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3-28 17:4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竞技体育要保持、赶超世界水平,需要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以及高水平运动员等.竞技水平的提高涉及方方面面,他们将从不同的方面对竞技运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我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应重视对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1-2].高校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中,美国体育代表团的80%左右的运动员是从大学生中直接选的,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有3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自斯坦福大学,一共获得10枚金牌[1].此外,据德国体育协会的统计,在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中,约有33.5%的德国运动员正在大学中学习.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在我国,举国体制办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背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体制的不足.现阶段,一方面想继续依赖传统的制度保持辉煌的成绩,一方面又想通过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去发展竞技体育,以此解决传统体育体制带来的弊病.但是,国家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资源投入是有限的,高校竞技体育要想得到适当的发展必然会占用一部分传统体育体制的资源,那么为高校竞技体育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学会组织结构见图1,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由国家教育部下属学生体协联合会秘书处主管,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会秘书处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大学体育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在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协会协助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管理的“政府社会型”阶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教育部职能划分、角色关系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目标模式的问题;高校竞技体育协会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随意性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体育学协会系统与全国性专业运动协会极少联系,自成体系的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等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生源质量不高我国高校竞技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有4个:①省、市专业队在役和退役的运动员;②省级体校、一般业余体校或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学生;③体育重点中学的学生;④传统中学学生.从理论上讲,传统中学学生是高校竞技体育最佳的生源来源,但由于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决定了这部分运动员中运动技术水平高的人数极其有限.按照目前高校竞技体育队伍的招生办法和生源水平,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肯定是有限、滞后的,解决没有捷径,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有可能改进,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低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现实[5].高校教练员执教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持续性发展优秀的运动员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高校教练员团队的组成主要有3个来源:①高校体育教师兼职.我国大部分高校教练员是有由高校体育教师兼任,由于工作负荷重、精力有限,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放在培养竞技体育训练工作上.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缺少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验[6].②人才引进.少部分高校教练员由于在体委竞技体育系统成效卓越而被高校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吸收为教师编制的教练员.这类教练员一般都有丰富的直接经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及知识结构,所以在执教中不能自主把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训练实践是影响其训练水平的一个实际问题[7].③临时聘用.一些高校运动队为了达到较高的训练水平,选择临时性地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这种现象在CUBA中比较普遍.这种临时聘用的模式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不适合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8].传统教育体制下忽视竞技体育功能的作用,阻碍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的成长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训练.个人的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体育的发展只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能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最终要回归教育.北京奥运会倡导的“人文奥运”理念,揭示了体育与教育的本质联系.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受世界竞技体育环境的影响,竞技体育始终没有摆脱对“利益”、“金牌”的追求,忽视了竞技体育具有培养、教育、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忽视了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研究和重视,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
体育强国竞技运动发展与高校竞技运动开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与高校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多元化下建立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作为传统体育强国,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以学校为中心.特别是在高校,现已成为国家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摇篮.另外,管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部门是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9].联合会设置有执行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会的相关工作.执行委员会下设一级领导委员会、二级主席联盟和三级主席联盟,分别管理各级别的具体工作.联合会内部还设有管理、纪律、规则、等事务的分会.该组织只接受美国奥委会的领导,而且领导的权限仅限于在选拔参赛运动员、奖励等方面,美国奥委会也不能随便干预NCAA的正常运行.在管理层面上,NCAA具有相当完整的独立性和自[10]德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德国约有8206万人口,近50的民众参加体育运动,有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是体育俱乐部成员.德国的竞技体育体制建立在俱乐部的体制的基础上,俱乐部体制是德国竞技体育重要组成部分[11].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德国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德国高校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德国,为了给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更好的生活、训练和学习环境,德国高校体育协会提出了“竞技体育伙伴高校”的计划,一旦加入这一计划的高校就有义务为运动员制定更灵活的学分制度,以确保他们更好地处理与训练学习的关系,也就意味着尽管德国高校没有承担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任务,但为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文化教育的优越环境,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德国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9].澳大利亚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制定培养了高水平运动员“精英计划”,以参加奥运会为最高目标.澳大利亚共有9所sport学院承担着培养竞技精英运动员的任务.其中最负盛名的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由国家竞技运动中心委员会直接参与管理,日常经费主要由政府支付,是国家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另外,澳大利亚几乎每个洲设有体育学院,各院有特别优秀的项目,并且与澳体育学院有紧密的联系.澳大利亚为促使各州体育学院蓬勃发展,提出了学院社会化的思路和加速项目分散计划,各州学院的主要职能是培养精英青少年运动员.同时设置有竞技体育助学金,用于支持特定的奥运项目,主要资助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精英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可由澳大利亚体育学院主教练和全国性单项组织推荐,运动成绩好的有可能选入国家队,继续享受奖学金或进入职业队.一般运动员则在被淘汰后找工作或继续读书,澳大利亚体育学院设有运动员就业培训和择业服务处,来帮助他们接受培训和寻找工作[12].国外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特点的借鉴作用美、德、澳三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都与高校竞技体育密切相关、紧密合作,其发展模式根据国情的不同有各自的特点,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借鉴的地方,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管理结构的独立性和自;②重视高校竞技体育市场化,与社会其他领域建立互利互惠关系;③重视选材、重视广阔的群众基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实现了双赢;④重视体育科研;⑤重视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各个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地区高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也不一样.因此,我国必须立足本国的国情,大胆探索,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
篇2
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争光”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当然,我国竞技体育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与我国举国体制密不可分的。但是,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我们根据我国竞技体育可持发展的具体要求,建立起竞技体育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我国要想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就必须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竞技体育发展采取宏观调控。
2.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水平不高
竞技体育转型改革的重点是要实现由体育活动的行政型向社会型进行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对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现状的改变,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而目前由于对项目管理中心、协会、职业俱乐部等部门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角色不明确导致的,造成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协调,其积极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2经济职业化和实体化程度较低
职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竞技体育主要依靠自身的经营来生存并获得不断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具体的项目特点和其发展程度的制约。职业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指的就是将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商品,通过竞技体育的劳动生产和经营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商业化、企业化的经营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尚短,对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的规律及其基本要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也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实体化发展水平还十分低。
2.3科研与实践结合的水平比较低
目前,关于体育竞技运动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竞技体育运动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与实践结合的程度比较低,对实践工作缺乏指导意义。除此之外,教练员和运动员动物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其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4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合理
