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的优劣范文
时间:2024-03-28 17:4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的优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教具 多媒体课件 优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31-02
服装制图是职业教育中服装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服装绘图和阅读服装绘图的能力。它担负培养同学们的人体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服装绘图的能力等重要任务,被誉为服装界的设计灵魂。它主要通过图形来作为表达对象,用图形来展示设计思想的学科。因此,要学好服装制图课程,需要拥有非常优秀的空间想象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同学们的个人素质要求都非常高。虽然服装制图教学手段已经逐渐从依靠传统教具过渡到现代多媒体课件为主的信息化教学,但整体来看,传统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都是服装制图所不能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只有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优劣并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服装制图教学当中去。
1 当前中职学校的服装制图教学的现状
我们中职学校的主要职能就是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平的学生,以满足社会和各个企业的用人需要。但是在我们国家的中职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
一是中职学校的服装制图教材落后。在我国中职还没有与之完全配套的通用教材,大部分中职学校还是采用全日制大专或者中专的教学书籍,这些教学书籍统一的缺点就是版本混乱,涉及到相关专业课目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照应,知识点已经陈旧并且偏重理论。
二是中职学校的服装制图的教学安排不合理,很多老师还是采用旧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先理论知识,再穿插实习教学。造成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长,而同学们动手实践的机会少。
三是中职学校的同学们绝大部分存在着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方法等诸多问题,对待基础知识,尤其是立体几何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不足。因此,在学习服装制图专业课程的时候,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上比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
2 传统教具在服装制图教学中的优劣分析
传统教具在服装制图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挂图或者模型等方式来进行教师的课堂辅助教学,其属于教师授课的基本功,教师一般都熟练掌握,同学们从入学开始就接受这样的授课形式,对传统课件的接受能力强,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课堂信息反馈。所以,传统教具在服装制图的课堂教学中优势表现为:首先,作图工具类教具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具,是教师从开始工作后就接触的,所以对教具的制作和使用非常熟悉,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能够将专业课程的心得体会更好地传递给同学们。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时和板书同时进行,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而图形辅助文字教学,整个课堂效果更加立体直接,课堂效果能够得到有效地保证;挂图类教具也是服装制图教学中使用非常广泛的教具,通过前期准备挂图教具,在课堂讲解中悬挂出来,能够有效地保证课堂效率,挂图类教具需要标注的专业数据和课堂注解,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课教学质量;模型类教具是服装制图教学中立体化教学的体现,其能够充分展示服装设计整体的立体性和观赏性,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可以有效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传统教具依然存在着不够形象,对抽象立体的服装素材难以充分表述的缺点,按照传统教具的不同种类进行划分,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作图工具类教具是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必不可少的教具,但是很多教师在使用作图工具类课件上容易步入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每图必用,或者根本不用作图工具,造成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脱节,容易误导学生。而有的老师喜欢徒手绘制作图工具类教具,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挂图类教具虽然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丰富教学手段,但是其也有不小的弊端,挂图类教具是教师课堂授课以前准备好的,是一蹴而就的,同学们不能充分了解作图步骤,不能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和读图水平。因此,挂图类教具一般在服装制图教学课程的后半程进行,用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模型类教具本身的特点和服装制图教学的教学要求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模型类教具的三维立体效果在教学初期可能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过多使用模型类教具,容易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情绪,不利于提高二维平面图的绘制和识别能力,不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
3 多媒体课件在服装制图教学中的优劣分析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同传统教学中的文书教案相比,多媒体课件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多媒体软件的使用,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讲解形势,认真做好备课,将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解的结合点把握好。
多媒体课件在服装制图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优势:一是在服装制图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内容一般比较庞大而枯燥,需要涉及各种图线的画法、尺寸的标准、图纸的规范性,需要教授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款式结构图、服装设计裁剪图、服装设计样板图、服装设计推板图、服装设计排料图、服装工艺流程图等系列图纸的制作,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丰富,信息量大,能够完全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二是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师们课堂讲解中感染力不足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载体,在课堂上进行的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方面的课堂辅助教学,可以协助老师们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服装资讯、生动立体的教学模型和活灵活现的课堂讲解,可以变抽象的说教为生动的展示。在服装制图教学中,教师们只有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这种辅助工具,才能真正将课堂知识点完整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三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厚,而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利用了电视机的视听合一的功能和计算机的互动,创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教学意境。在这种图文并茂、活灵活现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演练,参加课堂测试,掌握绘图技巧,提高空间想象力,增强读图能力。
多媒体课件在服装制图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劣势:首先,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很好地运用光、电、声等多种手段来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受的需要,但是长时间地运用多媒体信息进行灌输,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造成厌倦心理,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锻炼,不利于课堂效果的提升;其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把握不好多媒体课件与板书讲解的结合点,容易使得多媒体课件反客为主,削弱了传统课堂讲解中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最终造成了学生在台下看,教师在台上操作的尴尬局面,失去了彼此的互动环节;最后,由于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投影显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不再黑板教学,加之利用投影设备使课堂环境变的较暗,学生们难以抄写课堂笔记。而多媒体作为课件,其不能做到随讲随停,也使得学生失去了通过课堂笔记来锻炼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机会。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正步入多元化、多领域共同发展的轨道上来,中职服装专业应该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合格的优秀人才,就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在服装制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教学新标准,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将传统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扬长避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将服装制图教学做到尽善尽美。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山东 淄博 255100)
参考文献:
[1]张炳春.将传统教具学具与多媒体整合打造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2).
[2]施亚筠.多媒体教学时代还需传统教具吗?[J].新课程学习(上),2010,(08).
篇2
关键词:白家;鹿家;家庭教育;传统教育;新式教育
引言:重读《白鹿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脑中翻涌,他们的命运或是颠沛流离,或是短暂辉煌,或是轰轰烈烈,或是婉转离奇… …造就命运多变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白灵是传统儒家教育和开放式的新式教育下的百合花,一生短暂而美艳;鹿兆鹏是在放任式的新式教育下成长的风信子,一生曲折耀眼;黑娃是在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下成长的郁金香,一生沉浮不定……
白嘉轩把传统教育在他的孩子们身上发挥到极致,这是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小家式教育的缩影。鹿子霖和白嘉轩生活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不同家训理念,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教育理念。
新式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碰撞,成就了传统的革新,补救了新式教育的不足。是传统教育下的青年能更好的适应人生百态,还是新式教育下的青年更能适应时展的变迁?
