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28 18:1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

篇1

建国以来,中国竞技体育都是政府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但变化不大。大部分竞技项目还是举国体制,国家统一调配。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基本发展形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是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国争光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无可非议,但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有失偏颇。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市场经济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也是如此,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一、存在问题

(一)不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 。运动员从很小就开始专业训练,例如:体操运动员一般从5、6岁就开始训练,基本上是全天训练,也安排上文化课的时间,但孩子在大运动量训练情况下,基本没有精力学习,所以可以预见成绩会怎样。看一下现在的运动员有几个是真正的有较高学历的,有的也是在某大学挂名,在学校的照顾下拿到文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他们在倾力从事运动训练的同时无法顾及必要的文化学习,到了退役或中途离队时除了运动技能外,缺乏其它专业的文凭和能力,难以被社会所接受。而反观外国运动员,都有较高学历,有的甚至是双学位。当前,中国在人力资源的安排上实行的是市场化配置,受教育程度正成为获得工作机会的主要资源。旧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好多运动员退役后很难找到工作。现阶段一些运动员逐渐认识到了这些,退役后都到大学去渡一下金,提高学历水平。

(二)后备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说过人多力量大,13亿人的中国派出1099人的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其中包括运动员639人。1099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奥运代表团也是奥运史上最大的代表团,一届奥运会一个代表团有运动员639人,这样的规模是空前的。这639人拿走了奥运会上100枚奖牌。而拿同样派630多运动员参加奥运拿走110枚奖牌的美国比较,人口仅有3亿。3亿人只有中国人口的一个零头,然而就这3亿人中就能选出数量相当的高水平运动员与13亿人的中国相抗衡,这点是值得思考的。

(三)投资渠道单一、投入结构不合理

中国竞技体育经费大部分都是国家拨发,由于体育项目归国家统一管理所以企业赞助或投资较少。而且资金绝大多数投向一线队伍和“经济类”项目,二、三线队伍和效益不高的项目经费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后备人才队伍萎缩及项目发展不平衡,从而使我国体育事业出现头重脚轻的畸形发展和跛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如不解决体育事业投资渠道单一这一问题,体现在我国的“穷国办大体育”的不良特征必将延续很长时间。如不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体育事业中,要想单靠国家靠政府办好“穷国”的“大体育”的确是难。如果投资单一这一严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陷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境地。

(四)赏罚不明,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级体校的资产所有者是国家,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是国家的委托人,权力集中在体育行政机关。这种管理模式很少考虑具体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等单位和个人利益。由于个人的物质收益与其贡献没有直接挂钩,导致了“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运作的效果与设定的目标难以相适应,难以调动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许多人常常采取投上级所好,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进行“权利寻租”,如在选材、输送过程中的“灰色交易”和在竞赛中滥用兴奋剂等违纪行为。

(五)竞技体育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

以前人们认为体育活动就是玩,它和钱没有任何关系。但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体育馆观看比赛,许多商人看到了这一商机,从而有了体育产业开发。体育本身是一种产业,具有经营和娱乐功能,这是由体育的经济功能决定的。而在中国所有体育的权利都在国家。实践中出现了好多本不该出现的问题。从而阻碍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循环。例如:女排、男篮等本来是亚洲霸主,但现在看一下,经国家调控下的计划经济供给存在的后效应正在一点点的体现。别的国家体育部门是为联赛服务,而中国是联赛要听国家体育部门的安排。任意缩短联赛,还美其名约为国家利益,试想联赛水平不高,国家队水平能高到哪去。当然竞技体育和市场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近代的各种商业体育联盟俱乐部形式,我们可以借鉴英超、德甲、西甲等。他们都是商业联盟,球员收入、球队收入主要靠自己从球迷和赞助商、合作商获得、无论是通过卖门票搞活动还是卖相关纪念品,如果他们踢不好球,就得不到球迷的支持,同时也得不到商家的合作与赞助的支持。因此运动员会不断的想方设法把球踢好,管理者会想尽一切办法把球队经营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引进新鲜血液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结论与建议

