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乡村支教范文

时间:2024-03-28 16:4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乡村支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乡村支教

篇1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219-1

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速度迅速提高。但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会在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冲突,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并出现各种问题。那么,在信息网络新阶段下高校对农村生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农村生源大学生的现实状况

我国当代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很多是在逆境中成长,经过残酷的竞争中走入大学校门,他们勤奋刻苦,有着较强毅力,不追求物质攀比。但由于受到个人经历、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环境、毕业生走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同学们在完成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矛盾。

首先,由于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历史、社会的种种原因而产生的城乡巨大差异,让来自农村的学生承受了更多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更容易滋生诸如心理等各种问题。其次,从教育因素上讲,由于师资水平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农村初高中阶段对提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很难展开,而片面追求分数和成绩的灌输式教育下的学生大多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从而在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尤显被动,在进入与社会接轨更加密切的高校后,由此导致了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的模糊与困惑。再次,从家庭环境的背景因素讲,以农耕为主的家庭背景的农村生源学生,受到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更为深刻,其思想上的表现更多的倾向于保守、服从。最后,高校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特点,与农村生源大学生所习惯的封闭式、服从型、填鸭式产生矛盾。这种对大学环境的极度不适应,也使得他们对人际关系缺乏信心和信任,最终产生了交流上的障碍和性格上的缺陷。

2 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特点的深层分析

2.1 强烈自尊心与严重自卑感之间的矛盾

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能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艰苦奋斗进入大学,在亲戚和乡亲们的眼里始终是作为优秀分子的楷模。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但是入校后环境的变迁和来自外在的各种压力,又极易使他们从过分的自尊走向自卑。大学同学之间物质水平的悬殊、缺乏其他同学多才多艺的才能,在绚丽的大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长处和自信,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又变得更加自卑,而强烈的自尊心又要去掩盖这种自卑,长期下来使自己变得更加封闭。长期内心的自尊自卑的冲突,往往形成他们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两重性格,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缺乏坚强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失去许多培养能力发展自我的机会。

2.2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冲突

由于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往往有更深层的认识和思考。他们渴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和整个家庭的命运,甚至期待自己学业有成后能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尽一份力,于是他们选择了一条靠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然而近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就业形势变得愈加不容乐观,大学毕业后能否就业越来越没有保障。“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看关系”等一些社会现象也使得他们不断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与城市同学相比,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一无关系,二无经济基础,上大学都是靠竭尽家庭的全部经济能力甚至不惜高利息借贷,而大学毕业后能否就业越来越没有保障,使得自己对未来背负了很大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反差 ,也造成他们心理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3 怎样做好农村生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只要经过教育工作者正确引导和合理栽培,这些学生会茁壮成长并能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3.1 引导农村生源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上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念,我们应当帮助大学生去伪存真,坚持正确的主流导向,运用明确的态度和科学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他们任何时候都应站在时代前列,思想、文化都应体现时展趋势,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使高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大力推进、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在校农村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3 创造一个健康的校园风气

要在高校校园内建设积极向上的学风和校风,创造一个同学们能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和谐校园,消除那些虚荣攀比、盲目崇拜等容易误导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风气。

3.4 注重农村生源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农村生源大学生由于起点低,大多学生文化知识面较窄,综合素养差。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5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关键词: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诺丁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她的关心道德教育理论被认为是后科尔伯格时代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关心”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她的理论得到跨国界和跨文化的接受。在我国,她的关心教育理论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共同话题。

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心主题的缺失

(一)市场化的功利性取向导致关心取向的缺憾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在社会上,人们忙于追求财富,关心事物胜过关心人,关心自己胜过关心他人,关心物质胜过关心精神,关心当下胜过关心将来,导致关心的功利化、片面化和去人性化,出现关心深层动力源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将关心看作是一种美德,而不是一种关心关系,造成关心的动机、目的不纯,从而难以建立和维护关心关系。关心的动力不足、动机不纯、目的不当等因素映射到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具体表现为:教师过分关心学生的知识、技能层面的成长、过分关心学生的当下需要等,教育教学中缺乏真正的、深层次的关心,关心的内容被物化、异化、去本质化,导致了关心取向的偏颇与缺憾。

(二)教育模式的理性化取向导致关心目标的缺陷

目前高校教育面临一种诱惑,那就是尽量在知识、技能层面上确认和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尽量在技术层面上确认和满足学生对关心的需要。试图以解决数学方程式的思路来解决关心问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主要注重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工具性作用,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发展的作用,这种“社会本位”的德育目标严重遮蔽了“学生本位”的德育目标。加之高等教育评估中的知性取向,客观上导致了高校对“知性目标”的追随,忽视了“德性目标”的培养。教育模式出现工具化、理性化倾向。忽视个性化、非理性化发展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问题导致关心者缺位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一方面学生数量迅猛增长给高校教师带来时空矢量上的巨大压力。在一些院校,不少教师疲于应付超负荷的课时、疲于奔走于主校区与分校区之间,基本无暇深入学生宿舍、深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疏于关心学生,与学生形成纯粹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疏离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数量上剧增的学生异质性增强,他们的独立性与个性化倾向明显,但依赖性与从众心理仍然很强烈,特别希望得到师长的关心、指引与帮助,对来自教师的关心,体认的敏感性较强。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现实中,有极少数教师把与学生的关心关系功利化,只关心那些家庭有权、有钱或能给自身带来益处的学生,虽然这只是极少数的人和现象,但是,对体认教师关心敏感性较强的被关心者(大学生)来说,影响却是恶劣的。在师生的关心关系中,大学生(被关心者)的积极反应力是对教师关心行为的一种必需的、最好的回报。否则,教师便会因为无法获得一种效能感而身心疲惫,减少或放弃对学生的关心行为,最终导致师生关系中关心者的缺位。

