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时间:2024-03-28 16:3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重点知识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学重点知识归纳

篇1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是将学习的过程主要分成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预习将要讲解的新内容,也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第二个环节是强调学生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第三个环节就是当堂训练。这是对学生课前学习以及教师课堂上讲解完后一个检验的过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教学理念。在实践的基础上,这一优秀的教学理念被得到认可。自从提倡新课改以来,许多小学一直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目标,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因为它所收到的效果是出乎我们所意料的。这种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课堂上不再拘泥于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里了,以前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而现在主角已经成了学生。在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打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学科学优质课堂的策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其普遍存在的规律性,但是也有特殊之处。我们教学的思路可以遵循这一理念的普遍性,按照它的基本原则出发。但是因为不同年级的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学科之间也有其特殊的教学特点,我们不可以忽视这一问题的存在。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来展开论述。

(一)突出教学重点

突出教学重点是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不能不分重点将所有知识点都“一锅端”地丢给学生。因为那样不仅起不到我们预期的教学作用,而且还会给学生一种烦琐的感觉,长期下去甚至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的情绪。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真正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中的三个教学环节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具体的准备工作就应该包括教师对授课内容中重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这样才能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有条理有层次地将重点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我们在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是什么》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来明确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肥皂泡的观察,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明确以上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展开教学,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优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打造优质课堂,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我们还应该对上述中提到的三个主要环节进行细化。具体环节如下:确定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工作(自学指导)――究竟学得怎么样,有何疑问,展示出来(先学)――面对展示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后教)――当堂检测(当堂训练)――课后小结。

1)目标的设定

首先目标的设定一定要详细具体,将目标尽可能具体化。我们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相关的知识点之间并没有总结在一起,所以学生看了以后难免会感到杂乱。因此,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每堂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告诉学生我们在每一章节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然后再展开教学。这样学生才不至于一整堂课听下来后不知道哪些内容究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考点,也不至于一堂课下来让学生感到负担很重。

2)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好具体的任务,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工作是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起这个环节。小学生自身还不具备很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他们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我们对学生在完全没有指导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学或者预习,那么学生就会出现找不到重点、盲目学习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在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前,先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为学生布置好具体需要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工作,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

3)教师进行点拨

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先学”环节,明确了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带着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来上课,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然后教师对其进行“后教”,重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这一章节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在课下预习,并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比较和观察狗和兔子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学会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如果说学生在预习中就已经根据教材找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而依旧不知道第二个问题,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重点为学生讲解第二个问题。

4)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可以说这是对我们教学工作中上述几个环节的检验。我们在实施当堂训练这一环节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两点:(1)一定要注重课堂反馈的及时性。如果反馈及时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进而调整教学方式或者教学内容,为学生再次进行讲解,使他们能对知识完全掌握。(2)还应注意多样性在课堂中的运用,因为这在当堂训练环节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5)课后小结

篇2

关键词:课前预习 能力的培养 知识重组 巩固知识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高考科目、高考内容、能力要求的变革与提高,特别是当今“3+X”高考模式的逐步推广,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高中化学教师,怎样使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四种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呢?作为老师必须向学生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学生,要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己的“四种”能力,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化学学科既体现了理科重视实验、重思维推理一面,又体现了文科重视读书、强化记忆的一面。那样才能学好化学呢,笔者在这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学生记忆高中化学中的知识:

一、有效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任一个学习有成就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一点。预习对于事先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理解里边的重点难点定自己听课的目标和方向都有很好的作用。在化学学习中,面对一节将要学习的知识,学生何了解里边的知识点呢,如何进行有效预习呢?笔者为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会读,读懂内容才能理解,首先要通过读弄明白课本讲了哪些内容,它要解决么问题。然后根据初读要深入思索,对于这一章节的容,自己哪些是比较熟悉的,是通过自学就可以明白的,哪些是不甚了解,需要在课堂上听教师点拨的。这些是完全陌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仔细讲解才会白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这些地方标上记号,以便在堂上有侧重地听课。对于那些重点和难点尤其要仔认真地听,不要疏忽,避免为以后学习留下隐患。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习状况,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锻炼他们的质疑能力。

