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4-03-28 17:4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文学批评 语言学转向

一、引言

建构主义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所谈论,它最早被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运用于教学研究中,并用来指导教学。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谈论、研究建构主义,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吕俊教授的建构主义翻译学。虽然建构主义愈谈愈热,可是至今尚未出现在文学批评中。本文以吕俊教授的建构主义翻译学为参照,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指导,从语言学转向谈起,建议在将意义解构之后应该将其再建构,即将建构主义引入到文学批评中来。

二、语言学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打破了当时一统天下的“历时性研究”(diachronic description),提出了“共时性研究”(synchronic description),还指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的、随意的,即语言符号与事物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任意的,然而语言学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由于语言学本身的突飞猛进的革命进程,更主要的是由于在哲学、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里先后发生的“语言学转向”(冯寿农,2003)。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语言与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一一对应的,那么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世界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渐渐地人们开始对语言的表征能力产生了怀疑和否定,语言开始出现了“表征危机”,尤其是20世纪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的提出,他指出,人一降临到世界上,就掉落在“先在”的语言怀抱里,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加入到一个语言的系统中,别无选择。哲学家发现:人无法直接认识实在世界,而首先要转向认识这个隔在人与世界之间的语言。于是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冯寿农,2003),并且迅速波及其它人文学科。

“语言学转向”促进了文论、批评眼界的更新,即出现了新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方法知识取向”,二是“思想真理取向”。基于此形成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路是索绪尔对语言的内部的、结构的、共时的、整体的考察引发的“方法―知识之路”,另一条是海德格尔对语言与存在的思考引发的“思想―真理”之路。在“方法―知识”之路上走来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文论流派,在“思想―真理”之路上走来了存在主义等文论流派(孙辉,2002)。

在语言学转向之前,人们注重文本之外的研究,如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可能会给作品带来的影响;语言学转向之后,到了结构主义,人们将注意力放在文本之上,强调对文本“形式”的研究,主体被排斥,它强调主体的个性差异,认为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不一样,意义的生成是无限制的、任意的。然而意义的生成真的是无限制的、任意的吗?

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吕俊教授提出的建构主义翻译学在国内颇具影响力,它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指导,否定了解构主义的翻译研究范式。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第二代代表人物,但他不是简单地沿袭,而是广泛综合当代西方解释学、语言学、实用主义、精神分析学等各派理论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韩红,2005:2)。交往行为主义认为:“达到理解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悟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它最狭窄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一个语言表达;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彼此认可的规范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另外,交往行为理论还强调“复数主体”,即社会主体的概念,认为在个人的前理解结构中,尽管有差异性,但它不占据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人类知识的共性。它用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论阐明了这一问题,即第一世界(外部实存世界)与第三世界(个体主体精神世界)没有能量和信息的直接交换关系,它要经过第二世界(社会群体世界)才能发生关系,也就是说,正是社会对人类知识的归纳、总结、梳理、整合后才传授给个人的。这样就否定了个体差异在理解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吕俊,2005)。

那么我们为何要提出建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它究竟比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好在哪里?

首先,解构主义虽然打破了结构主义的完全确定性和自给自足性,认为意义是在主体间对话中生成的,强调主义的个性差异,然而解构主义并没能把握好这个度,使得意义生成缺乏制约,反而成为它的危机。而建构主义强调“复数主体”,它承认个体差异,但由于社会对人类知识的归纳、总结、梳理、整合后才传授给个人的,因此个体差异在理解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从而克服了意义生成的任意性的缺点

其次,建构主义对之前的理论采取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它不像解构主义对结构主义那样毫无保留地批判和全盘否定,建构主义既保留了结构主义的语言构成具有规则性这一面,又接受了解构主义的对话理论,但克服了对话中意义生成的任意性的不足,提出了制约性条件。

最后,建构主义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指导,通过交往的合理化,重建以主体性和理性化为核心的现代性,对抗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消解,在现代文化批评理论中能独树一帜(韩红,2005:2)。

四、结语

解构主义在否定了结构主义之后,并没能提出更好的理论来代替它,结果却陷入意义生成的不确定性的危机中,那么解构之后的重构任务必然要由另一种新的、合理的理论来完成,那就是建构主义。它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指导,吸收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优点,摆脱它们的缺点,告诉我们意义的生成并不是无限制的、随意的,因为社会对人类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梳理和整合之后才传授给个人的,从而克服了意义生成的任意性的缺点。

参考文献:

[1]冯寿农.“语言学转向”给文学批评带来的革命[J].外国语言文学,2003,(1).

[2]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深层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吕俊.结构 解构 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1,(6).

[5]吕俊.论学派与建构主义翻译学[J].中国翻译,2005,(4).

[6]孙辉.从语言到话语――当代文学理论品评两度转向之学理逻辑探析[J].暨南学报,2002,(5).

