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8 17:5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全县茶产业人才队伍共计5人,其中管理岗1人、专业技术岗4人(3人在县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岗,1人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专业技术岗 ),茶产业人才队伍弱,还要引进茶叶专业技术人才。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积极谋划全县茶产业发展。通过多年的努力,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全力投入全县茶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万亩,投产面积**万亩,茶产业已成为我县脱贫攻坚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助民增收、实现提前一年脱贫出列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全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仅人4人,乡镇仅**镇有1名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少,指导服务全县茶产业发展人才缺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篇2
一、调研目的
通过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进一步摸清我市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我市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为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二、调研内容
(一)我市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从营业收入500至5000万元、5000万元至1亿元、1亿元以上三个层次开展调研并进行阐述)及生产加工型企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型企业、农式企业等非公有制骨干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二)到2010年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
(三)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流失情况。人才流失的原因;人才流失的数量,其中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等流失情况;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等。
(四)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培养及人才引进工作情况
1、培训情况。20**—20**年培训的人数,培训方式和渠道。各地用于培训方面的投入情况。各县(市)、区企业是否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基地。
2、人才引进情况。20**—20**年引进人才的数量,其中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工人技师的数量;引进的方式、渠道;所引进的人才平均在企业留存的时间。
3、引进人才的使用情况,管理方式和办法。
4、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占企业总量的比例。
5、各地在培训和引进人才上制定了哪些政策和办法,建立了哪些组织,搭建了哪些平台。
6、在人才培训和引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六)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
1、各县(市)、区主管部门与当地组织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企业实地进行调研。
2、召开骨干企业负责人座谈会。
3、发放调查问卷。
四、调研时间
本次调研工作从4月下旬开始,至6月中旬结束。市局与市委组织部也将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到各县(市)、区调研,调研时间另行通知。
五、具体要求
1、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此次调研工作,由各县(市)、区组织部牵头,中小企业局具体组织实施。各地组织部和中小企业局要高度重视这次调查研究工作,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协调、衔接和合作,切实把本次调研作为转变服务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推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保调研活动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2、明确任务,精心准备。各县(市)、区要按照此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调研方案,统一部署,抓好落实,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调研扎实有序地开展。各县(市)、区要以这次调研督促为契机,切实抓好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县(市)、区要认真填报表格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同时附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名单,于6月10日前报市中小企业局。
六、组织机构
为确保此次调研活动取得实效,成立调研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市中小企业局局长
成员:**市中小企业局科技质量科科长
**市中小企业局科技质量科主任科员
附表:1、非公有制企业(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人才情况调查表
2、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流失情况调查表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岗位;教学模式;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67-02
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出发点,针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行业专家、各级医院针灸科、康复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保健机构等进行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对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综合岗位需求,充分把握行业用人需求。
一、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对山东省内综合医院针对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其所对应的岗位能力进行调研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代表性就业岗位,见表1。
二、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融合职业岗位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见下页表2)。
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紧跟人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根据专业调研结果,进行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确定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严格执行学校专业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每三年对方案进行一次大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得到优化。
