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本负债率范文

时间:2024-03-28 16:3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期资本负债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长期资本负债率

篇1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了沪深全部A股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数据对企业资本造物进行分析。首先对前人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标准进行比较,对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组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长期和成熟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的长期资产负债率存在显著差异。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企业的长期资本负债率与成长性、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负相关,与企业规模正相关。行业因素显著影响长期资本负债率。经营风险越大的行业,负债比率越低。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 资本结构 经营风险 成长性

现代资金结构理论的开端是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MM理论。虽然其自身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为后人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Miller(1977)提出考虑所得税的资本结构理论。De Angelo H.和Masulis R.W.(1980)提出了权衡理论。后来人们相继提出非对称信息理论,并将其引入企业融资决策中进行分析。基于不对称信息,学者又先后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资本结构理论。Myers的融资有序理论备受推崇。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在进行融资时会首先考虑内部融资,即利用自身的留存收益来满足自身资金需求,其次是利用债务融资,最后利用股权融资。

然而以上理论只是在研究单一方面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资本结构理论仍然是个尚未解决的难题,因此有必要继续深入地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研究。

文献回顾

Titman和Wessels(1988)指出,由于成长机会不可抵押也不易监控,所以债权人会要求比较高的回报,因此成长性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通常资产负债率较低。

Rajan和Zingles(1995)利用七个发达国家的数据对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论为,在这七个发达国家企业里: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负债水平负相关;企业的成长性与负责比率负相关;除德国以外,企业的规模与负债比率正相关。但这些只是发达国家的数据研究,对于国内是否适用,还有待检验。

肖作平(2004)利用数据分行业进行探究,结果证明行业因素显著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不同的大的行业门类间的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但同一行业门类内不同行业大类的公司间资本结构不存在显著差异。他并未对行业因素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很精确的界定。

唐澜殊(2008)对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了较为综合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会随着其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在成熟期负债率达到最低水平。同时,得出了以下结论: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公司规模与负债率正相关。然而其在研究时没有对行业因素进行控制,没有区分不同的行业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这可能会使结果产生比较大的差异。

王艳茹(2010)对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将销售收入环比增长率作为判断标准进行划分,结果也表明不同时期企业的融资方式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也会不同。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在成长期企业主要进行外部融资,在成熟期主要利用内源融资。同时她还证明了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内源融资的构成也不同。

企业生命周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偏好,企业的资本结构也会受到影响,这一点学者们观点一致。学者们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确定性对资本结构影响方面,观点也一致。然而成长性、企业规模和行业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方面存在着争议。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全部沪深A股中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公司、ST公司和缺失数据的公司2006-2010年的数据,采用PASW Stastistics18软件进行分析。研究数据全部来自于国泰安金融研究数据库。

(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前人分别采用股利支付率、销售成长率和资本支出率,销售额及其成长速度、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和EVA为作为划分标准。唐澜殊(2008)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本支出率和经营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作为判断标准,并对这三个指标进行了T检验,证明了这三个指标的合理性。

本文借鉴唐澜殊(2008)的做法,也选取这三个指标作为划分标准,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指标对生命周期划分产生的误差,以便更加准确地划分企业生命周期。

(三)研究假设

企业在初创期规模小、资信度尚未建立,不具备负债的条件,企业只能通过内部股权进行融资,因此负债率较低。当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企业会由于产品销量的扩张需要追加投资以扩建生产设备,这会使资金需求猛增,仅凭股权融资远远不能满足;另一方面,企业资信增加,负债能力日渐增长。这一阶段企业会负债率水平会很高。但随着发展速度逐渐降低,这时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内部资金解决资金需求。而且这样做还可以抑制经理人滥用现金流进行在职消费和过度投资对企业价值造成的影响,于是负债率开始下降。同时,我国上市公司会利用自身已经形成的良好的信用增发新股,这是我国企业独有的偏好。在企业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时必然不愿意通过股票融资而宁愿进行债务融资。这可以避免新增股东对每股收益的稀释。所以企业初期倾向于债务融资。然而当企业逐渐进入衰退期,企业的竞争环境开始恶化,自身的市场出现萎缩,盈利能力开始降低,现金流大量减少。同时企业为了减缓衰退期的到来,会加大投资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资金需求增大,企业会利用已经形成的良好的资信度进行债务融资,这一阶段,负债率开始上升。由此本文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1: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长期资本负债率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2: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的长期资本负债率存在显著差异。

企业就像有机生命体一样在不断地追求成长。然而一个企业的成长性却并不像财务报表那样容易被外界得知,这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如果企业内部对企业未来的预期很好,必然愿意进行债务融资,以固定的成本来融资从而避免后来的股东对企业未来利益的分割。所以成长性会使得企业保持较大的负债率。另一方面,由于外部投资者不确定的预期,成长性意味着风险。所以债权人会要求较高的报酬率,这就提高了企业的成本。所以由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3: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成长性与企业的期资本负债率负相关。

