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3-28 11:4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设计 创新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其教学中存在内容设计简单、行程流于形式等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阻力重重。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 90后的大学生是个性。他们年轻、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更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活力,但透射出冷漠;他们身上体现出创新,但透射出搞怪。90后是孤独的一代, 90后是缺少情感感化的一代[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以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运作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谐共赢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顾理性知识和非理性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最后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种实践教学形式适用于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政策贯彻实施及效果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经费计算的角度来时,最为经济实惠。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也最为简单轻松。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赖于学生高度的自觉性、敏锐的观察力和高素质的科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与第一种实践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纪律性要求,可获得教师的现场指导。但是,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活动成本相对较高。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2]。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条件保障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指导力量、经费条件、基地建设等方面。
2.1组织领导
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并成立“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表现出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重视。
当前,由于生源问题,高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的领导者都“聚焦”在不可回避的生存发展问题。但是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际形势复杂,不能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各级领导也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2.2教学管理
关于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学分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也同时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所有学生。”各高职应根据这些文件的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真正地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到实处。
2.3经费条件
关于实践性教学经费,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明确规定应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实践性教学经费主要包括交通费、差旅费、讲课费、门票费、场地费。随着实践性教学参与学生数的增加,实践性教学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笔教学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学校设立的专项经费,但在具体的实践性教学中,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外援,增加实践性教学收入来源。如: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获得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资助,同企事业单位双赢[4]。例如,同移动公司的合作,可以使学生身穿带移动宣传标语的T恤从事实践活动,宣传移动公司的形象的同时获得移动公司经费的支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关系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系和支持。
2.4基地建设
柳礼泉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一文中指出:“基地教育,就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基地建设是开展基地教育的前提。基地建设要体现本地化、规范化的原则,深入开展基地建设。本地化是指基地建设要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特征。规范化是指基地建设中教育基地的合法化、规模化,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长期性,教育内容的代表性、指向性。随州职业技学院在基地建设包括随州高城镇“傅本发残疾人自强基地”,广水“单身母亲养殖基地”等在本地具有影响力的基地。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路径
3.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各章节也存在重复的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如:第一章可以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然性、科学内涵、成果、意义”的线索进行整合,把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放在其他专题重点介绍;第一章和第六章都涉及“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只在第一章重点介绍;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都涉及“科学”、“教育””等内容,一定要避免重复;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都有“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容,也要避免重复。可以把重复的内容集中在某专题重点讲解[5]。
3.2将理论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理论热点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划清”、“七个怎么看”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如能充实到“思政”课精彩教案中,将使教学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六个为什么”可以与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个划清”可以与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七个怎么看”可以与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3.3课程评价与管理学相结合。
现有的“思政”课教材是章节式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为了照顾结构的逻辑严谨性、章节的均衡性和前后呼应性以及内容全面覆盖性、学术权威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等,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因此,精彩教案不能照搬教材体系,必须将其转化成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政”课精彩教案可以把章节式的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中国化的主题、中国化的主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把十五章设置成十五个专题,这十五个专题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总论部分、思想核心理论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又可以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教育对象及实施过程所进行的价值评判[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简称“思政”)课精彩教案,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政”课精彩教案的价值、特点、结构和内容。
3.4精心设计“思政”课精彩教案的结构
在把章节式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以后,“思政”课精彩教案每一个专题的结构都可以从教学简况、教学过程和教学小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首先是教学简况。这是对教学基本情况的简要认识和把握,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课后作业、阅读书目等。授课对象要把本专科区别开来,以此了解不同授课对象的总体情况;学时安排是指对每个专题教学任务完成所需时间的总体把握;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重点难点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学的主要方面,包括教材要求的重点和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采用的策略、方法和手段;课后作业是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阅读书目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拓展学习任务,除了一些经典选读外,还可以推荐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教学简况最好安排在每个专题的最前面,以表格形式呈现,简洁明了。
