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教弊端范文
时间:2024-03-28 18:0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短期支教弊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校教育与短期培训是目前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本文在生源、师资和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三方面对两种教育方式进行对比。
【关键词】
技校教育;短期培训;生源;师资;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法】G61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校教育与短期培训是目前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其中技校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而短期培训则是一种灵活的办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教学时间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年。笔者曾在多所技校和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工作,对这两种职业教育的教学情况有一定的认识,现对这两种教学模式作一个对比。
首先,生源上的比较。
技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应届毕业的中学生。其中中级班为初中毕业生,高级班为高中毕业生或者由中级班升学上来的技校生,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进入社会工作过的占极少数。而培训学校的生源则比较多样化,既有刚毕业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也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社会人士。年龄跨度也比较大,小的十六、七岁,大至四、五十岁都有。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学生的学习心态也有很大不同。技校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高,有些甚至是被父母“逼”到学校的。同时,大部分技校生都是初中没考上高中或者高中没考上大学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着不想学或者基础不好学不会的心理。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比较端正且成绩很好的。总体来说,技校生是一种要我学的学习心态。培训学校的学生除了小部分是家长送到学校的外,大部分都是属于社会型的,自己掏学费,希望通过再教育获得技能的提升,以谋求更好的工作,只怕老师教得少,不怕老师教得多,是一种我要学的心态。
第二,师资上的对比。
技校的教师主要有三种来源,其一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以本科为主),这类教师主要从从事理论课的教学,其二是留校的优秀高技生,这类教师主要从事实习教学,其三是社会上招聘来的有一线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这类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也能胜任实习教学。但总的来说,具备较高学历与实际经验的教师较少。当前社会所提倡的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只是在概念上满足,即在证书上满足,与实际的双师型教师尚有较大的差距。培训的教师大部分对学历的要求不严格,从中专到本科都有,但对实际经验要求较高,因为学生很多来源于工厂,他们本身对本专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希望通过再教育提高自己,如果他们提的问题老师无法解答,那该老师也很难在学生面前建立威信,甚至会被学生要求下课。
第三,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上的对比。
篇2
【关键词】二本;高校;古筝教学;弊端;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04-02
高校古筝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小学古筝教师,与基础音乐教育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对传统教育目标产生影响。从当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工作发展的角度出发,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
一、目前国内高校在古筝教学方面存在的弊端分析
教学方向盲目,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使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基本相同,但是二者教育目标有着巨大差异。若完全照搬音乐院校的教学经验,必然会影响到高师音乐教学目标的正常实现。
教学课堂主体错误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点,过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许多课堂都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国内古筝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过分关注单项专科培养,却轻视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趋势不符。教师将日常教学目标集中在高师古筝技能教学中,盲目追求各种高难度演奏技巧,基本功的掌握程度不达标。
二、高校古筝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一)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对古筝教学目标进行再次定位。学校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传统古筝教学理念,拟定一些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学校方面要始终坚持师范教育基本工作理念,通过目标培养的方式来校正高校古筝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盲目追求极致的问题,让古筝教学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并针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培养各种古筝教育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适应性。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个人技能,都必须要包含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文化素养以及音乐技巧等等,同时还要有专业化的知识做储备,可以通过学习各种古筝音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摆对古筝教学的位置,才能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掌握度。
(二)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满足音乐课程综合化教育需求。不断对高校古筝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音乐课程建设要求。教师方面也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因为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综合化的教育目标集中在基础教育方面,所以必须要以此为教学目标,培养出专业能力更强的基础教育教师。传统教学模式,高师的课程一般都只会将工作目标集中到认知领域,不仅教学内容繁多,而且教学模块分割得也比较清晰。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各自为政,导致大量教学知识点有重叠、重复的部分。一些知识相互之间还会发生矛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浪费掉教师精力以及学校其余方面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情况严重时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个人心智,所以必须重视。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想要保证高校古筝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综合课程标准体系,并将改革的内容和学科知识范围相互结合,形成科学化的课程教育板块。不同板块知识点上有相互联系的点,但是相互之间也会保持独立,所以必须要保证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时,将工作要点集中在综合性、全面性以及有序性上。
在音乐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分别为学生讲述基础性的乐理,并对一些基础性练耳内容加以整合,乐理属于音乐学习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相关技能进行整合,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理论课程模块对曲式、复调等多种内容进行了全面结合,使其成为音乐技术理论标准课程之一。这些课程本身就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将课程相互融合,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知识点重合的问题,而且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
将中国的音乐史和外国的音乐发展历史相互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分别从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表演题材以及音乐表演风格等诸多方面,提出变革的方向,以此来提升学生个人在文化方面的素养,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审美能力,一举多得。
从目前艺术实践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师完全可以将艺术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内容中,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古筝演奏、古筝表演以及古筝排练等环节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古筝演奏心理素质以及学生对古筝演奏能力的驾驭能力。利用多重演奏等方式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排练,教师还要不断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作品编排技术。
(四)增加文化课程所占比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增加文化课的比重,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性比较强,古筝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也比较多。而且高强度的教学模式会强迫学生学习古筝演奏的各种技巧、各种演奏模式,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很难认识到古筝表演的情感。所以要在当前现有课程基础之上,适当地增加文化课所占比重,将课程改革提升到文化的层面。如果音乐和社会文化发展前景相互融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课程以及音乐教学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五)提升教育类课程学习强度。高校的古筝教师不但要学习各种音乐学的知识点,同时还要加入一些少量的教育知识点。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学的基础理念、教学方法等。相关研究成果显示,教育类课程一般占到总课程量的15%左右,所以在设置教育学科时,可以博采众长,全面考虑。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处理,全面提升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但是通过总结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古筝教学时,依旧在使用音乐学院教学的内容,一对一教学。剥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合作机会。所以可以打破这种教学方式,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集体教学模式或者是小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平台。
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形式来提升古筝教学质量,并为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构建平台。前些年古筝教学方式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导致教师日常教学课程内容生硬,而且不够灵活,影响了学生正常吸收教学知识。目前国内从事高校古筝教学的教师,完全可以按照不同学校学生的特点,为学生个人创设一些比较适合其学习的环境,利用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地编写一些古筝教学方案,并自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此来获取最直观的教学经验。
三、结束语
上文以当前高校古筝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从提升教育类课程学习强度、增加文化课程所占比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满足音乐课程综合化教育需求、二次定位古筝教学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应当如何提升古筝教育质量,希望可以为日后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红.浅析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之路[J].戏剧之家,2015,(18):175.
