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风格范文
时间:2024-03-28 17:4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艺术风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77-01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质,以此来歌颂有高尚节操的人。《梅花三弄》自编曲出现至今天,从最初的笛曲,到古琴曲,再到今天钢琴曲演奏形式,一直得到大家的喜爱和欢迎,经过深入探讨,不难看出,这主要得益于其所具有的民族艺术风格。那么,对《梅花三弄》其中所体现的民族艺术风格特征进行研究,对今天的民族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题体现的中国民族风格
《梅花三弄》这个标题就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特征。一方面,梅花不仅作为一种不畏严寒的形象被歌颂,更重要的是,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三弄》中以梅花为乐曲的主线索,就体现了民族艺术风格特征。另一方面,《梅花三弄》中的乐曲结构很多采用重复的泛音表达方式,音乐曲式变化三次,因此题为《三弄》。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的说法,《梅花三弄》乐曲中循环使用这样的重复曲式,完全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例如《阳关三叠》也是同样的曲式特征。所以,《梅花三弄》的标题便体现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特征,是独具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特征的名曲,受到大众的青睐。
二、和声上体现的中国民族风格
和声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构成的音声组合,是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的基本手段之一。和声对于一首乐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和声决定了乐曲的形式和效果。《梅花三弄》这首乐曲的和声并没有西洋大小调的重复叠置,而是以中国民族音式中的五声调来作为音调基础,通过五度音调与二度、四度音调来交融变换,呈现出空、广的体验,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梅花的高贵品质。同时在主音第一次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高八度的四度音程,描述了梅花飘飘而下的情境;第二次又出现两个高八度的四度音程,描述了雪花越来越大,而梅花依然傲骨盛开。这样的和声形式,完全代表了中国乐曲的民族风格特征,这样的风格特征体现在中国民族的民间乐曲中,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钢琴织体上体现的中国民族风格
随着音乐的发展,《梅花三弄》被改编成了钢琴、古琴、琵琶等乐器演奏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王建中先生改编的钢琴曲《梅花三弄》。它主要是根据古琴曲改编而来的,在钢琴曲中依然保留古琴曲的“十段式”曲式结构,融入钢琴乐器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基于民族风格特征的创新。织体是音乐声部的组合方式及其音乐表现的一种形式,分为紊部和多声部,其中多声部织体还可以分为主调织体和复调织体。一首乐曲的音响效果和声部层次主要体现在乐曲的织体表现上。一首音乐作品中,几种织体可以综合使用。王建中先生深受古琴演奏特点的吸引,通过运用钢琴来模仿古琴音腔特征,具有很高的难度。《梅花三弄》中织体主要表现在低音区的八度装饰音,通过引子部分来营造出空广高深的感觉,在乐曲中运用过渡式分解和旋,以此来描绘出梅花飘落的场景;分解时流动音型和主题高音区,表现出梅花的高洁芬芳形象,同时在乐段连接处把上下行快速分解,达到乐段之间的持续发展连接。同时还加入了不同的古琴曲,将《梅花三弄》乐曲气氛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感觉,古琴的独特音色加上钢琴的织体特色,使得整首乐曲节奏不断变换,给听者创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好像看见了梅花在雪中抗争,体现出了傲梅的精神品质。
另一方面,钢琴曲《梅花三弄》中虽然融入了西方传统调式,但王建忠先生在改编时利用取长补短的方式,把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无声调式与西方钢琴织体和铉完美结合。此曲还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润腔,把“梅花”这个主线和不同音乐织体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风格。
四、结语
《梅花三弄》作为我国传统乐曲的精华,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艺术特征。钢琴曲《梅花三弄》不管是在乐曲形式、织体还是在和声上,都表现出了对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创新。演奏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乐曲意境和气氛的把握,在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上融入西方传统音乐风格,钢琴与民族乐器的结合,将民族艺术特征显现出来,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邢朔.钢琴曲《梅花三弄》民族艺术特征论述[J].黄河之声,2015,(15):115.
[2]张蓓蓓.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蕴及其民族特征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6):17-18.
篇2
(一)音乐风格及歌词的结构形式
情歌(同属“山歌”类)是彝族民歌中非常重要的歌舞种类,集中体现了彝族民歌的独特风貌。其曲调多种多样,演唱形式为齐唱、独唱及对唱。情歌专用于男女社交这一特定场合,用于这种场合的情歌或以小嗓轻声吟唱或以真假声混合演唱,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并大都朴素自然、形象生动。《采韭菜》这首情歌也恰如其分地继承了山歌这一音乐风格。由于这首歌是在韭菜坪大山上采韭菜的整个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此曲虽是一首情歌但都不失大山的豪迈、宽广之情。整首歌的歌词结构分为四段,用词直接、简单明了。前三段一直描写采韭菜过程中喜悦的心情和蓝天白云下的美丽景象,而最后一段则直接点题“阿表妹阿表哥咱们一块去,嗡依啊呀韭菜采回家”,唱出了阿表妹上山采韭菜的真正目的和对阿表哥的爱慕之情。歌词译意如下:①嗡呀采韭菜,啊呀采韭菜,太阳出来照上牧羊坡嗯嗯啊啊照上韭菜坪,四月五月咱们上去。②嗡呀采韭菜,啊呀采韭菜,蜜蜂蝴蝶绕着花儿飞云雀叽叽蓝天云下飞,四月五月咱们上去。③嗡呀采韭菜,啊呀采韭菜,嗡依依啊呀呀谁的天堂美嗡依依啊呀呀谁的幸福长,四月五月咱们上去。最后:嗡呀采韭菜,啊呀采韭菜,阿表妹阿表哥咱们一块去嗯依啊呀韭菜采回家。根据以上的歌词不难看出四段歌词的前半部分都为五言一句体,是彝族民歌中主要的歌词结构形式,“嗡呀采韭菜,啊呀采韭菜”始终作为每段曲子的开头,似乎起着强调主题、串联整首曲子的作用。
(二)大量的衬词运用
