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28 16:4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教育之痛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向何处去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与思考 西部农村学校“后撤点并校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 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的发展现状探究 后名校时代的办学反思 慕课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应对策略 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点反思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 发展我国GIS基础教育的思考 中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础教育” 浅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关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措施和建议 反思我国现代基础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思考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6-11.
[3]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师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M].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段成荣.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北人口,1998.
篇2
当前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已经具备了进行文化市场消费的经济能力,但是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当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繁荣乡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研究
1.1 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民观念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倾斜教育资源,创新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有:农民主体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外来文化的借鉴性;长期性与艰巨性。
1.1.1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 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家已经认识到教育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2) 农村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
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发达的大众传播工具和通讯系统,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又是培养人的现代性的重要手段[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广播等传播工具已经在乡村社会普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也逐渐进入乡村社会。
1.1.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社会的居民――农民。虽然当前乡村社会发展迅速,农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中国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素质仍然与之有较大差距。
2) 农村师资力量较薄弱。
目前农村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不高。二是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师资投入方面,一些优秀的教师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教学[3]。此外,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完全比不上城市。第三,农村继续教育发展不合理。
1.1.3 针对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对策
1) 提高乡村文化主体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开展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乡村社区中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化,单纯地欣赏文化,而是要求主动参与各种文化形式的实践。为了满足群众这种文化参与需求,这就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乡村社区文化建设。
1.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现状问题
1.2.1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现状
“十五”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经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并且逐渐形成了“民间自发型文化产业”和“政府推动型文化产业”这两股齐头并进的力量。同时,我国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汉族跟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而少数民族相比较有着更鲜明的特色。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4]。
1.2.2 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缺乏人才,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目前的中国农村,纯文化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少;所有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本应由传统文化产业化带来的诸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等积极作用的发挥。
1.2.3 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建议
1)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本。时兴生态旅游、享受生态文化是目前国内外旅游的一大趋势。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发展文化产业是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激活乡村文化的方式之一。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5]。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改变目前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
3) 搭建平台、连接市场,打通乡村文化消费渠道。要在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同时,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来提供农民文化消费的渠道与平台,培育和疏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渠道,实现乡村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链接,将乡村文化消费渠道平台的建设放在产业的高度来进行培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
2 结论
篇3
关键词: 贫困县中小学体育师资 现状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生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农村学校体育作为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复杂性、分散性、地方性、不平衡性和落后性等特点。因此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本文立足于贫困地区现有的经济现状,着眼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找出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逐项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相应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河北省保定市辖区阜平、易县、涞水、涞源、曲阳五县的100所完全中学(含县中)、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和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特尔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获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制定出适用于全省乃至全国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改革发展的相应对策。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师数量及专职、兼职构成情况。
据调查,按师生比1∶400计,完全中学体育教师数量达标,其中还有超编现象。初级中学、中心小学缺近40%的体育教师。乡村小学的平均师生比例在表面上要好于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但乡村小学还有48%的学校没有体育教师,这与乡村小学规模小、人数少有关。专职体育教师比例偏低,不到60%,尤其是乡村小学平均不到30%。可见,贫困县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基层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数量问题是近期急需解决的,应该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关注。
2.专职体育教师年龄构成情况。
从调查中得知,贫困县体育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40岁以下者占71%,中老年教师日趋减少。但是,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1%,从侧面反映了近几年补充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很大,当地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尤其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另外,也反映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有80%的教师从事体育教学达10年以上,40%的教师达20年之久。他们这种埋头苦干、艰苦敬业,为贫困县的中小学体育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3.专职体育教师职前最早学历结构情况。
从表1可见,学历结构距国家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专科以上学历刚达52%。这说明贫困县体育教师业务进修再提高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4.专职体育教师目前职称结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贫困县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仅占5%,中级和初级以下教师占95%。这可以反映出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师不够重视,体育教师待遇较低,教师的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这势必挫伤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5.专职体育教师职前所学专业情况。
从调查中得知,贫困县专职体育教师队伍中有28%是非体育专业,尤其是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乡村小学中非体育专业毕业教师占50%以上。可见,贫困县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体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传授令人担忧。
6.专职体育教师继续再教育情况。
继续再教育是保障从业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环节。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新的科学知识、科技成果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系统了解和学习新知识,就必须不断通过继续再教育去弥补。从表3中可以看出,贫困县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继续再教育情况比较乐观,尤其是完全中学,90%以上的教师已进修完毕或正在进修专、本科。其它类型学校相对来说要差一些,出现明显的类型差异,但与前几年相比,已有很大改观。所有进修教师的学费都是采用公费与自费相结合的形式。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小学针对教师的学历、职称改革力度很大,体育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进取心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落后的经济状况严重影响了贫困县中小学的发展。
7.专职体育教师科研情况。
科研情况反映一个学校软件设施的状况,是教师对前沿科学了解多少的印证。从表4可见,贫困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很低,学校类型差异很明显,学校类型越低,科研能力越差;教师学历越低,科研水平越低。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配齐专、兼职体育教师是当务之急,增加专、兼职教师数量,对兼职体育教师质量要严格把关;第二,提高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及中、高级职称的比例;第三,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鼓励体育专业毕业生志愿到贫困地区工作,尤其是到基层学校工作,鼓励年轻力壮、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兼职;第四,选拔爱好体育的高中毕业生到师范学校体育专业进修,培养一批新型的、业务水平高、热爱体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毕业后直接返乡任教;第五,广开培训渠道,实行长期和短期结合、脱产和在职结合、公费和自费结合、自办和外援结合,建立健全教研网络,加速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第六,定期、定点由高层次学校向基层学校选派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第七,建议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打破休息日不排课的规律,专职体育教师到就近学校上课,“串乡送健康”;第八,县、乡体育教研员利用假期、休息日共同组织专兼职体育教师观摩优秀教师公开课,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强化科研意识;第九,建议当地政府及主管教育部门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贯彻《教师法》,争取体育教师享有其他教师的同等待遇,改善体育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减少体育教师的非自然流失量,稳定基层体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尚大光,李芬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4):1-12.