[2]王萍.浅谈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赤子(中旬),2014,(03):222.
[3]华.浅析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方向[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117-118.
篇3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异物;统计;分析
对2006年~2012年在我院因气管、支气管异物住院的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愈后情况及气管支气管异物性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三级甲等医院2006年~2012年住院患者疾病主要诊断为气管、支气管异物,按ICD-10分类,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因气管和支气管异物住院病例共计442例,其中男性患者310例(70.14%),女性患者132例(29.86%)。患者的年龄、异物的性质及治疗情况见表1~表3。
3讨论
3.1性别与年龄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1岁以下的儿童185例(41.8%),2岁以下的儿童170例(38.5%),5岁以下的儿童36例(8.2%),5~15岁以下的患者35例(7.9%),成人16例(3.6%)由此可见儿童是气管和支气管异物患者的危险人群,本文男女性别比为2.35:1,男性患者大于女性患者,究其原因,可能与男童较女童更爱跑跳、打闹,呛入异物的机会更多有关[1];学龄期儿童是发病率的又一个高峰,该年龄组儿童有将物品,尤其是学习用具故意人嘴内吮吸的不良习惯,致使吸入的机率亦较大。
3.2异物性质 异物以植物性异物多见,如花生米、瓜籽、果冻等,这些植物性异物在未经充分咀嚼碎裂后就吞下容易造成异物进入气管。2岁以内儿童的臼齿未萌出,咀嚼和吞咽功能尚不健全以及喉头保护行反射功能不良[2],在进食的时候很容易吸入气管或支气管。成年人气管和支气管异物主要是进食时说话造成,也有少数患者是因为某些原因故意自杀造成。
3.3愈后情况 气管或支气管异物常威胁生命,临床上时有发生,需紧急救治。应用硬质气管镜或纤支镜可立即去除异物,症状迅速缓解,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就能治愈。但个别病例因送至医院时间过长延迟治疗[3],或出现肺不张、肺脓肿,支气管扩呼吸困难、肺水肿等危及生命[4]。如1例3岁女童因误西瓜子1d入院,立即给予气管镜检查和异物取出,术中取出西瓜子一枚,术后血氧饱和度不上升,出现双侧气胸,颈胸部皮下气肿,抢救无效死亡。再者是医生重视不够缺乏相关专业经验[4]异物留在气管中对粘膜刺激性大,易引起弥漫性炎症,常随时间延长而逐渐膨胀扩大造成气道阻塞。如1例1岁女童因误吸棉絮半天入院当时有剧烈咳嗽,无憋气,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准备行支气管异物取出术时突发呼吸心跳停,经抢救呼吸心跳不能恢复。由此可见气管、支气管异物对儿童的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
3.4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社会尤其是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以2岁以下儿童为重点;监护人应为儿童选择安全而合适的玩具与食物;对儿童进行适当的安全教育,及时纠正儿童将小玩具含人口中玩耍的不良习惯;培养儿童安静进食的良好习惯。家长应加强对这一阶段儿童的教育和看护[5]。如发现儿童可能误吸异物,并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时,保持患儿安静,及时就诊。成年人在进食的时候应避免聊天。
3.5对社会的呼吁 医疗机构应向家长反复强调其危险性,同时希望患儿家长能向邻里亲友广泛宣传本病的防治知识,做到治疗1例,预防千万家。同时积极发挥政府在玩具和某些食品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对玩具生产立法,改变玩具设计及粘贴警示标签等措施,将有助于避免儿童在玩耍时将小玩具吸入气道,哺食品生产同样要求贴警示标签,提醒父母在购买时加以注意。
总之,气管和支气管异物多数与其监护人的疏忽有关,具有可预防性,应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何江,郏毓,吴钺林,等.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353例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1):142.
[2]朱宗涵.新世纪儿童健康事业的挑战和第略[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5):267.
[3]陈灏.中年患者支气管异物误诊2例[J].临床肺科杂志,2005(1).
