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8 18:0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培养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培养规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建立高职青年教师立体培养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把高职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把高职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把高职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重点从学历提升、教学技能培养转移入“双师素质”培养。实施上述指导思想可以从德、情、能三方面入手:“德”是指指导高职青年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责任意识,确保其对教师岗位的价值和特点保持清楚认识;“情”是指培养高职青年教师对教师事业的文化认同感,领悟教师文化内涵,并且激发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其培养过程补充情感动力;“能”是指应用多种途径、手段对高职青年教师实施培养,以提升高职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育技术能力等,促进“双师素质”教师的形成。以上三方面相互辅助,互为影响。其中“德”为基础,“情”为动力,“能”为目标。

二、基本要求

建立高职青年教师立体培养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青年教师培养的短、中、长期目标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应是环环相扣,呈链状分布;“德”、“情”、“能”方面的培养,除了要与战略规划指导思想保持一致之外,还必须依托财务支持、条件保障、信息反馈等系统,有效发挥立体互动特征。

三、主要内容

(一)战略目标

建立高职青年教师立体培养战略规划的战略目标是:把高职青年教师培养成为热爱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具有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育技术能力,全心全意为高职学生服务的“双师素质”教师。这一战略目标,受到学校办学目标的制约,与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素质等学校办学条件息息相关,由此制定的战略目标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而且范围、时间等因素不同,其目标也会存在差异。如从范围上看,学校目标应从学校大局上考虑,强调其整体性;院系目标应从专业学科上考虑,强调其专业性;教研室目标应从教师个体上考虑,强调其独特性。如从时间上看,长期目标(5年以上)因实施时间较长,会跟随环境、时局变化而改变,因此在制定时以勾勒框架为主,要求与学校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无需具体详尽,要具备一定的预测性;中期目标(3-5年内)是对长期目标的具体化,必须明确阶段性时间和实施步骤,要有激励性和可行性;短期目标(1-2年内)是对中期目标的现实化,其操作措施条款的制定必须清晰、明确,具备操作性。

(二)培养内容

高职青年教师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大部分:一是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德”,是指教师在实施各种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恪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相对应的道德品格、品德和品行,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二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以及各种教学资源,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学认知、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创新等能力;三是专业实践能力,是指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能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服务、技术创新等能力;四是科学研究能力,是指发掘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过程中有所发明创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科研基础、科研运用、科研创新等能力;五是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表现为现代教育理念、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能力。上述高职教师培养内容中,其教师职业道德是根本,教育教学能力是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科学研究能力是保证,教育技术能力是升华。高职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升上述五大能力,以胜任高职教师的岗位职能。

(三)对策举措

关于高职青年教师培养的对策举措,已有众多专家学者、专业教师进行详尽研究,并且研究成果丰硕,比如确定培养目标、整合培养资源、优化培养师资、创建培养环境,等等,笔者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仅从以下五方面提出培养有效措施:

一是应用MES模式整合教学资源,确立模块化目标。MES模式,全称为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意译为“模块培训模式”,是一种由国外引进的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主要是根据职业技能需求把培训内容划分为包含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若干个学习单元,组合成不同类型的培训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的教学形式,受训者接受某一学习单元的培训就可以学到一项技能,接受某一模块若干学习单元的培训就可以独立完成一项工作,接受某一岗位包括若干培训模块的培训就可以掌握该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该模式突出培训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实操培训,培训效果明显。把MES模式应用于高职青年教师培养,首先根据高职青年教师承担的相同工作项目划分为若干相同的培训模块,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职学生管理教育”、“课堂教学”等,并且按照所承担的不同工作项目划分出具备本专业特色的若干不同的培训模块,如针对电力专业教师设计“电力技术”模块、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设计“计算机技术”模块等;其次把所有的培训模块按照培训目标划分为包含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若干个学习单元,如把“课堂教学”模块划分为“备课方法”、“授课技巧”等;最后,根据实际需求,某一学习单元或培训模块均可组织一个专项培训。由此可以看出,MES模式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模块、学习单元内容集中,高职青年教师可以按照需要或针对薄弱项目选择学习单元或培训模块,这有利于克服工学矛盾,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费用,培训时间不长,但是培训效果明显。

二是打破“一对一”限制,引入电子导师制。目前传统的以老带新“一对一”结对子的高职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新、老教师教学教学时间不同,很多时候都无法保障彼此交流时间;二是新、老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差异性,对教学方式的应用也有不同选择;三是新教师人数远超于老教师人数,无法完全实现“一对一”结对子。而电子导师制是一种电子手段来进行指导交流的指导形式,主要凭借采用互联网以及各种通讯手段在有经验的导师和经验欠缺的个体之间构建的一种教学关系,可以打破时空、专业学科等局限,强调被指导者的中心地位,不局限于“一对一”的“单向指导”,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单向”指导或“双向”指导,实现“无处不在”的指导交流。如“咨询专家”就是一种很好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指导形式,其具体表现为被指导者把问题提交,由该问题所属专业学科的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的教师给予解答,彼此之间多为短期指导关系,但也可以发展成为“配对指导”长期指导关系;“配对指导”则是一种与传统“一对一”指导相似的指导形式,其指导关系为长期,但彼此之间的指导交流多采取各类电子手段,如E-MAIL、QQ、微信、视频、音频等,其指导交流行为可为“单向”,也可为“双向”;“小组指导”则可以是“一对多”的“单向”指导形式,也可以是“多对多”的“单向”或“双向”指导形式,可建立短期指导关系,也可以建立长期指导关系。

三是利用校企合作和项目依托,实现教师培养的学用结合。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二:(1)学校依据教师的学科专业特征和教学实际,安排高职青年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研究活动;(2)学习实施教师带薪社会实践制度,定期组织高职青年教师下企业进行3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以上措施,一方面可以让高职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最终出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局面。而项目依托则可分为三个层面:(1)依托国家级项目促进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这一层面上的项目有各种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资助项目,但大多面向本科院校,对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而言,获得资助的几率非常小;(2)依托省部级项目促进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这一层面上的项目有省级教育厅、科技厅以及行业主管单位等科研项目和“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青年教师公派出国”等资助项目,一般会分别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推荐名额进行确定,以保障各学校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培训机会;(3)依托学校级的资助项目促进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这一层面上的项目主要是依托学校级科研项目和各种学术交流项目,在科研项目方面会着重倾向于青年教师,在学术交流项目方面会重点考虑青年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等;让高职青年教师在各种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项目中得以成长,实现高职青年教师“学用结合”的培养目标。

四是抓好教学团队建设,以“言传身教”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高职教学团队的教师构成分为老、中、青三个层面,其合理的结构可以提供充足的指导师资,其建设过程可以创造良好的培养氛围:(1)教学团队为教师之间的指导交流提供稳定的交互平台,比如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帮扶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多听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课,等等,通过彼此学习、取长补短,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青年教师知识积累的增加,以及授课技巧的提高和科研水平的提升;(2)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高职青年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撰写案例、制作教学课件等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3)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老教师等人的榜样作用,以增加青年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感,提高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因此,要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就必须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问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以及老教师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早日成长。