篇2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 知识 教育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它是在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吸纳了各种学习理论,尤其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新世纪的生存理念,学习能力也将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能力。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哲学,对当前的知识观和教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学习与教学也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和启示。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新进展作简要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一、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建构主义存在多种理论流派,当前影响较大的有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此外还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及控制论的观点等;建构主义也被视为不同形式的表达,有外源建构主义、内源建构主义及辩证建构主义之分。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较之认知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强调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各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涵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人的学习本质认识的发展,有关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极其迫切的实际需求。有关认知与学习的情境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

1.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探讨中都涉及对知识本质的论述,有论者认为知识是对有关世界意义的建构或创造,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也有论者认为提出知识的本质是解释和假设,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建构的人不同,看到的事物则不同,对于世界赋予的意义更不同。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相对性、情境性、社会性、复杂性、默会性,同时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这种观点反映在教学过程上,表明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2.对学习者的认识

在传统的学习观中,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事实上学习者有着天然的主体性,学习者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有着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潜能。学习者既是自我学习过程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是以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流经验来确定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理解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这是所有建构主义理论者共同的宣告,它有以下特点:

3.1多元化的双向建构。首先学习是在对新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时,在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即存在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就是所谓的同化和顺应。再者,学习者在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被利用的先前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为此学习者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因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所以建构是多元化的。

3.2多维化的时空限制。在主体建构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知识的建构受时空和环境的制约。知识离开了时间、空间和环境,就失去了真实性,对于学习者来说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网络空间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维度,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逐步普及,有关网络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有论者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育观:学习自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启示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日渐显示出其生命力,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教学纷纷从中汲取营养,研究者也试图以此发展新的教学理论来更好地指导教学。

1.对学科课程教学的启示

在学校德育中要重视学生早期道德教育,创设有针对性的道德情境,同时德育内容应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德育过程要注重学生主体化以尊重差异,实施个性化德育。英语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注重学习者对英语学习过程的感悟并培养自我激励的学习者。生物教学则要优化和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在合作与互动中学习。还有论者根据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提出有效的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应使学生形成对运动项目的全面理解及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2.对不同类别教育的启示

有论者提出成人教育应采取以下方式:问题定向学习、自我监控学习、情境化学习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在学前教育中学习应从属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引发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以便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学习,同时要接纳幼儿的错误,并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脚手架”,注重协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以创设自主探索的支持性环境。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改变传统教师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大的自由度,总之,一切支持学生的“学”,以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研究的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学习,对知识的本质、学习者及学习过程进行新的诠释,以期用新的理念来指导学习。从当前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并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显不足。

首先,对建构主义理论本身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现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较多的是主体对知识建构的结果迥异,对建构的方式涉及不多,建构主义所偏重的是过程还是结果,它的特色是体现在过程还是结果上,或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还没有达成一致。

其次,目前的建构主义研究依然处于“搭架子”的阶段,在对建构的内容研究上涉及较窄,除了知识的建构,意志、情感的发展是否也能纳入建构的过程;就知识本身而言,是否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可建构性,知识的建构是否有范围限制抑或是应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不能建构的知识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

最后,研究者从建构主义理论中所得的启示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不够强,当然这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有关,建构主义理论本身依然处于发展的阶段,再加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后结构”主义,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色彩,这是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在研究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建构主义本身进行建构。

参考文献:

[1]李晓华.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参与式学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魏明霞.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前教育的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谭立雅.建构主义学习观给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8).

[4]李冬青.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教师角色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被人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一场教学革命”。虽然建构主义是在认识发生论、智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从作用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是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于一体的教学理论。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得到了大部分教育者的支持,其非常重视在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对其事物自身的见解。因此,建构主义是把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基本教学任务,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建构主义的分类

1.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有两条原则:其一,知识不是一时积聚而来的,是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积聚而来的。其二,知识的功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提高自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皮亚杰认为知识是在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得来的,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众所周知,知识不仅可以用于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2.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为基础,该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知识是在人类社会的范畴里慢慢积聚而来的。该理论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还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

3.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是:知识是由个体建构得来的,靠的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其实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到另一个知识点,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与教师

部分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见解,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部分教学者认为,这一解释太过笼统,没有更好地解释出何为知识。通过教学者的努力终于发现较为合理的解释: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通过自身环境中所得到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吸取的。从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学生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身见解,可以对教师和环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反应,从而把吸收到的知识进行重组,生成新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在刺激和反应间形成联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发现不同的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求知、主动求问、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2.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学习者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由于学校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进学校之前,学生已经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吸收了部分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清楚,学生不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其自身的不断探索从原有的知识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点。比如说:在推导sin(A+B)=sinAcosB+cosAsinB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原有的知识继而推导出(a+b)/2与(a-b)/2。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只是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是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应该是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探索找到新的知识点。学生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结构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知识是日积月累的,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积聚而来的,当代心理学家古宁汉提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把外界的知识硬搬到记忆中,而是通过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探索,以得到更多的知识理论。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建构主义教育者建议改革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把理论知识逐渐转换成更多的实践活动,要尽量体现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全面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促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看法都大一样,对待解决问题也有自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因此,相关人员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不单单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他人的互动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才能促使教师与学生发觉自身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自身缺点,以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者和教师共同进步。建构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身份应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上,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不能把自我观点和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比如,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子全掉光了,春天来了叶子又长出来了。教师忙点头道:该同学观察非常仔细。教师点了点乙同学,该同学说:四川冬天的树不掉树叶,反倒是夏天的树掉树叶。教师说:这是你的个人看法我不同意。上述教师的做法并不可取,教师必须要知道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该在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及时给予有效指导,给学生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要让同学独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4.学生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

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可以进行自我发展和进步的个体,若教师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型人才的。因此,建构主义者建议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视学生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师必须要转换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国外的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国内教师的支持与应用。部分中小学教师正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比如“满堂灌”“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前进的脚步。要想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学校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构建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学生。

2.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

课程内容的编制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还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脚步,相关人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同时还应该满足学生的各个需求,全方面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出新的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相关人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当然,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此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树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建构主义理论更好地应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并不断汲取国内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方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生(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6.