其次是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布局,也是精彩教案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实际上把整个教学流程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告知、导入新课、讲授、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教师归纳或点评、知识链接、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等。告知是告诉教学对象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习兴趣,既可以通过复习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也可以通过案例、名言、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讲授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它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也是时间分配最多的部分;视频与案例是指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分析教学案例进行辅助教学的环节;提问、讨论及自学等,是指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归纳或点评是指在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等环节完成以后,教师对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指点,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知识链接是指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通过专门的介绍以加深教师和学生的理解;时间分配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所分配的时间;板书设计是对板书的内容、形式布局的设计,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
最后是教学小结。这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思考,包括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学经验分析是在对教学效果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改进措施是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柳礼泉.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 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学科建设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本学科理论实践性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学科建设,然而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主要变现为:①学科力量相对薄弱,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立至今的20多年中,专业的学科建设队伍的力量相对不足,而一些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从而使得学科建设无法形成体系;②学术带头人相对匮乏,学术带头人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经验的一批人,这些人可以自主建立研究课题,并聚集一些专业人士,进而指导其开展调查实践,但是由于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一直没有形成专门的学术圈子,其理论研究也缺乏专业的学术期刊的支持,因此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无法提出,也无法实践,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受阻;③学术队伍建设队伍的结构失衡,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失衡,即老龄化人员居多,年轻的血液无法融入到学科建设中来,从而导致一些理论研究迟迟无法实现突破,或者研究内容缺乏实践的基础,除此之外一些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如何让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专业的高素质队伍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大难题。
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专业学科,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其在学科建设中既要具有专业性,也要具有政治性。思想政治建设既是一个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方向,因此,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学学科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理论作为一级学科被正式确立,而这为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强化对的认识,根据新的社会形势,对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规律等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理论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要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队伍建设,并从经济、管理、社会、人文等多个角度对进行解读,以提高其理论的实效性。
2.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必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建设中,我们首先要对学科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即确定学科的性质、地位、发展方向以及基本内容,同时处理好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其次,从总体着眼,对学科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并根据社会的发展,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使学科沿着整体规划的方向有计划地前进;再次,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教学实践是落实学科建设思想的基础,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坚持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最后,建立学科投入体系,即学校要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同时利用专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手段,为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突破
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实现基础理论的突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社会存在中出现的新现象进行理论突破,是保证理论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如我国现阶段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中国梦都是理论突破的体现;②实现内涵的突破,即通过学科建设,丰富并提高理论内涵,提高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以提高思想教育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并推动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实现成果转化的突破,一直以来,我国在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需求上存在着许多限制,因此,为实现学科建设,我们必须要突破这种限制,优化研究成果研究、申报、转化的流程,以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④实现领域的突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又有区别的新领域,因此,如何运用网络加强思想教育,以及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开展思想教育成了学科研究的新课题。
4.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作用
思想政治建设是高校推动该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不断发挥学科建设的作用,让大学生和辅导员获得实惠也是建设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想提高学科建设对大学生和辅导员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和就业前景出发,切实际解决其思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水平、政治素养进行分析并预测,从而提高其行为分析的预见性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服务于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建设,辅导员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国家在学科建设中应将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例如改革开放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建设的历程,同时利用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专题研究等制度实现了辅导员素质的整体性提高。
篇3
一、立足生活经验
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在对生活分析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健康地生活,所以生活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政治课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在学习前的知识、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学生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敢想敢干,各方面的顾虑较少,往往可以做出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出来的惊人之举。在崇高理想的支配和英雄人物的鼓舞下,可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改革的风险缺少心理准备,有时面对未来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的还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新学习材料发生联系,在情境创设、角色互换、主题探究等条件作用下,学生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有关的知识和积累、事理感受、人生体验便被激活、催化起来,并在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再加工、创造,不断地冲突、顺应、融合,从而升华成新的体验。
