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成果展示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8 16:3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二课堂成果展示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第二课堂 素质教育
针对中等职校学生,如何落实好党的十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显得非常重要。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认为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另一种认为素质教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它是与专业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活动。
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开展了涵盖琴、棋、书、画、体、文、艺、技等方面的第二课堂活动。近年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周等活动载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并得到同行们的一致赞誉。我想分三点介绍我校的第二课堂及其素质教育魅力。
一、开课程
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初衷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精力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我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不同特长的学生推出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兴趣课,共开设了十字绣、摄影、篮球、管乐、舞蹈、象棋、健美操等19个兴趣小组,吸纳了近90%的学生。学校成立了第二课堂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对第二课堂活动制订了“六定”管理办法:定内容、定学生、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目标。利用每周一、二、四下午第七节课授课,各兴趣小组指导老师都认真负责,做到有计划、有活动内容、有总结。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收到的效果是被教育界同行们评价为职业学校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是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要形式。这类活动调动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彰显了其素质教育魅力。
二、出教材
开设了第二课堂,制定了活动方案,也风风火火、实实在在地开始授课了,那么问题来了,没有合适的教材怎么行,毕竟是真实的课堂。
为了更系统、更科学地指导课外选修课程的学习,我校第二课堂领导小组组织专业课和第二课堂任课教师一起编写针对本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指导书》。既作为校本教材供本校第二课堂任课教师教学参考,又力争公开出版,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学生综合素质拓展选修课程(或课外活动)提供点滴范例和经验。
该教材共分6个模块,14个学习项目,内容涉及电子技术、趣味化学、平面设计、剪纸插花、音乐舞蹈表演、趣味体育活动等。在编写中体现了以下特点:第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教学内容叙述精炼、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层次分明、提纲挈领;第二,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注重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三,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造就相互交流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和分析的能力。
三、展成果
为展现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快乐校园的校园文化,学校定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展,主要分三大类展示:一是美术类:书法、绘画、工艺品制作、十字绣、摄影(集中展示);二是体育类: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象棋组、国际象棋组,其中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等随堂展示;三是表演类:声乐组、钢琴、管乐队、舞蹈队、健美操、播音与主持组、演讲组、礼仪队。参展作品有辅导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参观人员有学生,教育界领导、同行,还有学生家长等,每次作品展均得到来宾和广大师生的好评。这种集中展示成果活动,是师生提高文化品位、推新人、出成果的大交流、大汇报、大检阅,是学校课外素质教育魅力的大展现。
在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用学生的原话讲:“在一些普通高中里,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下的同学总是会被排除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外,而在职业学校里,每个孩子都是孩子,每个学生都是学生。”我们的老师总是鼓励、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不会、不敢,没关系,试一试,获得了成功,就找回了自信。我们渗透第二课堂里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人文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应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增强学生信心、信任和诚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既重视课堂和活动中的“言教”,更重视课堂外的“身教”和“养成”,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篇2
【关键词】高职;以赛促学;第二课堂;开放性实验室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第二课堂活动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自愿以多种形式获得知识与信息, 培养兴趣与爱好,发展个性与能力, 形成特长, 陶冶情操, 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作风, 并从中受到锻炼的活动过程。因此,第二课堂是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它以学生的个体兴趣为起点,以学生自主选择参与为形式,以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为特色,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各级各类电类比赛比较多,而比赛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把比赛和第二课堂建设结合起来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以“以赛促学”为切入点,以高职电类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为落脚点,探讨如何以赛促学开展高职电类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
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开展第二课堂建设,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和创新实验实训室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能吸收和培养一批优秀学生,以点带面,从而带动整个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 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在调查的基础上, 先探讨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的内涵, 进一步明确它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找到“以赛促学”开展高职电类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方式方法,通过实践, 如果效果运用的好,还可以向其他院校的电类专业推广,也可为其他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提供借鉴。
3 创新与实践
3.1 赛学融合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
赛学融合是指竞赛与老师的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融合,主要做法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就是将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建立一门独立的课程叫《电子设计与制作》,把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纳入到教学计划,分两个学期开设,共计6学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上课,主要内容就是培训竞赛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学院规定学生毕业需达到8个选修学分,因此竞赛学生选修该门课程既可以提高操作技能,有机会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同时又可以获得学分;对于指导老师来说,既是选修课教学,又是竞赛技能培训,一举多得,对学生对老师都是双赢。
第二种形式就是“以赛促学”思想融入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体现竞赛性。《电子设计与制作》在教学上设计竞技性的项目,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完成工作任务。这种形式适用范围较广,多数课程的教学过程都可以考虑竞技性对抗项目的设计,鼓励团队成员的合作,营造团队间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省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为契机, 利用课外活动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进行较系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 并且利用暑假, 集中精力开展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训。
3.2 建立创新实训室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大学生毕业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大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 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建立了创新实训室, 并提供了一些设备, 学生可在业余时间进实训室完成设计、动手实践等。
3.3 建立开放性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为了能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操作技能、学习专业知识、完成设计任务等,建立了开放性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实训基地面向学生开放,既能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又能使学生实现自主训练,完成实训项目;实训基地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技开发及竞赛培训创造条件;在时间上实行全天候开放,在规定的时间内,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并完成预约申请,就可以到实训室进行训练。
3.4 充分发挥大学生电子科技协会作用
