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时间:2024-03-28 16:4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务劳动实践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务劳动实践感悟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16-02

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基础。那么,如何让思品课真正生活化呢?本人从“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创造活动,注重课外实践的感悟升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上回归生活

1.创设情境,知理导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思品课教学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它比单纯的语言讲授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爱护集体的荣誉”内容时,笔者在课堂上预先设置好这样一个场面:几支粉笔和一块板刷掉在了地上;一把椅子倒在地上;窗户开着,钩子却没有钩上。上课时,笔者先采用拟人化的故事,讲述为什么要爱护学校公物的道理,又以拍手歌的形式告诉学生爱护公物的行为要求。最后,笔者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去爱护学校的财物。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教室,看看有没有爱护公物的事需要做呢?”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个个都认真仔细地观察。没过多久,就有几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笔者请他们依次找出需要做的爱护公物的事。学生有的捡起了粉笔、板刷,有的扶起了椅子,有的把窗户的钩子钩上……笔者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做呀?”学生有的答:“钩子不钩上就会使窗玻璃容易打碎。”有的答:“椅子倒在地上会被人踩坏。”……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灵活创设生活情境,既加深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要求,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

2.由静到动,体验情感。教材是静态的,而现实生活是动态的,要把教材上“静”的教学内容变成“动”的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条件,进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被充分激发出来。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我的家》,这篇课文由两个主题活动构成:“我的家”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在主题二第2课时还安排了“我爱做家务劳动”这一内容。教材中只有几幅学生做家务劳动的图片,是静态的,而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观察,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辛苦。怎么样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并产生做家务劳动的愿望与行动呢?笔者补充了一组录像,播放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急急忙忙买菜、烧饭、扫地、洗衣服等情节。学生观看之后,联系生活实际,在脑海中回想起日常生活的片段,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从父母的满头大汗中受到震撼,体验到了父母操持家务的辛苦,萌发了“我也是家庭一员,要多做家务劳动”的愿望。这一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补充内容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巧用事件,升华教育。有时候,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课堂上的一些“意外”事件,往往能使之变为课堂生成资源,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大家庭》这一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自己对“大家庭”的喜欢:“我喜欢前面的大黑板,老师在上面写,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我喜欢班里的小朋友,下课了可以一起玩,可开心了”……突然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笔者以为他要回答问题,于是叫了他。“老师,刘远(化名)流鼻血了……”这位学生着急地说道。笔者一听愣了一下,定神一看,真的有一位学生在流鼻血。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笔者忽然想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班集体是我们的大家庭”,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正好可以借助这一突发事件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想到这,笔者及时肯定并表扬了这位学生对同学的关心,并快步走到这位流鼻血的学生身边,扶住他,请他抬起头,防止鼻血再流下来,然后焦急地问全班学生:“孩子们,刘远同学流鼻血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他同学看见老师的关切之情流露,也都焦急地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并且很快达成共识:“请刘远的好朋友蒙小超(化名)扶着他到医务室去。”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使全班学生和流鼻血的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爱的情感的碰撞,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真的把每一个同学都放在心上,从而使学生间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感受油然而生,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大家庭”带来的温暖,体验到在教室中的学习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通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去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反之,如果笔者简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即刻带这位学生到医务室去而让其他学生留在教室自习,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更别说触及学生的心灵了,这样的教育无疑是苍白无力的。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而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活动成了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品德与生活课属于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话题和图例都是在儿童的日常生活范围内,其活动方式极为丰富,而且涉及面广。这些活动的设计启示着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地研读教材,根据本班的实际,很好地利用这些活动。

1.从学生生活中发现活动题材。新课改理念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作为教师,应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正确把握,并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及思想动态,发现、提炼活动的题材。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关于交通安全知识只安排了《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一课,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涵盖面较广,不仅要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小常识,而且要学生懂得不遵守交通规则会给自己、家人带来的伤害,还把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放在最后。为了让一年级的孩子对这些模糊不清的交通标志认识得更加清晰,在课堂上笔者打破现有的教材体系,把笔者用相机拍摄的交通标志一一贴在黑板上,开展了“请让我来告诉你”活动。通过运用拟人化的语言描述标志的含义,学生兴致盎然地了解了各交通标志的含义,教学效果良好。

