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28 11:4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教育的问题

篇1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村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66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exists many problems: whether it is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conditions, traffic conditions or teachers and informationization degree are and towns similar schools exist a large gap, in order to area of the children do not lose at the starting line, this paper analysis based on rural education problem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rural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三峡库区农村由于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农村中小学的撤并而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农村孩子缺少父母监管,多由祖父辈代为照顾生活,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出现人格偏差。①学校离家远,学生将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往返家与学校之间的途中,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与休闲,即便是生活在农村,也缺少生活经验,更没有时间了解社会。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较差,致使这些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 三峡库区农村教育的问题

1.1 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第一,三峡库区农村孩子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祖辈代为照顾生活,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监管,甚至于从孩子进校到毕业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家长与教师之间没有沟通与交流,这些孩子接受的教育与城镇的孩子相比有较大差距,与经济发达地区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差距更大,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第二,因为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农村孩子长大后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较低;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农村的孩子长大后对他人同样缺少关爱;因为长期受到祖辈的溺爱,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只考虑回报,很少考虑付出,人格怪异。

1.2 生活能力低下

因为农村孩子所就读的学校离家很远,周末往往需要回家里取粮食,得不到正常的休息,祖辈只能照看孩子的生活,不能带孩子了解社会,也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孩子除了与同学偶尔有些交流外,也很少有玩伴,加之祖辈的溺爱,孩子们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另外,因为城市化导致农村中小学撤并较多,农村一个乡只保留了一个中心小学,几个镇才有一个中学,六七岁的孩子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中心小学接受教育,有的孩子便选择住校,但是孩子太小,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其祖辈监护人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孩子的生活,这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

1.3 教学条件较差

首先,库区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较差,艺术、体育、音乐等设施与城镇中小学差距很大,生均占有电脑的比例较低,学生对于音、体、美方面的很多设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②

其次,三峡库区农村的中心小学往往在比较偏远的集镇,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可以说成熟一个走一个,没有走的都想走。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找关系调离这些学校,导致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与城镇小学差距较大,在义务教育的杠杆下,考入较好中学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一些保留的初级中学就读,这些孩子要想考进高中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只能外出打工了。于是在农村中学的墙壁上会出现“要打工,读初中”的标语。

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如下:(1)农村中小学条件艰苦,远离城镇且交通不便,教师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家庭,甚至于单身青年教师找对象都比较困难,工资待遇却比城镇同类学校的待遇差很多。(2)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工作调动没有硬性规定,通常要找关系,没有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3)没有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服务的相关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教育公平。(4)师资不足,诸如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没有专业教师,而是由数学教师或语文教师临时顶替,使得农村孩的音体美素质十分低下。

最后,农村中小学软件环境落后。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没有实现网络全覆盖,学习软件很少,教师也只能到特定的计算机室去上网查阅资料,学生们几乎不可能上网查资料,在线学习与交流更是奢望。总之,这些孩子不能享有城镇学生同样的信息资源。

2 解决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政府要扶持农村中小学教育

篇2

[关键词] 农业税取消; 农村教育; 问题; 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是中央推行的重要惠农政策,国务院已经于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取消农业税,是九亿农民的福音。农业税取消后引起和凸现出来的问题,诸如县乡财政困难加剧,地方财政非税收入比例上升、“免税兴费”倾向有所上升,专项资金被挪用、配套资金无法落实等问题,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税取消后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税取消导致县乡财政困难加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农业税及其附加属于地方税,其中,农业税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税附加属于村级收入。取消农业税势必直接减少县乡村级的收入,导致县乡财政困难加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上收,责任下移,导致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特别是基层政府财权过小、事权和支出过大,造成县乡财政困难,农民负担沉重。在当前“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下,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不得不靠举债度日,不少乡镇早已债台高筑。而近年来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由于缺乏其他配套措施,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直接减少了县乡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随着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县乡财政能力将进一步弱化,在农业税占财政收入比重较大的县(市),在总体财力中,上级补助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已经从“吃饭财政”沦落为名副其实的“要饭财政”。乡镇的情况更加严重,农业税取消后,除了计划生育收费外,乡镇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可以说,乡镇作为一级财政的基础已经丧失殆尽。这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免征农业税和“一费制”改革加剧了农村教育经费短缺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虽然增加了义务教育经费,但离义务教育事业的基本需要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突出问题。根据媒体对重庆、四川、贵州部分农村学校的调查,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存在大面积短缺情况。教育经费不足主要有两方面背景,其一就是农村税费改革对教育经费冲击不小;其二是实行“一费制”以后教育收费减少,政府投入跟不上的矛盾比较突出。免征农业税直接减少了基层政府收入,中央财政仅对西部地区和国贫县转移支付一部分,县乡财力明显减弱;而2002年秋季以来各地区推行的“一费制”造成农村教育经费缺口增大,中央财政对“一费制”改革无任何转移支付,省级财政只转移支付一部分,县乡财政根本无力弥补其缺口。据笔者调查,这种情况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同样存在,具有普遍性。

