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

时间:2024-03-28 18:0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规律;实践知识;直接经验

作者简介:王川(1957-),男,四川成都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资培训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

课题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项目“职业院校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粤教高[2012]KT03),主持人:王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04-06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教学现象也不例外。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就必须加强对职业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规律研究,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但是在职业教育学研究中,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强化引导与管理的力度加大,理论研究呈现出二种倾向:一种是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的目的、课程论的“式”的研究,即大量引进国外理论的介绍,大谈与国际职教接轨的必要;另一种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对“经世致用”的教学方法、技术的研究。而作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基础和中介的教学规律的研究却忽略了。教学规律研究的缺失导致了职业教育教学论知识体系的“去理论化”和“去科学化”,表现出要么是高深莫测食洋不化的国外理论学说的堆砌,要么是就事论事的碎片化、细微化的所谓“专业课程、方法改革”研究。

一、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研究回顾

职业教育学起步较晚,理论体系的构建大部分源于普通教育理论,尽管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规律在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但随手翻翻手头的职业教育学教科书,却几乎很少有使人眼前一亮的职业学校教学规律的研究,要么用普通学校教育的教学规律代替职业学校教学规律,要么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等兜圈子,要么干脆避而不谈。

第一种观点是用普通教育教学规律替代职业学校教学规律的“等同说”。

上个世纪90年代,郝庭智在其主编的《职业教育学》(1995年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的第七章论述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质、特点及规律”,他在谈到教学过程的实质时,从普通教育的角度论述道:“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能的过程”等。他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间接知识,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从学生获得知识的总量看,是以间接知识为主,极为宝贵和重要的直接知识较少。直接知识是学习、理解、掌握间接知识的催化剂,是发展智能的桥梁,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他认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是教学与专业劳动实践相结合,二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三是学生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四是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教学原则。所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四个:一是简约性规律;二是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三是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四是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胡迎春在主编的《职业教育教学法》(2010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尽管没有直接用“教学规律”这个词,但他在第一章论述职业教育教学论、教学过程中,在第三节专门阐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本质和特点时,其实也在谈教学规律问题。他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过程中各种现象内在的、隐藏的、共同的属性与特征,它决定教学过程的存在,推动着教学过程的运动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的统一。随之提出“职教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引导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的论断,并论证道:“学生的时间有限,要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也不必要都从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不可能将所有认识都回到实践中一一检验,指导实践。”接下来的阐述完全是普通教育学书上的文字了:“相对于一般人类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大量是前人总结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所以大部分是从接受间接经验开始的。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学生主观认识上是新的,但在社会上已不是,而是前人已经发现并总结了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必都从亲身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开始。第二,由于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必须依靠教师的引导而不能只靠自己的摸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起主导作用。教师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高效率地传授知识,使学生易于接受,容易巩固,经历捷径,不断提高。第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第四,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还在于这一过程的进行要受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所制约”。

以上二人所论述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也有很大的代表性,他们基本上是按照普通教育学的思路来阐述,所论述的这些规律与普通学校教育的教学规律完全一致。

篇2

关键词: 高职 培养目标 执教能力

引言

2005年月10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6年7月至11月,总理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并指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教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也指出,要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竞争力,蓬勃发展的基石。打造一支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一致重视。从国外经验来看,办职业教育很需要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高技能人才甚至是能工巧匠。因此,许多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和专任教师。我们姑且称之为“企业高职教师”。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却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学习而缺乏高职教师所必需的职业素养,难以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而对这些从企业引进的教师的培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困难。

一、“企业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素质缺陷

“企业高职教师”长期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作为教育事业的新兵,缺乏教育教学必要的素质,主要表现为:

1.高职教育教学观念偏失,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严重滞后。

这些从企业转入的高职教师其教学观念可以大致归纳为两种状况:一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观念。他们还固守着自己的习惯,模仿自己所受教育经历中教师授课模式教学,就教学主体地位而言还处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支配之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更有部分教师还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教学生。这类教师只是披着职业教育的“皮”,是职业教育体制内的局外人。当然,这只是少数。二是已经建立起相应的不同程度的教学观念。这部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观念有行动,第二种情况是有观念没行动,第三种情况是有观念有行动但观念和行动不完全吻合。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等,给教学带来了最大的便利,而这也正是“企业高职教师”教学观念偏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方法简单,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通常是在师范院校学习或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企业引进的新教师多数毕业于工科高校,虽然已经具备了某些学科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经过教育理论学习,因而缺乏对高职教育理论的掌握,缺乏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的了解,也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只是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其教学效果必然是少、慢、差、费,学生负担重。加上他们缺乏课堂授课语言的训练,往往还存在“只会做,不会说”的缺陷。

3.职业责任意识不强。

在引进的“企业高职教师”中,兼职教师占了很大比例。教学工作对于兼职教师来说是“兼职”工作,当与“正业”工作发生冲突时,兼职教师往往选择停课或调课,这就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1]。还有少数企业来的教师把教师看成是“挣钱糊口”的职业,政治上不思进取,提升业务能力的愿望不强,工作上被动应付,功利思想严重,对个人得失关注过多。加之”企业高职教师“缺乏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必要的教研活动,对执教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随意性较大,往往在传授经验和技能的同时忽略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这都是“企业高职教师”队伍专业思想不牢固、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4.教科研意识淡薄,重教轻研现象突出。