四、修订完善“学训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与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建设,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根据职业技能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交替进行,贯穿于整个的培养过程,完成校内识岗、医院和保健企业跟岗及顶岗培养过程,做到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三层次”递进,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针灸推拿人才。与医院合作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与企业深度融合,实行订单培养。定期召开针灸推拿专业校企合作研讨会,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审定,并对校企深度合作进行认真探讨,邀请医院、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领导出席会议。根据针灸推拿专业概况、师资队伍、校内实训条件、实习就业、专业建设、职业资格培训等情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设想。举办“名医大家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母校行”、“职场体验报告会”等活动,加强校企文化的对接。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法制报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义诊、创新创业教育等活动,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推进“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以项目教学为引领,导入项目理论知识,通过项目实训,深化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教学内容不断融入职业技能大赛及行业职业鉴定技能标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现高职教育实用性和职业性特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机整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学习与实训场地分离的形式,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一体化实训室同步完成。引导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研究,建设期内争取申报两项有导向性的教改课题。
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立创新服务团队,由老师负责指导工作,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借助新建的“针推理疗室”,充分调动学生投身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
篇4
一、我县人才队伍现状基本特点
1、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仍不相适应。
据本次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我县人才资源总量为6127人,其中:党政人才1397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4人,专业技术人才4730人,97年以来取得助师以上职称的乡土人才384人。根据衢州市人才资源环境分析报告,截止**年12月31日,我县人才总量12084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11.2%,列全市第4位。自98年以来,全县人才总量年均增长幅度在2.21%左右,人才总量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但是从调研中也看到,我县人才总量同时又凸显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是横向比,与周边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截止**年底,以统计口径我县拥有各类人才7528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3%,全国、全省则分别为4.8%、5.9%。据全省科技统计监测报告表明,我县“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在全省84个县(市、区)中名列第79位,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4-5个百分点。二是纵向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县坚持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GDP年均增幅达9.86%,而2.21%的人才增幅却远远落后,特别是**年全县人才增幅仅为1.12%,人才总量出现了平稳趋势(见图1),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足够重视。人才资源水平的滞后,势必影响到今后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篇5
[摘 要] 专业调研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起点。目前专业调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料堆砌较多;调研目的偏重于专业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必须从四个方面加强专业调研工作: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加强对专业调研工作的规划和保障;增强调研的目的性;不断提高专业团队的调研能力。
[关键词] 专业调研;有能力者;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7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5000103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学习领域课程与教学模式探讨”(项目编号:2010JA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郝一洁(1968-),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院督导员;李南峰(1951-),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督导专家组组长, 高级实验师;罗芸红(1971-),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督导专家组副研究员。]
专业调研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起点。通过专业调研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为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的设计提供依据。因此,专业调研工作的质量对专业人才方案的制定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笔者对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的各专业调研报告进行了分析,以求对进一步提高专业调研工作有所裨益。
一、各专业调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资料内容简单,堆砌较多。大多数专业调研报告篇幅都很长,最长的调研报告达两万多字,少的也有六千字,大多数专业在一万字左右。但这么长的篇幅多是资料的堆砌,有的甚至把调研问卷都放在调研报告中。有的专业调研一听企业说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就不加分析地认为要增加口才课、谈判课。姑且不说企业的要求是否都合理,实际上学生综合素质、沟通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不是增加一两门课程就能够解决的。
2.调研目的偏重于专业需求数量。 调研目的不同调研工作的侧重点就会不同,比如在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专业申报时,也要进行专业调研,调研目的重点显然在于专业需求数量,以证明专业存在的现实基础。一旦专业已经开办起来,再进行专业调研,其目的显然应该是针对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但从十堰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各专业的调研报告看,各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同专业申报调研相混淆的现象,用了较大的篇幅罗列从国家至地方的相关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证明了本专业存在的现实基础,同时形成一些诸如“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做好职业规划,加强素质教育”等比较笼统的理念,对人才培养的方案修订缺乏实质性指导。
3.调研工作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各专业调研报告显示,大家都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行业、企业、同类院校以及毕业生调研。但各专业的调研往往结论都是“xx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xx专业人才较受用人单位欢迎” 等比较抽象模糊的结论,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在院校调研中,很多专业都罗列一些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却没有分析自己专业的优劣势,没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定位分析。甚至部分专业细致地陈述了调研过程,但并没有调研结论。
二、专业调研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调研工作不扎实,网络调研多于实地调研。之所以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的调研大于对人才需求内涵变化的调研,是因为国家行业、区域和产业需求的相关资料易于在网上获得。虽然各专业带头人也都意识到了调研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逻辑起点,但时间紧任务重,平时没有积累,为完成任务只好仓促应对以完成学院要求的任务。所以各专业调研报告都显得有些仓促。
