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8 16:4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首先,授课教师更具亲和力。教师用语言、体态、表情、眼神、手势甚至包括人际距离等信息,在情感上与学生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构建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中。其次,教师的倾听意识明显加强。对话情境中教师的“话语霸权”的倾向得到很大改变,大多老师都能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了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显得更加强烈。
再次,师生合作意识更加鲜明。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深入学生中间、伏下身子和学生一起交流问题、摆弄学具。合作的情境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本身,而上升到了师生人格、精神的平等相待,是民主平等意识的陶冶。
2、教学方式悄然嬗变。
一是游戏的大量运用,给课堂带来了巨大活力。其做法一是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其二是把整堂课设置成一个游戏的情境。三维目标得到较好的整合,整堂课情趣盎然、浑然一体。
二是教师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具体体现在凸显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上,教师有意识地从教学活动的主宰,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和促进者转变。
3、教学评价趋向多元。
首先,学习评价目标和多元性有所体现,教师评价时能涉及认知的发展、学习活动的内容、语言形式、思维品质、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子。其次,学习评价的形式也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评价主要形式的语言评价,让人充分感受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教学心态上的变化。如:“你能说出和别人不同的看法,真了不起!”“别慌,老师相信你能说出来。”“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棒极了!老师为你骄傲。”……真情夸长处,委婉指不足,宽容、鼓励、期待已成了课堂评价的主旋律。
4、教学资源得到了拓展。
过去把教材作为课程的唯一资源,就教材教教材,而这次调研发现,教师树立了新的课程观,把自身、学生、文本、环境都看成是课程开发的资源,积极利用学校的条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延伸教材的价值,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强调跨学科领域的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把教案看成是预设的,把过程看成是动态的。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允许学生对答案有不同的理解,尽可能的给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敢于向教材和教师挑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
二、问题与不足
1.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够。
一少部分教师根本不去深究教材,教育观念还没有根本地转变。拿着新教材用着旧方式,凭着陈旧的经验使用教材,很少体现出创新的意识。由于教师未能把教材与生活、社会、自然、活动相联系,缺乏对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结构的宏观把握,课堂教学显得死板僵化。
2.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仍需提高。
课改要求教师要把课上活,但这样一来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难度。一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
3.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
合作学习一哄而起,合作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调研的情况看,课堂教学多次出现合作的场面,不管问题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给没给合作的方法,就让学生去合作,这实质是浪费教学资源,消磨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不会得到真正的体验。同时,由于学生有了交流的环境,面面相视,免不了相互逗闹,他们的学习精力不能集中,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这样的合作教学,是没有什么实效的。
4.不能恰当地把握张扬个性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基本习惯上的问题置若罔闻。在一些课堂上,有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使整个课堂学习环境、氛围都很不理想,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在座谈交流中,有一些教师认为,经常地在课堂上提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上的要求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课改理念相悖,而且影响教学内容的讲授。
5.不能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值得推广的,但有的教师将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时尚仅从形式上追求,就适得其反了。如课件制做不精,课件内容对本节课起的作用并不大,课件出现的“火候”没掌握好等。另外,部分教师还不能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恰到好处地使用,这应引起高度重视。
6.个别教师教法存在老一套的现象。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的课改意识不强,和传统教学没有明显区别,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本来提出一个问题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可教师却把它割裂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一问一答,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一来,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另外,一些教师问题设计的随意性太强,缺少层次和梯度,有的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的问题不恰当、不精炼、不合时宜,让学生茫然无措。板书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跟着问题走。部分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致使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拖堂现象较严重。一些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针对性。
三、对策与建议
1.对于教师本人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一定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及相关解读的学习,调研中发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想,一些教师尚不能掌握,更难落实在教学行为之中,因此学习钻研《课程标准》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二是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熟悉与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中苦练基本功,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不断的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内化,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多举行一些观摩课,给老师提供互相学习与研讨的机会,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达到优质课资源的共享。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多数老师参加有关培训或相关教研活动,开阔视野,给大多数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以减少教师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加强备课。集体备课不要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挖掘教材内涵,把握课程标准,科学合理的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个人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多积累本学科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来充实备课内容。
5.要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课件、网站制作,博客应用),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在这方面加强自学,以更好完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6.积极提倡课堂教学的开放,让社会广泛的重视。好的教学应该敢于面向社会展示,让社会、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士都来关注课程改革,听听他们的呼声,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从调研情况看,敢于这样开放的教学有,但不普遍,还没有形成这样的风气。
篇2
1.科学总结全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2011年,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开展了全市中小学陶艺教学现状的调研工作,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取得了哪些成绩和基本经验。通过本次调研进行科学系统地总结。
2.正确认识陶艺教育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为进一步掌握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现状,了解中小学陶艺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以期进一步明确今后我市陶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和改进我市陶艺教育工作,提高陶艺教育的整体水平。
3.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陶艺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立体的美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将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促进我市陶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研的方法与范围
1.调研主体。以上海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为调研活动召集人,由市中心教研组对调研情况和各县区汇总上报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晰了解的基础上形成总的调研报告。
2.调研方法。调研方法采取深入基层学校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进行,通过研讨、访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现场调研结束后,各区陶艺调研工作负责人根据本区情况完成调研报告。各区县分别开展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教师有效问卷58份,学生有效问卷715份。分别来自普陀、闸北、杨浦、长宁、虹口、黄浦、静安、徐汇、金山、嘉定、闵行、崇明、宝山、奉贤、青浦15个区县。
3.调研范围。调研范围包括普陀、嘉定、杨浦、闵行等15个区县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以及校外教育机构。调研组共深入7所学校和部分校外教育机构,开展访谈研讨和问卷调查。