2.创造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事件、情境,以唤起、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学《我爱做家务劳动》一课时,笔者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唱一唱(唱《好妈妈》)、看一看(看父母做家务的录像)、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一学(学小老师做家务的好方法)、比一比(谁的小手最能干)等一系列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做家务的辛苦,激发了“我要做家务”的愿望,逐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生活经验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情感得到丰富、细腻和纯化。

3.把活动做细。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更不是作为课堂景观来点缀教学过程的。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应把每个活动潜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注重过程、反馈,通过教师的引领,使活动做细,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就如笔者前面举的学生流鼻血这一事例,如果笔者只顾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这个新的生长点的话,教学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经营活动,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三、注重课外实践,在生活中感悟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能够完成的。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课程标准在“知行统一”原则里,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思品课要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拓展,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笔者认为这种拓展主要在课前与课后进行。

1.课前开展实践活动,充实课堂教学。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课前大量的准备必不可少。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较轻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如教学“变化中的社区”这一内容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学生有的请爷爷、奶奶讲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用笔画下了美丽富饶的家乡,有的写出了内容丰富的作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还进一步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2.课后开展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上升的过程,单靠某一课的教学就想达到目的,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教材中留存有大量的实践空白,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如学了“我爱做家务劳动”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回家坚持做家务劳动,并让家长在家务劳动卡上做出评价,一段时间后在班中开展“我是能干的小主人”评比活动。这些课后活动很好地把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是“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最好实践。

篇2

由教育部、团中央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多数被调查者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且存在过于严谨,尊崇权威的倾向,而这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障碍。

这项内地的近16万名大中学生和香港特区的3000名大中学生接受调查的结果显示:一当代青年的创造观念和创造行为构成矛盾。在认为创造发展不仅对社会、个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同时,还应有好奇心、想像力,有自信心、意志较强,选择这4项的人仅为47%,而这4项被认为是最具有创造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应具备的品质。二面向新世纪的新能力严重缺乏。三青少年科技动手能力差。四思维模式传统,思维定势太强,过于严谨、过于尊崇权威。

对家庭、学校、社会等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48%的家长对孩子的提问会不耐烦、不屑于回答或敷衍;学校方面85%的人认为高考、升学是学校最重要的事,高中生对此的认同率达909%;社会方面,青少年宫、科技馆等机构对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很肤浅,对有关大脑科学的知识了解很零散,缺乏整体性。面对世界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改革传统教育体制、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时代课题。摘自《北京晚报》

家庭因素影响青少年性格发育

15%中学生有人格障碍倾向

一项关于北京城区中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研究日前得出结论。被调查的1148名中学生中,143%具有人格障碍倾向,专家认为,缺少感情温暖、过度保护、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及单亲家庭等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人格障碍倾向的发生。

人格障碍是人格偏离正常的一类精神障碍,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专家认为,成年前人格障碍倾向并非一成不变,家庭环境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可影响人格的发育。其中母亲在孩子的养育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摘自《服务导报》

家务劳动的道德价值

目前,很多家长对家务劳动的道德价值认识不足。家长应该从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的教育意义上考虑。

一、家务劳动是一种伦理道德范畴的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尽义务的一种途径,大人如此,孩子也应当如此。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从来不参加家庭劳动的孩子,不可能知道家长为了他们生活得舒适和幸福,付出多少辛劳。

三、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不仅是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和习惯,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摘自《当代家庭教育报》

早期教育与超常儿童

人类的智力活动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功能。由于早期的经验可能引起大脑神经网络结构的变化,因此,这种随着神经结构变化而开展的智力开发可能会更有效。

不过,不要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对智力的作用。而且,早期教育与超常儿童也不完全是一回事。

现在的许多所谓早期教育造就的“超常儿童”是在不公平的情况下产生的,换句话说,有的人对孩子进行了早期教育,使自己的孩子得到了提高,甚至超过了其他孩子,成了所谓的“超常儿童”,如果所有的人都注意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那么,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而真正的超常儿童永远只占儿童群体的少数。

