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28 17:4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

篇1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必要性

体育强身健体的意识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观念。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上健康,由此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产生了很高的兴趣。特别是在我国的高校中开展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但是在我国高校中的传统养生课程的开展并不理想,本文对课程开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必要性。

一、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理解和在普通高校的开设情况

(一)传统体育养生是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古代劳动人们在意识上的客观体现。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相结合的部分,是绵缓的身体导引联系的健康活动。传统体育是指我国自古以来固有的、优秀的体育,主要有武功、棋类、拔河、摔跤、骑术、射术等运动。也就是通过传统体育的锻炼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现在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降,成为了影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比较少,大多数的高校重视西方体育教育而忽视了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在一些传统养生课程教育中多数的课程简单,缺乏民族文化意识和基础教育匮乏,对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认识不足。在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研究上存在着缺陷,研究方法简单,没有可行的系统完整性,大多数人对体育养生没有很好的认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多数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忽视了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开展和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健康水平造成了重大影响。

二、我国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必要性

(一)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感情,传统体育养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凝聚的综合体现。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压力是巨大的,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等等,要面对这么多的压力。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除了心理的调节外,还要多做运动,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就是一种心理调节和运动的最好放松方式。我们要培养高校学生的清静,专心致志,心平气和,处事豁达等优秀品格,这些也体现在传统文化中。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强壮。传统的养生注重精神上的培养,注意自身的身心发展,这些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和身心较健康的群体。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加快和社会诸多压力下,使得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处于忧虑之中,大学生人群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生需要一种放松紧张生活节奏的健身方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比较适合高校学生,它动作简单且优美,可以放松节奏和陶冶性情等,可以从身心改善学生的紧张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传统体育养生不仅合适在高校中开设课程,还可以继承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也可以改变现代人的健康意识,让人们从身心两方面协调发展,不再单单是身体健康上的问题了。在传统体育养生中,强调了对人的全面锻炼,很好的符合了它的要求,促进了身心健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找寻一种方法,从而调节人的精神和情感,使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帮助人们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文化课程的可行性建议

(一)高校可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强调学生在教学位置,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自主的学习和互动。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喜欢体育,改变原来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感,将体育用另一种形式演化出来,展现给学生。使传统体育教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体育融入到实际的生活目标中解决问题。提高对传统体育养生的认识力量,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践内容,将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出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体育养生知识,并接受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传统体育养生进入高校,能够丰富体育课和大学生的课外互动,也是发展民族体育的需要,传统体育养生强调缓慢的节奏与现代体育项目不同,进行传统体育养生的联系,可以减轻压力,达到畅通人体气机和养生的目的。

(二)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完善学生人格的形成。在强身健体的长远利益来看,开展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仅丰富了校园生活和高校体育课的内容,而且弘扬了民族文化和普及了传统体育养生的相关知识,让人们很好的去了解它,使得人们懂得用更科学的方法保健自己。

四、结语

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内容简单易学,符合传统养生的原则,能够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由此看来,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他考虑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学习的需要和健身的效果,对精神心态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缓解了谨慎的高度紧张和减轻心理压力,增强高校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小伟,宋志毅,杨建华.我国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课程必要性质分析[J].科技信息,2009(08)

[2]姬上兵.我国高校开展传统体育养生课现状调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06)

[3]鲁鹏.普通高校开设传统养生公共课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文汇,2008(10)

篇2

关键词 传统体育 养生观 健康 精神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更加富裕,在满足了物质追求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和身体的健康,养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体育养生作为一个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养生方法,正逐步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要对身体负责不能单纯的通过医疗机构的治疗,而是要通过主动的防御来达到远离病痛的目的,越来越多人的开始练习广场舞,在球场上锻炼,走进健身房,人们观念开始逐渐转变。政府对于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也十分重视,出台了各项措施鼓励体育养生。

经过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大的丰富,各项经济指标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著名的恩格尔系数表明,中国在2010年末的恩格尔系数就已经降到了45%以下,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生活外的其他东西。理论表明,恩格尔系数在65%以上时,人们消费主要集中在物质领域的消费,对于物质以外的东西,如精神领域的消费相对较少,当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娱乐消遣性的消费开始逐渐增多。系数表明中国正处于非物质消费急速增加的时代,这对体育养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根据调查,全国拥有各类体育场馆约61万多个,每平均一万人才拥有不到6个体育馆,场馆不但数量少,而且场馆的质量也落后,尤其是在农村或者经济不是非常发达的地方,体育场馆更是稀缺。在上海、北京的一些较大的城市,虽然场馆较多,但是由于人口密集,导致很多人都无法经常加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传统体育锻炼由于其具有场地要求不高,设备简单等优点,很好的克服了体场馆稀缺的矛盾,推行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对于提高人们总体健康水平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可行性。

二、传统体育养生观的内涵

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能力,通过采取能够保障生命、保护身体、抵御疾病和增加寿命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的保健、摄生和道生的一些方法。体育养生是通过一些体育动作,如姿势的调整、呼吸的节奏调整和意念的运用,来调节人体各个部分的机能,诱导和启发的内在抵御伤病的能力,增加人体抵抗力,它是人体科学的范畴。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主要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和阳是构成自然界的两种基本元素,两者是相互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平衡。因此,传统的体育养生认为,通过身体的调节保持人的阴阳平衡,适应周围环境,人体就会远离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因此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五行的观点主要是认为自然界主要有金、木、水、火、土组成,几种元素相生相克,分别对应人体不同的部位,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调节这些元素的平衡,保持身体健康。