很多企业新教师都只重视完成教学任务而轻视教育科学研究,认为搞教研、搞科研那是理论工作者、专业研究者的事,认为写教研、科研论文是为了应付评职称、年终考评。这就导致了搞教研、科研动力不足,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表现为:

(1)教研、科研能力低下

对教科研毫无热情和兴趣。缺乏起码的选题、填写课题申报表、搜集检索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概括提炼观点、形成逻辑思路以及成果撰写能力

(2)教研、科研方法不得当。

不知道到底有哪些科研方法,也不清楚它们的准确内涵。在方法运用上更是茫然。由于对科研方法的陌生,当然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于研究过程中,往往都是“跟着感觉走”,并不能自觉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在进行研究和写作。

(3)教研、科研理论水平低下,创新含量不高

由于教研、科研理论基础薄弱,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罗列一些感性事实,不能抽象概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大多数成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多为下载、剪贴别人成果的拼凑应付之作。

二、反思与对策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素养。

“企业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努力研究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过程、原则、内容和方法,仔细选择最优教学方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学过程中,在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自身素质等种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1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企业高职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教研活动。学校可组织各教研室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发挥集体的智慧。强调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分析和了解上,放在教法确定和学法的指导上。新教师注重教案书写的规范和认真;老教师力求备出新意,重点在教改创新上下工夫;“企业高职教师”要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不断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1.2进行交流性听课和学习性听课

积极开展教师评学、评教活动,各学院、各教研室要针对评教中学生反馈意见大的老师组织会诊式听课,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针对日常听课中发现的优秀“苗子”,实行重点培养,帮助他们早日脱颖而出,用典型引路的方法,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2.加强教科研理论学习,提高科研素养。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要学会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是前提和关键。要善于学习,要多读课程理论方面的著述;每读一本书,都要做到消化理解。没有这样的功夫和理论积淀,提升科研理论水平就是空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材料积累。此外教科研工作更要掌握一定方法。在论文写作、课题申报时要结合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盲点问题选好题。选题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相结合。掌握研究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鉴别问题、概括提炼要点、经验总结撰写等。多一些学习,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积累,多动手写写,对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尤为重要。遇见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和专业科研人员学习。

3.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

“企业高职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奉献社会的职责使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要想加强企业新教师师德建设,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组织他们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他们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明确教师的职责,掌握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确立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仅要“言传”,还要做到“身教”,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把对个人发展的关注和追求升华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贡献的高度。

4.强化教学督导,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提高包括企业教师在内的新教师的授课能力需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调控体系。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只有真正做到严于督,精于导,构建督导长效机制,才能达到抓教风,促学风,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要严把好新进教师的质量关,对新进教师实施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实施督导员包干跟踪督导制度,从制度上督促新教师提高授课能力。可以将课时津贴的30%作为活动津贴,与教学效果挂钩,由教学质量调控体系评出相应的级别,给予相应的津贴,实现优劳优酬,激励新教师提高授课能力。

结语

作为高职教育战线上的新兵,企业转入的教师想要尽快提升执教能力水平,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因材施教和学风建设等方面,要善于用特殊的思维、思路和方法,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要有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使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并且通过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实践、总结、分析和潜心钻研,探索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一般规律,制订适合于自身的教学方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冬梅.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培养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2008,(12).

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高职医学基础课实验监控机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编号:2015GB2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38-02

高职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药理学。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实验加强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近年来,在医学高职教育改革探索中,有各种不同观点的提出,如在提倡重视加强医学专业课实训的同时,忽略了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建设,似乎医学基础实验课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即重专业实训,轻基础实验,此观点导致基础课实验的开展困难多,教师教学压力大,教学效果差。在高职院校热火朝天的教学改革中,医学基础课实验逐渐萎缩。在此背景下,提出“高职医学基础课实验监控机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课题,通过对现状的调查,找出差距、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旨在重新重视医学基础实验,使之回归到正常的医学教学规律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医学基础实验课现状调查

1. 调查的课程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

2. 调查的对象

选取相应课程教学的15名教师及实验员作为调查对象。

3. 调查的内容

硬件:实验室用房及布局、实验仪器设备及经费投入等。软件:实验室管理、实验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实验效果及实验报告等内容。

4. 调查的方法

(1)问卷调查。设计“医学基础课实验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需对每一项指标给出不同级别的选择,其中问卷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由调查者自由填写。收集后整理统计。

(2)查阅资料。查阅学院《制度汇编》对有关实验实训的规定及制度,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有无实验教学计划及实验指导、经费投入及设备器材添置计划、实验课教案、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实验考核等资料,

(3)观察访谈。到相应实验室观察实验室用房、设施环境、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与实验员交谈,了解专职实验员的数量、稳定性、职责、专业技能,实验实施情况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困难等。