篇4
关键词:变压器;限流措施
中图分类号:TM421 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
某220kV变电站采用全户内设计工程。远期规划安装4台240MVA有载调压变压器,近期2台,电压等级为220/110/10kV;220kV出线4回,双母线接线(设分段刀闸);110kV出线12回,单母线4分段环形接线;10kV出线48回,单母线8分段环形接线;无功补偿容量:4×8Mvar低压电容器,12×8Mvar低压电抗器;全电缆进出线。
240MVA变压器基本参数如下:
电压比:230±8×1.25%/115/10.5kV
容量比:100/100/50;
连接组别:YNyn0d11;
调压方式:有载调压±8×1.25%。
为限制低压侧短路电流,通常采取两种措施。第一种是采用高阻抗变压器,第二种是采用常规变压器+干式空心限流电抗器结合的方式。现从短路电流水平控制、设备生产现状、配电装置布置、投资等方面比较分析两种限流方式。
二、短路电流计算
(一)采用高阻抗变压器时的短路电流
以容量为240MVA的三相三绕组高阻抗有载调压变压器阻抗值为U12=14% U13=60% U23=46%为例,按照220kV侧三相短路电流为50kA,主变10kV侧分列运行计算,10kV母线三相最大短路电流为25.4kA。若要将短路电流控制在20kA,主变需选择短路阻抗为U12=14% U13=74% U23=60%的变压器,通过咨询多个主变厂家,答复均为可以实现,但目前未有生产及销售业绩。
(二)采用常规变压器+干式空心限流电抗器的短路电流
容量为240MVA的三相三绕组的常规有载调压变压器阻抗典型值为U12=14% U13=21% U23=35%。不设置限流电抗器时,10kV侧短路电流高达49kA。当增加限流电抗器时,既要考虑将短路电流限制在合理水平,同时应满足规程规定“电抗器的电压损失不得大于母线额定电压的5%”。经计算,当短路电流水平限制在20kA左右时,限流电抗器Xk%=13.8。
三、检修运行
240MVA高阻抗变压器多采用内置限流电抗器方式实现,内置方式对变压器本体的电磁影响较大,一旦电抗器故障需要拆分变压器。
如果采用限流电抗器,为防止电抗器产生的电磁干扰,电抗器室在设计时要考虑一定的屏蔽措施,避免对智能变电站中大量的电子元件和仪器仪表产生影响。运行时应考虑电抗器的通风散热问题。
四、投资分析
(一)阻抗值为U12=14% U13=74% U23=60%的变压器,由于未有任何生产业绩,厂家尚无法提供报价。阻抗值为U12=14% U13=60% U23=46%的高阻抗变压器的设备概算价格为1100万元。4台主变价格约为4400万元(未考虑取费)。
篇5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17
AS是现代临床中的常见病, 该病早期主要影响患者的骶髂关节, 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使脊柱发生不可逆性骨性强直, 严重时甚至导致终身残疾。现阶段临床中针对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手段主要以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测方法为主, 其中MRI在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而且优势明显。本文将以本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57例AS患者作为研究样本, 分别对其进行MRI、X线平片及CT检查, 并对于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为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方法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以本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57例AS患者作为研究样本, 其中男33例, 女24例;年龄22~51岁, 平均年龄(36.31±4.90)岁;症状首发时间2个月~
8年, 平均症状首发时间(4.76±1.75)年;人白细胞抗原(HLA-B27)检测阳性47例, 阴性10例;入选标准:①符合Van Der(纽约)关于AS的诊断标准[1];②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增快;③类风湿因子和抗链“O”均呈阴性;④自愿参与本组研究。排除伴有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其他脊柱疾病者。
1. 2 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CT、MRI检查, 各项检查时间间隔
1. 3 观察指标 观察AS患者在不同检测手段中所表现出的影像学特征, 并比较三种检查手段的检出率与患者AS分级情况。
1. 4 评定标准[2] 本组研究中AS患者临床分级评价参照纽约标准(1984年)进行:0级:正常;Ⅰ级:疑似存在侵蚀病变或硬化。Ⅱ级:轻度异常, 可观察到局限蚀和硬化, 但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Ⅲ级:重度异常, 有明显硬化及侵蚀现象, 且关节间隙有明显改变。Ⅳ级:严重异常, 存在完全性关节强直。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影像学特征 ①X线:经X线检查发现, 2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或硬化, 累及髂骨, 且有细小密度减低区;32例骶髂关节面边缘模糊;30例关节间隙增宽, 骨破坏存在;②CT:经CT检查发现, 39例关节间隙模糊, 关节面下出现骨质侵蚀, 患处周围骨密度增高或硬化;31例出现关节面硬化;③MRI:经MRI检查发现, 53例骶髂关节存在下骨缺损, 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 STIR呈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SPIR T1WI病灶多呈强化;42例骶髂关节面有硬化现象, 所有序列骨性关节面下呈狭窄带状低信号, 增强扫描后未见强化;关节积液呈长T1、T2, 骨破坏性病灶周围出现骨硬化呈环状低信号。
2. 2 三种影像学检测方法检出情况比较 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与关节软骨肿胀是早期AS骶髂关节改变的典型影像学表现。X线检测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分别为59.65%、24.56%、0;CT检测分别为71.93%、57.89%、7.02%;MRI分别为82.46%、73.68%、12.28%。CT与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AS分级比较 X线0~Ⅱ级病变检出率为56.14%, CT 0~Ⅱ级病变检出率为73.68%, MRI 0~Ⅱ级病变检出率为75.44%。CT与MRI在0~Ⅱ级早期病变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骶髂关节病变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变疾病, 是AS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这主要与骶髂关节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耳状关节面组成, 其中骶骨耳状关节面位于3个骶骨外侧, 其形态为前宽后窄, 与矢状面成约30~50°夹角, 且逐渐向下减少, 上缘角度最大, 下缘角度最小(约10°)[3-9]。
X线与CT在AS患者的早期诊断中, 两种检查手段都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优势, 而且在临床中的用非常广泛[4, 10-14], 其主要通过对骶髂关节间隙进行扫描, 明确患者骨质结构的变化, 进而掌握病变的程度, 但是通常骶髂关节病变的发生需要6个月以上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X线与CT在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优势较差[15-19]。MRI能够对患者的滑膜、软骨、骨髓以及肌腱变化等进行准确的检查[5, 20]。
本组研究中, CT与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与关节软骨肿胀三种表现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陈辉, 黄文起, 褚爱鹏, 等.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MRI表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 12(4):441-442.
