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28 11:4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支教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支教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志愿者 支教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221-02

目前,我国中西部发展较为缓慢,部分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为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国家人事部颁布《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每年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参与支教工作不仅支援了服务地的基础教育,同时也缓解了当地师资严重短缺等问题,促进服务地基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此外,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参与此项工作,有利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拓展视野。

2012年,笔者跟随某高校支教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民族中学参与教学工作。由于受到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支教工作顺利进行。从学校的选拔至志愿者的培训,尽然有序。此外,支教团到达服务地后,在食宿、交通等方面学校均安排妥当,这为支教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常与志愿者、当地学生、教师访谈,了解支教情况,收获颇多。回顾反思这一年的支教生活,总结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 支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不对口

目前,许多高校志愿者的选拔主要考虑个人综合素质,并且专业方面未设限制,志愿者中非师范生比重较大,专业多为工商管理、法学等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支援方式主要为支援教育,参与教学工作,学科专业不对口将会为支教工作带来不便,即使服务地会进行一定的培训工作。笔者所参与的支教团队,非师范生占据三分之一,并且在教学安排上,遇到财务会计、英语专业的志愿者担任生物教师、生物科学专业的志愿者担任数学教师、法学专业志愿者担任历史教师等等情况,从而出现志愿者学科方向与服务地所需教师的学科并不相符的现象。

(二)志愿者自我定位不清晰

支教,主要源于减小地区间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的差异。志愿者多从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选拔参加支教服务工作,为服务地带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等,从而促进服务地的教育事业发展。但支教工作中出现以“奉献者”自居的志愿者,在与当地教师交往过程中,将自己置于优越者的地位,以来自城市为骄傲,认为自身的教学水平较高,致使出现与当地教师交流障碍的现象,形成一种不良风气。支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对于志愿者而言,服务时限一般设置一年至两年。志愿者应当摆正自身位置,当地教师长达数十年的奉献与自身短暂的奉献相比,更值得尊敬和学习。此外,部分志愿者在参与支教工作中,并未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服务地学校各方面设施条件、食宿条件不佳,志愿者对此表现的不满情绪,向服务地学校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三)支教工作形式单一

志愿者支教工作中,由于思想上相对保守,支援内容局限于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是支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当地学生多因家庭贫困,需时常帮做农活,出现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等情况。笔者在支教教学过程中,曾遇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懂不问,与同学、教师交流较少的学生,前期注意较少,后期通过当地教师的了解,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改善心理状况。

(四)教学指导力度不足

由于参与“三支一扶”项目的志愿者多为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教学经验方面略显不足。在进入服务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时,独立承担几个班级的学科教学,志愿者遇到教学及班级管理方面的种种困难。此外,由于部分服务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在语言交流上也存在着不便。笔者此前在民族中学授课过程中,由于口音与当地不同,学生上课表示听不懂普通话等等。

二 支教工作的建议

(一)按需分配,延长服务年限

基于解决志愿者学科与教学学科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当地教育局可在志愿者选拔前统计当地学校所需各学科教师,并与对口支援高校联系,从而高校在选拔志愿者时可参考服务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现今实行的支教工作采用“接力服务,定期更换”,而研究生支教时间一般为一年,大学生短则一个暑假,长则半年至一年。笔者所在的支教团服务时间为一年,一年后随团回校。这一年的时间无论是对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偏短暂,教师的更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如若结束一年的支教工作,优秀志愿者愿意继续留在服务地支援,当地政府及学校应给予支持及便利。此外,高校或服务地政府出台系列志愿者支教服务的优惠政策,吸引志愿者延长服务年限或长期服务。

篇2

“校管校用”制度下条快分割的人事关系,凸显了教师资源校际间不均衡的矛盾,也阻碍了区域教师的科学有序流动,导致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实效不足。为打破教师流动的政策壁垒,真正促进教师在区域内科学、合理、有序地流动,县管校聘的教师管理体制应运而生。通过梳理“县管校聘”实施的背景及优势,并结合其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教师管理体制进行探索,尝试提出变革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

县管校聘 教师管理体制 变革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然而受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教育发展并不均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及教学水平不均衡现象仍十分严重,因此,构建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成为实现教育公平最有效的途径和突破口。一直以来,教师管理实行的基本制度是校管校用,在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日益增大的今天,该制度条块分割的人事关系,不仅凸显了教师资源校际不均衡的矛盾,也阻碍了区域教师的科学有序流动,导致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实效不足。校管校用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推进了县管校聘管理体制变革的步伐。

一、县管校聘政策的出台背景

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县管校聘”制度改革,打破教师管理体制障碍,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县(区)内教师的充分流动。随后,在2015年,教育部选取19个区县开始试点,“县管校聘”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1.“校管校用”制度下,校际教师资源不均衡矛盾突出