五是提供“三段式”培训,确保教师实现能力转向。依据高职青年教师个体所处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培养层次进行划分,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并予以实施。可把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划分为“三段”:(1)高职青年教师初上岗的1-2年期间,是其职业发展初级阶段,学校要引导教师对高职教师职业进行准确定位,引导教师快速融入学校教学科研氛围中去,重点培养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合格教师;(2)高职青年教师从教3-5年期间,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中期阶段,教师必须给予高职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重点培养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3)高职青年教师从教5年以上,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学校一定要重视并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变,重点培养教师成为一名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里手。由此可以看出,学校通过在高职青年教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紧扣高职青年教师发展的主要时期,对其实施有计划的培养,确保教师能够实现能力转向。

四、培养渠道

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渠道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校本培养。教师个体、群体及其所属学校是构成校本培养的关键要素,强调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地,密切联系教学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教研项目为主脉,以实践总结为落脚点,构建以学校层面的科研驱动和教学竞赛、教师群体的师徒结对和同伴互助、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为主要内容的特征鲜明的“三位一体”校本培养。

二是高校培养。各高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都有其自身特征,优劣不同,具备一定差异性,可以通过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来实现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上的纵深合作。如通过学历进修、交流访问、挂职、研讨会等形式,来实现对其他高校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可以通过建立对口支援单位、聘请其他高校教师担任“电子导师”等形式,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关系;等等。

三是校企培养。校企培养是高职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其形式多样,有校企单向选派和校企双向互派,有长期挂职锻炼和短期专项培训,有参与校企项目研发和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有车间现场操作和课堂讲授,有集中培训和个别培训,等等。

四是自我培养。自我培养关键在于强调培养对象―高职青年教师的个体努力,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自身潜力,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自我培养除了在校本培养中提及的“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之外,还包括在教学实践中挖掘、研究、解决关键问题、典型问题的“自主教育科研”、“自主阅读书籍”、依托教育视频、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等资源的“自主网络学习”等。

五、结语

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非常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与学校发展、学生素质培养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必须对其加以重视。建立高职青年教师立体培养战略规划,只是对高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些许探讨,不能就此止步不前,只有继续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激发高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与当前的高职教育环境、教育需求相适应,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曲枫 高兴.电子导师制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34):74,67

[2]谭杰.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师能力提升方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3):76-78

[3]陆永健.校本教研与五年制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94-196

[4]左彩云 宋辉.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策略探究 [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81-82

[5]朱宏喜 孙浩亮 任凤章 田保红.高校青年教师自我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2011(15):70-71

篇2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生存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将职业生涯概念纳入教与学活动的教育策略,通过职业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的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能力,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形态。

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是当今职业中学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中级级应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成为各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实践已经证明,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价值,培养自信心和职业意识,又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有效找准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和支点,潜移默化中促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健康地完成学业,充满自信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就业竞争。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发达国家,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普通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并贯穿基础教育始终。职业规划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广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一般生活能力和职业技能,包括基本生活技能、自救应急技能、修理简单器械的技能等。

美国在70年代初开始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开始分阶段实施,了解两万多种15个职业系列、不同职业的特点、培养职业意识。初中开始对农业、商业、通讯、建筑等众多门类的一般职业训练和社会实践。高中集中学习学生自己所选择的一门职业课程。

英国中学里有 “设计和技术”课,学习家务和简单的设计、制作。初中二年级开始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及获得信息的技能。初三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兴趣、能力与相应的工作类型,具备职业群体的相关知识;了解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因素、工作资历要求等。

德国人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为未来前途作准备,并开始考虑选择生活道路和职业定向。不仅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作学生未来职业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而且视作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中小学都开设家政课程,除烹饪外,还包括怎样持家、理财,以及健康卫生、营养知识等。

2.亡羊补牢,刻不容缓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迅速发展,资讯及知识日新月异,成倍增长。中职生不能仅以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为满足,而更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人。

过去我国的中职教育受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普通技能的训练,专业口径太窄、分科太细,知识面狭窄、专业单一、适应性差、后劲不足。也严重影响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机结合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探索期的缺失、自我探索途径的缺失、社会生存经历的缺失、人生规划的缺失,造成广大学生因缺乏职业规划教育而不具备基本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在选择专业时的无知与盲目,导致目前学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爱、从事专业并非所学的怪现象。

3.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如今之际,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与方法,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构建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新生一入学开始,教师就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进行职业兴趣测量。结合社会职业状况、家长、同学和师长的建议,在学校的专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阶段发展规划。

从二年级开始,在初步制定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实施、修订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中职生年龄较小,思想波动大、目的不稳定的特点,采用合理适当的方式,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化教育。

三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关键、最繁重的一年。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消除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并结合学生实习,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提高就业率。

4.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4.1 课程介入和教学渗透。一是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并身体力行。

4.2 专题辅导和自我反思。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集中辅导或咨询会等,帮助学生处理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自我反思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规划自己、实施方案的实践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反思规划、发现问题,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之更趋合理与现实。

4.3 个性化指导和集体化咨询。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同的,据此形成每个学生有其特定的职业意识、职业期望、职业兴趣。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保护学生的隐私,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针对整个集体在特定时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咨询,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这是心理学上团体咨询方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扩展应用。可以通过关注某个个体,也可以引导整个集体相互启发、讨论,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启示

2014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按照《规划》中的说法是“要逐步形成以应用科技大学(学院)为龙头,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为骨干,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与专业学位研究相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体系。”因此,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用科技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领先一步,始终致力于“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此次《规划》对学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专业的代表,从《规划》当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应用科技大学有七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即应具有为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模式是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拥有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多样选择的学习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以此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旅游管理专业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够用、外语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极具竞争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外语”的学科建设理念;创新性地构建起能力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国际化办学思路,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深入走访、调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毕业生、在校生和兄弟院校为调研对象,调研方法主要采取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会、搜集资料等方式。

主任教授带领本教研室教师实地走访用人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走访的企业多达10余家。这些访谈,一方面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各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实地走访外,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问卷调查方式。我们使用了“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根据本专业特点,分别对企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然后将问卷广泛到企业邮箱和在校生及毕业生各班的QQ群中,对于收到的问卷,软件自动统计,显示统计结果。这就大大加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和客观性。

2 提出优化每一门课程内涵建设的设想

“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是在搭建一个框架,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 我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搭建好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优化每一门课程的内涵建设。每门课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更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涉及到课程学时、课程大纲、授课方案、理论知识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授课方法、考核方式、教材编写、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一些列问题;并强调:一门课程的建设实际上是一门系统工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将每一门课程规划好,经过主任教授审核后,方可开课。

3 构建能力培养体系及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在全院开创式构建了能力培养体系,明确了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即饭店服务技能、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了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将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逐一落到了实处,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现。

饭店服务技能通过《饭店服务学》的实践课程环节在旅游模拟实训室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将实际操作作为考核的方式和标准。

旅行社管理技能通过使用“金棕榈”旅行社管理软件,配合《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是有10余年旅行社管理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导游服务技能通过《现场导游》课程,对学生进行现场导游的模拟及训练,还原真实的导游场景,使学生能够熟练并有个人风格地讲解哈市的各主要景点,了解实际带团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稳定的专业思想、养成教育、职业礼仪、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我们通过入学教育、“着装月”、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座谈、企业家讲坛、导游之星大赛、读书计划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开设礼仪培训、旅游美学、演讲与口才、摄影、音乐赏析等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4 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在总结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亲自布置教务和学务两方面的力量,挖掘一切社会关系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旅游管理专业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到旅游企业实习。我们已经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提前实现了专业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连接的目标。尤其是,我们与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万达集团旗下三家企业实现了紧密型合作。联系两年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实习后直接就业,并已经进入到管理岗位,或成为后备干部,就业层次空前提高。此外,我们与世界500强“万豪国际集团”签约合作(该集团在大陆现有64家五星级酒店,2016年将达到125家),合作主要内容包括:

a.成立我校第一个真正的订单班――“万豪班”,每年接受35名学生,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服;

b.获得“万礼豪程”基金支持,免费提供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和酒店英语等教材;免费提供部分专业课程;免费提供教师挂职培训等。