摘自《发现天才儿童》

现代家庭需伦理与人格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一筠指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婚姻家庭是有双重影响的。例如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城市居民生活的隐私化程度提高,外部社会的控制力量相对减弱,在隐私天地中“失范”行为增多。这就需要加强人格训练以及规范与纪律的教育,使年轻人学会自律,增强对善恶的感悟能力,以便在行动之前做出正确抉择。其他包括经济环境、人口环境、市场竞争的环境、媒介的商业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都向现代人的人格素质和理性良知提出更严峻的挑战。家庭伦理建设与人格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战略。

摘自《生活与健康报》

对不同性格孩子的教育艺术

一、对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动的孩子应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方法,要求其认真做事,善始善终。

二、对性格调皮、专横、大大咧咧的孩子宜采取批评、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创造与同伴分享快乐的氛围。

三、对性格孤僻、胆小、不爱讲话的孩子应采用欣赏的方法,多亲近孩子,创造他们与别人交往、在集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四、对性格温柔、听话、沉稳的孩子采取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细心体察孩子的变化,让其解释自己的新发现,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意识。

摘自《山西家庭报》

广州六成儿童体内含铅量超标

广州市小学生年度体检抽查发现,市区约有45%的小学生体内铅含量超标

过量的铅会对儿童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造血、生殖系统造成较大伤害。这样的小孩会出现多动、注意力短暂、智力和免疫力下降、贫血、模仿学习困难等症状。专家建议,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避免铅毒污染。如早晨水管里的隔夜水一般含铅较多,用水时要先放水几分钟;汽车尾气含铅较多,带幼儿上街时要将孩子抱在身上;购文具、书本、陶瓷等商品要选用正品,因为这类低劣产品含铅多。

摘自《北京青年报》

当好家长的10个要点

一、喜欢经常跟孩子在一起。

二、尊重孩子,对他有信心,肯定他的长处。

三、尽量接受孩子的多种情感,但不完全接受他的行为表现。

四、尽量向孩子讲清楚对他的希望和要求,同时也讲清楚不适当行为的后果。

五、让孩子自己选择做多种事情的时间如作业、游戏、看电影等。

六、从不惩罚孩子。但总是让他体验到多种行为的结果。

七、通常用描述的方法表扬孩子如:我看到了干净整齐的房间。

八、勇于向孩子认错并表示歉意。

九、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永远爱孩子。

十、重视并检点家长自己的言行。摘自《家教金言》

白天沉迷电视夜里行为怪异

一些小学生患上“电视综合征”

青岛市一些小学生看电视成瘾,成天手不离“遥控器”,经医生诊断不少人患上了“电视综合征”,他们或半夜莫名哭打跳闹,或怪言怪语,令家长心惊不已。

市民夏女士最近发现,10岁的儿子经常睡后突然坐起直奔电视,也不管有无节目,总要静坐一会儿才关机上床。其间搭话他也不理,醒来又说不知道,如此情形持续十几天,夏女士担心儿子是否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忐忑不安地找心理医生。

青岛市儿童医院心理门诊匡主任介绍,这样的病例近期在岛城多有出现,寒假中每天能有四五例,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惊恐,又哭又闹,有的则是无声无息下床后拿本书看半天,再回去睡觉。原因主要是白天看电视太多,引起睡眠节律的紊乱,出现睡眠障碍。

摘自《齐鲁晚报》

遇到抢劫时怎么办

抢劫往往是对受害者的试探。所以,女孩子遇到抢劫时千万不要认为损失一些钱财就完事了。而男孩子既不能硬拼,也不可惊慌失措,失去控制。

因此,遇到抢劫时①要保持冷静,不要恳求抢劫犯,暴露出心理劣势。集中注意力寻找防卫和逃跑的机会;②如果发现附近有人,可大声重复抢劫者的话,如“你要我把所有的钱都给你”这样可吸引别人对你的注意,尽早脱身;③用力把钱包扔到你要逃跑的反方向,然后边跑边喊。如果抢劫者向你追来,应想到他并不是对钱感兴趣,需进一步做好自卫准备;④千万不要让抢劫者把你从有人或可能有人出现的地方带走。