三、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1.陶艺教育的普及面得到进一步拓展。随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陶艺教学不仅在美术、劳技学科中扎实开展,更在拓展、探究课程中得到推广。随着各校少年宫的建立,陶艺作为少年宫学生社团活动得到较大面积的开展。截至2015年6月,各区县中小学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概况见下表。 2.教师科研意识不断加强,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陶艺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加强,下表显示的是接受问卷的教师对科研课题立项情况的反馈数据百分比,已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开展了陶艺课题研究。数据显示,获批立项的课题中,国家级课题数量达立项课题总数的两成,比2011年有较大的提升。
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还著书立说,,呈现陶艺教育科研成果。各区县中小学根据各自学校特点编写的《陶艺》校本教材大都印刷成册,并已进入课堂使用。陶艺教师的于国家级刊物的10余篇,市级刊物的40余篇,区级刊物的100余篇。
3.陶艺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探索适合 校内外(课内外)陶艺教师专业提升的各类研训形式,除传统的聚焦课堂等教研活动形式外,陶艺教研还在积极探索各种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目前,陶艺中心组开展的教研内容,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拓展专业视野的需求最高。这反映了当下陶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取向和教研活动内容比重的新关系。
4.陶艺教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陶艺教育活动除在美劳拓探课程中开展外,更多的是在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校外活动中开展。因为校外(课外)学习形式的灵活和多元,形成了学生体验陶艺活动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根据陶艺教育活动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中开展的情况,从中可以反映出陶艺教学在拓展型课程中开设率最高,这反映了陶艺教学与拓展型课程相对灵活的课时设置和教学安排相适应。同时,陶艺在教学时间相对固定的基础型课程中开设率也较高,这得益于陶艺在美劳等学科的渗透。随着城市(乡村)少年宫中陶艺项目在部分学校的开展,陶艺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趋势。当然,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也存在问题与瓶颈。具体分析如:
1.陶艺课程体系建设缺少政策支持。受传统学科观的影响,陶艺教学单元在美术、劳技等学科中已经出现,并在一定范围得到开展,但开展的效果和质量不容乐观。由于中小学陶艺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完善,陶艺教师参加学科教研活动时,常常困惑于美术与劳技学科间的差异性,它直接造成陶艺教学的目标与教学成果的评价形式的不同。
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制约陶艺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因此,陶艺课程体系的建立,仍需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与政策的支持,而推动陶艺课程建设的政策制订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向有关教育政策制定部门持续地呼吁和推动,也需要广大陶艺教师在立足一线教学中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2.陶艺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通过调研反馈数据看出,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在开展调研的区县中,仅普陀、闵行、奉贤、嘉定等区建立了区级陶艺教研组,定时定点开展陶艺教研活动,大部分区县未成立区级陶艺教研组,而崇明、宝山、静安等区县仅有一至两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学,陶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任重而道远。
3.陶艺教育活动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品牌项目。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活动相对其他艺术教育形式比较缺乏,竞赛、展览、评比、交流等陶艺主题展示活动较少,尚未形成有影响的陶艺活动品牌。
造成陶艺教育活动形成上述状况原因是多方的,一是开展陶艺教育活动投入成本较高,材料和设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从客观上影响和阻碍了陶艺教育活动的普及和推广。二是外界对陶艺教育活动形式认识的单一性,普遍认为陶艺教育活动无非就是组织学生捏泥玩泥而已,缺少对陶艺教育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认识。
4.陶艺教育教学师资匮乏。通过调研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市中小学陶艺师资配比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小学专职陶艺师资比例较低。部分开设陶艺课的学校师资一般由美术、劳技或拓展探究课程教师兼上。由于开展陶艺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非专业院校毕业的教 师或没有参加陶艺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陶艺制作辅导、作品烧制等方面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目前,已开展陶艺教学的中小学中,主要由专业和非专业两支陶艺师资队伍构成。以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或部分艺术院校陶艺专业为主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的专业基本功扎实,理论实践能力较强,但普遍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还未形成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非专业师资队伍主要由毕业于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师资组成,他们具有教育教学理论扎实、审美能力强的优势,但由于缺少陶艺专业培训,难以独立承担整个陶艺教学的重任。
四、对策与建议
1.建立市级中小学陶艺教育管理机构。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处于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陶艺教育教学的管理力度。建议在现有市陶艺教研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市级中小学陶艺教育活动管理机构,行使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及活动统一规范管理以及区县协调的职能。
2.促进陶艺教育发展的制度化建设。目前,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开展陶艺教育的学校间存在差异,不同的区县在推动陶艺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诸如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陶艺教育的规范化管理,还会影响陶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推出促进中小学陶艺教育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统一制度保障,为陶艺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
3.规范课程建设,促进均衡发展。陶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课程的规范建设。建议有关课程管理部门对我市中小学陶艺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规范的中小学陶艺课程实施标准(指南),并开展相关的课程培训指导。
我市中小学陶艺教研活动机制建设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区域层面尚存在空白。部分没有建立区级教研组的基层学校表现出强烈的“建组”愿望,建立健全市区联动教研机制,成为陶艺教研规范建设的重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响应有关方面的需求,根据区县特点,设立区级教研组,提升和推动各区县陶艺教研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大对陶艺教育开展相对薄弱区县的帮扶力度,积极促进我市陶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
4.创设活动平台,促进交流合作。目前,我市的陶艺教育活动缺少较好的形式和内容,展示的平台单一。解决途径就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与各类艺体活动形式进行整合,设计推出形式多样的陶艺教育活动,搭设陶艺展示交流的平台。
篇3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由来己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被教育者所发现与运用。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就曾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西方,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指出,学生是可以在相互间的学习中获益的。18世纪末,贝尔和兰喀斯特提出的“导生制”实际上也是渗透着合作学习的思想。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团队精神必不可少,团队合作能力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今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背景
____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改变现行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文件的形式确认了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改所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虽然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将合作学习和当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还在少数,并且在合作学习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流于表面形式,收效甚微的现象。因此特将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其现状并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措施,使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更好地得到落实,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活跃课堂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重要概念解释
合作学习其实是一个泛称,它代表着一个复合性的、多层次的概念。本研究拟采用我国学者王坦对合作学习的定义,即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三、相关研究
合作学习的思想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我国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前苏联和美国相关著作的翻译与介绍,在发展理论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了丰富的实验研究,创建了很多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点。尤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理论基础、合作学习模式和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关于合作学习的要素构成,有三因素论、四因素论和五因素论,伏虹将其进行了整理。三因素理论:小组目标、个体责任、成功的平等机会(斯莱文);四因素理论:小组形成与管理、任务设计、社会因素、探索性谈话(库埃豪);五因素理论: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个体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自评(约翰逊兄弟)。