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医学和哲学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许多经典医学和哲学的书籍都有关于传统体育养生的记载,体育养生在古代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发展迅速。传统体育养生在宋代的时候发展达到了一个极致,这个时代是我国关于传统体育养生记载文献最多,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人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简单易行的导引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也非常重视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在1954年,国家体育委员会专门设立了民族体育形式委员会,专门负责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逐步设立了传统体育研究机构,在全国推广传统体育。

三、传统体育养生观的特点

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预防,强调整体,神型俱养

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注重的是防患未然,将疾病消灭在还未发生的时候,讲究在没有病的时候治病,而不是在已经得了病的时候才开始看病。

(二)注重实践、强调内倾、刚柔结合

传统体育养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际的锻炼都是有理论作为自己指导的,每个动作都有他锻炼的目的和意义,因此他主张在实践锻炼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用。

四、传统体育养生的手段

(一)适度运动

要把握好运动时间,一个星期最少运动五次,每次的运动时间不能30分钟,跑步的时候每次不能少于三公里,运动的强度要达到年龄加上心跳等于170次。传统的体育运动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动作类别。以导引术为例,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掘出的西汉时的导引图, 就形象的描绘了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在做直臂、下蹲、收腹、踢腿、弯腰、转体、深呼吸等40 余种动作。

(二)适时运动

传统体育养生对于运动的时间也非常的讲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人体的状况是不同的,运动的量和时间也不尽相同。春天讲究的是晨练,晚上和下午应该多注重休息。夏天的时候,万物复苏,新陈代谢比较快,应该加强室外的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注意补充水等元素。秋高气爽,秋天是运动的好时节,人们应该从早上开始就积极的进行户外锻炼,提高自己的抵抗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储备好能力,提高身体机能和耐寒能力。冬天的运动讲究以室内为主,不宜选取过于激烈的项目,运动后要注重补充能量,抵御寒气。

五、传统体育养生观对发展体育保健的启示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要实现身体和精神的两方面健康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因此在发展体育保健事业的过程中,注意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推动人的心理、道德的健康。传统体育养生的是从中国传统的医学和哲学发展而来的,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他在增强人们体质的同时,也能增加人们的精神健康程度。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良方以资借鉴,用以发展中国体育保健事业。

参考文献:

[1]苏克强.,先秦儒.道养生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对现代健身观的启示.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张林.我国传统养生体育思想的理论来源及特征.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6): 27-28

篇3

摘 要 几千年来,养生思想在养生家虔诚的驱动下,通过长期不懈的养生实践和种种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美学和运动生态学等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养生思想。这些体育养生思想带有鲜明的儒家、释家、道家和医学等传统文化特色,丰富并推动了中华传统体育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 古代体育 体育养生 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传统运动养生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上古时就知道以舞蹈、导引、按跷按摩的方法活动筋骨,治疗寒热疾病,并以这种养生方法_到健身祛病目的,并在生产活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后来养生理论和实践打下基础。据文字记载,其萌芽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据甲骨文考证,当时记载的多发病即有疾止足、疾肘、疾骨、疾目、疾耳、疾齿、疾口、疾首、疾腹、疾胸等十多种,商代人将这都归咎于谴神罚或作崇,把治疾寄托在祭祀或问卜上。这种祈求当然无效,但却表现出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可认为是养生思想的萌芽。

据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中说“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奎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闷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种舞就是宣导气血,活动筋骨的养生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指出,在中国中部地区,地势平坦而潮湿,各种植物都可以生长,人们吃的很杂,但是劳动不够,所以很容易得病,就用导引和按摩来治疗《内经素问・异法方宣泻》。

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医学与哲学结合,引入像阴阳五行・精・气・神这些哲学概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中医理论,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著作,导引行气术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出了两大养生派别。一种是在养生中强调“动”重要性,这种以动为主的养生思想,直接导致以肢体活动为主,配合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导引术,也许我们可以用现在语言把这类养生术称为“医疗保健体操”,另一派别则是强调“静”是通过控制意念和呼吸运动养生治病的持气术,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静气功”。这两大养生形式共同构筑起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体系。

南北朝时,佛教的另一个瑜伽教派传入中国,它主张修心养性调心静坐,其方法在形式上与中国道教之食气、吐纳和胎息相似。南梁武帝时,天竺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创立禅宗。禅,意为坐禅静虑,静坐修心,其方法与瑜伽派相反。这是佛教在新的土壤中发生的变异,受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欢迎,从而流行起来。

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在其著作《千金方》里面写到养生术也与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腰痛导引法:在医疗体操方面,他记录了一个治腰腿病痛的方法:“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踞摄其双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倒地。三起三卧,久久效”;天竺婆罗门按摩法:这是一套完整的肢体运动。它说:“依次行三遍后,一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这套健身操,可能是在中国古代导引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的某些健身动作而创编的。它可使身体各部分受到锻炼,运动量适度,对中老年人有良好效果。

八段锦流传于我国民间,是一种八节连贯的防病健身操。八段锦之名始见于北宋。据《夷坚志》记载,徽宗政和七年(1117),起居郎李似矩“尝于夜半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八段锦按活动方式区分,可分为文八段和武八段两种。文八段采取坐势进行,它吸收历代健身术中的行气、叩齿、嗽咽、按摩、集神等方法,配合简单的头颈、躯干、上肢的活动。武八段采取立式进行,多以肢体活动为主,而辅以呼吸或咽津。[3]这种导引术包括身体各个部分,简便易行,并分别提出各段对身体部位所起功效,较其他导引术广为流传。