二、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看化学书的程序一般分三步。1.全面看。全面看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2.抓关键。在全面看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重点看,认真反复琢磨。3.理思路。看书时要积极思考,重点知识要掌握,难点知识要逐步突破。总之,看书的程序可概括为:“整体-部分-整体”,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索,整体理解。

三、重视复习,巩固知识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步骤,它对于学生对知识查补遗漏,巩固深化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复习,学生可以将知识总结概括,条理化、系统化地进行掌握,从而将书由厚变薄。因为化学知识繁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例如比较法:化学很多知识点之间存在异同,如果在复习的时候能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可以从定义、条件、范围、计算公式等方面来对比分析,找到联系与区别,以便灵活运用。再如联系实际法:要反复通过实例,联系实际,究竟联系什么和如何联系,逐步学会联系实际。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按上面所述,重视复习实验,对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要结合教学加以联系,

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准确地讲解化学概念、化学知识、化学规律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和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同时,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学生,在听课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到“三要”:一要认真听课,这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态度。听课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全神贯注,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二要积极思考,这是听好一堂课的重要一环。思考时,要注意理解知识内容本身以及知识内容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认真领会老师在分析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加强记忆,这是听好一堂课的基础。

在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的同时,必须强迫自己边学边记,积累新的知识。作为学生,在听课学习过程中还必须做到“四到”,即“眼到”、“心到”、“耳到”、“手到”。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要求和方法的实践和探讨,在指导所教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法无定法”,同学们在学习化学时应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灵活应用,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 台建民.化学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优化[J].太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14-115.

[2] 刘艳丽.引导探究在高考化学总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6,27(3):37-38.

[3] 钟维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40.

[4] 陈学涛,郑长龙,杨筱瑜.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学习活动的引发方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0):12-15.

篇3

“一”指的是课堂教学要抓住一条主线,就是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三”指的是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完成,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五”指的是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一般要通过五个基本环节来

完成。

二、小学数学“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1.自主学习阶段

(1)情景导学,揭示主题

精心设计新课引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基本要求:做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景中存疑,情中有问。创设情景要根据教学实际,对于一些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提出供学生为主体学习而设置的自主性问题或导航性问题。

(2)自主探究,个体建构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或个体构建是最基础、最本质、最核心的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主要是实现对情景导学中提出问题或导航材料中问题的初步感知,以使学生达成对所学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梳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动手实验、类比归纳、抽象概括、想象观察等学习活动尝试解决相关问题或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案。

基本要求:在问题导航的引领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对于不能自主构建或者存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并准备提交小组长,尝试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自主性问题或导航性问题的完成情况。

特别是要关注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启发。同时,教师要根据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反馈,提炼需进行讨论交流、合作解决的问题,适时组织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2.互动对话阶段

(1)讨论交流,合作提升

讨论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交流可实现经验的共享、思维的碰撞,在充分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讨论更能开阔学生思路,深化对知识的思考与理解。

基本要求:根据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由教师根据学习主题提出的探究性问题(设计1~2个问题),提出合作交流所要完成的任务,解决在什么地方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学什么。对于教师提供的探究性问题,小组长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自主探究后,再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互相启发,进行合作探究。会的教不会的,尝试达到对问题答案的统一或生成最佳问题解决方案,并予以记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指导和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巡视,及时点拨和

评价。

(2)互动展示,评研深化

展示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际上是对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评价,也是学生对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一次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过程。评研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认识及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对模糊认识给予澄清、对思维误区进行正确引导、对独特的见解予以激励,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归纳学生的认识,总结升华,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基本要求: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修正自己的答案,对有分歧的问题予以补充、纠错、质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强调重点知识,对学生的激励和思路、方法的指导,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适时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科学规范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巩固延伸阶段

反馈达标、拓展延伸:此环节更多的是看学生能否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可通过链接经验拓展知识空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设提升的空间。

基本要求:巩固达标性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与相关的知识点紧密相连,使训练有一定的强度。同时问题设计还要体现思想性与开放性,既要重视对学科思想的提炼,也要注重多角度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学生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达标性训练问题。训练完成后,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组织对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分析、讨论,形成统一答案。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予以补充、纠错、质疑并修正答案。