(四)网络化条件下人际交往情境的虚拟性导致关心值域的泛化,使得关心的具象缺损

诺丁斯认为,关心伦理是一种情境性伦理。在关心中需要考虑的是具体情境中的人、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反应及体念,而不是依据普遍性法则做出推理和判断。网络拓宽了人类交往的空间,网络形成的“虚拟社会”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大学生网民以虚拟人的身份进入虚拟时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诸多关系的束缚,使得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久而久之,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导致孤独、冷漠等不良心理。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是人作为人的本质体现。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电子空间中,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可以实现平等地、开放地对话,但是却难以建立富有人性的交往关系。在异化了的虚拟空间里,师生关心关系得以建立的具体的、真实的情境被抽象化,出现关心氛围缺失,关心具象缺损的局面。

二、“关心道德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

(一)情理交融,彰显非理性精神,侧重“关心道德教育”主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取向

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继承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所开创的传统,重视道德推理过程,认为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充分条件,情感要服从理性。而以诺丁斯为代表的关心道德教育学派则强调动机,认为行为的欲望是第一位的,而道德推理过程是第二位的。道德原则不足以产生动机,理性要服务于情感。事实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同等重要。在教师的向度上,教育中仅仅有“情”是不够的,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具有很强的教育目的性即教育理性。教师要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考虑对学生进行关心道德教育。失去理性的关心是不合适的,同样,因缺乏情感而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更应该摒弃。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道德教育应该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体。在学生的向度上,掌握思想政治领域相关知识,特别是思想道德问题的社会根源,美德的社会构建过程等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原则进行推理,做出判断,进行道德选择,付诸实践肯定是必要的。但现实生活是具体的、人的需要与对关心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的,同样是一个关心行为,用在甲的身上很有效,但用在乙的身上却会适得其反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关心道德教育应该回到广阔的社会情境中去,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时,我们既要注重德育的社会工具目的,又要重视德育的主体本位目的。要注重感知觉、概念、判断、推理及逻辑认识和实践能力等理性因素,更要关注情感、意志、直觉、灵感、需要、信念等非理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是充满温情的、富有人性魅力的一种理性教育活动。因此,做到情理交融,并适时地把“关心”主题这个情感性德育目标彰显出来,给学生提供一个经得起道德检验的教育,教育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必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取向。

(二)“我―你”互信,淡化教师职业意识,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

关心伦理不依赖道德判断,不诉之于谴责和惩罚。关心伦理更重视提高人际关系的道德水平。建立、巩固和完善人际关系是关心伦理的要务。学生们会为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做事,这是事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决定学生们对课程的学习热情。一种关心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们对外部影响和课程知识产生接受性。反思我们当下的道德教育实际,所缺少的正是尊重、宽容、平等与对话。“没有人关心我们”是不少大学生常有的抱怨。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都勤勤恳恳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问题在哪?从教师的视角来看,一定是关心的态度、知识、技巧出了问题,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关心变成了那种包办式、控制式的关心,因而常常受到学生的质疑。甚至是拒绝。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行为无法正确体悟和积极反馈,缺少感受他人关心的相关能力,从而造成教师对学生关心的低效或无效。因此,必须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改变传统的不平等“我―他”型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我―你”型的平等对话关系,把学生看作是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客体和容器;给学生以充分的爱、理解、尊重和关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亲其师”且“信其道”。

建立“我―你”互信型关心关系,淡化教师职业意识很重要。关心道德教育中,师生之间是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关心关系中的双方是平等而互惠的关系,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它不是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是强者与弱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帮助者出于同情、怜悯而给被帮助者施舍和恩赐,关心关系一方的关心者是出于爱、尊重、信任、平等而与被关心者沟通、交流,施以关心。教师一定要抛弃职业意识,而以共同的人类之爱参与到关心的关系中。如果教师把关心学生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教学义务,是为了谋生而做的一种职业,那么教师就会把自己工作范围局限于课堂的狭小的时空中,就容易把师生关系看作是买卖双方的契约关系,就很难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信、互惠的关系,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淡化职业意识,把对学生的关心行为看作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有助于教师回到广阔的生活领域,敏锐地体察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借助自己的教育理性和道德想象力做出关心行为,成为学生生活上的关怀者和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伙伴,而不是道德教育的职业“帮助者”。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只是社会多种教育力量中的一股,淡化教师职业意识将更利于与其他力量相互协调,从人类共同的本性出发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联系。

(三)虚实结合,显隐相渗,营造关心型校园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篇3

关键词: 新时期 人学 问题思考

一、对学生的做人教育重视不够

关注学生的做人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如何做人方面重视不够,效果不佳,问题不少。

1.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关于做人道理的具体化教育。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过程中,教育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平时的教育中很少提到做人道理的教育,有的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而已,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实践当中,都没有具体化的做人方面的教育内容。做人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怎样做人,这些都是关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却认为无关紧要,缺乏这方面的思考和钻研,使某些大学生做人有问题,如有的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甚至制作虚假信息骗取奖学金等。

2.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育关注较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高。为人处世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当今社会,社会交往往往是体现一个人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当前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式对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内容提及不够,认为这些方面是父母应该从小教给孩子的,在高校里面,重点是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当前,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历练不多,人际交往能力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引导不够、重视不够。

3.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诚信方面的教育没有引起重视,诚信教育效果不佳。“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非常重要的条件,没有诚信的人是难以和人交往的。当前,大学生在做人方面诚信度比较差,社会反响不好,比如毕业生在签就业协议时,经常毁约,给用人单位和学校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这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没有起到良好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多注重的是思想上怎样让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上的人”,诚信教育虽然提到了,但是教育者具体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平时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较少。

二、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注重大学生思想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整体思想素养的培养,淡化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方面,教育者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认识不充分,导致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虽然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教育者没有很好地把这一理念实施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本原因是教育者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从实际效果看,由于教育者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因此不少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全面性,甚至是片面发展。例如许多学生重专业学习,轻政治理论的学习;重理工科目,轻人文素质的培养;重书本知识,轻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重休闲,轻体育锻炼,等等。