大量的衬词运用是彝族民歌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可以是歌曲的开头、引子,也可以出现在歌曲的中间部分作为过渡词,还可以在结尾起帮腔作用,有时在一首四句体的歌曲中竟有三句是衬词(如“山歌不唱半年多”)。总之,在彝族民歌中衬词会无时不地地出现在歌曲的任意部分使得歌曲承上启下、灵活多变,对音乐结构形式和变化起到重要作用,体现出鲜明的彝族民歌特色。在歌曲《采韭菜》中同样使用了大量的衬词,歌曲开头就有“嗡呀”和“啊呀”做引子,中间的“嗯嗯”、“啊啊”加强了乐句与乐句的连接,使旋律的进行富有情趣,让浓郁的彝族特色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从最后一段谱例可看出此段一半的歌词都是衬词。“嗡呀”、“啊呀”、“啊呀呀”、“嗡依依”、“嗡依啊呀”等衬词使曲调更加欢快流畅、朗朗上口,同时使歌曲的感情、风格、意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完美地为我们展现出阿表妹、阿表哥获得“爱情、韭菜”双丰收的喜悦心情。以上只是针对《采韭菜》这首民歌粗浅的介绍衬词的用法和功能,实际上在彝族民歌中的衬词、虚词的应用与功能用途远远不止以上所概括的,它是彝族民歌表达其风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二、《采韭菜》的音乐形态分析
音乐形态一般指音乐艺术的各种构成要素,例如旋律、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节奏、和声、速度、力度、织体及音色等。笔者在本论文中主要是针对《采韭菜》这首曲子相应来阐述比较突出的音乐形态特色。
(一)音乐旋律特征
彝族民歌的旋律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是迥然不同的,由于世代生活在大小凉山、哀牢山及乌蒙山一带,因此旋律上又较接近生活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两个民族:藏族和蒙古族。彝族民歌的旋律十分复杂,风格十分独特,旋律形态在不同的区域及支系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旋律进行或使用两三个音、或使用多个音;或以级进为主、或以跳进为主、时而级进与跳进巧妙结合。贵州著名彝族儿童歌曲《阿西里西》正是re为旋律主干音,以级进为主的典型代表。而在歌曲《采韭菜》中,旋律主要使用了音阶mi、re、do、la、so,其中re、so、la三个音在整首曲子中频繁出现,为整首曲子的旋律主干音。由谱例可见,此曲旋律主要围绕re、so、la三音进行,以级进为主,小跳为辅,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第一句旋律也是整首歌的音乐主题,不仅始终贯穿与歌曲的各段旋律中,还点明了这首歌曲的音乐旋律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魅力,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清新活泼,极富欣赏价值。
(二)音乐调式调性特征
贵州彝族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威宁、赫章一带,它们在长期的音乐活动、民族风俗、自然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调式调性方面,调式的双重性和频繁的转调是这一地带彝族民歌的主要特征。有时在一首歌曲中就会存在多个调和频繁转调,例如《调安哲家金铃铛》《大河涨水翻波浪》等。而在彝族民歌中羽、徵、商调式的应用又尤为广阔。而《采韭菜》这首韭菜坪山区的彝族民歌虽在音乐整体的结构性上相对简单,但歌曲依然存在调式的交替。歌曲为降B调,结束音为so,而降B调式的中宫音为降b,那么徵音为f,整首歌曲中又穿插有清角fa音,因此此曲为F徵清角六声调式。而歌曲的第二句(第7-13小节)又转到C商调式上,整首歌曲以五声为基础,由商调式和徵调式构成的调式交替。同时徵调式属于大调性质,商调式属于小调式性质,因此,它也属于大小调的交替运用,为此曲增添了不少丰富的音乐色彩。最后一句又结束在so上。由上图可见歌曲中清角偏音fa的作用为增添歌曲的整体功能色彩,全曲的调式在不断交替。笔者在本文中所介绍的情况都是具有一定共性意义的,其实在很多彝族传统民歌中出现的现象都是无法用西洋乐理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进行较为合理的解释的,而只能在悠久的独具特色的当地音乐风俗发展中去体会和寻找答案。
(三)音乐节奏、节拍特征
韭菜坪山区的彝族民歌节奏、节拍大多运用自由,除了少部分包含完整拍子的旋律节奏外,大多数歌曲都是自由节奏形式和半自由节奏形式(例如彝族叙事歌、山歌、祭祀歌等)。歌曲或是混合拍子,或是变换拍子,或是交换拍子与混合拍子结合出现,而5拍子的广泛应用是赫章、威宁一带彝族音乐的特点。歌曲《采韭菜》正是2/4和5/4的变换拍子,整首歌曲有2拍子的跳跃、活泼性,也有3拍子的连贯、圆润性,使歌曲充满韭菜坪山区的彝族风格色彩,表现出彝族青年男女对爱情既渴望又腼腆的情怀。
(四)音乐曲式结构特征
彝族民歌曲式结构丰富多样、独具特色。赫章、威宁彝族民歌广泛使用中小型曲式结构由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的单乐段构成,而三乐句的乐段使用较为广泛,较少有复杂的大型曲式。歌曲《采韭菜》则运用平行式四句体乐段。平行式四句体乐段,是指第一、三句相同,第二、四句有所变化的结构形式。其中第二句一般用不稳定的半终止,第四句用完全的结束终止,前后两个终止之间,构成呼应与支持的关系。而平行四句体,由平行二句体扩展而来,其结构原则是一样的。由于平行式二句体已构成一个乐段,因此可将平行式四句体看成两个上、下句乐段的组合,称为复乐段。由此看出歌曲的第一、三句相同,第二、四句有所变化,其中第二句结束音落在属音re上形成不稳定的半终止,而最后一句则落在主音so上形成完全的结束终止,前后两个终止之间,构成呼应与支持的关系。而彝族民歌的曲式结构大都以单乐段和三段式为主。
(五)音乐织体特征
在韭菜坪山区的彝族民歌中(指赫章、威宁一带)单声织体是主要的织体形式,这种只有一条单旋律的音乐结构形态仍然占有主流地位。歌曲《采韭菜》即是一首单声织体的彝族民歌,它只有一条旋律而没有任何附加的和声伴奏或不同的旋律线条,始终保持着人类最原始的音乐美学特征。
三、《采韭菜》的演唱风格与技巧分析
(一)高原、大山造就独特的歌唱风格韭菜坪的高原、大山促使彝族先民形成喊山的习惯。“喊”是韭菜坪彝族基本的通讯工具,形成了彝族民歌音域宽广、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婉转悠扬的特色。用歌声表情达意也成了当地的传统习俗。歌曲《采韭菜》寓情于景,是一首极具魅力的好歌。
(二)演唱方法和技巧分析
彝族民歌作为一种“原生态”歌曲种类,保留着最原始的音乐状态,演唱时也不需要事先开嗓。贵州彝族(赫章、威宁一带)的许多歌曲是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歌唱方式演唱的。歌曲《采韭菜》主要使用真声的演唱方式,发声多用本嗓的自然状态,演唱自然顺畅,音色无过多的调整,呈现古朴自然的风格。为歌曲的开头句也是整首曲子的主题句,其中尾音用了一个装饰音低音la,在赫章、威宁一带的彝族民歌中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歌唱习惯,充满浓郁的当地彝族音乐风格。在唱到尾音la时,歌唱者要特意强调la,喉头要微微下滑,嘴唇逐渐张开,使la音落在开口音a上,最后在a上“顿”一下以达到强调的效果,某些技巧上类似与中国传统民歌的下滑音,细微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民歌中的下滑音是以延续下滑结束,而《采韭菜》中的装饰下滑音la是在延续下滑结束时刻意“顿”一下,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点差别也正是彝族民歌的特色所在。