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计划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8 18:0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职业计划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项目教学;中职护理;综合实训
项目教学最初应用于克伯屈的基础教育,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职业教育[1]。项目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采用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能力提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当前职业教育课改的主流方向是构建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的大胆探索,是教育教学的一场变革,它要求教师实现教育理念的突破,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开展项目教学,是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开展的有益尝试。
1 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2]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项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完成,由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与修正,都由学生自己负责。通过某个项目的实施,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项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能起到咨询、指导和答疑的作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与一般专业的项目教学法最大的不同是看似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制作出某种“产品”,却是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的需求。
2 项目教学法
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的应用
2.1 项目评估
2.1.1 学生情况评估和项目教学时机选择 我校3年制中职护生年龄较小,在校理论、技能学习的2年和临床实习的1年,一般年龄在15.5~18.5周岁之间,其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尚可,但是心智还略显幼稚。且进入中职学校之前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的方式、父母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情况不如人意。因此,这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远远不如普通高中学生,更不如那些从普通高中或中职护理专业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护理专业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的护理职业素质的培养、护理职业习惯的养成等工作均显示:效果不容乐观。因此,进入卫校护理专业学习第一学年就开始学习的《护理学基础》学习阶段中,如果使用项目教学进行护理技术的学习,学生将会无所适从,效果不理想,最多只能在一些简单护理技术操作中开展。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术的学习中,项目教学的最佳开展时机是:第四个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开展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护理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选择我校的2007级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的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进行了项目教学的尝试;并且在2008届9个护理班中广泛开展。
2.1.2 教学资源评估 我校护理技术教研组多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院转岗到学校从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工作。我们对常用护理技术的常规教学,已经驾轻就熟,对各项护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管理,也能熟练驾驭。本校护理实训基地的建成,为我们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优良教学环境,正所谓“如鱼得水”。我校护理实训基地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充足的教具及适合开展临床各科护理的模拟病区(护士站、治疗室、病房、手术室等)、床单位设备及教具模型等,完全能够满足开展项目教学的需要。
2.2 选择综合实训病例 根据我校目前使用的《护理学基础》和《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材的大纲中所要求的操作项目,结合目前浙江省各医院临床大内科、大外科常用的、基本的护理技术,笔者设计了若干个病例,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或要求,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增加项目。要求学生在模拟人身上(部分护理操作可以在同学真实的人体上)进行。
2.3 项目目标
2.3.1 总体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 具体目标
2.3.2.1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认真练习操作技术;重视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沟通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等,并能熟练、灵活地运用。
2.3.2.2 知识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每项护理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不再死记硬背。
2.3.2.3 态度目标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
2.3.2.4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重视健康的爱伤观念;增强学生的“四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临床实习的期盼心理。
2.4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4.1 拟定项目实施时间表 包括何时将所选择的病例告知学生,何时制定计划,何时进行项目培训及情境创设,何时实施等。教师开学之初就将《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的训练、考核方式告知学生,并公布授课计划。考核分为两轮,第一轮考核(每组1次):在学期开始就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考核顺序,让学生心中有数,提前进行复习、训练,借此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1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每组学生均有可能抽到。
2.4.2 组织计划 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推选项目组长。然后,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课后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下一周考核的小组,确定实施方案,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以此类推。期末第二轮考核时学生在考核前临时抽取病例和角色。
2.4.3 创设模拟病房,情景角色模拟 由学生轮流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等。按照医院的排班习惯,要求每位学生均必须有扮演不同职责的“护士”的机会,包括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责任护士、办公室护士、治疗护士、辅助护士等。在整个《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整个班级学生的角色也按照医院的护士分工,如项目组长担任护士长职务,课代表任护理部主任,让不同“职务”的“护士”通过护士帽体现出来。
2.4.4 制定项目计划 考核前6天,学生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查阅资料、观看操作视频等作出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必要准备,也包括用物准备和处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每人制定书面计划1份,通过小组讨论后共同制定最优化的项目计划(考核前5天)。考核前4天,在“护理部主任”督促和全班学生参与下,“护士长”将分工结果和“剧本”——项目实施方案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以word文档发在教师的qq邮箱中),同时向实验室老师提出写明实验所需全部用物和具体时间的“实验申请”详单。计划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方能执行,而老师在学生制定、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及不足,不断完善项目计划。
2.5 具体实施
2.5.1 学生分组 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每组7~10人,推选1名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规范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在组长(“护士长”)和课代表(“护士部主任”)的带领下共同创设项目情境和制定项目计划,进行角色分工,制定每一角色的职责。
