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28 11:4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教育现状

篇1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的。回顾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情况,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相比于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总体国民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重视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最近又提出了要在2050年之前把我国建设为教育大国计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已广泛被大家所接受。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这几年国家及政府对义务教育极为重视,无论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还是在师资队伍扩大方面投入了很多,但目前农村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1 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陈旧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农村学校的校舍危房依然存在,且教学设施比较陈旧。师生所用的桌椅设施仍然是上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新旧相映,显得极不协调。在农村小学几乎找不到手风琴、电子琴等音乐器材。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室缺乏或不完整,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而陈旧,体育器材也很匮乏,有些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缺乏资金无法购买新的。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正常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

2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不高

2.1 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2 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2.3 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2.4 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3 农村家长素质较低 ,重智轻德

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特别是在农村家庭,大多数流动人口家长道德素质较低,其言行不但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反而给以不良习气的耳濡目染,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同时流动人口家长的德育能力也较为欠缺,在家庭教育中,忽视对孩子思想、政治、法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有的甚至与学校德育相悖。这一状况,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

4 存在问题

4.1 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4.2 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4.3 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家长认识到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家长的教育意识误导孩子,使得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5 几点思考

结果显示,目前农村教育现状还不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因此:

5.1 针对教育财政资金问题,建议政府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将经费也能投入到农村学校,使农村学校的硬件教育设施更加完善,为农村学生能提供最基础的学习环境。

5.2 针对农村教师师资问题,建议教育部门尽可能给长期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多的优惠政策,政策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建议教育部门分配更多的年轻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尽快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带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篇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内容都体现出国家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决心,农村教育的面貌正在悄然改变。

一、农村教育正在全面发展

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思想决定了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改革开放之前,在农村,一般家庭的人口数量都在7―10人左右,让所有小孩接受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就会选择让男孩入学,而现今社会,农村同城市一样,也在响应计划生育的政策,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已从之前的7―10人缩减为4―6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不再延续,由于我国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小学初中上学均免学费,这一政策使得农村家庭自愿的送孩子去上学,因此,是国家的政策改变了农村家庭对子女上学的态度。

家庭态度的转变直接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带动了农村创办学校的积极性。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教育来说,范围要小很多,由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半数以上的人口都愿意到城市生活,而农村的学校也只开设至初中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要到镇上或县城上高中,因此,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就是要加强对小学初中教育的投资,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从2008年秋季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始免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凡适龄儿童都必须履行这项义务,这一政策使得农民子女也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一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二是提高农村基层学生的教育质量。以陕西省为例,每年会组织大学毕业生参加“振兴计划”考试,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医、从教,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相应的其他省市,也有“三支一扶”等政策,不断为农村培养基层人才。每年定额分配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全面的知识,使得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大学毕业生对农村孩子的教学方式很先进,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年轻教师会用更为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也更吸引学生的集中力,再加上国家对农村教育设备的大力投资,让农村学生能够全面学习计算机、体育运动等课程,这使得农村学生的教育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小。

农村教育的改变是全面的,从农民家庭态度的转变、学费全免到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再到课程范围的全面扩大,这些改变是有目共睹的,未来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农村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城市化发展吸引农民到城市去打工,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也随之减少,政府关于农村教育的有利政策在这些情况下显得有心无力,城市化的发展间接导致农村学校学生数量不断地减少,部分学生没有家长辅导作业,有些课程还需要家长配合完成,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学校机构不完善,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学校工作无法全面运作,这就使农村教育不能与城市学校教育同步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城市学生相提并论。

其次,农村少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考到城市去读高中、读大学,学业完成后却只想留在城市,并不愿再回到家乡去,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农村没有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只能做些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或者继续务农,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和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将毫无价值。

第三,目前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一部分,半数是文盲,他们的思想转变工作是最难做的,他们不愿学习文化知识,不愿学习新型机器的操作方法,排斥城市,排斥一切新事物,坚定不移地守着自有的一方土地,并坚持认为学习书本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学到一门手艺就可以生存下去。这种思想会间接影响到年轻人,导致许多学生在上学中途辍学,这种现象通常是集体出现的,带有跟风的趋势,使得对于年轻人的教育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农村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农民,并不仅仅是青少年,只有全部农民的文化和思想都提高了,城市才会无条件地接受农村人,这是农村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而农村教育工作最艰难的一项,就是怎样提高农民的身份地位,长期以来,农民的地位一直被归为中下层,这是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推翻这种思想,农民与市民同样是我国的公民,仅仅是生活地域和工作性质不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农村教育就是要让农民自己意识到这一道理,让所有农民知道,他们与全国的市民都是平等的,因此农村教育不是一味地让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而是让城市人尊重农民,让农民以自己的农民身份而感到自豪。

三、农村教育发展途径分析

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小部分,城市化的最初目的就是让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但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盲目进入城市并不能带动城市的发展,反而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农民的观念、素质、生活方式等,使农民真正转变为城市人。要改变农民的观念、素质和生活方式,就是要让农民接受更全面的知识补充,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学校知识,还应包括先进设备的操作、与外界沟通能力的增强以及精神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的提高等等。这些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