[2]曲宗湖,刘绍曾,赖天德.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1):1-8.
[3]李泽群.影响湘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体育学刊,1999,(1):24-26.
篇4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定理支持下,发展的劲头和势头很足,在未来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至今,一直走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并且以较高的发展速度和强度在不断创造者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我国的低碳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实现了“产业化”以及“集中化”的有效经营,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乡村生态环境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遭到一定的破坏;第二,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第三,乡村的基础建设设施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对低碳文化经济建设形成有效的支援。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下,我国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已经表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的新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功能构建的新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开发前提,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乡村地区一致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环节,也是我国保住“13亿亩耕地红线”的关键。因此,在乡村地区进行一切开发活动时,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当地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不能做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低碳乡村旅游的主要作用是在“推动减排、保护环境和经济效益”这三个方面形成良性的促进和循环。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需要关注对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植于乡村文化的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主的基础,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手段”。因此,低碳乡村旅游在发扬乡村文明、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需要相关开发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注重开发配套功能,构建核心发展体系
旅游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晋升文化生活。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乡村旅游功能建设不能单纯只是发展旅游业自身,也需要同步开发周边的配套设施来满足乡村旅游业的拓展发展。例如,可以在休闲配套设施上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可以在日常的额养殖事业中加入观光和采摘等富有农村特色的旅游活动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三)发挥乡村低碳旅游的教育功能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一直是“跛脚”前行,并没有与城市现代教育的理念相融合。因此,低碳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即尽量与城市文明建设实现的融合,开发出彰显乡村文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传播“低碳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进行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根据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结合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首先要树立低碳乡村旅游的价值观,以绿色经济理论为指导,实现乡村旅游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应当建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将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
篇5
关键词:乡村教师;逃离;回归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240-02
在现代化的中国,城市已经成为优先发展的主力,农村则还处于被动的追逐状态,并且逐渐呈现出乡村经济与文化被逐步边缘化的现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的二元割离及价值对立越发明显。尽管为缓解这种对立,国家实行了“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政策,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并逐渐有扩大的趋势。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导致了城乡儿童在享受义务教育资源、入学机会、学习内容、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公平。面对乡村教育的现实性差距,师资成为了决定乡村教育绝地重生的关键所在。“缺少好的教师,感受不到有意义的教育,这才是乡村孩子失学的关键内因。”为什么大部分乡村教师置身于乡土却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最终选择逃离乡土文化与乡土社会呢?