2.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够准确。本耐和德莱福斯等的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劳耐尔等发现和确认了各发展阶段对应的知识形态。根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以毕业生35年所能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看,3年制高职的教育培养目标则应该定位于有能力者。有能力者是指能够在职业情境中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专业任务,利用专业规律系统化地解决问题,针对部分任务和环节独立制定计划、选择工艺和工具并进行质量控制,在此过程中注意与他人合作,体验任务的系统性并发展相应的合作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
从十堰职院为制定2011级人才方案而开展的专业调研工作看,许多专业都是泛泛调研,缺乏针对性,没有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针对职业成长中的“有能力者”这一阶段的核心能力进行调研分析,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或高或低。专业目标定位过高往往把素质拓展课当成学习领域课程设置,专业目标定位过低往往把专业基础平台课拔高到学习领域课程,或者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平台课过多甚至导致“大平台,分方向”的学科式思维回潮。
3.专业调研主要靠专业带头人“单兵作战”,力量有限。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学院骨干校建设任务紧迫,各项工作任务都很繁重,专业教师都忙于课程建设,再加上专业带头人并没有实质性的办法调动教师参与到专业调研工作中,目前的专业调研主要是专业带头人自己“单兵作战”。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只好主要采取网上调研,应付完成任务。之所以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的调研大于对人才需求内涵变化的调研,是因为国家行业、区域和产业需求的相关资料易于在网上获得。专业教师参与调研不够的一个结果就是,没有或极少校企合作,导致教师自身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定位认识不清,致使课程建设方向偏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实施难以到位。
三、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调研工作的思考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内涵也会不断变化,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随之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背景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内涵的要求,收集有关专业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与调整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科学的结论。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专业调研工作。
1.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要建立起平时积累和集中开展相结合的调研机制:一是要鼓励老师根据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向合作企业、兼职企业专家和自己熟悉的毕业生调研;二是把专业调研作为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任务之一进行安排;三是每年都进行一次有组织地向社会行业、企业和应届毕业生的调研。
2.加强对专业调研工作的规划和保障。专业调研是专业人才方案修订的逻辑起点,但专业调研工作并不是一项可以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的任务。因此,建议系部应当对专业调研工作进行规划,建立常态运行机制,要赋予专业带头人一定的权利,调动所有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甚至平台课程教师都参与到调研工作中来,并安排适当经费加以保障。
3.增强专业调研的目的性。调研不能泛泛开展,各专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调研应有相应的针对性。一是专业调研应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培养“有能力者”展开。二是各专业应针对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每年的调研重点,不要每次都泛泛地调研。
4.不断提高专业团队的调研能力。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数量也快速扩张,一大批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被推到了高职教育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位子上。客观地说,这种快速发展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实践调研能力亟待加强。所以,专业带头人应带领专业团队,积极提高自身开展专业调研的能力,要视专业调研为己任,主动关注专业、行业、企业发展动态。既要进行网络调研,更要注重对社会行业、企业实地调研;既要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开展调研,又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和毕业生定期联合调研;既要调查,更要善于综合情况、分析问题加以研究,以切实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jitui”为你整理了这篇专家工作站建设及运行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按照县委人才办《关于开展专家工作站专题调研的通知》的要求,我局对专家工作站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凤县专家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贯彻落实情况
一是学习领会《凤县专家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的内容和精神;二是根据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专家工作站的特点,建立灵活机动的管理制度;三是规范化管理,合理化实施。由于聘请的专家都是省市一些高校的教授和本地的“土专家”,根据实际需求,多次邀请专家开展培训、技术指导等活动;四是将专家站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量化考评,严格奖惩。
二、专家工作站建成以来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企业专家工作站
一是充分发挥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在凤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站搭建专家工作站网络办理业务窗口,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和企业网上注册申报项目指导等快速便捷的服务。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辅导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清华大学现代企业管理创新高级研修培训一次、组织县内中小企业去徽县陇徽矿业现场培训参观企业管理经营情况,参加了宝鸡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智慧之光”系列讲座两次,组织县内中小企业参加省,市各类网络培训及大专院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洽谈会”、“人才招聘会”每年两次;邀请市知识产权局专家来我县给企业搞培训、科技开发中心副主任罗永忠深入基层开展各类中药村等培训辅导活动。截止目前,开展培训10场次,完成各种培训辅导约1100余人次。
三是专家工作站实行柔性流动和动态管理方式。其服务时间、方式、报酬及其它事项,由工作站和专家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商定。专家平时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工作站保持联系,在双方友好协商前提下,专家联合培养本土技术人才,为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服务。每季度到现场办公一次。
四是创新为企服务方式,提供问题诊治活动。专家站建立了中小企业微信互动平台,为专家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平台、为企业及时答疑解惑,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政策解答、法律咨询等“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先后深入庞家河金矿、四方金矿、声威等企业开展了生产经营状况调查、技能扩改、水泥及建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和开展“水泥、地条钢、电解铝”产业调查等一系列调研,面对面为企业出谋划策,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指导,为企业发展探明方向。