(四)研究方法与模型

根据前人对生命周期特点的界定,企业从成长期到衰退期,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支出率会逐渐下降,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降低的趋势。因此本文将企业这三个指标分别按数值大小排列,将其平均分为三组,分别定义为高、中、低。最后选出三个指标分别为高、高、中的企业定义为成长期;三个指标为中、中、高的定义为成熟期;三个指标分别为低、低、低的定义为衰退期。这样就得到了最终的3组样本。

对于假设1和假设2,本文先对这3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再分别对其进行T检验。对于假设3,利用模型分别对三个阶段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别确定每组数据中每个因素与长期资本负债率的回归系数。

回归模型为:

其中,各个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上市公司长期资本负债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企业的长期资本负债率在成长期比成熟期高,在成熟期比衰退期要低。各阶段差异比较明显。

(二)相关性检验与资本结构差异检验

表3是整个生命周期内各个变量与企业长期资本负债率的相关性检验。通过表3可以看出,各个指标均通过了检验。

成长期和成熟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资本结构差异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两次T检验的Sig.(双侧)值=0.000

(三)回归结果

表5是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内长期资本负债率与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结果。从表5中可以看到,每个变量对应的P值都小于其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假设成立,即: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与长期资本负债负相关,行业因素会显著影响企业资本结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与长期资本负债率负相关;企业规模和资产确定性与长期资本负债率负相关。

结论

在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并进行实证研究之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成长期企业普遍比成熟期企业的长期资本负债率高,成熟期企业的长期负债率比衰退期企业的低。这说明企业的生命周期对资本结构有显著的影响。第二,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企业的成长性与长期资本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成长性高的企业偏向于使用较低的负债率,成长性较低的企业更偏好债务融资。第三,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行业因素显著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第四,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企业规模与长期资本负债率正相关。第五,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企业的资产确定性与长期资本负债率正相关。

参考文献:

1.王艳茹.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结构[J].财会通讯,2010(21)

2.唐澜殊.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企业融资偏好研究[D].厦门大学,2008

篇2

【关键词】区域金融 资本结构

一、引言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的推动和促进。然而,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存在也给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具有融资功能,还更应该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分散资金风险等功能。区域金融的特点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其中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最为直观和深远,区域金融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企业,尤其是受地方经济制约较为明显的企业的资本结构,这种限制因素将使企业的融资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从而也影响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而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为了保证数据的及时可靠性,本文将考察期定为2010-2012年,样本对象为这段时间在杭州的79家上市公司和温州的11家上市公司。由于温州上市公司较杭州相对偏少,所以下文将从均值(Mean)、标准差(SD)、最大值(Max)、最小值(Min)等多个方面比较分析。考虑到浙江地区,尤其是温州地区活跃的民间借贷市场,带息债务与全部投入资本的比率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也不可忽略。因此,本文主要选取资本负债率(DAR),长期资本负债率(DLR)以及带息债务与全部投入资本比率(ICR)来比较分析杭、温两地区域金融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二)结果分析

一般认为,公司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从表1 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与方差来看,温州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杭州上市公司相比较低。即温州企业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与企业资本总额相比,所占比例低,企业不能偿债的可能性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杭州地区的公司利用其区域金融优势,通过官方渠道或者政府的支持获得的资金更为充分。

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长期资本)包括非流动负债和股东权益,因此,本指标的含义就是长期资本中非流动负债所占的比例。表2数据显示2010年与2012年温州的长期资本负债率均低于杭州,这主要是由于温州活跃的民间借贷市场为公司融资提供了便利。民间借贷利率一般比银行利率高、期限短而且更加便捷,但资金风险也随之增加。

从表3的数据不难发现温州上市公司近几年的带息债务与全部投入资本比率均低于杭州的上市公司。虽然温州民间金融发展迅速,但由于政策因素以及吴英事件等的影响,使得最近温州的民间借贷受到一定压抑,而企业的融资也较前期相对困难。

三、结论及启示

两地的区域金融特点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于最优资本结构决策的选择,而如果能对两地金融特点加以合理运用,使区域金融的特点正作用于企业融资与资本结构,则将大大减少企业融资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依据融资偏好理论,企业通常按照留存、 债权、 股权的顺序实现融资,且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自身资本积累的能力也就越强,举债融资的可能性就越小,负债水平也就越低。并且,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更受银行放贷的青睐,违约风险较低。因而企业在融资成本最低的条件下,根据自身资源筹集资金能够更好的做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各企业采用何种融资方式,取决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意识判断,面对偿债压力,企业更偏重于股权融资,弱化债券融资,这种态度对资本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经营者必须具备资本结构优化的意识善于运用当地政策,判断出最优的融资方式,才能提升企业价值。

篇3

【关键词】战略性新型产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融资渠道;独立样本T检验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良好的资金支持,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持续推动力。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在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拓宽,多种创新性的融资渠道脱颖而出,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1]。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及其选择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央提出战略性新型产业以来,各省市分别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本省的特色新型产业,其中,山东、江苏、上海、山东、吉林等地区已经初步确定了本地区重点支持的企业。其中山东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的选择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有一定的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

