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28 17:4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篇1

一、传统育养生特点及价值

1.传统体育养生特点

传统体育养生也可称为道生、摄生与保生等,生是指生命、生长及生存之意,而养所指的是调养、保养与补养的意思。传统体育养生作为我国重要民族文化遗产,仅从体育角度对其研究室不科学的,需要由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考。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及民族性等特点,如青海乐都所出土的浮雕彩陶罐中,具有练功站桩之人形,这表明了我国体育养生的悠久历史性。自古以来,养生馆众说纷纭,在《路史》《吕氏春秋》与《诗经》等作品中都有涉及。传统体育养生还具有形神兼备与神为先的特点,也就是将人体五脏六肺机能放于首位,提高人体四肢百骸与肉皮筋脉骨等有关机能方法,重视环境的影响,也注重人情态与身体健康间的关系,并提倡精神愉快及身心合一修养的方法。古代先人经过有意识了解人类生命活动,提出养生理论,并创造具有针对性的体育养生法。传统体育还具有动息相结合,以动助息的方法,其中,息所指的是呼吸,动中求静,气息相随,这需要将动作尽量做到缓慢柔和以及连贯圆活,让人们完成深长均细的腹式呼吸,以平衡人们的脏腑阴阳,并促进经络的气血调和,以体现体育养生。

2.传统体育养生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在长期发展中,通过大量思想及实践,吸取了先秦百家哲学及医学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巫术等实践活动,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并涉及哲学、宗教与科技等学科文化系统,经过调心、调身及调息等运动表现,形成了具有独特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与思维情感等方式的传统体育养生。随着现代高科技发展,快节奏生活对人们的性情怡养及身体保养带来了挑战,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体育养生重要性,传统体育养生依据自然变化进行生活调理,并同时注重身心,以获得身心长寿与健康,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最后环节,而大学生是体育的参与者,不仅想获得身体健康,还需要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了解一些营养卫生与医学保健方面的知识,而传统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养生思想,除了具有顺天顺自然思想外,还具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张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弥补近代体育自身不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传统体育养生作用

1.传统体育养生有益于传统民族文化弘扬,并树立正确体育健康观

随着我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产生,传统体育养生有关思想理论及实践被广泛流传,成为我国宝贵文化的组成部分,继承并弘扬传统的体育养生精华,成为民族精神及人们健康延年的服务对象。我国文化传统与武德具有莫大关系,并将涵养道德作为练功成败之关键,在传统的体育养生中具有很多哲学思想,如道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自然养生馆,对现代体育改革就有较大借鉴之意。原来高校体育教育较注重的学生体质的增强,传授的是运动知识、技能与技术,并使其养成体育习惯,而传统体育养生不仅注重体质选练,还将体育作为健康的行为。生活及思维方式向学生传授,高校体育应让学生真正了解人体与健康之意,加强传统体育养生及医学的学习,了解身体活动规律与运行机理,在注重生理健康同时,还要注重心理调节,形成形气意相随感的清洁,在体育教育中,吸收传统养生思想精华,并不断美化心灵,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自我教育力,形成良好健康意识。

2.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及竞争环境日益激励,约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疾病,通过传统养生教育能起到一定作用。大学生在养生知识与健身手段等方面具有浓厚兴趣,运用传统养生中预防为主思想,实施养生先养心方法,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心境,并寻找出稳定持久的情绪状态,这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体育养生在习练中,人的肢体锻炼与精神修养进行紧密结合,并有效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以达到心神的调养,对大学生身心发挥有益的作用。在高校体育中,实施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锻炼身体,还能加强心理健康发展。

3.有益于高校体育内容的丰富性提高

在传统体育养生中,导引术是首选。其导引术可将自我按摩、身体与呼吸运动集为一体,风格质朴,方法简单,便于学习锻炼。传统体育演练中,具有增强健康、祛病健美、情操陶冶与修身养性之功用,并且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缘,其内容简单,民族特点鲜明,历史悠久且形式多样。不仅具有竞技性,其趣味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也是很强的,尤其是其丰富内涵与深邃哲理是近代体育所无法比拟的,如太极剑、太极拳与扭秧歌等。在动作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保持姿态美与动作美,还应培养鉴赏美与创造美等审美意识。对目前体育教育内容进行了丰富,还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如爬绳、跳竹竿与五禽戏等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学项目,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及水平,切实提高自身健康。

4.有益于终身体育教育观的培养

运用传统的体育养生练习法,可让学生亲自在实践中体会与感悟,经过不断练习获得愉悦享受,感悟出体育意蕴及意境之美。传统体育养生具有丰富内容,受时间、场地与器材等影响比较小,动作过程较为缓慢柔和,且连贯圆活,不易给人疲惫感,更不易出现意外事故与运动损伤。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及时间、地点等进行不同练习内容选择。学生毕业之后,所掌握的不仅是门技术,还是自我锻炼的一种技能,为不同生活领域与条件下的人们,提供可靠的身体锻炼方法,并不断坚持锻炼,终身受益,极大推动整个社会的全民健身锻炼。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广泛实施,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与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与良好人格,还能丰富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育多元目标。尤其是终身体育健康观的形成,让传统体育养生发挥其优势,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环境的漫长斗争中,逐步建立起的对生命健康理论与方法的总结,无论是在国家政治、社会发展还是大众生活等各个层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弘扬和发展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大力推进其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可以发现,十七大报告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了三个重要的途径: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和推进文化的创新。[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必将促进我国健康文化事业和相关产业化的繁荣发展。所以说,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必然成为高校健康教育平台构建的重要支撑。“中央7号文件”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是积极推动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方针。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健康教育平台除了建立现代竞技体育特点的培养体系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体现自然属性的生命健康与文化传递等方面的内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渗透于人们日常起居、学习生活、健身锻炼、健康饮食、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等诸多方面,对促进和提高广大学生健康水平可以起到极佳的作用。在高校教育环境下,运用现代健身原理、教育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不断的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展开理论挖掘和方法创新,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时代特点,继而实现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也实现了学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推动作用。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引入到学校健康教育,必然对学校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备带来深远的影响,也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成为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校健康教育引入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1.符合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人体科学论”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其所著的《论人体科学》一书中提出了“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和“人体科学”的观点;“人天观”是哲学对人体科学的概括和指导。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新平台的建立,其核心价值应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来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自然适应力和生存能力,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科学的服务于人体这个“开放的巨系统”。因此,学校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必然要遵循以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形成的“人天观”思想,从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来规划和设计具体的教育行为。那么,作为“人天观”思想重要组成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充分体现出人体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高校健康教育体系完善的必要构成,为学校健康教育指导思想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据,也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

