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学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28 11:4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小学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小学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小学教育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关注小学美术教育,也就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但是,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改变这种现状,刻不容缓。

一、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学科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但重视程度还是不够

不可否认,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迅速,尤其是东部城市,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迅速,体系完善。但是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城市还是有少数领导、部分教师的观念陈旧,认识不到美术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认为美术学科只是语数英等的附属学科,常常利用美术课学习、复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另外,美术教材教具的配备不足导致很多的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更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美术课在教育教学评价上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一些学校对美术教学在计算工作量时只相当于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70%,美术教师在评职、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待遇都低于其他主科教师。这些都是造成美术教师教学随意散漫的主要原因,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专职美术教师不足

城市小学近年来在美术教师的配备上取得很大的进步除少数城市边缘学校外都能够足量配备教师,但是由于很多原因学校常常将美术教师挪为他用,由其他学科教师或年老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保障。兼职教师驾驭教材能力普遍偏低,教学水平相应较差。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没有专业老师指引领导,没有研究氛围,导致美术课成了放松课,自由活动课,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没有教师的专业指导。

(三)教材无法因地制宜

近些年,教育部鼓励各地自编教材,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发展不同,中西部城市的教材编写很难通过教育部的验收,就导致中西部城市学校只能选择通过验收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大多是结合本地的情况编写,不适用于其他城市,我们学校使用的是湘版教材,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却使用的是南方教材,有些学生从来没有去过南方城市,当然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使得课程的教授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同时本地特色美术由于没有编进课本,学生知之甚少。

(四)必要的教学设施缺乏

东部城市发达,美术设施的配备齐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城市有的学校无专用教室,即使有美术专用教室,距美术教学的办学标准还有较大的距离。教室里只有几块画板,美术橱柜内只有几个石膏模型,教师常用的必备示范工具、材料微乎其微。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是不尽如人意,由于没有电化教学设备,美术教材自带的教学资源无法使用,更谈不上教师去开发新的现代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一句空话。就算有,许多时候还是用做摆设,并不能真正充分地发挥作用。

(五)学生绘画工具和材料得不到保证

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无疑让许多的小学生家长对美术学习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是有部分小学生家长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学生连最起码的美术学习用具都无法配备,更谈不上按照美术教材的要求,配齐其他的材料和工具。所以,使得一些教学内容无法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阻碍了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我所带的三年级里就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湘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有一课是拼泥板,需要学生准备陶泥,但是好多家长不重视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给孩子准备陶泥,结果这节课只能变成欣赏课了,作为教师的我只能给全班同学讲一讲制作的方法并让学生欣赏书中的作品了,无形中学生失去了一次很好体会陶泥制作的机会,作为教师也深感遗憾。

(六)校外美术活动少

我们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大型的小学生美术作品展览,但是仔细看看大多是一些发达的东部城市,和一些比较发达的中西部城市举行的大规模的学生作品展,目的是提供丰富的机会使学生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作品水平上不难看到,美术交流、美术活动频繁的城市,孩子们见多识广,作品有新意,技法水平高。美术交流、美术活动不是很多的地方的孩子们作品缺乏创意,技法水平也不高。

二、改善城市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改善城市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责任首先是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必须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1.增强依法治教意识

各级小学,尤其是西部城市小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美术课程,按照要求足量配备专业的美术教师,并保证专业美术教师能够从事本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校督促美术教师严格按照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任何一个称职的教育管理者都应该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自觉执行教育教学法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美术教研员的配备,对美术教师工作量的认定及评职、评优、评先都应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尽量做到评价的公正、公平。同时,要对美术教师像对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师一样经常有到发达的东部城市学习交流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学习交流,美术教师才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发展情况,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才会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全面健康发展。

3.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美术教育经费的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展览室,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器材配备目录,配备美术教学及活动器材,确保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4.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有些省份在美术教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甘肃有世界著名的莫高窟,甘肃地区可以因地制宜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感受、欣赏本土艺术;听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摄影、写生收集创作题材。让学生从欣赏客观的形式美过渡到其客观内容的美,从而把美的事物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使学生深深体会到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创造也来源于生活。

(二)作为专业美术教师来说,更要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来改善自己的美术课堂教学。

1.引导学生配备必要的学习工具和材料

按要求主动准备学习用具和材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而学生对美术学习有兴趣,自然会记得带齐学习用具或材料。因此,在每次上新课之前,要花一定的时间并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以此培养学生准备工具和材料的兴趣和意识。比如,在我教湘版三年级上册教材《花手帕》一课时,我先在前一节课剩下还有十分钟的时候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调色盒和彩色墨水还有方形生宣纸,打开多媒体开始用浸染加点染得方法制作花手帕,虽然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的制作,但是我的学生们却时不时的说出“哇,真漂亮!”的话,做完之后我说你们也想制作漂亮的花手帕么?学生们异口同声:“想”。然后我向同学们说了一下要准备的工具材料,下节课我上课发现全班同学竟然都带了工具材料,我很愉快并顺利地上完了这节课,学生们也在轻松的氛围中上完了这节课,让我感到合适的方法会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欣赏课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欣赏、了解名家的绘画技巧及表现手法;欣赏儿童画与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将儿童画和这些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特色;欣赏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作品,使学生知道美术有很多样式,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重绘画学习,轻手工制作学习的认识偏差;欣赏中国美术、西洋美术与民间美术,让学生体会书画艺术、建筑艺术、工艺制作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

3.合理利用多媒体

计算机的发展应用使我们的美术课更丰富更有趣了,但是近年来多媒体的应用出现了过度的现象,就美术课而言,当你去听一节美术课的时候不难发现教师的课件花里胡哨的,十分炫目,但是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都被多媒体代替了。比如,我曾经听过一节湘版教材《家乡古建筑》一课,教师精美的课件加上教师犹如播音员一样的朗诵让人如痴如醉,但是本课是一节绘画实践课,教师的示范是事先画好做成的课件,少了教师现场示范的过程,学生作品生硬,很难理解画法。所以,有时候教师要明白适度原则,教学方式再好,但是过度了就不好了。