按照各个融资渠道资金的来源以及对企业经营控制权的影响不同,企业的融资渠道很多,像是采用资产典当融资、商业信用融资、折旧融资为代表的企业内源融资,公开债券融资,担保抵押融资等为代表的外源融资。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与传统融资渠道相比,更为突出的融资渠道有产权交易、政府引导基金系列、上市融资等。

1.产权交易

产权交易是企业财产拥有者以产权作为商品而进行有偿转让,而使企业获得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产权交易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资产、股权的转让和流动,它包括收购兼并、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债转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传统意义

上的法人财产交易变现。企业产权交易的方式主要有协议转让、竞价拍卖和招标转让等,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具体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融资难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产权交交易市场的不断成熟,其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2.政府引导基金系列

从政府引导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运作模式来看,参股基金、融资担保是两种最通行最适宜的运作模式,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可作为辅助运作模式。政府引导基金能够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发挥政府创业投资机构对新兴产业和创业企业发展的支持效应。同时,政府引导基金的建立也是解决社会资本投资市场失灵和转变政府资金扶持方式的重要手段,政府基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带动效应,将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3.上市融资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内相关企业在各种利好政策下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的经营状况已经逐渐稳定,管理能力逐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并想投资者展现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拥有足够的业绩记录和资产规模来证明企业自身的信用,各种风险大幅度降低,盈利能力逐步提高。这时,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改制或者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

每种融资方法和渠道都有着自身的优缺点,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所处行业、企业自身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自身的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产业与资本的良性互动,从而发挥产业与资本的协同效应,让企业快速的做大做强。[2]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选择分析

响应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山东省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引领,立足山东省优势领域,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为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五大产业,尽快形成我省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使得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优化,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升,地方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均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山东省于2012年公布了第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100家,其中属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的有43家企业。根据资料的是否可获得使用,我们选择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43家企业中的16家上市公司2009~2011三年的融资情况为研究对象,从融资的期限及其结构进行分析。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期限分析

以融资期限为研究对象,我们收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型产业企业的融资数据,分别从短期融资、长期债务融资以及股权融资的方面对搜集的资料整理如表1。

由表1分析得:纵向来看,短期融资、长期负债融资及股权融资三种融资方式的融资金额三年以来一直处于稳定的上升状态,但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总体也在呈扩大的趋势。这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型产业不同期限的融资状况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势,但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横向来看,短期融资方式中,商业信用融资贡献最大,其次为短期借款,最后是交易性金融负债融资,并且差距较大,说明企业融资中信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长期债务融资主要来自长期借款,一直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2010年略有下降,2011年上升到达最高金额;其次为应付债券,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3倍;再次为预计负债,2010年最高;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及递延所得税负债一直所占比例比较小,但是专项应付款上升速度最快,长期应付款次之,递延所得税负债变化不大。说明短期融资的途径比较多,总体贡献率上升。股权融资中股票融资和留存收益融资三年中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留存收益的贡献2011年超过了股票融资。说明股权融资方式日益为战略性新型企业所接受,渠道作用显著。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长期资本负债率=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股东权益)×100%

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本负债率两个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根据搜集的上市企业的数据整理如表2。

从表2分析得:三年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下降,都低于50%,并且不同企业之间资产负债率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新型产业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好,有利于融资,但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从长期资本负债率来看,三年来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并且一直下降,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小。综上,该区新型企业的融资结构相对合理。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选择比较研究

上海浦东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发展比较好,为上海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上海浦东新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理位置相似,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比较性。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情况,我们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与上海浦东新区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上市企业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分析可知:从资产负债率来看,2009年、2010年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指标一直高于上海浦东新区,但是11年相反。三年的资产负债率的t检验均大于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两个区域之间不存在差距。从长期资本负债率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指标一直低于上海浦东新区,这说明上海浦东新区的融资结构中负债融资所占的比例更大一些,融资结构相对更为完善。并且三年的t检验的值均小于0.05,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证实了两区之间差异显著。

四、研究结论

由以上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方式多样,融资有充分保证,成本降低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中,短期融资占了很大的比重,这说明战略性新型企业的资本周转比较快,融资灵活,同时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所有的融资方式中,商业信用融资所筹集的资本最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新型产业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新兴企业家更加重视自身企业信用的作用,有利于企业的经营;长期债务融资方式的多样性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长期借款融资的增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在股权融资中,留存收益融资的良好表现体现了企业更加善于运用自身企业积累的资金来促进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同时也是新兴产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结构相对合理

分析可知,资产负债率一直稳定地低于50%,长期资本负债率更小,这都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未来的财务风险相对较低:同时融资方式中,短期融资贡献率的高比例有利于企业周转资金,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风险比较大,认可度相对较低,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3.与浦东新区的融资结构相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融资渠道有待完善

通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浦东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结构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区的资产负债率差距不大,但是从长期资本负债率来看,浦东新区比蓝色经济区高,这说明在融资结构中,浦东新区的负债融资贡献更大一些,融资结构相对完善。这种差距与当地的一些政策有一定的关系,浦东新区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经济发展格局。同时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利用优势吸纳社会资金,目前浦东新区在建、拟建1亿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共200多个,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65%,有利于新型产业的发展。浦东新区政府推进策略差异化,遵循发展规律,把握“先行先试”契机,在一定程度上占得了一定发展优势等。浦东新区的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新型产业的起步阶段,应该广泛吸纳各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蓝色经济区的特色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天昂.资本市场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证券经纬,2010(03):68-71.

