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差距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28 18:0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教育差距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教育差距现状

篇1

伴随巨大的城乡差别,城乡教育也存在巨大差别。表现如下:

1.城乡学校经费投入差距明显。义务教育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其投入多少完全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其投入明显偏向于城市。农村教育自筹能力的有限性更让其担忧。

2.城乡学校教学设备差距明显。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设施的配备。以我所在学校为例:各种教学器材短缺,现有多媒体设备陈旧;实验器材不足,各项实验无法正常实施;受捐赠的微机室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其他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是无从谈起。

3.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差距明显。城区师资配置是高水准的专业专任。而多数农村学校却因师资短缺,往往一个老师要“客串”多门学科教师。

4.城乡学校教学质量差距明显。学校建设的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我所在地区每次期末质量调研中,把全县各学校按地区进行分类。一类、二类为城镇学校,三类、四类为农村学校。他们之间的调研结果明显无法同日而语。

二、问题

1.由于城乡教育存在差距,家长坚持“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引发了“择校热”。

2.择校上学导致城镇学校出现大班额情况。就如我县几所小学,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往往高达八十多人甚至到百。反观某些农村学校的班级却仅寥寥十几名学生。

3.师资流动上,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流动的现象十分突出。优质教师的流动,加剧学生流动,周而复始导致问题更突出。

三、对策

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刻不容缓。如何缩小呢?

1.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必须切实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以此来保障学校各种教学设备的完善,师资力量配备的完全。

2.解决这一差距,需要不断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帮助农村教师成长,使更多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愿意扎根农村学校。

篇2

关键词:城乡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差距

一、乡村教育的基本现状(以辛堤头小学为例)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2010―2011学年参加了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的“义务支教”活动,在河南省开封市佳市辖区辛堤头村小学担任小学三年级的思想品德老师。在与乡下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乡村教育的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大部分同学们用方言与老师交流,甚至有同学还不会说普通话;课堂上老师仍使用传统方式教学,有些老师不懂得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大部分时间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几乎没有去向他们讲述国家的时势,因而了解外界的信息较少;乡村小学的师资较薄弱,甚至有些班级是一位老师带全科,科目设置也较简单。在义务支教之前,辛堤头小学很少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省情文化科目。

第二,有些科目如英语、语文,老师布置作业一般采用“这些词语写几遍,这些单词写几遍”这种方式,不去区分个体差异性和因材施教;上思想品德课之前来到教室,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做作业,把思想品德科目看作副科,不少同学提出留出部分时间让他们去写主科目作业的建议。支教其他科目如音乐、美术的老师也反映有类似情形出现。

第三,学校没有设置机房,不开设计算机课程;没有专门操场,设备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校服,小学生放学后学生直接涌出教室,没有设置实验室,无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因而操作能力较差。乡村小学没有提供专门的图书馆,大多数学生在课下也没有养成拓展课外阅读的习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用来学习教材内容。

第四,乡村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其他潜能的开发不予以重视,这样会更加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乡村儿童入学之前的文化知识相对落后,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家长文化层次低,因而乡村学生辍学率大于市区学生。

二、城市教育的基本现状(以金明中学为例)

2012-2013学年下半年进入了实习阶段,在开封市金明中学(包括小学阶段)进行计算机教学。观察到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同学们上课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每个教室都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很熟练地去操控自己的机器,教师在讲完课程后只需把学案和教学视频传到网上邻居的共享文档中去供学生去自主学习。

第二,市区小学设置课间操,跟随广播的口令去做操,锻炼身体;小学生放学后学生有秩序地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走出校门。

第三,市区小学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学校设立实验室,同学们利用设备仪器按照任务目标进行自主操作,增强创造性思维;市区的学校有专门的图书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第四,市区学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家长已引导学习部分基础知识。还传输家长职业的相关信息。

三、城乡教育差距原因及应对措施

胡定容、朱京曦在《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发现,城乡教学的教学资源的差异不是导致城乡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与教学资源相比较,教师教育质量的差异正是影响城乡教育质量的直接原因。而且城乡教育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经济的差别。在2012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说:“这种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的难题。更为严重的是,择校费已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应采取得应对措施应包含如下:

第一,教学设备和教材应与教师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改革纲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强调重点是教学资源与教学相结合。

第二,加强城乡学校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为乡村教师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去乡村教学。

