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28 17: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教育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教育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农村乡镇小学 体育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19-01

大学毕业我就参加了湖北省的“三支一扶”行动,支教于一个镇中心小学。三年的乡村小学体育教学经历,让我对农村乡镇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有了切身体会,下面来谈谈笔者对农村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其对策。

一 农村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1.专业体育师资力量缺乏,影响教学质量

虽然省教育厅有支教计划,但补充的多半是语数外等文化课教师,体育教师名额很有限,全省最多只有几十个名额,更不用说分到各县区的名额了。我的到来,成了当时全镇唯一一位本科学历的专业体育教师。当时全镇五所小学,仅有的一名专业体育教师,还只有中专文凭,年纪也已年近四十。兼职体育教师多半是退伍军人或年老的男老师,面对每天的日晒,大多老师都不愿意上室外课,更别说完成课时了。

2.兼职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培训机会较少

由于体育教师多半是兼职,全镇为此还专门在我所在的学校举行了开放周活动,让所有兼职体育教师听了我一周的教学课,算是简短的专业培训。因为专业知识不足,老师们甚至连体育课最基本的课堂常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基本的队列队形变换也不清楚,更别说简单的体育保健知识了。在体育课上,很容易出现在运动中受伤或身体上的一些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体育老师而言,我们要尽量减少学生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特别是在课前的准备部分和游戏时,很容易发生,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有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更安全、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锻炼和游戏。

3.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柔韧性和协调性偏低

农村乡镇小学,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从四年级开始就住校生活,周末回家两天。住校生的营养几乎靠学校食堂,那样的营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就算回家两天,多半是爷爷奶奶照顾,营养也改善不了多少,所以学生们的体质多半是营养不良,往往发育迟缓。由于缺乏柔韧和协调性练习,学生在身体素质达标测试的项目上,座位体前屈测试中,很多学生的成绩都没有达到及格标准,其他各项的数据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强。

4.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紧缺,教学内容受局限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走向新课程改革的唯一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无法与城市相比,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小学。就以我在的学校状况来说,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器材也买进了不少,但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场地和器材的紧缺,导致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偏少,很多体育活动不能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强,大部分教师还是传承着传统的“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二 改善农村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1.加大乡镇级专业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

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职能部门,每年在制定教师招录计划时,能把体育教师的名额比例有所扩大,让更多的专业体育本科生能投身于基层体育教育。对于兼职体育教师,既然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教一门课爱一门课,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我希望以后这些年轻的专业体育教师更能够留在当地,使当地的乡镇级学校融入新鲜的血液,让年轻的体育教师给乡镇学校带来新的活力。

2.建立各级培训模式,加强兼职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省教育厅每年暑假都有集中的培训,培训完之后总是不了了之。乡镇一级教育部门可以牵头组织召开乡镇级和校级的培训交流会,让培训回来的教师给兼职教师培训指导,传递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新的教育形势,定期召开交流会,交流教育经验和心得,让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接对子互相帮助。体育教师本身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利用书籍和听备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教研水平,让专兼职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3.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有针对性地强化体质

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已加大了对农村儿童的营养关注,希望各地方政府能够落实政策和资金,让学生真正地吃上营养早餐。对于协调性和柔韧性的提高,需要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或课外活动时,多采取相应的项目练习。因为我是学健美操的,所以能熟练地提供一些练习给学生们,通过三年的不断实践发现,对培养学生们的乐感也有所帮助。

4.充分利用场地和资源

农村乡镇小学每年的拨款是有限的,用在场地上、器材上的经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只能逐步添置、更新和完善。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应着手于现实,有针对性地对实际情况实施体育教学,如多使用跳绳、毽子、皮筋、长绳等,这些价格相对便宜,也可让学生自备,而且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又可以用来练习障碍跑和跳高,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巧用篮球场,利用球场的边线或端线组织短距离跑,往返跑教学等,利用场地还可以做其他的游戏等。只要广大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资源,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爱好,提高教学质量。

5.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农村基层小学虽然场地器材还极其着匮乏,但只要体育教师能着眼于实际,敢于创新,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体育教师要有善于创新的意识,要有意识地变废为宝,打造一些简易的“器材”。尽可能地开发新型器材或开发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更好的体育教学,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同时增强学生体质。

篇2

[关键词] 村卫生室;现状调查;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5-17-02

Study on the Status of Rural Clinics in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ZHANG Tao 1 HU Shujiang 1 WANG Pengfei 2 LIN Wei 3 WANG Yu 4

1.The Medical Insurance Office of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63,China;2.The Bethune Medical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China;3.The 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China;4.The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of health services in village clinics in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Methods Using health resources data system to study current situation of village clinics in Kashi and Hetian. Results The study disclosed some problems:rural physicians’ structure was unreasonable and medical service was insufficient;the rural clinic was lack of medical equipment and medical room. Conclusion The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tion are as follows: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health financial investment to the minority remote village;Take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hysicians’ retirement mechanism,increase of rural doctor training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illage doctors.