二、 围绕生活主题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是一本无字的无穷无尽的大书,要引入有限的教科书和有限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必须从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出发,围绕社会生活的主题,以启动、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环节的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内容目标的意义。
人们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首先必须生存,这就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比如我们人人都是消费者,将来总要成为劳动者、经营者、管理者、纳税人,那么,知道怎样参与消费、生产、投资和创业活动,怎样看待个人和政府的收入分配等。
三、感知生活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人们在实践中接触事物,事物的各个现象分别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来,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各种现象引起学生这样那样的感觉,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象,这种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人的一生中得益于“耳听”和“目视”的东西数不胜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听,学会看。“耳聪目明”是极有道理的,“耳目”在帮助人脑,人脑指挥着“耳目”。“听而不闻”和“视而不见”是不可取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就是强调占有感性材料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克服传统政治课堂过于追求理性化的倾向,重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感知。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就是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生活现象。只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提升生活逻辑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在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上,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在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生活逻辑的提升,体现国家意志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机结合,把学生的发展、“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教育教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随着对生活现象的充分接触和感知,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感觉和印象逐渐增多,再经过思考的作用,就会在脑子里引起认识上的飞跃,对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反映,这种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篇4
关键词:经济学说史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
经济学说史是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我院将经济学说史开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年级的目的在于经济学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客观性和社会性,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大一已经开设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大二再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放在经济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其他经济学家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构架出完整和客观的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宽泛的去理解“西方经济学说”内涵,但在施教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主客观原因,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故笔者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对提高高校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
一、建立课程目标与创新目标的统一性
经济学说史贯穿了古希腊至今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著作信息纵横交错,内容庞杂且理论性极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优势在于有夯实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对课程中“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商品的价值”等概念有清晰地认识和掌握,劣势在于无法达到课程延展性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西方经济学的整体脉络,经济学家的其他经济理论的延伸,都需要经济学的知识点基础,构成经济学体系的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对国家政治环境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经济理论和政策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重商主义是主要研究国家贵重金属储备对国家财富的影响,那个的社会环境强调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完全干预,把金银看成财富的唯一形态,再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经济理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延伸到发展自由贸易,进行国际分工,对收入分配、工资福利的关注,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后,我们又看到凯恩斯理论指导的政府干预主义。而这些社会经济现象,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展现出来的。反过来看,政治对经济又有着巨大反作用力,表现在指导或者制约经济的发展。
二、开展“学生主导”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
作为地方院校,正处在应用型转型的进程中,教育人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笔者结合经济学说史的课程特点,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概括、创新思维的培养、时间技能的形成三个阶段的运行,采取三个实践方法。
(一)教师平面导入、学生立体输入知识。
建立教师是帮助学生导入内容的角色,而不是满堂灌的机器。通过视频思考、案例讨论、再回归课本三个方位的知识输入,建立眼、耳、口三个感官的知识传导。结合经济学说史教材的特点,篇幅较大,内容庞杂繁琐,徐盛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大量历史任务和事件的大海,分不清主次,辨不明重点。因此,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笔者根据这样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以时间节点为轴,环绕理论对比学习的方法。时间分为了:1、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古希腊、古罗马等奴隶制时代的经济学说);2、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古典时期;3、19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4、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马歇尔等边际革命理论);5、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百家争鸣时期。同时,为学生梳理“核心线索库”。该线索库分为:时间线索轴、人物线索谱和理论线索库。其中时间线索轴分为5个主要坐标点;人物线索谱主要列举几个时期核心经济学代表人物和重要观点,并且每学习一个观点,采取“车轮碾过法”与上一个人物观点进行对比,不断循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理论线索库就是建立经济学理论的脉络,将时间和人物填进去补充理论的建立。建立这样的线索库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辅助材料也是掌握知识的图标,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学生主导讲课、教师深入发散。
安排重点章节采取学生分小组讲课,老师补充深入的方式进行上课。小组按照查找资料、制作PPT、上台讲课、回答问题四个任务进行分工,自己先内部消化知识点,然后上台自己讲课帮助班里其他同学学习知识,老师随后进行点评,并补充重要的知识、深入课程难点;采取这个方法,首先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上讲台发挥能力;其次对于其他同学,一个章节的知识有两轮学习的机会,知识内容有助于深入和巩固。对于讲课学生来说,通过查阅知识、小组讨论,上台讲课对讲课章节的内容已经有了宏观的认识,并且会形成问题部分,教师在随后的深入发散中,既可以对讲课同学的问题做出针对性解答,也可以分享更多的信息给其他同学。整个班级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互相学习的氛围,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发掘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笔者认为,要顺利实施教学改革,并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在经济学硕士课程教学中贯彻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使该类课程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于经济学说史课程知识的积累,教师要不断地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局势和理论发展的前沿,在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下不拘于固有的思维努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转变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经济知识素养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孟熙.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张榆琴,李学坤.关于《经济学说史》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08).