教师挑选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大学生电子科技协会,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经常性在学校、进社区开展技术咨询和家电维修活动, 受到同学、社区居民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 大学生电子科技协会的成员还要将在《电子设计与制作》中完成的作品挑选一到两件作品在学院展示,介绍给全院师生, 既给学生增加了新的动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3.5 利用网络课堂拓展实训空间与时间
利用《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光伏智能控制器的设计与实践》院级精品课程的平台,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及操作过程电子化,对学习的有关过程、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在网络上共享,利用Multisim、Proteus等仿真软件来构建虚拟实验,不仅可以节省经费、扩展实训的空间和时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研究总结
经过 2 年多的研究与实践, 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成果:
4.1 构建了以赛促学开展第二课堂建设的模式
以各级各类比赛为契机, 利用课外活动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该模式将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实现赛学融合,以选修课的形式将竞赛培训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学生选修课程既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参加比赛,又可以获得学分,学生积极性较高。对于老师来说,该模式为选拔培训竞赛选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该模式使第二课堂成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导师制;第二课堂;科研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54-01
1 普通高等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作为教学基本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有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等,以教师为主导,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更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相互了解,教学相长难以实现。
同时,近些年大学生在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他们追求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过于集中化、同步化和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2 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成果显著,为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效仿。导师制的突出特点是:为确定的教师选配一组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师徒”关系,由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业务学习进行指导。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导师制是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好制度。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普遍采用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的一种新型制度,在我国尚未普及。但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将成为新时期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一个大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已有170多所,在这些高校中,有处于试行阶段的高校,如山东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也有实行了数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
3 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深化拓展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在第二课堂使用“导师制”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环节上专研、突破。导师更容易熟悉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变化、进步和问题,为学生规划实践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导师制”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不再以大课堂形式,而是固定导师,将实践环节年年贯穿,摸索和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向,培养精英人才。
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模式在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运行了近10年,经过多次深化拓展,已经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创新机制。
(1)“导―硕―本”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模式
本院交通工程专业,要求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项目包括三类:科研创新类、实践项目类与竞赛类。
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我校优势,结合上述本科生第二课堂需求,建立“导―硕―本”一体化教学模式。导师作为模式核心,负责对本科生的发展方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引导,并制定科研与实践项目的宏观方向与审核标剩谎芯可作为联络导师与本科生的重要角色,负责科研与实践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并直接参与项目,及时了解本科生学习、生活情况,定期向导师汇报。本科生作为模式受惠者,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指导,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快速增强。
(2)跨年级的团队协作机制
无论是科研创建项目、实战项目,还是竞赛项目,都需要项目参与者具有稳定成熟的科研思路和熟练的软件技术,一般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主要是基础课程,大三大四才是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阶段。按照要求,能够出色胜任的只有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但由于其空余时间较为紧张,制约了参与项目的人数。
所以,“第二课堂”的深化拓展包含了跨年级团队协作机制,由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共同完成项目。跨年级的成员组合方式强化了专业氛围,使低年级同学能够快速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每一届学生受惠于上一届学生并帮助下一届学生,形成了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
(3)全方位的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意愿,制定了方向性较强的多种培养模式,包括:卓越工程师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均衡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适合毕业后意愿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学生,重点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与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科技攻关计划,适合毕业后意愿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重点发展科学研究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均衡模式,重点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科研攻关计划),辅助进行科技攻关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适合硕士毕业后没有明确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全方位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生的专研与突破,实现导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4)多层次的培养流程
为保证学生在本科期间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与提升,根据第一课堂时间安排,结合学生意愿,制定了多层次的本科生培养流程,具体目标如下:
入门期(大一第一学期),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专业基本素养养成所需要的条件,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基础期(大一第二学期),学生进一步加深专业认知能力,掌握进行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础软件;发展期(大二阶段和大三上学期),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较好的专业素养基础;强化期(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在已有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升华实践能力;综合期(大四阶段),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和组织能力锻炼。
(5)定期开展的科研交流论坛
定期开展的科研交流论坛是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应用于第二课堂的重要特色,目的是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素养、营造科研氛围、把握科技前沿动态以及提升人文底蕴。论坛种类包括:科研成果讨论、科技发展动态、人文素养交流。论坛由学生轮番策划并主持,这种形式的意义在于,“第二课堂”的其他学生能学习到该论坛的知识,论坛的策划者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把握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本科生学员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推动其取得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 本科生导师制第二课堂深化拓展模式实施效果
(1)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善
针对实践教学改革,本模式最大的效果是将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清楚明白,想要学好专业,不但要牢牢学好课内的知识,同时也应该着手从课外的实践项目来锻炼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第二课堂”的合理建设,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
学生的课余时间一直是一个弹性很大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本着自由参与的原则将为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找到了合理的平台。
(3)专业学习氛围提升
