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28 11:4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中职 田径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77-01

中职学生体质较差是困扰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之一,中职学生的部分体能指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它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性、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等一系列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因此发现中职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 存在的问题

1.对田径项目的教学重视不够

第一,领导对田径项目教学的轻视。领导的轻视导致体育锻炼场地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或配置不合理。第二,体育教师对田径项目的教学认识上的不足。许多体育教师对该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田径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第三,学生家长不愿让孩子在体育上花太多的时间。虽然很多家长都认为体育对孩子十分重要,但在中职学生就业与升学压力下,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在学习技术和学习理论知识上花时间。第四,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由于学校田径教学内容单一动作相对单调,且需要重复练习,体力消耗大,易疲劳,因此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对田径运动产生抵触情绪。

2.教学趣味性差

在很多中职学校体育课田径项目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注入式”的被动教学,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加之“一刀切”“齐步走”的统一要求,造成学生自主性差,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中职学校体育课田径项目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般讲解、示范、反复练习的阶段上,加上教师受自身水平和教学硬件条件所限,难以全面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学考核单一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而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先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考试就很轻易通过,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努力也不一定能过,这种“一刀切”的考试,造成田径基础好的学生不想练,田径基础差的学生难达标。

二 相应的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学校要加大对职业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力度,在组织体制、管理措施和后勤保障方面,措施要得力,切实解决目前体育教师教学、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困难。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启蒙人,是体育课程的组织者、执行者,要认真的学习体育新课标,改革旧的体育教学体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家长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相应的田径活动,多给孩子一点空间。

2.增加教学趣味性

首先,对田径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改编,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发育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简化一些动作复杂、技术要求高的田径教材内容,选择和改编适合不同素质学生的教学内容。其次,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田径运动素材进行重组。田径课中教师要将田径运动竞技项目科学地转变为趣味田径,挖掘、激发、保持学生对田径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练、乐中学。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教育改革,它为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体育教师也要加强学习,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学会将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田径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于体育教学中,除了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精深的体育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宽厚、立体的知识结构,选择编辑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高质量软件。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加之先进的教学手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田径课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4.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对于学生田径课成绩的评定,方法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不仅要能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兴趣、努力程度、成绩的提高程度和项目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这样既不会使学生因看不到进步而灰心丧气,又可以使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的认知过程中,能够防止机械练习。还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使田径考核更加科学、全面、合理。

总之,学校领导从关心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角度重视体育工作、认识体育工作,尤其是田径运动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生学习田径的热情和活力,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蔡杰生.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幸福家庭·教育论坛,2013(1)

篇2

【关键词】城乡学前教育;发展需求

作为学生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对于幼儿心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性的公益单位对于构建平衡的城乡教育体系也占据着关键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满足乡村学前教育的需求,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所以,国家和政府有必要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

一、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需求中的问题

自从我国进行了教育改革之后,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两者之间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资源的需求方面有着严重的不足。

(一)学前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时,判定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就是幼儿的入学率高低,确保幼儿的入学率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发展初期的目标和任务,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幼儿入学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城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发展程度较好的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很高,并且学前教育的时间也在扩展,而在一些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不仅入学率较低,而且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也停留在一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所以,幼儿在教育的起步阶段就存在了严重的差距。

(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当

在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上,首要且最关键的是教育资金的不到位。由于我国的学前教育在最近几年才得到了相对的重视,所以一直处于投资弱势的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的发展中是最为薄弱的,它甚至会影响到后续教育阶段的再发展。目前的学前教育投资发展现状是,过多的学前教育者享受着较少的教育资金,较少的教育资金占据着着国家投入的更少一部分,而这有限的资金大部分却投入到了城市的公立幼儿园中,而大部分城乡中的幼儿园则享受不到这些资金投入,更不要说是民办的幼儿园,几乎享受不到任何国家的资金补贴,这样的资金投入只能导致好的幼儿园越办越好,学生的就读费用也越来越贵,逐渐成为垄断性的贵族学校,办学条件差的幼儿园越来越差,可想而知,在资金投入的影响下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差距已经越来越大。

(三)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均

由于国家投入力度的不同、资金投入的分配问题导致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队伍建设在目前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所以,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条件好的幼儿园可以提高招聘的要求,在一些大城市可能需要高学历的人才,教师的待遇也相应地提高,而在一些普通的幼儿园或者乡村幼儿园,他们没有招聘的统一标准,也没有高要求的资格,所以,教师大部分是临时聘用的毕业生或者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学前教育的人,这种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水平就有严重的差距。

二、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需求解决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

国家对教育问题有着明确的扶持政策,在最近的发展规划中,指出要通过政府大力扶持教育的发展,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有着明显的优势,政府的扶持尤其是资金的大量投入就是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关键之处。针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在城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现状,国家或者政府应该采取中央扶持、地方扶持和其他资金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乡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建设,以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农村地区尤其要突出国家和上级政府的扶持,因为地方政府的资金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国家的资金投入比例要占绝大多数。尤其在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上,要做适度的倾斜,让资金投入到教育中,让教育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建设上,这样就从根本上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差距。

(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国家要根据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教师招聘规范,尤其要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的编制问题,这样就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才能留住好的教师。资金的投入也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建设,政府出钱为农村幼儿园配备接受过正规学前教育培训的老师,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生活待遇,满足他们的合法权利。对于一些乡村中的民办幼儿园,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要把它和公立幼儿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扶持,教师待遇也应该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保障建设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

(三)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硬件设施建设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就针对城市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开办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占地面积、设施配置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现实的执行中,很少有幼儿园在建设的时候会执行这样的标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更是达不到国家的标准,因此,随着国家的重视和资金的大量投入,政府和幼儿园应该积极地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这一方面,对不符合国家要求的设施要进行不断地完善,不断丰富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以保证幼儿园的正常顺利运行,逐渐缩小城乡幼儿园资源配置的差距。

三、结语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状况所引起的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国家和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投入,不仅从资金上要给予一定的扶持,还应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资源配置上都给予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需求,才能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春英.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举措[J].学前教育研究,2010(05).

