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困境范文

时间:2024-03-28 11:4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的困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教育的困境

篇1

关键词:农村教育;发展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03-02

收稿日期:2012-05-06

作者简介:吴涛(1961-),男,山东莱州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1]。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教育为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截至2008年,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农民技能培训得到加强[2]。面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农村教育却面临着来自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落后观念等的影响,再次陷入了发展困境。

一、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农村教育主要是指在农村经济社区环境里,对农村居民(或农民)及其子女进行的教育[3]。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是农村教育,新农村的全面建设要依赖经过系统农村教育的劳动者,但是目前农村的劳动者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转型和农村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传统观念影响,离农教育和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

“离农”教育就是以离开农村为教育目的,以农民进入城市生活而不是回归乡土为目标的教育[4]。这种观念在农村有很广泛的市场,得到了来自农村学校、教师、家长等各类群体的认同,认为送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升学跳出“农门”,离开农村。认为只有升学才是成才,升学率的高低是判断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如果无望升学,达不到“离农”的目标,许多农村家长宁愿选择不送孩子上学,认为离不开农村,读书就是无用的。

2农村教育功能单一,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够

新农村建设需要合格的人力资源,劳动力的升级转化与培养适应新农村全面发展需要的人是农村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但是,目前农村教育不论在定位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中学教育定位和结构基本上仍然是单一的普通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很难实施,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都不尽如人意;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环节,不受重视,面临诸多困难。

3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发展需要

目前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视城乡和地域的差异,严重脱离农村现实。在新课程倡导的多样化的教材中,竟然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教学编写的,大多数新教材没有反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课程内容缺少与农村实际相符的话语表达及同农村现实相对应的内容,甚至农村与城市使用着同样的教材[5]。

在教学中片面、机械地传授基础知识,以升学为目标,以灌输为手段,千校一面,忽视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劳动观念、动手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很少开设劳动技能等课程,即使开设,也是形同虚设,教育知识的城市化取向严重排斥了农村生活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淳朴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其结果只能是为城市输送了少数精英,而对筛选下来的绝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基础教育并没有传授给他们在农村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初中生回家务农的生存能力并不比小学毕业生强多少。同时,基础教育也没有为他们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业转移就业提供知识支撑,去城市就业机会也非常有限[6]。

4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育教学质量偏低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存在着队伍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待遇低、教师缺乏培训条件和机会等诸多问题。

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在量的增长之后面临质的提高。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学校撤点合并,在许多人口大省农村学校还普遍存在学生上学难、“超级大班”等问题。城乡和农村校际义务教育均衡化还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较低,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还非常薄弱。

二、农村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农村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既有其共性的规律,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实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能完全按照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去办,而应该有自己的路子。

要着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等,都需要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其发展规律,契合农村经济社会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1教育目标要兼顾育人与社会服务

篇2

一、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实施的素质本文由收集整理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工作却迟迟难以开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缺少了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作为培养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实施完善的艺术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也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艺术师资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孩子自我封闭的个性,完善审美。不仅如此,学习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艺术教育课程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农村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利因素,农村的艺术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学校、家长、学生自身在内,都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认识,单纯以最求文化课的高分以及升学为目标,艺术课程被普遍认识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占用美术、音乐课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长此以往,便对艺术教育的产生轻视的看法,更不利于参与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定是并没有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的重要课程,只是将这些艺术课程屈居主课之后。

2.农村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师往往都是非专业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开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有些农村中小学中,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都是由语文、英语老师兼任,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往往是单纯的娱乐性质,无法掌握绘画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削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良好审美的培养。

3.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不足,造成艺术教学缺少最起码的设备

充足的教学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却是极其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器材,美术用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专门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画室。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学设施,艺术教育课程便很难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也明显不足,而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上,首先保证“主科”的师资,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对农村的教育关注力度不足,人们对在农村工作存在偏见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距离较为发达的城市较远,所以广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宁肯在城市中做着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远跑到农村学校任职艺术教师,心中对农村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很少有人会愿意到农村做教师,教育资源的倾斜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问津。

三、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对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转对艺术教育不合理的偏见,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艺术的力量深入人心,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开展教育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逐步打开农村艺术教育的局面,让农村艺术教育成为常态化的课程,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2.要确保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引进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

一方面,要呼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大量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过硬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断的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可以与专业院校建立对口支援,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专业学习跨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给与艺术课程以充分的空间,要合理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并将课程列入实施计划严格遵守,让广大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艺术,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更大支持

在进行教育拨款时,要留出专项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应为各校区合理添置相关的教学设施,并且要不定期举办文艺节目,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

4.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均衡教学资源

要从根本上改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的艺术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艺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选派一定数量的市、县级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援当地的艺术教育,分享各校区、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艺术教育共开展的更有活力。

5.要认清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篇3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

1.农村职业教育缺乏重视

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通过长期对传统农作区的送教下乡和农技服务,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居民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鄙视农村教育和农业技术、知识的观念。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在父母和环境的强迫下,加入应试教育跳龙门的普通教育之旅,对农村职业教育不屑一顾,甚至是鄙视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人。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的全民化和大众化的步伐加快,使得进入普通高校的机会大增,原来可能选择职业学校的生源也向普通研究型高校里挤,造成了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门庭冷落,农村地区的学生往往举全家之力,进入脱离农口的学校,从此跳出农门而不愿意选择农村职业类的学校。此外,教育政策在农村职业教育实行不力,有的政策的推行没有连续性,推行的力度不够,投入也不足,农村职业教育不成体系,从而导致农村职业教育陷入无以为继的困境。