第一,校际编制的不均衡,小规模学校缺编问题突出。“校管校用”是以学校为单位核编的,在统一生师比标准下,小规模学校因为学生数量少,往往很难配齐所有学科的专职任课教师。因而,小规模学校不仅常常存在整体缺编的问题,结构性缺编现象也较为突出。第二,校际薪酬、福利待遇等差别较大。“校管校用”制度下,区域内不同学校在教师待遇、学习与发展机会、职务职称晋升机会等方面差异较大。由于资源聚集效应,往往出现优质学校及其教师的发展越来越好,而薄弱学校及其教师的发展愈加陷入困境的状况,这一状况不利于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

2.区域教师流动遭遇政策壁垒

教师流动,指教师在地域、城乡、学校、岗位等之间的移动、变动等。教师流动的形式也分为单向流动和双向流动。然而,不管哪一种流动方式都会遭遇到政策上的壁垒。第一,教师由城至乡单项流动――送教下乡与顶岗交流。送教与支教的核心是送与支,既具有单向性,又具有援,还具有短期性与不稳定性,这些都造成了送教或支教的教师往往主人翁意识不强,很难真正融入学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该项举措也没有激活被送教或支教学校教师发展的内动力机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教师资源稀缺、教学能力薄弱、教师结构不良等问题。第二,城乡教师初步双向交流――师徒牵手与互派交流。师徒牵手与互派交流主要是以刚性制度要求干部交流的比例、年龄、条件等,企图缓解农村师资的结构性短缺或优质师资缺乏的状态,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同县不同酬、人走关系不动、派出校与派入校管理真空、学校保护主义等突出问题仍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缺乏时效性和长效性。

3.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教师层面受阻

因没有彻底打破教师流动的政策壁垒,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因此现行关于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各种措施时效性不足,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优质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待交流态度消极。部分教师,尤其是优质学校的教师不愿意交流到农村学校,他们认为参加校际交流会给生活、工作带来不便;同时在实现同城同薪的地方,许多农村与薄弱校的教师也不愿意参与交流,他们认为交流到中心校压力较大而放弃参与交流[1]。第二,流动投机性较强。参与交流后,可以提高晋升职称的概率,缩短等待时间[2]。同时也存在薄弱学校部分教师利用身份转换的机会寻找优质学校,造成了学校间教师资源的“马太效应”。第三,学校本位思想严重。一些校长反映,为了保存学校优质教师资源,保证学校办学质量,保持学校的办学品质,除非是为了教师职称晋升,一般不愿意把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纳入交流行列[3]。

二、县管校聘的优势

县管校聘是一项新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是一次教师管理体制的变革,该制度通过采取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从总量控制、岗位结构、人员身份等对县域内教师进行全局管理,学校通过岗位配置对教师数量、学科结构等进行统筹,通过这样一系列改革来释放改革红利,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使教师由传统的“学校人”转变为现在的“系统人”,从根本上打破了教师“流而不动”的制度桎梏,为县域内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提供了制度保障[4]。在这一过程中,县管校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理顺管理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首先,区县编办与人社、教育部门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及中央和省级的相关规定、标准,对教师编制进行核定和管理。其次,人社部门负责对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进行审核,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教师需求方案对本辖区内的教师补充计划进行核准。最后,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优质师资均衡配置的综合规划和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

2.打破政策壁垒,畅通流动机制

县管校聘的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按校定编的传统编制管理办法,即教师编制将不再与学校挂钩,而是改由区县编办根据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办学规模定期核定全县教师的编制总数,实行教师编制区县统一核定、定期调整、动态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打破了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更好地实现了政校分离、管办分离、聘用分离,消解教师流动制度障碍。例如,成都市青羊区成立教师人才管理服务中心,通过解除教师与学校的人事关系来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在区域内的共享[5]。

3.整合师资资源,优化师资配备

县管校聘制度践行了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首先,县管校聘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岗位目标、职责、任务性质等具体要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从知识、能力、经验、性格等维度对任职教师进行具体调研、分析与测评。其次,县管校聘框架下,教师有选择学校和岗位的自由,人才中心也有调整教师岗位的权利,对不能胜任工作的教师实行辞聘解聘。最后,县管校聘制度框架下,教师人才中心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既对教师进行工作方法的培训,也对教师进行职业规则及个人成长的培训,让教师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让教师资源实现增值。

三、县管校聘在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上所述,县管校聘政策的颁布对于促进理顺管理关系、明确管理职责,打破政策壁垒、畅通流动机制,整合师资资源、优化师资配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不可辩驳的是,县管校聘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用分离与学校自主管理的矛盾

县管校聘中,教职工编制的管理将授权教师管理服务中心,彻底打破教师与学校间的人事关系束缚。教师的个人编制和身份管理与岗位管理相分离。校长不具有人事聘用权,只有岗位使用权。一方面与现代学校制度所倡导的学校自护管理、校长负责制、校长自主办学等理念有一点冲突;另一方面教师的户籍脱离学校滞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权威下降,导致部分教师自以系统人为由,不服从校领导的安排和管理,不承担教学以外的任何行政工作,不参加教学以外的任何活动[6]。