篇2

1、轻培养输送,重比赛名次。小学时期是选好体育苗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少数人过分注重眼前本校学生在体育比赛中的成绩和名次,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其次,由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少年业余体校办学的影响,许多体育老师忽视了系统训练和培养输送。

2、求升学率,课余训练得不到保证。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学校课余田径训练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部分中小学领导对体育认识不足,对学校开展课余田径训练不够重视,“重智轻体”的思想严重,唯恐运动队训练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愿开展课余训练,认为参加训练或比赛会影响学习,旧的功课不巩固,新的功课无法补,同时运动员的课外补习与训练时间发生冲突,造成运动员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影响了参训同学课余训练的积极性。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课余田径训练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这无疑将影响到课余田径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3、教练员水平制约了训练的成绩。在我区小学中没有专职从事课余田径训练的教练员。由于要承担教学任务,学校体育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做教练员。一般一名体育教师每周有十几节体育课,加上课间操、课外活动等大量工作,再抓课余训练,即使精力旺盛的体育老师也有吃不消的时候。

4、学校体育条件使运动开展受到局限。学校体育条件是保证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物质前提。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训练条件支撑上,它对条件的依赖远远超出体育教学对场地、器材的依赖。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条件一般,使训练计划、方案无法落实,影响体育教师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以及效果,同时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受到局限,这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5、班主任的体育消极态度阻碍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离不开班主任的支持,班主任的体育态度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训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对体育持有积极认同的态度,必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进而积极投入体育学习或训练。目前有些班主任缺乏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对学校体育抱消极态度甚至排斥学校体育,无形中将这种思想传播给了学生,削弱学生群体对体育思想、体育行为的积极认同,阻碍课余田径训练的正常开展。

6、学生的文化成绩影响课余田径训练。学生文化学习成绩是影响其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最主要因素。而优异的文化学习成绩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之上的,是保证中小学生参加学校运动队的前提。由于受运动训练的特点限制,使学生与文化学习脱钩,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保证课堂40分钟的学习质量。再加上课余时间的运动训练任务,对学习造成一定的冲击,自然会出现文化学习下降的现象,导致校方、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产生偏见,直至影响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开展。

二、应有的对策

1、改变观念,摆正位置。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摆正课余田径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从校方领导、老师,到家长都应认识到学校课余田径训练为国家竞技体育服务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支持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 业余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培养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的体育人才,充分理解业余田径训练的意义,给予业余田径训练应有的位置,使学校运动训练能健康地发展。

2、正确处理社会、学校、家庭间的关系。社会、学校、家庭是影响课余田径训练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教育体制、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家长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行为等十一个方面。目前存在的现代社会人才标准与运动员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的矛盾、长远效益与短期行为的矛盾、竞技体育比赛项目多元化与课余训练项目开设较少的矛盾,致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陷入冲突与尴尬境地。因此,建议在目标定位、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渠道、政策法规制度、教练员的质量、观念认识上采取有效措施,使小学课余田径训练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培养并输送田径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处理好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首先应形成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一体化管理,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把运动员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纳入学校或教导处的工作计划内,定期检查。有关领导、班主任和教练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运动队检查作业,定期召开运动队领导和运动员会议,听取情况,及时处理。做到文化课学习和训练两不误。

篇3

一、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需要突出解决法规不配套、管理队伍不健全和管理职责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切实提高经济管理的结构化和市场化需求,具体的讲,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管理法规不配套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类型比较单一,而农村涵盖范围比较广,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任务多和责任重的难题,过去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大多集中于农村土地出租、承包、经营和转让的管理;农村灌溉用地、工业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等。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大多还集中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内容,缺乏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针对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有效管理,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不健全

我国农村目前还处在经济欠发达区域中,经济比较落后,生活环境比较差,对于优秀的人才缺乏吸引力,使得当前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很不健全,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都是从别的部门抽调而来,他们缺乏对于当地农村经济的清晰认识,不能掌握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不能实现经济管理向经济发展的有效转化。我们农村经济管理的主管部门和上一级部门对于经济管理缺乏有效认识,对于经济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缺乏系统完善的长远规划,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很少参加专业的培训体系,造成知识水平、意识形态都和农村经济管理存在差距,不能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的结构化和市场化需求。