2.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制度保障

这一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制不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谁来执行,谁来配合,如何才能执行的更好?这些问题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和重建,从而导致尽管许多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已由国家颁布和出台,但由于制度建设没有跟上现代化建设,这些法规、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行,农村职业教育顺利的运行仍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第二运行机制内部协调联动尚存问题。比如,“送教下乡”的教育方式,一听说即免除学费,又能获得国家奖学金资助,还能算作是职业学校的招生数额,一时间不管有没有条件,所用的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一窝蜂地全部都开设了“送教下乡”的部门,结果造成农村职业教育从一次大胆的尝试,再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由于缺乏健全和协调运行的机制,众多的教育部门在“群龙无首、多管齐下”的状况下而以失败告终。第三,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随意性。还以送教下乡为例说明,大多数职业学校不具备农村职业技能培养的条件,从而导致大多接受培训的学员只能学些皮毛的知识而无真才实学,从事农村产业生产没有进城打工的吸引力大,致使无法合理利用农村的资源。

3.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和流失严重,是长期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师资力量上的投入也十分不足。教师普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以及学历偏低。尤其是专业老师的数量严重缺乏,而文化课教师数量偏多,从而能承担职业教育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不足,学生无法提高相关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而且,教师普遍素质偏低。农村职业学校严重缺乏既能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带领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相反,大部分的教师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弱、经验少,加之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坏境艰苦,无法留住优秀的专业教师,学生只能接受与现实脱离、没有实践能力的教育。

二、农村职业教育改善的对策

1.提高重视度,保障生源

首先要教育人们改变传统观念,端正人们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认识,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宣传机构应该多深入农村,报道农村创业成功的经验;农业职业学校以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为己任,多研究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多积累农村培养技能和经验;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多与农村职业教育部门联系走动,实现互补双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热爱农村,现身农村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让农村实用人才从心理上和技术上留在农村,服务发展农村。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切实执行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方针,落实到农民的根本利益上去。职业教育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地方机关认真实行。保护农民学生学习以及就业不受欺骗和侵害,增加家长学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信心,保障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

2.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

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才能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能看见未来生活的美好前景以及美好愿望的实现,增加对未来的信心。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农民做社会地位平等的农民,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农民,增加农民的信心和生活希望。农村职业教育要根据农民所需所求建立明确的目标,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立足于 “ 三农 ”,培养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农民。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办学方向和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此外,根据我国国情,最缺乏的人才就是精于技术和业务的人才,农村职业教育要瞄准市场需要,培养职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完成学业后能迅速进入社会,充分胜任岗位。

3.强大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丰富农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师资力量的培养是其重要的方面。目前,农村职业学校规模小,资金短缺,急切需要国家政府的扶持,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以及对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增加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过硬的教师,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修和学习,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将职业教师的招收范围扩大到企业、行业以及社会中去,扩大职业教师工作资格,逐渐形成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过强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这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决诸如“三农”等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2]

4.发展农村实用技术型的农村职业教育

篇4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执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28-02一、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教兴国”的国策下,教育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一政策下我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执行还是存在困境的。

(一)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

近年来,我国虽不断地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不足的,在全国5721.7万在校初中生中,农村学校的比重是57.2%,而所占教育经费相应比重仅为47.6%,全国初中生人均教育费支出为1102.50元,其中城镇1423.85元,农村为861.64元,城镇与农村生均支出比为100.0:60.5。小学生生均教育费支出625.45元,其中城镇为841.11元,农村为519.6元,城镇与农村生均教育费支出比为100.0:61.7。由于教学经费不足,学校的教学设备不齐全,一些学校连最基本的桌椅板凳都是残全不全的,更别说昂贵的实验器材、教学用具了。有的学校没有正规的操场、篮球场、足球场,有的学校没有图书室,就算有图书室藏书量也是极少的,图书的种类少,数量少,藏书多数内容陈旧,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

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相对于沿海及发达城市而言是偏少的,还时有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发生。这就使得许多农村的教师都“跳槽”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教师辞职、调职的情况常常发生,造成了教师队伍数量上的短缺和结构上的短缺。这也使得农村学校存在许多代课老师。据统计,2001年农村初中代课教师有65005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4%;农村小学代课教师为515394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13.6%。这些代课老师许多都是退休的老师或者是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他们多数教学方式单一,知识面狭窄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质量堪忧。

(三)教育负担沉重,辍学率较高

农村学校合并的事实使得部分学生需要坐车才能去学校,这额外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此外,学生还要支付自己的伙食费甚至是住宿费,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家长的教育负担,许多家长根本无法承担额外的教育支出。2005年初,中央党校的一份报告指出,近几年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曾几何时,在中国,出乡村的主要三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读书,这里的读书主要是上大学,乡下人把读书考大学看成是孩子的最佳进城的途径,但是随着大学的扩招,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加之打工已经成为现今孩子进城“流行的”方式,大学生已经不再那么受到农村人的“待见”,因此家长也就选择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浪费时间在学习上。二、造成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困境的原因