[Key words] Rural clinics;Situation investigation;Suggestion

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中,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村卫生室的卫生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广大农牧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的健康[1,2]。新疆南疆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具有地域广、人口密度低、服务半径大等特点,使村卫生室在农牧民卫生保健体系中的作用尤为重大。如何在边疆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结好“网底”,健全和完善村卫生室的功能,发挥好医疗服务网络的“网底”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研究通过对新疆南疆喀什、和田两地区村卫生室建设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为今后卫生行政部门更加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共3034个村卫生室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时间2010年6~9月。

1.2 研究方法

使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资源填报系统对喀什地区、和田地区3034个村卫生室建设状况进行调查。

1.3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①村医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行医方式等;②村卫生室的面积,村卫生室卫生服务提供情况,设备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输入计算机,在数据校对无误后,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地区为喀什、和田两个地区,共3034个村卫生室。其中喀什地区共11.18万平方公里,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个自治县,共168个乡镇,2296个行政村,共397.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4.5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2%;和田地区共24.78万平方公里,辖7个县1市,共86个乡镇,1371个行政村,共1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3.3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7.0%。

2.2 村卫生室建设现状

2.2.1 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有65.06%的村卫生室是属于乡镇卫生院或者是乡镇卫生院和村联合举办的,接受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在行医方式上,绝大部分村卫生室以西医为主,仅有7.61%的村卫生室是以中医为主,这是值得思考的;有大约42.68%的村卫生室是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农牧民可以直接享受到医保报销政策。见表1。

2.2.2 村卫生室房屋面积 调查的3034个村卫生室,总占地面积合计127 252.21m2,平均每个村卫生室41.94m2;房屋建筑面积合计68 609.97m2,每个村卫生室平均22.61m2;其中业务用房面积合计65 539.55m2,每个村卫生室平均21.60m2;危房面积合计16 922.20m2,占总房屋建筑面积合计的24.66%。

2.2.3 卫生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本次调查3034个村卫生室,共有3404名乡村医师,有54.08%的乡村医师年龄在35岁以下;在学历上,调查乡村医师普遍学历较低,以中专及中专以下居多;调查的3404名乡村医师中有80.23%的乡村医师具有乡村医生证。见表2。

2.2.4 村卫生室设备配置状况 调查的村卫生室中,现有的设备数量最多的是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镊子、冷藏包基本上每个村卫生都具备;最少的是便携式高压消毒锅、地站灯、简易呼吸器、吸痰器、氧气包、资料柜、电脑,配备这些设备的村卫生室不足20%,可见村卫生室设备配置严重不足。调查发现,部分村卫生室配备了TDP神灯、电针仪等设备,但是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乡村医师不会使用,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

2.2.5 村卫生室业务开展情况 所调查的村卫生室均有能力开展基本的医疗服务及疫情监测、儿童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但由于受收入所限,大部分村卫生室更看重诊疗工作。开展比较少的公共卫生服务有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婴幼儿发育监测等项目。

3 讨论

3.1 村卫生室业务用房不足及医疗设备不足

调查发现,每个村卫生室平均业务用房面积较低,仅为21.60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上80%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小于40m2,个别村卫生室仅10m2,为村医住所改建而来。而且在调查中发现,村卫生室危房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在医疗设备方面,大部分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为老三样即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而紫外线消毒灯、高压灭菌设备、电脑、治疗台、电冰箱、中药饮片柜的设备比较匮乏,严重制约着村卫生室综合服务能力。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村卫生室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建或扩建村卫生室,为村卫生配备医疗设备,由于南疆地区大部分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建议在村卫生室的投入方面应该以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为主,特别是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县级财政及乡级财政的负担[3]。

3.2 加强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及素质

调查发现,样本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队伍学历普遍较低,大部分乡村医师的学历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仅占0.8%;而且在乡村医生队伍中,绝大部分医生都没拿到执业(助理)医师,这与卫生部规定的2010年绝大多数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政策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政府应该做好以下措施来保证提高乡村医生的队伍的数量及素质:一是改革用人机制,建立乡村医师养老机制,使其无后顾之忧;二是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乡村医师的收入,以吸引受到正规医学教育的大中专学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达到优化乡村医师队伍结构的目的;三是加强对乡村医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医疗技能。政府应和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建立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鼓励乡村医生接受继续教育,并对参加继续教育的乡村医师给予财政补贴[4,5]。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0):5-8.

[2] 阳华兵. 四川省村卫生室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09,5(8):50-51.

[3] 张庆宁. 农村卫生室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19-120.

[4] 王绪武,熊巨洋,谢年华,等. 我国中西部农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和影响因素[J]. 医学与社会,2009,22(9):25-27.

篇3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 农业旅游 农业观光旅游 农家乐

乡村旅游,英文为Rural 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a,也有些国家将其称为Agritourisme(农业旅游)和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

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人们曾提出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比如: 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等。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与乡村旅游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进行辨析。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英文为Ecotourism,有的学者将生态旅游概括为“回归自然之旅”、“绿色之旅”、“健康之旅”等。至于其表征形式更为繁多,以下列举较具代表性的几种:

1.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墨西哥人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来的。他将其定义为: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

2.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1992年所做的定义颇具代表性,它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3.Erlet Cater (1994)所下的定义为: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旅游形式,是由游客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区政府、民众的旅游组织工作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统一体。

4.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 )定义为:提供爱护环境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保护及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5.中南林学院的吴楚材教授定义为:城市人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这种旅游叫做生态旅游。

二、农业旅游的涵义

“农业旅游”,在我国正式提出来是在2001年。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1]9号文件和有关领导在2001年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列为2001年旅游的工作要点。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解释,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严艳(2000)所下的定义为: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将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三、农业观光旅游的涵义