(三)农村经济管理职责不明确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应该更加趋向于市场辅导、监督执行和综合管理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行政指导、法律宣导、市场监督和配套管理等各项职责。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事业编制,他们接受的是政府赋予的政策职能和执法职能,这就造成了农村经济管理往往成为了政府政策的宣传工具,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其宣导的很多政府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农民享受不到政府带来的农业各项补贴,又感受不到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市场帮扶,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怨声载道,农村经济管理陷入两难的境地。

二、农村经济管理采取的对策

在充分认清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上,我们应该认真加强法律法规制定,打造专业的经济管理队伍,提高经济管理的产业化改造,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水平

在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中,应该认真遵循国家依法治国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快制定符合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首先,应该加强制定农村经济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农村经济管理主管部门和上级部门的岗位划分和执行责任制。依照当地农经管的分工,切实履行好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其次,建立完善的工作规章制度。完善对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的审核等工作规章制度,做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需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能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促进农经管理事业有序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必须充分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掌握一定专业的经济管理经验,保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要合理定岗定编。而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农村经济管理队伍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各项专业综合素质水平。农村经济管理的主管部门和上一级主管部门需要认清农村经济管理的新形式,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保证每个岗位都能专人专管,每个岗位都能具有专业的岗位操作技能和政策水平。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加强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建设,保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能够迎合市场变化和农村经济管理来做出调整,打造出专业的农村经济管理团队。

(三)加快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是进行管理农村、服务农村的政府工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需要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迎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对传统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做出调整,推动和加强农村灌溉用地的承包、经营、出租和转让等市场行为。在此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细化岗位职责,加强经济资金的引入,也做好农村土地用地的各项法律法规约束。此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鼓励农民对农产品的加工和提炼,促进农村旅游等绿色产品的蓬勃发展,提高对于新型农村经济形态的扶持和培养,提高各岗位的有效运转。

篇4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2.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2.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5.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北京农村 计生专干 培训

优质的计生专干队伍可以保证少生优生,从而保证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当前,我国人口计生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何加强对计生专干培训以提高其整体素质成为关键。

一、北京村级计生专干培训现状及问题

调查发现,对村级计生专干的培训是由区(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和镇(乡)计划生育办公室进行的,在培训过程当中存在如下问题。

1.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培训需求。村级计生专干接受的岗位培训,排在前几位的是避孕节育知识(92.3%)、生殖健康知识(91.7%)、计划生育政策法规(90.3%)和工作技能培训(89.3%),人际沟通技巧和突发事件处理的培训相对较少(都不到20%),然而北京村级计生专干认为从事人口计生工作时,自己比较缺乏的能力首先是文字处理(78.2%);其他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突发事件处理(48.5%)、人际沟通技巧(40.3%)、信息收集(18.5%)和宣传发动(13.6%)。通过对比表明,北京村级计生专干目前的培训内容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能满足其培训要求。

2.培训形式单一。北京村级计生专干的培训形式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为主,这些传统的培训方式曾经发挥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新形势和新任务的不断变化,现有培训形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培训需求。虽然区(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和镇(乡)计划生育办公室也在尝试新的培训方式,比如学历培训、网络课堂等,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体系。

3.培训时间缺乏弹性。一般而言,北京村级计生专干正式的集中培训一年举办一次。绝大多数培训是以会代训形式开展的,即在完成工作任务布置后对计生专干进行工作指导和问题解答,通常历时一天,次数较多。这种培训形式并没有考虑到计生专干在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同时还要为本村育龄妇女提供周到服务的特殊情况,培训时间安排固化、缺乏弹性,导致计生专干难以参加并完成培训。

4.培训效果尚待提高。就培训效果而言,对于计生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训,普遍反映良好,94.6%的村级计生专干认为对自身有帮助。然而对于人际沟通技能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培训,被调查者普遍反映不能较好地掌握。对于学历进修,最后取得学历证书的人员很少,所调查的22人中取得学历证书的只有3人。综上所述,培训效果尚待进一步提升。