[2]李改玲.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3]杨丽.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批判及另一种发展的可能[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孙丽媛.建构主义教学论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篇4

一建构主义理论

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它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最早的建构主义可以追溯到由皮亚杰提出来的认知发展理论,此后有很多学者投身于相关的研究当中。经过时间的积累,相当一部分关于建构主义的文献已经获得发表。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已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非常有效的教学理论之一。从总体上来说,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学习本质的理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意义都是由人所赋予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认知是大脑建构的结果,这种建构通过学习者在特定环境下与其他人的互动发展而来。知识建构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会通过个人活动和社会活动来主动选择和不断积累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简单地说,学习就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的过程。学生、老师、任务和教室都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成因素,其中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建构的过程。这也就是说,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去认知新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理解,最终获取新知识。老师的作用并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过程中的所有因素,包括学习的期待、动机、意图和现有知识等,都会影响到学习的质量。与传统教学相比,老师和学生的作用与角色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大量学者已经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的建构主义教学原则。除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之外,建构主义还很看重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互动交流和意义建构等方面,这些关注点往往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由于学生被看作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跟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会发生非常大的改变。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而老师仅仅是支持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是学生的知识建构,老师仅仅起到支持性作用。其次,建构主义注重情境创设,这就说明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意义的建构。另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互动与交流必不可少。因此,如果我们用建构主义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学生与老师之间必须保持一个沟通互动的双向关系。

二建构主义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理论决定了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与建构主义理论紧密相连。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一门知识的掌握是与他人、外界不断进行互动的结果。学习者不仅能从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他人的帮助(例如老师或者同学)或使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建构意义而获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是起决定作用的,他们是知识建构的主体,而老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于建构主义的特点,这个理论与多媒体教学的原则是一致的,因为多媒体教学也是一个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建构主义理论在很多学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概括来说,它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它为人类的学习过程做出了一个全面的阐述。通过这样,人们熟知了“构建”这个概念,以及构建学习环境的方法和方式。其次,它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认知被认为是人类对原有知识进行重组的过程。同时,它认为个人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而认知就是一个创建新的个人理解或者新的意义的过程。学习不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单一地接收新知识或者新信息实现的,而是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最后,它不仅强调了个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也指出了老师们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认知的过程中,对意义建构起主动作用的不仅有学生个人,还有信息处理的呈现者——教师。然而,在现实情况下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很难起到主要作用,他们成为被动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用指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取代领导者和灌输者的角色。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把教学模式从教学向学习过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递各种知识和技巧,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去学。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学习如何去学,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巧。众所周知,教育不应该仅限于学生阶段,而应该贯穿一生。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去认知世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到英语教师身上来,他们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们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我们需要建构主义的指导,用建构主义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明智之选。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高级英语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法基础,但却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练习所学知识的机会。要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学生必须学会在现实语境中分析、聆听和学习。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要同时进行看、听和做出反应,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记忆和学习。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老师们可以以自己的学术能力为基础,将多样化、情景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同时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跟传统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教学技术更能符合当代的学习需求。在笔者看来,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呈现丰富的信息当今网络的便利使得人们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与全世界沟通交流,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新的有趣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信息。多媒体可以让图片、动画和声音等融入课堂之中,这就提高了我们呈现材料的能力。图片、动画等可以把科学理论演绎得栩栩如生,学生也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他们可以观察动态的实验,近距离地观察微生物,并且可以用鼠标或者键盘去操作图像、实验和互动性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其中一个优势就是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趣。另外,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应用多媒体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投影屏幕取代了黑板,电脑操作取代了粉笔,文字展示取代了口头阐述。通过恰当处理大量信息,多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教学进程。例如,当老师要解释语言点时,他们只需要点一下鼠标,相应内容就会在屏幕上一一展示,学生也能清晰轻松地获取信息。2.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多媒体技术与高级英语课程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处理、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开放的信息来源和特定的背景材料,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多媒体教学可以创造活跃的教学环境,并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信息复杂的环境下思考和研究。以电脑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通过学习教材而获得的。每个单元的图像和链接都呈现在电脑上,学生也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获得网上的信息。通过提供图书馆里没有的新闻、期刊和数据库的相关链接,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利用网上的信息来源。通过特定的链接,学生们能非常方便地找到相应信息。当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看到图像时,他们会更容易理解课堂中的重点难点,并且能发掘与话题相关的更多知识。有了多媒体技术,老师能更容易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便于学生接收和熟记新知识。学生本身是情景教学的领导者,只有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具有创造语境的意识。3.创造互动的机会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网络资源也能引领学生去查询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有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欲望,从而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来。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的精读5中的第9单元是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的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感言,探讨的是全球变暖的问题。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能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视频,就能刺激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他们可以思考什么是全球变暖,认识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讨论全球变暖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多媒体能帮助老师分析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充分利用Word文档、幻灯片等多媒体软件,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重组能力为目的,设计科学的教案,并且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相关信息。借助这种方式,教师从教室统治者转变为教学设计者、指导者以及信息获取的带头人。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有益于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4.实现意义的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体,这就要求他们自己去完成意义建构这个目标。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们自身并没有实现意义建构的能力。幸运的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它。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刺激学生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兴趣。多媒体信息能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从而锻炼他们的抽象能力、具体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意义建构能力。另外,大量丰富的信息输入和教师指示都能更好地推动意义建构的实现。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的精读5中的第9单元课文为例,课文主要阐述了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作者呼吁全球人民一起行动起来去解决这个世界性问题。在教师介绍了作者和文章的背景以及比较难的语法点之后,学生就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并且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大部分学生能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学生想要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知,他们就要在网上搜索更多关于文章和作者的信息。由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信息能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