2.5.2 项目培训和考核 每一项操作均已经在第一学年进行详细、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和单项操作的考核。在此基础上,在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中,每周按计划训练一些重点操作项目,如各种注射、静脉输液、生命体征测量以及各种常用抢救技术等。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将下一周将要考核的病例告知全班学生,并引导学生复习下周重点学习内容,课后要求课代表和项目组长及时组织全组学生讨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求全体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写出“剧本”,“护士长”给每位“护士”排班(考核的半天内)。下一周在某一组考核的同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师的督促下练习下一个病例中用到的几项护理操作,考核的小组在考核后补充练习(一般课外安排),以此类推。护理实训中,主要由实验带教老师带领学生自行练习若干项护理操作,实验带教老师负责督促和纠错,并向任课教师反馈,必要时课外开放实验室,继续强化训练。培训方式除了学生练习外,还包括观看操作视频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薄弱的项目加强练习。每次实训课上,实验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单项操作考核。考核时主要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在第一轮考核中,在学期开始就抽签决定哪一组将在哪一周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实验带教老师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验申请单,将实训考核用物混合后放在模拟治疗室或模拟护士站中(由于医院毒麻药物管理制度严格,部分抢救药品可用“模拟药物”),届时要求学生自行取用所需物品,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形成对实验老师用物准备的依赖现象,更接近临床实际工作情况。考核中的“病人”,可以是模拟人,也可以是学生,甚至还可以是任课教师,教师扮演“病人”,更接近于“标准化病人”,“病人”能够对“护士”提出更多的问题,给学生的考核设置更多的“情境”或“障碍”,激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更广的思维。这类考核相当于“开卷考试”,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可以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而第二轮考核,在每次实训课前半天左右抽签决定考核小组和考核病例,要求学生快速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全面、过硬的技能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相当于“闭卷考试”,与临床实际又接近了一步——在病区,谁也不知道下一时间会接收一名什么样的病人,病区的住院病人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护士只有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每次练习和考核以后,学生按常规完成课后的训练反思,总结练习和考核的得失成败,并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2.6 评价
2.6.1 问卷调查 项目完成后再衡量本组制定的计划是否完善。考核后请学生如实填写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用100分制分别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评分。共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回收率为100%。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见表1。表1 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的多项评分优于传统教学法,提示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项目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
2.6.2 学生技能考核成绩 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将99名学生实施项目教学法后考核成绩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我们对比的操作项目分别是“无菌操作”和“氧气吸入法”,所得数据采用配对计量资料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2项操作中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2.626。实施项目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实施传统教学法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明显。
2.6.3 教师综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以及实施情况对每组学生考核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考核时,教师利用自备数码相机,将学生考核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考核结束后立即与全班学生共同观看,一起分析讨论不足及差错原因,同时给每位考核学生打分,并找出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综合考核的项目及其分值如下(100分制):方案完善5分,团队合作5分,仪表5分,态度5分,沟通能力10分,人文关怀10分,应变能力10分,操作规范程度30分,操作熟练程度10分,用物处理10分。
3 讨论
3.1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执业能力 现代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够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项目教学法是建构主义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对于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来说,项目教学法强调从护理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病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本课题显示,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3]。因此,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高度适用于中职学校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3.2 项目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强调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不是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法中要使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课文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等,教师可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每一个教学项目(病例)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必须对本专业的各科理论和技能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与《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和《妇产科护理学》等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协调关系,有重点、有目的地把各项技能和理论知识分配到各个病例中。因此,该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全科护理理论知识,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知识,转变传统的“灌输者”角色,扮演学生的“adviser”、“leader”等新角色。
3.3 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给学生以清晰的理论概念,项目教学法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应注意两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初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为主,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护理专业技术综合实训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反复练习导致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倦怠情绪,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非常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实现培养实用型、紧缺型初级护理人才的教学目标。我校2007届、2008届学生的实践也表明:项目教学法非常受学生欢迎,接受该教学方法的学生学习护理专业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高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第四学期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教师要求.职教论坛,2007(6):9.