现实意义

(1)“贵人重生”体现了高校健康教育的根本夙愿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贵人重生”,认为人乃“天地神明之统”、“生为第一”、“人命最重”。这种基于古代科学辩证观的思想强调的是“道”,即生命、物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了物质存在的本质和对生命的尊重。我国现阶段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健康第一”,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最终实现这一根本夙愿而服务的。所以说“贵人重生”的观点是指导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也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这一根本夙愿。

(2)“天人合一”引导高校健康教育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唯物主义思维观,《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人类生存与天地之间,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在宇宙运化中得到自身的生发、运化和返归。从养生健身角度出发,表现为:人类生命过程要得到健康的延续,就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从人体脏腑、经络的本质机理出发,在不同的时节、环境下,通过适时的生理导引、饮食调理、提高道德修养等修炼之术,来达到人与天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应该逆天道之法则,违背人体自然生发之规律,追求人体机能的极致,急功近利,最终只能带来生命的损耗与透支。因此,“天人合一”的思维观,能够引导学校健康教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摒弃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使学校健康教育回归生命健康的自然本位。

2.传统养生术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宝贵资源

“中央7号文件”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即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并使之掌握能保障其“终生体育”目标的健身知识、锻炼方法和手段。要实现“终生体育”的目标,使学生拥有自我锻炼能力则是问题根本所在,学校教育阶段必须要解决好学生走出校门之后的自我锻炼和生命健康需求。因此,这种自我锻炼能力应具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判断力、对健康问题的辩证处理能力,还应具备锻炼手段的科学性、有效性,锻炼方法的生活化和简单化等特点。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自我锻炼能力,才能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状态。传统养生术内外兼修,身心并育,练养并举,练习方法简单易学,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能通过协调和激发人体的生理潜能,推迟或延缓人的衰老过程,实现延年益寿。将传统体育养生引入到学校健康教育中,其拥有的独特文化特质必将极大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p#分页标题#e#

对高校养生健康教育平台构筑的思考

要说明的一点是,关于平台构筑的思考,是在普通意义学校范围内进行的,不包括体育专业学校和特殊类别学校。

1.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理念,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健康学科体系

“健康第一”是指导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健康”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目标,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自我锻炼能力,以期实现人体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中,获得平稳、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健康第一”既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要实现以传统竞技体育为核心的学校体育,向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转化,就要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完备学科体系,全面系统的考虑学科建设的相关要素配置问题,将现代体育与传统养生保健有机的结合,并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提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健康教育时,传统竞技体育应作为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健身手段来出现,而不应成为教育目的。学校健康教育应以前瞻和发展的眼光,向广大学生群体提供系统科学的健身理论和知识,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简单易用的健身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以此要求来规划和开发出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健康理论体系、课程编制与开发体系、教学指导体系、师资建设体系、项目保障体系、效果评价体系等。根据学生的身体、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将现代体育知识、身体锻炼方法、养生保健理论和手段等,编制到各阶段的体育必修课、选修课、保健课及其他健康教育实践中,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够及时的对自我需求和健康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并有能力实施有效的自我锻炼。

2.教材建设应务实、创新

目标明确,功能健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而具吸引力的一本教材,是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教材应体现其教育性和导向性,即以促进健康为主线,以自我锻炼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满足体育理论知识、技能技巧、锻炼方法、养生保健、体育文化等全方位的教育功能。在教材结构规划和内容选择上,要贴近全体学生,对现代竞技体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结合青少年学生特点,总结开发出行之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和手段,尤其注重集体项目的开发,使之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同时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养生保健内容是健康教材的重要组成,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极具教育价值,但对于传统养生保健术的引入,要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剔除迷信陈腐的观念和伪科学的方法,通过现代科学从新发掘、整理、提炼、创新出简单易用的健身原理和练习方法,使其更具生活化和时代特点。总之,实用教材的编制要展现其两个特性,即自我锻炼能力形成的显性教育和人格健全、文化传承的隐性教育。

3.师资队伍建设应着眼于知识的更新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转变,必然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既是历史机遇又是自我挑战。在原有体育师资教育体系下,“运动技能”取向的体育教师专业性定位制约了体育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与发展,人们评价一位体育教师是否“专业”,主要就是看其自身是否具有或曾经具有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对体育课程及其他体育教育实践的针对性设计与开发,缺乏职业能力。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转变,拥有如此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体育教师显然是不称职的。要改变目标要求与教师职业能力的不对称性,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职后教育来不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补充和完善科学健身的专业知识与健身方法,尤其是将传统养生保健原理和手段进行科学加工,形成较完备的科学健身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加强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观念和技术方法的学习,特别是多学科横向研究能力的培养,对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极为重要。教师的职后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而不应是“阶段教育”,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在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结语

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有关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在学习和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体育为立足点,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绿色养生。即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并且还涉及了绿色养生的特点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0.前言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1.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养生,又称摄生,是各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等措施的总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这类养生功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见的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静神、运动、食养、药补四种。