中国有句古话是说要“对症下药”,我们要找到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分析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够“治标又治本”。真正解决问题。

(一)义务教育政策本身科学性不足

人是理性人,各项政策的最后决策者都是人,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表现为他所掌握的与教育政策制定有关的知识的不完备性,还表现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困难的预见性,以及表现为在超出其感知限度的技能、习性和反应能力方面的受限制性。它的科学性不足主要是体现在它的不公平性上。就目前义务教育政策制定来看,教育政策的内容太具体,忽视了每个地区有其不同的地区特色、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制定教育政策时完全没有考虑到农村地区的情况的特殊性,政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不能够对政策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二)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人员自身的不足

任何政策的实施一定离不开政策的执行者――人。人是政策执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人毕竟是作为社会人存在,因此他们总是会被各种利益左右,在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也不免如此,学校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实行变相收费,政府为了提高绩效就重点扶持城市的学校,从事教育公平研究的杨东平学者指出:“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这些都违背了义务教育精神,义务教育政策在农村地区被扭曲执行。

(三)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的资源不足

任何政策的执行都需要充足的资源,否则就不能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其中,作为政策执行资源的基础的经费资源和物质资源是最重要的政策执行资源。在教育投入中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重所占份额仍然很低,2006--2010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累计新增经费,由原来的2 182亿元至少增加到2652亿元,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也不足1%。除了资金不足之外,师资力量的供给不充足是比较明显的。在很多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队伍都呈现出断层的现象,无法补充到年轻的优秀老师。

(四)义务教育政策的目标群体对义务教育政策的遵从度差

如果政策的目标群体对于该项政策的目标指向、遵循原则和内容规定没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往往会采取消极配合,马虎做事的态度,从而影响该政策的执行效果。就政府来看,他们追求的政府的绩效,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他们往往牺牲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来成就城市义务教育,甚至将教育资金挪做他用。就老师来看,农村教师的发展空间不大,他们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面对的竞争也少,因此他们中有些人渐渐就失去了动力,满足于现状,不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而有的优秀教师则是人往高处走,辞职、调职多有发生。就家长来看,他们往往认为孩子读书考不上大学都是没用的,即使考上大学也要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义务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任何经济收益的。因此,他们宁愿自己的孩子少读一点书,早点出去赚钱养家。

三、突破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困境的对策

前面我们分析了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困境以及原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目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完善政策执行的对策,便于政策有效地执行。

(一)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的单行文本政策

我国公共政策学者谢明在他的公共政策概论中解释公共政策的定义时引用了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在《政治系统:政治学现状研究》一书中的一句话:“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类型,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政党、立法机构、政府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行动纲领、教育法规、条令条例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活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政策比较概括,缺乏针对性的文本政策,我国农村的特殊实际要求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要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实际,综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确定适合农村的教育发展目标,不能让农村的教育目标脱离实际。搞“噱头”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本文,要健全现有的法律制度,制定针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法,能够解决农村教育制度上的缺陷,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这里我们将政策执行者概括为政府官员及教师。对于政府官员,首先是要提高其政治素养即其对政策的理解能力等。对政府官员进行教育培训,例如让他们攻读MPA,学习公共政策课程,提高专业知识素养,能够独立地分析、理解政策的内容和政策目标。除此之外还要定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减少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做好人民的公仆。对于教师,不仅要提升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还要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建立教师进修制度,确保农村教师能够得到培训、进修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改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还要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等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及奉献精神。

(三)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资源投入

现有的农村教育的财政经费主要是地方政府承担。2005年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新机制。这也就要求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供给水平,缓解县级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资源的宏观调控,缓解当前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中央可以保证教师的工资发放,省级政府可保证给学生免费发放教材,县乡级政府保证学校的日常运转。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专款专用的财政体制,这样就避免政府部门将发展农村地区教育的资金用于其他提高其政绩的工程上,这样也为教育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问题;对策

从我国农村目前的小学体育发展状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体育场地不足、器材设备不足以及体育经费不足等。有一些小学操场没有跑道,并且体育器材也是非常稀少的。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开始给农村小学配备了体育设备,但是由于学校缺乏重视,导致没有人管理,体育器材也成了摆设。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不注重体育的功能

在广大农村,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他们都希望孩子可以考入重点中学,在这种升学的压力下,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体育活动,他们认为“升学第一”。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这就给体育教学带来了阻力,所以不能将学生体育的各种功能以及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由于考试这一原因,体育课就会被停上,或者是由于天气的原因,体育课会被改成文化课,体育课的不被重视,最终也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较低

广大农村由于学校缺乏资金,因此体育教师是很少的。从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可以看出,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都比较低,有一部分教师都是兼职教师,因此要扩大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问题的措施

1.体育教学内容要具备时代性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吸取当前最有价值以及最受欢迎的体育锻炼手段,并且在课堂中要注重教材内容的衔接。除此之外,要保证学生每一天都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吸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提高体育队伍的专业素质

近几年来,有很多体育教师都是从正规的体育院校毕业的,并且对于在农村任教的体育教师,要定期培训他们,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养。同时体育教师要熟练掌握技术、技能,在体育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技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3.确保教学形式具有多样化

近几年来,学生之间的知识、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体育教师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活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形式的时候要具备多样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