(二)林麝专家工作站
一是基本建设和保障工作方面,修建建筑面积 640㎡试验楼一座,建成1000㎡规范化试验示范场,定制试验台和购置实验仪器设备20台(件),规划建成动物检测化验室、培训中心及专家宿舍装饰完工直至入住。与此同时,讨论、制定并实施陕西省林麝养殖技术研究中心管理章程等规章文件。
二是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方面,重点开展进行了林麝养殖中常见疾病研究与优质种源的选育,组建了以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0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和成立了由本地“土专家”和林麝养殖能手组成的8人技术推广队伍,开展系列林麝养殖技术培训活动。
三是外联和合作发展方面。接待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陕西省科技厅、云南省科技厅、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上级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和同仁堂等企业领导的视察、调研20批次多。做好扩大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宣传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合作发展的野外科研平台(基地)之一。
四是受陕西省林业厅的委托,完成了《陕西省林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30)》;《中国保护林麝研究中心》申请报告;《陕西省林麝野化放归规划(2016-2025)》;报告的编写工作。《陕西省林麝首次野化放归实施方案(2016年-2018年)》已上报国家林业局。以中心为平台,成立了以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科学院的组成的领导小组;以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中心,联合西北大学、宝鸡市林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凤县逢春济民可信科技养殖有限公司组成的责任分工明确、有效合作的技术小组,陕西省首次林麝放归野化驯化基地:选择凤县逢春济民可信科技养殖有限公司蒋家沟基地为野化驯化基地。在中心选调10只林麝种源进行半野化驯化后进行了放归。该项目为世界首次林麝野化放归,能够改善野生林麝种群遗传多样性,扩大野外林麝资源,为进一步开展人工繁育林麝放归野外积累经验,丰富林麝野外生态生物学资料。完成中心“宝鸡市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项目“宝鸡市林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工作,并通过了宝鸡市科技局专家组的验收。
五是以宝鸡市林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凤县逢春济民可信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在总公司的支持下,依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成功申报“林麝驯养繁育技术标准化及养殖麝香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是国家工业转型升级---中药材提升和保障重点项目。
三、专家工作站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凤县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培训辅导、技术支持和问题诊治等。但是,专家工作站存在管理不够规范,工作开展还不够经常化、制度化等问题,特别是受运行经费等问题的影响工作站后续建设及运行难以为续。
四、对进一步健全完善专家工作站建设政策机制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继续发挥企业发展专家工作站的作用,加快建立集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各类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为一体的本土专家协会,发挥专家工作站与协会之间的桥梁作用,为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实现人才的合理配备,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篇7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握“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水文”这一主题,按照省局党委的要求,结合*水文工作实际,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核心,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努力把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并及时总结转化为政策措施和制度,解决影响和制约*水文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调研内容及原则
按照省局下达的责任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结合我单位年度调研计划,着重围绕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水文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服务科学发展、解决全省水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
调研要坚持解放思想,务求改革创新;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深入分析研究,切实解决问题。
三、具体安排
(一)方法步骤
调研采取领导干部领题调研和开展专题调研相结合,调研时间集中安排在11月份。根据确定的调研课题,采取实地调研、蹲点调研、问卷调研、座谈调研、研讨调研等方式进行,也可多种形式结合进行。
1、调研准备。制定具体调研方案,发出调研通知,设计调查问卷,组织调研队伍。
2、深入调研。局领导带头进行调研,调研课题的具体组织协调等工作由涉及的科室负责。同时,局领导结合分管工作,指导相关科室开展调研。
3、形成报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梳理出在科学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工作思路,形成调研成果。
4、成果转化。对调研中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立即予以解决;对调研中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思路;对于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逐级向上反映,提出意见和建议。逐步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与办法,推进政策制度的科学完善。
(二)课题安排
1、调研课题: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水文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调研内容及成果:通过对我*水文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现状的调研,分析制约当前水文工作发展和服务水平提高的突出问题,理清思路,切实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水文服务水平和能力的现实问题,全面进步推动*水文现代化建设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
2、调研课题:如何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职工素质,为*水文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调研内容及成果:就如何抓好水文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技术和高科技人才队伍、水文监测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对策,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人才队伍建设中去,以职工素质的全面提升来推动*水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3、调研课题:如何更新观念,加强与地方联系,理顺水文体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水文发展思路;进一步规范水文测站管理;加快管理创新,建立高效财务管理体制
调研内容及成果:(1)加大调研力度,加快水文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认真探索水文“双重管理”试点和共建共管工作;(2)通过调研,分析水文测站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加强测站管理的办法措施;(3)研究如何宣传贯彻《水文条例》,探讨解决《水文条例》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的问题;(4)研究确立一种适应科学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积极防范财务风险。
*
4、调研课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水情服务能力