在体育项目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体育项目的发展极不合理,一般而言,我国体育竞技的优势项目的发展水平比较快,而其他体育项目的发展则相对落后。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经济体育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合理的调整体育项目结构构成,使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全面发展。
3.制约我国经济体育发展的内外因素
3.1内部因素
3.1.1管理体制单一
我国竞技体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这与我国的“举国体制”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变革,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在这种转变“举国体制”的弊端也将会不断暴露出来,成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桎梏。在政府制定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机制,导致了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组织类型繁多职责不清以及社会化程度较低都成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
3.1.2高素质人才匮乏
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人才因素却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可以说当今各国竞技体育的竞争,也无非是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竞争。我国体育经济的后备人才大部分是由国家专门的体育院校毕业的,因而文化教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的短板。由于学识水平较低,这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和教练之间在战术和技术上的沟通存在偏差,针对赛场形式调整战术的能力很差。针对现在竞技体育技术和战术不断革新的现状,竞技体育教育的训练理论也在不断革新。
3.1.3项群设置不全
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我国的强势项目主要有射击、跳水、乒乓球、举重以及体操等七个。但是,在体育大国美国和俄罗斯,他们的夺金项目可以多达15个。几乎涉及到所有体育项目。就此而言,我国离竞技体育大国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想要实现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对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作出合理的调整,丰富体育项目。为此,我国提出“119”工程,其具体指的是在田径、游泳、水上等项目上进行重点投入,提高这些体育项目的竞争力。这无疑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1.4训练体系失衡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属于金字塔型,比例严重失调,这导致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成功率十分低。在后备人才的选拔上,我国主要采用了一条龙的选拔制度,主要是业余体校到省级体校再到国家对这样一个过程。这种“单线条,平面式的”的选练选拨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训练多学科综合训练特点的发展,传统的训练体系的弊端也不断展现出来,已经不再适合在新时期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
3.2外部影响因素
3.2.1政治因素
竞技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参加体育竞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并夺得比赛的胜利为主要目标。在这之中,体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政治与体育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发展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体现了国家意志。
3.2.2经济因素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竞技支持,同时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也丰富了我国的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为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首先政府要加大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其次合理的利用社会闲散资源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最后竞技体育发展的产业化水平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的经费来源不断减少,竞技体育的高度依赖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势必会暴露出来。在此情况下,必需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进行改革,是我国竞技体育走向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道路。
4.我国经济体育可持续发展策略
4.1管理战略
在举国体制的管理下,我国竞技体育在极短的发展时间内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现阶段我国正在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在这种历史环境中,举国体制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使用市场机制对我国的举国体制进行改革。竞技体育锻炼要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在社会主义设厂环境中,应该有政府管理部门对体育竞技赛事进行科学的管理;建立健全国家对以及省市队伍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真正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为建设体育大国贡献力量。
4.2调整竞技体育布局
我国想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体育强国,首先就需要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破除我国竞技体育对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的依赖性。继续加大我国政府在竞技体育项目上的投入,是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断得到拓展。为此,要借助目前我国开展的全民体育运动将新的、更多的体育项目,融入到的全民体育运动过程中,为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如果想在未来的体育赛事中取得更多的冠军,就必须对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项目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
4.3后备人才战略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人们通常人们认为是竞技体育运动员培训,但是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晶体与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包括了教练以及官员的培训。新时期各国的竞技体育竞争不断激烈,加强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直接关系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实现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建设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必须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将职业训练和业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高度中是我国竞技体育专业的教练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大批专业的教练人员;最后要培养一批专业的体育事业服务人才,通过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各项竞技体育赛事,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4.4加强国家支持,优化竞技环境
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势必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为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认为,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竞技体育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首先,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竞技体育商业化发展。其次,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发展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国家在竞技体育发展2015年第10期洪庆林: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的过程中,加强对竞技体育的大力支持,实现竞技体育发展转型。最后,为了推动经济体育的快速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引导,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为竞技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结语
篇3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竞技体育;工具理性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23-04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s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SONG Heng-guo1,WANG Xi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Kashi Teachers College,Kashi 844000,China)
Abstract: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refers to a philosophical ideology having a dominating position in west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as an important product of hum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s of course affected profoundly by such a philosophical ideology: on the one hand, the “space of interests” is constantly expanded and set, which makes competitive sports a special instrument for various participants; on the other hand, under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strument like, various obvious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have gone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competitive sports;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最初提出“工具理性”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M•韦伯[1]。工具理性也称“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是西方文化传统理性思维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的具体产物。西方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而伴随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人类开始极端推崇工具理性,由此使人类社会或在局部或在一定地域内进入深刻的发展矛盾中。一方面,在工具理性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进一步塑造了“人类的绝对话语权”,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与此同时,“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所倡导的对自然缺少人文价值关怀的征服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命运产生不良甚至致命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导致了贫富分化的悬殊,社会结构的失调,个人本位的膨胀等;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滑坡等”[2]。
“工具理性”作为工业文明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100余年的发展中,它的工具性历程从未间断,尤其是在其全球化态势形成之时,又以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特征扩展到世界范围,并通过各种利益群体的实践以具体的结果表现出来。
