病例的年龄、性别以及相关病史等一般资料,尽量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有个基础,避免学习时出现迷茫状态。②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候,带教老师们要能够有效的结合大纲内容,同时要与病例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设计出针对性比较强的问题,这样能够使实习生能够逐渐的向带教老师们提出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并且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应用到临床的实践当中去。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神经病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和理论成绩。

2结果

2.1两组神经病学专业实习生的实践成绩比较观察组临床神经病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成绩是78.8分,对照组临床神经病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成绩是70.5分,观察组学生的实践成绩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神经病学专业实习生的理论成绩比较观察组神经病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成绩为75.4分,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为76.2分,两组成绩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篇4

【关键词】神经病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88-01

医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以传统授课为基础(LBL)的学习模式因缺少互动、无法有效激发学习热情、与日益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匹配等问题正逐渐被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模式所取代。PBL教学法是有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orrow首先提出并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方法采用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授新、巩固、练习”等传统教学法,突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知识从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在临床医学的学习过程中拥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是目前西方先进医学教育国家和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式。然而,在我国因缺乏经验、没有成体系的教材、教学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制约了PBL教学模式的全面展开,只停留在小规模的试验阶段[2]。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单纯PBL教学模式的效果在不同学习阶段、授课人群及学科间的的效果不同,对复杂的临床学科,如神经内科,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LBL、PBL或者两者结合,否则容易出现重点偏移、难以达到知识的有效掌握、学生满意度低等问题。

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相比,神经病学更抽象、对基础知识要求更高(尤其是神经解剖学)、临床表现更复杂,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神经病学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体系涉及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生物学等多门科学,不同的疾病谱、疾病的不同环节对上述基础科学知识的掌握要求不同, 将LBL、PBL选择性的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下文结合LBL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以神经系统变性病帕金森病为例探讨上述方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临床中老年人以无力为主诉就诊的常见原因[3]。在发病机制、解剖结构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基本上能够融汇贯通的一个典型疾病。损害的解剖学结构直接导致了临床症状,而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治疗也是在解剖学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所以在帕金森病的教学中,解剖学是基础也是关键。在发病机制和解剖学部分,应该以LBL教学为主,在LBL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呈现形式。让学生们熟悉掌握基底节核团的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结构学联系通路与功能学联系通路,在抽象的二维平面解剖基础上,以三维动画形式呈现尾状核、豆状核和苍白球的位置、纹状体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系统的平衡,用生动的视频展现功能失衡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强化学生的视觉记忆,帮助复杂机制的理解,使锥体外系的概念在脑中抽象形成。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框架建起来后,就可以进入以典型病例为先导的PBL教学模式,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教学。当一名老年患者以肢体无力、震颤、行动缓慢等典型表现就诊时,结合病史及临床治疗分析很容易想到这个病。但如果表现不典型或者在早期以单独症状出现时,就要综合分析,以问题为启发,提示学生们主动思考损害可能的部位,也就是定位诊断,如肢体的无力是锥体系损害还是锥体外系损害?锥体系与锥体外系损害表现出来的无力怎样区分?锥体外系损害引起的强直少动的功能学和解剖学基础是什么?震颤是哪种震颤?意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各自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帕金森病产生震颤的原理是什么?想要控制这种震颤可以想到的干预方式有什么......。这样就可以在逐步推导原因和结果的过程中将疾病的全貌呈现出来,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学习的热情,也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易于疾病的掌握。在治疗上,目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两者的治疗目标都是尽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这部分可以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前所述,药物治疗也是基于解剖和功能异常提出和进行的,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比如多巴胺能的减少可以怎样改善?胆碱能的亢进怎样抑制?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内递质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药物的治疗可以有哪些靶点......,在大体上给出治疗靶点和方向后,以LBL教学方式,板书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在过程中自然分类了目前治疗的药物及药物作用的机制,避免了刻板记忆。通过对LBL、PBL及两者的选择性结合,实现了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解剖学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生动、容易理解,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的目的。

通过举例教学,我们认识到不同教学方式各自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疾病的教学也应该有主有次,综合利用。神经系统疾病谱庞杂,临床表现复杂,同一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同的临床表现可以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其自身的特点导致了神经病学成为临床教学的难点,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者本身对疾病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课件的制作,纸上谈兵者不能很好的利用两者的优势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授课者应当在精心设计课程的基础上,认真选取病例,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将LBL和PBL紧密结合,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工具为教学内容服务,达到最佳效果,为繁复的神经病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东华,高岳,薄红,董靖竹。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育中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年第1期,P99-100页。