调研内容及成果:(1)如何管理维护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使系统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2)如何做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提高情报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3)如何做好水情服务,尤其是基层测站,提高水情服务水平。
*
5、调研课题:优化调整水文站网,加强水文测站管理,加强水文测报能力,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调研内容及成果:结合省局优化调整水文站网要求以及“*”规划,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历史机遇,提出进一步优化调整站网的具体规划和意见。分析水文测站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水文工作实际,着眼未来,提出科学管站的办法措施,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如何科学地从仪器设备、科技人才培养、应急巡测等方面加强水文测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水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
责任科室:测验科、水质化验室
四、相关要求
这次专题调研活动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我省水文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局上下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确保调研活动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1、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局领导领题调研,要亲自拟定调研提纲,亲自听取群众意见,亲自分析解剖问题,亲自撰写调研报告,各相关业务科室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2、求真务实,多出成果。对调查了解到的各种情况,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趋势找规律,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
3、作风扎实,严格要求。调研过程中要摆正位置,虚心学习,轻车简从,勤俭节约,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商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53-04
2012年12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教育厅在无锡市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全省职业学校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2013年,率先在南京、常州、南通等3个市的2012级学生中试点学业水平考试。2014年起,无锡、苏州、盐城、镇江、扬州等5个市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试点,进一步扩大了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2015年《关于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指导委员会的通知》(苏教职[2015]18号)决定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办公室及研究组,正式启动全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工作,2016年11月组织考试。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旨在反映学生主要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平,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业水平考试在普通高中已经实施多年,颇具成效,而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可谓方兴未艾、影响巨大。
一、建立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意义
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是加强职业学校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重要途剑有利于引导职业学校规范办学,加强内涵建设,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深化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渠道,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
2014年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的职业精神,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岗位需求与专业开设现状分析
2015年12月起,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对省内相关外贸行业企业专家、全省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了网络访谈、专题会议和问卷调研。主要调研外贸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数量,尤其是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能力、素质要求。调研省内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生类别(区分普通中专、综合高中、“3+3”、“3+4”)、学生人数、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标准完成情况、目前使用的教材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一)岗位需求现状
调研显示,江苏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外贸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这三类岗位,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需求略少。在中小型外贸企业中,往往还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外贸企业对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外贸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国际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江苏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仍存在,仍有较大的需求量。
(二)专业开设情况
我省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中职学校相对较少,且学生数量不多。主要有: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3+4”)89人,江都中专开设商务韩语专业(普通中专)80人,南京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商务韩语(普通中专)19人,常州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普通中专)48人,苏州福纳影视艺术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普通中专)19人,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普通中专)14人。
(三)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各校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均能依据地方专业人才实际需求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滚动修改。两校均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商务英语专业除开设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课程外,还开设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会话等课程,商务韩语专业还开设韩国语教程、韩国语听力、韩国语写作等课程。此外,南京工程高职校、南京商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为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在国内学习不开设专业课程。被调查学校多选用省推教材,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
三、学业水平考试实施路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开发
1.开发思路
(1)统一规范。按照省制定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指南》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的要求,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特点,充分吸纳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及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系统进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开发工作。
