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3-28 16:3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素养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挖掘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活动。文质兼类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的育人因素得天独厚,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建立起人与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耐力韧性的好素材:宋濂在“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情况下“负箧拽屣”于“深山巨谷”中拜师求学,终得苦尽甘来,有所成就;文天祥在威逼利诱面前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矢志不渝,闻一多的“前脚迈出去,就没有打算再退回来”的慷慨激昂;鲁迅先生漂洋过海,备尝艰辛的“救治国人思想病苦”的赤胆忠心……这些,对于今天缺乏韧性,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经不起磨难的青少年是再好不过的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学会坚强,勇敢地面对压力和挫折,乐观自信,奋力进取,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为其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在潮头浪尖的弄潮中蓄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愈挫弥坚的斗志。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
三、转换多种“角色”,做到既“渊”又“博”。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培养;文学素养;策略
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注重开发学生语文潜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帮助学生在和谐、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对语文知识内涵进行深入探索,有效彰显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价值与内涵,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渗透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培养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全面增强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成效,助力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要点与重点,强化语文实践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学科探究过程中掌握文学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
1.有利于理解作品背景。初中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多点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课程学习兴趣与动力,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引导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增强实践探究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字阅读、内容感知、语言推敲等过程,获取文本创作的背景素材,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感知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成效,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产生共鸣,提升初中生对文本创作时代性的感知能力,更好地诠释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对于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成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更为清晰、透彻地了解,有效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2.有利于深入角色欣赏。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剖析,帮助学生从角色欣赏的角度分析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与主线,充分开展文字推敲与应用活动,让学生在作者对主人公的阐述过程中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与主题,帮助学生充分培养学科思维,强化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与应用成效,为学生高质量、全面性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分散着多种题材的文本内容,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内容。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增强学生阅读文本以及对人物角色的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凸显语文阅读文学性价值。3.有利于实现创新目标。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有效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桎梏,积极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为学生多元化,高效性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模式下,逐步提升对文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流程与方式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彰显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1.学生对文学素养培养重视不足。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观察,分析出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对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性不足,不能认识到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难以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滞后性,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另外,学生受到信息时代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受到信息化终端设备的影响,不能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浮皮潦草,难以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探索学习活动,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中学生处在情感、性格、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思想意识较为活跃,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坚定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信念,就会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导致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文学素养培养以外的学习活动中,不利于学生增强文学素养,培养专注力,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降低。2.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多元性、多样性,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使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科学开展文学素养培养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学习动力,彰显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不足,难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使得学生整体学习技能降低。与此同时,文学素养培养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认知过渡的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要点与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竞争力,为学生高质量、多元化发展提供助力。初中生长期处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全面拓展文学思维、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学内涵,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成效,导致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降低的问题。3.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学生思想。教师在开展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中,要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有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方法和方案,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逐步拓展文学思想培养成效,使得学生的实践学习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科学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发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制约,导致教师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束手束脚,不能以全面性、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不足,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思维受到禁锢,不能彰显语文教学中公开化、创新性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中过于形式化,难以激发学生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动力,从而大大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建立文学素养意识。