随着“第二课堂”的日益成熟有序的开展,实践项目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的学习氛改善不少,不但“第二课堂”参加人数越来越多,平日教学的出勤率也日益上升、学生完成课堂内外的作业和项目积极性提高,学生考研和就业率越来越佳,考研成功率也年年提高。
(4)教师“科教融合”程度的提高
导师可以尝试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行业标准和科研要求融入考核,使教师的科研真正反哺到教学上,鼓励导师结合研究领域和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题,用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发展趋势教育学生,使得科学研究更好地与人才培养、自由探索和知识创新相结合,全面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的展开方式一直是各大高校探讨研究的重点,拓展后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是我院实现教师与学生高效交流的导师制运行方式。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它不仅需要模式的进步、创新,需要制度的具体设计、执行、反馈,也需要外部环境和条件等诸多因素配合协调。继续探索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在第二课堂的应用,是我院教师仍需不断研究的方向,相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此类研究会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郁波.基于导师制“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设计,2016,(21):94-97
[3] 肖良.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第二课堂医学科研创新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662-664
篇4
[关键词]第二课堂 综合素质 电子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35-02
由于理工科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第一课堂不同,武昌理工学院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设置了不同培训方向,其中电子创新设计培训采用项目驱动法,以项目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依托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在下述几个方面进行。
一、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一)电子设计项目制作团队合作模式
对于一个开发项目来说,涉及众多的知识领域,实现优势互补,缩短研制开发周期,团队合作必不可少,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尤为重要。
武昌理工学院电子创新设计培训每年度招生近200名,每三个人一个组,共同完成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的项目。培训周期为两年,一个年级选拔一名班长,负责协调年级技术交流、日常事务工作。在培训的第二年度,按照电子设计学生的兴趣和项目制作实际情况,进行学生方向的分类,包括信号类、控制类、仪器仪表类,组成不同的小团队。
(二)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培养
1.小组的团队合作培养。第一年度的培养,是进行基础性项目的制作,目的为夯实专业技术基础,要求三人组成一个小团队,技术难点共同讨论解决,新的知识点共同分享,进行技术互助,实现共同进步。
第二年度的培养是进行专业综合性较强的项目制作,目的在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由于专业知识深度加大、知识面要求更广,项目的制作只靠一个人是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这时就涉及团队的分工与合作。项目下达之后,三人团队必须讨论方案的选择与合理性分析,项目的模块划分,人员的分工,模块接口问题可能性与处理预判。
2.年级团队合作培养。每一个年级建立一个QQ群,选拔年级班长作为群主。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疑惑可以在群里进行咨询与探讨,找到好的项目方案、问题的解决方法、好的知识点可以在群里共享。
定期进行项目总结。每一个培训项目完成之后,集中整个团队,由指导教师或者由班长主持,进行该项目的总结分析。小组三人要撰写总结报告,陈述完成此项目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方法,作品中的亮点与创新之处,由于基础、时间等原因暂时无法完成的部分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制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3.大团队合作培养。学校电子设计培训周期为两年,经过一个年度的培训之后,高年级的学生基础扎实,具备了一定的项目制作经验;这时低年级的学生进入第一年度的培训,可让高年级的学生加入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指导工作中,回答低年级学生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高年级学生进行项目总结时,低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旁听,这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明确自己的未来,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与热情。
建立电子竞赛QQ总群,将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每年不断充实。这里面的学生绝大多数在电子设计研发部门工作,能使这个群成为一个电子创新设计技术的讨论、学习与支持团队。
经过近五年的规划与努力,学校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的团队协作氛围非常浓烈,而这种良好氛围将驱动学生对这个团队的认同感,使他们互帮互助,一致向上。高年级帮助低年级,低年级成长后再帮助之后的学弟学妹,一届一届流传,已成为实验室的传统。这个团队将不断壮大,团队协作精神将不断发扬。
二、吃苦耐劳,勇于攻坚精神的培养
(一)电子设计特点
首先,电子创新设计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电子设计项目最终的体现为作品,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成功最终的发言权在作品,而作品的完成需要理论知识的大力支撑,有好的理论才可以完成一件好的作品,而有好的理论没有好的实践能力也不可能完成好作品。
其次,电子创新设计作品应用于各行各业,应用面广,设计时所需要的专业综合性技术就很强。所以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全面。
(二)培养内容与方法
第二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在投入实验室的学生基础差,缺乏自学能力的情况下,实验室需要规划好培养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根据电子创新设计的特点,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专业技术性、综合性强,参加的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勇于攻坚的潜在品质。在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班的招生时,公布的招生条件很简单:对电子设计感兴趣、有坚强的意志、不怕苦不怕累的学生。从招生的第一刻开始就让学生知道,想有大的回报,就必须有辛勤的付出。
2.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攻坚的能力,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培养内容与培养进度上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布置的项目内容在学生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的情况下,依靠努力和团队的协助是可以完成的,当然学生是比较辛苦的。以项目的制作过程、完成情况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吃苦耐劳、勇于攻坚的精神,淘汰掉不愿意全力付出的学生。
3.第二课堂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学生还有第一课堂课程需要完成,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比一般的学生更加辛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每二课堂的电子创新实践,也需要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的支撑,如果在第一课堂中出现挂科的情况,学生也将会被淘汰出局。
三、沟通、交流与表达能力
(一)沟通、交流与表达的重要性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要理解队员的想法,把自己的思路、方案、技术清晰地表达出来,与队员进行沟通,再进行取舍与融合,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项目。
电子创新设计培训中,学生完成的是相同的项目,有顺利沟通、交流与表达项目的基础,同时,实验室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也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交流与表达的条件。
(二)沟通、交流与表达的培养方法
1.组与组之间的项目总结交流。每个项目完成之后,培训初期由指导教师主持,进行项目的总结分析会。指导教师根据考察需要,轮流指定每个小组中一名学生上讲台,主要完成以下陈述:项目的要求,本组的设计方案及思路;设计过程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作品的亮点或创新点;遗留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制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小组中其他学生在前面学生陈述完成之后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在陈述过程该组学生会接受其他组学生的咨询甚至质疑。指导教师作为主持可适时地进行指导与点拨。
在项目总结分析会形成习惯之后,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作为主持进行项目总结分析会,指导教师即可完全作为一名旁听者。
2.专题交流与授课。其中一种形式是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专题授课。指导教师指定两位高年级学生合作授课,一个主讲,一个助教,授课的内容为新型控制开发板、高年级完成的经典项目等。另外一种形式是面对整个团队的专题讲座。在培训的第二年度,按照学生的兴趣和项目制作情况,进行学生方向的分类,包括信号类、控制类、仪器仪表类团队。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专业特长,让不同方向的学生举行专题讲座,如让控制类的学生讲算法专题,信号类的学生讲授无线通信专题等,在拓展同学的知识面的同时,也锻炼了主讲人的能力。
3.积极参加其他锻炼机会。武昌理工学院每年举行成功素质展示节,展示在校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成果。电子创新设计培训学生每组完成一个作品进行展示,指导教师并要求制作者撰写解说稿,完成项目简介稿,进行现场解说并演示,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锻炼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
四、结论
该论文探讨与总结了作为第二课堂的电子创新设计,在提高理工科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分析并阐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方法。武昌理工学院电子创新设计通过四年多的实践证明,经过培训的学生不但在专业素质上得到提高,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竞争力加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关于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试行办法[Z].武昌理工学院教字〔2011〕90号.
[2] 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3] 精心设计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大家,2012(2).