篇5
一、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一般能够引发人们普遍参与的欲望,并且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促使参与其中的人表现出相似的社会心理状态,在一定团体范围内形成特定的情绪氛围。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学生群体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广泛接触,因此在出现社会热点问题后,大学生必然会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受到影响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1]。由此可以看出,因为学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中,受到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舆论导向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更为复杂,极大增加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甚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难以结合学生受到社会影响形成的心理特殊状态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思想状态的形成。可见,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视,并尝试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辅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优化。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措施
由于社会热点问题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广泛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中,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新时期要想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应该尝试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争取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具体来说,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热点问题都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性,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必然会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是对青年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够加强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相关知识的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2]。
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会涉及到我国外交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当前社会热点中的“朝鲜半岛核试验”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将其与教材中相关外交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结合我国外交政策等分析当前对待“朝鲜半岛核试验”的态度,在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保证思想政治效果,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判断能力加以培养,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发散思维,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向学生解析社会热点问题,而是要适当的设置探究性思维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如针对当前我国“雾霾”问题严重的社会热点,教师在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探究性教学和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在污染、环保方面的所学知识,对本地区出现雾霾的原因进行探究。这样结合社会热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激发,积极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并且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能够对污染、雾霾和环保问题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对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
(三)打造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篇6
关键词: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65-02
2012年6月同志在北京高校调研党建工作时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和归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体现。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其实效性亟待进一步提高。基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价值理念以及有工作方法等角度,探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现象阐释
近年来,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以不断拓展。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就业方式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定困境,导致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效性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弱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入,良莠混杂,影响着青年大学生。部分大学生崇拜极端个人主义,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存在政治意识薄弱的倾向,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行为盲目等。
2.价值追求功利色彩较浓。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阶段,当代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增强,但同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价值追求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学习上出现错位,轻理论重技能,轻公共课重专业课的现象严重;职业选择更看重职业的物质价值;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现象非常普遍;婚恋观功利性、随意性增强。此外,大学生在择友、自我设计等方面也体现出了较浓的功利主义色彩。
3.道德意识薄弱。目前,有些大学生缺乏道德意识,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不尊重他人。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诚信缺失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实效性不足受系统内部诸多要素协同变化的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理念的弱化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强调社会的需要,认为大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党的政策意图,“泛政治化”倾向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要求学生不犯错误、严格服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本”、“ 生本”理念相对弱化,以训导式和管束式的方法开展工作。此种倾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对学生本身的关爱,背离了初衷和目标,影响了实效性发挥。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制约因素多重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素质、主体意识以及自身定位等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实效性的发挥。教育者不能真正认同职业角色,对职业角色缺乏自豪感,缺乏稳定的职业心态,主体意识欠缺;理论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格力量欠缺;将自己定位于单一的“主体”,将大学生看成纯粹的“客体”的片面自我定位等因素导致实效性不能充分发挥。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僵化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单一,较少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教育方式方法多以说教为主,讲道理多于行为指导,管教多于启发,灌输多于引导,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变得僵化、呆板,难以使正确的理论内化为大学生信念和精神的支柱,限制了实效性发挥。
三、社会工作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启示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以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和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对介入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其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融价值、理论与实务于一体的多维系统,是社会工作组织或机构及其社会工作者,依托特定的价值理论与专门技术,服务于个人、家庭、团体、社区、组织和机构的弱势领域的过程,以此协助于当事人改变与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变,其目标在于促进两者在不同层面上的适应性平衡,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倡导社会公正,从而维持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
1.基于社会工作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促进实效性提升
基于“助人自助”的理念,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与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相契合,树立“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认识自我的价值,发掘自我潜能,树立自我发展的信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基于 “尊重和平等”的理念,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主体人格。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强调人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自主、协同、创造和独立的主体人格。需要树立“尊重和平等”的理念,尊重个体差异,建立平等关系,因材施教,使大学生真正能够自主选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基于“服务”的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社会工作的宗旨与目标是要帮助人或社会解决问题,服务人群、贡献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的理念服务于大学生,使其由被动服从变成受益者,提供大学生真正需要的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共同解决,问题解决的时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充分的发挥的时刻。
2.基于社会工作理念树立和能力提升,推动实效性增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职能转变。大学生多方面需要的满足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与服务职能,其工作应由事务性工作转变为教育和服务工作;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恢复、预防、发展功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职能由规范补救功能转变为预防与发展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还要努力由单一教育力量向寻求多方教育资源转变,多方利用资源,形成教育支持网络,共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树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的新理念。“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它要求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励人。社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积极树立平等尊重、服务学生、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情感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实效性。
提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的能力。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灵活运用个案工作,发挥小组工作优势、借鉴社区工作思路,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组织协调、创新、调查研究和掌握社会舆情等能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理论知识。
3.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应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有经典的专业方法和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创新、实效性增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个案工作,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或家庭进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独特的会谈与沟通技巧,以个案工作系统的工作过程为借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个人辅导是个案工作的主要形式,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做出初步评估,制定指导的有效方法。其中行为修正模式、危机调适模式等新的工作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手段支持,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牛的问题,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小组工作,是“以团体情境、团体互动作为治疗的入手处与主要途径”,使社会适应不良或处于某种危机与困境中的人获得心理支持,获得应对现实问题的信息、态度、方法。进而“促进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健全、良好心态与行为方式的形成,以及特定问题的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利用组员之间互动中的彼此分担、支持、感化、教育、态度与行为的变化等,引导小组成员向健康、积极、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性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促进其实效性提升的有益借鉴。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地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成员的潜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社区宣社区教育、社区行动等方式建立学生社区组织,形成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型育人体制。用社区工作方法推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和社会性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课堂教学、校内教学的局限性,整合校内外社会资源,搭建一体化的教育平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9,(5):49-50.