一、迫于无奈,选择逃离
在我国,乡村教师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古代的“塾师”到近代的乡村教师,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各自的一份贡献。但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城市进程步伐的加快,乡村经济与乡村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化,乡村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乡村教师的处境更加艰难。在一份关于97位村小、教学点骨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乡村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与职业怠倦感呈现出三方面的典型特征:工作和生活满意度低、纠结的职业成就感以及教育教学中存在明显的倦怠感。
面对现实的乡村教育处境,乡村教师在职业态度上隐隐发生着变化: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选择逃离还是回归?对于年长的乡村教师而言,面对外界的挑战,被迫选择了“混日子”的工作状态,因为文化生存状况告诉他们,在学校之中,尽管是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前辈”,回到家里,就只是一个庄稼汉,最终只能将自己视为“有知识的农民”,教师的身份只是附加在一个有文化的优秀农民身上的“光环”。当突如其来的城市文化冲击他们的乡村生活时,年长的乡村教师常常表现出一种不自信,一种迫于无奈的“混日子”心理。常常表现出疲于应对新课改,疲于追逐城市步伐的存在危机感,就只能选择维持现状,却始终找不到自己工作的生命意义。对于年轻的教师而言,大部分都是从农村走出去接受城市教育之后又回到农村的个体。在骨子里常常认为上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走出去”、“跳出农门”,融入城市。这种心理自然影了成为乡村教师之后的工作状态,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刚到农村任教的年轻教师表现出对于城市生活的难以割舍以及对于乡村生活的被迫接受,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习惯了城市生活中的灯红酒绿,无法接受乡村生活的恬静淡雅;习惯了城市文化之中的快节奏,无法忍受乡村文化的慢意蕴。对于这样的改变与不适,唯一能做的只有“逃避”,从言语与表情中自然会透漏着对城市的“向往”,从行为中展现着对农村的“回避”。置身乡土,却很少走出乡村学校,融入乡村,融进农民家里,了解“乡土文化”的可爱之处。
乡村教师这种逃离的职业态度,是否真的是迫于无奈呢?是否是他们真正的出路呢?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与核心点是乡村教师对保持乡土并作为生命存在的“根”――乡土文化的基本态度。如何面对城市化进程之中的“乡土文化”,如何重建乡村教育之中的“乡土文化”是由逃离转向回归的唯一出境。
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中提到:“身体精神都染了病的人,快去做五六年农夫吧。人生的堕落与物的腐败一样,物虽腐败,只要置诸土中,就能分解成清洁的植物养料。人亦然,虽已堕落,只要与土亲近,就能成为清洁健全的人。”面对社会转型,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文化逐渐边缘化的当下,乡村教师最好的坚持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真正的亲近离自己最近的乡土,置身于乡土文化,摆脱“乡村中的异乡人”的头衔。
尽管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统一进程,它代表着人类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程度。当下中国农村不断的加快自身城镇化的进程,使得“乡土文化”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中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在做着一些适应性的调整。“乡土文化”开始敞开心扉,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深层含义,并且在城市文化的猛烈撞击下并未遗失自己。
三、保持乡土,回归本真
先生早在1974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中就开宗明义地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其原因在于要从基层上增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殊性暂不提及,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的基层。”可以说,中国的基层还要看“乡土社会”,在中国它不仅仅被视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还应作为个体精神存在的“根”。离开了乡土气息的乡村教师就好比离开了水的鱼儿,要让他们如何生存和保持活力!离开了乡村教师的乡土就好比一个人的心脏失去了动力,尽管他(她)的四肢十分强健,但也只能是一个摆设。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乡土教育离不开乡村教师,乡村教师更离不开乡土文化,保持乡土气息,回归教育的本真,做“最美的乡村教师”。
“最美的乡村教师”能够在遭遇文化困境的状态下,保持那份自信。一方面,对现代文化有全新认识,将好的东西教给学生;另一方面,不忘本且记得生他(她)养他(她)的那方水土,回归本真去理解乡村社会与乡村文化,了解农村孩子及其家长的期盼与渴求,真正与他们心连心。“最美的乡村教师”会尝试“走出去”与“请进来”。选择扎根乡土,寻找乡村文化的真谛,走进村落,走进田间与地头;选择活在学生中,也活在乡土与村落中。注重将学生与家长也作为乡村教育的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活教材与学校建设的参与者。
四、结语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的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直接受惠者和成功者,作为优质乡村教育的代言人,作为曾经借助乡村教育实现自我身份转化的人,有义务回归乡土,担负起从多元文化视角下营造共同文化圈的重任,自由的、乐于奉献的、相互促进的成为乡村文化圈中的“局内人”而非“局外人”。
参考文献:
[1]朱小曼.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1-157.
[2]张莉莉,林玲.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境遇:倦怠与坚守――对97位村小、教学点很骨干教师的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1):16-20.
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强盛兴衰有着决定性作用。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是我国教育长期的口号和长远的目标。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雄厚,这必然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村人口的比例大也会对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因此农村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行农村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我国现行农村教育有很多积极的因素正激励着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1、调查概述
1.1、调查目的
农村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次走基层调研的目的在于实地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其中的问题找到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1.2、调查对象:4所乡级中心学校、6所村级学校。
1.3、调查方法: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通过实地观察法、文献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①实地观察法:利用假期时间分别对10所学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了解,在观察过程中收集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一些资料。
②文献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认真阅读和分析了部分学校相关资料,还阅读了国内对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以更好的服务于本次调查活动。
③访谈法:调查中和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孩子们进行了交谈,向他们详细的了解了各学校的相关事宜,同时向他们请教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意见和看法。
2.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总的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师资队伍问题严重
根据调查发现,一是大多数农村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他们文化水品低,专业知识缺乏,知识储备不足,学历低,许多教师未受过严格的教师培训,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微机、音乐、美术、劳动、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
2.2、留守生增加,隔代抚养兴起
在这次的调查中,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多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婆婆抚养。于是并出现了大量的“留守生”和“家长”。由于子女和家长长期的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的这一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学习成绩下降。
隔代抚养兴起的最大的缺点是:老人力不从心。这主要在于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并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辅导孩子的功课。还有就是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纵容、溺爱孩子,管教不严,这使得孩子不良学习和行为习惯较为突出;再加上与长辈的沟通不足,使得老年人不易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不易察觉孩子的不良思想苗头,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3.3、农村学生人数减少,招生困难