目前,已经签约有“万豪班”、“万达班”、以及将要签约的“嘉华班”,可以安排120~160名学生实习就业。明年可以真正实现定向招生。这标志着我校“开放式”办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欧美标准的应用技术大学的雏形已经出现。

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海外实习项目

篇4

关键词: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养 人力资源 应对措施

自2010年起本市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来,这一培养模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辐射全国。但我院作为一家远郊的基层医院,自2010年以来仅招录到1名骨科、2名中医科规培生(这2个科室医师实际不是很紧缺),1名内科、1名放射科规培生。而同期退休13人,辞职34人。与此相反医疗业务量呈跨跃式增长。医师人力资源日见捉襟见肘,这一情况如得不到缓解,医疗服务质量将无法从根本上得以保证。

一、郊区医疗人力资源配置的历史背景

60年代,卫生行政部门将中山、华山的优秀医生作为种子医生分配至我院,他们放弃城市优裕的生活、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浓郁的三甲医院学术氛围,放弃了自己在专业学术上的提升,来到生活、工作、信息各方面都较闭塞的基层医院,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并且贡献了下一代。这一模式在特殊的年代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得以实施,随着社会进入正常运行轨道,这一方式是不可持续应用的。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国家继续计划分配和定向培养的方式为郊区医院输送医学人才,对于医学院校生采取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方法,导致本地优秀高中毕业生不愿填报医学院校,于是于1985年成立了奉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向培养至郊区的医师。相比本科院校5年、6年制的医学院校生,无论在生源质量、师资教学等方面不能相提并论。好在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20多年来,他们现已成为了一支主要的力量。进入90年代以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经济的逐步确立,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国家不再分配工作而是由毕业生自己找工作,行政手段彻底退出卫生人才的配置,这一时期,每人各显神通设法留在市区,郊区医疗人才又跌至低谷。随后的时间随着市内医师逐年递增,市区医疗人才日益饱和,我院从本世纪初开始批量招聘到医学院校本科生,并且随着上海居住证制度的推出,我院可以招录外地户籍医学毕业生,此后形势一贯良好,至2008年起临床医师不再招聘本科学历,而是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引种良好态势至2010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戛然而止。

二、现状

自2010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以来,至2012年大部份规范生出站,我院招聘到3人,2人中医科,1人骨科,尚且这二个科室医师不是紧缺的,因为考虑到创建三级医院需提升临床医师研究生比例才招聘的,其它紧缺的内、外、妇、儿等专业均未招录到人。13年招聘到2人,1人消化科、1人放射科,实际临床医师仅招聘到1人。随着市府5+3+1工程的实施,其中5家为直属医院,在人力招聘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随着市内各家医院业务量的提升,本身需招聘大量的医师,这一情况在近一、二年内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改观,并且现在劳动力市场是开放的,相比外省省会城市的环境,我们是不具竞争力的。

三、应对措施

随着本市房价呈火箭式上升,外地毕业生本市生活工作的压力骤增,并且他们报考规培生后能不能出站是个未知数,出站后工作怎样又是个未知数,而期间他们也到了婚育年龄,要解决人生另外二件大事,结婚、生子。这哪一件不要物质基础作保障,所以这种种顾虑使得他们难以跃过黄河、跨过长江来到上海。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设想采用定向培养的模式,先由单位与他们签订就业协议书,落实工作单位,解决他们出站后的后顾之忧,同时适当给予培训期间的培训补贴。此外,我们呼吁区政府开辟人才公寓,在过渡期间让他们享受到价廉的住房,同时满足其精神需求(人才公寓是各类人才聚集的地方,是精神交流的高地,而非散落在各居民区的出租房或廉租房,帮助他们组织好邻居也是非常重要的,出了同样的资金,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在物质上的保证,更应重视精神的关怀。)此外,原居住证制度和外地生源落户政策虽然已经为他们户口的解决提供了通道,但要求甚高。针对目前情况,我们呼吁市相关部门出台针对远郊地区医疗人才更为优惠的加分措施,尽量使他们能够获得本市户口,真正做到既安居,又乐业。此外,适当扩大我院全科医师基地的招生规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工作压力,并且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虽然本院在师资、教学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但可以依托总院优势,帮助我们解决,且经过前几年总院对我们的支持建设及近年招聘的高学历、高职称学科带头人,我们是有能力培养好全科医师的。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将从根本上解决远郊医疗人才的缺失,从而真正解决百姓治病难、治病贵的顽疾,造福于百姓。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公平;公平意识;自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22-3

一、何谓“自助课堂ABC”

“自助课堂ABC”在课堂结构上由三种版式的学案和四个活动环节组成,是一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堂发展模式。

三版式学案分别是:A版助学案,B版导学案,C版复习案。A版助学案(见表1)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在集体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见表2)主要是为A版助学案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同时精选一些用于学生集体竞答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促进学生的自助提升。针对高中知识易忘难学、复习迎考缺乏复习时间(尤其是等级学科)等问题,C版复习案(见表1)对此做了提前准备。在自助课堂上,学生可以将B版导学案中的答案要点和错题粘贴到C版复习案上,也可以写一些知识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样,它在新学阶段就为后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实现复习自助。

表1: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AC版

A版助学案(自助生成)C版复习案(自助复习)

××课题

主持学生:

问题1:。

(问题1一般设置为主旨类)

问题2:。

(问题2一般设置为主要内容类)

问题3:。

(问题3一般设置为延伸或细节理解类)

问题4:。

(问题4一般由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其他组回答)

说明:1.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PPT等。

2.每个问题的得分由主持人、各组组长、老师各一票(制)组成。

3.问题4存在问题设置得分和回答得分两种情况。

4.在自主学习时组内可以先行分工。答题要点、感悟或错题粘贴

日期:本组得分:

表2: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B版

B版导学案(自助提升)

一、问题13解答要点/重点解析二、判断题三、选择题

从具体的课堂流程来看,学生的自助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自助课堂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完成。这四个活动环节是:

1.组内自主。教师首先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牌的形式)选出本节课的学生主持人,然后,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前后文联系,简要导入新课,发放“A版助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全班学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A版助学案”上提供的问题与要求。时间约10分钟。

2.组际互助。学生主持人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签)确定每一组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依题序组织整个回答过程,每一组同学则派代表依次回答问题,并提供本组思考的问题,各组也可以针对其它组的问题与回答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主持人根据他们的回答通过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加分,教师则在黑板上写上各组组别,记录成绩,参与问题设计与答案的讨论。时间约16分钟。

3.学案助导。教师发放“B版导学案”(见表2),每组根据“B版导学案”上的答案要点或解析,自我检讨自己答题的缺陷或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陷,回答较好的加分(方式仍实行一票制)。接着,在主持人组织下,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B版导学案”上设计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答对+2分,答错-2分)。时间约11分钟。

4.总结反思。老师简评学生自助学习情况,统计各组总分,宣布获胜组和失败组,由胜利组确定自己还是对方表演节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当堂或课后将本课(答题)要点、错题、感悟粘贴/写到右边的“C版复习案”,作为备考复习资料。时间约8分钟。

