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学习指导范文

时间:2024-03-28 16: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病学学习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

篇1

【关键词】并发症;护理对策;留置导管;深静脉血液透析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37-02

1 绪论

长期血液透析是肾脏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主要肾功能替代治疗方法,建立一个好的血脉通路是维持长期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随着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临床上使用这种通路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这种留置导管的方式易于使用,保留时间比较长,提供了比较合适的长期血透的血管通路[1]。但是长期留置导管会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导管堵塞等临床并发症。本文将我院对使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血透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发症及其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选择分析患者均为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共50例。其中男性患者共有25例,女性患者共有25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32岁,平均年龄为48.5岁。其中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患者共有15例,高血压肾病的患者共有14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共有16例,其它患者共有5例。行右侧颈内静脉患者有38例,行左侧颈内静脉患者有12例。平均留置导管时间为10.5个月。

2.2 研究观察方法

观察统计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针对并发症进行对症护理处理,评估临床护理效果。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频数及频率来表示病例数及所占构成比,记录患者导管留置前后处理对比结果。

3 结果

4 讨论

使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防护导管良好也是一个关键所在。首先要注意导管留置的方法,所有导管在插管部位的选择上首选右颈内静脉,其次是左颈内静脉,常规建立皮下隧道,术后皮下隧道进行局部压迫止血,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全身使用止血药物,等出血纠正后方可行透析治疗[2]。在血液透析操作时要常规以碘伏消毒隧道口及动静脉接头处,操作快速,不可使接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使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如出现导管堵塞、导管污染、皮肤感染等,本研究发现50例患者中导管堵塞病例数占总构成比的24%,导管感染占10%,皮肤感染占20%。

针对并发症采取的护理方法主要有[3]:(1)常规护理。血液透析前要先检查导管有无滑脱,穿刺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用碘伏棉球环状消毒,范围大于敷料,用注射器抽出封管液体,如无抵抗感可以初步判断导管通畅。在透析结束后,分离动脉透析管道后,快速注入生理盐水,回血结束后再分离静脉透析管道。在动静脉端分别注入相应容量的抗凝剂,在正压状态下夹闭动静脉端夹子,每次患者在透析前要测量血压、体温,同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2)处理导管堵塞。当导管堵塞发生时,其护理方法是一旦发现堵管即行B超或摄片检查,观察导管内有无血栓形成,临床上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堵管与导管漂移贴壁有关,可以嘱托病人反复高举双手、作深呼吸或是咳嗽等。如果有导管血栓形成,行溶栓处理。(3)处理导管及皮肤感染。导管相关联的感染包括有出口处感染、皮下隧道感染等,在发现导管感染后要立即报告医生,并且遵医嘱查血常规,做血培养及导管液培养等。在进行导管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仔细清除导管口周围的渗血渗液及血痂,消毒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透析开始时用碘伏消毒导管口,抽出导管内封管液体弃去,用新的封管小帽封管,再用无菌纱块包好固定,如果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等菌血症表现,经血培养确诊后立即给予抗生素进行全身用药治疗。注意局部皮肤感染,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4)血栓形成的处理。血栓可以发生于导管腔或导管表面,或血管内皮损伤形成附壁血栓,由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及封管方法不正确都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对有反复血栓形成、但不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长期口服华法令等,监测INR。透析前准确使用抗凝剂,透析结束后正确封管,均能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溶栓要注意把握分析利弊,有一定的风险,要严密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4]。本研究发现,经过特殊护理后,临床疗效肯定。通过以上各种注意事项进行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能够更好地与医务人员配合,延长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芳. 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感染风险及护理方法[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12(06):105.

[2] 李素娜. 血液透析长期导管感染的处理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6(06):38.

篇2

  神经病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涉及面较广的临床学科,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理论性,概念抽象、病种繁杂,加之神经病学临床实习课时少,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住院总医师在实习生的教学培训中肩负着董要的作用。住院总医师虽然不是实习生的直接带教老师,但是作为住院总医师来讲参与实习生的培养是其工作的一部分。本文就住院总医师如何指导并积极配合带教老师,参与实习生培养的一些观点、体会报告如下。

    1  明确专业实习目的和重要性

   