4.艺术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描绘生活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路径形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105-02

1979年,罗马人曾预言:“未来文盲不再局限于不识字群体,而是向学习方法不明确的人员靠拢”。这种思想在当前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即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对知识范围的扩张与更新,形成特定的思维结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知识属于智慧的结晶,作为人类劳动文明、社会文化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方法与教学路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现状

1. 教学风格类型

1980年,国内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工作还滞留于经验总结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学思想的转变,在20世纪末,教育学者逐渐加大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工作,将其按照年代与时间的差异,分为以下类型: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与求美型;探索型、善导型和合作型、启迪型、表演型与综合型;质朴型;沉稳型、逻辑推理型以及慷慨型;典雅型、新奇型;细腻和阔达型、优美型、谨慎型;艺术型、启发型;幽默型与情理融合型。

2. 教学风格定位的作用

通过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其作用需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角度进行细致化阐述。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力求实现教学思路、思想的直观展现;改善传统教学课堂刻板化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改变原有教学模式,顺应时代以及教育行业发展的需求;体现教学艺术魅力;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其次,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化l展;为学生营造良好地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 教学路径形成途径

教学路径有着多种形成途径。例如,优化标准教学路径,从而形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路径;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后,实现全面突破;国家教育部门对教师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鼓励教师做好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将教学路径形成问题纳入教师职称评价的范畴等。

4. 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从当地多所小学所回收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授课时,仅局限于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任其自主发展所形成。由于在采用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中缺少教学风格的融合,使教师教学工作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另外,在多数教师的眼里,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属于个人问题,与学生发展、名师评价等工作关联不大,因此难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谈不上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的形成与构建等。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

1. 教学风格及路径形成架构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的形成影响因素相对较多,但是可以划分为内外因素两大类,其中外部作用是为教学风格形成提供保障、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内在作用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源动力。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支持,促使教师认识到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2. 优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

从整体层面上,国家教育部门作为学校、教师综合管理的核心部门,所出台的政策支持,是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将关注重点放在校园建设与教师教学现状改变工作中,利用优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的方式,鼓励教师做好教学风格构建与创新工作。例如,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录音播放的方式,使学生详细解读船长在命令下达中为何采用“大声吼叫”的方式。通过对文章的范读,加深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英雄色彩的记忆。其次,利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活动,由学生分别扮演船长、船员,促使学生产生与文中人物同生存、同命运的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创新教学方法可促进教学模式与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加之教育部门对职称评价制度的优化,促使教师能够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认识到教学风格与路径形成的作用。另外,教师激励制度的提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学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学生思维,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3. 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普通教师在向骨干教师的转变过程中会形成特色化明显的教学风格。例如,在讲解《荷花》一课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完成规定教学目标,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荷花图片进行展现,同时播放乐曲,促使学生在心灵角度上产生“自身为荷花”的真实情感。其次,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在授课前夕,要求学生对“笑脸”进行绘画或描述,在正式授课中,再将学生所展现的“笑脸”插入至荷花中,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总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更改,同时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的支持,方可促进教师由普通向骨干的转变。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分析,可知关注教师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师职称评价的主要考察方面。而研究教师教学风格与路径,是从直观化以及宏观化的角度,深层次剖析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汤慧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16,(13):150-150.

[2] 落桑旦巴.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8):162-163.

[3] 王克强.发展心理学视角下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9):18-20.

篇3

实施教学管理是高校为了提高学校整体水平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教学水平、科研水平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大力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已成为每所高校必不可缺的建设任务。

2 高校教学管理教师的现状分析

作为高校建设工作的重点,教学管理工作备受各高校的充分重视并予以大力投入进行建设,且已初见成效。目前形成了集中化、规范化的模式,并将进一步向全面信息化迈进[1]。高校属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调配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自由度降低,不能很好地贯彻“以人为本”原则致使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间接拉低了总体水平。

同时,部分高校忽视促进管理人员个人水平的继续提高,没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再培训机制;而管理人员自身限于工作之余时间不足、难以承担培训费用等因素,更无可能自我进修,从而导致教务管理人员素质难以得到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总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人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不经过系统的培训来提高能力是无法跟上时展的。教学管理队伍作为教学管理的中坚力量,其整体素质决定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因此,如何着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成了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2]。

2.1 高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管理层总体素质不高

就目前教学管理层中教师师资学历、年龄出现不均衡现象,硕士学历以上的人数较少,缺乏管理经验;年长的教学管理虽固有丰富的经验,但对于发展中的高校而言学历提升也是势在必行的。年轻的教学管理者需要更具工作经验的、教学管理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前辈扶持去完成整个教学管理工作。

2.2 高校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内涵

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与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文化选择与批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和文体知识。具有与所从事的教务管理相关的学科专业基本知识;规范管理,使教学管理流程科学、高效。加强教务管理的实践与研究;以参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迅速提高教务管理专业水平。具有与所从事的教务管理相关的学科专业基本知识。

3 高校教学管理教师成长因素分析

教学管理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随时与知识水平、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度。在从事管理的职业生涯中,不仅是完成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中常规工作例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课计划、安排教师的授课、选课工作问题的反馈、课堂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和处理并分析教学存在问题给将来带来的诸多问题和解决的方案、项目申报工作、核算教学超工作量、考试等毕业论文及材料归理等。对教学管理教师而言需要熟悉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三大领域的相关业务工作,使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统一、事务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统一。只有规范管理,才能使教学管理流程科学高效进行。