语文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有效制定出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案,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中强化认知提升能力,积极开展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活动,为学生扎实掌握知识要点与重点作好铺垫,全面增强学生实践学习综合能力,为学生深入掌握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与路径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过程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拓展意识,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借助情境的烘托,提升自身质疑能力,强化学生探索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五柳先生传》这篇古文学习时,教师要借助问题情境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对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兴趣,让学生对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这一主题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帮助学生解答作为一名有才华、有能力的古代著名诗人,对当时社会有哪些不满情绪;如何应用诗人的身份来替世人找寻公道。并且通过归隐田居的生活态度表露出作者不为功名利禄所折腰的高尚态度,以独特的视角与思想感受作者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的内涵,全面提升初中生对课文内容的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在深入解读阅读文本中,有效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人的崇高敬意,增强初中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促使语文教学活动得到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文学素养认知。语文学科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文精神培养过程带动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从人文精神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的文学精神给养得到有效供给,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知识内涵,全面培养学科思维,更全面、更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新颖的素材文本,值得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推敲与挖掘,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文本作品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认知,找寻文本主旨思想,以精致、系统、全面的认知意识拓展学生实践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中培养人文精神,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兴趣,让学生在感受浓浓的父爱亲情的背景下,提升自身学习技能,有效培养文学素养,使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得到拓展,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技能。在《背影》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领会父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学习作者对人物刻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感恩与理解父母,增强自身对亲情的重视程度,在《背影》中通过对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作者四次流下泪水语句的分析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意,表现出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牵挂。在这样的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作者创作思路的理解,促使学生跟随作者的写作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共情意识,积极开展文学知识积累活动,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认知能力,拓展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增强初中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3.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培养良好创新精神。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文学素养培养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文本写作、口语交际、语文测试等学习环节产生浓厚兴趣,以文学的角度感受语文知识的形态,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总结与推敲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竞争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实践学习特点,高质量、全面性展开语文系统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内容展开探索讨论,逐步更新语文学习架构与内涵,更全面、更权威地进行阅读文本角色赏析活动,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进行探索学习,逐步增强对文本创作的作者熟悉程度,进而跟随作者情感创作脉络,加深自身文学素养培养成效,掌握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竞争力。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通过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开启文学探索之旅。在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文学世界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能力,进而全面、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综合性发展作好铺垫工作。教师运用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有尾巴作为导入内容,衍生出人类没有尾巴这一客观事实,让学生对尾巴作用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以换位的角度想象人类拥有尾巴后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优势与劣势,在深入探究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主题后,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在丰富且多元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架构与主线,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锻炼辨别是非、明理识体的能力,全面增强学生语文学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益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任务发生了改变,教师要结合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拓展过程,提高学生语文文学艺术水平,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语文学科的本质与内涵,增强学生文学理解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文学素养为目标,运用新颖、奇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综合能力,为学生逐步开展创新性学习过程作好铺垫,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彰显语文文学素养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碧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吴冬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20(10):65-66.
[3]朱雪莉.激活名著阅读品味经典魅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初探[J].家长,2021(08):123-124.
[4]张丽芬.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及其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3):125-126.
[5]符陈换.课本剧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的运用———演名著引领学生读名著[J].课外语文,2021(31):119-121.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解决办法