2.全面推进与教师整体认识滞后的矛盾

推行县管校聘的核心是通过教师管理体制的变革,打破教师流动的政策壁垒,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科学调配,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这是从教育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的,但对教师个体来说,通常更关注个体发展需求,更希望自己能始终在一个优质的平台上获得各方面充分的发展,满足工作生活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由于教师整体认识滞后而导致的教育均衡与教师个体发展需求的矛盾。另外,教师对于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使命意识缺乏,因此,在交流环节中,只是当作制度的安排。

3.“无校籍管理”使交流教师丧失归属感

“无校籍管理”使教师失去归属感,教师的编制从学校脱离出来,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将以签合同的方式进行,以确定教师在校执教年限及教学内容等。这意味着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教师铁饭碗时代将由此被打破。这一方面能激活教师的流动机制,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可能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4.校际文化交融与文化冲突的矛盾

县管校聘在区县人事管理中心的统一调配下,学校的教师资源结构、年龄结构、新老教师比例、男女教师比例都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通过教师流动不断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发展活动,促进校际文化的多元交融,优化完善和创新。目前的教师交流仅仅停留于制度的交流,并未形成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教师的文化交流,就是交流双方学校对于交流教师背后的文化认同,实现双方教育文化的交流。有些教师从城区优质学校流动到农村学校,很难融入农村学校的环境和文化,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陷入困境。

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优化的对策建议

县管校聘作为一场教师管理体制变革的尝试,是为了打破教师流动的政策壁垒,真正促进教师在区域内科学、合理、有序地流动。在对县管校聘政策进行基本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县管校聘政策的有效落实。

1.加强政策宣传,对教师流动进行因势利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深入阐释实施县管校聘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增强对县管校聘制度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增强深化推动县管校聘制度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城乡教师流动问题,既要重视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的大局,又要重视教师面临的实际困境,消除教师顾虑,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三是及时报道区县推进县管校聘的新进展、新举措、新经验,促进区域建设经验的交流共享。

2.完善县管校聘政策的保障制度和机制

要获得学校教师对政策的认同,不仅需要加强政策的舆论引导,更需要不断完善县管校聘政策的保障制度和机制,特别是利益补偿机制。第一,要加大对交流教师的补助力度,除评优、职称晋升进行倾斜外,还要加大例如交通补贴、山区补贴等人性化制度。第二,要建立教师流动社保体系,例如为交流教师提供周转房,解决交流教师子女入学问题等,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从教。第三,建立县管校聘评估制度,对县管校聘进行顶层设计,并且将监督责任落实到部门,避免出现督导不力情况。第四,进一步细化县管校聘相关管理措施,不仅要形成教师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而且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编制部门、人社部门争取尽量多的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管理中心的工作效率。

3.充分发挥学校校长的模范带头作用

目前,人才管理中心和学校校长的人事权争夺战尚未停歇,校长不愿意优秀教师溜走,人才管理中心不满意校长甩包袱、不放人。县管校聘实施过程中,人才中心负责聘任教师、管理教师、调配教师,学校校长对教师只有使用权,导致学校管理遭遇困难。因此,要解决人才管理中心和校长的矛盾,必须协调两者矛盾,分清全责。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管理职能。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年终考核依然在学校进行,减轻教育局负担,同时保证学校管理有底气;而且在教师岗位竞聘、调配过程中要将学校意见作为主要参考意见。另一方面,人才中心灵活采用临聘教师的方式解决部分学校缺老师的困难,每三年核编一次,并建立相应完备的制度考核聘用短期的教师,解决短期内师资短缺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郑茵中.福建省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政策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 高瑜.县管校聘:统筹县域教师管理的制度创新[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2).

[3] 冯永亮.留住好教师应以人为本[N].中国教师报,2015-12-16.

[4] 罗哲,罗膑露.成都市教师动态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1).

[5] 苏君阳,傅添.权力视域中教育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篇3

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20—01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中初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读高中考大学。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上不了高中的,有的甚至初中都没毕业。他们当中学习差、品德差、行为差的不在少数。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综合影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效率普遍较低。

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生源紧张、学生素质偏低的问题,课堂纪律问题成为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瓶颈。少数学生的外向型攻击行为如相互推撞、争吵、挑衅等;还有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甚至做鬼脸和滑稽表演惹人注意的;故意顶撞教师,破坏课堂纪律的屡见不鲜。而多数学生则是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走神,胡思乱想;害怕被提问,抑郁孤僻;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迟到早退,甚至逃学旷课等内向型的抗拒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

由于社会观念以及国家对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与教师自身教育结构的错位,中职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很多教师都疲于应付课堂,尤其是一些差班,能够平安结束一堂课即是“平安着陆”,教师很少思考课堂有效性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教育方式陈旧。许多中职学校还在用普通教育的方式教育中职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第二,教师倦怠。社会对中职教师的要求与教师的成长工作环境不能同步。第三,教师的专业水平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普遍欠缺。第四,中职教师资源的隐性流失严重,很多学校不重视教师培养,导致有能力的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影响教学质量。第五,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不完善。

