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28 11:4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学校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心理健康教育;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教育部正式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并提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具体要求。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城市中小学已经基本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然而在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乡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仍然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或根本不曾开展。由此,导致学生众多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发现与有效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其实,在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往往更需要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目前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主要有:
一、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硬件设施
虽然国家近年加大了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但就实际而言,在观念落后的乡村地区,“看起来没有立竿见影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专项经费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的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施的缺乏与落后。在乡村地区,基本没有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更不用说配备专门的心理热线或心理测验问卷和仪器。硬件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生遇到困难没有求助途径,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时缺乏可用专业资源。单靠课堂教学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单调乏味且十分抽象,没有心理教育教学活动所应具备展开性与互动性。此外,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也不能对真正面临困难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落后
就目前一些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其他任科教师经培训后代任的情况来看,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堪忧。且不说大部分乡村学校并未达到“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就算已经配备的学校,也基本是由语文或思想政治等文化课老师代任,不仅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任何资质证书,也基本未受过任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虽然拥有一颗想帮助孩子的心,但一些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仍然持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或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视为等同,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不像”。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采用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的方式方法,并未学会从内心里倾听学生、理解学生。更为糟糕的是,如果自我成长方面未达到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要求,在遇到棘手的问题甚至教师自身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不能有效疏导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教育孩子大道理,这样并不能达到行为的改变。
三、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不足,学生缺乏求助途径
由于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的不足,即便在一些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摆设”。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足表现在:并未正式开设此类课程、当同学真正遇到问题时不知具体向谁或者用什么途径寻求帮助。一所几百名学生的学校中,往往只有一两名心理健康老师,无法正常为每个班级开设心理健康课,而由于不开设心理健康课这些老师平时并不露面,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便不知如何求助。在能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情况下,对真正需要心理健康咨询与干预的学生,也基本不能提供有效的一对一面询辅导。另外,由于宣传意识薄弱,学校不能通过宣传栏、广播、手抄报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四、缺乏对农村学生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脱离农村教育实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大量农民工入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日益突显,这不仅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对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留守儿童身上往往会出现性格上的孤独、自卑以及不能良好的与人沟通等心理问题。虽然开始有教师注意到,并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格外关注,但这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孩子的实际心理问题。因此,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结合,探寻属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模式,不能单纯照搬硬套已有的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无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多大的发展进步,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之相配合,都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家长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逃避自身责任其实是很多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家长一味地依赖学校,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来说非常不利。就算学校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但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学生问题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填补的。一些农民受自身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限制,一心想着孩子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对孩子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根本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家长,只希望让孩子早些出去打工挣钱,孩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毫不在乎,更别说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鉴于以上问题,要真正改变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要做到:
1. 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对心理健康教育设定专项拨款,完善经费监督机制。一方面,改善学校已有设施,力争每个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另一方面,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农村经济条件本来就很落后的情况下,只有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吸引专业人才返乡执教。
2. 注重对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吸纳,对已有在职的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全面的专业培训。招聘专业出身、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师任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展开的根本保证,也是培训其他非专业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要途径。
3.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都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不仅要增加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途径、也要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与重视,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终目标。
篇2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13-02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推进,农村音乐教育的普及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由没有有音乐课的开设到音乐课的制定和开设,还有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相对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通过对小学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农村音乐教育的整体步伐相对城乡音乐教育还是落后的,步伐缓慢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落后,意识淡薄,领导学校家长不重视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大张旗鼓的开展,但是对乡村音乐教育影响力度还是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一些领导还还没意识到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没有很好的倡导和宣传,导致学校和家长对学生音乐的教育一直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和重视。有不少学校仍然还是把主课(数学、语文、英语)分数当成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依然跳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或“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显然,这是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体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乡村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了解甚少,而且本身艺术素质低,意识淡薄,单纯的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人人都可教的课,还有的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才去教音乐,从而导致音乐教师更加缺乏。有些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低,本身素质条件的限制,根本意识不到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有德育培养、陶冶情操都有着很好的启蒙教育,所以孩子在家庭方面得到的音乐教育少之甚少。还有的家长对学校单方面的提出要求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从来没有问及孩子在艺术才艺方面是否有天赋和兴趣,没有很好挖掘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超强能力。尽管有的教育者能够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中的人们(包括政府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家长和各界人士)对教育的要求过高的体现在考试的分数上,为了得到人们的认可,很多学校不得不把本来很少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应考科目的教学上,从而牺牲了小学教育。
