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范文

时间:2024-03-28 16:3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

篇1

王老伯平素吃的好、睡的好,自觉身体一级棒,儿子常劝他说,人过六十要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但是,王老伯总认为,没病没灾的,花那个冤枉钱做啥,一直拖着未体检。今年三月初,他经不住儿子几次三番的劝说,终于去医院全面体检了一回。没想到,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体检报告提示他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王老伯一下子蒙了,怎么说得病就得病了?后来经过专科医生的检查确诊,他确实已“多病染身”。

高血压和糖尿病可以说都是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并发症”,近年患者越来越多。开始时往往无声无息,令人很难发现,但一旦出现了各种症状,后果严重,如同洪水猛兽,是名符其实的“隐形健康杀手”。

那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早期有没有蛛丝马迹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知道,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存在的正常蛋白质,通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但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一旦受损,血液中的一些白蛋白就会成为“漏网之鱼”,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对于这些患者而言,筛查微量白蛋白尿至关重要。目前,早期筛查微量白蛋白尿被认为是早期诊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都要进行系统的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

因此,老年人定期测量血压、检查尿微量白蛋白,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都可以发现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蛛丝马迹,避免像王老伯那样患病后茫然不知。

选用合适降压药

俗话讲,无病早防,防患于未然;有病早治,亡羊补牢未为晚。这话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尤其适用。一旦早期发现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应积极治疗以防止肾病的进展。由于高血压可加重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糖尿病肾病反过来也可进一步升高血压,因此,选择合理的降压药物,打断高血压和糖尿病肾病的恶性循环尤其重要。

早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可减少甚至消除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掐断”从早期肾病到晚期肾病的自然病程,从而极大地减少发展到晚期肾病的风险。已经处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晚期肾病的患者,在原来药物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尽管不能逆转疾病的发展过程,但也有助于延缓进展到需要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的时间。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的报告中强调,糖尿病肾病的全过程(包括早期和晚期)都必须治疗,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治疗药物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各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中,安博维?已被证实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早期肾病和晚期肾病都有良好的肾脏保护作用,同时,它也是目前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唯一拥有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肾病适应症的降压药物。

篇2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神经病学;实习教学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2级本科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共108人,分为试验组(n=54)和对照组(n=54)。两组学生性别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神经内科实习时间为两周。试验组按照结合OSCE目标的实习方式进行实习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式,学生跟随教师查房、开医嘱。

1.2结合OSCE目标的实习教学设计

OSCE目标与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生水平相符,整合临床教学内容,对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进行整体化设计,设计学习路径单、实习教学策略和实习组织形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OSCE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习路径单是核心内容,是教师根据神经病学临床思维与疾病认识规律,从症状入手,整理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常见疾病的学习路径。通过学习路径单,使学生了解神经病学实习目标、要求和考核标准,明白如何进行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等。采取小组学习、以病例为中心学习、角色扮演、翻转课堂学习等学习模式,将一些基础知识、体检视频上传至神经病学课程网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对实习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和OSCE评价。教师按照OSCE方式进行打分,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标准OSCE,由临床教师选定病人,进行多站式考核,共设5站,每站用时10分钟。每站测试一种能力,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病例分析和治疗选择、病例书写考站,每站20分。将考核标准和评分上传至神经病学课程网站,学生可随时查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两组对实习效果的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OSCE成绩,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对实习效果的评价。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OSCE成绩试验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病例分析和治疗选择站点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病历书写方面,两组OSCE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2.2两组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评价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培育正确的职业观和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方面,试验组对实习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组。

3讨论

3.1按照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医学教育是一种连续性教育,每一阶段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都有变化。课堂教学常常作为医学生学习的第一步———信息传递,第二步则是吸收内化,而临床思维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则需专业环境的熏陶和有经验的临床教师的帮助。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医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式学习。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培养实践能力,是临床实习教学目的。和课堂教学考核不同,对于医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应侧重于综合能力考核。神经病学专业性强,要求医师具备高度缜密的临床思维。神经科医师可通过病史采集和查体等,相对准确地确定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神经系统疾病谱广、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神经病学心存畏惧,想学好却常常不知如何着手,需要引路者。从教师的角度看,他们也存在如何教的困惑。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实习教学内容存在随意性大、无序化等问题;教学模式单一,缺少设计;临床带教医师存在层次化和带教经验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实习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时,对实习效果的评估也缺乏客观性、全面性,不利于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效果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被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广泛关注和采用的OSCE体系,从设计、布置、实施以及评估方面着手,提供了一个客观、有序、有组织的考核框架,通过多个模拟临床场景考站,考查医学生应具备的6项基本技能:处理病人能力(包括临床推理能力)、医学知识应用能力、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职业素质、基于整体的实践能力[6]。OSCE可以客观地评价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决策能力,是目前考查学生临床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7-8]。OSCE采用的测试手段与临床实际情景联系密切,反映了认识和诊疗疾病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医学人文精神[9],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路径。