二、“自助课堂ABC”的公平性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本身具备公平性,要求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曾经在问卷调查后仔细研讨过影响高中生公平意识形成的不利因素,他们认为,与课堂教学方面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有三点:教师自身公平意识不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师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公平话语权缺失;不公平的教育过程,助长学生的自私观念。[1]“自助课堂ABC”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因此被称为公平课堂模式。

1.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时至今日,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课堂的话语支配权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或看客。通常所认为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由于醉心于形式设计,所谓的主体性也只是一种被抽去了本真意义的“虚位”存在,即便是想努力展示学生主体性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公开课,仍渗透着教师精致布局的课堂流程和话语掌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师主导的呈现方式,由强调课堂着力前移为课前下功夫,逆转了挥之不去的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僵局。从“自助课堂ABC”三个版式的学案看,A版助学案通过组内自主和组际互助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以知识辅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提升,C版复习案以课堂向课后延伸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助巩固;从“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来看,课堂基本处于学生自己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之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扭转教师教学中的负激励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题组认为,学习动力问题是很多表面教育问题(包括一定范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和持久性因素,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切近的因素、最为高效的途径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与反复训练,而是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就是说,学生持久学习是需要持续动力助推的,而学生学习动力衰竭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薄弱学校的情况就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把相当部分精力合适地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上来,倒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没有注重动力激发,但通常的激励模式往往是分数、标杆、批评等压力激励模式,这些模式短期看是有一定效果的,长期看,在不可及的现实面前,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不断增添学习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采用小组竞赛和娱乐奖惩制相结合的方式,增添了激发学习的多维动力因素,比如:参与与贡献增加了学习快乐,表现与荣誉带来了学习自信,比较与借鉴培育了学习斗志,知识逻辑关系背后所反映的生活元素增添了学习的生活趣味等,这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使得那些后进学生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3.注重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

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到形式公平还是不行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私观念和伪装表现,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公平形式与内容脱节不无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公平文化素养,破除对公平的狭隘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打破授课一言堂,只要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训练时间,就是把公平还给学生了。本质上,公平是一种自由。之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是压抑的、不公平的,不是说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忽视或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导学案”本质上改变不了它“导教案”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自助课堂ABC”模式在课堂公平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尝试,该模式在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思考、阐述和讨论问题的自由,此外,课题组还在A版助学案中设计了“留白”,即问题4一般由各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各组讨论和回答。这样,课堂就增添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而然地会在他们的意识中埋下公平的种子。

三、“自助课堂ABC”的限度

可行性是“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研讨和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觉得该模式并非具有普适性,而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即限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模块和课型方面的限制。

“自助课堂ABC”模式着眼于学生自助学习的可实现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并希望学生在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中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材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不能偏高,可以与之匹配的显然是一些偏文学科,事实上,“自助课堂ABC”模式的设计本身就带有文科的眼界。当然,在文科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宜采用该模式。

2.教师能力、学生素质方面的高要求。

从现象上看,“自助课堂ABC”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弱化”了,但实际上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能预判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方向,在“助学案”、“导学案”的设计上要精炼、科学,A版问题、B版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与筛选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识和解读疑难,为学生答疑解惑。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简短讲话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它要求教师在自助课堂上有所节制,既要避免按耐不住上演越俎代庖,也要避免过度放任导致状况失控。“自助课堂ABC”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是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它要求学生主持人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局面协调和掌控能力,它要求全体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秩序意识和公平意识等。

3.课堂节奏、时间方面的制约。

“自助课堂ABC”模式的四个环节是连贯和紧凑的,由于学习自主和自我管理,它所引发的各种意外状况会比较多,从而给课堂推进的节奏带来影响,有些问题比较重要,但学生可能一带而过,有些细节和问题可能并不特别重要,却会被他们不断讨论。除了课堂节奏的问题,时间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课堂安排的容量来看,密度比较大,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时间上的限制,比如第一环节,时间设计为10分钟,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教师导入,选出主持人,学生阅读教材和问题,组内分工和组织答案等,如果说第一环节还可以控制的话,第二环节讨论的不可控性就大为提高了,类似的问题在第三和第四环节都有存在,所以,自助课堂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上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约束性因素不是用来作为否定与回避的借口,而是需要我们提高的路径和动力。而且,随着“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它的适用性也会相应增强。

四、结语

南京市文枢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推出的“自助课堂ABC”模式在培养学生公平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肯定,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说明,这一课堂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公平意识。只是,从该模式基本要求的苛刻性来看,从课堂实验中的一些缺陷来看,“自助课堂ABC”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教学改革;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1003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于1994年,学制4年,最初从属于土木工程专业,仅开设了城市规划原理、地下空间利用、土地管理等几门区别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课程。经过17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以及城乡规划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后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亟需新一轮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计划不完善,专业课时较少

与2005年执行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相比,2008年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新增了城市经济学课程,从而城市规划专业八门核心课程①齐备。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共9个学分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另外,新计划调整了部分专业课程的先后顺序,比如将第三学期开设的城市规划原理与第四学期开设的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互相调换,让学生在了解中外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再学习规划原理,易于理解。最后,基于专业课程总学时压缩以及保证教学质量等问题,删减了部分课程,如城镇体系规划。

尽管如此,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计划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一共5周(暑假3周,第七学期前2周),实习时间之短使学生根本无法从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大部分实习生反映刚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规划师状态,实习就结束了。另外,学校对专业总课时的压缩,减少了专业理论课课时,城市规划原理由过去的68学时变为51学时;中外城市建设史也由过去的51学时减少为34学时;设计课的课时更是无法满足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需求。课时的减少导致教师的讲授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展开。(二)专业教室欠缺,设计能力较弱

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习的氛围、相互交流的平台、学习榜样的树立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基本保障。由于学校教学、科研用房紧缺,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仅有2个专业教室供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8个班级使用。专业基础设施欠缺和设备落后使学生拿到设计任务书后往往只能回宿舍闭门造车,交作业时才“彼此相识”,这就无法互相交流、借鉴,难以提高。

另外,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设计课程除毕业设计外,有建筑初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共6门。由于教学经费的不足,设计课都是1位教师指导,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每个班约40个学生),师生比远低于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加之专业课时减少,指导教师根本无法“一对一”有效开展,详细讲解。这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设计课不能有效开展达不到专业培养预期目标。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一

学校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共20名教师,其中副教授10人,讲师9名,助教1名。硕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生5人,在读硕士生1人。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加之校内专业发展平台难以吸引国内知名院校毕业的教学及科研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城市规划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缺乏高职称人才及学科带头人。

另外,教学方式单一,专业理论课往往是重讲授而轻参与,重说教而轻启发,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性、创新性也被逐渐消蚀,学习热情也大打折扣。

二、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借鉴国内同行院校的先进经验,宁夏大学应从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专业特色、教学方法和办学环境等层面提出适合自身需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体系,从而达到教学品质的提升。

(一)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

1.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指出:“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可以实施“1+2+1”培养模式,第一年着重基础教学,第二、三年进行专业教学,第四年完成实践教学。

在学校现有4个固定实习单位的基础上,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毕业设计可以考虑结合实习单位所做的实际项目,选择符合宁夏大学毕业设计要求的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每个学生由1位校内教师和1位实习单位的师傅共同指导,采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