(二)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水平低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今年来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业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有的初步建立了小学音乐教育管理|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人管理的音乐教育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知道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涣散局面,引进很的教材课本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教材内容。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教师专业水平低真正按照教材教学丰富达到理想效果的,还不是很多。目前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还有少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学校的钢琴民办教师不擅长弹奏,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只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有的小学上音乐课只是单纯的当成唱歌课来对待,缺乏对音乐教育理论的认识和对音谱和音名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应有的全面的认识。导致专业老师缺乏的另一方面原因有的是校方不愿意特意请专业音乐老师,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工资的开支,另一方面如果想让学生受正规音乐课的洗涤,必须需要教学条件设备的支持,这样无可避免的就会多出一些乐器或者多媒体等等一些条件的支出。有的学校虽然有专业老师教学,但是涉及到音乐理论、欣赏等这方面音乐知识的却很少,所以不可能实现普通音乐课程自身的价值和目标。而一部分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被分配到了农村,但大多留在了条件好的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而不愿意去农村任教。由此可见,师资力量的缺乏质量差本人认为是导致农村音乐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音乐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教学设备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的物质基础。但现在由于乡村经济水平的限制和一些教育领导的漠视,很少投资到教学设备上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有的学校也就是一架老师专用电子琴,还一些乡村比较穷的学校教学设备也就是一架风琴,更无从谈起专用音乐教室、多媒体、音箱等多媒体设备了。学生接触电子琴会弹奏电子琴的就更寥寥无几,这在农村这样的现象还很可见。教学设备的简陋直接会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下降,所以即使有专业老师使劲浑身解数,也很难达到预想的结果。教学设备的简陋也是导致农村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由于内容偏深与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学校虽然订了教材,但无法按教材的要求施教,以至不得不抛开教材。许多教师不讲乐理知识,不渗透五线谱常识,没有音响资料,更谈不上如何去欣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以上都是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现状,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也就是领导教育管理部门不重视、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水平低、教学设备简陋等。面对这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二、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教育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领导,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想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声望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标准,彻底消除以前“正课”和“副科”的偏见,让农村小学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让孩子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从中受益终身。同时,教育行政领导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农村音乐教育的宣传,多组织一些乡村音乐比赛和一些文艺场所,深化村民的音乐教育意识,更新家长的音乐教育理念,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学校领导要加强音乐教育,把音乐教育和其他科目同等重要,杜绝音乐课因其他科目而被砍掉的现象,把音乐课当成小学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进行音乐教师培养
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当前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学校必须有效的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为音乐师资力量创造仪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学评估科目的评优活动中必须和其他科目一样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必须对定期让音乐教师组织一些音乐比赛和一些音乐小活动,也可以在上学放学或课间多放一些儿童歌曲,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兴趣,创造一个音乐环境,使小学生每天能在音乐中健康成长。对于农村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适当的安排一些音乐专业毕业或懂音乐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来,能够使他们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缓解了一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难题。加强在校音乐老师的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胜任音乐教学,在岗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对音乐基础知识能够熟练了解,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还有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发展教师的创造性,以及多了解一些民族特色和地方音乐,是教师能够全面教学。农村小学还可以制定检测教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成绩给予合理的评价和肯定,使他们发挥出对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对乡村音乐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献出一份力。
(三)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
音乐教学设备的简陋可以说是制约音乐教学发展的关键。音乐教学是一个感官听觉的教学,不仅需要动起来而且需要去聆听。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应该适当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添置音乐教学设备上,和增加一些音乐教学图书,使老师获取一些音乐资料,还能开阔学生的事业。设备的完善是教学的一个基本保证,是保证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去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以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完善设备是有必要的。
(四)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
1、教材内容的多样性
农村小学虽然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可以利用一些富有的地方特色课堂资源,所以编写音乐教材上,要多选用当地优秀民歌、民乐。这些优秀民间音乐艺术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最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周围的事物、备感亲切,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音乐游戏,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更具有乡音乡情的民族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乡土内容。在音乐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菏泽的山东的地方戏曲,包括山东梆子、柳子戏、大弦子戏、枣梆、大平调、四平调、两夹弦、豫剧等,用于课堂教学,既增加了地方特色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还让学生认识了的家乡戏曲,增加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乡意识。还可以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少儿歌曲等,这些歌曲既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删除教材中超出农村小学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内容,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们很难适应这样的教材,甚至产生厌恶心理。所以我们要有选择性的制定教材。
2、挖掘孩子们的舞台表现欲,培养他们的自信力
音乐课不单单是灌输给孩子们音乐知识,而是通过音乐课这种教学过程手段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心态。让听觉、视觉的感受牵动学生思维学,总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即:一节课完成后,学生们高声齐唱可以,这好像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而让他们一个人独唱时情形就不一样了,大多数表现为紧张、害羞、不自信,音色暗淡,有的甚至一句话也唱不出来,勉强的整个歌曲一个调子唱下来的还算不错,前后表现相差太远,缺少独立表达问题的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勇气。我想,这种局面可能是长期以来教师总像站在舞台上的演员,而学生总是观众的格局造成的。这种布局缺少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得不到临场练习,当从台下走上唱时就出现反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表演。每节课都要留出十五分钟,在学生基本把握好歌曲旋律后,大胆的设置其它栏目。比如我们教案中提到的,自编歌表演,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自己或者分组进行表演。先让学生通过音乐知识节目了解舞台形象,如身体自然站立,精神饱满,两眼平视前方,双脚分开重心要稳,面部自然生动,富有表情,加入动作简练、大方等。然后让学生分组同唱,如:分组后,第一遍6人同唱,两两相对,互相观察比较;第二遍时3位同学唱,3名当“观众”,轮流唱后互评一下;第三遍时,可为1个人唱,其它观看,进而让学生结合曲子内容和歌曲需要添加适当动作。这样,一步步使学生得到心理素质的锻炼,最后至学生能独立登台。教师可对此时学生的言行给予表扬,该指正的就指正。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讲台变舞台,教师走下台,学生不再死气沉沉,心里乐了,课堂活了,又怎能不爆发时时的掌声呢?原先的羞羞答答肯定会成为热情大方,这样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水平也一定会提高。
农村音乐教育是一个没有开发的潜力市场,它的落后和迟缓对我国整体音乐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还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对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对策,能够促进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重视,使孩子们受益,使农村音乐教育呈现出一种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张聪.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2]孟颖杰,蒋丽君.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3]苏敏.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边缘化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8).