3.2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

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首先需要教师结合实习目标及要求,分析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OSCE要求为线索,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核心,按照临床诊疗规律和路径,梳理实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单,明确实习内容、实习策略以及考核标准。创建神经病学网络平台,上传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提供多种途径,供学生和教师交流;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如以病例为中心、角色扮演、情景学习等,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以监测学生学习效果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临床带教医师明白教什么、怎么教,实习生明白实习什么、怎么实习。教师从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成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此外,采用OSCE体系可避免传统考试的偶然性和变异性,而且对于实习生临床操作技能的评价更准确,另外OSCE体系采用的测试手段与临床实际情景联系更密切,能更好地发挥考试的作用,综合考查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实习生沟通能力、现场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3有利于实习目标的达成

学生按照学习路径表,以临床实习所见病例为核心,按照临床规律进行学习。从与病人相见开始建立医患关系,从病人的症状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查体,根据病史和查体得出可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据此安排病人进行辅助检查。全面分析病人的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病人病情、经济状况、对疾病的诉求、背景等多个因素,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在诊治过程中不清晰的地方,寻找各种途径进行解决,而对于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可进行进一步探究。在此过程中可随时和带教教师讨论以获得帮助。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询问和查体较为复杂,实习生在面对病人时常常不知如何张口、如何动手。而学习路径单的运用,有利于实习生明确面对病人时应问什么、查什么,怎么问、怎么查,重点是什么,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在最令学生头痛的诊断分析考核中,试验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学习路径单的运用,使试验组学生在疾病诊断思路方面有了更多训练。试验组医患沟通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这个结果并不难理解,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医生观察病人,病人也观察医生,而病史询问和查体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第一步,一名操作规范、行为举止得体的医师更容易获得病人的认同。从对实习效果的评价来看,学生认为结合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和考核,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学生先对实际病例进行诊治,再学习理论知识,然后与临床联系起来,不断总结,真正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临床思维训练,逐步实现从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过渡。在最初面对病人时,医生常常是不自信,甚至是不知所措的,而医生的自信,只有在成功诊治病人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来。结合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和考核,能促进实习生增强自信,提升职业素质与医患沟通能力。

篇3

【关键词】 循证护理;精神病;高血压;依从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181

在我国部分患者存在对高血压疾病认知率低, 治疗率低的情况, 尤其是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精神病患者疾病本身原因, 自我控制能力低, 治疗依从性差, 且其长期服用精神病类药物, 以至于活动减少、嗜睡, 存在诸多高血压高危因素, 不利于患者精神病及高血压的控制[1]。临床诸多研究提示加强护理干预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提高血压控制的有效性。循证护理自开展以来, 在临床诸多疾病中广泛应用[2], 本文就其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明确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接受治疗患有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4例。所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精神病合并高血压疾病,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脑肾等基础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患者。

1. 2 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向患者提供饮食、睡眠及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配合医生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 做好用药护理、心理护理, 监测患者病情。观察组以循证护理理念施以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提出循证问题: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临床观察, 提出并探讨相关问题。②循证支持: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对其施以健康教育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评估, 进而由专家小组对其施以全面分析和探讨,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③主要措施:a.认知宣教。可藉由专栏、视频录制以及讲座等形式, 为患者进行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 为其解疑, 并竭力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b.应激处理训练。该环节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 对性格、病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予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可让其通过太极、音乐、绘画、散步等方式处理应激。c.用药宣教。告知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 定时、定量的服用抗精神病和降压药的效用, 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与对应的处理方式做介绍和告知。d.自我保护宣教。对患者讲解自我保护知识, 包括在发生恶心、眩晕等不利情况时的处理方式。洗澡时, 可于41℃左右的温水淋浴, 尽可能避免因水温对血压造成不利影响。此外, 服药前后30 min应避免因剧烈运动所致的姿势性低血压。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血压控制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调查所选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在护理前后测量所选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 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1.7%(22/24)、91.7%(22/2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15/24)、66.7%(16/24),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2.10±11.23)、(88.42±4.33)mm Hg

(1 mm Hg=0.133 kPa), 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16.84± 10.45)、(70.52±4.33)mm Hg, 护理后较护理前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容易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事件, 有着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 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精神病患者本身疾病因素, 存在诸多情绪改变、行为异常以及性格的改变, 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面对双重疾病, 更加影响治疗的信心, 加之本身疾病影响的记忆力衰退、行为异常等原因, 不能很好地遵医服药, 对医务人员存在极大的对抗心理, 不利于患者精神疾病及高血压的控制[3]。随着循证护理模式的开展, 近年来诸多关于载各种疾病的应用报道, 提示其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循证护理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以明确其临床价值, 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对24例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 对患者就相关疾病知识、自我保护、用药知识以及血压的监测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宣教及干预, 结果显示循证护理的观察组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且血压控制情况较佳。进而提示循证护理在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有效性。

总之, 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 可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红艳, 邓仁奎, 王玲, 等.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探讨.医学信息, 2010, 23(6):1375-1376.

[2] 高爱梅, 卢慧兰, 李红, 等.循证护理在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行为干预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2):115-116.