(2)实施项目制管理。国际商务专业项目组组长由笔者担任,全面负责本专业指导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本项目组开发团队成员8名,其中:职业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6名、高职院专家1名、行业企业专家1名。每门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团队5人,其中:职业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3名、高职院专家1名、行业企业专家1名。
(3)强化过程性质量跟踪。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中心)、省职业教育财经商贸类教科研中心组、国际贸易研究组之间需不断沟通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议、中期汇报会议、成果审核认证会议,确保开发工作全过程、全方位质量跟踪,确保开发任务按期按质完成。
2.开发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坚持“五个对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3)坚持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中等职业课程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强化整体设计。
(4)坚持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动争取行业、企事业单位支持,并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共同执行、共同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6)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地和各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开发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商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国际贸易基础》《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外贸单证实务》4门课程标准。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分专业与专门化方向、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基本要求、实训(实验)基本条件、编制说明11个模块;课程标准分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说明七个模块。
(二)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开发
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是对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进行质和量的描述,是参照考试命题与评价的基础。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说明既是构成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也是考试大纲的核心要素。
制定考试大纲以明晰考查目标与内容,加强对整体学习情况的考查。考试大纲在制定过程中应争取最大程度的降低由考试难易程度、考试题型或考查内容选择搭配不合理所带来的成绩失真,力求全面真实的考查和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重要的任务是以纲为始,在吃透课程标准要求及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点,制定出完善的考试大纲,并以此作为命题的直接依据。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开发出《国际贸易基础》《市场营销》两门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分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试卷结构、考试形式和时间、典型题示例5个模块。
(三)试题库建设
加快题库建设以提高异年间的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用程度。由于当下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在考试命题等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导致不同年段间的成绩不稳定,所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开发的试题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尽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相应的成绩更具有参考价值。
在试题库建立的过程中,坚决杜绝简单的找题、拼题,而是要慎重选题,在信度、效度、区分度等指标严格约束下去“测量创造”。关注基础、关注核心知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础性、有效性、公正性原则,为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国际贸易研究组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难易题比例,规范命题,确保试题库中每道题的质量。
(四)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估
监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计性描述。出具一份具体、详细的成绩统计性描述报告是实现学业水平考试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的报告单基本都会包含各个科目下不同内容模块和能力的成绩认定,而不同模块和能力的标定都来自于考前设定完善的课程标准或考试框架;此外,考试成绩的认定都是在原始分值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换算,或对应等级,或加乘权重后取平均数,在最终的成绩报告上会将原始成绩与换算后的成绩分别注明。
评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出具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析报告。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进行“难度、区分度、信度与效度”四度分析,出具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析报告,为试题库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培B目标
作为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符合中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既掌握国际商务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单证缮制、货运、外贸跟单、国际营销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商务专业比较成熟,可以提供借鉴。如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都中专等相关学校开始与国外院校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换生等国际交流项目。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丰富教学手段。如强化小班讨论课程与注重案例教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类的案例非常多,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商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领悟到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
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地有针对性的设定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按照国际商务专业的各专业方向相关岗位的共同技能要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操作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目前,商务英语、商务韩语专业还可拓展相关特色课程。此外,还应注重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礼仪规范等软技能以及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最后,还要考虑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升学需求,做好专转本衔接的前期课程设置。
(四)师资建设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可采取教师轮流进企业实习的办法,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保持较前沿的水平。
篇9