关于农业观光旅游的涵义,可以参考王德刚的《农业旅游与旅游农业》以及舒伯阳的《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都给出了农业观光旅游的定义。这两位专家所指农业旅游的内涵并不包括到散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迹的游览活动,而仅指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种特殊旅游活动(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金色麦浪、累累硕果、渔歌唱晚、牧场风情等;

二是农事劳作,包括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农事活动;

三是农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

另外,也有人把农业观光旅游定义为:以农业产业为依托,以农业效益为主,旅游效益为辅,并相对稳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农业。

四、农家乐的涵义

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对农家乐的定义不尽统一,但基本意思相近,成都市旅游局对农家乐的定义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

王秀红(2005)所下的定义为:农家乐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休闲娱乐、农事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田园风光或特色民居、聚群为主要卖点的旅游形式。

五、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的关系

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乡村旅游的活动也就与农事难以分割,正是因为如此,农业旅游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给。实际上就旅游的形式、内容、分布地域来看,乡村旅游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要比农业旅游要广阔得多、宽泛得多,乡村旅游的活动也比农业旅游的活动更成熟,内容更接近自然,分布地域更广泛,因此,农业旅游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类型。

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更良好、更高级的层次。相对于时下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要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旅游更强调对乡村资源的保护,它既包涵生态体验类的乡村旅游,也包涵不含生态旅游产品但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的关系可用下图所示:

A、生态旅游 B、乡村旅游C.农业旅游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年,第5期

[2]rw.njau.省略 ,中国乡村旅游网

[3]严艳:陕西安康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青年地理学家,1998,No.4

篇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免去了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但是,农村中留守生却占据学生中的多数,这些学生并没有感恩之心,他们缺少高尚的品德,不关心他人,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及时去认识,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对于学生不良的品质进行纠正,否则义务教育的投入再大也是白费力。就这些问题,我们对农村中学的现状分析及如何采取措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进行探究。

一.农村中学学生的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的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改变,他们渐渐注重物质,淡化精神,因而农村大部分农民也外出务工,他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告别了那一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背井离乡开始了打拼的生涯,他们涌进了城区,成为城市的“农民工”。就这样,农村的留守儿童就越来越多了,陪伴着孩子们的是年老体弱的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或者家长把孩子送去投亲靠友,甚至让孩子独自生活。

2.留守生的冷漠,自私

由于农村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生,“留守生”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对父母爱的渴望变得漠然。长期缺乏管束,有的“留守生”养成了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出现偏执、畸形、骄横、冷漠、自私等人格障碍。渐渐地,他们养成了恶习,道德品质败坏。

二.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危害性

1.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道德品质低下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他们厌学将会失去生活的目标,生活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冷漠与自私散布他们整个大脑,使得他们厌恶人生,心理极脆弱,承受力差,并且害怕生活,自暴自弃,碌碌无为。于是他们整天沉浸在虚拟网络中,有的干脆逃学,养成吸烟喝酒的恶习,早恋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沉陷于赌博、对弱势群体下暴等等。

2.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成为祸水灾源

如果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自私自利行为更为严重,形成一种恶性自私,他们不仅第一位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且常常企图夺取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尽管恶性自私者只占社会的少数,但却是社会的祸水灾源。

三.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

1.为人师表,关爱学生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在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要爱护和关心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感化他们。

2.重视感恩教育,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通过学生讲述“感恩”的故事和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所有的关心自己的人,感恩社会,每一个人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

3.培养学生的情感,乐于助人

教师利用思想品德课教育每一个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助人为乐的风尚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比如,在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等,并真实记录下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通过长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让学生养成习惯才能达到,所以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4.加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我们每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一个公民的精神道德风貌,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强调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首先要学习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搞清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严令禁止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培养是长期的,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过程,学校和教师都应对每个学生长期关注,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言传身教,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我们应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决心来进行农村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应进.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Z2)

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 新型城镇化 新定位

美术发展是各类教育中的重要一门教育学,从古至今美术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地存在着,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人们的重视,当然由于各种现实的或历史的原因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美术教育发展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是我对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分析。

1、美术发展现状

美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反映,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艺术反映,内容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美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存在的一种重要教育学,它不但包括幼儿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包括职业美术教育及大学美术教育,还包括一些美术专业研究机构及社会群众化美术教育研究机构等。总体来说,从幼儿到大学,从社会到家庭,从儿童到老人,从乡村到城市,从国家到社会,人们还是比较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美术爱好者,专业或非专业美术研究者,以及喜欢欣赏美术作品、美术艺术的人广泛存在着,人们的美术艺术涵养普遍得到提高和发展,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批美术艺术人才,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人的知识结构和艺术修养,丰富了人们的美术涵养,促进了人的美育素质发展。但是,美术教育仍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还不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及广大师生对美术发展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美术的作用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应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充分。当然,广大幼儿学校及中小学学校中有很多人喜欢美术课,但是,在时间、内容上学校家庭社会还不能充分保证有效地进行美术教育的落实,美育素质发展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特别是学生在中学或大学期间因受应试教育、“功利主义”影响,美术教育重视程度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人们的美术素质发展受到约束,很不利于人们所应有的美术艺术素质的充分发展,不利于人的总体素质的提高,美术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加显现出发展的滞后性。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满足人们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生活现代化、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和谐发展,高效节能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充分发展,全面造福人民,不断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就包括实现人的艺术素质提高和发展,特别是美术艺术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美术教育事业。