三、对策

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管理机构要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或鼓励教师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优的专家型教师。另外,职业学校的教师还应当提高管理学生和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学校管理机构应该依据学校发展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和引导,使每个教师“一专多能”,优势互补,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1.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中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因此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授课方式,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引言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古诗词等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问题,采取解决对策,确保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1.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学生的日常阅读量较少,且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较低,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②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主动阅读、主动学习,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1]。③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呈现阅读的无序性,最终影响到阅读效果。

1.2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学生没有打好作文基础,在作文写作中困难重重,无法快速提高写作水平,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此外,一些学生缺乏科学的写作方法,在作文写作中不擅长运用写作技巧,导致习作平平,毫无新意,影响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2]。

1.3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由于其涉及很多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词义存在很大的差别,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不佳。此外,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信心,甚至部分学生有放弃学习古诗词的想法,影响到古诗词教学质量。

2.解决措施

2.1阅读教学策略

鉴于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每天至少阅读两篇文章,也可以阅读一些世界名著。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阅读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3]。再次,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到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做哪些工作,通过科学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对阅读材料至少进行三遍以上的阅读,在阅读中对重点语句做上记号,通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实现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2.2作文教学策略

在中职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作文基础差、没有科学的写作方法等问题影响到作文教学的高质量进行,也影响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4]。首先,教师应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分析学生写作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其次,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提高作文质量,实现学生作文学习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的完成。

2.3古诗词教学策略

由于古诗词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不感兴趣,加之难度较大,影响到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5]。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难点逐个突破的方式,降低古诗词教学的难度。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图片、视频或者是音频资料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强化古诗词学习效果。

结语

语文是中职学校重点学科,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到中职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面对,并且运用有效的措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对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少慧.试论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9).

[2]杨帆.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03).

[3]陈跃芬.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8).

篇5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35-02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界定及其内容

1人文的概念界定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历来是一个容易产生多种理解的名词[1]。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宋程颐在《伊川易传》卷二释曰:“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西方的“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思是人性、教养。20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的学科和事业,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道德素质的学问。在英语里,“人文”(humanism),其广义指的是:“强调人的地位与价值,关注人的精神与道德,重视人的权利与自由,追求人的旨趣与理想的一般主张。”[3]可见,人文简而言之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科学部分和核心部分。

2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因此,它是相对于以培养技能为目的的科学知识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论体系。

从以上的概念界定,不难看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一是对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这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新世纪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二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人类的价值和人文主义学科的教育,包括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学科知识的教育。

三是以提升人性、陶冶灵魂为依归,提高生活意义为目的,对大学生进行的人生哲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的教育。

四是能够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文化渗透。

五是对大学生进行的科学素质教育、人的价值的教育、社会交往能力的教育、服务社会的教育以及科学管理的教育等等。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人文学科的课程从课程数量和学时、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于理工科课程都处于劣势;从社会观念上来说,社会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观念,文科不好找工作的偏见处处皆在;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大学教育主要偏重于作为“器”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习不再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智慧,而仅仅成为毕业后获取一份好工作的“金钥匙”,教书也不再仅仅是育人和使人向善,而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业绩、科研业绩以及知名度;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精神上来看,不再单纯的是为了求知,许多学校办学的宗旨已经无形中向着更多的利润、更多的成绩、更多的知名度、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转化。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变成了科研水平的高低、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弱、就业率多少等等。

2实用性倾向严重,个体人文关怀缺失

教育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市场经济本身的实用性、功利性、对短期利益的重视也对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现代教育日益走向功利化、实用化的道路,只注重为市场输送标准化人才,而忽视了对现代教育的本质。在这种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接受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学校也只是专注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应有的人文关怀,造成了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缺失。

3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调,学生人文气息缺失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作为实践活动主体,应该主动参与到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然而,目前一些理工科院校团委、学生处举办的学生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比较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而很少组织具有高质量且人文色彩较为浓厚的学术报告。校园文化活动也常常围绕专业学习、科技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场模拟派对”等形式进行,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而缺少人文活动的内容。由于校园活动内容和业余生活的单调,使一些学生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变化,他们往往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对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进而导致他们不愿参加校园活动,造成学生人文气息缺失。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有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通过理想与信念的追溯,使之获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国、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在把握人生的真谛和享受人的尊严中,感悟人生的胜境。

大学不应只教给学生一个技能,更要培养一种精神。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其能够审视自己,感悟人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能够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是“器”与“道”的统一。现代教育往往将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增长之“器”,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学校完全是批量的产出标准化的人才,而忽视了对人的心灵的教化,忽视了对人的灵魂的教化。现代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的灵魂获得自由,在现代教育培养之下的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存技能,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服务的意识,而且要坚持为人之道,正直善良,有责任心,有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具备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因此,使教育回归到应然之路的根本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

2改善人文教育环境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理性经济,对利润的追求是其不竭的动力,它追逐于短期利益、以实利主义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准则。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中国的一切发展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在这种经济氛围下,教育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商业化的浪潮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由于理工科专业学生进入市场能够见效快,而人文学科缺少应用,无法为市场提供急需的社会服务,这必然导致社会对人文教育的排斥,阻碍了人文教育的发展。但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的畸形发展。因此,人文教育环境的改善就成为高校人文教育回归的重要路径之一。