5. 实验现状调查的结果

(1)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见表1(P39)。

(2)观察访谈及资料查阅结果。

①各课实验室用房及环境设施:有实验教室,但无配套规范的医学基础实验必备的“实验教材准备室”,实验用房及环境很随便、简陋;实验室基本设施(墙壁、地面、水、电、实验工作台等)没有达到教学或医院最基本的要求。

②实验仪器设备:大部分实验仪器设备现已陈旧老化。仪器设备添置、更新的较少,无仪器设备专业维护人员;每学期提交的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耗材采购计划难以实现;目前尚无实验动物房等。

③实验员:一个实验员担负多门课程或多个实验室的工作,有的还担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实验员流动性大、不稳定。

④实验课教学管理监控:对是否按教学计划完成实验学时无基本要求;同一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实验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实验报告等没有统一备课,教师各自为政;学校《制度汇编》中有关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的相关规定尚待真正落实,教学质量监控需要真正实施。

二、思考

1. 相关制度需要落实

通过查阅学校《制度汇编》资料,从“实验实训室工作规程”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方案”应有尽有,各项制度、各种规程已经建立,现在需要的是制度的真正落实,是教学管理者的观念需要转变,是对医学教育特殊性的理解。

2. 要支持重点专业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最多,如果以为招生好的专业可以少投入,反正学生会来的,而重点去扶持无人问津的专业,达到所谓专业“平衡”发展,如此实则招生相对好的专业没有得到发展,冷落的专业又发展不起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

3. 要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高职医学教学改革应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应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应保障医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和质量。无论教学改革如何创新,信息化教学多么热烈,教学方法和手段怎样先进,都不能取代医学基础实验的内容和过程。如果用一张图片代替一个标本的观察,用一个视频代替学生的一项操作,不能叫“实验”。

总之,萎缩的是医学基础实验,下降的是医学教学质量,影响的是医学教育的发展。

篇4

近两年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虽也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将思想品质的培养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不能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不利于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一技之长,可持续发展性差。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坚持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办学之路,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与人才市场规律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专长得以发展、创造力得以挖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一技之长。为使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化、具体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化与企业合作办学,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素质与技能并重的“3+4”模块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一方面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参考,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3+4”模块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规律的过程。

为适应制造业高速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及家长对迅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目标,解决办好自动化类高等职业教育资金需求大而投入相对有限的制约因素,结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改革和创新了“3+4”模块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教育三年培养期划分成岗位认知、基础知识、社会实践、专业技能、生产实习、综合应用、顶岗实习七个模块;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三个模块主要在校内进行,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思路;岗位认知、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四个模块主要在企业行业进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学生掌握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按照职业道德培养全程化的原则,依靠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行业兼职教师三支队伍将职业道德培养和养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使职业道德培养系统化、具体化,使毕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一技之长和坚实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第一模块:职业岗位认知。安排在第一学年初,时间2周。结合入学教育,参观6-10家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邀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介绍工作情况,并邀请企业相关岗位技术骨干介绍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知识、技能的需求标准和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建立初步印象,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

第二模块: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安排在第一学年,时间36周。主要在校内进行数学、英语、电工、电子、计算机等基础理论学习及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简单问题和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同时具备较强的电工、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

第三模块:社会实践锻炼。安排在第一学年暑假至第二学年9月,时间10周。学生分散到多家企业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实际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对未来岗位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模块: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安排在第二学年,时间36周。主要在校内进行电气控制、单片机应用、PLC应用、电气传动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第五模块: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暑假至第三学年9月,时间8周。学生分散到专业对口的多家企业参加形式多样的生产实习,将学到的专业技能应用于具体的生产实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第六模块:综合技能培训。安排在第三学年上期,时间5周左右。该模块在校内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多种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中等复杂程度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模块: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下期。学生主要分散到预期就业企业进行顶岗操作,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院聘请企业教师和学院教师双重指导,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学生具备学员和雇员双重身份,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估

在“3+4”模块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通过学生入学后参观实际工作岗位、听取行业专家报告会等途径帮助学生完成对职业岗位的初步认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技能实践――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几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把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锻炼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效果明显。

在人才培养方面,“3+4”模块化人才培养方式能够达到以下目的: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完成对职业岗位的认知过程,较快形成具体的职业概念,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帮助学生在理论和技能学习过程中巩固和强化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思想素质,培养企业能用、好用的高技能人才;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大学外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育教学必须革新教育理念,本文以外语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为视角,提出外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旧理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形式;完善外语课程多媒体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考评机制,使外语文化课程教育目标与多媒体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真正发挥大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的正能量,有效地彰显大学外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育教学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 :大学外语课;多媒体教学;改革路径;外语文化课程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2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48—02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就业研究”(2014-JKGHC-0185);河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ZJC1414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科)规划项目“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2014-MGH-054);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高校革新及其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L-2014-2121)。