引言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教师自身教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升学率考核评比等因素的限制,加之很多学校不能从实践以及理论层面上真正的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只是凭借教师自己所片面理解的素质教育来教育学生,使得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具体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为基本内容,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1.1初中语文教学的内涵。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的语文教学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六年小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汉字、句型等方面的知识,而初中的语文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学习与知识的掌握,注重的是语文综合全面的学习[1]。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科基础的巩固者,更是学科理论知识拔高的构建者。而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不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更多是转变被动学习的知识接收方式,在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教学的同时,学会独立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提高思维的活跃能力,培养合作创新精神。
1.2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综合性的教育方针,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祖国建设发挥更有力的作用[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坚持“三个面向”,还需要受教育者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在学习与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奋斗。
2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2.1教育教学模式老旧。
“填鸭式”教学只会让学生更加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而教师也会因为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的黯淡反馈而使其下一步的教学难度加大,由此恶性循环。然而,这种“填鸭式”教学带来的后果是,在短时间内的考试中学生确实会取得相对良好的成绩。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之前没有理解只是死记硬背过的知识点很快就会被遗忘。通过调查结果现实,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并表示自己很难真正理解知识点的真正意义。这种单纯的将知识结论告诉学生,并要求他们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是现阶段很多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通病。
2.2忽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被动的跟随老师的思维而去学习,这使得原有的学生狗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概括知识点,然后学生记忆知识点为教学的主线,在此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任何提问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长时间被忽视,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对理解知识的兴趣,降低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能力,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2.3教材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节。
时代的进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并不是指删减优秀的文章内容,大篇幅的加入现代内容,而是改变传统的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而强行加入的大部分中外名著选读。这部分内容虽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却与现在时展的趋势不能相互融合,这使得学生长久的生活在文学作品中而与现代社会脱节,不利于学生的思想跟随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措施
3.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打破过去的“一言堂”课堂教学,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更好融合的必由之路。要丰富教学方法,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不要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3]。倡导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将语文知识与现代化相结合,自由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学校和老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学生与教师共用讲学案,老师使用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来设计,充分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的联系。
3.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整个授课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过去“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指导者”,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发散性思维”学习。一方面要倡导“无讲台”,即打破焦点,打破中心,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而成为多焦点、多中心,成为不断变化多的焦点和中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另一要倡导破除“三面黑板”的观点,即剥夺教师的黑板霸权,为学生活动提供广阔的舞台,锻炼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要勇于在课堂提出自己的问题团体与见解。日本著名教育家麻山吉优夫曾说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所无法替代的,一旦出现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现象,这就表明其教学成果必然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也只有让课堂主体回归学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3完善教材基本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设置方面,删除部分名人名著选读,添加一定比例的能够体现现代化发展内容趋势的文章题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适量的时尚短文,以此满足初中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语文教学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距离,避免语文教学与现代社会脱节。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学习的现实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依旧存在存在问题,将素质教育合理的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仍然需要改进,要通过更多的理论实践与磨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融,而这个过程则离不开学校以及语文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创新与努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初中语文教学会向素质教育不断地迈出坚定地步伐。
参考文献
[1]崔百灵.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2:96-98.
篇4
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赵福楼老师认为它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具体来说,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在此,“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第一次被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甚至被视为是“奠定语文素养的认知基础”,其地位不容小觑。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然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着力点,是助推语文课改的新引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内核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据刘会芹老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愿景》所述,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等六个方面。所以,践行“思维发展与提升”这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关键在于将这六个方面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需要将培育学生思维品质的理念渗透在语文的各类文本教学实践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阅读教学改革依然难见突破,我们就可以尝试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寻找到文言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思维的深刻性:对章法逻辑进行擘肌分理