二、改善北京村级计生专干培训的措施

1.注重高层主导,营造政策环境。各地党委、政府都应重视村级计生专干队伍建设,制定村级专干选用、管理、培训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村级专干选用的条件、管理办法、激励政策等,进一步强化村级专干的责任、工作重点,形成较好政策导向。

2.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村级计生专干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一定量的经费投入,建议村级计生专干队伍的经费由国家、省、市、区、镇共同承担,统筹解决。同时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村级计生专干队伍建设中各项经费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3.加强培训需求分析。村级女计生专干培训需求分析应由村级计生专干的主管部门在规划与设计培训活动之前对区(县)、镇(乡)计生部门领导、村两委会成员和普通村民进行访谈调查以收集相关信息数据,然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村级计生专干的知识、能力、技能、态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最终形成培训需求报告。

4.进一步完善培训规划。村级计生专干的主管部门依据全面、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兼顾计生经费及村级计生专干素质、满足上级计生部门和村级计生专干两方面的需求基础上对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师、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进行预先设计。

5.应用多样化的培训。充分发挥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等传统培训方式的优势,同时探索经验学习、岗位练兵、网络课堂等多种培训方式。有条件的区县可以组织区内外的参观考察,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区县可以组织区县内的参观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服务管理经验。为切实提高村级计生专干的业务能力,可以组织村级女计生专干开展讲课、现场模拟服务、广播演讲、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电脑操作技能比赛等岗位练兵活动,通过岗位练兵让村级计生专干切实感受到自身的差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6.健全培训效果评估。区(县)计生委或乡镇计生办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测试考核,或者通过岗位练兵、岗位竞赛活动进行评估,将测试记录输入微机,建立个人培训评估档案。对于培训评估效果较好的村级计生专干,可以适当给予奖励或者物质补助,鼓励村级计生专干认真参加培训,不断应用培训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高莉娟,熊春霞.村级女计生专干的困境分析[J].西北人口,2009(5)

篇6

 

交通运输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国家政府开始加大了对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视和投资力度,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真正缓解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就重点分析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交通运输事故频出,交通运输安全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交通运输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安全问题,交通运输安全情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我国没有真正把交通运输安全政策落实到位,交通运输人员的安全服务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不能严格的按照规则进行工作;2.我国没有及时的补充交通运输的运输力,城市交通疲于应付,而且由于私人交通工具的急剧增长,加剧了交通拥挤的程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交通事故;3.许多驾驶员疲劳驾驶,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够到位,管理苛待加强。我国人们只有真正开始重视交通运输安全问题,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出的新的运输需求,才能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二)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与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来看,我国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经常出现驾驶人员疲劳驾驶,不能严格的按照交通运输规则进行驾驶,从而导致违章违规的现象时常发生,从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政府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视力度不够,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从而使得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交企业无疑应该作为经济效益的中心,尽管政府给予公交企业减免税费等许多优惠的政策,但是由于体制改革带来的诸多问题以及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再加上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就使得公交企业普遍亏损。同时,公共交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手段,如果政府管理不力,又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交通运输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区域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虽然我国一直在致力于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但其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机动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交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的机动车交通已经成为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噪声污染源,并且我国的交通运输还表现为:交通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低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目前,我国以功能区为单元的区域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交通运输的规模经济、成本控制比较困难,这些都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经济落后与其它发达国家。

 

(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建设资金保障面临压力

 

自然灾害对道路运输的稳定运行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会造成国民财产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就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经济情况来看,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比较落后,质量比较差,不能抵挡住自然灾害的破坏,为此我国一定要加强我国道路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稳定性,提高运输行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另外,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而公路建设资金保障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政府对交通运输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大,从而使得我国交通运输任务艰巨,加之各方面管理费用及公路养护费用越来越多,这些都使得资金来源比较短缺。

 