1竞技体育“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论述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即竞技体育的工具性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因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一味强调和追求工具理性就极易造成人性扭曲。“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它不仅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而且是一种目的理性、批判理性、建构理性和信仰理性。价值理性为体,工具理性为用,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的存在提供精神动力,指引着工具理性活动的方向。当理性与竞技体育价值交融而凝成独特的价值理性时,便获得了新的质的规定,便成了区别于工具理性的具有独特意义的理性――既指向竞技体育发展的终级目标,又指向竞技体育的现实发展,其中凝结着人类文明对竞技体育的历史作用结果。因此,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就是体育实践者遵循体育之精神内涵,即是否实现了体育所要求的公平、公正、团队、竞争超越等行为品质。它并不看重所选择体育行为的结果,而是各类主体的人格完善。回顾百余年的发展,竞技体育从地域、民族走向世界的实质就是其精神价值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本身就是其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过程。顾拜旦早就指出:“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3]《奥林匹克》也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其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些精辟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竞技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人的均衡发展提供一种自由境界。这种自由,一方面以充满人文精神的体育运动为全人类构建起一座能够实现友谊联结的桥梁,并提供一种以奋斗、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国际奥委会第4任主席埃德斯特隆所说:“奥运会无法强迫人们接受和平,但是它为全世界的青年人像亲兄弟一样欢聚一堂提供了机会。”[4]另一方面,为体育参与者精神升华提供借鉴和实现的平台。因此,在真正的竞技体育精神世界中,既不存在任何分裂对抗和强权压制,也不存在什么超越主体范畴的更高原则,体育主体作为概念,只是道出了人作为本体在竞技体育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自由状态。
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再论述竞技体育的工具理性内涵就有了足够的精神和现实动力支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在韦伯的理论中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指目的――手段理性;二是体现为一种行使理性的含蓄性质,而不论是否含有手段――目的程式。现代竞技体育诞生并发展于“工具理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中。一百余年来,不论文化架构,还是发展秩序、运行机制都深刻体现出这一核心理念。
第一,竞技体育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自诞生之初就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即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不仅表现为客观存在的有用性,而且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有用性。这种交互的客观有用性,使各种体育主体相互联结,共同存在于体育实践过程中,彼此以“合目的性”状态成为他人的目标或工具。这样,不同的体育参与者就具备了一定的工具价值,并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在手段――目的的发展逻辑中,当代竞技体育获得了属于自身,当然也属于各种主体的工具性内涵,不同的参与主体根据各自的利益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采取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景象,在竞技体育“合法”理性的外表下,总是顽强地表现出难以控制的非理性来。这也正如马克思[5]所说的“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第二,在工业大生产时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成为竞技体育存在的基本范式,其发展过程的“工具化”特征也深刻体现出来。“个性至上”、“理性至上”、“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等是现代竞技体育产生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深入的时候,这些思想基础又以更为现实的途径构建起竞技体育的发展体系。这一过程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取向等不断作用到竞技体育文化机体中,并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使原有的价值空间被不断设定,如权力、经济、科技、政治、市场等空间。这些价值空间在设定之初,就已经被人为地划分出不同的主体,并“合法地”认定了等级,规定好他们的行为模式、权利与义务,这样就造成了体育主体“合目的”倾向的最大化趋势。但这些价值空间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处于不断的颠覆和重新设定中。各类利益群体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断扩张着所属的价值空间和影响力,他们或积极或“迫不得已”地采取各种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手段。这样一来,原有的利益格局被不断打破,竞技体育也“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了“不断调和矛盾”的发展轨道上。当竞技体育权力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极大拓展时,所属主体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者,于是就产生了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法制化发展的抉择。这些合力的交互作用,在使竞技体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系统的同时,也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出现了与主体分离的趋势,因此产生了各种危机。以奥运会为例,伟大的权力和经济空间不断改造着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居功至伟或“至高无上”的国际奥委会是核心权力组织,随着奥运会全球化影响的深入,其权力空间在不断扩大;奥林匹克营销计划,即著名的“TOP”计划开启了奥运会整合全球资源的历程,其经济、市场空间成为常人难以涉猎“高端产物”;而寻求国际政治和举办国政治的支持,又使奥运会始终左右于“政治化和非政治化”的两难境地之中。毋庸置疑,利益空间的不断生长是竞技体育全球拓展的重要资源,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那么“纯粹”,其中夹杂着发展逻辑的变换或置换,这就使竞技体育的价值冲突和利益掌控呈现出集中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当竞技体育从科学技术中寻求发展逻辑之时,参与主体的任何实践活动也在“大同”的模式中开始遵循技术的自律逻辑,“技术理性”也成为了竞技体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凸显其价值理性的主体在不自觉中成为了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从而也成为一种客体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现代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体系。
第三,当利益空间大规模延伸和拓展时,整个竞技体育就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各类主体具有了明确的分工,当一类群体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要为其他群体利益的实现做出贡献。所以,在整个体育实践过程中,各类体育参与者都在客观上具有了满足他人需要的工具性价值,这成为竞技体育发展所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由于分工的客观存在和细化,参与者也成为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工具,尤其是当体育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时,又以积极的姿态促成新一轮的分工。今天,体育主体的利益已经上升到国家和民族主体层面,这些主体无法回避当代竞技体育的伟大影响力,开始挖空心思地采取各种方式和风格去构建以体育为平台的民族发展契机。于是,各种传统、民族的资源有了走向世界的新的平台,并上升到象征领域的高度去寻求获得一种“现代化”的身份。这种利益联结能力的广泛提升,使竞技体育的目的化倾向更加突出,不同身份的人群成为了体育主体,开始疯狂瓜分和占有原本已经拥挤不堪的利益空间。由此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悖论之中,多元主体在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和平台的同时,又重新制造出各种“利益空间”,使自身可能成为“异化了的对象”。竞技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就呈现出这种独特性。就整体发展而言,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资源投入上都能够利用“举国体制”这一利器快速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一整合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阵痛:体育体制、体育权力格局的更迭和变换,各种权力主体进一步分割着的拥挤空间;旧有的发展秩序被不断颠覆,新的秩序始终处于孕育之中;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部门改革、法制化发展的呼声日渐强烈等。由于新发展秩序有效性的缺失,体育人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既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造成了体育价值观、体育发展观、体育道德观的失落和混乱。而与此相应的是,在多重权力主体的运作下,竞技体育市场产生的经济空间已然被事先划定,各种主体利用“合法”身份采用各种“非常手段”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身份是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赋予其的法律地位,表现出当然的合法性;而非常手段则表明中国竞技体育经济秩序的缺失,无法采取常规性的运作手段,表现出或然的非法性,这样就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现象,在利益产生后面临诸多分配主体,“不公”成为各级或各类主体的共同诉求,各种围绕此种情况产生的难题也层出不穷,无法调和。这些都使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在不断的震荡中努力地寻求着新的发展路径。
2竞技体育“工具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
近些年,随着竞技体育工具性价值的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主体投入到了对竞技体育工具价值的恶性追求中,各种“异化”现象也应声而至。
第一,体育主体的否定性弱化了。人与动物和其他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存在物,是一种对现实进行不断否定的存在物。动物和其他存在物满足于自然给予它们的本质规定,它们永远不能超越自己的本性。今天的人类更加具有智慧,但也更加具有多样的需求。当竞技体育成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存在物时,一些体育行为者也想当然地具有了一定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使体育主体不断超越自我,拓展着他们获得更多利益回报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受自身“工具性”的辖制,他们不得不要首先成为其他主体的“存在物”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样屈从于“工具价值”身份就成了无力改变的基本状况。运动员在今天竞技体育的联结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这一过程本无可厚非,但当运动成绩和“利益”紧密联系时,多数运动员便成为了某种实验品或牺牲品,为了获取“世界认同”,大量运动员成为“铺路石”,丧失了基本的“话语权”,而当这种认同成为现实时,他们又被无情边缘化,成为“合法的淘汰者”。
第二,参与者的主体性被物化了。主体性是人的本质规定,它决定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当竞技体育被过度工具化了的时候,体育主体也成为了改造对象,主体性被物化在利益实现中,主体性价值也逐渐被湮没了。一方面,在对竞技成绩的绝对追求中,很多运动员丧失了全面接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退役即面临“淘汰”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当代竞技体育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趋向,“不可避免地玷污了竞技体育的神圣,导致竞技体育服从于商业利益……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及相关人员屈从于利益的获得和分配,并为此不择手段,歪曲了健全的人格”[6]。为此,何振梁撰文指出:“奥林匹克对职业运动员开放可能导致奥运会失控”,“过度的商业开放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滥用兴奋剂的根源是商业化(或政治)的考虑。它对奥林匹克起着消极的作用。它违背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技体育发展秩序的混乱。体育主体的工具性,以及主体性的过度物化使竞技体育的发展秩序始终处于摸索的调适之中。体育主体作为一个类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以竞技体育为平台而产生了良性联系。但是,由于各种主体对工具价值的过分追求,使自身也成为了一种物性的工具[7-8],各类主体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被极端的利益追求所代替,体育主体间的情感交流也被极端的行为取代。兴奋剂、球迷骚乱等就是这一工具性带来的恶果。为了在激烈的高水平竞技中获得一席之地,个体差异已经不再重要,“先进药物和技术”的刺激使竞技体育充斥着“另类”科技的较量;而球队、球迷间良性的情感交流也因为主体情感需求的过度扩展成为了没有感性支撑的纯粹利益,各种由此引发的情感爆发以极端方式宣泄出来,因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性。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范畴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必然要遵循的基本逻辑。竞技体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逐渐从地域走向全球,从民族走向全人类。在此过程中,其精神层面所蕴含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表现理性,迅速拓展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中,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想家园”。但同时,随着其全球整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各种资源也无孔不入地进入其中,并以自身的逻辑不断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由此造成了竞技体育利益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分配。尤其是在人类由工业化时代转入信息化时代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的发展进一步出现了价值观混乱,工具理性凌驾表现理性,主体地位不断弱化的消极状况。
参考文献:
[1]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北京:三联书店,1992.