深刻性是诸多思维品质的基础。在文言文教学中,培育思维的深刻性,是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各项目标的重心所在。它主要体现在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的深度上,对文章思想主题和艺术价值的纵深开掘上,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去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提炼概括,去粗取精。韩愈主张:“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在文言文教学中该怎样“提要”“钩玄”呢?教师在弄清文本前后联系和把握中心的前提下,要积极引导学生提纲挈领,理清结构,了解文章的内容梗概。像《鸿门宴》,我们需要从大篇幅的文本容量中去进行概括浓缩,重点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大致脉络,并通过这些情节脉络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高屋建瓴,全面认知。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章法逻辑,使学生能够领略作者的苦心孤诣,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胸境。特别是某些问题,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紧抓要点,而又不偏颇不拘泥。如通过《游褒禅山记》的学习,我们要明白古代某些游记散文“即事明理”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它们通常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运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说理。
二、思维的灵活性:对文言知识进行延伸迁移
思维的灵活性,又称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思维是指“母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移作用。”思维的灵活性(即思维的发散性)的实质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孔子所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思维的灵活性,体现的是一种知识迁移能力。作为历时久远的文本,文言文教学必须要注重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1.相似类比,知识迁移。学习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旧有知识掌握的如何,直接影响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学习理解新知识,必须要牢固掌握旧知,并能随时加以温习、唤醒,从而有助于接收新知识,形成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就某个知识点进行迁移运用,例如对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的“何择”的含义,朱熹的《孟子集注》、郭锡良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均将其解释为“区别(不同)”,这显然是不准确的。从“何”字的本义和引申过程、以及本句的语法特点来看,将“何择”解释为“选择什么”更为恰当,这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而今安在哉”和“而又何羡乎”这种宾语前置的句式完全一致。
2.综合思考,总结归纳。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对相关文言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要提醒学生不断去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点,积极构建文言文的知识网络。如对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再如对文言文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进行总结,如下表:
高中部分文言文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表1)
三、思维的独创性:对文言知识进行创新理解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指独立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创造性决定了在思维过程中必须勇于“怀疑”。只有勇于“怀疑”,才能有所发现。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语文学科;素养;提升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除了面临考试的压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的,而语文素养又是人文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纵观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形势却不容乐观,先天不足的语文教学环境,加上教学模式和理念的落后,同时教材使用也相对滞后,而且学生家长素质普遍偏低,不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一系列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学问题长期存在,因而语文素养的提升难度很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努力: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榜样的力量是必须的,很多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乃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要想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之余,要加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在教学内外,要用语文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语文。例如,教师要注意在平时的言行中,注意讲普通话,并且文明自己的行为,做学生的良好榜样。另外,教师还应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多地了解文学知识和市面语文类畅销书,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古典故事的趣味性,近年来,古典宫廷小说、电视剧尤其是穿越剧的盛行正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能够产生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语文和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古典文学和历史知识的讲解,这样会引起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加强古典知识的背诵和强化,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古诗词和古文经典的背诵,例如《弟子规》等。当然,单纯意义上的背诵,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倦情绪,但是如果在背诵中教师可以将背诵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再将背诵作为比赛,让学生在竞争和故事中背经典,这样一来,传统经典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教师要强化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在日常教学过程和测验中,要注意基本技能知识的普及和介绍。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注重将学生的听、说、读、写相结合,并且充分利用好早读,加强学生的背诵能力。另外,在农村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就是学生说的能力,其实,语言表达也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堂中要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加强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当然,基础知识的练习同样不能放松,对于基础知识的加强和巩固来说,除了在课堂上的讲解之外,就是及时地练习巩固,让学生能够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对于学生背诵的知识也要有个检验的方法,每个人都是有遗忘周期的,定期测验和回顾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作文一直是语文学习的检测者,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写作并不难,只是我手写我心的一个过程,将身边的点滴记录下来,让记忆变得生动的一种途径,记录欢乐可以让欢乐持久、记录悲伤可以让悲伤消散。在作文的写作和讲解中,要多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其实就在身边,语文也是如此。比如,写一件难忘的事,其实不需要非得在大雪纷飞的路上摔倒,好心人帮助了我,也不需要写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老师补课。每个人的记忆里总会有一件事让你难忘,可以是犯错了和父母小小的争执,也可以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和朋友的误会,甚至可以是某天放学的路上看见的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只有这些身边的小事和细节里的关心、爱才能写出真正的感情和难忘。
五、语文教学应该是灵活的、丰富多彩的
生长在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更是灵动万分的,如何加强语文教学,让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灵动中提升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历程。但是,我相信只要教师愿意思考、愿意关注,那么这段路程将会变得缤纷多彩。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8-01.
[2]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05.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浅析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题,也是新课改所强调的中心思想。而素质教育的提高,与语文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所以,语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初中的语文教学,正是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成长阶段,对日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初中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如何正确的建立一套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来适应时代的需求,在真正意义上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摆在初中语文教育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下文将从实际出发,切实的为教育者们提出一套可行的方案,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一、进行科学的语文素质教育