近年我国农村人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就拿伍通小学而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只有8个孩子,而今年一年级因为人数太少根本无法开班授课;二是由于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迅速和进城务工子女以及部分农民的先致富,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区的小学去就读。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了中学可以在城里就读很多已经转学,就拿我们村来所,好多家里经济条件好的都在县城租房子带孩子上学,这样不但使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搁置,也造成本镇初级中学生源的断层。
2.4、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
破旧房、危房较多,校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除了柏家镇中心小学和龙江完全小学两所中心小学以外,各村小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旧房、危房存在。虽然现在这几所村小学都不在是之前的土胚房,但是房屋的建筑质量很低,例如伍通小学下大雨还存在漏雨的状态,门窗也部分破损。
3、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教育水平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要使得教师的整体水平提高,一是国家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才能留住优秀教师继续在农村任教;二是应该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索质,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三是积极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教,提高乡村教师师资水平。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思想意识
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要让父母认识到对于孩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其实父母也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老师。
3.3、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的关键在于教育经费短缺,建议采取以下方式来解决:一是通过中央加大投入、地区配套供给、多渠道筹措等方式来筹集。二是鼓励社会办学。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号召更多的人去关心、关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社会力量办学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国家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民营及各种民间组织和个人资助农村基础教育。据悉,桂花小学一切办学设备都是某企业全部捐助的。
除此之外,国家应该设立农村基础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校舍改造、教学设施配置,同时要不断扩大校园绿化和校园建设,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静、安全的学习环境。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村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教师、家长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贫困地区 社会实践 基础教育 策略
一、引言
目前,中国教育改革遍及全国,但部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本文以河北省阜平县八里庄小学为例,论述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相关对策。
二、八里庄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综述
八里庄小学由1996年希望工程捐资50万所建造,学校有一间厨房,一间微机室,一间器材室,一间图书馆(图书馆有1000余册图书)。但是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不是很高,主要因为设备陈旧而不能使用,或疏于管理而闲置,因此这些设备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学校由于场地和教学、教师资源的限制,学校没有操场,没有体育、实验、音乐等艺术课程。八里庄小学共有学前班和一到六年级共7个班186名学生,其中教师10名,大多数老师直接教授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其中部分老教师只有高中水平。而且因为当地的经济水平,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我社会实践团队对八里庄地区300余名家长的文化水平进行了随机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没上过学的家长占13.13%,小学文化水平的家长占48.85%,初中文化水平的家长占25.17%,高中文化水平的家长占6.72%,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家长仅占3.13%。造成当地教育水平落后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家长的学历水平有限,难以辅导学生们的课后作业,同时家长对学生的家庭作业关注不够,还有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学生跟随家中老人一起生活,老人们的文化水平非常有限,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辅导学生的功课。为此我社会实践团队还深入走访调研了八里庄小学、西刘庄小学、龙泉关小学、龙泉关初中、阜平县中学,对各个村庄进行相应的考证,并根据阜平县教育局所提供的资料,对于各个年纪阶段学生的辍学率进行了统计,如下表所示:
三、八里庄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教师教学水平有限。通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不高,教案缺乏个性和质量,多数是“以抄代之”。教学观念陈旧,模式化严重,自我学习的意识不够。同时,部分教师教育方式粗暴,尤其是在乡镇学校,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有部分老师只是临时工转正,自身的文化素养难以满足21世纪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家长观念陈旧,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县城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很重视,为了自己的孩子选择好学校,他们甚至将孩子送去外地读书,但这仅是少数家庭。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尤其是在山区,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学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接近70%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教育学生就是学校的责任,这对孩子的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小的阻碍作用。从家访中得知,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好,还不如到社会上去赚钱。因此并不支持学生去学校读书。乡村的学生们放学回家,家里的和田地里的活都需要他们去干,学习时间很少。
(三)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资源严重欠缺。相比教育发达地区,八里庄地区教学条件仍较为艰苦,尤其是在乡村的一些学校,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许多优秀出色的教师不愿意一直埋没在那里,而留下的教师很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教师。学生的学习范围仅限于书本知识,教师的授课范围也仅来自于课本,没有足够的资源提供给教师来进行个性教学,为此学生的文化生活单调,学习生活不够丰富,从而影响了学生受教育水平。
四、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对策
(一)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大量优秀的本科、研究生人才。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都对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这些财力物力绝大多数分流到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学生的补贴上,而对教师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也是导致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这里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自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要提高教师待遇和完善福利保障制度,让教师安心并乐于教书育人,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同时要注重教师的梯队建设,吸引大量优秀的本科、研究生双语人才来从事教师职业,这样可以给学校带来活力和新鲜血液。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要合理投入培训资金,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经常举行学校之间、乡村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会,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唤醒部分教师为人师表的觉悟。利用寒暑假时间,让教师走出去,到高等学校或专门的教育机构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同时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和学校还应鼓励和提供便利条件让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三)加强对教育的宣传力度,改善学生在校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面对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家长明白教育的好处,从内心全力支持学生上学。做这一件事,只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与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落后思想作斗争。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多数学生因上学路途遥远,没有吃早餐的习惯。现在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此下去他们的健康必定会受到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也将会受到影响。