篇3

【关键词】天峨县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调研报告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12-03

为深入了解与掌握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及群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各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积极稳妥推进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笔者随天峨县政协调研组赴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就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历时一个多月。

一、调研工作概况

2015年3月28日至4月15日,调研组在天峨县政协张艳琴副主席带队下,赴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15个村和学校开展了为期5天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对三个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5次,实地查看学校15所,收回调查问卷167份。

二、三个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

八腊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教学点2所,中学生654人,小学生1 731人,小学教学班63个,中学教学班13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纳直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村完小4所、教学点2所,中学在校生173人,小学生555人,中学教学班3个,小学教学班数32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更新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村级小学3所、教学点5所,小学生1 859人,中学生724人,小学教学班75个,中学教学班12个,最大班容量为65人。三个乡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村完小以上学校基本是寄宿制学校。

(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情况

八腊乡学校占地面积45 944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34 583m2、运动场地38 411m2、计算机58台、图书41 907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0万元;纳直乡学校占地面积16 323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2 528.4m2、运动场地20 652m2、计算机49台、图书12 506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1.7万元;更新乡学校占地面积40 284m2,尚缺校舍建筑72 171m2、运动场地72 171m2、计算机117台、图书41 830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计划投入186万元。三个乡教学用房需要基本满足,教师用房、学校功能室、围墙、文化长廊、公厕等尚未完善,需要扩充建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八腊乡现有教职工107人,小学师生比1:16,中学师生比1:16,尚缺教师21人、生活管理员14人、炊事员13人、安全协管员11人、卫生员1人;纳直乡现有教职工51人,小学师生比1∶15,中学师生比1∶12,尚缺教师18人、生活管理员7人、炊事员8人、安全协管员6人;更新乡现有教职工117人,小学师生比1∶22,中学师生比1∶24,尚缺教师30人、生活管理员18人、炊事员18人、安全协管员15人、卫生员1人。三个乡中学和中心校有专职英语教师和图音体教师,村级以下学校都未配备专职英语教师和专业图音体教师。三个乡内宿生管理员和安全协管员基本上是值周教师兼任,炊事员是临时聘请,无医务人员。

(三)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此次调研,三个乡镇共发放调查问卷167份,调查问卷统计情况如下:1.对于“适龄儿童是否能够就近入学”问题,赞成能够就近入学68人,赞成“基本就近入学”89人、赞成“普遍没能就近入学”10人。2.对于“我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如何”问题,赞成“基本无差距”18人、赞成“差距较小”56人,赞成“差距较大”93人。3.对于“我县城乡学校教师配置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12人,赞成“基本合理”73人,赞成“不合理”82人。4.对于“所在的乡镇学校布局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36人,赞成“基本合理”103人,赞成“不合理”38人。5.对于“对所在的区域的学校建设及办学条件是否满意”问题,赞成“满意”55人,赞成“基本满意”92人,赞成“不满意”20人。6.对于“所在学校教师队伍是否稳定”问题,赞成“稳定”27人,赞成“基本稳定”81人,赞成“不稳定”59人。7.对于“认为哪种模式比较适合本地实际”问题,赞成“初中集中县城、小学集中乡镇”11人,赞成“划片区办学”43人,赞成“保留当前学校布局现状”113人。8.对于“当城乡学校达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是否选择就近入学”问题,选择“就近入学”157人,选择“到城区学校入学”5人,选择“不确定”5人。9.对于“对所在地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否满意”问题,选择“满意”65人,选择“基本满意”85人,选择“不满意”17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甘洞村完小有11名教职工,教师住在七间简易的砖混结构平房里;麻洞村完小无功能室;纳直乡仅有纳直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那里村完小两所学校厕所验收合格;当里、下景、百河三所村完小厕所小,蹲位不够;更新乡中心校教职工宿舍紧缺,师生公厕建设年代已久;安亭村完小学校管理难度大,通往学校的小桥仅有简易护栏,桥面狭窄,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新林村完小无学生饭堂;加里村完小学校活动场所不够,校门紧靠公路,学生出入很不安全;文里和当里村完小厕所建在校外,晚上学生进出不安全;边里村级小学活动场地没有硬化、无校门;等等。三个乡办学条件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相差甚远,需要不断完善。

(二)教师配备不足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三个乡的教师配备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配备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八腊乡自请代课教师8人,纳直乡自请代课教师2人,更新乡自请代课教师18人。各乡除了中学和中心校配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英语、体育和艺术教师,各村完小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无图音体美专业教师,一些村完小因为教师紧缺,基本没有开设体育和艺术课。学校无法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重影响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调研发现,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我们所调研的纳碍、五福、老鹏、甘洞、洞里、龙峨、当里、上景、加里等九所村完小,共有69名教职工,平均年龄50岁。他们年龄大且多疾病,大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变为公办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不少教师长期生活在偏远农村,信息闭塞,走出去参加培训机会少,又不能自觉地提高文化素养,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天峨县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后勤人员缺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中学、中心校和村完小基本上没有安全协管员、生活管理员、卫生员和后勤人员。各校为了确保工作运转,使用学校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共47人。其中八腊乡自请炊事员17人;纳直乡自请炊事员7人、安全协管员1人;更新乡自请炊事员19人、生活管理员2人、安全协管员1人,每年用于自请后勤服务人员的公用经费约为65万元。学校用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违反了相关文件规定。

四、几点建议

经调研,多年来,河池市天峨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教育前景美好。但是由于天峨县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标准,该县仍有较大的差距。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纳碍村完小校内有一幢当年有中学时建设的教师集资房,前几年中学已停办,大部分教师已调走,现在房子一直空置,建议政府就地购置,作教师周转房用,以解决目前学校教师住房紧张问题。纳直乡中心校行政办公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内,挤占了学校资源,建议在该校运动场边空地(学校用地)上再建一幢楼作为办公楼。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解决甘洞村完小、更新乡中心校、新林村完小、文里村完小、加里村完小等五所学校教师住宿紧缺问题。