第三,乡村学校向城镇地区迁移,减轻农村教学质量落后状况,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资源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占有比例。为农村中小学配置多媒体教室,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避免教育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第四,加强学校与家长、教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构建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定容、朱京曦.缩小教学质量差距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40

[2]周芬芬.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26

[3]毛乃佳,邓琪,祝凤文.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教育投入差距与教育差距―基于我国的实证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10):52

篇3

一、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总和。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一)农村教育人力资源的现状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但目前,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1.结构分布失衡,农村教师短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城乡师资分布失衡,存在着结构性的超员缺员问题,即城镇教师超编与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并存,尤其在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和贫困地区,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另外,农村师资队伍突出存在学科性短缺问题,即某些学科教师十分缺乏。目前,在农村学校,各地普遍反映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英语等学科专业教师十分紧缺,开课不齐或由一个教师同时兼教几门课,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农村教师的结构性和学科性短缺,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农村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村教师学历参差不齐,高中、中师或初中学历教师在教师总体人数中的比例占绝对优势,而初高中学历教师大多数未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也没有通过进修提高学历,实际教学能力非常有限,而且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大部分农村教师队伍存在高度年轻化或老龄化问题,缺乏名师及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质量及专业化水平不高。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法,缺乏创新。这些缺陷,使农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能真正地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城乡教师队伍素质的差距,使农村学生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3.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普通教师缺乏进修培训。由于城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相差悬殊,农村条件艰苦,教师难以安心在农村学校任教,只要有机会就纷纷流向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或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学校留不住好老师,教学质量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教师接受进修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由于农村教师待遇差,工作量大,没有精力、更缺少动力去接受继续教育。而且,部分教师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负担,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二)农村教育硬件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等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资源。在广大农村,硬件建设落后是一种普遍现象,使农村学校的探究性教学失去了硬件支持。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许多学校缺乏硬件设备。可以说,农村学校的“四室”建设严重滞后,表现为实验室缺器材、图书室缺图书、阅览室缺场所、多媒体教室缺设备。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农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能更好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只能无奈地面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状况。

(三)农村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现状

软件资源主要是指支持学习的教材、课件、网络教育资源等教学软件资源。在课件资源方面,许多农村学校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使得农村学生无法接触到优秀的网络资源。在农村,许多年龄比较大的老师根本不会用多媒体设备,更不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技能。即使软件较好,由于教师水平制约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农村的师生没有真正共享到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实惠,与充分得到网络学习资源的城镇师生相比,他们更加陷入教育资源的劣势,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生产力尚不发达,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二元结构”。基础教育薄弱,农村教育薄弱,城乡教育差距大,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必然产物。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城乡师资在数量、质量、稳定性方面差距较大,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城镇超编和农村缺编现象均较严重。正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政策取向的不平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鼓励各地兴资办学,但政府投资和政策倾斜往往集中干东部较发达地区和城市一些好的学校,形成了强烈的“城市偏向”的价值取向。政府教育投入的多寡会直接导致各地区各学校教育资源参差不齐。国家投入明显地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城市,而广大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政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量投入城市,将城市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中心,势必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因此,矫正“城市化”的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选择。

(三)教育经费不足,软硬件建设滞后

中国的教育国情,有人概括为“穷国办大教育”。我国教育面广、量大,而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明显不足,影响了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因此,农村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办学标准。在经费投人及硬件建设方面,国家尽管加大了资金投八,但仍然与国家标准有很大距离,如危房面积有增无减,设备陈旧,音、体、美器械几乎为空白。教学用具及教学辅助手段也非常短缺,“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手段是农村教学的主要模式,就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极其缓慢。

(四)思想观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

在农村中小学,有很多教师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的教育理念,不能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必要性,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也没有看到国家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在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后,尽管有些教师通过自学、培训I,了解了一些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但由于不经常使用。各项技术的应用仍不够熟练。农村教师观念的落后和技术的不熟练,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分享,不能充分发挥学生

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由于历史、区位和文化的原因,我国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和差距,这种状况反映在基础教育上同样存在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的明显差距。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可以减缓城乡教育的分化,从而尽可能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只有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才能使其安心执教,学生的教育才有保障,教育不平等状况才能逐步消除。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是彻底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困境的根本。