[2] 曾冬梅,邱耕田. 走向融合: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J]. 学术界,2002(5):11-14.
[3] 任海. 奥林匹克运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28.
[4] 金元浦. 大学奥林匹克文化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6.
[6] 李龙,陈中林. 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和谐内涵[J]. 体育学刊,2007,14(2):41-44.
篇4
1两种管理模式的梳理
李娜澳网的夺冠,又一次激起了国人对“举国体制”的反思,甚至个别媒体出现了尖锐的颇具颠覆性的话语。
1. 1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集权于体委,由体委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统一管理的体育体制的简称。也有的学者认为,举国体制是国家行政机构高度集中权力,自上而下指挥全国力量推动竞技运动发展的管理体制的简称。
从形而上角度,模式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李娜模式”实际上是与中国网球“双轨制”管理模式紧密结合起来的。
2举国体制与“李娜模式”的关系厘定
反观当下中国的竞技网球市场,举国体制能否轻易放弃,针对个别媒体论述的李娜的成功是拒绝体制包养的胜利,我们又该如何回应。
2. 1举国体制管理模式的独特魅力
其一,体制内国家担负着培养高素质运动员高昂成本的重担。众所周知从事网球训练的费用支出是巨大的。如此高昂的费用支出,是当前网球现役运动家庭所无力承担的。即便个别采用“丁俊晖模式”的,未知的风险也是单个家庭无法承担的。
其二,从李娜成长角度来看,其成长的黄金时期都与国家的系统训练和培养息息相关的。离开在国家集训打下的坚实基础,李娜要想取得今天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其转入职业化后,国家网球管理中心也在一直服务和支持李娜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正如李娜在2011年法网决赛前同国家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谈话所言:“我是举国体制培养出来的,碰到了这么一个好的政策。”
其三,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下,网球的群众普及率低,市场成熟度弱,相应的软硬件建设不足,整体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竞技体育与世界不断的交流碰撞中,作为职业化程度最高的网球运动,中国要实现其与世界的同步,没有举国体制的强力支撑,网球的优秀苗子要想迅速成长起来,与顶级选手同台竞技,几乎不可能。
2. 2“李娜模式”是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探索
其一,有助于国家体育的内涵提升。运动员转入职业化,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平衡的有益探索。当前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日趋健全,市场对体育资源的配置作用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长足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其二,有助于整体推动国家的软实力。在当前中国梦的语境下,中国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既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必须依托强大成熟的文化形态。高度职业化、紧密国际化、深度商业化、极具个性化是网球运动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是最能博得亿万观众眼球、提升巨大收视率的项目。
其三,有助于国家竞技体育利益分配格局的完善。在举国体制下,竞技运动员的投入与产出不协调。受举国体制“短板效应”的影响,产出滞后于投入。而李娜模式的运行恰恰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个案。以李娜为例,单飞后除去无条件代表国家参加重大比赛外,还需向中心缴纳比赛奖金的8%和商业收益的12%。伴随着李娜国际赛事成绩的不断攀升,截止澳网夺冠其职业生涯总奖金高达1582. 2万美元,约合9571万元人民币,而商业广告赞助收入粗略计算已有几个亿。
3李娜的成功还是“李娜模式”的成功
谈到李娜的成功,人们期待竞技体育赛场上,涌现出更多的“娜”式的人物。好像李娜的成功,中国未来网球的发展会出现井喷之势,竞技赛场上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亿万民众,在憧憬在畅想。此时,认真梳理李娜成功的原因就显得大为重要。
3. 1李娜与生俱来的天赋因子
职业网球是一项对体能要求极高的运动,一场正式比赛,至少需要3-5小时的击打跑动。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女子网坛中,脱颖而出,占准一席之地,与生俱来的优越的身体素质是必不问少的。而李娜恰恰拥有不可多得的网球运动天赋和身体素质。在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中,李娜少有的力量和速度兼备的选手。
3. 2扬长避短,形成独具特色的“娜”式进攻
在当前的女子网球世界,小威统治多年,收养17个大满贯,势大力沉的发球是第一武器。身高、力量是西方世界垄断网球的不可忽视因素,雨这些是东方女子所不足之处。以2014年整个澳网比赛的技术统计分析,李娜一发成功率平均为66 %,,纵观一发、二发的得分率大都胜于对手,累计发出20记ACE球,双误累计19次,数据显示一发、二发的平均时速略逊对手,从发球的稳定1生、角度控制上,明显优于对手。
3. 3单飞后李娜迈入了良性发展之路
1.优秀的专业团队。单飞,意味着运动员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己挑选适合的比赛参加,挣奖金,请教练,安排训练:如果成绩不好,奖金少,就无法请好教练,训练水平不高,最终将被淘汰。在运动员职业化的征程上,这是一个必然的逻辑。优秀运动员,要想获得更多的比赛奖金,必须紧紧依托自身刻苦训练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2.成功的商业包装。李娜实现竞技成绩与商
业价值的最大组合,其经纪团队—IMG功不可没。2009年,李娜单飞之后便于IMG签约,而郑洁和彭帅都签约国内经纪人公司。2011年李娜创历史的法网夺冠后,老道的埃森巴德便为李娜量身统筹安排了7个代言合同,3年的价值超过4800万美元。如今,李娜代言13个顶级商业产品,诸如国外的耐克、劳力士、SpiderTech、奔驰,国内的泰康人寿、昆仑山饮用水、伊利等。
4启示
4. 1“双轨制”模式的理性思考
通过梳理我们清楚发现:“李娜模式”的成功蕴含着太多的偶然,但是所有的偶然又都是必然。诸如李娜在网球上独有的天分和单飞后的成功、举国体制的培养、网管中心的破冰探索,都构成了“李娜模式”得以展开的构成因素。作为单飞模式的“标杆”,李娜并不代表中国网球的全面突破,但是李娜的成功模式未尝不是中国网球得以全面提升的未来尝试路径。总之“李娜模式”是对“举国体制”的积极完善,不是单纯否定一方肯定另一方。
4. 2举国体制的长期坚持与职业化探索
某种意义上,2008年网管中心允许部分优秀运动员“单飞”的破冰之举,是中国网球困境下的被动调整,是举国体制一元培养模式下的调整和完善,是寻求未来更大发展的试验田,更是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有益探索。
4. 3积极借鉴国际商业化运作的可行经验
目前中国竞技体育市场空间狭窄,可推广项目不多,相应的商业化运作就显滞后。与世界接轨,既要接轨比赛规则,更要学会西方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如何将卓越的运动成绩转化为超值的商业价值,李娜的经纪团队已经高人一等。而将李娜打造为国际一线职业选手,则是公关包装对李娜的巨大成功。
篇5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市场化条件下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讨,从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市场化背景下竞技体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投入”与“产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分析,提出了现在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所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P键词 市场化 竞技体育 可持续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夺得51金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夺得38金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交出了26金成绩单。获奖牌项目主要分布在一些我国具有夺金优势的小项目上,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竞技体育改革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具体表现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竞技体育项目大众接受程度低,市场狭小,与全民健身的国家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因此,开展关于竞技体育市场化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的讨论研究在当下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尤为重要。
一、选题相关内涵
“关于市场化的概念,学术届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市场机制在一个经济体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持续增加的经济体制演变过程;另一种是特指改革或者转轨国家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经济体制转变过程[1]。”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过程具有这两种过程相结合的特征,经济发展受改革政策的影响较大。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综合反映和内在统一,三者互为鼎足、缺一不可[2]。”国内外专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的描述来看,都离不开发展两个字。
二、市场化条件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一)市场化背景下竞技体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竞技体育监督管理体系的发展需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我国的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逐步向市场化靠拢,竞技体育市场化是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当前竞技体育的监督管理主体仍然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权利过于集中,竞技体育的发展投资基本依靠政府部门,成本巨大,产出低,市场化程度低,政府负担沉重。分析比较国内外的情况,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可以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型过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做好管理与监督工作。