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质上与养生血脉相承。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暂且不说这些说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学规则,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更能说明目前人们对养生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入。当然,在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不断成熟完善的历程;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存在一个或强或弱的迷信神灵、崇拜上天的过程。纵观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轮廓,应该说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从事养生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关于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不是对这些说法发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说法—一绿色养生。绿色养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绿色养生是体育和养生的结合,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养生与绿色养生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2.绿色养生的特点

2.1适用范围广。绿色养生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层次。按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变化,不同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男性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气而女性的运动量应小一些,特别是女性在月经期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及少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运动对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有重要意义,所以运动方式主要是每目的‘两操“(即早操和课问操)和1小时的休育活动;青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机体各系统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期,可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运动;中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宜选择较轻柔的运动。

2.2可操作性强。绿色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是一些对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动的项目。所以,它有很强的操作性,运动量可自如控制,特别符合当前国际流行的中、小强度运动健身原则;活动场所也不受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且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经济性高。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的武术项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习练简易,不会因为场地、设施、天气等其它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换言之,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愿进行练习,能以较小的投入达到较大的收益,不仅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而且还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3.绿色养生的原则

3.1个体差异原则。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越来越不合时宜,事实证明:养生应该从青少年做起。一些专家还呼吁:在童年期就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保健意识,促进他们良好健身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绿色养生提倡个体差异原则,就是指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即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3.2身心协调原则。养生,从整体上来说,即撮养身心以保健延年的思想和方法。体育的终极追求也就是通过科学的身体运动进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达到人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绿色养生坚持身心协调原则,特别是在当前强调“健康第一”的大环境和背景中,富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如果增进健康只侧重于运动而偏废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包括心理状态的调整等),或者忽视运动而过于强调其它方面的调节,则势必会造成整体健康的不协调、身心发展的分离,也会导致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丢失。、

3.3动静结合原则。动静结合是现代健康活动的基本特色,足绿色养生应该坚持的核心原则。动,指运动形体,i骂过身体活动完成;静,指清静心神,经由静养实现。动是生命的特征.也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动式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武术、舞蹈、慢跑、散步等,对形体锻炼大有裨益。静可以安定心神,调节精神.各种器官生理活动和谐。有利于祛病、健身和延年。相对于身体的运动来说,养生可谓是以静为主的健康活动,其中导引、吐纳虽是运动.但也是绵缓轻柔之运动动静结合且有度协调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和谐发展。

3.4循序渐进原则。传统养生强调静养,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最大限度地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从而延长生命寿限,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我们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养生对个体来说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一种生活态度。虽然绿色养生以动为主,可以通过身体外在的运动来活筋骨、调气息、通经络、疏气血、调脏腑,从而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然而,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就能实现.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

篇4

一、明确的养生旨向

中国人自古就有贵生的思想,涉及饮食、医药、运动等多种方法。以体育运动来讲,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肢体与气息的调节对于改善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功效,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即记载了人们运用导引之法祛除疾患的行为,在以后各朝各代的养生专著中,基本都包含以导引吐纳为主的气功内容。气功一词并非古已有之,其定名于现代,人们基于其健身养生的价值定位,将传统导引、吐纳等方法一并纳入“气功”的范畴,无论是古代的导引法还是现代所谓气功,其价值定位都有着明确的养生旨向,它是一种专门针对改善人体身心健康的个体身心炼养形式。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气功学术,从萌芽起就与人类跟疾病所做的斗争紧密联系着。在医学领域,气功经过长期的养生与防治疾病的实践,吸取诸家之长,不断发展和积累经验,到隋代堪称为中医的一门分支科学”。与其他助益于人体健康的运动形式相比较,气功的养生旨向更加明确并且清晰。可以说,气功的产生与存在是以养生为其功能价值基础的,而“气功”一词的流行,也是基于其养生价值而实现。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健身夤Φ募壑刀ㄎ挥氪统气功的养生理念同样一脉相传,并且更加强调其促进健康的价值功能。

二、专门的理论体系

基于一种明确的养生旨向,气功有着专门的体育养生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以中国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以及中医学理论为其功理基础,同时,儒释道三家的身心炼养理论,则为气功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方法上的补充与功能上的升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对导引吐纳等方法的认可与运用,为气功的养生机制作出了生理学意义上的解释;儒释道三家的身心修炼理论与方法则丰富了气功的内容,特别是强调了气功在完善人体身心和谐状态上的作用,完善了中国人用气功的形式实现“性命双修”的价值目标。在延续生命存在、完善生命状态的问题上,中国自古就有“性命双修”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模式,而中国气功文化则是这种“性命双修”理念的最直接的载体与实践形式。尽管不同气功流派在“修性”与“修命”上各有侧重,但是随着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中国传统气功炼养行为的最高境界与归向统一于“性命双修”。无论是医家的气功理论,还是儒释道各家的生命哲学与身心炼养方法,都构成了气功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气功成为一种更接近于人体生命哲学的身心炼养方法体系。