二、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交通运输工具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促进了个体运输经济的发展,并在我国交通运输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国一定要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从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保证建设资金真正能够落实到位,还要通过加强管理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运输资源,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经济水平。只有真正建立起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才能满足不同的运输需求,大力促进我国区域交通运输的平衡发展,才能逐步解决我国交通发展目前面临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与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真正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高效、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监督,搞好交通运输业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运输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形象,因此很有必要搞好个体运输业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个体交通运输业要加强自我管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规范经营行为,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协调各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另外政府各部门还要加强个体私营运输业主的政策法规教育,加强整顿和规范经营市场的秩序,通过以上措施,搞好交通运输业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健康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公有制运输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的状况,我国应该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业领域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建立与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或以强化财务监管为突破口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还要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或集团,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交通运输业经营与发展,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推进交通运输业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加强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加强区域合作,确保交通运输经济均衡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实行全方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确保交通运输经济能够均衡发展。除此以外我国中央交通部门要与各级政府同力合作,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公路发展状况,在决策部署时,充分重视农村公路的发展,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公路发展走上良性轨道,实现农村道路的均衡发展。

 

(五)严格把控技术标准,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真正确保交通运输的建设质量

 

我国的交通运输要积极采用全新的建设理念、全新的管理制度、全新的监督机制,认真贯彻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技术方针,建设高质量交通运输专线,切实转变观念,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同时还要加强对我国交通运输线路的维修与养护工作,确定好时间对交通运输线路进行统一维修,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运管部门和运输企业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为此,我国一定要严格把控交通运输技术标准,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观念,全面加强对交通运输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真正确保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全面、平稳、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9-0165-02

1房地产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经济管理意识

虽然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存在已久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方面,开发商还比较缺乏管理意识。一般开发商认为房地产行业主要是用来谋取利益的,忽略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真正目的。因此就扭曲了管理意识,偏离了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部分管理者对房地产行业并不了解,对房地产经济管理认识程度不够,没有看到房地产经济管理对推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2管理机制不够合理

由于房地产经济的波动,牵动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所以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力度一直很强,但是在一系列出台的稳定房价的政策和法规当中,存在很多缺乏可操作性,且执行效率较低的政策法规。所以在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每个地区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情况及条件有所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不能等同视之。而管理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所有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在任何地方全部通用,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导致房地产行业管理机制不够合理。

1.3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任何一部法律的建设,一定是在实践当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但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太过迅速,法律的建设跟不上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步伐,就导致房地产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出现漏洞。另一方面由于相关部门对房地产行业的了解程度不够,导致相关法律的不合理或是缺失,因此造成我国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某些问题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我国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关注度不够,或是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政府出台的政策以及文件在真正落实实施的过程当中暴露出其不合理性。

1.4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我国相关部门在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当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包括管理目标模糊,方向出现偏差,管理重点不够突出等问题。因此导致出台的政策法规缺乏持久性,往往一出台就会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实施存在不连续性,这不仅造成房地产的经济出现很大的波动,还对房地产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不够明确所造成。

1.5政策缺乏稳定性

由于房地产经济的波动性比较大,所以几乎每年国家都会出台相关政策对房地产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其出台的政策对房价的上涨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反而房价在逐年上升,为民生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困扰。相关政策不够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国家的调控手段过于单一,没有意识到其他因素在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单靠政策的颁布来制约和管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实在是力度不够。

2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措施

2.1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

要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当中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将经济管理意识与房地产经营计划融会贯通。第一,要在房地产产业着手施工之前对房地产项目进行严格审查,排查问题,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确定其可实施性,然后再投入资金对项目进行建设;第二,要在房地产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树立好项目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房地产产业的负责人及管理阶层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决定着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所以应当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为房地产项目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健全,需要从实际当中汲取经验教训,来不断完善相关体制,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以相关部门要有足够的耐心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深入了解和密切关注,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经验,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我们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为保证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稳定运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惟其如此,才能以此来规范和制约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对其进行宏观调控。

2.3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完善法律体系一定要针对我国国情,对《建筑法》、《土地管理法》以及《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以保证政府在房地产经济管理当中处于主导地位。我们所完善的法律体系一方面需要能够控制好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程度;另一方面需要能够修订出有利于房地产长期稳定发展的具体法律细则。另外在建立房地产行业法律体系时应该涵盖多个方面的内容,确保其全面性。