四结语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将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专业的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也能实现高级英语教学的高质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以情景创造、互动和意义建构为特色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多媒体教学模式能提高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虽然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但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缺点。无论现代技术多么发达,它也仅仅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不能取代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需要依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另外,高级英语的多媒体教学还处于初期阶段,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讨。

作者:黎劲飞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CanaleM,SwainM.THEORETICALBASESOFCOMMUNICATIVEAPPROACHESTO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TESTING[J].AppliedLinguistics,1980(1)

[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3]孔迎春.认知风格对英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结合;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在中国现阶段仍然有充分的存在的合理性,只是我们不要犯西方教育界犯过的片面性的错误——只顾追求创造性的培养,却造成了基础知识扎实性、系统性的缺失。

一、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在我国,外语教学历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的形式进行的。实际上,课堂教学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在其发表的《大教学论》中,就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几百年来,教师中心教学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此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20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等等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始终未变。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m psychology)在学术界渐渐兴起。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天赋人性,Rogers发表了许多教学论的观点,“学生中心论”就是其主要的观点之一。此后,学生中心论还得到了Chomsky语言学理论和认知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Chomsky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人有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学会外语应是由学生的语言装置在起作用,学生自然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或学习的中心。认知教学理论从Choresky的观点出发,把学生的语言能力当做认知的核心结构(schema),主张学习外语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实际和交际情景中进行操练。认知教学理论推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互”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样,就出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论。

二、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基于这两种教学论,也就自然地产生了相应的两种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包含教学的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但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中,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它给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支持。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与不足。建构主义理论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其缺点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而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可能偏离教学目标。奥苏贝尔理论刚好与建构主义相反,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其突出的缺点则是强调“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否定“发现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因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

很明显,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和辨证统一性。如果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则可相得益彰,形成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长期受“重教轻学”思想的影响,重“输入”轻“输出”,在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下形成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实际交流,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意义,这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致命弱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这一理论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要求的理想学习环境相匹配。在我国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改革之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盛极一时。不能否认,它对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实践,我国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班级教学,发展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从面授辅导、利用传统媒体学习,发展到追求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分强调了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过分强调了学生自主,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甚至使教学走向了传统模式的另一个极端;教师的作用仅在于通过多媒体技术或课堂活动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而把对语言系统的抽象、概括、领悟、归纳留给学习者自己去完成;在学生语言呈现过程中有错不纠,放任学生自由“建构”;有些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能“放”不能“收”,因而失去了教学的标准,造成不良后果。

对近十年来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进行总结,我们确实应该对建构主义作一翻认真的反思。

四、大学英语“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基本上都进入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阶段。大学英语课型基本上有两种:多媒体网络课和非多媒体传统课。

传统课堂的教学经过改革,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讲解语法、词汇及课文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seminar(讨论课)和presentation(表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总体设计、组织引导、动态调控和具体帮助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反馈,灵活使用教学策略。教师主导比教师中心的难度要大。实践证明,“双主”模式在大学英语传统课堂的使用能够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输入”更有效,“输出”更及时,从而顺利地完成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从应试型变成应用型。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需要进行两部分教学设计: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环境的设计是要求能设计出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等。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另一方面,网络学习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何调动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呢?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支架式、抛锚式、启发式、自我反馈式等等策略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这是内因。这两部分教学设计看上去是以学生为中心,但事实上这两部分中的哪一个环节要落实,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学习环境设计通常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组织”等环节,哪一样都离不开教师的工作。可以说教师的主导越到位,学生的主体才会体现得越充分。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是现阶段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相适应的主要教学模式。

基于目前我国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许多高校实行的是由四大出版社立体化教材带动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基本情况有着普遍性,所以本文提出的“双主”“混合”教学模式对当前同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普遍意义。但特殊性也许多于普遍性,我国地域广阔,教育层次各不相同,教育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而且解决的方式也不可能一样,而这些已不是本文研究的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多元理论指导,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是最有效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Gardner,H.(2003)Multiple Intelligences after Twenty Year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Chicago,Illinois,April 21,2003.

[2]Jonassen D H,what is cognitive tools?In:Kommers P,Jonssen D,Mayes J,eds.Cognitive Tools for Learning.Berlin:Springer-Verlag Publications,1992.

[3]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篇6

论文摘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角度,探讨其对武术教学的影响,并把它与武术教学结合,尝试现代教学理论对武术教学的具体指导.

0 前言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探求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理论自九十年代传人我国,人们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实践与反思,现在这种理论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是众多教学中的一种,其教学特点是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主要的教学形式为主,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借鉴新型学习理论,挖掘、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体育与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出发,并把它与武术教学结合,探讨其对武术教学的影响,尝试现代教学理论对武术教学的具体指导.