篇4

关键词 维吾尔族 肾病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64

资料与方法

2001~2009年确诊的肾病综合征中,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均为维吾尔族,男21例、女9例,年龄18~65岁,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8例,狼疮性肾炎2例。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6例,患者表现为单侧肢体肿胀或双下肢不对称性浮肿,下肢胀痛、麻木,下肢血管彩超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合并肾静脉血栓形成12例:2例在初始治疗中、2例在院外口服激素时突然出现肋腰痛伴肉眼血尿;3例表现为与无关的持续性腰痛;5例无明显腰痛,肉眼血尿症状;12例肾脏体积均偏大,大量蛋白尿控制不理想;2例还出现肾功能损害。

合并肺血管血栓形成者1例:男,34岁,表现为咳嗽、略血、胸痛,呼吸困难在呼吸科首次住院就诊,经肺通气灌注造影提示双肺多发梗死灶,经检查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确诊原发病为肾病综合征转入肾病科治疗。

合并脑梗死1例: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正规激素治疗2周,突然出现1侧肢体偏瘫,头部CT示脑梗死。

实验室检查:30例24尿蛋白定量平均7.8±3.8g,血浆白蛋白平均15.6±5.8g;血脂:胆固醇平均10.2±2.1mol/L,甘油三酯3.7±1.8mol/L;纤维蛋白原平均5.6g±1.2g/L。

基础治疗:均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2例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环磷酰胺治疗,6例给予足量激素+环磷酰胺治疗,22例单纯足量激素口服。

溶栓治疗:均给予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潘生丁或阿司匹林口服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部分患者给予尿激酶20万~60万U局部或全身溶栓治疗。

转归:下肢静脉血栓16例,11例治愈,4例好转,1例无效,其中15例尿蛋白转阴,1例仍有轻度蛋白尿。肾静脉血栓12例;8例治愈,4例好转,8例尿蛋白转阴,4例仍有中量蛋白尿,其中肾功能衰竭者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肺血管栓塞者治愈,尿蛋白转阴。脑血栓形成者好转,尿蛋白转为做量蛋白尿。

讨 论

肾病综合征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膜性肾病,是影响激素治疗效果并促使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这类病人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溶栓、抗凝治疗可使血栓消失,促进肾功恢复,减少血尿蛋白尿。

药物预防:①如果患者血浆白蛋白,D-二聚体浓度1mg/L应积极抗凝,抗凝以低的肝素消失,其生物利用度高,皮下注射使用方便,出血不良反应少。亦可用普通肝素,肝素100U/(kg•日)溶于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液100ml中缓慢静滴,但用药过程中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时间;②华法林:作用于肝脏,抑制维生素K液赖因子合成,同时抑制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用量5~10mg/日,2~3天后,2.5mg/日;③应用血小板抑制剂:双嘧达英,阿司匹林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参考文献

1 杨达胜.肾病综合征并肾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和预防.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8(9):677-678.

篇5

【关键词】 颈椎病 牵引术 推拿 脊柱神经根型颈椎病 补益肝肾 活血化瘀剂 汤剂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2000—2006年,我们采用补肾壮骨活血汤配合牵引、推拿治疗神

经根型颈椎病27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0例均为本院骨伤科门诊患者,男138例,女132例;年龄36~85岁, 40~60岁占90%;病程3个月~28年;伴上肢麻木120例,手指麻木59例,肌肉萎缩81例,肌力减退97例;影像学检查:X线片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169例,钩锥关节增生236例,椎体前缘增生195例,椎体后缘增生89例;颈椎MRI检查神经根肿大91例。全部病例均以颈肩部疼痛伴上肢放射痛为主症。

1.2 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排除不能坚持治疗或改用其他治疗的病例。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治疗

予补肾壮骨活血汤。药物组成:葛根30 g,杜仲15 g ,桑寄生15 g ,续断15 g ,鳖甲15 g ,龟版15 g ,枸杞子15 g ,肉苁蓉 15 g ,穿山甲12 g,地龙12 g,地鳖虫 12 g,桃仁18 g,红花18 g,当归18 g,三七18 g,鸡血藤18 g,骨碎补18 g,制乳香18 g,制没药18 g,黄芪20 g,紫河车20g,苏木10 g,桂枝9 g。头痛加川芎15 g;湿重加薏苡仁20 g;麻木较重加木瓜20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服。10日为1个疗程。

1.3.2 牵引治疗

患者端坐在治疗椅上,用多功能颈椎牵引治疗仪(石家庄华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JQY-IC2型)牵引,质量因人而宜,本着从小至大、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次20 min,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1.3.3 推拿

在颈背部反复做掌揉、扌衮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腧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做点、按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弹拨法;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叩击、拍法结束。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1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能参加原工作或轻工作;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能参加轻工作,但尚有部分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 果

本组270例中,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250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3例。痊愈率92.6% ,总有效率98.9%。

3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在颈椎椎间盘和周围纤维结构慢性退行性变的基础上,由于外伤、劳损、受寒等原因,使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发生充血水肿,神经根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又加重对神经的压迫,从而出现的一种神经痛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根性痛产生的实质是在神经根管狭窄的基础上,损伤继发性生理、生化改变出现代谢紊乱、代谢产物淤积,炎症因子的介导,神经根发生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及传导特性损害[2]。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为上肢放射痛,多属行痹、痛痹范畴,是因肝肾亏损,风寒湿邪凝聚于颈肩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致。治疗根本在于解除神经根压迫。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3],补肾壮骨活血汤正是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而研制成的纯中药制剂。方中葛根味甘、辛,性平,入胃、脾经,轻扬升发,既能发表解肌,又能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杜仲、桑寄生、续断、龟版、枸杞子、肉苁蓉补肝肾,软坚散结;地鳖虫、桃仁、红花、三七、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骨碎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黄芪、当归、紫河车补益气血;穿山甲、地龙理气通络舒筋。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舒筋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使肝肾之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气血旺盛,瘀滞得散,从而达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目的。