其中,约翰逊兄弟的五因素论在国内被研究地最多,郑继岭在归纳西方几大代表性的因素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六大因素:①确立小组,目标明确;②小组人人参与,共担责任;③积极互赖;④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⑤合作和社会技能培养;⑥小组自评。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源头,应追溯到道奇在温勒的群体动力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合作与竞争理论,后其学生约翰逊兄弟将合作与竞争理论拓展为社会互赖理论。斯莱文博士将合作学习的理论模型归纳为以下两类:动机理论以及认知理论,其中认知理论主要包括发展理论以及认知精制理论。约翰逊兄弟认为,其理论主要根源于社会互赖观、认知发展观和行为学习理论观。
我国青年学者王红宇从合作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合作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有两个方面:集体动力学和认知心理学。盛群力教授将合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归纳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动机激发论、需要满足论、教学技术论、集体公益论/凝聚论、促进发展论和精细加工论。学者王坦认为,合作教学是一种复合活动,因而它的理论基础也自然具有复合的特色,并将其整理为群体动力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和认知精制理论。
(三)合作学习的模式
国际合作教育研究主席戴维森对国内外形成的多种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出了目前几种主要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团队学习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团体探究模式、合作方法模式和复杂指导模式。
基于国外合作学习的几种主要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刘春玲总结了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依次有“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和异质合作、同质选学的教学模式。
(四)合作学习的策略
刘玉静和高艳在其编著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一书中系统地概括和介绍了国外的合作学习策略,其中包括:斯莱文教授及其同事提出的学习小组成绩分工、小组—游戏—竞赛和切块拼接法等教学策略;约翰逊兄弟重点提出的共学式的教学策略;沙伦夫妇提出的小组调查法;还有结构设计法、团体促进法等。
我国目前所研究的合作学习策略主要来自国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在刘玉静和高艳所编著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到,生生合作学习的策略主要有互助预习法、互助学习法和互助复习法。
四、问题与建议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习得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缺乏合作理论与实践知识
合作学习已逐渐成为小学英语课堂中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师自身并没有接受过这一领域知识的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小学英语教师仅认为合作学习就是Work in pairs或Work in groups,他们很少接触过合作学习的理论,实践知识也仅来自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依葫芦画瓢”,但其实,合作学习理论是一个研究历史悠
久、且已获得大量成果的完备的理论,其中先人开发研究出的合作学习模式和策略都能对当今合作学习与小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有很大启发和借鉴作用。另外,多年来国内外对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是教师们学习的重要内容。2.合作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内容选择不当
教学方式的选择依据是教学内容,反之,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用于同一种教学方式。 通过调查得知,教师对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有些只是“为合作而合作”,摆个空架子,在形式上看好像为一节课增加了不少样式,而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在组织时要求的不明确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很大因素,教师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示范,学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就可能在活动中生成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整个活动的有效进行。
3.分组方式不合理,组内分工不均
在探寻合作学习的定义时,嘎斯基、王红宇、王坦等学者都提及了“异质”一词,不少学者更是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看成合作小组组建时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在现实中,合作小组的成员分配多半是老师根据座位安排决定的,而影响教室内座位安排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很难保证这种分配方式下的组合都能做到“异质”的要求。有时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改变原有的组合也是有必要的,而据了解,小组的组员几乎不会变化,组内的分工也一般是固定的,这有利于学生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但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各种能力。
4.缺乏教师全面指导
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多是处于一种掌控者、引导者的地位,他们需要掌控整个班级局面,而往往忘了参与其中全程指导学生,要知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可能是要求理解不到位,讨论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学生参与度太低,活动很难组织起来,课堂氛围不活跃,活动效率也不高。而如果学生过于活跃,那讨论也很难有序地进行,甚至会造成混乱的局面,势必也会造成效果的不理想。
5.评价机制不健全
一个健全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完整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对这个活动的必要总结,客观公正、激励性的评价更能为整个活动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评价方面,评价方式的单一、评价主体缺乏多样性、评价内容缺乏激励性等,这些都限制了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学生就不能得到稳定的、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评价,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率。
(二)意见和建议
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能够对学生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对师生目前学习和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目前,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运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师生也普遍反映对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很多困惑。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学校方面
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本身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合作学习理论的机会,例如为教师购买相关书籍、聘请高校教师开讲座、组织教师交流等。学校还可以多开展教学活动,让新教师有机会观摩有经验教师的合作课堂,增加实践性的认知,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典范。
学校还可以协助师生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通过组织教师讨论和鼓励教师在班级中征求学生意见来制定。这样一套评价机制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要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其中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对象,更要注意评价活动的过程,不能只看结果。
2.教师方面
在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要寻找机会进行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储备,如购买书籍学习、请教相关专家、观看优秀合作课堂视频等,有困惑时可以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另外,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每一节具体的课堂中,都应向学生传输合作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合作活动时提清要求,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讨论,让他们对“合作”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多鼓励学生参与合作,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巧,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合作中的各种关系,提高合作能力。
在活动中,教师不妨把合作学习的目标告知学生,说明合作过后他们应达到的水准,活动的要求也应具体明确,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先示范,让学生了解他们应怎样活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尤其是当学生面临复杂、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等重大困难时,就需要教师的全程指导。
篇4
英语教学方法守旧学校长期缺乏与外界的沟通,长期处于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环境中,使教学方法落后。据学生反映,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考试,加之,农村孩子本来胆小羞涩,不善于言辞,使课堂气氛非常更加压抑;老师也从未教学生音标、教学生读英语、也没有听力口语之类的课程,教学英语语言也是当地的方言——苗语,教师也未曾想办法去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反而不断地压制学生的提问。英语教学也未曾系统化,教学内容混乱,没有条理,在语法词汇短语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教学内容单调学校唯一的教学手段就是一本英语教材,任何其他辅助工具,也没有举办过任何与英语相关的活动比赛,老师教授只有词汇和语法,没有口语听力,没有涉及其他与英语有关的有趣内容,例如西方文化,英文歌曲及英文电影等。学生基础差,兴趣低学校从今年开始才从小学开设英语课,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差,词汇缺乏,语法混乱,基本听不懂英语,发音极为不标准,带有严重的方言,方言主要表现在音调、重音、鼻音、翘舌音及部分音素混淆(h念成f,l与n不分,l与r不分等);基础差导致提高困难,自信心受打击,反过来导致英语学习兴趣降低,加之学习课程的无聊,更降低了英语的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家庭教育的缺乏学校学生为基本是留守学生,家里有爷爷奶奶照看,家庭观念落后,只希望孩子初中毕业后可以外出打工或者直接进技校学习,对于英语的重要性无法知晓,认为英语成绩好坏并不重要;部分学生对学习尤其英语的学习松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监督,使学生对学习尤其是英语的放任。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一,资金不足经济是教育发展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湘西位置偏远,与外面较为隔绝,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阻塞,经济的不发达,难以获得新理念及开拓视野,严重制约了英语教育的发展;视野的狭窄使其无法认知英语的重要性及实用性;网络的不发达,教师学法获知最新的先进的英语资源。本身学校规模小,受到政府的资金投入少,社会各界关注少,学校没有足够资金去完善英语设备。学校所在乡镇落后,没有人能经营一家书店,使其最便宜的一条接触外面世界的路劲也被断绝。