(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教师流动很大,教师队伍不稳定。要留住教师,就要设法为教师提供优越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国务院2015年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把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财政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当前天峨县给予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教师队伍。目前,只有教学点和偏远村完小享受生活补助,我们认为实施生活补助要实现乡镇中小学教师全覆盖,并且加大补贴金额,越往基层、越是艰苦,补助力度越大。把教师纳入年终绩效考评管理,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岗位全额发放。继续实施教师周转房项目建设,满足乡镇中小学教师在校住房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乡村教师,人事部门应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工会要关心基层教师的冷暖,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教师职称及时聘任,增加乡村教师岗位,对乡村教师实行岗位聘用倾斜,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到岗即聘。在评先评优时,多考虑乡村教师。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名片。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校园文化建设仍需加强。一些学校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差,部分学校围墙不完整、厕所小、校舍门窗框破损、墙壁陈旧、活动场地凹凸不平,无校门、洗澡房、文化长廊等,很不美观。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建议教育部门及各学校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创建文化气息浓郁的优美校园。

(四)多渠道充实乡村教师队伍

根据《自治区编办 教育厅 财政厅 人社厅 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有关工作的通知》(桂编办发〔2015〕85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文件精神,配齐配足教师,确保乡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地方免费师范生项目计划。继续推进自治区统一组织教师招聘考试和乡村教师专场双选会,对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人员,可采用直接面试的方式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在县级以下学校任教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5〕29号)及有关规定,给予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全面激励各类人员服务乡村教学。今后招聘和定向培养教师,应该多考虑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的学生,予以定向分配,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教。

(五)招聘后勤服务人员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等文件精神,配齐配足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六)稳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当前天峨县城乡之间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坚决解决农村水电路问题,彻底改变乡村落后状况,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配备、教师培训、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消除教育不公平因素。对学校布局调整要谨慎进行,因为县内人群居住分散,村屯到乡镇较远,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经济困难承受不了,不能一刀切,亦可集中片进行,如果不同乡镇村级学校相邻可集中办学。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促成农村相对薄弱中小学与县直中小学、示范性学校友谊结对,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交流信息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建立和完善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继续开展支教和走教活动,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得以及时交流,促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办学。

(七)加强对乡村教师培训

篇4

关键词:乡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5-01

一、乡村专职体育教师的现状

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体育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可我们的体育教师队伍没有成比例的得到扩充,尤其是在乡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可以说是无法满足学校体育工作需要的。比如我区,2010年招聘12名体育教师,距上次招聘已经有九年之久了,2010年至2014年共招聘体育教师24人,但整个翔安区小学数量将近百间。我校有27个班级,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了1300多个,按《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应有6个体育教师,但是实际只有4人。原因很简单,师资的匮乏。

二、农村专职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

1、师资不足

目前我国有27万体育教师,其中20万工作在农村,但是体育教师师资仍然严重不足,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一些小学根本没有专职体育教师。[1]据我了解,在我区乡村小学的专职体育教师为数不多,无法满足各间小学均有专职教师,有的虽为专职,但不具有专业水平。师资不足导致兼职体育教师的出现。“近年来,在我区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而且有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还不对口,体育教师队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2]体育课往往都是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兼职。毕竟是兼职体育教师,他们没有接受到专业体育知识的培训,对体育学科内容也是相对陌生,而且在乡村这样一个“重智,轻体”的地方,他们的教学有很大的随意性,特别是主科教师兼职体育课, 有时无法完成主科教学工作,便会把体育课拿来上主科,剥夺了学生的运动权利。面对些情况又能如何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如何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2、体育设施落后或不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学校的经费维持日常教学尚且捉襟见肘,更何况是用于体育教学设备的添置。”[3]虽然这几年有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在农村,经济本来就不发达,想要让社会对学校有所赞助,只是一种渴望。经费的不足还使一些破损的器材不能够及时的得到维修,使得整个体育器材室看似器材齐全,其实却没几样器材是可以派上体育教学用场。乡村学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地大物博”,但同样是经费的问题,学校建立不起一个正规的跑道以及上体育课的场地,学生们常年在坑坑洼洼的黄土地上进行体育锻炼,着实给学生们留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

三、利于专职体育教师发展的建议

1、强化专业素养,全面教学技能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作为一名专职教师,体育教学是根本。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能力。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使自身具有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多种能力,具有广博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其他各类学科基础知识,能够把掌握的这些知识在体育教育的实践中进行运用。[4]

2、各校加强合作交流,合理分配师资

首先与普通高等体育院校进行交流合作,专门面向乡村小学进行服务,让有意从事教育岗位的临近毕业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方便其考取教师职位做准备。其次教育学院可以开设体育进修班或体育函授班,使一些有体育特长生的其他学科教师能够接受正规的体育教育,能胜任体育教学。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出适当的行策调整,在每年招收新教师时,适当提高体育教师的比例,确保每所乡村学校都有专职体育教师。由于城乡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较悬殊,所以教育部门应广泛开展校与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吸引城市体育教师或者体育专业人员到乡村去指导,去工作,还可以派农村的体育教师到城市学校去学校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再根据他们的交流情况纳入办学业绩加以考评。

3、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合理利用资源

各级部门必须加大对乡村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一是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鼓励国营、民营、私营企业单位赞助一点,村里华侨或者学校董事会筹一点等方式修建学校体育场地和购置体育设施。二是“利用农村学校地理位置特点,大力开发校内外空余地,弥补体育场地建设的不足”[5]三是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将一些废弃的体育器材,进行改造并合理利用。

总之体育专职教师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力军,关注每位孩子的健康是课程首要的任务,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健康活泼的成长是我们每位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愿望。希望教育部门能重视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让每个专职体育教师能最大发挥专业能力,不断的全面发展,也使我们的新课程教学能切实有效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田庆柱.农村体育教师的培养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7(5)

[2] 庄凤鸣.惠安地区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W]2006(9)

篇5

【关键词】教育缺失;城市中心主义;管理体系;户籍制度;