摘自《北京电视周刊》

别给孩子制造“精神噪音”

声音污染有两种:一种是特别尖啸高昂、超过一般人承受力的声响;另一种是重复单调、不绝如缕的中低声音。这两种污染,都会使人难受,心烦意乱。

心理学原理证明: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图像第一次出现时,对大脑刺激最大,因而印象最深。但同一内容反复次数太多,则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某种抑制,从而自动关闭其接受系统。

做家长的,如果每天颠来倒去就是“学习”、分数”、“出路”的话,孩子会产生厌烦情绪而加以抵制。因此,家长一定要认真研究孩子心理,该讲什么道理,选取什么事例,以何种方式切入,都要好好思考一番。

摘自《钱江晚报》

果冻包装应印警示标志

篇3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

中学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遵循着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颖的导入方法,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九单元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时,我采用了歌曲导入法。播放“Happy birthday to you .”这首英文歌曲,并通过多媒体把歌词在屏幕上滚动显示。向学生提问:What topic is the song about?,自然引出教学主题“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素材,精心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让我的课堂教学极具趣味性。

二、有趣的课堂活动

在英语课堂上,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把趣味性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1.巧妙记忆单词语法。在教学英语单词时,我会组织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单词。例如将单词bird(小鸟)解释为:b和d就像小鸟的翅膀(随着在黑板上用粉笔在b和d下面画了曲线),ir就像小鸟的头和嘴巴(又在ir下面画了直线),看,小鸟要飞啦!这样,学生们会发现简笔画记单词很有趣。在总结以-f(e)结尾,词尾变为-ves构成复数的名词的用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顺口溜:小偷(thief)之妻(wife)生活(life)难,自己(self)扫叶(leaf)来做饭,忽见一狼(wolf)架(shelf)后躲,抽刀(knife)把它砍两半(half)。我再让学生用歌曲的形式说唱出来,学生在说唱中轻松记下了枯燥的语法规则。

2.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把游戏渗透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一直高涨,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能够记住所学内容。游戏既可以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学,又不会让学生陷入一味的老师说教的模式中去。

3.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应用技术有声有色,图文并茂,集声情为一体。中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异域的生活场景是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的,如果一堂课仅凭老师的声音或板书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很难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远不如使用直观而立体的图像和生动逼真的动画影音设计对学生的影响效果好。因此,为了防止学生听觉和视觉疲劳,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会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多媒体教学活动,让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一堂课应该掌握的词汇和句型,使课堂更生动。

4.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一直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小组合作形式将学生们扮成不同的角色,如记者等来完成教学采访活动,或者让学生根据我给出的话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积极认真的讨论得出结果,或根据话题展开正反双方的辩论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

三、细微的德育渗透

英语是一门语言,也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选择英语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切合点,适当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我们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要选好切入点,抓住契机,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探讨“学习与家务”这一主题之前,我要求孩子们参与家务劳动,学会处理课业学习与适量家务之间的时间安排,并用英语写出自己的感悟。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亲自体验家务劳动的艰辛和不容易,从而感受父母的辛苦,还可以促使孩子更具责任心。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适量劳动还可使孩子更快乐。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六点基本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力求达到这些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篇4

要想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内,面向课外;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充实学生的语言材料,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农村的生活说单调却也丰富多彩:山村小路上与牧归的老牛作伴;山里溪边戏水抓鱼;菜园田野嬉耍玩闹;爬山摘果、下河游泳;春季踏青、秋季野炊等等,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宝贵的经历,也是最好最真实的写作素材。

教师不可到教学作文时才让学生搜肠刮肚地想素材,而是在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有趣的事,并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最简单的方法,是写日记。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因为学生还不善于观察,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细节的观察习惯尚未养成,导致“可写的事儿满街跑,瞪着眼睛看不到,竖着耳朵听不着”。因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目光去寻觅,就能找到很多新颖的写作素材。

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老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深入农村,扎实上好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写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庄稼,让他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步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着鸟语花香;汩汩的流水中,倾诉着无尽的愁思……感悟后的生活原来是那样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篇5