4.加强体育场地以及器材设备的建设

要想促使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体育器材以及设备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要给农村小学配备器材设备,确保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要对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农村小学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特点,不断优化小学体育课堂,确保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春明.浅议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农村幼儿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6-0028-04

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省区,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都较为缓慢,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办园条件差、管理不到位、教师素质低是制约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域、社会、经济、人口的特殊性及多元文化的特点,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在发展对策、模式上与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中部地区有所不同。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新疆农村幼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探索适合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策略。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困境

新疆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不高,是新疆农村社会发展历程中许多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当地特殊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

新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薄弱。从幼儿园(班)数量上看,截至2005年,新疆各级各类注册幼儿园(班)总数为1077所(个),在园(班)幼儿293397人,其中少数民族幼儿76240人,占25.99%。农村幼儿园(班)377所(个),在园幼儿107447人。幼儿园的短缺直接导致大量幼儿没有机会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少数民族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比率一直偏低也是新疆农村幼儿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2004年,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前三年受教育比率为10%。调查发现,偏远农牧区家长的幼儿早期教育观念十分淡薄,非农牧区的农村家长也有1/3认为幼儿园传授的文化知识极为有限,没有必要送孩子入园。从幼儿教育机构的类型来看,新疆农村的幼儿教育机构大多附设在小学,称为“学前班”,并由小学负责管理和教学。如喀什地区6个县的双语幼儿园中,拼音、写字、算术等是幼儿园的主要课程,一些幼儿园的班级墙面上贴满了汉语拼音表、汉字笔画表等。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矛盾日益突出

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在发展中存在显著的地域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北疆地区的农村幼儿园条件优于南疆地区的幼儿园,郊区农村幼儿园优于偏远地区农村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优于其他农村幼儿园;不同乡镇对幼儿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均衡,各地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各地区教师的教学及汉语水平不均衡,管理水平不均衡,各地区农民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水平也不均衡,这导致乡与乡、园与园之间教育质量差距较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引发了教育公平问题。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于南疆,因此对农村幼儿教育公共资源的投入也更多。此外,在同一地区,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存在偏向城市、偏向公办幼儿园、偏向重点幼儿园等倾向,这使得新疆各地区农村幼儿教育“优者更优”,“差者更差”,各地教育质量差距越拉越大,农村幼儿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矛盾日益突出。

(三)学前双语教育实施进退两难

学前双语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习得母语的基础上,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通过创设适宜环境,培养学前儿童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提高儿童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雒蕴平,2003)。新疆农村幼儿教育涉及的“双语教育”是对母语为维吾尔语的学前儿童进行维吾尔语及汉语双语教育。2005年7月,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在新疆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截至2007年,新疆农村地区共建成双语幼儿园1335所,接受双语教育的学前儿童达9.34万名。然而,笔者调查发现,新疆农村学前儿童双语教育进程目前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师资匮乏。一方面表现为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如疏勒县,截至2007年,农村在园幼儿达到3769名,教师只有110名。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师资的专业性严重不足。对南北疆地区农村幼儿园的262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当中有42%为非幼师专业中专学历,部分人员仅具有初中学历;262名教师中所学专业为学前教育的仅占7.8%,专业对口率很低。此外,双语教师(既懂维语又懂汉语的教师)严重不足。如和田地区某乡镇6所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中6位教师都是只懂维语不懂汉语的维族教师,根本无法进行双语教学。

退,则会严重影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单一的维语教学或者单一的汉语教学都会影响少数民族儿童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入学准备、入学后的语言适应及学业成绩等。调查发现。许多维吾尔族儿童在汉语教学的幼儿园中受教育状况和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辍学现象较为严重。可以说,在新疆地区,开办双语幼儿园是推动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既保持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又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双语教育的实施绝不是要消退民族文化。而是要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自在状态转向自为状态,有效地保存民族文化的精华(孙钰华、冯江英,2008)。在新疆农村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日益显现。调查发现,新疆农村学前儿童使用的双语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内地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材的主要内容以汉族主流文化为主,较少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及实施中,也存在与少数民族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现象,比如课程设计较少涉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内容。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机遇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幼儿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同时加大了对新疆学前双语教育的经费投入。自2005年以来,自治区政府将学前双语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儿童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及少数民族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这些都为新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政策支持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2005年7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

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指导原则,要求各地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要求各地以农村为重点,在幼儿教育薄弱的乡、村积极推行在小学附设以汉语教学为主的学前班;由自治区教育厅报送的《自治区扶持七地州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经费预算方案》也通过审议,并正式下发。2006年,按照以点带面、分区推进、分步实施、全面推开的原则,自治区组织召开学前双语教育工作会议,指导各地、州、市制定2006~2010年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制定和颁布为新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二)经费投入