第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创办高中、高职学校。农村普及教育,就是推行基础教育,减少农村学校的辍学率,但从长远来看,要提高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就一定要在“普及”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不能认为农村子女只有在城市里才能读高中、读大学,未来的农村教育,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来积极创办高中,积极鼓励本地区的孩子继续读高中、读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人的思想,教育政策的推行,是让人们能理智地选择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因此,在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同时,更要鼓励农村办出有特色的高中、高职学校,让农村孩子可以学习到先进的农业知识。

第二,确保教学设备、教师资源达到国家标准。要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就要确保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教师资源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政府参与大力宣传,与城市学校建立一对一互助项目,在农村学校增加图书馆、计算机教室,与城市学生共享资源,并定期交换图书学习,使各类图书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时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来投资教学,增加奖助学金的发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将不再由本学校管理,而是在县级范围内统一管理,建立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制度,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缓和薄弱学科的部分,同时,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也要实现“同区域同等级”。

第三,因地制宜,创办适应本地区发展的特色学校;鼓励农村知识青年个人办学。借助地域优势,吸引大型企业到农村创办职业学校,扩充农业知识的比例,增加职业技能的学习课程,培养专向人才;鼓励农村知识青年回到农村自主办学,支持企业与学校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特色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合理利用惠农政策,向政府申请先进的农用设备,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传授指导;鼓励专业协会免费为农村的贫困者、妇女提供就业指导,为农民从农业劳动向城市非农产业劳动的转换提供平台。

篇3

关键词:农村教育 现状 发展

农村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其教学环境相对城市还是有待发展,在教育资源方面还是欠缺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让农村教育在整体水平上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针对农村教育的研究也开始不断专注该方面。

一、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农村教育对于农村文化和农村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启迪着农村人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说,对农村的生活、经济、政治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的开展促进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进步

农村教育主要是是针对农村孩子的发展现状,实施专业的知识传授,除以之外还会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环境,通过教授知识,能够让学生对自身所处的乡土环境形成一个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对乡土社会的一个认同感,增加学生的一种归属性。可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是对农村的一种新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进步,有利于农村文化的传承。

(二)农村教育影响着农村孩子的未来

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孩子的未来,教师向孩子传授基础知识,能够让孩子透过书本更好的开阔视角,了解外界的世界,以此能够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农村孩子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本身所处的环境还是相对劣势的,农村孩子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借助教育这个途径,从而改变自身。农村教育影响着农村孩子的发展,让农村孩子能够通过教育获得社会流动的机会,以此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农村教育能够提升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农村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通过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以此为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思想认识,在教育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不断充实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二、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

农村教育在近年的教育改革中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其教育资源在不断的增多,教育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农村教育也在不断的引入新型的教师人才,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主要有:

(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教育在吸引教师方面相对的欠缺,因为环境和职位规划的考],有些教师不愿扎根农村从事教育,再加上农村教师资源流失现象严重,导致目前开展农村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是因为常年扎根农村,具有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而有些教师是从本地直接招聘上来的教师,其本身的知识程度还是有待提高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接受先进的知识,通过教师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开阔视野。但是教师水平的高低不齐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潜能,不能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农村孩子数量锐减,合并学生现象增多

近年来,农村学校中的学生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的进城中,越来越的家乡安排孩子去城镇就学,以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数量。由于学校学生的减少,为了让教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学校出现了邻村学校合并学生的情况。几个就近的学校互相协商,把附近村落的学生合并到一个班级上课,这样虽然提高了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空间,但相应面临的一个问题则是,学生要离开本地去附近的学校上课,中间的安全和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是不利于其更好的展开学习的。

(三)农村教育氛围有待提高

由于农村的知识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说欠缺,其村民对教育的认识也是有待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对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还认识不清,有时候没有保持一种长远的眼光,过多的沉浸在金钱方面,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认识,这样的文化氛围都是不利于农村教育开展的,可以说,目前农村教育氛围还是有待提高,只有村民对教育充分的重视,才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产生很大的支持,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农村教育在农村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农村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更好的在农村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一)采用多种方式吸引教师人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农村教育的发展,主要推动者为教师,为了更好的留住教师资源,让更多优秀的教师走进农村,在教师岗位上发挥工作热情,农村在建设的时候,针对教育这个环节,可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优化良好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方式吸引教师人才,可以在薪酬上、教师福利上、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让更多的教师走进农村,从事教师工作。农村教育在吸引教师资源的时候,还可以借助一些政策上的方法,政策的提出,例如特岗教师这样的途径,让更多的教师人才参与到农村教育中,以此在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学生

农村教育的发展,针对目前合并的现象,要正确的处理好资源的整合,积极的整合教育资源,让几个学校的教师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要保证学校的学生能够就近入学,能够方便快捷的接受教育,学校在配置学生的时候,可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学生能够在近距离接受教育,从而减少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不仅需要农村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给予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农村知识宣传教育,提升教育氛围

农村的知识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农村要积极的加强有关农村知识的宣传,可以采用小册子或者活动等形式,定期的对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对当地农村文化思想建设的意义,从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农村教育氛围的营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思想认识,影响村民对教育的态度,让农民能够对农村的教育保持很大的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农业生产方式支撑的,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农村,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农业改革,而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前农村主要是需要各种人才,例如农村的综合性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农村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掌握熟练的技术,增强其学习、钻研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农村技术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让农村教育在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当地村民的思想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此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映兰.论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06):94- 101.