2.4明确管理目标

针对我国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明确好管理目标,对症下药,不能进行盲目管理。只有明确了管理目标才能针对要管理的方面提出及时有效的管理措施。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所以经济结构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调整,这样就为我们明确管理目标制造了阻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为我们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提供前提条件。

2.5出台稳定的政策做好长期规划

出台稳定的政策要从本质上认识房地产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还要从长期的调查研究当中总结经验,提出极具针对性的政策来对房地产经济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需要从相关政策当中明确房地产发展的总体思路,而且长期的发展规划不但要追求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利益和效应,还要为房地产行业以后的发展提供好目标及发展方向。

3结语

房地产经济的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其与国民经济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差池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一定要做好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工作,解决好其存在的问题,以减小房地产的经济波动,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特点因素建议

前言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部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环境监测在对污染物监测的同时,已扩展延伸为对生物、生态变化的大环境监测。由于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哟和耗资大等特点,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随着各项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得到了逐步的开展和加强。

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基本目的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

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分为:

(一)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提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如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就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二)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环境监测的作用

(一)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统一的。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实行“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行“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如,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将环境保护规划列为城市规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做好城市的环境规划就必须对城市的环境现状进行科学的评价,而科学的环境评价来源于切实可靠的环境监测工作。

(二)环境监测在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随着污染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污染物部量减排和环境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不定时抽检,促进企业治理污染,实现达标排放。

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通过对排污企业的督查性监测,全面及时掌握了企业的排污情况,为工业企业污染整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暗查。根据暗查监测结果,对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污的企业处以罚款;对重点污染挂牌督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违法排污企业,报政府停产治理;对治理效果不佳的企业,建议关停。

(三)环境监测在社会商品中的作用

社会商品是在整个社会中流通和使用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从适用、美观、耐用方面去衡量,还从它对人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来衡量。如机动车排放有害废气指标,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噪声指标等都要进行测定。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合成化学品越来越多,作为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更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环境监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有一些科学研究又往往以环境监测为论据。如自然资源考察中的环境背景值调查、环境监测和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污染源调查等等。做好这些方面的环境监测,将对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采样质量

样品采集过程中采样点的布设、采样的深度与厚度、样品的储存方法、气象条件和采样的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采样质量。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周边环境、地理位置、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按照理论上的要求布点,只能因地制宜地选取其他点位来代替。在这种点位布设不规范、具有一定程度随着性的情况下所采集的样品,测得的数据显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仪器设备性能的影响

样品分析过程中仪器设备会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其一,来自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分辨力等。如用分析天平稳重时,分析天平本身有一定的精度,所以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其二,分析所使用的仪器是否进行定期校准和计量认证,分析人员对仪器的调试、使用能力如何等因素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质量。

(三)分析方法的影响

样品分析方法不是唯一的,应优先选取国家标准方法或与之等效的方法。任何一个监测方法都有局限性,如:适用范围、允许限量、干扰物等。但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实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存在选取方法不当的现象。另外有些分析方法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水质采样方法、样品前处理方法比较薄弱。因此分析方法选取不当,都会影响监测结果质量。

(四)测试环境的影响

样品的测试过程中对湿度、温度、灰尘、噪声、振动等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测试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时所用的甲醛缓冲溶液吸收一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A)要求测试温度是20左右,但有些实验室受经济条件制约无法予以保证,使分析结果受影响。

(五)人员素质的影响

环境监测采样、分析、质控等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都会影响监测结果的质量。

对策和建议

采样方面

实验表明,采样误差往往是最大而且最主要的误差。环境中被分析样品种类繁多、千差万别,不可能将“整体”拿来做分析,也不能任意制抽取一部分做分析,所以在采样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监测规范的要求采样。另外,可在现场采样时加采质量控制样品,即采样时同时采集双份平行样,加密进行分析。

加强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及趋势综合分析

考虑环境质量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及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变化,开展环境质量纵向、横向对比。在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排污总量、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的变化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