(二)加大调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大势所趋,只有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教育起点的平等。在我们拥有一定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还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配置。要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多修校舍、更新设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使教育资源达到优化配置,进一步消除教育不平等现状。实行教育资源均衡化,使城乡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i公平地调配师资,或实行定期轮换;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共享,通过网络将优质资源送到农村,加强农村软件资源的建设。

(三)优先考虑农村教育发展需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促进城乡教育平等,要优先考虑和满足农村教育发展需要,采取向农村教育倾斜的“补偿性原则”,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各种专项扶助,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距,使国民教育成为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农村学校来说,要想尽快摆脱落后困境,必须要靠“倾斜政策”来加大投入,以弥补多年来对农村学校在经费投入上的缺额。发展教育事业,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特殊性、优先性,可以对音、体、美、英等专任教师有计划地实行定向培养,进一步丰富城乡教师交流途径。同时,加大调整城乡教育的投资比例,重点向农村教育倾斜。

(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准,致使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因此,要尽快出台有关教育投资的法规,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支出有法可依。同时,以政府为名,调动多方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学校软硬件建设的投资力度,让农村学生有书读、有实验做,能用多媒体、能上网,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使其全面发展。此外,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

(五)启动农村教育专项立法,促进教育公平

篇4

关键词: 城乡 幼儿教育 教育公平 政府责任

教育是我国的民生大计,需要给予足够重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育对城乡幼儿十分重要。现阶段城市幼儿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农村幼儿教育现状不是很乐观,我国城乡人口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幼儿数量远远大于城市幼儿。由于城乡经济情况的差距,城乡幼儿教育存在不公平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转变传统思想,确保乡镇幼儿教育资金投入,公平配置城乡幼儿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促使农村幼儿获得良好教育,缩小农村幼儿和城市幼儿的教育差距。

一、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

(一)城乡幼儿教育的公平性。

城乡幼儿教育的公平性,指城乡幼儿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时,能获得公正和平等的待遇。其中城乡幼儿教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1)城乡儿童的教育起点相同,城乡儿童能获得相同的享有教育的机会和权力。(2)教育过程的平等性和公平性,城乡幼儿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需要受到相同的对待。(3)城乡幼儿教育结果的相同性,就是说城乡幼儿在同样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同的成功机会。城乡幼儿教育的公平性是促进城乡幼儿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

(二)政府责任。

现阶段,我国城乡儿童同时享有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维护城乡幼儿教育的公平性是政府的重要责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教育的公平性进行干预和引导,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公平,营造良好的、公平的教育环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城乡幼儿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城乡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不均。

充足的资金是城乡幼儿教育的基础,经费投入差距是城乡幼儿教育不公平的直接体现。由于城市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相关部门在经费投入上往往具有"城市偏向性",必然导致城乡幼儿教育经费存在差异,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二)城乡幼儿教育基础建设差距大。

现阶段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远远高于农村,在幼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幼儿园的配置情况远远低于城市的基础配置情况。城市幼儿园的活动场地是农村幼儿园活动场地的2倍左右,书籍、先进设备是农村幼儿教育设施的3倍。

(三)城乡幼儿教育师资力量悬殊。

现阶段城乡幼儿教育师资力量存在很大差异。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地区专业幼师数量是农村专业幼师数量的60倍,使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不高。同时,农村师资学历不高,与城市相差甚远。而且存在农村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观念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最终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

三、城乡幼儿教育公平化的措施

(一)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是现阶段政府的重要责任,政府需要充分对城乡资源进行整合和合理分配,确保农村资金充足,解决农村长此以往的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并转变传统观念,改善“城市偏向”的情况,资金投入以农村为主,确保农村幼儿教育能快速追逐城市幼儿教育,重点关注农村,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公平性,积极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积极健康发展。

(二)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置。

有关部门需要明确自身职能,建立有效的幼儿教育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区的建设,确保农村幼儿园占据足够面积,确保农村增加农村幼儿园基础建设,确保农村幼儿园的生活区满足幼儿生活情况,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这些都需要政府履行自身责任,切实落实农村基础设施配置。

(三)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切实推进教育公平。

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农村实行优惠政策,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中,适当降低农村幼儿入学标准,积极推进教育公平,缩减城乡幼儿教育差距,促使农村适龄幼儿获得良好教育。

(四)优化农村师资量。

首先需要解决现阶段农村幼师数量稀少的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措施,提高农村幼师待遇,促进幼师涌向农村,从而增加农村幼师数量,还要促进农村幼师素质提升,政府要给予每位幼师有效的学习机会,促进幼师有效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逐渐追上城市幼儿教育。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但城乡幼儿教育始终存在差距,政府需要明确自身责任,制定相关措施、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农村师资力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效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尽可能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公平性,为推进社会公平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季宁,储节旺.基于公共经济视角的中国城乡幼儿教育公平性问题探究[J].科技展望,2015,02:264-265.