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匮乏问题,2005年年底,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1)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东部地区由地方自行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地方承担。(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免学杂费资金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对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自行承担,中央给以适当奖励。可以预计,随着这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将大大缓解,但问题远没有达到解决的程度。因为,首先,上述改革从2006年起分步骤实施,至2010年才能全部落实到位。其次,此次改革增加了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主要是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而农村教育经费紧缺的情况在我国东部地区同样存在。

(三)农业税取消后乡村教育欠债偿还无望

取之过多,致使农业积累不足的一个外在表现是普遍存在的乡村债务。乡村债务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教育欠债。随着农业税取消,也取消了向农民的收费、摊派、罚款,从政策上确保农民减负,但同时也切断了乡村偿还教育债务的财源。2006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若干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建立新机制的各项专项资金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开支范围使用,不得用于偿还以往债务”。而学校是非盈利单位,本身难以产生可用于偿还债务的现金流量。久拖不决的乡村债务不仅会成为县乡财政的沉重负担,削弱地方政府驾驭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且有可能成为农村不稳定的导火索。

二、解决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重构公共财政制度,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教育体系

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府财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职能在公共政策上的缺位,造成了潜在的社会问题,危害着社会公平。公共政策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财政在教育领域的缺位,尤其是农村地区。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最关键的问题是人口素质偏低,城乡差距扩大,农村人口被边缘化。我们认为,应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尽快纠正财政支出结构扭曲,解决越位与缺位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使公共财力真正为民所用,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均享受基本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的差距,确保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资金需要。这不仅是解决公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解决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改革财政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由中央负担

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本着财权与事权统一的原则,科学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立足我国国情,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中央的事权。从法律角度看,义务教育属于全国性公共品,因为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每一个学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教育的发展事关全民素质的提高,理应作为中央政府的职责。

篇3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一、前言

我国作为全世界目前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国家,国内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中城市发展快速,而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其中的软肋,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水平整体的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小学教育。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教师素质偏低、小学办学条件差、家庭教育缺陷等等,都严重制约了小学教育健康良好的发展。

二、农村教育现存的若干问题

(一)留守学生的问题

面对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农村中现在存在着的现象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谋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我国农村的老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程度或者甚至没有读书过,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保证安全和有饭吃有衣服穿,根本无法进行“留守子女”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这也就使得“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等问题。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而学校和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些学生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这样一来,有很多孩子会面临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学习成绩不能达到要求,也就无法更好的进行以后的发展。其次是容易产生性格缺陷,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爷爷奶奶又不能很好的进行开导教育,使得孩子本身的性格发展不平衡。最后就是这样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二)生源问题

现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年轻的农村夫妇改变了观念,选择不要小孩儿,而一部分农村夫妇则觉得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差而选择把孩子送去城里念书,或者夫妇决定出外打工,家中老人无法照顾孩子,只能带着孩子去打工地上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读。很多流入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还不用额外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生一样平等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家长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城镇私立小学在招生方面,也想方设法争抢生源,提供一系列的优惠和高质量的服务。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小学生源的问题。而生源问题直接影响了小学办学的规模大小和质量。生源减少,一些较小的学校不得不进行并班,最终并校,而并校后教学质量依然无法提升,生源更加减少,如此恶性循环。

而一些班级学校,因为生源少,不得不采取包班的教育方式――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所有课程的讲授。因为每一科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有些甚至南辕北辙,一名老师很难做到较好的完成不同科目的教授。包班这种方式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效率肯定也会大打折扣。家长更加不信任学校。家长不信任则不愿意将学生交给学校,这样我们的问题又回到生源减少,教学质量相应下降的恶性循环上。