3.1 教学管理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校教学管理教师在正常的教学管理中,不应局限于工作中曾经获得过的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而是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除如学历提升也是知识结构提升的有效方式外,还有就是积极争取外出学习和同行其他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教学管理经验交流和学习、教学管理领域的培训学习。这些都有助于教学管理者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自我能力的再现和完善。

拓展知识面、能力培养、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是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的中随时间的沉淀增加的。

3.2 教学管理教师成长途径

使教学管理者具备以上的条件,凸显出教学管理教师在工作中将越来越成熟,在时间的进程中教学管理者更具水平,整个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推进将无疑更上一个层次。高校教学管理者更应具备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通过这些素质的提高形成教学管理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学管理不仅是完成常规工作,还要将问题转为分析,学会关注教学管理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学管理者不断学会观察、跟踪问题、收集问题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实地研究、定量研究,进行数据抽样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3.3 教学管理教师应加强实践与研究

将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论文或是课题立项的不同方式,来形成自己实证研究,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问题的求解途径和方法。同时,解决教学管理中不能解释的问题有利于提升自己教学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其次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以解决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获得工作效率上升趋势和科学的管理水平。如《基于填补时段法的人机交互式排课进程》、关于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探讨等,的确解决了高校二级学院在大规模排课过程中遇到而又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该项目的研究将排课填补时段法应用于人机交互式排课中,以排课流程图的方式避开了排课中的诸多因素干扰,让人机交互式排课工作更为简捷、合理。该方法经过多次在排课实践过程中的检验,基本实现了减轻排课者排课难度和重复性工作的目的,同时提高了教师对排课的满意度。人机交互式排课中填补时段法的应用,对于教务工作规范化和教学工作常规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值得在本校其他二级学院和同类本科院校中推广和借鉴[3]。

4 结语

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指出一个人成长的公式“:经验 + 反思 = 成长”。教学管理中也可以应用此成长公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反思、提升,才能使自己有创新的思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应具有专业的职业素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再现是作为教学管理者永恒的主题。教学管理者应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去求解,通过知识的积累和科研的尝试去获得更大的提高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解琼.浅析我国教学管理的现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5):14.

篇4

一、阅读现状及成因

1.经常读书,但缺失必要的引领与交流

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相对滞后,甚至学校文化等软件也不尽如人意,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更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有着这样一群以青年人为主的教师群体:他们对学生充满无限的爱,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他们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默默在农村学校这块净土上耕耘着;他们博览群书,博学多识,在工作之余往往孜孜以求,手不释卷。

2.偶尔读书

有些教师在学校是教师,到了家是丈夫或妻子,是爸爸或妈妈,是儿子或女儿,这就使得他们回家以后有干不完的事情。他们只有在做好了这些事情以后,才有空读书。

3.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

在农村中小学,有一些教师自己并不喜欢读书,但学校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他们布置阅读任务时,他们往往也能完成得很好。

4.从来不读书

也有的教师从来不读书,他们以中老年教师为主(当然,在农村学校,中老年教师中也不乏经常读书的人),也有少部分年轻教师。他们平时的谈资往往是房子、车子、麻将、钓鱼,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个笑话。爱读书的人,也大多被他们视为无能的书呆子。

二、应对策略

1.制定职业生涯及专业发展规划

制定教师职业生涯及专业发展规划,对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教师之所以不读书,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读书的理由,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专业阅读的重要意义,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没有规划,他们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他们一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规划,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必然会主动找寻专业发展的路径。专业阅读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必然会被教师认可和接受。

2.加强引领与交流

对教师阅读的引领和指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盐城市教科院的陈小平副院长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他在全市范围内招了一个教师阅读班,不论是市区的骨干教师,还是偏远农村的普通教师,皆可入班,唯一的条件是大家要有共同的爱好,那就是读书。该班每学期都有不同的阅读任务和定期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难度不断加大,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成长。这些教师又对他们周围的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学校,可以经常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使教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畅谈读书收获。学校每年的书香教师的评选,或者优秀教师评选时读书情况的考察等,都能从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阅读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3.制定阅读计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阅读计划就是做好阅读这件事的“利器”。有了阅读计划,教师才会有不间断的阅读行动,也才能将阅读真正融入自己的教育生活当中。阅读计划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而制定,可长可短,长可三五年,短则一两个月,其精髓在于行动。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的马雪芳老师,从一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就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涯。多年来,他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教育专著,仅2007年就阅读了《孙双金与情智教育》《丁友宽与读写导练》等18本教育专著,共计595万字。到现在,他的阅读量已非常惊人,一年的阅读量在600万字以上。他甚至还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希望自己以后每年能阅读1000万字。

4.挤出阅读时间

有的教师一提到读书,就推脱没有时间。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古人读书,马上,床上,厕上,皆可读书。马雪芳老师的做法是“三前”:一是工作前,每个人上班都不可能那么准时,总会提前一点到学校,早到的时间干什么,当然是读案头的教育专著;二是开会前,会议开始之前,拿出随包携带的书籍,既打发了等待的无聊,又学到了很多道理;三是睡觉前,睡觉是天天都要做的事,每天睡觉之前拿出书,或三页五页,或十页八页,一个月下来也有一百到几百页,一年下来则更多。学校也要适当减轻教师过重的课业负担,让教师有自由阅读的时间,比如可以把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改成教师的阅读时间。

5.营造阅读氛围

篇5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前言

体育舞蹈教学是我市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向着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培养人才的目标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塑造大学生的形象美、心灵美和人性美。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自信心)和审美观,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生活,促进市民的健康发展。笔者在多年从事我校公共课体育舞蹈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因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学习体育舞蹈困难的学生,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人成绩评定,影响到体育舞蹈课教学质量。

1.岳阳市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1.1 学生舞蹈的基本功较差,对体育舞蹈的基础知识缺乏了解