篇5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软件工程师;实践体系;软件人才培养;科技第二课堂
0.引言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应用性知识的研究与传播为主要目的,并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地方高校应重点建设和发展与区域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就人才培养特色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应着力于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科技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格外重视学生是否能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帮助学生在独立实践中获得“学问以外,学问之上的智能”,实现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提升。第二课堂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体验、优良人格的塑造、团结协作精神、科研创新等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合软件外包企业需要的软件人才,需要学校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其中科技第二课堂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场所。
1.胜任力模型
1973年,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提出了“胜任能力”概念,并建立了冰山胜任能力模型,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他认为,个体的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动机、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这些区别特征后来被称作胜任能力,并认为胜任能力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岗位胜任特征是指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确保该岗位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该岗位工作的个人特征结构,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英语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想成为工作团队中的领导);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认为自己是某一领域的权威);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如喜欢冒险);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想获得权利、喜欢追求名誉)。图1显示了胜任力冰山模型。
最近几年,胜任力的理论与实践在国内有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了“胜任力实践者”的行列。通过胜任力模型的分析和建立,我们可以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如招聘任用、培训、职业发展、薪酬、晋升、绩效评估等。
2.基于能力模型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
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各种技能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例如成长为一名卓越工程师的动机、培养某些同学的特质、提升同学的自信等。
2.1第二课堂实践创新体系
有效提升大学生胜任力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必须贯彻在整个理论、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从大一开始,学校就必须着手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并且在整个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目标、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训练,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胜任能力的目的。我们要求大学生在思维、人格、能力等方面均有发展,则需要学生摆脱思维标准化与知识非活力化的束缚,大力开发个人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教师和书本。同时,需要学生掌握软件工程师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获得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该岗位不断发展的认知与理解,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特质,提升其从事该职业的内在动力。
在胜任力培养的过程中,其中知识技能属于冰山模型中的水上部分,是容易被挖掘与识别的,而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个人的品质与动机属于模型中水下部分,不容易挖掘与识别,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水上部分可以通过第一课堂完成,而水下部分则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提高。
我们在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后,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制定了从大一学年到大四学年贯穿整个学生培养过程的胜任力培养全过程方案,建立了依托省实验教学中心的学生胜任力训练体系,该体系分为3个层次。
(1)创新素质教育。面向一年级学生,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他们“认知”,即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产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该项目主要通过学院主管领导、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在相关会议、课程等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具备创新活动的初步能力。另外,开展软件企业知识讲座,邀请知名软件企业高层到我校开展讲座,讲解软件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增加同学对于软件行业的认识,培养同学对于软件行业的兴趣。
(2)创新能力培养。该层次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学生,教学目的是“普及”和“参与”,即让二年级专业知识欠缺的学生能够普遍参与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与中心开展的较简单的科技创新活动,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让三年级学生紧密结合软件工程专业学习参与创新活动,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进入学院的研究工作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科研项目中的子模块;部分学生将申报学院、学校或者江苏省实施的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等方面的工作。这一阶段的教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成功感,另一方面则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团队精神。
(3)创新能力提高。该层次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目的是“提高”。大四学年阶段,部分学生将进入到各个研究工作室和实验室,直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通过这一阶段学习直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基地,通过让学生到这些企业实地考察和实习,调研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创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
2.2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筑多层次实践创新平台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研究平台。由计算机学院承建的计算机实验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利用中心及科研资源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既能保证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能扩展到研究层面,实现科学研究的实验训练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心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了基本理论验证型、综合设计应用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实验层次。通过独立实验、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与实习、学生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我们构筑了多种规格、不同学时的培养体系。
基本理论验证型实验看重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如何加以应用;综合设计型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等,重视知识融会贯通和自行设计,强调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提倡开放式的自主实验。通过一些自行设计的锻炼,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作品,训练了学生分析、设计、开发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及创新研究意识。
研究创新型实验,以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为依托,着重系统解决方案和自主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开发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续升项目开发与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训练计划、教师科研项目、各种竞赛、自主项目等开放性项目训练。自2009年学校进入全国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以来,中心接纳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省级7项、校级12项。
2.3结合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科技竞赛是考查学生某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它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之一,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影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和检验课堂实践创新教育,促使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提高实验实践教学在整体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处理资料以及表达观点的能力。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竞赛的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磨炼意志,增强自信,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计算机学院已经建立了数学建模、程序设计、多媒体、信息技术、“挑战杯”等多种竞赛项目,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3个层次的竞赛体系,竞赛组织与管理体系健全,竞赛基地与资金保障完备,学生参赛与教师指导奖励政策合理,激发了学生的竞赛积极性和创新潜能。
2.4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实践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管理机构、指导教师、项目参与学生三方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信息传送的效率,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在全院学生中科技创新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在院内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并构建交流平台是十分重要的。
(1)搭建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创新训练平台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信息管理平台。搭建大学生创新信息网站,为信息、师生互动、项目展示、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创造一个理想的平台;②资源平台。该平台主要为学生训练提供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各种资料库、集成实训库等,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开展自我学习活动,该平台有.NET软件工程路线资料库、JAVA EE软件工程师训练资料库等;⑧专业训练平台。该平台主要针对各种专业学习提供练习、设计活动,例如ACM在线训练平台等;④过程管理平台。该平台负责实现项目的过程管理。