近几年来,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对新疆学前双语教育的投入。国家制定了《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总投资7600万元,用于2003~2006年的汉语教师培训。自2005年以来,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的经费投入,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建设经费、农村学前两年幼儿的伙食补助和读本补助、农村聘用教师工资补助等四个方面对7个地州进行经费扶持。从2005年起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在幼儿的伙食补助方面,自治区重点增加喀什地区农牧区幼儿学前两年的伙食补助费,规定每人每日补助1.5元,每年按200天计算。同时还提供教材补助费、汉语读本(含教师用书)及音像资料的编写、审查、出版费用。此外,新疆还对农牧区聘用学前双语教师的工资进行补助:按每40名幼儿配备1名教师计算,由自治区政府每月补助200元,地区每月补助100元,县市每月补助300元,每年按12个月计算。这些经费上的支持对新疆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新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然而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却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由外部“输血”转为内部“造血”是提高新疆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提高劳动者素质要依靠教育,而幼儿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奠基工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改变命运、改善生活必须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好这一契机,推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新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影响到每一个生活在该地区的儿童。目前,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困境与机遇并存,应该客观看待困境,利用机遇,从政府政策、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一)政府应出台公平的农村幼儿教育政策

学前教育中的伦理公平指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姚伟、邢春娥,2008)。为了保障农村地区幼儿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利,逐步解决教育质量及教育均衡之间的矛盾,政府应出台公平的农村幼儿教育政策。

1 实行教育扶贫政策,确保农村幼儿教育专项经费投入

对农村地区的幼儿园,自治区政府应实行教育扶贫政策,由政府投资创办农村公办幼儿园,鼓励企业、个人创办农村民办幼儿园,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及专项资金和师资支持。政府在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幼儿教育的同时,不能把幼儿教育事业完全推向市场,而应承担起自身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公共责任。

2 建立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准入与管理制度

新疆各级教育部门应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严格把关,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同时,教育部门要对农村现有的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确保规范办园,保证农村幼儿教育质量。

3 依法保障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权利

为使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依法保障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权利。首先,要确保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城市幼儿园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益;其次,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农村教师办理相关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等。用人单位应主动将这些列入聘用合同并遵照执行;此外,要把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列入整个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范围。

(二)政府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制度资源和实物资源(姚伟、邢春娥,2008)。从实物资源来看,中央和自治区政府都对新疆农村幼儿教育投入了大量经费。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把经费用在刀刃上,比如有些幼儿园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确保园舍安全、卫生;有些应对玩教具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投入;硬件设施较好的农村幼儿园则可以利用得到的经费投入教材、课程专项研究,提高幼儿园的软实力。

(三)做好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培训工作

师资水平是影响新疆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的主要问题。从长远来看,促进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农村学前双语教师师资培训体系。

首先,应进行以专科层次为主的多层次学前双语教育师资职前教育。当地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幼儿师范学校、职业技术院校可以开设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双语课程、少数民族文化类课程等。

其次,应循序渐进、由点到面做好教师职后培训。新疆地域辽阔,地州之间距离较远,组织大规模的教师集中培训有一定难度。各地可以尝试开展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职后培训方式,首先对骨干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培训,再由骨干教师负责对所在园其他教师培训。这种形式的职后培训往往能顾及本园的实际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7

关键词: 中学英语课程改革 农村英语教师 困境 出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教师的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教学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但因历史的因素和地域性差异,农村英语教师仍然存在着不少困惑,严重影响到教学积极性和身心健康,导致农村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辍学,教师厌教情绪凸显,也感觉前途茫然。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从事了教育事业也就从事了爱的事业,一个教师只有爱自己,才能爱上学生。只有爱上他的学生,才能热爱教育事业。时代在变,理念在变,教师的定位在变。农村一线英语教师唯有积极面对,才能加强自己的抗挫能力,期盼曙光。

一、生存困惑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一个民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当老师。一个人只有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但教师在这个经济膨胀的现实生活中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老人要生活费,孩子要学费,月月要还房贷,尤其是作为一名半边农教师,压力更大。而在这个只讲“经济”二字的时代,经济却是农村教师最为头痛、最为尴尬的,因经济待遇低,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可能高,更谈不上什么政治地位。近几年来,国家经济发展了,教师工资也有所提高,但如果横向比较让人不安,与身在农村的同辈同属于中等水平,与同一地区的工商、税务、烟草、公务员等比较,经济待遇相差更大,故社会流传“斯文扫地”,现在我们连扫地都不如。

二、情感困惑

青年教师的流失和未婚青年大龄化现象突出。近几年农村中小学未婚青年大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延安某乡镇中学,2005年有青年教师36人,大龄未婚青年有2个。2008年有青年教师有25个,大龄未婚青年有4个,2011年有青年教师18个,大龄青年有6个。

据调查,青年教师的流失和未婚青年大龄化突出有以下两种主要情况:其一,为了工作而工作。教育是一个清水衙门,他们的心不在教育上,工作只是为了等待机遇,只要有轻松而又实惠的部门,他们就转行。其二,为了结婚而进城。由于空间的狭小和交际范围的限制,青年教师进城愿望尤为迫切,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资源。大龄青年85%是外地的,没有背景又没有财力,唯有等待缘分。

三、教学困惑

随着新课改的春风袭来,当前农村英语教师在工作上的困惑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新课标新要求,教学任务重,力不从心;学生流失严重,尤其是优等生,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农村英语教师竞争意识差

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不能积极吸收他人的先进经验,不能及时为自己充电,故步自封,自身英语水平执教能力难以适应现代中学英语教学。学校英语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还不够扎实,研究方向不够明确,研究层次存在局限性,各校不能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科学的英语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往往就教材讲教材,缺乏对教材应有的挖掘,知识得不到有效拓展,学法指导跟不上,大多数农村英语教师安于现状。有的农村英语教师一辈子只教初中一年级,鉴于对教材的“十分熟悉”,有的人根本就不研究教材,更不用说整合教材了。“因材施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句空话。