收稿日期:2014—08—02

作者简介:强丽(1979— ),女,山西朔州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与实践。

一、优化更新大学外语文化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理念

大学外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是对新形势下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的认识及其更新和完善。大学外语文化课教师应站在多媒体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最前沿。[1]目前,大学外语文化课教育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有必要专门探讨其教学改革问题。

高等院校应结合外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育教学之特点,大力探索大学外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新路径,把握语言文化学科的基本性质,逐步掌握大学外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不同阶段积极地进行大学外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育教学的开拓性工作,革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教师改变“重知识轻素能、重理论轻方法、重占有轻创新、重应试轻应用”的旧教学理念。

大学外语文化教育教学是大学基础课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异国文化的基本途径。大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大学外语文化多媒体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坚决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为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和搭建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平台,高等学校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技巧,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大学外语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主体,高校教师应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地利用和优化各种有利的资源,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教育文化背景,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2]

外国语言教育教学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而且应使大学生有能力用所学语言进行跨国、跨文化交际。大学外语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社会及个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开展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外语文化教育教学在加强多媒体阅读训练的同时,应注意协调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注重培养大学生外语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构建大学外语文化多媒体教学的科学体系

(一)创新外语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外语多媒体教学课程内容

按照课程体系的优化指标,优化课程结构是提倡“听说与全面综合发展”,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高校外语多媒体教师要遵循大学外语文化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充分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研读新的外语多媒体教材,更新外语多媒体课程内容,改进外语多媒体教学手段。[3]在大学外语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应真正做到学与用完美结合,应以“契合需要、分项突破、全面发展”为宜,达到“以用促学、以学致用”的目的,要充分反映现代科学的新成就和社会的新发展,合理安排各门课程多媒体教育教学的先后顺序和衔接配合。

(二)推进外语多媒体教育多元化,打造多媒体立体化教学课堂

大学外语文化教育教学必须彻底改变旧的满堂灌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积极推进引导大学生在多媒体外语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性教学法。在大学外语多媒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大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多媒体学习外语的思维和能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外语学习,将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等与日常的多媒体学习交流等有机统一起来。[4]

利用多媒体手段强化听说训练,克服传统外语教学中常常出现的“哑巴外语”的弊端,增强大学生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在外语多媒体教学中,应通过宣传、讨论和示范等手段构建新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充和更新外语多媒体教学的内容,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要加强对大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实际训练,注重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大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完善外语教学的多媒体体系。要培养大学生通过多媒体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习外国文化的能力,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平。[5]

教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要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注意观察,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多媒体多元化教学;根据外语多媒体教育教学的新特点,采用“情景交际法”, 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大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高校外语教师应结合外语教育教学的学科特性,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制作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课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外语课堂内容,扩充外语教学信息量。随着大学校园网的开通,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探索式的研究性学习,激发其探究欲和研究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6]

高校外语教师应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深化立体化外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同时,也要加强外语多媒体学习辅导和组织工作。

三、完善大学外语文化多媒体教学的管理考评制度体系

要确保外语多媒体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外语学习过程的管理,应制定完善的管理考评制度,完善大学外语文化课的管理评估考核体系。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外语学习做到心中有数;必须贯彻教学目标、思想、手段及计划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的双重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建立以学生为对象的评价制度,而且能够完善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为对象的评价体系。

大学外语文化课程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能反映大学生在外语多媒体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又能检测大学生的综合外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外语语言习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为全面推进外语多媒体教育教学提供基础数据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英)罗纳德·巴尼特著.蓝劲松主译.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3.

[3]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李丽,孙颖屏译.教育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关键词职业标准;微免;教学;践行

理念是指导工作和生活的内在重要动力源泉,教学基本理念在教学中的贯彻非常关键,直接引领职业教师前进的方向。在《微免》教学中,师德为先,言传身教,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具有理想,敬业和奉献精神,以德服人,自尊自律,待学生如自己的兄弟姐妹,建立团队精神,以人格、学识魅力感染同学。时刻牢记人人皆可成才,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学习微免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以业务能力为重,专业教师必须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实践、反思,不断总结归纳,提高专业能力[1,2]。同时,作为一名职业教师,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学习专业知识、职业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最新的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动态变化,不断掌握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模范[3,4]。

1专业理念与师德在《微免》教学中的贯彻

1.1职业理解与认识

在《微免》教学中,对于护理班和药剂班根据职业岗位的差异从而设置的课时和教学标准也有所差异。针对培养护士岗位的要求,《微免》教学安排中主要强调微生物的种类,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所致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防治原则,教学需与临床零距离结合,使得护生对各种病原体有直观感性地认识;而对于药剂班的学生,更多的教学重难点放在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药物中的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等等,紧密与该岗位的要求相结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和完善,观察行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和产业发展要求[5,6]。

1.2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在《微免》教学中,不少学生觉得该课程较抽象难懂,较难记忆和归纳,所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应该多关爱学生,和他们交流沟通,做好心理引导,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在讲述《超敏反应》这一章节中,需要结合微生物和免疫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该反应,对于四型超敏反应的区别正是理解掌握该章节的关键,所以攻破这一点则去除学生心中的疑虑,把握讲授的关键所在。