(2)创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创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可以更深、更广地渲染和烘托创新氛围,是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有力推手。目前学院建有聚萤工作室、卓越工作室、IT行者工作室等7个工作室,分别从事.NET方向、JAVA方向、PHP方向、界面设计方向、网络方向等多个方向的研究开发工作。工作室隶属于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每年划拨专项运行费,日常具体事务有招新、举办学术沙龙等活动。创新工作室面向全院学生招收会员,会员原则上为学有余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具备一定科研和动手能力的会员实行终身制。工作室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如创新论坛、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科技沙龙等。工作室会员可以优先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工作室部分项目来源于软件企业,部分项目为教师的研究课题,同时,会员可以自行组成研究团队,提出研究项目。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会员将在教师或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活动。创新工作室可以使得计划项目所涵盖的知识和技术面更广,所涉及的问题综合性更强,有利于学科交叉和融合,可以解决要求知识复杂、技术多元性综合性问题。同时,通过项目,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对软件项目研发的热情。
(3)定期召开交流会,举行专题研讨。学院定期组织召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经验交流研讨会,以座谈、汇报、答辩、成果展示、现场参观等多种方式开展经验交流研讨会。同时,各工作室也不定期开展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不同工作室的学生之间以特定项目为依托,进行交叉组合,组成新的创新团队。
篇6
>> 基于淘宝网店运营的网店运营课程实训项目实践探索 基于淘宝网店运营的网店运营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基于淘宝网的《网店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淘宝网店经营特点与策略分析 淘宝网店创业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淘宝网店与微信网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淘宝网中店铺收藏量与网店绩效的关系研究 浅析淘宝网个人网店的运营管理 基于淘宝网店的网络运营推广策划方案 浅谈电子商务与淘宝网 浅谈中学二课堂合唱训练 浅谈技校第二课堂 浅谈第二课堂 浅谈高职文秘专业第二课堂的建设与探索 网店代运营项目融入淘宝商务运作课程教学实践 浅谈第二课堂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实践研究 淘宝网店发展模式分析 淘宝网店怎样成功创业 淘宝网店美图的“前世今生” 离异后,淘宝网店归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浅谈《淘宝网店运营》二课堂认知与实践 浅谈《淘宝网店运营》二课堂认知与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针对学生对网店、网购、即时沟通工具、网络社交圈的极大兴趣,结合本系专业优势开设了网店运营二课堂,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把梦想变成现实,跨出从技能实操到网络实战这一步,同时为参与电商职业技能大赛输送选手,也给学生能参与技能大赛提高自身技能提供了契机,从师资方面,学校教师参与到实际的网店运营或企业挂职,能帮助其成为高水平的专业指导的教师。 关键词:兴趣、技能大赛、实战、综合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信息技术系针对学生对网店、网购、即时沟通工具、网络社交圈的极大兴趣,结合本系专业优势开设了淘宝网店运营二课堂,从分析淘宝网店的运营特征入手,剖析了其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和所需的工作能力,形成了基于网店运营的典型职业岗位的实训教学项目,让更多 的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一、让兴趣为梦想插上翅膀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可以发展的,人的兴趣是从有趣入门,逐渐发展成乐趣,一旦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人才会乐此不疲,孜孜以求。当一个人的乐趣与自己的奋斗目标、理想相结合时,乐趣变成了志趣,成了痴心于某种事物的巨大支持与动力。二课堂以兴趣班形式开展,在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有很大优势,参与的学生会学得轻松愉快且更高效。现在的中职生不像普高学生抛开兴趣努力学习,他们兴趣广泛,思维也很独特,对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效果更好。
淘宝网店运营模式是我国电子商务的经典模式,我们系部每届的学生中都不乏较好自主运营网店的实例,有些成功的学生把其作为创业就业的途径。在课程开展之初,将高年级学生的成果展示给新学生,同时和学生一起展望远景,编织梦想,从感官上吸引打动学生,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淘宝网店运营二课堂的有效开展要在学生对网购的兴趣、对网络社交圈的热衷及自己当“老板”的梦想的基础之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提供适当的帮助,让学生由兴趣入手,逐步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把发展兴趣爱好和学习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完成由有趣到乐趣的转变,促使兴趣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对少部分学生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把乐趣变成志趣,为将来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
二、跨出技能实操到网络实战这一步
从实操到实战看似只一步之遥,但跨出这一步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至关重要。信息技术系学生大多掌握了网店运营的专项技术,如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能进行专业图像处理、网页页面编辑等,但对真实网店运营的典型职业活动和具体岗位职责没有明确认识,学生很少能接触到现实市场中的情况和问题,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知识、技能的积累,有点儿雾里看花的味道。由于缺乏真正市场的挑战和竞争的压力,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受到阻碍。而在二课堂开展淘宝网店运营教学,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项目、市场和竞争的压力,可以较为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市场生存的欲望。大部分学生在真实的市场和团队压力下,会主动的学习更多的知识,兴趣和压力会有效推动学生与老师和有经验的指导同学探讨各种问题。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淘宝网店运营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从教学方面说,教学方法多样,有案例法、启发法、讨论法,都较容易做到师生互动。在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案例教学法和实战任务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首先精心准备淘宝店铺素材,先进行优秀店铺页面效果的观摩,再分析当前店铺的创意和亮点,然后让学生完成学生淘宝店铺的装修,将以往课堂所学的Photoshop实操技能成功运用到实战,最后鼓励学生将装修好的店铺效果通过微信、微博、朋友圈等互动社交平台展示酷炫一下,为网店推广、网店销售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能力。
三、让二课堂成为技能赛选手的摇篮
淘宝网店运营二课堂促进学校实践性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摒弃学科式培养技能人才的教学方法,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操能力。职业学校不参加高考,但职业学校要参加技能赛。技能大赛是学校教学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大多依托一定的电商软件和电商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要求。淘宝网店运营二课堂教学项目与电子商务技术赛内容异曲同工,都是从电商的典型职业岗位出发,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基本要求参赛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而学生在参与二课堂时也是店主和小二的团队合作模式与大赛高度一致。因此学生在参与技能赛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淘宝网店运营二课堂成为了电商技能大赛选手的摇篮,也通过二课堂的实战项目为参与技能赛热身。
淘宝网店运营二课堂的有效开展,即让学校可以从中挖掘参赛人才;学生可以强化实战技能开辟创业途径,还可以参与技能赛,提高自身技能提供了契机,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在参与技能赛时也取得了有好的成绩。
四、尝试二课堂师资整合
网店运营课程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项目,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同时又是一个需要较高综合能力的项目。比如网店推广部分,能力上要求具有较强的活动策划能力和学习能力,熟悉关键字的设定,熟悉淘宝规则,熟悉淘宝网的免费和付费推广方法。网店美工部分,要求美工基础,有熟练使用Dreamweaver、Fire-works、Photoshop等软件;会修改简单的html、
CSS代码。网店运营的典型职业岗位要求专业技能各不相同,这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和多种营销、推广手段才能够做出好的效果。因此想要将网店运营二课堂开展的有声有色,难度很大,困难很多。但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开拓就业途径,带动学生创业实践,提升学院知名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在网店运营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将典型职业岗位模块化,让专业模块由不同的老师来合作完成,以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
篇7
【关键词】职业道德 养成训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17-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早在2004年,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这些进一步明确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而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又是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保证。要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具体实际,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及各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毕业生,并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达到上述目标。因此,开展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课是大学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如何有效开展这门课的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另一方面,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也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综合集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将把这两者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基础课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如何以基础课为依托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内容,既可以提高基础课教育的实效性,又同时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评价的综合改革上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所谓“教学模式,指的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其由思想、理念、形式、过程、方法和评价等组成一个系统(雷正光)”。通过对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的仔细解读和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再梳理、总结上述论文、著作研究成果,要想解决好在不增加课时或是另设一门课的情况下,完成基础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养成训练这一关键问题,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针对各专业、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课程标准,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达到为学院各专业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目的。基础课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应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在内容上结合行业职业道德和专业案例、行业文化和职业法律规范,使教学更好地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在教学组织上,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考核评价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促进行知结合,教、学、做统一,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进行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思路既有总体思路,也会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开展“恪守职业道德,成就职业人生”职业道德养成训练主题教育。如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结合的职业道德训练思路:
第一,利用自编教材《高职职业道德与礼仪实训教程》,按照“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训练步骤,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案例开展教学。