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健康有序地发展前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广大乡村建设,广大乡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有较高提高和发展,广大乡村、城镇综合作用有较大发展,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全国上下开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能给广大乡村、城镇发展带来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状况将有很大改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将获得较大发展,人们收入就业情况有较大改善,人民幸福指数将显著提高。新型城镇化一定也给美术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3、美术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美术教育的发展,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美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人们的素质不断更新和提高,美术艺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及聪明才智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物质、技术、人才方面支持和支撑作用。美术教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美术教育的地位、作用越来越明显,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当前及最近一段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举措,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发展及产业调整的重要措施,是适应社会和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发展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们幸福和谐生活和提高人们生活品位的重要途径和措施,美术教育实质也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美术素质的重要根本途径,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动和向前发展,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和各种素养,包括艺术素养,美术涵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各方面的艺术需求,美术教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为美术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产生了新的机遇和创造了好时机。美术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它能够依据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发展时期,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努力实践,不断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5、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篇6

关键词 乡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萧山区26个镇及街道611名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均在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采取统一问卷调查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548份,反馈率为89.69%。

调查内容:包括乡村医生的年龄、学历、从业年限、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度及认识等。

资料处理:所有资料经审核后录入计算机,利用ACCE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 果

农村乡村医生的一般状况:①年龄构成:548名乡村医生中,60岁以上年龄组96名,占17.52%,50~5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为255名,占46.53%,20~29岁年龄组最少,11名占2.01%,其他30~49岁年龄组186名,占33.94%。②性别构成:男377名,占68.80%;女171名,占31.20%。③学历:大专或大专在读37名,占6.75%;中专95名,占17.34%。其余乡村医生45岁以上者均参加过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为期1年的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45岁以下的均参加过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为期2.5年的乡村医生正规化、系统化培训。④从业年限:20年以上为413名,占75.36%;20年以下135名,占24.64%。

参加全科医学培训和学术水平现状:548名乡村医生中,参加过正规全科医学相关课程培训为91名,占16.61%,其他人员多为通过当地镇乡卫生院组织的短期培训或业务学习了解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经调查反馈,多数乡村医生没学过人际沟通、卫生法学、伦理学、流行病学、计算机应用等知识。

对“六位一体”的认识及应用:能说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具体内容并了解其工作内涵的乡村医生为479名,占87.41%。

自我评价能在村卫生室能开展相应工作的比例:医疗工作548人,适应工作比例100.00%;预防工作43人,适应工作比例7.85%;保健工作362人,适应工作比例66.06%;康复工作204人,适应工作比例37.23%;健康教育工作114人,适应工作比例20.80%;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59人,适应工作比例10.77%。

社区卫生服务技能需求情况: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农村乡村医生是否需要具备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能力、卫生法规知识、信息化技能、各种检验报告以及心电图和B超结果的判断能力,认为很必要者371名,占67.70%;部分必要者为133名,占24.27%;不必要者为44名,占8.03%,认为不必要者究其原因,多认为年龄偏大,快退休了,怕学不会或不想学。

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价:满意或较满意255人(46.53%),一般117人(21.35%),知识缺乏、力不从心84人(15.33%),工作压力大、想转行43人(7.85%),说不清49人(8.94%)。

讨 论

存在的问题:①管理观念滞后。②人员素质偏低。③认识存在误区:大多数乡村医生认为村卫生室的主要职能是常见疾病的诊治,难以适应“六位一体”的工作需求。④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监督问题: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是否可参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能否有效保证农民身心健康,其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如何体现,缺乏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采取的建议: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 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可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镇乡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管理职能,合理制订社区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合理配备适宜人才,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镇乡卫生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级卫生服务站的指导作用,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农村社区卫生管理体系,以净化农村医疗市场,使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得以完善,增强农村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②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的素质。培训的内容除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咨询、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相关知识外,还需加强医学心理、卫生法规、康复医学、信息化技术、卫生管理等知识。同时镇乡卫生院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个阵地,定期召集乡村医生一起开例会,讨论病例、切磋服务理念,取长补短。并制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长期的业务知识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准入政策,以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适应新时期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③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满足农民健康需求。要通过对村卫生室的改造,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健全其服务功能,从单一的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基本医疗和社区康复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转变,协助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全民健康体检、健康教育、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妇女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与管理、伤残康复指导、卫生服务供求管理等工作,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淳德,唐端明,赵继兵,等. 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21(8):494-495

2 孟庆杰,杨照东.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1):43-45

篇7

初探体验经济为新农业的发展提供平台,一方面新农业发展需要多元化和特色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就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发展相应的学农实践基地,为参加农业生产等提供保障,要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互动与探究式教学,推动教育趋势要向体验教育、启发式教育转化,其中农业体验教育受到了广泛支持,兼具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的教育农业应运而生。教育农园以农业为基础,以体验为形式,以教育为目标,注重启发式教学,已成为中小学生课外个人能力提升的最佳选择。