说明:上面五个教学环节仅仅是一个基本的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流程,不同学段的教学有不同学段的特点,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创新模式、灵活运用,五个环节也未必是泾渭分明,应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做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相机而动、有机结合。是否要合作与展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自主学习要贯穿课堂的始终。

三、小学数学“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高效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本末倒置,偏重于从单一的教学方式、方

法和手段上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在教学目标与要求上寻求与学生学习内在需要的统一性。小学数学“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教学起始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诱发学生从课堂获取新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明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小学数学“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手段或思维创新程度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促使学生不仅重视“学会”的结果,也重视“会学”能力的

训练。

3.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长期以来,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地听课,教与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关系。不仅学生厌学,而且教师厌教。小学数学“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克服了这一难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也激发了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相应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学相长,使我校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篇4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重组的理论依据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内容陈旧的教材已不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于是我们按照省教育厅“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修订工作会议”的要求,着手重新改编教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生活、学习中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和方法,具有计算思维和程序思想,能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具有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董玉琦等专家学者提出的基于STS视角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构建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信息科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指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物理、数学、逻辑、算法等,常指的是信息技术的原理、硬件、程序、操作系统等。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后,能使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并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科学原理基础上的软件应用、信息处理与交流(操作系统、网络、文字处理、图片处理、声音、视频)。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后,能评价和使用信息技术,包括新兴的、不熟悉的技术,分析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社会是指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有责任心、有能力、有自信、有创造力的ICT使用者,将贯穿渗透在科学、技术学习的始终,就像余胜泉教授说的:技术与我们的环境融合成一个无处不在的信息生态、信息社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重组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组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增加、删除、更新原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保证教材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第二阶段,研究建立学科体系,增强科学性。

1.与时俱进增删教学内容

近几年,Scratch、机器人、传感器不断出现在优秀课的展台上,决定了教材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这是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教研成果的体现。信息科学、计算思维、程序思想相关内容有利于信息技术学科持续发展,使学科的科学性加强,因此我们用Scratch取代Logo,课时从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同时,为了支持国产软件,增强爱国意识,我们用WPS取代了Office;操作系统变为Win7,增加了新技术,如平板电脑、二维码、WIFI、传感器、机器人(扩展部分)、手机APP、云、人工智能等。

2.建立学科体系

建立学科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宏观地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而不局限在操作上,操作系统是WinXP、Win7还是Win10都没有关系,只要掌握基本操作规律和方法即可;办公软件是Office2001、2003、2013还是WPS也无所谓,技术发展快,现在学的软件学生长大以后都淘汰了,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形成一条主线,要求教师能引领学生把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学科脉络,学生能掌握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并把信息科学进行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狭义的信息科学是指物理、数学、逻辑、算法等,广义的信息科学还包括硬件、程序、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原理,等等。众所周知,数理逻辑是产生二进制门电路的基础,接着产生最原始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编程是为了让硬件工作,为了更方便操作于是有了操作系统,有了其他网络硬件和多媒体设备,从而实现了各种应用功能……因为在小学阶段涉及的物理、数学原理比较少,多媒体和网络内容较多,所以小学阶段信息科学部分就是扩大学生使用软件的范围,而且尽可能浅显易懂,让学生对各类软件有初步了解,掌握其基本规律。经过研讨,我们把现行教材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如下图所示,小学课程的学科体系分为硬件系统与原理、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网络与信息交流。硬件系统与原理主要包括数理逻辑基础、硬件原理、程序原理、操作系统;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多媒体演示表达;网络与信息交流包括网络浏览、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重组后的教学建议

1.凸显学科体系,形成知识脉络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强化学习意识,不断学习。学生要概括了解知识主线,形成学科意识。教师需要结合技术不断更新知识延展知识面,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每单元的起始课都是一堂以理论为主的课,教师应联系上下单元的内容,概括本单元涉及的理论,加强概念知识的理解,指明其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对本单元技术操作涉及的理论知识要联系实际,并适当扩展新技术。单元结束时,除了总结技术操作、综合完成项目学习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画出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但在总结时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通俗易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把操作方法进行关联、迁移,授之以渔。