乡村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爱乡村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中国的乡村教育是个严峻沉重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层面的因素 。而近几年来,乡村儿童中出现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使这话题更令人忧心。所谓“留守儿童”,是指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打工,大部分人没能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乡村儿童远离父母,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看管,我们把这一新的弱势群体称之为乡村“留守儿童”。而“流动儿童”则是少数随父母进城的乡村儿童,他们虽身在城市,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儿童,就学生活等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乡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缺失父母的关怀照顾,出现了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情缺失等现象,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第一,学习较差。首先,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其次,监护人年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沟通有障碍,教育弊端较多,“隔代教育”问题严重。我班有好几位学生就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位男生,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务工,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但老人不识字,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甚至无能为力。

第二,性格缺陷。“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与孩子联系少,跟孩子缺乏沟通交流,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长期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也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导致“留守儿童”任性偏执。

第三,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介入较少,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儿童在自身生理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会有许多烦恼与冲突,没能及时得到疏导和教育,进而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对生活正确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

第四,行为偏差。留守儿童年纪小,自律能力差。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教导,迷恋台球、网吧、游戏厅,甚至受社会上一些小痞子影响,经常逃课、打架,甚至小偷小摸。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流动儿童占了19.37%”。事隔7年,可想而知,现今远不止这个数据。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多,人户分离日益增多,原有的儿童保护政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变化,并由此影响了流动儿童包括受教育等权利的保护。《我国9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就用数据反映了了这种现象。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已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问题的产生是受到我国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一个适龄儿童,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离开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是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城乡间的区域壁垒,随着外地人口流入城市,在城市里悄然竖起了一道巨大的隔阂与屏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儿童幼稚的心灵,筑起一道精神上的壁垒。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二等公民”的不公平待遇,他们觉得在城市“到处要钱,赶人,查证”。

但是,流动儿童还得在城市环境下生活,他们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但这些流动儿童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终究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

(一)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

虽然国家免了农业税,提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还不大可能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要想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一般来说,出门打工,通过跟城市的交易,是一种最方便,也最易于实现的途径。而现在的中国乡村儿童教育,对于家长的配合要求更高,但家长出门打工,常年在外,往往谈不上和老师的配合。外出打工的农民走了,乡村儿童教育问题多了,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了。

国家经济发展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教授在CCTV2《对话——解读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说“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就完成了”。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我们已经非常习惯的落差,乡村是否永远应当负担不均衡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乡村教育是否只能建立在城市对乡村的同情上?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低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经济条件、教育条件落后......;二是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落后”。其实,像奥特说的,离开了人的真实的境遇来谈论人,你是无法对这个人有一个真实的描绘的。同样地,没了解乡村基础教育的真实情况而侃侃而谈那是很空洞的。乡村教育落后,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吗?不是的,至少,贫穷不是乡村教育问题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乡村教育落后的终极原因,而是穷背后的原因导致了乡村教育的欠缺。乡村教育之所以很难有显著的发展,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城市中心主义。乡村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用可怜的有限教育资源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当我们在为这些人才感到骄傲时,这些农村的优秀人才又融入到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城市的强势阶层又进一步加强,而乡村“风采”依然,依靠教育来改变乡村面貌又成了一种期待而已。卢梭说人生而平等,实际上我们现在是人生而不平等,起点不平等就意味着以后所有的发展路径都不平等。“现在的义务教育状况有些像《圣经》上说的‘马太效应’:多则给予的愈多,少则得到更少”。若现今的城乡割据制度没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乡村教育越发展,城乡的距离会越拉越大。

华东理工

大学社会学曹锦清教授认为“差距拉大是必不可免的,情绪化是不对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我们要尽量缩小差距。......国家如何调节,使得下层民众能够分享现代化带来的好处......;应该要求先富起来的人关注民众,关注下层,因为关注民众就是关注他自己”。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最大的现实经济问题是“三农问题”,因为最大多数的人口在乡村,中国人最为广阔的栖息地是乡村,而乡村之所以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但是教育落后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原因来考虑,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初始资本匮乏更能解释乡村落后的现象。(二)乡村教育“留”还是“走”?

“哈姆雷特感慨道,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乡村教育,留还是走,都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更为紧迫的,是走的问题”。

张文质老师和林少敏老师在《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认为,按照罗尔斯正义理论方案,用机会原则即发展原则可以让弱势群体得到补偿,弱势群体才会不断缩减。于是,我们本着高尚的人性作引导,尝试着改变。

第一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父母双双外出,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适合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在沟通和交流上,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要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要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第二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系。日本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传统,他们城乡基础设施一致,城乡的学校没有优劣之分。而中国,越往偏僻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越简陋,教育资源越匮乏。大学生支教、希望工程等国家与民间干涉的措施对乡村教育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乡村教育中的一切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依靠乡村教育当事人的智慧,但智慧若被约束,一切将无从谈起。中国乡村教育,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管理体系,一种能使中国乡村土地上兴起千万个生机勃勃、创新进取、各具特色的学校的管理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获得村庄秩序大致有五种途径:一是习惯法,如宗族制度;二是现代司法体系......;三是国家行政的强控制......;四是建立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精英控制;五是民主自治。”

而要达到改革目的,只有运用综合模式才是真正切实可行的。“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校长民主选举制、“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

“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是中央及省级财政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直接将乡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各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既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

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使教师获得必要的民力,是把乡村教育这样一件头绪繁多、困难重重、点多面大而对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意义极其重大的大事办好的必要前提。

另外,国家政府合理地配置乡村教育资源,让乡村教育达到应有的水准线,别让“贫困需要教育,教育改变贫困”的旧模式使乡村教育再度陷入恶性循环。现今,金字塔式的教育等级结构,城市和乡村教育的差别得有多少的弥合?坚信,教育平等的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能让国家腾飞得倍儿快!