三、缺乏对学生成长需要的了解

马克思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由此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因素,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实现,那么人就没有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也就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需要是形成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利益是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客观需要出发做思想工作,这是一个明显不足。

在现实工作中,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所关心的事、迫切想得到的东西,都没有真正了解。由于对其所需的不了解,导致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被动,教育者只是注重理论上的灌输宣传,而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者缺乏对学生自身成长需要的了解,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教育者没有从大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爱好出发关注他们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因此,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高低和接受能力强弱及情绪体验好坏等方面,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和内心的认同。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情绪上的变化也不相同,教育者没有了解和关注这些方面的存在,在教育过程中只能是一刀切,不管大学生能否接受,不管他们是否需要这些理论教育,只顾完成任务,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厌恶情绪及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四、轻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方面重视不够,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以来从主观上把教育者自身当做主体,没有很好地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重视,片面强调培养大学生如何遵从社会道德、服务社会等,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独立人格问题。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完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不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把大学生当做教育客体,对大学生的个性了解不够,对他们的个性表现缺少支持。教育者过多地在内心考虑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遵守社会规范的人,对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棱角”看不惯,觉得他们与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现象不一致,对大学生的一些特长和爱好关注不多,这些做法都压抑了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个性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很好地为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条件,缺乏培养个性环境氛围。马克思指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这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大学生的性格不同,导致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不同,当大学生的个性表现非常明显的时候,一些教育者往往没有对其进行引导,更不能为其个性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甚至无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有的大学生喜欢玩电脑、打游戏,教育者一般会持反对态度,事实上,这不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者只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这一行为,他们可能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不会对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

3.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培养学生个性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思想上就对培养学生的个性这一内容没有重视。在他们看来,大学生只要服从管理、听话就行,因而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心理上就没有接受和认同,对学生的个性表现不予认可,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缺少钻研。

五、“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没有完全把学生当做主体存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口号上提出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根本展开工作,实际上这一点做得并不够好。虽然学校一再强调学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教育者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一观念,他们总认为学生就是学生,教育者就是教育者。无形中使教育者高高在上,片面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置于非主体性的客体地位,认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很好地得到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表现在教育者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这表明人作为主体的重要性。有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原则,把自己和大学生对立起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完全重视,因而没有以大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工作,而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缺乏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还表现在教育者没有充分遵循主客体间的互动规律。由于一些教育者没有树立充分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地位没有实现平等,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沟通和互动,他们之间缺乏更多交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枯燥乏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没有更好地实现统一,他们的相互作用就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93.

[2]曾真.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西华大学,2001.

[3]杨亮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5.

[4]邱伟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德育创新的行动指南[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高校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日益提高。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队伍建设、方法、内容、载体等发生了新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的影响,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急待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由于形势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前进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作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1.缺乏平等性理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常是运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灌输,而受教育者只是被动的聆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人以居高临下、严肃有余而亲和力不足的印象,缺乏现代教育平等性的理念,容易引起具有很强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当代大学生的反感,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新形势下,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难以被受教育者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看作是一个被动的教育对象,而要看到他们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选择能力的主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主导、主体关系,同时还要多一些亲情和友情的成分。因此,教育者要思考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选择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重“群体”轻“个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传统的工作形式多停留在开会、听报告、学文件等形式,即使上课,也是不问对象,不分层次,不考虑个性的差异,不因材施教。居高临下的灌输一气,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多数人特别是年青人的心理特点。在内容上很少有超前的理论做指导,只是通过个案、事例的分析来做思想工作。在教育方法上,存在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不利于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3.单一、呆板、无活力。过去的灌输教育由于太注重“灌”,而轻视“输”,不可避免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呈现出诸如不问条件、不管对象、不重艺术而不负责任、不讲实效而胡乱灌输的现象,这样,普遍采用的强硬灌输方式便突显出来。当然必须承认,在特殊环境下,强行硬塞的灌输有其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然而,强硬灌输方法并非唯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有与之相应的,如像温和式灌输、分散式灌输、间接式灌输等多样性的其他灌输方式。要真正将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众所形成的某种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灌输给一代新人,不采用多样的灌输方式,仅凭单一的强硬灌输方法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目的。

4.缺乏民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常采用的是“我讲你听”的“讲听”式、“我说你做”的“说做”式、“我令你止”的“令止”式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完全对立关系,承认的只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而否定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严重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校没有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习培训等,但其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权威性和管理者的身份依然是严重存在的现实,我们习惯于以老师或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通过正面灌输来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不注意调动受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天赋发展受到了束缚,他们逐渐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鲜明个性,遇到问题时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

2.社会环境的变化。由于当今社会变化来得巨大而又迅猛,社会生活中的矛盾错综复杂,有时还很尖锐和突出,大学生自然被社会上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吸引,结果使社会的影响作用迅速增长。[1]社会影响是复杂的,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又良莠混杂,使一些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面对社会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处于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队伍建设落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相当缺乏,且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某大学调查显示,学校的思想教育队伍中真正出身于思政、管理专业的人数不多,而且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的更是人才欠缺。从思政队伍专业结构来看,毕业于思想教育专业的仅3人,占3.2%;管理专业的10人,占10.6%;政治专业的3人,占3.2%;经济专业的10人,占10.6%;法律专业的有37人,占39.3%;其他专业占33.1%。从来源结构来看,目前有69.1%的思想教育教师毕业于本校,虽然从专业接近于学生所学专业,但是这种“近亲繁殖”,没有学科间的交融,专业上的互补,使得整个队伍缺乏活力,结构不合理。[2]

4.领导体制不适应实际需要。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功能,仍然是以政治系统为主来承担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从学校整体工作的高度来认识、规划、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体制,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才轻德、重专业课轻“两课”、重智育提高轻道德教育等倾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