(三)软硬件设施问题

农村与城市在教育发展中设施设备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的各种软件硬件设施都不能与城市相媲美,同时农村的条件待遇也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因此,农村没有先天优势来吸引年轻优秀的老师。这导致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师资成为问题。很多调查和数据都表明,缺少新血液,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成为农村教育中的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高中从初中调教师,初中从小学调教师,调走的是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这样层层“掐青苗”,留在小学教学岗位上的很多是上了年纪、体弱多病的教师。加之没有新的教师补充,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配备基本的师资是必不可少的。

在硬件设施上,农村教育设施的缺失表现在许许多多的方面,校舍的破败不堪,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学更不可能拥有像城镇中那样的教学设备,U型防反光黑板,高清投影仪,电子设备,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锻炼设备等等。比如城镇的小学可能拥有高级的听力练习教室,而农村的学校往往不具备这样的设施。而小学是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基础不稳固,同样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就不会愿意把孩子送到农村的小学念书。

(四)校车安全问题

由于农村地广人稀,集中办学导致小学生上学路程都比较远,因为财力原因,农村又没有正规的校车,一些私家车摇身一变改成了校车,并且一直承担着校车的职能,私家车从各方面都不能达到国家对校车的安全要求,从司机安全意识、车辆安全规格都不合格,而这样的车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给农村小学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因为没有正规校车导致学生出事的事故随时有可以发生,在此望相关机构重视农村小学生校车配制问题。

三、结束语

教育是国之根本,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因此,综上所述,我国应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加强农村软硬件的设施,加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锻炼和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教育更好的发展,农村的小学教育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使农村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小学教育,与城市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篇4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09-02

随着新时期教育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薄弱的农村教育,呈现出辍学率高、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家长无望、学生无意的教育现状,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制约着农村学校前进的步伐,使农村教育岌岌可危。

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特别是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教育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习气及人们认识本位的偏差,使农村存在“教育无用论”的现象。许多人士和家长认为念了书也未必有用,还可以找出许多“以身试法”的案例来论证其说法,其影响虽不太大,但对受教育的孩子和支持孩子上学的家长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为他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长的认识促使其在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及影响,使农村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孩子们对学习也只是应付而已。受教育意识淡薄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教育资源匮乏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努力,倾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无疑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师资力量薄弱,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利用及施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学生除了课堂上、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课外知识积累太少,也无从积累(缺乏应有的资源)。

3 教育教学方法陈旧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学是“以学论教”,把学放在教的前面,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在广大的农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于条件的制约不能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学校缺乏形象的教学呈现仪器。教师仍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家长更是望洋兴叹、无可奈何。教师“老一套”的教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特别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自主、主动、合作探究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是得不到施展。致使学生越学越乏味,提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从谈起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 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由于教师资源短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由于社会的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家庭将孩子送入教学质量较好的城区学校接受教育,致使城区学校人满为患,而乡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源急剧减少,有的班级甚至只有1人,一所学校有六个年级,而只有4个或更少的教师的情况在许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师整天忙于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无法研究课堂教学,也没有时间研究教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和现象也就随即出现。这样种情形不仅是教育资源浪费,更是教育的失误。

5 课程的开设存在严重的漏洞

由于应试教育及教师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农村小学只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音乐、美术、体育、品德、科学等课程也只是走走过场或形同虚设。并不是教师懒,而是由于老师整天想着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致使六年级小学生不知水蒸气为何物,更不知水蒸气和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教师每天都要完成三至六门主课的教学任务,忙于升学率及排名,对于所谓的“副课”根本无暇顾及。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

(1)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广大农村,教师严重不足,学历合格率低,“拔高使用”、“跨年级使用”、“超负荷使用”的现象十分突出,为此要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打造一支务实、创新、进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农村教育的形势所逼,也是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根本。教师是教育的主导,一支没有创新、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生机与活力,学校也得不到发展,学生也就得不到更好的教育。教师只有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校本培训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农村教师由于条件的限制,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太少,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也相对陈旧,只有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与创新理念,农村教育才能步入正轨,农村教育才会焕发出活力。