一、物流企业基础岗位要求
由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发起,联合各大高职物流专业的专家和老师,对物流企业人才需要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报告,向参会的老师展示。络捷斯特公司汝经理对于这次调研的结果从六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给我感触较深的有三个方面,首先,为什么要研究企业的用人标准,众所周知,当前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自己一系列的办法,也就是我们说的用人标准,学生来上高职院校无非是把技术作为基础在企业谋取更大的发展,那么企业这个门槛怎么进,给学校教育提了个醒,只有认识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才能从日常的教育中对症下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顶岗实习方案、综合素质培养等多方面都要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基础,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不再是空空而谈,闭门造车。在这里试问下,当前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否一出校门就可以顺利的进入企业的大门?我们培养的学生人家企业要不要?所以,通过汝经理对于这次调研的总结使我对于物流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其次,现今物流企业在员工培养上非常重视本企业内部的岗位层级,学生毕业了进入物流企业,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和发展,就必须知道物流企业的岗位层级的构成状况,这样才能在学校学习时未雨绸缪,比其他员工在升职加薪上更具有优势。根据调研结果,把物流企业的岗位层级分为5个层次,依次是基?A作业人员、基础管理和中低层管理人员、业务经理、物流经理、规划层物流总监,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学生从毕业进入企业进行基础实操工作,2-5年后上升到作业管理,然后进入企业的规划层,更有可能参与决策工作。那么,在这样美好的职业规划前,作为学生你不光只能看看,凭空想象,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协调能力、优秀的个人魅力和素养,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能力不仅要在工作中进行调整和完善,也要在学校求学时进行磨练,更要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不断改善,其实也是对于我也上了一堂课;最后,调研报告解释了当前物流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什么是岗位任要求?包括四方面: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岗位知识、岗位技能。他把岗位职责放在第一位,在汇报时也是重点讲述,这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人缺乏的就是责任观,不光对于工作,更多对于生活。
二、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和物流专业资源库建设
主办方邀请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胡延华教授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刘智慧教授分别对于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和资源库建设进行了讲座。两大物流专家都以本学校建设情况作为基础,谈了自己在物流专业建设和发展上的见解和理念,胡教授以高职院校注重专业,只有在专业建设上下工夫,才能在全国高职招生中永远领跑开始,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以及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在哪里和我们参加学习的兄弟院校的老师介绍了经验与交换了意见。深圳职院物流管理专业尤其是港口物流方向是全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佼佼者,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其深圳港口地位分不开,这就是教育部提出的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我们学院物流专业以汽车物流为主,但是从学生就业情况看,大多数毕业生更多的愿意去经济发达城市发展,而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都是沿海城市,沿海城市又以港口物流吃香,我学院是否可以增加港口物流方面的学习,这是思考之一;其二,深职院物流管理专业中有两门课程全国有名,《国际货运》和《国际物流营销》,只要是这两门课程的建设都是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为其学院在全国高职中的地位和影响大大加深,反观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否有这样的课程,如果建成,对于我专业和我学院招生时非常有利的。现阶段,我学院正在全国高职骨干院校建设的验收阶段,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骨干院校重点专业群中的专业,又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资源库建设毋庸置疑的,学院领导也给予我专业资源库建设的大力支持,通过这次学习中刘教授对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资源库建设的介绍,让我从中受益,资源库建设时介绍本专业面向全国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把自己平时在专业建设上的成绩通过资源库展示出来,把自己好的大到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小到教学方法、情境设计、教案、考核系统设计、考试卷等都与全国的物流专业老师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院也可参考宁波职院资源库建设的方法和经验,不断发展我物流专业。
篇10
一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职业综合素质为引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开展企业调研,根据现代化工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国家西部建设培养人才。
(三)工学结合,能力递进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工作规范,管理规范融入教学过程,通过认识实习—项目化教学—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依托专业建设理事会开展校企合作,融合企业职业能力目标和学校知识能力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引入企业标准,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基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递进与提升,既要提高学生的入职能力,又要保障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
充分利用“化工职教集团”搭建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与多家企业开展研讨、调研,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一条主线,二个步骤,四个环节”,采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阶段递进的运行模式,实现学生从基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递进。
(一)企业调研
1.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等方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和需求状况展开调研。统计5家企业调研结果,2010~2012年化工类专业招收员工1443人,分析专业录用员工80人,根据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全区化工类企业约为12000家,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化验室,所以分析人才需求量较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2.学历调研
对分析岗位员工的学历做调研,从调研结果来分析,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15.02%,专科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2.72%,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专业,懂知识,有技术,已经成为分析岗位的中坚力量。招聘员工中有42.25%具有高中学历,可以获知企业用人需求量很大,招聘的大量的非专业员工进行企业培训上岗,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资源,相比较而言,高职分析专业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
(二)专业定位
