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4-03-28 11:4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教育的目的

篇1

农村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

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不能以损害农村未来发展利益为代价,单纯满足城市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抛弃会使进入城市中的孩子成为脱轨者的教育模式,保障向上流动的公平机会,让“寒门能出贵子”。教育应该适应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需要,积极开发承袭传统的乡土教材,既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帮助无法通过升学之路而向上流动学生,找到实现自我幸福的途径,拥有过硬的技能和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传统的“离农”教育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为农”教育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

承认城乡教育差异的现实,采用“和而不同”的教育形式,在教育制度设计上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同时协调以乡土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性知识到农村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材中去。⑥刘铁芳也认为应该关注农村学子的生存状态,使他们中的部分人享有接受更高级教育的机会,又使不能升学的孩子拥有一段美好的教育记忆,⑦成长的快乐属于每个人。实际上,适合才是做好的,农村教育内容只有关照农村实际生活、切合农民及其子女的需求,才能真正为农民谋幸福,成为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必需品。

农村教育目的的应然取向

基于对理解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立场和所处阶层利益,对农村教育目的的理解有差异。庄孔韶认为农村教育应该跳出“离农”或者“为农”的选择漩涡,代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重新反思我国农村教育目的的发展方向。重点讨论农村教育的功能和目的。⑧不可否认,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单一路径选择会造成农村教育的封闭性和约束性,压抑寒门莘莘学子接触社会而自由发展的机会。当前农村教育目的应统一在关照生命的实践中,因为只有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人选择,让农村学生自主自由地选择未来发展的路向,才能真正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第一,以连续发展观点谨慎选择农村教育目的。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显著、民族众多、族群文化多元复杂,城乡地区发展差异显著,而且城乡差距有多样性,并有拉大的趋势。因而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地区文化特点,探寻“离农”和“为农”目的选择的适合点。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工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农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增长见识、学到技术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就被留在农村由亲人照顾,长时间、远距离的不接触,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表明: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 3亿,其中从农村进入城镇的占74%,中国随父母进城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就已经达到了640多万,而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有多达2200多万。而且当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可见“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没办法阻止它的产生,只能探索别的出路来弥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在网上输入“留守儿童问题”会出现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报道。内容主要归纳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教育问题等 。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则是这些所有问题的核心。当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从儿童自体的方面、家庭的健康方面乃至农村、社会的发展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发育的关键时期,没有获得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结果就导致了他们表现出个性冷淡、不合群、情绪不稳定、控制能力差、自卑、自私孤僻的性格。这样不健全的心理状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影响的。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期心理发生了变化,对于学业不如以往用心对待,学业完成情况也就不太好;在没有父母监督学业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父母不在身边,暂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低或其他亲朋好友对孩子的学习关注过少,“留守儿童”在学业上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帮助。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业下降。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状况。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会出现问题,尤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这个问题表现更为突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暂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溺爱或没有起到很好的监护作用。留守儿童,特别是青春期的男孩子在叛逆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以下行为上的问题:任性叛逆、违反学校纪律,例如上学期间旷课、跑去网吧上网,看不良录像,结识社会不良少年、拉帮结派、赌博等。在留守儿童出现这些不良行为却没有得到父母、老师的及时教育、正确引导,以后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健康细胞。

三、农村教育问题现状的分析

(一) “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孩子自身的一些特性会影响到其学习表现,比如性别、性格、个人能力等。在中小学阶段,男孩在学习方面上与女孩相比,相对缺少自律,因此在缺少父母照顾和监管的情况下,他们不会自主去学习,学业容易受到影响。在个人能力方面,以往的研究均显示,个人能力会影响到学习表现。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更强,因而学习成绩更好,在学习上也会获得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对以后自己的受教育水平的期待也会更高。

(二)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小孩的心理和学业。父母外出务工有助于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决定孩子是否继续他们的学业。由于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外来孩子入学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父母被迫将孩子留在农村。虽然目前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在我国,但孩子的书本费用、生活费用等对于一些家庭也是很大的压力。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到小孩的学习表现。如果父母文化水平越高,一方面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会更高,给孩子起到健康正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父母能够给孩子的学习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从而有利于小孩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学校、社会因素。学校的教育质量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表现,一个学校良好的基础设施、学校设备、师资力量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里的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学生之间的融洽氛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社会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都可以减轻“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问题带来的不好影响。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首先,政府应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减少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从学校设施、师资力量着手;通过媒体力量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引起家长的重视;其次是学校要提供安全的住宿条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而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尽可能选择近距离城市打工,经常回家或父母一方在家教育孩子,尽量做到至少有一方家长在孩子身边照顾、关心、教育他们;在孩子身边的监护人必须起到监护作用,对孩子认真负责。

参考文献:

[1] 周林、青永红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田.中国公共卫生,2008.24 (8) :917 - 919.