一、作家及作品内容简介
(一)作家实
实,1942年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庭。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初夏》、《四妹子》长篇小说《白鹿原》等。《实小说自选集》(3卷),《实文集》(5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二)作品简介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 纷争。全书浓缩着民族历史内涵,有真实感和史诗风格。白鹿作为一种纯洁的精神象征,贯穿始终。在这百年村史中,作者从白家和鹿家入手,展开了故事叙述。用人物命运变迁来展示民族史诗,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族长白嘉轩为代表,包括鹿子霖,朱先生,冷先生,黑娃等,这些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白鹿原》描绘一个家族的苦难历程,叙述人物的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揭示出中国历史具有恒久性的本质,使这部小说成为民族历史的缩影。
二、白、鹿两家子女性格、命运分析
白孝文和白孝武、白孝义接受了相同的家族教育,性格有很大不同,白孝文在所有人眼里是“孝子贤孙”。在与田小娥的事情暴露后,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反叛,造成了家破人亡的惨状;白孝武和白嘉轩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都相似,白孝文的性格和鹿三相似,他一生勤恳在农田里耕作。
鹿兆鹏、鹿兆海和白灵接受的是等同的新式教育。鹿兆鹏爽朗、亲和;鹿兆海专情、单纯、善良、温谦有礼;白灵孤清高洁、敢爱敢恨,个性顽强。生时轰轰烈烈,如夏花般绚丽夺目,死后将革命精神延续如秋叶般静美。
三、白、鹿两家的家庭教育
小说《白鹿原》大幅度地介绍了白家的教育,白嘉轩对子女的教育以及白嘉轩遇事、处事的态度占据了主要地位;鹿家的教育线索穿插在白家教育线索之中,与白家教育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传统说教式教育与新式放任式教育的区别。
(一)白家的家族教育
白嘉轩做出自轻自薄的口吻,又很恶毒地说“咱们祖先一个铜子一个麻袋攒钱哩!人家凭卖尻子一夜就发财了嘛!”――白家精神
白家的家族教育以白嘉轩教育子女为代表,白嘉轩在教育子女时,从始至终都是以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以道家的处世教育思想为辅。白嘉轩的教育成果在白孝武和白孝义身上发挥了良好的效果,在白孝文和白灵身上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二)鹿家的家族教育
“那时候,他就是重新得国凌迟吴王的勾践。这个个性化了的勾践精神就一代一代传下来,成为鹿家在白鹿原撑门立户的精神财富。[1]” ――鹿家精神
鹿家的家族教育以鹿子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为代表,他对鹿兆海和鹿兆鹏的教育以放任式的新式教育为主,传统教育为辅,从而造就了鹿兆鹏和鹿兆海的个性,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四、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
(一)传统教育的发展方式
中国传统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传统教育思想特色为: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二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题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传统教学思想为:一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二是温故知新,学思并重;三是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四是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五是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是从贵族教育项平民教育转化,世袭制度向科举制度转化。传统教育重视人文教育,轻视自然教育。
(二)新式教育的发展方式
新式教育的发展方式为中国造就了大批的专才,而且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的新式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多层面的借鉴。
五、从白、鹿两家家族教育看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的短长
白、鹿两家子女在相同教育模式下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体现出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各自的优势所在。
(一)传统教育
优势:传统教育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长存于世就必然有它的优势所在。从白家四个子女的性格特征就可以体现出传统教育的优势,一是重视道德教化,有利于自身的修生养性;二是注重“中和”思想,有利于培养为人处世的生活方式;三是注重言传身教,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
缺点: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有很多优点,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一、恪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二、自给自足,缺乏集体意识;三、惟命是从,缺乏自体意识;四、安于现状,缺乏入世意识。
(二)新式教育
优势:小说《白鹿原》是在新、旧思想摩擦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新式教育以放任式为主,以鹿家的家族教育为代表,鹿兆鹏、鹿兆海都是新式教育下的新人,他们拥有许多优秀品质。体现出新式教育的优势,一是注重自主意识,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二是注重开放自由,有利于平等自由思想的形成;三是注重实践教育,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缺陷:新式教育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过度自由,缺乏沉着冷静的心态;二、全盘否定,缺乏适合国情的实践;三、盲目求新,缺乏与社会实际结合。
结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背景下,传统教育还未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新式教育还未与国情结合,教育理念随即也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白家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影响了白孝文、白孝武等传统教育下的人的性格和命运,以鹿家为代表的新式教育影响了鹿兆鹏、鹿兆海等新式教育下的人的性格和命运。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各有优势,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种教育理念没有很好的相互借鉴,造成了那个年代的命运悲剧。在现今社会,世界融合发展,不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要将国际的思想理念和中国的传统思想理念结合创新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去看待引进的新事物。
参考文献:
[1] 《白鹿原》,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2月北京第2版
[2] 《芳草――文学杂志》,刘醒龙主编,总第575期,“实的文学道路”――李清霞
[3]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4] 《宁静的丰收》――实论,李建军著,华夏出版社
篇3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的发展。
1、两种教育的定义传统教育,泛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流行的、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创新教育,是指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宗旨的教育。
2、两种教育的区别大部分教育者认为在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创新教育是难上加难,因为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创造力已失去新鲜感,也可能认为自己没有创新的必要,他们认为只有那些科学家才有所谓的创造力。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一则轻视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二则难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全面审视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差异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1)教育目标的不同
传统教育主要是强调知识的积累,重视课堂教学,是教师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感知和记忆的水平上,为了成绩而机械的接受所有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如今提倡的创新教育则是在帮助学生培养其开拓精神、创新精神,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认知的低水平提高到想象与思维的高度上来。
(2)教育方法的不同
传统教育是讲与听,学生们完全不用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去探索,这样就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而创新教育是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参与、主动创造的新型教学过程,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由“学会”逐步做到“会学”。
(3)教育评价上的不同
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唯师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如仓库般储存知识、积累知识,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于一张试卷成绩的高低;而创新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虽是主导,但学生也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多方面的表现,不单以分数定学生的好坏。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教师需要较高的政治觉悟、人文素养、道德水平、沟通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教师才能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教育。
1、思想道德素质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对学生来说发挥着榜样作用,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业务素质教育思想、方针的贯彻及一代新人的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支教师队伍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教师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3、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党和国家规定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越短,教师的道德素质就越高。
4、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世纪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素质建立的基础。高的教学教育质量,必伴随着教师的健康身心素质而产生。
三、实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教育的实施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对创新教育意识不够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现实的自我总是落后于理想中的自我”,似乎无论如何努力都被套上差等生的帽子,这样的心理会让他们自暴自弃,因为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即使对学习有兴趣,但却没有问题意识,也没有解决问题的专业思维。
篇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且应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热情,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日益彰显出其先进性和适应性。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紧跟发展趋势,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现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就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授课、多媒体应用、教师角色以及课程评价进行探究,并根据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课堂授课