[2] 梁佐堂, 李继峰, 董乐, 等. 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3(2):84-87.
[3] 于勇, 段海峰, 杨创勃.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90例X线平片、CT和MRI诊断对比分析. 西医学杂志, 2013, 11(9):1214-1216.
[4] 张茂林.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95例X线平片、CT和MRI诊断对比研究.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6):758-759.
[5] 朱枫.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平片、CT和MRI诊断对比研究. 当代医学, 2016, 22(24):76-77.
[6] 黄振国, 张雪哲, 洪闻, 等.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11):1040-1044.
[7] 马亚宁, 朱亚男, 李小民, 等.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 河北医学, 2013, 19(1):3-6.
[8] 曾波, 张发尧, 杨丽.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 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8):61.
[9] 俞咏梅, 徐亮, 张锡龙, 等. X线 CT和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3(5):404-407.
[10] 刘涛.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 T和MRI对比研究.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4(5):165.
[11] 陈均, 吴志美.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与MRI的诊断价值比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31):3880.
[12] 李振明.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比较. 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17):116-117.
[13] 董光佐, 舒仁义.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的诊断价值比较.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S1):109.
[14] 李振玉, 彭保成, 刘斌, 等.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中外医疗, 2016, 35(1):175-176.
[15] 徐仕前. X线、CT和MRI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 医疗装备, 2016, 29(10):13-14.
[16] 周萍丽.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X线、CT和MRI的诊断价值研究.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10):117-120.
[17] 王凡. 探讨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农村卫生, 2016(10):94-95.
[18] 张立民. 用X线、CT与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4):107-108.
[19] 张智彬, 王志萍, 岳冬梅. X 线、CT 和 MRI 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对比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11):51.
[20] 王涛, 李世军, 王建平, 等.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 医药前沿, 2016, 6(25):97-98.
[收稿日期:2017-02-10]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 问题 对策
自1994年以来,我国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如今,每逢临近寒暑假,校园里就会出现各种社团或其他团体组织的支教活动,吸引大量同学积极参与。“正作用”值得肯定。但同时,“副作用”显现。
一、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问题和解析
1.支教大学生
(1)参与的支教时长绝大部分在一个月以内
目前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因此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有限。
(2)所教科目基本局限于语数外,地方特色化不足
在大学生支教过程中,由于支教者的语数外基础一般比较扎实,如英语发音等比当地老师标准,所以很多支教团队都选择了常见的语数外课程,有些会另外开设音乐、体育等。但目前支教活动绝大多数没有根据当地环境,没有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渊源,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身边的文化。
(3)备课不够充分,后期困难不少
大学生的教学经验有限甚至为零,充分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备课情况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学生虽然有着一腔的热血,但是面对自己不太熟悉的课程,没有办法掌控住。组织者在前期准备中,需要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学校拥有哪些教育设备,让支教者提前准备支备课教的方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不会出现支教者辛辛苦苦准备的内容由于教学条件太差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非常遗憾的现象。
2.普通大学生
(1)不熟悉导致支教参与率不高
虽然近些年大学生支教非常火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发组织去农村或者西部比较偏远的地方支教,社会上也涌现了很多支教组织的团体,关注度在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没有参加过支教活动。
只有深入了解后,才会参与其中。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的信息,比较趋于表层,更多人对通过何种渠道参与其中,支教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费用的耗费情况等具体的内容不甚熟悉。
(2)赞同短期支教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有相当的人赞同支教对大学生的好处。首先,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支教活动后,精神面貌、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净化和提升。其次,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需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这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应变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最后,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巩固所学知识。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虽然支教能够使笔者大学生感受艰苦的生活,能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但是,性格很能改变,支教结束后不用很久,很快还是会回到原来的状态,自身素质也没有得到提高。
3.支教组织者
最关心的是资金问题。目前活动的经费基本上是由参与学生自己承担,其他方面的支持非常有限,导致活动有时不能特别顺利地开展。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政府和关注人士的支持。
其次是公众的认可和制度不完善。社会上有很多质疑,对大学生暑期支教的效果、安全等存有疑虑,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
4.支教大学生家长和受教学生家长
多数大学生家长支持自己子女的暑期支教活动,认为可以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了解老师的艰辛;在支教距离上省内比较能接受、偏远山区等地会让家长考虑安全问题;资金方面倾向用学生自己积攒的钱,来让实践变得更加有价值。
同时,受教学生家长也赞成孩子在暑期接受教育,认为可以提高孩子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的动力,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提高学习成绩。
5.受教学校和受教学生
学校方面,认为为教育带来了活力,缓解了师资落后这一尴尬。先前支教的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些不良影响,致使他们不再信任大学生支教;需要花精力和时间为大学生支教提供条件;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担心受教学生的安全问题。
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支教大学生来自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能将山外的精彩带入孩子们的视野,从而激发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但为大学生的来去匆匆感到苦恼;接触到大学生教学后感觉到自己学校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认为平时学校上课相比支教期间上课很没意思;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6.支教关注者
对大学生短期支教行为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清支教的目的以及支教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
第二,探究大学生是否有支教的必要以及大学生支教产生的问题根结在哪;
第三,支教应该是毕业之后的大学生或者是致力于从事义务教育的学者、教师或其他知识分子的工作,时间应该是在2年左右,而不是只是大学生支教所利用的寒暑假;
第四,大学生应该以组织暑期夏令营的活动方式并且所教授的东西不是孩子即将学习的文化知识,而应该是例如绘画、音乐、书法等之类的兴趣培养;
第五,关于支教的资金问题,社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别且对主动要求去义务支教的知识分子给予一定的政策性照顾,社会应该制定一个完善的支教制度,从而规范支教,规范教学。