一、精读博览,广为采撷

1.从课内获得积累语言

语文课本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典范,是祖国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感悟。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教师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思想品质,感悟事理之美,体会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美、欣赏到美、领悟到美,便会有积累的兴趣。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1)多途径,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可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学生可指导其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学生可指导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中段可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

(2)指导背诵的方法。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再如理解背诵法,没有以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要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取名《朝花夕拾》,专记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

(4)及时归类,纳入旧知。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可按词语组合方式积累,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AC式、ABCC式、ABCB式。有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都以“天”开头;有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

(5)剪贴法。在阅读过程中,可让学生把好的文句剪贴在自己的本子上。

二、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观察新农村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身边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教师热爱关心学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爷爷奶奶勤俭节约;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田野庄稼、虫鱼鸟兽、日月星辰……通过观察,能激起学生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情操。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习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写一个熟悉的人,进行作文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在作文前教师组织开展“夸夸他”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有可能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篇6

一、立足学校,挖掘实践渠道

1.因地制宜。《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强调“要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即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深化学校特色。学生是学校的小主人,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又特别强。为此,学校为了鼓励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其课余生活,创办了“雏鹰之声”广播站。教师大胆放手,从站长到小记者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拔、担任。广播站在站长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栏目,现场采访、独立撰稿以及编辑播音等。“雏鹰之声”广播站定期播放,内容丰富,节目纷呈,有校园快递、焦点访谈、优秀习作、故事大王、生活窍门、每周一歌等,是学生展示活力、亮出风采的大舞台,成为了学校德育阵地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与校园活动相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学校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要抓住契机,结合学校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校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笔者结合开展“艺术节,我能行!”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异常高涨,学生之间展开了演讲比赛、歌舞比赛、书画展览等。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大显身手,在创新实践中感悟积累经验,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走进家庭,丰富实践内容

1.感受生活。家庭生活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感受也是最深刻的。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因此开展家庭生活方面的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事故或染上一些小疾病,如何正确对待,及时处理,避免产生更大的伤害或更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自我保健和自我救助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因此,笔者开展了“我是家庭小医生”系列活动,先要求学生回家与父母共同查找、收集、探讨自我保健与救护的相关知识,并做好记录,然后组织由家长共同参与的意外事故如烫伤、灼伤、扭伤、撞伤等紧急救护演习,邀请校医作现场指导,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与父母共同查阅资料、实地演习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经验,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也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馨。

2.体验活动。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笔者根据学生的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如周末开展“小鬼我当家”实践活动,让孩子承担家庭主人的角色,买菜、做饭、洗衣服、大扫除等,父母为孩子表现评分,再举行班队会进行交流。又如,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家里的生产劳动,学会给农作物播种、松土、除草、施肥、处虫害等。有些学生还采集农作物样本,利用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蔬菜等作物的病害情况,通过网上搜索、查阅资料,并在父母的帮助下,对症下药成功预防病害,获得丰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掌握劳动的技能技巧,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也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

三、走进社会,生成实践资源

1.关注热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之一,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会,通过考察、访问、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反映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如开展“知荣辱、守纪律”、“互助献爱心”、“文明伴我行”等主题活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验活动,寻找身边的陋习,寻找身边引以为荣的事情,开展各种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社会调查、实地采访等,并通过问卷调查、汇报演出、演讲报告、宣传栏和广播站等形式,让学生“知荣明耻”,争当“五好少年”。还可以根据社会上某一时期人们关注的热点或难点问题设计主题实践活动。

篇7

【关键词】兴趣;新意;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如何让小学生乐于写作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敞开心扉。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刚过完的六一儿童节。有的学生说出自己过节的心情,有的介绍自己玩的地方。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快乐的节日》这篇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二、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三、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四、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板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没有东西写而苦恼。

五、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会无从下笔。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多向思维,写出的作文就会别出心裁、耳目一新。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想以下几点措施比较有效。

(一)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生活的城市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使学生有可能积累写作材料,也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当成自己的作文素材。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思路。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打开,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感恩 教材 教育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可是现在有些家庭过度溺爱孩子,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所以许多孩子不懂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造就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加之我们有的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教学成绩,导致部分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造成社会不良风气的增加,而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也给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这些现象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