[2]廖波,李梅芳,肖长廷.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及其财务状况研究[J].商业会计,2012(08):111-112.

[3]韩立民,李大海,于会娟.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对策研究[F].山东经济,2011,27(1).

[4]姜秉国,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F].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伍恒伊.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F].中国科技博览,2009(7).

篇4

关键词:教材内教材外偿债能力

在财务管理的教育中,笔者曾和学生一起分析例题中某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方法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为根据,计算一系列比率指标并与有关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最后判定该公司的偿债能力是强、一般,还是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比率指标在计算、分析、评价上已显出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本文将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教材中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局限性

在现行教材里,我们分析短期偿债能力通常使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这些比率层层缩小,能有力地说明企业流动负债的偿还能力。一般流动比率2∶1比较合理,速动比率1∶1合理,现金比率1∶5合理。并且这些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长期偿债能力用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利息费用保障倍数表示。这些比率既从企业的结构出发,又从企业的赢利情况出发来说明一个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一般资产负债率50%左右为合理,产权比率小于1较合理,利息费用保障倍数3~5倍时比较合适。

那么是不是这些指标就能确切地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这些标准就是一把检测的标尺呢?无可否认它有自身的合理之处,但实际的操作中这些指标的分析和真实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我们现行教材中分析的指标来自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那么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全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诚信意识淡薄,加之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到位,弄虚作假防不胜防。仅仅依靠报表得出的分析结果就缺乏说服力。

第二,有些指标的反映能力弱。像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都是通过资产负债表计算的,也就是说反映的只是企业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这些比率都有一个合理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在接近报告期的时候减少流动负债增加流动资产,误导报表使用者。

而另外一方面,即使不符合以上比率的合理标准,但有些企业的偿债能力还是很强。如一些高成长的企业,虽然其资产负债率偏高,但从长远看,它是有一定的高收益的。以000651(格力电器)股票为例,根据BBA禾银上市公司分析系统显示的其资产报酬率与资产负债率近三年的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到,企业2004年的资产负债率为73.93%,偏离合理区间范围,说明企业的负债规模偏大。但其净资产报酬率近三年逐年上升,其资产有一定的获利能力,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企业保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二、教材外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更清晰全面地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并把它们同教材中的比率一样数字化、格式化。

1.短期偿债能力的其他影响因素

(1)短期融资能力强弱。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还取决于企业的融资借款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如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等等。

(2)企业现金的周转速度快慢。现金的周转天数=存货的周转天数+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即:现金的周转天数越小、周转次数越多、周转速度越快,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偿债能力也越强。

(3)企业法人代表的个人信用和道德行为。在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时,不可忽视法人代表的个人信用状况、偿债意愿及行为道德。一个不讲信用或行为不端的人,隐含的债务清偿风险也是巨大的。目前许多金融债券的逃废、欠息欠贷的产生并不全是因为企业经营情况恶化或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而是因为法人代表的信用道德沦落造成的。法人代表的个人信用意识和道德规范直接左右着企业的偿债意愿,必须加以重视。

(4)企业历史信用状况。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从表象上来说主要是分析其偿债能力的强弱。但有能力并不一定就有偿债意愿。所以分析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不仅要考核其当期报表,更要重视其历史的偿债状况和信用状况,调查其是否有债务诉讼,是否发生过逃废债务、欠息欠贷行为,是否发生过商业信用纠纷等情况,以科学、客观和公正的态度进行分析。

(5)企业所处的行业、生产周期、经营规模、经营复杂程度等诸多因素。

2.长期偿债能力的其他影响因素

(1)国家宏观行业政策。国家对企业所属行业的产业态度,是扶持还是维持,抑或淘汰,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偿债能力都有很大影响。对于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企业,国家采取扶持政策,这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就是一种保障和支撑。

(2)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

(3)为了长期发展需求而进行长期融资时,长期负债增加的合理性也要具体分析,企业长期发展需求主要是指长期资产的购置或进行长期投资。这时应分析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企业的长期资本需求主要靠股东的投资和长期债权人来提供,而这两者之间不同行业特征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企业一般需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资本结构,若发生变化,使债务性长期资本所占的比重过大,则可能说明企业财务计划失控,股本融资遇到困难。