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27-02
[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为教学及择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济宁医学院2009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对186名护理本科毕业生调查,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分析数据。结果:大学生择业时价值取向中安全因素、人际关系及经济利益占据前三位。结论: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择业观,学校加强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职业教育;择业观
职业价值观是和人们的个性心理倾向性、自身的经验、经历、家庭背景、人们对职业的认知结构等都发生联结的价值取向过程,是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不同,所选择的职业也会有所不同,对职业活动的不同方面的注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1]。通过对护理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引导护理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应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
1对象与方法
采取以《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为主要内容的《济宁医学院2009届毕业生调查问卷》,186名毕业生填写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共有52道测试试题,每一个试题被分成“非常重要、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五个等级。52道试题目被归属分成13个职业价值观项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释了58.5%,旋转方法凯泽标准,
分析结果,见表1。
2结果
3讨论
3.1毕业生择业价值观的改变: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择业价值观占前五位的依次为:安全感、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利他主义、独立性;这个结果与其他人结果有很大差异,如1997年凌文辁的调查前五位是:能发挥自己才能、符合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收入高,2006年王浩的调查前五位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以及福利好,而此次调查中安全感排在了第一位,与凌文辁、王浩的调查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与其他人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结果中最大的不同。通过座谈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以及重大社会事件的影响。该结果充分透射出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在校大学生体现出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社会成熟度。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在择业时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凌文辁、王浩等调查显示就业地点的选择更倾向于选择物质待遇较好的大城市,沿海地区或经济发达的地区[2]。此次调查也有70%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这些地方,但是他们的前提是认为这些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安全,且倾向于选择属性为国家正式医疗机构就业,而对医疗机构级别的关注度有所降低。调查显示处在改革开放大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其职业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大的变动性[3]。
3.2经济利益趋向更为突出: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选取在个人利益上更为理性,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调查中发现78.3%的学生比较看重就业单位的工资及奖金制度分配,其中90%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打听所在实习单位的各种福利及工资待遇。因此,要加强毕业生金钱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由此,大学生应放下架子,降低收入的期望值,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
4建议
4.1培养学生对各种应急事件的应对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应主动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首先,大学毕业生不要盲目紧张,而是要更加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科学、合理地调整就业思路,让自己的就业能力与市场有效对接。其次,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真正改变“就业难”的局面。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就业形势,理性调整期望值,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
4.2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2.1改革教育模式结构,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高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该从低级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尽量早一些对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相关能力。到高年级时,学校应该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2.2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他们心理上的错误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借助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发展潜力等有清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在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通过对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后,很多人能够因此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实施方案来。
4.3护理专业教师对护生职业生涯规划负有重要责任:在教师的多元角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者”角色已经成为人们新的共识[4]。护生与专业教师接触的时间较长,对护生能否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护理专业教师结合授课内容,让护生认识到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已经越来越高,确立护理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为之采取各种具体的行动和措施,将为成功就业及未来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培养护生的专业认同感:由于部分学生就读护理专业并非自愿,入校后常存在对护理专业的不认同,从而影响到自我认同[5],教师应引导护生逐渐去理解护理不仅是一份工作,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帮助护生树立起这种理念,在专业教学中尽量增加护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鼓励护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与健康服务有关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或兼职,将有利于培养护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作用是教师的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篇3
关键词:专本套接;民办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自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1-0024-05
民办高职院校是我国实施和开展高职教育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问题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得到了多方面的研究,其目的之一就是探寻适合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本套接”是自学考试的新模式,是高职院校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高校合作,在主考高校的指导下实施的一种高等教育自学本科专业的学习形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学生可以实现高职课程和高等教育自学本科课程一起学习的目标,从而可使学生在获得高职专科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可以获得自考本科毕业证书,进而实现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专本套接”能充分利用普通本科院校(主考院校)的学科优势和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特点,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约教育资源。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通常有三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实践考核本科的形式进行,主要是以全日制形式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管理,这些学生通常没有学籍,因此,如果在规定年限内自考科目考试不及格将不会获得任何学历,所以,对学生而言,该模式既存在着有利的地方,也存在不少风险。第二种模式是学生自行参加自学考试,该模式完全出于学生的自愿,学习和考试都由学生自己安排处理,相对而言,灵活性比较大,故所带来的任何“后果”均由学生本人承担,学校不会过多干预。第三种模式是在学生学习高职课程过程中适当插入高等教育本科自学考试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全过程指导。对学生而言,该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既不耽误高职课程学习,又能完成高等教育本科自学考试课程学习。
