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范文
时间:2024-03-28 16: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族体育;经济效益;广西体育
在我国的行政区域的划分当中,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分布相对来说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种类众多,因此,广西省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体育项目也是非常众多的,如何将民族地区传统的体育项目变为一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旅游资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已经成为了当前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
一、民族体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民族体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在我国的发展当中,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在通常情况下,少数民族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因此,一些和宗教等相关的体育活动项目就比较众多,除此之外,这些体育活动往往会被烙上民俗的特征,因此,就会吸引大量的游客进行观赏[1]。而游客往往会需要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的需求,这就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广西省为例,广西省是我国的一个民族自治区,广西省分布了将近十多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具有很多和祭祀、宗教、军事等相关的体育种类,其中与壮族相关的体育活动竟然达到了134种,另外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具有将近140种体育项目,广西一省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种类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2]。广西诸多的体育活动的种类为广西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例如在1991年的第四届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会当中,广西省举办的商品交易博览会的成交的总数竟然高达三十多亿人民币,为广西省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民族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
在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活动当中,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中的参赛者往往会身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并且还会佩戴少数民族的传统的工艺品,因此,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往往会具有很大的观赏性[3]。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活动往往能够为少数民族吸引更多的游客,游客在游览的过程当中,通常情况下会需要购买门票,在这种情况之下,少数民族的民族体育往往就成为了一种商品,为少数民族赚取更多的资金。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的传统的服饰和传统的手工工艺也会引起游客的极大兴趣,成为一种商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内容。例如,广西省苗族的传统服装具有很大的特点,尤其是苗银饰品等少数民族特有的工艺品往往会吸引游客进行购买,而苗族的竹竿舞也极大地引起了游客的兴趣,为广西创造具大的经济效益。
(三)民族体育的其他的游览价值带动经济发展
由于民族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普遍参与性和娱乐性,因此,在民族体育的活动当中,活动者可以得到极大的放松,使活动者的心情得到舒畅,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游客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民族体育活动本来就是一种体育项目,因此,通过民族体育的活动项目,活动参与者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因此,民族体育活动有利于健康的作用为民族体育的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宣传内容。最后,民族体育活动往往是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因此,适合全家都去参加,通过这种的活动,就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得到增强,甚至还可以使游客认识更多的人。例如,广西壮族的舞狮子、抛绣球等活动就是一些群众性的活动。
二、对民族体育进行开发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民族体育的劳务市场
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来说,如果想要进一步推动民族体育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育劳务市场,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发展体系[4]。在民族体育的发展体系当中,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的市场种类,首先是服务市场,对于民族体育的发展来说,民族体育首先应该具有进行活动的场地建设和与活动相关的体育器材,使民族体育活动能够被很好地组织起来,为民族体育的活动建立一个很好的开展环境和观赏场所,能够为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其次是技术市场,在民族体育活动当中,演员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者的技能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为了保证体育活动的可观赏性,就需要有相关的部门对体育活动者进行培训,保证民族体育活动的可观赏性;最后还要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提供相应的其他产业的链接,例如建立健全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建设,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开发经济实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民族体育经济的发展当中,要充分挖掘民族体育经济的新的增长空间,培育民族体育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在民族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除了对民族体育活动的经济价值进行开挖之外,还需要对与民族体育相关的其他的经济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例如,在对民族体育进行开挖的过程当中,可以对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民族食品、民族饮料等等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开挖,使民族体育的经济价值得到有效的开发,充分发挥民族产品的经济价值[5]。
(三)开展各种比赛和活动
在对民族体育的经济价值的开挖的过程当中,地方的相关部门也可以开展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并且邀请其他地方的人进行广泛地参与,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经常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这种运动会的形式,可以为民族体育吸引更多的游客。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少数民族的民俗特点,举办一些与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相关的博览会,通过这样的博览会来扩大少数民族体育产品的影响力,为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与相应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企业的形式促进少数民族的体育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少数民族作为一种民族形式,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具有自己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然而少数民族“与世隔绝”,因此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的经济价值进行开发,不仅可以对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惯进行传承,还可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旭利.湖南省农村体育发展中民俗体育的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杨影.湖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肖琴.仡佬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D].西南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 特征 发展对策
一、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与概括,发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备以下特征:
1.历史悠久,多彩多姿。据统计,广西区内共有140多种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凝结了一代又一代各族人民的智慧与辛劳,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每一个项目都能充分体现其民族的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源自远古时代的生产实践,如壮族人民的剪禾把、背篓球,瑶族人民的催工舞、摧竹杠、拉排带,侗族人民的踩石轮,仫佬族人民的众龙抢珠,京族人民的抓活鸭,等等。
(2)源自军事技能,如侗族、壮族的抢花炮、射弩、苗族的赛马、苗拳,等等。
(3)具有纪念意义的传统体育竞赛,最声名远播的莫过于沿袭数千年的赛龙舟,其他传统赛事如苗族人民的“爬坡竽”,瑶族人民的“播公”,等等,都是为了纪念本族的英雄或祖先而设立的体育赛事。有些项目甚至流传上千年,经久不衰。
(4)源于人民对健身娱乐的需要,典型莫过于壮族人民的舞龙舞狮,隆林彝族人民的“打磨秋”,等等。综上所述,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浸透了各民族智慧的汗水,充分体现了各民族风格迥异的民族特色,是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
2.民族特色浓厚。每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一张“名片”,具有极强的民族代表性。民族特色鲜明浓厚,都源于各民族地域、文化、风俗、生产生活的不同。如彝族的打磨秋,壮族的抛绣球,瑶族的催工舞,苗族的苗拳,无一不具有极强的民族代表性。即使是同样的项目,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
3.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普及性。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一直以来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无论是哪项体育赛事,一到举办之时必定万人空巷,全民参与,将体育比赛变成一场民族的体育盛会。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参与其中,例如壮族、侗族的抢花炮,在抢花炮的日子里,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涌向岩坪,有的是为了给本村寨的花炮选手呼喊助威,有的姑娘却是为了寻找如意郎君,但大多数侗胞还是去看热闹的。凡是主持抢花炮的村寨,事先请编织手艺高的人用藤条编织三至五个茶杯口大小的圆圈,外面缠以红布,在以红绿丝线扎牢。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先抢夺,顿时全场欢声雷动。红炮圈有时落地,有时也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悬崖上、屋顶上……不论落在哪里,大家总是争先恐后地跳到塘里、爬到悬崖、层顶等处寻找,个个“奋不顾身”,人人勇往直前。
4.具有极强的健身功能和娱乐性。强身健体、有益身心一直是体育活动的主要特点。无论是哪一项体育竞赛,都具备了极强的娱乐性和健身功能。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体育活动,则有着更为广泛的普及性。如苗族人民的“爬坡竽”,京族人民的抓活鸭,壮族人民的舞龙舞狮,等等,这些体育活动一般都在本族的传统节日进行,参与的不仅仅是青壮年,十来岁的孩子和六十多岁的老人也都积极参与其中,享受其中。又如京族人民的跳竹杠、壮族人民的抛绣球等活动,都是在歌圩或是有鼓笙伴奏下载歌载舞地进行的,既娱乐了身心,又强健了体魄。
5.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之间的关联性。政治、文化交流、信息化、人口迁徙等诸多因素造成一些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有多种体育项目被两个甚至多个民族推崇,如赛龙舟、踩高跷、抢花炮、打陀螺、荡秋千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同民族的背景下不断演化,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民族特色。例如壮族、侗族、仫佬族的抢花炮,始于闽粤沿海一带信奉妈祖的习俗,如今却成为广西少数民族的一大特色传统体育项目。
二、发展与对策
1.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在学校中广泛开展。将现代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一些娱乐性较强且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继承人。
2.对广西境内现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根据类别的不同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强调保留其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对一些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使民族传统体育登上大雅之堂。对认知度较高的、具有象征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完善工作,如制定统一的比赛制度和道具器材,规范场地,等等。例如现今风靡全球的赛龙舟等项目,正是得益于其技术的规范化和规则的统一化,已成为全国甚至是世界性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之一。
3.以理论做武器,针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有特征开展研究,追根溯源,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制度、组织筹备、社会价值、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使民族传统体育逐渐系统化、规范化,从而真正走向大众化。
4.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带动广西经济快速发展。依托广西雄厚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旅游价值,不仅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全球,更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双赢的目标,有助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利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章莺,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2(4):31.