五、结论
本文以河北支教的调研情况为依据,详细的论述了如今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对应策略。对以后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策;连木沁镇库木买里小学;
1.前言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我过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想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工作。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新疆民族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目前,民族地区非常重视学习汉语,佐为我国族际共同语汉语教学也面临着改革,社会的需要和学习汉语的目标对乡村地区汉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与整合,对于提高乡村汉语教学水平有着总要的作用。
2.学校情况
2.1学校历来
库木买里小学是一个全乡教学质量较好的小学之一。学校现在拥有的基本教学面积是991平方公里,共有7个教室(其中一个是学前班,双语班两个(一年级,二年级),普通班4个(3年级――6年级),实验室1个,图书馆1个,库房3个,会议室1个,办公室4个等等。
2.2师资情况
库木买里小学现在教师共有14名,(女教师11名,男教师3名),其中汉语老师3名,语文老师3名,数学老师4名(其中一个在县里进修),体育老师1名,品德修养老师1名,实验室管理人员1名,学校安全负责人员1名。
3.连木沁镇哭木买里小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村小学汉语教学也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正外在深刻的革命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改革的深入,目前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目前我村小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3.1师资的缺乏
师资队伍的缺乏对库木买里小学的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库木买里小学现在拥有的教师总数为14名,其中汉语教师为3名(其中只1名教师是汉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另2名教师是不是汉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汉语教师的缺乏问题对库木买里小学的汉语教学质量来说是一个着重性的问题。学校领导为了解决汉语教师的缺乏问题,只得将其他学科的,汉语水平较好的老师安排上汉语课。
虽然学校领导通过将汉语水平较好的老师安排上汉语课的方法来暂时解决教师缺乏问题,但这中策略实施以后引起了此校汉语教学水平的退步现象。
由于汉语教师缺少,只得其他学科老师上汉语课,甚至数学老师同时当汉语老师的状况有时存在。其他学科老师上汉语课时虽然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合理,老师起码拥有将汉语课教得很全面的能力,但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库木买里小学的汉语教学质量引起了负面作用。学生学习汉语的结果达不到学习汉语的标准程度。比如:
3.1.1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发音不准现象
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显现学生发音不准,因为其他学科教师授汉语课时发音不准,常常忽视对声调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作用,所以直接采用看拼音读生字,生词,给学生译成维语的教学模式来授课,因此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3.1.2汉语教学中汉字笔画顺序不准现象
其他学科老师上汉语课的时候,虽然老师的汉语水平多么好,讲的很全面,老师的板书很整齐,写字多漂亮,但汉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有时老师的笔画顺序不准的问题。有些汉语老师汉语教学中对汉字的笔画顺序是否准确等方面不太讲究,结果小学生写汉字的时候也有出现这中错误。
其他学科老师上汉语课的时候,虽然老师的汉语水平多么好,讲的很全面,老师的板书很整齐,写字多漂亮,但汉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有时老师的笔画顺序不准的问题。有些汉语老师汉语教学中对汉字的笔画顺序是否准确等方面不太讲究,结果小学生写汉字的时候也有出现这中错误。
3.2汉语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由于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有关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的知识,使得我村母校的汉语教师不能够很好的做到因材施教,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3.3汉语教师缺乏提高自身的时间和机会
小学汉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整天}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应付考试,很少有进修学习,自我提高的机会和时间。不能及时获悉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致使我区大多数汉语教师仅仅是以名“经验型”,“幸苦型”的教书匠,而不是“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
3.4学生缺乏学习汉语的良好的语言环境
3.5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我村小学汉语老师过分注重灌输,过分以来课堂和知识讲授,忽视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和学法指导,结果是学生一旦离开课堂或学校不知复习。
4.应对策略
4.1加强师资队伍
县级教育局加大教育改革,提出相当有效的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招聘一批优良,能力出众的有事业心,责任感,乐于为教育奉献的青年人,加盟该县的师资队伍,共创鄯善县教育的美好事业。从根本上解决我村库木买里小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此校的汉语教师缺乏的问题。
4.2上级教育部门重视普遍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完善知识结构
教育局首先要招聘专业对口,学业优良,能力出众,高素质的教师,分配到各个乡村汉语师资缺乏的学校;对于已经在校的老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大量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方面的书籍,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作为学校努力给汉语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与其他重点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机会,努力从其他学校优秀教师那里学习,并做到取张补短。
4.3学校领导支持教师不段提高自身,并且重视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重视提高老师的普遍素养,是提高库木买里小学汉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首先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对维吾尔族乡村学校来说,汉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在促进农村地区“双语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4.4教师应该注重课前预习,可后复习和课外活动,努力补充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缺乏问题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如果学生学习的兴趣越高,那么学习和探究的效果就越好,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不仅注重课堂教学,对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课外活动,而在课堂上应该定期给学生组织各种形式丰富多彩(唱歌,朗诵,讲故事,游戏,猜谜,演讲比赛等活动),这样可以营造形象生动,轻松愉快的交际情景,可以弥补我区部分地区汉语环境不够好的缺陷,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叁与欲望,发挥小学生好动活泼好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叁与和成功的愉悦,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4.5教师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应该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汉语能力也会提高。
搞好汉语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上至领导和教育部门,下至广大教师和学生艰苦奋斗,齐心努力,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艺术,最终才能实现“民汉兼通”的教学目标。
汉语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应注重合理的布置家庭作业。这利于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一个方面。中小学生几乎天天有家庭作业,而汉语老师应该如何布置作业才能达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呢?