第三建立乡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乡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乡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乡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四开放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资源。今年春晚打工子女朗诵的那首诗歌,让人百感交集。农村的孩子意识到不能和城市的孩子比爹娘,因为受教育水平的制约,注定了农村孩子的父母只能携子带女奔赴城市打工。而今,教育的缺失能使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比明天吗?教育,是穷人和弱者通往机会的桥梁,奢谈一个文盲与博士之间机会平等是不理智的。机会平等,如果离开受教育权平等这个前提,就是宣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鼓吹不分等量级的拳击比赛。在现实面前,城市允许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存在,免收农民工子弟的借读费,让打工者子弟共享城市的教育资源,使这些农民工的孩子有学可上,总是聊胜于无。

篇6

入学率低、辍学率高,这是这组数据所反映的凉山地区的基础教育现实。对于这落实到每个人头上的数据,教育部门该不会再否认了吧?此前,对于有关调查显示辍学率回潮,教育部门回应称只是统计口径不同。那些辍学的学生到哪里去了?无外乎外出打工。媒体聚焦的凉山童工现象,是与高辍学率联系在一起的。

很多人会把学生辍学打工归结为当地的贫穷,我不赞成这种归因。就是贫穷,也不是不保障九年义务教育,放任学生辍学的借口。对照《义务教育法》,不得不说,当地政府在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方面,是没有尽到责的。

据报道,凉山美姑县全县有接近十万在校生,可老师只有1578个,缺口接近600人,也就是说缺口达到30%。而且教师的收入很低,有的代课教师每月收入400元,公办老师工资也就二、三千元。一个村的村干部说,全村120多名学龄儿童,有一半多处于未读书状态。学校唯一的村小3年才招一次学生,只有一名老师,十几名孩子。别的学校早都已经开学了,但这个学校到3月初才开学。

这是不应该发生的,放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老师工资这么低,都不可能办好学。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教育投入严重不够,导致教师待遇低、招不满教师,保障不了办学条件。

另外,考虑到当地学生上学交通的实际困难,应该完善学校的寄宿条件,但目前的办学条件无法满足寄宿的需求,有一些孩子因上学路太远而辍学。如此办学条件,能让学生和家长看到教育的未来吗?能留住学生在校读书吗?哪怕国家推出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增加贫困地区农村生进重点高校的机会,但这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影响甚小,教育起点差距这么大,怎么补偿出教育公平来?

对于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最根本的逻辑是,应该拿出比城市地区更高的工资待遇,去吸引教师,现在却完全颠倒,越是没人愿意去的地区,工资待遇越低。虽然教育部曾反复强调教育投入要向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倾斜,但现实却很不乐观,地方政府在发展教育时,还是乐于做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事。当然,地方政府也有“苦衷”,资源就这么多,眼下的任务是要在当地办出一两所示范性的好学校展示政绩,而不是解决薄弱学校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全面改革教育拨款体系。首先,应该以县级财政为主保障基础教育经费,转向省级财政统筹,对于不发达地区,更要强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这样,在省区内才能实现办学标准一致,同时结合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上对不发达地区、薄弱学校的欠债。

其次,应该调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不能再按现在的层层拨付方式拨款,而应该实行直接把拨款打进学校、教师和要补助的学生账户。这可防止转移支付被挤占、挪用,也避免地方政府再对转移支付进行“重新分配”,比如,本应该给乡村教师的钱,被政府部门用于其它地方,发给了城市地区教师。

篇7

关键词:藏族 教育质量 办学条件

1.概述

1.1同仁县基本情况

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尖扎县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隆务河纵贯全境南北,形成东西部山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相间,地貌复杂多样。县辖1镇、12乡、75个村(委)会,其中:农业乡4个,半农半牧乡6个,纯牧业乡3个。同仁县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这里拥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和唐卡、堆绣、雕塑,这里是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2同仁县藏族教育基本情况

同仁县适龄儿童入学情况表现为,小学学生总数7724人,藏族学生人数为7241人,其中藏族女生3815人,而初中适龄少年总数为4522,其中女生为2301人,入学人数共4533(含借读生),其中女生为2296。同仁县中小学专业女教师缺乏,例如扎毛乡专任教师总数为28,而女教师仅为7人;兰采乡专任教师总数为17人,而无女教师;黄乃亥乡专任教师总数为33,而女教师仅为4人。同仁县教育设施相对不完善,以其政府所在地隆务寺的第一完小为例,全校师生都在一座教学楼中,没有一个能够供学生活动的操场,低年级的学生两三个人共用一台电脑,偶尔那台老式电脑还会出现些故障,影响学生使用。

2.问卷调查数据

目前,青海省正处于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人才,然而青海牧区的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青海牧区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将成为阻碍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这样,如何提高青海省牧区人民的整体素质,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更好的了解这些情况,我们来到了青海省同仁县进行走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得到了很多一手资料,现将本次调查的结果汇报如下。(实际发放三种问卷各200份,各回收180份,农村、县城各90份)

2.1学生问卷的调查情况

学生们普遍反映图书馆、文艺器材等教学设备不齐全,学校宿舍环境较差其主要原因是宿舍人数过多、宿舍管理不规范。特色课程多在初中开设,其主要作用是了解藏族文化当地历史文化。经问卷调查县城及附近地区选择配备有专业教师的有84人,专业教师配备率达93.3%,而乡村选择专业教师配备的有42人,专业教师率为46.6%。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管理严格,多数学校将分数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提供给学生的考试、升学和社会知识较少。对于任课老师的评价认为课堂氛围一般的有81人,占学生问卷的45%,能完成教学目标;认为课堂氛围良好的有31人,占学生问卷的17.2%;认为讲课生动活泼的有14人,占学生问卷的7.7%,教学效果好;认为教师教学很差的有54人,占学生问卷的30%,课堂乏味。

2.2家长问卷调查情况

根据不断地走访调查表明,乡村家长支持孩子上学的有68人,占调查的乡村家长的75.6%,州县家长支持孩子上学的有85人,占调查的州县家长的94.4%,而有4位乡村家长不支持孩子上学,占调查的乡村家长的4.4%,有18位乡村家长和5位州县家长觉得无所谓,分别占家长问卷的20%和5.5%。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寺院教育、 上学无用论、毕业之后找工作难、以及自幼学习唐卡。而目前,广大的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仍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与此同时也很注重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质量,由于宣传不到位、学校与家庭接触少、家长较少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导致很少有家长了解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体制的改革措施与方案。对于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多数家长认为其教学质量欠佳,主要原因包括: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够、专业教师缺乏、学生的基础水平有限。针对教育学生方面,家长多认为应当实行体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指出了教师队伍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教师责任心不强、不专心工作得过且过、学校管理松散、师资力量薄弱。