1.3教育教学与行为

教师应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在《微免》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比如在《病毒概述》讲述中,在经典的讲授教学方法上大胆尝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简约PBL),中高职贯通两个班作对照试验,实验组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小组成绩作为组内同学成绩,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其中实验组教学效果良好,同学们参与度较高,较好地发挥了团队精神,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课本和课前查找资料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针对有错误的回答进行解释和讲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营造了探索和敢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7,8]。

1.4个人修养与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富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坚定信念。在《微免》教学中,教师坚持实践导向,做中教,做中学,在开展实训课程中,比如在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形态》时,在理论课讲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发现病原菌的真实图片,在发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阴性结果,观察不到或者和理论课中有冲突,那么教师在课堂中走动时一边讲述一边示教,针对每位同学所出现的问题解释和帮助解决,鼓励学生课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引导学生善于自我调节,保持平和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乐观向上、细心耐心,有亲和力,衣着整洁得体,语言礼貌,待学生如朋友,相互交流,寓教于乐[9]。

2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

2.1教育知识

中职学生年龄还处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教师需要掌握其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大部分学生心智还不如大学生相对成熟,理解力也没有大学生强[10];那么教师面临同样的医学基础课程时,对学情的分析显得特别重要,需要掌握人才成长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微免》课程较抽象,理论性较强,那么如何将抽象晦涩的专业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时,不断调整,同时还需要从通俗回归到专业语言,加强护生和药剂专业的专业性,努力学习职业教育知识,顺应时代的发展[11]。

2.2职业背景知识

针对护士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护士行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鼓励学生加深其职业危机感,不断提升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教师需要掌握《微免》课程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同学起到引导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应掌握护士岗位所需职业资格,掌握所教护士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所以具有护士资格证又掌握《微免》课程的“双师型”教师更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12]。

2.3课程教学知识

教师应熟悉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护士培养过程中,《微免》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需要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课程标准。该课程由研究生专门学习免疫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掌握该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也按照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初步建立一套适合中职学生学习《微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4通识性知识

学校对于教师人才的准入标准进行了提升,基础课的老师入选之前必须要求是相同专业的硕士以上全日制研究生,在入选之后,不断加强新教师的培养工作,让每个老师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在要求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基础上还要求新教师学习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同时,使之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将多媒体教学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保证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质量。

3专业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

3.1教学设计

新教师进入岗位后,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基于护士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在《微免》实训课程中,教师会带领学生参与超敏反应皮试试验,ABO血型鉴定,血培养操作过程,全真模拟临床上的操作,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2教学实施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将抽象的《微免》知识与临床病例分析相结合,采用案例导入的方法提出疑问,用最新的新闻引导其学习,比如将最新出现的“埃博拉病毒”和“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引入,强调病毒的危害,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自身去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训练,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

3.3教育教学评价

职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结合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方位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在《微免》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提问,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成绩评价方法,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此外,也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微免》教学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和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前提,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教师职业是用生命照亮的职业,需要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但如果停留于此,那只是合格教师的水平,只有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用标准对照自身进一步进行改善,使教师的生命价值放出光彩,达到优秀和专家教师的水平。优秀的职业教育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管齐下,相互监督,外在教育与自省自律相结合,才能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参考文献

[1]林卫兵.“双师型”教师不等于“双职称型”教师〔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4,66(1):30-31.

[2]王素云.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8(35):127.

[3]涂三广.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制度发展之路与展望〔J〕.江苏教育,2015,66(32):9-14.

[4]夏洪伟.畜禽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4,42(6):177.

[5]刘福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的意义〔J〕.河南农业,2014,25(7下):10,12.

[6]王若言.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7]王春敏,李丽秋,等.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与微生态理论相结合的益处初步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6):44.

[8]陈代林.试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9]张石.职业教育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10]周晞.论初级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11]丛文龙,.高职院校“课程-专业”双轨制教学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0,(1):48-50.

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 专业化发展路径 教学反思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8年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是以应用为目的,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要求》中建议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和行业英语阶段,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行业英语教学是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但与之又有很大的差异,基础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而行业英语教学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这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把行业英语渗透到教学中来,公共英语课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2]。

一、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是英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实现高职英语教师队伍专业化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不断学习,逐步获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3]。教师专业化具有发展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示范性四个特点,发展性是指教师在其整个教学生涯中,根据社会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不够成熟向成熟过渡,这一过程即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以丰富的不间断的教育背景为基础,以自我发展的需要为动力,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在教师专业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和探索,使自身的专业结构专业职能素质和教学理念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并在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实现本体价值。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教育学及语言学理论知识

英语教师首先是教师,是教育工作者,其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另外,作为英语教师在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对语言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的发展趋势等要有所了解,能够不断更新英语教育教学理念,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英语教学。掌握语言学知识对语言教师有两大作用,一是能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语言的本质,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选择并使用符合语言运用规律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明确“教什么”,还能知道“如何教”。