由于自学考试可以实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进行“专本套接”人才培养是可行的。然而,自学考试只是一种取得学历的途径,所取得的学历的“含金量”有时不是那么高,因此,不可能完全代替全日制本科教育形式。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不少困难,其中之一就是生源数量大幅减少。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民办高职院校,仅仅依靠单一的专科学历教育,有时尚不能对考生形成有效的吸引,因此,在保持专科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开辟其他高层次学历教育就成为民办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专本套接”模式是在高职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科目,既不影响学生学习高职课程,又可以完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部分本科课程的学习任务。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高职课程学习中引入自学考试本科课程的具体方法等。因此,研究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寻此应用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专本套接”的条件及影响
(一)外部条件及其影响
1.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要求
民办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生产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应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的民办高职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必须打破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模式相互分离的格局。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可以实现高职教育与自学本科教育两者相互衔接,可以满足民办高职学生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也有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进行“专本套接”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可行的。然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如“过分看重学历而轻视技能”的现象,对民办高职院校实行“专本套接”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会削弱民办高职院校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2.学生家长的愿望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家长与其他高校学生家长一样,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朴实愿望,相比而言,他们对子女学历层次提高的愿望显得尤为强烈。学生家长的这一愿望,往往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专本套接”的积极性。除了在学历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强烈愿望外,其家长对子女的技能水平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这对民办高职院校搞好高职教育也有很大的鞭策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家长有着这样的愿望:“在民办高职院校,子女完成学业能取得高学历和很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为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专本套接”人才培养,奠定了学生家长支持的舆论环境。不可否认,如果学生家长的愿望出现过分看重某一方面的情况,将会对民办高职院校制定实施“专本套接”政策造成不利的影响,将会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在实施这一模式时出现偏差,不能很好地实现采取“专本套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3.用人单位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用人单位往往需要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职业技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扩充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专本套接”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步提高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要求,也可间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实现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专本套接”人才培养模式后大多数毕业生可以得到很好的安置(高质量就业),从而争取更多学生支持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但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要求(如过分看重学历或技能)会对民办高职院校实施这一模式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用人单位合理的人才需求也是决定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4.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目前,在生源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受我国教育体制和现行政策的影响,符合条件的中等教育毕业生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学习的人数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遏制,势必会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多数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都会重视和加强招生工作。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民办高职院校往往采取各种方式,其中包括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和提高学历层次方面的宣传力度。采用“专本套接”可以实现使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的目的,从而可提高民办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进而拓展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渠道和类型。
(二)内部条件及其影响
1.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在民办高职院校,学校领导是学校各项事务和制度制定的决策者。“专本套接”的最终实施是学校领导“说了算”的事情,因此,“专本套接”在民办高职院校取得好效果的前提是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有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各项关于“专本套接”的制度和政策才会制定出来,并且才会有贯彻执行的顺畅道路,从而才会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能否取得成功的基础。然而,民办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学校领导在决策时,往往出现“武断”现象,从而导致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表现出过多的“人为”因素,进而导致“专本套接”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2.学生的参与和知识基础
有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没有获得通过高考就读本科院校的机会,但也想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本科学历,以增加未来就业筹码。他们有着强烈的参与“专本套接”的愿望,往往具有坚韧刻苦的学习精神,会积极克服学习困难,最终能够顺利获得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在民办高职院校,有些学生存在从众心理,跟风参与“专本套接”,其实内心深处是不愿意参加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比较容易放弃自学考试本科课程学习,这也会对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专本套接”带来不小的冲击。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来自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导致学生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出现严重差异,自学考试统考课程的考试通过率一旦出现不理想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幅下滑,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参与“专本套接”的积极性。
3.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教师队伍是民办高职院校做好“专本套接”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条件之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无法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的,他们由于待遇不高,有时不能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态度,这就会导致他们不会深入钻研自学考试大纲,结合历年的考题对某些统考科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导致学生某些科目考试通过率不高,进而影响了整体的“专本套接”实施效果。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引进教师的时候有时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些专业知识不扎实的高校毕业生很容易进入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这样就会造成教师不能有效领会自学考试大纲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从而使学生对大纲知识的理解产生欠缺,导致他们对职业技能知识学习兴趣的下降,严重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专本套接”的成效。因此,选择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自学考试本科统考科目的讲授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4.课程设置