除此之外,la音是换气点在两句歌词间起过渡作用,巧妙地将两句歌词衔接在一起,演唱者在对其演唱时如果不注意换气点的位置,将会造成旋律的不连贯,进而破坏整个乐句的美感,不仅歌曲表现僵硬,同时也失去了彝族民歌的独特韵味,使整首歌曲的完整度和完美性大打折扣。《采韭菜》之所以深受当地彝族同胞喜爱,也正是因为它独特的演唱形式、朗朗上口的旋律以及歌曲本身具有的巨大魅力。五、加强《采韭菜》的保护、发展和传播力度彝族音乐作为一种原生态音乐丰富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宝库,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体现出中国音乐文化的神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音乐智慧,体现出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风貌。现今,由于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正日渐被同化。彝族民歌也正在慢慢被同化和消失中,在威宁、赫章一带的彝族音乐也在流失的行列中。在贵州,彝族和仡佬族是两个语言流失最快的民族,而语言正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音乐的重要体现,语言的失传正是这个民族音乐的失传。彝族民歌以其淳朴自然的艺术风貌、不可替代的音乐形式及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采韭菜》作为彝族民歌的组成部分和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和保护,在保持它特有的风格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力求跟上时代步伐,永葆青春、活力。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文化;风格
当今世界的艺术设计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把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艺术设计因图形语言的交流便捷和获取信息的优势,及大地推动了艺术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现代设计教育的年青化和不成熟,使设计教育体系中引用借鉴西方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因而受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忽略,导致了大多青年设计者民族文化底蕴的匮乏,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能力。因而在设计创作中盲目模仿借鉴西方的设计形式风格导致了设计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而缺少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没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艺术个性,更谈不上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设计。
如何使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创造出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把握和坚持设计中的民族性,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与现代的艺术风格有机的结合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化内涵。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成员历代相传的共有价值观、思想意识,它是思想情感、风格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而设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着文化,就它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形式。
在世界的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应在国际化艺术设计中将民族化的元素进行有益的补充,使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得到发展,并创立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中,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地位。
国际主义趋势的同一性,必然形成一种单一、僵化的艺术语言,设计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单一性,它必然导致视觉传达效果的削弱,不利于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
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它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之源,所以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个性化是它的重要特征。设计不仅要有民族性,也要具有世界性,而且世界性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性的归纳和概括。只有个性的,民族性的东西才能被世界人士所发现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认同。同样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是其具有世界性的前提,这也是我们的中国画、书法、京剧等艺术能在世界艺术领域大放光彩的重要原因。
以我国传统民间彩色剪纸为例,它不仅是融绘、刻、染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具装饰魅力的设计作品。在造型上,它追求自我完美的中国民族装饰形式美;在构图上,强调对称、均衡、有稳定感;在形式上,通过点线面的对比,色彩的映衬,效果上虚实动静,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方法上,重归纳和概括,将自然形态规律化,更符合装饰美的要求,手法上,多采用夸张变形,并赋予象征和寓意。用色上,色彩鲜艳,感彩浓郁,这些对我们现代艺术设计都起到典范和启示作用。
设计艺术的是在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和插图、摄影的采用,把图形、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用于传达信息及指导、劝说等目的,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由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某种巧合,以及传统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特别是那些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以很高的审美价值引起现代人们的赞叹与兴趣,并对艺术设计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致在一些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艺术的踪迹和设计应用的经典范例。