[2] 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7
1“参与式”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参与式”教学对于思政课程本身的意义。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知识传授强调的是知识灌输,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重点的包办式教学[1]。而这在无形中弱化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课程内容缺乏理解认同,其真正教育需求无法得到回应,预期教学效果更是难以达到。而“参与式”教学则尊重并突出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提倡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情景重现、互动讨论、微课呈现等创新性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从灌输式教育中解脱出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意见提出、经验总结等各方面参与到思政教育过程中来,既激发了学生潜能,提高了其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也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创新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与教育主体的满意度、认同度。1.2“参与式”教学对于学生主体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2],是当下我们培养青年一代的重要渠道工具,但政治性质较强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在实施上过度追求学生的理解与服从,却会忽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学生思想及其个体多样性、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等。因此,提倡“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沟通、交流、讨论、协商甚至参与改革与决策,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发声、深入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其教育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认同度更高,更容易摆脱之前被动学习的功利心态,会更容易理解讲授内容,更有利于将知识内化升华,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于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大有裨益。1.3“参与式”教学对于课程教师的意义。“参与式”教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向教学情况得以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随之增加。但强调学生参与,突出其主体地位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就被削弱了,“参与式”教学的真正实施同样需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3]。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注重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革新,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新媒体,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接受质疑、广泛研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这些改变提升均有利于任课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知识内容的更新及更好教学效果与成果的获得,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提升。
2“参与式”教学具体实施途径与实现形式
2.1参与课程教学设计。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及讲授均由教师独立完成,整个流程独立且基本不需要学生参与,仅在课程的考核及评价阶段需要学生的参与反馈,实效性和满意度均不尽如人意。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的,从始至终强调学生参与。而课程教学设计环节,作为教学历程的初步构想,框架构建合理才会有更高的质量。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师共同商讨教学方式、上课形式,让教育主体来决定要学什么、要怎么学,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一大突破,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让他们能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考量课程教学意义,真正激发出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与自信。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才能汇集教师与学生合力,才是较为科学完整的,也方便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教学相关问题。2.2参与课程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起始阶段,也是顺利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有效的教学离不开课前充分的准备过程。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备课不单单再是教师独有的专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主要内容包括:课前深入研讨确认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明确教师及学生双方各自需要负责的工作及任务、明确课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具体形式与授课形式、制订细致计划、准备相应多媒体或文字材料等。这些步骤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其参与信心。在此阶段,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需贯穿于整个准备过程,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有助于解决传统思政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不符甚至相背离的矛盾,而对于学生而言,备课环节的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提前进入思考与学习状态,更能够尊重学生实际学习需求。2.3参与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实施阶段是整个思政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是否可以达到预期都有赖于该环节的实施运行。该环节中教与学双方要细致考量教学的实施与控制、具体授课形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讨论、时政教学、实践教育等)的灵活运用、学生互动环节的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实践环节的积极拓展、班级授课的规模与形式(小班授课、个别化教学等)内容。实施环节学生有效的参与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便于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参与实践,科学提升各方面动脑、动手能力。2.4参与课程教学评价。任何课程都离不开科学的总结与反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环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环节一般包括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与总结和教学过程的反思与反馈。对于思政教育传统教学,以往的教学评价或考核以考试为主,侧重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认知、问题反馈等则没有过多涉及,因此总体的课程教学评价并不十分准确且缺乏总结、反思与反馈。“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标准的制订、评价主体的明确、评价形式的优化、评价内容的多元、教学效果的反馈、过程问题的反思、意见建议的提出等,有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针对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优化改善,如调研、谈话、网络测评等多种新评价手段的应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评价的直观性及有效性,从而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具体教学的实施及师生互动。
篇8
【关 键 词】“工学结合”模式 教育理念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这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高职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做好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革新: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学校课内外课堂教育和企业公司实践教育资源,注重职业实践教学。在现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条件下,高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探索富有实效性、职业性、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路径。
1.理论联系职业实践,以职业为载体,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要实际考量学生即将就业的各种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发展前途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及用人要求;同时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精神,使学生能在中西部地区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认真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就业和职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培养政治素质合格和思想素质合格的有用性人才,真正把职业素质培养落实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