篇3

关键词: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农村职校汽车维修专业 应用于实践

一、背景

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担负着培养从事现代汽车维修任务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方法必须依托于职业活动,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教学项目,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施目标、反馈信息到评价成果,都有学生参与。这样可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毕业生可以“零距离”上岗。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被称为行动导向教学。

但农村职校的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由于父母大都外出打工,基本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存在的客观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职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甚至连基本的学习都不会,所以简单的说,农村职校的学生文化基础非常的低,要让他们进行角色的转换,让他们从简单的学习数理化知识转化为以学习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如果还是以原来的讲述法、传授法等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时间消磨干净。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农村职校的专业教师,首先自身要从教育教学方法上去改变。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和研究型教学法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我们一直说“教学”,笔者觉得应该倒过来说“学教”才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的确如此,正如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生学得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内化完成的,技能学习更是这样。很多教师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犯“教理论”、“教技能”的毛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帮助者角色,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和研究型教学法等。

汽车维修专业涉及的课程不能以单一的学科教学来完成,需要各个相关课程的整合,如汽车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包括《汽车构造与原理》、《电气工作原理与维修》、《机械基础》、《技术测量》等课程。另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只能以一两种主流车系为主,如大众车系和丰田车系。而当以某一种主流车系为主时,又有不同车型的差别,因此只能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车型,因为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是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有效地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迁移。同时,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因此,农村职校汽车维修专业适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流程,共同制定计划,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并开展个人和小组评价,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非最终结果,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项目原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由于教育一般不会把生产某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作为学习任务,因此,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指的是针对某项教学内容而设计、能够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工作任务。

1.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通常按照以下步骤开展教学工作。

(1)确定项目任务。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是师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实现。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引进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设计一个或多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项目任务。在设计项目任务时,可以请学生参与,学生的意见可以提高项目任务的可行性。

(2)制定计划。根据项目任务和目标,学生搜集资料,确定工作步骤和流程,并与教师讨论,由项目小组写出计划报告。

(3)实施计划。学生首先明确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然后按照已经确定的工作步骤和流程工作。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并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展示成果。完成项目任务后,对形成的工作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工作成果可以为语言文字、图画,也可以为实物形式的模型、工件等。

(5)评估总结。学生先对自己在小组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表现和工作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再由教师对工作成绩进行检查和评估。师生共同讨论和评价,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方案,有些内容可以延伸为下一个项目任务的初始调查。项目教学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因此,评价工作成果的标准不能简单地评价为“对”或“错”,而是评价为“好”与“更好”。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内容的实践。性项目是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来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项目工作具有完整的过程。

(2)活动的合作性。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了集思广益、相互协作的空间,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学生参与了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体验到创新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3)评价的灵活性。自我评价、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侧重于分析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广泛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的形成。评价注重完整的工作过程,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参与程度、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安全规范程度、完成项目情况等。

3.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所区别,但并不是对立的,可以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情境。项目教学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它只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项目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项目教学法案例

模块项目:万用表的使用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数字式、指针式万用表如何使用和读数。

2.能掌握数字式和指针式万用表测量电压、电阻、电流。

3.会使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或三极管。

工作任务:

1.选择档位。

2.测量交流电压,并学会如何读取指针式万用表的读数。

3.测量直流电压,并学会如何读取指针式万用表的读数。

4.测量电阻,并学会如何读取指针式万用表的读数。

5.检测二极管及三极管

实践知识:

1.会根据不同的测量情况选择不同的档位。

2.会读取指针式万用表在测量不同物理量时的读数。

3.能判断二极管的好坏,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判断三极管的管脚。

理论知识:

1.电有三个量:电压、电阻、电流。

2.在数字式交流电没有方向,直流电有方向之分。

3.选择不同档位测量相同的数据结果是差不多的,偏差只是人在读数时产生的偏差。

拓展知识:

1.电路出现短路时该如何使用万用表去判断?

2.万用表上还有几个档位,这些档位可以测量哪些东西?

设备:数字式万用表、指针式万用表、铅蓄电池、二极管等。

教学地点:汽车电器(1)实训室。

项目小组:每组5-6人

操作规范:

1.安全用电。

2.认真细致。

3.安全生产。

学习计划: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完成项目的各个流程。

评价标准:

1.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互相协作的关系。

2.档位选择正确,读数正确而且迅速。

3.工作总结报告的内容和条理;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

学习内容以工作页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工作页一:万用表档位的选择;工作页二:电压的测量;工作页三:电阻的测量;工作页四: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判断。

通过在项目教学中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学生对于汽车电器中万用表的使用能够较快地掌握。因为这种形式能让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聚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要记忆的内容更加清晰。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简化了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过程,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探索精神。

项目教学重视学生的接受情况,给学生充分的提问和思考时间,学生参与工作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相对于传统教学,项目教学的学习氛围活跃、和谐,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汽车知识,不但不会感到无聊乏味,而且越学越想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热情。另外,项目是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来实施的,这样的教学更具实用性。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农村职校汽修专业教学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吴全全“项目教学法”――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收获之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