[2]刘晓峰.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及相关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01):66-71.

[3]李乾,李玲,刘鹏凌.有光农村教育的几点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452-8454.

篇4

关键词:中部地区;农村教育;农民

一、中部地区农村教育现状

1978年以来,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从表1可知,2015年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079年①。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略低于东部地区,2015年东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222年。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西部地区,2015年西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233年,中部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西部地区高了约0.8年。与东北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稍高于东北地区,2015年东北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969年。最后,与全国平均值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值,2015年全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850年。中部地区分省来看,2015年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省份是山西8.368年,最低省份是安徽省7.780年,其他依次是湖南8.295年、河南8.092年、江西8.065年、湖北7.876年。全国而言,2015年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值最高的是北京9.392年,最低省份是4.789年。显然,中部地区最高山西省与北京相差了约1年,中部地区最低安徽省与北京相差了约1.6年,且低于全国平均值,中部地区只有安徽省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全国排名来看,山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天津,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平均受教育程度则分别位居全国第5位、第11位、第13位、第17位、第19位。

二、中部地区农村教育结构现状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部地区农村教育结构现状,将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分为基础教育程度、中等教育程度和高等教育程度。其中,基础教育程度=农村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比重×2年+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6年[1];中等教育程度=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9年+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12年[2][3];高等教育程度=农村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16年[4]。

(一)农民基础教育程度

首先,从表1可知,2015年中部地区农民基础教育程度为2.060年。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基础教育程度略高于东部地区,2015年东部地区农民基础教育程度为1.916年,原因在于东部地区未上过学人口占比和小学人口占比低于中部地区。从表2可知,东部地区为37.13%,中部地区为38.87%,说明东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略好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基础教育程度低于西部地区,2015年西部地区农民基础教育程度为2.670年,原因在于西部地区未上过学人口占比和小学人口占比高于中部地区,从表2可知,西部地区为53.71%,高了近15个百分点,说明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好于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基础教育程度稍低,2015年东北地区农民基础教育程度为2.151年,原因在于东北地区未上过学人口占比和小学人口占比高于中部地区.从表2可知,东北地区为38.94%,说明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略好于东北地区。最后,与全国平均值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基础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值,2015年全国农民基础教育程度为2.266年,比中部地区高了约0.2年,原因在于全国未上过学人口占比和小学人口占比高于中部地区近4.4个百分点,说明从农民基础教育程度来看,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分省来看,从表1可知,2015年农民基础教育程度最高的省份是江西2.211年,最低省份是山西省1.747年,其他依次是湖北2.208年、安徽2.205年、湖南2.035年、河南1.955年,说明从农民基础教育程度来看,中部地区六省中山西农民教育结构相对最合理,江西农民教育结构相对最不合理。全国而言,2015年农民基础教育程度最高的是云南3.164年,最低省份是北京1.169年,原因在于云南未上过学人口占比和小学人口占比达到了60.10%,北京该占比仅为22.42%。显然,中部地区最低山西省高于北京,中部地区最高江西省低于全国平均值,即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在全国排名来看,江西农民基础教育程度位居全国第15位,湖北、安徽、湖南、河南、山西基础教育程度则分别位居全国第16位、第17位、第21位、第22位、第27位。排名位置越后,说明从农民基础教育程度而言,该省农民教育结构越好。