加强测试过程中质量控制

分析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这两个方面。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内部质量控制。它表现为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控制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过程。可以采用平等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对比分析、质量控制图等方式。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又称外部质量控制。它是指由外部有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第三方或组织,对实验室和分析工作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质量考查的过程。可以采用利用密码标样对实验室进行考核,以确定实验室间数据的可行性。

减少分析误差

分析测试所用的测量仪器要定期进行校准和核查,并熟悉其性能,以减少仪器带来的误差;测试方法选取要得当,分析样品同时可以对标准物质进行测定,以校正方法误差;测试环境要根据要求予以满足,如不能满足时要有充分考虑和认识。

篇9

摘 要 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经济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对体育经济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增加。文章将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在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为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 体育经济 存在问题 对策 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体育经济慢慢的成长起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在得到一定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以及发展瓶颈。因此,如何正视体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重点对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最终为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助力。

一、体育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体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也有原来的一种游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体。并且体育经济在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作用。首先,体育经济的发展,不但扩大了内需,而且还满足了人们对于体育的需求。其次,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许多与其相关的产业[1]。复次,体育经济的发展还对缓解就业压力有所帮助[2]。最后,体育经济的发展能刺激大众去参加体育活动,增进国名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程度,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较好的把握住市场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人们对于体育和经济的认识都处在割裂状态,不能很好的将二者结合。一般情况下,发展体育产业大多数都是政府出资,忽略其自身的商业开发,不能将体育定位成商业,体育消费的水平也较低。伴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关于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人们也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不能完全甩开旧思想[3]。

(二)我国传统体制的抑制

我国传统的运动会等体育大型赛事都是体育行政部门一手策划、组织和操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模式也逐渐由体育行政部门朝企业转变了。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如在政府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地听政府的,企业没有话语权。并且在利益分配上企业所得很少,最终致使企业失去了投资体育的信心和动力。

(三)政府的政策不能提供有力支持,配套服务不健全

许多发达国家在体育经济的政策支持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减少税收、减少贷款利息等。然而我国却在这方面的努力少之又少[4]。另外,体育产业的配套服务还不是很健全。我国大多企业仅仅只注重于商品的生产、销售,忽略了体育消费的咨询和指导,最终将会导致市场的冷淡。

(四)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管理系统

在体育经济里,大多投资人都是进行盲目投资,哪里赚钱去哪里投资,这势必会影响体育经济的发展。另外,体育的管理人员,其专业素质不是很过关,有的只懂体育不懂经济,有的只懂经济不懂体育,不能很好的抓住市场的大趋势,造成管理方面的失误。

三、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思维,积极进行自我的调整

体育的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和企业进行沟通与合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企业较多的自和话语权,尽量减少行政部门的干涉,让体育回归市场,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发展。

(二)着力实现体育产业化发展

要增加力度不懈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5]。第一,要大力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体育用品,打造体育国际品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第二,充分把闲置的场馆利用起来,进行营利。第三,借助一些体育明星,进行体育的推广,最终扩大企业影响力,获得利益。

(三)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要重视体育经济,政策上要给予优惠。比如,要鼓励社会各界向体育投资,减免税收,设置政府体育投资基金等。另外,还要加快建立、健全体育经济的相关法律,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创建良好体育投资环境,规范体育经济市场。

(四)大力建设国内体育体育市场

首先,要利用电视、广播等传媒来宣传体育,加大体育市场与传媒的合作。比如,体育赛事的转播等,都能实现盈利。其次,要积极的举办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体育比赛,进而招引来投资和赞助,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最后,要大力挖掘体育中介的力量,如体育经济人、体育广告等。

(五)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

要建立和完善体育经济的管理系统,优化其内部结构,最终让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另外,还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让其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促进体育经济的大发展。

四、结语

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经济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并且体育经济在我国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6]。所以,我们要正确审视当前体育经济存在的问题,然后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最终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卫东,等.对我国体育产业观的思考[J].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 于美娜.论发展体育产业与增加社会就业的关系[J].体育科研.2006.4.

[3] 郭见平.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4.

[4] 吴亚东.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6.