2.以设计课为主干,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

随着中国城乡规划事业的推进,当前城市建设的复杂性、社会性、文化性、技术性等现实需求,使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由培养“工程型人才”目标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社会型人才的“四才” “复合型人才”指适应城乡规划要求的技术、管理与实施型的全面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经过理性分析和逻辑归纳,找出问题缘由并提出解决办法的人才;“实践性人才”是指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沟通协调能力,可以保证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人才;“社会型人才”是指以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能够对城乡规划全面认识,具备发现社会问题能力的人才。体系变迁[1]。合理、完善的教学培养计划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不断成长、成熟、成才,进而实现“四才”的培养目标。

鉴于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现状,构建以设计课为主线的教学培养计划是可行的改进措施。比如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课体系为设计初步(第一、二学期)—建筑设计(第三、四学期)—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五学期)—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第六学期)—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第七学期)—毕业设计(第八学期)。每一门设计课都需要几门相关的理论课来支撑,以设计类课程为主线串联相关理论课程,构建基于设计课与理论课耦合关系的培养体系[2],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另外,与设计课对应的原理课可以由1位教师承担,但每门设计课应配备至少2位专业教师来指导,这样不但能够保证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沟通,而且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设计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二)营造突出的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是学校鲜明的教学风格、独特的教育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3],要在设有城市规划专业的180多个学校中崭露头角,就必须寻求自己的特色之路。目前,不仅“老八校”,其他国内众多城市规划院校也在进行着极具特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如重庆大学在山地建筑和山地区域规划方面独树一帜,探索地域性教育之路;沈阳建筑大学注重于北方寒冷地区及老工业城市地域的城乡发展模式研究。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 宁夏大学地处全国唯一的穆斯林省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也应立足于这一特殊环境,以每年在银川举办的中阿经贸合作论坛为契机,制定富有地方特色的培养计划,逐步形成凸现地域文化的专业特色。例如,结合回族建筑和回族聚落规划设计的科研项目把回族聚居区规划设计、城市回族风貌区的改造、回族村庄的规划、伊斯兰建筑文化等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中。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与学”,重心在教师的“教”上。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要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所以今后的教学应该改为“学与教”,强调“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尤其是枯燥而重要的理论课,任课教师可引入探究式教学法(inquiry based teaching),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计划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每次占用一小部分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阐述、思辨,从而达到对专业知识理解、消化的目的[4]。另外,还可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强调“学”的培养方式旨在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并参与教师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将每次的调研成果或设计方案制作成PPT讲解,成员组其他学生提问、讨论、补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创建开放的办学环境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规划师具有很宽的知识面,学科的这种特性其实也决定了规划教育要向开放化办学模式转变。比如,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讲座;邀请银川市各大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或规划管理局的行政管理人员讲课,结合实际案例剖析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这些做法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教育水平。

另外,配备完善的教学设施也是当务之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设计空间,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借鉴。

三、结语

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应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回族聚居地规划特点,因地制宜地营造专业特色。通过整合当前办学资源、重构教学培养体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营造开放的办学环境提升教学品质,这将是宁夏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实现“四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徐煜辉,聂晓晴.基于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8.

[2]赵敏.专业成长期渐进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为例[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7-62.

[3]吕文明,刘海燕.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23-26.

[4]陈芳,张金荃.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77-282.

Teaching reform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MA Dongmei, WANG Xiaoyan

(College of Civil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P. R. China)

篇7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内涵;影响因素;发展途径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从中国制造转型到中国智造。这就需要高职教育从普通技术人才的技能培养进一步提升到专家型的高级技能的培养。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对于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以促进实用创新型人才的技能和素质培养,具有重大意义。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国家法律法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高职院校的学校定位与发展战略和高职教师的自我定位等因素影响着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发展前景。需要采取相应的机制与政策来保障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持续发展。

1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内涵

学术界普遍把教学能力看作是基于认识能力基础上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结合,因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具有一般教学基本能力的普遍性和专业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即在具体专业和学科的教学中既能体现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反馈能力等一般教学基本能力,又能体现专业课程讲授能力、专业课程开发能力、学科发展建设能力、技能实践教学能力、专业学术能力、职业技能的社会服务能力等基本的专业学科属性。高职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与普通高校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相比,更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其专业学科的属性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体特质、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师职业发展等三个方面:

(1)教师个体特质是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基础。记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对词语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知觉的速度等七种个体的等综合智能因素决定着高职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这些因素所表现出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等智力特征构成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心理基础。在此基础上,高职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高职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个人专业素质、专业教学认知能力、专业教学操作能力、专业教学监控能力等行为以及专业学科知识共同形成了高职教师的专业教学基本能力。

(2)课堂教学是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体现的主要场所。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了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准备、实施、扩展等阶段。高职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始终。高职学生的特点,要求高职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来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实践能力,在实现知识在不同主体间转移的同时,也提升了高职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监控能力和研究能力。

(3)职业规划有助于高职教师专业教学基本能力的发展。在职业生涯中,高职教师一方面需要将自身职业发展目标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协调好,对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人才。另一方面,需要依据高职教育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执业能力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并根据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开发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实现教、学、做体系化,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样,与社会人才培养趋势相符合的“双师型”职业规划有力地促进了高职教师专业教学基本能力的发展。

2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因素

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探析制约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因素:宏观层面是指国家政策制度政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学科发展规划、社会因素等;中观层面是指高职院校的学校定位与发展战略、教师培养机制、效能激励机制等。微观层面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实践经验和个性品质等。

2.1与高职教育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

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提供为高职院校教师基本能力形成提供了制度环境。与高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这些法律、法规与制度规定了高职教师的基本权利、职责和义务,影响着高职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的发展。通过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确认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确认高职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有关高职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的颁布,实施并明确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地位。通过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认证,严格实行行业准入控制,从根本上决定着高职教师的基本能力的强弱,与是否能胜任教学任务,从而保证了合格高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取得高职教师资格后,高职教师如果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训练和教育教学知识培训,关系到高职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的提升。此外,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审制度往往会受到“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影响,造成高职教师忽视教学、疏忽教学能力提高的弊端。

2.2与高职教师相关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与高职教师相关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指明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规定了学科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决定着高职院校教师基本能力建设的发展方向。高职专业学科发展规划、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社会因素等影响着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生成的宏观环境。根据不同类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需求,提供高职教师资格认证、注册制度和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等政策措施,在培训、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岗位绩效薪酬等教师专业发展关键环节上,完善教师评价考核配套制度,保证了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得以发挥。

2.3高职院校的学校定位与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学科定位、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人才战略等战略因素影响着高职教师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基本能力发展的路径。虽然在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受制于资金来源、发展状况、招生规模、教师结构以及专业建设上的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缺乏长远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持续培养高职教师,在高职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上投入的财力、精力严重不足。2.4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状况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师、专业技能教师是其教学基本能力的主要载体。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个性品质和实践经验等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高职教师的个性特征、思想境界、道德修养、教育理念、专业水平、知识结构、从业态度成为高职教师提高教学基本能力的原始驱动力,影响着高职教师的职业期望、发展动机和提升路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受到高职教师人才培养机制、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效能激励机制等制约和影响,这些机制是高校教师能否重视教学、重视教学能力提高的风向标。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科研项目申报、成果评奖、专业培训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能有效激励高职教师成长、成才,有利于解决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不足的难题。