项目一:与专业入门教育相结合,开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训基地或生产企业,访谈职场人士,上网收集资料,调查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的职责、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安全生产、团结协
作、艰苦奋斗”等电气自动化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项目二:职业道德楷模视频观摩与演讲。以小组为单位,采访和收集一个或几个本行业职业道德楷模或成功人士(尽量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对应)事迹,讲述、分析、总结他们的感人事迹或成功因素,并整理成演讲稿进行演讲,或做成PPT进行展示。
第二,与专业入门教育相结合,邀请本行业优秀人士到学院作报告,与学生座谈。
第三,结合学生顶岗实习,配合专业教师开展针对岗位职责、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等具体的电气自动化职业道德教育,检查和评估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四,结合电子行业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第五,结合学院素质训练中心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道德建设周”进行教育。
2.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专业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各专业总体目标一致,即从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配合专业教育,着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目标的确定上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如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纳入本课程的能力目标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
3.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
根据基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结合学院各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对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梳理,分两个层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基础性内容——在课本原有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础上增加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要求,基础性内容在学院各专业的授课中普遍进行;拓展性内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增加本专业特别强调的职业道德要求。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增加“安全生产、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职业道德规范;物流管理专业增加“廉洁奉公、尊重顾客、爱护货物、优质服务”等物流职业道德规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增加“精工细修,优质高效;遵章守纪,规范操作;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勤俭节约,爱护器材”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对基础性教学内容,通过实施若干个教学项目体现知识的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道德素质的养成一体化的要求,促进知行结合,增强教学实效性。基础性教学内容主要在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但大部分教学需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以弥补课时的不足。同时,对不同的专业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如就爱岗敬业这一训练项目,对不同专业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 教学组织实施
1.注重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关精神前提下,紧密结合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系统确定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设计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同时,既掌握道德法律知识,又能培养道德和法律素质,提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达到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2.注重课程教学和道德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学院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联合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推进第二课堂素质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配合各系的实训教学开展职业道德训练,使学生能将课程内容贯穿到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结合。
3.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有选择地使用下列方法:课堂讲授法、课堂答疑法、案例教学法、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视频观摩、情景剧等,结合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或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制作PPT教学课件,运用教学网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教师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内容上、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
5.注重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以课程标准设计的能力训练项目为参考,教师们在课程标准的原则规定下,根据各教学专业班级的个性差异、专业要求,灵活地选择其中几个项目或自行设计实践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三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职业道德重在养成教育,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长,知与行相统一,以提高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以弥补课堂学时不足的缺憾。一是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参观考察等方式开展“第一课堂”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理论变成感性直观的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核心能力。二是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电影周活动、纪念日、专项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院法制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编制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项目
依托基础课程标准,本教学团队编制了本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了与职业道德训练内容相适应的社会实践项目。如结合专业分小组开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行业模范访谈、主题演讲比赛等。
2.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项目培训、指导
教师除了对学生所选的主题进行审查外,还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包括全员培训、问卷设计、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汇报的PPT制作等,并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的评比赋分。
3.学生分组开展活动
实践教学以学生团队为主,教师为辅,每个授课班级根据班级人数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4~6人不等,自由组合,并选出本组组长。组长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分工,并带领本组开展实践活动、组织成员制作课堂PPT汇报、撰写调研报告。
4.成绩评定
社会实践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同教师一起对实践进行评比,成绩评定分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作品、汇报情况及学生的分工评定各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四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的目的旨在督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程的考核坚持开放性原则,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作业`、能力培养三方面,其中学习态度主要考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个人作业主要包括:读书笔记、观后感、计划书等;能力培养主要考核:项目作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过程性评价分别占考核比例的20%、10%、40%;终结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通过期末开卷形式进行,以知识运用题型为主,终结性考核占比例的30%,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
篇8
关键词:高职;网络课程;酒店服务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82-02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和机敏的应变能力,而这样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是无法获取的。在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实践背景下,构建一个新的高职院校网络课程体系迫在眉睫。本文将以《酒店服务英语》为例,研究网络课程设计理念、开发原则和方案,探索网络课程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第二课堂活动、评价系统等要素的设计,从教师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达到企业对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实际需求为目标,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建设中网络技术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职业院校中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大多开设《酒店服务英语》这门课程,它是一门跟实际工作密切关联、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职业英语,如果套用一般基础英语的教学模式,会限制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应用水平的挖掘。而把网络技术与职业英语教学结合,则对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起到了补充、发展和优化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功能,为企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外语人才。
1.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技术引入课堂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运用这些辅助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收到课程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技能水平。《酒店服务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in-put)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创设感受空间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分层教学的开展。网络技术的兼容性有利于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网络课程可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通过由学生选择的“分层教学”达到提高他们的职业英语水平的目标。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普遍较差,这就需要网络课程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教学辅助,做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教学的特色。
二、《酒店服务英语》网络课程建设开发思路