[4]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篇3
关键词 农村小学;小学教育现状;思想进步;体制改革
一、阻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的认识
1.地方政府对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转变思想,只看重中学和大学教育,对农村小学教育不够重视。我国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农村小学教学资源极其贫乏,小学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够,而地方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又不够。很多地方政府并未将教育资金全部落实在小学教育上,只是一味的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去搞地产和工厂。很多农村小学地方政府的忽视,自己投入薄弱甚至苛刻,导致悲剧情形上演。例如:湖北麻城市顺河镇3000余名学生要自己带课桌上学,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正常进行,而在媒体曝光面前,当地政府却说财政资金不够,而政府大楼却建的高大豪华,是中国教育的悲剧。
2.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职业素质普遍偏低
农民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新生力量严重不足。在一些农村,仍有一个老师带好几个班几门课的现象,而在偏远的山区教师更是缺位,由于农村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水平低下,教师待遇差,很多教师都不愿久呆,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趋向城市,这就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缺位,后备力量不足。以某中学为例,该校共有在校学生445人,专任教师44人,50岁以下的有22人,51岁以上的有22人,最近几年面临退休的老教师就将近20名。教师总人数虽然够用,但能胜任工作的很少。加上伤残、疾病、死亡等原因而正常自然流失,也是导致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新教师补充不足,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3.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
教育应与时俱进,我们的学生需要接受更全面的知识,比如计算机教育、体育美术音乐、外语等方面的教育,而农村小学和城市相比经费有限,设施建设艰难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都不完善。有些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室陈旧甚至是危楼,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学习起来很艰苦,没有现代化设施,学生得不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最近曝光的湖北某地小学生带课桌上学事件,该小学因资金不足,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严重缺乏,这对小学生的学习肯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4.教学思想陈旧,应试教育仍占主导
农村信息落后,消息闭塞,农村小学教师思想没有得到质的转变,尽管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也只是口头上响应,实际上“阴奉阳违”,“大搞精英教育”以应付考试和提高升学率。很多农村教师只重视教学课程,而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缺乏良好的交流,往往忽视那些孤僻的孩子,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其一生。在某些农村小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经常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来补习文化课,并且每天都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在课堂内容安排方面均以死板的背诵抄写为主,没有注重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5.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关注不够
很多农村的经济来源都是靠外出打工,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应该得到学校的关注和关怀。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内心孤独容易自卑,成为小学教育的难题,而很多农村小学并未给予太多关注,没有针对留守儿童提出相应的方案。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上的一个新问题,也是阻碍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如何应对这些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1)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转变思想。地方政府应更加重视农村小学教育,将小学教育事业放在工作重点,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政府应建立扶住农村小学的教育的专项基金,在资金使用方面要实现透明化、集约化。
(2)改善教学环境,适当提高教师待遇,留住优秀教学人才,培养后备力量。定期进行教师素质考核,教学技能培训,不断筛选优秀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思维。改善教师生活设施,适当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增加计算机的数量,方便教师们学习和交流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提高现代教学思维的转变。
(3)由于农村进货及水平低,财政投入有限,在学校设施完善方面,农村小学及其主管部门要开拓思路,多方筹资,通过集资、引资、加大政府投入等方式,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支持,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为农村小学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
篇4
面对乡村学校体育教学的这种不利局面,各方面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实现体育教学的全面优化。
一、强化管理,完善考评机制,营造学校体育教学的良好氛围
要扭转乡村学校体育教学薄弱的问题,首要的是要从管理体制上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顶层设计要全面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通过制度管理,从上到下切实树立“全人”发展理念,从管理、投入、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建立合理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把体育教学的成效纳入学校教育管理的全盘,并监督抓好落实,这样,乡村学校体育教学的颓势就会得到有效转变。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确实矫正重文化课轻体育教学的“近视”行为,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摆正各个学科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关系,齐抓共管。学校领导要带头转变思维,做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发展眼光的教育管理者,在制定学校管理评价方案时,要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制定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真正把学校体育教学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再一方面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要体现学科特点,充分激发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激活体育教学的活力,开创学校体育教学的新气象。
二、多元并举,顺应教育大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学
改变乡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元并举。除了管理考核机制的加强改进,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要强化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开足课程,配备足够的师资,保证体育课程的正常开设。二要加大体育工作的宣传,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营造人人参与、支持、关心的体育工作氛围。三要重视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激励,为体育教师的成长提高提供有效支持,形成一支稳定、合格、高效的师资队伍。四要努力拓宽体育投资渠道,争取政府投入,吸纳民间支持,不断改善体育教学设施条件。五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大体育成绩考核的力度,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体质的角度强化体育教学。六要充分挖掘利用社区体育资源,为我所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进,投资建设了大量的社区体育设施。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这些资源,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状况。
三、因地制宜,改善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学校体育教学
篇5
【关键词】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德育发展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现状