2.竞技体育法律法规及时完善,规范竞技体育市场化出现问题
竞技体育的法律法规是规范市场化条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现行的全国性的体育法规是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已经过去21个年头,部分内容和今天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规范主要依靠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实施办法来解决,在市场化条件下,应及时完善法律法规,支持鼓励竞技体育在市场化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法律法规制定的预见性,不只是在市场化条件下竞技体育发展出现法律问题才去解决。
(二)竞技体育“投入”与“产出”的可持续发展
1.竞技体育“投入”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的“投入”具体指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可持续获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投入模式依靠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投入为辅,而竞技体育投入大且逐年增加,如表一九运会、十运会周期中各省自治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3]。这种发展模式投入大,获取渠道狭窄,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协调度和持续度方面尚存欠缺。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近四十年,社会资本力量雄厚,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能极大竞技体育发展。
2.竞技体育“产出”的可持续发展
“‘产出’具体指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所获得的成就,包括竞技体育水平、竞技体育项目知名度等要素。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竞技体育本质基础上的价值选择[4]”。从竞技体育的本质出发,竞技体育由服务于政治最终转变为服务于政治和社会,展示综合国力,促进群众体质健康。“产出”是吸引社会力量投入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体育比赛竞技水平能够吸引大量体育发展资金。健力宝运动饮料作为我国体育营销的开创者之一,从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开始,先后多次赞助中国体育代表团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对企业本身达到了宣传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竞技体育也获得了发展资金,形成一个良性互利共赢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三、结语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政府主导型的竞技体育发展也应当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改革是今后竞技体育发展的常态,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杨素青.市场化转型中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1999:100.
篇6
关键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理念 发展方向
我国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前提下,依托计划经济,通过“三级训练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的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参加世界大赛,为国争光,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封锁。然而,社会的进步使这种过于依赖国家投入和政府管理的人才培养体制逐渐暴露出种种阻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弊端。1986年,原国家体委向国务院报告提出:坚持以学校体育为战略重点,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各地具体条件,坚持以学校为基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训练方式;《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这标志着我国“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思想体系的提出。伴随着新观点的出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1.“育人夺标”思想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发展的重要方向。
所谓“育人夺标”,就是注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相结合,把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育人”过程放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并综合有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向竞技体育人才传授相关的综合性知识,使他们拥有较高的个人发展能力。
2.“以人为本”是符合人文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
以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体系定位在使大多数运动员得以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以教育、体育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打造的依托小学―中学―大学,结合学校―社区俱乐部的和谐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后备人才理念的发展方向。建立我国“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就是符合“以人为本”要求,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理念发展方向的实践。
2.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人本化”的必要性
从竞技体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来看,竞技体育不仅是以单纯的比赛夺标为目的,而且关系到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从体育的评价标准上看,它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从体育培养人的实现形式上看,体育运动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手段,提升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的过程。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最高表现形式,不能脱离体育的本源思想。所以进入21世纪,竞技体育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在赛场上争金夺银,给人视觉上的欣赏和心理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在赛场之下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益,完成自身价值的实现。
2.2建立“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理念是时展的要求
受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条件的影响,以往的竞技体育更倾向“以物为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才是现代体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用全面的、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联系起来。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最高表现形式,在新时期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各项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发展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发展。
2.3“可持续发展”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方向
我国以往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材率极低。在我国金牌运动员的成才率仅为3.6‰。绝大多数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后,必然要走向其他岗位,就连那些稀有的金牌运动员也终有退役之日,然而退役后再就业的困难对运动员的影响尤其是心理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训练的特殊性所导致的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运动员”的从业机会成本,导致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愿其子女从事竞技体育。没有大量的后备人才进行补充,竞技体育要发展是很艰难的,这也成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整体提高我国从事体育训练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新时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重点考虑的问题。“体教结合”,通过体育与教育结合,可以较好地解决我国体育人才入口过窄、出口不畅,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排除了社会对体育训练的后顾之忧,培养了更多高素质人才,保证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我国在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时,不但要考虑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充分考虑所培养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人才培养的效率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未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1986.
[2]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2):154-157.
[3]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试行运动队工作条例(草案)的通知[C].1963.
[4]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C].1987.