有很多设计师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设计出了成功的作品。例:我国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设计的标志就取材于传统的凤纹,该标志简洁有力,三条主线粗重,垂直稳健圆满,每一笔的开端和收尾都处理成尖头,使视感粗中有细、刚中与柔,飘逸的凤纹婉曲秀丽、妩媚生动,头部水平,胸部处理为垂直的线条,整体显得器宇轩昂,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个姿势动人的凤纹,表明该公司能够像神鸟凤一样给人们提供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该标志属于现代设计中民族化风格的典范之作。再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它巧妙地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运用传统寓意,这是民族、地域所拥有的“集体表象”,使设计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与造型上的合理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就能从中一目了然地解读其标志的内在涵意,这个标志可谓是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他在对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的理解和研究基础上,把民族的内核与国际化的语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积累,对一个中国艺术设计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要创造出中国艺术设计的特色与风格,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在世界设计界的地位和影响离开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国老一辈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说的一样:“我始终坚信,我的路在中国。”
参考文献:
《装饰》总第117期杨先艺《论设计文化》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4
【关键词】阿尔贝尼斯;伊比利亚;西班牙音乐;民族风格
一、丰富多彩的节奏
西班牙音乐一个典型的表现手法就是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在《伊比利亚》中,每首曲子都使用了典型的西班牙民间舞蹈节奏型,特有的节奏型赋予每首曲子以不同的形象。在这里,阿尔贝尼斯没有为特定的舞曲选择特定的舞曲模式,而是把各种节奏甚至是矛盾对立的舞曲节奏以并置或叠置的方式混合起来,创作出一种特有的音乐民族风格。
1.不同节拍交互出现。第十一首《赫列兹》中2/4、1/4和3/4拍子交替出现,节奏变化非常频繁的,不规律的节奏塑造了生动的舞蹈形象,音乐气氛无比活跃。
第四首《隆达纳舞曲》和第五首《阿美利亚》中,都是3/4拍与6/8拍相结合,使不同的层面有着不同的节奏特征,横向形成了复合的节拍,这也是阿尔贝尼斯创作中的一大亮点。第四首《隆达纳舞曲》中,右手记谱中有6/8拍和3/4拍的混合节奏,纵向有二连音、四连音和6/8拍三种形式的节奏型。多重节奏的组合,是阿尔贝尼斯运用多样舞蹈节奏的原因。虽然各个声部节奏形式不同,但也正是这种复杂的节奏,创造出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2.旋律与伴奏形成纵向不同的复合节奏。第五首《阿美利亚》的乐曲中段出现6/8拍伴奏和4/4拍民谣调互相结合的民间舞曲,从而形成上下各不相同的复合节奏。
第十首《马拉加》中的几旦戈舞曲(fandango)在中音区奏出抒情旋律的主题,右手奏出连续八分音符的伴奏音型,低声部采用附点二分音符为主的低音线条,从而构成了非常奇妙的组合方式。
二、对民族乐器音响的模仿
西班牙民间最流行的乐器就是吉他。8字型内弯的琴体决定了吉他属乐器特有的声音共鸣和乐器特点,这也成为吉他与其它弹拨乐器不同的最显著特点。吉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三千年前古埃及的耐法尔,古巴比伦和古波斯的各种古弹拨乐器。在13世纪的西班牙,波斯语逐渐演化成西班牙语,那个时候吉他一词就已经形成,在当时种类繁多的乐器中,已经出现了“摩尔吉他”和“拉丁吉他”。其中摩尔吉他琴体为椭圆形背部鼓起,使用金属弦,演奏风格比较粗犷;拉丁吉他琴体为与现代吉他类似的8字型平底结构,使用羊肠弦,风格典雅。
吉他的三种基本弹奏手法:
1.Punteado。Punteado,即用手指连续拨弹单音旋律,要求手指干净利落,如拨弦般轻而清楚的音色。在《伊比利亚》中,Punteado弹奏技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分解和弦。具有吉他特色的分解和弦的使用是吉他表演中非常绚丽多彩的表演方式。从早期的阿瓜多教程的17种方法,到朱利亚尼的120种类型,都体现了人们在演奏过程中对吉他分解和弦的重视和青睐。②快速同音反复。这种技术在吉他中用轮指来实现,所以又称轮指,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这种吉他的颤音技巧,在西班牙的民间表演中非常常见,表现延绵不绝的音乐旋律和紧凑的音乐感。
2. Rasguedo。右手半握,放松地由小指开始,各指(除拇指外)轮流从低音部往高音部连续扫琴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轮扫”,可以制造出琶音的效果,加强节奏以及和声等效果。
3.滑音。 是指手指在吉他琴弦上滑动得到的音响效果,种类有同弦滑音、不同弦滑音、和弦滑音等。滑音是吉他的重要演奏技巧之一。阿尔贝尼斯《伊比利亚》中,有很多地方用了吉他滑音的模仿,淡化击键乐器的僵硬感,有一种圆滑亮丽的音乐效果,起到了润饰音色的作用。如第一首《回忆》。
三、西班牙民间旋律的运用
“音乐里最先存在的,最能够用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握住人们情感的,最美的东西就是旋律,”旋律是音乐风格的决定性因素。对阿尔贝尼斯音乐中所运用的民间旋律的研究,是评价其音乐风格的基础。阿尔贝尼斯《伊比利亚》组曲的旋律十分优美、动人,在体现出浪漫主义诗情画意的旋律特征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西班牙民间音乐所特有的曲调韵味,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运用“深沉之歌”式的旋律。相传“深沉之歌”是古代西班牙的“囚犯们慢慢酝酿出来非常富有情感而悲切的歌曲,而后又可能有东方背景。”19世纪后期,“深沉之歌”被吉卜赛人所采用,由于吉卜赛人漂泊、辛酸的生活,使得“深沉之歌”的旋律更加悲痛、伤感与凄惨。
阿尔贝尼斯的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立足于以祖国民间生活风俗、乡土人情、自然景物的素描,表达出深厚的民族感情。本文从阿尔贝尼斯音乐民族风格的形成谈起,以《伊比利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阿尔贝尼斯音乐中的民族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加深对《伊比利亚》这部作品的了解,从而体会到阿尔贝尼斯钢琴音乐中的民族风格,更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西班牙的民族音乐特征。
参考文献:
[1]王萌.西班牙民族文化的结晶――阿尔贝尼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6.