1 对传统武术教学的审视

传统体育教学以客观主义思想为指导,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变革,以运动训练学为特征的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以教育训练学为特征的学校体育教学方向发展,现代科学理论已成为体育教学理论的基础,武术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教师知识技能传授为特征,学生模仿作为主要学习手段;和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合理地简化与改造教材等手段,控制与调整学习过程.这两种教学理论一直主导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也是武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前者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告诉学生,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教师根据学生成绩的表现进行评价;后者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的学习理论、能够较为准确的解释学生学习的内在结构和过程.这两种教学理论都忽视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其它因素,如动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冈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等,使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真实情景相分离.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突破和飞速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教学实践中,也使武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受到冲击和变革.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

2.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观点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教学再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构建新知识过程.

2.2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首创精神、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新的评价方法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几大要素,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过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丰富而真实的学习坏境,给学生呈现真实可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主动探索并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并以此做为评价的依据。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武术教学的影响

从传统的武术教学思想和模式来看,其优点是便于学和教学组织的管理以及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标准都已发生根本的变化.其缺点日渐显现:传统的武术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教师指令性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尝试的机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把学生当做统一规格的产品,每节课都要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课中围绕教学目标传授知识,学习方式完全由教师决定.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学生虽然也学到了一定的技术动作知识,发展了分析性思维,但很少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不利于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使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再拘泥于单纯的武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渗透其中的是素质培养和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一个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自主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掌握要点和规律之后,主动去形成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3.2武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最重要的教材之一.现在低层面的单纯的武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现代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充分挖掘武术运动对人的教育与发展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并把这种文化价值和意义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对人的身心、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终身受益.

3.3武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主要是知识信息的流动,通过追求其流动的速度、质量和互动的良好状态,达到教学过程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合作关系.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体现了师生之间以平等为基础,以关爱为纽带的情感交融,对学习活动有很好的强化作用.

3.4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和环境是武术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教学理论重视良好学习情境的形成.集体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的凝聚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构成了武术教学活动的微观社会环境.武术运动是集体和个人高度统一的项目,有别于其它的竞技运动,对学习情境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应主动构建学习的情境因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合作学习模式正是优化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武术运动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实践性、表演性和传统性,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其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3.5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互动式学习模式要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思想相互磨擦,碰撞和交融,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学习手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武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辟了学习理论的新领域,丰富了教学理论,是形成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有助于实现武术教学中的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4.1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在练中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当新的情境与旧的结构相似时,在旧的情境中所学到的知识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镶嵌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例如:教师以“讲解员”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观看武术教学片,或者介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传说以及相关拳种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会起到特别的效果.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在“练中学”.武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是武术运动的基本要素,学生在“练中学”,了解武术套路、动作技术和武术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知道结果,还亲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武术运动发展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学生在亲历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将来通过有关过程的回忆,使知识再现.例如,学生在学习武术技击动作及其攻防含意,多年后当他看到一场比赛或者表演时就会联想到当时的学习情境和有关知识.

武术教学应加强直观教学,实践探究活动等开展在“练中学”.武术直观教学除讲解示范外,包括运用人体模型、板图、投影片、图片、武术教学片、电子计算机等进行教学.直观教学不再仅仅由教师来操作,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甚至独立完成.运用直观方法学习不是验证知识而是发现知识,并建立起与此相应的知识和经验.

武术教学还要走出课堂到生活环境中去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包括实地观看比赛,参编各种武术团体操活动,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各种实践和指导,参与武术知识、武术文化背景的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学生在“练中学”,不再是死记硬背技术动作和套路,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建构,来获得真实有用的武术知识,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发展.

4.2拓宽学习背景,运用实例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应尽可能接近实际背景,脱离背景的知识是不真实的,没有意义的.武术运动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发生发展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日本的空手道就是从我国五祖拳演变而来的),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武术活动,学生在这种生活环境和各种媒介中积累了大量的武术知识背景,广泛运用乡土武术资料就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武术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环境,武术知识经验等武术知识背景去进行武术知识建构,去理解武术概念所包涵的内容,去建构自己所能理解的武术概念,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当然,学生自己生成的经验和背景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范例,以范例作为学习背景,实施实例教学.“案例教学”义被称为“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运用实例教学,学生在初始状态已有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产生认知不平衡,通过对案例的综合分析、修改或重建新的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来提高认知水平.同时,学生对同一实例有不同的认知而引起争论,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将实例纳入自己的经验体系中,能发展实用性思维.武术运动的改革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实例和事实材料,这给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当前媒介举办的各种太极拳、五祖拳实战擂台赛就是很好的实例.在使用实例时,要注重实效性、启发性、针对性和代表性.