篇3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体育旅游 发展
一、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旅游业开始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世界旅游业加快了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从旅游的方式来讲,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和放松,要求更多地发展着眼于调节精神的积极性的旅游,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将逐渐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所代替。日益增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刺激,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所以,那些单调、机械、使人置身起外的旅游方式已经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代之而起的是那些富有活力、兴趣、参与性强、特色鲜明的活动类型。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渴望能亲身体验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希望通过参与和交流得到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旅游者喜欢那些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娱游于乐、游乐结合的旅游方式。云南的西双版纳、楚雄等地州每逢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火把节”游客数量大增,就是这种情况的良好反映。
二、民族体育旅游业现状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与或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民族体育集音乐、舞蹈、娱乐于一体,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能使旅游者娱乐休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因此,民族体育旅游的价值受到有关国家旅游部门的重视,民族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风采进入旅游市场。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边陲地区,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引人入胜的体育文化极大地顺应了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体育旅游迅猛发展的同时,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部门为了满足和吸引旅游者,纷纷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产品。例如东北地区的一些旅行社把鄂温克族的滑雪、狩猎等体育活动纳入自己的旅游项目中。或是让游客参加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射箭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繁多的优势,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方式。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一方面,注意保护、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活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例如,在云南的迪庆、怒江、西双版纳和楚雄等地,各族人民经常利用节庆活动来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并以此来吸引旅客,从而使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无数游客感受浓郁民族风情、体验新异神奇,健身娱乐的一些旅游活动。同时,也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成效,体育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 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体育旅游时,只把它作为民族风情旅游的补充或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来抓,以至使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规模仍然较小,在整个旅游业中还处于从属地位。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我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突出地表现在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等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观也具有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与汉族相比,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就更为绚丽多彩。少数民族风情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55个少数民族的风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民族建筑五花八门,令人咋舌称奇;数以千计的民族节日,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民族饮食千姿百态,反映出悠久的农业特色;民族艺术百花齐放,呈现出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民族宗教历史悠久,许多民族文化中都反映出宗教文化的深刻印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各种民族风情相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展现民族风情的重要方式。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它们内容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这些体育项目,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特征、审美 、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祭祀、节庆娱乐、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特征,使其具有浓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节庆性的民族体育竞赛活动是我国各民族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每逢节庆日,各族群众都要进行物质交易,开展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文体活动。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文化特征都会在节庆期间最为真实、强烈、鲜明地表现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民族的节庆活动都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最好时机。每逢过节,各地区、各民族都要举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纵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它们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健身价值;愉悦身心的娱乐价值;惊心动魄、耳目一新的观赏价值;融入其中的参与价值;体现民族风情的文化价值;体现社会、经济、文化的科考价值;民族品质的教育价值;反映历史的史学价值;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等。这些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四、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旅游包含着浓郁的民风民俗,有着很强的观赏性,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欣赏和参与,增强了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吸引了游客延滞了游客的逗留时间,促进了游客的消费,满足了游客,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民族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体育旅游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健身性。通过体育旅游,能更好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防范“文明病”。同时,通过观摩和参与,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可以带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增进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收入,振奋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自豪感;可以进一步落实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的扶贫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使民族体育研究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模化,有利于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扬。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现民族风情的重要方式,只有将风光旅游和风情旅游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沉醉于山光水色的同时,领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丰富的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使用赚取的资金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整理、研究等工作提供资金及支持。
2.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可行性
我国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心理等,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会对现有的民族旅游资源、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更新、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喜爱寻奇猎胜,。地区、民族间强烈差异是激发旅游者动机的重要因子,差异性越大,其吸引力越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竞技、健身、艺术、科考、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广泛的民俗性、良好的健身性、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等。可通过让旅游者参与其中,达到健身、享受、了解民族风情风俗的目的。同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游客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需要,起到增长知识、延年益寿 的功效。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客源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根本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民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风光旅游,贪图那里的湖光山色,民俗风情,极富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而作为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体育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激情。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部门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它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有市场,必须能够销售出去。对旅游业来说,其市场就是客源,游客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游客就没有旅游业。现在“求新”、“求变”、“求乐”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则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种获取新感受、新体验、愉悦身心的需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既具有浓郁 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同时又多与娱乐相结合,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喜爱。广阔的客源市场,旺盛的需求,将会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不断扩大、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
参考文献:
[1]云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2]韦晓康等:民族传统体育教材[M].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徐玉良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论[M].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4]饶远: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篇4
关键词:多元化特征;甘肃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州和张家川县,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州和天祝县,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州,裕固、蒙古、哈萨克族分别分布在河西走廊的肃南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在很长的社会发展中,甘肃地区各少数民族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娱乐与健身活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来源于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融入到各民族群众的生活里,不仅成为了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体育方面的重要体现。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多种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形成的。基于文化视角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更好地推动其发展。
1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甘肃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2014年,甘肃省少数民族人口达到241.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3%。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世居甘肃的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宗教文化背景下,他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的民族传统体育及文化归类见(表1所示)。
1.1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临夏州和张家川县是甘肃主要的回族聚居区,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是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经商活动。受伊斯兰教文化和农商文化的影响,回族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膜拜健身、赛走骡、打杈样、回族下方、打柳球、打抛、打梭儿、打石头、踢毛毽、打砖、掷子、滑冰车、回族摔跤、惯牛、弹腿、七势、十八肘、八门拳等项目充分表现出回族传统体育刚柔相济的内涵。受伊斯兰文化和农耕经济文化的影响,东乡族的打尕达、三连石击、皮筏竞渡,保安族的夺腰刀、抱腰拔腰、甩抛尕、马上扯旗,以及撒拉族的打缸、赛瓦、打蚂蚱、骑马劈刀、骑木划水等民族传统体育日益发展。阿克塞自治县的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从事草原畜牧业兼林副业经济活动,草原骑射、马上技艺、躺倒拔河成为他们的重要传统体育项目。