处于青春敏感期的留守儿童们长期与父母分开,缺乏亲情和关爱,容易出现孤僻和自闭等心理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的具体情况,我们对陆丰市、陆河县等多个乡村的47名留守儿童进行调研,分别采取调查问卷、电访、走访等多种方式与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次走访、谈心,我们发现父母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性格比较冷淡、孤僻;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自控能力较差;三是两个极端,部分留守儿童自卑,害怕与人交流,部分则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四是情绪压抑,紧张焦虑,心神不定,易走极端。社会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因太过孤独而自残、自杀等事件也多有报道。这些都充分说明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席,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的监护,对其心灵缺乏关爱和呵护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同时,由于留守儿童心理上还未成熟,是非明辨能力不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缺失父母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沉迷网吧、嗜好吸烟、喝酒等,严重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1]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等众多因素导致的一种客观的社会问题。正是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广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虽然现在有关专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一些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组织也纷纷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等,但是这些措施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智力的层面。从整体上讲,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对留守儿童关心程度也不高。
三、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的通力协作。现实中,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接近缺失,所以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努力探索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并努力探寻有关的解决方案。
(一)学校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智教,轻视德育。杜威曾经讲过: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好人”,即培养出“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很明显,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寻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平衡。我们一直强调要教育改革,要素质教育,然而事实却是: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理念,我们乡村的教育一直是落伍的。在陆河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均以简单的学习成绩为评价指标,以应付升学考试的要求,从而忽视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者放弃或牺牲其它一切课外活动,取消或削减一切与升学无关的教学课程,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德育严重落后于智育,厌学情绪随着高涨等不良后果。结果是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学业成绩相对较低,而且思想道德也出现问题。综合而言,轻视德育势必会影响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
2.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德育工作难以落实。当前,我国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师资落伍已成为困扰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顽疾,陆河也不例外。一方面,许多乡村学校学科专任老师相对不足,哪一门课程缺乏老师,其它学科多出来的老师就替补上。非专业老师不仅对教学内容欠深刻理解,教学方法也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也难以保证,更别说兼顾学生的德育发展了。另一方面,由于条件的不足,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学校相关教育活动只限于清晨升旗后的爱国主义教育及班会课,德育工作的责任基本上就落在班主任一人身上。况且,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员,更没有安排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心理疾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鉴于此,师资不配套,队伍水平不高,活动方式单一,德育工作不到位,是目前困扰农村学校教育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滞后的根本原因。[2]
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滞后。根据定义,“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客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与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式文化。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皆具有重要的意义。[3]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可见,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然而,以陆河为例的广大乡村中学中,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理想。一是教学硬件设施虽在不断完善,但不注重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层次学校的事情,与农村学校无关。像校园的黑板报、宣传栏,主题内容不明并落后,经常与学生需求的文化、道德、情感等方面脱节,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育人理念、管理模式、施教方式陈旧,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意识。目前,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处于跟风状态,没有充分了解学生主体在精神需求上的变化,学校文化教育没有针对性。三是对学校文化长期积淀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性、渐进式的过程。乡村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基本存在短视行为,搞相关主题活动往往只注重形式,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使之成为常态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德育发展路径探索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部门,直接承担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能否有质量的进行,对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能否做好又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4]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象访谈,我们发现目前乡村中学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思想上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就必须通过有效的德育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道德规范。为此,我们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对此,教育部于2017年特地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要求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特别是中小学要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应真正地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教学目的,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里面。楹联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涉及面广,内容积极健康,也是乡村人们茶余饭后常议的话题,学校语文组的老师可以成立“楹联兴趣小组”,学员要有计划地倾斜留守学生,借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修养,从而促进留守学生与周围社会的交流,减少与长辈的代沟,同时这也是创新践行了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文件要求,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增加乡土成分的教学来丰富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例如,陆河县是革命老区,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增加本地有代表性的革命英雄,从英雄们自小远离家乡、自立自强、不畏艰难险阻的历史事迹中,真实性和贴切性的特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再如,在地理课上,在介绍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专题中可以融入本地客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客家人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考核。首先,做好留守儿童调查和统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安排档案管理的专职人员,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和更改档案内容。其次,组织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帮扶制度,要求帮扶教师与留守学生经常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表现和思想动态,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帮扶教师可以每月写一次工作总结,及时反馈问题,制定德育教育的管理方案。最后,健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考核机制,实施奖惩制度,定期对班级和教师进行考评,真正让相关责任人员明确职责,并组织优秀的德育教育者向其他老师传授经验,不断提高学校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