采取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能使教学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首先的一点,对不同的课文,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有很多文章中运用到了拟人的手法,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讨论这个手法的运用到底好不好,到底合不合理,然后根据学生的举手发言,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引导,那么学生在讨论中,在提问中,会不知不觉的对文学素养进行养成和提高,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够运用类似的手法来进行表述,而且还对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样的,对于类似的也用到了拟人手法的文章,也可以先让学生们将文章中的拟人手法换掉,换成平常的表述方式,让学生品会其中的差别,品会文章的表达有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也能够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对素质品质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另外一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相同的,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能力已经比较的强,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提问和讨论,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多提问,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这样才能很好的培养素质品质。
二、夯实语文基础知识
不论对于什么学科来讲,基础知识都是最为重要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巩固。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基础知识显得更加的重要,语文的基础知识,是文学表达的基础,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素质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如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扎实和巩固呢?首先,要分阶段,分步骤的教学,在讲授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要定期的对原先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注重单元的总结,在学完每一单元的时候,要进行单元测试。其次,对相关的知识点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在课堂上要学生自主的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探索,并总结出来,对各项语文常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则发挥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的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别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之间的区别,进行比较,让学生不易混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加的明确。通过上述的三个主要步骤,可以夯实语文基础知识,这不仅对学生文学素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对于素质教育,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三、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者们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语文的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都进行培养,而且,这四个方面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如何把握好教学方向,是其中的关键点。
篇7
高职院校把古代文学列为选修课程之一,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培养人文素养和梳理价值观念的重要课程。在高职院校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备课,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淋漓尽致地讲解给学生,挖掘教材内的精髓让学生充分吸收。学生也要把这些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联系到社会生活实践中来,结合教师的授课内容,深入的感触古代文学中的思想精华。以下是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二、改善教学方式、丰富教材内涵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善教学方式,化传统的一言堂为百家讲堂。根据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普遍要求,采取因材施教、 因课制宜的教育理念。需要让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程的学习内容与目的,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与时俱进的生活文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带学生们发觉学习古代文学的乐趣,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掌握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理解学习古代文学的意义。人们可以定期规定学习任务,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小组查阅资料、制作PPT的形式来讲授同学知识,教师对学生没有讲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总结,这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式,教师还丰富了教材的内涵。
三、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开展活动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的热情不是那么高,对文学典籍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比较差,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不够生动新颖,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来调动课堂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方式的课堂或许更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在多元化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学到更多的古代文学知识,在无形中受到文学氛围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联系生活实际,问学生一些关于朋友、友情之类的话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能了解学生,也加深了其他学生对朋友、对友情的认识。这些看似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还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体现出学生们多元的思想内涵。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稍作补充或订正,教导学生们与朋友要友好相处,珍视与朋友间宝贵的情谊。
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鉴读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有旺盛的学习热情是学到知识的一个前提,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培养学生的鉴读习惯。这些都需要学生在上好古代文学课程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兴趣,培养习惯。高职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人文素养丰富人们的知识,提升鉴赏水平,对人们的学习和工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中,培养一个轻松活跃的文化氛围并培养一个良好的鉴读古代文学典籍的好习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养成每日诵读文学经典的习惯。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不仅偏度短小,而且易于理解,日积月累,人们的文化积淀会越来越丰厚。《史记》这本书是笔者个人非常喜欢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享受学习的过程。通过读《史记》,笔者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掌握了朝代和国家的关系,更了解了很多常识,丰富了大脑,也更加佩服作者的文化功底,写出了这部绝世奇书。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 反思
一、引言
语文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自此,语文教学逐步淡化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甚至放弃对语文知识的传授。相应地,语文课堂已演变成热闹、精彩的表演课,而往昔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几乎销声匿迹。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呢?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的确令人深思。因此笔者试图重新审视新课程的语文知识观,理性地反思语文知识教学现状,力争对当前的语文知识教学起到启发性的意义。