篇5
本文从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和平面设计的关系出发,分析平面设计中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存在的问题,探究平面设计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中国民族艺术元素。
[关键词]
民族艺术元素;平面设计;应用研究
对于现代的平面艺术设计人员来说,必须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加入更多的中国民族传统艺术元素,通过民族特有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艺术方式和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展现,使得平面设计中中国民族艺术元素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一、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在经过了中华民族漫长历史长河的孕育后,积累了丰富灿烂的“果实”,这些民族艺术元素可以说是中国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民族瑰宝,因而中国民族的艺术元素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像中国结,红色的中国结象征着火红浓烈的吉祥和喜庆,寄予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而像唐宋诗词、景德镇陶瓷、京剧昆曲、传统文房四宝、书法国画、中医锦绣等都是中国民族艺术的完美展现,是被中华民族所认可的、凝结着无数前人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中国民族艺术元素主要体现在艺术外部形式、艺术内部精神和艺术文化本源三个层次。平面设计从学科角度来说,是一门具有丰富特点的学科,平面设计是现代艺术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也蕴含了其他学科、其他文化、其他行业的综合艺术设计体系。平面设计通过对色彩的调控、造型的多样、结构的排列等让人产生从视觉到其他感觉的“进化”。平面设计可以说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缩影和展现,在各种平面设计的作品展现中自由地体现本民族、本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展现出平面设计的境界和内涵,才能充分展现出平面设计的价值,平面设计和民族的历史观念以及审美思维方式都密切相关。历史上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都具有共同的特点——融合了本民族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因此,对于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和平面设计的关系而言,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只有通过平面设计这类载体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喜爱、弘扬民族文化;平面设计也只有借助民族艺术元素才能更加完美地创造出平面设计作品,丰富平面设计的艺术形式。
二、如何使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创新性应用
1.注重中国民族艺术元素的外在形式和内涵价值相结合应用。
民族艺术元素的精美形式体现都是孕育在民族文化和精神背景当中的,如果一件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元素没有实质性和内涵性的文化背景,这种平面设计形式往往会显得单薄。当然,在加强对于平面设计内涵价值的重视程度的同时也千万不能忽略了对于平面设计外在表现形式的要求,亮眼的外形设计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在平面设计的素材上要民族化。平面设计素材的民族化是要求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以传统的装饰设计作为“创作设计的源泉”,要参悟和理解透民族艺术的精髓和精华,才能在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完全体现出民族艺术的优势。通过基本的纹样、构图的形式、装饰的色彩等元素要求并结合夸张、结构调整、详略有序、抽象艺术等表现手法设计出具有民族化艺术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其次,要注重设计载体的民族化。民族的、传统的平面设计的载体较多,像平面设计中会使用纸巾、布条、皮革、塑料、金属等各种材质种类,而且在平面设计中还会展现出包括年画、剪纸、喷漆、染色等艺术工艺形式,可以说,对于平面设计的载体而言,不同的平面艺术形式载体都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要注意民族艺术元素的外在形式和内涵价值有机融合,不仅是对平面设计表现效果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于平面设计不断推进民族化的要求。
2.注重中国民族艺术元素的表现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在文化体现的形式和方法上就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接,中国民族艺术元素更加讲究含蓄美。因此,很多艺术元素都会采用暗喻的表现手法,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的平面设计上,就是通过一个类似于“京”字的奔跑运动员的形象来展现,从而体现出北京奥运会的民族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完美融合。
3.注重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元素的设计程序和步骤的应用。
对于平面设计作品来说,通常需要首先考虑平面设计使用何种艺术元素、使用何种艺术载体、使用何种艺术手法,只有先了解设计的主体,才能将设计表达完整,不会出现“跑题”,因此,要将民族艺术元素的精华加以提炼,做好详细的调研工作。在做好平面设计的前期工作之后,就需要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该设计所针对的人群、所针对的场所和市场,比如面对青少年要展现活泼的民族艺术元素;在严肃的礼仪会场就需要展现古典庄重的民族艺术元素。同时,在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出平面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将主观的思想体现才能让平面艺术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十”以来国家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平面设计作为艺术产业和民族艺术元素作为文化符号也越来越受到大众和社会的关注。因而,必须要加强平面设计和我国民族艺术元素的结合,不断推进以平面设计为载体的民族艺术元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吴颖影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谭有进.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中央民族大学,2013
2.程浩.浅谈中国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大众文艺,2011.6
篇6
动画电影的定义是以动画形式制作的电影。2017年中国动画电影总票房是47.17亿元人民币,其中国产电影总票房仅占28%。而早在20世纪初,中国动画工作者从传统文化元素中获得灵感,融合在动画作品中,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经典动画电影。然而遗憾的是,自九十年代起国内对该领域的重视不够,动画技术停滞不前,使于国内动画生产水平落后于国外。纵观国产经典动画电影,都曾从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元素中获得创作灵感和收集素材。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国产动画发展,丰富国产动画的内涵,找到一条在21世纪新时代的国产特色动画发展道路。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片剧本题材中的应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璀璨丰富,拥有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传统文学等。国产经典动画电影很多都取材于这些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比如经典动画《哪吒闹海》(1979)取材于神话故事“哪吒闹海”。影片中哪吒从一个天真浪漫的顽童成长为一个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小英雄,被奉为经典。又如动画电影《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2003)就是取材于梁祝的民间传说。电影“3D+2D”动画技术巧妙、准确地呈现出现实中难以做的特效,完美地融合了传统和创新。
另外取材自古代寓言故事的还有《猴子捞月》(1981)《阿凡提》(1980)等;取材自传统文学的有《小倩》(1997)《三国演义》(2009)等。国产动画以民族文化融入动画艺术剧本题材的创作中,歌颂了善良勇敢、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并对腐朽、罪恶给予批评,是传统道义的再现。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动画造型设计是将文字剧本或概念上的动画角色设计为可现的艺术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艺术元素被大量地运用在动画作品的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艺术――戏曲脸谱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千?万化的脸谱造型可以更加地塑造人物形象。在《骄傲的将军》(1956)和《大闹天宫》(1964)等动画片中,戏剧中的脸谱艺术融入了人物的形象设计。如动画作品《骄傲的将军》,将军骄傲自大,故用京剧中花脸的大花脸,来设计上窄下宽的头部外轮廓。眼圈用蓝色,蓝色代表刚猛,在影片中有反讽作用。如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孙悟空顽本领超群、善恶分明,他是猴,故用京剧象形脸中的猴脸。脸颊用红色,红色代表着忠勇,有着火眼金睛,眼圈用金色,成功塑造了一位勇敢忠义的英雄形象。