根据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岗位设置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定位分析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分析工,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是:培养能从事化工、煤炭、石油、医药、轻工、环保及其相关行业的分析检验工作和实验室(化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职业态度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安排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任务,素质拓展课程为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保障,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分析岗位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突出分析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实用性、操作性和发展性,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实践教学课程分为随堂基础实验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专业实践三类,结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四、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模式的实施流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分析检验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前四学期解决专业适应性问题,后两学期按不同就业方向设置课程及顶岗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二学期,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基础课相关实训操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形成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基本能力。
公共课程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数学、语文、英语、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承担着打造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等可持续发展性能力的任务,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重要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基础化学课程,是化工专业的基础,是奠定专业职业基本能力的基石。
第三、四学期,完成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需的工业分析技术、仪器分析等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形成专业技术核心能力。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强化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另一方面密切追踪行业发展状况,将行业发展对职业标准及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不断反馈,及时将标准纳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发展实际,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专业核心课程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核心,根据典型工作任 务分析,分解形成一般化的分析检测工作步骤,分解典型工作过程由溶液配制—实施检测—分析报告组成。结合工作过程和教育教学规律,设计项目化教学一般流程,通过项目布置—资料收集整理—制定检测方案—实施检测过程—提交检测报告—项目汇报—结果评价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第五学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特点和就业面向行业企业发展和变化产生的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设置具有鲜明专业拓展课程,比如药物分析、食品分析、煤质分析和石油产品分析等课程,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分析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学生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领域分析与检验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夯实操作技能。
第六学期,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开展分析检测工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形成双导师,为学生提供技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术指导和理论指导,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从认识实习—项目化教学(引入企业检测任务)—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学生对分析检测职业的认知—把握—融入的过程,逐步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与职业氛围。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结合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实习衔接岗位,学生成为准员工”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五、“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内蒙古化工职教集团
学校组建“内蒙古化工职教集团”,搭建人才培养新平台。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由企业参与学院实施,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动力,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多赢机制,探索化工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2.化工分析类专业建设理事会
化学工程系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化工分析类专业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各成员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二)制度保障
1.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学院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了“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规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监控
成立有企业专家参与的院、系两级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各类教学评价指标,加强过程考核,促进多元考核、多形式考核,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务处负责全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日常工作;各系(部)执行学院制定的各项质量标准、建设标准,检查落实执行情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院系共同监控为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社会评价机制
引入相关企业的领导或技术人员、各专业理事会成员和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质量督导员,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评价。
4.信息机制
实现网上教学信息、网上评教、教学资源共享。设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学生网上评教;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制度,利用学院网、教学工作简报等不同渠道教育教学质量信息。
六、结束语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本着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宗旨,以骨干校建设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工作,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让他们为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幼儿园学前教育调研报告
- 下一篇:景区运营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