对于高年级学生的项目研究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回顾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学科体系的重要性,使其能辩证地理解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不变与变化,以不变应万变。

2.加强创客教育

应重视学生计算思维、程序思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制作作品时要强调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了Scratch和机器人后,要适当开展创客教育,鼓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其形成应用生活、方便生活的意识。

3.基本技能训练常态化

键盘、搜索等基本技能课时虽然减少,但它们仍然很重要,是信息时代学生必备的技能,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训练内容应设计成螺旋上升式,既不能枯燥乏味,又要逐步深入加强。

4.各年级同时改版,查缺补漏

本次教材改版没按以往滚动式更换教材而是各年级同时更换,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同一知识在新旧教材中位置不同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比新旧教材,查缺补漏,教学时仍以信息技术核心内容为主,如键盘、搜索引擎、文字处理、演示文稿、程序设计等。其次,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我们建立了网站(),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编辑处理。最后,如果查缺补漏部分教材中没有,上课时则要求教师制作演示文稿、自主导学案,以便学生学习。各年级以新教材为主,经过两个学期的调整,明年正式按新教材课时顺序使用。

5.机器设备配备

学校要建立机器设备过渡期处理解决方案,当遇到重做系统时要注意时机,且要兼顾到不同年级的教学进度。

6.教师培训

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除了以往的教材培训,还要有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如WPS操作的规律性、Scratch、平板电脑、APP、二维码、人工智能等。

7.师资和课时安排

篇5

一、教师以传道授业本位角色定位,转变教学理念

化学科目属于理工科的主要科目之一,其知识的逻辑性与形象性结合得相较于文科专业来说更为紧密。因此,在当前化学课程学习中,知识点的量大且相对来说需要一定的逻辑推断能力,教师往往在注重繁重的教学任务与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换言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因为化学课程的难度导致初次学习中理解深度不够,而无法达到教师教学任务预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难度与情绪,转变在课堂中师道尊严的威严师长角色,通过营造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遇到学习内容的理解障碍时,能主动思考,并主动向教师提出,以便实现教学相长过程中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效果。

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如上所述,化学科目的学习相较于文科学习,具有逻辑性与形象性知识紧密结合的特征。课堂知识的量大,且逻辑性较强,学生如果需要在短期内消化所学知识并有所反馈与领悟,就需要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方式,充分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化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必要条件,是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条件。自主学习,不仅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学生学习品质的主要特征,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完整人格的开始,更是充分发掘学生独立学习潜能的开始。

教师在传道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养成,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不要急于求成,对所有学生给予均等的受教条件,注重长期的教学效果而非仅仅通过记忆得到的短期速成式教学结果。教师应善于通过培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真正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下的长期教学成效。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化学科目具有的逻辑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理解问题的角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同均可以理解为创新,鼓励学生从思维到知识的创新,这几乎是教育成果的最高层次,也是教师从传道到授业的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推进。积极、主动地学习,往往会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通过产生疑问—解决疑问的思维路径去拓深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好奇之心作为天性,产生疑问则成为好奇之心的必然结果,创新思维则在疑问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产生,通过有效指导下的思考训练就能够对知识体系进行掌握,这本就是教育存在的意义。教师注重化学知识体系的传授,也要注重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反馈出思考模式,有效地指导学生思维模式的科学化与创造性,得到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好的化学成绩这个简单直接到过于幼稚的教学成果,还将对学生今后的各科学习产生良好的可持续思维培养。

课堂之上,教师通过化学知识的体系化,培养学习的乐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思考,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归纳,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四、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成果

专业教师会对所教授课程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往往会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化学课程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更新,重点略有不同,教师备课往往更加注重科学教学方式的设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高效的教学成效。现代多媒体技术早已走入课堂,即配合文字内容,以更为直观的图像、声音加强知识的可接受性,实现有效化学知识讲授模式下的深层次掌握与吸收。教师不断地探索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予教于学,采用丰富的手段和多样化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于课堂学习,并敢于积极发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最终实现高效的教学成果。一般来说,在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基础上,阶段式问题的提出用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式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多共性问题的提出,另外,结合化学学科内容的实验性,通过实验演示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以有效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合理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及构建合作式学习等课堂教学,将使高效的课堂教学成果在以教学相长、师生双赢为目标下予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庆涛.高效课堂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段栋苗.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王赛中.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梁青.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5]俞柳杰,杭月明,盛春荣等.构建高效教学模式 促进课堂转型发展——小学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1,(4):72-74.