神经病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由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对前期神经病学理论知识的遗忘较多,有的实习医生认为神经科与复杂的解剖学知识密切相关,入门很难,在短短2周的实习时间里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缺乏学习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在实习医生到神经科的第一天,住院总医师就把他们集中起来,及时向学生宣传神经内科实习的重要性,强调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中风、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科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且肢体疼痛、头痛、眩晕、抽搐、昏迷等神经科症状是临床常见的证候。说明神经科的专业知识在整个临床医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人群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掌握神经内科临床知识和技能是每一位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所必需的条件,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紧迫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

    2.1  日常医疗工作中三级查房的带教模式

   

在现行的三级查房制度中,每一位教师都抓住查房这个时机对实习医生进行教学。在上级医生查房时由实习医生负责病人病史及病情变化的汇报,以此训练实习生语言表达、病史归纳及综合分析能力。上级医生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向实习医生提问,并启发他们去复习、思考,寻找正确答案。同时,及时对实习医生的答案及操作手法给予肯定或纠正。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巩固实习医生所学的知识,教会他们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的临床思维方法。

    2.2  操作能力的训练

   

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常见的一项基本操作,是除了神经系统检查以外的另一个要求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实习医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难免遇到需要进行腰椎穿刺的病人,而腰椎穿刺术又是神经内科临床最常见操作。因此,我们尽可能多的提供实习医生学习该项技能的机会,规定来神经科实习的每个学生除要观摩临床医师的操作外,还要争取做两次腰椎穿刺术。首先要求实习医生复习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规程,再由带教老师在示范腰椎穿刺术的过程中讲解应该注意的问题,实习医生正式操作时带教老师在旁边认真地指导,腰椎穿刺结束后进行总结,肯定成绩,纠正缺点。

    2.3  神经介入检查的演示及读片会

   

神经介入检查与治疗的开展让神经内科医生对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与干预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实习医生在科期间专门安排了每周星期二上午的手术参观及每周星期五下午的读片会,让实习医生有机会对神经介入这项新技术有初步了解,并通过阅片加深了对脑血管病知识的巩固。读片会由经管医生介绍患者病史并将患者的各种检查结果呈现,接着由教授对每种检查结果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读片会上所有的检查结果以投影的方式展示,让学生能最为直观的看到教授讲解的内容。

    3  重视实习医生对实习教学的反馈意见

   

住院总医师在每一轮实习完毕时都要诚恳地征求实习医生对神经科实习教学的意见, 包括对教学模式的评价、带教老师的评分等,以便在今后的临床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神经病学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从反馈的信息来看,绝大多数的实习医生对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满意的。

   

住院总医师虽然没有直接地带教实习生,但是由于住院总医师的特殊角色,在科室领导与实习学生间犹如一座桥梁,使住院总医师随时可以发现在实习生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教训,向科室主任提供好的建议,以便不断改进对实习生的培养方案,同时还能将科室对实习生的培养要求传达到带教老师与实习同学,全面提高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宏雁,刘国祥,陈黎明.健全住院总医师制促进外科人才培养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3):191-192.

篇3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的水平。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

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

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

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

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

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

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

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篇4

目的探究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循证医学思想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7-9月我院的心内科实习生10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实习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习生进行传统教学,观察组实习生则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进行教育,对比两组实习生在我科实习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同时调查实习生对心内科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实习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而观察组实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实习生对心内科教学方法满意度88.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34/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结合循证医学思想能够显著提升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同时提升实习生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知识学习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循证医学思想

传统的临床实习是一种思维很被动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实习生的管理较差,容易出现很多被动性、懒惰性问题。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在临床思维的学习中应用较为广泛,同时循证医学进展迅速,尤其是在很多慢性病的防治中应用较为突出,其地位也较为明显,循证医学依据富含专业知识和经验,在临床教学中紧密结合患者的临床需求[1]。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结合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提升其临床应用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探讨,该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学生进行循证医学思想的应用探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9月我院的心内科实习生10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实习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5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8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7岁。两组实习生的年龄、性别及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习生进行传统教学,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大纲的讲解,同时结合疾病进行常规查房、经验和技能传授,结合专题讲座和病例分析讨论巩固学习,另外指导实习生进行临床诊断和分析治疗[2];观察组实习生则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进行教育,在诊治过程中要让流程环环相扣,同时对循证医学的证据进行详细讲解,并且有针对性的引导实习生进行复习和疾病相关资料的查询,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依据有更全面的认识,组成相应的实习小组,每组5人进行查房,对患者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同时实施辅检查,在查房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并且对临床诊治依据进行重点讲解;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临床收集资料进行总结[3];带教过程中实习老师要带有引导和归纳性地让学生学习,同时让实习生对学习的主次问题有一个系统认识。两组实习生均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对比两组实习生在我科实习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同时调查实习生对心内科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情况。其理论考试是从题库中选取,均为客观考核题,在技能考核中则包括文献查阅、病例分析和临床问题解决三方面内容,三部分内容所占权重相同,其总分为100分[4]。