(二)农民中等教育程度

从表1可知,2015年中部地区农民中等教育程度为5.618年。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中等教育程度略低于东部地区,2015年东部地区农民中等教育程度为5.649年,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初中人口占比和高中人口占比高于中部地区。从表2可知,东部地区为58.77%,中部地区为58.62%,说明从农民基础教育程度来看,东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略好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中等教育程度高于西部地区,2015年西部地区农民中等教育程度为4.190年,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初中人口占比和高中人口占比低于中部地区。从表2可知,西部地区为中等43.96%,高了近15个百分点,说明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好于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中等教育程度稍高,2015年东北地区农民中等教育程度为5.540年,原因在于东北地区初中人口占比和高中人口占比总和虽然高于中部地区,但从表2可知,该地区高中人口占比过低,仅为6.65%,只有中部地区的58.38%,说明从农民中等教育程度来看,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好于东北地区。最后,与全国平均值相比,中部地区农民中等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值,2015年全国农民中等教育程度为5.181年,比中部地区低了约0.5年,原因在于全国初中人口占比和高中人口占比低于中部地区近4.2个百分点,说明从农民中等教育程度来看,中部地区农民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分省来看,从表1可知,2015年农民中等教育程度最高的省份是山西6.186年,最低省份是安徽省5.110年,其他依次是湖南5.815年、河南5.811年、江西5.553年、湖北5.231年,说明就农民中等教育程度而言,中部地区六省中山西农民教育结构相对合理,安徽农民教育结构在中部地区中最不合理。全国而言,2015年农民中等教育程度最高的是北京6.820年,最低省份是1.536年,原因在于北京初中人口占比和高中人口占比达到了68.86%,其中高中人口占比位居全国第一达20.76%,初中人口占比和高中人口占比仅为16.09%,位居全国倒数第一,高中人口占比仅为2.951%,也位居全国倒数第一。显然,中部地区最高山西省低于北京,中部地区最低安徽省低于全国平均值,中部地区其他省份农民中等教育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值,从农民中等教育程度来看,即中部地区除安徽省外,其他五省农民教育结构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在全国排名来看,山西、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安徽中等教育程度则分别位居全国第3位、第7位、第8位、第14位、第18位、第19位。排名位置越前,说明从农民中等教育程度而言,该省农民教育结构越好。

(三)农民高等教育程度

从表1可知,2015年中部地区农民高等教育程度为0.401年。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高等教育程度显然低于东部地区,2015年东部地区农民高等教育程度为0.657年。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高等教育程度高于西部地区,2015年西部地区农民高等教育程度为0.373年,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低于中部地区,从表2可知,西部地区为2.329%,说明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好于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高等教育程度高于东北地区,2015年东北地区农民高等教育程度为0.278年,原因在于东北地区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低。从表2可知,该地区仅为1.736%,只有中部地区的69.16%,说明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好于东北地区。最后,与全国平均值相比,中部地区农民高等教育程度和全国平均值几乎相等,2015年全国农民高等教育程度为0.403年,原因在于全国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和中部地区相近,说明仅就高等教育程度,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和全国类似。中部地区分省来看,从表1可知,2015年农民高等教育程度最高的省份是安徽省0.465年,最低省份是江西省0.301年,其他依次是湖南0.445年、湖北0.437年、山西0.435年、河南0.326年,说明仅就高等教育程度而言,安徽农民教育结构好于中部其他省份,江西农民教育结构在中部地区中最不合理。全国而言,2015年农民高等教育程度最高的是北京1.403年,最低省份是广西0.220年,愿因在于北京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8.77%,位居全国第一,广西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1.38%,位居全国倒数第一。显然,中部地区最高安徽省低于北京,中部地区江西省和河南省低于全国平均值,中部地区其他省份农民高等教育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即就高等教育程度而言,中部地区除江西和河南外,其他四省农民教育结构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在全国排名来看,安徽、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江西农民高等教育程度则分别位居全国第12位、第13位、第14位、第15位、第19位、第22位。排名位置越前,说明该省农民教育结构越合理。

三、结论

综上分析,首先,1978年以来,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略低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稍高于东北地区,与全国平均值相比,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分省来看,中部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省份是山西省,山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天津,中部地区最低省份是安徽省,且只有安徽省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民基础教育程度来看,中部地区农民基础教育程度略高于东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全国平均值,说明东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略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好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分省来看,中部地区农民基础教育程度最高的省份是江西,最低省份是山西省,即仅就农民基础教育程度而言,山西农民教育结构好于中部其他省份,江西农民教育结构在中部地区中最不合理,但中部地区六省农民教育结构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民中等教育程度来看,中部地区农民中等教育程度略低于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全国平均值,说明东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略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好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分省来看,中部地区农民中等教育程度最高的省份是山西,最低省份是安徽省,即仅就农民中等教育程度而言,山西农民教育结构好于中部其他省份,安徽农民教育结构在中部地区中最不合理,中部地区除安徽省外,其他五省农民教育结构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民高等教育程度来看。中部地区农民高等教育程度显然低于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和全国平均值几乎相等。说明东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略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农民教育结构好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和全国类似。分省来看,中部地区农民高等教育程度最高的省份是安徽,最低省份是江西省,即仅就农民高等教育程度而言,安徽农民教育结构好于中部其他省份,江西农民教育结构在中部地区中最不合理,中部地区除江西和河南外,其他四省农民教育结构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王军.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72-172.

[2]邓胜伟.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J].科研,2016(8):51-51.

[3]方栋.浅析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6(67):162-163.