篇4

关键词:体育、艺术2+1;“自助餐”式;实践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由于受周围环境等问题的制约,学生活动场地得不到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同时要让两千多学生都拥有场地和器材进行运动,是一个困扰体育教学的瓶颈问题。那么,如何在场地紧张的条件下合理、有序地安排体育教学和2+1课外活动,如何把体育教学内容和2+1课外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是体育教师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1~8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Internet和手工查阅自1990~2009年5月期间我国的体育类学术期刊和体育教育专著,对涉及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内容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分析。

2.2.2实验对照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时数(30课时)相同。实验时间:2010年9月~2012年6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体育课教学整堂课按教师安排的内容、意图上课,不给学生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实验组采用“套餐”和“自助餐”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 研究过程

3.1采用的教学方法

我校课外活动时间以“自助餐”的形式开展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自助餐式”教学法,就是指以一个年级或整个学校的学生为对象,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按照授课体育教师的专业划分成几个固定的项目,按照固定的时间、地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场地、项目、教师进行上课学习。这样可以解决农村初中体育器材、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易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教学方法的实施

3.2.1确定“菜谱”。要确定有几个体育自助餐的“菜谱”。体育组有五位老师,分别设立武术、排球、乒乓球、篮球、跳绳五道“菜”,五个教学点。每个学期开设的自助餐的内容、考试标准、教学进度等要在上一个学期就及时向学生公布,以便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下一学期进行合理的学习计划安排。

3.2.2编排“自餐式”教学计划。五位老师的课统一规划,以年级或学校的八个班为一单元划分成若干单元,实行“多师活班”的教学方法。所谓“多师活班”教学模式,就是指两个或多个老师任教在同一选项班级内,根据师生课堂状态、模块学习内容等情况灵活、即时地分班、组班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多样化师生互动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分班弥补模块分层教学的不足;通过全新的评价手段推动选项教学进程,以激发师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优化初中2+1活动选项教学。

每个单元五位老师同时上课,固定时间、地点、授课老师,排好课程表。

3.2.3合理“选餐”。学生上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场地、项目、教师进行学习,但不得在本单元的课中自由换项。一个学期必须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以期中考试为基准,前半学期练习项目1,后半学期练习项目2。

学生自助餐选择表

3.2.4及时记录活动情况。这种授课形式学生的活动范围大,给考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防止个别学生的旷课行为出现,可以让学生持卡上课,老师签字,下课后学生将卡交给本班体育教师进行登记。

课外“2+1”活动学生纪录卡

3.2.5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是课外活动分数评价占整个体育分数的80%,体能测试占20%。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特长的项目进行测试。

学生体育成绩评价表

二是进步加分按进步分值的百分之30%记分。比如一名学生的最高测试成绩80分,初始成绩70分,进步分就是:(80-70)*30%=3(分),学生的项目测试成绩最后得分为:80+3=83(分),比没有进步的仍然考80分的同学分数要高。通过进步分的设置体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特殊加分项目。比如,有些学生本身很努力,但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拿不到理想的分数,就由负责该项目的教师视学生表现情况定特殊加分。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测试结果

通过半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学校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从中不难看出,实验组无论优秀率还是良好率都比对照组要好,而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则明显要低。因此,在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中应用“自助餐”式教学法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自助餐”形式授课,考试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进行考试项目选择。由于学生考试的内容是自选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虽然考试的标准较高,但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是很高的,这样,优秀率和及格率也会相应的提高。成绩较为理想,学生老师都会感到比较满意。

4.2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课满意度调查

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00份,收回295份,问卷回收率98.3%。数理统计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开展“自助餐”式的体育活动课,学生的各项满意度都大大增加,实验班学生较对照班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

4.3“自助餐”式教学的优势

4.3.1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自助餐”形式授课,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项目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有了自己自由选择的机会,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其中,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3.2学生的个体技能得以发挥。“自助餐”形式授课,有利于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学生在选择上课项目上有了自,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有的是自己擅长的内容,也有的是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这样在一个学期中,他们会接触更多的运动项目,掌握到更全面的体育知识、技术。

4.3.3增加了体育活动的容量。以“自助餐”形式授课,各个“餐点”的内容、学习的深度都会明显增加。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教师教同一项目,对自己专业更加熟悉。这种“自助餐”形式给学生带来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的容量就会比大纲上规定的内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同一项目,学习的深度也会增加。

4.3.4更有利教师发挥教学特长。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设“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上课时也会游刃有余。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或专项,教师以自己的专业为“餐”点,教起课来更容易的掌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上课,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法。这样,上起课来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5 提出建议

5.1加强考勤

这种授课形式学生的活动范围大,给考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防止个别学生的旷课行为出现,可以让学生持卡上课,老师签字,下课后学生将卡交给本班班主任进行登记。有条件的学校,授课体育教师可以网上给学生注册,每个班的班主任通过网上查询,就会很容易查出本班的出勤情况。

5.2加强器材管理

这种组织形式必然会出现每个“餐”点的学生人数不均衡,增减幅度较大,导致教学器材的应用增减。老师在安排场地、器材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5-8.

篇5

思考――乡村教育的根在哪里

89年前,陶行知先生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改造》一文中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住,另找生路!”