三、丰富的实践经验

用运动的形式治疗疾病的医疗行为古已有之,在现代医学中,它被称为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又称为‘体育疗法’、‘医疗体育’、‘医疗体操’等,早在上古时期,中医已把按摩和导引吐纳作为养生和医治疾病的方法。……按摩和导引吐纳术,具有形意结合、运动与呼吸结合等特点,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运动疗法。”气功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书中记载了很多导引吐纳方法,特别是在隋朝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全书不载医方,而载养生方导引术,是古代运动疗法与导引处方之代表。此书“两百多种功法,分别用于一百一十种病候,范围遍及内、外、妇产、五官、口腔、皮肤等科,而且不同病候用不同功法治疗。多数病候,一候有多种导引法,最多的达十几种方法,重复的很少。”这是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不用方药,单载导引术,反映出导引养生方在隋朝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反观西方,尽管“古希腊人开展运动疗法的历史与我国同样悠久”,但是“西方运动疗法在16世纪开始进入较为系统的阶段,17世纪开始强调锻炼对长寿的作用。”20世纪中期,“运动处方”这一术语伴随着运动疗法的应用而产生,运动以医疗处方的形式被运用于人们的日常健身与医疗之中。较之西方运动医疗方法在16世纪才开始系统化发展,中国运动医疗的临床实践与系统化经验总结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除了针对具体病症的导引方法,基于一种整体的观念,古代气功练习者还自觉将个体动作编成套路,发展出许多风格不一,功效各有侧重的气功套路,包括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十二段锦、婆罗门导引法、易筋经等。与单纯针对具体症候的导引法不同,这些功法套路更多地立足于日常保健与养生、侧重于从整体的角度对身体各个部分进行锻炼与保养。新编健身气功正是在原有的导引养生套路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突出气功的健身养生价值,按照现代人的健身需求,对原有套路中的动作进行筛选改编,增加套路中单个动作之间的连贯性,编排成新的健身气功套路。这些套路的创编与推广,使得传统的气功养生方法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同时也指引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习练这一传统养生术。较之专门针对具体病症的导引处方,气功套路更符合大众的健身养生需求,它既是一种修养身心的体育运动,同时也可以作为人们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手段。因此,当今社会,健身气功成为一种新型的医疗辅助方法,助益于人类健康。

四、全面的养生功能

现今,人类对于健康的理解,一般包含三种状态:健康、亚健康、疾病。以促进健康为首要价值目标的气功,适用于处于不同身体状态的人群,与其他基于健康促进而进行的体育运动相比,健身气功具有相对全面的养生祛病功能。

1、健康人群的养生之法

作为以养生为首要价值功能的传统体育运动,健身气功有助于从身心两个方面对人体的各项机能与心理状态进行改善。与一般体育运动相比,“气功养生以独特的气功锻炼方法,从精神和肉体两方面来提高人类在进化中的适应能力、防御能力和调节控制能力。从而使身心获得高度的统一,保持健康长寿状态”,它关注人体生命状态的完善,注重内与外的双重修练。它对精神的修练以及其本身蕴含的形态之美,也给与习练者一种精神的锻炼与审美的愉悦,是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因此,从健康的角度上看,气功可以作为人类进行身心修练的一种手段,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健康的生理机能,同时,它在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有着价值引导和方法指导上的作用。

2、亚健康人群的“治未病”之选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现今,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开始积极寻求各种方法来改善这一状况,以避免向疾病转化,这与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是中医预防理论的核心理念,其主要内容是未病先防。所谓未病先防,除健康人群基本的养生保健之外,还包括对亚健康人群的疾病隐患的控制与消除。气功是传统中医治未病的方式之一,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气功在改善人体生理机能方面的功效。现今很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开始选择习练气功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帮助机体消除亚健康症状的困扰,恢复正常的健康状态。

3、疾病人群的辅助治疗之方

对于一些身患疾病的人,为了防止病情的加重、转移与反复,一些医生会建议病人做适当的辅助运动,帮助改善机体功能,增强免疫力。健身气功动作柔和缓慢,运动量m中,对于需要适量运动的病患较为合适,同时它可以从整体上改善人体机能,调和周身气血,对于病情的稳定与防复都有其独特的功效与价值。健身气功不仅可以作为辅助的医疗手段,帮助疾病的治疗,同时,在一些临床治疗中,健身气功还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与康复手段。尽管在现代医学环境中,这一方法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古代医书中所总结的各种导引处方已经证明了气功在临床医疗中的价值功效。

结语

篇5

1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渊源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多年的雕琢,使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愈加炫耀夺目,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医文化则犹如皇冠上灿烂的宝石,彰显着古老文明的厚度与张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所以,复杂、庞大、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以及技术等产生影响。从养生来说,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我国的医学典籍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静虚,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生这个宽泛的概念中,也包括有传统体育的成分,指导着国人体育保健的活动。如果抛开养生的成分来看技击与我国医学的联系,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发生、发展来看,远古时期的技法简单实用,几乎都是要命的招法,其目的就是制敌,比如插眼、锁喉、顶裆等。可以看出对这些部位的选择是离不开当时人们对人体的认识。而到后期武术发展中,人们去解释为什么用这些招法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到武术一定离不开医学知识,也就是拳谚所说的“拳起于易,理成于医”。

2中医学在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中借鉴和吸纳了中医学的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伤科的应用。其一,武术拳理中基本上是运用中医的阴阳理论,通过“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如太极拳的名称和拳理中强调的动静、内外、快慢、开合等,这些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是完全一致的。而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则是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创编的。其二,传统体育与中医经络学说是长期相互融合的,经络学说指导传统体育的发展。如武术中的点穴法,八卦掌的“行桩”练习,少林功法中的目功、面功、鼻功、口功、舌功、齿功、身功以及擒拿术等就是以中医人体经络学和针灸学的穴位理论为技击指导的。其三,中国传统体育之武术理论将中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完整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之中,认为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如拳谚:“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拳意内经·神运经》则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形意拳也注重内外“三合”等。其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伤科更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武术。在古代战争频繁,人体损伤严重,不断发展的伤科医学保障了人员的战斗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中医伤科在武术中的应用也更为频繁。

3中医学视角下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

    3.1整体性

整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疾病诊断、施治的出发点。中医学的整体观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作是—个相互联系、制约、作用、影响并相互包含、相互映射的有机系统;二是把人体病变诊治与地理环境、气候、四时变化等自然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虑,中医学的整体观贯穿中医理论的始终。中国传统体育受中医整体观的影响,也表现出整体性特征。第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灵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受着天地间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季节、气候、 时间等都影响着人的生命过程,都与健康和疾病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中国传统体育从中医“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中得出养生和预防应当“顺应自然”的实践原则。“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等武术理论都是受中医学的影响而逐步完善的。第二,身心合一。中医从唯物的心身一元观中提出了“形神合一”、“形之神用”的辩证思想观点。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是形与神两方面的相互协调、和谐,“形神合则生人,形神离则死人”,正因为形神合一,才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形神合一的理论,揭示了形与神之间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做到养形调神,守神全形,使得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这一观点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对人体心身的认识,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习武观。中华武术健身术以“壮内强外”为目的,这种整体健身观与中医学摄生的整体观是一致的。