第二,英语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教育部门对于英语资源的分配极不均匀,县城英语教学设备完善,比如多媒体,语音室等;英语教师专业性强,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县城与农村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导致农村英语教学越来越来差,县城英语教学越来越来好。
第三,英语教育体制的混乱学校管理体制的科学尤其是英语教育系统的混乱,也是导致英语教学落后的原因之一。学校并没有形成学生-英语教师-领导-教育专家的系统,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与英语教师的关系是隔绝的,学生不能将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反馈给英语教师,导致英语教学越来越盲目,甚至方向的错误;同时在学校,英语教师负担极为严重,两个英语教师要负责全校的英语教学,而且英语教师职位复杂,有担任着班主任的,也有担任学校领导的,使英语教师职能分配上出现了问题。
第四,教师角色的扮演守旧在该学校中,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一个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协助者,英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并非调控者。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因循守旧,忽略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挖掘,课堂无聊,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英语教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并非只求精准,加之自身水平有限(甚至不会音标,用方言教英语)使教学错误一再出现,甚至以讹传讹。
第五,教师待遇较差农村英语教师工资低,待遇差,环境差,缺乏教学动力,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低;英语教师流动性大,一般英语教师不愿意长久待在农村的学校,导致英语教学无法持续或者中断;同时县城的学校对农村学校形成了竞争对手,由于县城学校的待遇好,吸引了大量的优秀教师,导致农村优秀的英语教师匮乏;部分教师观念守旧,不愿意下乡,不愿意待在农村吃苦,认为在农村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六,家庭贫困由于家庭贫困,各自忙于生计,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更不用谈及英语及课外英语的学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英语学习的工具和课外书,比如MP3、MP4、学习机等,使听力口语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家庭贫穷,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去上英语的辅导班,接受专业英语教师的辅导;学生家长更不懂得如何从网上或者其他渠道获取相关的英语资源;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无法真正了解到英语的重要性及实用性,也没有远大的梦想及不竭的动力,唯一的希望就是毕业后去打工或者上技校学习。
第七,学生主动意识薄弱英语的学习本身是一个主动地过程,学生应该有学习英语的主动权,教师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地位,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教师并没有将课堂的安排权、学习时间的支配权及学习的选择权归还给学生。长期受教师的压抑,学生并没有找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也没有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并且英语学习的兴趣一挫再挫。
英语专业支教团解决的问题的建议
第一,加大对英语教育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英语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各方面的英语教学设备,为农村教育建立专门图书馆,引进相应的书籍、影音材料、录音机、投影仪等,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领导也应努力无完善这些英语设备;学校可充分发动社会的力量,发动社会的捐助,多渠道引进教育资金;充分利用社会媒介,影响社会对学校的关注。
第二,利用当地特色发展经济,援助教育经济是发展的教育的基础,当地应当自力更生,利用湘西的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利用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吸引外界人士的眼光。大力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土特产、传统秘方等的作用,提高居民收入。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我们支教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有社会捐助的网络资源,而学校对这些网络资源置之不理,一切以传统教学为主,并未开设电脑课程,也未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课程,学校应当对允许英语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进行教学,了解发达地区的英语教学方法,拓展教师及学生的英语视角,寻找适合本地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同时,利用网络,获取最新具有活力的英语资源,比如,利用最新英语资讯、音乐、西方文化、影视等,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
第四,加强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农村英语师资缺乏的情况,教育部门应该落实中央精神,加强对农村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农村英语教师进行的专业的培训,扩大农村教师与外界优秀英语教师的交流学习,选拔部分农村英语教师进入师范大学进行进修。提高教师多方面的待遇,多渠道引进优秀英语教师,同时留得住已在英语教师。教育部门应该鼓励当代大学大学生下乡支教,学校应更加主动积极寻找优秀的英语专业大学生支教,加强对学校的英语教师的培训交流。
第五,学校充分利用当代大量大学生下乡支教活动当代基本每个大学生都会下乡进行一次支教,英语支教也是数不胜数,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好这笔资源,大学生不仅能带去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更能扩大教师及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自己的理想,找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及动力;知识丰富的大学生还能加强的对英语教师的培训或者交流。
第六,学校完善英语教学体制学校应该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起“学生-英语教师-学校领导-教育专家”或者更好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各方面优势,各司其职,避免职能的重复,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减轻英语教师的负担,让英语教师专攻于于英语教学。
第七,教师学生转换观念,实行素质教育首先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其次、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让孩子克服羞涩心理,调动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多给他们口头练习的机会,并通过视、听、说、玩、唱、读、戏等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采取穿插歌曲,游戏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使他们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让农村孩子聆听到美妙的英语世界。同时破除教师“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第八,为学生营造英语氛围在英语教学过程,教师应当多举办一些英语活动比赛,例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针对学生英语观念淡薄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能天天看到英语、听到英语、能说英语,让他们感到英语无时无刻都存在Т佣达到久而久之产生对英语的亲和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标语、黑板报、橱窗等冲击视觉ɡ用校园广播,坚持每天播放有关英语的幽默与笑话、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及英文歌曲电影等,学校举办英语课本剧活动、开设英语角等让学生主动参与Э口说英语,可以让学生写英语周记、举办英语征文等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用英语的环境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第九,务实英语基础教师切莫过于急躁,应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打好基础。没有单词就谈不上句子和文章,教单词应注意单词发音准确,同时进行音标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必要时对学困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结论
篇5
因此,在制定新课程的各类教师培训计划时,也都将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一般是经历这样的流程: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开题报告。跟踪研究过程,最后结题汇报。按大致相同的此类模式进行运作后,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感觉到这个过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甚至流于形式。比如中学教育科研是怎样运行的,中学教育科研的内、外部条件怎样,教师自身怎么看待教育科研,他们的教育科研基础如何,他们认为最急需研究的课题是什么等等,我们都缺乏细致的了解。因此,有关教育科研的培训计划、授课内容乃至课题的确定及指导等就难免脱离教师的实际。
为此,我对一部分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从宏观、微观层面上了解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的运行机制,找出存在问题,为今后的师训工作决策提供参考。
一、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大部分教师认为参与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事实说明大部分教师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将教育科研的成果运用并物化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希望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发展与完善自我。
反思我们师训工作,虽然初衷与教师们这种想法一致,即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时常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如片面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过于注重文章内容的所谓“新潮”,热衷于设置各种奖项,奖状越做越精美,奖面也越来越宽。
教育科研工作在当今比较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不可避免地面对多重利益的纠集与诱导,而其结果只能造成部分教师科学信念和自省能力的自我缺失。这种情况在当今并不鲜见,比如有些教师教育科研虎头蛇尾、浅尝辄止;有些教师更看重的是既得利益;有些教师就干脆搞假科研等等。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师训工作者应改变仅仅讲述枯燥的科研方法然后下达任务的套路,探索一种与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学习有些类似新的培训模式,激发教师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和欲望,这样就能少一些浮躁。