牵引治疗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椎间隙增宽,松解神经根和关节囊的粘连,缓解神经根所受的挤压,并可改善或恢复钩椎关节与神经根以及椎体后关节等的解剖关系,对神经根起减压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4]。推拿使颈肩背部肌肉韧带血液循环改善、紧张度降低,在牵引合力的作用下,使颈椎生理解剖功能恢复,起到疏通经络,解除压迫,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消除炎症、水肿作用,可以解除痉挛,改善血液循环。

临床观察表明,口服补肾壮骨活血汤配合牵引、推拿能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改善神经根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使神经根周围局部炎症介质、致痛物质得以消散,促进神经根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8-199.

[2]张军,孙树椿. 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动物模型的建立 [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8(1):12-16.

篇6

关键词:妊娠;静脉血栓;抗凝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195-02

静脉血栓形成可见于妊娠期及产后期,而肺栓塞则为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严重并发症。妊娠期由于血液与静脉的生理学和解剖学方面的改变而易致血栓形成。孕期较非孕期血栓形成的机会高5倍。选取2011年2月-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合并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患者22例,临床采取手术治疗,总结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患者22例,其中年龄最小者24岁,年龄最大者37岁,患者平均年龄30岁,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产后或手术后7 ~ 9d。临床常无症状直至发生肺栓塞。也可能由于血栓分解产物或异体蛋白的吸收反应,有时可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及心动过速。若小腿深层静脉血栓形成,可有腓肠肌部及足底部疼痛和压痛。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则起病较急,疼痛严重,下肢高度肿胀,皮肤发白透亮,称疼痛性股白肿;后期下肢随着淋巴液的滞留而变硬,失去凹陷性。肺栓塞根据栓子的大小及部位,肺动脉血流阻塞的范围,以及肺组织缺血程度而出现的症状差异极大,从无临床症状直至突然死亡[1]。大栓子:急性肺栓塞,如栓子大、肺动脉阻塞,随着右心损害而出现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病人主诉紧靠胸骨区突然疼痛,出现青紫,极度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出汗及晕厥。体征有:血压极低、发热、呼吸急促、肺部听诊:出现哕音,心动过速、奔马律、EKG有明显的轴右偏改变。

1.2 方法.抗凝治疗:(1)应用肝素,初次剂量为40 ~ 60mg加500ml液体持续静滴,继以8 ~ 12mg /h静脉滴注。在用药过程中,用试管法测凝血时间,延长至25 ~ 30min( 2 ~ 3倍于正常值 )。肝素治疗时间一般为7 ~ 10d,保证血栓形成已停止,机化的血栓已经坚固地黏附在血管壁上。有肝、肾疾病的病人对肝素敏感如超过剂量,出血危险性增大。如出现不严重的出血,可停止肝素输入12 ~ 24h,出血严重或出血不止应立即静注硫酸鱼精蛋白进行急救,使肝素失活( 1mg鱼精蛋白可中和循环中肝素100U )。(2)急性血栓形成通过肝素稳定后,可改口服抗凝药,常用华法林。华法林系缓效抗凝药,要在48 ~ 72h后才起作用,因此要有3~5d与肝素重叠用药期。日剂量15mg,以后通过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调整剂量,使凝血酶原时间1.5~2倍于对照组。口服抗凝药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但至少需持续6周,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所有体征都消失后停药[2]。链激酶剂量:50万U溶于l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静滴,30min左右滴完,继之80万u 溶于 250ml液体中,4h滴完( 20万U/b ),之后再用80万U溶于500ml液体,8h滴完( 即10万U/h ),此后保持10万U /h水平,24h不间断,直到血栓溶解( 如双下肢周径差别消失表示持续血栓溶解 )或病情不发展为止。深层静脉血栓形成一般用药3d左右,最多5~6d。维持量中亦可加入地塞米松2.5mg。

1.3 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所有采集数据计量资料均用t检验,数据间资料用卡方检验(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p

2 结果

经治疗后22例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比分析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胸骨区疼痛、足底部压痛的评估,评估分值满分50分,评估计划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值低于25分表示评估正常,治疗前患者胸骨区疼痛的评估分为37.75-4.55,治疗后患者的胸骨区疼痛评估分为24.45-2.35,治疗后患者的胸骨区疼痛评估分明显低于药物治疗前,p

3 讨论

妊娠期大多数凝血因子均有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尤其在妊娠晚期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非孕期增加50%,孕末期可高达4~5g/L;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均有所缩短。妊娠期血液中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增多,致使血管内红细胞聚集倾向提高。上述两种妊娠期的生理性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3]。

目前临床妊娠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既是抗凝治疗,通过药物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研究的22例患者的病例均抗凝治疗方法,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主要研究了22例患者的治疗资料,通过本文研究显示,经药物治疗后22例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比分析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胸骨区疼痛、足底部压痛的评估,治疗后患者的胸骨区疼痛评估分明显低于药物治疗前,p

参考文献

[1] 张智虹 .简析妊娠合并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的诊疗 .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26: 133-133.