与八段锦同样具有养生价值的易筋经,始见于明末熹宗天启四年(1624)的手抄本。它是在我国传统导引术基础上,采用立势,吸收武术动作,强调肢体运动而加以创编的。到了清道光三年(1823)和咸丰八年(1858),相继有傅金铨、来章氏两种《易筋经》刻本。易筋经具有全面锻炼身体的价值,书中提出的“内壮神勇”,就是指内脏器官的锻炼与坚实;“外壮神勇”就是指肢体的锻炼与强壮。书中还规定“内壮既熟,再练外功”。说明古代导引侧重“内功”,不重练力。自明末清初开始,增加了力量练习,从而成为健身运动新导引。原来多为文人练习的导引,从此以后,也为武术家所练习。

今天我们研究运动的养生价值时,旨在系统挖掘研究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所内蕴的丰富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并以科学态度和理性眼光分析批判传统运动养生中渗杂的宗教神秘主义、巫术迷信内容,摈弃其糟粕,挖掘其中有价值的精华部分,为人类的健康保健事业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连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及其现代文化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4-5.

篇4

【关键词】养生;调心;调身;调息;整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也随之成为人们的一大困扰。同时,相应的医疗消费也不断增高,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对养生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养生方法、养生书籍等海量出现在人们面前,使人目不暇接,难以选择;并衍生出很多社会现象,不同身体体质的人群不加选择,盲目练习产生了误导,未达到养生的真正目的。

一、三位一体养生

养生,就是指根据生命活动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护生命、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手段,以达到养护生命、保健延年目的的活动,又称为养性、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

本文认为养生应该包含调心、调身、调息三个方面,而且三个方面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调心,是指对心态的调节。不管是中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对心理或者是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都是持肯定态度的。调身,是指对身体的调理、调节。我们这里说的身体就是指人的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也就是系统构成的有机体。每个人都知道身体的重要性,同时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当身体出现病变或机能不协调的时候,心理也会受到影响。调息,是指对呼吸的调节。呼吸即一吸一呼,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这一吸一呼,但是却很少有人专门关注自己的呼吸。调息对身体有着复杂的影响,控制呼吸可以改变窦性心律,国内阎克乐等将被试的“心率图”(将计算机处理后的心电信号,以心率快慢为纵坐标,以顺序出现的心博次数为横坐标做出的图),与同时记录到的呼吸曲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心率的变化直接受呼吸方式的影响,心率图上的曲线,随呼吸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改变呼吸方式(比如由均匀的慢吸慢呼变为快吸快呼),可以改变被试心率活动的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说调心、调身、调息三者三位一体构筑了养生。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建立三位一体养生的观念

在当今各种养生观念,方法手段盛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养生,大部分人开始付诸于行动之中,这是人类生活质量的一种提升。但是大部分人的养生观念还是存在着诸多的误区。今天听说吃这个好就开始去吃,明天听说哪项运动对身体好就天天去做,这种精神值得发扬,但是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深思,这是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做法呢?鉴于此类,我们认为三位一体的养生观念是一种整体的养生观念,能够使人得到全面的调养。从调心、调身、调息三个方面出发,三者有机结合同时进行,使养生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三位一体养生的实施

调心、调身、调息三位一体构筑了养生。但是三者到底该如何实施呢?调心是对人的心理状态的调节。可以体现为对心境、情绪、欲望的调节控制,从而使内心达到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看见枯木发芽、看见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种心态,而不是大喜大悲。具体的方法有如冥想、暗示、引导等等。调身是对人体生理状态的调控。可以通过诸如导引、体育运动等等一系列方法手段使肢体得到适当的刺激并产生适应,从而得到提升(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通过膳食的调节使身体得到更好的濡养,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手段都可以用来进行身体的调节。调息,是对呼吸的调节。其方法有各种方式的呼吸方法,如瑜伽里面的全势呼吸、太极拳的逆腹式呼吸等,甚至在走路、跑步过程中的呼吸节奏控制也是调息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调心、调身、调息的方法琳琅满目,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结合三位一体的方法整体的进行调节,整体的进行养生,这样才能使人得到全面的调养,使养生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结语

养生是对人生命的保护、身体的保养,通过养生可以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减少医疗消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养生要建立合理的养生观念,避免偏听偏信,应注重整体的养生观。在调心、调身、调息三位一体的养生观念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有效的方法,使养生效果得到最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亦可.对传统养生健身学说哲学思想的剖析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2]谭苏铭.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研究状况的再思考[J]. 价值工程,2010

[3]王言群.老子思想与传统体育养生[J].体育学院学报,2004

[4]于睿.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

[5] 邵伟德,王守钧.对体育与传统养生之理论基础的几点质疑[J]. 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孙玉红.试论我国现代体育养生观[J]. 安徽上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篇5

运动营养课程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教学的融入点

运动营养学课程以西方营养学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营养与运动两大健康要素为中心,在介绍营养素、食物营养价值和食品卫生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不同人群进行体育运动时的营养需要特点及其营养补充的要求。[5]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生产活动、丰富文化生活需要和在于自然作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结合积极性和娱乐性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特点鲜明的强身健体与养生方式,例如现在广为流传的“导引”、“太极”等。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健身与养生的内涵与现代的运动营养学所倡导的科学健康膳食及营养的合理补充有着巨大的融合之处,也是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点把握的内容。