课堂是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无论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还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集中将知识教授于学生,学生也需要通过课堂对知识进行学习与理解。然而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且长期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无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以及创新能力,新课改背景下强调改变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生通过操作物理实验进而发现和探究相应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因而,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摒弃传统教育过程中的应试教育理念。另外,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加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然后再从整体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二、多媒体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广泛发展,现今已经基本普及应用到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过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思维局限性比较大,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使这一局限性得到了很大改善,促进了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更形象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另外,一些需要在理想状态下或者当前条件无法进行操作的实验,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并理解实验过程。
然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非完全有益无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使老师和学生对其产生依赖,从而减少实际动手的机会。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因而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的情况和需要,灵活、有度地运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最为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师队伍
任何教学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践行者,是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以及对知识具体化的执行者,教师与学生群体亲密接触,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进展与质量。因而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力量不可忽视。然而教师队伍质量好坏并非完全取决于整体学历水平的高低,而是应当能够言传身教,真正能够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情况,做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新课改环境下,不少教师热衷于教学形式的创新,使教学课堂“热闹”许多,也尽量避免过去传统教育理念中“填鸭式”的授课方式,然而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教育,最终评判教学质量的还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并且如果只一味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的话,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并非是一件好的事情。在教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增进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自身的主导作用,另外除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心理及人格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课程评价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往往偏向于对知识的记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对于某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掌握并非就能够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考试成绩的高低也并不一定能够对学生的优劣程度做出定性地评判。因而教师应当摒弃“通过成绩判学生好坏”的观念,而应当一视同仁,帮助所有的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课程评价是授课结束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与感受情况对所学课程做出的评价,课程评价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授课方式、授课计划等做出及时地调整,迎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然而不少教师忽略了课程评价的实际意义,并且有的教师误认为课程评价的好坏实际上是对教师本人的评价,这种对课程评价的认识是偏离实际教育目的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乃至学校在使用课程评价之前都应当摆正对课程评价的认识和态度。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教育评价;审美意蕴开掘;档案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5-0055-05
一、创造与自由: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开掘的内涵及意义
“美是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或对象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 ]审美就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的审美源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源自现实世界中人的价值或意义。而人要实现自我,确证自我,就必须要具有创造性。因此,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创造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个体通过创造从而实现自由的最大化,产生一种自我实现后的精神愉悦,同时,主体通过与客体(类主体)的交流与对话超越了占有客体的功利性目的,主客体从二元对立状态转变为一种“物我”相融的和谐境界。
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的开掘,就是指在教育评价的各个环节、要素中能够以生动的形象蕴涵或展示学生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使之具有美的属性和价值,并借此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他们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以实现对人性的拓展,从而在教育评价过程中进一步确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精神力量。教育评价中的审美意蕴开掘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在评价中能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二是评价的内容有着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营造一种基于欣赏之上的和谐审美关系。
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的开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是素质教育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之一。其次,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中践行的表现之一。因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感和解放感,因此,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 [2 ]。再次,它有利于化解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对“和谐教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它解决了学生参与评价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对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热情都无异于一剂良方。
二、预设与控制:传统教育评价对审美意蕴的遮蔽
与应试教育相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活动,长久以来,基本上是采用了美国“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所创建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这类评价的核心是以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和依据开展评价活动,用统一的目标与标准来判定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控制学生的发展,其着力点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结果的‘鉴定’。” [3 ]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在理念、功能、过程方式、结果等方面体现了如下特征:
1. 教育评价理念:预设与反映
我国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建基于技术理性之上。工业化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这种需求决定了传统教育评价理念的取向:教育评价像工厂的产品检验一样,是一个客观反映的过程。即事前给社会所要求的技术人才确立一个可以测量的标准,在学生的学习告一段落时,采用各种方式获取学生学习的具体信息,然后把所获得的客观信息与预设的标准进行对比,以此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社会(通常由学校和教师代言)所定的要求。
2. 教育评价功能:鉴定与控制
传统教育评价把学校比喻为工厂,把教育评价简化为运用标准化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过程:一方面,对学生实施“客观性”的鉴定。“评价者就是生产者,他们利用事先制定好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检测,通过这些标准,‘质检员’一方面筛选出‘不合格产品’,即学校中的学业失败者,另一方面把‘合格产品’输送到下一道工序,即升入高一级学校。” [4 ]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贴标签”,人为地给学生划分优劣,再给以相对应的的奖惩措施,迫使学生不断地与既定标准靠拢,最终保证他们沿着学校或老师给定的轨迹前行,从而实现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有力控制。
3. 教育评价方式:共性化和数量化
因为学生为数众多,要完成对所有学生的控制目标,学校和教师不得不根据共同的教育方针、目标、内容、规范等要求,确定普遍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原理作为统一的评价内容,然后对学生实施共性化鲜明的测验。所谓“共性化评价是指对某一教育群体或其中的个人或个体,实现或达到统一的共同的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水平、人才规格、标准和素质等要求的状况、程度、结果等的评价” [5 ]。而为了顺利对学生进行精确鉴定并便于比较,学校或教师把通用的评价指标细目化和层次化,并给每个具体方面赋予一定的权值,明确其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分量;同时,采用统一的纸笔测验,给笔试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分别给以相对等的分值。最后,教师根据试卷内容制订一份“标准答案”,以便于在考试后按照“标准答案”给学生的回答打分。而所得分数又成了教师给学生鉴定的客观依据,于是实现了教育评价的控制功能。
4. 教育评价结果:知识输出与再现
在按期举行的标准化考试中,学生根据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忆,要么对问题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要么从题目所列出的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要么根据题目要求补充内容。这一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学生把存储在大脑中的普适性原理、定律等实行即时的提取与输出,在知识再现的同时完成对考试题目的回答。
5. 传统教育评价的消极影响:审美意蕴的严重遮蔽
传统教育评价是以“抽象的人”作为理论假设的。“‘抽象的人’认为,人的存在是作为‘类’而存在,人只有通过‘类’,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存本性。因此,教育评价目标制订的依据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人的一般要求,把对人的一般要求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目标。” [6 ]但是,以“抽象的人”为假设的教育评价在追求客观性、共同性、规范性的同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在追求精确性、易操作性的同时,忽视人的丰富性和情感性。