1.3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实习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83.5、84.3分,无显著差异,而观察组实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89.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实习生对心内科教学方法满意度88.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包括临床技能的学习,还包括临床思维的形成,因此打好临床实习基础非常关键,也是心血管内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实习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其在知识的累积和临床链接中起重要作用,需要综合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同时对学生的临床知识做一个初步引导,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自主学习能力不佳,临床操作技能低下,同时创新精神不足等问题[5]。循证医学教学方法则是结合临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其真实性和可行性较高,通过让学生进行文献查找、然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6]。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临床应用教育模式,在树立准确的科学学习观,将新式循证医学教育模式融入到临床实习中,在临床实习中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有效信息,结合病例进行评估,并且在带教实习中授课为辅,讨论学习为主,结合综合评估确定治疗原则。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医学发展的教学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和总结能力,还让学生形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7]。本研究中,两组实习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而观察组实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实习生对心内科教学方法满意度88.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34/5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结合循证医学思想能够显著提升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同时提升实习生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知识学习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秋林,周鹏,朱燕梅,等.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思想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11):3-4.

[2]李其富,朱燕,王淑荣,等.循证医学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2,23(4):136-138.

[3]汪沁沁,梁春,吴宗贵,等.CBL结合循证医学教学在心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268-1270.

[4]谢丽萍,黄仁发,史伟,等.以循证思维指导医学本科实习生临床实践的教学研究[J].河北中医,2012,34(11):1754-1755.

[5]刘凌,方利洲,张剑青,等.循证医学在呼吸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7):153-157.

[6]孙玉芹,韩海玲,宋文刚,等.临床教学医院开展心血管内科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必要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146-1147.

篇5

摘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团队学习模式(TBL)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的多种教学模式相整合,探讨多模式教学在神经外科学教学中的效果,以提高神经外科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模式;PBL;教学方法;神经外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96-02

神经外科教学因其特殊性使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既往传统教学方法尽管较为系统,但存在很大弊端。想要找到充分发挥医学生理论与临床巧妙结合的教育方法,就要充分了解神经外科学的课程特点。该学科涉及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学等神经系统的多个基础学科。由于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神经传导通路繁多复杂,使得医学内容抽象、复杂、难懂。且该学科临床实践要求高,需要严谨的临床思维方法,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目前以团队学习模式(team based learning,TBL)[1]及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2]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且被大多数教师认可。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及设备在学校中的普及,多媒体教学逐渐被广泛应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给医学教育带来了无限可能及挑战,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到神经外科学教学中,联合TBL、PBL教学法可为培养医学人才提供更高效的途径。本文结合神经外科学的教学实践,探讨多模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并进行理论反思。

一、多媒体教学,提高知识的传授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的内容有限,难以解释清楚,神经系统的病理及生理机制,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抽象难以理解。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并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通过使用者操作计算机,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借助多媒体信息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多维概念,同时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理论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记忆。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课为主导,无法直观并全面地展现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表现,学生缺乏感官认识与体验,当遇到真正的临床病例时无法与理论相结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模拟创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建立起对复杂疾病的深刻认识,以生动的影像、音频及动画等形式展现疾病的解剖学部位、病理生理学机制及临床表现等,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临床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3]。例如,我们在讲颅脑损伤的发生机理时,可通过图像、动画、影像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并进行阐述。在完成学习后,学生还可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完成所学知识的回顾和习题练习。

二、TBL教学,促进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学习模式(team based learning,TBL)教学是指由不同的学习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承担学习任务,既相互合作又积极发挥每个成员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的学习模式[1]。在神经外科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将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成多个问题,例如:“颅内压指什么?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有哪些?影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有哪些?颅内压增高的后果有哪些?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颅内压增高是如何处理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文献,以小组为单位互助学习并讨论,最终得出问题答案。同时,在此期间教师可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并对其中的一些难点做详细讲解。最后,各小组指派代表在课堂上作讨论发言,并进行组间讨论,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这样,教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与其他学生共同协作学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深刻了解神经外科学中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PBL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及临床思维能力