[6]张明.高效课堂实施障碍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53-55.

[7]张家姿.化学高效课堂—七步教学法实施总结[D].河南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 英语;多媒体教学;知识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123-02

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为英语教学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英语课堂教学呢?

1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知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情境教学法理论,语言学习是为学习者提供真实自然的学习语言情境,使学生自然“习得”知识。传统教学法费时费力,跟不上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步法,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切。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声音或视频素材制成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知识背景展示给学生,同时还能为学生创设贴近真实、自然的学习情境。

如教学Project English Book II Unit 1“The Changing World”,把收集到的北京过去面貌的一组老照片和现代北京的一组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再展示在网络上搜到的老北京和现代北京的剪辑视频,使学生激动不已。这些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知识,对于引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深刻理解文章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英语学科的难点主要体现在某些词、短语所表达的意义以及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概括能力上,用CAI技术来突破英语学科中的重难点知识要相对容易一些。如分词结构是高中英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给高二的学生讲分词的用法时,为了讲清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分别设计了几组图片作对比练习,如“Developed countries/developing countries”“fallen leaves/falling leaves”,先向学生展示两种动词形式在时态意义和语态意义上的区别,让学生知道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概念,哪种是主动概念,哪种是被动概念,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各表示什么含义;然后用图片展示,再做几个巩固练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实践密度,强化能力训练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利用多媒体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的实践量,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高中英语课本中,每单元的复习课是容量很大的,既要进行大量的口头、笔头训练,又要巩固和归纳语言项目。此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事先设计好CAI课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Project English Book II Unit 1 Topic 3复习课中,总结already/just/before/yet/ever/never与现在完成时连用时的规律时,笔者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如:“Have you finished your work______?”“She hasn’t found the lost pen______.”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选项补全句子,这样既复习了几个和现在完成时连用的副词,又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

4 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练习,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笔者用演示文稿把句型和段落一一呈现出来,通过一定的色彩搭配,配以图片和随机动画效果,把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词或短语以极其醒目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不仅在异彩纷呈的课堂练习中理解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人机交互式学习带来的喜悦,寓教于乐,学得开心,印象深刻,记得也很牢固,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5 利用多媒体技术启发学生深层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几年的英语试题中有一些深层理解题,考生不易把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给学生一定量的阅读文字,帮助其加深阅读,扩展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巧设深层阅读理解题,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完全没有传统课堂上的焦虑感。如在讲完Unit 2“Saving the Earth”后,笔者先把事先自行拍摄的学校附近的污水塘的一组相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然后把平时积累的其他有关污染的视频素材一一呈现出来,学生受到很大的震动,对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和关心,个个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笔者在屏幕上打了这样几行醒目的大字:“Do you know 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in our life?”“What do you think of it?”“What should we do to stop it?”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讨论时有理有据,内容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宋贵月,金莺.英语新课程标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字 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当今的历史教学往往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历史学科简单地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通过讲授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1.确定学生主置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只有在自由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活力才可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主导的课堂才会变得勃勃生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朋友、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轻松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和培养。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要事事包办。根据问题的层次性特征,实施探究式学习,一般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构建知识结构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感受历史研究过程中的的艰辛、同学间合作的快乐等。第三,根据所给出的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巩固和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率。最后,在由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效果,这样,既使学习的历史知识得到巩固,也使得学生越来越热爱历史这一门科学。

2.多样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组织的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也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其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3.抓住重点,讲课练习相结合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可以说研究透历史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我们可以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的陈述,通过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为我们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讲和练手段充分把学生推上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并在学生的创造和关节点问题上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学生思维和行为发展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讲练结合模式较高层次的体现,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发现式或指导发现式,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学会活用和有效地组织信息,并养成灵活而执着地追求的态度,“自主而自动”的学习习惯

三、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中,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探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历史课,真正提升历史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席春燕.“精于执教”,让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

[2]梁红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08.