通过调查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对体育舞蹈有一些了解,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舞蹈则感到非常陌生。对于体育舞蹈基础的认识(如基本功、舞种、音乐风格)更是少之又少。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每个学生都来自于全国的各个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各不一样,所以,导致学生对于舞蹈的领悟力以及基本功各不相同。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任何的舞蹈功底,当进入到大学校园之后,接触到体育舞蹈这一个新鲜的事物,无不充满好奇。但是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对音乐的感悟力、节奏感、动作的到位与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很多学生因为一时情急,造成运动伤害。也有很多学生,在一再的挫折之下,从而放弃体育舞蹈。这些都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这种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对于舞蹈基本功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体育舞蹈跟一般的舞蹈是有差别的,一般艺术舞蹈,更多的是为了表现柔美的感觉,体现艺术的感染力。而体育舞蹈在表现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要表现体育的力量的精髓。体育舞蹈更多表现的是动感和活力。所以,对体育舞蹈基本知识的了解也显得尤为重要。

1.2 教学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兴趣下降

在调查中发现舞蹈教师基本上都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像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也有少数老师运用到了表扬法,但所占比例都只有33%点多。而其他的教学方法就更少了,创新而又有吸引力的方法很少,就墨守陈规的传承着一贯的教学方法,导致方法过于单一,而体育舞蹈的学习又非常的重视基本功,教学方法的吸引力不够,所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大。很多高校,对于体育舞蹈只是作为一项选修课程,所以,并没有配备专门的体育舞蹈教学师资力量。很多老师也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个人的积累,把自己的所得通过现场教学传授给学生。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接受不到新的舞蹈动作内容,导致很多学生因为课程的乏味,导致兴趣下降,从而退出体育舞蹈课程。单一的教学方式也是目前体育舞蹈课程的一个致命弱点,我们在配备专业的教师力量的同时,也要突破目前的现场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不断的接受新的舞蹈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

2.岳阳市体育舞蹈教学对策

体育舞蹈课教学由于其舞蹈种类多、课时量少而增加了教学难度,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要求,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统一着装,规范言行举止

由于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在西方被认为是“宫廷舞”,是一种高贵、高雅的象征,因此对舞者的着装有特别要求。另外,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须要求学生统一着装,穿拉丁或摩登服以及专业舞鞋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舞蹈的感性认识。

2.2 舞蹈特性、原理的把握

由于体育舞蹈包括的舞蹈种类很多,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舞蹈,必须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的特性,以避免学生在有关场合跳舞时“张冠李戴”,贻笑大方。另外,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如果把舞蹈基本原理讲授清楚,将非常有助于他们理解、把握舞蹈。

2.3 注意基本功的练习

俗话说:“练舞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由于舞蹈基本功非常重要,决定了一个人的舞蹈水平,因此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但是,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都不愿意练基本功,因此,必须采用“逆向”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学习动作,让学生知道舞蹈功底的重要性时,回头再让学生练习基本功,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因练习基本功而烦躁、抵制的心理。

2.4 把握舞种的关联性,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对体育舞蹈初学者来说,很容易混淆各舞蹈的风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关联性较强的舞蹈放在一个学期教授。比如,在教摩登舞时,不要让学生同时接触华尔兹和探戈,因为这两类舞蹈风格关联性较小,而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

2.5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的舞蹈知识

随着社会脚步节奏的加快,体育舞蹈的更新换代非常的迅速,我们老师现场授课的动作以及舞蹈知识往往都是有限的。通过调查,学生更愿意接受多媒体分解视频的方法来学习体育舞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展现舞蹈的特点以及动作要领,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舞蹈技术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能力。在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拷贝视频,对视频进行慢动作放映,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舞蹈中的每个动作要领,以及了解舞蹈背后的底蕴以及内涵。这不仅起到了巩固的作用,还唤起了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动力,巩固了课堂知识。

2.6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舞种,加强师生互动

现代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加的快,所以,我们可能会发现,在这种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与老师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代沟。因此,我们老师在选择教学音乐以及舞种的时候,要充分的听取学生的意见以及建议,加强师生互动,才能更加有利于课程的展开。

2.7 培养学生自主编排舞蹈的能力,从而应用于各种实际场合

体育舞蹈区别于一般舞蹈的是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演变出各种不一样的舞蹈动作以及舞蹈感觉。所以,当教学过程达到一定的时间的时候,我们老师要逐渐的从教学者的角度抽离开来,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编排和自我体会的能力。因为在很多的社交场合,面对的是不同的舞伴和不同的音乐,学生必须要能够灵活的应对。所以,培养学生自我编排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同时,学生在自我编排舞蹈的过程中,既增加了学生对舞蹈的体会以及领悟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应用能力。当然,学生必须对舞蹈有一定的熟练程度,才能够进行自我编排,所以,对学生的舞蹈基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季浏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1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

篇6

关键词:渗透式教学 角色转换 教学现状

一、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应具有启蒙性、全面性,另外还提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纲要中还强调幼儿教育的完整性,关注幼儿的全面、个性化健康发展。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环节,其目的就是要求幼儿教育为幼儿以后接受义务教育做好准备。

这意味着课程不能单单关注领域,也要关注领域划分的多重可能,还要关注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没有相互渗透的领域是背离当今的教育观和课程观的。什么是相互渗透?相互渗透就是不同的课程领域之间产生的有机联系,就是实现课程的整合。整合不只是综合性主题课程的任务,也是所有幼儿园课程的共同任务。充分的、合理的、相互渗透的领域课程,就是拥有横向联系的领域课程。

二、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的意义

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是一种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让幼儿趣味学习、有效学习。它吸收了新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为重点,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改善了以往领域课程中存在的领域间相互割裂的状态,运用渗透性的整合手段,将领域连接起来;并关注幼儿情感发展的因素,让幼儿在情感态度上得到积极的培养;设置了较广泛的内容,并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改善了内容陈述的形式,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承载知识;注重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及与幼儿展示和探究的机会;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给教师提供了具体、详细的指导,操作性强,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