良好的环境是推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条件[4]。从宏观上来讲,理工科院校的特色在于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所以它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社会的变化时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理工科院校必须从社会价值观念出发,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对社会发展良好运行的重要作用。从微观上来说,各个学校应该进行相关的改革,创造一种有利于人文教育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氛围。例如在大学教育中,可以将文科和理工科的专业有意安排到一个校区;举办一些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学术沙龙,让文科和理工科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讨论,擦出思想的火花;学校还要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加重人文课程的比重,在教学方式上,不再是单一的讲课式,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某一个关于人文教育问题的讨论中,或者采用辩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要创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加强人文教育。只有为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使大学教育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物质环境和精神风貌两方面塑造具有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人文精神与人文气息[5]。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没有文化积淀的大学即使高楼林立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一般来讲,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人文气氛不是很浓,校园文化活动多以科技活动和创新实践内容为主。学生通过听取学术讲座,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学生讨论也多以专业知识为主题;学生社团活动多是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这样单调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首先,要从加强校园整体规划出发,建设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赋予校园景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图书馆和实验室是高等院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的“硬”环境,对其投入的成效也会立竿见影。其次,学校团委、学工部还可通过举办人文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读书节、音乐周、电影周、聘请名人名师来校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活动,增强校园人文氛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6]。再次,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体现和培养人文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高校综合人文素养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人文课程的设置应以有效、管用为原则,举办各种人文知识讲座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使人文教育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缺失原因初探[J].中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韩路全注全译本四书五经:第1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3]何光沪.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田建国关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措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前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教育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监控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管理不到位等。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现阶段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监控不足

当前,一些高职仍然采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常常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而忽视了对各种实践性教学的监控,导致该工作落实得不到位。

2.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构建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然而,其中强调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的评价,但实际上基本停留在内部的自我评价,而并未涉及外部的参与,例如企业、社会、家庭等,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因此,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3.监控范围不全面

大部分学校仅仅注重监控教学秩序,却不注重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学和实践联系的监控。一味地强调课堂教学效果,而不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注重对学生理论考核的监控,却忽视了实践方面的监控。同时,对院校与各系的管理、课程设置等缺少监管。

4.反馈与落实不足

一些院校尽管开展了大量监督与信息采集工作,但是在检查出问题之后一般是局限于口头上,而并未提出实际的解决措施,或者是,尽管有措施,却并未具体到部门与个人,未规定整改时间期限,所以同样的问题一般都是长期存在。

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解决措施

1.强化监控队伍建设,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首先,加强校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组成校教学督导组,深入教学一线,认真履行质量监督职责,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检查,对学校教学提出建议。其次,加强系级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具体来说,需要设置系级教学督导员,组建起完整的教学管理队伍。再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从各班中选择那些素质高的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他们最容易搜集到学生的信息,也最能及时反映教学以及学生的情况,并且还方便对学生进行监控。

2.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首先,优化教学检查制度,认真落实。由教务处安排每一个系部进行各项教学检查工作,充分把握全校教学情况。灵活选择诸多方式,从教师、学生各个角度来调查教学情况。其次,构建并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制度。应当定期进行督导,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条例,建章立制。对于督导员来说,需要经常参加听课,及时掌握学生动向,认真分析教与学的情况。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制度。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的测评工作,将评价资料存档保存。学生评价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是人性化以及推动学生个人发展的新教育理念的表达。所以,一定要确保该项制度的长期化运行。

3.完善教学质量信息网络

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处理和分析系统。需构建校级教学信息中心,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按照内容分层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其次,确保校内外信息反馈系统的畅通。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应当注重其畅通、全面、及时、可靠。还要有专人负责跟踪反馈的结果,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而不是走过场。

4.更新教学质量观,改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教学质量涉及诸多内容,例如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等。所以,要想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先形成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应当充分考虑高职教学的具体特征,实现从传统的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评价观的转变。要注重以下几方面:①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质教育观。②从单一的质量观转变为发展、多元、全面的质量观。③从教师主体观转变为学生主体观。④从阶段性转变为终身教育观。其次,构建完善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凸显岗位性、职业性特色。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需求型技术人才,因此理论教学应充分兼顾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注重针对性、综合性。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涉及两部分内容:学生与教学督导专家组评价体系,对于前者来说,主要利用座谈会、学生打分等方式,主要负责评价学生对任课教师授课质量,基本上集中在教学内容与效果两方面;对于后者来说,主要利用督导专家听课、翻阅教学档案等方法,基本上用来评价全校教师,涉及教学态度、思想、文件、内容等诸多环节,注重评价教学过程。每一个指标应当尽量采用量化设计,确保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应用相应的教学评价软件,通过信息化方法来进行评价。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系部的专业建设水平做出正确评价。对于高职学院来说,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而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安排,故此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劣。所以,一定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其中需要涉及教学计划、文件、设施、安排以及效果等诸多内容。