二、教师自身教育科研概况
就自身教育科研素质参差不齐的教师而言, 师范教育无论是职前或职后,在培养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方面重视不够或模式有欠缺,因而造成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实际能力薄弱,导致学校或个人虽有很好的选题却找不到与本课题相匹配的研究方法,因而无法将研究引向深入以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与专家和同行合作进行教育科研的这种合作模式,很受老师欢迎。有些高师院校或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派出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及学者走进学校和中小学教师、校长共同参与研究,相互融合成为科研主体,使学校教育科研既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又增加了理论创新的可能性。作为师训机构若能设立良好的机制,即鼓励参与师训的教师到中学去与中学教师合作搞教育科研,那么不仅中学欢迎,而且将会使师训机构近年来渐趋削弱的权威与功能重新得到提升。
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学校领导和机制的支持。此项工作亟待得到教育行政的重视与组织。“应试”不仅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分数的奴隶,也使教师在片面追求高分过程中对教育工作产生疲惫心理,没有空间、没有勇气甚至没有心情去尝试任何有价值的教学改革和研究。
“教学任务繁重”是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大障碍。一部分教师将教师的科研模式与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混为一谈,将日常教学工作与科研截然分开。其实教育科研无非是从感性向理性飞跃,从实践向理论深化的过程。只是要求平时较为深入地观察、反思中边工作边研究,注意积累和总结有关资料,这本是教师教学活动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这的确需要时间和环境条件的保障,学校领导有责任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
目前,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还主要是被动、指令型的。如果这种指令性的课题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脱离,势必造成假科研泛滥甚至引起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反感,这种例子并不鲜见。
三、开展教育科研的外部机制
不少学校对教师每年完成论文的数量都作了一定的要求,也采取一定的形式对论文或评奖或收录到学校或教研机构、学术团体印发的论文汇编中,少部分学校能从工作量或奖金上对教师的论文列入绩效予以奖励。这对教师进行教科研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不少学校的管理层对教师的教科研在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上缺乏科学性,一方面表现在过分重视形成文本的书面资料,忽视了科研成效的评价,比如科研活动对实际教学工作有无促进与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是否得到提升等。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误以为教育科学研究就是写文章,或者可以“述而不作”。这种只看重论文数量的评价机制将助长闭门造车、不求实效的科研作风,同时还将影响与制约教师教科研的主体性。
往更深层次分析,学校管理层对教师教科研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方法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实属无奈。因为某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考核与评估依据就是这些形成文本的书面资料。这就使学校热衷于搞“论文汇编”,因为它是学校开展教科研的重要缩影,或者说是有形的政绩。
四、对策及建议
1.科研既是认识的升华,就应该有较之一般备课的更高的要求,需要长期自觉的积累习惯,需要有善于提炼、概括、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开展此项工作,一定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任何浮躁和急功近利都必将背离学校教育科研的宗旨。
2.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师个人,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都要重新分析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分析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应该发挥怎样的功能作用,研究内容如何定位以及如何产生实际效益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等基本问题。
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欠缺,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教育科研的瓶颈。因此如何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规格等问题应引起教师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作为以教师职后培训为主的培训机构,探索出一条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路子已是刻不容缓了。
篇6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变革的需要,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2)扩充学生的阅读时间。(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5)寻求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的策略、途径。希望用课外阅读让学生夯实文化底蕴,铸造完美人格,提升生命境界,打好人生底色。同时也希望借此课题的研究,打造研究型教师,促进我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调查研究法
进行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编演课本剧,专题辩论,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等多种形式,拓展课内学习空间。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地课外阅读、背诵优秀诗文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办手抄报、剪贴本、开故事会、经典诵读、图书义卖、作家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开创课外学习空间。
3.经验总结法
以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依据,根据研究过程中原始的事实材料,总结研究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课外阅读活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抓基础
1、调查摸底
在课题实施前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学生阅读意识的调查、阅
读的材料的调查、阅读的目的的调查、阅读方法的调查。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慵懒行为、敷衍行为、偏食行为、功利行为、盲从行为、浮躁行为等几个方面。表现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可依,缺乏指导,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一直在课堂教材、精读的框架上下功夫,实际上,很多大家和名家的成才经历都证明,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是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根本依据。
2、落实分工
课题组成员各自职责如下:
序号姓名职务职责分工
1马宏语文教研员具体指导实施、组织学习培训
2张国香校长全面主持课题工作
3胡俊副校长研究、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计划措施制度,组织开题结题,进行阶段总结。 4盛厚祥教导处副主任具体落实活动,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5杨玉翠教研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6党国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7赵晓兰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8杨阚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9丁美霞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10陈春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3、科学制定课题方案,隆重开题。
为了使课题方案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实践操作,课题组查找了有关课题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反复研究,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反思自身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促进课题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找出需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最后撰写出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制定出具体研究措施与研究方法。
xx年x月,我们请来凤凰母语研究所徐晓华主任、区教研员马宏老师为我们进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徐主任对我校课题研究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心地指导。要求课题组紧紧围绕核心,扎实深入,求真务实地开展研究,力争研出成果,创出特色来,提升课题的推广价值。本次开题会提高了实验教师对课题工作的认识,更新理念,激发研究欲望。
4、后勤保障有力。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实验课题组每学期一定的课题津贴,并拨出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课题培训,还购买了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充分体现了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阶段抓落实
1.氛围倡读。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激励师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首先积极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校园里,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校品牌的愿景激励着我们,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的口号鼓舞着我们,读书长廊里一本本经典读物吸引着我们,图书馆里阵阵书香陶醉着我们,学校网站上307条书香专栏新闻记录着我们的足迹师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享受着阅读。
2.专家领读。
三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特级教师孙景华、陈树明、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亮、市教研室汪笑梅主任、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芮琼老师、全国儿童阅读