三、尝试建立偿债能力分析的体系

对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整体分析,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如同计算企业筹资的综合资金成本的方式,即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为了使企业的分析不片面化、单一化,为了使指标间能够协调统一,不是这个指标认为企业偿债能力强,那个指标一计算又很弱,把这种互相矛盾的结论留给分析者,有必要建立一个新模式。例如在某一行业找一些影响偿债能力的指标如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企业领导者一贯的偿债作风,企业现金周转和流入情况,企业剩余的借款限额等,把它们统一数字化并分析各自所占的比重,最后计算短期偿债综合能力=各指标比重×各指标比率。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分析逐渐建立某一行业的合理标准,并与其他行业找到可通之处。

长期偿债能力特别应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特别应该观察企业近几年的资金结构,特别应该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途。也就是说要从动态的、全面的、长远的角度来分析。

篇5

【关键词】资本结构,可持续增长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资本结构。目前对资本结构主要存在着两种解释,一是广义的资本结构,把资本看成是全部资金来源,认为资本结构是指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不仅包括长期资本,还包括短期资本,主要是短期债权资本。美国财务学家阿兰·C·夏皮罗曾指出“公司的资本结构是所有债务和股份融资的综合”;二是狭义的资本结构,认为资本仅是指长期的资金来源,即企业各种长期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尤其是指长期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至于企业的短期债务资本则被作为企业的营运资本进行管理。本文中的资本结构是基于在后者的定义。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资源与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此概念在被引入到企业增长研究后,内涵得到极大丰富。我国学者钟陆文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应是一种超越企业增长不足或增长过渡,超越资源和环保约束,超越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开拓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不断追求企业可持续增长而达到。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因制度性因素产生的非可持续增长需要的过度股权融资和财务保守行为,而且由于股权资本对理管者行为的软约束,股权资本容易使上市公司这种轻视债务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的选择,产生过度投资行为,不但没有使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增长,反而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产负债比率逐渐偏高。由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负债融资占有很高比重,且负债融资比重高于资产负债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将随负债融资的累积而呈现递增趋势。股民所看到的上市公司“圈钱”行为,只不过是在严格限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前提下,股权融资公开性与保留盈余、负债融资隐性化给人们造成了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幻觉”,并没有真实反映出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凭借银企之间的同源关系、抓住信贷资金软约束的契机,拼命提高资产负债比率,以求在负债融资中寻找租金,才是公司融资的真正倾向。

第二、资本结构中债权与股权结构的失衡,更加偏好股权融资。债权和股权均是公司资本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投资与借贷,股东、债权人和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之间构成了相互制约的利益关系,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股权比例过高,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成本造成了公司管理人员压力不足、监督不力等问题。负债比例过高,公司利息负担沉重,融资成本偏高,并产生主动和被动的投资不足问题,降低公司资本的运营效率。保持一定比例的负债不仅可以带来免税收益,还可以起到约束经营管理层的不当行为、激励经营管理者积极工作等正面效应。然而我国公司的资本结构发展在经历了从最初极高的银行负债率到上市后过度偏好股权融资,公司债券融资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

第三、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较多。负债结构是指上市公司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债源结构、利率结构等。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期限结构中,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太高;长期负债中债券比例太低甚至趋向零。流动负债能够缓解企业对资金临时性的要求,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低成本的背后隐藏着高风险,流动负债比率过高将增加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导致负债资金内部结构不合理,进而会造成资本结构不合理,发生财务问题。

三、资本结构现状对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不断扩大配股或增发再融资规模,而企业自身经营业绩不断下滑、持续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对公司融资后的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治理和公司可持续增长等多方面都有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募集资本使用效率低下。目前上市公司可以很轻松地融资,股本扩张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也不构成额外的压力,因此许多公司的募股资金都没有好好利用。它们轻易地把资金投到自己不熟悉、与主业毫不相关的产业中,在项目环境发生变化后,又随意地变更投资方向。还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把通过发行股票、配股、增发募集的大量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证券市场,参与股市的投机炒作,获取投资收益。这造成了资金使用低效的问题,也严重扭曲了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动功能。

(2)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增长。上市公司倾向股权融资的选择,并没有换来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下滑是股权融资倾向的必然结果。上市公司倾向股权融资的行为对企业盈利能力最大的影响是持续盈利能力的下降。根据现代财务理论,尽管上市公司不断地通过股本扩张方式获取廉价资金,但由于股份基数也在不断增大,上市公司实际收益增长有限,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必然呈下降趋势。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并没有给其带来预期的高回报率,反而降低了其资产的整体收益率,进而对其持续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三、结论及建议。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特殊经济条件下政策和体制的直接产物。因此,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应立足于改善外部的宏观经济环境,以规范的资本市场运作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托逐步实现。一方面推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着力解决股权融资偏好的内部原因,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推广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注意加强外部监管力度,彻底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钟陆文.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篇6

摘 要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融资顺序逆转,外源融资比例不平衡,资产负债率偏低,股权高度集中的资本结构现状。本论文立意于对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虽然只是对其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初探,但其对于今后明晰化的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最优化管理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资产负债率 债券融资比例 公司治理