5.构建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效果

首先,进一步强化约束机制,加强管理。第一,应以培养目标与教学规章制度为管理依据,认真执行各项相关制度,具有较强的原则性,不循私情,使该项工作不断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坚持管理的连贯性与经常性。教学活动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同样需要持续进行,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而不能时紧时松。第三,结合学院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相挂钩,例如,推行“一票否决制”,对那些发生教学事故与不满足要求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在职务升迁、职称聘任、评优评先中,一票否决,按照教学评价结果确定教师的职务津贴或课时酬金,实行优劳优酬等。其次,推行激励机制。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各种不作为行为进行惩处,但是,也不能一律追求严厉,需要刚柔并济,科学合理的应用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刺激广大师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之中。一是在教学管理中应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细致深入地调研广大师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他们在教学当中的不同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尽量为他们提供条件,使他们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切实加强对他们的科学引导,把这些需求与教学目标相挂钩。二是应充分确保教学规章制度得到贯彻执行,在这个前提条件下,为广大师生留下适当的自由度,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强制性控制向自我控制转化。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各种评比活动,建立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机制,例如科研成果评优、教案评比、教学比赛等活动,对比赛中评选出的优胜者,提供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还可以将比赛结果与职工升迁、职称聘任以及评优等工作挂钩。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教学改革以及研究等工作之中,促使他们逐渐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综合上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科学建立和良好运行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现阶段,该体系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监控范围不全面、对实践教学的监控不足、反馈与落实不足等,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今后应当从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监控队伍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质量信息网络、构建约束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效果。

作者:黄茂飞 周少华 单位: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珂珣,赵偲雨,杨丽红,朱蕾,王伟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10:267.

[2]郝素珍.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8:30-31.

篇7

 

1 我国交通运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和进步,但这些成绩和进步并未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步。一方面,交通运输还未完全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与许多行业的同期发展相比还较为滞后,突出的例证就是与公路事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相比较。另外,即使是交通运输所取得的上述成绩在根源上有些还来自于汽车工业和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纵观全行业的发展现状,我国交通运输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我国交通运输业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交通运输缺乏主导性企业;我国交通运输缺乏系统功能和整体功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从业人员法制意识淡薄;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存在问题等。

 

2 发展交通运输的对策

 

2.1 调整运输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从治理机制入手,以“专、精、特、新”为发展的方向,鼓励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建成客货运站场;同时做好站场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倡导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经营化,扭转交通运输业多、小、散、弱得局面。在运输组织结构方面积极推进高速快客、超长线路实行集团化、公营化;跨地区线路、危险货物、现代物流、站场经营公司化、多元化。在运力结构上,高速公路和过道主干道客运以高级客车为主,城乡客运以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货物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辆。

 

2.2 发展主导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

 

我国交通运输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营过度分散,势必造成经营的盲目性和低效益。发展交通运输主导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减少市场交易费用,充分利用企业的管理、技术信息等经济资源,分散经营风险。扶持发展主导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合理市场结构的形成,带动交通运输市场竞争合理化。大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进运输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健全完善企业决策机制、动力机制、自我积累和发展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应变能力。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一批大型运输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其在运输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3 促进交通运输市场有效竞争

 

运输业来说,要确保有效竞争的实现,在放松管制的同时还需要重建规章制度,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但是,当前交通运输市场呈现有效竞争不足,过度竞争和行政垄断并存的局面,导致了无效竞争加剧,运能浪费严重,运输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等现象的出现。政府要加强对交通运输市场的宏观管理,强化交通运输的安全监管。加快完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实行不同的管理。

 

2.4 突破传统运输体系,建立综合运输体系

 

由于传统的交通运输体系在运作方式上存在隔离,缺乏整体功能和系统功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突破传统运输体系,实现运作方式转变,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是现代交通建设的必然,也是大势所趋。要建立完善区域运输协调机制,探索不同区域间综合运输发展统一协调的政策、规则和标准、促进区域运输一体化发展。统筹城市间的各种运输方式,稳步推进交通一体化,推进城市间的综合运输一体化,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整合和共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运输方式的信息资源,推动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协同运转,提高紧急联动能力,积极探索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2.5 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

 

合理规划运输站场。科学规划城乡交通运输站场,合理确定站场数量和规模,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此外,加强管理,一是要加强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公众对破坏路面、路标、里程碑、路碑的重要性;二是要加大爱护路、保护公路设施,严厉打击破坏公路设施违法行为的宣传力度。三是加大对损坏和盗窃公路设施违法犯罪分子打击力度,从重处罚。

 

2.6 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

 

交通运输信息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期待是:以信息技术应用提升行业的总体科技水平和运行效率,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行业发展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运输市场监管能力,加强交通运输安全保证,科学决策,智能管理,满足公众信息服务需求,服务公众,便捷出行,以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交通运输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发展。

篇8

关键词:高等职院 职业特征 体育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发展壮大的良好势头。高等职业体育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第一线从事技术、服务、管理各类实用性人才,以培养高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它与普通大学教育相比,在培养的对象和具备目标上有所不同,反映在体育教育上的要求和节奏也有所区别。高等职院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条件,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的良好途径。