2.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纳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中,也要下企业锻炼,这样才能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校企共享、动态组合”的师资队伍中的一员,许多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课教师排除在双师型教师之外是不正确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长期参与这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入了解与这类专业对口的行业、职业的特点和岗位需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根据学院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实际情况,让思想政治课教师基本固定地带某个院系的思想政治课,让其更好地了解这个学院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其专业和就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并定期每学年要求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至少下学生实习、顶岗实习的单位两次以上,让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能更好了解专业学生和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服务。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环境互换中形成知识更新和专业化,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看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力,帮助学生成长,使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后能非常自然地进入实践的工作状态。
3.高职思政课教学仍然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主要就是抓专业和技能忽视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养。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并不能因为“工学结合”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忽视了对政治素养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教育内容的革新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要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在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注重高职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并要依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把先进的职业理念、企业文化等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的合格人才。
1.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培养,比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重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可以把职业道德教育课放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帮助学生顺利迈向社会成为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实践课堂可以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便利条件,邀请企业的成功人士及高层管理到学校来开设职业教育及思想教育专题讲座和学生座谈会,向学生明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种种要求。
2.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员工接受和认可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观念和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应根据“工学结合”环境的特点,在内容上加大对企业文化的教育,并将对行业、企业的认知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课教育可以让学生到具体的企业环境中了解企业,亲身体验企业对人才职业道德的要求,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吃苦敬业意识和服务竞争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习惯,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转变的时间。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可以重点讲解一下相关行业、专业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特别是讲解特殊专业和新兴专业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方向,帮助学生全面深层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同时也要针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加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情教育,讲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困难和近几年学生就业的宏观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使学生树立能在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或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思想作风和能力,使他们毕业后真正成为思想合格、技术合格、“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根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革新教学方法,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注重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
1.在理论教学方面,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多“满堂灌”,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应进行“职业综合化”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和专业工作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具体职业目标下去学习。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是被动地画重点、记笔记,而是按照教师根据专业设定的现实思想和道德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教材体系和大纲来传授思政课教学内容,而是按照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卓有成效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精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作为导演退居幕后,学生是演员甚至是主演,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们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许多可贵探索,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课堂辩论、分组讨论、举办专题讲座等,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改革注重“互动式”教学,在班级内分组组织团队,分组讨论、辩论,并可以进行情景模拟企业场景。这样一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既对学生进行了团队协作精神教育,又解决了合班授课人数太多难以驾驭的烦恼。
2.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优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顶岗实践结合起来。我们以前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主要侧重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忽视了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在企业、工厂、车间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问题,还有利于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学生和服务企业的双赢。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学生的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企业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遵守岗位制度和职责规定,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性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任务。如实训前通过对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规范要求和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为主题的调查报告的撰写,并关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有预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看似不正常、不正确的社会现象和正确处理利益矛盾,尽快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在实训中,跟踪调查,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和思想问题,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融入企业,享受学习生产生活。在实训结束后,组织学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优秀实践标兵进行表彰奖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同时针对“工学结合”的现实状况和条件,由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定期前往“工学结合”地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或普法活动,还可以和挂靠企业管理队伍并提供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
[2]王晚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6).