[2]周丽.论我国城乡幼儿教育的公平与政府责任[J].品牌,2015,04:54.

篇5

【关键词】农村与城市;村民与市民;认同与差异;城乡差距

一、丹东市城乡差距的表现

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生活消费差距,就业差距。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 丹东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村。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丹东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增长到2100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只有900元人民币。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非常缓慢。

2、丹东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成扩大趋势。丹东城乡收入比例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55:1,扩大到2012年的3.83: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更高。。

(二)城乡教育差距

1、丹东城镇居民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远远好于农村。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都比农村的高。尤其是大专以上的人口,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2、相对丹东市城来说,农村教育升学率明显偏低。城市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

(三)城乡医疗差距

目前,丹东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差,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农村医疗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医疗卫生人才缺乏、流失严重,有得地方一个村还没一个医疗点。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城乡生活消费差距

1、丹东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城镇消费的增长快于农村。从人均消费量上分析,2012年全市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105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045元,城镇居民消费高出农村水平10005元。同时从居民消费增速的角度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快于农村。

2、丹东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的消费是为了满足日常所需,而城市居民更多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

(五)就业差距

1、丹东城乡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居民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务农及外出打工,而城市居民有多这样的就业渠道,就业前景良好。

2、农村失业人口高于城市。丹东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由此可见,农村现在还有大量失业人口。

二、丹东市城乡差距的影响

(一)丹东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及其变动已经成为影响丹东居民总体收入差别及其变动的主要因素。

有专家根据基尼系数分解法做了测算2002年至2012年,城乡差别对丹东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3%和57%,说明城乡差别已经成为影响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对居民总体收入差别变动的贡献率分别104.58%和83.54%。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别及其变动已经成为影响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别扩大的主要因素。

是城乡居民消费差别及其变动也已经成为影响丹东居民总体消费差别及其变动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分析,2002年至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最终消费的比重已经由56.3%下降到45.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48.5%下降到38.2%。这两组数据表明,农村市场的消费份额在逐年下降。农村市场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之一。

三、丹东市城乡差距的原因

(一)丹东城乡差距在解放前就存在

在解放前,由于政府的统治,官僚资本的积聚,大地主大资本家的搜刮,造成了农村长期贫困的局面。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策上长期对城市的倾斜。

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以城市为中心,采取农村支持城市的策略,在农村征收农业税,支持城市建设,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三)丹东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它的城乡产业特性有关。

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速度必然要慢于县城的经济增长速度。

三、缩小丹东市城乡差距的对策

(一)首先要改革丹东现行的城乡制度

1、改革城乡户籍制度。过去的户籍制度,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无法使其得到自由的流动。因此,必须对城乡户籍制度作出彻底改革,才能适应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一,要推进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改革,一是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要改革,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障碍;二是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开通城乡劳动力市场。

2、鼓励农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策略,当地政府减少不必要的干预,给农村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调整丹东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1、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附加值,发展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改变原来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

2、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增加农村道路、农村教育投入。

(四)进一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规范农村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和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帮助农民有序流动。

(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坚持推行“两免一补”,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村校舍进行修缮,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六)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继续推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并且给予相应的补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

篇6

关键词: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经济发展

一、我国贫富差距现状

2011年1月份,我国内地GDP达到58786亿美元,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有望突破4000美元关口。但同时,我国内地的贫富悬殊也创下历史新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前的0.16升至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越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水平。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56。尽管数据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要高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历史最高点。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诱因之一。贫富差距问题体现在许多方面,然而以下两方面尤为突出。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同阶段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总体呈扩大趋势。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趋势。

(二)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

在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不同的地区都在努力推进经济建设进程,然而,由于区位优势,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迥然不同,其总体趋势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发展较为缓慢,由此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东、中、西三级梯度的情形。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为23153.21元,中部地区为15539.39元,西部为15523.03元。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53.21元,中部为14367.11元,西部为14213.47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始终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东中西地区间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