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让我们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在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一章第二节《人的生殖》中有这样的内容“分娩并不复杂,但是对于母亲来说,分娩却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阵痛。母亲的生育不容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更不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挂图让学生明白胎儿、脐带、胎盘、母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胎儿的营养从哪儿获得?废物从哪儿排出?怀孕对母亲会造成哪些影响?”、“自己从婴儿出生到学走路、学说话,从每天的穿衣、吃饭到学习、生活,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自己生病时父母是怎样的担心、着急?……”问题的思考和交流会让学生感悟到母亲怀孕的艰辛以及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从而激发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之情。

在第二章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中有“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时,自己动手为父母设计并烹饪一次营养合理的午餐。在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后,许多第一次做饭的学生都感慨地说:“洗菜真不容易、炒菜更难;我把饭烧糊了、我炒的肉太咸了;父母天天为我们做饭真不容易啊……”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心和行动去体会父母的艰辛和无私付出,从而关心父母的饮食健康。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适当地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洗碗、扫地等),为父母减轻负担,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篇9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实践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他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意思是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它方面就不值得一看了。这里,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虽然才高八斗但如果德行不好,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可兼得,那么此时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圣人舍才而取德。应该说,我们今天选拔和培养人才,依然需要坚持这个原则。一个人如果道德败坏,才能越高越是威胁社会的重磅炸弹。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人才。孔子教导我们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我国现行的教育也提倡以德育为首,德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成败,也决定着国家的兴与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发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是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发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应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教育培养,与学校的文化环境、学科教学等有机融合并不断创新,使学校的德育教育产生良好效果。

1.1 结合学科特点,融合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把这些有针对性的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挖掘其思想内涵,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历史课讲到我国古代文化科技成果时,可拿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同成果作比较,对学生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教育;在语文课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可让学生学习的远大抱负,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学习《背影》可让学生体会人间真爱,懂得感恩;思想品德课更是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在初一思想政治《培养爱国情操》这一课中,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都显示出浩然正气,是高尚情操的写照;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反映了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强意志……这些丰富的教材内容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使他们在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中精神得以熏陶和升华,对学生追求理想人格,培养高尚道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2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道德品质形成的内驱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道德教育中,面对的学生是有自己的思想、有丰富的情感、有复杂的情绪及个性特征的积极能动的主体,他们接受什么或不接受什么,是由他们自主做决定的,受其内在的思想状况的影响。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被动的教育过程在学生自我期望中转化为自我教育过程。

增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要求老师首先树立教育是服务的观念,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的顾问而不是领导,多给学生提建议而不是下命令,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做到明理践行,自觉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其次,尊重和信任学生。要平等对待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力,多给学生呐喊助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尤其在和学生交流中,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对学生表露的真情实感要给予尊重,对他们正当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避免伤害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愿意为自己负责,不断向老师的期望去努力。再次,理解和宽容学生,要耐心,要等待。要让学生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做什么事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带来的压力,让他们在真实、真切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成为追求道德真理的“实践者”“发现者”和“胜利者”,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出要实实在在生活,堂堂正正做人,不卑不亢处事,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屏弃假丑恶,追求真善美。

1.3 创设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生机勃勃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环境是最便于直接利用的道德教育资源。为此,一要挖掘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中的道德因素,可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有效载体,及时宣传表扬榜样人物、同龄人物事迹,通过榜样的言行把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可开设“学生讲坛”,对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进行讨论,分析、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认知能力;还可通过有针对性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演讲赛、校园运动会等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体验、感悟,自觉做一个高尚的人。二要高度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的熏陶和示范作用。老师自身的道德品质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老师不仅要用博学的知识去育人,同时要用自己高贵的品质去育人,应该为学生作出榜样,以自己良好的人格特征去感染和打动学生,唤醒其遵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自觉意识,提高道德自律能力。三要建立和完善督评激励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既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也对学生的道德品行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其形成和执行情况影响着校园环境,决定着校园风气。因此,将检查与评比相结合,惩戒与激励相结合,使学校在落实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遵规守纪、尊重他人、遵守公德的良好品行。