3.2融合性

中国传统体育的融合性指的是养、医、击三者的融合。养与医在中国传统体育甚至中医理论中认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种互渗互补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中有很多项目都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功效,形成了“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鲜明特点,也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不仅有养生的功能,而且具有医疗的功能。这其中尤以太极拳为代表。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中医中辩证施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论、经络学说极其一致,具有调身养血脉、调息养气、调心养神的功效。在马虹著的《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中就论证了太极拳对人体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调节功能。《黄帝内经》中也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受此影响,传统体育理论对人体的认识划分为两类,从生理层次上来说,练习传统体育能够促使经脉通,精气流畅,从而使人气健神旺,健康长寿。从心理层次来说,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和调。八段锦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很好地凸显了我国传统体育“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特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联系以及对中医学的应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神韵的凸显是离不开深厚而庞大的中医学背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彰显着迷人的个性、古老的神韵、现代的气息,同时也表现出与西方体育有别的个性特征:整体性、融合性。

4.2建议

篇6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武术文化;技击性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74-2

一、传统武术在高校积极开展的必要性

(一)高校武术本质的丢失——技击性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文化是以攻防格斗为目的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要想让学生打心底认识和熟悉中国武术文化,就必须以武术的本质为核心,教授武术动作。现在,国内高校武术主要是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部分学校开设了武术散打等竞技武术内容。正由于竞技武术套路的繁荣发展,使得武术的发展脱离自身的本质,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竞技武术套路本身没实际的攻防意义。竞技武术套路是人们在新时代对武术的新认识和新的发展。根据奥林匹克精神,武术工作者提出了竞技武术套路技术要走“高”、“难”、“美”、“新”、“真”的发展道路,使竞技武术套路更有可比性和观赏性。武术竞技套路从无到有,就注定其发展将脱离武术的本质——技击性,走上一条以表演、观赏为主的竞技体育道路。二是教学过程中,对美、难的过度追求。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动作的标准性不仅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准绳,更是是教师衡量动作质量的唯一准绳。艺术美是武术套路运动的一个重要运动表现,武术套路运动是通过两种形式表现艺术美:其一,表现‘外’的形式美;其二,表现‘内’的意蕴美”。不管是外在形式美,还是内在的意蕴美,最终都落在一个“美“字上。从而忽略了武术的实用,甚至根本就没有将武术的实用性纳入竞技武术套路中。武术课程教学在普通高校中开设比较普遍,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即学生希望更多地学习、了解传统武术方面的内容,可能是因为传统武术中凝聚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攻防格斗技巧,更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二)高校武术文化内涵的缺失

传统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本质的基础上,融合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学理的相关知识和思想,特别深受中国传统自然观、哲学、医药学、兵法学、伦理学,以及审美学、宗教观念等滋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武术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武崇德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用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德”与“艺”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武术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武术技术动作;二是武德,在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中,武德并没有被当做武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学习武术后,连武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期待学生能领悟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正由于教学内容中文化部分被忽视,而会造学生学习了武术,却不懂得武术的文化内涵,而对于未学过的同学,则会使学生产生思维误区,认为武术就是“耍耍”套路而已。比如武术的抱拳礼,看是很简单的动作,但是,如果不将其贯穿在每次课的内容中,就会失去武术的课的特色。相比国外的技击术,如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格斗技术,无不将本国的礼仪文化贯穿于其中,用以提升其竞争力,促进本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武术确实要逊色许多。

二、传统武术在高校积极开展的困境

(一)传统武术师资的匮乏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母体,是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的基础。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武术却因种种原因,发展滞后,已经处在逐步消亡的状态。全国各地方、各门派的老拳师都相继离世或退休,传承内容大幅度递减,这使得传统武术的习练人群逐渐萎缩,再者,现代竞技武术在社会、学校的大事推广,致使传统武术后备人才出现断层想象。有调查发现,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教师专业方向的分布情况不平衡,套路的占57%,散手的占26%,民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养生占17%,由于以前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养生多以民间传统方式流传,进入学校较晚,使得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年轻武术教师都是练竞技武术出来的,对传统武术了解和练习较少,造成传统武术师资的相对匮乏。传统武术在学校开展得好与差,决定于学校对传统武术的支持力度。从学校利益的角度来说,学校基本不会花费许多额外的物力、人力、财力,引进传统武术人才,以弥补学校原本传统武术师资相对匮乏或没有的状态,这都会直接影响传统武术在高校的积极开展。

(二)传统武术自身的制约因素

传统武术种类繁多,理论丰富。在1983—1986年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成果中,就套路而言,自成体系的拳种就多达129个,拳械套路近5000种,吸收过去不同时代的不同学理的相关知识和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武术的发展在吸收文化精华的同时,一些消极的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过滤,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有着深厚的关系。在流传过程中,一些不讲科学,甚至故弄玄虚、迷信色彩的东西,也参杂进来。数千年以来,传统武术的传授方式非常狭隘,门派意识表现突出,传授时,“传内不传外”、“没有合适的人选,宁可失传,也不轻传”。等思想,以及“十年磨一剑”,“台上分钟,台下十年功”超长的习练周期,都会影响传统武术在高校的广泛开展。