此外,《猪八戒吃西瓜》(1958)《桥》(1964)等动画作品,在角色外形设计上具备传统皮影戏和传统剪纸的艺术风格,造型活泼且独特,独具艺术美感,备受人们喜爱。国产动画产业与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相交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动画的新类型动画。又如《聪明的鸭子》(1960)影片中运用了折纸造型表示角色造型,生动有趣,风格独树一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动画作品的人物角色性格的设计中。比如充满智慧的《阿凡提》(1980)、团结善良的《葫芦兄弟》(1986)、乐于助人的《神笔马良》(1955)、坚持不懈的《小鲤鱼跃龙门》(1958)、忠诚勤劳的《金色的海螺》(1963)、孝顺勇敢的《宝莲灯》(1999)等。角色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树立了正确的正面主角形象。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艺术风格中的应用
艺术风格的定义是整个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的面貌。这种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征,它相对稳定、固有,反映了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和审美。中国传统动画的艺术风格是独特灿烂的,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式为基础的。
以绘画为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绘画的表达形式众多,如:水墨画、剪纸、皮影戏等。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融合这些艺术手法和新兴动画,最终形成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的动画风格。中国画是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融入动画效果奇佳,比如《牧笛》(1963)、《山水情》(1988)等水墨动画,它描绘了人和自然相互融合的领域,每一个画面极赋水墨的韵律和诗画的意境,展现了国画水墨画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展现了国产水墨动画的独特风格。国产水墨动画的成功,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学派”。
又如动画作品《九色鹿》(1981)改编于敦煌第257洞窟中的《鹿王本生》壁画,影片融合了传统敦煌壁画和古代佛教的艺术风格,呈现了精美绝伦的镜头画面,角色造型丰满,色彩亮丽,场景神秘而诡异,让观众身临其境,好似正在敦煌莫高窟沉浸在壁画故事中一样。
篇7
[关键词] 高校 公共艺术 素质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工具理性的教育是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初衷相违背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如果没有受过艺术的教育,那是不完整的校园生活,他的人生将会失去很多的色彩。因此,我们的大学校园必须建立开放的、让大学生展现自我的公共艺术教育育体系,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审美意向良性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创造的产物,艺术的美其魅力就在于能扩展人的心理空间,大大激活人的深入性思维。而艺术又能培养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对丰富多彩、面貌迥异的统一体的追求,这势必会激发起一种思维性的整合,继而表现为思维的优化,同时有关研究证明,信息的新奇相异比信息的繁多、相同更有益于促进入的思维,提高人的智力。艺术教育的媒介――艺术作品,恰恰是这样一种信息源。因为艺术艺术的创作最忌雷同,最重创新。因此,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大脑思维的健康和健全,对于启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是具有独特作用的。
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培养人的良好的审美意向。培养良好的审美意向,实际就是训练人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不同形态的心理过程中,以艺术现象作为它的特定反映对象,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特别是充分发挥人的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一种内心的感受,即对艺术艺术的理解与体会,并逐渐达到完美的境界。在这个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公共艺术教育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发展人的形象思维。人对艺术的感受,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一种抽象思维。它是在没有景物、没有画面、没有图像,甚至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仅凭听觉,仅凭声音、旋律、色彩等形象形式的表现来进行内心感受的。
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要善于将大脑皮层中的这些细胞唤醒,使人脑中的这些记忆复苏,然后不再通过直观形象,而在倾听艺术的过程中再现这一形象,从中寻求一种内心的感受,因此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身心、情绪,语言等方面的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反应和情感的变化,积极启发学生的情感,以德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激发学生投入公共艺术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与各种艺术语言的对话中,促进和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造就学生多方面的优秀思维品格。
二、彰显自身人文化意涵,推动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发展
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引导人们了解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还要引导人们认识和体会艺术艺术深刻的思想和道德力量,以发展人的高尚的感情、高雅的审美情趣、完美的人格。例如,人民艺术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教师要向学生讲述这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作品。它以中国人民伟大的为背景,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象征,通过一系列创作手法的运用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歌颂了我们伟大可爱的祖国,我们勤劳勇敢的人民,我们中华民族不甘外辱,不甘屈服,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它以昂扬激越的对比,气吞山河的音响,排山倒海的合唱,汇成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呐喊。当我们翻开半个世纪前的那页历史,我们能不为作品中那深刻的思想性,富有时代特色的形式美和火一般的激情所深深激荡吗?我们能不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崛起而心同震荡吗?公共艺术教育教育的功效就在于它并非通过道德说教,而是完全以艺术自身的美的魅力,让大学生们在典型的特定艺术形象的陶冶下,以不同的心理尺度欣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受艺术的基调,从中把握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深刻而稳定的优良品质。
三、带动关联学科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无论是对艺术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还是对艺术作品艺术风格的认识;也不论是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剖析,还是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把握,都需要借助其它相关学科的一些知识和理论。可以说,艺术教育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与其它学科知识广泛接触了解的过程,是一个大文化传播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得以同时孕育其中。例如,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大学生们共同探讨关于艺术风格的话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由于其历史阶段发展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均有其特定的文化性格,固定的审美方式,传统的心理定势。这一切必然深深影响着包括各种艺术的发展,必然在艺术发展中留下强烈的印记。铸成其稳定坚韧的品格,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诸如东南欧民族艺术的热情奔放,非洲土著民族艺术的彪悍粗犷,东南亚民族艺术的婉约典雅,都无不与各自民族的社会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话题至此,教师可继续深入另一方面,研究艺术风格历来重视艺术家个人因素的作用。