首先,从评价的内容看,传统教育评价为了适应精确化的闭卷笔试,所选择的评价内容多为容易进行对错判断的客观知识,侧重于检查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忽视了情、意的发展;而学生答题的过程,也是知识的罗列与文字的堆砌,答案缺乏形象性与生动性,这些都严重抑制了学生审美精神的发挥与审美能力的形成。
其次,从评价方式看,传统教育评价强调学生的作答与“标准答案”的一致性,“导致评价主体的‘官方化’和‘他人化’,把评价对象看作是被动受评的客体,而忽视他们的主体性,扼杀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7 ]没有了个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参与教育评价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再现与重复,个人的自我无法实现,审美特性自然无从谈起。其结果是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只好把教育评价结果与学生利益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常与学生的荣誉相结合,利益成为教育评价发挥功能的催化剂。” [6 ]而利益的泛化,又使“很多青少年学生深受社会功利主义和学校功利性教育评价的影响,越来越成了‘无根之人’,他们心灵枯竭,思维定势,人生态度世俗化,行为方式畸形,使生命的诗意尽失” [8 ]。
再次,从教育评价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以利益为“诱饵”的教育评价,导致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美好的共存状态严重被破坏。一方面,这种评价过分地涉及学生个人的利害关系,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焦虑和恐惧。久而久之,学生从畏惧考试到从心底里排斥老师,师生间关系紧张。而评价一旦不像学生所期待的那么公正时,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行为,最终引发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之间产生隔阂,互不服气,互相猜疑,闹矛盾,从而使本来纯真美好的同窗之情消失殆尽。
三、建构与欣赏:当代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的开掘(以档案袋评价{2}为例)
美国当代教育家库巴和林肯从整体上给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划分为几个阶段:测量、描述、判断、建构。“‘测量’时代是以测验为中心、教育本体为主,‘描述’时代是以目标为中心、社会需要为主,‘判断’时代是以决策为中心、社会效用为主,‘建构’时代是以人为中心、人的需要为主。” [9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教育评价正处于“建构”为主的阶段。总得来说,今天的教育评价思想已经或正在进行转变:“针对以前教育评价的功利主义倾向,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针对以前教育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提出教育评价主客体的相互尊重和对话;针对以前教育评价方法论的实证化倾向,提出教育评价的人文化方法论,等等。” [10 ]
在国内,素质教育从提出口号到具体践行,其间已有20余年,虽然因为遭遇教育实践的重重阻力而发展缓慢,但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成了当前中国教育最炙手可热的语词。“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是指完成了社会化的人,更着重指立足于生活情境的“具体人”,培养人欣赏生活、热爱生活的审美情操是成就“具体人”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创新意识的淡薄与创新能力的低下成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大“软肋”,而这一“软肋”无疑就是几十年来中国教育最大的败笔。创新意识与能力建基于自由人格,只有培养人那种既能面对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的品格(即审美品格),创新才会是有源之水。审美情操培养与审美品格形成是当前中国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需要教育的各个环节脱胎换骨,这其中自然包含了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的开掘。在以下内容中,笔者就以档案袋评价为例,阐述在教育评价中如何发掘其应有的审美意蕴。
1. 教育评价新理念:建构与生成
“测量”、“描述”和“判断”等三个时代的教育评价,尽管它们在评价理念与方式上有些不同,但三者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一是评价标准由评价者或专门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制订,然后采取一定方式对被评价者进行考查或测试,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利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物化”,始终处于“客体”的位置,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存在着无法消除的二元对立与矛盾;二是3个时代的教育评价都属于“事后评价”,都是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其过去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与总结,教育评价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独立行为。教育评价中审美意蕴的开掘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他们的感性系统,同时,还需要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审美意蕴的来源,因此,它要求教育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库巴和林肯的教育评价“建构”理论一方面提倡还原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消除存在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绝对对立关系,“提出评价者需要融合、沟通评价活动的相关利益者,通过多轮应答、协商的方式,改变分歧达成共识” [11 ];另一方面,强调教育评价与教学活动齐头并进,并根据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境随时对评价的标准、内容等做出即时而灵活的调整。
以“建构”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评价方式有多种,其中,档案袋评价无论是应用的范围还是产生的影响,都堪称当代教育评价新理念下的代表。档案袋评价通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从性质上说,档案袋评价是典型的多主体的、质性的过程性评价。
2. 教育评价新功能:促进人的主动与自由发展
以“建构”为基础的教育评价新理念,主张被评价者对教育评价的全程参与,“当代学生学习评价已不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考查的客体,而是把他们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12 ]。这种做法充分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需求,意在纠正以往教育评价过分强调外在价值实现的片面取向,变单向控制为双方面发展。“评价目的在于帮助而不是控制,应该为了评价对象的利益并支持评价对象。” [13 ]“教育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控制和推动,而是每个人的命运由自己主宰,每一个学生在对自己学习的反省中进行选择,获得主动发展、积极发展。” [4 ]
档案袋评价赋予了所有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到了应有的保证。学生通过参与档案袋评价获得了主动发展,其内容不仅仅指那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更主要指学生精神品质的养成,特别是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民主协商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由人格。自由人格是知、情、意的完整统一,在档案袋评价中,每个学生的看法、感受都能进行公开的讨论,它既克服了传统教育评价由于严密控制而导致被评价者亦步亦趋的保守与奴性,使学生敢于敞开“自我”;也克服了以往教育评价因为过分追求鉴定功能而造成学生认知能力片面发展的偏颇,使学生的感性得到了充分解放,为学生形成审美品格奠定了基础。
3. 教育评价新方式:个性化与模糊化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让学生真正能够主动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就必须去除传统教育评价那种高度统一标准、一刀切的方式,适度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个性化的教育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的个人、个体现象的个性化特征或学校的特色做出价值判断。” [5 ]既然学生个体的特征是个性化的,其所体现的价值自然就不能与普适性的外在价值相提并论,而是一种基于主体与情境的“内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s ),是指对人或者事物的自身价值或重要性的判断。” [14 ]这种价值是主体性和情境性的,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使人“物化”的精确性数字测量,而应该实行适度的“模糊化”评价。“模糊”的表现有二:一是淡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鉴定与判断关系,二是评价成为自然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建基于教学情境之上的欣赏性评价表现出了“模糊化”评价的以上特征。“所谓‘欣赏’(appreciation),是指在特定情境中对事物或人的直接经验或体验,这是一种‘生动的感觉’(realizing sense),有别于以符号等为媒介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欣赏’即是对人或事物实实在在感受到、体验到的‘价值’,是理智判断和情感认同、接受的融合。” [14 ]“欣赏性评价”是一种“内在评价”,是一种与教学生活融为一体的“无意识”评价。它更注重对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肯定,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发挥个体的潜能,而不是片面强调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让一部分学生“抬不起头”。
在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中,针对每个学生制作的档案袋内容,师生共同协商并组织班级小组讨论,师生始终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里,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带给教师的不是抽象后的等级高低与优劣划分,而是直观可感的美好图景。学生通过参与评价,不但知道了自己的独特价值,也发现了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因而“既认识到自己是‘最可宝贵的’,又认识到别人也是‘最可宝贵的’” [15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长期处在互相赏识的心理场域中,油然而生一种超越功利之上的“英雄惜英雄”的审美情愫。
4. 教育评价新结果:作品创造与个体的自我实现
档案袋评价的实施不是通过单一的统一纸笔测试,而是师生收集平时的学习作品或者总结学生的平时表现,其评价结果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出,而是学生个体“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它是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因而带有鲜明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作品就是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主体性在外在世界中的对象化与体现,其实质就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单纯的知识原理再现一般说并不能供人欣赏,因此也很难引起人的愉悦之情。而“创造是人类充满生机活力的象征和灵魂,自然也是美的体现” [16 ]。特别是档案袋评价对学生作品的形式没有过多限制,除了文字类作品外,还允许有图画、实物类作品,多种表现形式给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充足的空间。而由个体创造所带来的满足感与自豪感,是超越于外在利益之上的精神愉悦,它提高了个体悦纳自我的程度,激发个体对学习生活的热爱之情,形成一定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最终使主体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达到某种特定的审美境界。
四、结 语
教育评价变革的根据是教育培养什么人或培养人的什么。今天,培养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的自由人格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几乎成了我国教育界的“陈词滥调”。美好的理想之所以始终表现为口号上的重复,而不见诸于实践,个中原因复杂,但一个关键因素却是明显无疑:教育评价的现状阻碍了我国教育理想目的的实现。自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评价改革也不例外,因此,教育评价中的审美意蕴开掘无意于颠覆传统教育评价,而是着眼于某个具体的层面,从弥补以往教育评价感性不足的主旨出发,意在为当代教育目的付诸于教育实践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注 释:
① 在本文中,主要指对学生的评价。
{2}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又称“学习档案评价”或“学习成长记录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评价工具。
参考文献:
[1]韩 元.美育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1987,(2):51-55 .