(二)农村教师的就业危机感严重

据调查,近几年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越来越严重。延安某乡镇中学,2003年在校生人数为1400多人,毕业生1100多人;2008年该校在校生只有600多人,毕业生只有400多人。这种状况并不是个别现象,2010年志丹县的5所乡镇中学毕业生合并为2所乡镇中学。

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原因:

1.因自己不愿继续学习而辍学。这种情况主要有四种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差或严重偏科感到升学无望而辍学:二是被游戏等吸引而退学;三是认为读书无用而退学;四是因为丧失学习兴趣而退学。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初中,但占的比率较大,能占到全部学生流失总数的40%左右。

2.因对原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满而转学。这种流失的方向主要是县城的重点中学和办学条件较好的私立学校。这种情况在小学和初中都有,并且占的比重最大占全部学生流失总量的55%。

四、用智慧和爱心走出困境

(一)用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温暖农村教师的心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专门设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岗位津贴专项基金,对在边远山区工作有一定年限的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特殊补贴。设立偏远农村教师学习培训专项经费,对在农村偏远地区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各种培训实行全免费,并且每两年免费提供一次可带家属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应把农村贫困教师尤其是农村贫困“半边户”教师家属就近就业纳入政策范畴之内,为教师家属就业或创业提供必要的倾斜政策。通过保障教师家属就近就业保证教师安心任教。

(二)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生新型的人格。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一个成功的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首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并用之于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教师要从讲台走向学生,把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融合到他们中间,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如果一个英语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就会苍白无力。学生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才华横溢,自信风趣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肯定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一池水”,而且是“活水”。学生之所以敬畏老师,除去尊敬老师的高尚人格外,还在于他们能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指点,受到启迪。那么一名英语教师怎样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呢?我记得有一次,我问一位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的教师,问他每堂公开课需要准备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对每堂课我都用整个一生来准备。”说得多好,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就意味着英语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博览群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

(三)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感化学生

教师的人格则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风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而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把受教育者都当成活生生的人,尊重他的人格,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对话。拥有高尚的人格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传授知识是最基本的教育技能,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是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英语教师,在你身上,应该让学生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正义的力量。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被你感染,为你吸引,跟你前行。总之,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力胜过千万句豪言壮语,它是无形的旗帜,引导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它是无声的号角,激励学生攀登自我完善的巅峰。

一个民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当老师。只有最优秀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用自己的实力征服学生,让学生信服你,听从你。用自己的爱感化学生,把学生融入自己的一生,接纳他的天真,唤醒他的童真,宽容他的过失,养成他的习惯,激活他的心智,振奋他的冲动,开发他的智慧,影响他的思想。尽管走农村基础教育的这条路充满荆棘,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弱,家长对教育的认知态度不端正,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但一定要走下去,只因为危机与机遇并存,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抗挫折能力很强的职业。教育源于生活,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感悟。教师的幸福是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教师一定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农村教师要以终身学习为使命,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提升农村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人素质,力争成为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智慧的良师,有尊严地、很体面地活着。

参考文献:

[1]胡瑾.改善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

[2]刘伦浩.农村初中英语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3]胡建成.农村英语面临的困难及思考.池州师专学报,2003.

[4]张昌勋.提升教师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7).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困境;对策

新课改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在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变、学生学习方法在变、学校的考评机制也在变。新课改好像让学生、老师、学校都进入了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之中,似乎不断变化才是新课改。笔者在此分析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西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提出了摆脱困境的对策和方法,以期与同行交流。

一、黔北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分析

(1)教师教学方面:①黔北农村初中生绝大部分来自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小学,小学都不把英语课当主课教,小学英语老师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很不够,有的老师每周带二十多节英语课,有的老师上英语课其实是在看自习课。②初中英语新课程与小学英语课本不能接轨,所以就让初中英语教学无所适从,老师不知道学生已学了什么?还没有学什么?因此导致了初中英语教学上断层现象的出现。③绝大多数初中老师不研究小学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法,他们在初中教学时按部就班,按照自己的定势组织教学,结果导致学生知识不系统,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初中老师已习惯了的教学方法,所以最终导致学生新知识跟不上,新教法适应不了,最终沦落为英语学困生。

(2)学生学习方面:①小学英语基础太薄弱。大部分学生不重视英语课,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英语就是副课,英语学习从思想认识上一开始就掉队了。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的英语学习还沿袭过去的方法和认识态度,所以就导致英语学习越来越困难了。②农村学生学英语存在先天的不足,他们大部分不敢张嘴说英语,不会主动模仿老师,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③农村学生缺少必要的英语学习环境。作为西部农村的孩子他们能听到的英语只有在课堂上,课外听到的语言只有当地的方言,农村学生在村上说普通话都遭人嘲笑,可以想象说英语的后果。

(3)学校管理方面:①学校领导对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不够重视,对学校英语老师的培训不够到位,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机制滞后,不能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评价,学校不能创造有利于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的环境,英语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②农村初中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每一个班都是60多人,甚至更多,辅导难以做到精细化。③农村学校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后进生面过大,教学时间、课外辅导时间不足,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二、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对策探讨

