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28 16:3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建构主义”一词成为西方教育领域里的时尚词汇和高频术语,建构主义的观点渗透到教育目标确立、教育政策制订以及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毫无疑问,广泛的迹象表明,建构之一学习观抓住了当今教育舞台中的时代精神。”
建构主义对学习和知识的理解为:1)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2)知识是被构建的,而不是天生的,不是被主动地吸收的;3)知识是被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4)所有的知识都具有个人性的和独特性,同时,所有的知识又都是社会性建构的;5)学习在本质上是赋予世界意义的过程;6)有效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去解决有意义的、开放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建构学习观与知识观的指导下,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与知识观的指导下,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要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为:1)鼓励学习者提出问题,生成假设和自己检验假设;2)学习者应受到能产生内部认知冲突和失衡的观念与经验的挑战,学生们的错误应积极地看作是可以促进他们进步的机会,教师应帮助学生探索概括性理解;3)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记日记、建模型和讨论等形式进行反思,学习要通过反思性概括来实现;4)学习环境应提供充足的学生间以及教师与学生间对话的机会,教室应被看作是进行活动、反思和对话与沟通的学习社区;5)在学习者的社区中,是学生们自己进行相互间观念的交流、辩论的证实;6)学生应该产生“大观念”和中心性概括的原则,从而才能够进行超越经验和学科的泛化和概括。
迄今为止,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塑造教师自身的研究尚显不足,在此尝试对教师教育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进行探讨。
1.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所代替的。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这种学习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些语言符号充其量只是载着一定知识的物质媒体,他并不是知识本身。学生若想获得这些言语符号所包含的真实意义,必须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其还原,即按照自己已有的理解重新进行意义建构。所以教学应该把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课本知识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学习是在自我理解基础上的检验和调整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本知识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比较可靠的假设,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可能更正确的解释,而绝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知识在进入个体的经验系统被接受之前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只有通过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相互作用后,才能建构起它的意义。所以,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不是像镜子那样去“反映”呈现,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
课堂中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其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因此,关于知识的学习不宜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满足教条式的机械模仿与记忆,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是如何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含义的。
4.学习需要走向“思维的具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批判了传统课堂学习中“去情境化”的做法,转而强调情境性学习与情境性认知。他们认为学校常常在人工环境而非自然情境中教学生那些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东西常常会被遗忘或只能保留在学习者头脑内部,一旦走出课堂到实际需要时便很难回忆起来,这些把知识与行为分开的做法是错误的。知识总是要适应它所应用的环境、目的和任务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其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在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促进知和行的结合。
情境性学习要求给学生的任务要具有挑战性、真实性、任务稍微超出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让学生面对一个要求认知复杂性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不相匹配的状态,即认知冲突。学生在课堂中不应是学习老师提前准备好的知识,而是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从具体走向思维,并能够达到更高的知识水平,即由思维走向具体。
5.有效的学习需要在合作中、在一定支架的支持下展开
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事物的意义,不同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存在统一标准的客观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资源。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相左的观念,学到新东西,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学生在交互合作学习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会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建构主义者称这种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形式为“支架,它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在认知中不知所措或走弯路。”
6.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原样不变地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所谓建构是指学生是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建构只能由学生本人完成,这就意味着学生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情境和模式。
7.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合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习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性教学、随机通达教学4种。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以建构主义的思想培养和培训教师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革课程内容,也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究学习、建构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和教学方法之一,期许教师能够胜任指导和促进学生的探究和建构的任务,教师自身就要接受探究学习和建构学习的训练,使教师建立探究和建构的理念,掌握探究和建构的方法,唯此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地指导和运用建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Applefield,James,M.Huber,Richard,Moallem,Mahnaz.Constructivism in Thoery and Practice: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J].High school Journal,Dec,2000/Jan,2001.