乡村教育的生路又在哪里呢?我自从七年前担任乡村小学的校长以来,就一直在追问和反思,却没有找到答案。2015年,我有幸跟随着教育公益组织的伙伴们走出了乡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教育世界;回来之后,我们边思考边实践,而2016年初,我们又一次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有幸参加了由甘肃省乡村教育发展NSDP项目培训,终于破解了困扰我多年的难题。

说来惭愧,城里人讲给孩子“项目式学习”,然而我作为一个有23年教龄的教师,在参与这个项目之前还并不真正理解什么叫“项目”。NSDP项目其实并不新鲜,源于2000年左右启动的“中英甘肃基础教育目”中的“学校发展计划”(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 SDP)。多年以来,我们学校日常工作使用的报表就是基于SDP的,遗憾的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培训支持,那时我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奥妙。直到最近,SDP项目的老成员们复兴了这个项目――他们在SDP前面加上了一个“New”(新),也就是现在的NSDP。

NSDP的基本理念是把水浇到根上。乡村教育的资源极其有限,无法实现大水漫灌式的发展,浇水到根的方式无疑是最适宜的。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浇水到叶,浇水到花,浇水到果,为了表面的繁花似锦而忽略了对教育本质的追求。

乡村教育的根究竟在哪里呢?鲁迅先生也在《少年闰土》中写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在少年时代鲁迅的心里,也渴望走出城市的高墙,向往着乡村的大自然和新鲜事。

在NSDP项目的指导下,我请社区的贤达、家长、学生代表和教师一起座谈,用SWOT分析的方法,明确乡村教育发展内在的优势和劣势,研判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终发现,乡村也有城市无法替代的资源优势:乡村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但有广阔田野;乡村虽然没有动物园,没有老虎、鳄鱼,但有大自然,有蚂蚁青蛙,还有牛羊鸡鸭;乡村虽然没有航模展厅,但有日光温室;乡村虽然没有科学家,没有画家,甚至没有医生,但有雕龙画凤的木匠爷爷,有会做千层底布鞋的奶奶,有会砌墙粉刷的爸爸,有会种田能养鸡的妈妈……

乡村教育的根应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中汲取营养,结合现代科技的变革,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时代呼唤乡村教育者的自信和活力,乡村教师应该挺起乡村文化的脊梁,探索挖掘乡村的潜能,让乡村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绽放应有的魅力。

回顾――我们的项目实践

追寻乡村教育根的踪迹,该如何入手呢?我们依然需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原则,民主参与讨论对策,运用问题树分析和优先排序的方法,大家的意见逐渐集中,明确了学校特色发展的途径:种植实践和快乐阅读 ,遵循SMART原则,制定了学校发展的目标。

我校马路两侧有块空地,师生一起平整后便成了一个小菜园。我们按照蔬菜食用的部分分类,种植了八块蔬菜:根菜类、花菜类、茄果类、茎菜类、块茎类、鳞茎类、叶菜类、种子类蔬菜。孩子们在种植实践中不仅学到了与植物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了内心的健康成长。项目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1. 激发兴趣

组织隆重的种植实践启动仪式,让孩子感悟到种植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大自然馈赠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源,人与大自然应该和睦相处。启动仪式上,孩子们认识了形态各异的蔬菜种子,还用种子摆出各种图案,老师们都感叹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幻莫测。

2. 劳动实践

孩子全程参与翻地、地膜覆盖、施肥、浇水和除草等劳动,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脏和累,也体会到父母的劳动的艰辛,纷纷表示要为农忙归来的父母献上爱心。在劳动过程中,我们引导孩子明白,劳动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我们的父母是农民,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奉献社会,理应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 展示分享

举办“收获节”。辛勤地付出总会有收获,菜园里的菜花开了,萝卜冒出了地面,茄子、辣椒沉甸甸地挂满了枝头。我们开个别开生面的收获节吧!孩子们争着抢着摘菜花,品尝着自己亲手种的萝卜,孩子们说:“这是最好吃的萝卜。”是啊,自己播种,期待发芽,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劳动成果怎么能不好吃呢?

4. 总结评价

小菜园丰收了,我们的种植实践收获了什么呢?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蔬菜和观察记录,还写了许多关于蔬菜的童话和诗,小菜园成了童话的摇篮。在小菜园里,不仅种出了菜花和萝卜,还种出了孩子们的诗和远方……

感悟――重拾劳动教育

看今天的教育,新概念越来越多、新项目越来越多、新科目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而老概念、老项目、老科目的初心却慢慢被我们遗忘了。“劳动”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几乎写进了这个广袤国度的每一所乡村学校的课程表,然而我们是否珍惜了这一历史的馈赠呢?“项目”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劳动”则是儿童生活的日常。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乡村恢复自信,让乡村的孩子认同并热爱生我的父母和养我的土地,快乐自由地成长。