PBL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1969年首先提出,是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PBL教学法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患者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围绕某一疾病专题进行研究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目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已成功地在医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以周为单位,周一至周五各开展1次PBL课程,课程为10~15人的小班授课,每次90min,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结合具体临床病例提出问题,再根据一周所学知识讨论和解决问题[6]。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教学中,例如:针对颅脑损伤的患者,学生提出问题:可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做出某种诊断的理由,如何进行治疗,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动思考、分类记忆后再深入对各疾病展开学习。该教学方法的优势是:该方法通过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查阅资料并分析讨论的过程,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方法;与传统模式相比,PBL模式强调以内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组内讨论,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成就感和增强自信心,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对神经外科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熟练掌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讨论组织能力。但其弊端是大部分学生医学基础知识没有融会贯通,接受问题会相对吃力,复杂庞大的知识分类理解较为困难,短时间内难以接受。

总之,TBL教学及PBL教学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以上两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神经外科学的教学中,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团队学习模式(TBL)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等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适合神经外科学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少非.西方的合作学习模式与要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9):87.

[2]Tayyeb R.Effectivenes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s an instructional tool for acquisition of content knowledge and promo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mong medical students[J].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2013,23(1):42-46.

[3]伍一鸣.多媒体技术在内分泌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20-21.

[4]Sánchez-González P,Oropesa I,García-Novoa J,et al.AMELIE:Authoring Multimedia-Enhanced Learning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for medical contents[J].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2013,(190):68-70.

[5]Rui Z,Rong-Zheng Y,Hong-Yu Q,et al.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diagnostics[J].Adv Med Educ Pract.2015,(6):223-229.

[6]Gwee MC.Problem-based learning:a strategic learning system design for the education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the 21st century[J].Kaohsiung J Med Sci.2009,25(5):231-239.

收稿日期:2016-12-01

篇6

【关键词】 脑梗死; 老年; 综合护理干预; 生存质量; 依从性

脑梗死是常的脑血管疾病,尤其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脑梗死的预后较差,不但致残率、致死率高,且易导致患者发生认知、语言、运动、记忆及心理障碍[1-2]。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脑梗死也有了更好的治疗选择,但对于患者而言,康复治疗是一种陌生的治疗形式,患者在认知程度较低的情况下配合度也差,不但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3]。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影响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等,而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康复训练依从性[4-5]。本文就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及护理依从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的相关标准[6]。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0~79岁,平均(67.7±5.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7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1~81岁,平均(67.9±6.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6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急性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症状,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脑卒中急性期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调控血压、改善脑血循环、促进脑代谢、保护神经等。另外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则注意止血。帮助患者改为抗痉挛,定期帮助患者调整,使肢体伸肌屈肌张力达到平衡,一般每2小时变化一次。软瘫期患者要积极进行被动肢体运动,康复期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随着患者的康复逐渐增加强度,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不适随诊。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

1.2.1 强化基础护理 针对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的特点,强化皮肤、口腔及导管护理。皮肤护理:考虑到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长期卧床导致局部皮肤受压严重,易导致压疮发生的特点,在患者入院后即每天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温水擦拭患侧肢体等,告知患者及家属应当做好卫生工作,勤换洗被褥及衣物,护士要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加速血液循环;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棉签帮助患者清理口腔2~3次,及时清理口腔软腭处的聚集痰液,一方面改善患者的舒适性,一方面防止口腔感染的发生;导管护理: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要做好观察,防止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各类导管的护理工作,妥善固定导管防止脱管等意外发生,留置尿管的患者至少每日2次擦拭会,防止感染发生。

1.2.2 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均为急性起病,由于患者感觉、语言、运动等功能突然发生障碍,造成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患者难以接受事实,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在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下,患者往往会出现抗拒治疗、自暴自弃等行为,不但影响治疗进展,还会进一步导致生存质量降低。有鉴于此,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护士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由于疾病给患者造成的孤独感,并了解患者的想法及心态,通过语言等方式来引导患者逐渐缓解并消除不良情绪影响,重新树立治疗信心。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说明社会、家庭支持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嘱咐家属要时常探望患者,从侧面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1.2.3 认知干预 康复治疗是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康复认知则是影响患者康复治疗配合度的重要因素。护士要充分认识到认知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不要拘泥于传统宣教的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认知干预。除了一对一的宣教和发放宣传手册外,科室可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采用多媒体为患者介绍康复运动的具体措施及意义,由护士在旁利用视频更好的分析讲解康复运动的过程,加深患者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康复知识宣传网络,通过群聊天的形式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多的脑梗死康复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