1.高等职院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院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所以高等职院的体育教学与一般的学校体育教学有着天然的区别。但目前高等职院体育教育雷同于一般的学校,并没有发挥出高职院体育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功能。现阶段,高等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把高等职院体育教学与普通学校体育教育混为一谈,体育教学仍然用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的理念。②并没有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③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没有体现实施目标效果单一和多元性相结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基本局限于实现运动技术这种单一的教学目标。④在确立教学目标时缺乏教学目标的发展性。高职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要以立足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为主线,这些现状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⑤学生身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笔者对本校几届入学的2000多名新生进行了速度、力量、耐力素质三项体育测试,发现学生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与往年成绩相比有所下降,尤其是体育基础知识严重负乏。

2.增强高职院学生职业意识和身体素质的办法

高等职院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学时间较短,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再想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就难了,而高等职院“职业性”的特点就是要提高学生本专业的专业身体素质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是我们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2.1增加体育知识、规则、运动损伤等知识介绍

经调查刚入校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了解甚少,对常见的急性软组织损伤应如何处理,篮球、排球比赛规则及简单的技战术,能正确回答的寥寥无几。笔者尝试在课的开始部分增加体育基础知识介绍,在教学比赛中增加比赛规则的讲解,在结束部分增加运动按摩、运动损伤处理方法,实际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为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2.2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调整体育教学内容

高等职院的学生已具备自学、自练的能力,因此应让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为学生日后离开学校进行自我锻炼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身体素质入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具备适应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如:①伏案型专业在高职学校中是一个比较多见的专业,如财会、文秘、计算机等专业均属此类,学生长期伏案,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易产生颈、脊柱病变等是这类专业的典型特征。由此,在体育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拳术、健身操、韵律操等项目的学习。②站立型专业如建筑、烹饪等专业即属于这种类型。学生长时间站立、含胸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分析器官的负担加重,易出现下肢流血不畅、静脉曲张等症状。因此,应增加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锻炼项目。③运动型专业如地质、营销等专业属于此类。高强度劳动,户外工作多,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肺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矽肺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体育项目,如定向越野、远足、郊游、打球等教学内容。

另外,钻探对手的力量要求较高;海员必须学会游泳;保安必须熟练掌握擒拿格斗;宾馆服务必须熟练托盘;服务业、礼仪必须接受形体教育;伏案型职业容易出现职业病,应该学习矫正保健操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体现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加强高职体育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收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放果。

2.3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

仅仅靠课内体育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开展好第二课堂的体育活动。事实证明,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体育活动特别有兴趣。高等职院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掌握体育相关知识,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现在体育竞赛和活动普遍开展,不少学生迈出了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可喜一步。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些体育专业知识,获得了技战术和组织体育竞赛的能力,不但促进了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为将来指导群众性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高职体育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适应社会、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不仅是学生心理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身体直接参与的游戏、运动和竞赛等实践活动中,不仅广泛地进行社会交往,而且在适应社会过程中会增强自信心,从而适应群体、适应社会。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条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良好途径。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优选以下方法:游戏法、比赛法、分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高职阶段的学生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大脑思维活跃,其创新和审美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正处于黄金阶段,这种能力在我们认同的所有能力中,其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小。而高职阶段的体育教育对创新和审美能力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解生命的意义,同时使学生具备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佳鹏.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趋势之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

篇9

关键词:职业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G633.96

随着我国教育部门的改革,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从初中开始就将体育列入考试内容,并将考试成绩记录档案。因此如何根据教育改革的内容,开展体育教学,成为了职业中学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对学生全面开展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而职业中学的体育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出现了被取代、压缩课时以及不被重视等现象。并且受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业中学缺乏体育教学重要性的意识,也缺乏体育教学的价值观,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状况。

(一)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体育教学开展的目的,就是全面开展德智体美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身体的锻炼,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业中可以得到片刻的放松,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智力,磨练意志。但是现在很多职业中学都缺乏这样的认识,他们心中的体育教学就是跑步、打球、俯卧撑等一些简单基本的动作,没有意识到体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大大的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

(二)基础设施不足

职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将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常常忽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并且由于职业中学的教学资金有限,将其一大部分的教学资金投放在专业课设置上,没有多余的资金来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来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如场地、运动器材等。同时期由于资金有限,学校也没有给体育老师提供多好的待遇,导致了职业中学体育老师纷纷的跳槽辞职。而且职业中学为了积极的开展专业课的教育,减少了体育课时,使得现有的体育设施因为一直闲置出现了丢失和破损的现象,在加上无人对这些器材进行管理,严重的影响着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