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强英语学习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英语学习激情

对农村学生来说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莫过于相信学生,老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信任。搞好农村学生英语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要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当学生有了英语学习的自信,教师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靠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斗志。只有前期的思想疏通工作到位后,教师才能再施以适当的教法开展高效英语教学。

2.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拓宽英语学习途径,加大英语信息的输入量

新课程的英语教材在总体设计上有许多突破,强调多渠道学英语,特别强调英语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十分重视英语的交际功能等。这些都很好的反映了学习英语的重点,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口语训练时间和材料。

3.吃透新课程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是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好方法,但新理念怎么样才能与农村的教学实际接轨,怎样才能使新课程的效能最大化,怎样才能用新课程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这都需要我们英语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4.加强语音教学,培养英语语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纯正英语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最大问题是不敢张嘴,不敢张嘴的原因是恐怕自己读的英语难听,别人会笑话他。所以语音教学对农村学生来说是英语学习的第一步,老师一定要在语音教学上下大工夫,让学生彻底会读48个音标,同时在教授单词时一定要让学生读熟、读对。

5.增加重复的次数,健全检查机构,加大检查的力度

对农村学生来讲,教师的不断重复就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农村学生由于接触英语时间较短,所以一遍两遍的讲解学生往往听不懂、记不住,导致上课效率低下。同时农村学生一定要强迫着学、督促着学,否则教学效果就会打折。笔者的办法是不断的检查,可以检查课文背诵、检查单词听写,课文翻译、故事抄写、作业完成情况等等。有时由于教师时间有限,教师一定要健全班内、组内检查机构,调动班委会、小组长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参与到英语学习的检查中来。

6.教师要耐住性子,学会等待,在循序渐进中教英语

对农村学生的英语教学,教师一定不能着急,学生少许的进步都是值得表扬的。在教学中不能将一个知识点一次全面的讲给学生,教师要分批次,一次一点的教给学生,否则学生就会接受不了。所以教师在农村英语教学中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认识的成熟,等待知识点的循序丰满,切记不能操之过急。

目前,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西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虽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预期目标不相符的现象,但我们只要认真分析总结各方面的原因,认真研究学校、教师、学生的现状,认真研究新课程,认真研究西部初中英语教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笔者坚信:西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就一定能走出低谷。

参考文献:

[1]尹刚等.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篇9

1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

1.1 困境之一:历史乃为副科。在贫困地区中学,“应试教学”主宰着校园,不被列为考试科目的历史课便“靠边站”,成为副科,历史科教学被称为“无才的表现”,语、数、化等所谓主科也就理所当然地抢占历史课时,很多农村中学,历史课本便成为了学生“压箱底”的书本,戏称“最受爱护的书”。这种狭隘的思想极大地影响学生,也必然出现了歧视历史学科的偏见,这种偏见又被学生带到了高一级的学校,这几年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就是最好的说明。农村中学现状证明,国家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贯彻,历史课只在课表上甚至连课表上都不见。城市历史课虽然开设较为规范,但由于思想偏见的影响,对历史科重视也不够高,教师受现实的影响,对历史教学没有足够的热情。当外人问其所任科目时,竟然不好意思回答。

1.2 困境之二:学生基础差,教师信心不足。由于没有学好历史,很多学生语、数、外等成绩很优秀,但历史基础知识甚差,身体素质低,给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以本校为例,竟然有学生不知道岳飞为哪个朝代的人,四大发明是什么等基本常识。基础知识之薄弱,使人伤心,一个学期的辛苦教学竟出此结果,自然很打击教师积极性。使得教师信心不足。

1.3 困境之三:师资缺乏,设施简陋。由于对历史的偏见思想,更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村中学历史教学陷入困境,历史教师甚至是“杂牌军”,专业历史教师严重不足,由中文、政教等专业教师兼任,也有些学科教师为凑工作量,“勉为其难”。

由于地区经济欠发达,对历史的教学投入就更加少得可怜,设施绝对简陋,教具靠自制。相信不少贫困地区中学历史教师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所学校,尽然连最起码的历史挂图都没有。与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相比,实在是相距甚远。

1.4 困境之四:教法单调,学生厌学。贫困地区农村中学历史课教学基本上就是“填鸭子”、“满堂灌”、“一言堂”、自由散漫等教学方式,,应付差事,教学方法枯燥的单调,与国家素质教育相差甚远;再者,历史课的教学因缺乏相应的设施,基本上处于空无状态,更加剧了农村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困境。

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态度漠然。

对于以上之境况,我们忧虑之余,唯有深思,研究对策,积极奋进,对症下药,才能找到路子,走出困境,改变现状,迎来农村历史教育的新春天,走向新的二十一世纪。

2 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思索

2.1 落实素质教育,更新思想观念。对于素质教育,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素”取一贯、始终之意,“质”取质量,即:始终如一地全面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要学生全面发展,就不能只看分 数,只看升学率,只看语、数、外、理、化,而应看它在今后社会中能发挥到的作用。故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要发展,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真执行素质教育的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所谓“应试教学”、“正副科意识”、“历史无用论”等阻碍素质教育的狭隘观念必须抛弃,代之以让学生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培育“四有”新人。