4.3在武术教学实践中鼓励合作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建构主义者倡导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来更正学生个体学习中所产生的错误.学习中的错误是有意义的,只有当错误发生了,而且经讨论并被及时纠正了,学习小组的讨论才富有意义.研究表明,人若想将自己的体验与意义的内容传递给他人,他首先要对这一内容进行概括归类,而这个过程正是思维的产物.武术教学中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以每组4—6人为宜.在课堂上,学习小组成员可以讨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问题,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分析体验太极拳与长拳的不同特性、技击运作与套路技术动作的区别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学生之间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就能发展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解释,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4.4用建构主义的评价体系丰富武术教学的评价内涵,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武术教学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在静态的对套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有其合理性,但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富有意义的解释进行构建,学习过程是审视知识建构的一面镜子,所以,建构主义教学评价是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武术基础不同、起点不同、智力因素差异等,其学习结果肯定不同,因此我们不能静态地看待结果,应注重对每个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只要有进步,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就值得肯定.只有用建构主义的评价体系丰富武术教学的评价内涵,才能建构客观地、全面地、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改进和优化教学策略,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更加有效和优化.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新的教学理论被广泛引入体育教学实践中来,教学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正在逐步被改变。本文通过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影响,尝试现代教学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具体指导

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为新的教学理论产生提供了技术保证。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统治地位,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为最终学习目标,课堂是进行训练的场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模拟人类学习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影响教学的各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各课程整合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为互动式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影响,尝试现代教学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具体指导。

1现代教学理论引起篮球教学思想的变革

随着学校体育理论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变革,以运动训练学为特征的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以教育训练学为特征的学校体育教学方向发展,现代科学理论已成为体育教学理论的基础。篮球教学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教师知识技能传授为特征,学生模仿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和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合理地简化与改造教材等手段,控制与调雅学习过程。这两种教学理论一直主导着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告诉学生,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教师根据学成绩的表现进行评价;后者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的学习理论,能够较为准确的解释学生学习时的内在结构和过程。这两种教学理论不足之处是都忽视了影响人类学习的其他因素,如动机、他人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因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等,使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真实情景相分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为建构主义的理想境界提供了技术纂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正在引起篮球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篮球教学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迅速发展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现代教学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是在社会、史、学校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获知与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教师的作用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呈现真实可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主动探索并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用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展示己学习的成果,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依据。

(2)篮球运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其发展延续的百年史长河中,人们不断的认识的探索,逐步完善身的技、战术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理沦知识体系,目前已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篮球教学是以传授篮球运动有关知识、技能为日的,使学生在掌握篮球运动知识、技术、战术的同时,发展各种运动素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各种能力而进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过程,篮球教学在整个体育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篮球运动的教学活动除遵循一般体育教学原理之外,还有自身特有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活动特点。通过研究现代教学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影响,对科学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影响

从传统的篮球教学思想和模式来看,其优点是:便于学和教学组织的管理以及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一定时期有利于提高教学功效、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标准都己发生根本的变化,其缺点也日渐突出:一是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一个教学模式,与培养标有不少矛盾;二是教学更多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或较少的注意个别指导,很难适应学生的个别需要:长是重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四是教师控制教学的一切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差.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五是不利于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利川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使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篮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渗透其中的是素质培养和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一个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间题、形成知识的自主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掌握要点和规律之后,主动去形成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2)篮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出现在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体育中。低层面的、单纯的篮球知识技能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现代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能充分挖掘篮球运动对人的教育与发展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并把这种文化价值和意义深人到人的精神层面,对人的身心、行为和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身心受益,终身受益。

(3)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上要是知识信息的流动,通过追求其流动的速度、质量和互动的良好状态.达到教学过程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合作关系。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体现了师生之间以平等为基础,以关爱为纽带的情感交融,对学习活动有很好的强化作用。

(4)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和环境,是篮球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教学理论非常重视良好学习情境的形成。班集体的学习风气,同学之间的凝聚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构成了篮球教学活动的微观社会环境,篮球运动是一个集体运动项日,对学习情境有很高的要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沦为指导的合作学习模式正是优化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

(5)动式学习模式要求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磨擦、碰撞、共振。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篮球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辟了学习理论的新领域,推动教学理沦的新发展,是形成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基础土,自觉应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篮球教学实践,将有助于实现篮球教学中的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三者的结合。

(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中的篮球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的篮球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篮球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来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篮球是集体项目,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

篇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有四个基本的要素,就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指个体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个体之所以能对刺激做出某种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种刺激的某种图式。因此,图式的形式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信息刺激时,会把信息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吸收一样。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此时只能引起图式量的变化。在这种学习中,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迁移到新知识学习中,成为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从而促成了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建构,属于已有知识与经验促进新知识学习的正迁移。

“顺应”则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应”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的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在这种概念转变学习中,需要清晰地对已有的概念结构进行重组,要经过顺应的过程,学习者才能建构起新的知识。这是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负迁移。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则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显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应,就不可能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也就谈不上发展。

“平衡”是指当学习者能够同化新知识时,就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当学习者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处于一种不平衡的认知状态,经过顺应形成了新的图式,从而达到了新的平衡。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讲评课原则

根据讲评课的特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讲评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就是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讲评课的过程,反对教师逐题讲解和满堂灌。学生的参与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思考,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图式。根据建构主义的同化理论,学生会依据已有的知识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参考资料等与新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自行解决许多问题。二是让学生参与讨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相互交流和讨论,不同观点在相互讨论中被不断冲击又不断得到补充,原来纷繁复杂的观点渐渐变得清晰一致。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等需要理解的题目,学生在讨论中部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对于学生经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加以点评。

(二) 以“同化”“顺应”为先导

建构主义认为,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迁移到新知识学习中,成为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从而促成了新知识的学习。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考试中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外,在讲评的过程中,也应尽量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入手,最大限度地把新旧知识加以联系,加速“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以“鼓励”“帮助”为核心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借助于各种学习资源,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讲评课的目的之一是要评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哪怕试卷中有一处微小的优点,也应该表扬,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觉得“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中英语讲评课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众多的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合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以下是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的高中英语讲评课的主要模式,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四个步骤。