5.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管理考核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虽然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考核机制,定期对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和能力进行考核,但是考评体系不够科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考核对象主要是上级和同事,没有学生参与,因此考核不能做到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由于教师工资和奖励工资大都是按照级别、工龄来确定,考评结果不能真正与工资和奖金挂钩,只是小范围的用于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一定程度上造成考评流于形式,无实质的激励性,达不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致使教师缺乏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通过拓展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教育、进行行为示范性教育、丰富精神性教育和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法等方式来实现。

1.拓展教学手段。一是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拓展。在教学中应采取师生双向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求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彼此合作。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大学生体验到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二是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封闭的圈子里走出来,适时实现教育方法的转变,用开放型的教育方法取代传统的自我封闭的教育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在开放型的教育中经风雨、见世面,而不是将其囿于温室之中保其不受风吹雨淋,促进大学生正确的自我判断力的形成,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三是由“冷漠说教”向“情感沟通”转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渴望理解,渴望沟通,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身份,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交流沟通,做到平等诚心听真话,情理交融讲真理,师生双方架起互相信任的桥梁。

2.丰富实践教育。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3]一是广泛开展社会调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形势为大学生拟定一些调研课题。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瞻仰、老少边穷地区寻访、国情民情乡情调查、优秀校友跟踪调查、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等。二是组织社区服务。大学生们通过服务,能够加深对这种责任关系或道德关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服务的实际效果,能够丰富思想情感;通过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能够强化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组织学生为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3.进行行为示范性教育。行为示范性教育适应了大学生善于模仿、易受感染的特性。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工作作风、人格、品行、仪表气质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常说严师出高徒,“教师的个人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它能使学生产生人格自居作用,而形成与教师一样良好的品德。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八字校训,深刻地召示着每一位学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要用自己的心灵去铸造学生的心灵。

4.丰富精神性教育。校园精神主要指教育理念、传统意识、团体心理倾向等,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事业观,影响着学校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制约着全部教育活动的进展。高校应加强学校精神的提升和再造。应加强高校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使学校领导部门和领导者形成优良的思想作风和民主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学风,克服懒散的情绪和松垮的作风。

5.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法。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4]一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的关键是要丰富网站、网页内容、栏目,努力增强其吸引力。二是利用电子邮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传达党的主流声音。同时,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开展调研、心理咨询和各种竞赛活动。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沉闷抑郁,心理压力大且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三是研制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门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特别是针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软件。高校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以及丰富的网络信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机制,将课程内容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网状设计,清晰地呈现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其有机联系,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是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开发一批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包括游戏软件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翁提云.构建生活化课堂之浅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146.

[2]付丽丽.高校思政队伍建设"三位一体"性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5):40.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一、某些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真正予以重视

首先,高校有关领导要从思想上真正的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培养。这项工作,当然不象学校排名那样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良好效果的显现要经过若干年的时间,但是这样才真正有助于一个大学精神的建立和优秀大学的建成。领导认同与支持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关领导亲自主抓,党委、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辅导员、班主任协同合作。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心得,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于从思想认识上,从根源上去解决,不能简单的以规章制度来约束。要形成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年级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适时的召开各种讲座,平时也要个别的谈话。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将自己工作中的心得,经验,形成书面材料,予以总结。将其中有效的工作办法,形成稳定的政策,加以宣传并贯彻实施。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列入教师编制,按教师系列评定职称,在评审过程中,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以政治、思想、道德的实际表现,理论、政策能力水平和工作成绩为主,对教学、科研方面的要求应同其他学科教师有所区别。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称评定要考虑其所兼职的工作的特点,科学合理地折算工作量,并将其兼职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也作为教师职务评定优先考虑的条件。

二、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一生教育当中的一部分,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而不是全部责任。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承担起学生大学教育应有的一部分责任。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表现出讲实惠不讲理想,谈自我不谈集体的思想倾向,功利性过强,忽略了年轻人的社会责任。当功利性、实用性成为公认的价值评价标准的时候,高校也无力改变这种情况,能做到只是因势利导。

这并不是逃避高校责任的托词。社会是个大环境,学校只是个小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说,要想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成绩,必须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时,也就大大抵消了学校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靠高校单打独斗,力量是弱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社会关心,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体力行,作出良好的表率,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才会有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真正提高。

三、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首先,高校不尽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利益激励机制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投入大产出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冷淡。在教师考核、评职、晋级的时候,更看重的是教学任务量、科研工作量是否完成。尤其科研成绩在对教师进行评价和奖励的时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其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他们承担着全校相关的教学。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再加上课时的压缩,使得他们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疲于应对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无力顾及其它。专职学生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的主要精力和绝大多数时间放在处理学生的具体事物上,如检查寝室卫生,考察学生出勤等。这类工作渐渐成了他们工作的全部,思想教育则无暇顾及。他们更多地是以制度规章来规范约束学生,缺乏耐心细致说理。教育方法也比较生硬,多采用扣学分,禁止参加评优、停课、写检查的方式,缺少深入的思想上交流沟通。这样的做法也只是收到学生屈从于强势的暂时的表面的服从,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三,相当多的专业教师主观上并不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己职责的一部分。他们上课来,下课走,考勤、课堂提问、批改作业、考试成为他们与学生的主要接触方式。而且,一些专业教师存在着轻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倾向,认为无非是讲讲大道理,动动嘴皮子。加上思想政治工作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当然就缺少热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者内在的自觉性和奉献精神,还需要完善这种外在的激励机制。需要在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业务进修方面照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不过各位高校教师也必须记得,“教师”这份职业所包含的精神价值。物质激励应该只是工作动力的一部分,而不应该是全部。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大家共同的身份是教师,大家有共同的身为教师的使命和责任。辅导员、班主任也不应该把处理学生具体事务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工作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虽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惟有在思想认识、理想信念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最终达成教育、引导学生之目的。所以,他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改进生硬的工作方法,真正关心学生,从深层次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由于求知的渴望和对专业教师学识的钦佩,对专业教师极为信服。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如果专业教师愿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渗透思想教育,并与学生多做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凭借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情书”的内容不是对心仪姑娘的表白,而是对公益行业的观察与分享。跨界、团队引导、教练、彼得・德鲁克……这些跨界语汇在长微博中交融、碰撞,显示出写作者的热情:“我们很多人都在和公益谈着一场恋爱,祝大家爱情甜蜜!”