1.2藏传佛教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藏传佛教不仅成为甘南州、天祝县的藏族、肃北县的蒙古族、肃南县的裕固族和天祝县等地的土族等大多数群众的普遍信仰,而且对当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甘南高原、祁连山东段等地,香则合、跑纸马、罗罗舞、万人拔河、锅庄舞、赛牦牛、藏族赛马、骑射、角力、骑马点火枪、藏跤、藏棋、日则合、举皮袋、打炮石、果儿考儿、吉韧、俄尔多、打牛角、朵架、对歌等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充分体现出藏传佛教文化较为强烈的归同感。肃北自治县的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马术、蒙古族摔跤、射箭、蒙古族象棋、击石球、布木格、打唠唠球、踢牛嘎拉哈、蒙语说唱等,凝聚着草原游牧文化感情。祁连山麓的肃南裕固族从事半牧半农的经济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多与藏传佛教信仰有关,射箭、祭鄂博、赛马、赛骆驼、浩尔畏、拉爬牛、男女摔跤、顶杠子等传统体育活动得到不断发展。天祝等地的土族传统体育以轮子秋、腰带拔河、拉棍、打响鞭、拔腰、武术、射箭、赶猪、打岗为主,反映了土族群众融农牧业生产、娱乐、人际关系为一体的社会生活。
2甘肃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特征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历史上由于生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素质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种体育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它不断改变存在的具体的样式,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特征。
2.1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文化多元
从现有资料来看,甘肃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个宗教。甘肃少数民族当中有全民信仰某一宗教的,如回族、东乡族等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等信仰藏传佛教。甘肃多宗教长期共处,特别是围绕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形成不同宗教文化群体,产生出宗教文化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与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二者产生了相互渗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祭神隐含着民族体育成分;(2)特定宗教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活动。除了不同宗教文化以外,甘肃少数民族在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衣、食、住、行等方面创造出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也常常通过民族文化顽强地表现出来,体育文化也表现为多样性的特点。根据民族演进过•94•程,我们可以将甘肃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分为藏族体育文化、回族体育文化、蒙古族体育文化、哈萨克族体育文化、裕固族体育文化、东乡族体育文化等。此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诸如“风骨、气势、豪放、灵性、意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气、理、心、性、意、言、道”等等,强烈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也源源不断地渗透到民族传统体育之中,推动着甘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2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民族性较为复杂
民族性是对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最高层次的概括。甘肃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活动的地区。先秦时期主要是戎,秦汉时期主要有匈奴、羌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有匈奴、鲜卑、羌、氐、羯、乌桓等族的足迹,隋唐时期主要有突厥、党项和吐蕃族。经过民族分化、融合,逐步形成了“世居”甘肃的十多个少数民族。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特定的地域中产生出来,自然地形成了人种和族别,类聚于一定时空条件,并蕴涵着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精神形态。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变化,由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因素、所形成,已经成为生理、心理、形态等特殊标志。比如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蒙古族、哈萨克等民族平日里体育活动大多离不开草原与马,培育了赛马、骑射等许多项目。而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和商品交换活动,在生产生活环境中产生了膜拜健身、击石、花儿等传统体育项目。这种不同地域内的生产生活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色彩,它们既受到更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又保持着民族相对的独立性,在民族内部不断传承。
2.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样
受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多种经济文化的影响,甘肃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形态,主要有:(1)娱乐嬉戏类项目。该类项目是为满足民族群众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也表现为多样的民俗活动。如以民族棋艺为代表的智能类项目满足了人们挖掘自己潜能的渴望,采用各种器具踢打各种目标的踢打类项目展现出人们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源于长期与动物打交道产生的投掷类项目是狩猎生产的再现,以铜、铁、石等器具为媒介的托举类项目是一种身体表征与精神运动的展现。(2)竞技能力类项目。该类项目包含了竞赛体能、技能技巧、竞技心理等诸多体育文化元素,实现了人才选拔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一般分为体能类、竞速类、命中类、制胜类、角力类、技艺类。(3)节庆习俗类。该类项目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括动,透视出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涵盖了一个民族全部文化活动的内涵。如宗教祭祀、新春伊始、婚恋郊游、农事生产类和节日狂欢类等体育活动,使得民族古老文化得以重现,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2.4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出地域环境差异
甘肃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步体现出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地域环境方面的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甘肃民族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及其交汇处,地域辽阔、山河壮丽,高原、沙漠、丘陵、戈壁、山地、平原、河谷、绿洲、盆地等地貌各显异态,草原射骑、赛马叼羊、山地竞走等民族体育项目,无不打下不同地理环境的烙印。(2)社会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甘肃少数民族形成了与其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藏族的跑纸马、锅庄舞、赛牦牛、藏跤,蒙古族的赛马、马术、摔跤、射箭,体现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方式。以临夏州为代表回族,赛走骡、打砖、掷子、滑冰车、八门拳等传统体育活动,更多地体现了农商经济环境差异。
3推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甘肃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措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甘肃民族体育发展较慢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特点,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发展。
3.1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传统体育持续发展
持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民族威望,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进各民族交往,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民族优秀文化是传统体育的本质,为此,我们要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入手。(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传承如下优秀文化:注重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践履,强调刚健有为、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2)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要弘扬宗教文化。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宗教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思想意识外化为物质、精神和行为方式的结果,为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各少数民族从事的畜牧业、农业、商业等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各民族自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如东乡族的夺鞭杆的游戏,把柔韧性、协调性和对抗的激烈性融为一体,逐步演变成人们之间、村落之间比试智慧和力量的运动项目,激发了该民族的团结情感。
3.2依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民族体育旅游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逐步脱离自我封闭的经济体系,冲破牧业经济、农耕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束缚,与区域外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比以往更加频繁。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内容大多与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它以经济活动方式为基础,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推动民族地区民族服饰、建设、民族体育活动的场地和设施,激活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兴起;发展民族体育用品市场,传播特色商品信息、扩大生产发展和商业需求。特别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历史、民族、宗教、人文等要素较多,形成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我们应重点依托这些资源,积极发展民族体育旅游:(1)开展宗教寺庙文化旅游。除寺院建筑群外,寺院的宗教活动无不适视着民族体育的内涵。临夏的清真寺、甘南的拉卜楞寺、天祝的天堂寺等,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民族文化的浓缩点,是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集中地。(2)开展喜庆时节类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甘肃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庆典活动,透视出古老而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如蒙古族的“那达幕”,藏族的“晒佛节”,土、东乡、保安、撒拉族的“花儿会”等等,届时举行一系列的民族歌舞和民族体育旅游活动。(3)发展草原观光类民族体育旅游。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以草原为民族体育活动地,是开展赛马、马上技艺、赛耗牛、叼羊、姑娘追等草原观光为主的民族体育旅游的最好场所。(4)开展黄河风情类旅游。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经过甘南、临夏,沿线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创造了赛马、牛(羊)皮筏竞渡、游渡黄河、人牛泅渡等民族体育项目,日益成为人们体验黄河风情和民族体育情怀的旅游目的地。
3.3提升群众综合素质,大力弘扬民族体育精神
民族体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而经久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民族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并为群众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着民族智慧与进取意识,在实践中主要包含着公平竞争、合作精神和运动员风范。体育精神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无疑,更快、更高、更强、竞争、合作、公正、平等、团结等体育精神是民族体育发展的原动力,在规范人们行为、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甘肃民族地区劳动者综合素质较差的现实,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以下素质:(1)增强竞争意识。竞技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竞技的方式来达到选拔优秀者,同时也通过竞争来提高整个群体的素质。竞争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能增强民族群众自尊心,激发了人们努力向上,积极进取,这正是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2)培养合作精神。民族传统体育中的集体项目是培养和发展社会成员中合作意识的最佳途径。体育活动中有许多项目需要同伴之间的协作配合。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有助于提高群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民族群众的团结协作精神。(3)培育创新意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培育创新和开拓能力上具有独特之处。许多项目的技术、战术从制定到执行都需要人的创新精神。创新开拓是灵魂,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弘扬民族体育精神对培养民族群众的创新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3.4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加强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要有群众基础,需要群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甘肃民族地区各级中小学校是青少年最为集中的地方,应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项体育教育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其代代相传。学校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群众参与项目的情况,承担起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开展教学的责任,同时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综合研究。政府应大力扶持学校编写和使用体现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教材,形成传统体育统一的运动方式、训练手段和比赛规则等,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参考文献:
[1]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郝苏民.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尕藏才旦,格桑木.青藏高原游牧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芦平生,熊振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5]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10~13.