(三)家长对体育教学的不支持

在学生的体育教育中,家长的影响占了一大部分,现在很多学生家长和职业中学的教学理念一样,他们认为,学习是孩子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努力学习技能,才能有好的出路,将来才会有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前程。并且很多学生家长认为,体育教学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担心会让孩子受到意外的身体伤害,因此不支持学生参加任何的体育活动。家长的不支持,就影响到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改革,也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同时学校也怕担责任,害怕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身体上的伤害,影响到学校和家长的关系,逐渐的职业中学也开始将学生的专业成绩为学校教学的首要目标。

二、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解决对策

体育教学跟其他学科的教学不一样,其具有独特的教学意义,不但强身健体,还能开发智力。因此职业中学应该要认真的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对策,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

在解决职业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中,首选要改变的是,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学校应该意识到体育教学的意义,不单单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加强身体的抵抗能力,同时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促进其智力的开展。学校也不应该完全将专业课作为其教学目标,应该全面贯穿我国教育部改革的新方针,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其次职业中学应该提高体育老师的福利待遇,改变对体育老师的认识。可以招聘一些专业的体育老师,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而且还可以定期对体育老师进行培训,培训其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对举办和各个学校的友谊赛,激发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来促进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开展。

(二)增加基础设施和场地的建设投入

众所周知,开展体育教学的前提就是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教学场地,而这些都是职业中学所欠缺的。因此职业中学不应该将其绝大部分教育资金完全投放在专业课设置上,应该也分适当的部分给体育教学方面。如果职业中学资金匮乏到真的无力承担学校体育的教学资金,应该可以跟当地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合作,让其可以加入到体育教学开展的活动中来。如果资金能力还可以,还可以根据学校有限的教学资金,合理的安排资金分配,利用这些资金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场地,有损坏的及时维修,有丢失的及时进行购买,以此来解决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和设施的问题。

(三)提高家长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在上文中分析到目前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定性孩子未来的成长目标,他们大都没有体育教学的意识,甚至认为体育教学的开展,会影响到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因此在提高家长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方面,首先学校应该将学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即开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向家长进行灌输。其次将开展体育教学的意义,传递给家长,给其灌输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强身健体等重要作用。最后将体育教学目标和文化课教学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家长真正的意识到,开展体育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是学生一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也都开始逐渐的形成,并且其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也开始要定性的阶段。因此全面开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鉴于职业中学目前存在的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教学资金匮乏、师资力量有限、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象,职业中学应该努力的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根据其实际情况全面开展学生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瑞龙.探究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 2016(33)

篇10

【关键词】技校;法制;教育;问题;对策

技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而且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可以说,技校学生的法制观念如何、法律素质怎样,将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中华民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然而技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不强,从近年来的学生犯罪的增长可见一斑。技校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研究技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技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技校的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的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投入不足

目前大多数中技校还没有法制教育机构,大多由德育课教师兼职,多数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缺乏法律专业培训。因而法制教育往往是“与己无关”。在经费投入上技校无法与普高相比,有限的经费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之需,法制教育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经费保障因而难以有效开展。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

通过调查中显示,对法律课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占三分之一。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法制教育内容有偏颇,目前技校法制教育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一些学校和教师一讲法制教育就讲犯罪和刑法。令学生误以为法就是刑法到头来培养的仍是“法即刑”的传统法制观念者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我不犯罪法就与我无关”的错误心态。二是法制教育方法陈旧、单一。非常缺乏活动课程,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教师在方法上多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没有形成系统的、形象的、直观的、立体的教育模式。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把它当作被迫接受的任务只为了完成学分而学。

二、加强技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1.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和教育,从细节上规范学生的具体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对学生民主、法制观念的培养,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具体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2.以课堂教学为主,有针对性的传授法律知识

学校里传授知识,课堂授课应该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形式同样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灌输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行编写相关实用性强、能够紧贴现代社会发展现状的知识内容用于学生教学使用。真正告诉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基本知识的传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效果。

3.是增设活动课程,丰富课堂教学

特别要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社会治安、学生违纪、青少年犯罪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剖析违法犯罪原因。同时课堂教学还可结合讲座、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多让学生参与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

4.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该在讲授中结合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比如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技校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上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要差。对他们的教学要切合实际,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对案例的设计要符合技校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技校学生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乐意接受,学生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比较愿意接受。所以学校要重视法制教育,应增加投入,可以采取给法制教育拨一个专用多媒体教室的方法。

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目前的网络水平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的在校学生都普及了电脑知识,都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活动。大部分学生还能直接通过手机上网进行交流、及时沟通。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很好的利用它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利用QQ群等即时聊天工具,不时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典型案件、突发事件的处理技能。时刻与学生保持教学沟通。这样对学生形成法制观念、遵纪守法的行为模式,有特殊的作用。

6.是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建立法制教育的校内实践基地

“模拟法庭”是最常见、最有效、学生最有兴趣的实践活动。成立“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该庭除顾问由校领导和校外聘请的专家担任外,合议庭、律师团、仲裁结果执行监督组、议案审议小组成员全部由学生担任。仲裁范围包括学生言行是否符合规范学校现有制度、行为是否合理等。这样的法庭既能让学生在讨个说法的过程中增强法制观念又能让学生在自己做的体验中强化自我教育值得借鉴。

7.是建立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