篇5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体育学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94-02

一、为全面解决农村教师匮乏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行了“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

2006、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该政策,继续扩大了培养规模,显示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规定:“推荐学校要按照推荐免试条件和程序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1]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过程很公正,就读农村教育硕士的大学毕业生其综合素质都很高。被推荐的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大都能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计划,无论是上课还是带训练队都能传送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给学校输送新的血液。但政策要求的“培养高校要对其进行网络跟踪指导学习”落实不到位,多数学生认为,任教期间培养高校完全没有跟踪指导,也没有向他们推荐过书籍、资料等文献,而且网络资源、电话跟踪等规定的落实情况都不到位,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没安排导师,造成任教期间没人指导学习,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期限(5年或4年)有些长,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三年(含脱产学习一年),即“1+1+1”的培养方式。

二、研究生导师具有知识传递、道德熏陶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基本功能[2]

关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导师的选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前大多数都没有导师进行跟踪指导,直至进入培养高校脱产学习那年,才由培养高校指定,学生在选择导师的环节缺少自主性。而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前已经由高校安排了导师,甚至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农村任教学校一个导师,培养高校一个导师,双重指导[3],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教育硕士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4]”。

三、“培养环节执行情况”中要求最严格的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在选题与开题、评审、答辩环节上,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很严格”;其次是对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它是研究生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5]。由此可见培养高校对农村教育硕士在态度上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对他们敷衍了事。通过调查发现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本人的教学与工作经历,他们在选题时所遇到的困难依次为:选题来源匮乏、专业知识基础差、选题角度难定、导师指导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硕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其次是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不能灵活运用;再次是文字表达能力比较欠缺[6]。这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本来在写作上就有一定困难,再者由于任教期间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必然导致选题时遇到种种困难。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时需学习各科课程、完成各类作业,另外家庭琐事分散一部分精力,写作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写作功底不深也是造成“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多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能比较全面地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观念,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某些科目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课程与农村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际操作,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

系统建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硕士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鉴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去掉那些从教育学硕士培养计划中拿来的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8]。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较差,如班级容量较大、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等等,因此多数农村教育硕士认为学到的东西挺好,却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比例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教育理论课程过多而实际应用操作课程过少;第二是政治课所占比重过大,与其他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衡;第三是在关于英语课程的调查中,有64.6%的学生选择了“根本没必要学英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三年中几乎用不到英语,他们认为以后的教学也不会用到英语,英语课程占了大比重,势必会减少其他课程的比例分配[9]。另外,作为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也不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课多数为室外课,并且农村教学环境比较落后,多媒体设备不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不多,因此,建议将英语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为选修课比较合理,这样更适用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某些高校与以前(指本科阶段)内容衔接很好,既不重复,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关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而且还要对课程内容仔细审查,避免与以前(本科)的内容重复。

五、脱产学习后的提升程度是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因素之一

尽管多数学生认为脱产学习后不能较好地将所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多数学生感觉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原任教单位领导也感到尤其是带队训练水平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他们带回来了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用简单的器材可以练出佳绩,用相同的器材可以练出花样,使原来枯燥的训练变得有生机有活力,运动员们的训练热情也提高了很多,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体育教学环境简陋、体育器材不足的现实困难。说明农村教育硕士在经过脱产学习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总体能力得到了发展,与“硕师计划”设计初衷基本吻合,不足之处是在脱产学习过程中教学能力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为农村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DB/OL].(2006-03-02).

.

[3]李静茹.中国研究生导师制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4:6-10.

[4]邓超华,王云兰.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18-19、20.

[5]尼继珍.学位论写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0:7.

[6]王克勤,盖立春.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反思及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8):40.

[7]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3.

[8]秦新燕.我国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0):94.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Yanggu County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QIAN Hong-min GAO Guo-yuan

(School of Meidia Technology, 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Yangg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found the gap of 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s large. Rural areas are deficient in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frastructure, software resources and teachers training.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onstraints of rural education infromationization,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Keywords】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rural area,situation investig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7-02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交流的便利,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仍然很大,而这一状况也反映在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上.本研究以山东省阳谷县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可以解剖麻雀,了解到具有典型特点的鲁西县域农村教育信息化状况,通过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也可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1 阳谷县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分析

1.1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可以看出阳谷县城区及农村的中小学都设有微机室和信息技术科目,但是学生与微机的比例每个学校还是有差别的.下面例举部分城区、农村学校的学生及计算机配备情况(表1和表2).

表1 城区部分学校学生计算机配备情况

城区学校学生

人数/人班级

数多媒体

教室/间计算机

数量/台阳谷一中3 280686280阳谷三中3 800705250阳谷县城镇中学1 800284130阳谷县实验小学60015370表2 农村部分学校学生计算机配备情况

农村学校学生

人数/人班级

数多媒体

教室/间计算机

数量/台阳谷县张秋镇中学 760203100阳谷县石佛镇中学 65717245阳谷县七级镇中学 73618450阳谷县安乐镇中学 71718355阳谷县安乐镇联校 1 756401680据官方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底,阳谷县共有各类学校近170 所,拥有计算机的学校有 136所,共有用于多媒体教育的计算机近6 000台.其中,城区中小学校有15所,共有学生1.5万人,多媒体计算机1 200台;农村中小学校有100多所,共有学生6.4万人,多媒体计算机3 800台.2011年,阳谷县用于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500万元,其中城区学校资金投入150万元,农村学校资金投入350万元.