篇5

关键词:临床思维;实习教学;培养

临床思维是医生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检查以及神经系统检查获得原始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判断、诊断与鉴别而制定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发展与治疗的效果,进一步调整诊断、治疗的认知过程[1]。正确的临床思维是正确诊断、治疗疾病的法宝。医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变化万千的临床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国内医学生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公共基础和医学课程教学阶段、临床专业知识理论教学阶段、毕业实习教学阶段。三个阶段中临床毕业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将所学到的临床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到实践,学习临床思维方法,熟练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临床思维能力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对具体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科学判定的能力,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医学生进入临床教学必须较早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如何帮助和指导实习生实现从医学生到临床医师的过渡与转弯,提高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是搞好实习教学的关键。我们在10余年的神经病学实习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并不断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实习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

1 掌握神经病学及相关医学基本知识是前提

临床思维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支撑,掌握必要的神经病学及相关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前提。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解剖复杂难记忆,带来神经错位疾病诊断困难的客观原因,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出一系列对策帮助实习医生掌握:①从编制解剖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使学生从感性上有一个完整的解剖概念,②常同学生到医学院校解剖室进行实体解剖标本讲解,从而实现看平面到立体;从感观到客观的升华,③通过学生在实习中碰到典型病例分析,实现解剖和临床的动态结合的,提高实习学生的临床应能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对疾病的敏锐观察力,要求学生能迅速掌握疾病的典型特征。如头痛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但如果出现头痛伴呕吐、水肿应考虑颅高压可能;如果头痛伴发热,脑膜刺激征阳性,应考虑中枢神系统感染脑膜炎可能。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要有迅速把握疾病整体特征和抓住疾病关键体征的能力。

2 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甘为人梯,服务于学生。由于医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不再作为教学中心,不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手段自学,这意味着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与他们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攻进教学方法,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对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如在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可以运用讲解法向学生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原理,运用提问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做出结论;运用演示法并配合讲解法向学生作出示范操作,以传授诊疗的技能和操作技巧,增强其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只有改变教学模式,在演讲理论同时,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实用效果。

3 详细、正确的病史询问和系统的体征检查

正确、详细掌握患者的所有疾病相关信息是进行指床思维的关键。神经系统病症的诊断是根据病史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作出的。因此,完整与确切的病史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从病史资料中常可获得关于损害部位和病变性质的初步印象。有些典型的疾病,如原发性癫痫、偏头痛、周期性麻痹等,在间歇期中常查不到阳性体征,根据病史常可决定诊断。这是神经病学的定性诊断中很重要一点。

篇6

1全面分析我校教师情况及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数年的留学生教学,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①教材陈旧,更新慢:留学生教学在近几年才在国内扩大规模,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种类单一,更新慢,多是照搬中国教材,并没有考虑到各种疾病在国外的流行病学特点,而来自欧美的一些教材也因为昂贵等其他原因,也不适合留学生使用。很多留学生都来自宗教国家,他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均不同于我国及欧美国家,很多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而在国外很罕见。因此编写一本适合留学生学习、符合留学生国情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②师生交流有限:虽然我校留学生教学的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但受中国传统英语教育多年,教师阅读能力强,口语表达差。教师虽然经过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但很难针对学生的某些即兴问题展开讨论。由于语言交流存在障碍,使得学生的课堂提问及讨论变得困难,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即老师课上讲授,学生记笔记,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迟到早退现象严重。③实践课教学效果差:神经病学实践课是神经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并在实践中提高临床诊断能力。学生对实践课的积极性高,传统的实践课教学是带学生深入病房,进行问诊,查体,阅片,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但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部分病人完全不能和留学生进行正常交流,部分病人不愿意配合查体,因此无法完成系统的问诊、查体,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诊断思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差。

2针对学生情况及教学现状,解决实际问题

篇7

[关键词] 中药药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8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087-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临床发病率较高,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1] 显示, DPN 占所有并发症的 16.44%,而国外为 0.5%~50%,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2]。由于其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所以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西医除控制血糖外,多采用 B 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镇痛药及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等对症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近年来我们在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发挥中医特色,配合中药五籽散药熨治疗 DPN 取得较好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其疗效,我们对102例 DPN 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观察病例均为2005年8月~2007年1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及广东省司法警察医院住院患者。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 31 例,女性 21 例,年龄 45~69 岁,平均年龄(54.0±8.2)岁,糖尿病病程最短 5 年,最长 28 年,平均(9.2±3.0)年,DPN 病程最短 0.5 年,最长15 年,平均(3.5±1.2)年;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 ,年龄43~47岁,平均年龄(51.0±9.3)岁,糖尿病病程最短4.5年,最长27年,平均(8.7±2.8)年,DPN病程最短0.5年,最长16年,平均(3.3±1.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1997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标准:①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或 ② 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 mmol/L;或 ③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葡萄糖水平≥11.1 mmol/L 。