三、小学一年级教学中渗透式领域课程的理性诉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小学阶段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

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儿童教育领域不仅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幼儿家长、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关注。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环境升级到以教学为主的小学环境,存在着很大的诧异,这样一个过渡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幼儿园和小学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为非义务教育后者则是义务教育,二者分属于不同教育机构,而且在我国传统固有观念中一直是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看作是两个不同教育阶段,而两者的教养目标和教育任务不同,从家长到教师再到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均是这样的观念,所以就存在教育的衔接问题。由于教育内容、教养目标、教育任务、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就存在困难,影响到幼儿心理、学习生活习惯方式的顺利过渡。

(一)一年级课程的割裂化

据笔者调查发现:65%的一年级入学新生存在畏惧上学的心理。如何才能让他们最快的适应小学生活呢?由此看来小学一年级的教学需要有一定的智慧。

50年代开始,中国的初等教育深受前苏联影响,采用分科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按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便于我们结合知识的逻辑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呈现系统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限于当时的教育观和课程观,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割裂。如今,虽然大力宣扬课程的科学系统化,但从学生的课表研究发现,课程之间依旧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幼儿园渗透式课程理念与小学教学理念间的矛盾,给心智尚不成熟的新生带来了困扰。

(二)一年级教学难以打破的思维定势

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的深入,让一年级新生的综合能力稳步提升,然而随着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深入,新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变的不那么“省心”,语文课渐趋拼音“零基础”教学。这就要求一年级课程减轻其份量与难度,并延长注音符号学习的时间,使新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并思考。然而,小学因受到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任务的约束,需要完成小学的教学任务和内容,所以初期的慢教学压缩了一年级后期教学课程内容的时间,教师因此进行的课程设计会增大课程压力,以目的性为主导,忽略游戏性的渗入,以知识传授为主,达到教学目标为主。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这种转换并非自然而然,要帮助儿童做好心理准备,及时的转换角色,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就应当采取儿童易接受的、活泼的、直观的、趣味的教学方法,借鉴幼儿园的渗透式理念,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加强常规训练以及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

(三)一年级初期“手表定律”的存在

幼儿园的整合课程是将不同领域的内容融入到一个主题活动中,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将五大领域的基本内容有选择的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小学课程是以单元教学为主,所以小学低年级统整课程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并且要避免重复教学,提高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全人教育目的。两阶段教学理念的突然改变,往往让幼儿无所适从,就像一个手表可以让人知道时间,两个手表就混乱了。

所以大班末期和小学初期适宜采用渐进式的课程模式。幼儿园大班下学期课程除了要安排向小学一年级上学期靠拢仿效,更要诱导幼儿改变散漫的上课习惯;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即幼儿开学的最初几周应以幼儿园大班时的活动课程为主,以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135-02

当前教育界已经把教师专业发展看做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作为人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得到重视。然而,在远离大陆的海南岛由于建省比较晚,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相对于大陆的发达地区和城市来说还比较落后,城市和农村在基础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从调查海南小学在职英语教师入手,试图了解目前海南城市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对他们的发展现状作一个对比,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使学校、教师、教育行政机构能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调查设计和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涵盖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儋州市、东方市、五指山市、定安县、乐东县、澄迈县、屯昌县、临高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琼中黎苗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等18县市,调研共发问卷130份,收回110份,去除无效问卷9份,实际进行统计的有效问卷为101份,涉及教师101人,其中农村教师59人,城市教师42人。为了便于调查,所有受调查者均采用匿名作答的形式来进行,以便得到更加真实的回答和保护他们的隐私,因此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海南有的地方实施了小学并校,在一些县市的农村学校由于生源少、交通不便或者教学设施落后等原因被撤销或合并到了乡镇的学校,但是从生源来看乡镇上的小学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镇上和周围农村的孩子,故统计时把乡镇的学校也纳入农村小学的范围。

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教师后发现海南农村和城市的小学英语教师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多项选择前三位是:缺乏指导(67.8%)、缺少课程资源(61%)、时间紧任务重(57.6%),而相对应的城市英语教师对同样问题的前三位选择是:时间紧任务重76.2%、缺乏指导59.5%、缺少课程资源52.4%。这说明在城市英语教师比农村英语教师教学任务要重,同时压力要大得多,农村的英语教师比城里的更加缺乏指导。

教师在做研究时,碰到的主要困难,农村英语教师选择的前4位是:缺乏科研素质和能力(62.7%)、缺乏资金和可参考的资料(54.2%)、缺乏理论指导(45.8%)、教学任务重(42.4%)、学校不够重视(33.9%);而相对应的城市英语教师对同一问题的前四位选择是:教学任务重(59.5%)、缺乏资金和可参考的资料(52.4%)、缺乏理论指导(38.1%)、缺乏科研素质和能力(31%)、学校不够重视(9.5%)。这又一次印证了城市里的教师比农村的教师教学任务重,农村的英语教师在科研方面比城里的教师更加需要提高他们自身的科研素质和理论方面的指导。

在考查教师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时,农村和城市英语教师第一选择都是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其次才是行政部门无相关政策支持和学校氛围不好,最后是自身基础薄弱。学校的校长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态度上,农村的学校校长基本支持,但不太重视的占62.7%;大力支持,提供机会和资金占33.9%;完全不支持占3.4%。而城市学校的校长则反过来,大力支持,提供机会和资金占66.7%;学校基本支持,但不太重视的占33.3%;完全不支持的为0。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城里的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支持要比农村里的学校多出近33个百分点。