篇8

关键词: 高师综合英语教学 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 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高师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质量合格素质较高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作为教师职业最基本的素质,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素质培养已经成为21世纪高师院校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规定:该专业的任务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其“教学必须与英语语言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大纲》还指出:“学生在学习所有课程时都必须注意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的任务也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必须介绍各类课程或不同教学内容的方法,作好示范。”

高师英语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仅仅在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的教学中是不够的。除英语教学法课外,其他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承担着教学能力培养的重任,都是英语师范生学习如何教好英语的直观示范课。教师在课堂上任何一个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授课方法和技巧都将对未来的教师们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设计、创造和组织课堂活动时,不可忽视其示范性,而要从师范生可感触到的英语教学实际过程中去帮助他们尽可能地获得自己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所学到的教学知识逐渐内化为英语教学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能力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普遍强调了师范教育的职业性。70年代,欧美国家兴起了一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师教育,在强调理论知识素养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实际的教学能力。8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我国关于教学能力的研究也逐步开展并日趋丰富,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形成了众多理论观点。例如,罗树华、李洪珍在《教师能力概论》中指出,所谓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应当普遍具有运用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掌握和运用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实施目标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测试能力,制作和使用教具的能力等。此外,孟育群的《现代教师论》、赵立伯的《教师心理学》、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等著作均对教学能力进行了论述。

根据《高师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学英语教师技能训练简明教程大纲》、《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教学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能力,即英语表达做到清晰、正确、得体,掌握教学、教育、交谈的口语特点,力求做到科学、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二是教学设计能力,即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了解教学设计的方法,掌握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和处理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策略、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的方法。能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和批改学生作业,能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教学;三是课堂教学能力,即掌握各项教学技能的执行程序和要求,通过训练能根据教学任务和中学生的特点把教学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四是教学评价能力,即了解学习评价的依据和标准,通过训练掌握学习评价的方法;五是教学研究能力,即了解教学研究课题、课题选择的方法及如何制订研究计划。

从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看,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应该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能力,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转化成技能的一种职业素质。因此,高师院校要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教学能力的现状

有关师范毕业生教学现状的调查表明,高师生教学能力的整体情况呈下降趋势,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学生普遍存在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技能欠佳的问题,他们对初、高中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把握不准,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不娴熟,突出表现在语言表达、书面表达、教学基本技巧与方法,以及专业基本功等方面,特别表现在语音语调不标准、教学口语不过关、板书板画技能差和教态不自然,语法基础知识混乱,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不够清楚,有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对于中学教材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不能达到合理分析和阐释的程度,不能对“听者”进行学法指导;多数英语师范生在教学中不注意文化知识的导入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不注重培养“听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用语不流畅,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常常以“教师为中心”,缺乏设问的技巧和方法,缺乏创设互动情境的教育机智,缺乏给予“听者”适时鼓励评价的意识。见错即纠的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听者”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综合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语篇等知识),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和课程性质的综合性,综合英语课程内容的指导思想、编排体系、教学模块与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极为相似。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的方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教学方法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使师范生在学习和观摩中把握教学能力的重点,不仅会学,而且会教,逐步形成各种英语教学能力。

1.值日报告

值日报告是综合英语课常用的课堂活动之一。笔者从事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英语课教学十余年,坚持让学生做值日报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利用课堂的前五六分钟时间做报告,报告内容、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授课内容而定。在低年级,针对多数学生语音语调不够标准、口头表达能力差和胆怯等特点,可让学生朗读课文或优秀文章、背诵名篇、对话、讲故事,等等。在高年级,由于已开设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教学技能,笔者让每位学生都利用值日报告的时间上五分钟左右的微型课。上课的内容由老师从综合英语课教材中选择,同学或教课文的重要词汇或教句型,或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或组织一个课前的导入活动,等等,设法让学生在课堂用语、教态、音量,以及发指令等方面得到训练。学生对这种做法非常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认为,这种做法让他们实践了所学的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技能都得到了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语言能力,也提高了心理素质和表演能力。

2.对话教学

我校英语教育专业的综合英语教材采用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该教材每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听说训练、阅读理解和语言操练,以及扩展性练习。在第一部分听说训练中,每单元都有大量的对话练习,并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两个常用的交际功能,例如:“问路”和“指路”,“喜欢”和“不喜欢”,“抱怨”和“道歉”,等等。