1.2.4 康复护理 康复运动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除了加强认知方面的宣教外,康复运动的指导工作也十分重要。相关研究显示早期的康复训练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使感受器接受传入性冲动,促进皮层功能可塑性发展,重新建立语言、运动功能。例如面部表情的训练、按摩能够达到活跃面部神经,改善肌群功能的效果。因此护士要将康复运动和认知干预相互穿插,从患者入院后即加强康复治疗知识的宣教,同时在进入稳定期后尽早指导患者开始康复训练,对于语言障碍患者要鼓励其与周围人群沟通,引导患者发声,采用多种训练方式相结合,例如手势、图片等,词汇从易到难,从少到多,根据患者的表情来判断情绪变化,合理安排训练时长,帮助患者重新恢复语言功能;对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要注意和训练相结合,休息以健侧卧位为主,每2小时进行翻身拍背,保持患肢功能位,减少患侧压疮风险,指导患者学习关节活动训练及步行训练,训练量由少到多,训练时长逐渐增加,每天记录患者的训练量及训练时间,并将之反馈给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康复训练的效果,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1.3 观察指标 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对比,并采用依从性调查问卷了解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7-9]。WHOQOL-100量表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信仰领域6个维度共100个条目,患者分值越高则说明生存质量越好。HAMA共包括14个条目,HAMD共包括17个条目,分值越高则说明对象的焦虑、抑郁情绪越明显。依从性问卷内容包括康复训练依从性、用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依从性、饮食依从性4个方面,各方面依从性评价均采用百分制打分,4项分值均≥80分视为依从,否则视为不依从,并以此统计依从率(依从率=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心理状况 干预前两组HAMA、HAMD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HAMA、HAMD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理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依从率达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由于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因此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10]。如何从身心两方面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当前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康复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但康复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配合度密切相关[11-12]。Carota等[13]研究显示,康复运动依从性与患者的认知、心理、家庭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王宁群等[14]研究也证实,加强康复治疗相关知识宣教的患者在依从性上要显著高于传统宣教,生存质量也有显著提升。这说明康复治疗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必要前提,而患者的配合度则又直接影响到康复治疗效果[15-18]。因此如何通过护理干预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护理配合度是当前工作中的重点。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脑梗死患者的疾病特点设计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从强化基础护理、心理护理、认知干预和康复护理4个方面入手优化了传统的护理行为,基础护理措施一方面改善了患者的舒适性,一方面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和尊重[19-20]。心理护理则重视患者病后的心理状态,通过多方面的干预来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与认知干预相结合,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增强患者与社会的交流,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21]。认知干预为康复护理打下了基础,使患者认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在之后的康复运动训练中更好的配合护士。从本次研究数据来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心理状况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心理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Dunn A J,Swiergiel A H,Beaurepaire R D.Cytokines as mediators of depression:what can we learn from animal studies[J].Neurosci Biobehar Rev,2015,39(5):891-909.

[2] Robinson R G.Neuropsychiatric consequences of stroke[J].Annu Rev Med,2014,48(1):217-229.

[3] Haneda E,Higuchi M,Maeda J,et al.In vivo mapping of substance P receptors in brai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by high-resolution imaging systems[J].Synapse,2014,61(4):205-215.

[4]Vataja R,Pohjasvaara T,Leppavuori A,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J].Arch Gen Psychiatry,2013,58(10):925-931.

[5]Nys G M,Van Zandvoort M J,van H B,et al.Early 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stroke:neuro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and lesion characteristics[J].J Neurol Sci,2005,228(1):27-33.

[6]中A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0,2(4):50-59,69.

[7]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0,4(8):1127-1129.

[8]王纯,楚艳民,张亚林,等.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因素结构研究[C].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2011.

[9]王展,石玉芝,王安心,等.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性别差异[C].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2015.

[10]张长青,方向华,刘宏军,等.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3):148-151.

[11]魏丽萍,梁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J].临床论坛,2010,4(21):496.

[12]张琳琳.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4.

[13]Carota A,Berney A,Aybek S,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di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urology,2015,64(3):428-433.