3.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心理疏导是很重要的环节。广东省“教育创强”要求全部学校均要设立心理咨询室。然而,相当部分的乡村中学仍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主管部门对此还缺乏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此,建议学校组织条件好的教师和校医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其具备并提高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能力。学校要加快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建设心理咨询室的要求,配备相关人员,配备阅览室和图书馆,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为投信的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留守儿童在出现心理困惑和压力时能够找到倾诉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开发;校本课程;文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15-02
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学校教育可以将知识、信仰、态度、价值观及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程, 课程体现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各个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可见,校本课程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类型,需要中小学学校的重视与投入。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是由实施课程的学校自己决策、自己设计的课程。因此,学校的校本课程需要对主流文化及当地特色文化等各类文化进行取舍,选择适合本校课程发展的文化,进而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
一、农村中学教育现状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必要性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显著,一方面表现在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地区,教育部门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配备等资源配置上,实行城乡不同标准;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一直秉持服务于主文化的宗旨,学校教育的课程取向是以城市现代化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教材和上课所使用的语言来自主流文化的城市话语,很少包含反映农村文化的内容,导致农村文化被边缘化,使农村教育在服务现代化教育目的导向下,沿着城市教育发展的方向,脱离农村现实生活。正是这种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在同一地域农村学校的学生平均发展水平落后于该地区城市学生。在这一现实面前,农村的中学应该如何发展才能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的距离?发展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选择传承农村地方文化,形成农村学校的独特的校本课程文化,是发展农村教育的有力举措,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的文化选择
课程是传承文化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课程的开发通常是从人类已有的文化选取部分知识来作为课程的内容。开发并发展校本课程的文化强调课程本身的文化特性,理想的校本课程不但要传承已有的文化成果,而且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体现学校自己的校园文化、承载学校的文化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因此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的独特文化形成要对已有的文化进行选择,经历“校本化”过程,体现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的特色风格,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实践对学校文化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
1.选择体现当地农村特色的文化。在同一地域的学校教育中,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相同的国家、地方课程教育,而这些国家、地方课程的文化采取城市的主文化为取向,由于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而农村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农村文化为主的家庭社会教育,因此在进入学校学习后,往往比城市学生较难适应学校教育开设的国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以本校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形式,为了照顾学校及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而开发的一种课程类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
2.回归生活文化。生活世界最先由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其初衷是对抗以事实与意义截然分开为特征的实证主义科学世界观,理性构成了科学主义的根本特征。由于生活世界对于人的生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生活世界是课程发生的场所,也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场所。新课程改革提倡课程即经验,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议教师进行体验生成式教学。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选择生活文化,即课程生活化、生活课程化也就是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意味着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感受及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关爱生活中的人和事,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社会和家庭充满责任感;社会即课程,意味着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3.多元共生的文化选择。现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开放性、民主化、多样性的特征。当前,我国社会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并存的文化多元现象。尤其是农村社会,农村当地文化受到来自城市主流文化的冲击,使得其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不力,农村社会包括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在此背景下,作为学校文化建设重要方面的课程文化,也必须积极面对多元文化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发展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通过选择传承当地农村的特色文化、回归农村生活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经历“校本化”的改造,体现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形成农村学校的独特的校本课程文化。好的积极的学校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实践对学校文化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校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2]郭连峰.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5).
[3]何善平,郝文武.去农化与向农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价值困境[J].集美大学学报,2005,(4).
[4]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1,(9).
[5]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李宝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使命[J].天中学刊,2008,(4).