营养素融入阴阳学说营养素完全是西方营养学及医学发展的产物,以具体的化学名称与物质结构来说明各种化合物被摄入人体后的功效。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的核心理论“阴阳学说”却以哲学思想的“辩证理论”来解释人体的和谐与稳定。两者看似毫无关联的理论结构在最终追求的目的性“健康”方面有着中西文化的交融。民族传统体育强调的“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养生观点的哲学思想其实蕴含着体内物质的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各种营养素具有鲜明的营养价值与功能,可以用来解释“阴阳平衡”所带来的健康原因。在介绍食物营养价值时,可以增加传统与现代养生食品的理念与组成,尤其对药膳的介绍。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法与营养补充营养物质的合理补充是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措施。民族传统体育中太极、导引、吐纳、八锦缎、五禽戏等运动项目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早已传播世界各地。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时,增加营养物质的补充,将会有利于运动的开展以及增加运动的效果。民族传统特色的营养配餐不仅能够起到增效的作用,同时也赋予民族养生文化的新内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传统养生饮食配餐研制的教学内容介绍,来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在介绍经典运动营养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图表、知识链接、附表等通俗易懂的形式重点突出民族传统体育营养补充的方式方法与营养配餐等可操作性内容,增加的运动营养学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运动营养课程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运动营养学知识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任重道远,但将中西方文化融合于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民族养生之道的传播。

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材知识的民族性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发掘与强身健体有关的养生之道,挖掘其中的营养学理论,丰富运动营养教材的知识体系。针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应形成独特的运动营养学教材,将民族文化内涵深入其中,争取对各种项目都能有科学合理的营养学知识支撑,都能找到现象的科学解析。

师生共同参与运动营养课程教学建设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提前将学生的兴趣点纳入到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中。让学生参与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合理的安排经典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潮流。让学生留意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以潜移默化影响其注意力,使其有意识的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针对学生的运动专项,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要求,尤其对指导运动实践的营养学知识要求,以便教研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主动、不断的征求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如:知识宽度,难度等。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提出的合理化要求,改变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专项训练运动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运动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烹饪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且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为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相关知识并运用于指导实际体育训练,必须以学生日常营养需求与训练实际相结合,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养生案例式教学为主,围绕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尝试让学生主动分析自己所接触的膳食与营养品,运动训练营养补充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学生主动将知识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认知技能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培养的根本是思维能力的训练。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很多前沿知识都体现在学科的交叉,运动营养学也不例外,多学科的融合使其发展更为迅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须不断的把握当今生物与医学领域动态,了解运动营养学发展前沿,将交叉点分析给学生,让学生明晰知识融合利用的原理,在学习营养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创新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切认知技能掌握的基础。认知技能是习得规则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使学生掌握运动营养学知识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指导大众在进行民族体育项目科学健身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养生营养补充,指导运动员合理的使用营养补剂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

重建师生关系,开展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对话哲学,主题教学理论等基础上的新兴教学模式,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7]对话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与学的交往,有效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也真正体现了教育以人文本的理念。对话的开展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同时对任课教师也是一种提高、一种督促,更是一种引导。同时该模式的应用也展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也是教师民主、宽容、理解情怀的表达。

篇6

【关键词】养生思想;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22-02

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作为将来医疗事业的主要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健康养生思想培养任务是巨大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健康养生思想的树立关乎医疗事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限,同时也关乎健康养生思想的模范树立。健康养生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现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先古时代亦被关注。“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养生的问题值得中医药院校师生关注。

一、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具备养生属性

从体育课程的视角分析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古代传承至今的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同时传统保健体育还具备了养生及预防疾病的功能。对于一般医疗手段施治而言,传统保健体育更加注重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控制自我心理及生理活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对于医学不断进步,医疗手段增多的今天,参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不但绿色低碳环保,对于体质虚弱、疏解心理压力、慢性疾病防预者有明显的养生作用。

二、中医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认为养生是在未病时,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提高抵抗疾病能力,避免病邪入侵,而达到防预疾病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积极调养身体正气、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不妄劳作、节制饮食等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思想两者契合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实践积累的瑰宝。其不仅具备强身健体、益智防病的思想指导,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培养学生养生保健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不能把中医药院校中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单一列为体育课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中医思想的形成和完备,有莫大的关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养生防病的思维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灌输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同时,应把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治未病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

四、培养与落实

中医养生思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培养、落实是一个复杂的体教结合、医体结合、医教结合的综合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如何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等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关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授课计划的落实、课程考核办法、教学反馈评估等,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如何教学、如何实施、如何考试及学时如何分配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它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使中医养生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有效落实,必须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始,设置以中医养生思想为指导思路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从大纲上规范教学的实施,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考核的办法,使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具备纲领性指导思想。

(二)课程教师的培训。现今,在中医药院校担任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体育教师为主,鲜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为了能让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渗透中医思想,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师进行中医养生思想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现今,大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同时,教师为适应学科的需要,健全学科知识体系,适当进行培训亦是理所当然的。

中医药院校中具备中医养生思想完整体系的中医学课专业背景的教师,教授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可行的,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全方位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思想的培养,并涵盖在体育教学中。

(三)课程教学中落实。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在业余锻炼中被广泛提起。而实践中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适度的运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说明了运动要养成习惯,同时适度适当。然而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每位学生运动的适当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此与中医中辩证施治是同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全面落实中医养生思想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分组分类教学。教学的内容相当,但是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体能训练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养生手法训练等,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

(四)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各种实践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并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中医养生思想。但中医养生思想是一个体系完备的理论,不是单一功法的锻炼和思想的培养就是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中医养生认为,辩证认识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四时,起居有常,饮食调配,养性调神,动静结合,不妄劳作,方能全面使人体气血阴阳得到调整平衡,从而发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马英.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中医学思考[J].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2009,2(2).