二、造成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

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一)市场竞争带来的贫富差距

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就要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是效率的重要保障,而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贫富差距就会拉开。可以说,部分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结果。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放在效率层面上,坚持效率优先。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以效率为先的市场机制的确立,是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的源泉与动力。

(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产生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扩大也是长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结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逐步取代过去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这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的渐进改革、区域倾斜、递次开放的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来看一下城乡差距的例子,刘易斯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两部门之间由于生产效率的差异,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费景汉、拉尼斯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的差距,导致劳动要素从低收入的农业部门向高收入的城市工业部门流动。因此,收入不均等是启动和加速二元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同时收入分配不公也是经济开始增长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成了稀缺要素。工人的收入就会增加,而资本就成为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其收入份额就会下降。这样以劳动力的过剩变为短缺为转折点,收入差距由上升的趋势变为下降的趋势。

通过上文的图表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缩小,而是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明显,但是结合我国国情发现,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实现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例如,我国以户籍为核心的城乡分割的制度使二元结构制度化。户籍制度门槛决定的歧视性就业政策、歧视性社会保障措施等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限制。

篇7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分配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7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53-03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目前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由2003年的0.479上升到2008年的0.491,尽管2012年降到0.474,但仍然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表明我国已经处于收入差距较大国家的行列。因此,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公正、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和改善,但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在城乡间,各行业、地区间迅速拉大,这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一)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从表1可以看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为343.4元和133.6元,经历30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分别达到了24565元和7917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呈现出总体递增趋势,由1978年的2.57增加到2012年的3.10。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差距上,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中心始终在东部地区,使得三个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了2011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57936元,西部地区为28783元,从人均GDP的角度看,东西部差距从1999年的6430元扩大到2011年的29153元。而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中,东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3444元,中部为40110元,西部为41959元;东部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1579元,中部为23761元,西部为26252元。

(三)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我国产生了许多垄断行业和新型行业部门,金融、电信部门收入增长较快,而一些传统行业如农林牧渔业收入增长较慢且偏低。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中,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2287元,而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则为46769元,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仅为非私营单位的61.5%。从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看,金融业的年薪最高,达89743元,是该类别全国平均水平的1.92倍;而农林牧渔业的年薪最低,为22687元,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9%。从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看,最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9518元,是该类别全国平均水平的1.37倍;最低的农林牧渔业219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6%。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是3.96:1,这虽然比2011年的4.17:1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也反映出不同行业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的事实。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非均衡的制度安排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看,我国长期以来走的发展道路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导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迁入城市。由此,城市凭借户籍壁垒构建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社会福利,农民则因无“单位”而自己承担这些原应由社会来承担的责任。因此,相对城镇居民来讲,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就拉大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2.非均衡发展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按照“梯度发展理论”,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国家实施了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改革开放政策。因此,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而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却由于复杂的地理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匮乏的人才资源等原因迟迟得不到发展,以至于地区经济发展日益不平衡,这就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行业垄断的存在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特点及所创造的价值不同,工资待遇自然应不同。但某些行业却依靠垄断地位,其收入远大于其他行业。像电信、金融、石油等垄断行业多数靠控制国家资源和公共服务获利,其获得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待遇。据了解,人社部多年来的调研显示垄断行业企业内部存在着的近百倍的收入差距,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间也存在着的巨大的收入差距,而且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中,不合理部分超过50%。

(三)劳动者素质的差异

由于劳动者个人天赋、工作能力不同,勤奋程度不同等因素,在以谋求经济迅速增长为目标的政策下,表现在分配上的就是收入多与少的区别。另外,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会导致收入差距。从表2中可以看出,同一地区、不同学历的就业者收入分配差距很大。如2010年广州博士及以上学历就业者的年收入是每年109567元,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是每年21166元,前者比后者高出88401元。可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收入越高。

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加剧了已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第一,抑制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在需求约束型的经济环境中,需求更成为经济基础增长的动力。当投资需求不足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有效消费需求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一般而言,收入水平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低,而收入水平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高。由此可见,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占人口比重较大的中低收入者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受收入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形成现实购买力,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经济增长受到制约。

第二,加剧本已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已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而且,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又会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加。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的高低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动。其次,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较低,因此,阻碍了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收入分配长期不合理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收入分配失衡,在过去造成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残缺,在未来将影响经济发展的潜力以及我国经济的转型。因此,应该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防止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第一,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一方面,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人员流动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在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部分是由于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不均造成的,故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支持中部地区依靠现有基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此外,要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努力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下转198页)(上接154页)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第三,加快推进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通过市场准入机制引入新竞争因素,打破垄断。加强对垄断行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的制度约束,建立根据经营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确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合理比例,限制各种不合理的高收入。

第四,健全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使教育机会均等。首先,要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调整好教育资源的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和区域分配,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民工的子女能够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会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进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缩小我国居民较大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马万里、李齐云、张晓雯.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分权因素: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3,(04):13-23.