2.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每一个人接触最早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个人的性格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其家庭的影响。但是,由于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物质条件优越,孩子又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家长们对孩子倾注的多是“爱”,甚或“溺爱”,而忽视了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据我在班级内的调查:80%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20%的学生只参加1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90%以上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10%的学生在上下学时需要家长接送。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30%的家长给孩子端洗脚水。这些连最基本生活自立能力都欠缺的孩子如何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尊敬、爱戴他人?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德育教育,使家庭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战场。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让他们懂得智育固然重要,德育也不可忽视,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提高家长德育教育素质,改变家庭教育的误区。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循循善诱,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要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把家庭美德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家校联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锤炼

道德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它产生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最终是否被社会所接纳,关键一点是要让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有些学生,如果从文字上或口头上去检验他所受的德育效果,他会讲的动听,写的精彩,可是观其行为,却是另一套。这种“说得漂亮,做得马虎”的德育结果不是我们所期望的,而光说不练的德育也不是完善的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校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

篇10

【关键词】乡村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践;感悟

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育人的过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而且能够培养人的情感心灵,塑造全面发展的个性。语文教育最关键的是树人,它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审美能力。所感源于生活,体验之深,感悟之透彻,如醍醐灌顶,便可以体会生活之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悟来源于生活经历,作为青少年不能快速增加人生的长度,却可以从生活或自然的怀抱中,索取精神的慰藉,心灵的洗涤,来增加生命的厚度。语文学习中,学生们需要去感悟,并将实践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相结合。因此,作为乡村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本地乡土资源把审美教育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在乡村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重要性

在教育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渗透美育。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更加需要有丰富的审美体验。在乡村学校,大部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认为学习与否都没有明显的成效或者没有多大用途。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无法得到审美体验有很大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北京乡村教育资源不断充实,教师配备齐全,但人文资源严重短缺。乡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物质条件提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性格活泼,思想开放,情感也比较丰富。学生接触来自各个方面丰富的信息,尤其是通过网络、电视,但较少参加社会实践和家务劳动,接受的是“快餐式”体验,缺乏直接的生活经历。正因为如此,他们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却不会分辨其中美丑,对于社会上一些无私奉献的事迹嗤之以鼻,而对一些不良习气热烈追捧。甚至有些学生对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冷漠、麻木的态度,没有竞争意识,沉溺于安逸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现在农民经济收入逐渐提高,但一般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差,给予孩子过分的物质溺爱放纵,或管教粗暴,而缺少精神抚慰,致使孩子性格扭曲,产生大量的问题行为,如厌学、网瘾、早恋、不服管教等。这些导致的结果就是乡村学生文化知识薄弱,人文素养低下。所以,通过语文审美实践教学对乡村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三、 在乡村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因地制宜”地实行审美教育。

优化教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把语文教学实践与校园特色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乡土特色资源;联系相关学科,在科学立体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开辟高中生审美实践的新途径。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

我们经常会听到“最美”这个词,这个词诠释了我们身边拥有美丽心灵的人。而学生身边的美就存在于学校之中。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房山区长沟中学作为一所北京市郊区学校,坐落在素有“城市之外,水岸花田”京南水乡,环境幽静清新。这一带有世界级文化遗产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北方桂林”十渡风景区,葵花田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和谐的生态环境利于长中校园环境的营造。把长色的校园环境及周边自然资源与语文审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学生舒心的学习,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依托这样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在音乐与文字间感受美的律动

众所周知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古代文化知识的传播总会经历一些难题。我认为让各学科之间产生联系,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诗歌幻化出意境和音乐演绎出的旋律都能让人产生某种共鸣,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如果说能让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人沟通融洽,我相信音乐就是最好的语言。追溯到古代文学中,《诗经》中很多诗歌是民间说唱本,我们常说的宋词最早是配着音乐来吟唱的。中国风特色的音乐涌动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中华文化浪潮,其蕴含的文化多源于中国古代诗歌,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我们把音乐与语文联系在一起,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与文学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审美品位。

(二)原创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