2.3教师问卷调查情况

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不经常外出进修学习,其中,有59位牧区乡村教师和43位州县教师认为是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够造成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65.56%和47.78%,28位牧区乡村教师和37位州县教师认为是由于学校资金不足缺乏进修机会造成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1.1%和41.1%,3位牧区乡村教师和8位州县教师是出于个人原因不进行外出学习,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3%和9%。牧区乡村小学辍学率为2.5%,而初中辍学率为13%,而在州县,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2.5%和7%。从总体上看,学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根据教师反映多数教学场所缺乏应有的教学设备,如电脑、多媒体教室、活动室、实验室等。16.1%教师认为影响教学质量与办学条件的最主要因素是师资力量,14.4%的教师认为是教学器材,14.4%的教师认为是学习风气,17.2%的教师认为是国家政策,11.67%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的学历层次,26.1%的教师认为是经费投入。

3.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我们发现了同仁县教育质量与办学条件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其中主要问题是:

3.1师资力量存在问题

第一,专业老师缺乏,代课老师比重大,教师学历普遍不高。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而学生相对过多,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牧区环境较差,生活质量低,交通不便。大量师范类毕业生不愿到牧区支教,也形成了牧区教师数量短缺、需求大和师范类毕业生数量多、就业难、供给大的矛盾,同时代课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致使教育教学水平整体不高。

第二,缺乏女教师。由于局部乡村女教师的紧缺,对当地妇女和女童教育观念起了消极作用,同时也制约了牧区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天赋的发挥,在“普通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已经落后于城市,并影响了当地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三,牧区教师的汉语交流能力较弱。由于部分牧区教师汉语交流能力弱,从而影响了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再加上牧区使用藏语教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尤其是在小学所有科目都使用藏语进行教学,在初中时情况有所缓解,但部分科目仍然用藏语进行教学,忽视了汉语的学习,影响了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2办学条件存在问题

第一,牧区学校基础设施较差,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给教师的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部分牧区学校受当地条件的制约,无法配备多媒体设备和教学器材,使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枯燥,没有创新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学生接受到的课外知识极其有限,无法开拓学生视野。并且,理论和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很难接受课堂知识。

第二,由于交通不便,上学路途太远,很多学生需要寄宿,而学校宿舍严重不足。并且因为条件有限、宿舍管理不规范,导致宿舍过于拥挤,环境较差,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

第三,学校资金短缺。目前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虽然为更多的贫困学生的上学提供的必要的保障,但是青海牧区经济落后、财政紧缺无法为学校提供充足资金,造成了学校资金紧缺,从而影响到了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行。

第四,由于地理原因带来的交通不便,影响了学校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导致信息闭塞,无法获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制约了当地教育的长足发展。

3.3入学难,巩固难

第一,上学无用论。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认识不到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不支持孩子上学。更有部分家长只能看到孩子不上学从事劳动或服务于家庭所带来的暂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孩子的长远发展,也使得入学率较低。

第二,自幼学习唐卡。随着唐卡艺术价值的不断提升,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一些从小生长在唐卡制作地的孩子,自幼受到熏陶,在上小学时不少孩子便辍学在家,学习制作唐卡,并成为唐卡制作者。

第三,宗教原因。由于,在大多数藏族家庭中,家长更倾向于将家中次子送入寺院接受寺院教育。

第四,学生厌学情况严重。很多孩子不愿意上学,甚至还有抵触情绪。使得一些孩子中途辍学,无法坚持完成学校教育,给巩固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3.4教师和家长存在沟通问题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由教师全权负责 ,因此,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

学习情况不是特别了解,没有很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还与一些家长本身文化水

平有限,不能给孩子很好的学习指导,只能寄希望于教师教学,但是,教师在与家

长的沟通方面做的不够。家长与教师之间对于孩子的教学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是学校

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

4.解决对策

4.1解决师资问题

积极争取国家公费培养的师范生资源,改善牧区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缩小代课教师与正式教师的待遇差距。重视牧区教师的生活状况,提高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尽量平衡州县与乡村教师的分配。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合理配备教师的男女性别比例。加强牧区双语教学的实施力度,提高教师汉语交流能力和牧区学生汉语的使用能力。

4.2解决办学条件问题

学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投入,广泛争取来自社会各界的资金来源,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同时政府方面也应该加大对牧区教育的扶植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使学校能够更好的发展运行。学校还应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牧区的学校应积极与州县的学校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3解决入学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牧区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普及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如“两免一补”,“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等。通过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篇8

一、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被定义为:是主要发生在农村偏远地区的,以农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独特的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及农业生产方式与乡村生活形态等为旅游吸引物,以乡村特色为卖点,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于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长春市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现状分析

(一) 长春市旅游资源分布发展调查

1、长春市乡村旅游发展历史

长春市乡村旅游大致发生在2000年左右,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春市目前共有旅游点617家,乡村古镇11家,农业园区99家。充分展示了 “以旅促农,以农兴旅”的目标。

2、长春市乡村旅游地区分布

长春市各城市和县(市)的“长春市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如表一。

3、长春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

(1)长春市乡村旅游的开发主题为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长春市乡村旅游重要的组成要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途径。

(2)长春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开发

良好的品牌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而且会大量吸引旅游者,是旅游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长春市为了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大力开发旅游品牌的塑造。

(二) 长春市乡村旅游的运行模式

1、农家乐乡村旅游模式

“农家乐”乡村旅游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接待等事宜,借助赖以生存的环境,适当开发。

2、民俗文化村旅游模式

民俗文化村旅游模式是指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然后加以利用,发展成旅游产品。

3、观光采摘园模式

观光采摘园是利用果蔬产品,结合展示、加工等手段,为旅游者提供观光采摘活动.