[2]韩洋.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9):74.

[3]袁跃,吴桂平.论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体育的社会功能演进[J].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2013,1(2).

[4]王博.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

[5]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

篇7

关键词:简牍;体育;养生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3-0038-06

Deciphering the Sport Marks on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Unearthed from Gansu

LI Xiaohui1 LIU Jinggang2

(1.Institute of Silk Road Literature and Culture,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730050;

2.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3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sorting-out of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unearthed from Gansu,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port marks on the slip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ort games created in ancient times. Combining the newly found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with other documents, it aims to explore all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ancient sports and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and clues for studying the sports,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entertainment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s of the Han dynasty.

Keywords: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Sports; Health preservation

简牍{1}——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载体,其中有许多是古人亲笔抄写的文书档案,殷商至魏晋间曾被广泛应用,隋唐之后才逐渐绝迹。自20世纪初,我国先后发掘出战国楚简、秦简、汉简、魏晋简达数万枚。尤其是在西北的古丝绸之路上,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许多简牍一直保存到今天,如天水秦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这些简牍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不仅能与传世古籍相印证,其中许多内容更可补史载所缺,极其珍贵。本文主要对考古出土的简牍中承载的文明世界进行全面的考察,理出其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并进一步将其放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讨论其意义,从而达到了解一个时代的特殊精神品质和对“竞走”、“秋射”、“御车”、“养生”、“博戏”、“娱乐”等与早期体育有关的记载进行论证分析,为体育史学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

居延位于甘肃省北部额济纳河流域,自古以来是从蒙古高原进入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也是汉王朝与匈奴激烈争夺之地,至今在居延一带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城障烽塞遗址。在干燥的自然条件下,这里得以保存下许多汉代的竹木简牍。

居延汉简自1930年被发现后,出土汉简1万余枚,称之为旧简,1972年至1976年又挖掘出2万余枚,称为新简[1]。居延汉简内容极为广泛,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医学、体育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对简牍所记述汉代边塞生活中的精神特质和体育活动进行考释,它不仅可为人们研究体育史提供珍贵的资料,而且还可了解汉代体育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 秦简和汉简中的体育养生、娱乐与保健

1986年3月,位于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天水市党川乡放马滩发现了古墓群,共有古墓100多座,面积达11000余平方米。其中一号秦墓出土竹简460枚,简长23至27.5cm,设三道编绳,留天地,简文都以古隶体书写于竹黄面,每简约20至40字,内容主要为两部分:一是《日书》甲、乙种,二是纪年文书。

《日书》是古代择日书的通名,《汉书?艺文志》有记载。《日书》的内容广泛而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养生、舞蹈、体育等方面。通过对放马滩出土的《日书》甲、乙种第6篇中“禹须禹步”这一象征符号进行破译,可进而了解古代天水放马滩地区有关传统养生和体育之内容、形式、特征和价值。

篇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中老年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当人到中老年时期,机体各种功能水平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年下降。现在社会各界对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用进废退”是人体身体素质最为主要的特性,一般来说,只要锻炼就可以使身体素质得以保持或提高,不良因素可加速体质变化,如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均可引发慢性病,从而会加速机体的衰退,随着全民健身的提倡和进行,健身运动对中老年人的机体机能的促进作用不断地被证明和研究。

一、健身气功

1.1健身气功概述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吐故纳新、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在继承先人文化的基础上,把原来的功法进行了全新的编创和整理,向大众推出了新的四大健身功法: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易筋经,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精髓。并把重新编排后的健身功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结合大众健身的号召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八段锦是一种在中国古明的健身方法,由八种肢体动作组成,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此功法历史悠久,简单易学,功效显著。共八节,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又称北派,适合青壮年与体力充沛者。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各种“现代文明病”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项有效的、能够增进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来增加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操,其动作舒展优美,编排精致,尤其适合中老年人、体弱多病者、慢性病患者的健身保健。练习无需器械,无需场地,简单易学。

1.2健身气功推广及发展

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四套功法,以其优美、内涵丰富、简单易学、功效明显之特别,加之不收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场地、器械等限制,收到中华大地气功爱好者的普遍欢迎。为和世界人民一起分享健身气功带来的健康幸福生活,中国健身气功协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已经应邀向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推广了健身气功养生文化和功法技术,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目前,健身气功在全世界的推广发展趋势越来越好,而且越来越受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在温哥华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44个协会组织的327名选手报名参加功法比赛、裁判员培训、功法培训和段位考试等活动。

二、健身气功对人体机能影响

2.1五禽戏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沙鹏通过练习实验组和对照组练习对比测试TC、TG、HDL-C、LDL-C、睁眼静力平衡和闭眼静力平衡得出结果练功组的TC、TG与对照相比,得出结论:“健身气功・五禽戏”使中老年女性血脂得到有效改善,对提高心血管的机能具有重要,同时有助于改善机体的平衡能力。