当然,不同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必然深深影响到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但这些影响最终还是要通过艺术家自身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心理个性起作用。例如在音乐学科中,如果不深入探究这点,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是意浮义露,情感深厚,曲势浩荡,横无际涯,震撼环字;而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则是深沉含蓄,清新如小溪流水,呢喃细语,抚慰心灵。也无法解释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什么会同时产生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和勋伯格的现代乐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话题使大学生们不仅了解艺术的艺术风格,同时还要了解艺术家的成长背景等个人因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相信好学的大学生们肯定会进一步主动探讨艺术作品的内涵、风格和价值,则势必涉及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说,为了了解艺术艺术的风格,艺术教育只有将社会学、文学、美学、民俗学等丰富的知识引进艺术天地,与此同时也让我们把真实、美好、博大、开阔、睿智、深邃等优良品质植入了大学生们的心中.也正是人们在对社会学、美学、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的了解过程中,在丰富的学识与智慧的沃土中,使我们大学生们的艺术素质得到了提高,文化修养得到了提高,同时更是造就了他们多方面的优秀品格。
四、突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特色,促进学生创新素质提升
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活动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充分的想象和个体独特的表现语言,他们在活动中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法则和内容,而且是在深化创造性认知特征的过程中滋养自己独特的内心潜质。我们应积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使教师进人学生互动的角色中,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将文学、舞蹈、美术、英语等文化艺术中的共同审美因素,融会于艺术教学之中加以贯通,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发展大学生的欣赏能力与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在艺术综合教育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欣赏、学习、创造与表现的过程中,激发自身智能因子的活跃,充分感受艺术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益智魅力。
同时,在艺术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寓教于乐,以鲜活有趣的艺术教学为手段,使大学生的审美感知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向整体的方向聚合,使肢体的律动体验不断地从分散的向综合的的转化,以逐渐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创造的活动,获得美的感受、智的启迪和技的体验。通过经常性地培养大学生这种参与意识,使他们正确树立和突出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欢乐的艺术氛围。有效地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性、表现力和想象力,使他们的思维在轻松偷快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得以发展。所以说,大学生是非常具有创新潜能的群体,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加以正确引导,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创新艺术教育成为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新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主导作用是教师,而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以达到创新精神在课堂中的有效培养。因为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会使学生感觉到同他在一起、昕他讲课会增见识、解难题,这样就会专心的听他的教诲和接受他所讲的道理。反之,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吸引的教学效果了。例如,在艺术欣赏教学课堂,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创造性活动是通过欣赏过程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艺术想象和个性特征的即兴进行,教师可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己见,以达共识。同时艺术创作教学还可以培养其发散思维。如为音乐中的即兴创作、美术中的生活临摹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来感受艺术和表现艺术。通过创作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并且使其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描写事物的特征,养成发散性的思维疗式。还有就是歌唱教学,同样具有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艺术唱歌也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有器乐的教学,也可以协调教育,以促进人脑机能,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训练方法。
总之,古往今来难以计数的优秀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深刻哲学道理,最美好的理想和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创新思维,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进一步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与技能,能够促进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依据学情,科学有效地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传统动画发展的“黄金时间”。一部部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动画囊括了国际上许多的大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传统动画无论是在内容、题材、表现方式上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如美术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皮影与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以及木偶动画片《孔雀公主》《神笔》等。其中许多作品里的表演都借鉴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特点,这种戏曲化的表演特点也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中国的戏曲艺术本身在国际舞台上有着非常高的美誉,许多国际友人都喜欢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风格。当戏曲表演艺术通过动画这种新形式表现出来时,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鼓舞作用,同时,也创造出了国际上“中国学派”的表演艺术风格。③
动画片《大闹天宫》是一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影片,堪称中国动画片的传世经典之作,是中国动画片民族化成熟的标志。它综合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精湛的表演技巧融入其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形象,使中国传统动画艺术完全达到了一个高品质的审美境界。它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将电影的叙事体系与戏曲的表演体系相融合,同时也在于它使那些不具备戏曲程式语言修养的观众能够顺利地进行欣赏。这部影片能够受到国外观众和儿童的喜爱就是最好的证明。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动画逐渐走入低谷。大量的日美动画充斥着中国动画市场,不仅占据了中国的文化市场,而且也占据了当今中国观众的心理市场,并改写了中国青少年的历史记忆:中国传统动画在世界动画发展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前的中国动画大多是对国外动画的照抄照搬,几乎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丢掉了自身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品牌,中国动画至今仍徘徊在如何创作定位和内容表现的迷惘之中。然而,就在中国动画盲目跟风的同时,日本、韩国、美国动画却大量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灵感。日本疯狂抢注中国古典名著商标,光是《三国志》系列游戏就不下30款。美国不仅要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杨家将》《西游记》等搬上好莱坞舞台,其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创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也早已成为迪斯尼公司的新一代动画经典。