[7]陆学艺.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J].读书,2000,(5).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孙曙,范蔚.论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篇7
关键词:农村教育;城乡教育;差距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52-02
1 城乡教育差距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城市和乡村,教育事业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教育的差距却依然存在,甚至出现加大的趋势。伴随近年来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更为明显地滞后于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1.1 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文化投入看,2004年,全国农村只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与城市文化经费投入相比低47个百分点。2006年财政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仍然高达71.5%,超过对农村文化投入比重43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直接为7.37亿乡村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其经费只有10.9亿元,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而经费的严重不足,也使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往往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1.2 城乡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差距明显
长期以来,受教育政策导向的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偏向于城市。而农村教育资金的自筹能力极其有限,教育设施的城乡差距也不可避免。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择校赞助款,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设施;而办学条件原本薄弱的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投入。近几年,虽然一座座希望小学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但是也仍然可以看到,有的山村校舍条件达不到最低要求,甚至还有危房继续存在并使用。
除此之外,城区学校学科教师配套,专业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于农村学校,福利待遇高于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短缺,进修提高机会不多,福利待遇微薄的现象。加之近几年城区学校通过考试补充教师,吸引了大批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区集中。在师资流动上,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流动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的流动,又往往带动学生流动,导致学生“择校热”,其结果更加剧了学校之间不平衡发展。
2 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尽管国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许多有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但由于农村老百姓传统思维的根深蒂固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偏低,使得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改变农村老百姓的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势在必行。
2.1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农村建设,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素质提的高,要依赖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可见,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和城市文化水平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切实将农村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出符合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才能更好的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2.2 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需要教育来指导
如今大量的农村青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都进城打工,打工的农村青年去到城市,又被那里的物质生活所吸引不再甘于生活在农村。很多青年都不再回去,有能力的把家人接进城里,没有能力的就在城市里过着打拼的生活。而现在农村剩下的大都是老弱妇孺。众所周知,当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已经成型后就很难再做出改变了,面对本来思想道德素质就不高的农村老年人和中年人,向我们提出如何去改变他们世代遗留下来的传统思维的难题。为此,我们必须把培养新型农民的期望寄托在敢于与勤于学习的农民身上,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农村人固有的思想,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3 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之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国的国情是多数居民在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农民。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农村建设,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的素质提高,要依赖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面落实和职业教育的逐步推广。教育原本是缩小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幸的是,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只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才能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只有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发展农村教育的措施,来破解城乡教育差距的难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1 提高教学硬件设施。缩小城乡教学设备差距
要想教出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新人,必要的硬件设施不能少。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因此没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因此,在大力修建希望学校的同时,不要忘记要提高希望学校的硬件设施,国家的拨款和社会的资助要合理的分配,不要盲目地修建教学楼,在修建教学楼的同时要注意到相关的硬件设施,做到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学。
(1)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根据教育“十一五”规划调整学校布局,在人口较多的乡镇保留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撤并部分人口较少的乡镇初中,个别规模较大的行政村根据需要设置完小,其余小学全部撤并或调整为初小及教学点;在交通不便的偏远乡村适当保留一批低年级教学点,适当调整和撤并生源明显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在“撤点并校”过程中,要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同时,对城区小学生源重新划片招生,争取做到校园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班额合适,并达到安全、卫生及绿化美化
标准。
(2)加快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机比,逐步完善城域网建设和“校校通”工程,建设覆盖全县的教育资源库网络,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2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大中专毕业生不去,好老师外跳”的现象,而教师队伍的老龄化问题也已经十分严重。教师工资过低和教师工资标准不统一是制约农村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1)加大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省中小学教职工定编标准和下达的编制总额任务,在逐校核定教职工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应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实行有利于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稳定的补贴政策,修建教师公寓,努力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针对农村教师实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自觉发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作风。
(2)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发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做到教师队伍由县统一管理,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一县一标”,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通过银行按时足额直接拨人银行开设的教职工个人的工资帐户。只有解决好“以县为主”这一体制性矛盾,做到教师队伍由县统一管理,才能逐步解决好教师资源配置上存在的结构性、编制性矛盾。
3.3 创建适用于农村教学的教育模式及制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基础教育阶段投入主体的不同、教育投入的不对等,这些因素已经让农村子女输在了起跑线上,高等教育阶段的门槛设置更是让农村的孩子处在劣势地位。全国高考表面上看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阅卷不统一,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存在着诸多不公平。再加上从1996年以来大学并轨,学费增长过快,给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带来困难。
首先,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可以适当的根据农村的环境来调整农村孩子的课程,要偏重理科教育,然后文科辅助,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如自然科学、生物、化学等与农业相关的课程,可以加强其教育的力度,农村孩子本来就对农业有些许了解,加上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很有可能就碰撞出小发明与创作的火花。
篇8