2.2易筋经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健身气功・易筋经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心脏后负荷得到改善,使心脏系统每搏射血量(SV)增高;因心脏排空量增大,前负荷得到改善,心肌顺应性、舒张功能增强,E峰、VE/VA上升。

2.3六字诀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赵东兴,张挪富研究探讨六字诀呼吸操联合氧疗对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康复疗效。发现六字诀呼吸操联合氧疗可显著提高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其生活质量。郑信团等研究得出六字诀新功法能使中老年人情绪的得到改善,提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能力,对中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是一种能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运动方式。

三、八段锦的综述概况

八段锦是一种在中国古明的健身方法,由八种肢动作组成,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此功法历史悠久,简单易学,功效显著。共八节,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

3.1八段锦的发展和演变

八段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气功动功功法。它由八节动作组成,在练习的过程中,其体态动作古朴高雅,故名八段锦。其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动作的设计,都针对一定的脏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有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其名最早见于宋代洪迈《夷坚志》中。八段锦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

3.2功法作用

双手托天理三焦作用:拉长脊椎。左右开弓似射雕作用:可减轻胸闷与肩颈酸痛等症状。调理脾胃单举手作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酸过多、手脚冰冷或四肢酸痛等症状。五劳七伤向后瞧作用:缓解肩颈僵硬、落枕等症状。摇头摆尾去心火作用:祛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作用:可使腹直肌以及脚内侧的经脉得以伸展。攒拳怒目增气力作用:可增加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作用:有提神醒脑的功能。

四、八段锦对人体机能影响

4.1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影响。

穆晓红刘铜华在《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八段锦与中老年人健身保健》中介绍到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操,其动作舒展优美,编排精致,尤其适合中老年人、体弱多病者、慢性病患者的健身保健。练习无需器械,无需场地,简单易学。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老年人的健身保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八段锦是延缓生理性衰老的有效身心锻炼方法。八段锦功法能强健五脏,通过改善五脏功能,起到调整人体情绪、调节身心健康的作用,长期锻炼可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因此,八段锦是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4.2八段锦对心境的影响

刘洪福在《健身气功・八段锦健心功效实验探讨》采用实验方法探讨八段锦的健心功效。采用POMS及SCL-90量表分别测出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在心境方面,实验组被试实验前后紧张、慌乱、总分量表达到了显著水平,抑郁分量表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躯体化、焦虑达到了显著水平,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方面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得出结论结论:八段锦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用来练习持久力和耐力,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修心养性,调整心态,促使大学生心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卢红梅.五禽戏、八段锦健身效果的实验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134-136.

[2] 穆晓红,刘铜华.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八段锦与中老年人健身保健[J].光明中医,2011,26(9):1749-1750.

[3] 周小青,曾云贵,杨柏龙,等.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血脂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765-767.

篇9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阳光体育运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探究了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对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传统保健体育 阳光体育 中医院校 影响因素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历史悠久,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中医药院校是传播传统保健体育的重要平台,有着浓厚的传统保健体育氛围。近年来,各高校推行阳光体育运动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而传统保健体育对中医药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一、 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状况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保健体育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保健体育注重以动为主,动静结合;以内为主,内外兼修;以行为主,形神合一;以养为主,养医结合。它与中医学同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许多原理植根于中医学理论,把中医学理论中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动态平衡、中庸和谐、整体把握等思维方法和基本理论渗透到传统体育中,使传统保健体育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功效。

1982年6月,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体育运动委员会三部门联合通知,在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传统保健课程,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体育教育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积淀了雄厚的传统保健体育基础。近些年,虽然受到现代体育演变发展的一些冲击,但仍然保持着其显著的特征,继续弘扬着中华民族文化,并对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中医理念学习及专业文化积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 中医药院校体育课程中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开设情况

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在1-4学期开设传统保健体育,开设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主要有24式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长拳等科目,其中24式太极拳、太极剑常为必修科目。在调查中,师生均认为开设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很重要。

(二) 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活动与竞赛开展情况

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建设有太极拳社团、武术协会等学生组织,这些组织在校园内组织了形形的传统保健体育活动,并且这些组织学生参与率较高。此外,各中医药高校积极准备、参与每两年一次的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也可看出各中医药高校对传统保健体育的重视。

二、 高校推行阳光体育遇到的主要困难

阳光体育是国家为解决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于2006年12月23日宣布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至今,各高校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已有6个多年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开展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

(一) 体育锻炼形式与学生的主观愿望不一致

目前多数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老化,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而未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并且,多数体育课程以球类为主,竞技性较强,肢体碰撞较大等原因,参与时间有限,未能较好的达到日常运动锻炼的效果。因此,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多数学生无法达到。在调查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希望运动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客观条件难以保障

各高校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体育场馆、运动器材设施、气候、运动氛围等。其中,运动场馆、设施设备是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而部分高校经费投入不足,较大的限制了学生参加阳光体育锻炼活动。

而如何规避这些不足及限制条件,促进学生达到锻炼效果是我们急需研究探讨解决的问题。从而,在中医药高校中,切合传统保健体育的特征,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大力推行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将促进学生达到运动效果。