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来,纺织行业经济增长较快,并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但是一方面其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大多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甚至有些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接近于零,仍然渴望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这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相违,也与西方国家的资本结构存在着差异。

一、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率偏低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基本原理就是在保证公司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为股东谋求收益最大化,企业举债可以进行合理的避税,这样可以使每股税后利润增加。

而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在上市之初就通过资产剥离,降低了资产负债率。我国纺织、服装和皮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的公司,1998年有27家,所占的比例为79.14%,1999年有33家,所占的比例为73.34%,2000年有36家,所占的比例为75%, 2001年有39家,所占比例为71.69%;而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上的,1998年有7家,所占的比例仅为20.59%,1999年有12家,所占的比例仅为26.66%,2000年有12家,所占的比例为25%,2001年有15家,所占的比例为28.31%。从总体上看资产负债率偏低,1998年平均为44.42%,1999年平均为44.31%,2000年平均为41.47%,2001年平均为41.06% 。从表1可以看出,纺织业上市公司从2005到2008年资产负债率在逐步提高。

(二)强烈偏好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严重偏低

从现有融资环境来看,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本来源有利润留存,长期负债以及股权融资三种渠道。通过对历年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比例甚少,而外部融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

二、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结构失衡,融资工具缺乏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平衡。在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徘徊不前。一方面,由于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一直实行多头审批制,制约债券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债券发行金额一般较大,必然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而纺织行业属于成熟型行业,投资机会不太多,并且盈利能力一直都不太理想,所以即使上市公司具备了资格,也不轻易发行债券融资。

(二)经济政策导向的偏倚

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当中,国家一直花大力气出台相关政策誓要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上到下,谈债色变。因此,公司一旦上市,就有严重的配股偏好。在1997年以前,任何上市公司都可以进行配股,并且配股比例不受限制。直到 1997年才出台了有关政策对配股行为进行了限制。而且,在社会的舆论导向上,不探究行业、时期和公司的具体情况,存在着对负债率低的公司大肆宣扬,而对负债率较高公司避之不及的现象。

三、优化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建议

1.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债券融资比例。通过发展企业债务融资,可改变“重股轻债”的状况,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债券市场:改善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宏观管理,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行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2.加强公司治理。建立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己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不断健全,要求上市公司规范自己的融资行为,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公司治理: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董事决策的独立性;提高高管持股比例等。

四、结论

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许多经济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血液”与“躯体”的关系。资本结构的选择对于一个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企业的市场价值,而且与企业的治理结构密切相关,不同的资本结构影响着企业的治理效率。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我国纺织业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后发现其资本结构存在资产负债率偏低而流动资产比率偏高,股权过度集中和强烈偏好股权融资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其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失衡、融资工具缺乏,经济政策导向的偏移、股权融资的特殊和股权结构的成本低。通过对上述问题和原因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优化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徐雪霞,马玉超.我国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对策分析.山东纺织科技.2003(6).

篇7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95-02

目前,中国沪深股市中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有近百家,同时,还有多家非房地产开发的公司投资房地产。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也逐渐加大,如何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便成为房地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中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债务筹资比重大,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负债的比例远远大于自有资金的比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由自有资金、预售款、银行贷款、经营性欠款四部分组成。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用自有资金“拿地”,用土地向银行抵押借入资金进行房地产产品的生产。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越大。中国房地产企业负债资金往往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 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 90%,这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一旦企业不能控制各类风险,出现不能支付到期本息的财务风险的概率就非常大。

(二)项目建设周期长,成本上涨可能性大

房地产企业的产品是房屋,房屋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在建设期间,企业的资金成本及生产成本上涨的可能性都很大。房地产企业在负债经营期间,由于通货膨胀等的影响,贷款利率发生增长变化,利率的增长必然增加公司的资金成本,从而抵减了预期收益。从历史上看,房地产价格往往随着利率的上升而直线下降。利率变动在某种意义上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中最为致命的不测风险。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材料的价格以市场定价为主,建材价格的不断攀升,对建筑施工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规避涨价带来的风险,一些施工企业有意放慢施工进度或干脆停工,导致工期拖延,甚至出现“半拉子”工程或“马拉松”工程。由于建筑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工程项目成本增加,直接提高了工程造价,出现了部分地区商品房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增加了开发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在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并存,因资源供应紧张而导致建材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在今后几年仍有可能发生。

(三)个性化需求增强,销售变现风险加大

从房地产企业销售方面看,随着中国房改制度的推进,个人购买者逐渐成为购房的主力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产品细分和客户群体细分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开发的产品在项目定位、规划设计、销售策略等方面不具备前瞻性,就会存在产品滞销的风险。此外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开发商面临产品同类、同质竞争的局面,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开发难度和销售费用。