就目前一些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其他任科教师经培训后代任的情况来看,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堪忧。且不说大部分乡村学校并未达到“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就算已经配备的学校,也基本是由语文或思想政治等文化课老师代任,不仅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任何资质证书,也基本未受过任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虽然拥有一颗想帮助孩子的心,但一些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仍然持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或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视为等同,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不像”。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采用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的方式方法,并未学会从内心里倾听学生、理解学生。更为糟糕的是,如果自我成长方面未达到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要求,在遇到棘手的问题甚至教师自身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不能有效疏导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教育孩子大道理,这样并不能达到行为的改变。
二、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不足,学生缺乏求助途径
由于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的不足,即便在一些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摆设”。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足表现在:并未正式开设此类课程、当同学真正遇到问题时不知具体向谁或者用什么途径寻求帮助。一所几百名学生的学校中,往往只有一两名心理健康老师,无法正常为每个班级开设心理健康课,而由于不开设心理健康课这些老师平时并不露面,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便不知如何求助。在能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情况下,对真正需要心理健康咨询与干预的学生,也基本不能提供有效的一对一面询辅导。另外,由于宣传意识薄弱,学校不能通过宣传栏、广播、手抄报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三、缺乏对农村学生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脱离农村教育实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大量农民工入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日益突显,这不仅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对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留守儿童身上往往会出现性格上的孤独、自卑以及不能良好的与人沟通等心理问题。虽然开始有教师注意到,并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格外关注,但这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孩子的实际心理问题。因此,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结合,探寻属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模式,不能单纯照搬硬套已有的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无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多大的发展进步,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之相配合,都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家长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逃避自身责任其实是很多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家长一味地依赖学校,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来说非常不利。就算学校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但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学生问题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填补的。一些农民受自身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限制,一心想着孩子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对孩子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根本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家长,只希望让孩子早些出去打工挣钱,孩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毫不在乎,更别说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鉴于以上问题,要真正改变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要做到:
1.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对心理健康教育设定专项拨款,完善经费监督机制。一方面,改善学校已有设施,力争每个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另一方面,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农村经济条件本来就很落后的情况下,只有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吸引专业人才返乡执教。
2.注重对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吸纳,对已有在职的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全面的专业培训。招聘专业出身、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师任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展开的根本保证,也是培训其他非专业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要途径。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都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不仅要增加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途径、也要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与重视,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终目标。
篇9
一、教师老龄化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
1.教师年龄老化,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老龄化教师多是中师出身,部分教师甚至是高中毕业直接任教,文化起点普遍较低,虽经后期的各种进修取得大学文凭,但也存在着高文凭、低水平的现象。这部分教师长年在条件艰苦地区任教,环境相对闭塞,教育发展信息获取不易,对新事物大多采取观望态度,知识面较窄,几十年如一日地用同一套教法进行教学,导致学科知识陈旧、教育理念落后,已经远远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师老龄化还造成学校学科结构不合理,乡村一级小学英语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少,美术、体育等科目教师也偏少,专任教师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多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教学,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必然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
2.教师年龄老化,不利于学校的长远规划
学校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然要制订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而规划中涉及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等内容无不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学校老龄化教师的观念、水平、态度、接受能力等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即使有心改变,由于身体、精力等原因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呈现出学校领导雄心勃勃,年老教师淡然冷漠的尴尬局面。近年来,教育局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部分乡村小学由于人员老化,根本无法派教师参加,连旁听都很少见到老教师的身影。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的断层,已成为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制订中一个无法忽略的客观难题。
二、教师年龄化的症结所在
1.不合理的教师流动
近年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区,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问题、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非常突出。
2.较低的工资福利
由于条件限制,农村教师工资水平相对于发达地区普遍较低,与同级的其他行业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时代,微薄的收入已经很难留住年轻教师在偏远、条件艰苦的乡村地区任教。每年的“双选”会,尽管区教育局也积极招聘师范生毕业生进入乡村一级小学任教,但报名的人数很少,效果不尽如人意,招聘到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乡村一级小学的教学需求。
3.不合实际的编制配备
根据要求,农村小学的教师按照1∶21的比例来配备编制。但近年来农村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村级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减少,按此比例核编已不符合实际。例如,某村级学校学生数70人,按配比标准为3个编制,但该村校虽学生数少,班级实有6个(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级学生8~12人),实际上该校最少需要配9~11名教师才能正常开课,但该校教师编制已满员,不能再配备新教师。不合实际的编制配备,也限制了年轻教师进入乡村一级小学任教。
我认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1)定向培养农村小学专任教师
现在留在乡村一级小学任教的老龄教师,多为当年的定向培养师范生,来源于当地的各村点。在家门口工作,思想波动较小,能安心扎根于农村。建议上级部门启动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并制订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和长制机制,确保乡村小学教师能有稳定的来源,“来得了”“留得住”,从源头上解决乡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问题。
(2)实行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健全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城区的优质学校要定期到对口的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交流,把先进的教学经验输送到农村,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帮助农村教师整合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农村教师也要到城区学校进行跟班学习,把优质学校的先进管理和教学经验带回本校,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要认真落实此项工作,真抓实干,做出成效。
(3)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各项待遇。不断缩减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缩减教育与其他行业的待遇差距,采取优先向农村适度倾斜的激励政策,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让乡村教师能有安心的教育环境,能够安居乐业,确实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流失问题。
(4)科学配备教师编制