4、教育农园模式

教育农园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结合农产品、农具展示等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游客可以充分的体验到农业的神奇,以及丰富的农业知识。

(三) 长春市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长春市区域乡村旅游开发不平衡

长春市确定的首批“长春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的22家中,就有11家是来自于双阳区。长春市绿园区仅有关东文化园一座乡村旅游景点,而农安县也仅仅只有草原颐家休闲农场一处。

2、长春市乡村旅游政策缺陷分析

(1)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规划指导

目前,长春市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极为盲目。不顾环境保护等问题,专注于投资少,收益快的项目。

(2)旅游地基础设施落后,服务理念缺失

长春市乡村旅游相对于其他地区发展时间较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就相对较多,如果这类现象不制止的话,那么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岌岌可危。

(3)产品单一、深度化不够

长春市的乡村旅游的旅游景区十分贫乏,按照中国人的疲劳思想,一味模仿不追求创新,这就导致了资源形态未深加工为产品形态,产品深度化不够。

三、长春市乡村旅游问题对策分析

长春市乡村旅游发展时期较短,残留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解决:

(一) 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社体系

新型农村合作社特指在我国农村80年代以后出现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社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保护农民利益,而且,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 政策体系建设与多利益主体协调

所谓乡村旅游政策的利益整合,是在利益分化的社会条件下通过多种方式,在保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各种群体利益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建立以利益关系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机制。

(三) 大力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长春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的建设却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2015年,国家将农村的建设重点变为了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各级旅游部门应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在饮水安全、卫生等方面都要加强管理,以便更好的为城市旅游者服务。

篇9

【关键词】涪陵,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近两年,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家庭恩格尔系数的降低,生活消费观念的改变,双休日和“黄金周”的实施,很多居民选择了走出家门,踏上旅程,领略旅途的风光。据统计在整个出游的城市居民人群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涪陵区的乡村旅游在整个全国来讲发展也较晚,到现在为止,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目光聚焦到涪陵,涪陵乡村旅游发展较晚,主要以农家乐和乡村宾馆的出现为标志。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涪陵乡村旅游的住宿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突出、档次分明、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饭店系统,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和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御泉河、雨台山等景区内,但接待能力相对有限,不能满足大型会展活动的需要;而且从业人员业务能力较低,很多的从业人员都是由本地的农民或者一些未从事过旅游业的工作人员构成,均未受过专业培训或者非正规的培训。造成目前的接待质量不高、自主服务的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下的局面。

(二) 目前存在的旅游景区开发现状。涪陵区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国内其它旅游业发达城市的乡村旅游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乡村旅游的类型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分布地带呈现出集中散点分布的状态:荔枝大梁山的农家乐发展较早,规模档次都较高;涪陵沿长江一带有一定数量的农家乐,但较分散,规模和档次较低,主要以农家餐饮为主;涪陵后山一带随着大木花谷景区在重庆主城加大宣传后,大木和武陵山片区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马武、青羊、龙潭等坪上一带,农家乐发展滞后,若改善其交通条件,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缺乏统一规划,单体规模较小,资源整合不到位,开发不足,口碑较差,没有自己的旅游品牌和形象,在重庆市的知名度都比较小;资金投入不够,开发缓慢;观念守旧、难以创新,我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前劲不足,后续无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而且存在透支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

(三)乡村旅游的交通状况。目前涪陵区已经形成了以319国道、涪丰公路、渝涪高速、渝怀铁路和涪南、涪利铁路、长江和乌江水路、江北机场为依托,路水空一体化的便捷立体交通网络。而且在本区内开通了到李渡、马鞍、清溪、蒿枝坝等多个乡镇的公交车,方便市民出行。除此之外,从白涛到石夹沟、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从江东到御泉河景区、雨台山景区的公路已全部硬化,全区旅游公路已经达到100多公里,初步解决了长期制约涪陵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但还无法达到说走就走,想来就来的便利状况。受到涪陵区地形的限制,到很多地方的路程较远,交通车班次较少,使很多游客在路上耽误时间,延后旅程安排。

二、 涪陵区发展乡村旅游应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我们提出“村村通”的政策方针,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客观原因,现阶段涪陵区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应加强“村村通”政策的落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武陵山到仙女山、武陵山至南天湖、御泉河景区经石门到山窝乡的公路,达到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标准。除此之外,还应在生活设施方面加强建设,特别是对旅游地卫生、治安等方面更应注意。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对旅游开发地的地理条件、区域特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坚决不能闭上眼睛,盲目开发。一切不以顾客观实际需求为前提和不尊重旅游市场规律的开发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是要消亡的。各乡镇政府应在全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宏伟蓝图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区旅游局应站在全区的总规划的高度上,对各乡镇的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加大营销力度,打造涪陵旅游品牌。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为主体,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多渠道地不断加大对涪陵区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从而全面打造涪陵旅游的整体形象。除在现有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涪陵区旅游业的宣传。通过在本地区举办“涪陵榨菜民俗文化旅游节”、“巴国文化旅游节”、“易理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提高涪陵旅游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的契机下,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形成涪陵自己的旅游宣传营销模式:共同叫响一句口――常来涪陵幸福来临;共同塑造一个形象――“两江福地,神奇涪陵”。

(四)培训旅游专业人才。涪陵区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人才很少,80%以上的经营者都是景点附近的农民,缺乏系统的培训。应充分利用涪陵现有的长江师范学院和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以及一所中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应积极抓住此教育优势,培养专业的旅游专业人才,为涪陵乡村旅游的发展增砖添瓦。

通过对涪陵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现,涪陵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很大。目前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打造品牌、培养人才的原则下,尽快树立起涪陵区乡村旅游鲜明独特的形象,促使涪陵旅游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雯.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数量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4)

[2]马涛.经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3-20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98-404

[4]涪陵区乡镇旅游资源、旅游发展调查数据

篇10

《望东方周刊》:就你的观察,目前中国农村是一个什么现状?