推广人余耀、《科学大众》、《少年文艺》杂志社等专家来校指导引领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在市教研员芮老师的积极推荐下,我们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市文明办组织的南京市乡村阅读联盟校,在联盟校的活动中,我们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省少儿出版社等专家的指导,同时与兄弟学校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3.书源保读。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读书资源匮乏,学生课外读物常常得不到保证,学校开源节流充实图书馆的藏书,同时积极向市区技装办申请复本:配备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推进的经典读物,我们坚持每年12套经典读物,每套55本,全校分年段漂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从书源上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工作的激情感动了南京市文明办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赠送了图书;我们读书的热情感动了西善桥街道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设立了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每年6万的基金保证了学生、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4.教师范读。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演讲、美文诵读、故事讲述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外出观摩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参加亲近母语研讨活动,先后赴扬州市书香校园东关小学、无锡市书香校园育红小学、南京市首届金陵书香校园禄口小学观摩书香校园建设,提高了教师的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为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5. 课题研读。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申报了《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校品牌》、《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能力的研究》、《科学认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等课题的研究,努力用教育科研提升我们研究的层次,用教育科研穿起我们实践的主线,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6.课程促读。
语文团队的教师们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南京市教研室推荐的课外读物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书香》,以此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载体,同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阅读的窗户。
7.课堂导读。
为了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校每周从校本课时中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们利用阅读指导课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节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教会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我们不仅指导西小的孩子,还积极参加南京市教研室发起的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行动,语文团队的老师们定期到六合马集小学开展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活动:课外阅读指导课、一对一结对指导孩子们读书、给孩子们赠送经典读书。我们的老师被马集的纯朴的孩子们称作飞翔的蒲公英。
8.晨诵午读。
为了保证孩子们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课外阅读,我们的教师坚持每天组织学生晨诵午读。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每天中午专注的阅读,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保证了学生每天40分钟的阅读时间。
9.活动品读。
在我们西小孩子们每年最盼望的节日就是儿童节和读书节,因为在读书节里,孩子们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可以爱心义卖图书,可以参加书香夏令营,可以加入春蕾文学社,可以表演童话剧、课本剧、可以观看经典童话剧,可以美文诵读,可以获得书香班级、书香小明星的殊荣,可以与作家零距离。孩子们在读书节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0.国学诵读。
国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走进国学,品味经典,我们成立了国学书院,
邀请北京育灵童国学院专家来校为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国学专题讲座;组织领导、教师赴南师大、北京大学参加国学研讨活动,为每个班配备了国学电子课堂,组织师生开展国学诵读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师生徜徉在国学的殿堂,品味着国学的魅力。
11.亲子共读。
为了营造和谐的家庭读书氛围,我校成立了家长学堂,邀请专家作主题讲座,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学校图书馆为家长和部分社区居民办理借书证,坚持开展亲子共读知识竞赛、书香家庭评选,促进家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总结阶段重分析
三年的研究,我们的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着成效。
1.学生成长。
(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几种读书方法;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预习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在课题研究中,三个班级被评为南京市书香班级,小书虫志愿服务岗获区志愿者行动服务岗。一名学生被评为阅读小天使,四名学生被评为金陵读书小明星。学生习作在各类杂志、报纸上发表,因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多名学生获全国创新发明大赛一等奖,全国百名好少年、江苏省金钥匙大赛一等奖,南京市百名优秀小公民等荣誉称号。
2.教师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将教育的眼界从课内引向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每年均有近百篇的教师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雨花电视台、江苏科技报、金陵晚报、家教周刊、南京教研网、江苏教育网等媒体分别多次对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及教师的论文进行了报道和发表。我们教师的研究论文分别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京教育》等等教育刊物登载。学校教科室多次在市区受到表彰,教师也多次受到市区教科所(室)的表彰并且获得教科研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3.学校成长。
三年来,在创建书香校园的路上,我们实践着,收获着,学校被评为:南京市首届金
陵书香校园 江苏省小学语文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语文团队获南京市语文先进教研组;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优秀组织奖;语文团队获大家语文博客网网络教研优秀团队;《书香》校本课程获南京市二等奖;20xx年获区读书节优秀组织奖。
四、研究工作的反思
三年多的研究,我们品尝了收获和成功,特别是学生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备尝了探究的艰辛。尽管我们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
1.完善《书香》校本课程。
(1)拟定《书香》课程目标;
(2)精选《书香》推荐篇目;
(3)编写《书香》教师用书;
(4)提高《书香》课堂实效;
(5)完善《书香》评价体系。
篇7
一、我县城区教育发展现状
一是义务教育发展迅速。县城有公办初中一所(*二中,该校占地60.4亩,校舍建筑面积12600m2,共有教室49间,学生公寓40间,行政、功能等各类辅助用房23间。教职工152人,其中专任教师141人,职工11人。现有在校学生3181人,50个班,平均班额65.8人,师生比为1:21.6);有民办初中1所(大宇实验学校初中部,在校生106人);有县直小学两所(城关小学和城关三小,城关小学现有在校学生5174人,77个班,平均班额67.2人;城关三小现有在校学生2654人,45个班,平均班额59人)、村级小学4所,民办小学1所,在校小学生9314人。二是高中规模不断扩大。全县有高中一所(*中学,该校占地256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9616m2,共有教室147间,学生公寓560间,行政、功能等各类辅助用房63间。教职工508人,其中专任教师486人,职工22人。现有在校学生7262人,119个班,平均班额61人。三是职业教育初具规模。县城有公办职业高中两所(县职校和横溪职校,在校学生2121人),有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教育机构14所,在校生总数达1312人。四是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目前,城区有幼儿园1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8所),在园幼儿3977人(其中公办570人,民办3407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划布局不合理。县城内只有一所高中(*中学),一所公办初中(县二中)。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合二为一,单一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不利于我县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聚集在一所学校,差的学生还会影响好的学生,不利于学校管理,加上规模过大,学校管理难度也加大,难免存在管理上的空档。同时,县城内只有一所公办初中,且布局不合理。因其招收的初中生大多是十一、二岁左右,由于学校座落在县城以北,致使赣新大道以南的学生每天都要穿越323国道往返学校数次,既不安全,家长也不放心,群众反饷较大。二是成班率过高。目前,城关小学平均班额达67.2人,城关三小平均班额达59人,县二中平均班额达65.8人,均超过省定50人的标准。尤其是县二中已远远容纳不下每年急剧递增的初中生。2009年秋,预计县城内初一将招生1500人左右,加上现有在校初一、二年级学生2303人,外学区转入学生估算400人左右,预计2009年秋城区初中在校学生规模可达4200人,到2012年,城区初中在校生将达到6000人以上,而县二中按省定标准班额50人计,只可容纳在校学生2450人,现有的教学容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就学需要。三是师资及辅助用房配备不足。城区内学校现有的师生比均未达到国家标准,教师配备不足,尤其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少。部分学校由于学生过多,为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已将部分辅助用房用来作教室。四是幼儿教育有待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中颁发了办学许可证的有16所,不具备办学条件、没有办学许可证的有2所。幼儿园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师资结构不合理,设施和配备不符合国家要求等问题。五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我县公办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教育机构都是租用场地办学,没有办学场所,且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不高,部分专业设置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少特色科类,不具备竞争优势,导致招生难度较大。六是特殊教育尚属空白。目前尚未建设特教学校,县域内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有差距。
三、加快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与对策
加快城区学校布局调整事关城区教育的长远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布局。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
要树立办大教育的理念。聘请有关专家,制订《*城区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城区各类学校的位置、规模、用地,从根本上解决城区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城区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二)、坚持合理布局