2.2 健全教育制度,加强民主监督。教育制度健全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如今我们的教育制度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全面性和发展的战略性,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相信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定能定位。同时,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扬民主监督,增加教育的透明度,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于坚持素质教育方针,为农村历史的发展奠定有利条件。

2.3 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师德修养。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自强不息,必须坚持学习,加强进深,继续深造,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凭,而且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严格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渊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艺术的教学吸引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我们历史教师要牢记:改变历史学科的困境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从自身做起,带动学生,扩展至社会。

篇10

面临困境之一

教育管理体制弱化,教育监管不到位。

在全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县的教育管理体制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撤消原来的区教办,建立了由县教委直接管理的各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这样的管理体制,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上看,确实省掉了许多中间环节,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但如果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这就给县教委对乡镇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因为全县有39个乡镇,完小以上的学校就有七、八十所,要能够保证教委的教管人员每一个月都能到这些学校进行一次督导显而易见是不现实的,有的学校一学期都很难去一次。这样,就形成了教育管理的盲区,学校如果有一个敬业负责的校长,学校工作还可能没有多大问题,如遇放任自流、甚至随波逐流的领导,学校的发展就可想而知了。

对策:设立小片区教育管理中心。根据行政区划、交通便利及教育传统等综合因素,组建以

大乡镇带二至五个小乡的小片区教育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由为主乡镇教育中心主任担任,其余原乡镇教育中心主任担任副主任,经费由县教委按学生比例给片区教管中心划拨,不设立专门的业务科室,由县教研室指派片区内一名骨干教师担当学科教研组长,各校选派一名学科县级骨干教师为成员,组成各学科教研小组,在片区教管主任的带领下,负责指导考核本片区的学科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大型教研活动的开展实行轮流制,这样可以推动片区内的教育管理的协调发展。另外,必要时,县教委可组织片区学科教研组成员与其他片区进行交换检查考核。

面临困境之二

评价考核体制建设严重滞后,素质教育难以推行。

由于现行的考核体制是以成绩考核为主的运作方式,加之,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主要以升学率为主,学校对教师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也以教学成绩为主要依据。这样循环的结果就是素质教育口号热火朝天,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我们暂不说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多大,但单从我们管理者自身的成长经历来说,决定我们人生的往往不是知识和成绩的高低,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的教育应该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因此推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和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 造成我县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因素有很多,有观念上的问题,有师资能力问题,有学校软硬件建设没有跟上的问题等,但主要的问题还是考核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

对策:改变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学校考核以等级评价为主、实行升级申报验收机制,实行教师考核以定性为主、量化为辅的评价方式,实施学生考核以态度、习惯、情感、价值观为主导,辅之能力、方法、个性及创造性等,实行自我评价与班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鼓励推行合格+特长的考核方式。学科教学评价考核采取等级评价形式,允许学生除了必作题外的多考、选考、补考,切实确立考核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宗旨。

面临困境之三

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发展严重失衡;大班额现象突出,质量难以提高。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大有农村包围城镇之势,这样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大为减少,许多校舍空着他用,城镇学生猛增,学校容纳不下,只有扩班,校舍师资不够,只有组成大额班、超大额班,现城内小学平均班额均在75人以上,中学则更加严峻,有的高中班在80―90人以上。大班额现象的产生,严重加剧了城内学校的管理压力,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加重了教师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试想,当教师面对黑鸦鸦的一屋学生,连维持纪律都非常吃力,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难想象了,更不必说教学辅导了,因为连下去和学生讨论交流的通道都没有,个别辅导也是形同虚设;反之,学生连听课都比较困难,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长此以往不加以改善,彭水教育质量就会不进则退。教师的职业厌恶感将会直线上升。

对策:

1、把握全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及时调整学校网点。

2、加大乡镇的教育投入,改善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抢抓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前面提到的片区教育中心,充分发挥教育中心的辐射示范作用。

3、积极利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惠农政策,加快实施班班通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配套的村级、乡级图书馆建设。

4、积极开展以轮训、换岗学习等方式为主的师培师训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面临困境之四

留守儿童增多,家庭、社会教育严重缺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的留守儿童比例大约占学生总人数45%---55%之间,这些“留守儿童”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弱视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些成了“留守儿童”的孩子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群体的大量存在,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学校教育要肩负起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责任,致使学校面临管理压力增大,教师教育压力偏大的困难。

对策;学校各班级要采取建立较为完善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保持亲子定期通话;定期家访,定期召开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开展心理咨询、举办爱心活动等措施关注这个特殊群体。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寄宿制形式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群体管理。

面临困境之五

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师培师训亟待加强。

根据重庆市彭水县2006年8月21日出台的2006―2010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规划 (草案)中关于师资的阐述:师资严重缺乏,根据重庆市教职工编制标准,按中限计算,全县应有教职工6334人,现有公办教职工4961人,缺编1373人,全县尚有代课教师647人,村小基本上靠代课教师维持教学。经过去年的两次招聘考试,现缺编教师已基本解决。从全县教师的年龄结构看,老教师偏多,青年教师偏少;从学历来看,原有公办教师基本达标,但招聘教师的学历就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有完全学历达标的,但更多的是高中、初中学历。

对策:

1、要切实加强对全县教师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努力转变教师观念,积极树立“以人为本、学生至上”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