2、英语学科及英语教学的专业素养

教师应具备英语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同时了解中西文化,能将跨文化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这里专业素养除了英语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一定的英语学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即综合、灵活地运用已有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另外,英语教师应该在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熟悉英语教学的组织方法及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情感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动机、态度和性格等对英语学习的成败有着特殊的影响。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英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和引导学习者正确的外语学习动机,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外语教师的重要责任,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才能影响和改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3、具体岗位的专业知识

英语教师应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开设职业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为了适应某类职业能力要求而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其职业针对性强,与专业服务方向的关系密切,比如外贸单证与函电,商务谈判,酒店管理等专业知识。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英语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并且要学习和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要熟悉各种教学媒体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善于收集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的先进方法,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各种教学软件的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5、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任务日益复杂化、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英语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敦促自己吸收学习新知识。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走进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理论和实践,抛弃“教书匠”的角色定位,学会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反思,检讨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更新观念,转变行为,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另外,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要善于交流,通过交流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互相学习、彼此帮助、共同成长。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高职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生情况不断变化、教育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新职业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研究职业教育中的新问题、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方法。

首先要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高职英语教师应自觉地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语言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组织方法。

其次要重视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和对话,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同学校的教师、同地区的教师以及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是我们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以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和对话是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最后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发展,“粉笔+黑板+录音机”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已经是时代的要求。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2、重视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高职英语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日志、教学观摩、问卷调查、教学录像等形式,对教学的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进行反思。教师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4]。另外,通过自我反思,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更好地认识自己,为调整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打下基础,最终实现专业化发展。

3、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岗位能力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由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大多由师范院校培养,普遍缺乏职业教育背景及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教师的专长与现实环境不匹配。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专业课堂,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向专业课教师学习,了解该专业的毕业生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需要哪方面的英语知识,并且还要熟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多阅读专业书籍,以便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有的放矢。此外,高职英语教师还要经常参与社会实践,了解更多的新技术,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语言教学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同时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是增加课堂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4、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学生对英语的实际需求情况来制定合理的英语教学目标,并根据该目标制定相应的英语教师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以“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A、B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直接导致了英语教学以“应试”为目的,阻碍了英语教学改革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以“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关键,加快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订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估体系,把评估的重点放在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满意度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上来。通过制定客观、可操作的激励性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以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职英语教学进行新一轮改革之际,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顺应改革的发展,加强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技术化程度和科研能力的开发创新,促进英语教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 查爱萍, 谷素华. 顺应ESP趋势实现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J]. 职教论坛, 2009(8) 57-58.

[3] 张博伟, 曹月新.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14) 72-74.

[4] 梁, 高隽, 郝雅楠, 徐源. 教学反思对英语分层次教学的促进作用――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 81-83.

课题来源:

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批准号:201401840)

篇8

关键词: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提升;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订单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201401198),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五批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青年项目“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TXYQ13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职业教育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并提出了要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刚性要求[2]。可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服务需求的定位更加明确,产教融合的路径更加明晰,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渐提高,特别是对教师跟随产业技术发展和前沿技术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建立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系统培养体系刻不容缓。

二、当前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需求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产教融合、特色办学,这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推进产教融合的关键。基于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主要包括:

1.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对全体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其内涵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资源、了解和研究学生、合理安排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语言表达、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等。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包括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掌握以及基于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等。

2.知识融合能力。随着高职教育向产教融合发向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学科体系”的影子将逐渐淡化,产业发展中的“跨界”、“融合”等特征逐渐凸显,因而要求高职教师要具有融合多学科知识,掌握综合实践技能的能力。

3.创新发展能力。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对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了要将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具有跟随最新技术技能并将其积累和传承的基本能力。

4.专业化发展能力。高职教育发展逐渐经过了百花齐放的探索期,走向体系化发展的道路,高职教师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专业化发展的阶段。因而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从零散的多元化发展逐渐走向体系化发展阶段,专业化发展能力将逐渐成为教师优胜劣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制约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

(一)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更重视实践教学,而且将实践教学的主体定位于专兼职教师两个主体。但对于其中一个主体的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认识还不够到位。高职教育强调服务产业发展和就业导向,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核心是毕业生能够跟随产业发展步伐,实时掌握企业需求的技能和素质,这就需要其培养主体即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洞察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知晓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掌握企业需求的新技能。从目前来看,各高职院校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宏观规划不足、起步缓慢,导致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基于实践能力的准入制度尚未建立

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历或培养经历逐渐成为高职教师的入门条件和考核要素,但综管现今的高职院校,将企业实践能力纳入教师准入标准及将实践能力纳入专任教师考核体系的尚不多见,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也未形成明确的制度,未将实践能力作为硬性的评价指标,对教师具有企业实践工作历的准入要求仍在“提倡”阶段。高职教师的主题来源依然是传统学科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员,教师实践能力大都存在“先天”欠缺[3]。