[2]Richard Fox.Constructivism Examined[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1,27(1).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4]《中小学教育》,2003.11,2004.9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音乐教育 教学观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影响较大,并正在逐步深入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对我们深入教育改革,进行学科教育研究和开展教学设计等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高师音乐教学中,对促进学生知识认知和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十分有效,在未来的教学中也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与同仁共同商榷。
1、传统的音乐教学观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区别
建构主义理论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核心观点是“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在音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
长期以来,高师的音乐教学是沿着音乐学院的教学理论研究方向发展的,音乐学院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地被运用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主要是一种偏重技术训练的教学模式。然而,近年来由于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音乐教育专业,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的感觉、音乐的理解力等相对欠缺,针对当下高师生源的态势,一味追求纯技术的训练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往往容易使学生丧失音乐激情,尤其在培养高师学生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综合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世界可能正确的理解和假设,而不是绝对正确的反映,不论是课本还是教师都不能以权威身份,强迫学生接受知识。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观区别于传统音乐教学观的一方面。
1.2 在教学的中心问题方面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和教材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退居其次,尤其是音乐教学中。长期以来,沿着师徒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教师是绝对权威的,教师居高临下,无论是表演状态、表演方式还是内心情感,都要听从教师的设计、安排。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首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发展有其规律。其次把学生看成是独特性的人。再次应把学生看作孩子,懂得学生与成人的差异,建构主义要求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不能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和听话。教师中心只能形成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切教育行为的最高目标和最高追求,就是为塑造“完人”这一任务,在启发、诱导、促进、监控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受到时空和环境的影响,不同时空和环境下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是不同的。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始终不能把学生带到现实环境中。例如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了种种教育教学改革,这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高师却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改革,没有为学生创造应对的时空和环境,这种滞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建构主义反对传统的教学观将知识简单化和教条化,反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无所用的条文和规则,强调通过习惯于情景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认知。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支架式教学
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和相互连接点来连接、延伸、扩展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水平从一个层面提升到另一个层面。由搭脚手架、进入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5个环节组成。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独立探索解决问题。在音乐教学中的器乐课,首先教师要将一首乐曲亲自演奏,或通过录音录像让学生欣赏乐曲,教师对乐曲进行计划,搭建相关的框架从作者生平、演奏家、主题、演奏技巧、表达情感、审美等方面,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然后练习乐曲,教师在创造教学环境,扩大教学的范围等方面起督促、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2.2 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它是由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5个环节组成。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支架式教学,搭建好问题框架,学生在练习中找到了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尽量与同学协商、讨论、相互聆听对方的演奏,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激励学生,触发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练习。
2.3 随机进入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务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入教学。它由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这5个方面组成。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包含着情境创设、协作学习教学环节,都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生搬到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环境与外界相互作用来获取,通过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发展而来。
3、高师音乐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国家教育部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定位是课程理念的突破性变革,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标准》注重实践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展示学生的个’胜和创造才能,让学生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美,去个性发挥和情感沟通,对教师在特定环境中的组织能 力和应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龟兔赛跑》这个人人皆知的寓言故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演小兔子的学生突然不是躺在树下睡觉,而是一口气跑到了终点,把乌龟远远的落在后面,教师司兔子的扮演者为什么违反了故事的本来意思,这名学生说他不做骄傲的小兔子,要做冠军兔子。类似这样的情境在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中常出现,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对话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探究,并在师生互动中交流音乐学习资源。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要积极观察和引导,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动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些都与建构主义珲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相吻合。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对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问题学习的能力
3.1.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思路和过程进行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3.1.2 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
3.1.3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例如:一堂好的《视唱练耳》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培养学生视唱和听觉能力,而不只是让学生听对哪几个音,唱列哪几段。
3.1.4 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现阶段,由于扩招,学生素质逐年下降,学生的求知欲淡化,因而如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 个人讲到底的单向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
3.2.1 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过程现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种教学过程更具合理性和说服性。
3.2.2 在效果评价中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间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观摩、小型音乐会,建构一个监督与激励体系,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压力,对个人和他人有学习的评价,通过个人及协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
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把其放在一个极具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闪光点。
3.3.1 学会自主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3.3.2 学会探究性学习 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并积极探究的过程。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