4.5.1应与课内教学相关
家庭作业是课内教学的继续,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与课内教学相关的作业不仅仅意味着复习学过的内容,也可以是扩展,深化课内教学内容,还可以是创造性拓宽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或者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汉语教室布置作业要明确目的,不要让学生感到作业纯粹是浪费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4.5.2应保持趣味性
重复机械性的家庭作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内在动机。
4.5.3应数量适当
超过了一定量的家庭作业非但不与学生成绩改善相关,反而还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学生身体发育,成长;使学生产生焦虑,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干扰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其他活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5.4必做和选做相结合
同一班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应忽视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从完成作业中获益。
5.结语
加强提高维吾尔族乡村小学汉语教学质量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能科学实施,必将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和双语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汉语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少数民族学生提高自由运用汉语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传统汉语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做出实事求是的对比分析,对乡村小学汉语教学观怎的改变以及在汉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有效地消除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因素,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区域类型、布局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天津市“双城双港”战略的实施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推进,滨海新区正在由原有的产业功能区为主的发展模式向综合性城区转型,并将逐步构建“多中心、多组团”城市地区的布局模式。基础教育设施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服务设施是滨海新区转型期的建设重点。
根据总体规划布局结构、人口发展与分布特征,编制基础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是指导基础教育设施科学合理建设的主要保障。规划编制内容涵盖了中学、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和附属教育培训机构等。
1 滨海新区基础教育设施现状问题
近几年,新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设施,全力推进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滨海新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滨海新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随着示范镇新农村的建设,各乡镇学校的硬件条件也有了极大提高,达到了天津市居住区配建设施要求。经过政府多年的投入,中小学在数量和布局上基本覆盖了现有居住区。截止到2011年年底,滨海新区常住人口253.66万,高中23所、初中44所、小学85所、幼儿园97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行政事权划分的相对独立性,导致各区在民生设施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特殊要求。规划应当通过对特殊矛盾的分析,制定规划方案,具体解决各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本规划在现状问题分析中,按城市的不同区位和发展时序,分老城区、新建区和村镇区三种区域类型进行总结,以便在规划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1老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存在的问题
这一区域类型的特点是学校配置相对完善,教育设施在服务半径上能够基本覆盖,但是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存在用地规模不足,没有空间发展余地等显著问题,如图1。在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如下:
①学前教育
老城区的国办幼儿园数量较少,分布也不均匀,部分学校由于规模较小,超班额问题严重;大港油田等企业办幼儿园数量和布局相对合理,基本可以满足居民求学需要。
②小学
老城区的小学布局基本合理,学校的分布与人口密度一致;但部分小学的建设规模较小,配套功能设施不齐全;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像浙江路小学等学校超班额现象较突出。
③中学
老城区的中学布局基本合理,可以满足居民就近入学的需求;高中用地规模充足,初中部分学校规模不足,设施配套参差不齐。
1.2新建区基础教育设施存在的问题
新建区指的是城市新开发的地区及大片更新改造的地区。滨海新区设置了9大新建独立功能区,包括北塘、生态城、空港、东丽湖以及响螺湾、于家堡、大沽地区等。教育设施由各功能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些新建的功能区(如空港、生态城等)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相对超前,在用地和配套设施上都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全可以满足功能区内居民的需要,参见下表。
表1:新建区部分中、小、幼学校情况一览表
但在滨海新区的新建区中,还存在一类区域——拆迁改建区,这个范围内的特点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小区逐渐增多,但是教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短缺,大部分学生依托老城区入学,给老城区学校带来很大压力。如大沽、工农村等区域的老学校大部分已拆除,新规划的学校却尚未建设,原地区的学生被分流到老城区的学校就读,造成了部分老城区学校超班额运行。
1.3村镇区基础教育设施存在的问题
村镇区指的是目前涉农的街道、镇、乡等。村镇的学校主要依托村庄设置,在布局上较为分散。
①学前教育
村镇区的学前教育大部分以民办幼儿园或小学附属学前班为主,且分布不均匀。
②小学
村镇区小学布局依托现状居民点,基本满足需求;示范镇中的小学建设规模基本符合规范;部分村里的小学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齐全。随着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移动,导致生源减少的效应在村镇区显著。