在对话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归纳总结每个交际功能的常用句型,并运用到对话练习当中。为克服学生害羞胆怯的心理,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到讲台前表演,根据对话内容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经过一年左右的训练,已由起初的扭捏害羞到主动从容,能做到众人面前谈话不拘束、语气自然。

3.课文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这是由认知结构的特性决定的。要使学生发挥主动性,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就必须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规定好的认知程序,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教师应使用积极开放的教学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自我发展服务,建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综合英语课文教学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自学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理解文中的难句和课文大意。课堂上教师叫任意一位学生讲解某个词汇或短语的用法或翻译某个难句。对于已掌握一定教学技能和教学法知识的二年级学生,笔者把班级分成小组,每组4到5个人,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单元课文部分的教学。在教师的协助下,掌握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备课、写教案,做课件,等等,最后推举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讲课,模拟教学的全过程,授课后由同学进行点评,教师做最后总结评价。模拟教学综合训练了学生上课的语言、教态、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等教学能力,把语言知识的运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4.练习活动

高师英语专业的教师在设计、组织课堂练习活动时,要重视其示范性,把语言活动、交际活动和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全面考虑,精心设计、灵活组织,使师范生在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同时,从教师那里获得组织练习活动的策略和方法,从教师组织活动的言语行为中得到某种启迪。在多年的综合英语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师范生的作业批改、讲解和评价能力。例如,教师指定学生归纳总结该单元的语法知识并讲解练习题;让同学到黑板上写翻译练习,全班同学批改;小组成员互相批改作文,等等。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教学技能。

五、结语

高师生的培养是教师培养的主渠道,高师生教学能力不足不仅会妨碍其就业,更会对入职后的教学造成冲击,从长远上讲,会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因此,高师英语专业教学具有双重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加强师范性,突出师范性,办出师范特色才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宋玉宇.论高师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李秀.论加强高师院校综合英语教学的师范性[J].宜春学院学报,2011(6).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论;新教师;备课策略

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上的处理,选择合适的传授方法和规划教学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由于教学功底不够深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新教师往往缺乏站稳讲台的自信和魄力。然而,技能的培养、经验的积累都需要历经时间的磨炼。这使得课前准备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为了弥补新教师在技能、经验上的劣势,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尽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一、感受教材,掌握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笔者认为,新教师研究教材有以下三个层次:

1.研究新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首先,新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标,了解整个课程的内容结构、编排体系,认识各知识之间的阶段性、连续性,进而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2.精读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的准确把握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新教师,除了认真分析教材的语言、逻辑和图表外,还可以多翻阅一些教学参考书。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也能帮助他们更深刻、更清晰地挖掘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理解并掌握教材

新教师要具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掌握教材。以物理教材为例,新教师阅读教材时可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能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和定律的归纳、推导过程吗?

②能把各段、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整理清楚或大体整理清楚吗?

③能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知识吗?

④能说出演示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吗?

⑤能独立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吗?

以独立阅读教材后的体会为依托,新教师便能够逐步将普遍性的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可以说,新教师备课时经历这样的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是任何“教参”都无法提供的,因而是非下工夫不可的。

二、收集资源,内化资源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新教师应已明白本节课的基本内容。但如何将这些概念、定律甚至思想以最简洁、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又是一大难题。这时,新教师就需要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了。

1.广泛听课

多向同伴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对自己的备课非常有益。教师的听课与学生的听课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听课主要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教师听课主要学习教的方法。比如,教材的处理技巧、课堂的导入、结束、提问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板书的设计、讨论的组织、课件的制作以及审题、解题技能等。这些都是听课时要当堂记录并要在课后深入反思的。另外,还要与老教师互相交流,了解对方的备课思路,学习对方的备课技能。

2.收集课件、教案

在信息时代,新教师不会遇到信息匮乏的问题。相反,正是目前网络等媒介造成的信息过剩使得他们在面临信息的有效选择时显得手足无措。

现在,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新教师可以轻松获得有关本学科的大量教学资源,包括各种课件、教案。但这些资源往往良莠不齐,有的还需要付费。因此,新教师要学会精选资料。笔者经常访问的网站有:(全品高考网);.cn(人教社);(科学教育网)等。