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其文化特征根源,以求传承与发扬。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 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 47个民族,其中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遍布全疆。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世代繁衍生息,创立了丰富多彩、见格迥异的民风民俗。由于地域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膘悍、英勇、尚武的民族特征,并在不同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从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用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语言,诉说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智慧和追求,是体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1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分布及特色传统体育项目
新疆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有其特色传统体育项目(见表 I)。目前,新疆已经发掘整理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629个小项,其中,速度赛马、赛走马、赛骆驼、民族式摔跤、叼羊、射箭、秋千、武术 、背式拔河、国际象棋等被列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达瓦孜、马上角力、姑娘追、斗鸡、沙哈尔地 (空中转轮)等成为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 目;速度赛马、赛走马、民族式摔跤、射箭、秋千、武术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达瓦孜、马上角力则多次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2 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根源
2.1 地域文化根源
少数民族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特定的 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是人们适应与改造环境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与 自然斗争的一种反应。新疆 (古称西域),是联系亚欧的必经之路,从西汉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历史上 ,这部分地区民族迁徙和交往活动十分频繁,使居民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加之新疆复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地形我样,有高山冰川,有平原绿洲,有辽阔美丽的草原,也有荒无人烟的千里戈壁。这一块块地貌气候奇特、人文景观迥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民族不 同的生活圈子。天山以北地 区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气候湿润,利于森利和草场的生长和发育也利发展畜牧业 ,严酷险峻的 自然环境和动态的生产方式培养了他们坚韧刻苦、豪迈顽强、勇敢剽悍、自由乐观的精神性格,于是从日常生活的需求中演化出了很多传统项目,如:赛速度马、赛走马、刁羊、跑观射箭、滑冰等。而天山以南冬季短暂,夏季漫长,属于温带干旱荒漠气候,这里的人们多是定居,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一地区所产生的体育项 目主要有摔跤、拔河、赛跑、荡秋千等跑、跳、投及武术、角力等。
2.2 军事文化根源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史 ,既是一个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战斗史,又是一个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血泪史。一些民族在战争中灭绝,一些 民族为了生存和 自由被迫长途迁徙。为了民族自下而上和民族利益与异族时有争端发生,但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独立的体制,特别是在军事上从未形成或产生固定的军事组织,也没有独立的军事制度,因此生产劳动中的体育技能往往也用于战斗。
哈萨克族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充满战争色彩,由于生产需要精骑善射,于是便产生 了马术、马上摔跤、跑马射箭等马上运动,而这些运动无不与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息息相关。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只有强健的体魄和机敏的头脑才能赢得战争,而这种军事战斗的需要也作为一处直接动力促进了这些具有军事功能体育项目的不断发展。又如马上击棍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很像古人在马背上挥舞长矛进行厮杀,场面精彩而热烈。这种游戏就是从古代战争中沿袭下来的,后来演变柯尔克孜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表现牧民们勇敢果断的精神,至今仍沿用。
现在,这些活动失去了其军事意义 ,但仍在民族体育文化的百花园里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2.3 生产生活文化根源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源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草原牧场星罗棋布,马匹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各民族人民依据各自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方式,在闲暇之余,利用心爱的坐骑较量速度技巧,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竞赛,如赛马。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少数民族在狩猎和牧业生产中离不开奔跑追逐、投掷射击甚至需要与野兽搏斗、与牲畜角力,因此产生了赛跑、射箭、射弩、摔跤、投掷等活动,并逐渐演变为体育项目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历来是漠北少数民族载货和骑乘的工具,由此产生了“赛骆驼”。锡伯族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因此锡伯人民自古勇敢善射,族内的孩子们在会跑时就教骑马,能拉弓时就开始学射箭,他们认为这些项 目能磨练意志、显示武功、锻炼身体,他们的射箭和摔跤两个项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蜚声中外体坛。哈萨克族的叼羊是人们对早期狩猎情景的写照。蒙古族的 “打布鲁”起源于古老的狩猎生活,是蒙族人打飞鸟击走兽的一种方法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珍珠球”是模仿满族采珠人劳动演变而来的,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 比赛项目。
由于各民族的分布地域、经济 、思想、文化习俗的差异,即使同一体育项目,其内涵和技艺也有较大差异,如蒙古族摔跤、哈萨克式穿麻袋摔跤、锡伯族摔跤规则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另外,新疆牧区仪器主要 以肉食、奶制品为主,常年高蛋白营养的摄取,使得他们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具备了体能主导类运动的素质要求和条件。
2.4 宗教传说文化根源
远古时期 ,自然科学尚不发达,少数民族先民对人类自身的秘密、生老病死、各种梦境等现象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心目中的神灵是开天辟地、造就万物、创造人类的最高主宰。于是通过舞蹈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动作来表达图腾,以示对祖先的崇拜,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日期,就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宗教信仰作剥去了神秘的外衣,但成为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了下来,民俗文化也 以一种健身、娱乐的体育形式而成为了节日的重要内容。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和通道,自古以来就有多宗教并存,早在伊斯兰教传人以前,就有佛教、摩尼教等在各地区流传,许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源于宗教仪式。如喀什地 区的维吾尔族人民喜爱“萨满舞”,就是原始萨满教留下的明显痕迹;蒙古族 的那达慕大会源自于先前的祭敖包,祭敖包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活动。
还有很多民族体育活动以传说和神话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如哈萨克族 的 “姑娘追 ”,柯 尔克孜族 的 “飞马拾银”、“打皇宫”等,都带有神秘的色彩。
2.5 节 日民俗文化根源
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节 日为民族体育活动提供了衣好的场所,不管在喜庆丰收、婚丧嫁娶,还是纪念性、娱乐性的各种节日中,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其它文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增添了纷繁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新疆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在欢度开斋节期间,除了互致问候,唱歌跳舞等活动外还要举行赛马、赛骆驼、叼羊、摔跤等活动;柯尔克孜农历3月22日过 “诺劳孜”节 (即新年)时互相拜年 ,举行赛马、马上角力、打靶、叼羊等以及摔跤、拔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塔吉克族人 民过着半游牧班定居的生活,每逢皮里克节、肉孜节等都会举行骑牦牛叼羊、鹰舞、马舞等具有浓郁特色的体育活动;在喜庆集会和婚嫁喜事中柯尔克孜族有一种 “姑娘追”的游戏,表达人们的喜庆与欢乐,也是青年男女借助骑术传递爱情的一种方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也包含了赛马、射箭、拔河等多项体育比赛,使民间传统体育的民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节 日民俗为传统体育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载体,民间传统体育也同时丰富了民俗的内容。
2.6 娱乐文化根源
新疆的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猎获猛兽 ,采集归来之后 ,喜庆丰收时 ,都要为自己的收获以歌声、舞蹈、游戏表示庆贺,劳动之余、谈情说爱之中,族人们也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消遣余暇,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而产生,并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易于组织开展,并能令人愉悦、得到情感抒发和宣泄。在活动中,人们不以失败为耻,而是互相学习,享受快乐。如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的“荡秋千”,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姑娘追”,柯尔克孜族的 “嗄啦哈”,塔塔尔族的“爬杆”,维吾尔族的 “打嘎嘎”等都具有典型的娱乐文化特征。
3 小结
新疆是古 “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各民族迁移、角逐和交汇融合之地。这片土地上的47个少数民族尽管历史渊源不同,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 同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民族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既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又有新特民俗文化鲜明的个性。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流传至今,在社会交往、民族团结、政治经济方面显示出特殊的意义,也对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增进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于杰,尹丽娜.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0)68—7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 (体育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 (民族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4]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上)[J].娱乐、休闲健身
[5]维吾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上)[J].娱乐、休闲健身
[6].新疆哈萨克族特色传统体育发展新路研究 [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30-32
[7]刘伟,金贵.回族民间传统体育笔谈 [J].回族文学,51—54
[8]咸云龙.试析中国回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J].回族研究,20021:101-105
[9]高娃.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 (1):9—12
[1O]钟志勇.蒙古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
[11]毅松.达斡尔族传统体育及其特点 [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1:70—74
[12]霍红.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 [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45-275
[13]王岗,王铁新.民族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 [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8—87
[14]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40(1)94—99
[15]马辉,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 [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26(6):107一l1l
篇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意义是指“长期流传在各少数民族中并且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个性特征,能够达到锻炼体质和娱乐身心作用的各种活动”。“少数名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出于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是产生于各少数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习俗和风情,展现出了不同民族的、勇敢、智慧、时尚和追求精神。”[1]“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现代体育所不具有的浓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不仅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发挥过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独特的存在方式、独特的文化价值等内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2]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化是各民族内部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是指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其中又存在着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在世界范围内,进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发展,传播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横向发展,两者结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3]。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一)体育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被各种民俗活动吸收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使其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是一般活动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4]
“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它是源于各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5]
(二)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
根据社会文化的规律可以知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把竞技因素与舞蹈、艺术,音乐、体育等多种文化融为—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6]
苗族的“彩月亮”、布依族的“抱架腰”、壮族的三人板鞋竞技、彝族的铃铛舞、瑶族的跳八音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的生活得到了丰富,增加了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方式达到了娱乐身心的作用。少数民族的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生产生活需要中演变出来的,因此具普遍的生活特性和有广泛的群众性,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它为传统体育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方式。“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的相对封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没有统一的文字符号,所以它的教育手段主要以言传和身教,大多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模仿学习的。”[7]。“叉草球运动的方法是一手握鱼叉,一手把草球扔在地上使其向前滚动,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时迅速掷出鱼叉,一人叉一次,轮流进行,数轮以后,以叉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当小孩子的叉球技术达到相当熟练的时候,家长便带他们到江河去叉鱼。”[7]
(三)文化的载体
我们所指的认同感是“使人们自觉的聚合在一个群体中的情感,它是一种体现了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加亲近的情感。”认同感通常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产生而形成的,他们可能具有相同想法和观点。“民族认同感对于人们在进行正常的生活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理和精神。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它能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并能增强民族内部的亲近感。因此许多少数民族都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来增强彼此的认同感。”[8]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特征和群体气质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各民族长期生产劳动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体育的重要来源和有机构成,所以要积极引导人们根据现代体育观念重新认识其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保持和更新。”[9]
(二)自变,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民族体育文化不能只是一尘不变的传承下来应该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进行必要的自身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新疆的传统体育“达瓦孜”,它不仅在长度、高度上不断的超越,而且难度上也有所突破。现在“达瓦孜”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极限运动之一,有许多爱好极限运动的人们在不断的尝试,其中不乏有比较突出的,阿迪力就是里面的佼佼者,他已经创造了5次世界吉尼斯纪录。因而“达瓦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以“达瓦孜”命名了节目和学校。与之类似例子有很多,如蹴鞠游戏活动现在就演变成了运动之父足球。“从这些鲜明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演变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它本身就有的民族性,同时也增加了竞技性、观赏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加具有魅力。”[5]
(三)现代化发展与创新
一个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民族文化的变化一直存在与社会文化之中,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传播,同时政府也在积极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开展与保护,是可以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中国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在政策上和法律上都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多种优惠,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增加经费,扩大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场所。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些应对方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体育文化之列。
(四)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先生的观点:它指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文化的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是文化的自觉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0]文化自觉使人们对文化有自觉的觉醒和反省,知道文化的来源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它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文化自觉所具有的自知之明加强了文化的创新性转变,提高了适应新环境、新文化的能力。
五、小结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现如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侵入,只有脱离区域意识的束缚、提高自身的价值、结合现代体育文化从而谋求更高的层次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通过改造自然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探索中国民族文化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
[2]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史话[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4]刘少英等.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与文化素质教育[J].体育文史,2001(4).