(三)提升实践能力的动力机制不健全

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中关于师资的评估也仅以生师比、职称比例、学历情况等作为主要依据,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仅以“双师素质”比例作为主要指标,但对“双师素质”国家尚未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宏观评价导向上对教师实践能力就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指导。从各高职院校教师职务晋升和分配制度改革来看,也依然将学历、职称、科研水平、专业成果等作为主要依据[4],对实践能力的评价从重视程度、制度建设、实施环境与保障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高职教师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缺失、引导政策和支持力度的不足,加之教师对实践能力提升存在畏难情绪等,使得教师进入企业提升实践能力的动力不足,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号召难于得到有效响应和实施,尚需建立完善的实践能力提升动力机制。

(四)提升实践能力的渠道不畅通

目前,高职教育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包括内部以老带新、企业挂职锻炼、脱产培训、技能比武、参与技术服务等,虽形式多样,但系统性和计划性不足。有效的实践能力提升应将教师的现有实践能力水平、培养渠道、培养载体、进度安排等一并考虑。其中培养渠道和培养载体是实施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和保障,目前零散的、随机性的企业挂职锻炼、技术服务等培养载体加上培养过程评价的缺失,很难保证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还需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固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形成系统化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从而打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渠道,建立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四、基于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系统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体系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5]。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应是一个经过系统设计、分步实施、A段考核、持续提升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速度与水平,取决于是否具有完善的专业化发展培养体系。基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在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因此理想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体系应基于不同教师的实践能力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量身定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系统化、可持续化培养计划与路径。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探索建立了一个包含专任教师培训部、兼职教师培训部及教师交流部在内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专兼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确立了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体系,针对校内专业教师,制定了重在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内容体系,同时建立了考核评价制度,实施了分类分项评价,解决了教师培养的原则、方法、内容、评价等关键问题。

(二)校企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需要良好的平台和载体作为支撑,而良好的平台和载体要源于实践能力的基本诉求。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内涵是基于产业发展需求而定的,因此平台的搭建、载体的选取都离不开校企合作这一基本途径。从国家的政策导向上来看,强力支持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以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前沿的培养资源、固定的培养计划、完善的培养机制,这就需要各院校从治理结构出发,顶层设计校企合作的平台与内涵。同时基于高职不同专业的特色,还需要在专业层面探索双师工作室、企业工作站、技术开发中心等多元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作为学院系统设计的有效补充。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院治理结构改革,成立了由大型企业总经理担任理事长和副理事长的学院理事会,将双师型教师培养作为理事会重要职能之一,与广州地铁、广铁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协议,以“互派互聘”等形式建立了长期性的师资培养机制。同时学院打破原有管理体制局限,选取技术研发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教师,率先在校内组建由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命名的双师工作室31个、在企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站29个,解决了年轻教师或技术研发能力不强教师的校内培养培训问题,使之成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另一个主要阵地。

(三)建立教师实践能力的动力机制

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有良好的平台、系统的设计之后,亟需解决的就是教师自身的积极性问题即动力问题,让教师既认识到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又愿意参与到能力提升的活动中。解决动力问题的根本还是要从“责、权、利”出发,形成长效运作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引导教师既要落实教师联系企业的责任,又要获取具有自我提升的权利,同时要保障教师参与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基本利益。

参考文献:

[1]阮彩霞.教师专业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4).

[2]袁贵平,蔡黎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

篇9

一、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关键问题的理解

1.“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在德国的职业学校中有两部分学生,一部分是“双元制”学徒,另一部分是全日制学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中有70%参加了“双元制”培训,另外30%在全日制职业学校学习,从表面上看,这是两种途径,实际上“双元制”模式占了几乎全部的比重。全日制学校有三种类型,一是职业完全中学,二是职业专修学校,三是职业预科学校。除了职业完全中学的学生毕业后要进入大学之外,其他两种类型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还要选择工种,进行“双元制”的培训,只不过企业可以免去其职业基础年的培训过程。而德国的“双元制”有法律上的保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参与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途径,要将隐含在“双元制”体制内的合理因素,运用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这方面全日制学校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2.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是德国职业培训的主要模式

学习领域的划分和行动导向方法地位的确定,是德国职教体系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他们确实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学习领域的重要之处就是面对这种现实,从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划分了不同的行动领域,用行动导向法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它的重点是放在行动上,而不是抽象的公式推导、繁琐的理论验证上,只有在行动中进行训练,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工人,抽象的理论描述是培养不出有职业能力的工人的。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首先打破学科体系,恢复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体系变化的结果必定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3.能力培养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

学习领域、行动导向和关键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中一直就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国原国家教委在1998年初就明确了能力本位职教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认真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关于“关键能力”的分析方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力要求和目标,这也是我国职教深化改革的关键点。

4.完善的中高职贯通体系为技术工人继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是高等职业教育从1997年到现在仅仅是十五年的时间,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借鉴德国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建立规范的高等职业培训体系,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来带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5.职业培训的内容,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而不断拓宽,这是目前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最近几年德国的职业种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变化,这是任何国家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因此职教体系的构建应该考虑到容纳新技术、新工种的灵活性,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要借鉴这方面的经验。笔者学校通过双元制校企合一模式的试点,在将教学大纲和培训大纲本土化的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教育教学动态实施等方面感触颇深。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双元制”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职业培训,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在企业进行实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企业受训的时间多于在学校学理论的时间,企业在职业培训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德国 “双元制”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干预、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并起到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一个主体与企业密切合作,行业协会扮演重要角色。