[2] 马恩涛、王永菲.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及其财税政策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02):122-127.

[3]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R].2012.

[4] 中国统计学会.2011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报告[R].

[5] 郭月梅.新时期公平城乡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0,(03):3-7.

[6] 马光远.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转型突破点[J].北京观察,2012(3):18-21.

[7] 王石生.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其对策的探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54):30-39.

篇8

摘 要:由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资源要素的禀赋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居民收入差距。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已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加强收入分配的调整以及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政治决策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难点。本文从当前我国城乡、行业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现状以及相关文献分析出发,从不同角度深入全面地探讨了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各种原因。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

一、引言

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这个时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也从原计划体制下的“短缺经济”变成了“世界工厂”,截至2010年底,我国GDP总量已达到397983亿元,并成功超越日本而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毫无疑问,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了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经济大国。由于长期内偏向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依靠中国农村经济而推动中国整体经济以独特的“中国模式”创造“中国奇迹”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背后,其代价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部门间配置的无效率,从而构成了中国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障碍。

 

目前,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已有大量文献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收人差距归因于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人差距,而进一步的研究还说明,不同地区收入差距与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有直接关系(Tsui & Wang,2004)。王小鲁、樊纲(2005)指出经济增长方面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因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以当前的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接下来将对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因素做一个文献综述,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政策因素与收入差距

从城乡关系的理论研究来看,城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且和谐共生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城市的产业得到加速发展,而且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相反,农村地区的发展却过于落后,迫于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已严重损害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根本利益,正如Lipton(1977)所说:“现今,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中最严重的阶级对立不是发生在劳资之间,也不是存在于外国利益集团与国内利益集团之间,而是存在于农村阶级和城市阶级之间。”04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农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增加投入,但由于腐败、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项目重复建设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城乡间物质基础的差距仍然存在,而城乡间物质基础的差距又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便形成了城乡差距扩大的恶性循环。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到了学者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Kanbur & Zhang(2005)指出随着中央政府的分权,那些以农业为主的省份由于更多地依赖征税和强制性分摊而限制了经济增长,而那些经济结构多样化和税基广泛的省份,却可以更自由地支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这种由于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和政策性原因也直接导致了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而中国当前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关键时期,政府为追求宏观经济目标而推出的相关政策也必然会存在诸多不公:当前中国大陆各省区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许多省区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从而导致大量的赶超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林毅夫、刘培林,2003);户籍制度和地方政府的歧视性政策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自由流动(Kanbur & Zhang, 2005);再分配政策干预不力拉大了消费差距(Duncan & Tian, 1999);不平等发展战略使得内陆地区并未从全球化中真正受益(Wan et al, 2007);再加上发达的地区初始经济结构特征有利于经济增长,这里的工业集聚和生产成本会比较低,从而使得这些地方发展会更有利,这也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域的收人差距(Zhang, 2006)。Li and Zhao(2011)认为在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诸多因素中,传统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在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驱使下新形成的有悖于市场体制规则的制度和政策,政府对市场缺失和市场扭曲采取的不作为态度,对资本节制和劳动保护的不足,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成为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最重要因素。

篇9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公平;教育投资;解决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问题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名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表明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城乡教育公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随着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促使其成为了舆论的热点和焦点。相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言,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问题才是最突出、最主要的矛盾。因此,加强农村教育公平的研究,正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问题,是解决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农村教育量最大也最广,因此解决好农村教育的问题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视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是要从源头上真正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目标,需要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同时更是需要老师的不懈付出,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愿意到艰苦的地方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

二、楚雄中小学教育城乡差距现象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

由于城市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机会充分,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率都达到了100%,我们可以假定,除了因为高度残疾不能入学和升学的极特别的几个个体之外,近100%的儿童都进入小学和初中就读,城市所占的份额可以忽略不计。类似的,城市小学和初中除了极端厌学情绪而中途退学之外,不存在农村学生经济困难、交通不便、家里劳动力不足需要帮手等原因不能按时就读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以将0.1%的适龄但不能上学的孩子归为农村的孩子,这样看来,农村和城市教育的不公平之处显而易见。