二、重新审视新课程的语文知识观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一直流行着一个权威的提法: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也许是这一表述罪莫大焉,知识的传授便由传统的“过于重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轻视甚至排斥”。无独有偶,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语文知识被淡化的局面,笔者认为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读,是对新课程精神的完全背离。
语文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是基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新课程观提出的,而且是针对传统语文课程过于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言的。显然,新课标下的语文知识观除了关注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之外,更注重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及对学生可能具有的兴味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程不再只是关注语文知识本身,而是关注语文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如何去建构语文知识的意义。
由以上分析看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不等同于抛弃知识,而是将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由“知识的获得”转向“个人意义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语境下,新课程对知识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三、理性思考当前的语文知识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知识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因此,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语文知识”问题,我们应该完整地加以理解,并实事求是地进行讨论和反思。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指向是明确的:用一个个的知识点教会学生去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文本。于是,语文知识就逐渐凝固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个所谓的“八字宪法”。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引下,活生生的文本被零敲碎打成一个个与学生心灵绝缘的知识点、训练点,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
而如今,语文教学渐渐实现了向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的转轨,即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在此种语境下,淡化语文知识的现象出现了。相应地,在实际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知识几乎被排斥在语文课堂之外。因此,新课标下语文知识的教学确实值得进行理性地思考。
四、须加强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新课标下的语文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肩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双重角色。因此,我们不能肤浅地认识语文知识和语文知识教学,而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知识的价值,加强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1.语文知识的价值
在课程中,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课程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必须以传授一定知识为基础。因此,无论我们怎样强调能力的重要性,知识永远是构成能力的基础,传授知识永远是教师的一项神圣职责。
语文教学中,我们固然需要通过语言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需要包括语音、语法、词法等在内的大量陈述性知识作为铺垫。忽视能力、情感因素固然不对,漠视知识对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不可取的。正如张中原先生在《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概论》里指出的那样,“知识系统,是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缺乏知识指导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其发展通常是缓慢的,语言运用通常是不规则的甚至是浅俗的,而且,有关母语系统知识的传承是学校母语教育的本质所在。”可以说,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和则齐美,分则两伤。
语文知识不仅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前提,而且其自身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知识要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如今的许多教学行为又过分强调语文技能,基本上放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无疑,这两种对待语文知识的态度都背离了语文教学真正的宗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才是有价值的,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才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两类性质的知识存在即工具类知识和人文类知识。所谓工具类知识是语文学科中关于语言的元素构件(如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常用字、常用词、常用短语等)、理论规约(即大家熟悉的“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及其使用程序方法(主要为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标点知识、工具书的使用知识等)方面的知识。所谓人文类知识是语文学科中内隐于文字材料里的关涉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在教学时应区别对待,工具类知识的教学除了要注重在言语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情境创设的氛围中理解运用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众多零碎的工具类知识提升为规律性知识,注重学生认知策略的养成,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这样才能达到知识教学的最优化。
而对于人文类知识的教学,由于关涉每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同时注意引导,通过适当的熏陶感染、体验感悟等手段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结语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不是不需要知识,而是强烈地呼唤知识;不是知识不重要,而是知识太重要。因此要正确完整地理解新课标提出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以期语文知识在语文课堂上重新焕发出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语文园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10-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应整合好知识系统工作,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新课改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深入,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对策非常重要。本文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其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详细如下文报告。
一、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特点
1、具有一定新颖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中还可设计出多样性、灵活性的小点。例如,在“我的发现”部分,其中涉及到了两个小环节“我发现”、“我会读”;在“日积月累”部分中还可将“我会读”、“读读背背”、“读读记记”等内容穿插在其中。
2、具有一定综合性
“语文园地”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内容方面的综合,“语文园地”是将每一单元学习内容借助各种栏目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联系,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单元中的基础知识点;第二是策略性基础知识点方面的综合,在“语文园地”中,涉及到了五大栏目,分别在听说读写方面使学生得到了一定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第三是课外教学资源、课内资料方面的综合,也就是将课堂知识点内容借助“展示台”栏目,让学生对课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最终达到课内指导教学,课外准备活动这一教学目的。在“语文园地”中,有一个栏目内容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也是一项教学重点,每个单元口语交际部分都有明确主题。例如,在小学阶段三年级学习过程中,口语交际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有介绍学生课余生活、秋天的快乐、讲名人故事等。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组织好语言,进而做好记录工作,将学生成果在全班分享,相互之间交流体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