1教育农园

1.1教育农园概念研究

目前关于教育农园的概念尚未统一,学者张海[1]认为教育农园应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兼顾其他人群,利用农业文化、自然生态、乡村风俗、农业生产、动植物等资源,提供认知、体验、教学活动,同时具有休闲娱乐性的一种农业专类园。罗依浓等[2]学者认为教育农园是依靠农村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城市中青少年提供农村生产生活体验,并具备科普教育和农业生产作用,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发挥良好的资源整合配置的作用。本研究的教育农园基于中小学生人群,以围绕“农”形成的生产、生活、生态景观资源为教育来源,并通过农事或与其相关的体验活动来达成教育目的,这一类地块不只是在乡村,也包括在城市中的具有弥补农业方面教育的地块。教育农园以教育为目标,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与市场上的其它休闲旅游产品相比,其教育意义是重点。相较于学校教育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为主,教育农园更多是科普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个性以及启发思维,有助于孩子学习、工作和生活思维方式的改变。

1.2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研究内容

对于教育农园的研究,从政府、经营者、使用者三个相关联人群角度进行分析,政府主导宏观发展,经营者旨在经济效益最大化,使用者着眼于体验需求,而景观设计是站在使用者角度。景观设计具有文化性、景观性和使用性三大作用,据此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教育农园景观的三大要素,分别是教育要素、空间要素和设施要素。因此,本研究着眼于中小学生这一使用主体人群,对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的教育、空间、设施3个要素进行分析,并依据现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2教育农园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2.1教育农园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以教育为名的农园多且杂,按照景观资源总结出教育农园三大类型与相应的景观特点,以相关案例为支撑,对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策略进行分析。教育农园景观包含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方面,通过总结分析,教育农园景观问题体现在:第一,在教育上的景观体验活动类型单一且数量少,游客体验性差;第二,贴着教育标签,定位不明确,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景观环境差;第三,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基础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不达标。针对农园的实际情况,要使教育农园从同类型的休闲农园中脱颖而出,必须抓牢教育这个关键词,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优势,会比三方面都一手抓的农园更具有竞争力与特色,并利用好景观这一手段,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3-6]。

2.2教育农园的类型

教育农园可分为生产教育型、生活教育型、生态教育型三大类(表1),划分依据一是基于本课题对教育农园的定义,以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教育来源;二是将乡村三生理论作为指导,乡村三生系统是指经济生产系统、聚落生活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据此将教育农园按照景观资源进行分类较为科学。教育农园的教育源自体验,景观以生产体验、生活体验、生态体验为方向,使农园景观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7-8]。结合三生理论各类型的景观资源特点,发现生产教育型农园、生活教育型农园、生态教育型农园3种类型分别有以下特点。生产教育型农园主要营造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资源有农、林、渔、畜牧,涉及农业生产整个过程,包括育种育苗、饲养栽培、管理、收获、加工、观赏、食用等,教育以农事体验活动为出发点,如种植、认养、采摘、创意手工等。以台一教育农园为例,主打生产景观,集农业生产、教育多元发展,以种子的一生为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利用花这一产业,并将其巧妙用于教育,规划了植物科普、花卉手工、蔬菜种植、机械播种、有机栽培等体验区块,生产空间规划合理,活动丰富多样,在强烈的景观氛围中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9]。生活教育型农园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背景的,围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行教育,如日常劳作、民俗节日活动、乡规民约、以及风土人情等。以上海创智农园为例,这是一个位于开放街区的社区农园,属于生活空间的一部分,致力于儿童自然教育与体验,促进居民与自然的互动,景观规划有一米菜园、互动园艺、公共农事、朴门菜园等区块,教育活动包括开放的自然教育课程、专业沙龙、农夫市集、植物漂流等,按照居民的生活日常需求打造集日常服务、社区互动、自然教育三位一体的景观,可参与性强[10]。生态教育型农园突出自然生态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动植物等,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景观包括一系列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和保护活动。例如美国霍桑山谷教育农园,这个农园起初由鲁道夫·斯坦纳教育农业协会建立,目的是以有机学理论为基础实践生物动力农业,旨在形成一个自我包含的、充分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农园经过多年发展规划了包括幼儿教育到十二年级的分级教学,景观设计以自然生态牧场为基调,开辟了各种与分级教学课程相衔接的区块,教育活动包括农作物种植、搭建房屋、认养、学习气象学、研究乳制品等,儿童可以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教育,体会农业生态。

3教育农园景观设计的策略建议

教育农园景观设计需要紧扣游客需求,把握市场的导向,按照政府的政策目标,依托农园自身的优越资源,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始终贯穿寓教于乐这一目标。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育农园,景观设计都要围绕教育、空间、设施3个要素,故提出丰富体验教育活动、改善体验空间环境、提升体验设施品质三大策略,以全方位提升游客在教育农园中的体验感。

3.1丰富体验教育活动

这一策略主要体现在互动性景观项目设置上,体验设计结合农业规律、教育需求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对个体、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等形式有所区分。教育农园重在教育特色,来体验的学生大多会以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在得到沉浸式体验的同时,满足学生自我主导的需求。根据活动类型,通常由学生兴趣以及能力所主导这一特性,提出建议:一是为满足学生需求的空间布局要合理,活动类型要丰富,综合考虑解说学习型、五感体验型、手工创作型、场地实践型、游戏拓展型等多种活动类型;二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景观项目按照中小学生的年龄能力综合考虑多种难度系数的体验项目,充分考虑到孩子对教育的接受度,让孩子在愉悦氛围中实践、学习并得到成长。