1.2.2 DPN 诊断标准参照钱肇仁等[3]制定的标准: ① 有明显的肢体末端对称性感觉障碍,如疼痛、麻木、发凉或伴有无力等症状; ② 神经系统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痛、温觉减弱或触觉异常,音叉震动觉减弱,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提示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 均显著减慢。

1.2.3 排除标准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合并心、脑、肾、肝功能衰竭)者;其他疾病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者;并发糖尿病神经病变性溃疡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提供相同的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等指导,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控制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包括以下几方面。①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肢体感觉及活动功能均正常, MNCV 及 SNCV 明显加快,提高5 m/s以上; ② 有效:主要临床症状改善,肢体活动后仍有轻度乏力,四肢末端轻微麻木, MNCV 及 SNCV 有改善 , 但低于5 m/s;③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变化,甚至加重, MNCV 及 SNCV 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表1)

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DPN 主要为微血管病变,目前普遍认为其原理为血糖控制不良,血液存在高凝状态[5],局部微血栓形成,造成组织缺血、低氧,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这是血管障碍、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认为 DPN 因消渴病日久,气阴两虚,气虚经脉失于温煦,血液无以鼓动而致瘀血阻络,气血不能通达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从而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因此 DPN 的治疗在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中药药熨法为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是将药物加热后在人体局部来回慢慢滚熨,使药力和热力自体表透入经络血脉,达到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内经》云“寒者热之”。宋保欣等[6]认为通过药物和热能的双重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损组织修复,在实施药熨时辅以滚、搓、擦、揉、按、推等手法,使药力直达病所。

中药五籽散组成中,苏子能祛风行气、散寒、除肌肤之痹;吴茱萸有温经散寒、除筋肉之痹功效;白芥子辛温走散、通经络;菟丝子、补骨脂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通络、除筋骨之痹功效。中药五籽散属辛香类药,多有挥发油和辛辣素,对表皮细胞产生刺激,通过加热后药熨患肢,使皮肤温度升高,循环加快,代谢旺盛,毛细血管扩张,增强肢体末梢循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血黏度降低,红细胞、血小板电泳速率加快,纤维蛋白含量减少,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促进无菌性炎症吸收,抗血栓形成作用,有效改善组织缺血状态[7],同时组织间隙扩大,使中药更有效地渗透到组织深部以提高疗效。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神经功能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中药五籽散药熨治疗 DPN 操作简便易行,用微波炉加热药物,省时、省力,药物可反复加热,无任何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是辅助治疗 DPN 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外治方法,此法不影响药物治疗,患者感觉舒适,易于接受;可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护士在操作过程中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保持和增进了与患者交流,和谐了医患关系,对患者的心理调护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患者更加信赖护士,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利于疾病恢复;此外可教会患者、家属或陪人自行操作,出院后可取药在家继续应用,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廷群,李瑛,孔祥梅.2080 例糖尿病患者证候与并发症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23-25 .

[2]梁晓春,郭赛珊.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1999,40(1):52.

[3]钱肇仁,钟学礼.糖尿病神经病变 [J].上海医学,1984,7(7):426-428 .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205-206.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10 年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2.

[6]宋保欣,孙莉.天王消骨液外敷雾化疗法治疗颈椎病 495 例疗效观察 [J].中医正骨1991,6(2):30 .

[7]方文贤.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124.

篇8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临床医学是实践的科学,临床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各种专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临床思维的方法。目前生物医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既往的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神经病学的临床理论和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等知识联系紧密,学生往往反映神经病学复杂难懂,就像进人了迷魂阵。在神经内科实习时间很短,仅1~2周,学生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讨论式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讨论课的设立是对传统的理论教学形式的一种改革,他能将临床病例搬入课堂,使学生在临床理论学习阶段模拟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阶段即教会学生临床分析病例的基本方法,带给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但讨论课对学生是一种新鲜事物,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不熟悉的授课方法,如何上好讨论课是许多教师关注的问题。