篇7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8例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损伤的特点和诊断与治疗。结果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48例均无漏诊、漏治。结论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要早期诊断、正确处理,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交通迅速发展,交通、工作等意外事故导致的创伤患者逐年增多。肢体损伤约占创伤总数2/3,其中骨折最为多见,易被发现能诊治及时。但骨折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一方面使肢体创伤的治疗问题复杂化,另一方面由于明显的骨性畸形容易吸引医生的全部注意力,有可能遗漏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尤其是主要大动脉损伤的漏诊、漏治,将会丧失成功修复的宝贵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同时在肢体骨折的处理过程中,还有可能继发引起血管、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本院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因创伤致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48例,经过及时诊断、妥善处理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36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3∶1,年龄10~56岁,平均38岁;车祸伤29例,机器致伤6例,刀砍伤5例,压、砸伤8例;骨折与血管损伤部位:前臂双骨折伴尺桡动脉伤8例,前臂双骨折伴尺动脉伤6例,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伤6例,股骨下段骨折伴股动脉伤5例,胫腓骨上段双骨折伴腘动脉伤14例,胫腓骨双骨折伴胫前后动脉伤4例;合并神经损伤11例,其中胫神经损伤7例,正中神经损伤4例,失血性休克6例;伤后6h内手术27例,6~12h内手术16例,12h以后手术5例。

1.2手术情况与结果对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骨折全部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血管缺损在3cm以内,通过断端游离、临近关节屈曲(<45°)后直接吻合32例,缺损在3cm以上16例,经断端游离后行血管吻合(临近关节屈曲<45°)仍有张力取大隐静脉移植3例,人造血管3例,5例屈曲临近关节>45°且<60°吻合。

2结果

术中行骨筋膜切开减压12例,无1例死亡;术中血管吻合通畅率100%,随诊43例,35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8例伴有神经损伤者,12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正常6例,2例肌萎缩,6例肢体坏死截肢。

3讨论

3.1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的诊断肢体受到外伤可以造成骨折,也可以造成血管、神经损伤,血管、神经损伤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必须及早做出诊断[1]。对四肢损伤的患者都应警惕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的可能,结合患者受伤情况,查体、x射线检查,能初步诊断血管、神经损伤,大多数严重的四肢主要血管、神经损伤患肢均可出现肢端缺血、伤处张力性或搏动性血肿、伤动性大出血,典型的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皮温下降、皮肤苍白、感觉麻木、肢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局部肿胀、毛细血管充盈、针刺肢端时无活跃出血。物理检查阴性不能排除血管损伤,但物理诊断有较高准确性。对无肢体伤残或截肢,除常用的物理检查外[1],可用动脉造影、Doppleu动脉压指测定[5]、B超、CT和NRI等影像学检查技术进一步诊断。但是,在一些不典型的闭合性损伤病例中,肢体检查时动脉搏动存在,其他症状不存在或不典型,也不排除动脉损伤的可能性,动脉搏动也可能是侧支循环或者是动脉不全断裂动传递过去的,这样并不能满足肢体血供需要,最终可引起肢体慢性缺血和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坏死截肢。还有一种情况是血管内膜受到严重损伤,早期仍保持血流通畅,肢体并不表现出缺血的症状和体征,以后逐渐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至于血栓形成时间则不好预测,一般伤后6h出现栓塞为亚急性血栓形成,12h以后慢性血栓形成。这种病例诊断比较困难,必须仔细检查,严密观察,对高度怀疑的病例应及早积极手术探查,以免延误时机。

3.2肢体创伤的处理原则肢体创伤的处理原则可以概括为抢救生命、保存肢体、控制感染、恢复功能。处理时要明确:①外科医生在首次接诊、处理任何大肢体骨折或关节脱位时,必须意识到有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可能性;②因大动脉损伤漏诊而延误的时间是灾难性的,尤其是下肢股动脉,动脉等的损伤,其结果是截肢,甚至死亡;而神经损伤的误诊尚有挽救的机会;③首先对大动脉损伤进行急诊的决定性治疗。

3.3重建骨连续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可靠的骨折固定,为修复血管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为缩短肢体缺血时间,对骨折应行简单有效的内固定。若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可争取时间首先修复血管重建循环,而后固定骨折,此时应注意保护修复之血管,避免过度牵拉和挤压。笔者根据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污染程度以及骨折情况,选择适当的骨折固定方法。螺钉钢板内固定操作复杂、创伤较大,对合并软组织损伤和污染较重者应慎用;髓内针是简单可靠的骨折固定方法;对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和创口污染较重者,外固定架是一种较理想的骨折固定方法;对骨牵引者应严格控制牵引重量,以防血管受到牵拉。