1、分散与集中在“语文园地”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园地”教学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分别是集中和分散。其中分散是指在将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研究,并将知识点按照其特有的特点分布在具体课程中去;集中式教学则是指“语文园地”中对教材中的 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及记忆。因为小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通过研究重点知识点发现其中有密切关联。因而,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讲解“语文园地”之前,可以对单元中课文内容知识点进行适当归纳总结。
2、从听、说角度多方面解读“语文园地”教学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当中涉及到了众多技能知识,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从实践角度进行教学。通常情况下,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在知识能力接受方面比较弱,理解能力不高。但是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能力均较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角色模仿的方法帮助学生累积优秀的语言段落,将其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语言。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解读
“语文园地”学习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从当前教学趋势来看,多数学校已然具备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条件,例如,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等。小学“语文园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并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素材,或者与影音文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感官特征,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展开。
在“语文园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图文结合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并恰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文章内容进行学习,进而正确理解文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
在“语文园地”实际教学阶段中,教师需要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最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主动性。采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游戏所带来的愉悦、在游戏环节中也能对语文知识做到进一步巩固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有一单元内容是“趣味广告”,教师需要事先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事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借助电视、网络、街道广告搜集趣味性广告;第二,趣味性广告搜集工作完成以后,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广告趣味性,如,部分交通告示在语言应用方面极具幽默性,人们看了之后往往印象深刻;第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广告搜集的心得体会;第四,学生借鉴了搜集到的一系列广告词之后,自创广告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趣味性。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旨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语文知识学习属于一项系统、繁杂的工作。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语文园地”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记忆情况、积极主动性方面产生了有利影响,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园地”进行合理规划,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提高学生理解方面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秀菊.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02):37-38.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开放性课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尽管关于初中语文学科改革的呼吁声一浪高于一浪,但是改革的收效甚微,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依旧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尽管我们一直呼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但是往往还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二是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这一综合能力包括文字表达能力、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是目前来说,很多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究其原因,也在于教师与学生都将目光紧紧锁定在考试,一切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忽略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色;三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性不够,依旧是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就是按部就班,按照教材内容生搬硬套,不作任何创新,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失去活力与特色的主要原因,教师创造性的引导方式就像山间的溪水,只有源源不断地创新,才能细水长流,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我认为打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为学生营建出自由的“语文天地”,徜徉于快乐的“希望之田”,于是我作了如下探究:
一、以课堂为阵地,充分挖掘学科特色
语文学科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课堂为阵地,充分挖掘学科特色,在课堂上,可以多采用引导方式,多提一些耐人寻味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
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幅美妙的风景,有一片漂亮的桃花源,有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河边是老人和小孩在柳树下嬉戏,有村妇快乐地洗衣。我让学生们谈一谈看到这幅图片的感受。学生们积极站起来回答,有的说:“这样的风景很漂亮,只有在古代有,现代版的田园风景里到处是柏油马路和商业街。”还有的同学说:“这样的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可以偶尔体验这样的景致,该有多好。”学生的回答都很精彩,于是我接着引导:“你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世外桃源的美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的课前悬念铺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会感觉过于晦涩、吃力。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经典名作《背影》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亲人,某个让你感动的瞬间,联想朱自清的《背影》,请你们也抓住一个细节来谈谈。”学生们立刻开动脑筋,有的说:“不经意间,父亲额头的几条皱纹、鬓角出现的几根银发,让我感受到父亲在老去,我要倍加珍惜这份父爱。”有的说:“每天早上醒来,听到母亲在厨房做早餐的声音,这样一个细节让我感受到母爱温暖的存在。”讨论着,我看到学生们的眼睛都有些湿润了,最后我布置课后作文题目:选一个角度,从侧面表达出你对亲情的感悟。学生们都交出了很优秀的作品。
以课堂为契机,教师应该多提一些个性化的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观察生活。
二、以实践为抓手,充分引导课外语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灌输”与“被动”的关系,教师吃力地结合考试要求,将所有要考到的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而学生则往往被动接收知识点,教学成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而笔者认为,语文素养、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课堂那四十分钟,更重要的在于“功在平日”,教师应该以实践为抓手,充分引导课外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提升视野,才能真正实践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比如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关爱老人。学生们课后纷纷翻阅相关的作文集,交上的作文都是人云亦云,没有切身的体会,更不用说创造性了。于是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来到附近的养老院,在那里,学生们开阔了见识,与养老院的老人们友好地交谈,有的学生甚至积极地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帮老人晒被子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外语文实践的方式,学生们对于“关爱老人”这样的主题有了切身的领悟,有的学生甚至开拓了思维,从关爱自己的长辈,上升到关爱社会上的老人,提出孔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作文主旨。这种课堂语文实践的形式,让我有些惊讶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鼓励我要多开拓课外语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