一是要合理布局小学。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学生要求从乡镇转入县城小学就读。经调查,*年、*年、*年城区小学转入小学生分别为861人、980人、1100人,预计2009年开始,转入城区的小学生每年不少于1000人。同时,小学学制改革“五改六”到位后,城区小学将增加学生1612人。到2012年,城区小学在校生将达到1.2万人以上。急需增加城区小学容量。因此,要本着科学规划、逐年新(扩)建的原则,2009年按设计容量3000人的规模,改建章贡小学为城关四小,占地面积33.1亩;2010年左右在城南新区(现水科所路)征地新建城关第五小学,占地30亩,规划容量3000人,2011年9月投入使用。
二是要合理布局初中与高中。一要加快三中建设步伐。*三中建成后,总占地将达20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1498m2,共有教室90间,学生公寓360间,行政、功能等各类辅助用房90间,教职工宿舍144间。按国家标准班额50人计,可容纳在校学生4500人左右。当务之急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工程监管,确保三中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二要科学定位。三中建成后,要对三中及现有的*中学科学定位。可将在建的*三中办成我县的省级重点高中,只招收高中生,*中学办成完全中学,既招收高中生,也招收初中生,而县二中保持原状,继续招收初中生。主要原因是三中不仅地理位置好,远离闹市区,便于实行全封闭管理,比较适合办全封闭寄宿制高中。而且规划新颖,都是按照省级示范性重点高中的规划,设有教学区A、B、C三栋教学大楼,综合实验办公区A、B、C三栋大楼,艺术厅、学术报告厅一栋,学生公寓A、B、C、D、E五栋,教工宿舍一栋,食堂等配套生活用房一栋,并有相匹配的运动场等。且起点高,主体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学术交流楼的设计均按照现代化设计理念设计。但考虑到省重点高中的命名需要评估,有个过程等因素,可将在建的三中定为*中学,现在的*中学定为*三中。这样,既省去了评估、命名的麻烦,又能充分利用*中学省重点的优质文化资产和悠久的历史资源,更可以让*中学在新的起点上有个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县高中教育资源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规划在章贡小学(第四小学)前面征地规划建设*第四中学(初中),占地44.1亩,容量为3000人。逐步形成县城内多所高中、初中相互竞争、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三是要合理布局幼儿园。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办好公办示范幼儿园,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按照《赣州市城市完整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实行“谁开发,谁建园”责任制,在城市改造和居民小区建设过程中,配套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幼儿园、托儿所。尚未建设园所的小区,可采取由原开发单位提供相应设施,或招商建设的办法解决。结合城市建设发展,配套新建一批规范幼儿园,形成合理的幼儿园布局。同时,要加快薄弱园所改造。统筹调整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园园舍条件符合标准;幼儿园设备设施配备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盘活区域内教育资源,通过改建扩建、校舍置换、撤并,以及缩小规模、减少班额等方式,扩大生均面积,使薄弱园变成优质园区。
四是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一要加快*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步伐,有效整合*职校和横溪职校的办学资源,力争在2009年组建新的*职业技术学校,并申报江西省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到2011年在校生人数达到3000人。二要规划建设职教园区。要创新办学理念,改变办学思路,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校,让职业教育走社会化办学之路。统筹搞好职校规划,选择合适地段,划拔一定的土地,规划建设职教园区,职教园区能容纳3—5所职校左右,每所职校容纳3000人左右。其中校园建设、师资安排、招生与就业均有投资者负责,政府负责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就业等方面给予扶持。对新办或现有的职校要提高办学标准,对那些没有实力、规模小、专业少且不实用的职校要合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有实力的民办职校。力争经过一段时间,建成一批省内外有较大影响、与地方产业特色相配套的重点专业,逐步形成“以高职教育为龙头、以中职教育为骨干、以初等教育为基础、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新格局,使职业教育做强做优做大,发展成我县的一大新兴特色产业。
五是要加快特殊教育发展步伐。以原二中校址为基础,改建成*特殊教育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尽早拿出学校改建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尽早满足县域内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需求。
(三)、坚持优化配置
一是合理配置教师。城区中学科学定位后,在重新划分学区的基础上,对现有*中学及二中教师进行重新安排。在考虑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的情况下分成若干小组科学确定。同时,要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按照省定配编标准,每年及时补充县城中小学教师,达到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学科配套的目标。
篇8
一、调研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就要深入的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并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这一群体的法制宣传工作又显得愈发的重要。
第一,这是由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在国家发展法制社会长远目标中的战略地位决定的。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来看,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既是建设完善的法制社会的需要,更是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第二,从目前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特别是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趋势时代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物质条件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中小学的法制安全教育存在着缺陷。
因此,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在青少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
二、本次调研的方法
1、理论探索与实证调研同步
青少年是特殊的群体,也是个复杂的群体,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对包括在校学生,闲散在家的适龄群体进行了调研。同时还对这一群体相关的家长,老师等进行了适当的调研。在从事“实地调研”这一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还适时地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适当的“理论探索”:一是在总结现有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资源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这一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及其有效方法论。二是从自身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等诸多方面对当地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尽可能真实的界定和评价总结。此次调研以这两项探索性的理论建设为线,使得全面系统地而又实际的把握当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状况,提升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水平,进行最终的总结分析。
2、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
依据本次调研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对收集的材料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当地中小学生的法律能力现状
1、传统势力的思想对学生的法制思想形成阻碍极大。很多学生面对社会常见的纠纷的解决上受传统势力影响很大所以他们的解纷方式与整个社会显得极为协调,很少涉及法律途径的运用。这一方面虽然可以起到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某些传统和习惯的延续和继承,但是在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点值得每个的人关心和注意,因为如果这一代学生缺乏现代法制意识,那么整个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就会大大下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也会放慢整整一代。
2、价值取向的局限降低了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认同度。学生把升学当作第一要务无可厚非,但是升学率肯定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不可能太高,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必须把“成人”教育放在首位,因为升学率低就会有很多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所以合格公民的树造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四、改善当地法制教育现状和提升当地中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建议
首先,丰富学校法制教育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作用。
1、寓法于教。发挥学校课堂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寓法制教育于课堂之中。这种课堂既包括平常的德育和智育课又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班团活动。长此以往,对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打造具有丰富法制内涵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法制教育,将学校法制教育与上级有关组织的“法律进校园”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法制讲座;观看法制宣传片;欣赏法制图片;建立“问题生”成长档案、“法制知识竞赛”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3、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学生分组为单位分别到法院、公安局、派出所和看守所等单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帮助学生认清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体会到法与自己的关系,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增加实地教学的效果。
其次,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和社会有关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
第一、制定本地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良好局面。这种纲领性文件最起码应该包括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中小学生法律素质提高所需的社会氛围与学校法治文化环境;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政府和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师资培训教材配备。
篇9
一、建立健全组织、制度。
1、我校领导对少先队工作一贯非常重视,有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的主任分管。现共有中队18个,少先队员1100余名,中队辅导员18名。学期初,学校的工作计划能够对少先队的工作加以统筹规划,指名方向,大队和中队也制定好工作计划,如期开展工作.