[14]王宁群,李宗信,黄小波,等.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特异性生存质量特征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918-920.

[15] Gainotti G.Emotional behavior and hemispheric side of the lesion [J].Cortex,2012,48(1):41-55.

[16]赵春香.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5.

[17] Carson A J,Machale S,Allen K,et al.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nd lesion lo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2013,356(9224):122-126.

[18] Berg A,Palomaki H,Lehtihalmes M,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an 18-month follow-up[J].Stroke,2013,34(1):138-143.

[19] Aben I,Verhey F,Strik J,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into the one year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3,74(8):581-585.

[20]李召芳.脑卒中患者抢救性气管切开的循证护理与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8):2781-2783.

篇7

关键词:PBL模式 麻醉医学 教学研究

麻醉学是一门高风险学科,麻醉科医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备灵活运用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具备科学思辨的临床思维能力。如何办好麻醉专业,培养合格的麻醉医学实用型人才,麻醉学系老师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医学教学缺点在于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独立的临床思维过程。“PBL”教学法即“Problem Based Learning”,也就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该方法强调让学员自己主动查阅资料、主动探索和研究,促进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PBL方法在麻醉学教学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PBL教学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于 1454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课程模式,在国外发达医学院校已广泛应用PBL将问题作为基本因素或以案例为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是其教学主要形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必要知识,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培养自学能力。PBL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式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

二、PBL教学法在麻醉学教学中应用

1.PBL教学法如何引入麻醉学教学课堂

(1)由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发放实际案例材料,指明需要学习的问题及关键参考资料。由于PBL教学属于互动式教学,相比传统式教学耗时更多,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花费更多精力,所以PBL教学所涵盖的内容不宜过多过大,而应从细节入手,着重细致深入的分析,以便学生日后主动学习。建议教师在准备实际案例材料时,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新颖性,并且值得深入分析。除案例材料之外,还需准备关键材料,如理论知识、相关参考案例、专业论文等。

(2)在第1堂课上,教师讲解该案例,并对所提问题进行评价。将学生分成7~10人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列出新的问题,并分工学习。第1堂课可能是培养学生兴趣最关键的时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案例的挖掘,提出值得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切入点,从多角度探讨该问题,给学生较多的启发。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各讨论组的进展,抓住课堂讨论所迸发的每一朵思维火花,总结并反馈给每一组。

(3)各学习小组在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和讨论后,对该案例及相关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督促各组在课后进一步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且加大课堂讨论在总评中所占比重,对于有创见的小组和个人加大奖励。

(4)第2堂课上,教师可采用各种形式,让各个小组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课堂展示、模拟操作等,每组亮出自己的观点,并相互提问,教师则在过程中充当裁判和调节人。首先,选择合适的椎管内麻醉病例,根据所编写的临床教学纲要对教学点依次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给出相关文献的参考范围;其次,对照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及提问:该案例是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椎管内麻醉操作注意事项如何,可能会碰到什么临床反应,该如何解决等;然后由同学分组进行讨论,给出临床结论和解决方法;最后,教师发散学生思维拓展此案例:即在除日常所操作的椎管内麻醉案例之外,是否还有特殊的案例不适合做椎管内麻醉,若碰到该如何寻找解决途径,相关的技术参考书籍及病例报道该到哪里寻找等。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综合分析、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将病案分析和模拟临床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2.PBL教学法在麻醉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PBL教学法注重设置问题、小组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辅导教师的协助下,学员围绕某麻醉学专题或病例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引导实习医生主动思考、讨论,直至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在PBL教学法中,教师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和学员活动的主动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灌输的搬运工。目前PBL教学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PBL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问题一:哪些神经可做神经阻滞?传统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星状神经,半月神经,腰交感神经,颈椎旁神经,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胸椎旁神经,腰椎旁神经,腰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闭孔神经等等。PBL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末梢神经均可做神经阻滞。问题二:理想的疼痛治疗方法是什么?传统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物理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神经刺激疗法,微创疗法,心理学疗法,中医、针灸疗法。PBL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除以上课本讲到的疗法之外,还有心理疗法,行为疗法,支持疗法,基因疗法,话聊疗法,催眠疗法等等。问题三:目前神经阻滞的缺点有哪些?传统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神经损伤,神经麻痹,出血,感染,神经性休克。PBL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除以上课本讲到的缺点之外,学生还回答出,对患者心理影响,心理创伤比较大,对麻醉医生要求高,不能广泛推广。”因此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均具有突出优势。