赵法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摆脱了饥饿,但进入21世纪以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更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教育水平差距等。

我们所调查的乡村已经没有了高中,初中也在减少,这大大提高了就学成本,并迫使那些不具备进城条件的农民也拼命向城里转移。大规模撤并乡村学校是未经民主科学决策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加剧了乡村的凋敝和城乡的失衡。

大量村民抛弃乡土涌入城市,其中有不少人并没有在城市谋生的技能,这又加剧了乡村的空心化,成为一个老弱病残的留守世界。另外,乡村社会风气下滑,刑事案件发生率上升,环境污染有后来居上超过城市的趋势。

总起来说,目前乡村面临价值真空、治理紊乱和生态危机三方面问题。这三方面关系到人与心灵、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举措,就有可能演化为一场乡村治理的全面社会危机。

《望东方周刊》:目前,农民最大的困惑在哪里?

赵法生:那些皈依了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的村民已经没有了困惑,他们一心信靠耶稣,向往天国,对于现实也不抱希望。那些还没有皈依宗教的村民最感叹世风日下,比如认钱不认人,不孝敬老人问题等。

《望东方周刊》:在农村,是否有儒学与基督教争听众的局面?

赵法生:孔子故里的家庭基督教会发展很快。不远处有一座能容纳三五百人的基督教堂,略远处还有一座,能够容纳2000人。

目前的农村还谈不上儒家与基督教争夺信徒的问题。基督教是严格的制度化宗教,从信仰到传教都有一整套建制化体系,还有圣徒意识和传教热情。而儒家传统的传播体系已经被破坏,比如过去的宗祠、家庙等,在北方尤其如此。

儒家现在的生存状态其实是一些生活习俗,自身处于魂不附体的状态。

儒家文化的根在乡村

《望东方周刊》:孝悌、友爱这些道理,农民本来是不懂的吗?还是只是道德水准在滑坡?

赵法生:孝悌、友爱等人生道理,许多农民至今还知道。但传统的乡村有一套完整的教化体系,有私塾、宗祠、族长、乡绅和家教系统,这一系统是乡村道德养成和自治秩序的基础,可是今天,这一基础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一些遗存的道德思想碎片也就无济于事了。

乡村儒学,目标就是要在国学教育中断一百年后的今天,重建儒学在乡村的教化体系,重建乡村的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为乡土文明的重建提供人伦道德基础。

《望东方周刊》:乡土社会重建的关键是什么?

赵法生:目前,乡村精神文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乡村社会所依赖的儒家教化已被打倒,但现代化的乡村组织体系尚未实现。道德困境与治理困境俱来,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家文化对于乡土文明的意义。儒家道德中有一些基本的人伦规范,如孝悌诚信、礼义廉耻,不但不与现代化冲突,反而是现代化的必要基础。

乡土文明重建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文化重建,一个是向法治文明转型,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单一方面都不能竟其全功。

《望东方周刊》:从农村入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的恰当路径?

赵法生:梁漱溟80年前指出,中国乡村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破坏和伦理失调,所以他意图通过文化重建来振兴乡村。我们所以首先从乡村儒学开始,是因为乡村的文化衰落最严重,尤其是孝道的破坏使得众多老人处于老无所依的状态,这里对于传统文化复兴的要求最急迫。儒家文化的根在乡村,老子曰“归根复命”,儒学这棵历史巨树的复活也应该从其根部的复活入手。

自由平等和长幼有序并不矛盾

《望东方周刊》: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它能解决什么?

赵法生: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内涵,所谓三教合一,又以儒家为主体。儒学是修身之道,修身的目标是成就君子人格;核心思想是“仁”,基本道德是“仁义礼智信”。

现代大儒牟宗三说儒学是生命的学问,能启发和培育人的内在精神生命。可以说,儒学的五伦和五常维系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这又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

传统儒家敬奉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以后帝制被,有学者建议改为“天地国亲师”,其中包含着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和信仰。

《望东方周刊》:对儒家文化有一些批评声音,比如过于强调道德,较少提倡法制,有人指出儒家的纲常伦理不适合现代社会,你怎么看?

赵法生:儒家有些内容已经过时,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部分,无法适应民主法治的要求。但是,儒家主要的道德思想,尤其是修身做人的思想,依然为今天的国人所需要。

近代思想史的一大误区是将儒家道德与自由平等观念对立起来。其实,自由平等是政治观念,长幼有序是人伦道德,并不矛盾。比如,我和我爷爷,到底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从政治权利上讲是平等的,但是,从家族辈份上又不平等,我应该尊重他,给他鞠躬,让他先坐。把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混为一谈,以政治权利的平等否定人伦辈份的差异,进而否定一切传统人伦道德,这搞乱了整个民族的思想价值系统。

以韩国为例,韩国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但儒家的敬老礼、敬师礼等保留完好,二者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东亚最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没有全面否定传统,所以人心有所依托,现代转型也比较顺利。

我们实验的村子,一年左右,道德改善了,村里的治安与村风都大大好转,也证明二者不矛盾,而是存在有机关联。

《望东方周刊》:余英时曾有“儒学的幽灵”的说法,不过,近年来儒学有复苏的迹象。

赵法生:儒学的幽魂化是现实,原因在于它的传播体系被彻底打倒了。最近的儒学复兴,首先是因为民众需要,社会自身需要。一个没有信仰,没有道德底线的社会绝不会有幸福和谐,这样的民族无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儒学之所以打而不倒,因为它的基本人伦之道是发自人心又合乎人性的。当然,最近儒学的复兴也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关。

儒家恐怕得走建制化的路

《望东方周刊》:儒家和宗教的区别在哪里?

赵法生:我大体赞同这样的看法,宗教可以分为建制化宗教和非建制化宗教,前者如佛教、基督教等,后者就是儒家。儒家和其他宗教一样都有安身立命和教化大众的功效,但它与以往的组织形式趋于分散和多层次性。

建制化宗教具有强大的传播力量,非建制化宗教传播力度较弱。在当代各种宗教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儒家只有实现从非建制化到建制化的转变才有存活下来的希望。

印尼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印尼华侨经过近百年的抗争,终于建立了印尼孔教,实现了儒家的建制化转型。儒家恐怕也得走建制化的路子,而且要走民间化的路子,不能重蹈政教合一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