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文字,署名“EV柚子G”的作者刘斌目前最为关注的内容也跟最广大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有关。他目前的身份是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EV)总干事,该中心是一个以支教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公益行动力的非营利机构。

“到农村支教”,曾经是在校大学生眼中一件很酷的事情,多以参与支教为荣,“西部阳光行动”是其中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支教组织。但是随着支教行动的开展,很多问题和质疑也开始出现,例如短期支教给乡村儿童带来的心理落差、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等。2008年之后,“西部阳光”很明确地提出,支教项目更侧重于对年轻志愿者责任感的培养。“这个项目的两个受益群体―乡村孩子和大学生中,我们很清楚受益最大的是大学生,当然前提是更好地服务和应对孩子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成长。”刘斌说。

2006年,刘斌和许多参与过“西部阳光”支教的志愿者联合发起了“华夏志愿者服务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和学习成长的平台。2012年,“西部阳光行动”青年公益教育项目与“华夏志愿者服务社”因为使命相同而合并,更名“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

创办这样一个组织,来自刘斌的成长经历。1985年他出生于吉林农村,自小成绩优异,是全家人的骄傲和希望。顺利考上中国政法大学之后,刘斌却在毕业时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茫。他发现学校很难传递给大学生真实的社会状况和踏入社会后需要的综合能力。这时,大二时因室友推荐而参与的“西部阳光行动”暑期支教活动―他大学生活中充满鲜活色彩的重要经历之一,为他的最终走向定了格。

“因为刻苦读书嘛,所以跟人交际的时间大量地减少,我感觉自己天然缺乏一种能够跟人特别畅快地沟通、聊天、交朋友的能力。但是参加那次支教活动后,突然就感觉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打通了很多,包括跟孩子也是,孩子给的一些反馈,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棒的人。我觉得那种环境中幸福感特别强。”回忆起2006年第一次支教的经历,刘斌还历历在目。

毕业后踏入“西部阳光”的大家庭,刘斌感觉这才是他的“第二大学”。“大学的精神土壤日渐贫瘠,竟然有那么多的‘常识’从未有教授在课堂上提到过,这很难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负责、行动的意识和品格。”刘斌经常在博客中反思和探讨“NGO的品格”、“公民社会”、“多元性别”、“流动人口”、“戏剧教育”、“协作艺术”等话题,“这种源源不断的养分,让我成长为一个更有思想、更有勇气、更有力量的‘纯爷们’。”

NGO的工作经历极大地开阔了刘斌的视野,也丰富了他的思考。“社会发展中,每个人为社会的变化要做什么,社会对于个人本身又影响了哪些?”在价值判断上,他有了新的认知,比如不再以单一的成绩标准来看待过往他那些辍学的同学,“很多人不喜欢学习,但是适合干别的,因为学校并没有那么多空间提供给他。”对于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对他的诚信、大气等品格的塑造,他也有了不同角度的感悟并为此感恩不已。

最初,对于在“西部阳光”的这份工作,刘斌只给自己设定了三年时间,但是,当他越往下走,越觉得再难离开。EV成立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刘斌发现自己想要探索的领域越来越多,而涉及整个青年群体的服务范围过于广泛。摸索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再次把精力聚焦在大学生支教这个细分领域,“我们就是要跟支教死磕。”

面对各方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质疑,刘斌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没有办法给他划定一个特别刻板的方向。我们期待先有这样的(支教)体验,埋下一颗种子,成本非常低,但是可能就开启了他对公益的一个理解。如果以后他想做教育方面的志愿工作,或者有能力了,愿意捐赠,他会首先找到EV。我们把这里作为从大学生到公益角色转换的一个入口和交流平台。”

甘肃大学生王赐洲即是一颗“种子”结出的果实。初中时曾有大学生志愿者到他的家乡支教,本来并没有上大学打算的他,受志愿者的影响,去年如愿考上了首都经贸大学。今年,他将作为志愿者队长参与EV的暑期支教活动。

目前,EV支持全国68家高校社团的暑期支教活动,在北京,有13家高校合作社团。“清华大学一个暑假有一百多个团队来做支教,如果我一个机构一年能服务几万名大学生,这个数量就已经很不错了。”

篇7

葛村小学是一所远离城市的乡村小学,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以及师资力量上,这些偏居乡村的小学仍不占有优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我们举办了这次支教活动,希望用我们的爱心和知识,让这些孩子扩大视野,得到关心。

二、活动主题:

“爱心成就梦想,我们与你同行”爱心支教活动

三、活动目的:

1.帮助同学们发觉自己的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更加热爱学习。也让他们了解更多社会科学知识。让兴华小学学生感到来自师哥师姐的关心和帮助,也让我们支教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2.树起爱心支教的旗帜,带动更多的同学投入到今后的爱心活动中,同时也提高我们支教同学的综合素质,给我们一个展示爱的机会,也是对我们意志的一个挑战,我们不仅仅是教学生们,也在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3.我们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次支教活动,提高自己奉献爱心的意识,锻炼自己的能力

4.增进小学生之间的友谊,使他们更加团结互助,让他们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四、活动参与者:

爱心社社员:黄光标,罗鑫,林欢,许冲,

志愿者:王博,薛梅

五、活动时间:

xx年4月10日~6月1日之间的星期五

六、活动流程安排:

1活动前期准备工作:

活动负责人:罗鑫(联系方式:.....)