(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有的房地产企业只注重工程进度和质量,没有发挥财务部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监控的管理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内部关系混乱。许多房地产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在前期投资、建设、销售、售后服务、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配合,造成应收款项、存货等资产损失严重。

2.内部财务控制信息的传递不畅。有的房地产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就很容易造成房地产企业难以对下属的部门及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提取、汇总、分析和管理。

3.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中国房地产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由此增加了财务风险。

4.在财务的成本核算上简单、粗糙,使企业的财务人员成为简单的机械算账,致使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无从做起。有些个别房地产企业认为成本管理和核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忽视了内部各职能部门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核算的重要作用,致使财务部无法收集第一线成本基础资料,导致成本管理工作与财务预算偏差大,资金管理跟不上,影响了企业效益。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

优化资本结构主要需控制负债的规模和负债的结构。

1.负债规模要适度。企业要想获得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同时避免负债带来的财务风险损失,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负债总额和资产负债率,做到适度负债,量力而行。对企业所有者来讲,当企业资本收益率大于筹资资本时,资产负债率越高、越有利,但资产负债过高,势必影响企业的偿还能力,为筹资带来困难。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必须致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理想控制在30%~50%左右。

篇8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识别;南宁糖业

        一、前言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预测和控制,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风险降至最低,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的实现得到保证。

        本文将以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实例,通过对其2006年和2007年两年年报的分析,展示怎样发现和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由负债筹资引起的股东收益的可变性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以及财务信息可靠性等带来的其他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偿债风险。指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二是收益变动风险。指由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每股收益降低。

        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低于预期目标而发生的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即产品销售出去后,货币资金回收的时间和金额上的不确定性。

        收益分配风险即企业留存收益在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比例分配方案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所产生的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识别

        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识别的。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可以从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

        (一)从外部识别财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企业外部可能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发生变动的风险,如从2007年开始上市公司必须实行新会计准则。

        2.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同的企业变化中经济风险。2007年开始爆发的次贷危机,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进而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3.竞争风险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一个重要因素。2005年和2006年国际国内的食糖价格飙升,几乎所有的制糖企业都扩大了生产规模,但从2007年开始,由于食糖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高于食糖消费的增长速度,导致食糖价格跌幅明显,成交缩量现货压力大。

        (二)从企业内部识别财务风险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控的,在识别和防范财务风险时,只能敏感地捕捉和迅速地适应。因此企业更应从内部的可控因素考虑。

        识别财务风险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应用报表分析、指标分析两种方法。

        1.报表分析法

        报表分析法是根据一定标准,通过企业各类报表资料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搜索、寻找、辨别的分析方法。

        根据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2006年及2007年的年报进行分析。

        从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企业在07年年末留存了大量现金。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应考虑是收债政策的变化引起的,还是其他的。未来一年有大量的借款需要偿还,并且07年筹资中的借款也主要来自于短期借款,短期偿债压力大,这也正与期末留有大量现金相符。年内股本没有重大变化,资本公积明显增加。南宁糖业应注意短期偿债压力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

        从利润表可以看出主营业务成本比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的比率快,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增加的比率均在65%以上,导致营业利润减少了将近40%,应检查企业的日常运营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否有所下降,如果是,再进一步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其实这和07年国内市场变化有关,市场供应量大于消费量,而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食糖的生产成本并没有随着售价的下跌而降低,反而是居高不下,这就给南宁糖业带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从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且“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流出量”,表明企业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都能产生现金净流入,财务状况较稳定。企业在快速发展时期,扩大中长期投资,短期内出现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是较正常的状况,但要注意投资规模和长短期投资的合理搭配。

        2.指标分析法

        指标分析法指根据企业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和其他方面提供的数据,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指标数值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并从分析的结果中寻找、识别和发现风险的技术方法。

        我通过对南宁糖业的一些主要指标来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计算并比较南宁糖业06、07年的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度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可知其的营运资本为负数,表明财务状况不稳定,即有部分长期资产是有流动负债提供资金来源的,营运资本已经失去了成为流动负债的“缓冲垫”的作用,偿债所需现金不足,必须设法另外筹资。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可以看出2007年底的短期偿债能力较2006年底有所好转,但现金比率却在下降,说明流动资产中存货仍占有大量比例,由于存货变现能力较弱,故短期偿债能力实际并没有好转,现金流量比率的下降就能说明这点。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计算并比较两年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长期资本负债率、现金流量债务比,知其所有指标均在下降,尤其是长期资本负债率,说明南糖的长期负债锐减,但从资产负债率的比率可以看出还在正常范围内,企业可能是在利用财务杠杆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润。尽管如此,还是应关注资本结构的变化,以防发生财务风险。

        资产管理分析:通过计算知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资产以及非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周转率均在下降,表明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在下降。

        盈利能力分析:通过对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权益净利率的计算,知南糖的盈利能力下降得比较明显,但结合2007年的行业情况来分析,由于之前的扩张和整个行业的供大于求等因素,这也是正常的。