3.2改善体验空间环境

景观空间设计着重于空间氛围的营造,让游客在各个功能空间中引绪变化。人在体验景观空间时,通过对空间的综合感知,重新整合各感知器官捕捉到的片面景观信息,从而获得对外在环境的整体性认识[11]。因此,在尊重现状、满足空间功能的前提下,设计的景观要综合多种感官刺激体验。儿童通过感觉认知世界,那么塑造结合五感的景观空间能够让儿童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样,基于中小学生爱好结伴同行的心理,在地形、道路、植物、建筑小品等景观的四大要素设计上,应着重服务于群体活动,旨在烘托环境氛围[12]。当人漫步于农园中,看到“春秋收万颗子”,听到“茅檐日午鸡鸣”,闻到“春风花草香”,尝到“好竹连山觉笋香”,感受到“汗滴禾下土”等环境氛围,让游客在这种沉浸式的景观体验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3.3提升体验设施品质

中小学生年龄跨度大,代表了孩子身高及智力水平相差大,基础设施要结合孩子实际情况,设计时要考虑突出教育内涵、利用农业资源、注重景观体验、提高艺术审美、保护生态环境。突出教育内涵重在突出景观的科普教育性,包括一些知识性标志标识介绍、智能化产品技术的使用等;利用农业资源是要符合农业的情景,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可以配合设置传统农业互动设施,如水车、石磨等;注重景观体验强调在保障儿童的安全下,顺应孩子的天性,充分发掘景观价值,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调动孩子玩耍好动的本能,设施需能让孩子玩,而不只是摆设;艺术是贯穿全园的重点,形式美传达的教育极大影响孩子的审美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就要求基础设施的材质以自然材料为主,支持可循环利用材料以及废弃物利用,设施建造宜选择环保材料,并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的运用,同时注重设计构成,包括图案、造型、材质、颜色效果,加强视觉心理认知[13]。此外,可以融入情景互动设施,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直接刺激儿童的感觉,唤起他们的想象力与活力,达到人与景观互动的目的。

4结语

教育农园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产物,景观设计要紧跟教育农园的发展,充分发掘教育农园的农业价值与教育意义,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教育农园景观设计者要紧跟时展要求,要注重游客从农业体验中获得教育的需求,让教育农园更好发挥其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及科普教育的功能,也让中小学生在景观体验中受到启发,主动探索,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海.教育农园的发展与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2]罗依浓,马尚平.教育农园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9):101-102.

[3]邵丽兰,陶晶.体验经济时代下关于教育农园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4):207-208.

[4]吴刘帅.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0.

[5]陈奕捷,李敏.农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从休闲农园到教育农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03):16-23.

[6]李玉清,徐敏轮,董维春.我国农教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8(04):24-30+93.

[7]童成程,吴冬蕾.浅析“三生整合”理念下乡村景观空间设计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90-91.

[8]郑豪.“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9]韦持章,韦优,卢艳春,等.浅谈新型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教育农园[J].中国热带农业,2016(01):68-70.

[10]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09):16-22.

[11]毛天慧.关于教育农园农业科普项目设置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7(10):32-34.

[12]凌翔,马军山.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的城市农园设计与建设策——以中成智谷火车菜园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02):33-37.

篇8

关键词:农村 体育 文化课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25-01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一)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了江西省临川县某村小学、景德镇市某镇小学、乐平市某镇小学、浮梁县某村小学,对这些学校的学生人数、师资情况、体育教学情况、场地设施等进行了调查,为顺利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二)实验法

本研究于2016年9月至12月共一学期时间在江西省临川县某村小学开展了教学实验。选取了两个年级的学生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学生,采取将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保证每周三次体育课正常进行;而对照组学生仍然采用一直以来学校惯用的教学方式。一学期后,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学习成绩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江西省农村多、人口数量多,但学生人数相对减少

据相关资料反映,江西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40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559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639个百分点。虽然城镇人口数量增加,但镇中小学,尤其是乡村中小学学生人数明显减少,原因是这些学校中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都进城市中小学上学,或者是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在打工当地的学校上学,所以导致乡村、镇中小学学生人数减少尤其是偏僻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本研究组成员在临川县某小学考察时发现一宽敞的教室里只有3个学生。

2.乡村中小学基本没有体育课,国家规定各级各类小学每周应开设体育课多少学时,乡村中小学基本没有达到

被调查的四所学校中,有两所学校基本不上体育课,另外两所镇小学课表上按要求安排了体育课,但据调查并没有如实完成教学任务,如遇天气原因或体育教师有事可随便不上课或临时安排其他教学内容,所以没有达到国家对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两所村小学课表上没有体育课的安排,在调查中,有一四年级班主任反映,因为在大学时所学专业为体育教育,自己热爱体育运动,也深知体育的重要性,在初来任教时便认真地给学生上了一节体育课,学生非常开心,但课后学生家长告到校长处,校长严厉批评了该老师并要求不能再上体育课。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传统陈旧,校长的体育意识和观念还有待提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乡村小学体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融合尝试

1.文化课教学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在征得江西省临川县某校领导和老的同意后,本研究进行了教学实验。对于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实验教学,即将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结合起来。在语文课中,学生在朗读课文或古诗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随着文章或古诗的节奏或内容特点边运动边背诵,运动的内容可以多样,如跳高、跳远、韵律操、武术等,老师根据所学文化课的内容以及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兴趣爱好灵活选择安排。

2.体育教学中应加入道德品质教育、文化教育

“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实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有意识地加入道德规范教育。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另外还有与队友之间应配合,听从裁判的指挥,胜不骄败不馁等。