(二)非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

楚雄市目前仅市区拥有四所高中,贫困山区的学生为了就读高中,享受高中教育,只能背井离乡,寄宿在市区里,和城市的孩子一起就读。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教育待遇存在一定的差距。市里的一中对城市孩子的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农村孩子的录取分数线,导致有些优秀的农村 孩子无法进入到优秀学校接受高中教育,只能选择相对较弱的学校,比如二中三中。

(三)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

从楚雄市初中生考试的合格率来看,农村学生的合格率远远低于城市学生。特别是在英语这一学科,城市学生将农村学生远远的甩在了后面。正是由于农村学生的这一致命的弱点,导致农村学生在以后的高考中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三、影响楚雄市中小学教育城乡差距的因素

(一)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教育政策

我国20世纪80 年代下行的国家教育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城镇中小学是由国家举办的学校,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建设;农村中小学则是由山民自筹资金兴办。不仅学校建设如此,教育经费的分配也是如此,城市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教育经费全部列入城市财政预算,基本上是有保证的,所以说城市孩子享受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偏斜,导致大量的非重点中、小学校成了重点中、小学校的陪衬,农村中、小学校成了城市中、小学校的陪衬。这种资源配置的偏斜,导致城市的学校能够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享有更多的教育设施,不论是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是优先提供给城市学校;其次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在选择上也越来越偏重于城市学校。城乡之间的差距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而越来越大。

(三)城乡居民对教育投资认识的差异

许多农村居民思想观念陈旧,投资结构不合理。农村居民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其见识和眼界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十分的狭隘,农村居民的思想相对保守,陈旧,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了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他们的理由非常的简单:学习文化不仅耽误时间,而且还要大量的投资,这样一来,原本贫困的家庭将变得更加的贫困,所以在他们看来是极其不合算的,所以他们宁愿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外出打工挣钱也不愿意投资让子女去学习文化知识。对比看来,城市居民的意识越来越超前。随着城镇经济收入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意识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是很艰难的,所以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投资是相当大的。

四、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可行性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步伐

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有赖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一步,相应的城乡教育差距就缩小一步。所以应该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经济多元化,让农民的收入持续增加,可以将很大一部分钱用来投资子女的高等教育。

(二)实行倾斜性教育政策

实行教育倾斜性政策就是更多的向农村教育倾斜。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缩小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差距,缩小甚至取消高中学校对农村学生的录取差距。市教育局应该将更多的教育优惠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教学设备的投资,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去,带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么相应的农村教师的福利和补贴方面也应该比城市学校的教师好,这样才能吸引优秀的老师到农村学校去,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缩小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差距。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

对农村教学进行适当的补充,既要落实一致性,也要做到针对性。有针对的对农村教育进行补充,让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处于平行位置。在狠抓城市教育的同时也要紧抓农村教育,只有加强农村教育,才能促进边远地区和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城乡教育差距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努力的缩小差距,真正做到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城乡发展。做到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两条线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介.教育公平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张玉林.中国城乡教育差距.2002(6):57~63.2

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福建省;平等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0日

2015年福建省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2.5%,这是福建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十二条措施》中吸引众人眼球的数值,强调以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通过“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相互联动,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城镇化多重效应,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幸福、更加和谐的福建。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渐渐凸显出来,并影响着福建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制约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

一、城乡生活发展公平性问题

本文认为福建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城乡生活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方面。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两者之间的收入比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福建省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水平都有了大幅的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逐年的扩大趋势。2000年福建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值差额为4,202元,之后的每年差距一直在扩大。2014年福建省城乡人均收入差额已达到18,072元,这种差距是2000年的4.3倍,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并且这种差距在逐年增加。(表1)

从图1城乡收入以及城乡收入比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却十分缓慢,但在2006~2009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值增长比较明显,而实际上是因为在这两个时期内我国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才使这两个时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长比较明显,所以这只是短暂的“增长”。(图1)