(一)信息采集(课前)

信息采集包括及时批阅、统计数据、认真备课三个部分。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认真批阅试卷、统计各种数据与错误类型、分析全体与个体的优点与缺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认真地备课,设计巩固练习。学生考完后都急于知道考试结果,这个时候求知欲最强。考试与讲评间隔的时间越短,学生对试题的印象以及自己在答题时的思路就越清晰,接受能力就越强。对教师来说,刚刚阅完卷子,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记忆犹新,备课的目的性就会更强。

(二)讨论交流(课中)

讨论交流包括自查和小组讨论两个部分。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讲评课的过程,反对教师逐题讲解和满堂灌。让学生讨论交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照教师批改过的试卷认真查找错误原因。二是让学生参与思考。除了在自查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各种知识认真思考外,教师在讲评的过程中也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话题,留有思考的余地。三是让学生参与讨论。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等需要语篇理解的题目,应让学生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讨论,在讨论中开阔视野,在讨论中部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对于学生经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加以点评。

(三)集中突破(课中)

集中突破包括针对、巩固、延伸三个部分。教师在讲评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是注意观察学生考后的反应;二是边阅卷边做记录,归类总结。针对出错的题目,做出量与质的分析,找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以及避免类似错误重犯的对策。教师在讲明道理后要着重设计好相应的巩固练习,反复练,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只有讲练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在练中学是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重点讲解的时候要举一反三,不要就题论题,还要充分利用试卷所提供的材料,包括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阅读表达,甚至语法语词汇的选择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的东西,包括词汇、句型、情感与文化。一份经过精选的好试题,既包含了某一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语法项目,还有课本上很少出现的句型、词组和习惯用法等。我们不应该在讲解完答案后就随手丢弃,还应该鼓励或者引导学生从每一份试卷中学习新的东西。

(四)归类整理(课后)

归类整理包括课堂笔记和错题分类两个部分。学生要随时记录课堂讨论和教师点拨过程中的要点,课下进一步思考,将典型的错题类型整理在错题本上,复习的时候有目的地翻阅浏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要点,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

四、对教师的要求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在讲评课的过程当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思维节奏,把讲评建立在学生的认知程度范围之内,讲解要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观察学生的反应。其次,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具体的情景实例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建构新的知识。

篇9

Abstract: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focus on students to build self-learning situations. How to take instructional design approach used in teaching database construction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was put forward preliminary ideas, constructiv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by this paper and useful attempt was done so as to promote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database construction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instructional design;multimedia teaching;database construction

0引言

由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和应用所引领的当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革命。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开发正伴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悄然兴起,基于网络技术平台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教育理念为理论指导,如何构建多媒体网络资源库,本文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基于网络通讯模式构建进行系统开发,并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讨。

1确立网络通讯管理模式

1.1 基于B/S模式的建立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是网络教学和资源库建设的必由之路,基于Internet标准协议的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模式[1]。B/S模式是以Web为中心,客户通过客户端访问Web以及与Web相连的后台数据库,改变了文件共享模式,使信息共享度提高。基于B/S模式的系统结构具有使用简单、扩展性好、安全性能好、易于维护等特点。

1.2 基于B/S模式的系统结构总体设计基于以上特点的B/S模式系统结构总体设计,是在基于Internet的校园网络控制中心,建立远程教学系统的Web服务中心站。校园网络各客户端或其它远程多媒体计算机客户端,通过网络通信及Internet的各种通信方式登陆中心网站,各客户端通过Internet网络系统授权验证后可登陆多媒体资源库,浏览和使用资源库平台提供的各种信息和服务。以下是网络资源库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上图为网络资源库总体结构图,它由资源库终端的客户终端通过交换机与系统集群服务器相连接,网络服务器与服务器、服务器与各客户端的地址、协议、应用等采用与Internet完全一致的系统结构,这种结构设计对提高网络处理能力效果极佳。针对远程学习特点采用客户端登录网络资源库平台,访问远程教学资源库,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访问资源库内容,全部操作功能均可在服务器端实现,用户看到的均是HTML页面,系统无论如何升级和改动,客户端无需升级和变更,仅在需要扩充浏览器功能时,通过plugin插件下载等方式便可简便、快速完成。这一工作仅需在客户端点击主页面或相应的链接,下载和安装软件即可自行完成。

2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实施系统结构设计与开发

2.1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开发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和技能不是经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自主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提倡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即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不是的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者与传输者;学生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加工者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再是通过外部刺激被灌输和被动接收的对象。传统教育理论与其相比有如下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情景,师生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本质区别,建构主义教学设计遵守的原则是:①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获取所需知识和能力,培养其提出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②强调“学习情景”的重要作用:学习者的学是与一定的文化氛围和场景密切相关的。③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作用:重视学习者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能力的意义建构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④强调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必须搭建各种资源充足的信息资源平台。如:为学生的协作式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媒体资源等。⑤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者有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空间。⑥强调教学过程的归宿是完成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篇10