3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发展途径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可以从国家、学校、高职教师三个层面来进行: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规范高职教师准入制度,规划中长期高职教师发展战略;高职院校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与营造教育环境,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建立健全高职教师人才培养制度,强化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推动以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双能型”高职教师队伍;高职教师需要增强职业认同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参加各项专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具体而言,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高职教师的准入制度,设定高职教师基本能力的资格和条件。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组织和实施高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设立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委员会,由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院校、职业(行业)协会、行业、企业遴选高职教育专家和行业技术专家构成。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委员会通过制定高职教师资格专业标准,科学规定高职教师基本能力的基本要求,改进高职教师资格证书考核方式和资格定期注册制度。通过实行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参与考核的申请者,测评考核结果,审核并认定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并对达标者颁发资格证书,确认任职资格,凭证上岗。

(2)规划、制定中长期高职教师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制定高职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则,布局高职师资队伍发展战略,设立高职教师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各类高职教师能力发展项目,着力培养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通过各种竞争机制选拔出专业教学基本能力突出的高职院校教师,促进具有“执教能力+执业能力型”、“职业实践+反思创新型”高层次高职教师专业教学基本能力的发展,培养具有“双师双能”优秀高职教师。

(3)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的综合教学改革。根据学校现状、招生规模、教师结构以及专业建设等因素,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引入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资金,与企业合作办学,完善教学软硬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营造高职教师职业成长的环境,进一步提升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推行和完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和社会化、职业化评价机制。量化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指标,健全多元化考核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根据教师资格、专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加强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实现“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职教师人才培养制度,制定短中长相结合的师资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高职教师人才培养培训机构,评估、制定政策来确定专业标准与培训内容;建设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实训基地,采用多种培训形式,有效提高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推动以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双能型”高职教师队伍,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教学基本能力的发展。通过参与校企合作,程式化和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流程,有助于高职教师能够针对性地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4)激励高职教师的自我成长。通过以人才专项计划、师资培训项目等方式为契机提升高职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增强其事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促进高职教师在学科(专业)上的专业能力发展,进而实现“双师双能型”的终身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协同教学、同伴互导等方式,夯实和丰富高职教师专业基本教学能力的内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

作者:王婷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

[2]朱欣欣.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J].教育评论,2004(5):61-62.

[3]吴亚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67-69.

[4]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53-56.

[5]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者、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导者、社会服务的推动者,其自身的道德水平、心理健康、专业技术、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书育人的质量,影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养,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分析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借鉴国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经验、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对构建高校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一)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再结合高校人力资源规划的需求,通过高校提供的教育、培训机会,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优势,提升专业水平与个人能力,实现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高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最终实现高校教师与高校的共赢,乃至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通过“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补的形式,区域间和国际教育协作,项目合作并举的合作教育或是网络教育,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继续教育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2]

二、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

(一)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职业生涯规划与继续教育相辅相成,高校教师依托完善的政策、法规,科学地规划继续教育,个人职业生涯目标得以实现,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终身学习理念得以实施并取得实效。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没有继续教育的实施,就没有教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与实现。(二)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教师终身学习权利的保障。高校教师专业技术的发展,个人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终身学习。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学习生涯规划方法,增强自我认知水平,增进生涯探索,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增强生涯规划实践能力。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前言知识,借鉴经验教训,提高教育教学以及科研水平,完善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深化终身学习的目标。(三)继续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国际化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追求国际化的步伐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只有通过加大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力度,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延伸和传承,适应持续更新的教学内容、飞速变化的教育形式和日益多元的教育评价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促使高等教育有效匹配新形势下的各种需求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法制不健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范畴,贯穿于高校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高校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缺乏经费支持,缺少时间保证,缺少政策制度支撑,缺少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二)教育模式欠多样化。目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更新为重点,缺乏对高校教师师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以学术研讨会、大型的学术讲座等形式为主,缺少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设置。教育方式方法或是教师主导的线下教育,或是网络主导的线上教育,缺少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时,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方式更多的是以试卷笔试为主,缺少实践技能的考核。在整个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环节,缺少企业这个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主体以及技术创新的驱动主体的参与。[3](三)教育主体缺意识。整个社会缺少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氛围,高校教师自身缺乏终身教育理念和继续教育意识。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高校教师都视继续教育仅仅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学习过程。高校教师既是高等学校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有益于高校教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益于高校未来发展、有益于整个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国际经验

(一)“强有力”的法制化建设。1918年,美国首次正式提出“继续教育”这一概念。1980年,美国国会颁布《继续教育法案》。如今,美国各级法律也对公立高等教育院校、私立高等教育院校,乃至教育研究机构提出明文规定,就是必须对所属教师进行定期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监督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完善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英国的继续教育在全世界享有盛名,有着“继续教育之乡”的美誉。继续教育成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之后,第三大国家性的教育体系。以英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相继颁布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继续教育和培训法》等法律法规,把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作为重点,加大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力度,明确中央教育机构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继续教育管理中的分工。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和《继续教育法》、墨西哥的《全国成人教育法》、日本的《终身学习振兴法》都通过立法确立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合法地位。(二)“本土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1.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培养模式。1906年,施耐德教授提出并实施了“学工交替”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后来发展为经典的“合作教育”模式。如今的美国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以中小学为基地,由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一所或多所中小学合作,集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培养模式。美国采用教师研讨交流会、教师导师制等多元的培训形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4]2.英国的“以校为本”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早在1992年,英国就开始了“工学交替”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1994年,又成立了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该培训机构以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标。英国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以校为本”,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以及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都是英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参与主体。积极组织教师到学校和企业进行双重的学习,分别接受“教师”与“师傅”的指导与实践,发散型的参与机制使高校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得到充分的提高,继续教育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高校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得以最大化完善。[5]3.德国的“全程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德国一直以来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教育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将高等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教育等诸多内容融入到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相关的法律条令中明确规定在职教师有责任而且必须参加继续教育。4.日本的“远程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日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科技来实施“远程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这一培训模式的实施,使日本的教师教育呈现了全域化、同步化的状态,从而使教师的发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发展条件。高校教师利用“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培训方式,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换为生产力。

篇9

基础教育担负的是为孩子一生幸福成长奠基的工程,是奠定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石。为此,我们要坚守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反对歧视和排斥任何一个学生,确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使学校教育走向优质化、平等化。长春八中的办学理念是“全人教育和谐发展”。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后来传播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对各种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对全人教育理论上的阐述学术界的定义至今仍无定论。美国的隆・米勒(Ron Miller)是当今提出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理想的教育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应具备全部人类的文化,即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长春八中的办学理念是受到上述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了八中具体校情提出的。它的基本内涵是:“全人教育”即以人为本,以师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关注全体师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师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校的整体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即以和谐为奋斗目标,关注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关注师生个体心理的和谐健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进互助、彼此激励合作,共同发展,关注学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生成与发展。可以说,一所学校不能没有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教育实践是灵魂的载体,师生踏实的实践力是一所学校“身心和谐”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只有这样,办学理念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其价值与意义。2010年我主持八中工作以来,在对八中办学理念传承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两个重要阶段。