目前,国内动画片可以说彻底“摆脱”了戏曲的影响,几乎离开了民族化道路,只剩下了并不高明的模仿。像1999年制作的影片《宝莲灯》,虽然仍是改编自中国民间传说,但在其表演特点上并没有采用程式化的戏曲表演特点,缺乏自身的艺术风格。这些都证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坚持把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融入进动画产业里,中国的动画艺术才会重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2007年4月,改编自晋剧的戏曲动画《凤台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的出现,再一次打开了中国传统动画之门,中国民族艺术再一次与动画艺术融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也已启动,此次项目引起了国内外动画爱好者及戏曲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形象和经典故事,将会以时尚动画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中国戏曲动画的起步,必定会给动画产业带来新的思路与创新,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曾说过:“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它是能让世界记住我们的‘中国脸’。戏曲动画能够使二者和谐统一,为动画的本土化提供有效的借鉴形式。”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戏曲动画并不是将戏曲生搬硬套地用动画来表现,目前市场上的戏曲动画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典型的就是荧幕上只出现一个简单戏曲角色的造型,表演单调,只是头和手的机械化的摆动,再将戏曲演员的唱段生硬地套进去。这样的动画不但没有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反而会错误地引导观看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审美能力,结果适得其反。“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虽然已经启动,但如何寻找适合动画表现形式的戏曲剧种和剧目,如何培养既懂戏曲艺术又懂动画制作的优秀人才,如何在保留戏曲韵味的基础上又有出色的创新表现,以及如何普及推广戏曲动画并在市场开拓中走出一条新路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④
篇9
摘要:云南花灯是流行于云南地区的地方传统戏曲,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及文化特征闻名遐迩。文章阐述了云南花灯在剧目、唱词和表演等几个方面的艺术特征,综述了其地域性特征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云南花灯;艺术特征;地域性;审美价值
地方戏曲艺术是流行于某个特定区域的艺术形式,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形式和表演特色来表现各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花灯是流行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戏曲形式,云南花灯则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的汉族、汉族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等地。云南省具有不同于其他省份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多山且多种少数民族聚居于此,从而造就了云南花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
1.云南花灯的艺术特征
传统戏曲主要是靠演出的剧目、演员唱词以及演员的舞台表演等环节来向观众呈现戏曲内容。花灯作为地方传统戏曲也不例外。因此,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云南花灯的主要艺术特征。云南花灯剧的剧目较多,主题也较为广泛;主要扮相不同于其他曲种的老生、老旦等,而是以小丑、小生和小旦为主;剧目主题大多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将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搬上舞台。剧本的主要内容以及演员的唱词都具有浓烈的云南本土味道。如剧目《探干妹》中唱词“是哪个呢声音”、“给(ge)是舅舅”等,都是云南本土方言,意为“是谁的声音”、“是不是舅舅”。
由于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多种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聚居,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从而造就了云南花灯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支系繁多。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楚雄、禄丰花灯、建水花灯等,各个地方的花灯无论是唱词还是念白都充分包含了当地的民族特色。云南花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歌有舞、歌舞相伴。花灯表演里的身段都是将身体弯曲成“S”,上身和腰部、胯部做相反的有规律的摆动,也就是所谓 “崴”,“崴”在花灯表演中占有重要位置。除了崴的动作,花灯中还包有其他多种动作,如白族霸王鞭、灯笼舞等。云南花灯的音乐也是别具特色,主要表现在花灯音乐的曲调种类繁多。这些曲调要么是从本民族或当地的民族音乐中“借”来,要么是从别的地区甚至外省市移植而来,再结合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等加以改进,形成有特色的花灯艺术。云南花灯所使用的乐器主要以管弦类乐器为主,如笛子、三弦、胡琴等,后来又加入了琵琶民族乐器,使花灯音乐更有民族韵味。
2.云南花灯的地域特征
云南花灯几乎覆盖了整个云南省,在地域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杨友明提出云南花灯具有“大开放,小封闭”的特点,并从称谓上的地域性、音乐上的地域性、剧目上的地域性、组台演出等几个方面对“小封闭”现象做了研究。
(一) 称谓上的地域性
云南花灯的名称都是以地名或民族命名,然后再加上“花灯”二字,如上文提到的昆明花灯、楚雄花灯、弥渡花灯、嵩明花灯等,这种命名方式不仅在地域上对云南花灯加以区别和分类,而且包含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二)音乐上的地域性
音乐上的地域性是云南花灯地域性特征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云南花灯的唱腔音乐一般都自成体系,形成自己的当地特色。譬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市都是汉族和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因此当地的花灯音乐都带有本地少数民族的韵味。如建水市是汉族彝族杂居,因此建水花灯都带有彝族的腔调,因此又称为彝族花灯。
(三)剧目上的地域性
在云南省内,山地较多,交通便利程度相对较低,再加上上个世纪的通讯和媒体尚不是很发达,因此,各地花灯演出团体的交流都甚少,基本上都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演出活动,因此,地域性特征愈加明显。再者,花灯剧目移植古典名著和其他优秀剧目比较多,在不同地域移植和传播过程中随即出现了地域性差异。
(四)组台演出的地域性
云南花灯艺术曾出现过和其他艺术形式同台演出。如在历史上,职业艺人为社会环境所迫,讲滇剧和花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时在舞台上进行演出。时至今日,云南景东、镇沅等地经常花灯中的一种“耍戏”和当地的杀戏同台演出,人们称之为“混合班”。
3.云南花灯的审美价值
云南花灯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都是通过演员的扮相以及舞台表演、舞美及唱腔设计、舞台场景布置等手段将戏剧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的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美、领悟“美”,在戏曲情景里寻找生活场景,最终达到戏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云南花灯具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形式美、概括提炼人生的生活美以及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风俗美。
云南花灯作为传统戏曲艺术,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同时也能使观众的感情和灵魂得到净化,其所产生的美育效果和感染力对于提高公众思想及觉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者黄富曾对花灯进行研究时认为花灯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能愉悦身心,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并且认为这些作用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子龙,张宏伟.论云南花灯的艺术特征及在高校传播的意义[J].大舞台,2013,(3):253-254.
[2]李昆生.《云南艺术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方伦裕,苏天祥.《花灯舞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王群.《云南花灯音乐的渊源及其衍变》[J].民族艺术研究1991(2).
[5]黄清林.云南花灯歌舞概述[J].民族音乐, 2009, (3): 39-40.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服装设计;植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