《酒店服务英语》网络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项目教学为引领”作为课程设计理念,以酒店英语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职责、流程、任务分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用能力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设计的工作过程及工作项目情景训练,将“学”与“用”完整地结合在职业语言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酒店职业英语运用能力以及跨文化服务素质。《酒店服务英语》是融酒店管理服务知识与交际英语于一体的实用型职业英语课程。要面向涉外酒店行业第一线岗位需要,首先,掌握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酒店业的基本英语词汇,掌握前厅、餐饮、客房及康乐等主要对客部门服务英语,以及职业规范用语、操作流程、应急处理等环节中的英语表达。其次,酒店英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在预设的模拟情景中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酒店服务英语技能。鉴于课程的特点,在网络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上设置大量情景会话和模拟事件应急处理,结合各类声像材料的辅助,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熟练掌握酒店服务工作中各个部门、各种场合的会话用语及服务流程。
三、《酒店服务英语》网络课程开发方案
1.岗位调查与分析。在构建网络课程之前进行广泛的企业调研,了解涉外星级酒店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及规格、岗位工作职责、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及毕业生就业岗位等,为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并与企业资深人士、一线业务人员、专业教师等一起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类、分析与整理。
2.确定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酒店服务英语》主要教授酒店前厅Front Office、餐饮Food & Beverage、客房Housekeeping、宴会Banqueting & Conferences及康乐Health& Recreation等五大主要对客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及各部门应急、投诉处理等,而将这些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能明显地体验到整个网络课程设计的全局性和节节相扣、章章相连的完整性。
3.进行课程设计。根据酒店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任务教学、语言知识教学、企业实地教学、模拟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酒店服务英语》网络课程构建实践
1.《酒店服务英语》网络课程主体结构。网络平台主要分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库、教学录像、第二课堂、交互平台、教学成果等部分,各部分主要包括的内容和项目有:①课程设置:课程简介、课程设计、课程定位、学习领域及项目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要求、考核方案等。②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PDF版教材、电子教案、教师授课多媒体课件等。③实践教学:校内实践环境、校外实践环境、实践教学模块及实践教学内容、行业竞赛等。④教学资源库:酒店各个对客部门英语服务的视频资料、动漫对话、听力练习、职业资格考试、参考文献等。⑤教学录像: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学生实训录像等。⑥第二课堂:在线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在线进行专业词汇测试、在线完成作业等。⑦教学成果:展示该课程授课教师、学生及课程所取得的成果或获得的奖项等。
2.《酒店服务英语》网络课程创新实践。在《酒店服务英语》网络课程的建设实践中较为突出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其中不仅包括了酒店各部门主要词汇、用语、对话、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库等文字资料,还包括酒店各个对客部门英语服务的视频资料、听力练习,此外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图片,将酒店五大对客部门的常用对话录音与画面配合起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在酒店各工作场景下如何使用英文进行对客服务的动画短片。在语言使用示范的学习后,学生可分角色扮演酒店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运用所学的对话进行排演。通过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提高了英语的综合运用水平。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同学和教师的指导,教师通过信息的收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得有的放矢,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使用专业英语。
五﹑《酒店服务英语》网络课程建设对专业教学与建设的影响
1.《酒店服务英语》网络课程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作为高职学生所对应的职业目标就是涉外星级饭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该门课程不仅传授语言知识、专业术语以及职业用语,使用英语与客人进行酒店工作场合内的沟通和交流,满足客人的要求,回答客人提出的问题,应对可能遇到的应急事件和投诉,并能与酒店外籍管理人员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等,还将为学生未来持续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学习和掌握好酒店服务英语对学生今后在酒店的职业生涯发展有非常大的裨益。
2.通过网络课程建设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的课程教学需要突破过去的按教材从第一章节到最后一个章节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动态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注重传授方法、激发思考、开启智慧,将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要求嵌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并不断收集和积累国内外关于酒店业服务与管理方面发展的鲜活案例,通过加工整理后引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同时也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酒店服务英语》网络课程成为校企合作的双赢成果。企业对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估等提出要求,并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体现了人才共育的理念。企业也可组织员工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职业英语学习,帮助他们在职进修,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真正实现校企共赢互促,成果共享。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7,(5):74-81.
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
一、前言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行工学结合,让学生在职业岗位教育的环境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接受培养和训练,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掌握实用职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院在陶瓷类专业中进行了“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通过“一二三”课堂相结合、“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生产“产品”相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拜师学艺”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展评与创作展览相结合等形式,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2010年,“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二、“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1 “一二三”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是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教学。通过改革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后对学生开放工作室与实训室,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将实践教学延伸到地方企业,开辟了“校企共建”实践教学的新阵地。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到企业进行学习与创作设计,已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动。
2 “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学院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从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入手。根据人才需求与人才规格要求,通过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按岗位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开发项目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与项目设计方案并付诸教学实践。以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3 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独进行授课的方式,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开发项目相联系,学生一边接项目,一边学习,直接进入项目实际操作。学生设计的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开发同步。极大地促进了工学结合,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和企业需要,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真刀真枪”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拜师学艺”相结合
采用“双师教学”、“拜师学艺”等形式,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共同担任教学工作。通过“教师工作室”与“学生工作室”等建立“师生”与“师徒”关系。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与企业的动态,学到实用的知识与能力。
5 学生课程作品展评与创作展览相结合
很多课程学习结束时,一方面,通过课程作品的展评,综合考核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展示设计作品,师生间取长补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1 通过“三课一体”,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除在第一课堂进行教学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余时间可以在工作室、实训室等进行各项创作活动。同时利用本地条件优势,开辟第三课堂,学生可到企业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依托实训基地,建立了师生“工作室”
学生们在工作室边做边学,融“教学做”于一体。实践告诉我们,知识不仅是教会的,更多的是学生学会用会的。能力不是讲出的,更多的是学生练出来的。学生置身于真实生产环境中,通过“真刀真枪”的职业训练,从而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经验和职业素质,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通过实践、亲自动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运用水平,自觉地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通过“拜师学艺”、实现“双师教学”
利用本地企业有利条件,教学过程由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能工巧匠共同完成。学生把学习知识与学徒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把传授知识与传授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 通过教学改革,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引导,实施职业技能培养
教学理念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教学内容主要从理论为主转变为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做。用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四、“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通过“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与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被评为省品牌特色专业,已经取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与立项精品教材4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无锡市精品课程3门。2010年,“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软硬件条件得到改善,建立了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中央财政扶持的实训基地1个,形成了9800m。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场所。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果,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职业素质养成任务和职业技能鉴定任务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陶瓷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建立健全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和技能比赛的激励机制,学生参赛的积极非常高,获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以来,实验基地的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大学生创新设计、创新大赛等,获得了各类奖项数十项,获专利8项。学生“双证”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学生能排除知识障碍、能力障碍、思想障碍,从生产一线起步并能持续发展。学生在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集体主队协作的精神、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正确的职业观等诸多方面得到良好的训导。学生毕业后已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和职业素质,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在生产第一线踏实地从事技术工作,并具有对原有技术、工艺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学生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明确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