三、结论

PBL教学法要求学生集体协作、扬长避短,这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在小组讨论研究过程中,每个成员受共同目标的指引,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活跃而融洽的讨论,逐步建立起协调、积极、相互尊重而充满竞争气氛的关系。PBL教学法主要是以问题的中心为本。学生被要求先学习如何去懂得搜寻有关的资料以便用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也可以很自然地培养学生独立及自愿地吸取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效地解决面对的问题。因为学生会多角度甚至跨学科地去提出质疑,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更新知识,革新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学习,提高教师反思水平的重要途径,促使教师及时学习临床新知识,更新自己的陈旧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临床医学水平。经过实践,我们发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操作技能,增强了实习的效果。PBL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寻找真理,而非应试方式来进行教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姜萍,商庆新,郭栋.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04.

篇8

关键词:PBL教学法;中职化学教学;实施过程;优势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度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医学专业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JXZJJG-11-096。

0 引言

教学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与学生共同活动的方法[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L)是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采用的新型教学方法。

化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由于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比较抽象和复杂,所以一直是高中化学中的教学难点。对于中职卫生学校的学生,一方面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动机不如普通中学学生;另一方面,除了学习文化基础课,他们还必须学习多门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使得他们用于化学学习的精力非常有限。

1 PBL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

PBL教学法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学习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2],它是一种突破传统的教育策略,基要旨是向学习者提出一些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处境,学习者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累积到丰富的知识,并最终解决问题,增强批判性思维和相互协作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与传统的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PBL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2.1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上课前,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设置情景,结合情景提出问题,上课前提前几天发给每位学生。

2.2 自主学习,收集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预习相关的知识点、并查找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报刊书籍收集资料,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索和思考。学生自学结束后应总结、归纳学习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准备小组讨论提纲。

2.3 分组讨论,分析归纳

教师在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参考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学习基础等因素进行组合,形成6人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较负责任的学生为组长,起到组织、督促作用。在PBL教学课中,围绕情景所提出的问题,首先由组长做主要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再由教师提出新问题,让组长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所提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或点拨,如果问题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详细解答。这一阶段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或点拨,对一些学生特别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要特别加以解释说明。教师可以融入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相关资料,拓展学生视野,特别是一些医学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最新进展,丰富教学信息。

2.4 总结评价,检测矫正

PBL教学课结束前几分钟内,教师做归纳总结,并强调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在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料,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评定。

3 PBL教学法的主要优势

3.1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PBL教学法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和研究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PBL教学法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在小组讨论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每个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通过活跃而融洽的讨论,逐步建立积极、相互尊重而充满竞争气氛的关系。这种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

3.3 具有全员性

PBL教学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所有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以发展。

3.4 具有探究性

PBL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要经过提出假设,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总结,检验求证等阶段,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5 具有开放性

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直接与间接经验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讨论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研究。

4 结语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的过程表明,该教学法能被广大学生接受,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广泛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分析、解决问题。从小组学习到课堂讨论,学生全程参与,全班学生参加讨论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PBL作为一种在新的教学理念支撑下的教学法,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反思、总结与交流,从而真正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183 -185.

[2]孔维宏,高瑞利. PBL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J].广州大学学报,2003,(4):45—48.

[3]Philip stimpson,paul Morris,Yvonne Fung,Ronnie Carr.课程学习与评估:香港的经验[M].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1:400—420.

篇9

【关键词】PBL 内科教学 效果

一、PBL教学法概述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1993年被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叫。它强词以病案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是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界实行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囟。我国最早在1986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引入,90年代以后,引入PBL教学法的院校逐渐增多。

二、PBL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弊端较多,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尝试在内科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经过2年多的实践,发现该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受到学生欢迎。具体步骤如下。