3.开展网络交流

作为新教师,除了在网络中寻找教学素材,也可以试着寻找能共同探讨专业问题的朋友。因此,要多上教育网站,积极参与教育论坛中各种教学问题的讨论。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关于“为什么要课改”的文章经常看到,但“面对课改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实践、去反思、去总结。论坛中的文章很多都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总结,是最真实的体验,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这对新教师的备课能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当然,有了优秀的课件、教案以及论坛网友的指引,并不意味着新教师已经可以上一堂优秀的课了。其实,收集资料、开展交流的真正意义在于新教师可以透过他们,见识更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领会不同的教育智慧。这比一般的听课更广泛、更高效、更深刻。

三、整合资源,斟酌教案

在认真研究教材,看过老教师的课堂展示,以及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源后,新教师心中应该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初步设计。接下去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地整合资源、组织思路、斟酌课堂教学设计、修改课件以及准备各类教学演示。

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笔者有以下建议:

1.精讲精练,讲透教材

通过钻研教材,选择能对学生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突破口,力图讲深讲透。

2.合理编排,注重条理

教学内容的选定、顺序的安排要注重科学性。要设法将教学内容的逻辑形式以最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要集中精力突出最主要、本质的方面;而对学生较难掌握的问题要详细讲解,使学生既抓住关键,又排除了不易排除的障碍。

新教师最好坚持写教学详案。重点关注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过渡到“对话”,并且要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可以说,教学详案是新教师规范课堂用语、提高课堂应变能力的好办法。

精彩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场面,发人深省的思想,这是新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除了要遵循上述的策略,新教师更需要自觉地去学习、更主动地去反思。有了自觉的学习、主动的反思就会有充满活力的实践活动。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再学习―再反思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一个新教师就这样不断地从一个台阶走向新的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何善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J].教育科学研究,2002(1).

篇10

1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现状

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和改革问题,微课程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小学教学课堂被赋予新的内涵,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广大学子提供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实现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的教学理念,⑤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呼唤。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而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大胆尝试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微观方面进行各种学习模式的革新和改进。目前,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关注,本文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为例,分析微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2)“微课程”在我市的教育教学中初步应用。微课程是2010年在广州佛山基础教育实践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微课程教学比赛,2014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首届山东省优秀中小学微课程比赛,推广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方式对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与能力具有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大容量、大板块、灵活性差的特点,对于学习的自制力和学习控制能力较弱。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呈现形式,通过在微观背景下的学习,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短、精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设计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微课程,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及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的模式

2.1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分析智能微课程,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运用建构主义方法,集合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推出的“短时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采用微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方式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主持人讲授性。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主持人可以出镜,通过信息技术授课和远程通信课程辅导,实现专注于学生学习。(2)流媒体播放性。微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流媒体播放性,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网络流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3)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程教学5~10分钟为宜,特别适合于小学教学,因为小学生的专注性和学习兴趣有待于慢慢培养,通过微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的教学时间最合适。(4)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为特征,通过精致教学设计,真实地、具体地和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素质教学。

2.2微课程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目标(1)构建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型课程适宜的设计模式。为便于一线教师操作,保证微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突出重点”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等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现有微课程设计模式得到了适合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模式。(2)探索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规范、科学的微课程开发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微课程在学科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程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策略,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方法

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一是研究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探寻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二是研究国内外有关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及实践现状,设计和使用情况,研究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需要的微课程设计架构。三是归纳总结微课程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结合开展实证研究,以期改革现有的课堂模式,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综上分析,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革新方法主要通过如下方面着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调査研究法。使得建构的设计模型和实施策略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为前测调查问卷及后测调查问卷。前测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选定的实验学校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所有学生,目的在于更直接地了解实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测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同样是所实验的小学的学习过微课程的所有学生,主要是调查研究学生通过微课程来学习知识的感受和期望,以及对微课程设计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微课程设计及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3)实例研究法。通过利用课题提出的设计模型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并利用课题提出的应用方式进行施教,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微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