“双元制”引进我国常见的模式就是产教结合(或叫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市场对接、与经济接轨的有效载体,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培养,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同时企业可以根据本身的需求来培训学生,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这种模式由于缺乏适宜的土壤,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突出的原因在于:双元制模式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元,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目标,在教育责任上责无旁贷,因此学校作为双元制的一个“元”往往是积极的。但是,企业却往往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多数参与合作办学的企业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作用很难发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缺少实质的“产教融合”,致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很难真正达到合作的实际目的。

因此,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从2008年起着手实施的中国特色双元制校企合一模式,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吸引优质企业以“双赢”的形式进入学校,融合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全面推行“学校即企业,课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教育教学以职业为导向,开展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理论教学以案例为主,实训教学以项目课题为主,让学生学习设备操作技术、维护保养技术、质量管理技术、生产管理技术等,完成教育教学从虚拟模拟真实的零过渡,实现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零距离转变、学生技能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目前这种尝试已经进入了实施性阶段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可以肯定,校企合一的模式从根本上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它也必将成为我国破解校企合作难题的成功范例。

三、引入双元制考核模式将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考试考核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手段,只有客观规范才能使考试结果令人信服,也才能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德国“双元制”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主要是因为其培训质量高,而这一高质量的培训又是以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为保障的。

在“双元制”模式下,学生毕业也须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的技能考试, 主要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由行业协会实施。另一类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 包括笔试和口试,有职业院校实施。学生通过考试后, 获得的证书也是两类: 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通过相应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另一类就是由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除此之外,学生还须参加中期考试,主要目的是通过考查学徒工的培训成绩来检查企业培训计划的落实程度。没有中期考试成绩者不得参加结业考试。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都是按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考试一般安排4~6个小时。如考试通不过, 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 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为了确保考试的客观性不受培训机构影响,“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进行,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双元制”模式考试强调统一规范性,同一职业或不同职业的相同科目的考试在同一时间举行,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证书不仅在德国得到承认,而且在欧共体的一些国家也得到承认。这使我们也可以看到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权威性”及其在世界职教界所享有的声誉。

我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往往是本校出题考核评价或者由国家专门的技能鉴定机构进行考核,但不管是哪种评价形式,实际上都是对学生所学课程知识点或技能点的考核,或者是一种单方面的水平测试,企业和行业的参与不够,造成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实际工作能力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和行业很少参与学生的评价考核,学校在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时,也很难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准确的方向,增加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长此以往,学校教育和行业需求两条线的教育很难有更多的交点,表现出来的就是教育与应用的脱节。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评价方式,采用第三方评价,由行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并进行评价,或者由职业学校和行业共同评价,这样会更有利于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的有效应用。当然,这种评价形式的实行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企业与学校沟通层面、在实际的操作层面等做大量的工作,但是,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如果要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这条路还是一定要走的。

篇10

1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1.1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

本课程原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前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鉴于本门课程的应用性强,通过教学改革坚持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技能,加强技能训练,强化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的病理检验与病理诊断能力培养,为行业系统畜禽疫病“病理诊断”一线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2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属于一种应用型人才,其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旨;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本课程教学原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主要以阐述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疾病经过与转归,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畜机体所呈现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变化为主,旨在让学生明了畜禽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基本规律,为认识疾病和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加强技术技能方面的教学,重点加强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的病理检验与病理诊断等实用技术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运用尸体剖检与病理检验等病理诊断技术、参与畜禽疫病的病理诊断的实际能力。

1.3凸显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一重点,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凸显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强化和落实“教、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着力较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教学原以理论讲授为主,配以少量的课堂验证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极为薄弱。本次教学改革通过增加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扩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突出教学方法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借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行业生产中实际技术问题的方法能力。

2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2.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建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动物医学类专科《动物病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以基础理论为主,应用性不强,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本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整合,将原有的基础病理、器官病理、疫病病理三个模块整合为病理基础和病理诊断技术两大模块。改革原有基础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创建了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知识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

2.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际能力培养

传统动物医学类专科《动物病理》教学多为“理论讲授+验证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本课程组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在原有“理论讲授+验证实验”基础上,通过增设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内外门诊病理诊断实习,创建了“1+3”课程教学环节(理论讲授+验证实验、综合实训、门诊实习),借以拓宽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教学实施的时间和空间,强化能力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优势,创建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和校内外兽医门诊等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行业人才、技术、设施、设备等资源优势,优化课程教学资源配置,完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动物门诊病例诊断项目与工作任务,营造真实的动物病理诊断工作情境,创建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系统强化病理诊断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对动物疫病病理诊断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3教学改革的应用效果

3.1教学改革实施班级

本教学改革实施的班级为我校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兽药生产与营销等3个专业,2006、2007两个年级12个教学班级,共计420名学生,与实施改革前进行分析和比较,其实施效果明显改善。

3.2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见附表)

附表主要教改环节的实施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