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的选择中,农村和城市的英语教师的选择大致相同,前三位的排序是:一般、比较少、很多;对新课改中培训的效果,农村教师的选择排序是:基本满意(66.1%),不太满意(18.6%),很满意(13.6%),而城市的教师的选择排序是:基本满意(66.7%),很满意(16.7%),不太满意(14.3%)。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农村和城里的教师对培训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因为农村和城市的教师当中还有18.6%和14.3%的教师觉得不太满意。

在考察教师是否有观察记录自身教学行为的习惯时,城市和农村英语教师的选择排序是同样的,大部分都选择“是”作为第一选择,“否”为第二选择,但是农村教师比起城市教师选择“是”的少6个百分点,说明农村教师比城市小学英语教师更不喜欢观察记录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考察教师写教学日记时,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选择也存在一些差别,第一选择都是“偶尔”,但是第二选择农村教师经常写和从来不写教学日记的比率相同均为10.2%,然而城市教师经常写教学日记的(23.8%)比从来不写教学日记的多出16个百分点,城里经常写教学日记的英语教师要比农村经常写教学日记的英语教师多出13.6%,这说明城市的英语教师比农村的英语教师对个人的发展意识要比农村的强,愿望也更强,自觉性相对也更高。

在考察教师如果重新选择职业,他们今后是否还会当教师选择时,农村和城市的教师都很相近,半数以上的教师选择会继续当教师,农村和城市分别占59.3%和52.4%,选择“说不定”的分别占32.2%和33.3%,选择“不当教师”的分别占8.5%和14.3%。从些这些选择可以看出,如果再有其他职业的选择,那么将有47.6%的城市英语教师可能不会再当教师,农村学校也有41.8%的人可能不会再当英语教师了。也就是说47.6%的城市英语教师和41.8%的农村英语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如果有其他的职业可供选择,他们可能就会选择离开教师岗位,这方面情况城市比农村更加突出。

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几个方面来看,海南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城市小学的英语教师也存在一些差距,从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看,城市的英语教师比农村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写作等方面要高出25%~40%,教育学科知识方面,城市的英语教师也比农村的英语教师强一些,在现代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英语教育研究方法等各项高出26%~50%;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方面,城市的英语教师也比农村的英语教师强一些,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等方面高出20%~50%;教育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城市小学英语教师也比农村教师强一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农村的小学校长应多为在校英语教师提供支持。农村小学的校长,一般是学校里的权威,他们应该在教师的发展方面提高认识,以积极的方式支持和促进教师的发展。如果校长不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英语教师就会因为受到校长权威的影响而形成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一旦形成就会使教师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长此以往,英语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创造性就会受到影响。农村学校因为在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上没有城里的学校优越,所以他们更应该重视在校英语教师的发展,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指导,年轻教师尤其如此。应该尽可能多地提供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第二,农村教师应加强教学科研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在课堂观察记录和教学日记反思方面,农村英语教师落后于城市的教师,说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没有形成反思的习惯。然而反思是很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意识和教学科研意识还稍微落后于城市的英语教师。如果自主发展意识落后,那么他们的实际的发展必然落后。正如王少非所说的那样,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教师本身。所以当下统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思想,提高他们教师发展的自我意识非常有必要。

第三,教师应坚定职业理想。从教师选择“如果再有其他这样的选择是否愿意再当教师?”的调查来看,有40%多的英语教师的职业理想不够坚定,如果提供他们其他职业选择的机会,他们有可能放弃教师的职业而做其他的职业。职业理想不够坚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很难高度地关爱学生,很难心甘情愿地、孜孜不倦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城市里的英语教师更应该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提升他们的专业情意。当然,国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改善学校环境和相关设施从而增加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学校和社会也可以从思想舆论上宣传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艰巨性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操守,以模范教师的典型事迹更好地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四,农村教师在不脱离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对一些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进行研修和实践,多抽时间对一些掌握得不好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具体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做一些实验和规划,有计划地完善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缩短与城市教师的差距,从教师发展来说,这样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体验和提高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QJH12550)

篇8

[关键词]“05方案”;广州大学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加强和改进了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经验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广州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05方案”实施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资源整合利用情况,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经验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调查按照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等院校选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等10所大学。问卷分教师和学生两种,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发放学生问卷 1200,回收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在95%以上。

一、“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课题组在调研中设计四大类共二十余道问题,力图客观真实地了解改革的成效,寻找存在的问题。四大类问题包括“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认知程度、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等。调查统计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认知程度的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说不清楚。对实践教学改革状况的回答,1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很好,半数大学生认为改革效果一般,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显示“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还不够满意,教学改革与发展还有待改进与加强。

第二,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的调查。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主要形式是任课老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37%的学生选择校外主要形式为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而自行参与社会实践又占半数。这一结果折射出社会实践形式还不够丰富,组织与指导力量薄弱。在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表达自己浓厚地走向社会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愿望。近7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也有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态度消极。对校内实践活动感受的问答,认为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的仅占31.5%;次数较多,但吸引力不够的有52%;这说明各高校虽然比较重视校内实践教育,但实践活动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问卷中也发现一些院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有弱化倾向。在大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上,近半数选择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实践;26.7%的大学生选择组成小组来实践。可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是多数大学生喜爱的主要方式。课题组还对学生很少或不愿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大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安排不具体;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保障等条件还不太满意。

第三,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评价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43.3%;很不满意、不尽人意的占56.7%。这一结果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现状不满。此外,对实践教学态度、内容形式、学时、效果等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各高校具体操作不一,学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认为内容形式比较丰富,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的大学生占26.8%;认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的大学生占23.7%;认为自己所参加过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没有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的大学生占36.6%。在回答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认为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占35.4%;认为是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的占37.8%。这也暴露了当前实践教学活动依然比较薄弱。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评价:认为教师责任心强,经常给予指导的学生占52.2%;认为教师责任心一般,基本上没有指导的学生占31.6%,这反映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实践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中,认为学校管理到位,有制度和规定的占30.8%;认为管理一般,有制度但执行情况一般的占40.3%;认为管理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很大的占19.7%;认为缺乏有效管理的占9.2%。