三、体育教学和文化课教学融合的效果分析

(一)促进学生锻炼,增进健康水平

将文化课教学与体育课教学结合起来,即不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又能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通过实验教学发现实验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后,无论是对体育的兴趣和意识还是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本文还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这些家长反映孩子感冒的次数相比较有所减少,并且对风寒感冒的抵抗能力有所提高。

(二)丰富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把文化课与体育课结合起来教学,不仅可以丰富体育课与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上语文课时,学生一边运动一边背诵,上数学课时学生一边数数一边跳跃,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很新鲜,学生很开心,真正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实验发现,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也主动地学习,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篇9

于是,舆论认为乡村教师出现了“女性化”问题,呼吁多招聘男教师。各地在启动一些针对农村全科教师培养的项目中,也开始普遍关注如何吸引更多的男性参与进来。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探究乡村女教师的生存处境。

一、乡村教师为何“女性化”?

乡村教师“女性化”主要是指,乡村教师中的女性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远远超过男性。与城市不同,我国大部分地区乡村教师女性的比例提高是近些年出现的现象。首先,农村需要更多的女性教师。缺少女教师,会严重影响女童及其家长受教育的积极性,也是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2]。因此,解决女童的受教育问题,使得农村需要更多的女教师。其次,随着我国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农村女性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达到教师的职业入门标准。教师职业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吸引她们投身其中。

但这一变化更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教师职业定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女性的主要角色是照顾家庭和抚养孩子。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需要的正是兼具教学和照顾双重角色的女性教师。而且,随着乡村教育的衰落,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无法满足传统社会对男性养家糊口的角色规范,因而男教师不断减少。女性在各种热门职业中要直面性别歧视,而乡村教师工作既符合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期待,求职压力又小,成为许多女性的选择。可见,乡村教师“女性化”是男性主动退出、女性补位的结果。

二、“女性化”是个问题吗?

更多的女性进入乡村教师队伍,不仅填补了男性退出后空缺的岗位,而且会以温柔、细腻的情感呵护学生,提高女童在学校的安全感,为她们树立角色榜样,提高女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更重要的是,补充到乡村教师队伍的女性教师,通常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接受过较好的专业训练,更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而且,她们通常与乡村外的世界保持积极联系,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刺激。

那为什么会有人呼吁招聘男教师以抵制“女性化”呢?这主要是因为有人认为,以女性为主的教师队伍不利于男童的发展。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男孩子之所以显得柔弱、娇气,与其在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上处于女教师的影响之下有关,认为缺少男教师对男孩子损失更大[3]。随着学校中暴露出来的学生问题日益突出(男童问题更显性,比女童受关注),乡村教师的“女性化”被认为是造成乡村男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笔者并不赞成这种观点,一是乡村教师中男性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地区,乡村缺少男教师的说法并不成立;二是当前暴露的学生问题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流动导致家庭教育缺位是重要原因,不能将其归咎于教师的“女性化”。

此外,女性的“非专业性”也是呼吁男教师的一个原因。随着乡村教育问题日益受关注,提升乡村教育的专业性成为改善乡村教育的重要措施。但在专业领域,女性一贯处于边缘位置。正如迈克尔・阿普尔(Michael Apple)指出的,女性教师通常被认为对新课程没有做好准备,更依赖由“专家”设计好的课程计划,缺少自主性与创新性。这是因为在社会定位中,女性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很少有时间进行专业性工作。呼吁招聘男教师,是希望解决女教师的“非专业性”,给乡村教育带来更多的活力。

乡村教育缺乏专业活力,主要是受制度的约束。通过与许多农村学校校长的交流发现,目前影响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首要因素是待遇低,其次是工作环境偏远,最后是教育行政化倾向。升学压力、行政化要求、各种评估等,使得学校不能很好地为乡村教师提供创新空间,反而紧紧地束缚他们的主动性,引入男教师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年轻女教师往往更加灵活,更愿意变化,更适应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所谓“女性化”不是一个真实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而不是性别造成的。但乡村女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确实面临着巨大困境。

三、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

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紧紧地与家庭捆绑起来,讨论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专业和生活两个方面来分析。

有学者指出,乡村女教师在乡村教育中存在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以男性为话语体系,女教师不是学校场域中的真正主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更易受阻[4]。虽然女性在乡村教师队伍中人数更多,但农村学校的领导岗位通常由男性担任,教育话语权掌握在男性手中。更重要的是,在女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她们常被简化为关爱儿童的母职角色,承担原本由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担负的照顾儿童的责任。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乡村逐渐出现空巢化倾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严重缺席,社区的支持功能也严重不足,教师(主要是女教师)被社会寄予厚望,承担了远超出她们专业范围的工作。尽管女教师表示,“只要我在村小一天,我就尽我的能力让村小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她们已疲于应对学生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很难在专业发展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生活方面,女教师会面临更多的婚恋、家庭问题。根据传统的婚恋观,女教师被期待找一个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相当或更佳的伴侣,但这样的对象在农村很难找,很多未婚女教师面临找对象难的问题。已婚女教师同样面临家庭生活的压力,不少女教师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状态,自己带着孩子在乡村学校生活。有些女教师因为家庭关系,或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得不离开乡村学校。此外,乡村女教师还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扰,如性骚扰问题、安全问题等。