篇3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自主学习”成为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对自主学习及其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探讨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建构的途径。在阐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该理论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做出了界定,进而探究了学习者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方式,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其主要观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方面,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取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是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并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范琳、张其云,2003)因而,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和学习者的地位及作用较之传统教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存在个性化差异,学习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借助社会交往和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程,自我建构学习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
Holec(1981)首次提出自主性(autonomy)这一概念,进而从学习者角度对自主学习能力加以界定。他认为,具备自主性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了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国外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e.g.Allwright,1990;Littlewood,1999)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概念至少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释:学习者的学习完全依靠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或用到的一整套技能;一种与生俱来的、却被单调而重复的教育方式所抑制的能力;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所行使的责任;学习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权力。(Benson & Voller,1997)研究者或强调自主是一种能力,或认为自主是某种学习行为,但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研究者都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习者的转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诸多定义,对该理论视角下的自主学习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建构主义视角下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即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依靠自身经验、世界知识等主动进行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过程。该视角下的自主学习充分反映了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以及权利性。
1.能动性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头脑中的原有经验,认为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能够建构的知识范围提供学习目标;其次,建构主义尤为重视建构主义环境的设置,主张为学习者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教师指导下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2.独立性和责任性
独立性是指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及自我监控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责任性则是针对学习者自我反思的责任感而言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教师指导下学习者独立建构的结果,注重学习者独立自主学习中必备的学习策略、元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学习者与他人的沟通互动,对学习者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责任感也相当重视。
3.权利性
权利性针对的主要是学习者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者只有享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空,具备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才能运用自己的自主学习权利,养成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建构主义将学习者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促进者。事实上,建构主义也“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学习任务的自主权”。(毛新勇、孙长根,1999)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自主学习重复体现了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责任性以及权利性。该理论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提供了依据。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
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构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培养;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监督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1.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培养
英语教师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力图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然而,此过程中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在于学习者的心理接受能力。因此,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能力是建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习者进行心理辅导,使学习者接受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习者把英语学习中的依赖性、被动性转换为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
2.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听、说、读、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采用视听法,如通过图画、实例、观看影视录像等,也可采用参观、讲座、操作等方式培养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能力。第二,拓展阅读、写作经验,如让学习者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多种多样的听、说、读、写系列活动。第三,通过模块解读提高读写能力,让学习者阅读文本并进行主题讨论,根据主题写作、举办各种活动进行交流,以内化其语言概念。
3.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过程尤为漫长,因而,学习者自身的努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习者在分组讨论、资料搜集与整理及自我学习中不断建构新旧知识间联系的具体方式,使其能在没有教师指导监督的环境下进行高效的自我学习。具体可以采用以下途径:首先,教师与学习者一起制定每个单元模块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其次,培养学习者在词汇、句法及语义学习中建构意义的能力。最后,为更有效地建构意义,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过渡、由导学式向学导式转变。
4.学习者自我评价及监督能力的培养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因此,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对意义建构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鼓励学习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媒体资源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监控及评价,并定期做出汇报;鼓励学习者自己查找并组织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所用的教材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操控者。同时也需要让教师清楚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5.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对于学习者而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具体手段如下:学习者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投身于学习;应积极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应争取机会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获取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篇4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艺术生 英语教学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被赋予了新的任务,《课程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4]”因此老师们一直致力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工作,力求适应这种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现状。各种教学方法的出现,教学理论的盛行,为这种改变提供了可能,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对于英语教学就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它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艺术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基础差,积极性不高,他们的英语学习状态通常不被老师重视,学习的整体状况不是很好,鉴于此,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结合艺术生的特点,着重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艺术生英语学习的启示,旨在探讨如何改进艺术生英语学习的方法,使艺术生的英语学习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营造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1]。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1]。