活动准备:小礼物(糖果,果冻之类的),准备40个好玩又有意义的问答题及答案,数码相机一台。

2活动环节:

以学为主。第三节课为思想品德课,总课时40分钟,由林欢负责。第四节课为音乐课,开展知识,将支教的同学也分为四个组,每组2人,由1人负责主持。总共有2个环节,第1个是必答部分,第二个为抢答部分,两部分各有20道题,内容包括脑筋急转弯和各类简单的常识和课外知识.回答正确题目最多的组为获胜组,可以获得我们准备的礼物一份,回答错误最多的组要上台表演节目给大家,负责各组小朋友的人员可以给予小朋友及时的提示。

3活动结尾:

支教成员与小学生合影,和他们留下珍贵的纪念。

七、注意事项:

1.注意控制时间,每个人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同时要尽量把内容填满,使得课程丰富精彩。

2.注意和小朋友相处中的态度情绪和表情,要亲和,要有耐心,经常保持微笑。

3.准备的题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4.特别增加和学生的互动,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加入到活动中。

注:以上为本次活动整体策划书,请校方领导审阅,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及时提出商议。

特此

篇8

1月13日,我校校友徐召伟荣获“马云乡村子教师奖”,各大媒体先后报道了徐召伟耐久扎根乡村子,无私奉献的先进古迹,引发社会普遍关注。

人人对支教并不陌生。近年来,各大高校均在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学生们应用假期光阴参加“三下乡”运动。下乡支教是十分紧张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也能常常观到关于下乡支教古迹的报道。如今我们的校友徐召伟的先进古迹被报道出来,人人均被他扎根乡村子、十几年如一日进行支教的先进古迹所冲动。徐召伟的支教内容不仅涵盖了小学的各个科目,他还自掏腰包并借助社会力量为学校构筑足球场,组建足球队。徐召伟是那么地爱他的学生,他和学生心连心,他对学生们的情感也难以用寥寥几词表达。

各人都有梦想,有追求,有割舍不下的器械。徐召伟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中支教十几年,让孩子康健愉快地发展,有一个好的出息是他奋斗的目标。当梦想和现实生活难以两全的时侯,他没有想着如何荣华富贵,他最心心顾虑的唯有在家的父母和弟弟,他的死守始终带着他对父母的愧疚,父母的理解也是他最大的动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曾不停将本身美好的物质生活作为奋斗的目标,直到有一次返回本身就读的小学志愿支教,我才对徐召伟的奉献精神有了加倍深刻的理解。一周的支教很难带给这个学校什么,但带给我的,是无尽的惊疑、心疼、怜悯与悲恸。这所小学的人越来越少,整个学校维持在3-4个班级,一个先生一个班,每个班十几个人…这便是近况。但这个学校不会倒闭,因为剩下的几十个学生完全没有条件去其他地方念书,因为经济和地位条件不允许,他们只能死守,而教书的先生所剩无几,离开的离开,不停死守的也即将退休。这所学校将来该如何成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想,作为学生,进山支教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本身被后进的近况所触动,而是在观到如此近况之后,能为之行动,设法以一种更有效、更得当本身的方法去赞助他们。我相信,当我们心里种下了改良乡村子教导这颗希望的种子之后,这会增加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种子也会在我们的追求和对将来的筹划中抽芽。

篇9

庹蓝兰是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2009年毕业后,她离开男友,放弃在京城待遇不错的工作,带着三个分散多年的妹妹,到重庆丰都县的偏僻小镇中学支教。

【大家看法】

“疯了。”庹蓝兰的决定,让人们不解:男友因此与她分手,同学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三个妹妹也集体反对。

“谁都想走出大山,她却要回来!”妹妹们不想姐姐因为她们后悔一辈子。

太不理性,为了一个承诺,毁掉自己的未来。几年后,庹蓝兰会为自己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

她是诚信的,实现了对总书记的承诺;她又是快乐的,正是她的奉献,乡村孩子获得了知识,农民获得的了力量,乡村发展有了知识与力量的支持。

大学生不能仅仅为了一份职业,而将自己16年接受的教育作为资本在脑力劳动力市场上叫卖。大学生要的是一份事业,一份凝聚着自己思想、信念于其中的开创性的事业。

她勇敢而潇洒地跨出了这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走向了西南那片贫瘠的土地,开始默默无闻的耕耘之旅。

【成长链接】

庹蓝兰,23岁,苗族人,家住重庆彭水县新田乡红旗村。

从她7岁那年开始,妈妈又接连生了三个女儿。1997年正月初六,在外婆家的庹蓝兰得知,妈妈生弟弟时因难产而死。

妈妈去世不久继母就进了门,因家庭负担太重,三个妹妹相继被送人,只留下庹蓝兰。

难忘幺妹被送走的场面。两岁的幺妹常挨养父母的打骂,一年后又被接回家中。庹蓝兰说,幺妹寸步不离奶奶,天天搂着奶奶睡。一天深夜,爸爸又将幺妹抱走送人。幺妹的哭声惊醒家人,奶奶去夺幺妹,庹蓝兰抱着爸爸的腿,苦苦哀求,但爸爸还是狠心送走了幺妹。

幺妹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夜空,庹蓝兰满含眼泪看着幺妹挣扎着消失在夜幕中……

“兰啊,妈没死。”12年了,庹蓝兰常常梦见妈妈总想要告诉她什么,可每次就是听不见。姨妈告诉她,妈妈是放不下她们姐妹啊!