[2]孙玉丽.审美化教育管理:必然之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1-6.
[3]邢 真.发展性评价:教育评价发展的新阶段[J].天津教育,2002,(11):6-8.
[4]苏启敏.成就标准:教育评价视域下的范式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21-24.
[5]王景英.当前教育评价中几种关系的理论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19-124.
[6]龚孝华.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87-90.
[7]吴 迪.多元性: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1,(4):38-40.
[8]朱永祥.试论素质教育评价的若干特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6):21-23.
[9]张意忠.教育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及其评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3,(2):44-47.
[10]李春玲.当代教育评价研究的动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2):94-96.
[11]李凌艳,李 勉.从西方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学校评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5-29.
[12]鲍 泓.高校学生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4):44-47.
[13]刘声涛,刘慧兰.发展性学业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1,(5):35-39.
[14]李雁冰.关于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26-31.
篇6
论文摘要:网络教育的新特点决定了教师地位的改变,在教育观念的认识上由“占据强势”、“独霸威望”地位变为“勉励强势”、“共同上进”:在文化知识的传承上,由“前喻文化”地位到“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共存;在师生人际关系上.由“敬而远之”到“远而敬之”。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有所创新,即转向为学生个性的开发者、自我发展的学习者和教育方式的协调者。
1 网络教育的特点
1.1 网络教育以学生兴趣选择为主
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依据“筛选式”教育制度,其目的是为选择精英式的人才。受教育者在一次又一次筛选中失去再次受教育的权利,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兴趣选择”。“学生借助键盘和鼠标就可以轻松地在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及上课时间和地点,甚至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教师”。
与此同时,评价教育的好与坏也转变为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让学生在自己选择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面对网络教育,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教师的作用是怎样才能使学生正确而又迅速地进入自己的兴趣选择上。并非一味地传授知识和检验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
1.2 网络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
网络教育不仅信息量大,内容涉及面广泛.而且教育内容形式新颖、生动,它借助多种媒体设备,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学习者既可以看见文字和图像,同时也能听见声音。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开展学习,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提高。网络教育这一大特点,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启发教师对新的教育方式的思考:在这丰富的教育资源中,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以便因材施教。
1.3 网络教育形式具有开放性
在网络教育时代,教育的开放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完全平等的。传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平等发展隔裂开来,限制了人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在网络教育中。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占有是公平的。网络资源是无限的和具有可持续使用性的,不会因过度使用而减少。二是无年龄段的限制。传统教育对学生按年龄段划分,使教育的内容因年龄而受限制.而网络教育向全体受教育者开放,受教育者可根据自己接受能力水平适当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速度。因此,这给新时期教师角色带来新的挑战:怎样才能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将教育内容开发给受教育对象。
1.4 网络教育具有跨时空性
所谓跨时空性就是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随时随地都可学习。首先,在网络教育中,人们再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去固定地点接受指定内容的教育。网络能够在学习者认为适合的时空为其提供独特的教育信息。然而传统学校教育定时定点,不能因实际情况而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网络下的教育者也不局限于传统教室里的教师,其角色更加多变和灵活。
1.5 网络教育具有互动学习的间接性与多维化
网络技术使学习者的网上互动学习成为可能。这种互动学习方式是间接的,主要通过文字和声音进行,缺少面对面相互间直接体态语言的交流。网上交流对象多维化,可以是一个.同时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同伴,也可以是老师、专家等,并且这些学习者可能来自语言、风俗习惯和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这些特点,对教师在网络教育中的地位和角色扮演提出了挑战。
2 网络教育下教师地位的新转变
(1)在教育观念上,由“占据强势”、“独霸威望”到“勉励强势”、“共同上进”。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教师对于新技术、新文化知识必须加速更新。在当前信息技术疾速变化、知识周期变短的时代,教师的知识容易老化,教师的强势智者形象会受到巨大冲击。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日益融合的网络文化环境中,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紧跟当代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知识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从独霸权威文化知识转向为鼓励学生和自己一起平等的追逐权威文化。
(2)在文化知识的传承上,由“前喻文化”到“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共存。“前喻文化”指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和传递方式的文化,即年长者向年幼者传递文化知识;“并喻文化”是指按照同龄人和同辈人的方向和方式,同辈成员之间相互传递和互动学习知识的文化:“后喻文化”相对于“前喻文化”而言。指由下而上的方向和传递方式的文化,即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传统学校教育,教师在整个文化知识传递过程中居于“前喻文化”的地位,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上到下的单向式过程。而在网络教育中,要求打破教师的这种独居地位,由前喻文化转向前喻、并喻和后喻三者共存的文化地位。
(3)在师生人际关系上,由“敬而远之”到“远而敬之”。传统教育中,整个教学过程是严肃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常常是“师威生惧”,学生对教师也是“敬而远之”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早已被孤立起来了,甚至加上了一道防卫线,这样的结果很不利于师生间平等交流,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效果。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地位。由于信息与知识的平等化趋势不断加强,教师严肃的支配地位在新时代将会加速瓦解,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也会日益稳固。网络教育中的人机互动使得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和对话,遵守他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享受他们共同享受的快乐.在共同活动中实现感情的融洽和理解的加强。
3 网络教育下的教师角色创新
(1)对于学生个体发展而言,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开发者。主要表现在:①教师是学生情感兴趣的激发者。传统教育只注重学生机械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自身情感的培养,轻视了情感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促进作用。网络教育中,教师引入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②教师是学生学习意志保持者。网络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激发动机,保持学生的学习意志来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教师通过信息技术集声音、文本、图像、图表、动画于一体,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方式,使学生多方获取信息,加强学生兴趣从而保持学习意志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③教师是学生行为实践的促进者。教师可运用网络教育的虚拟化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实践最大限度的实现。网络教育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传统教育空间、时间、年龄和环境等现实限制,根据每个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差异,指导学生在网上自主选择练习场景和内容,增强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网络教育环境中,作为学生个性开发者的教师,只具有丰富的特定学科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开发做好必要的准备。
篇7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随着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充斥在大家身边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并不断趋于多样化。这些信息在简单快捷带给人们知识的同时,更在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冲击和挑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新情况
1. 极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如班级、年级、学院、学校各级QQ群、微信群的建立,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一些文件、通知只需要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就可以传递给学生,省去了口口相传的时间。因为是统一的文字传输,也极大减少了人为传达偏差,使信息传递更准确。而且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是系统内成员都能准确接收到数据。
2. 与学生直接沟通频率降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是同学生建立有效沟通,特别是直接的语言交流和面对面的对话。而高效的科技载体使师生之间的深层沟通减少,影响了思想工作者在学生中信任权威的建立和心灵感情上的共情,使思想教育实效打折。
3. 海量信息筛选难度加剧