二、艺术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艺术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个性张扬,表现力强,想象力丰富,热爱生活,崇尚时尚。大多数艺术生从中学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上:音乐专业生弹奏乐器、吊嗓子、练习舞蹈基本功等;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生经常外出写生、素描、电脑设计等;体育专业生每天进行体能技能训练等。艺术生的这些专业训练往往让他们在学习上顾此失彼,对文化课产生了厌学情绪和惰性。越是厌学,越学不好,“学生没有学习欲望和行动,就没有教学效果”。但是很多艺术生将来的工作跟英语的联系又很紧密,如美术系中的艺术设计专业要设计很多的logo或者标语,而体育系的很多人将来会出国深造,这些原因让他们不得不学英语,这种矛盾心理也困扰着他们[3]。
由于艺术生本身的特点造成了艺术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据笔者了解,大部分人在大一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很浓厚,很多人询问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捷径,也给自己定了很多的目标,要重新学好英语,只是这种兴趣持续不了多久就会遇到现实的困难,从而出现学生课堂上不听,课下更不会看,只是在考试前死记,久而久之就对英语又失去了兴趣的现象。而教授艺术生的老师们大部分是年轻的老师,很多没有艺术方面的知识,对他们也缺乏耐心,再加上艺术生性格活跃的特点,课堂上的秩序不是那么好,所以就产生艺术生难管、难教的印象,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于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3]。笔者基于这四个因素探讨该理论对艺术生英语学习的启示。
(一)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对于艺术生英语的学习,首先要创造一种让他们感兴趣的环境,只有他们感兴趣了,他们才会在这样的情境中自主获取知识。
篇5
【关键词】 建构主义;临床实习;教学
【Abstract】 Clinical teach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ory teaching.Cultivating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needs to construct a new medical teaching model. This paper , in the light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 prob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in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clinical practice;teaching
临床医学教育是一门相对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对临床医学生来说单纯的理论知识在临床疾病认识中是不够的,对疾病的认识不仅要有理论还要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在结合中达到融会贯通,由于任何一个疾病在不同的个体上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每一个患者都是既有同一疾病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在临床实习和实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患者作为中心,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设计场景,把医学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能、疾病实际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复习医学基础理论,在操作和实践中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实现从单纯理论认知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建构的转变。其教学将会比普通的教学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涵义和构建医学临床教育新模式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在教学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以及学习中社会性及其相互作用,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教学模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参与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而实现的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1]。建构主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伙伴,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临床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带教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课程及其结构、教学条件、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这六个教学中的关键因素都与理论教学不同。临床教学必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临床带教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为根本目的,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充分依靠临床教学中的先天优势,实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整合的优化,努力创造出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适合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2]。构建既能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并为打破旧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束缚,建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能力为本”、“探究活动为本”的医学临床教学新模式。
2 临床实习教学具有建构主义教学的先天优势
临床实习教学是培养医学生的一个重要过程。三年的医学基础理论学习结束后, 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奠定了基础。如何在该基础上完成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点。在这一阶段不仅是单纯的对前三年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复习、回顾和再现,而是多学科基础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和实践,同时又要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培养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技能,学习临床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如果说前三年的教学是理论的教学,那么临床实习就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综合,同时又是在学习中对基础理论的加深和升华,是培养临床医生的转折点[3]。
临床实习中学生面对的是病人,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现实的情景,如果教师能够积极的引导,配合适当的教学技巧,将是一个有趣和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知识的建构将起到有效的促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个体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在社会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和新知识意义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和适时的帮助,使学生在主动与患者的交流中、加上教师的讲解说明、问题探讨、交流互助实现对理论的再现和回顾,达到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应用,进而把前期基础学习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连接和重组,完成知识、技能和理论之树的构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临床上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种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 临床实习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3.1 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 在临床教学中, 坚持学生自己主动建构临床知识体系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促进和帮助作用。在结束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之后,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并建构了最基本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 他们有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通过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生能够形成其特有的思维方式, 能够独立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对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3.2 以患者为中心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 知识的建构需要从环境中获取信息, 学习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在临床医学的教学过程中, 建立一个生动、逼真及实用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更有利于在实践中运用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4]。根据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性学习精神,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进行联想, 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去认知、吸收和同化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在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建立新的方法,进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3.3 通过教师-学生-患者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和交流, 强调在建构中的互动作用 教师在安排教案、教具和病例要有选择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建构与临床医学各学科相符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感知、观察和理解,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的基本结构交互作用,丰富和修正自身的知识体系。
另外,临床医学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及远程交互。通过建构的互动作用, 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共享,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提高学生的整体医学知识水平[5]。
【参考文献】
1 刘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列文章(三)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探析.中国学校体育,2008,(6):24-26.
2 李玉林,孙志伟,丁红枫.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课程的整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34.