“是百家饭养育了我。”当年,妈妈去世、姐妹分离,庹蓝兰不知所措。困苦时,班主任邓代芳伸出援助之手,精神上鼓励,生活上照顾,让她有了继续读书的勇气;到县城念初中,她没有生活费,汪胜国、廖明、马应文等老师轮流为她买饭菜;逢年过节,同学们争相请她去家中团聚……

【感人一幕】

“妈妈,清明节快乐!”2010年4月5日,庹蓝兰收到干女儿霜霜(化名)的祝福。霜霜不清楚清明节是什么节日,但庹蓝兰心头暖暖的,又想起那个承诺。

2009年7月,庹蓝兰与宏志班的同学发起“大山的呼唤――宏志支教行动”,到丰都县暨龙乡乌羊小学支教时,结识了8岁的霜霜。霜霜刚出生妈妈就去世了,爸爸有病,在外打工。

霜霜的身世刺痛了庹蓝兰的心,她想起妈妈离开后,幺妹每天哭喊着要妈妈的情景;看着霜霜脚上的破凉鞋,她又想起多年前的寒冬,自己穿着一双破凉鞋,双脚冻肿了,奶奶向一个过路叔叔要了10元钱买了一双胶鞋,才度过了那个冬天……

“叫我妈妈吧。”庹蓝兰认了这个干女儿,为霜霜买了一双新鞋,并表示打工挣钱帮助霜霜。

接下来,庹蓝兰与同学们发现,在山区,父母不在身边或没有父母的孩子不仅霜霜一个。这所学校里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孩子出生后,妈妈就离开了这个贫困的地方。

10天过去,支教队伍要离开乌羊完小,霜霜拉住庹蓝兰的手依依不舍:“妈妈,不走好吗?”

“这里有无数个霜霜。”看着霜霜哀求的眼神,庹蓝兰告诉她:“妈妈会回来的。”

【再回首】

“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强本领的最好课堂……希望更多的同学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今年5月2日,总书记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农大学子共迎五四青年节。

总书记的话引起庹蓝兰对未来的思考――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繁华的都市固然令人向往,但妹妹们怎么办?像霜霜一样的孩子们怎么办?

“我下定决心到基层从事教育工作,希望能为山区的孩子们做点实事。”作为唯一的应届毕业生代表,庹蓝兰当面向总书记承诺,毕业后回乡,报答养育她的好心人。

8月底,庹蓝兰放弃不错的工作,不顾同学、男友和亲人的劝说,毅然来到丰都县高山深处的龙河镇中学从事物理、地理特岗教学。

【心灵私语】

“也想留在城市,也想过白领的生活。”庹蓝兰毕业前在京城一家花卉公司找到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待遇不错。但她认为做人不能忘本,没有社会好心人的帮助,没有宏志班这个集体,自己什么都不是,也许只能在山里过一辈子。

庹蓝兰说,在妹妹、霜霜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她觉得,既然社会好心人帮助她改变了命运,她也应该回去帮助更多人改变命运。她没有忘记宏志班100名同学在歌乐山烈士陵园那个“回去建设家乡”的约定。

提起大学男友因为支教跟她分手的事,小庹说,“当时很伤心,但是为了理想,我并不后悔。”

【撞击文章】

一诺千金的女大学生

渴望什么

日前,向总书记承诺回乡支教的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庹蓝兰,放弃高薪工作和爱情,来到全国贫困县――重庆丰都的一个乡镇中学报到,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庹蓝兰说:“我觉得现在的价值观很多元,回家乡支教是我内心的渴望!”

在我看来,庹蓝兰履行的不仅是对总书记的承诺,也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早在大三的时候,她和高中同学一起到丰都一个农村小学义务支教,看了那里落后的教育现状,就决定毕业后还要到那里。这当然与她不同常人的人生经历有关。庹蓝兰小学时母亲去世,父亲重组家庭后,她在任课老师家轮流住宿,考进重庆首届宏志班,最后考入大学。虽然庹蓝兰本来可以在京城享受白领生活,虽然大学男友因为支教跟她分手,但是为了理想,她说她“并不后悔”。

是啊,对于庹蓝兰来说,她已经为自己太多的幸运不知流下多少感激的泪。她吃百家饭长大;她轮宿于任课老师家;她进入不花钱的宏志班读书,没有因为贫困成为教育的弃儿;她考入中国最高等级的农业大学,并作为唯一一名应届毕业生代表向总书记汇报人生经历,抒发豪情壮志;她受到总书记的表扬,并与之紧紧握手。相比于那些如自己一般境遇的孩子,所有的不可能都成为了可能,高薪和爱情的诱惑算得了什么呢?庹蓝兰说回家乡支教是她内心的渴望,然而,在这渴望中我们分明读到的是感恩回报的信念,是改变穷山恶水的落后面貌的决心,是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走出贫困,用知识改变人生的青春理想。

人这一生能做的事很多,但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人不多。庹蓝兰现在月薪只有1500元左右,但是,她在从事着自己认为值得的有意义的高尚事业,她不后悔。庹蓝兰有理由为自己的选择自豪,我们更应该为她心中的渴望祈福:桃李芬芳,爱情甜蜜。

――新华网评

【点评】

文章从庹蓝兰人生经历切入,通过对比,表现了其理想追求,赞美其高尚的品格和感恩情怀。

篇10

关键词:实习支教;思想政治;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34-03

一、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7年开始,山西忻州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及河北师范大学等高师院校陆续开展了扶贫实习支教、顶岗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成功证明了实习支教实习模式的实效性、科学性,也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实习教学教育新模式[1-3]。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吸取各兄弟省份院校成功经验,在南北疆广泛开展了高师院校的实习支教,涉及多个学校和几乎所有的文理术科专业,效果显著。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义、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等内容。

为期一个学期近四个月的实习支教,让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远离校园,远离家庭,深入基层,走进乡村,接触的是相对以往更为复杂的环境、境遇、人群、习俗、思想与文化,面对的可能是更为多变的挫折、彷徨、困惑、诱惑,甚至侵蚀、渗透等恶劣影响,脱离了校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年轻气盛、尚未成熟和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他们而言,决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此外,以实习支教为契机,将其作为落实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有效从课堂教育延伸到实践领域,从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具有极强的价值诉求。

相对“实习支教”创新模式的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跟进略显不足。一方面是实习支教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原有高校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实习支教模式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不足日益凸显。