1. 挖掘乡村优势,成就教师

城、乡教育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城市教育并不代表先进,而乡村教育也并不意味着落后。乡村教师要树立发展乡村教育的信心,时代需要我们顿悟,需要我们从惯性思维的迷途中觉醒。乡村教师只有抓住国家倡导生态文明的机遇,挖掘乡村教育资源,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引领乡村文化,才能使自己快速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 构建大自然课堂,快乐学生

大自然是乡村教育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田野中的花、草、树、木都是我们的朋友,鸟、兽、虫、鱼都是自然界的精灵。一朵花、一只鸟都能吸引孩子驻足,进行心灵的对话。孩子们把无意中发现的蚯蚓宝宝放回松软的泥土,趴在地上期待种子发芽,把馒头的碎屑放在蚂蚁的洞口……怎能说这不是最好的爱的教育?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乡村恢复自信,让乡村的孩子认同并热爱生我的父母和养我的土地,快乐自由地成长。

篇6

摘要:本文以吉林省乡村学校为研讨对象,经过对吉林省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剖析与研讨,找出限制乡村学校体育开展的要素,提出改良乡村体育教育工作的倡议,旨在为我国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变革和开展提供参考。

一、吉林省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经过对吉林省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讨,发如今我省乡村学校中存在许多问题限制着体育教育的开展,且长期以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

1.师资问题

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或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高才生,毕业后首先选择留在大城市开展,经大、中、小城市的层层挑选,最后抵达乡镇学校的已屈指可数,兼职代课现象普遍存在,学历低下,专业性不强是目前乡村体育师资的主要问题。

2.学校不注重体育的开展

固然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却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考试办法、录取制度等没有本质变化,学生要靠高分才有出路,学校要靠升学率才干生存和开展,应试教育的实质并没有任何改动。学校固然开设了体育课,但被主课占用的状况很多;群体活动时间没有保证;体育教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均匀程度;“放羊式”教学是目前乡村中小学体育课的一种普遍现象;

3.教学经费缺乏

由于体育经费的严重缺乏,大局部中小学体育器材陈旧、设备不全,体育教学场地非常粗陋,个别学校以至没有一条完好的50米跑道,因而,难于满足展开体育活动的需求。

二、改良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倡议

要积极有效地改良乡村学校的体育工作,不只要依托政府政策上的培植,同时学校也要量体裁衣地针对本身的实践状况不时地停止变革和创新,开展具有民族特性、区域特性、各校特性与特征的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也要积极贯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教育方针,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从基本上改动乡村体育教育所面临的窘境。

1.有方案的处理乡村中小学师资问题

倡议政府有方案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员,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实行定向培育,处理分配渠道不合理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也可制定政策,号召和鼓舞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偏僻乡村锻炼,国度给予一定的再就业优越政策。各地应依据本地实践状况,制定实在可行的培训方案,增强乡村在职体育教员的继续教育,进步他们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尊重体育教员的劳动,在位置、待遇上要把体育教员与其他学科教员同等看待,如职称评定、课时计算、工资待遇、升级评劣等,都应与其他学科教员享用同等候遇。

2.处理乡村学校体育经费问题

政府在加大致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的同时要鼓舞学校自筹资金,号召社会捐献、勤工俭学、学生集资等多渠道处理体育经费缺乏的问题。经费的投入首先要满足于学校展开各项群体活动及组织竞赛的需求;其次,要给学校和教员发明一定的空间,使其和外界停止学习和交流,并带回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办法;第三,要增强乡村学校场馆、设备的建立及体育器材的选购,使其能满足于学校根本教学和活动的需求。

3.落实《国度学生体质安康规范》测试工作

新《规范》可以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安康水平,《规范》施行可以使学校及学生及时控制和理解本身的安康情况,同时测试结果也是权衡学校体育工作展开状况的重要指标。局部学校由于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及经费艰难等缘由不能有效地完成测试工作,存在假造上报数据或夸张测试成果的造假行为。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制定中小学校学生的达标规范,一方面要定期停止抽查,根绝学校的作弊行为,发挥《规范》的真正作用。

4.完善乡村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

科学标准的管理是乡村学校体育事业开展的保证。在管理运转上,树立责权明白的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在常规管理上,树立对体育教员、体育教学、课余锻炼、群体活动和体育考评等全面的管理体系。要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担任到人。经过实地调查,肯定久远规划,并制定出长、中、近期目的,然后采取措施,分期分批地完成这些目的。主管部门对基层工作要有明白详细的指标请求,主动协助他们处理一些实践问题,详细措施担任到人;要增强指导,定期检查。上级部门一定要增强对方案施行的详细指导与催促检查,及时总结和推行先进经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各地域经济开展程度良莠不齐,各校的场地设备、师资装备、教学程度差距较大,所以对各类学校的评价规范、请求要采用区别看待准绳,不能“一刀切”,要依据各校的详细实践状况制定实在可行的评价规范,同时评价要引进竞争机制。对那些在乡村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突出奉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要给予惩处奖励,对那些、不进取的指导,要撤换或调离,表现出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机制。