二、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对策
支教热,受益的不仅仅只有支教大学生本人,受教学生以及受教地区也受到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学生支教还是利大于弊的。
而针对目前支教中所产生的各种消极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端正心态
支教大学生首先应该考虑清楚支教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支教的环境自己是否能适应等;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在支教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为学生做榜样;在支教前以及支教过程中,要做好备课工作,不能仅凭个人想法擅作主张,要对受教学生负责;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摈弃功利心,真正将支教当做公益事业来看待。
2.线上线下结合
线上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校园媒体以及微博、社交媒体、手机报等新媒体工具,在活动的策划、动员、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进行广泛宣传和互动参与。2012年腾讯微博就联合团中央学校部推出“启程?大学生三下乡微报道”大赛,为暑期实践活动搭建平台,记录、分享给广大网友,让更多人去了解、热爱和延续。
线下支教组织者应科学合理地选择支教地点,认真做好考察,选取真正需要笔者大学生前往的地方,提高支教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大学生和受教学生的互利共赢;应做好支教大学生的监督工作,以确保支教工作的高效性;以“短周期、多循环支教”方式进行支教,增强短期支教的后续工作,支教团体与被支教地保持长期联系,了解支教地的变化与孩子们的需求变化,提高支教的效果。
3.解决后顾之忧
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活动设置专项经费,整合学校资源,通过立项申报、资助,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教活动,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给予一定关注与支持,对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资金、物资等帮助,将短期支教办成长期持续的模式,并将这种模式推广。
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支教的法制法规,从而规范支教,使得支教的资金、安全等得以保障,资金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不是仅凭大学生或者高校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忙与协助。
4.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
支教组织者应注重对大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光有一颗热诚的心不够,能力要跟得上,对支教大学生应进行以下培训:师范培训、野外生存及自救培训、对即将前往的地方,当地的人文风俗习惯进行的基本的认知培训。实施支教前做好充分培训工作,才能保证支教者的安全,保证支教的顺利实施,进一步确保支教效果。
学校应抓好源头,加强对支教大学生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教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 “专家式” 指导并且组织协调支教活动。组建专门社团,把有支教愿望的学生组织起来,采用“短周期、多循环”的方式进行支教。
5.完善评估机制
一套合理有效的实践评估机制,可以调动教师对大学生实践指导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包括事前准备、事中控制和事后审查,考核指标不仅包括团队成员的自我阐述还包括对受教地的实地电话回访的等方式。
支教关注者应增加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有效的支教模式与方法,积极提出建议;探索大学生参与支教的新模式,以克服短期支教弊端,实现支教方与受教方的共赢。
支教作为我国支教事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为改善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状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大学生支教的探索,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完善自身建设,使这一群体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支教的制度化、规范化,改善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状况。
参考文献:
[1]若懿.大学生支教:看花容易绣花难[J].教育, 2008,(07) .
篇7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教师合理化流动的内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达到需求与供应的均衡状态。教师流动,指教师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工作状态可以根据工作岗位、工作地点、服务对象及其性质等因素来确定。合理化的教师流动是“在一定范围教师资源的最优配置,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合理的教师流动是有组织、有计划、积极有序的流动,不是盲目、无序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宏观把握,理性分析,整体策划,来协调教师流动。
二、城乡教师流动现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教师合理化流动的问题颇多,其原因有主观意愿上的,也有客观条件限制的;有纵向经济控制影响的,也有横向竞争激烈等。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难度较大且具代表性的症结问题:
1.教师期望单向上位流动的趋向未变。
教师作为人有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权利与愿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选择方向。他们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与职业目标促进教师节节攀升。
2.校际间教师客观工作环境的差距未缩。
优秀教师不愿支教,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除工资待遇外就是工作条件太差。城市与农村条件已经形成鲜明对比。城市学校软件设备齐全,硬件丰厚;而农村学校信息闭塞,设施简朴,办公设备欠缺。农村学校的发展状况无法满足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
3.区域、城乡间二元结构的势头未减。
我国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乡差距问题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老问题,以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来看,短期时间内区域、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会持续扩大,但势头也不会减少。二元结构也导致教师薪资呈倍数关系。加之财政收入差距下的教师劳动力市场具有自由选择原则,所以优质师资成单向上位流动越发严重。
三、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对策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
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新分配教师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
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
县域内可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城镇教师在评先晋级时要有农村支教经历,县级主管部门在这方面要有明确规定。
三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
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可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
篇8
2011年3月,教育部与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省部级层面上进一步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备忘录明确了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和任务,一省一个特色,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随后,教育部还将与其余各省(区)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政府规定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标准,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来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为每个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学习条件、权利和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大致均等的良好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至少包含三方面内涵:第一,为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即为每个学校提供大致相当的师资、校舍、教科书与相关资料、生活经费,以及公共的、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第二,为受教育者提供获得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第三,促使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2]。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平,这种社会公平首先是机会的公平,虽然结果不可能完全均等,但是机会应该是开放的和公平的。“知识改变命运”就证实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均衡发展是最大的公平,是教育公平中最重要的公平。