[5]武卫等.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程探究[J],体育文化学刊,2007(2),
[6]韦丽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体育学术期刊,2007(5)
[7]徐玉良.民族高等院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8]谭晶.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及其价值[J],南方论刊, 2008(12)
篇7
摘 要 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发明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活动,这些民间活动从不同角度反映着我国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方式,它的健身、娱乐、教育、经济、社交和竞技等多项功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深当代中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有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 民族 传统体育 教学
一、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开展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族文化及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地已濒临失传,面临这一局面,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以民族体育活动为突破口,把那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出来并组织开展推广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体育文化已融入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体现在民族的生活行为中。民族体育能让学生学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养生健身方式等丰富的知识,既能有效地增进人体健康,同时又能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可行性建议
通过教学实验,将民族体育引入学校体育中是必要而可行的。因此,笔者就如何将民族体育运用到学校体育当中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第一,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实质性的支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使民族体育能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开展。第二,民族体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循着形式优美、内容健康、具有一定竞技性、高趣味性、易操作和扩大参与面等方向进行创新,便于构建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体育教学体系。第三,竞技体育与民族体育兼容于体育教学。第四,增设民族传统体育的校本课程。将民族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打造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特色。
三、民族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民族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内容丰富多彩,集健身、娱乐和教育性为一体,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观赏性,以及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的作用。民族体育在为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
为了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从而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各中小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学校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把更多具有创新的民族体育教学内容纳入课堂。
民族体育项目有着诸多优点,许多特质都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然而由于地域性和传统文化的限制,要让每一所学校及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去却是不太现实的。那么要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就只有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先开展起来,依托学校使更多的人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强身健体及娱乐身心的作用具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中去并加以普遍地推广,使民族体育得到传承与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民族体育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呢?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寻求到正确的传承和发展途径,而学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所能发挥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学校体育在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应该担当起最主要的角色。如果将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和民族体育的系统传承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
(二)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依托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先开展起来,让民族项目所占的比例逐步扩大,并在扩大影响后逐渐推广,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来带动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民族文化浓郁的社会环境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耳闻目睹,都曾身体力行地参与各种方式的民族体育活动,对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在校园课余、闲暇、聚会等活动中他们会自发地、尽情地、欢乐地举行传统体育活动以抒发感情、交流信息、愉悦身心。
(三)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健身性等价值以及鲜明的民族特点。
在民族地区,很多民族体育的项目都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群众基础广泛,易于推广普及,加上很多项目的开展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方便易行、轻松有趣地开展,且参与性强,竞技性弱,既有很高的娱乐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并能逐步与现代体育相结合。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活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并能使少数民族体育得到系统的传承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
(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如果作为课程内容进入学校体育,首先,要注重选择一些教育性、健身性、审美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作为教材内容。
篇8
关键词:广西瑶族村寨;传统社会组织;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1-0031-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documentary research and the on-site investigation of the "the oil pan" organization of Baiku Yao (Yao people wearing white pants) in Nanda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Guangxi, analyses their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village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Guangxi are patriarchal clan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blood relationships. Its special social functions construct traditional sports cultrue in villages. In today’s cultural change, the functions such as organizaiton management, inhabiting in a region and offering sacrifice to ancestors still play their roles in preserving and spreading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minorities groups.
Key words: Yao village in Guangxi;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sport anthropology
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是以农耕经济、宗法制度血缘伦理及求神拜祖的祭祀仪式或活动等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1],并由此而形成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组织,是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的发展载体,作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潜力,值得学界研究和挖掘。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是以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为核心而形成的村寨内生型“自组织”,它利用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心理信仰(即习俗)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即使在当代,也是反映村民利益诉求和精神依托的重要载体。村寨传统体育,源于村寨生活,是村民对信仰和习俗的身体活动展示,也是长期浸入原住民心灵的生活内容,因此,必然受着传统社会组织的影响和约束。
在2009年12月举办的首届中国南丹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节上,白裤瑶的打陀螺、打铜鼓等传统体育活动作为民族文化及民俗旅游文化的代表而被传扬,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和查阅,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瑶族的“石牌”和“油锅”、侗族的“款”、苗族的“鼓社”以及仫佬族 的“冬” 等传统社会组织的相关资料;然后,于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期间进行田野调查,在南丹白裤瑶的丧葬、白裤瑶小年、春节三个活动期间,对南丹县文体局负责人、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馆长、“油锅”头人及村民进行深度访谈,尤其是对“油锅”组织的运作进行参与性观察和记录,最后,分析和确认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发展村寨传统体育及其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关系。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概况
传统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具有宗法性的村寨组织。广西少数民族有苗族“鼓社”、侗族“款”、瑶族“石牌”、“油锅”以及仫佬族“冬”等传统社会组织,因其宗法性和权威性,即使在文化变迁的当代,仍约束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信仰,因此对于保护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研究原生态体育萌芽的活化石。广西至今仍存在的少数民族及传统社会组织见下表:
鼓社,苗语为“江略”,“江”是一片地方的意思(也有一届之意),“略”是鼓,汉译“鼓社”。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于一个男性祖先而结合起来的集团,是一个祭祀、亲属、政治、经济与教育的氏族外婚制团体,形成于原始社会而沿袭下来[2]。每一个鼓社都是以血缘为纽带而成的宗族组织,血缘关系是鼓社形成的核心。鼓社组织紧密,设鼓头,主管全宗族事务。鼓社中有由鼓头与全社成员讨论通过的社规。鼓社共同财产的最普遍形式是“社鼓山”、“社鼓田”和共同的墓地及其它财产。鼓社有严格的财产族内转移的规定,禁止财产外流。在鼓社中,成员的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利益结合起来,具有利益相关的整体感[3]。
“款”为侗语记汉字,按侗语的含义一是指交谈或座谈,二是指村寨自治订立的约法。是侗族建立在宗族组织基础上的地域组织,是“以地域为纽带的村与村、寨与寨的联盟组织”[4]。它大体上由小款、中款、大款和联合大款四个层次构成。侗族主要以村寨聚族而居,具有建立在宗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款有款首, 款首平时跟村民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没有特殊权力与待遇,遇到案件需要公断或发生战事需要指挥时才出面召开款会或聚众起款。一般说来,款首秉公办事,品行端正,熟悉款约,有一定组织能力,多由最有威望的寨老或乡老担任;“款”有规范全体款众行为的款约,其最古老的形式是无字的“法石”(也称埋岩、栽岩、立岩),后演变为“碑记”,这是一种类似于族规的成文的习惯法规,内容涉及婚姻家庭、行为规范、违规处罚等,具有明显的宗法遗存。
石牌主要分布在大瑶山即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内,目前已发现的属于“民族习惯法”的瑶族石牌共74块(含纸写),其中金秀石牌律和料话为45块,占全部习惯法的61%[5]。石牌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和社会组织,包括石牌头人、石牌会议、石牌法律、石牌兵等。石牌组织中有头人,但他不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拥有最高权力的是石牌会议,这与封建血缘宗族组织中族长的族权是完全不同的,其头人的产生既不是世袭的,也不是选举的,而是自然形成的。石牌内部存在着维护父系家族制度的血缘关系,血亲情感强。其内部有规范全体民众行为和维护宗法关系的石牌律,律中有保护买卖婚姻形态和族内婚、明显保留宗法血缘裙带因素、男尊女卑、严格禁止财产外流、违律惩处等内容。[3]
白裤瑶主要居住在南丹县的里湖乡,每个村寨都有“油锅”组织,瑶语为“威要”。“油锅”是汉壮民族的他称,是同一祖宗同锅、同桌吃饭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油锅”就是同一祖宗的后裔在同一“油锅”里,凡有婚丧大事,大家互相帮助的意思。“油锅”基本上是由血缘亲属组成,它以同一姓氏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个油锅都有一个称谓,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实行油锅外婚,不能和汉壮等其它民族通婚。成员有互相继承财产的权力,财产依然保留在“油锅”内,“油锅”成员若是无子,经“油锅”同意可以接养继子。“油锅”成员有互相帮助的义务。有公共墓地。[6]