6.分离本身特性,展开各具特征的体育活动

乡村各类学校的体育面临着不同的条件、程度和特性,教学内容的布置既要根据教学目的,更要思索理想的可能,在总体上贯彻国度大纲和教材的前提下,各校应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经济根底,现有设备,自然条件,专兼职体育教员的专业学问程度和体育素养,学生认知心理、体育根底,选择一些便于个人操作、运用场地器材少的内容,使每个学生到达可能到达的最高锻炼程度。如:学校能够量体裁衣,乡村学校田野开阔,空气清爽,能够率领学生停止越野锻炼。山区的学校能够组织学生停止登山活动,既有很强的文娱性,又有重要的健身价值。

篇7

多年来,开放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开放教育为使教育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过多方努力采取了多种积极有效地措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格局。

1.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早已深入全国各级城市、乡村。国开放教育自从开办以来,仅开放专科、开放本科(专科起点)和成人大专等学历教育的毕业生就超过了700万人;其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证书教育,包括大规模社会化和再就业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师范教育,至今累计结业生超过1900万人次;而这些学生中虽然城市的学生占了较高的比例,但近几年来乡村学生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可以说,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在农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开放教育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技术培训以及参与教育部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使得开放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成果显著。除了农村对农民和农业进行技术培训外,自2004年开始开放教育又开展了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将开放教育延伸到农村第一线;该计划指出要努力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大力在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对“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等,该计划开放教育有1100多个教学点参与了试点,招生人超过了30万,可以说对“三农”的技术培训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农村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3.开放教育的“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必将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再就业,以及农业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型发挥重要的作用。自2014年秋季开放教育启动了“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简称“助力计划”),将招生范围扩展到了城市乡村的在职工人和再就业工人;其内容主要包括针对新型产业工人培养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产业工人,针对他们开展的对口专业学历教育,针对他们的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提升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为行业、企业职工培训和职工终身学习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等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其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的劳动力技术水平,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同时为行业、企业技术人才的终身学习和提升提供学习平台,此计划对开放教育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4.开放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大大方便了开放教育学生特别是乡村学生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开放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是学生可以从多个学校多个培训机构中的多个专业进行共享和互认学分,从而实现学生从多个学习源中累积学分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一种制度,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时段限制和专业限制,并在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同步运行,从而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第二,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只要参加技能培训或者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也能获得相应的学分,然后按获得的全部学分累积出总学分;同时,学生自主选择并任意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时间可以时断时续,但其学籍和已获得的总学分都不受影响,因而“学分银行”尤其适合产业工人和农业人口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使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直至学分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获得相应学历或者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说,“学分银行”制度有利于满足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方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其允许乡村学生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自主选择,推动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二、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开放教育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不平衡使得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扩大,这在开放教育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办学机构分布、办学条件、资源建设、教学评价、质量监控、师资配置等方面,这些差距的直接结果就是城乡教育发展的更不平衡,这不但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更影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概述如下:

1.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目标和评价目标均不清晰当前,学术界关于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目标、性质等方面存在争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决策者并不清楚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明确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需要处于何种状态,也没有明确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确切内涵,这些重要问题的不明确状态,就会导致不同群体对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理解上的偏差,并最终出现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目标和评价目标均不清晰的混乱局面。事实上,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城市开放教育与乡村开放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融为一体,每个教育关系主体都可以发挥和充分利用对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且各个教育关系主体之间要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一个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系统,也就是说,理想化的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指开放教育城乡教育组合在一起时,具有二者分开时所不具备的系统性能。但在目前条件下,由于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目标和评价目标均不清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的决策意图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被各级办学机构机构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并选择了不同的执行方式,因而出现了不同的运行结果,使得运行结果与决策者的最初设计大相径庭。

2.开放教育对城镇化带来的重组和矛盾重视不足,导致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曲折我国城镇化进程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郊区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了人口和产业向不断向郊区扩散,同时,农村人员进城打工后居住地域普遍郊区化等,于是城镇化导致的全国范围内的产业、人口等方面的重组将不可避免,“人口城镇化”[2]和“空间城镇化”难以同步发展的矛盾将逐步显现出来,开放教育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重视不足,必将导致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变得更加曲折更加漫长。

3.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在日常管理、职责分工、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制度上存在固有的瓶颈开放教育在教育日常管理制度方面,以县级教学点为主要的基层办学机构,这种管理制度在县级层面无法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因为各县级教学点的学生基本都是在县上就读开放教育,而不是在县以下的乡村读开放教育,这导致各级开放教育办学机构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权责不清,乡村开放教育难以获得有效的管理和资助;在师资配备上,教师资源配备长期以来倾向城市,农村教师资源十分薄弱,专业人员少、待遇低、年龄老化、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加之乡村的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使得专业技术人员愿意到乡村工作,这使得开放教育的管理级别即使延伸至农村也无法实现师资的合理配备;在经费保障上,开放教育教育明确了总部、省级、市级和县级各自的经费保障责任,但是这种经费保障责任使得发达地区的乡村与落后地区的乡村差距越来越大。