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上义务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地方化等原因,义务教育领域失衡发展的格局特别明显,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内部校际之间发展差距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失衡从宏观方面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体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从“普九”实施情况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实力雄厚的财力为保障实现了“普九”,很多中小学校校园设施建筑豪华,办学条件优越,而中西部落后地区以及边远贫困地区却因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缓慢,政府财政困难等原因而使义务教育处于人财物全面匮乏的困境。宏观层面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指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问题表现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很大;(二)城乡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差距大;(三)城乡教育机会差距大。微观层面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则指体现为同一地区、同一城市中,校际之间的差距。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一般表现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同。实力雄厚的重点学校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多,且享有较高的声望,具有相对较高的教育质量;而非重点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在物质资源上、人力资源上、生源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教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而且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的差别以及经济收入的差别,这些因素必然阻碍教育发展失衡的实现。
(二)教育招生制度不完善也是影响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我国教育招生制度不完善,存在严重弊端,导致中小学学生择校,交赞助费现象层出不穷。使得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读重点中学机会甚少,结果不但可能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更有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三)教育资源不公平加剧了教育发展失衡的现象。我国现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之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仍然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
三、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改革教师的收入
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地方办学为主、分级管理”,义务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所以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很强。教师待遇主要依赖地方的经济。各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了教师待遇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相当大。地区间经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短期内无法消除。但我们可以在教师待遇上尽量减少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教师待遇不由县乡负责,而改由中央或省级政府负责。这样,教师待遇在全国大致均等,至少在省内是均等的。
(二)增强校级之间的交流,促进师资合理流动
师资的流动是实现师资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师资流动可以从教师工作轮换上,定期支教上,对口支持上和跨校兼职上鼓励优秀教师到不同的学校,尤其到基础薄弱的学校兼职来保证师资的水平。还可采取克制有效措施,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等制度,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学校间的差距
篇9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11-02
一、导言
在当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现代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得能力、网络信息检索能力,这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一个体现。如今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综合素质,教学能力等全方面的提高。
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广大的学科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应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根据Jia & Wen(2008)[1]综合研究结果,当代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标准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知识层面:要具备一定的信息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基本了解电脑软硬件构成、掌握基本的电脑网络及多媒体工作原理,同时警惕信息安全问题,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另外,要掌握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的知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管理学习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新策略和评价教学效果。
技能层面:一方面要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也就是说,会操作电脑和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整合;同时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能。另一方面,要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设计以及综合管理教学资源、学生数据等。
态度层面:包括对互联网信息的认知度,网络知识产权的态度,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有效度的把握;网络信息在课堂运用的认可度以及如何看待利用互联网信息终身学习的问题等。
国家充分意识到了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进而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教师进行教师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旨在提高其信息综合素养。
二、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现状
(一)硬件设备匮乏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电脑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也逐渐开始普及。可是就河北省而言,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设备仍然存在很大的缺憾。学校虽然开始重视配套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在教学资料、设备、教室等方面的需求,一半左右的学校能做到尽量想办法解决,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很多学校并不能为多数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不能满足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教学需求。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难以正常开展。这种情况下,教师接触多媒体的机会也就很少,教师也就缺乏相应的基本信息知识。
另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农村地区开始逐步普及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大部分学校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能够为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某些学校规定其使用仅限于学生,甚至仅限于公开课。因此,即便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也因为学校政策而弃之不用,选择传统的纸质教案,粉笔黑板,久而久之,习惯了传统方式,也会规避新兴技术应用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二)培训覆盖面小
河北省每年针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有一到两次大规模集中培训,以省级培训和国家培训为主,并且河北省也逐步意识到了农村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的问题,在名额分配上,对处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培训课程专门设置了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关课程,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特意添加了《信息检索》,《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应用》等课程用来专门集中提升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但由于每次培训人数有限,能够获得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另外,很多学校不愿意因为外出培训耽误正常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即便获得培训名额,学校也不批准,错失培训机会。同样的原因,免费师范生、顶岗实习、免费教育硕士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师范生实习支教等诸多政策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数受训教师的信息素养,但是由于培训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影响。