仫佬族人主要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聚“冬”而居,即同一姓氏的人们聚居于同一地域之内,“冬”是仫佬族同姓人之间用于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社会组织。 [7]“冬”设有冬头或首事,由族众选出年长有资历而能干的人担任,以管理“冬”内各种事务。“冬”设有宗祠,是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其它宗族活动的场所。“冬”的习惯法,在实施中更重于自觉遵循,如有违背侧重于社会谴责。
广西的其它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如壮族的峒、瑶族的瑶老制、京族的翁村、仡佬族的族老制等,对本宗族成员集体参与仪式性身体娱乐活动均具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2 南丹白裤瑶的一般情况
白裤瑶分布在广西西北一带,总人口约三万人。据历史资料记载,白裤瑶在宋前就已从湖南、贵州两省迁徙而来。主要聚居在河池市南丹县里湖、八圩瑶族乡,部分散居于与之毗邻的金城江区拔贡乡及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白裤瑶以男人穿白色紧膝五指裤,包白头巾,裹里白外黑绑带而得名。最早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到“其男子着白裤衫,无中裤,女子青布衫斑布裙,皆无鞋履”。白裤瑶主要聚居区里湖瑶族乡总人口约 2万人,其中白裤瑶人口占 67%, 有着“中国白裤瑶之乡”的美称。怀里村是里湖瑶族乡的一个村民委员会,全村有 11 个自然屯,19个村民小组,共 442户2166人,仅有汉 、壮族各一户,其余全是白裤瑶,且距里湖乡只有一公里,处在白裤瑶分布范围的腹地,我们田野调查的主要区域就确定在这里。此处也是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的展示中心及中心周边的蛮降、化图、化桥三个自然村寨的原生态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由此可观察到白裤瑶最本真的民族传统文化及传统体育文化。
3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与村寨传统体育
所谓传统就是储存,储存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过去世世代代的知识传到这一代,经过某种程度的修改再传给后代[8]。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对村寨传统体育即是这种储存。村寨体育活动构筑的是一种村寨特有的熟人社会网络,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它既是民众生活的内容,也必然有着生活上的传承与延续。传统社会组织是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递者,其特有的社会功能,构筑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村寨体育文化。
3.1 组织管理功能使村寨传统体育具有习俗性和传承性
随着田野调查的展开,笔者发现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因其血缘关系和宗法性,不仅在生产劳作、婚丧嫁娶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组织和管理的社会功能,还表现于联络和安排村寨的传统赛事、节庆的身体娱乐活动及聚众狩猎等村寨体育活动。白裤瑶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相对闭塞,与外界交往少,至今仍保持着原生态的传统生活样式。白裤瑶“油锅”在圩日、春节、瑶年都会组织打陀螺、斗鸟等传统体育活动。而类似经常在村寨举办的体育活动,组织比赛的方式也已经约定俗成。笔者在调查中当问及参与者进行村寨体育活动的原因时,人们并不认为斗鸟、打陀螺就是体育活动,而是他们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圩日或节日时,他们就会带上心爱的画眉鸟和精心制作的陀螺和族众较量一番。而此也是白裤瑶“油锅”成员之间交往和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已成为民族习俗。调查材料表明,村寨体育活动的习俗性和传承性,是传统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具有权威性的真实体现。尤其在当前国家行政权力从基层农村相对收缩,民间自组织权力系统逐渐受到重视后,人们的精神依赖更多归属族群,具有民族特色并根植于村寨文化的村寨传统体育活动,越来越多获得传统的生命活力。因而,在广西少数民族的村寨生活中,传统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已内化为村寨的传统文化,使得村寨体育具有民族习俗性和传承性而得以代代传递。
3.2 聚居功能确定了村寨传统体育成为传承文化的向心力
聚居功能是传统社会组织最显著的功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信仰和宗教观念等,因其聚族而居,而得以长久保持。而对于村落文化,聚居就是群体模式,即是古代血缘宗法关系的长期遗存,它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各村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就是一个自足的社区,相对稳定的环境、绵长的历史、外在的威胁,这些都使得村落和族群显得格外重要[9]。村落者乃氏族部落之延伸,并以其为单位而形成封闭型和内聚性的村落文化。而村落传统体育来源于民间传统,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10]。社会组织的聚居功能将村寨传统文化形成为一个“生活场”,约束、展示、辐射而使其民间传统身体活动可以获得更多族众的认同。从形式上看,各种村寨体育活动均在这个“生活场”内,尤其是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传统体育,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向心力。笔者对白裤瑶深入的调查中发现,怀里村现在仍存有21个“油锅”组织,其中除了同宗同祖的意识及父系家族的血缘联系是油锅组织维持其凝聚力的主要手段外,还因铜鼓在白裤瑶族众心理权力的维系。白裤瑶铜鼓一般由油锅头保管,平时埋于土里或家里,没有征得他的同意,谁也不准动,据此油锅头的权威性与铜鼓亦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村寨传统体育促成了村寨文化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白裤瑶丧葬仪式的“打铜鼓”作为民族原生态文化一直保留至今,并多次参加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传统社会组织的聚居功能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3.3 祭祀功能承载着村寨传统体育的“文化场”
各少数民族每年都有祭祀祖先的族群活动,这是农耕民族祖先崇拜的最直观表现。有学者认为:“祭祀礼仪能够使属于个人的宗教体验变成群体成员的共同体验,产生群体化的宗教情感,是为了要显示进一步加强它们彼此认同与凝聚的意识。”[11]村寨传统体育本身就带有原始宗教成分,所以一些祭祀活动中的各种身体活动,也成为村寨体育的一部分。田野调查材料表明,竞技游戏的出现远早于成熟的体育活动,不少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是借助于巫术活动及宗教仪式流传下来的[12]。白裤瑶凡是有人去世(三岁至一百岁)都可举行葬礼,届时都会为死者砍牛、送葬、打铜鼓 、跳铜鼓舞“勤泽格辣 ”(即猴鼓舞)。打铜鼓的方式较简单,而跳猴鼓舞则犹如一幅灵动、活现的顽猴嬉戏图,由此可窥知,在白裤瑶心目中,先祖之灵只不过隐蔽在莽原丛林中,一旦听到祖鼓的叩击声,先祖们便会像猴子一样,穿林越壑,蜂拥而至。“砍牛祭丧”仪式也是白裤瑶跨越村寨的主要社会交往方式,千人甚至千人以上的壮观场面经常是会有的。铜鼓也是白裤瑶族群崇拜的“神器”,清人李文淡《庆远府志》卷十《杂类志•琐言》说:“瑶壮俱尚铜鼓,而所用之时不同,有用之于吉礼,有用之于凶礼。南丹惟丧事用之,犹须吉日,可击则击,不可击则止。”[13] 据调查,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的21个“油锅”,就有铜鼓40多面,有3/4都是祖先留下来的传世铜鼓。族众在祭祖、葬礼时,仍会去找“油锅”头人,由他组织整个祭祀仪式。据此确定,没有传统社会组织的作用,白裤瑶的“砍牛祭丧”仪式中的打铜鼓,不可能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而白裤瑶油锅组织的正常运转与铜鼓也密切相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铜鼓起到了增进白裤瑶内部联系,增强了“油锅”成员的认同感及内聚力的作用。当参加者置身于这一特定的气氛中就会主动去体验和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从而收到“行不言之教”的效果[14]。白裤瑶“牛肉换人肉”的传说和老猴舞、铜鼓舞等,皆是借助砍牛祭丧的仪式和习俗,才得以代代相承,沿袭至今的[15]。因此,传统社会组织的祭祀功能传递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具有鲜明特色的村寨体育“文化场”。
4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发展村寨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
4.1 传统社会组织聚居形式的村寨使传统体育活动成为族众的重要生活内容
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文化变迁。调查表明,当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虽已由血缘组织扩大为血缘和地缘共同组织,但仍以社会组织为单位聚族而居。只要这种聚居方式存在,社会组织的权威性仍会依然存在,而源自民间传统生活样式的村寨传统体育也将会保持其民族性和传承性,作为族众的重要生活内容,传承原生态的村寨文化。白裤瑶由于居住地相对闭塞,与外界的接触很少,且由于民族教育比较落后,“油锅”虽然已没有固定的活动地域,也不再定期召开会议,其政治权利逐渐削弱,但“油锅”基本上是由血缘亲属组成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因此,“油锅”组织的聚居功能仍是其维护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职能。同时,在组织公共活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也凸显其权威性和认同性。族众的生活内容也将保持其传统性,打陀螺、斗画眉、打鸟铳及打铜鼓等传统体育活动也将会继续存在。笔者于2011年春节期间在里湖乡白裤瑶聚居区的调查,看着满街的人遵照约定俗成的时间从山中的村寨结伴而来,穿着五彩斑斓民族服饰的白裤瑶族众参与和观看各种比赛,证实了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在聚居山寨的村落生活习俗中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的特殊价值。
4.2 传统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对传播村寨传统体育文化有重要作用
组织管理职能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中具有传统文化共性,是其基本职能。包括婚丧嫁娶、田地买卖、伦理道德教育、社会组织之间及与外界的交往等大小事务,都必须得到社会组织头人或寨老的认可,他们的威信往往比当地政府还要高[16]。调查发现,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传统的社会组织发挥组织管理功能,至今仍是村寨传统体育的主要组织方式,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在成员婚、丧、建房等社会生活中互相帮助的传统习俗也仍然存在。从形式上看,尽管一些较大规模的活动大多是由乡镇政府牵头挂名,但执行和具体运作的大多是传统社会组织领导者或传统体育带头人。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因为当地村寨的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就是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所以自组织在行使管理职能方面则更趋自然。无论是集体狩猎、斗鸟,还是打陀螺、打鸟铳比赛,人们觉得一切顺理成章,从久远的年代到现在,生生不息,和谐传承。
4.3 传统社会组织通过祭祀仪式维系村寨体育的“文化场”,以传递民族文化
传统社会组织在传统仪式中仍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祭祀仪式。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间传统,至今仍是传递村寨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而祭祀功能所承载的文化场,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展示台,也成为村寨体育文化的集聚地。在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的丧葬仪式中,打铜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铜鼓是白裤瑶崇拜的“神器”,诚如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所言:“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17] 白裤瑶的每个铜鼓不仅有自己的名字,打铜鼓时必须先祭鼓,因为铜鼓是向祖先传递哀思的器物。祭祀后,要在铜鼓上贴上一张小红纸挂上一剑糯谷,表示给它挂“红”,藏在家里最黑暗的地方,不能随便给人看、动[18]。丧葬仪式至今仍是白裤瑶“打铜鼓”、跳猴鼓舞最主要的适用场合,由此而来的一整套身体动作也历经千百年而传承和发展。祭祀功能使村寨传统体育得以保存和传承,并以此为民族文化场传递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5 结 语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受族众认同和有精神归属感的,拥有一套悠久的、自发的习俗秩序规范的村寨内生型自组织,至今仍然存在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其特有的社会功能构筑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村寨体育文化。通过个案研究,可以起到解剖麻雀以小见大的观察效果。
白裤瑶的“油锅”组织,在管理白裤瑶社会的传统仪式中发挥主要作用,即使在文化变迁的当代,仍然具有其组织管理功能、聚居功能以及祭祀功能,特别在保存、传递和传播民族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具有难以取代的独特性。通过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的体育人类学考察,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发展村寨传统体育的关系密切。在广大农村尤其是特殊地域和少数民族村寨,传统的社会组织至今仍然是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全民健身条例和计划颁布实施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传统社会组织在开展村寨体育活动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11.
[2] 杨柳.苗族古老的社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J].丝绸之路,2006,6:54-55.
[3] 唐仁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共性成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3:151-156.
[4] 《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19:20-21.
[5] 莫金山,潘远益.瑶族石牌制及其在南方民族习惯法中的地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28):26-30.
[6] 玉时阶.白裤瑶社会[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1-36.
[7] 王溯,张萍.试析仫佬族传统社会组织“冬”与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变迁[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 51-54.