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专本套接”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课程设置也是事关“专本套接”成败的关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课程和高职教育课程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似的地方。难题是如何在不耽误正常高职教育课程开展的情况下插入自学考试本科课程。那些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相同或相似的课程(如公共课)是比较好处理的,可以把它们设置到高职教育的教学计划中,按照高职教育教学安排进行处理,同时,在考前进行适当的和有针对性的辅导。而那些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着很大区别的课程,则应该另辟路径加以安排,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些课程安排与高职教育课程的关系问题,即在不影响正常高职教育的前提下安排自学考试本科课程。由此可见,在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专本套接”时,课程设置的合适与否是十分重要的,不但事关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课程考试。如图1所示。
在民办高职院校实施“专本套接”,弄清楚内外条件以及影响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要采取合适的措施,避免内外条件的不利影响产生合力,而使有利影响产生合力,从而使内外条件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有利影响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二、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的实施方案及应用
(一)调查内容及考核标准
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是最活跃的三大要素。因此,在实行“专本套接”前,要了解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基本态度,并据此制定适当的考核标准,如下页图2所示。
1.调查内容
在展开调查时,可以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弄清楚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看法。调查要从实行“专本套接”的难度入手,找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这一模式下所面临的困难,也要关注他们的参与态度情况等。要针对这些内容采取不同对策加以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学生对实施“专本套接”的接受程度。
2.考核标准
民办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学生。因此,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以该模式施行后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为旨归,具体体现在能否招到足够的学生。实现这一点,关键是学生要能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实实在在地获得利益。这里的“利益”主要是指学生不但能提高学历层次,而且也可以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
(二)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方案及实施
图3给出了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实施方案的基本框架图。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从民办高职院校能举办高职教育、也能举办高等教育自学本科考试开始,并且初步制定出“专本衔接”方案和考核标准。
接下来,需要明确“专本衔接”方案中高职教育和自考本科各自的目标。在制定高职教育目标时,要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可以把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当然,在实际高职教育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在制定自学本科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自学考试的特点以及课程知识体系的具体情况,可主要定位在提高学生自考本科科目的通过率,从而实现学生顺利拿到自考本科学历。需要指出的是,在制定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方案时,要考虑到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影响,要搞清楚这些条件的影响性质,同时,采取不同的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它们对“专本衔接”发挥最大化的积极作用。
对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实施效果加以分析,可以通过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和学历层次提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完成,而这种比较需要考虑内部和外部条件带来的影响。首先,自学本科考试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开设,要考虑不属于这个范围的学生怎么处理,要考虑这部分学生是否可以纳入考核范围。其次,需要寻找一个合适具体的考核指标以方便评价考核之用,问题是怎样寻找这样的一个考核指标,例如,要衡量“专本套接”方案中的“专”和“本”对学生是否产生预期效果,可以从职业技能大赛成绩和自学考试统考科目通过率两个具体指标来衡量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的实施效果。
在结果分析评价阶段,可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如下页图4所示。一是如果取得预期效果,就要注意推广应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具有一定阶段性和时效性的,即在一定时间内可能是有效的,因此,不能以“强加”的方式推广该模式。二是如果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要及时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尤其是要找到产生不好效果的主要原因,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做到对原来的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方案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不管“专本套接”方案实施效果怎样,只要民办高职院校有决心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应用和实践中就必须顾及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政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修改不足之处,从而最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克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危机,促进民办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高职教育和自学本科教育是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高职教育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自学本科教育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在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可避免单一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弊端,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学历层次一并提升的目的。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从理论上分析是可以取得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的,虽然实际应用起来会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具体实践上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民办高职院校“专本套接”仍具有吸引学生、增加民办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等优点,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仍具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金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杨慧.民办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5):10-12.
[3]胡天佑.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J].高教探索,2014(3):138-142.
[4]余景波,孟清华,王肖露.民办高职院校提高教师课堂授课质量问题的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3):23-25.
[5]王燕舞.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4(5):88-90.
[6]路芳.对高职高专与高等教育自考本科“专本衔接”助学的思考――以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社会助学为例[J].成人教育,2014(4):102-103.
[7]戴国宝.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3):71-76.
[8]吴国峰,姚芳芳,曹荣军.浅谈规范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对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5-8.
[9]郑文谦,马勇.基于自考“中套专”衔接试点助学模式路径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06-108.
[10]陈晓萌,王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沟通和衔接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70-71.
[11]杨国华,孙镇雷.自考助学模式下教学质量的提高――生源质量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4(9):158-159.
Application of Joint between Self-study Exam and Junior College Education for Talent Training in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N Xi-bao YU Jing-bo
(Qingdao Qiush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108, China)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