(三)培训意识淡薄
农村地区本来就不具备硬件设施的优越条件,学校的师资也相对较弱,因此在生源的抢夺中不占优势,大部分优秀学生都流向了师资和硬件相对较强的市或县里。因此,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领导十分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分数提高才能带来生源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分数是唯一评判标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没有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没有对于缺乏信息素会逐渐被社会淘汰而产生的危机意识与紧迫感。因为信息素养的培训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分数的提高,他们把教师培训当作额外的负担,不情愿甚至是被动地参加培训。缺乏了内在驱动力,自然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和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淡薄,也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四)缺乏后续性指导
很多受训教师反映,即便参加了培训,甚至也顺利通过了培训考核,但却仅仅是为了培训而学习,没有办法把所学到的多媒体应用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主要原因是,虽然教师接受了相关培训,可是学校的硬件措施上不去,没有使用和操练的机会。另外,集中培训的弊端是,培训时间短,没有后续的跟踪实践活动,缺乏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日后的教学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受训教师没有精力或者不愿意浪费大量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放弃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三、培训模式研究
Nancy Dennis(2001)[2] 指出:“对于在职老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不应该凭空假设老师的需求,而应该帮助老师创造独立获取信息的渠道。”我们可以把培训的重点从传统的单纯讲解如何获取信息的讲座转为创造需求机会,帮助老师们自己构建选择信息的标准。结合河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实际需求,总结前人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应该从参训老师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参训老师需求为中心设计活动,帮助他们实际解决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检索、甄选和综合利用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参训老师提供实际可操作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一)提高信息素养的第一步是要让参训教师理解网络信息的分类和用途。通常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第一步便是检索,因此在培训第一部分,参训老师首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同一检索网页陈列出的信息源进行甄别。这部分培训的目的在于告知参训老师网络信息源各有目的,并不是所有存在的都是正确或毫无偏见的;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拿来就能用的。判断网络信息源与书本信息源的标准是不同的。网络信息源的质量和其呈现形式是无关的。
(二)相关度是指信息源呈现的内容和我们检索的关键字之间的相关程度。越是相关自然越会引起注意。围绕可信度展开的问题有:作者的信息陈列方式是否清晰、可理解?援引的数据是否有出处?Johan Olaisen(1990) [3]提供了几个辨别可信度的指数:作者的专业,作者所在单位的素质,出版商或网站的名誉,专业机构的担保,政府信息等等。知识的外在体现形式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并确定信息的类型,并且避免不必要的认知工作。
(三)信息检索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检索出来的信息源的相关度。新型学习理论中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学习者的信息处理认知网络一般有三个层次组成:输入层,内隐层和输出层;输入层接受输入的表征,输出层提供输出应有的表征,而内隐层则存储网络所学习到的知识表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检索过程显然也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另有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是否受信息的影响取决于自身的信息处理方式。经验式-系统式模型(Heuristic-systematic Model,HSM)描述了两种人类信息处理的方式: 经验式和系统式。经验式信息处理方式是决策者缺乏相应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只能以简单的决策规则进行判断。系统式信息处理方式,是指决策者会投入更多的脑力劳动,能够全面综合地做出决策。通过这部分的培训,希望参训教师能够不单单利用经验,而更能侧重运用系统式信息处理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四)培训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培训的完结。短期集训之后,应该设立专门的论坛或者qq群为广大受训教师提供后续的可持续发展。一来,教师们在遇到问题后可以咨询;二来,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四、结语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不再拘泥与书本。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扩大自身的信息储备,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养迫在眉睫。而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开展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也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培训学校和教师本人需要共同努力。一定要看到当前的现状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Jia Rong Wen&Wen Ling Shih.Explor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e standards for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puters&Education,2008,(50):787-806.
篇10
[关键词]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50-03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及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进行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点团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不足导致效率不高
由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三到四年,前一年参加过实践的同学,第二年可能就面临着毕业,所以团队人员几乎年年是新手,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当今的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普遍较少,对于如何在校外组织活动、开展活动,如何与人打交道等,几乎都处于空白期,他们虽然对实践活动充满热情但对活动本身知之甚少,从而导致整个实践活动从策划到人员培训到活动过程中的灵活调整都面临诸多问题,给带队老师增加了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活动的效率。
(二)人员结构复杂导致专业程度不高
校级重点团队的成员的来源一般是从全校范围内征集或是二级学院(系部)从本学院征集而来,人员的年龄结构、年级分布、专业背景、社会经历等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短期内让团队形成战斗力,开展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活动,是个充满挑战的问题。活动能否成功开展,队员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考虑到活动便于开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专业所学能否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能够锻炼自我,而团队成员的复杂性影响了这一目标的达成。
(三)时间短导致活动开展不充分
由于暑假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加之活动的策划、人员的培训和考虑的学生的休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在学生经验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除去学生在活动中适应的时间和最后总结的时间,整个实践活动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暑期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整个实践活动能否按照既定计划有效开展,是个很大问题,甚至出现“轰轰烈烈出门,寥寥草草结束”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活动既定目标。
(四)人员数量有限导致影响力不够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指导老师不足等问题,各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数量普遍不多,一般一个系部(学院)组建一到两支队伍,学校层面组件一到两支队伍,考虑到经费开支和安全等现实情况,每支队伍的人员规模也基本控制在10-15人左右。因此,一所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队员的总人数,只占到在校生人数很少的一部分,这样的人数规模,使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中去接受锻炼,同时也削弱了整个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校园影响力。