3 沈慧,李敏.建构主义理论对医学教育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2007,(6):68-69.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件设计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1]刘儒德先生同时指出,建构主义是一种思想浪潮,严格地说不是一种学习理论,它本身就存在很多分歧,不同的建构主义者有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因此,建构主义还不足以成为一个实践过程的理论基础。
CAI课件设计本质上说是教学设计理论在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在CAI课件制作初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将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者的任务是把客观的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而建构主义者却认为,知识不可能独立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知识是在外界和人已有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如何促进人与外界的作用,使有意义的建构更加有效。这种从知识客观性往主观性的转变对CAI课件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对课件设计的影响
1.建构主义知识观对CAI课件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是以主体为核心的知识论,它将知识论的重点放在认知的主体――人上,强调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建构性,强调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与主体有关,认知过程中充满了主体积极的意义建构,而不去过分研究知识内容的客观性问题。[2]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3]这种对知识的理解动摇了CAI设计中知识的地位,CAI课件设计也由“教学型”向“学习型”转变,产生了CAL(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概念,使课件从呈现内容的源头上引起了变化,使教学设计从设计教学变为设计学习活动,从分解教学内容向整合教学内容转变。另一方面,CAI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非线性、交互性等特性使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知识”呈现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建构主义知识观在课件设计中的应用。
2.建构主义学习观对CAI课件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学习需要环境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发生,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经过选择性知觉取得感觉信息,然后再去进行意义的建构,与过去的经验相结合,相互作用,理解新信息的意义。[4]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课件设计应该注重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善用表扬或者惩罚,使使用者愉悦地进行学习,而不要成为其负担。此外,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课件应该为学习进行协作学习提供可能,可以通过设置虚拟同伴的方式提供协作的机会。
3.建构主义教学观对CAI课件设计的影响
基于独特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建构主义者对教学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5]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便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典型代表。它的提出,直接影响到CAI课件设计的开发流程和各个阶段开发重心的变化,图1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与“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对比图。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使CAI课件设计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CAI课件的作用是促进学习者掌握既有的知识。CAI课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一种封闭性的结构,课件设计以方便知识的呈现和学生接受知识为目标。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CAI的作用更多在于创设情境,作为发现知识和建构意义的资源呈现给学习者,课件设计应尽量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环境为目标,所以如何丰富资源和呈现形式成为CAI课件设计的焦点。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CAI课件设计的启示
1.建构主义模式下的CAI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有利于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之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由情境获得的知识张力较大,可以有效地解决知识的迁移问题,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虽然情境的精确化设计可以有效避免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但是过犹不及,情境过分逼真会使学习者囿于一个狭小的思维范围,从而成为学习者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思维发展的羁绊。
2.课件应为学习者多提供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也可以说是通过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评估而展开的。这里一方面强调个体知识的获得,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协商的作用。因为所获得的知识不能以个人的价值为导向,要把价值指向社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成为现在讨论的热点之一。实践证明,个别化学习有利于良构知识的学习,即系统知识的获得;协作式学习有利于非良构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既要给学习者提供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又要提供给学习者充分交流与讨论的空间,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我们可以从网站BBS论坛、网络聊天室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启示。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的CAI课件设计流程
1.自学型CAI课件设计流程
根据适用对象,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为学习者将要学习的内容(解决的问题)创设失真度适宜、复杂度适当的情境,引起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和积极好学的情绪。
学习策略选择设计。根据学习者的爱好和实际情况,提供选择学习策略的机会,增强学习者的自主性,丰富学习的环节。
资源设计。根据学习者选择的策略设计资源的难度、呈现任务数目、复杂度等,在自学的策略下,应该提供给学习者更多与计算机交互的机会,及时反馈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保持学习者的兴趣;如果学习者选择了协作学习,则应提供给学生小组协作建议、分组学习任务建议等等。
评价方式设计。对于不同的学习过程,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自评、机评与他评相结合,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拓展资源设计。提供给学习者类似的情境任务,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2.课堂辅助型CAI课件设计流程
内容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过程,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反映在CAI课件中,可以是对一个概念的解释说明,也可以是对一个实验的模拟,达到帮助学生建构的目的即可。资源素材设计是对教师创造能力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是辅助型CAI课件设计的核心阶段。
评价方式设计,给学生提供除了人为的评价之外的客观评价。课堂CAI课件设计始终脱离不了教师的调控与评价,这需要教师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并且在设计课件时主动从利于学生有意义的建构出发,真正做到建构主义的教学。
在课件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外表的界面设计,还要注意教育理论与心理理论在其中的内化与渗透,使学习者能在兴奋愉悦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锻炼思维、增强能力,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0-16.
[2]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2.6:10-15.
[3]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关于建构主义[J].中国远程教育,1999.2:40-43.