4.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统筹管理不足,对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规划不充分国家开放大学总部没有将农村及乡村教育纳入统筹管理的范围,更没有将城乡一体化纳入开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之中,这使得农村及乡村开放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始终停滞不前,正是由于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对城乡一体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城乡二元结构下固有的经济差距导致的教育二元差距,使得开放教育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持续扩大。

5.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设计者与乡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作为开放教育政策的设计主体,与作为开放教育乡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两者的价值取向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乡村开放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开放教育在城乡发展立场上的差异,以及开放教育对乡村教育应偏重于农业还是偏重于工业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偏重于农业”重点强调乡村开放教育应该将乡村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作为乡村开放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偏重于工业”重点强调乡村开放教育应该将农村城镇化发展作为乡村开放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从而将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提升乡村开放教育学生的工作技能,客观地讲,“偏重于农业”的乡村开放教育阻碍了乡村人群向城市流动;“偏重于工业”的乡村开放教育过多考虑了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服务,却忽视了乡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违背了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道路,此外,国家开放大学总部更多地考虑了农村开放教育的社会职能,强调开放教育首先应当担负起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工作;而乡村学生则更多地将个人生存与发展作为乡村开放教育的首要目标,并重点强调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对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6.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动力不足首先,开放教育的各级教学点包括省级、市级、县级教学点都会因为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而损害其自身的利益,因而他们落实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性不会高。第二,由于现有的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以城市开放教育模式作为参照标准,所以乡村开放教育在实现过程中将成为城市开放教育的简单复制,这将使乡村开放教育丧失自主性和独特性、使乡村开放教育基本依赖于城市开放教育资源并模仿城市开放教育发展的模式,但这绝不是乡村开放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开放教育的分级管理体制使得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难以激发各级执行者内生性需求的功能。当开放教育各级执行者的内生性需求不足时,需要制度的引导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制度的设计者尽管可以提出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原则,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目标交给各级开放教育执行者负责,但各级开放教育执行者由于资金不足、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足够的地方政府帮助而在设计相关的规定以及方案时,定位不准确,仅从决策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符合自身需求的制度,并没有充分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由于过多地考虑了执行群体自身的利益,缺少激发执行群体变革的动力,因而将导致制度执行过程中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微观表现与决策者期望获得的结果有较大差距。

7.规划和设计主导的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容易使其实现形式表面化从理论上说,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可以利用自己的规划,设计并组织利用教学资源,减少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以保证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顺利地执行。但是,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主导的规划和设计却会遇到难以克服的运行质量和效率问题,首先,是因为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的宏观规划和设计可能和微观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使制度的潜在效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在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主导下的规划设计、既定的运行环境与各种实际的运行条件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新的规划设计必与不同的利益集团在面对重新分配财富、收入和管理模式时,就会产生责任不明、运行效果不好等问题,这种利益的博弈会使运行效率大打折扣,尽管表面上仍然会执行新规划和新设计的推进,但是却会通过消极的方式应对,从而使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表面上的一体化,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8.开放教育的分级办学系统造成城乡教学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开放教育过去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体传播教育信息,近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快速普及,开放教育也迅速将传播媒介由广播电视转变为以计算机、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媒体,但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特别是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率相当低,甚至可以说,农村与城市的计算机网络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导致农村开放教育首先在开放教育赖以存在的基本媒体方面即信息技术媒体方面,就与城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另外,因为乡镇经济发展不均衡,各级开放教育对基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优惠政策力度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开放教育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乡镇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办学场所、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

9.开放教育城区和农村教育经费差距持续扩大开放教育的分级办学系统只延伸至县级教学点,开放教育农村的学生只能在县级教学点上学,因而开放教育县级教学点有学费收入、每年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但开放教育在农村没有对应级别的教学点,因而也不可能有学费收入、更不可能有经费投入,将就造成了开放教育城区和农村教育经费及其投入上的差距持续扩大。

篇8

1.目的。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促进民俗与人文结合,丰富学生的精神成长,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

2.意义。(1)乡村儿童游戏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对盐城乡村游戏的梳理与挖掘,并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与实验中得出它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让学生喜欢乡村游戏,让乡村游戏成为体育课堂的主要学习组成,辅助或者帮助对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让多数学生喜欢体育,并对体育产生兴趣,做到人人会游戏,人人爱游戏,形成一种良好的游戏氛围。(2)充分体现盐城乡村儿童游戏的育人作用。如今的体育教学提倡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不但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还要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真正实现体育“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而乡村游戏正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基本之上的教学,让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打下基础。所以,乡村儿童游戏正是有非常厚重的育人作用,不但形成健康的体魄,还要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这正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学生的发展,为学校文化发展注入了生机。(3)把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寻找一个实现体育教学的突破口。让儿童游戏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同时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游戏的进入找到合理的方法。实现游戏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游戏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形成一定固定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形式,既体现游戏性,又体现体育课的特有本质。