【关键词】过程写作法;交际法;社会建构主义;听说读写译

当代国际交往日益密切,掌握地道得体的英语书面表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施多年,一直收效甚微,如历届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平均分一直徘徊在未达到及格水平的7分左右(满分为15分)。这种情况极大妨碍了21世纪我国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效率,本文笔者在广泛阅读心理语言学、教育学、教学法、翻译学等与写作教学相关的理论著作和期刊文章的基础上,并通过大量教学实践,依托交际法和社会建构主义理念,探索出“过程写作法”为核心并将写与听说读译结合起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现介绍给读者,以期在广大教师及研究者的进一步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中改进完善。

1.本文“过程写作法”初探的理论基础 :交际法、社会建构主义

目前外语写作教学方法众多,如:成果教学法、过程写作法、万能模式法、十句作文法、经典范文法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过程写作法(process approach)。过程写作法认为写作是一个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写作者通过写作过程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交互活动,提高其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Zamel, 1983)。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人本主义论(humanism)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交际法在八十年代后期有许多新发展,特别是在过程方面创造了大量体现外语特点的活动,在理论和实践上支撑了过程写作法。

M.威廉姆丝和R.布尔登是两位分别来自应用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英国学者,他们将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认知学说(cognitive theory)、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社会互动理论(social interactionism)应用于外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提出社会建构主义模式(social constructivist model)。社会建构主义鉴别出四种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教师(teacher)、学生(learner)、任务(task)和环境(context),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及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个过程中的动态性,即:教师设置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学习任务;学生作为个人理解这些任务的意义和个人相关性;任务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教师、学生、任务三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环境因素包括从课堂的情感环境、整个学校的风气,到大的社会文化环境。

2.本文写作模式的具体内容

2.1 “过程写作法”的实施步骤

本文过程写作法注重写作过程,通过写作过程中的一系列交互、协商活动提高写作能力,采取听说结合、以读促写、翻译训练、英汉思维对比、自由写作与提纲写作互补、同学互评和师评、实施修改稿写作等措施。这套模式可分为准备阶段(pre-writing)、草稿阶段(drafting)、修改阶段(revising)和分享阶段(sharing)。写作过程可包括一下几个步骤:构思讨论(brainstorm)-初稿(first draft)-同学互评(peer-evaluation)-二稿修改(second draft)-教师评(writing workshops)-师生交流(S-T sessions),最后定稿。学生互评和老师评阅相结合的文稿修改方式,具有多边的互动性,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建议,写作的评语也得到了重视。在评阅中,主要对内容多做进一步的挖掘改进和充实,兼顾语言形式的表达,在点评时特别是指出缺点时使用温和鼓励性用语。在写作技巧、各类文章写作规范等方面,教师的具体讲解并配以实例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

2.2 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结合

与说和译相似,写作是产出性的;与听和说的口头式相对,写作又是书面化的。运用多种感观多种方式能调动英语学习积极性,以下是如何将写作与听说、阅读、翻译和英汉对比相联系来促进英语写作教学的。

2.2.1与听说

听力不仅是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也是语言输入过程,引导学生多听,学生可通过原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加深对社会文化和话题的正确理解,从中学会一些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写作与说相连主要表现在课堂讨论,布置题目后,学生围绕主题分组讨论,挖掘内容,相互启发。这种“以说带写”的写前交流方式树立了写作信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更清晰、写作目的更明确、写作兴趣动机也更强烈。

2.2.2与阅读

写作是意义的创造过程,阅读是意义的理解过程,写作者主要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内容、篇章、修辞等方面知识。二语习得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在句法、词汇、内容及篇章结构方面比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更趋成熟,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往往阅读能力也强(Krashen,1984)。采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精泛读材料,将材料中一些精彩段落、优美词句熟记背诵,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学会模仿范文的谋篇布局等;同时,倡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英语课外阅读。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了语感,也增加了语言输入和语篇构建知识。

2.2.3与翻译和英汉对比

外语写作也是一种语言转码过程,有关研究(王文宇、文秋芳2002)表明,学生的外语写作过程具有双语特征。写作既是语言活动,也是思维活动,思维模式影响着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在写作思考过程中与英汉对比密切相关,表达在笔头上与翻译联系紧密。比如学生在写作中常因英汉用词、句式、语篇等方面的差异而犯一些汉语思维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采取以下对策:a 倡导多听多读原滋原味的地道英语,形成英语语感b在授课中加强英语思维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导入。c引导学生注重英汉差异的对比,培养英语思维。d适当安排英汉互译训练,加深对英汉语言特点的理解。

3.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写作模式正是顺应了“过程写作法”的基本特点,并融合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强调学习的社会环境,加强教师、学生、任务或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性,并将写作与听说读译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写作前、写作中及写作后一系列协商、互动和反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Keh, C. L. Feedback in the writing process: A model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 [J]. ELT Journal, 1990 (44).

[2] Krashen, S. D. Writing: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 [M]. Oxford: Pergamon Institute of English, 1984.

[3] Williams, M. & Burden, Robert 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Raimes, A. Techniques in Teaching Writing[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5] Zamel, V. The composing process of advanced ESL students: Six case-studies [J]. TESOL Quarterly, 1983.

[6]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 邓鹂鸣 刘红等. 过程写作法在大学英语写作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教学,2004(6).

[8] 范佳程. 大学英语写作门径[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9] 孔燕平. 外语教学中交际式读写的运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10] 李森. 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举措:过程教学法[J]. 外语界. 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