(3)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农村,教育资源不是没有,而是相对匮乏,优质的资源无处寻觅,先进的教学仪器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多数教师和学生只是一味地死啃书本。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充当解读文本的角色,教师仍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高高在上,学生也只能充当可怜的“小绵羊”,“耐心”地聆听教师的“催眠曲”。这些都是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

因此,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给教师、学生创设优越的教育环境和媒介,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基石。

(4)优化学校布局调整: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农村学生涌入城市,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少、学生少、年级多的情况,致使正常的教学无法开展。一位教师教二、三个年级;七、八个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寄宿制学校也就应运而生。近年来,大多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生涯的不断减少,都在合并,相对来说,这是个好事情,因为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受教育难和不均衡的问题,更使优质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利用,使条件较为优越的农村中小学得到长足发展。资源的集中和共享,不仅使更多的孩子受益,更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农村教育健康、稳步、均衡发展。

篇5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简称阳光体育运动。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发展要求,更好的开展阳光体育,深化农村体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本文浅谈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寻找对策。

一、观念落后,体育课不被重视、课程设置不合理

问题:目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课又是小三门之列,不被学校的领导不重视,课时被语数外理化等必考科目所挤占并不少见,有些学校存在一周两节体育课,排在同一天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对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学校课程设置督查、转变学校领导教学管理理念、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是有效途径。

二、场地器材限制,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课

问题:农村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不规范,器材设备不完备,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虽然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经费改善体育教学设施但仍然是杯水车薪。

对策: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三、无专业、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打折

问题:由于农村自然条件比较落后,许多教师不愿在农村任教,一些教学业务较强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转业(转任其他学科)或调进城里,导致农村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农村许多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都是语数外理化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中有些是懂点体育知识的,而有些则是门外汉,他们可能连一些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都不懂,他们根本不能胜任体育教学;即使个别学校配有专职教师,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因此体育课仍然是过去那种“几根绳子,几个球”。体育教师师资缺乏的现状,质量不高,队伍不稳,则严重的影响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严重的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

对策:农村体育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重建知识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许多先进的体育设施、媒体会被带进了体育课堂,这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率。虽然农村学校有可能不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但是作为农村体育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努力,重建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智能型”的教师;尽量向学生灌输先进的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从而为以后进入高一级学校,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树立自信心提供可靠的保证。这是农村体育教师能够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要做的。

四、班级规模大,教学组织难

问题:大多数农村中学的班级人数大多在55-75人左右,在体育教学中如果班级人数太多,不仅会加大教师教学组织工作的难度,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对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向农村倾斜、教学向小班化教学迈进。

五、体育课安全事故多发,教师教学畏首畏尾

篇6

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

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

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

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

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

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

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

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

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

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

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

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

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

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

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

"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

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

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

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

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

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

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

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

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

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

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

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

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

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

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

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

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

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

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

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

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

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

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

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

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

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

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

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

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

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

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

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

篇7

一、教师待遇差,工作条件差,教师精英流失

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除基本工资外,几乎没有奖金和其它福利待遇,特别是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主要教学任务的中青年教师,普遍工资在两千五百元以下,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只有两千元左右,这样的待遇还远远不如农民工,要想引入优秀青年教师已经变得很难,就是现在留在教学岗位的,大多也是没有其它更好的求职途径而免为其难。

我市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条件艰苦,教师不能安居乐业。一部分优秀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到其它地区待遇好的学校任教。近两年我市通过公开招考,一些优秀教师调到城区学校,造成农村学校大量优秀教师流失。这挫伤了大部教师的积极性,给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如今的工资调整,除部分中、高级教师增资明显外,相当一部分都增资在三百元以下。这和同龄的在其它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比起来,总收入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众多农村青年教师争先恐后报考公务员。如此工资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提高教师待遇的问题,这对调动教学一线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应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的时候了,长此以往,将对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实质上仍是穿素质教育的鞋,走应试教育的路。

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升学率等。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四、生源不足,学生底子薄,课改难度加大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计化生育政策的持久深入,学龄儿童高峰期已过,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带出了一批孩子,上中小学的学生大量减少。据统计,每学年各乡镇教育办自然减生达200-300人,不少村小适龄入学儿童每年也只有10余人。过去基本上是一村一所小学,一个乡二至三所中学,现在只能几个村合办一所小学,一个乡合办一所中学。