[5]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 奥运经济 体育经济
一、奥运经济
所谓奥运经济,就是为满足举办奥运会的相关需要或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对主办国或举办城市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诱发效益的总称。从广义的角度讲,奥运经济就是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以城市发展战略和远景规划为基础,围绕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与营运、奥运无形资产经营、奥运广告活动(包括企业产品和服务推销、企业知名度推销、奥运设施与活动的冠名等)等,以奥运为支撑点引发的一切产业经济现象和效益的总称。
“奥林匹克”从来与“金钱”密不可分:早在1896年的雅典首届奥运会时,组委会就因经费困难而接受了希腊慈善家阿维罗夫捐资修建体育场馆,“柯达”也经常为在相关体育赛事的纪念品上作广告而提供赞助。1900年的巴黎、1904年的圣路易、1908年的伦敦连续二届奥运会的开支都来自同时召开的世界博览会的收益。1981年萨拉热窝奥运会组委会签署了国内外447个商业性合同。从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起,奥运会不仅仅再是体育盛会,它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关注。“奥运经济”这个词汇逐渐成为体育经济学界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
二、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般而言,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发达国家体育经济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体育经济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也在逐渐壮大发展,已被视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存在极大的潜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意味着我国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申奥成功更是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将对我国体育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彩票、体育信息的传送等),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等)。
(1)促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商业服务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外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体育管理咨询公司和体育俱乐部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之机,一方面学习国外的技术、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力争进入国际市场,和外国人一争高低。有助于中国企业包括体育企业借奥运会快步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2)有助于体育产业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完善。奥运会,将对政府做什么、支持什么的效果进行检验。这对我们调放结合发展体育产业有很大好处。比如是否要重点支持竞技体育,放开其他体育办的产业;是否应从产业政策上鼓励民间私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特别是一些便于市场化运营的项目。如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是否应对从事为主体产业服务和为提高大众身体素质服务的项目和单位,国内企业要在奥运经济中找到商机,就要与外商企业进行竞争,制度健全与科学,是进行竞争的基础。因此,奥运会将促进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这可能会使一些有条件的福利型、事业型单位加快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加快体育产业中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构筑符合现代体育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组织结构。
(3)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完善。奥运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发展。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市场发育不全、管理不善的诸多问题。我国体育的产业化水平还很落后,与我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不相称。为了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引导体育产业发展,扩大体育经费来源,在其税收政策上向体育产业倾斜。政府部门除了制订对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外,还应保障体育产业规范化经营,促进体育产业与国际接轨。加快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近几年来,体育行政部门在建立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中的许多方面仍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这对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4)为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为企业营销提供了非常大的商机。举办奥运会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受益的产业和间接受益的产业,前者主要包括建筑业、交通业、旅游业、新闻出版业、交通业、电信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后者涉及的面更广一些。但综合起来看,举办奥运会主要还是对新兴产业特别是包括体育在内的服务业的影响最大。企业可利用奥运会树立形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售渠道,加快企业发展。奥运会是企业品牌推销的最佳时机。有助于促进我国内企业加快形成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的进程。奥运会将有助于我国体育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体育企业。有助于我国企业的科技进步。在科技奥运下,加快提高企业科技进步,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面对的竞争是一种科技竞争。体育产业要想进步和发展,必须借助高科技。有助于将体育产业与社区建设结合。
(5)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和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有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奥运会带来了对体育的兴趣,对健身的重视,对各种有助于身心健康的锻炼方式的推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而且也是培养体育消费群体,从经济角度讲,是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培育体育市场的主体,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传统体育和新运动项目开拓。
2.奥运经济对体育旅游业的促进
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关注的事业,每届奥运会的主办国都会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北京也不例外,2005年,北京已确定2006年~2020年间,将把旅游业打造成北京支柱产业。在奥运期间,将会有数以万计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大量的观光游客云集中国,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古迹非常多,通过奥运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到中国来参观旅游,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优美风光。在未来几年中,旅游局将采用光纤宽带技术,建立中心数据库,通过互联网为全国各地的旅游点进行旅游咨询,想到北京或到国内其他大城市旅游,只需在街头点击鼠标,就能将北京与国内其他旅游点的信息尽在掌握之中,从而促进国内各大旅游城市的酒店餐饮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3.奥运经济提升体育经济的科技含量
21世纪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互联网的极快发展,让人难以想像几年后深入社会的广度和深度。2004年以IP网为基础的数据及多媒体业务将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届时将通过电视和宽带互联网直播奥运会,让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都可看到奥运会在网上直播。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有力地促进世界科技间的互动,为了实现北京“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目标。它的运动场馆和奥运村的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科技技术的支持,如环保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网络宽带技术等等,这给体育高新产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势必将促进体育高科技产业的巨大发展。面向全世界进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推动我国的体育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并且带来无限的商机,为以后我国体育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4.奥运对我国体育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体育产业本身是本体,围绕体育产业,还有很多服务业,体育服务业也需要有很大的发展。这次申办成功,对我国体育领域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围绕举办奥运会,包括律师、咨询、媒体、金融、旅游、交通、IT行业等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业的介入,给举办国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就会。
5.奥运文化对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文化的交流也将更为频繁和开放,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加快了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率和规模,对外文化交流数量自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40%左右,2008奥运让世界史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史好地走向世界,把奥林匹克“更快、更强、更高”的精神,切切实实地渗透到中国的体育文化中。
奥运会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全球性体育盛事,受世界瞩目,中国应该抓住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迎接入世挑战,实现中国体育产业质的飞跃。可以预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经济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华:北京2008:“奥林匹克――体育经济”呼唤金融创新[J].中国外汇管理,2002,(08)
[2]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3]刘福安,李笋南.北京奥运文化消费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3):15~20
篇8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的功能从强身健体,为国家争取荣誉发展到,在此基础上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娱乐大众,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体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共同发展,彼此影响,彼此促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进行,体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也逐步趋向于一体化,使体育及相关领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关键词生产力体育产业市场经济一体化
生产力变革引起了生产方式和劳动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变化使得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变的越来越重要,而这种价值就在于适应生产力变革引起的身体机能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体育运动才有了真正走向社会并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依托。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生产水平是体育产生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水平决定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性质和程度,社会生产水平决定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体育运动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所以体育运动的产生是首先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的,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对社会的反作用才逐步体现出来,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一、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体育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力,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决定生产效率,而劳动力的素质的基础就是人的体质。体育可以培养劳动力,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心发展和意志性格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健壮的体魄;体育可以增强和保护劳动力,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劳动力有强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减少疾病;体育可以“修复”劳动力,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某些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医疗和康复作用而且有助于消除人们精神上的疲劳,恢复和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体育可以延长人的劳动寿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减缓人的衰老过程等。对于体育促进劳动力生产力提高的作用,前苏联科学家依据大量统计资料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比较,劳动生产率高0.6%-10%,如果按3%计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占总数的30%,则这一年中由于开展体育运动而带来产值的增加约占生产值的1%。
(二)体育可以带动与体育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随着体育的不断发展,与体育有关的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扩大了对体育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为这些企业和部门提供了市场,拖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体育运动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商业,城市建设,建筑业等的发展;其次,运动器材、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的发展。第三,体育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职工体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职工的健康,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凝聚力、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第四,体育的发展增加了就业。体育的发展影响了与其有关的建筑业、商业、体育产业等,随着其规模的增大,需要的人员也就增多,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第五,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能够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引导广大人民消费,花钱买健康,满足他们对身体健康的需求。
(三)体育的发展可以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体育运动的发展能够形成一个包括竞技运动、建设、娱乐体育的体育产业。国务院于1995年颁布的《民生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中,将体育产业列为第三产业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中的一个部门,肯定了体育产业的存在和性质。因此体育产业提供的是体育服务,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
(四)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体育别是竞技运动崇尚和弘扬“自强不息”、“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原则、公平理想等是息息相通的。因此开展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可以为市场经济在我国普及和健全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营养。政府应该通过主流媒体宣传以及体育活动宣传育文化,激发人们投身市场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事业与经济发展都希望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反不正当竞争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通过体育精神来净化社会风气,使经济能够健康发展。
二、经济发展对体育的影响
(一)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体育的发展规模。首先,只有国家的经济水平提高了,投入到体育发展中的经费就有所增加,体育基础设施增加,体育训练器械装备提高。国家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使体育的发展范围从经济体育到群众体育、娱乐体育中来。基础设施的增加,广大群众才可能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经济水平的增加,才能使体育科技水平提高,更新更好的体育器械用于日常的训练和群众锻炼中去,新的物质手段不断的运用到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中来。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闲暇时间的多少,进而影响人们对社会体育的参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高。经济不断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不是闲得无聊的虚度光阴,而是人们每天除工作时间和睡眠、用餐及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以外,用于个人发展、文化娱乐、消遣、社会交往等自由支配时间。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们闲暇时间的多少,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
(三)经济制约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的水平。一个国家的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根本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直接影响竞技运动水平的直接因素有民族体质、运动训练规模、训练物质条件和科学训练水平等。但这些都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从第23届奥运会的奖牌分布看来,参加这届奥运会的140个国家和地区中,获得奖牌的只有4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6个位经济发达国家,奖牌的绝大多数被这26个国家获得。未获得奖牌的90多个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四)经济发展决定了体育的结构。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体育锻炼还更多的追求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是最主要得目的,但是当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后,体育的结构悄悄发生了变化。人们逐步花钱买健康,买运动,以前单一的运动形式被现在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娱乐项目代替。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体育娱乐。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们的。
(五)经济决定体育运动体制与运行体制。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决定了我国体育领域实行的是单一公有制和计划体制。但是改革开放后,大部分体育单位都开始面向市场、走向市场,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并渐渐走上职业化、产业化道路。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各类的体育相关企业应运而生。作为对市场经济的补充,各种非营利性民间组织逐步兴起,这是群众体育服务的重要形式。
三、结束语
2008年第二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了金牌51枚,奖牌100枚的优异成绩。显赫的成绩除了与我国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有关外,这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体育又服务于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与体育的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使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还需要继续努力。继续改革体育事业的发展,使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增加国民经济中体育投资的比例,加速体育本身基础的建设。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的努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育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任莲香.试论现代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7(6):125-127.