大数据时代具有信息量空间庞大特点,造成大学生很难辨识信息真伪,教师也难以避免地会接收到虚假信息,造成与学生沟通交流中的阻碍。受多元化的信息覆盖和国际舆论影响,主流思想、传统文化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受到空前冲击,随之而来的是思想、思维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一些负面效应的扩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二、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教育工作者更要实现与学生的平行沟通、平等交流,与学生建立起充分信任。并能真正懂得如何用心关爱学生,需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能够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使资源利用效果达到最大化。
经过信息化爆发年的过渡,高校管理者辅导员需要不断转换思路,调整方法,认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 真正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用他们的视角观察、解决问题
①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青年大学生具有先天的优势。他们能够很快接受并适应瞬息万变的移踊チ网环境,他们会用与时代同步的眼光审视、思考问题,并能很快将这些信息、思想观念、行为理念付诸实践。
②用心管理,学习新文化,做个接地气的教育者。内心不够强大的教育者,必定是缺乏领导力的。用心管理,要放下身段,真靠近学生身边,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内心,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同和信任,才能和学生建立起真正的有效沟通。
③懂得调整角色,真心为学生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必须首先做好角色定位,维护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地位,稳固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做到真心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搭建平台,提供有利环境。
2. 紧跟时代,解放思想,提高技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者
认真学习移动互联网知识和技能,掌握数据平台操作方法,熟练利用QQ、微博、微信等平台,与学生构建交流系统,拓宽交流渠道,不断减小与学生间的“技能差距”。这不仅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加便利高效,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学生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上保持一定程度的同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平等的认识。
② 熟知网络语言,规范使用。面对大数据时代爆炸的信息量,网络用语飞速更新,不断充斥着人们的视听,而作为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新语言的认同度、接受力都异常敏感,他们能很快熟练运用这些语言,并以此寻求归属感,如果教育管理者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能理解他们的语言,很容易产生距离感,而相反,如果能适当使用网络用语,会很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工作开展更加顺畅。
③ 对学生的语言、行为进行恰当引导。大数据时代网络环境错综复杂,青年学生难以辨识,他们为了新鲜而不加思索地运用各种新兴网络词汇,并以此为潮流,这不仅促使一些负面信息、文化的泛滥,也严重影响了网络文明安全和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对网络语言文化有清醒认识,能够准确辨识真伪、优劣,并对其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高超的驾驭能力,对学生有所启发。
3. 采取有效措施,拓宽问题解决途径
① 运用大数据时代有利资源,与传统方式合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为一项育人工程,不可能完全依靠现代手段而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因此,要继续发挥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挖掘学生所思所想,用真心真情打动学生,用热心耐心感化学生,用品郧椴僖导学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敬之情,提高网络素养。
② 充分利用新媒体数据平台,做好学生的舆论导向。用健康、新颖、前沿的网络信息吸引学生,用充满正能量的信息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激发兴趣,有所收获,实现成长。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的更新完善,不断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参与创新的机会,使学生有自由的空间,了解他人展示自己。不断拓宽校园实践活动渠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独立成长。
大数据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调整思路,转变方式,才能在新时期做好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武玉红.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理论前沿,(10)
篇8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传统 现代化 留学生
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十分注重师承关系,基本是以师徒相授的形式代代相传,这也是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体制与文化教育体制相适应的。然而,随着的爆发,中国社会的发展脱离了传统的轨道,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形势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开始迈出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美术教育也不例外,随着西方美术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人们对其认识逐渐深入。但总的说来,直到19世纪末,西洋画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影响还不够显著,很多画家对西洋绘画知之甚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输入还未上升到美术教育的层次。20世纪初,在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碰撞的历史背景下,旧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转型的需要,清政府开始在教育领域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废科举、兴学堂”,推行新式教育体制成为政府不得不采取的政策。从这时算起,中国的教育体制才开始主动地从西方文化汲取营养。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方开始走出自我,通过吸收西方美术及其教育思想,走上向现代美术教育体制转型的艰难道路。在中国美术(包括美术教育)与西方美术互动的过程中,有两类人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是来华在新式学堂任教的外国美术教习,一是大批赴日本、欧洲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美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前的中国美术教育观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实际可以看做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与新式教育体制的分水岭。从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观牢牢地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尽管这其中包含许多中西美术的交流与互动的因素,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开始出现西化的萌动。
(一)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观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样,自然观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上。从古代绘画教学的内容来看,无不反映中国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自然的关注。欧洲的传统绘画基础教育以素描写生为基本功入手,而传统中国画的学习基本功则是从古人的书法和绘画运笔法则入手。古代中国以血缘宗法关系的家族制的松散关系,决定了在教育内容上也是以血缘、道德的教育来维持家族和社会的关系,在教育形式上是以松散的师傅带徒弟的个体为基础。在美术教育上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而是作坊式的师承关系。中国画的教学基本手段是师古人、师造化。师古人是强调对文化传承的间接经验作用;师造化是指向大自然学习,汲取大自然中的精华为绘画所用。但在师造化上往往是在传承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不同于西方科学的写生训练。
(二)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明清之际,随着对外交流的开展,传统的绘画审美习惯受到强烈的冲击,西方绘画作品随传教士带入中国,这种外部条件的刺激开阔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中国的传统美术观开始发生潜在的变化。西画逼真的视觉效果不仅影响了平民百姓,而且受到了清朝皇室的青睐。当时的许多外国西画家,如郎世宁等被请到皇宫中作画并传授技艺。西画画师的传教,注重的是对技法的青睐,故以西画法为皇室服务。他们的存在,对促使西方文化,尤其是西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西画逼真的视觉效果为皇宫、官吏、士大夫及中国画师的喜爱,说明它具有了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基础。这些文化交流,虽然并没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在异域文化的刺激下,传统的审美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异。西方写实绘画与实物的相似性,刺激并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视觉审美习惯。
二、转型期时中国美术留学生的情况
如前文所述,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真正的现代化转型,应该从20世纪初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算起。这一过程中的中西美术教育思想交流与碰撞,始终伴随着两条主线:一是引进来,即聘请外国美术教习特别是日本教习来华任教;一是走出去,输送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前往日本、欧洲学习西方的美术及其教育思想。如果说前一种具有一定被动接受的意味的话,后者则带有较多的主动意义。换言之,只有深刻了解自身传统教育优劣的中国留学生,才更擅长于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外美术教育的精华,嫁接于传统的美术教育,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一)20世纪前期赴日本学习美术的中国留学生和进行交流活动的中国美术家
据不完全统计,这批留学生超过300人。
何香凝1902年至1907年入日本女子大学,1908年至1911年入东京女子美术大学学习绘画;李叔同1905年至1911年就读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严智开1912年至1917年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油画;朱屺瞻1916年至1917年入川端画学校学习油画;张大千1917年至1919年入日本京都美术工艺学校学习染织艺术;陈之拂1920年至1926年入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学习工艺美术;刘海粟分别于1919年和1927年赴日举办个人画展、考察美术教育;丰子恺1921年间曾入川端画校学习;潘天寿1931年赴日考察美术教育;同年林风眠赴日考察美术教育,等等。
(二)20世纪前期赴欧洲学习美术的中国留学生和进行交流活动的中国美术家