相反城区学校教学资源足,财力大,在规模上则一味做强做大,又扩校又建校,有经济实力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里,城区学校几经扩建,生源还是爆满,一个班级六七十人的比比皆是,大量优秀的学生涌向城里,乡镇学校的生源跟城区学校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农村中学生生源普遍较差,是制约中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加大了新课改的难度。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对传统上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即使开展了合作学习,原来小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无所适从。

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不到位,学生基础未过关,由此凭空增加了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很难保证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五、留守儿童问题多,成为农村新课改隐患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一些地区,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这些“留守学生”有可能成为农村社会不安定的隐患,成为学校办学目标的障碍。

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在我校较为普遍,很多家庭的孩子都由留守父亲或母亲一人照顾,因为农活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些家庭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只能由祖父母照顾,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超过60%,有些家长甚至干脆把学生托付给班主任,每学期只在开学初露一次脸。文盲式的家庭教育和缺少亲子沟通的成长环境使得这些孩子成为学校里的“问题孩子”。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

(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

篇8

关键词 教育经费 师资力量 农村基础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

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暑期实践调查,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问题,不断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对解决“三农”问题、培养更多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1.1 农村基础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整体性薄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不少成就。在相对发达的农村,“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已顺利实现,素质教育也在全面推进。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寄宿制项目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和“两免一补”工程。在各方面努力下,我国农村学龄儿童失学、特别是农村女童失学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抑制。在我们所调查的河南淅川厚坡镇,男女平等观早已树立起来了。此外,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提高了对教育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加强了对基础教育的领导;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师待遇有所提高;加快了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逐年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状况正在改变,“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正在得到贯彻落实。在调查的过程中,厚坡镇郭主任介绍说,该镇共有41个村,村村都有学校,危房改造工程也已经顺利完成。除此之外,我国2004年高考中农村考生占55℅,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成就。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并没得到根本扭转。这主要体现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真正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辍学现象仍很严重,教育环境很差;同时,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负债严重。据测算,1名小学生每年需要公用经费202元,1名初中生每年需要325元,而现在按“一费制”收取的学杂费,小学生每人只有100元左右,初中生只有150元,缺口5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无力填补缺口,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更谈不上素质教育。

1.2 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和以往相比,农民对教育更加重视了。农民通过各种途径逐步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他们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大大增加。“农民普遍感到供孩子上学是个不小的负担,虽然很穷,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供孩子读书,盼着他们将来有出息。”在大部分农村,学生流失率下降,这与农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农民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孩子的教育上,有的农民还不定时地与老师联络,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并不要求孩子做家务,而是让他们复习功课。此外,农村高考考生人数超过城镇也从一个方面表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高。不过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以及自身的经济条件制约,其重视程度还与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农民觉得孩子读书无望,就干脆带出门打工早点赚钱;连温饱都没解决的那部分农民,更是无心顾及孩子的学业。

可见,我们对农村基础教育不能盲目悲观,而应该仔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2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问题

目前,农村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教育观念尚未转变。面向新的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而“素质教育年年喊,应试教育天天做;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流行话语真的很让人心痛。高考的指挥棒导致全体学生去挤“独木桥”,学生、老师和家长全被绑在高考的战车上,由此导致学校教育往往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农村教育“只为升学服务”,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

2.2 差距问题

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和经济条件限制,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主要表现为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城市教育基本达到现代化,而农村中小学仍然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先进的教育手段、教学设施、教学器材、教学条件无从谈起。农村与城市相比,教师素质相差越来越悬殊,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差越来越悬殊,教学的设备、条件相差越来越悬殊,致使城市与农村的教学质量相差越来越悬殊,农村的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此外,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学历比例严重失衡。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学历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的比例。这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还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了城乡人才的不平等竞争,使我们的社会就业机制难显公平。

2.3 经费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确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从而也导致教育经费的来源被切断。当然这不是税费改革的错,但是目前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确实太严重了。据有关专家调查分析预测,当前教育经费投入又一次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约100亿元。经费严重短缺直接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央的有关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经费运行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农村教育已经负债累累,教师几乎没有福利、奖金,基础设施建设受限,公用经费入不敷出。一中学校长说,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实行一费制之后,几乎没有经费来源,学校正常办公经费无法开销,加上财政应拨的办公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学校运转更加困难。