篇9
关键词:体育经济;基本条件;发展对策
体育经济强调的是将生产、经营领域作为核心,把大众体育和相关经济行为进行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特殊的产业发展形式。通过对体育竞技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国家随着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经济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应对体育经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从而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进步。
一、对体育经济进行分析
体育属于独立活动领域之一,同时也可以将其定义为我国国民经济独立机构之一,不仅具备独立完成财务活动的特点,而且还拥有该领域专家与科研团队等。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体育所拥有的经济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由此可见,构建一门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可有效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真正发挥体育经济的价值与效果。在体育产业中,体育经济主要是以活动方式向我国社会提供优质体育服务,即体育服务业的统称。在体育和相关服务产品中,其生产和经营等经济行为密切相关,均可以将其归入体育经济行业。
二、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1.消费者支付水平。体育经济持续发展下,消费者支付能力作为体育经济重要发展环节之一,如果普通人缺少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则会直接阻碍体育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消费者缺乏消费能力,可能和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直接联系,如果人们消费承受力无法满足日常生活,也就无法支配体育运动的需求。由于新增收入多数会应用与日常生活,因此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也会相对较低,伴随物质不断提高,加之科学技术持续进步,促使人们用于体力活动的项目逐渐减少。目前,多数人的观念在于减肥和健身方面,不再像以往的如何吃饱穿暖,可以维持日常生活即可。在此阶段,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消费会呈现明显的提升态势,如果普通人无法提升自身收入支配水平,则会直接影响体育经济的发展。
2.生产体育商品。在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体育商品属于重要发展基石。就人们消费水平而言,体育消费并未满足一些发达国家整体消费水平,只要我国体育商品在经济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资金投入力度也会随之不断加大,例如体育器具和体育场馆等,同样会有更多人参与资助。根据目前体育经济发展情况,其不再受限于其他行业,经济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使其呈现良好发展前景。
3.生活方式变化。通常情况下,体育生活属于人们工作空余时间进行的,除了专门开展体育运动、体育指导之外,由于闲暇时间不同,其体育消费需求也会受到直接影响。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们创造力有所提高,促使人们在财富生产期间有效缩减劳动量,已达到获取更多闲暇时间的目的,从而在体育运动中获取身体与精神方面的满足。另外,人们生活意识也随之出现较大变化,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精神方面,以实现身心健康的生活状态,其原因是,只有保证身心健康,才能保证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人们更多地把体育生活作为缓解社会和生活压力的重要措施,从而对身体各项机能进行有效改善。
三、体育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1.对体育产业相关政策进行改革。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下,对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贯彻落实,一直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使其无法适用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不利于体育经济利益的提升。为了保证体育产业相关政策顺利进行改革,需要从以下领域进行加强,具体包括:第一,对财政投入体系进行完善,为体育产业更好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第二,构建体育资金的扶持机制,针对体育产业中较为薄弱的区域,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达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目的,从而利用体育经济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第三,提供税收相关优惠政策,确保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我国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对体育产业投资环境进行不断优化,充分调动投资商的投资热情,使其成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四,对体育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不断创新相关制度。为保证体育产业职能得到全面发挥,应结合体育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进行合理制定,促使管理模式得到真正的创新和完善。
2.完善体育市场体系。为了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应重点加强培育结构和完善市场体系,利用较为完善的体育市场结构体系,确保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体育市场中,较为常见的内容包括健身娱乐、体育广告和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与体育旅游以及体彩市场等,若想要构建丰富的体育市场,其重要途径为构建健全的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市场结构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健全,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体育经济的发展应将完善体育市场作为重点,同时对体育市场的运作情况进行规范,确保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3.加大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在体育经济发展中,基础体育设施属于其发展的重要硬件资源,而加大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不仅可以为体育赛事、体育竞技营造优秀平台,而且还能保证体育活动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为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只有具有丰富的基础体育设施,才能满足体育经济发展需求。体育经济发展应将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对体育场馆之类的体育设施进行不断完善,使其整体水平、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保证体育设施使用率的提高,避免发生闲置浪费等问题。
四、结语
体育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基础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种类不同的是,体育经济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属于目前实施较好经济类型之一。在生活水平持续上升的状态下,人们逐渐迈向健康养生状态,开始对体育锻炼给予高度关注,将更多精力、时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不仅可以改善人们身体健康,而且还能促进体育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君.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18):122-123.
[2]赵向威.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4):120-121.
[3]崔仲喜.体育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野,2015,(1):32.