第四、教师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课题组调查统计,对目前实践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教师认为很满意仅占12.7%;比较满意的占39.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5%和16%。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教师分别占39.1%和51.4%;认为没有必要和说不清楚的教师分别占4.7%和4.8%。对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愿意参加并指导的教师占89.6%;10.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参加;10.3%的教师认为可以请其他人员参加并指导。在实践教学形式方面,认为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师占14.3%;认为形式比较多的占28.5%;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少的占43.1%。对于大学生很少或不愿意自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回答,46.9%的教师选择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25.2%的教师选择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够;21%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对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对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72.4%的教师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目前最大的影响因素;6.7%和 20.9%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素质和大学生素质的原因。关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障碍,38.5%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46.4%的教师认为是经费不足;15.1%的教师认为是实践基地不够。

二、“05方案”实施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反思

反思综合调查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现状,课题组认为“05方案”实施以来,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有了较大改进与提升,但还未彻底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对实践与理论教学辩证关系的割裂、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1、对实践教学意义与目的认识的偏向

尽管“05方案”实施已有几年,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这种认识的偏向普遍地存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管理层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灌输”即可达到,因而轻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在学校层面,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着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看待,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较忽视;从学生自身来看,受就业难及只重视专业发展等短视认识,轻视其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割裂

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央5号文也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价值,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背离或割裂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倾向。一方面,很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很少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巩固、强化理论教学的大好时机,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并且反过来影响、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枯燥、刻板、无用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队伍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自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目标的引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之后的总结和提升,不少活动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和挖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3、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各项政策与保障条件如必要的教学课时、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等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比较明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首先是教学课时的缺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学课时是分配给理论课教学的,许多教师承担繁重的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其次是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的缺乏。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是主要方式,尚未引进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等教学方法,因而在校内很难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也较少尝试跨出校门,建立实践基地。再次是实践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由于没有课时的要求,缺乏经费的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否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喜好和兴趣,也较少研究成果来介绍和推广实践教学,这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的随意性。

4、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

由于上述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导致实践教学课程地位的弱化,课程建设的不足又必然带来科学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的迟滞或缺失。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再加之理论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个别教师有兴趣去探索实践教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基地实践,很多活动难以展开,课题研究成效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他们就业、升学有影响的主要是理论课的成绩,因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在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实践教学根本没有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范围之内,也没有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定方式,这使得实践教学更加不受重视。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实践教学整体实效性不强的现状还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依据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巩固实践教学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目标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发展与社会实际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在社会与时代的总要求下塑造自己,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无论高校领导还是师生, 都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本科教学主要开设四门思想政治必修课,课程紧密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教学定位。因此,在进行四门课的实践教学时,我们应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内容整合,根据各课的教学特点与任务,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力求避免内容的重复雷同,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形成实践教学的合力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模式。首先,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宣传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其次,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目前,许多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资源有限,仅局限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过多偏重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项保障工作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05方案”的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人才和制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政治使命感、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不仅要充实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从当前高校来看,需要抓好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搞好规划,下大力气规划好实践教学的系统组织实施工作;(2)完善制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按需培养、奖惩分明和合理分流的良性运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实践课教学队伍;(3)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好实践课专项经费的保障、专职人员的职称和待遇等问题,使他们有温暖的归属感、安全的保障感和奋斗的成就感。

4、多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遵循自愿选择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内,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利用各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影视教学资料片观摩、讨论会、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可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和相关的纪念活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贾巨才,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

篇9

关键词:基础教育;现状;发展;思考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依赖于科学技术,农村的发展与进步也是如此。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需依靠教育。教育是发展之源,教育是兴国之本。教育的根本点则在于基础教育,也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小学教育是否发达,对教育事业影响重大。从我国国情来看,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小学教育面广量大。要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改善和发展好农村小学教育。农村小学教育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发展,再加之本世纪初“两基”“普实”攻坚工程的实施和近年来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推行,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农村小学有了良好的开端,逐步向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发展。但农村小学教育在整个小学教育环节上仍然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有那些?如何改善发展?是摆在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面前的一个瓶颈。下面谈谈我个人的肤浅认识: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1.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不能满足小学教育需求