实习支教模式具有如下与传统大学生实习模式不同的特殊性[4]:首先是实习人数多、规模大、周期长、地域广、布点散。其次是由于受援学校条件参差不齐,指导教师覆盖实习点的有限性,实习支教学生需要逐渐培养和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再次是因为实习支教具有义务性质,而市场经济中有偿劳动的价值观点与义务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学生对实习支教的工作性质还未能深入理解和认识到位,需要学校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最后是鉴于实习支教受援学校所处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差,实习支教学生的物质生活相对是艰苦的,精神生活相对是贫乏的,因此也是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为时一学期的实习支教生活对学生而言必将是严峻的考验。上述的特殊性也就赋予了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和难点:诸如教育主体多元、教育对象特殊、教育途径有限、教育内容复杂等。随着实习支教学生的学习活动转入各支教学校,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支教学校,但是发生的变化则为:单一形式变为多元化,整体统一变为根据学生所在学校的不同具体情况而呈现小范围、多形式、复杂化、分散化的倾向。

目前,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力量缺乏,教育效果有限。由于实习支教点学生的众多、实习支教点的分散、当地交通网络的局限,使得原有的教育师资队伍发挥的作用有限。二是校本教育在时空上的错位。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际上很难在第一时间便有效地作用于学生主体,时间、空间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三是教育途径方式较为局限。实习支教点的分散及多处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条件难以满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便更多地依赖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校缺乏整体统一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四是监管略显薄弱。由于人数有限,学校方面的指导教师很难全面覆盖所有的实习支教点,只是巡回进行分散式的监管,因此在实习支教日常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实时了解,而且对教育管理的回应也就不够及时,还有就是委托监管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

二、新疆师范大学实习支教学生思想状况调研与分析[5]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分配至和田地区各实习学校的新疆师范大学第十三批实习支教学生,涵盖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中文、体育、音乐等理科、文科和文体类专业。随机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回收率为96.9%,有效率为94.4%。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基本信息、国情知识和区情知识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学习汇报的渠道和途径。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在实习支教前后,学生对国情、区情、乡情、民情及实习支教意义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特别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艰苦奋斗精神的认知方面有了显著变化,对其专业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与信念、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意识及师德师能提高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习支教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习支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实习支教让学生在这次特殊的校本外实践教学中更为客观地清楚地意识到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养的层次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结束实习支教返校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效果明显改善。另一方面,这次特殊的实践教学经历,让学生透过基础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一窗口,对区情和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进一步提升了对国情和国家方正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感。此外,在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解决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更为牢固的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得以针对性提升。不仅如此,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现实的是非辨别与诠释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力增强。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会反馈至教师,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成就感,也使得教学变得不再枯燥,而变成师生沟通的桥梁。

第二,实习支教的环境特殊性和条件艰苦性为实学生提供了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实践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当代青少年、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便是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塑造积极稳定乐观向上的意志品格。在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中,实习支教发挥了强有力的实践育人以及推进固化作用。学生在较为艰苦的支教环境中,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洗礼,渡过了初期的难关并适应后,他们对如何在艰苦环境中运用自己的所学所知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和从事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切实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步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一点则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思想情操得到了熏陶、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得到了巩固,锤炼了意志,培养了爱心,陶冶了情操,磨砺了品格,在体会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无形中实现了思想道德方面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化。尽管为时仅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这种弥足珍贵的基层锻炼,却实现了大学课堂难以真正实现的教育目标,即由真切感悟上升至理性升华。

第三,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实习支教不仅实现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的模式突破,还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校本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教师―教材―教室”展开,以理论教育为主。实习支教则借助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优势,形成了实习支教前中后不断线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第四,实习支教使大学生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社会责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也树立了决心。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从基层农村学生上课时期盼的眼神里,实习教师读懂了他们对知识的那份渴望;从学生们恋恋不舍为他们送行留下的热泪和哽咽的哭声中,实习教师体验到了自身存在的那份价值;从学生家长和当地教育部门工作者的嘘寒问暖与亲切关怀中,实习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大学生们在亲身感受这一份份浓情的同时,也增进了基层教育的感情、对贫困农村的感情,并能够进一步正确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大学生在实践洗礼后,回到母校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积极性,无形中也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校风改善。通过实习支教,师范生不仅增强了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也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在基础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三、加强实习支教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意见[6]

1.积极构建实习支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通过加强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内涵建设,积极拓展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平台与资讯传播渠道,以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网络教育作用,切实贯彻落实实习支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模式的构建,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途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做出有益的尝试。

2.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一方面,实习支教前,采用动员大会、经验介绍座谈会等方式方法,加强对支教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与就业指导,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实习支教,他们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责,能够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要做好实习支教期间的思想指导,在实习支教过程中,需要通过指导教师、当地管理部门和班干部、实习组组长,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的动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帮助其进一步巩固教学技能。不容忽视的是,在实习支教结束后,非常有必要针对实习支教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召开实习支教汇报会、实习点经验交流座谈会、优秀实习生表彰展示汇报会、指导教师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习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3.充分发挥实习支教大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他们兼具学生与党员的双重身份,非常了解学生和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因此,在实习支教前要通过思想谈话、组织生活,帮助并促使学生党员进一步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责任,能够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情况,影响身边的同学,引导身边的伙伴,并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树立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同时,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努力做好指导教师的帮手和助手,积极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为实习支教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确定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评价指标。目前,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指标尚未确定,有待完善,设计合理、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实习支教过程中,务必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和品德表现,在当地实习学校的配合和监督下,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学生间开展自我教育和监督管理,力求构建出动态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的就业观和乐观的人生观。

5.加强思想导师在管理队伍中的关键作用。实习支教实践中,不仅需要实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还应该适度地增添和配置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导师。思想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突破常规,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可以是忘年交形式的朋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学们遇到问题会更愿意找思想导师倾诉或寻求帮助,也更易接受导师在思想上的建议和指导;不仅如此,通过与学生长时间接触,这些导师还可以从专业学习角度出发,给予深层次的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才,也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李思殿.实习支教:一举双赢得教师教育改革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9,(25):22-24.

[2]杨挺,覃学健.基于合作教学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改革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197-200.

[3]戴建兵,程浩.探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新模式[J].河北师范的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78-81.

[4]韩泽春,王秋生.实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