[8] 朱炳祥等.宗族在村治中的地位周城白族村的田野观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3(25)3:5-9.
[9] 杨国.民族村落文化:一个“自组织”的综合系统[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69-72.
[10]
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以一个自然村落为个案[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4.
[11]雷文彪.广西南丹白裤瑶葬礼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10,(3):110-114.
[12]胡小明等. 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J].体育学刊,2009,(12):1-8;独木龙舟的文化解析――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二)[J].体育学刊,2010,(1):1-8.
[13]玉时阶.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制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66-72.
[14]刘莉.白裤瑶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为例[D]. 2006:25.
[15]韦丽春.南丹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08,5(30):101-106.
[16]崔昆仑.浅议仫佬族的传统社会组织与社会稳定[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2002:211-214.
篇9
关键词:海南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学校教学
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宝库的一部分。本研究通过分析海南少数民族体育现状,根据社会的需求、经济情况、群众健身、学校体育等条件,提出如何使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社会群众和学校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拯救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向群众推广简单易学、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方法和方式。让社会和学校了解海南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海南少数民族体育、开展少数民族体育,世代流传下去。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相关的图书与期刊论文20余篇。
1.2.2调查法
对120名海南中学的师生、120名社会群众发放调查问卷。
1.2.3数据统计法
将收集的资料通过统计、整理、进行总结分析,得出结论。
2.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海南省少数民族及传统项目有跳竹竿、竿立顶、爬竹竿、打钢鼓、打鼓、秋千、掰手腕、背向拔河、舂米操、摔跤、游泳、打花棍。
3.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根据其内容、形式的不同,将少数民族体育分为三类:竞技体育类,技巧表演类,娱乐性、趣味性的群众体育游戏。
3.1竞技体育类。
这类项目具有比较明确的规则和较强的对抗性。其中有一些已经被其他国家的一些地区接受,并逐渐演变成世界体育项目,如赛龙舟、摔跤等。
3.2技巧表演类。
这类项目属于表演观赏性活动,并没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方法,有一些具有较高危险性,不容易在人民群众中推广,如爬竹竿、石锁等。
3.3娱乐性、趣味性的群众体育游戏。
这类项目虽然不便于规范成竞技体育项目,但不受年龄、职业、经济条件或风俗习惯的影响,可以有选择地推广,丰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如跳竹竿、掷沙袋等。
由此可见,在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竞技体育类和娱乐性、趣味性的群众体育游戏具有在社会、群众和学校推广的意义,具有形式活泼、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大部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都发展有氧耐力,其运动强度和活动时间的自由度大,易于调整运动量,这对于“以消耗热量、减轻肥胖、保护心脏有氧锻炼为中心”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十分有利。
4.调查
4.1社会对实施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满意度调查。
为了更好地在社会群众中挖掘和拯救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制作了“社会实施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调查表”。调查的对象为海南群众。问卷为120份,回收106份,有效率100份,回收率为88.3%.有效率83.3%。对“您喜欢这些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吗?”76%的调查对象选“喜欢”,16%的调查对象选“一般”;对“您喜欢这些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社区中开展吗?”这一问题,72%的调查对象选“喜欢”,17%的调查对象选“一般”;对“您从这些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中能够使自己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吗?”这一问题,69%的调查对象认为“能”,16%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对“您认为这些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是否丰富了您锻炼身体的方式?”这一问题,79%的调查对象回答“是”。
可以看出,群众对海南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有很大兴趣,他们喜欢这些富有民族文化和趣味性的锻炼方式。
4.2教师、学生对实施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满意度调查。
为了更好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挖掘和拯救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我们制作了“学校体育教学实施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调查表”,调查的对象为海南中学的师生。调查结果显示:对“您会把这些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列入教学大纲的要求上课吗?”68%的教师选“一直会”,18%的教师选“偶尔会”;对“您会把这些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作为课前准备或体育游戏吗?”78%的教师选“会”,19%的教师选“偶尔会”。
可以看出,广大教师能很好地把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运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开展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这样就可以在学校挖掘和拯救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对“您喜欢这些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吗?”66%的学生表示“喜欢”,23%的学生表示“一般”;对“你喜欢这些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教学中可以作为课前准备或体育游戏?”68%学生表示“喜欢”,22%的学生表示“一般”。
可以看出,学生对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大的兴趣,学生喜欢学习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这符合了学校挖掘和拯救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要求。
5.影响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
5.1政府职能部门对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与全民健身相关的文件和法规,但就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和调查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具体措施不得力,资金投入不够或不到位,组织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5.2城市和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
海南省的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广泛。在城市方面,体育设施较完善,竞赛项目较多。而在农村条件艰苦,广大群众基本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5.3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
当前近代体育已成为体育的主流,虽然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其中,但近代体育项目占较大比例。目前在海南开展的大多数体育活动都属于近代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竞赛性强,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制约。
6.拯救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对策
6.1加强职能部门的领导,健全相关机构。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给予充分的支持,要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当地全民健身计划中,海南各地区可确定几项适合当地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且将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以专款的形式纳入相关体育经费中。另外,在主要职能部门如体育局,民委应建立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组织机构,并由专人管理和负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事宜,充分调动,并合理发挥农村体育协会、职工体育协会等相关群众体育团体的积极作用和功能,这对于挖掘和整理、研究海南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制定相关政策,经费的管理,出台开展活动办法,协调各部分的关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2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与群众活动相结合。
提高海南少数民族体育的社会化程度。通过调查,人们认为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普及性、群众性、趣味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它应该是参与人数多、跨越地域广、社会影响大、时间延续较长的一项活动。因此,在对待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开展问题时,各主管部门需要考虑国家与社会、大众、民间等相结合共同举办一些运动会或各项有关活动,构建海南少数民族体育组织运作的实施机制,发挥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市场作用,从而达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效果。
6.3发展校本课程教学的工作。
开发校本课程,把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解决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传承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平台,将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开发校本教材,在青少年一代中广泛传播、开展,这样既符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要求,又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
7.结语
我们在大力发展海南少数民族体育的同时,还应从时代的高度和整个民族的视角全面、科学地看待民族体育,大胆地摈弃其中落后于时代甚至与时代相违背的成分,及时吸收并赋予新时代、新生活的精神内涵,从而给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少数民族地区相关职能部门和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应负担起弘扬民族体育的历史重任,从传统体育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健身化方向研究、开发挖掘、拯救利用这一民族瑰宝,使其生存、发展和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袁伟民,李志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地方卷,海南篇,1949-1999.
[2]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3]颜下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与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4,9:13-15.
[4]梁文敏,赵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J].体育学刊,2003,10.
[5]张涛.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28.
[6]王亚琼.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思想[J].民族教育研究,2002,13.
[7]王希恩等.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