篇10

一、分析原因,找出问题

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就要找出造成听力困难的问题所在,从而对症下药。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及对部分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学生听力困难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基础知识薄弱

1.词汇量不足。一个普遍存在的错误观点是认为只要听得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确实,要想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每位学生必须多听,但听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听的次数多少,要想理解听力材料,必须拥有全面的英语知识。

2.语法基础不扎实。听力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运用听的方式进行语篇理解,学生要理解语篇意义,必须熟练掌握有关的语法知识,了解英语语法结构,从而提高正确理解句子、对话及篇章的准确性。

3.语音语调。错误的语音对听力在很大程度上产生误导作用。有部分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时就没过语音这一关,读出的单词无法被人理解,反之他们听到正确的发音,在信息的接收中也会出现障碍或接收错误信息,从而导致听力理解中的“休克”现象。

(二)听力方法不当

1.听前磨蹭。在平时训练时,很多学生总是磨蹭,到对话开始才开始看材料,手忙脚乱,分身乏术,这样大大影响了听力的准确性。

2.关键分神。由于材料中主题句一般出现在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而学生往往在开始和结尾的时候最容易放松,从而错过答题信息。

3.顾此失彼。此外有部分学生顾前不顾后,一听到生词或似曾相识的词,就陷入苦思冥想,错过下面信息,导致顾此失彼。我发现:在听力测试中,不少学生担心漏掉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会听不懂整个意思,思维停留在某个点时,听力材料已不停地向前播放而注意力还停留在前面所听的内容上,结果往往是不仅想不出这个词反而把后面的大量信息也错过了。

二、实践练习,掌握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能否在既定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听力水平,首先离不开老师的合理指导,因此老师要做足准备工作。

(一)恰当选材

选好适合的听力材料,对有效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1.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为了让学生考前做好充分准备,也为了赋予教学更多的实际交际功能,教师应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种语言材料。

2.注意材料的同步性。听力材料具有适当的难度是必要的,但必须做到循序渐进,从训练初期开始慢慢提高难度系数。所选材料的难度应从内容、词汇和语速等几个方面考虑。

(二)合理部署

老师的合理安排,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除了材料的选取,时间上的安排和训练方式的选择也是关键。

1.由点到面。训练初期宜进行“点”的训练,针对弱项,多加训练。考试前则宜进行“面”的训练,即多听套题,进行全面的评估。

2.精听与泛听有机结合。听力强化训练通常分两种方式进行,即精听与泛听。我的做法是上课时精听,学生要高度集中精力,尽量听出每个句子,并能重复。

(三)正确指导

听力技巧和方法直接影响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老师要正确指导,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1.纠正陋习、培养正确听力习惯。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学生错误的听力习惯,督促学生尽快树立正确的习惯。(1)要向学生反复强调抓紧时间浏览听力材料的重要性,材料中的问题和选项能帮助理解录音内容,同时也可以根据问题和选项作出一些预测,提高准确率。(2)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听力的开始和结束时由于思想放松而错过答题信息。针对这种现象,我专门选取了一些代表性题目,回答题目的关键信息都出现在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从而集中思想力求抓关键。

2.培养学生预测推理的能力。指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来预测也是提高听力理解的有效途径。

(四)稳步实施

除了以上三点,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稳步落实。听力水平提高的途径除了听,还可以结合读。我要求学生每天做到:①朗读英语文章或者听力材料。②跟读录音内容。学生通过朗读和跟读,掌握了更多的听力内容和题材,熟悉了英语的语音语调。听读结合,双管齐下,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效果。

1.增加词汇量,扩充阅读面。学生普遍认为记单词背单词已经没有必要,而事实上不管什么题型,单词是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此外,听力材料中涉及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交礼仪、历史地理、名人胜地等。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理解能力也越强。

2.听前浏览,大胆预测。提前阅读是做好听力理解的重要保证。在平时训练中,学生要养成听前认真快速浏览试题的好习惯,充分利用各段对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扫描题干和全部选项,分析对比各选项,做到心中有数。

3.边听边记,准确判断。高考听力的第二部分Longer Conversation所占时间较长,该记的东西较多,无法准确地回忆,为确保听力无误,要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