篇9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动了高等育发展和改革,成为诸多世界一流大学追捧的热点。作为中医院校如何借助MOOC的理念,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推进中医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本评文通过对中医高等院校教学现状分析和MOOC课程与传统教育的优劣,探讨借助MOOC进行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
关键词:
MOOC;中医高等教育;改革
中医高等院校有推进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使命。培养适应未来中医事业发展的人材,要求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医学有更深的了解,有文化思考的能力和国际视野,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理想。我们面临中医高等教育的困境是如何培养人材,培养什么样的人材,如何保持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果继续开展应试教育,继续功利化短视野培养,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不利于中医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动高等育发展和改革,2012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词,国内处诸多一流大学相继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课程。MOOC的开发实践,成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者需要正视的教育现象[1],作为中医院校如何借助MOOC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现状
纵观当今中医高等教育,一方面,从学校层面,中医院校间教学水平差距大,发展中的中医院校在校学生多、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优质教学资源少;高水平中医院校,不同学科间的教学资源也不均衡。另一方面,从教学层面,在教学形式上,师资水准参差不齐,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方法简单;从课程开设上,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的选修的课程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选课需求;从教师对教学投入上,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不鼓励学生创新的发展;从学生角度看,应试教育使他们只注重课本内容,习惯在规定时间、地点学习规定的内容,应付规范化考试。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激情。因此,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MOOC与传统中医教学
MOOC的核心是大规模(Massive)、在线(online)和开放(Open),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也提供交互性论坛,并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者建立学习社区,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为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联系起来。传统的中医教育是分学校分专业课堂教学。
1.组织形式。
MOOC课堂借鉴了传统课堂的组织模式,如按学期开课,按周上课,学生须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与进度,在开课周期内按时完成作业、通过各种测验后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等。传统中医教学是课堂授课为主,为教师灌输式教育,这样的组织方式,学生被动的学习课本知识,应付考试,而MOOC的目的是知识传播,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但学生完成课程相对少,流失率高。
2.教学模式。
“微课”是MOOC的基本教学单元,即视频在l0~20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堂课通常为40~50分钟左右,往往连续两到三节。国家网络精品课程时间也是如此。据调查,学习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的人群,有规律地使用(平均每周一次及以上)的学生只有16.4%,教师只有7.8%[2]。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学习,有效减少学习过程中发生“走神”的现象,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3.学习视角。
MOOC的学习内容除微课视频外,还包括音频、参考书,学习资料链接、测验、作业、交互讨论等。学生可随时随地提交在线“练习”,机器提供即时反馈和评分;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指导学生对海量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内容少,建议的课后学习资料没有具体的监管。MOOC学生在消化吸收知识的基础上整理、创新、分享知识,形成动态发展的开放式学习资源,使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创新者。
4.教学评价。
在MOOC课程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会都被系统“忠实”的记录下来。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汇集起来,形成了庞大的“学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揭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传统教学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评价,内容统一无个性化特点,结论单一,对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5.能力训练。
MOOC注重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培养,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中医教学来说有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实践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临床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二是过渡依赖网络,依靠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缺乏约束性,缺乏人文关怀、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情感的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性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而中医教学有很多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操作技能、临床思维及团队配合。这是MOOC无法实现的教学环节。
三、MOOC对中医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探索
(一)中医院校如何应对MOOC教育
1.认识MOOC是中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医教育要改革、发展走向国际,首先要从教育方式上与国际接轨,抓住MOOC的独特优势,接受其新型的教育技术理念。其次要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进行技术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要转变意识,将开放的教育资源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
2.加强合作与联盟。
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存在差异,要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打破优质资源的壁垒,实现公平教育。首先要加强政府与学校间的合作,加强校校间的联盟,政府、学校共同开发优质的中医教学资源,通过MOOC课程联盟使所有中医院校共享;第二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学校与社会教育服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应用,与门户平台合作开发交互动学习平台,与基础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存储服务以满足高频的视频访问;第三建立学分认定制度,课程的学分认定是中医院校和各类学习平台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志。只有共同认定,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业。
3.加快信息化技术的普及。
MOOC是基于网络在线的学习,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学校要大力开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教师培训。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学校的网络设施设备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真正的信息化,也只有这样MOOC发展才具备条件。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中医课程
1.构建中医特色结构化课程平台。
在课程平台建设上,改变以课堂内容共享的精品课程开放模式。制作课程视频时,依据知识块的特点采用动态、片段、分立的方式。在知识块视频之间,可以插入练习,以强化学习内容[3]。同时增加虚拟实验、实训以及在线病例讨论等内容,以加强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友好的中医式交互平台。
MOOC平台重要的环节是交互功能。交互不足、界面不够友好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轻松友好的课程交互界面、先进的学习辅助工具,是网络学习者的需求,也是优秀课程平台的重要组成。考虑中医类学生感受的课程平台,如名医导读,名医在线交流、名医案例分析等,才会受到最大程度的欢迎。
(三)中医传统教育与网络教学的融合
1.课程教学与MOOC相结合。
中医是实践性较强的高等教育,MOOC模式中,学习者可以用较高的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主动研究探索的能力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少,没有实践机会。结合开放课程在线学习,增加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以及翻转课堂等手段,弥补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4]。我校开展的中医课程校内SPOC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与SPOC学习进行了比较,两者课程考试成绩相近,但SPOC学习者学习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创新意识要更强一筹。
2.转换教师角色,促进信息化教学。
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MOOC教学中三者之间比例发生了变化。开放性教育资源减轻了教师“授业”的工作,但它替代不了教师的解惑作用。研究式教学、知识的更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都依赖教师的不断学习,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课堂教书先生角色[5,6]。中医院校教师应研究MOOC形式与中医课堂教学联系,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的教学体系中,改革教学方式,促使信息化教学。MOOC的出现敲响了传统中医教育封闭的大门,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推动了中医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推进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
作者:文红艳 刘平安 张国民 贺圆圆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2]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究,2013,(3):20-27.