1 讨论病例的选择

讨论课一般排在理论课的最后,是一次病例讨论课,也是对理论课重要内容的总结和回顾。因此病例的选择非常重要,病例选择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讨论的效果。

首先选择的病例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参加讨论课的学员是从未接触过临床的医学生,如果选择太复杂的病例往往会使学生无从下手。病例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好的机会复习之前学过的临床理论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选择的病例应是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最好要具有课堂上学习过的典型症状和典型体征,使学生很容易上手。即使是查找资料也有一定的方向,以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提高学生继续学习寻找答案的兴趣。患者所具有的症状体征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分析病例的时候,可以复习一下症状学知识,将定位诊断的依据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如患者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有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上肢肌力较右下肢肌力差,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右侧巴氏征阳性,首先就可以回顾一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区别鉴别要点,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解剖病理基础,再结合中枢性面舌瘫,分析病变的定位可能在左侧幕上大脑半球,然后分析患者偏侧上肢运动障碍重于下肢的运动障碍,结合大脑皮层运动区支配范围的分布特点,考虑病变部位在左侧大脑中动脉的支配区域。疾病的发病过程也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讨论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认识这一种疾病,而是能够将理论课讲到的多种疾病串联起来进行鉴别,使多个疾病的内容在一次讨论课上都能够得到复习。

病例中问题的设置也非常重要,事先发放病历资料的前后上不要看出分析的结果,否则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讨论的目的和意义。

2 学生事先准备

讨论课一般要求要提前7~10天将病例资料发放到学生手中,并安排学生6-8人分成1组,并固定分组,然后小组内分工协作。查找课本、参考书或上网查找资料,进行小组内讨论,就该病例的病史特点、定位定性、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及其依据等形成书面的材料,小组中选出1~2名发言人,制作幻灯片,将小组讨论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学生作为初学者,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消化吸收,也缺乏实际运用的实践经验,事前的准备、固定分组是保证课堂讨论能够正常进行,不会冷场的基本条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如果有其他同学愿意发言的,也创造条件,鼓励发言。

3 对教师的要求

篇9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92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符合《实用神经病学》[1]中的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62―23岁,平均年龄53岁;对照组46例,男23例,女23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9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西药口服卡马西平片0.2g,每日3次;维生素B 片100mg,每日3次;安定片25mg,每日1次。中药采用自拟止痛5号方。药物组成:石膏60g、柴胡10g、当归15g、全蝎5g、白芷10g、蜈蚣2条、甘草10g、防风10g、10g、生甘草10g,随证加减,每日1剂,分2次温服,根据病情逐渐减少。卡马西平用量 15d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对照组单纯服用西药,用法用量同治疗组 疗效比较用统计学方法x2检验。

1.3 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新药(中药)临床治疗原则”。显效:面痛消失或明显减轻,不影响平时工作生活,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面痛较治疗前减轻,发作频率减低,发作间歇期明显延长,疼痛程度减低。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经过1―2疗程后,治疗组46例治愈31例(占67.4%),有效14例(占30.4%),无效1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治愈17例(占37.0%),有效10例(占21.7%),无效17例(占37.0%)总有效率为62.5%。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西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该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突发性疼痛,发作时病人极为痛苦,难已忍受,疼痛可以自发或由刺激引起。本病随诊断不难,但目前为止,本病的发病原因仍不清楚,虽治疗方法诸多,但各有其优点,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素体阴虚,外风易侵,内风易动,虚阳易亢。内伤致肝气不舒,久郁化火,肝火上攻而引起本病,阴虚致肝旺、虚火上攻故面痛,气血受寒凝滞,气血不通则痛。笔者自2006年以来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此病,以滋阴潜阳、平肝降火熄风为治则。寒热平调、祛外风;没药活血化瘀止痛。诸药合用,滋阴虚、消内外之风,降升腾之火,活血通络,解痉止痛,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故收效满意。

参考文献

[1]王维治.实用神经病学[M] E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1.79.