篇7
一、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物质基础
传统的课堂语言教学和单纯的网络化语言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优势与不足。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充分融合两者的优势,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自主性,使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和监控性。国内外关于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研究的历史虽然短暂,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通过研究这些成果可以发现,就物质基础而言,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展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基础。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山东交通学院为例,网络辅助语言教学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在基础设施方面,学校为外国语学院配备了单独的教研办公室、语言实验室和专用的科研网络计算机及外语采编设施。山东交通学院于2007年8月正式启用了网络教学平台。自建立之日起,网络教学平台就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实验平台和师生互动的良好媒介。截止到2013年6月底,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课的二级学院已达到20个,开课的教师已超过870人,课程总数已达到7350多门,网络教学平台的访问总量已超过6900万人次,最高课程总访问量已超过8万人次。山东交通学院引进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收录了1000多门近几年全国高等院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清华大学的百余门精品课程和包括犹他州立大学78门,麻省理工学院2101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86门的总计2300多门的全球开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丰富的内容和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山东交通学院的师生打开了一扇接近世界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窗口,不但提供了向国内外名校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更为在山东交通学院开展网络辅助下的语言教学提供了资源保证。截止到2013年6月底,山东交通学院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访问人数已达72000余人次,资源总量达到19000多项。此外,山东交通学院还开通了网络“精品课程”,其中包括7门省级精品课程和包括“大学英语”、“英语翻译”在内的38门校级精品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语言教学,山东交通学院为外国语学院先后建设了7个带有自主学习功能的网络化语言实验室,建成了1个境外卫星节目采编室,配备了单独的网络服务器,开通了外国语学院专门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以上设施的完善和条件的具备都为在山东交通学院开展网络辅助下的语言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网络辅助语言教学最直接最有力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向了全新的阶段。建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的。建构主义强调建构的特殊性,认为学习者都是在己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以其特殊的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的。根据对学习的基本理解,建构主义在学习的选取和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观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简单地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强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促进,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处于预先准备和期待的状态,以使学生产生高度的选择性注意。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一般由两种因素组成:一是学习者长期记忆中影响知觉和注意的内容,即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二是学习者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即认知特点。
(二)强调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要达到对选择性信息的理解,学习者就需要建构该信息的意义,就需要在该信息与已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学习者总是需要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论是正规学习的知识经验还是日常生活的实际经验)为基础来组织和理解新的知识与信息,如果缺少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参与,当前新的信息是无法转变为新知识和新经验的。
(三)强调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策略,采用与学习者的认知策略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快速建构新信息的意义。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针对不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知识的学习,应启发学习者利用已有的认知策略自已去掌握规律和求解答案,而不应简单地直接灌输。
(四)强调帮助学习者建构新意义、新知识、新概念,并使之纳入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对新建构的意义按照一定的类属关系进行归类和重组,帮助学习者把学到的新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类别化,使新知识成为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法
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随机通达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以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以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去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多次的学习不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每次学习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问题侧重点,因而学习者可以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源于杜威集体活动和集体项目的观点,一般是由学习者组成小组进行共同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的己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情境不同,因而对知识的理解就存在多元化特点。学习者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来建构知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可以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一般合作学习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来进行,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意义的建构。
(三)案例情境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不是用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讲解概念应该如何应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化到不同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从不同方面说明其含义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其中,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包含有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学习者可以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知识的多维理解,这有助于对新知识的信息处理和加工重构。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校舞蹈教学;实践探讨
近年来,建构主义主义理论是教育界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指的是人在环境中生存的时候,逐渐产生的对外部环境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地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对高校的学科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尤其是对实践类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发展途径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继而发展而来的。它是一个要求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从自身已有的经验出发,对客观实际进行新的理解,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它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而非是教学者单向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自行地对新的知识进行建构,最终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因此,与建构主义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形成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的舞蹈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与其他理论性的学科相比,舞蹈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第一,舞蹈具有很强的身体个性,即在培养学生基础的舞蹈能力之外,还需要建立在学生自身学习特征以及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在舞蹈学习上的创新能力。第二,高校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和实践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基本的舞蹈知识的基础上,然后进行舞蹈表演、舞蹈艺术鉴赏,最终培养学生舞蹈创新实践的技能。第三,高校舞蹈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它不仅仅是一门独立性的学科,在其中还融入了其他很多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美术等等;另外它还涉及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将建构主义应用于高校的舞蹈教学中,一方面建构主义中为在高校舞蹈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方法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高校舞蹈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性的支撑。
二、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实践方式分析