③中学
初中布局基本合理,在硬件建设上基本均衡;高中在村镇区分布较少,村镇区的学生均需到城区就学。
1.4滨海新区基础教育附属机构存在的问题
滨海新区缺乏一些必要的基础教育附属机构——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教师培训机构具有教育行政部门办公、以及教研、科研、教师培训、成人教育、考试中心、电教中心、信息中心、教育督导等功能;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为中小学生学工、学农、学军的实践基地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教育基地。
2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原则与策略
按照现状分析的问题出发,对老城区,新建区,村镇区提出不同的布局原则及发展策略。
老城区---整合资源、提升水平
由于老城区的学校建设时间比较早,对于规模较小、设施不齐全的学校,应因地制宜的结合周边用地适当改扩建。对于周边用地紧张的学校,则进行保留,适当提升硬件水平,争取全部达标,起到示范的带动作用。
以核心区老城区为例(见图3),新村和新港地区的学校伴随居住区的建设布局已相对均匀,但部分学校由于建设时间早,规模较小,学校周边用地也已建设成熟,改扩建难度很大,可结合相邻新河和新港船厂地区拆迁改造规划设置规模较大、设施较齐全的学校,以缓解老城区的就学压力。
解放路商业区是滨海新区现状商业中心,根据其最新城市设计成果,远期将拆迁部分住宅,从而达到扩大商业规模的目的。伴随原住宅的拆迁,居民也会减少,专项规划将拆除一中心小学、七幼和十幼等学校,以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作为滨海新区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由于区内有大量在天津投资或工作的外籍人员,因此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得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教育机构发展向国际化发展,呈现出高端与多样的发展模式。开发区内基础教育特点是国际化、建设超前,在专项规划中对开发区内的现有学校进行保留。
新建区---统筹协调、同步建设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新建区的学校要开拓创新,高标准规划建设,以政府为龙头,各功能区管委会为主体,建设学村试点,最终形成基础教育设施与新建区同步建设。
以中部新城为例(见图4)。中部新城规划定位为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宜居新城、创业新城、活力新城、生态新城,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60万居住人口。专项规划将其划分为6个组团,学校布局结合近远期用地开发设置,同期配建学村1处。学村作为新建功能区的先期配套设施,具有几个特色:
(1)高标准、示范校区,政府开发建设;
(2)集中建设,中小幼齐全,带动地区发展,解决前期配套;
(3)配校车,食宿等,解决周边稍远地区,扩大服务半径。
村镇区---均等化布局
所谓“均等化”并不是完全的平均,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地域分布的角度上看,均等化应是维持所有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低于某个预定的基准水平,以保证居民基本的机会平等,不因其居住经济条件落后而受到损害。均等化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村镇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的均等化应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地区优质学位的集中相结合,以优质学位促进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的推进来增大优质学位的覆盖人口范围,从而最终达到绝大多数居民能方便地均等化享受高质量基础教育设施的目标。结合示范镇规划及村镇体系布局,适当整合、集中各类学校,原则上不再在乡村地区增加学校数量,但应提高学校的硬件水平,全面达到建设标准,并考虑校车等后勤配套扩大学校的服务范围。
具体来说,幼儿园应符合人口分布特点,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在街镇所属村开办分园,全面推进标准化农村幼儿园建设;小学:原则上不再在乡村地区增加小学数量,远期应逐步将小学生集中至示范镇就学。小学应在交通便利的位置结合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学校主入口附近100m以内应设公交车站;中学:原则上不再在乡村地区增加中学数量,远期应增加农村地区中学生寄宿比例,逐步将中学生集中至示范镇或城区就学。
以南片区村镇区为例(见图5)。南片区的中塘镇与大港城区接壤,紧邻大港石化基地,总面积89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是大港重点示范镇。在专项规划中,对中塘镇的新建学校适当扩大规模,整体提高硬件水平。对于太平镇、北抛村、徐庄子和窦庄子等现状村镇的学校,近期采取保留并适当整合、集中,远期根据滨海新区示范镇规划及村镇规划,结合居民点布局合理配置学校。
3结论与启示
基础教育设施作为城市最重要的配套设施,必须提前做好规划,迎接城市转型期的挑战。现状分析是编制规划的前提条件,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也不例外。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首先要进行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按不同区域类型分析目前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其次,制定合理的布局原则与策略,结合老城区改造、新建区建设及村镇区迁村并点等配套设施的布局,解决现有学校空间布局的主要问题,同时与控规结合,落实新学校的规划用地,最终真正合理有效地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为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剑锋.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新城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研究——在大兴新城规划中的研究、发现与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07(2)
[2]陈武 张静.城市教育设施规划探索—以温州市城市教育设施规划为例,规划师,2005(7)
[3]胡永红 李莉.从基础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引发的思考,2006中国城市规划论文集,2006
[4]初云宝.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规划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4)
[5]王悦. 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山西建筑,2009(1)
[6]张京祥 葛志兵 罗震东 孙姗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_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城市规划,2012(2)
作者简介
邢燕,女,1982年5月,硕士,天津渤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篇10
【关键词】地域性 小学建筑 改良