(一)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的好坏是PBL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设计问题,并于课前一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所设计的问题最好是本次课的重点、难点,也是相关学科的集合体,涉及该病有关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领域知识。如在讲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一周,笔者给学生提供―个病例:王某,女,25岁。因头昏、乏力、皮肤黏膜出血半年,发热3天入院。患者近半年来常感头昏、乏力,动则心悸、气促,伴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四肢皮肤经常出现“乌青块”,晨起刷牙时常有牙龈出血,月经过多,时有感冒。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打喷嚏等症状,体温38―39。C。半年前因腹泻曾自服氯霉素治疗而愈。体检:体温38.8℃,心率88次份,呼吸25次/分,血压12/7Kpa。皮肤黏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四肢皮肤见多处瘀斑。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I罗音。心律齐,无杂音,心界无明显增大。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血象:红细胞2.1x10U/L,血红蛋白559/L,白细胞2.5×109/L,血小板计数22×109/L,网织红细胞0.001,呈正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增生减低,红系、粒系、巨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笔者设计如下问题:(1)本病例应诊断为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2)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引发本病?(3)本病例的血象是否正常?原因何在?有何相应的临床表现?(4)本病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在细胞形态学方面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5)输血能否作为本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为什么?

(二)自学

学生课前能否积极、主动、深入地自学,直接影响到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首先,以8一10人为一组,将全班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学生围绕学习问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预习教材、查阅参考文献、请教教师等方式,寻求最佳答案。之后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个比较完整、统一的观点。教师对自学的整个环节进行跟踪指导:协助各组制订学习计划,并根据学生特点,对各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及时了解各组自学进度,对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如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5)的看法产生分歧:有的学生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现贫血、出血、感染是因为全血细胞减少,输血补充血细胞可改善症状,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能作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因为教材提到多次输血有可能导致继发血色病,但不明白为何海洋性贫血可在输血的同时采用去铁治疗。笔者引导学生从再障和海洋性贫血的发病机理、药物治疗效果及输血的利弊进行分析,学生豁然开朗。

(三)阐述

此环节在课堂上进行。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各自在自学中形成的观点,其他组员可作补充。各组阐述完后,互相点评。学生在阐述观点和互相点评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参与探索与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可将自由发言与点名发言相结合,使课堂充满质疑、探究、讨论、争辩的活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问题带出其他相关知识和临床技巧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在阐述问题(3)后,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与探讨。

(四)忌结

教师对学生阐述的观点和讨论情况进行讲评。对教学重点进行精讲,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概括。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PBL教学法应用于内科学教学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PBL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问题的顺利解答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进一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与进取心。据调查,88.7%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独特、新颖、易于接受新知识,84.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81.O%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PBL教学法以病案为先导、问题为基础,有82.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四、PBL教学法应用于内科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在PBL教学法中,常规的“病因一发病机理一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一防治”这一讲授顺序被打破,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发挥学生的组织协调、文献检索、资料归纳、观点提炼、人际沟通等能力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顺利实现这一转变,需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循序渐进,合理搭配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课时比例;二是协同配合,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要协同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全程指导。教师对PBL教学法每个环节尤其是自学环节要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角色。

PBL教学法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及业务水平等要求较高。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设计问题;需掌握多系统、多学科知识、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内科学知识;需掌握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培训、自学等形式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学校、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辩证的整体,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改进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演员依靠演技征服观众,而优秀的教师则依靠自身的综合素质引领和培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开发和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中心。无论是以问题为导向,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的PBL教学法,还是以设定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的情境教学法,;以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为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为目标的学导式教学法都一再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知识内容,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引导。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就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制定了更高标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即PBL教学法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并且已经成为国际上流行的医学教学方法之一。PBL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放式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授为主;PBL强调将学习和问题进行挂钩,使学生真正投入到问题当中;它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来解决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另外一点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师的要求。PBL教学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另外,教师要学习和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

2基础医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基础医学的教学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因此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常常存在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基础课程的学习不重视,“轻基础,重临床”的现象。生理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在医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学好生理学对于医学生十分重要,也为其今后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建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此外,生理学也具有指导临床的作用,医师要研究病人就需要应用生理学来阐明关于疾病的发病原理。因此,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以临床实际病例作为先导,以所涉及的生理学问题作为基础,以教师的适当引导作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参与教学的学生和教师需要参阅大量的资料,其中就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以及药理学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授课内容查阅资料、临床病例以及文献等,结合生理内容编写案例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归纳、整理以及讨论等不同手段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PBL教学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听课-复习-考试”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宝贵的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过去的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代的教学课堂上,学生要成为绝对的主角,而教师要成为配角。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教育理念的学习速度要大于教育改革的速度,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未来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科学技术,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对授课对象做认真调研,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后扩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教师的带动能力相互作用,逐步建立彼此的对话与交流关系,发挥教学相长的效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