二、乡村游戏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研究背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上都有所突破。要根据地方的实际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开发当地教学资源。盐城是一个滨海之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农村民间游戏是在盐城帮古老的城市已经存在,但是这些民间游戏却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悄悄消失,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此游戏在当时给儿童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他们一生。把传统的民间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得以传承是体育人的使命。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乡村游戏与体育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少之又少。国内乡村研究多数涉及的内容:第一,游戏的产生原因及年代是什么,即游戏产生的背景;第二,游戏的内容有哪些;第三,游戏消失的原因;第四如何传承游戏。

3.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1)实践意义。它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表现,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而且乡村游戏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能养成与同伴一起活动的习惯,也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理论价值。把游戏引入课堂,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出操作的困难与不足,找出实施这一教学任务的可行之路,对于进一步研究乡村游戏具有很好的理论支撑意义,也有助于为研究这一历史遗产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1)盐城乡村儿童游戏的种类与内容。(2)盐城乡村儿童游戏产生的背景。(3)盐城的发展对乡村儿童游戏的影响。(4)儿童游戏引入课堂的实践研究。(5)儿童游戏引入课堂的评价研究。

2.研究重点。把乡村儿童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实现乡村游戏的规范化,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把乡村游戏引入课堂,并进行实验研究是本研究的重点,并找出对策,使乡村游戏逐步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研究的目标与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挖掘盐城民间乡村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课程资源来开发,找出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研究出把乡村游戏引入课堂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使乡村游戏为体育教学服务,并且在游戏的实施过程中,让这些古老的游戏得以继续发扬下去。

篇9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艺术蕴含着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秩序之美、礼仪之美、和谐之美,艺术的美无处不在。即使如此,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陶行知;对联;教育思想

对联,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又称楹联或对子,具有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音韵和谐的特点,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陶行知创作的对联,反映了他教育思想演变的脉络,是他教育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

1926年底,陶行知先生在筹办晓庄师范的繁忙工作中曾为乡村教师题写过一副对联: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这副对联既阐明了乡村教师对人民负有的光荣责任,又歌颂了乡村教师在恶劣的环境里,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和不求索取的崇高品质。晓庄师范成立以后,他把这副对联写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又书赠给学生。清新独特的对联内容,再加上他早年临摹包世臣的书法,形成自己沉雄朴茂、纵横挥洒的书法风格,使他的对联作品成为难得的珍品。

1927年3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创办,陶行知先生以“教学做合一”指导学校实践,先生赞之为“现代教育方法中最好的一种”,并亲书“教学做合一”校训匾额,供师生观摩践行。学校在劳山脚下的广场举行开学典礼,简易的主席台成为人们瞩目的地方,主席台两侧挂着陶行知先生撰写的对联:

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这副对联,自然流畅,很有新意。陶行知先生从过去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摘取了“马牛羊,鸡犬豕”和“稻粱菽,麦黍稷”的成句嵌入对联,充满了乡村生活的浓郁气息,表达了他改革旧教育的宗旨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传统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陶行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因此他针对性地强调教育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把生活当成教育的灵魂和生命。他把后来建成的圆形大礼堂命名为“犁宫”,又把这副对联亲笔题写在大门前的柱子上。

“犁宫”门前还有陶行知写的另一副对联:

以教人者教己,

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先生重言教,更重身教,他主张言行一致,提倡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凡要学生学的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凡要学生做到的事情,都应该身体力行,带头做出样子。“在劳力上劳心”,是对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彻底批判,也是把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的唯心论颠倒过来;同时,也是对杜威的主观经验论的“从做中学”的扬弃和改造。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劳力上劳心是真的一元论”,只有“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这样,陶行知就赋予“做”以新的含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从普及人民大众教育的立场出发,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的唯一教育”。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改造,也是社会的改造,学校教育同社会的改造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因而社会的改造和学校的教育理所当然不能脱节。他主张“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他把“社会即学校”形象地描绘为: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创作了这样一副对联,既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作了解释,同时又表达出自己旷达开朗的胸襟和披荆斩棘、开拓前进的精神:

以宇宙为教室,

奉自然为宗师。

陶行知先生主张未来的乡村教师在生活上应当与农民同甘共苦,和农民建立休戚相关的感情。当时有人不能理解,以为他办的是一种“苦行僧”式的教育,陶行知每逢听到这种议论,总是耐心地解释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乡村教育的目的是为广大农民谋幸福,只有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共同生活才能同他们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现在我们的生活的确十分艰苦,但我们并不希望过这种生活,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未来乡村教育的未来。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了解了困难,学会了解决困难的办法,就能探索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新路子。后来,他把自己的观点写成一副对联,使人能够更好地体会他的这个思想:

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

1945年,陶行知先生为广东百侯中学撰写的校歌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副对联实际上是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目标和治学、做人标准的高度概括,他曾亲手把它抄写在大型标语牌上,树立于晓庄师范校园的醒目处,鼓励师生求真知、做真人。1946年夏,陶行知先生逝世后,他的灵柩从上海移到晓庄劳山安葬,将由郭沫若同志书写的这副对联镌刻在墓门的牌坊上,铭记着长眠于晓庄大地上的陶行知先生及其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