(三)传统练武人才的“生存”岌岌可危

生存是人的本能,古代练武或从军或健身、自保,由于当时的社会形态,使得练武受当时社会的青睐,这都为习武者创造了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物资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已由物资层面转向观赏、娱乐等精神层面。在社会和谐的环境下,武术的本质价值已经逐步退出了社会的主要需求,而武术的健身、娱乐化逐渐成为引导武术发展的主要方式。学校是培养练武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生存”显得尤为重要。就业是每个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材生就业压力极大,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无法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另某它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主要以武术专业为主,现阶段,中小学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从1961—2012年以来,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这也就决定了,高校培养出的后备人才,必须以练习竞技武术套路为主,才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保障。反之,作为传统武术,除了练习其本质——技击性外,更多的是强调思想上、境界上的升华,重点也就落在人的精神层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曾经说过,精神层次在物质层次之上,也就是说,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而就业就是为了先满足人的物质生活,为以后的精神生活提供保障。传统武术的习练会缩小学生的就业面,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这可能是影响传统武术在高校积极开展的重要原因。可这一事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无法改变。

三、促进传统武术在高校积极开展的对策

(一)采用“引进来,送出去”方式,丰富传统武术师资队伍

目前,国内传统武术师资正在紧缩,其直接表现为武术老拳师、习练人员的减少,这都会直接导致传统武术师资储备的不足。高校既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亦是培养后备人才的场所,因此,在学校传统师资队伍不足的状况下,应该多组织师资培训,以丰富传统武术师资力量。可以采用“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学校可以外聘民间的老拳师、武术大家作为学校师资力量来校讲学,传授专业技能,如北京体育大学等,就经常邀请武术名家、老拳师进学校授课,传授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内容,讲解武术文化;也可以有计划的将学校年轻的武术教师外送学习或进修(传统武术),以解决目前学校传统武术师资不足的问题。

(二)传统武术辅助竞技武术协调发展

竞技武术套路坚持的发展方向是高、难、美、新、真,练习者“超人”的舞台表演,不仅给大众奉献出了新时代的风韵,更为观众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传统武术的主要根源在民间,内容丰富,不仅表现了武术的本质特性,更能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武术具有丰富的技击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竞技武术则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各有其优缺点,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武术这一丰富而厚实的基础资源,传统武术是根本,竞技武术是龙头,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以通过竞技武术培养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以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通过传统武术的学习,培养自身的攻防技击意识以及用武术文化引导和养育习练者。这样不仅能满足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能弥补现代竞技武术的不足,培养出能满足现代需要,真正“懂”武术的专门性人才,促进中华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渠道,也培养人才的场所。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竞技武术套路坚持的发展方向是高、难、美、新、真,虽说它的发展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但是其发展已经丢失了原有的本质——技击性;而散打虽突出了技击性,但是,却缺乏民族文化的蕴养。传统武术内容丰富,不仅很好的表现了武术的本质,更能在一招一式中体现出东方文明古国特有的文化,但是在高校积极的开展中,由于传统武术人才的紧缩、传授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以及现实的“生存”问题的影响,使得传统武术不易开展或开展的比较艰难。其中就业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但是学校可以采用“引进来,送出去”方式,培养师资力量;采用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协调发展的方式,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在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体,培养出“能”武、“懂”武的专门性人才,促进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福栋.试析武术文化的特性[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7(5).

[2]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

[3]蔡仲林,罗远东等.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办学现状调研[J].体育学刊,2007(14).

篇7

一、了解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增强深化体育改革的紧迫感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中等中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要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每年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体质的测试并上报到教育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大多是以专业竞技项目和应试教育为主,同教育改革的趋势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

(一)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很多学校把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在行动上还是以应试教育评价学生,导致了师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由于学生有自已的专业课程,而觉得其他课程无关紧要,因而对其他课程没有太大的热情。学校、教师、家长对文化成绩优秀者偏爱有加,很多学校在初三年级甚至不开设体育课。

(二)受家庭教育和电脑网络的影响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造成很多学生有怕吃苦、怕困难的不良习惯。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多数农村学校学生进取动机差,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自控能力差,如在中长跑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耐力和毅力,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

在农村学校,文化课是放在首要位置的,而体育课是相对次要的。每周课时量少,还常被占用,这也影响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无位置,教师无活力,学生无兴趣,使学校体育功能严重弱化。加上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这是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原因。

(四)体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

目前多数小学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大多数学生以求毕业时很快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而不重视体育课。老师也在这种氛围和体制中失去了应有的动力,很少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平时教学采用灌输式、单一教学等方法,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思想注重教法,忽视学法,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老师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心理压力加大,使得学生只为应试而锻炼。而不是为“健康第一”而学习,更难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快乐。因此,在农村小学进行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是尤为迫切的。

二、明确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小学校体育教育应贯彻“健康第一”,享受“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的理念。根据青少年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要淡化运动技术规范要求,强调体育对人的身心快乐的影响;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带给人快乐,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明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与专业相对应的知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是培养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重要保障。因此,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小学生全面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

(一)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的发展,重视学校体育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体育经费要按规定拨足金额,由专门的机构的检查落实。要确保师资力量充足,配备齐体育教师,要重视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掌握最新动态,接受先进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往的体育教学过于呆板,师生交流不够,不利于学生的体育思想及身体素质的提高。要从深层次探索体育内涵的重要性入手,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调整体育教学思路与深化改革相适应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有追求与专业性相关联、兴趣性大的体育活动的特点。因此,职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安排,既要发展其个性,又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以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需要,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教学改革,即完成体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内容,又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提出改革的思路。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方式做出一定的调整,消除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的不良影响,才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搭配教学内容,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上课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不同年龄学生用不同的练习手段,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野外生存、定向运动、拓展训练、预防运动损伤、体育养生等介绍内容,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学能与小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相结合。在树立“快乐体育”的思想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灌输到同学的思想和实际体育锻炼中去。

(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深化体育改革的必要手段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 宏观思路 中观策略 微观操作

在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高校体育,应该确立“为大学生终身受益奠基,为新世纪科技竞争育人”的理念来探索、实践高校体育。笔者认为,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探索的勇气,从高校体育的三个层面去实践去研究。