二、长春八中“全人教育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实践策略

2010年长春八中 “全人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进入到逐步完善、逐渐成熟、逐渐规范的阶段。在2010―2012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我把八中办学理念的实践目标锁定在“踏实性、实效性、高效性、持久性、创新性”等方面。我们的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一)实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人生规划办学特色落实全人教育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处在人生十字路口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在作出人生规划、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并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因此,高中阶段教育不是大学的附属阶段,不能仅仅为升大学作准备,我们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规划人生的意识、创业的基本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各种复杂的原因,学校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很多学校都将办学目标直接指向升学,办学变成了一种工具,升学变成了一种目的。在追逐高分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和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一些学生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人生规划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缺失。为此我们把“师生生涯规划促进学校发展”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从2008年――2009年,我们借助师生生涯规划在职业的前瞻性方面给了师生一定的引领,规划对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励师生“俯下身来”做事的效果,我在2010年广泛地征集了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规划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通过“灯塔式”长远目标与“路标式”短期目标并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其一,在继续推进“灯塔式”长远目标规划的同时,又辅之以“路标式”短期的规划思路,旨在指引和规范师生行进中的点点滴滴,预防其面对长远目标出现“心理疲劳”,提高师生工作学习效率,保持其持久的工作学习热情,让师生“处处有规划,时时有成就”,同时关注规划的生活化、常态化,强化规划的实效性;其二,探索师生生涯规划最佳的契合点,以及师生生涯规划共同体的建构,以达到师生成长互相促进的效果。其三,教师的生涯规划,由先前的部分教师的引领,转向全员参加。认真分析学校教师学历、年龄、教龄情况以及骨干教师情况,总结了教师成长特点规律,分层次制定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对全体教师的生涯规划档案从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完善。专设师生生涯规划档案室,制定规章制度和文化设计,亲自检查教师档案内容,对不合格的及时纠正;其四,学生的人生规划,由学业规划目标为主转向品行素质目标和学业目标并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拥有开放的胸怀、高雅的情趣、高尚的情操、高贵的精神。为了上好人生规划课,我校编撰出版了校本教材《生涯》。三年来,我一直承担《人生规划》特色校本课程。

2012―2014年是我校办学特色的收获期,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的延展期。对“以人为本”、“以校情为源”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认识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育德”、“育才”这一中心,师生生涯规划只有植根于此,我们的特色教育才会更有生产力,才会更有生命力,才会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学校、社会。我们将继续深入抓好学生人生规划教育。增加开课的班级,推出人生规划观摩课。做好学生行业体验及社会实践的汇报会。指导学生适时调整学年及学期规划,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印发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成长手册。聘请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活动。申报《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科研课题并组织开展研究。

(二)在吸纳“五步导学法”精髓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541”课堂模式,力求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全人教育

我校自2008年引进了河南省卫辉高中的课堂“五步导学法”以来,八中的课堂教学便在探索中前进。“五步导学法”就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了使更多教师领会这一理念的精神实质,学校多次派教师走出去学习,曾到过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衡水中学、杨思中学、北京四中、人大附中、长沙一中等知名学校。学习带回来的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必要的“形式”有益于“内容”的完善,于是我们在学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五步导学法”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541”课堂模式。应该说它是对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它的精髓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规范,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的全人教育就是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鼓励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强调真诚的人际交往和跨文化的人类理解。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加深合作精神的体验,课堂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殿堂,培养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素养。它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实现了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包容共进的全人教育。

(三)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和各级课题的研究是落实全人教育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提升师德和专业素质。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教育教学骨干、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为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依托高校或培训机构“量身定做”培训内容,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实施系统的培训工程。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鼓励教师在职学习提高,培训关注适用性和提高能力为主,内容包括师德、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技能、教师专业标准、教科研能力、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课程开发、队伍建设等。关注培训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使其尽快转化为适用性成果。培训有针对性,注重突出特色、完整性、层次性、时效性。发挥名师工作室工作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工作室的有利条件,推出了十多名教师参加省各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他们搭建了这个平台。

教师的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研究期间,我校承担了六个国家级课题、七个省级课题、十几个市级课题,其中有些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大部分教师都实现了职业生涯中的课题研究规划目标,提高对“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实施教师生涯规划的价值与意义。“以课题管理学校,以课题提升课改,以课题创建特色”的工作思路凸显成效。

(四)以编写校本教材和开设校本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实施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类社会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重古典人文的传统教育日渐衰微,科学主义成为各个校园的主导文化。不可否认,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注重实用知识教授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偏重实用知识,忽视文学、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学习,甚至将很多人文课程视为无用,学校充斥了急功近利的气氛,学生缺少人文关怀、缺少对世界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只是一味地成为物质生产的工具,而学校就成为制造这些工具的“工厂”。我们的全人教育正是针对这种物化的教育观,主张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习过程的愉悦、与人交往的和谐、自我良好品格的养成和个性的张扬。

几年来,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有实用性、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为了保障校本教材的质量,学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指导小组,从校本教材编写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了指导,截止2012年9月有13本校本教材已经出版并已经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载体。涉及道德、艺术、体育、心理、历史、语言、数理、环境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众多内容。我们正在培养更多有能力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全人教育理念更深入人心。

(五)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使全人教育福佑师生一生

以往的教育,我们以牺牲一个又一个“今天”为代价,来换取升学率,无法让学生走向美好的明天。这是一个让人倍感心痛的事情。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带着今天的遗憾走向暗淡的明天。终身发展要关注今天的发展。人的终身发展起步在今天,赢在今天。于是我提出了“教学生三年,为学生着想三十年,为学生幸福一辈子打好基础”的育人理念。采取了“关注今天、设计未来”,“培育学校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等一系列教育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

为此,我们打造全新的育人环境,采取了“全面+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让青少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通过“民族的记忆”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经典篇章诵读活动,组织部分班级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优秀经典篇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用,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问题学生”的转化。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系统设计,课程开发、队伍建设、人员培训、咨询服务及科研工作,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新台阶。

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坚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积极参加长春市运动会并做好体育特长生发展工作,组织好学校各项体育比赛和军训工作等全员参加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充分发挥团委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主题月活动落实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规划教育。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为切入点,通过举办论坛、座谈会、知识竞赛、影片展映、参观考察、主题升旗活动、“成人节”系列活动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生态环保节日为契机,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切实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积极组织校环保小组、绿色社团,开展节约资源、保护家园等社会实践活动。健全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拓宽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使青少年志愿者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开展了“学雷锋”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月活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宣传庆祝活动、长春市中学生英语课本剧、长春市中学生辩论赛、“角色互换体验”。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努力推进社团的规范化建设和品牌化建设。

(六)以润物无声的人性化关怀,让师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施全人教育

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爱,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爱学校,以博大的爱心、阳光的心态迎接多彩的生活。学校很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成立的“康乐协会”为教师的健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012年学校从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考虑,开设了环境优雅的“时光驿站”(咖啡屋),教师每天中午可以听着轻音乐,品着咖啡在一起交流。

学校的领导班子面对全体教师有“三到”:教师有病住院必到、教师情绪波动必到、教师家里有大事小情必到。领导班子每次到场送去了微笑、送去了理解、送去了鼓励、送去了温暖。这份无声的爱、真挚的情传递在八中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这份难能可贵的和谐是八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八中教师的人生规划中,很多教师建立了“和谐、友爱、互助”专栏来规划与人相处以及自己的幸福目标,优秀的校风充实了教师生涯规划的内涵,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

学校建立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树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每年教师节评选校十佳教师。签订每学期一次的师德承诺书。组织教师师德承诺宣誓活动。在校本培训中强化师德培训。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教师帮扶工程,每一名教师帮扶5~6名学生,教师家访和扶困形成常态。同时教师把帮扶的办法、预期的成效写入自己的生涯规划中,三年为一个周期,在此项活动中有很多学生受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教师的职业奉献精神得到激励、工作能力得到历练。