本研究通过对20所农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接通100 M光纤的共有5所,占25%.而调查的8所城区学校中,接通100 M光纤的学校有6所,占75%,远高于农村学校的比例.农村学校大部分还是以ADSL的方式接入网络,带宽不高.城区学校拥有独立网站的占75%,农村学校拥有独立网站的只有10所,占调查农村学校的50%.城区学校中有5所学校有独立的服务器,接受调查的农村学校中有独立服务器的学校仅有1所.

1.2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情况: 根据对城区5所学校和农村10所学校的抽样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起步要比农村学校早,资源丰富.城区的5所学校都拥有资源库,内容包括课件信息、课程视频、软件下载等教学资源,总量达100 G.但是调查样本中拥有资源库的农村学校仅有一所,而且资源库建设去年刚开始起步,内容量小.

城区学校教育软件种类丰富,教学VCD/DVD、录音带、教学录像带齐全.课堂教学课件一部分是取自于教学资源库,大部分还是教师自己制作的PPT.农村教育软件方面,大部分学校的教育软件如教学VCD/DVD、录音带、教学录像带等多是省、市、县教育机构配发的教育资料.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开发教学软件的资金和技术所以自己制作PPT教学课件的很少.

1.3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教育师资力量情况

1.3.1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城区3所学校中,阳谷一中、阳谷三中、阳谷实验小学分别有任课教师267、290和68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分别为12、10和6人.农村5所学校中,阳谷县张秋镇中学、石佛镇中学、七级镇中学、安乐镇中学、安乐镇联校分别有任课教师90、60、96、88和82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分别为2、1、2、2和1人.

1.3.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结构特征.城区3所学校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共28人.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有26人,本科学历有22人,专科学历有4人.专任教师中有20人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教师年龄集中在20岁-35岁之间呈年轻化的特点.农村调查抽样的10所中小学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共24人,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有8名,兼职信息技术教师16人.专任信息技术教师中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4人,仅有4人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上35-50岁的比重较大.

1.3.3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大多数教师有想参加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农村学校中真正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只占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阳谷县农村校均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与城区学校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11年阳谷县城区学校校均教育信息化培训资金投入1.5万元,而农村学校校均教育信息化培训资金投入仅为2 000元.

1.4 调查的结论与分析

1.4.1调查的结论.近年来阳谷县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和“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工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目前阳谷县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与城区学校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较城区学校还有很大差距,硬件建设与城区学校差距不小;二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待开发,教育资源库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大、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

1.4.2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当前制约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问题.信息化教育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教育信息化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有必要的资金做后盾.二是师资问题.通过调查可知,阳谷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高学历人才较少,农村中小学专任信息技术教师较少,相应的技能培训较少.三是观念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小学领导普遍重视数理化等课程的教学,而将信息化教育边缘化.

2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加快其建设步伐,必须加强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领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农村中小学可以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发展规划,明确今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线.发展规划必须既着眼于当前实际又面向未来发展、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切实可行,从思想上和路线上为今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方向[2].

2.2 拓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拓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渠道,切实保障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是关键.农村中小学应多方筹资,而不应该仅仅是依靠政府、教育部门的投入[3].有的农村地区借助本地区在外有能力的人志愿筹资支持本地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以阳谷县石佛镇王皋如村为例:该村有人口1 756人,村内有一所小学.自2008年以来该村支部书记王发来积极与村内有影响力的村民联系,争取他们对于发展家乡教育的支持.现在每年村民捐款约有八千元左右,除支持村内贫困的大学生外其余捐款均用于村内小学的发展建设.

2.3 以城带乡推动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以城带乡”的方法,加快城乡之间学校的合作、教师的互动、学生的交流等.通过建立城区和农村学校的帮扶机制,将城区学校优势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传到农村中小学,有条件的城区学校可以选择附近的农村贫困中小学为帮扶对象,建立“一帮一”的帮扶机制.

2.4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变革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程中,老师居于尤其重要的低位.对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而言,必须具备基于网络资源从事教育的能力.[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自觉运用信息化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造信息化的教学氛围,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并最终能自觉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5].另外还要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依靠学校的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较强、信息素养较高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本校各科教师进行培训.

3 结语

教育信息化对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抢先一步,提高效益,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杠杆.[6]同时,各地农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实施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倾斜性政策.

参考文献

[1]许建良 ,王光武..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7-9.

[2]胡小勇.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解月光 ,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 [J].中国电化教育,2004,(8),25-28.