(一)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尤其是作为艺术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从而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66大程度的活跃,从而以为自身的知识建构、舞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在高校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舞蹈学习的创新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的舞蹈人才。在舞蹈课堂上,要想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首先需要做到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丰富多样,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摒弃掉,在遵循教学建构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借鉴其他艺术类学科有价值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舞蹈学科发展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这些方式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破传统的机械式的教学方式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终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人才以及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2)形成学习集体,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建构主义看来,高校的舞蹈教学中的主体和客体并非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共同合作和交流的统一体,二者之间通过你教我学、共同探讨、互相互动的学习模式,在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加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高校舞蹈教学课堂来说,其本身就是集体式的教学方式,由一名舞蹈老师和几十名同学共同组成。另外,舞蹈作为一项肢体活动类型的艺术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需要通过语言来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肢体上的沟通来实现互动。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集体力量的必要性,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互相的沟通、切磋、指导等方式,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互相之间进行指导,从而提升舞蹈学习的成效。另外,为了促进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学习集体的形成,高校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探索以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集体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
(3)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
情境教学的方式是建构主义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它指出了情境的设置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性。首先,通过设置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需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情境,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高校的舞蹈教学而言,其过程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动作,需要不断地变换空间位置,还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节奏。学生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状况下,难免会造成学习质量的降低,随着教学的改进,想要提高质量就更加难上加难了。因此,将建构主义中的情境教学法应用于舞蹈的教学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首先,创造一些为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熟悉的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通过主动地参与到舞蹈学习中,从而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使自身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
三、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
(一)实现舞蹈教学的针对性和多元化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成效,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舞蹈动作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舞蹈的基本知识等等,从而设计出为学生所欢迎的动作,激发学生的灵感。另外,在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需要在学生原有理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进行选择。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需要做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对舞蹈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讲,可以综合模仿法、示范法、合作法等方式,从而避免学生会觉得枯燥,最终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2)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建构主义强调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动位置上,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即让学生成为主动地建构者。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在舞蹈联系的过程中,自主地去探索每个舞蹈动作的技巧,甚至是进行舞蹈动作的创新,从而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将舞蹈动作和情感两者联系起来,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舞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扩散,最终实现舞蹈学习的创新。
结语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colleges mathematics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Constructivism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advocating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education circl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llenge posed by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learning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 theory to traditional mode of learning; the implement of"double main teaching mode " as well as colleges mathematics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校数学;教学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college mathematics;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48-01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第一,知识并不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而仅仅是一种解释、一种认知,它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的不断完善而加以修正,或者被新的知识所代替。第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第三,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下,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第四,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第五,认知的功能是对经验世界的适应和重新组织,不是探求的实在性。不是去探求真理,而只是寻求对经验的可行解释。因此,建构是双向的过程,不仅是对新信息的加工、吸收。而且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构建主义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
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上认知学说理论的新发展,也是我国现代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对建构主义的研究逐渐从理论领域转入实践领域。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材参考书和试验等是学生建构意义的手段和对象。构建主义的数学教学观蚓我国数学教育家积极倡导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认识来学习数学”其内在本质是一致的,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被认为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最具前途的教学模式之一。
3实施“双主教学模式”的探索
3.1 创设问题情境这是教师实施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四大要素之一,由教师提出体现本课程中的关键问题,把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激情引趣,是学生借助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协作、交流过程,最终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建构意义。
3.2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于每个课题根据数学内容设计一套问题情境―启发设问―分析矛盾―类比猜想―建构意义―总结提高,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规律的全过程。
4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高校数学教学方法
根据数学建构教学观,结合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灾际,结合学生的特点,总结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四种方法。
4.1 提出问题,刨设情境,激发兴趣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只有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
4.2 通过类比,善于转化,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能和他们已有的数学知识相联系,通过认知主体积极的发展活动,将会有利于新知识体系的建构。通过类比,寻找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的联系,使他们能在一定意义下进行类比,从而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完成对数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有关慨念、公理,定理及例题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引导学生与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类比。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从而完成对高等数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4.3 积极探索,协作学习,体验成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引发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力争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探索,通过协作学习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大学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去建构知识的意义。社会性的互助可促进学习,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者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以进一步补充,修正和演化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4.4 变式练习,归纳整理,及时反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累积性。因此,在学生获得了初步概念技能,做一些基本题目和规范题目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变式问题让学生练习,再适时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出新知识和新技能一般结论,并整理成大学数学新知识体系变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建构起来的新知识,并通过对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每章节知识学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主从地位以及解题技能技巧方面的结论,揭示这些结论在知识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无及时反馈的练习是低效的,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巩固性练习,还是变式练习,试卷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及时解答。
参考文献:
[1]施裴诚.探索建构主义理念下的高校数学教学[J].科技信息,2010(25).