三、 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一)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终生体育锻炼观念,促进“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体育项目中的精华,它促使大学生懂得科学的健身方法。传统保健体育以导引术最为主要,导引术是身体运动、呼吸运动和心理调节相结合,方法简单、风格质朴、易学易练。在演练过程中,可以达到养生健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去病强身的目的,从而增强大学生体质。传统保健体育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有着较深的专业文化的吸引,有利于培养他们锻炼习惯,树立运动思想,从而促进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达到阳光体育增强体质的目的。

(二)传统保健体育能有效解决中医药院校阳光体育发展的制约瓶颈

在高校推行阳光体育过程中,气候、场地、运动设施设备是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导致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运动连续性无法得到保证。而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多数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影响。在中医药院校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话,则可以有效的规避这个制约瓶颈。首先,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不像田径项目,受天气影响,无论天晴下雨均可进行锻炼。其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不受场地限制,不管是在室外还是室内,只要有一小块空地就能进行。再次,传统保健体育不受时间约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省时省事,在学习休息时间久可以完成一次传统保健体育的功法练习,既锻炼身体,又缓解疲劳,达到提神健脑的功效。

在中医药院校中推行、发展阳光体育,应当充分结合、利用传统保健体育的特征和其在中医药院校中的基础及影响,这样才能较好的促进阳光体育的发展,已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质的目的。

篇10

通过对文物资料中关于传统体育内容的梳理,可以将我国的传统体育分为射箭、球类运动、武艺武术、田径、练力与举重、角力与摔跤、水上运动、棋类活动等14大类,而每一大类的体育运动又可细分为许多小项,比如射箭运动中就有习射、射侯、战射、弋射、弩射、猎射等;而棋类活动则可分为围棋、象棋、塞棋、六博棋、双陆棋等,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丰富可见一斑。其中的很多运动项目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比如最迟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已产生的踢毽子运动,至今还在群众体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再比如在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陀螺,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能见到它的身影。

先秦时期的体育具有娱乐性、教育性与礼仪性三者的统一。譬如,“乡射礼――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仪礼・乡射礼》),彭林教授作为研究礼学的专家,根据现代语言,清晰、完整地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普及的一项体育运动――乡射礼。

先秦时期,每逢春秋两季,由官员、卿、大夫、士和学子等参加的比赛便会举行。场地是州立学校。主持者叫做“宾”,多为德行卓著、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担任。射位设在堂上,箭靶称为“侯”,置于堂正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圆形的皮制小屏,供报靶者藏身之用,称为“乏”。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射具陈设在西堂。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称为“三番射”。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以发射四支箭为限。

先秦时期诸子体育观

孔子的体育观:

(1)孔子体育实践。孔子在射箭方面相当有名,据说“孔子射于瞿相之圃,观者如堵墙”。当孔子听老百姓说自己是“博学而无所成名”时,便开始学习“御”,此外,孔子还擅长驾车,并且喜好郊游、登山、钓鱼等体育活动。总之通过自身的实践,孔子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先秦儒家的体育思想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他树立了中国古典知识分子的新形象,这种儒者风范与后来儒家“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形象是截然不同的。

(2)孔子体育教育。“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御”,就是驾车。射、御是孔子“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孔子全面发展教育的体育内容。“予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当中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力活动及行为规范等。当然,孔子教学生射、御,原则上不是主张武力战争,而是让学生学会打仗的本领。射和御有信礼的成分和内容,但就其活动的本质来说,它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目的是提高练习者的身体机能,具有了现代体育的雏形。在孔子看来,培养人才要注意仁、知、勇三个方面。“仁”是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属于德育的范畴;“知”是文化方面的要求,属于智育的范畴;至于“勇”则基本上属于体育的范畴。“勇”主要是指勇敢的意思,但也包括勇敢的行为和技能。在《论语》中有九处讲到“勇”。“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这里的“勇”主要是指“见义勇为”的勇敢精神。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健壮的身体,掌握当时所盛行的射、御等体育技能。从孔子的得意门生七十二人来看,子张、公良孺等都是精通武艺的勇士。儒家教育这种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际上是将社会的改良与国家的稳定依托于人们素质的提高,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3)孔子体育道德。礼是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体育活动也不例外,无论是射还是御,都必须中礼。其中射礼分为大射礼、宾射礼、燕射礼、乡射礼等。御礼中对车的制造大小、马匹数量、几驾车者皆有规定。各等级之间不能互相逾礼,如果礼乱了,“艺”将有害于“仁”、有害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礼”在“艺”与“仁”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孔子将礼引入体育运动中,一方面,促进了体育在全民中发挥全面教育的作用。由于礼居于竞技比赛的主导地位,就改变了人们对竞技目的的认识。因为把竞技当作习礼的过程,从而竞技运动不再具有残酷的色彩,吸引着人们自觉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通过礼的引导,使一种少数人从事的竞技运动变成了多数人喜爱的体育运动。另一方面,使运动的参与者懂得遵守规则,合理竞争,点到为止,“礼”在“艺”先。孔子在谈到射箭时说,比赛的目的是提高技艺、锻炼身体,只要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行了。此外,要加强友谊,比赛双方要互相尊重,讲究礼节、礼貌。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是可贵的体育道德观。此外,孔子对于一个国家要重视武力,在民众中提倡练习也有论述。他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却戎矣”。充分肯定了有勇者在社会上能起重要作用,强调了武事教育的重要性,表明他对武勇的提倡和推崇。