第一层面,宏观思路――立足转变观念

1.确立终身体育教育理念。高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高校体育不仅仅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间断地独立地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2.明确新的体育教育目标。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四种素质:一是有新的观念。二是有创新精神。三是善于开拓进取。四是有团队精神,这是高校体育必须承担的目标。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经历了从“技能”―“体质”―“健康”的演变过程。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术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

3.探索新的培养模式。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要确立新的教育对象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各自的教授和学习而开展的活动方式,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表现形式,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会引起教学过程效果的相应变化。教学模式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和关键,完善体育教学效果必须从这方面入手。

第二层面,中观策略――明确基本要求

1.整体健康的要求。整体健康(Wellness)是指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即以主动、负责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特征的生活方式,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的科学家制作了一个大学生整体健康示意图,阐述了一种包括身体的、情绪的、心灵的、社会的、智力的、环境的各方面的组成部分,并与所处的文化氛围保持一致。

2.综合素质的要求。如何达到整体健康的目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是高校体育走向未来的象征。

第三层面,微观操作――抓住课堂阵地

实施体育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了,才能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高校体育宏观、中观目标的实现必须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调整教学内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存在着内容狭窄、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许多内容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宗旨。因此,要实现宏观思路和中观策略,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1)理论教学内容。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时数,都无法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知”很重要,知是激发行的动机,是情感和自觉性的重要基础。具体的说,就是要努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运动保健、运动处方、医务监督、体育养生、体育疗法、体育观赏,这些理论知识,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内容。

(2)必修内容。在安排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时,应该选择使大学为终身受益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它应以个体性项目为主,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锻炼。

2.改进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彻底改变其划一性、被动性、机械性的教学状况,朝着兴趣性、自主性和丰富性的方面发展,依据现有条件可以逐步吸收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1)激励教学。为了很好的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的动机。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应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提倡激励教学方法。

(2)主动教学。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智力发达的群体。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意识,努力改变那种教条和死板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凭借个人兴趣和猎奇心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受来完成这个教育过程。

篇9

关键词:河南高校 健身气功 制约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78-03

1 前言

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初,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气功功法的基础上,组织编创了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四种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的健身气功。2004年开始向全社会推广。在当今的健身大潮中,健身气功活动以其独特的健身理念和运动形式及动作简单、柔和舒缓、功效显著、对场地要求不高等特点,成为广大中老年朋友健身习练的方法之一。目前,年轻人习练健身气功的较少,对健身气功了解的也不多,要把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任务较为艰巨。作为培养全面发展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应担负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教学既是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重点,也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河南省体育局是全国较早成立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由于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积极倡导科学的健身方式,制定出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动计划,同时健身气功也是我省“十二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中重点开展的群体健身项目之一,这为健身气功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河南在健身气功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还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学校的推进较为缓慢,尤其是在高校推进力度上还需加强。笔者通过对河南省8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发现健身气功在河南高校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通过调查、分折和研究,从发展的视角研究其制约因素,提出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为河南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南省8所高校(信阳师范学院、信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商丘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校共800名学生和50名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及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文献,并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咨询健身气功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逻辑推理等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向河南省8所高校的教师、学生进行调查,以获得本课题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回收784份,有效问卷784份,回收率96.4%。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是lOO%,有效率是100%。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运用Excel2003、spss11.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前期调查、访谈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将制约河南省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教学的因素归纳见表l。

从表1可以看出,在制约河南省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教学的因素中位居第1位的是健身气功课程还没有完全纳入课程设置体系,占62.5%。处于第2位的是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占61.76%。处于第3位的是师资力量不足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开展健身气功教学的重要性,占33%。从表中也看到了健身气功在高校中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健身气功的认识不清,政府、学校资金投入不足,还没有形成高校之间开展健身气功交流、展示和比赛的规章制度等方面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健身气功开展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调查显示,学校领导对健身气功的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河南省高校健身气功之所以难以开展或发展缓慢与学校领导的个人主观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领导不清楚健身气功,由于受到和封建迷信思想的误导,有一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者谈气功色变,总以为是不好的东西,拒绝学习接受。二是学校领导本身也有所忌讳,由于过去一些组织的影响,使得一些学校领导心有余悸,怕再出问题,影响自己的仕途前程。采取一刀切的态度,使得健身气功项目迟迟不能开展。

3.2健身气功课程还没有完全纳入课程设置体系,开课率不高

调查显示,这8所河南省高校已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有3所,占调查学校的37.5%。其中1所学校是全国211工程学校;1所是省内发展较快的学校。未开展健身气功的有5所,占调查学校的62.5%,表明健身气功在河南省高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尤其是拥有师范类院校较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内外部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对广大学生进行健身气功知识和功法的传授,将对河南健身气功的推广和普及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他们完全有能力对其选择性地加以接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健身气功的传授也可为未来的推广工作提供良好铺垫。(有许多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将进入中小学面临班主任或是兼职体育教师的工作,提高学生从事未来职业适应性的能力。)

3.3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

在对教师的健身气功知识与中医知识的了解状况调查中显示:非常了解的不到7%,比较了解的不到20%,有点了解超过50%,不了解占20%多。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健身气功知识与中医知识处于有点了解和不了解状态。在对教授健身气功的教师应具备何种条件的调查中,有47.8%的教师认为是要经过健身气功培训的教师,有41.5%的教师认为是体育养生专业教师,有38.25%的教师认为懂中医和健身气功理论的教师,有24.4教师认为有健身气功指导员证书教师,仅有10%教师认为是会武术的教师。这说明,经过健身气功培训的教师是规范、提高师资水平的最佳途径,体育养生专业的教师更具备健身气功的师资条件,懂中医和健身气功理论是健身气功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具备上述条件的师资就基本可以从事健身气功的教学工作,会武术教师也并非是健身气功师资的最佳条件。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河南健身气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4健身气功在高校中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认识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见表2),学生对健身气功认知情况非常不好。被调查学生中只有13.08%的学生知道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四套健身气功功法。而对健身气功有一般了解的有17.69%,知道健身气功对中老年人健身养生有很好的效果。而69.23%的学生根本不了解健身气功。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没接触过,要在河南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教学,则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3.5高校之间没有形成健身气功交流、比赛的竞赛机制