        四、总述南糖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后由于产生经济损失不能收回投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资活动是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不断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制糖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上升,同时由于购置固定资产而增加的银行借款也使企业的财务风险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的总体风险很高。又因食糖价格飙高所持续的时间不长及通货膨胀等因素,食糖的生产成本并没有随着售价的下跌而降低,反而是居高不下,这就给广西的制糖企业带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二)筹资风险

        资金是企业经营的命脉,企业无论是正常运营或是扩大规模都需要从各种途径筹集资金。从南糖的资金结构来看,负债资金占的比重较大,负债率为60%左右。再从负债资金来看,整个负债资金中向银行借入的短期借款所占的比重比较高。由此可以表明,银行利率的变动及金融市场的变动将会对南糖的资金筹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资本结构不合理

        南糖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与短期负债的比重严重失调,有相当一部分的非流动资产是用流动负债筹资购置的。流动负债过多,容易出现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从而出现财务危机。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正常的资金运用应该是用流动负债来购置流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应该用自有资金或是长期负债来购置。但由于南糖资本结构不合理,加上企业加速扩张,大量购置固定资产,出现了用流动负债购置非流动资产的情况,引起并加大了财务风险。

        (四)资金回收的问题

        应收账款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应收账款又是一把双刃剑。南糖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其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从2005年至2007年南糖的销售情况看,2007年广西食糖的销售率有所下降,存货率上升,存货占用过多的流动资金,造成资金回流障碍,进而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现金流,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北京市海淀区阜城路28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承斌.浅议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当代经济,2008,9

[3]祝彦鸿.财务风险的机理分析及应对.现代商业,2008,29

篇9

理论上,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关联密切,最优资本结构受到一些行业相关变量的影响就成为一个自然的结论。但是,从国内外经验研究的结果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其所处行业是否显著相关却无确定的结论。

本文选取2006-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非参数检验和模型回归,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行业特征的关系。

关键词:上市公司 资本结构 行业差异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近十余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论是从公司的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来看,都有了巨大的提高。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成为了经济学界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核心是债务性资本与权益性资本的比例关系,通常用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企业在发展或收缩过程中,如何安排其融资结构,即企业应该如何确定其自有资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率,才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

如何找到企业最优资本结构是该理论的中心任务。但是,企业究竟有没有最佳资本结构,直到今天,学术界也没能给出一个无可争议的回答。资本结构的选择非常重要,它不仅影响公司市场价值,也与公司治理结构和宏观经济运行有关。同一行业的企业,由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以及面临的经营风险的相似性,他们会采用相似的生产技术,使用相似的生产设备,并提供相似的产品及服务,这对企业的资本结构乃至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属于哪一个行业是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是否相关,对正确评价和提升企业价值非常重要。如果两者相关,那么,企业资本结构就可以成为评价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将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因此,研究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对于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及其它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将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具体来说:

首先,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正确评价自身资本结构和投资价值。企业可以将自身的资本结构与行业竞争者相比较,以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构建合理的资本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其次,企业投资者可以通过比较本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资本结构,来决定其投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经营发展时,可以参考行业最优资本结构,来降低经营风险;企业融资时,可以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比较,来审核融资方案的安全性。

再次,对于新、小企业的进入,意义重大。由于行业间资本结构差异明显,新、小企业在进入某一行业时,就可参考其他企业,来决定自身的负债水平、融资方案、经营方向等,避免盲目决策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本研究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颇具意义。

最后,有助于监管机构完善其监管方式。不同行业的资本结构,有的偏高,有的偏低。正确地分析其中的差异,有助于监管部门根据不同的行业特征,改变旧的监管方式,以新的管理方法针对性地进行监管。

二、资本结构行业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以Wind资讯数据库为基础,选取了国内上市公司2006-2010年计5年的样本公司资本结构进行研究。样本选取后,遵循了以下原则进行筛选:(1)为避免新股数据不稳定的影响,选取2010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A股公司为原始样本;(2)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从原始样本中剔除了在2006年至2010年中被特别处理(ST)的公司;(3)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从原始样本剔除了某一年负债比率大于100%和数据不全的公司。

经过以上处理之后,最后共选出符合要求的样本公司1753家公司作为研究资本结构行业门类特征的样本,抽样比为71.12%,它们分属于13个行业门类。并计算出各个行业2006年至2010年每年及五年平均的资本结构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1。

2、实证分析步骤

首先,为直观地考察各行业资本结构的变化趋势,将13个样本行业2006-2010年的资产负债率均值绘制折线图。

其次,提出原假设Ho:各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没有显著差异。

再次,使用Kruskal Wallis H非参数检验方法来检验原假设Ho,如果拒绝原假设,则表明行业间资产负债率有差异性,行业内资产负债率有相似性。

最后,假设存在最优资本结构,以五年的均值和标准差为样本数据,运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在95%的置信区间内,给出每个行业建议的最优资本结构。

本文所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12.0、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

(二)实证分析结果

1、资本结构行业差异的描述性统计

篇10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见表2)。

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他06-51240-7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