冠洞小学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景区内冠洞村寨中的一所侗族小学。小学建筑位于全村寨的最高处,学校视野较好,可俯览整个村寨的民居和田野,且周边植被丰富,临近校门的山坡上,木楼民居沿等高线呈点状分层布置,地域景观环境较为优美。因此基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理念,笔者多次对三江景区内侗族村寨中的小学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后,最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冠洞小学,对其小学内的场地与建筑提出改建方案设计。通过此次改造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改造实践的启示与反思
冠洞小学改造是以满足侗寨小学功能和安全性为前提,低造价,增加和保留建筑的地域性元素为理念。改造具体从材料、屋顶形式、建筑色彩、门窗、楼梯构建、围护结构、功能空间和过渡空间等方面着手,应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工艺的营造手法,既满足冠洞小学的使用功能,达到建筑的可持续生态性,又能让冠洞小学与周围侗寨建筑景观相统一协调,达到继承和保护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目的,有示范性作用。通过冠洞小学的具体改造案例所得到的启示,反思当下整个乡村小学建筑所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这些在偏远山区的侗寨小学普遍存在教学条件差,资金缺乏等现象,还面临着学生生源流失,乡村师资力量不足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因它们所处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特有的少数民族建筑和民风民俗,再加之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许多侗寨小学已经成了旅游区中的小学或是旅游区必经之路上的小学,所以在侗族的新农村建设中有其特有的展示面。改建侗寨小学具有一定的普及意义,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如何重新吸引人们关注侗寨小学的维护和发展。
二、改造模式的建议
针对这个实践改造项目带给我的启示和反思,我总结并提出以下五点有关侗寨小学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作为其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供参考。
1、满足建筑规范和功能要求,尤其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环境和教师配备资源的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民族教育只重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1]如果学校有条件开设比如学习侗族乐器芦笙这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吸引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点,就能传承本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教育。其次,为了更新教师资源,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来乡村小学教书,学校应适当配备教师休息室等待遇条件,尽可能满足教师需求,留住乡村教师。
2、重视建筑细节设计,提高安全性和改善卫生环境。
例如小学建筑的安全体现在楼梯间的栏杆、扶手等细节的设计上;门、窗尺寸的推敲应符合儿童人体使用方便的尺度;厨房、餐厅讲究配餐和就餐的卫生环境。这些都是应在设计中着重考虑的范围。
3、效法自然,尊重地方传统经验。
建筑的外观设计应与地域性的传统建筑群相统一,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就地取材,尊重自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地居民有传统建造模式和技术,懂得如何利用自然和顺应自然,现代建筑技术和地方传统经验相结合,是改建的一种重要手段。
4、降低造价,节约成本,保留原生态意味。
经济条件是一切改建之本源与前提。“经济环保”是新农村建设中可行性最高、最有保障的长远性建设思路。因此建筑尽可能少拆除,减少开销的同时,还能保留原味,再利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和工艺加以改造。用这种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提升审美趣味感,也是提高关注度的一种途径。
5、提高建筑的使用耐久性。
在保留地域元素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侗族干栏式建筑材料木材的防火等使用耐久问题,所以必须适当结合现代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的防火性能,以便更久使用。
三、小结
作为侗寨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建筑之一,首先值得强调的是侗寨小学是一种最让设计师承担起责任感、使命感的建筑类型。它不仅为乡村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是乡村建设和发展象征,更承载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其次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当今时代下的侗寨小学应当是安全性与地域生态性并存的建筑。满足他实用功能的同时提高他的文化传承价值和受关注程度,是乡村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侗寨乡村小学的的受益方不仅仅是村寨的学龄儿童、乡村教师,更是整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的希望。作为建筑师和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外观,当地的经济条件,建造的方便性,实用性和安全性能等实际问题,而且要思考和关注如何吸引青年教师,如何留住学龄儿童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用建造的理念将两者综合起来才是可行的设计,可持续的设计。
此次改良设计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暂时只是在设计和探索阶段,如果在实际工程实施中,还需要更多的现场数据支持和结构构造技术的支持;再加之当地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建造,在方案实施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补充和调整,现阶段不可遇见的问题还会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解决。
身入场地,谦虚地对待场所之中的人与物,向大自然学习,向地方经验学习,整个设计改造过程使我很有收获。这次设计实践既是我对地域性建筑理解的一次诠释,也是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建筑在传承中创新的又一次认识,一个既具有本土性格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农村教育建筑就是此次设计我最想要表达的。
【参考文献】
[1]陆景川.保护失传的民族文化[J].新西部,2006 (2)
- 上一篇:初中生消防安全教育
- 下一篇:中小学教学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