2、学期伊始,我校就要求所有的队员要佩戴好红领巾,队里的干部要戴好队干标志,做到职责分明;重视学生的礼仪规范,组织学生对礼仪进行统一的培训,礼仪小分队做出了特色;成立“礼仪小分队”,队员们每天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巡查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并作好记录。每天课间操及时公布队干的检查记录,促使全体少先队员遵章守纪,效果十分明显。
3、学校对少先队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少先队的基础设施进行添置更新,如:添置队旗、红领巾,购买队标志、胸牌等。
4、坚持了每周一的集中主题升旗仪式。根据各班队员遵规守纪、清洁卫生完成和保持情况、队员的标志佩戴等常规,各年级分别评出常规管理名次,高段的第一名成为红旗中队,负责本周的升旗仪式。集中升旗时,学校值周领导进行国旗下讲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5、坚持每周一下午第一节课上好队课。各中队辅导员认真组织全体队员进行了班队活动,从而加强了全体队员的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一年来,我校全体少先队员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了质的提升。
6、大队干部演讲上岗。开学时,组织有志为学校、为大队部作贡献的少先队员进行竞争性的演讲,通过几名辅导员对队员的演讲评价的结果,选任大队部的成员。通过这样选出来的大队干部,个个工作能力强,办事效率高。
7、队干轮换制度。大队干部上岗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任某一职位。我们采取了定期互换职位的办法进行管理和引导。通过职位互换,让各位队干都能体会到具体某一职位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式,进一步培养队干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队干的工作也开展得井井有条。
二、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少先队员素质。
育人是少先队工作的基础目标,少先队活动围绕提高少年儿童的基本素质来开展,这是工作的前提,本学期,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活动:
1、深入开展三不一弯腰活动。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净化校园环境,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
2、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在活动中,我校开设了一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画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跃了校园的和谐文化,提高了队员的艺术品味。
3、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读书活动:读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等,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4、法制教育活动。我校坚持以法治校,培养队员的法制观念,学校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和爱国主义教育。
5、启动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讲文明、重礼仪、守秩序、友善待人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美德。为培养学生规范的文明礼仪,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建文明校园,形成人人学习文明礼仪,人人宣传文明礼仪,人人践行文明礼仪的良好环境,创设和谐文明校园良好氛围,在全校启动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各中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利用板报等进行了文明礼仪的宣传,本期,文明礼仪活动还没结束,下期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此项活动。
6、认真做好防控甲型流感的工作。
三、存在问题。
我们的少先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看到了不足,
1、在少数活动中组织工作还没能完全到位;
2、少数中队辅导员思想上认识不足,工作不重视;
篇10
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改革,让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可持续、均衡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们对全镇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的开设、体育艺术群体活动的开展、场地设施、器材、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旨在全面分析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采取的促进策略与措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艺术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一)调研对象
各中小学、教学点
(二)调研方法
1、问卷法:
调查体育艺术教师师资队伍状况;经费投入;未来7年发展规划。
2、访谈法:
与体育、艺术教师、校领导、办事处教研干事及学生面谈。
3、观察法:
看档案资料;看场地、设施设备;看器材
三、调研综述
(一)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发展成绩
1、开齐开足了课时,严格组织管理
调查发现,全镇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教学管理的依据完全来源于上级下达的指导性文件,各校体育艺术工作由校长亲自负责,下设由主管副校长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安排和实施。各校均开齐开足了体育艺术课时,并把体育艺术活动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做了细致认真的安排,并得以落实,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健全。
2、因地制宜落实群体活动,竞技成绩、艺术成果喜人。
全镇各校积极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了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两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克服场地、器材、经费的限制,因地制宜搞好学生群体活动,做到有时间保障,有训练内容、方法,有训练记载,充分调动了义务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以体促智,以体育美,以体育乐的目的。“课外一小时锻炼活动”开展率达100%。
各校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及运动队训练达98%,俱乐部式的体育艺术教学法模式营造了生动、活泼、友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各校坚持举办1—2次春季或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展月或季体育艺术活动,如“三大球”、“三小球”、广播操、拔河、踢毽子、歌咏比赛、美术作品展等小型多样的比赛活动,在参加各级体育、艺术比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体育艺术教育设施简陋,但成果喜人。
3、体育艺术教师素质迅速提高,稳定教师队伍
积极响应国家、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争取指标先后组织体育艺术教师到武汉等专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体育艺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创建平台,落实体育教师服装等有关待遇,并在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真正提高体育艺术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艺术教师地位不高,编制不足。
调研中发现,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师人均每周上课在14—18节不等,但额外工作量大,按照21世纪课改的要求,义务教育学校1—2年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保证每班每周4节体育课,其它年级3节体育课。目前体育艺术教师编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村小师资严重匮乏,学生只知道上体育课就是玩。
从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看,中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仅占5%,而高级职称为零。从社会舆论看,虽然近年来反复提倡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可实际落实还是远远不够,存在的差距还很大,轻视体、音、美和对体育艺术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多数学校在评先评职时不能够考虑体、音、美学科的特殊性和艰苦性,晋级评优存在偏重文化课教师的现象,体育艺术学科教师评高级职称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部分体育艺术教师被迫转岗或下海,造成体育艺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2、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失修。
义务教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经济比较落后,财政困难,尤其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学校体育艺术不能很好开展。调研发现,许多学校体育艺术经费所占比例不到学校教育经遇的1%。有的学校每年甚至零投入。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艺术工作不够重视,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等、看、靠的思想,没有积极主动地想办法给予解决。
部分学校体育艺术场地设施建设不够科学,部分设施被占用,体育艺术设施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由于养护不善,大大降低了器材设施的使用寿命,致使器材频繁损坏,甚至报废,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春、秋、冬多风季节,各校体育场地扬尘现象严重,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
(三)促进体育艺术教育持续、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建议。
1、加强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狠抓师资培训。
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体育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新时期学校体育艺术的开展给体育艺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艺术,更要有突出的学识和引人注目的人格风范,还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知精神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大体育艺术教师培训的力度,教育部门应把体育艺术教师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方面要抓住“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培训工作,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我镇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校际相互观察、交流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派出部分兼职体育教师和有兴趣的富余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和函授状大队伍。提倡校际之间教师相互聘任。促使他们更新知识,增进专业教学能力。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使体育艺术教师享受与其他教师相同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积极性,稳定体育教师队伍。
2、不断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严格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中规定的体育经费,努力达到全国平均,在经费的使用上,每年应有大致的固定比例,切实解决有些领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计划但难以落实的问题。
在教育经遇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艺术经费增加创造了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艺术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经费,迅速改变学校体育艺术遭遇严重短缺的局面。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学校体育艺术场馆设施不被侵占,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艺术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配置,从制度上保证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卫生、安全、整洁、舒适的现代化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翠绿的草坪、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运动场景中,去奔跑、去跳跃、充满生机和活力地成长发展。
3、重视群体教育,促进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形成。
实现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重视体育艺术课程教学而且还应重视群体活动和兴趣小组的训练等群体教育,坚持每年举办两次田径运动会制度,积极组织“六一”、“五四”、“元旦”及“三八”师生体育、艺术汇演活动。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校的群体活动。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艺术俱乐部,组织多种运动项目的课外训练运动竞赛,并以“体育与艺术”“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的开展体育艺术节等活动。建立群体教育的评估标准,把体育艺术群体活动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艺术认知水平、体育艺术素质、体育艺术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新体系。将体育艺术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课内、课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采用教育部门、体育艺术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
-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 下一篇:初中生消防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