虽然我省参加了三次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成绩斐然。但是,他是个别学校参加。我省高校之间,特别是师范类院校之间还没有举行过一次省级比赛,学校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与学习。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应抓住以竞赛为规范化发展的契机。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翻。开展健身气功竞赛,将给各高校的领导、学生提供一个正确引导和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竞赛形式也可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推动健身气功进一步发展。同时通过竞赛形式也有利于健身气功两条腿走路,使竞赛引领促进大众推广,竞赛和普及相互促进。因此,目前河南健身气功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在高校之间组织健身气功比赛,以提供给广大健身气功习练者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引领健身气功可持续健康发展,这对促进河南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全面建设和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河南均具有积极意义。

4 河南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教学的对策

健身气功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形式,不仅拥有其强身健体的一面,也拥有调理治病的效果。健身气功是中国古代导引术在当代社会的重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对导引术的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为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踽,故导引按踽者,亦从中央出也。”由此可以看出,导引术是中原文化的优秀代表。如何把这门民族体育项目在河南高校中可持续发展下去,在全面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思考中原文化,发掘中原文化,是我们开展健身气功的目标。

4.1提高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度

政府应对河南省健身气功运动开展进行长期的、稳定的政策扶持,站在发展整个中原经济区人们身体健康的高度来争取国家对河南健身气功运动的财政投入、社会投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健身气功对大学生身、心价值的影响,主管部门要落到实处。制定健身气功教师长远发展规划,加大高校健身气功课程的投资力度,设置系统学习健身气功课程体系,让学校健身气功课程内容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明确开展健身气功课程,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应将健身气功课程纳入到河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开设健身气功必修、选修等实践与理论课程,从而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度、教学手段多样化、保证必要的教学课时等方面着手改进。

4.2加强正确宣传

积极倡导政府机构及媒体加大对健身气功科学性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学校对健身气功的宣传如利用校园广播、学生社团、校园比赛以及公开表演等多种渠道,使高校师生对健身气功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努力使健身气功的宣传经常化、正常化、多样化。学校健身气功爱好者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建健身气功协会,不定期的进行健身气功的学习交流,促进健身气功的发展。

4.3引进和培训师资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河南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教学的关键。加强健身气功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应根据学科的特殊性,实施必要的倾斜和扶持政策,组织教师培训、外出学习和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来提高健身气功专业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改进自己的教法,不断创新,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其他方面的文化涵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招聘引进地方的健身气功名家、专门人才进入课堂,使健身气功更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二是增加体育院系健身气功教育的开课比例,从根本上扭转健身气功教学人才短缺的现状。

篇10

关键词:建设发展;社会市场;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的情况

(一)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体质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教育和促进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中,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专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而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往往喜欢盯住“保健”这个词,将其理解为“医疗保健” 并作为依据而把体育保健专业按医学专业模式培养,这样又无法得到社会市场的认同,使专业建设面临学生就业困境。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3]。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却受重视程度往往不高,或限于编制原因而成为单位的“政协”,鲜有接收具备专业知识的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4]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保健中的“保健”是“保卫健康”之意,在医学中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而本身却包罗万象,环境、医药、营养、体育运动等等都与保健密切相关[5]。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市场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专业,会有一套比较成熟而完整的培养模式,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固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而且有着可资比较的中外培养体系框架。但作为高职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而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类型。因此,体育保健专业必须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不能做成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压缩饼干,或是仅仅将原有的学科课程简单重组。如果因学生“专升本”或筹划本专业“升本”的需要而套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拚弃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把体育保健专业当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预科”或“简版”来办学,势必对学生就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5]。

2.优化专业课程组合,人才培养切合社会市场的需要

阿坝师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优化课程组合,特别强调增加体育健身类与体育保健应用类选修课程的数量,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与自己人生规划更为相符的课程。如,体育健身类应开设与社会健身密切相关的《休闲体育学》、《太极运动》、《武术基础》、《健身操》、《健美运动》、《体育舞蹈》、《户外运动》、《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和《轮滑运动》等课程;而与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就业相关的应用类课程如《卫生经济学》、《体育经济学》、《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医药商品与市场营销学》、《体育营销学》、《医药市场调查与卫生统计学》、《医药营销策划》、《医药广告学》、《商贸与物流》、《卫生管理学》、《体育管理学》《职业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老年卫生与护理》和《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等也应开设为选修课。体育生物科学类(即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也可以根据需要把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营养学基础》和《医用物理学》等整合到上述的体育生物科学类课程中,减少课程科目数量,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实现资源共享[5]。

3.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以岗位要求为标准

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其指导思想就是更加注重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所实施的技能更加接近企业的岗位标准,接近用人单位的标准[5]。我们学校把体育保健综合应用类主要分以下几个小模块:康复保健类、休闲保健类、营养健康类以及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康复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推拿学》、《反射疗法学》、《中医筋伤与康复疗法学》、《运动创伤学》和《全科医学》等;休闲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芳香保健学》、《美容彩妆与美体护理》、《休闲保健学概论》和《康乐服务与经营管理学》等;营养健康类的课程主要有《营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学》、《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医学》等;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的课程主要有《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生物学监控》、《生理机能评定》、《健美运动基本原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康复体育与运动处方》等。这些课程特别加强了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为学生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足部按摩师、反射疗法师、保健刮痧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芳香保健师和康乐服务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资格提供了保障。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社会体育大量需要懂得科学健身的专业人才,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在专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阿坝师专校级青年课题(ASC09-09)

参考文献:

[1] 黄昀,李杰,蒋寅.关于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 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3] 覃荣周,王琪林.成都休闲保健服务行业的市场分析[J].商.2012,(1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