3.4合并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对合并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和休克者,应积极抢救。只要情况允许,尽早修复血管。另外,神经功能的恢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肢体功能,故应重视神经损伤的修复。对肢体肿胀明显、缺血时间长的病例,应酌情行深筋膜切开术,以防筋膜间区综合征的发生。一旦四肢主要动脉损伤,损伤平面以远肢体即刻或延迟发生缺血,导致缺血性肌萎缩;深筋膜切开是处理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2]。切开减压能减轻由于挫伤、缺氧等造成的肢体肿胀,解除对血管的压迫,保证血管修复后的通畅。四肢主要血管损伤如股动脉、腘动脉、肱动脉等受伤时间>6h,局部挫伤严重的病例,在血管修复后进行肢体选段筋膜减压,能避免因肿胀所致的血管受压及术后肌挛缩。通常认为4~6h为缺血安全期,由于血管损伤后到入院因种种原因被延误,加上修复血管需要一定时间,循环建立后,必然会出现缺血再灌注损害,受伤肢体所处的环境湿度、小腿软组织损伤的性质及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因此彻底减压是防止小腿缺血性肌挛缩和肢体坏死的关键[3]。应用网状小切口筋膜减压既能有效减张,术后切口也不用植皮[4],本组14例腘动脉损伤,受伤到吻合后通血时间>6h,其中11例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后未出现肢体坏死,取得了明显效果。

3.5及时手术、正确救治,是血管损伤修复、肢体成活的保证

及时手术,手术坚持“生命第一,肢体第二”的原则,术后加强抗感染、抗栓塞、抗痉挛等治疗,对合并骨折的血管损伤,有效的内固定可恢复骨骼支架结构,提供稳定的血管吻合环境。多数文献提及先固定骨折后处理血管,并主张将骨折端缩短一定长度,使血管吻合无张力[6]。两者谁先处理应视受伤时间长短和骨折后的全身情况而定。若受伤时间不长则应争取先固定骨折后修复血管;若受伤时间已超过6h,应先修复血管,重建血运后再选择骨折固定方法,一般不轻易缩短骨折端。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临床并不罕见,及早确诊、及时手术治疗是治愈患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鹏,彭学良,刘晋才.四肢血管创伤的治疗进展.创伤外科杂志,2002,4(1):62-64.

2黄耀添,马平,候黎升.火器性四肢动脉伤.中华外伤科杂志,1997,17:110-111.

3董有海,孙仁艳,何明武,等.股静脉和(或)股动脉的诊断和治疗.贵阳医学院报,1998,17(2):88-99.

4邱雪立,蔡植英,林本丹,等.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21例.中华创伤杂志,2000,2(2):125.

篇8

关键词: 四肢骨折;血管神经损伤;合并症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交通迅速发展,交通、工作等意外事故导致的创伤患者逐年增多。肢体损伤约占创伤总数2/3,其中骨折最为多见,易被发现能诊治及时。但骨折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一方面使肢体创伤的治疗问题复杂化,另一方面由于明显的骨性畸形容易吸引医生的全部注意力,有可能遗漏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尤其是主要大动脉损伤的漏诊、漏治,将会丧失成功修复的宝贵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同时在肢体骨折的处理过程中,还有可能继发引起血管、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本院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因创伤致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48例,经过及时诊断、妥善处理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中男36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3∶1,年龄10~56岁,平均38岁;车祸伤29例,机器致伤6例,刀砍伤5例,压、砸伤8例;骨折与血管损伤部位:前臂双骨折伴尺桡动脉伤8例,前臂双骨折伴尺动脉伤6例,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伤6例,股骨下段骨折伴股动脉伤5例,胫腓骨上段双骨折伴腘动脉伤14例,胫腓骨双骨折伴胫前后动脉伤4例;合并神经损伤11例,其中胫神经损伤7例,正中神经损伤4例,失血性休克6例;伤后6 h内手术27例,6~12 h内手术16例,12 h以后手术5例。 

1.2 手术情况与结果 对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骨折全部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内固定,血管缺损在3 cm以内,通过断端游离、临近关节屈曲(<45°)后直接吻合32例,缺损在3 cm以上16例,经断端游离后行血管吻合(临近关节屈曲<45°)仍有张力取大隐静脉移植3例,人造血管3例,5例屈曲临近关节>45°且<60°吻合。 

 

2 结果 

 

术中行骨筋膜切开减压12例,无1例死亡;术中血管吻合通畅率100%,随诊43例,35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8例伴有神经损伤者,12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正常6例,2例肌萎缩,6例肢体坏死截肢。 

 

3 讨论 

 

3.1 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的诊断 肢体受到外伤可以造成骨折,也可以造成血管、神经损伤,血管、神经损伤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必须及早做出诊断[1]。对四肢损伤的患者都应警惕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的可能,结合患者受伤情况,查体、x射线检查,能初步诊断血管、神经损伤,大多数严重的四肢主要血管、神经损伤患肢均可出现肢端缺血、伤处张力性或搏动性血肿、伤动性大出血,典型的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皮温下降、皮肤苍白、感觉麻木、肢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局部肿胀、毛细血管充盈、针刺肢端时无活跃出血。物理检查阴性不能排除血管损伤,但物理诊断有较高准确性。对无肢体伤残或截肢,除常用的物理检查外[1],可用动脉造影、Doppleu动脉压指测定[5]、B超、CT和NRI等影像学检查技术进一步诊断。但是,在一些不典型的闭合性损伤病例中,肢体检查时动脉搏动存在,其他症状不存在或不典型,也不排除动脉损伤的可能性,动脉搏动也可能是侧支循环或者是动脉不全断裂动传递过去的,这样并不能满足肢体血供需要,最终可引起肢体慢性缺血和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坏死截肢。还有一种情况是血管内膜受到严重损伤,早期仍保持血流通畅,肢体并不表现出缺血的症状和体征,以后逐渐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至于血栓形成时间则不好预测,一般伤后6 h出现栓塞为亚急性血栓形成,12 h以后慢性血栓形成。这种病例诊断比较困难,必须仔细检查,严密观察,对高度怀疑的病例应及早积极手术探查,以免延误时机。