三、在成效中寻求新的支点,期待全人教育再上新台阶

人们常说“成功始于失败”,但能在成功中寻求新的起点,获取更大的成功,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从成功走向成功”,教师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人教育理念支撑下,八中教师在师德修养、业务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收获。现在学校有一个省名师工作室,有12名教师进入省名师工作室工作,有68名教师成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有35名教师成为长春市科研骨干教师,有多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公开发表著作文章很多。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始终走在通往最优秀的路上。

总之,全人教育促进了我校全体师生发展、促进师生有个性发展、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福佑师生一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对办学理念认识的高度还不够,如何进一步激励师生的践行力等问题都将是八中成长路上新的课题,行者无疆,永在路上。

篇10

关键词:双师;技能型特色名校;会计专业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示范院校、骨干院校以及技能名校的评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努力将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引向深入。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对人才培养的成败意义重大。本文从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出发,探讨会计专业双师队伍建设。

1 高职会计专业双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随之取得诸多成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双师型教师培养与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就会计专业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1)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规范统一。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我国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诸多文件中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却对"双师"的内涵缺乏详尽的解释或量化的指标,这直接导致双师的认定多为院校行为,不规范统一,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双师采取"双证书"法,即需取得教师资格和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有的院校则采取"双能力"法,即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还有采取"双证书"和"双能力"并重的"双融合"型,即既需要有"双证书",也对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出要求。

(2)会计专业多为"应试型"双师。目前,由于企业骨干薪资待遇相对学校优厚,从企业引进双师型教师较为困难,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大多还是来源于各高校毕业生。虽然有的毕业生具有短期会计实习实践经历,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必须经过院校的再培养才能胜任实践教学。然而,囿于高职繁重的教学压力和学校双师任务指标,许多青年教师盲目通过考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应付双师任务,但这种"应试型"双师往往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实践锻炼效果不理想。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仍然以"走出去"为主要策略,主要模式有:一是继续教育模式,一方面将实践能力相对弱的教师输送到示范院校甚至国外参加职业教育相关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参加各种国陪、省培项目,另一方面将理论水平欠缺的教师选派到相关专业的名校或国外深造,学习专业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如各种访学项目、在职攻读学位等;二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学院的产学研平台,对社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研发,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如参加各种横向课题研究;三是企业顶岗实践模式,教师以脱产、半脱产的形式,或利用寒暑假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但是,会计专业的社科性决定了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劣势,很多企业对研究认识不足,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而职业的特殊性又使得企业不愿过多透露财务信息,教师只能接触简单的业务内容,短期培训和挂职效果不甚理想。

(4)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科学规划。尽管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的共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只有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没有3-5年甚至更为长远的科学规划,从而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停留在低层次,没有上升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战略高度。

2 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求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建设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引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其中,"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主导化"教学改革既是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热点,又是技能名校建设的主要改革内容。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职业岗位调研基础上,制定了"课岗融合、虚实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课程体系,对核心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改造,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双证",而且还应具有以下素质和能力:

(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即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丧失了基本素质则失去了教师的本分。根据《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教师必须承担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测评达到合格要求。

(2)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特性素质,即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指导能力,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需要,保证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每年至少组织或全程参与指导学生技能大赛活动一项或全程指导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一项;每年密切联系一家以上的企业或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或在企业兼职等。

(3)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即可以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工作任务和过程进行课程改革,并进一步序化教学情境,从而能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能力。《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每年至少参与或主持校级及以上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或在教学改革项目中承担一定的工作并取得实效。

(4)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即能够积极参与职业培训或技术研发推广,为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力量。《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项社会服务工作或至少承担一项横向研究课题或在企业兼职2个月以上。

总之,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双师型教师的现实选择应是"双证书的多能力型",既要有资格认证方面的要求,还应通过科学的量化考核体系对素质和能力进行考察。

3 技能型特色名校会计专业双师队伍建设途径与实践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得好与坏,将从根本上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各高职院校的迫切任务。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基础上,深入研究探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计专业双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一)制定科学的双师队伍建设规划

为了保证双师队伍建设效果和师资培养的可持续性,各高职院校必须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对师资培养建设科学设计。各教学系部则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本部门的双师建设规划和目标,做到"一年一计划,三年一规划"。为此,会计专业根据技能名校建设要求,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制定了详细的双师培养计划和三年建设规划,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方面强化双师培养要求,并进一步细化为建设任务书,按任务确定预期目标和验收要点,按项目指派责任人员。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双师培养体系

(1)建设教师成长工程

为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升内涵实力,学院出台了《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实施教师成长工程建设指导意见》,遵循教师发展规律,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主线,将教师的成长历程分为见习期、适应期(助教)、成长期(讲师)、成熟期(副教授)和再提高期(教授)五个阶段,以课堂、科研、生产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着陆点,明确各阶段教师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以制度落实各项任务的质量评价,并通过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历程。

(2)搭建教师成长锻炼平台

根据院校实际认真分析双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正视制约双师队伍建设的不利因素,努力搭建双师成长平台。为此,学院制定了《关于教师进修培训等暂行规定》,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工作的政策导向,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终身教育意识,规范教师进修培训管理。

①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增加业务知识储备。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学习,考取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证书级别或含金量进行物质奖励;鼓励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如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的培训、国际合作培养计划项目的培训、专业发展提升培训等,学费及住宿费由学院全额负担,差旅费等其他费用按标准执行。近3年,会计专业每年至少选派1人到高校访问进修,每年至少选派5人参加国陪、省培等各种项目,"双证书"比例也逐步提高至90%。

②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实践教学能力。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不小于六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时间;无实践经验的新教师,进校三年内,在企业顶岗实践时间不小于一年;学院寒暑假期间,专业教师由系部自行安排不小于一个月的顶岗实践时间。同时,为了保证实践效果,会计专业每年至少安排1人脱产实践4个月以上。

③重视教师团队建设,发挥团队带动作用。为了加快青年教师成长,会计专业坚持发扬"传、帮、带"传统,并根据专业特长组建会计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带动青年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要求。2012年会计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三)构筑科学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

(1)制定考核标准,强化考核监控。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提高双师培养质量的可靠保证。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考核,制定了《专业带头人培养办法》、《骨干教师培养办法》,详细规定了考核标准,客观、科学评价教师师德和工作业绩,尤其加大了教师参加企业工作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奖评优、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依据。

(2)调整收入分配,完善激励措施。加大岗位职责考核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实践锻炼、参与教改项目的积极性。如根据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教师实践进修管理办法》规定,经批准参加脱产实践进修的教师,实践进修期间岗位工资按照教师的平均工作量乘以0.8的系数计算,报销相关路费;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者,学院给于一定奖励;在职称评聘时,同等条件下有实践进修经历者优先。

(3)深化校企合作,保证培养效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仅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方向,也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培养的重要途径。鉴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只有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途径,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真正实现校企双赢,才能保证实践锻炼的效果。会计专业依托粮食职教集团,以企业需求为突破口,根据行业特点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急企业之所急,通过社会服务寻求深度合作契机,目前已与几十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威海港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为例,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不仅帮助其建立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量身制定纳税筹划方案,年节余资金达几十万元,另一方面公司年均接收毕业生10人,先后投入20多万捐助贫困学生、奖助教科研项目,并定期开展校企联谊活动,接纳教师实践锻炼,良好的校企互动有效保证了双师培养效果。

4 结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各高校必须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有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建立以人为本的双师培养体系,构筑科学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清.基于三维管理理论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4(4):78-80.

[2] 张惠芳 祝频.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探析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4(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