从图2增长率对比可以看出,1993~2015年20多年中,只有1995年、1996年、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虽然2007年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0.33%,但两者之间有绝对上的差额,加上两者增长率的对比未考虑货币因素,所以实际上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是进一步扩大的。(图2)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从表2的城乡居民消费差额中可以看出,2000~2014年期间两者的绝对值差额一直在增加。2000年两者之间的绝对值差额是3,229元,2014年达到11,149元,是2000年的3.45倍。其中,我们可以选取2000~2006年物价水平较为稳定的7年数据比较,发现这7年期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了4,169元,而同一时期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只增长了1,181元,前者是后者的3.53倍。此外,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比值基本在2.5左右,说明城镇居民一个人的消费相当于2.5个农村居民的消费,这就说明了福建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表2)

再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恩格尔系数可以判断居民消费水平,从而判断居民生活富裕或贫穷水平的功能。从表2中看出,2000年开始,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变大,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值下降迅速,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值下降缓慢,到2011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到了7.2个百分点,由于之后的口径发生变化,2011年之后有缩小倾向。

二、城乡社会发展差距

由于福建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客观存在偏向于城市和工业,而且国家财政资金向城市投资较多而向农村投资较少,从而使城乡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社会发展差距显著。

(一)城乡教育方面差距。由于乡村居民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及受教育程度等与城市相差甚远,再加上教育经费投向明显倾斜于城镇居民,这导致了城乡教育水平出现了差距。2014年福建省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69.54%,而教育经费仅为56.53%;农村初中适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65.93%,而教育经费只占48.96%。这相当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镇居民平均比农村居民多接受4.5年教育,说明了福建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城乡教育不平等问题。

(二)城乡医疗卫生方面差距。福建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卫生方面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导致了农民生病后看不起病,这就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表3反映的是2014年福建省城乡医疗卫生方面的差距,这里我们选取福建省2014年各市县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表3可以直观的看出福建省城市的医疗水平远远大于县的医疗水平,其中福州、漳州等地区,市县比达到了2,也就是说市每万人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的人数是县所拥有的2倍,说明市县两级在医疗卫生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表3)

(三)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差距。由于城市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在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较不完善,覆盖面小,城乡社会保障事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表4通过比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和养老保险以及两者占其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差距。从表4可以看出,2014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4.66万,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为1.38%,而2014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73.94,占农村总人口比重为3.12%。而且2014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是城镇人数的4.36倍。此外,在养老保险人数上,城镇居民远远高于农村居民,这体现出了福建省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差距是很明显的,也说明了福建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公平问题。(表4)

三、农民工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及其子女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里,被当作城市人口统计,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和政治权利。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就业和生活超过6个月,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2、仍有相当数量居住在城市郊区,从事着农业生产的居民。福建省目前所取得的社会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牺牲农民工为代价而取得的。农民工的低收入,甚至被拖欠工资,导致生活水平低下甚至于贫困;恶劣的工作条件导致了职业病;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教育公平导致了学习、生活和心理问题;家庭成员的分离导致了生活的不幸福等问题,说明了福建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平等性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乡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因此为了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我们应该:

(一)深化税费改革,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应当加强税收制度的改革,规范城乡税收制度,尽可能减少农业税收的税费,并在税收上予以优惠,给予农业更多的支持,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二)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由于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居民家庭既要赡养父母,又要教育子女,同时还需要在各种商品和服务上消费,这严重导致了未来消费的预期悲观的态度,消费信心不足是农村居民消费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要积极培养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转变他们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的素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商品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增强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思想,树立购买正牌商品的意识,帮助农民培养正确的消费观,积极合理地消费。

(三)切实改进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状况,减少城乡医疗卫生方面差距。中央和政府应当平等界定责任,在城乡之间合理的分配医疗卫生资源,确保其公平性,积极完善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在基本医疗卫生保险待遇上,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居民在药品目录、诊疗范围、选择医疗机构等方面,政府应当确保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四)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减少城乡教育差距。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减少城乡教育差距。政府应当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义务。凡已在城区小学取得学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就地申请入读城区公办初中,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同等享受城区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招生录取政策。并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随迁子女就学。

(五)改善城市人口福利制度,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都享用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人口无论在城乡的何种,在养老、失业保险金的投交比例上是一样的额度,失业后领取相应数量的失业救济金,退休后按投保年限领取相同额度的养老金。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步实施和完善,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出不懈努力,进而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曹茂侠.福建省城乡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1.6.

[3]罗玉华,何光明.城乡消费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重庆行政,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