[3]葛军燕.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篇9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开发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网络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肩负着用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思想政治学科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独特性,不仅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又要有利于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首先,要确认所选资源具有科学依据并且真实可靠;其次,在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和最具说服力的材料。这样,才能做到教学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无累赘堆砌之嫌。
2.针对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着其独特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内容不是包罗万象的,只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主题、教育科研主题和学习素材类主题发掘与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兴趣,强调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因为只有弄清楚学生在想什么,有哪些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抓住重点,找准切入点。信息资源开发目标应适合学生的需要,利用网上的丰富材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关注热点,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网络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时期是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开始形成,但不稳定,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负面因素的冲击,甚至存在一定的困惑。所以,教学资源的选择一定要恰如其分。首先,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即贴近学生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能力,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其次,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地围绕突出重点、浅化难点、趣化枯燥点的目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样,教学中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指选择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网络资源。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紧贴时代的热点、焦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首先,教学资源的选择,要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责任意识,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时事政治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其次,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注重教材和时政热点的有机结合,在重点知识之中突出热点问题,在热点问题之中寻找重点知识,关注国内外重大的事件,关注与学生成长有关的问题,关注国家建设、科技、社会发展中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开发策略
依据美国学者Richard Saul Wurman提出的信息构建理论,信息构建应“化复杂为明晰”和“使信息可理解”[2],帮助用户更加成功地找到和管理信息,通过构建信息路径,使资源的利用变得简单与方便,最大限度减少用户查询和获取资源的时间与难度,减少和消除用户的“信息焦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开发应以“化复杂为明晰”和“使信息可理解”为目标来实践。
1.建立主题学习网站
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和互补,为教学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形式多样的资料库,以及系统性、原则性、高度概括性的教材内容。在网络中通过各种相关的链接得到尽情演绎和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的分析能力,实现课上课下融会贯通,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主题网站可设置以下栏目: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教育、人格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还会逐渐增多,在稳定基本内容的同时,也要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热点论坛、心理咨询、办事指南等。
2.建立专题虚拟图书馆
专题图书馆是因特网上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信息资源组织形式,它是根据特定的目标,选定信息资源的学科领域,对有关的网站网页进行搜索和收集,加以鉴定核实,并对核实后的网址进行合理组织,使之能够提供检索、浏览和链接的信息集合。与搜索引擎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属于专题性和学科专业性的,系统性和易用性强。专题虚拟图书馆对网络资源的组织是优越于搜索引擎的关键环节,它针对某一方面或领域的研究需要,将Intemet上与之有关的各种资源线索,包括与该学科或领域有关的研究机构、实验室、电子书籍、学术期刊、会议论坛、专家学者等的网址(即统一资源地址),系统地组织起来,存放于某一网页,供学生浏览或者检索。学生在访问虚拟图书馆的网页时,通过激活相关的网络线索,即超级链接,就可以浏览到大量相关资料。
3.健全机制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团队
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新的资源建设活动。建设师生满意的、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首先要健全机制,组成一个多元化的资源建设团队。多元化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管理人员、具有网络技术的人员、具有丰富的信息组织开发能力的图书馆员,以及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等。不同岗位、教学、技术背景的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论是学校购进的网络课程资源,还是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最终使用者都是教师或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其所教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科学地提出资源建设的目标与内容,对学生应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提出具体的方法建议。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根据教学人员提出的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和思想政治教师一道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实际确定是购买还是自主开发。如果是购买,要考虑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二次开发,如果是自主开发,要选择合理的开发工具,制作相应的素材并进行整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人机合作,充分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篇10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
高校艺术学生相对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个性张扬、不拘一格的特点,对于高校来说,做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论课教学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1]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但普遍缺乏政治理论素养。由于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其他专业,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大多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在个人行为上多以自我为中心,且差异性较大,由于专业学习等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欠缺,他们热衷于自我发展,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并不感兴趣。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点,有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学习和生活,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更具有独立意识。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是源于从小就喜爱艺术并开始专业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花费较多的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文化课基础薄弱,这就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修养较低的状况。
二、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现状
艺术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业性不突出。艺术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对学生进行艺术培养、文化知识教育的同事,要关注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艺术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对艺术生授课中,却没有为他们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2]教师在位艺术生授课时,仍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一个教案,一个教法,无法满足艺术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
忽略对艺术生个性特点的分析。艺术类学生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自我意识强,更强调个人的自由,不愿受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他们情感细腻、敏感、丰富而冲动,稳定性差,自控能力弱,容易感情用事,易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有一些学生政治追求不高,不十分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
三、艺术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软件、投影仪和音响为主体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图文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由于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听课疲劳。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有用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领域,使一些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法。[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一般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得知识,并得到深刻印象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根据艺术生活泼、爱动、感性、纯真的特点,开展与艺术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完全和艺术隔离,教师应该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把我好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此作为提高艺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有效切入点。[5]
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施是培养艺术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根据艺术生个性心理特征独特的特点,采用多种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其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把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上新的台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艺术类人才。
- 上一篇: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总结
- 下一篇:医院消防安全培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学习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