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知识点整理范文
时间:2024-03-28 17:4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知识点整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怎样才能查漏补缺,培优助困,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怎样才能逐步教会学生掌握复习的策略和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怎样才能使相对零散的学科知识串联成网,便于记忆和应用,以点带面,以此及彼,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复习策略。思维导图是英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图解形式的记笔记的方法,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它是将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既可呈现知识网络,是组织陈述性知识的良好工具;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是组织程序性知识的良好工具。[1]
笔者尝试发动学生用简易化的思维导图进行初三科学第一轮复习,这一小小的改变使学生的复习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一、用思维导图协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初三复习的过程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强化,而是对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过程。而网络化的知识是形成学科能力的坚实基础。
要想实现知识的网络化,关键在于能理清知识间的关系和联系,从而以自己的理解方式,使之整体化,成为一个知识整体,形成知识体系。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支离破碎的知识整体化。进行每一章节的综合复习时,要求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其实就是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图1所示是一学生在复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时所制作的思维导图。这一章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比如扦插、嫁接、卵生、胎生、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等,通过关键词,纳入思维导图中,从而可以让支离破碎的知识,成为整体,成为围绕某主题的复习知识图,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利用思维导图将错综复杂的知识关联起来,这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使学习过程成为探索知识之间关系的过程。在图1中,学生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动物、植物和人类生殖、发育的情况,看上去一目了然。当然,不同的学生最终呈现的思维导图会有不同,而这也可以帮助教师判断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
总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把科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整理过程,是将杂乱转化为条理的思维过程,是由肤浅转化为深刻的质变过程,是认识升华的创造性过程。它有利于学生长期有效地记忆知识,从而达到复习的有效性。
二、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查漏补缺,如何查漏补缺?教师常用的方法便是让学生做题,不断地做题,从做题中发现学生知识点的缺漏,似乎很少有教师重视如何从源头上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诊断。而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不用题海战术,便可从知识源头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就是暴露思维的过程。教师批阅学生的思维导图,能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章节内容、重要概念的掌握情况。教师指出学生思维导图中的错误让他们修改,便可让学生从源头上纠正自己存在的问题。
图2所示是一学生在复习“遗传与变异”时制作的思维导图。阅读思维导图2,我们不难发现,该生误将“育种应用”理解为只与“遗传”相关,而将“优生优育”理解为只与“变异”相关。在课前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变异都可遗传
B.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D.变异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
图2的作者就选择了答案C,其实从思维导图中便可以看到,他认为变异可导致优生优育,这和答案C所描述的是一致的。
三、用思维导图促使学生自主复习实效化
叶澜教授认为,复习课的目的之一是养成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2]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复习策略的指导。笔者通过尝试发现,制作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提升。在复习之初,笔者把中考复习的基本要求,以图3的形式交给学生,让他们明确复习的重点以及关键点,以此自主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
学生在没用思维导图前常习惯采用直线式的知识点整理,通常一章的内容学生会用掉2~3张A4纸。这样的知识整理一是埋没了关键词,二是浪费时间,三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思维导图”用一张A4纸就可以囊括一章的内容,甚至更多。它将内容“画出来”,而且用不同字体、符号、颜色、图形等元素来表示,遵循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收的规则。更重要的是,复习一遍,只需几分钟便可完成。为了让这种高效复习自主化,笔者采取了以下方式:每个复习内容,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思维导图,课前随机抽问;课堂教学结束前,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简短的摘要复习(约2~5分钟);课后修改完善,并于当晚睡前依照思维导图再次摘要复习一遍(5分钟内)。笔者每天督促学生自我检测,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利用思维导图把当周课程重点复习一遍,每月抽一堂课复习当月课程内容,并制作完整的思维导图。
四、用思维导图养成学生解题的发散性思维
复习中,做题是必要的。学生做错题目,最常见的原因是:理解出错和知识遗漏。经过复习,大多数学生在理解上不会出错,但是因为思维不缜密、思考不全面而导致的小错误却很常见。而这种问题,经过思维导图的训练,却能加以避免。因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学生经过思维导图学习法的长期训练,会形成放射性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3]这种模式会无形中促使学生养成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于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
在复习中,笔者会引导学生根据专题制作思维导图,比如,在复习电路图时,笔者便引导学生制作了如图4所示的的思维导图。
这个思维导图囊括了电路图的核心概念、常见变化、命题的意图等内容,有关电路图所有的考点和做题方式,基本在这一张图里面。而把这些熟记于心,在做题时便可以全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避免了因思维不缜密而导致的错误。
以上是笔者在使用“思维导图”后的几点体会。其实“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它在教学中的作用远不止笔者所提到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大力挖掘思维导图在各项教学活动中的“功效”,并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立海,王玲芬.物理复习课教学中的思维导图策略[J]. 物理教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