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与以前的农村小学教育相比,无论是硬件实施,或者是师资力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校舍从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砖混结构的房屋,有些农村小学甚至有了两三层的教学楼,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不用再挤在一个教室学习。整齐的校舍,美丽的校园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不用再挤在一张破课桌上学习;一些农村小学也配备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器材。但目前很多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依旧缺乏、落后,教学设施老化问题也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直接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城市相比,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农村小学教学设施很难跟城市的小学相比,许多需求无法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教学器材缺乏、老化,德、智、体、美发展不平衡,音乐课还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体育课只能进行简单的教学,以前能用上的一些器材,现在已无法使用,这些老化的教学器材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这样有些教学就不能进行,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教学。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迁移。出现了许多村小学的废弃,一个村庄在本村就读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学校只有几个学生,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也好只能勉强办下去。这样便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耽误了师资力量的整合。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地区建立了中心小学,整合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2.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依旧薄弱,管理和交流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尽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增多,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严重,新生力量不足。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我校师资力量与片区其他学校相比,还应处于中等水平。师资力量不能只限于教师数量上的评估,而应当综合教师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专业化等来进行综合的评估,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如单从教师数量上来说,在农村小学教育上基本上可以满足教育需求。但综合来看,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其一是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正规师范院校大专以上的教师很少,有一部分教师是以前的民办教师转正之后,仍然工作在教师岗位上。虽然许多教师通过电大、自考取得了专科、本科学历,但这只是为了取得学位而已,没有实质上的进步。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小,对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也很有限,在农村小学里,年龄偏大的教师占大部分,尽管这些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他们的教学方法依旧落后。对农村教育岗位上的新鲜血液输入很少。其二是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专业化教师严重不足,往往是一个教师跨好几个专业代课,又要教语文又要教音乐还要教美术。对于上面所讲的各个专业教学上,农村小学的教师岗位上很少有经过专业学习的教师。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管理制度和交流制度严重缺位,如教师的工作成绩的评价仍以学生的考分为主,学生的分数高,就意味着这个教师的教学工作好,教学能力强,学生考不出成绩,那就是教师的不好,教师教学能力差。许多教师为了追求高分,采用不良的方法,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来求得高分,违背了教育的原则。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机制建立不到位,许多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有一些要求,各校也有师资培训的一些做法,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平时做好资料应付上面的检查。这些均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3.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师仍旧沿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有些地方是因为教学设施不到位所限,而有些有条件的农村小学,许多电子教学设施成了摆设,原因比较多,但教师不会使用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也能反映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对于音乐、体育教学的方法基本上就没有改进,在这些方面有才能的教师极其有限,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小学生在音乐、体育方面的学习很有限,这也使得在音乐、体育方面有天赋的学生丧失了发展的机会。现在农村小学教育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主,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只看分数,分数高就是学生学得好、老师教的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好老师。这些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

4.部分校长的素质低下,为自己着想的多,为学校发展着想的少

受现实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小学校长整天忙于外交事务,一年下来开会、出差、考查时间多,在校工作时间少。再加之一些校长个人荣誉感特强,在教师心目中威望不搞,反响极大。从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1.科学合理建设农村小学教学点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一些农村小学确实没有必要在办下去,办下去只是消耗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师资力量。不可能为几个受教育的学生配上好几个教师,这是不现实的。兴建中心小学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中心小学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教师教学、学生就读、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问题。科学合理布局,使得中心小学附近的农村小学生受教育便利。在中心小学建成之后,接送小学生的交通设施和小学生住宿的心理辅导要及时跟进,师资力量的整合要及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心小学的作用。

2.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化分配

小学教育要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来考虑,给专业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到农村小学任教。发挥他们的特长,在聘用教师不要只聘用语文、数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大量吸收文、体、美专业的教师,在教育上真真形成专业化的教育。决不能将一些小学、初中毕业,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代课教师招录进教师队伍,这样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使得教师能够按时得到培训,吸收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时刻开阔教师的视野,不断完善优化教师队伍。建立长效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城市的小学教育相对于农村的小学教育是先进的,那么就要打破城市的小学教师只在城市小学教学,农村的小学教师只在农村教学的惯例,使城市小学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一段时间,农村小学教师到城市小学学习一段时间,让支教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的交流,使得新鲜的血液不断注入到农村小学的教育中去,已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这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

3.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不再以单纯的分数来评价学生和老师

完善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建立合理的中考、高考制度,不以分数高低论成败。将评价的视角从教师身上转到学生身上;要从重单纯知识评价转向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评价;评价重点要从重教学形式转向重教学思想的评价。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以此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校长的管理,提高校长的整体素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校长的管理,加强对校长个人素质的培训,经常在县内进行交流,打破校长终身制,正确树立能上能下的思想观念,以此推动校长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小结

综上所述,面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我们要从全局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和发展好农村小学教育,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7).

[2] 李世庄.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教育导报,2003,(1-17).

篇10

(一)当前小学的教师结构以及业务水平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主体,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讲授知识者,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师会影响小学的教育状况。当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首先是教师的整体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再有就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这两个问题对于农村的小学教育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就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表现如下,农村小学教师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甚至于超过退休年龄的教师仍然在讲台上教书,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的限制,农村的小学很少有人愿意来教书,在师资上学校得不到年轻教师的补充,教师的老龄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一个人民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老龄化的现象就表现出来了,同时对于工作的激情也会大大地降低,大不如从前,因此,这样的种种状况就会影响到小学教育的教学成果上,教师的年龄断层的现象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也是影响小学教育的一个问题。农村的小学教师有很多并不是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很多是半路出家,直接开始教学的,这样的教育效果来说可能是不尽如意的,同时对于诸如美术、音乐课程的专业教师,农村的小学也是严重缺少的,很多的情况就是教师兼任,带着一门主要课程的同时兼任着别的课程,教师的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当前教学设备欠缺

农村的小学教育的不足也表现在教学设备的匮乏上,由于经费的问题以及其他各项原因的限制,农村小学中的设备是比较欠缺的,相比于城市的学校来说没有专业的电脑以及多媒体等设备,甚至于简单的实验教材器具也是比较匮乏的,这样的状况也会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

二、如何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针对这样的农村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的几点来着手改变农村的小学教育状况。首先,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农村的学生的家长以及学生都应该重视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理念上重视农村的办学,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小学教育而直接追寻更高层次教育的思想,忽视了基础根基就不会牢固,对于整个教育事业来说将会是一个损失。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应该重视是这个问题,采取各种各样的积极有用的实际措施投入到工作中来,保证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朝气。其次,应该重视小学教育中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优化小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师资是一个学校的储备力量,有了良好的师资,相应的教学效果就有了保证。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帮助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能够及时地顺应与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能够及时地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通过相应的培训能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使得教师的专业的业务水平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还应该重视教师的年龄结构的变化,通过采取设立一些有益的条件来吸引年轻教师的加入,使学校能够有年轻力量的储备,这样对于学校的长久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多多地与临近的城市学校进行学习和联合,采取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城区教师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促进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尽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距。逐步地有计划地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最后,就是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与教学的投入息息相关,所以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的情况下对农村的情况要相应地做出倾斜的政策,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