2.4 师资问题

一方面,农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不少学校聘请有临时代课教师,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有些还是跨年级上课。更糟糕的是,有时根本就没有老师上课。据调查了解,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有的老师闹情绪没有心思上课,这些教师所担课由其他教师代上。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另一方面,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较差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师转正,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能力、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3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若干建议

3.1 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

首先,要引起上至中央、下至乡镇政府的重视。虽然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的实地考察,真正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此外,要把政策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这是防止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途径。另外,要认识到农村教育系统及目标改革的急迫性。并且各级政府要真正明确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不能再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花样。

其次,要引起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所有农村教师应该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教书不应仅仅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更是在培育祖国的花朵,拖起明天的太阳。教师应克服各种困难,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作为学生,要胸怀大志,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迎难而上,通过接受教育而走向成材之路。作为家长,要转变落后的观念,支持孩子上学并想方设法为子女提供条件。

再次,要引起社会其他各界人士的重视。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实况,从而引导他们来扶持农村教育。

3.2 千方百计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

缩短城乡差距,是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方面要大幅度向农村倾斜,加大经费的投入,用来改善农村的教育设施、教学环境、师资状况等。第二,要多多开展城乡教育交流活动。相关部门首先要提供城乡交流相应的条件,如交流的场所、经费等。活动内容和形式则要丰富多样,比如不定期举行城乡基础教育研讨会,让城市中小学的老师、学生走进农村,让农村中小学师生参观城市的中小学,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同时城市的师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优越环境,农村师生则可开阔眼界,学习更多先进的方法。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努力。

3.3 全方位拓宽渠道,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经费问题,必须多方面开拓渠道。一方面,加大和调整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并向基础教育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建立农村“控制辍学专项基金”。另一方面,要设立农村中小学教育专项资金,将城市所征教育附加税全部用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再者,建议尽早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此外,建议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个人捐助和到农村去兴办基础教育。

3.4 建立农村基础教育的监督机制

各级政府能否依法实施教育经费转移支付,能否依法加大本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能否依法承担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管理责任,都会直接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了督促各级政府真正贯彻落实农村教育政策,防止教育经费浪费与流失的现象发生,有效促成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政策的倾斜,并克服教育执法检查中搞形式、走过场、假账应付以及发现问题不予深究的现象,要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教育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对违反各种教育法律、政策的人和事,应及时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干部及教师的约束,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校长的任期目标管理,对学校乱收费行为和教师工作不称职、质量不高及严重体罚学生的行为,在评价、聘用上,都应实施一套严格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 谭细龙.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J].与现实,2005(3)

篇9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由过去的不理解课改到模仿再到现在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批教师不断的追求与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在教师的素质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农村,如何开展教研是值得农村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时代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程设置也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常态性。既然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改革,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研究。

(二)社会需要。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这可称之为教育的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现在的农村家长在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许多家长感受到了城市基础教育的优越性,希望自己的子女也享受这样的教育,但是受条件制约,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读书,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农村教育者身上。为满足家长的需求,农村教育者应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开展教育研究。

(三)个人需要。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对教师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有教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已成为年轻教师的共识,所以教研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

综上所述,教育研究是农村教育的迫切需求,但农村小学教研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年龄结构老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陈旧。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主要由以下三类人员构成,一是民师转正;二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三是县内的代培教师。以我校为例,虽然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校,但由于远离县城,地势偏僻,部分有经验的中年教师通过考调和商调已进城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了,剩下的教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在编教师年龄老化,五十岁以上教师占35%,由于差编,59岁的教师还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为了补员近几年分配来了10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教师年龄的两极分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与教研层次的低下。

这里的专业人才既指在教研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教师,又指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这些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农村教研水平低下和教研科目的单一,认为教研就是上课、听课和评课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而对音体美英语等学科的教研也是浅尝辄止。

(三)思想认识与观念更新的问题。

农村不少教师对教研的认识不够,认为教研的作用不大,教研只是走过场,作秀给别人看,不能体会教育中深层次的内涵,对新理念知之甚少,知道的也只是人云亦云,如“三维目标”、“以学生为本”等,但三维目标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则淡然置之。因此,思想认识不到位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教研的发展。