老子的体育观: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无”。他主张“好静”、“无事”、“无欲”,“致虚极,守静笃”、“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则已。”也就是说:事物强大,就会衰老,引起死亡。因而主张保持原状,“去甚、去奢、去泰”,要从“无为”达到“无不为”。这就为后世“持静”、“内养”等主静的体育、养生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子的社会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其中也有朴素的辩证法。如他主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及对“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等欲望要适度控制等对体育和养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庄子的体育观:

庄子比老子更消极。把世间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因而对于生死、寿夭、祸福等无好坏之分,不必过多计较,也不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一切听其自然,安然处之。因此,他根本不主张练习薄形养体。但庄子的某些主张对后世的静坐、气功却有影响,他在《内篇・养生主》中提出了几条养生原则,也对后世有参考价值。但后期庄子转而热心向往神仙境界,并且看不起专门从事“养生”、“导引”的人。这些对庄子的后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墨子的体育观:

墨子的政治学说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坚决反对战争,提倡用武力来反对列国的兼并战争。在其教育思想中,有不少关于武备的内容。“有游于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循通,欲使随而学……”(《墨子・公孟》)意即墨子招收学生的要求是身体健康和思虑通达,他注重体育选材,同时也十分重视射御的教育。从先秦“文武合一”的教育目标,我们可折射出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今若有一诸侯于此,为政其国家也。曰: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罚贱之。……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惧,我赏因而诱之矣。”(《墨子・尚贤下》)据说墨子的弟子组成以“距子”为首的团体,都很注重武事。为其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路。”另有关于弟子重新向墨子学射的记载(《墨子・公孟》:“二三子有复于墨子学射者”),说明墨家教育中肯定重射御。

荀子的体育观:

荀子体育观主要体现在养生之道方面。荀子认为:吉凶、寿夭、祸福在于人为,不决定于天,对于孟子主张的“天命”论是一种批判。因而主张“人定胜天”。他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指出人的身体好坏与寿命长短,决定于后天的各种保养条件是否齐备,以及是否因时而活动,而不决定于先天的命运,强调运动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与流传至今的“动以养生”的观念一致。荀子也主张礼义修身。主张用贵爵重赏奖励善于射箭(“射远中微”)的人才和善御(“驭速致远,一日千里”)者,说明其教育体系中也有射、御的内容。另外,荀子也提倡乐舞。他说:“听其雅颂之声,而志得意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荀子・乐论》)但他讲的乐舞显然主要是与“礼义”相联系的。

管子的体育观:

管仲提倡“制器”(用优质钢制造兵器)和“选士”(选择有武艺才能的人)。尤其是后者,“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肽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是谓蔽才,其罪五。”(《管子・小匡》)意即管仲曾责令各级官吏要主动向国家推荐武艺出众之才,并对失职者以“蔽才”之罪给予处罚。“百姓通于军事矣!”确实促进了军事体育的普及和发展。先秦一些思想家都主道家把“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管仲把生和死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由此形成了“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的基本观念。

韩非子的体育观:

韩非子体育思想体现的是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要素统一的政治学说。“法”的思想,首倡于商鞅,着重讲究法律条文的制定和赏罚的执行,“术”的思想,发明权在申不害,着重讲究对宦吏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奖赏处罚以及驾驭的方法和手段;“势”的思想,源于慎到,着重讲究保持和运用国君的权势地位。韩非子有机地集合三者,其核心是法,即法制,以法治国,以法治民,并派生出术、势两角,以势保法,以术保法。所谓法、术、势“皆帝王之具”!对今天的体育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加强体育的立法工作,只有在坚持贯彻体育基本法,建立较为完善的体育法律体系,在保证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才能提高体育立法的层次,并促进体育法规内部的优化配套。

先秦时期体育观的现代启示

中国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程度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形成了含蓄的、保守的体育思想,其思想核心就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持续发展。这就使得中国体育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走上了反省内求的道路,人们对这种体育文化追求所产生的结果则是关于如何“正心、诚意、修身、养性”等一系列养身思想及其在治国安邦等现实社会中物化出来的体育内容。中国古代体育思想,不是关于自然的纯知识,而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道德信条和如何保家卫国的思想。体育养身思想及实用体育便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重心,中国体育文化便多从伦理、道德、等文化领域来解释健康的人,把人归于仁、义、礼、智、信之德行,把人性归于善,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使中国社会始终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产生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宗教性的以人为本的文化,它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造就了中国体育文化的非宗教的世俗性。体育文化的这种世俗性使得中华民族勤劳刻苦,富于务实,在运动过程中寻求一种和谐的体育精神。

从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本位和家国一体制,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群体本位谦逊、和合的价值观。这种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主张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不以个人成败论英雄,尚贵由中,和谐相处,事必恭谦,即使是在体育活动中获胜也必须说是对方承让,这种价值观可防止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集体、社会的团结,最终凝聚为民族的向心力。

先秦时期体育思想对我国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体育思想、体育制度,到体育内容、体育方法方面对指导今天的体育生活、发展体育事业、建立科学的体育理论体系,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吕利平、郭成杰:《论先秦儒家礼乐教育中的体育观》,《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

3.张全成、赵铭雪:《先秦时期儒家的体育思想》,《陕西教育(教学版)》,2007(6)。

4.王京龙:《先秦养生思想对传统体育观念发展的影响》,《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

5.中华传统体育精神――三位专家学者谈中华传统体育精神,2008.08.22。http://省略/onews.asp?芽id=2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