篇10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娱乐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担当繁荣民族文化的使命,又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很多项目已成为当地旅游的品牌。[1]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集健身、艺术、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显著的健身性、良好的观赏性、娱乐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海南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海南民族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良好资源,是海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成功的建设,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地位也逐步得到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我们在看到海南省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对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带来的挑战。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如何通过创新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培养更多传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人才是民族体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一、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海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有一定体育内涵或外延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总称,是海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海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沉淀的共同群体意识及行为方式,以及以指导和约束民族整体行为及民族行为的价值理念。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主要反映在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理念;规章管理制度、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体育形象、民族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等方面。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不仅作用于少数民族的个体行为,而且作用于少数民族的整体行为,对少数民族体育的行为具有指导性与约束性。
二、发展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
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民族群众个体的精神空间,还可以作为民族精神的感性表达,满足广大民族群众的审美能力,提高民族群众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粘合剂;是民族地区社会关系发展的调和器;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构建群众性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弘扬海南少数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对于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使民族群众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沐浴下,更多体现出了人文精神的价值,最终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民族群众,特别是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粘合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它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索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诸条件要求其对应公众,而是以普适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特征,迎合它所对应的民众。不必具有高水准的文化素质条件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较直接的令人愉悦的主体情感的抒发和宣泄。[3]这是调和民族关系的一种内在表现,这种文化的整合与凝聚,它是建立在海南各族共同利益之上,是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等多方面内容构成,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最深厚的基础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和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活动。
(二)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强调的是各民族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同心同德。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合关系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间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各民族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新形势下发展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引导各民族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培养海南各族人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领导、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
(三)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海南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道德规范和文化环境,还为其提供文化资源和整合力量。[4]如:“三月三”可以培养黎族人民诚实守信、勤劳勇敢、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它对内是一种振奋民族精神的动力,对外是一种保持良好形象、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的品质,是使黎族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地缘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形式海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黎族外,还有苗、回、藏、彝、壮、满等30多个民族;汉族人口为678.70万人,占总人口的82.7%,少数民族人口147.61万人,占总人口的17.3%。[4]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它产生的那个时候起就与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融为一体,并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海南各民族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以其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时代感,起着振奋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情感,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的重要作用。
三、海南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
(一)实现少数民族体育的现代转换在现代体育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的今天,现代体育对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少数民族体育是各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因此,面对全球化的蔓延,我们既不能抵制现代体育,又不能抛弃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出路只能是进行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转型,发展出一种新型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体育的现代转型应该建立在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既要积极借鉴和发扬现代体育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又要充分借鉴现代体育的成功的管理制度和竞赛制度,实现现代体育与少数民族体育价值的统一与融合。[5]根据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程度和群众基础的不同,少数民族体育在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应该优先将一些民族特色鲜明、锻炼方式便捷、健身效果明显、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一方面,少数民族体育应该利用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少数民族体育。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体育要与现代体育接轨,走向国际体育竞技舞台,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高级现代形态。#p#分页标题#e#
(二)海南省应加大力度筹划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海南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很快,并且得到了普及。但是,全省没有一个上规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基地,无法正常开展训练和比赛。近几年海南省为了发展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选址3处,分别是琼中县、国兴中学、海口经济学院。但是相对于其他省份,海南省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起步较晚且数量少。
(三)加大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拓展为旅游观光资源的力度海南应加大将民族体育文化拓展为旅游观光资源的力度,恢复与发展民族地区的节事活动,把既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具有极强的参与性的原始古朴的民族民俗体育项目,努力保持民族体育的原生性、人文性、区域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的挖掘整理、改造包装后搬上供游客观赏、体验参与的表演舞台,让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成为一种得天独厚的民族体育产业资源;也让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随着海南经济发展和旅游商贸活动日趋频繁,在经济市场的杠杆作用下得到了一定的传承。
(四)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为基点,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要将民族特色与民族地区现代化相结合,培养一批能适应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民族地区,要改变民族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把学业成绩作为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对有民族体育、手工艺、舞蹈等特长的学生,要进行适当倾斜。这样一方面既保留了传统,使其文化特色得到传承,并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培养了具有竞争力和少数民族现代适应性的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提供特色人才。
(五)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教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要传承和发展,根本在于教育。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教育,既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可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水平,丰富学校体育内容。[6]大力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健康,还可帮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并简单实用的健身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水平。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可让青少年从小就能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掌握更多的健身方法,加深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7]把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是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学校应重点将本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开发为校本课程,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学校体育活动中,既符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要求,也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保护与传承。
(六)重视民族体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重点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政府在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中,应加强具有民族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以提升少数民族体育师教学和实践水平。第一,提高体育教师待遇,促进教师社会地位提升。第二,多管齐下,培养少数民族体育师资队伍。通过建立完善的职业教师聘用、培训、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聘请民族艺人担任民族体育教师。
(七)挖掘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海南很多民族中学除了在学校文娱活动中增加民族体育和舞蹈的内容以外,其他的教育模式与普通汉族中学基本一样。海南少数民族学生在家里接受的是民族家庭教育,在学校接受主流文化教育,不同文化价值的冲击使学生在心理上有抵触情绪。在学校教育的内容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所占比例太少,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够。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势必扼杀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发展,无法满足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考虑地方民族文化的需求,突出民族特色,适当放权给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考核纳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来,这对引发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是有必要的。如小学开设民族手工艺课程,中学开设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课程,大学开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文学等课程。乡土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民族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其民族的归属感和爱国爱乡的热情。
- 上一篇:财务制度不严格的整改措施
- 下一篇:神经病学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