专业发展和生活中的困境,造成乡村女教师处于频繁流动的状态。虽然年轻男教师的流动率也很高,但与女教师在流动原因上有本质差别。男教师更多的是为了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回报,女教师主要是发展限制和家庭生活等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教职工作或调入离家近的学校。

此外,教师职业虽因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收入和工作环境成为很多女性的就业首选,但乡村教师一职由于乡村教育的整体滑坡,每年大量的乡村学校由于生源不足而被撤并,工作环境不稳定,这也是女教师出现流动的重要原因。

因此,现阶段呼吁增加乡村男教师为时过早。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扶持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会逐渐提高,更多的男性进入这个队伍是必然趋势。目前,应重视女教师在乡村教育中的作用,为她们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形成更稳定、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课题“民族地区农村双语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探究”(编号:2016KYQN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延建林. 农村女教师:撑起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半边天[J]. 妇女研究论丛,2005(S1).

[2]玉丽. 农村缺少女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农村女教师现状分析报告[J]. 教育科学研究,2006(7).

[3]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编著. 拯救男孩[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69.

篇10

【关键词】特殊教育儿童 家庭内部教育 走访调研

一、特殊教育儿童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的第一教育,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任启蒙之师。而特殊教育儿童,他们比普通家庭儿童更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在特殊教育儿童的一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孩子的特殊性,孩子的家长必须要承担其他家庭常面临的紧张和压力,还要加上抚养特殊教育儿童的额外压力,因此他们要经受比一般家长更大的压力。在经过了五天对桂岭镇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走访,我们也了解到了一系列相关的情况:

关于对平安村几户特殊教育儿童的家访:

桂岭镇平安村是贺州市的众多贫困村之一,全村8500人左右,适龄儿童600人,在校学生618人,其中幼儿150人。在平安村,75%的青壮年农民人士选择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较多,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或是哥哥姐姐照顾,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此,我们了解到,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占全村儿童的0.5%,且全部为留守特殊教育儿童。

通过我们对这几户家庭的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因病致贫返贫的家庭,家长为了治疗特殊教育儿童,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外出打工也是迫不得已。同时,山区的落后,资源的匮乏,家长们并没能受到更多的教育,所以也并不能给孩子更多的教育保障。而在这里的特殊教育儿童并不能受到必须的特殊教育,仅有1名可以跟着正常儿童一起上课,已在桂岭镇中心小学上到了三年级,成绩优秀,并能够很好地和大家相处。

二、桂岭镇平安村特殊儿童家庭内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在几天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平安村,无论是哪类家庭,家庭教育普遍薄弱,而这又要分成3类去分析:

(1)监护人文化背景欠缺。监护人作为孩子从小最早接触到的人,应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就我们在平安村了解到的情况却并不如人意,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占全村儿童的0.5%,在这区间内的78%的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普遍为长兄长姐,祖父母,他们所接受过的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几乎为0,初中以上的也仅仅占到了11%。这样的文化背景并不能够对这些孩子起到典范作用,也没有办法去真正的以特殊教育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在他们眼里认为保障孩子的温饱才是最重要的,并不对他们报太大的希望。

(2)家长默认了不完善的全纳教育的存在。据了解,学龄残障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学龄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2%。在平安村,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特殊教育儿童也只有1名,其他情况严重的儿童在学校并不予以录取。针对这点,大多数的家长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如果孩子不能够接受到正常学校的录取,多数家长将放任孩子在家,不接受任何教育。

(3)没有特殊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评估制度等不能适应为残疾儿童少年今后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的需要。全区58所特殊教育学校(含3所民办学校)仅有111所开展了职业教育,占19%,而高达8l%的特殊教育学校根本没有开展职业教育。平安村作为仅有一所普通小学的贫困村,在特殊教育的领域还落后于其他地区,并没有针对教育,仅有11%的特教儿童会与正常儿童一起上课,89%的特殊教育儿童则放弃上学,家长在教育方面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很容易就错过了孩子恢复的黄金阶段,以至于孩子成长压力比其他正常孩子要大许多。

三、桂岭镇平安村特殊儿童家庭内部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于平安村特殊教育儿童所面临的众多教育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既然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的作用则不容小觑。将家长的整体教育意识增强,才能贯彻落实到孩子的身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树立家长对待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观念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将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到家长的脑海里,特殊教育儿童的前景才有希望可言。我们将会定期回访桂岭镇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向家长们推广有关于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并讲解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重视全纳教育。针对于桂岭镇平安村的家长默认不完善的全纳教育问题,我们认为,除了要对平安村家长们定期的开展特殊儿童需要教育的知识讲座以外,我们还建议贺州市政府要加快对于完善教育机构的专业化问题,鼓励社会就业学生学习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上岗就业,在教育机制完善的前提下,创造新颖独特的康复训练,正确引导特殊教育儿童,给予他们所需的特殊教育,让乡镇儿童也能一样的接受到所需要的特殊教育。

3、贡献一份力量,呼吁社会团体加强支持意识,特殊教育不容小觑。经我们对于贺州市桂岭镇平安村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有92%的乡村人民对待特殊教育儿童处在一个模糊的概念,有相关了解的人民群众仅占8%。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用自己的力量,联合桂岭镇社区机构呼吁并宣传,定期在乡镇组织关爱特殊教育儿童的活动,宣传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让大家了解,并不断重视起来,让他们的教育前景变得更为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