篇10

【关键词】 老年人;复视

对于复视来说,对于对于视觉质量提高上来说,影响是比较大的。其病因也相对复杂,比如眼外肌不明原因的麻痹,就会使患者忽视而延误就诊。为了降低现在老年人复视患者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加强本病的控制,特别是要对其病变部分与原因上尽早检查诊治。我门诊现对2008年以来的40例老年人复视患者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40只眼)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复视就诊的我门诊老年患者, 平均64.2岁,发病时间1~ 10d;其中女14例,男26例。

1.2 检查方法 常规检查有裂隙灯、眼底、视力等项目, 同时还有眼球运动、红镜片复视像定性、眼位等检查。检查眼位斜视度定量是应对患者进行9个诊断, 同时使用同视机视画片。患者均进行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甲状腺功能系列、血液生化监测。在其他方面,为了提高对病因检查效率可进行头颅CT与 MRI。

1.3 治疗方法 控制原发疾病,积极予营养、必要时激素治疗,以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

1.4 眼球运动障碍的分级[1] Ⅲ, 眼球固定不动;Ⅱ, 眼球非固定,向各个方向运动时明显受限;Ⅰ, 极限运动时受限;0, 眼球运动不受限。

2 结果

2.1 眼位 角膜映光法检查:11例显性斜视患者中有水平斜视8例与垂直斜视3例;29例未见眼位偏斜明显。

2.2 复视性质和眼外肌麻痹 眼外肌功能障碍多以上斜肌麻痹为主要表现,具体为4例下直肌麻痹,16例上斜肌麻痹,8例上直肌麻痹,7例外直肌麻痹,1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下斜肌麻痹。经红绿镜片复视像检查和同视机检查, 有35例垂直性复视及5 例水平复视。

2.3 眼球运动 没有Ⅲ级和Ⅱ级运动障碍, 仅有8眼出现Ⅰ级运动障碍,其中1 例动眼神经麻痹及 7例外直肌麻痹患者。大多数患者眼球运动没有明显的障碍。

2.4 治疗情况及病因 区分是以眼肌运动障碍的性质进行,共有1 例原因不明3例全身免疫性、32例神经血管源性,2 例机械性损伤、2 例肌源性。其中行保守治疗和对症治疗, 共25 例(脑梗死9例、高血压动脉硬化6例、糖尿病10例) 血管性疾病。注射曲安奈德15mg于麻痹肌止端处结膜下的同时, 在原发疾病对部分患者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可佩戴三棱镜矫正,治疗3~14个月, 20例消失复视,4例明显缩小复视距离。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3例,病情无变化2 例,治愈1例,1例原因不明, 其复视经治疗后消失。

3 讨论

双眼复视在复视患者中尤其是老年患者中相对多发,其外观在眼球运动障碍不明显与较轻眼外肌麻痹程度时,斜视并不明显[2]。发病时多数患者不伴有视力障碍, 对发病时间也能描述确切, 症状可通过代偿头位改善。复视可以对生活质量起到负面影响,也可以造成头痛、恶心、头晕以及知觉紊乱,对双眼单视产生严重的干扰。

本组有糖尿病10例(25%),均与老年病系统特点相符。文献报道[3] 因受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而使得神经的中央部分缺血,但在动眼神经的上方周边分布的支配瞳孔运动的纤维并未受到较大影响。由于侧支循环不丰富,并受眼动脉分支、大脑后动脉及硬脑膜下垂体动脉供血其走行过程中动眼神经较易出现血管闭塞,此外动眼神经因其神经内膜微血管因继发性缺血、缺氧使导致受损[4- 6],故外展神经以及一侧动眼神经在脑神经改变中占有多数。斜视角与眼球运动障碍程度并不明显,保守治疗效果大多数较好。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多单眼发病且首发症状为复视, 持续1~7d可自行缓解[7], 多发于老年人, 起病突然并> 50%伴有眼痛或头痛。与国内文献报道进行对比[8,9],本组80%患者(32 例)均患有与眼肌相关的病因,比如存在脑梗死、高血压等。

对于复视患者临床眼科医师要及时找到病因,给予积极有效治疗,早期发现, 提高诊断鉴别能力,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保守治疗和对症治疗后老年复视经多数可治愈,对少数不能消除复视者, 待斜视角稳定、病因解除后,在进行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保守治疗后,可考虑行手术矫正。

参 考 文 献

[1] Werner SC. Modific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ye changes of Graves disease: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 Hoc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77, 44(1):203- 204.

[2] 陈建卓, 赵莺. 中老年复视与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中国微循环, 2008, 12(5):43-45.

[3] Dyck PJ, Kratz KM, Karnes JL, et al. The prevalence by staged severity of various types of diabetic neuropathy, retinopathy, and nephropathy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the Rochester Diabetic Neuropathy Study. Neurology,1993,43:817-824.

[4] 韩仲岩. 神经病学.2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56-157.

[5] 牛兴荣. 斯美欣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 20(24):832-833.

[6] 刘玉春. 甲钴胺与前列腺素E1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27):61-62.

[7] 董为伟. 实用临床神经病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634- 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