[3]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4.
[4]孙忠梅,吴晓凤.MOOC、翻转课堂与教学流程再造研究[J]成人教育,2015,(6):53-56.
篇10
【关键词】会计人员 能力 培养
会计知识随着客观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会计理论的不断进步导致了会计方法运用的多样化。会计类专业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对学员专业培养教育过程中,蕴含着提升即将成为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其最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工作的质量。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会计教育又往往注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即使设置了一些实训课程,抑或联系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也不能够很好地促进潜在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导致毕业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不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进行最初正确的判断,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提升会计人员的能力,有必要对会计专业教育进行反思,形成培养的正确导向。
一、目前我国院式型教育培养会计人才专业能力的现状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一种行业,教育本身是适合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理应以满足需要为其基本出发点,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专业人员的基本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偏重于理论的灌输和传授,轻视和实践的结合和运用,导致学员不能应对实际问题,形成形而上学的机械思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虽然近年来一些学校也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变革,包括边授课边实习,加大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采取工学结合的模式,还有创建教学实训基地等等,林林总总大家想尽了办法,但是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综合有关专家学者对于我国在职会计人员、讲授会计的专职教师和学习财会知识的学生调查结果来看,会计教育实质上很难被社会所认可。
二、学校会计教育导向有失偏颇
只有正确的战略目标方向才能指引正确的行动。就我国会计教育情况来看,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学会和掌握会计技能操作,学业结束能够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担负相适应的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会计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并能够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熟练运用现代办公条件从事会计工作。两者的相差不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没有实质性差异。学生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不能够很好地运用,教育教学目标从而变得与实际偏离,显得模糊、生硬,不能够很好地实现。
三、会计人员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两类:职业能力(competence)与能力(capability),前者指的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而后者指的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实际情况,会计人员的能力与实践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括起来,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人才的培养上,单纯地强调会计技能
1.教学上硬性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法规,片面地、大量地讲解会计方法(大多是数学知识、公式的运用),而忽视了方法背后的实际运用价值和核心意义,其中包括授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仍是传统教育的方式,例如概念的讲解,特征的介绍,忽视自认为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作用讲解及凭证、账薄等所谓表格的认真分析。
2.教科书的编写往往按照会计准则之规定,结合上市公司的做法,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规范加上各种应对实际业务发生的问题进行业务处理的方法,显得繁琐而冗长。这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接触过企业(更不用说上市公司了),无非考的是记忆力,其内容是艰难而晦涩的。
3.学校教育及社会培训往往注重于学生开设课程的多寡,注重于培训人员数量的多少,不能从本质上去启发学员进行理性的思考,对于具体问题展开有用的分析,对整体素质的培养方面欠缺。
(二)在会计人员培养的质量考核上,院校式教育强调的是速度
通过举办各种比赛、竞赛(单纯的点钞、传票、机械化的账务处理)活动,划定有效范围,在有效的时间段内,按做题正确率的多寡给出分数,判定优劣胜负。目前大赛形式固然是好的,但是导向有点问题,应当以促使学生形成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能力、自己寻求合适的科学的解决方法为重点,就像战场上的士兵面对突然的敌情如何迅速的解决一样,以此为基点来考核,才能赛出优秀学员的水平,才能激发学生多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素质教育上,单纯强调概念式、说教式的会计人员思想道德情操
以不做假账、诚信为其精髓,坚守规范为主要内容,来加强学员的道德品质修养与提高。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功能,没有以切实生动有效的案例来剖析违法后果,仅仅宣读的是国家政策的规定,没有把它视为会计人员的一种精神而必须具有。
四、要彻底的对会计教育进行反思,综合提高会计学生能力。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校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学生差强人意,学生接受的会计知识完整但是机械。这些未来社会的栋梁、人才走入社会中,能否为社会经济单位接受,能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游刃有余,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难怪学校抱怨招生愈来愈难遂人愿,学生厌学的情况不断出现,社会经济单位抱怨虽面对庞大的毕业生队伍仍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学校、学生、企业之间无办法进行有效地沟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学校很努力地进行教学试点改革、变换花样;学生很努力地在教授专家的指引下去背书、做作业,毕业后很努力地找工作,想着高薪,想着条件;企业想要发展,想要合适的后备人才,想要能为企业带来活水的年轻实干家,却大都如大海捞针,难于寻觅。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和思考,反思过程和结果,以期能够有所新得和发现,从而使我们的经济有持续发展需要的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经济才能不断地繁荣而昌盛。
(一)教育必须有自己的明确指导思想
财经会计人才的培养,不是仅靠背一些概念、做一些习题而完成的,也不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能应付差事了事的,它是百年大计,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虽然现在有很多好的教育形式,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忘记了会计教育本身首先是一种思想教育。要树立如实反映、客观监督、作风严谨的思想,没有对会计思想的正确理解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会计人员。学校理应加强这一个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实用性人才培养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才能塑造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才,教育本身才显得真实而有意义。
(二)教育方法需要思考和改进
对于学生的各种考核、竞赛活动、成绩的优劣,不单单地表现在卷面成绩上,不单单地表现在做题速度上,应该表现在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分析上。之所以出现种种怪现象,就是我们的教师、教育方式仍受传统教育做题解答等形式的影响,形而上学的思想仍然顽固地存在于教育者的头脑中。毕竟会计学习与教育在我们国家的出现仅仅是二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积累更多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有理由相信行业教育不同于文化基础课程教育,完全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模式。在会计工作中,任何一名会计人员绝不会和其他会计人员去比赛速度,在人们心目中会计人员水平的高低完全是对于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看法、解决思路及其判断上,以及会计人员的深入分析程度如何。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相适应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当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避免传统教育思想作祟。只有这样,我们距离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才能更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教学上,采取更加积极主动地多种方式
改变过去呆板的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去思、去想,多听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的看法,达到师生课堂和谐的效果,变单一枯燥的教学为兴趣盎然的课堂教学。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融洽的气氛能够促进教学相长。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采取更加实际的教学方法,注重实务操作与训练,带着问题去实习,带着问题去操作,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主动,这样就达到了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成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丽金. 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探析[J].南方论刊,2013(01) .
[2] 范红梅. 试论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 河南科技,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