(四)教研平台少,教师展示机会不多。

如果一个学校教研开展得不扎实的话,那它提供给每位教师的展示机会仅仅是每学期一节的校内公开课,极少数教师能上学区、片和县级公开课,而外出学习、培训、考察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提高水平。

(五)骨干教师的分散,使教师缺少交流的空间。

在农村小学,由于地域分散,考虑区域平衡,少数骨干教师分散到各个村小,这些教师在各个学校挑大梁,授课任务重,课头多,他们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已经不易,再让他们从事教育研究就显得力不从心。骨干教师没有时间和空间搞教研也是制约农村小学教研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制约农村教研的一些常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制约着农村教研的开展,以下列举一些发展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制度为保障,注重思想引领,将教研内化为教师的需要。

教研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要想使得使得农村教研蓬勃开展,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教研制度和思想引领。教研制度是保证教师参与教研的根本,具有刚性的一面,而思想引领是教研活动出成果的基本因素,具有人文的一面。使教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自主参与教研活动,这不仅使我们学区的教研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而且教师也能从教研中体会到教育的快乐。

(二)务实开展教研工作,让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让教师领悟教研的魅力。

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是教师长期参与教研的动力,任何一件事如果做了,但劳而无功,人就不愿再做了。教研也是如此,如果教研的作用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其作用,势必会对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务实开展教研,发挥教研的作用尤为关键,让教师真切领悟到教研的实效与魅力。

(三)关注各个层次的教师,从细小处鼓励并肯定教师。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38-01

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实施,使当前的农村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就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学条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进步。但是与城市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推进。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大力普及的今天,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加强对当前农村教育教学的认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以符合时代对语文教育要求。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农村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即使有部分志愿去农村服务的高素质教师,也因为农村的艰困坏境,农村教师的低工资待遇而望而却步。所以目前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大多是 “”中的中师、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的专业文化知识已远远落后时代的步伐、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早已陈旧,根本赶不上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还有很多的教师已经丧失了敬业精神,对学生疲于应付,也就更谈不上教学质量了。

2、学习氛围差,家长认识不到位。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读书无用论”又有了一定的市场,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这就行了,很多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收入有的比没有学历的农民工还低,他们对读书学习产生了疑惑,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来了消极影响,使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等等。

3、教学方法陈旧。在新教改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教师们大多已经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但是由于惯性,新的思维方法一时难以形成,对于新课改还不能完全适应,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满堂灌、以分数为主导的授课方式较为普遍,许多教师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在农村学校,较为普遍。

4、重于德育思想教育,轻于现代意识地渗透和现代思维地培养。语文教学要实现两方面的目的――高尚人格的培养、现代思维的养成。高尚人格的培养是前提,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实的作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过于重视思想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如写老师,教者则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必须“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准。这样训练的正面意义无可厚非,但世界产生的负面效果也值得我们思考。当他们踏上社会,遇到危机、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心中美好的社会去了哪里?如何向学生们交代?他们将如何适应这个社会?这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对策

1、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作为教师,在现代教学中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需要更高的专业知识技能,除此之外,还要有崇高的为教育献身的精神,要真正的热爱教师这个行业。当前,我国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只接受过中等师范教育,缺乏基本的理论素养,知识层面低,专业知识技能匮乏。有一少部分教师不懂英语,也不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上课就用方言授课,使得很多孩子长大后都不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总的来说,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远远落后于城市的教师。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村教师走出“教书匠”的行列,走上“教育科研之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人才。

2、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和谐家校合作关系。加强家校沟通,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育氛围,有利于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充满爱心,形成家校互相信任和尊重的良好基础。同时,树立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开展多种途径的家校沟通方式:开多种形式的家长会,改变老师讲,家长听的传统家长会模式;进行有目的,规范化的家访;利用校讯通,让家长了解语文新课程理念,改变“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只有学校和家庭精诚合作,才能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为语文课学习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便学生进行思维的综合创新,初中生正处于引导发展的时期,教师对个别的学生还要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切实贯彻基础教学,同时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训练的能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目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心,形势很不乐观。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身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体现,要严恪值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