篇10
关键词:蛙泳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6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211-02
1 我国竞技蛙泳的发展现状分析
(1)100米蛙泳项目成绩比较分析。
通过收集我国第九、十届全运会与第29届奥运会100米蛙泳决赛的成绩进行了整理和数据统计,分别取前三名成绩、第一名与第三名成绩差距、前三名平均成绩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的数据看,将两届全运会的成绩进行对比,十运会冠军成绩有所提高。其中女子100米蛙泳成绩提高0.5秒,男子成绩提高0.28秒。决赛第三名的成绩看,男子项目十运会的100米蛙泳成绩也比九运会提高。女子方面,第三名十运会成绩虽然不及九运会第三名成绩,但冠军和第二名成绩都比九运会提高了。从前三名平均成绩分析,十运会的前三名平均成绩比九运会的前三名平均成绩提高了0.66秒和0.44秒。从这可以看出,十运会前三名平均成绩都较九运会有所提高。从表中的标准差数据分析,女子项目比男子成绩进步幅度大。总体来看,十运会男女成绩都较九运会成绩有所提高。现代蛙泳的竞争比较激烈,成绩差距较为接近,处于稳步发展。我国选手罗雪娟在第28届女子100米蛙泳上勇夺冠军。齐晖在27届女子200米蛙泳上获得第四名,表明我国女子蛙泳竞技水平已经跨进世界水平行列。
(2)200米蛙泳项目成绩比较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200米蛙泳项目中的冠军的成绩,十运会的比九运会女子和男子成绩分别提高了0.42秒和2秒89。在第三名成绩中,男子项目成绩没有明显的进步;女子成绩提高0.64秒。第一名与第三名成绩差距数据显示,女子的为0.02秒,这说明女子在两届全运会中,总体水平提高速度缓慢。相对,男子在200米蛙泳整体水平有上升趋势,提高速度明显。从前三名平均成绩以及它们的标准差进行分析,也清楚的显示出女子该项目水平落差较大,呈现出下滑趋势。男子总体成绩比较突出,整体实力提高近2秒。奥运会200米蛙泳发展状况,第29届奥运会冠军成绩将女子蛙泳成绩提高到了2分20秒22。男子成绩提高到了2分07秒64。从数据表明,世界200米蛙泳总体水平提高速度飞快,进步也很稳定。
结合前面的数据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竞技蛙泳的成绩与世界蛙泳的近况(见表2)。第十届全运会与第29届奥运会的世界水平相比,尽管我国女子蛙泳项目上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与世界蛙泳发展水平还有一定距离。男子项目中冠军成绩相差太大,间隔3秒17,说明男子成绩与世界高水平蛙泳差距是巨大的。从前三名平均成绩看,我国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就远离了世界竞技水平了。而且我国运动员的成绩差距大,总体水平不高。200米蛙泳项目也呈现类似的情况。因此,我国女子蛙泳虽然跨进了世界水平的行列,但与世界蛙泳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奥运会女子蛙泳成绩总体水平较为接近,而我国女子蛙泳成绩落差大,总体成绩参差不齐,尖子选手较少。
我国优秀选手罗雪娟曾连夺第9届、第10届世界游泳锦标赛100米及雅典奥运会100米蛙泳的冠军;齐晖也曾经创造过女子200米蛙泳世界记录。尽管蛙泳在我国是传统的优势项目,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优势群体、能够与游泳强国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抗衡,即使与日本相比,我国的整体实力也不占优势。随着罗雪娟的退役,由于年
轻选手缺乏大赛的经验,在北京奥运会上孙晔在女子100米蛙泳项目上仅获得第7名,我国的优势项目呈现断层的趋势令人担忧。
2 我国竞技蛙泳滑坡的主要原因
2.1 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短暂
在优秀年轻选手不断涌现的同时,一些仍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却过早的退出了泳坛。纵观中国泳坛,庄泳、杨文意、乐静怡退役时年仅21岁,还有贺慈红,几乎是16岁参加完广岛亚运会后就从国际赛场上失去踪影。陈妍,1998年在澳大利亚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到达个人运动生涯的顶峰,获得两块金牌,当时年仅17岁,等到19岁参加悉尼奥运会的时候,在她的强项400米混合泳的比赛中仅列小组第四而未进入决赛,游出的成绩和他自己创造的世界记录竟然相差了11秒。在世界大赛上我国游泳队越来越年轻化和国外选手越老越强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女子游泳运动员达拉・托雷斯,今年41岁,是先后共参加五次奥运会的游泳选手。北京奥运会中。她共参加50米自由泳和2个接力项目的比赛,共获得3枚银牌。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选手保持优秀成绩和竞技状态的时间较短,有如昙花一现,还有一些仍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又过早的退役。从生理学分析,正常的人体在30岁以后身体技能才开始走下坡路,而长期进行运动训练的人运动寿命还会相应延长。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培养“常青树”是节省游泳项目人力资源的关键。如果能延长运动的寿命,运动员的贡献年限也就大大提高。
2.2 后备力量不足
大力发展后备力量是提高竞技游泳整体实力的坚实基础,后备力量的不足将严重制约竞技游泳的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2003年我国专业游泳运动员注册人数为987人,现有专业队37支,一线教练员154人,二线和三线教练员不足2000人。业余运动员3685人。而2002年日本教练员有3万人,注册运动员多达13万,相比之下我国总体规模太小。各地方虽然对这个基础大项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但与世界强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运动人数方面,我国注册运动员人数约3万人,日本为10万人,日本游泳教练员就有3万多人,有4000万少年儿童参加游泳比赛,各有100多万运动员。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游泳项目与国外后备力量之间的差距。
2.3 心理素质不够重视
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水平的发挥,训练学专家认为:运动成绩取决于运动员身体要素、技术水平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因素,在身体素质、技术因素差距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心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比赛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频繁的比赛能够磨练运动员的毅力,锻炼他们在综合性大赛上的能力,也是对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磨练。很多选手训练时成绩非常好,但是到了大赛就表现不出来,出现心理素质不过硬的问题,如悉尼奥运会中我国选手齐晖因心理因素的影响发挥失常而痛失奖牌。对大赛前的指挥调整,中国队缺乏经验,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实战型的人才。
2.4 我国游泳运动普及程度不高
与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泳坛强国相比,无论是游泳场(馆)的设施条件,还是参与游泳训练的人口数量或是整体基础水平都存在着异常明显的差距。据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12月,中国仅有室内、外游泳池(馆)7000余个,其数量是美国的1/300,澳大利亚的1/4;参与竞技游泳训练的人口仅约10万人,其参训人数是美国的1/200,澳大利亚的1/14;中国现有游泳专业运动员约1000余人,男运动员仅约500余人,男运动员从训人数不足美国的1/100,澳大利亚的1/10,其起点水平更不能与美国、澳大利亚相比。由于场馆的限制,从而导致游泳运动普及程度不够。
2.5 比赛模式单一,比赛数量相对较少
竞赛是调动训练的杠杆,训练的目的就是在竞赛中取得成绩,完成竞赛的目标。通过对国内赛事的调查,我国游泳项目中年度重要的赛事有:上半年的冠军赛和下半年的锦标赛以及年底的全国短池锦标赛和全运会。国外每年都举办全国中学、高中和大学的各类比赛,如此多的赛事为发掘游泳人才奠定了基础。我国运动员一般比赛每年平均在4-5次左右,而国外的运动员每年比赛的次数达到10-15次。比赛不仅是一种大强度、高质量的训练,也是检查训练效果的最佳手段,是积累经验,加强心理训练的好方法。国内游泳比赛少,运动员锻炼的机会不多,我国选手缺乏高水平连续比赛的能力,很难适应世锦赛、奥运会等国际大赛激烈中的比赛强度和比赛的节奏。
3 提高我国蛙泳竞技水平的建议
3.1 调整体育政策,强化奥运战略
为促进我国竞技游泳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启动高科技科研课题,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调整好省市和国家的利益,解决全运会与奥运会之间的矛盾关系,尽快建立合理的竞赛制度,保证奥运目标的实现。
3.2 加大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加大对落后项目的研究
根据我国现有的竞技条件及训练状况。抓住尖子队员的思想工作,采取更加科学的训练手段,延长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充分挖掘老队员的潜力,使他们的现有水平能继续提高。培养后备人才,解决断层问题,加速培养后备人才形成梯队,继续加大对落后项目的投入和研究。
3.3 制订蛙泳运动员选材标准和训练模式,加速科学化训练
参照当代世界最好水平游泳运动的形态、特征和训练理论、方法与手段,遵循客观规律,进一步修订蛙泳运动员选材标准和建立新的蛙泳运动员训练模式,坚持科学选材,大力提出和推进科学化训练。
- 上一篇: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报告
- 下一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