根据当前农村教育现状,重新核定乡村学校教师编制,合理配备学校教师,特别是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教师,把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年青一代引进农村薄弱学校,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发展。
所以,当“延迟退休”这个热词蔓延的时候,从当前农村教育现状来看,延长这些老教师的退休年龄是毫无意义的,那样势必延缓教师队伍结构的更新换代,延缓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全面建设小康,要求学校教育即在内容上全面又在主体上全面,艺术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艺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艺术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新的社会需求。本文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试图使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现更高的目标。
关键词:
基础教育;艺术教育;农村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不是针对有天赋的学生开展的,而是对所有学生开放的。每一个学生的潜质有区别,因此,学习和发展的结果也略有差异。艺术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从未接触过艺术课。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开课率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中关注的重点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弱势人群的艺术教育。就这一点在我国,应把其落实到农村学校上,让全体学生平等的接受艺术教育,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受益者,也是对教育公平的诠释。艺术教育是实践性、感染性、参与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不管是从艺术课程教育、校外艺术教育活动、还有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育人方面都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作用。由于艺术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无法认识艺术美的本质和愉悦的感官,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无法施展。面向全体学生,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充满快乐情趣又自省,并能把握好自己的人。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予以政策性支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享受到艺术教育的恩泽,为人生道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我国农村艺术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主要从认识、环境、师资等角度分析我国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认识上的误区
农村中小学老师年龄较大,大多不能全面的理解艺术课程的开设意义,不能结合先进的教学媒体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技能训练的认识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局面尴尬。艺术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审美情感,教师观念必须转变。目前,农村艺术教师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就放弃转变,或是把从事艺术教育当做轻松无压力的岗位,这种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识缺少全面性,认为学习艺术影响学业且耽误时间,针对这一点举例说明。今年各地高考成绩刚刚,各省市状元学习乐器的不在少数,钢琴、古筝、架子鼓、小提琴都为数不少、在记者对状元们的采访中,各位状元纷纷表示,把学习音乐看做是对紧张学习的一种调剂,可以促进他们的心态平和,平衡压力,学习再忙碌也会抽空进行音乐学习。还有一类学生家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孩子学习艺术特长,但其目的是为了在各类考试时增加筹码。这种功利性较强的教育一般都不以孩子的兴趣为主,枯燥的练习会让孩子忽略感受艺术,从而变成自己的负担,这些都是在认识上对艺术教育的误区。
(二)环境上的误区
基础艺术教育开设在学校,校园环境也决定着艺术课程的质量,学校对艺术教育课堂的监督评估力度不够,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艺术课程开课课时得不到保障,不能够达到课程标准,艺术课堂设施配备不齐,缺乏长期的后期指导,不能物尽其用。应该结合基础教育年龄段孩子的特征,与孩子们的天性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在这里,笔者还想强调一点,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在认识上提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觉得艺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加大激励措施,改变艺术教育的不利环境。
(三)师资上的误区
艺术教育师资严重欠缺,从调查情况看,我国农村地区艺术教师招聘人数不理想,队伍严重缺乏。艺术教师分配不合理,部分授课老师学习的专业并不是艺术专业,而有的艺术专业的老师却带毫无关系的课程,专职艺术教师少之又少。艺术教师专业含金量不高,大多数农村艺术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专业对口者寥寥无几。对教研活动充满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专职艺术教师的缺乏,导致他们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无法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艺术教育中。长期以来,农村学校与城镇学习越来越趋向同一化,以“升学率”为中心开设单一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对于不考试的课程不管不顾。如何增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乡村学校的功能性都值得探讨,不仅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我想更多的是要教育学生热爱农村,传承乡村文化。各地若尝试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让农村学生熟悉农村,建立和农村农业的感情,热爱家乡,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针对目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几方面能够进行改善的对策
(一)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伴随全国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实现了农村学校的现代化办学条件。但教师编制数量没有增加,总量不足造成艺术教师严重匮乏。年轻教师没有得以补充,教师老龄化严重,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改革,造成了农村地方财政危机,因而编制数量有限。针对这种情况,需大力发展壮大本校的艺术教师队伍,培养有兴趣的文化课教师或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针对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可以通过下乡实习的机会充分展示农村艺术教师的优势,让更多的年轻血液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农村。还可以选取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进课堂传承民间艺术,一方面解决了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同时又解决了农村艺术教师匮乏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加大对艺术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过硬的专业技能,课程的综合性和人文性都关乎到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教师的示范作用特别关键。利用多种途径比如现代科技的网上继续教育途径等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提供进步的阶梯。对非专业出身的艺术教师,更需要组织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从教育体制的大局来看超前的科研工作才能为艺术教育提供长期动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学规律,使教学更加系统化,不断提升农村艺术教育的高度。另外,做好艺术教师的管理问题,制定长效规范的管理制度,使得培训工作更加规范。不断完善学校艺术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农村教师师资队伍,在新课程改革中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使义务教育阶段更加均衡,构建农村和谐教育的框架。
(二)加强设备管理,开发本土资源
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农村学生要和城区学生一样,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保障艺术课堂的时间,是确定艺术教育主导地位的基础,杜绝艺术课被占用的现象,推进艺术教育,实现保质保量的艺术课堂教学。另外,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更加充分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例如在社区举行学生歌唱比赛活动,让家长和群众了解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作用,形成更利于开展艺术教育的社会环境。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自然的山水环境和丰富的天然资源,为艺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田野山间写生画画,用生活中的物件制作简易乐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好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课程。让学生走出教室,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宝贵的特色资源得以传承,在无形的艺术课堂中学习自己的文化,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做到这点,就要求艺术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与课堂能力完美结合。
(三)深化教师认识,完善管理制度
新课改中的艺术教育,要求我们把塑造人放在首要位置,培养的是人的审美意识,而不是艺术家,全面发展学生实现全面教育。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艺术教师要大胆创新,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好的部分。以培养审美情趣,创造力为目的,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创作中实现快乐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在农村大量存在的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关部门要认识到基础阶段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在学校设立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使农村艺术教育常态化。教育行政部门,从人力、财力且对学校给与帮助支持,使各项制度政策落到实处。艺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艺术教育责任重大。农村学校因各种原因,享受较少的优质资源,在客观上不利于艺术教育的发展。但发展和谐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少不了农村学校,少不了艺术教育。全社会每位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村基础教育贡献力量,不断完善农村艺术教育。全面推进农村艺术的改革与发展,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边静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