二、加强重点团队过程管理的意义
破解重点团队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团队的过程管理,提升团队的运行效能,是个重要的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重点团队的影响力
一所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如何,主要体现在它的重点团队在活动组织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做得如何。重点团队是学校重点投入的团队,是师生广泛关注的团队,是活动目标高度凝练,目标高度明确的团队。加强对活动团队过程的充分管理,提高活动效能,把活动做实做好,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带动提高学校各个层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师生、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二)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重点团队的示范作用
重点团队是一般团队和其他团队学习的榜样,加强对重点团队活动过程的管理,科学、有效、充分的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及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活动方法,提高活动的效能。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沟通平台,组织各实践团队在群中定期交流,可以推动其他团队的工作开展。同时,实践活动结束后,对重点团队的工作进行总结,可以为来年的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参照。重点团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标杆、是发动机、是经验播种机、是领头羊,也是宣传典型。
(三)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重点团队的工作效能
如何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实践目标,较好的完成实践任务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提高工作效能是重中之重。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能,管理出成绩,唯有加强对整个队伍的活动过程管理,根据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调整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及时做好与各方面的沟通,才能提升效率。反之,一味地按照活动计划开展活动,遇到新问题不能及时调整,将使活动成效大打折扣。
(四)有助于进一步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锻炼,不仅是活动内容本身对学生的锻炼,更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遇到新情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沟通等能力的综合锻炼。加强对活动过程的管理,提醒、引导学生提前发现问题,自主有效解决问题,及时反思问题,学习运用集体智慧推动活动有效开展,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
三、加强重点团队有效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顶层设计,凝练实践活动主题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尊重规律、统筹推进、注重实效。对活动主题、实践内容、具体形式、方案优化、成果呈现等均需从源头上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团中央到各地团省委、团市委都会下发专门的活动通知,对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的内容安排及活动要求作出相应的指导,各高校也会根据文件精神下发符合本校实际的活动通知方案。如何既科学充分的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又能合理的结合学校特点拟定活动主题,做好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设计者一要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的内涵实质,把握好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整体要求和期待,真正做到党有号召团有响应,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二是把握好本校的实际,既要有一般性的文化类活动,又要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要体现服务社会,真正做到在服务社会中锻炼专业所学,实现互利双赢。
(二)严格成员选拔,优化团队成员素质
重点实践团队承担着比普通团队更高的目标任务,对成员的选拔就变得至关重要。首先,在选拔方式上要拟定科学的选拔方案,既能够选拔出适合的队员,又能够紧密契合“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活动宗旨,不能只选择活动经验相对丰富的学生干部、社团干部,还要兼顾普通同学,把渴望实践、追求进步、乐于奉献的同学要选拔进来。要让团队既包含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又包含追求进步的普通同学,人员构成既有利于增强团队整体素质,又能起到锻炼队伍的目的,同时还要针对活动场所的特征、活动本身的特点等,考虑好男女生的性别比例。要草拟好选拔方案,制定科学的选拔标准,组建专门的选拔队伍,做到学校层面的重点团队面向全校征集选拔、各系部的团队向所在系部全面选拔,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把能力强、乐于奉献、可以塑造的优秀队员选。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实践技能
拟定了具体的实践方案之后,要按照总的任务量和时间安排,拟定具体的活动日程表,把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或者每一个可以预料的时间段,按照活动设想对队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师资的安排上,既要有理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授课,又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学现身说法,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具体的活动操作培训又要有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在培训人员的针对性上,成员既要有各自的工作分工,又要有集体的密切合作;在活动拟定上,既要有正常的活动方案,又要有应急预案;在培训安排上,既要有教师讲课,又要有交流讨论和提问。一般来说,短时间的培训在技能提升上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在提升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工作思维方式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上,作用明显。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确保实践过程中的人生安全。强化责任意识、实化安全措施,做好安全预案,同时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作用,校院分层多措并举推进安全培训和思政指导,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一旦安全出现问题,活动将功亏一篑。
(四)及时总结调整,提高活动效率
活动进行过程中,会出现与计划变化很大的情况,甚至完全不能按计划进行,队员的情绪和信心也会产生波动,受到影响,因此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苗头,随时进行修正。由于队员是从全校或系部选拔过来的,无论师生之间还是队员之间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在队伍建立之后,指导老师要引导队员从队伍中推选出一位工作积极、责任心强、能够服众的学生负责人,尽量避免教师指定,要引导学生自己推选,活动开始后,教师只负责活动整体思路的确定和活动规范的管理,学生之间的协作、分工包括日常用餐、起居安全纪律等,都可以有学生负责人进行协调,指导教师只负责听取汇报,判断是否可行,是否进行修正等。在活动开始的前几天,要每天晚上定时召开工作总结会,每位队员都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发言,指出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和学生们一起商议对策,提出第二天的工作方案,并连夜准备。同时要求每个队员在工作开始的前几天,每天发送书面的工作总结给指导老师。活动逐渐进入正轨之后,总结会等就可以在用餐时进行解决,无须专门开会、天天写总结。随着活动的推进,师生关系、队员关系更加熟悉,队员的纪律意识可能会出现波动,对活动的准备可能会出现松懈,这个时候指导老师要及时发现苗头,巧妙制止,防止活动中出现人员矛盾,防止活动虎头蛇尾。
(五)充分利用资源,挖掘活动潜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一种自我锻炼活动,也是一种志愿服务活动。由于重点团队的人员少、服务时间短等系列客观问题,如何在较短实践能让实践活动起到的作用最大化,如何让活动的影响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资源。要建立团队的“qq群”或“微信群”,就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随时交流讨论,同时要建立兄弟团队指导老师和团队学生负责人的交流群,互通有无;二是要加强所在地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在实践和服务的工程中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听取对方的想法,双方共同协商推进工作,当团队工作有新的想法时,要主动提前和当地人员及时沟通想法,争取支持,争取对方提供帮助;三是发挥好队员的朋友圈优势,在活动中,特别是扶贫、支教、捐赠类的活动中,在服务队自身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借助自身的人脉资源优势,在自己的朋友圈、学校的工作群中做适当的实际的宣传发动,引起关注进而获得人力和财力的帮助,但是涉及到财和物的时候,要在活动进行工程中向捐赠人呈现开支清单和物品去向,避免产生误会和纠纷。这样在借助外力的同时,既增强了活动的宣传力度,又推动了活动开展,可谓一举两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