3.2 肢体创伤的处理原则 肢体创伤的处理原则可以概括为抢救生命、保存肢体、控制感染、恢复功能。处理时要明确:①外科医生在首次接诊、处理任何大肢体骨折或关节脱位时,必须意识到有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可能性;②因大动脉损伤漏诊而延误的时间是灾难性的,尤其是下肢股动脉,动脉等的损伤,其结果是截肢,甚至死亡;而神经损伤的误诊尚有挽救的机会;③首先对大动脉损伤进行急诊的决定性治疗。 

3.3 重建骨连续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可靠的骨折固定,为修复血管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为缩短肢体缺血时间,对骨折应行简单有效的内固定。若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可争取时间首先修复血管重建循环,而后固定骨折,此时应注意保护修复之血管,避免过度牵拉和挤压。笔者根据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污染程度以及骨折情况,选择适当的骨折固定方法。螺钉钢板内固定操作复杂、创伤较大,对合并软组织损伤和污染较重者应慎用;髓内针是简单可靠的骨折固定方法;对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和创口污染较重者,外固定架是一种较理想的骨折固定方法;对骨牵引者应严格控制牵引重量,以防血管受到牵拉。

3.4 合并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对合并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和休克者,应积极抢救。只要情况允许,尽早修复血管。另外,神经功能的恢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肢体功能,故应重视神经损伤的修复。对肢体肿胀明显、缺血时间长的病例,应酌情行深筋膜切开术,以防筋膜间区综合征的发生。一旦四肢主要动脉损伤,损伤平面以远肢体即刻或延迟发生缺血,导致缺血性肌萎缩;深筋膜切开是处理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2]。切开减压能减轻由于挫伤、缺氧等造成的肢体肿胀,解除对血管的压迫,保证血管修复后的通畅。四肢主要血管损伤如股动脉、腘动脉、肱动脉等受伤时间>6 h,局部挫伤严重的病例,在血管修复后进行肢体选段筋膜减压,能避免因肿胀所致的血管受压及术后肌挛缩。通常认为4~6 h为缺血安全期,由于血管损伤后到入院因种种原因被延误,加上修复血管需要一定时间,循环建立后,必然会出现缺血再灌注损害,受伤肢体所处的环境湿度、小腿软组织损伤的性质及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因此彻底减压是防止小腿缺血性肌挛缩和肢体坏死的关键[3]。应用网状小切口筋膜减压既能有效减张,术后切口也不用植皮[4],本组14例腘动脉损伤,受伤到吻合后通血时间>6 h,其中11例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后未出现肢体坏死,取得了明显效果。 

篇9

[关键词]颈夹脊穴;复方当归注射液;颈神经根阻滞;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3-93-03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c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由多种因素(包括骨源性、盘源性、颈关节的位移、化学源性)压迫颈神经根而导致的颈部和上肢疼痛、功能活动限制的疾病。占颈椎病总数的60%以上,是发病率最高的颈椎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肩臂疼痛,并伴有颈项神经串痛针刺样或过电勇橥锤校一般会向肢体的远端部位延伸,使颈部的活动受限,上肢感觉沉重无力,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选择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采用颈夹脊穴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入选患者表现为一侧或双上肢胀痛,手指有麻木感,或伴有颈部不适,活动限制;在病变颈椎横突处有压痛感,多数为c5-7;多数患者正侧位片颈椎退变,如生理曲度消失,反弓、僵直,椎体增生,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等,部分患者出现颈椎CT膨出或突出显示。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45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9~65岁,平均(43.7±4.2)岁,病程21d~16年,平均(1.9±0.7)年;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0~67岁,平均(45.2±4.9)岁,病程28d~17年,平均(2.2±0.9)年。本研究均征得患者同意,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颈神经根阻滞治疗,具体为:在治疗室内,患者坐位低头,按照实际症状、体征及x线片确定颈椎病变处神经根位置,一般把颈椎横突位置作为颈脊神经的体表标志;选用利多卡因(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H20065388)2.5mL、曲安奈德(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53021604)20mg、维生素B2(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51021703)0.5rag及0.9%的NaCl溶液共20mL作为常规用药,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中颈神经根阻滞术的方法进行神经根注射治疗。治疗1次/周,3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当归注射液(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Z31020419)穴位注射治疗,具体为:选用复方当归注射液2mL,将其稀释至10mL,按照实际病症取夹脊穴,在每个穴位注射3mL,总注射量在10mL以内,并且穴位注射联合神经根阻滞的总药量应不超过20mL。患者在研究期间适当休息,不进行针灸、理疗等治疗方式,也不接受全身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物(包括外用药)的治疗。