[4]张洪霞.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1):81-83.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如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薄弱状况并没有完全扭转,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陈旧、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办学条件差、家庭教育缺陷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等。使得农村小学教育滞后,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顺利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教学资源欠缺,办学条件差,城乡差异明显

1.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虽然新校舍盖起来了,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电脑等都非常的欠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2.从总体上看,现在能够完全适合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非常缺乏,有效的应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这已成为约束乡级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3.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欠缺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优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充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短缺。

4.语音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功能性教室,很多地方都没有,有的只是空名头或者设备过旧,图书馆缺乏新书,计算机缺少更新维护。学生体育活动用的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缺失,对现代体育活动没有接触。

这些教育基础设施的缺失和陈旧,严重制约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很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必须以实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且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所以,应当充分重视这些资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对应的教学资源。

二、入学儿童减少,办学规模萎缩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年轻夫妇观念的转变,使得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农村小学在校人数日渐萎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县城学校。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村小学招生越来越困难,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使得学校不得不缩小规模,让较小规模的小学进行合并。使得办学质量更加恶化,生源又会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年龄偏大

办学的主要力量就是师资力量,它也是教育条件中最为能动有效的组成因素。农村小学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一是由于教师的年龄结构整体偏大,教学陈旧、知识结构老化、观念也比较落后。二是城区学校从小学调教师,调走的是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这样,留在小学教学岗位上很多的是上了年纪、体弱多病的教师。加之没有新的教师补充,教师队伍出现了“断层”,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三是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另外,艺体类教师匮乏,小学教育中仅仅存在着德教和智教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不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部分教师疲于应付,师资水平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四、家庭教育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篇8

关键词:农村教师 在职培训 思考

我国的农村教育由于农村的环境相对落后,师资水平低下,整体来说,教育水平有待提升。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而由于农村的教育环境无法和城市的教育环境相比,所以对农村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对于农村教育是非常有利的。而本文就是通过对农村教师教育形势的研究找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教师培训现状

农村教师培训资金不足 在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例偏少,甚至仅仅只达到了世界的平均水平,这和我国的当前国情是极不符合的;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投入的教育经费却很少,这和学生人数的高比例是不相符合的。而在教育的支出中,针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支出更是少之又少,并且,我国现在实施的农村税费制度,更是加剧了农村教育资金不足的困境。由于农村教育资金的缺乏,导致农村的教育配套设施落后,远远不如城市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此外,农村教育资金不足也导致了不能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情况,从而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也对农村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农村教师培训重视不够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教育部门并没有对教师培训深度重视,认为教师培训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农村教育不能进行深入改革。而当前的农村教育现状又强烈要求进行农村教师培训,这就与农村教育部门的不重视形成矛盾。要想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就必须先解决这一矛盾,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师培训政策。与此同时,虽然有的地方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政策,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强制执行力,让学校对教师培训的重视度不高,这就导致农村教育迟迟不能得到改善。

农村教师团队素质普遍偏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现状的不断改进,农村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的教学,需要从中找到突破口,从而促进农村教学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农村教学的现状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低下,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知识传授。而现在专门针对教师培训的学校,也就是师范院校,也缺乏对农村教学的针对性教育方式,学生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很少有人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我国农村教育现在处于后继无人的状况,很多农村村小和教学点仅仅就只有几位教师,远远不够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此同时,这些教师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针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建议

从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可以看到,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对农村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其教育水平,给学生们塑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给农村学校形成优秀的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已经是必须要进行的,而针对农村教育的问题,应该采用以下方式。

设立多个为农村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 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在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参考城市教师的培训方法,应该参考农村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农村教学的师资条件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此,在农村,如果教师想要进行在职培训的时候,就需要根据自身所教学科的特殊性,找到专门针对当前农村教育现状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以适应农村教学的特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所以,国家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大力度建设农村教师培训的机构,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农村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并且这些培训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面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坚决取缔不法培训机构,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效率。此外,农村教师可以采用脱产进修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短期集中培训,到教学成绩比较优异的学校进行学习。此外,当地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为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提供平台,提高农村教师团队的质量和规模。

加大力度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 找到适合农村教育现状的农村教师培训方式 农村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农村当前的教育形势进行研究,找到农村教育的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专门的方案,融合在教师培训中,让农村教师经过培训后能够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找到最适合农村教育的教学方式。农村教师不同于大城市的教师,农村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还要处理很多事情,因此农村教师的课余时间不确定,限制了在职培训。而由于农村教育培训机构所面对的培训对象是教师,就应该采取对成人的教育模式,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要像传统上课那样死板,工学矛盾等原因,导致教师无法安排好时间进行培训。而根据时间的长短也可以将培训方式分为短期培训、中期培训以及长期培训,让教师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对农村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顺利进行,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农村教育的迅速发展。同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方式,发现农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分析绝大多数农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巩固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

找出重点培训内容,不要盲目进行培训 针对农村教育的特点,结合农村教育现状,制定具有农村教育特色的培训方案,而在培训课程中应该找到其培训重点,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培训,比如,让教师之间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共同改进农村教育现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因此,农村教师的培训也应该做到因师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参与教师培训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要根据农村发展的现状,对农村教师普及多媒体知识,对农村教师进行有关多媒体运用的培训。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农村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可以创新农村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此外,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普及先进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他们开展小组教学、微格教学等,鼓励他们运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首先倡导教师进行创新,避免固定思维的影响;引导农村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迈向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结束语

通过对农村教师的教育现状的研究可以发现,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职培训能够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水平,改进农村教育方式,为农村教育建立一支具有高素养、高效率的师资团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更好地传授知识,另外,在对农村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农村当前教育形势的特点,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将改进方案融入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水平,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辉.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中学教师在职培训[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2]杨春茂.中小学教师数量控制透析[J].人民教育,2001(09).