篇10
【摘 要】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这一理论在高校音乐理论课中的教学理论研讨,时培育学生的理论才能创新肉体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及深远的影响。在建构主义的框架根底上,论述了建构主义在音乐教学理论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音乐理论教学
1. 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意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分支。它以为学问不是经过教员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学问的过程以及得到别人(包括教员和学习同伴)的协助,应用必要的学习材料,经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取得。建构主义着力强调的是在“协作者”(包括教员和学习同伴)的协作学习中,使学生可以到达对学问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所对学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有别干传统教学中,简单的从教员传送到学生,这一单一指向性的学问转移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能够较好地阐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事物的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络。在学习过程中协助学生建构就是要协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联络以及他们的规律,到达较深入的了解。经过建构,能较好地阐明学习如何发作、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构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要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能够构成一套新的比拟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根底上完成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
2. 建构主义的教学准绳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的准绳讲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首先,设定详细的学习目的。把一切的学习任务都置于有效地的学习过程中,而教学目的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相契合.在学习过程中教员所要处理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自己存在问题 。
其次,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理论整合多重内容或技艺。
第三,给予学生处理问题的自教员应该刺激学生的思想,激起他们自已处理问题,并支持学生对所学知一识的深思性学习,开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艺,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在中等职业学校和声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材章节的划分,每个教学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惯用正只弦为旋律配和声时.关于学习中学生所普遍曝显露的声部横向衔接停止不稳定和连续中经常呈现的平行八、五度以及稳伏八、五度等问题,要作为重点教学目的并在固定的课时中停止着力处理,而学生的学习任务也盘绕着这一中心目的展开。随着和声习题写作的才能逐渐进步,我们引导学生在他们的理想生活中,把和声编配与钢琴即兴伴奏相联络,为他们喜欢的歌曲(而非书本上的标题)编配简单适用的伴奏。在理论过程中,更深步的把书本中的弦衔接学问放在理论的范围。当学生理论学问与理想生活中本人有兴味的内容相分离时,他们所获获得学习乐趣要大大高于理论化的书本教育,学习动力也增强了。因而教员应给予学生充沛的权益与学习空间。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为学生是认学问活动的主体,是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员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协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请求教员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学问。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牧师和学生的位置、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作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运用的教学设计准绳如下:
(1)强调以学生中心。明白“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关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从“以学生为中心”动身,还是从“以教员为中心”动身,将提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表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以为可从气个方面努力: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沛发挥学生主动性,要能表现出学生的首创肉体;要让学生有很多种时机在不同状况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学问(将学问“外化”);要让学生能依据本身行动的反应信息来构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计划(完成自我反应)。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肉体、将学问外化的完成自我反应能够说是表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气个要素。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以为,学是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络的,在实践情境下停止学习,能够使学习者能应用本人原有认知构造中的有关经历去异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新学问,从而赋予新学问,从而赋予新学问以某种意义;假如原有经历不能新学问,则要惹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构造停止改造意义的建构。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建构主义以为,学习者与四周环境的交互作用,关于学习内容的了解(即对学问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中心概念之一学生们动态工作流技术在B2B 电子商务的探讨 在教员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同讨论和交流,共同树立起学习群体并成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调查各种理论、观念、信仰和假说:停止协商和争辩,先内部协商,然后再互相协商。
例如在曲式学习中,当对某一乐曲的构造剖析呈现歧异。
或见解各异时,能够按不同意见分红或若干小组,依据曲式学的准绳、乐段、乐句、和声、织体等特性对同一问题展开不同剖析,构成观念后,集中展开讨论经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员和每位学生)的思想一与聪慧就能够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学问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4)强调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以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够在其中停止自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能够应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到达本人的学习目的。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只要为学生准备好教科书,更重要的时还有相关的文字资料、书籍、音像材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目的是为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思绪,不要被单纯的书本学问所禁锢。例如在剖析某一音乐作品时,不权需求乐谱自身,还要有音像材料来辅助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只能得到教员的协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能够互相协作和支持。
(5)强调应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为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学习过程中要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品种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材料)。这里应用这些媒体和材料并用于辅助教员的解说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只是完成教学目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学问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设计过程紧紧盘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管学生的独立探究、协作学习还是教员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附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学问意义建构。
综合所述,建构主义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性的思想平台,经过不懈探究和不时理论使之能够建构起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从而为教学变革展现出了更宽广的思绪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
[2] 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资料.1999.
[3] 王文静.贾斯珀系列概览[J].全球教育展望.2001.
[4] 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