1.3疗效评价

(1)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周、3个月采用疼痛VAS评分判断自身的疼痛程度,无痛是0分,最大疼痛是10分,根据分值把等级分为优(0-1分,基本症状消失)、良(2~4分,大部分症状消失)、差(5~7分,症状有所减轻)、无效(8~10分,症状基本无变化)。(2)使用改良Maenab疗效评价标准判定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状况,分为优(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有轻微症状,活动略微受限,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可(症状改善,活动受限)、差(症状无变化或加重)。(3)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外周血中的CGRP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在表1中,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周、3个月的VAS评分逐渐下降,表明患者的疼痛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GRP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CG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10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达拉奉;血栓通注射液;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059-0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it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是以神经远端病变、神经纤维丧失、阶段性脱髓鞘为主要改变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1]。临床症状以对称性肢体疼痛、电击样感、蚁行感、麻木和感觉减退为主要特征,可累及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DPN发病率高达60%~90%,是DN的代谢障碍导致的周围神经损害,然而其发生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3]。临床上多采用活血化瘀及营养神经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本研究对DPN患者20例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DPN患者60例,病例入选标准:(1)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四肢末梢感觉异常或双下肢麻木、疼痛及感觉障碍,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运动神经病变,并排除严重肝肾损害、高血压、脑出血等所致神经病变;(3)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障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1.2 方法

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饮食控制、适量运动治疗及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泵或每日4次注射),保持血压稳定,依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至血糖尽量达标(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在血糖稳定7 d后3组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30 mg及血栓通5 mL分别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滴,1次/d;对照A组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滴,1次/d。对照B组用血栓通注射液5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滴,1次/d。3组均连用2周。依达拉奉及血栓通初始剂量为目前临床常用剂量,研究过程中可根据情况经实验组成员讨论后在不影响可比性的情况下调整药物剂量。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尿常规、心电图的变化;肌电图检查治疗前后腓总神经及尺神经的MCV、SCV及主观神经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症状主要包括四肢感觉异常、发凉、麻木、疼痛如刀割,分为正常(3分)、轻度(2分)、中度(1分)、重度(0分);体征包括桡骨膜反射、膝踝反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分为正常(3分)、减弱(2分)、消失(1分)。记录变态反应、出血、胸闷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1)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好转,腱反射显著好转或恢复,MCV、SCV较前增加2 m/s以上或恢复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深浅感觉、腱反射有好转,MCV、SCV 较前稍有增加;(3)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深浅感觉、腱反射无变化,MCV、SCV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A组为70.00%,对照B组为70.00%,观察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3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 < 0.05),观察组治疗后MCV和SCV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A、B组(均P < 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心电图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糖、血脂、HbA1c、血常规、尿常规等均未见异常改变。

3 讨论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主要特征是肢体远端感觉、运动和营养障碍,发病率可达60%~90%[4]。DPN通常是一个隐匿、渐进的过程,出现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循环障碍,诱发血栓形成,直接导致周围神经低氧。以肢体疼痛麻木、感觉障碍为突出特点,最终导致足部溃疡、感染、坏疽、肌无力、截肢甚至瘫痪,患者将造成极大的痛苦,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5-6]。如果能早期发现 并能正确确诊DPN,进行科学合理治疗,就能够减慢或停止其病情进展甚至逆转,避免发生足部溃疡、感染、坏疽、肌无力、截肢甚至瘫痪等严重后果。所以,DPN 的早期正确诊断和积极科学合理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7]。

依达拉奉是由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组成,第一个作用机制明确的脑保护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白细胞三烯的生成,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塞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对抗OFR与铁离子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活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减轻组织缺血及损伤,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延迟神经细胞死亡、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改善神经缺氧,改善微循环尤改善神经传导,从而减轻神经功能障碍[8]。血栓通注射液主要从五加科植物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皂苷(PNS),实验及临床证实其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调节血糖、抑制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前炎因子增多、调脂、镇痛、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9-10]。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A组为70.00%,对照B组为70.00%,观察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MCV和SCV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 < 0.05),观察组治疗后MCV和SCV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A、B组(均P < 0.05)。所以,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注射液不但能提高DPN的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可靠,有效缓解其他症状,具有明显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恰,宋晓华,刘金艳,等. а-硫辛酸联合甲钻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8):86-87.

[2] 吕菊英. 血栓通注射液与东莨菪碱注射液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186-187.

[3] 段炜,孙鹃,杨爱华,等.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5):380-381.

[4] 王金树,卢爱萍. 糖尿病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2006,7(10):46-48.

[5] Steven MJ,Feldman EL.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uropathy[M]. Volumes A. Clinical management of diabetic neuropathy. Totowa(NJ):Humana Press,1998:13-48.

[6] 史玉泉,周孝达. 实用神经病学[M]. 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77-1383.

[7] 潘瑞福,林智. 应重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6):429-432.

[8] Tanakam M. 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file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bger edaravone a neuroprotedtice agent[J]. Nippon Yakurigaku Zasshi,2002,119:301-303.

[9] 裴有福.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J]. 中医临床研究,2010,2(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