[3]田利文.关于中学教师在职培训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03).

[4]冯卫斌.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1).

[5]段艳霞.唤起自我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教师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J].师资培训研究,2003(04).

篇9

【关键词】 农村教师 教师发展 农村教育

到2015年,我国农村人口已经达到了7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适龄儿童都决定了农村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的影响力薄弱,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是开展农村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基础,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和基础教育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育队伍。

因此,农村教育的关键是充分分析农村教育专业发展现状,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研能力。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队伍相对比较稳固,教师的专业态度比较端正,但是,在农村教师队伍里也普遍存在着专业成就感不足,专业知识欠缺和科研能力薄弱等短板,总体来说,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优有劣,主要表现为:

1.1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的专业态度端正

农村教师大多是从中职院校和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学院已经接受了专业的师范知识学习,对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农村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师福利待遇的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态度都比较端正,大家都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我们的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都比较年轻,对于农村教学困难有理性的认识,也具有正确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交流,敬业精神比较强,在业务钻研和科研探寻上都充满活力。

教学年龄在6~10年的教师队伍进入职业倦怠期,他们对于农村教育事业失去了新鲜感,教学更多地是生活手段,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态度有所欠缺,需要增强其工作荣誉感和教学情感建设。

1.2部分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足

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履行专业性的教学工作,需要掌握必要的教学专业技能,拥有足够的课堂教学能力,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普遍存在着不足。

首先,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不强,教师与外界社会交流有限,农村的教学设施欠缺,教师不能从电视、网络、报刊和教育书籍中汲取营养,自主学习能力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和农村教学的需要。

其次,教育教学技能有限,农村教师不能开展有效的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和农村孩子的教学特征开展有目的的课程选择,教师不能运用各种特色教学技巧服务于课堂教学。

最后,教师不能具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感染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表现有限。

1.3有些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

农村教师的专业队伍都是从各级师范院校和教师预备队伍中调剂来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普遍不足,他们很多在工作岗位上都感受到心力交瘁,其在专业院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当前的教学工作,针对农村的教学特色和农村孩子的学习特征,专业学校所教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学知识都没有时效性,无论是课本知识、素质教育、实践操作和情感交流,都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农村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师队伍的学历不同,也造成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层次不齐。当前农村教育队伍的主力是本科毕业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比较好,教学能力比较强,专科层次的专业知识欠缺,教学比较吃力,而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充分反映到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上,在农村的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二、促进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国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教师阶梯队伍,建立健全教师教育经费,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才能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建立健全农村教师阶梯队伍

农村的教学环境比较恶劣,在就业环境和事业发展上都和城镇教师有不小的差距,教育主管部门在构建教师队伍时,应该有意向农村教师方向倾斜,加强农村教师的调剂比例,在教师预备队伍中优选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专业态度端正的人员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在农村学校,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认真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组织农村教师汇报生活和工作的困难,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认真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减小农村和城镇的教学差距,保证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避免农村教师队伍的不断流失。建立有效的城乡教师的交流机制,组织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的相互流动,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新鲜活跃,也能保证教师市场的自由调配,保证农村教师能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和科研技术。

2.2建立健全农村教师教育经费

要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才能为开展专业培训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关注教育工作,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保证农村学校各级培训经费都有着落。

首先,农村院校应该加强“网络教育工程”,认真组建教师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借助网络远程交流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育网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积极开展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研研究,从而能够大幅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能力。

其次,开辟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通道,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优先培新和提高农村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在市、县和乡镇建立研修通道,划拨专业的教师培训、培养教育经费,建立教师培训专业基金,保证农村教师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和无障碍的教研培训。

2.3增强对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

农村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性,教师不能接触到最新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实现和兄弟院校的交流互动。因此,在开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应该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充分建立“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首先,通过集中培训作为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制定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中应该注重专业培养为主,科研能力培养为辅,可以集中时间、集中地点给农村教师队伍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也有助于减轻进修学校的负担。

其次,充分开展以教育教研为主的校本研修,侧重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积极培养农村学校的教学带头人,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掌控力和教研指导力。

最后,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完整性,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应该给教师培训工作积极放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时间安排,联系进修学校和培训机构,组织教师阶梯型地进行培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教育离不开农村教师的努力,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不容忽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师能力培养的呼声不断提高,我们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充分了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认识到农村教学的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善措施,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有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容中逵.农村教师发展保障机制与政策体系的系统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1)

篇10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__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__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__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__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__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__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__年是15万,20__年是106.5万,20__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比如说武汉市江夏区的青山岛小学,处在梁子湖上的小岛上,几个年级就2个老师,代所有的班级,所有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2)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算,全国约有200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

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

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克扣其他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__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同时高校要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通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形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可以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要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

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责令其复学。对16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参考文献

[1]《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部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

石油教育20__年03期,第94页。[2]张军凤、王银飞,《平等配置义务教育经费──兼谈“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础教育参考20__年01期第3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