教师积极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和技能培训,积极参与各类研究项目与技术服务。学院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引进企业优秀人才,营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环境,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都已达到了86%。
篇10
关键词:数理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83-02
一、数理金融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数理金融是金融学自身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数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金融学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由理论阐述向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金融模糊决策向精确化决策发展的结果。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介绍国外在金融量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数理金融基本的数学方法,主要面向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投资公司、商业银行证券部等部门与行业,培养适应资本市场产品设计及定价、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本课程教学呈现出较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伴随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化和证券市场地发展,为金融工程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及应用提供了现实的发展空间,也给予了作为金融工程基础理论的数理金融学完善的空间。目前,数理金融学在我国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不少高等院校已开设了数理金融课程,相关金融企业成立了专门的金融工程研究小组。为此,为适应现实金融环境的变化,需要完善数理金融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理论性、实践性与操作性并重的教学支撑平台,突出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实务案例的能力、探索理念和创新意识。
二、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核心
1.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数理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思路将围绕实践教学的基础、核心环节、教学保障及辅助手段等方面进行。拥有较高端配置的硬件和必要的教学软件构成实践教学的基础,而实验课程的合理设置和教学手法的多样性,使课程安排具有较明显的层次辨识度则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实践教学保障涵盖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完善的制度建设及实验课程教材(讲义)等,而辅助手段包括具有合作协议的校外实践基地和第二课堂。通过上述环节地整体建设,形成相对独立和系统的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基本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力求突出实践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
2.实验课程体系的架构。从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和目的来看,实验课程体系应涵盖基本素质实验、技术基础实验和专业技能实验等方面,分别对应要求达到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专业技能等知识结构,以体现出验证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要求的不同层次。通过三种实验类型的不同侧重点要求,满足不同实务部门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从数理金融的教学理念来看,其包含较多的应用性教学内容,包括数理金融分析的基本方法、金融产品地设计与创新、金融风险分析与测度等。同时通过模拟实验或交易环节,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创造力,使之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体现实验环节的层次和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可以考虑设置证券市场行情分析、证券交易模拟、金融工具模拟设计及网络银行实训等实践课,培养学生研判证券市场行情走势、投资策略选择、金融产品设计、信息化操作等专业素质、风险管理以及网络安全意识。
3.实践教学手段的设计。针对实验课程体系的架构,通过金融模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报告书写分析能力;运用情景体验式互动平台,把深奥难懂的公式模型形象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开展实验模拟式教学。根据实验课程制定模拟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目的,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学生通过在金融实验室、课堂等场所进行模拟实验,及时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产品设计的组合分解意识与交易操作策略的基本技能,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学生通过自行编制组合投资图形、模拟路径设计等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透彻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在模拟实验中,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懂理论、善操作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②建立情景体验式互动平台。情景体验式互动平台的设计思想是“导学相长,互动学习”。教师从传播者,转换为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通过对自己参与过的金融产品策划方案进行精心的教案设计,提出问题、设计情景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讨论、模拟及辩论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并得出结论,最后由主讲教师点评并与真实的方案进行比较,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
三、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保障
1.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能力强,同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是开展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为加强和突出师资团队的实践经验,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聘请金融机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管、业务骨干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这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可以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金融机构实务部门参加挂职锻炼,了解金融工程在实际部门的运作方式以及金融机构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2.实验教材(讲义)编制。结合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方案,实践教学授课教师根据设置的实践模块、教学案例、软件系统操作界面及考核要求等编写实验教材(讲义),或是自行开发教学软件(如借助Excel的功能绘制图形界面和编制程序),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验教材系列。
3.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开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保存和整理教学档案是规范化教学管理的常规性工作,建立齐全的档案文件有助于监控和评价教学效果,包括实验项目设计方案、实验考核鉴定、实验报告等,可以考虑实施校内外教学督导组每年动态考评机制。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每学期制定信息会计划和听课计划,到期末由教研室主任进行检查、评比。组织实践教学授课教师开展双向教学观摩活动,查找不足和互相借鉴,定期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研究。此外,为保证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实验室使用规范、管理制度和资源共享等方面也须做出明确规定。
四、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辅助
1.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让学生把数理金融的相关知识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加以运用,拓展了实践教学的领域。校外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可以采取认识实习(见习)、顶岗实习和专题实习等方式,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横向课题参与等。借助与学校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联系实际开展专业调查研究,并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本课程的结课论文选题,或者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论题,自行选择相关数据指标,自行查阅数据资料,通过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得出结论、解释原因。鼓励学生利用所学数理金融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探讨。
2.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兴趣和特长。结合数理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定期邀请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专家开办讲座,组织学生对股市、外汇市场等行情走势进行沙龙讨论,提高学生的投资策略选择和风险管理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金融机构举办的全国性金融产品设计大赛、“世华财讯”股票模拟交易大赛等活动,历练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指导学生结合数理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撰写论文,发表学术观点,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提高分析实务问题的能力。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既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能给数理金融课程的发展完善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
总之,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金融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凸显数理金融课程的交叉学科特性,探讨数理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显得尤为必要。培养以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数理金融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理金融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于实践教学的基础、核心环节、教学保障及辅助手段等环节的建立与完善,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理论教学的开展,以此促进数理金融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萍,温博慧.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2]张元萍,周远.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金融教育研究,2011,(9).
[3]王中琪.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 上一篇:污染防治攻坚情况汇报
- 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师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