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社区艺术教育的作用
社区艺术教育的主要教育作用包括锻炼参与者体魄、培养艺术技能、宣传正面思想、提高审美意识、休闲娱乐大众等;在商业运作模式的作用下,有时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良好的组织作用下,社区艺术教育还能提高社区居民和参与者的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而要特别指出的是,社区艺术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
1.1 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参与者身体健康
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中,参与者们增强了体质,在身心健康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因为在活动中大家一起学习,互帮互学,切磋技艺,其乐融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1.2 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艺术素养
社区艺术教育,倡导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全体社区居民参与艺术教育,普及艺术知识,使他们在生活情趣、艺术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参与者赌博的少了,学习美术、书法、乐器、舞蹈、戏曲的多了,并常常会由一个参与者带动一家人一起学习,丰富了家庭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
1.3 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社区艺术教育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方面的素养。社区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1.4 有利于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层次提升,也对本地区艺术文化的生成和传承也具有助推作用。一个地区性的艺术文化的产生,需要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参与活动,并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和表演活动形成相似的精神风尚和审美情趣,从而才能繁衍出独特的艺术文化。同时,应该看到,地区性的艺术文化因其形成方式决定了其传播范围有限、地域特色鲜明、受众相对集中等特点。在传统艺术不断失传和消失的现在,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必然推动这些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这些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改善。
2 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艺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逐步发展,已经形成了广泛参与、形式多样、层次不断提升的可喜成绩。全国各地对社区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关于社区艺术教育的会议和论坛的成功举办也对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理论发展和经验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勿需讳言,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发展缺乏科学化与规范化。社区艺术活动多为参与者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自发举行,并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活动团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的法律法规或文件数量较少,也没有详细具体的准则与规范措施。这样,一些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因缺乏规范化的、指导性的建立和管理程序而无法顺利开展,或者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引起民事纠纷。二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参与者的年龄段较为单一。目前,多数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团体的年龄段主要为老年人和青年,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主体为老年人的团体活动内容主要为群众性的歌舞、广场舞或戏曲活动,而以青年为主体的团体活动内容主要为街舞等小规模的舞蹈表演和互相学习。活动内容和教育内容无法广泛受到所有年龄段人群的关注和欢迎。三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与教学者往往不具有专业的艺术素养,教学者的艺术专业素质过低,导致了整个社区艺术素质不能有所提升,这样就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
3 发展社区艺术教育的建议
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特点,决定了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参与者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资金拉动,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的规范和引导。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引导。现阶段,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国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制定出有利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政策方针,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鼓励、发展社区艺术文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情感上给予关怀。各部门之间建立起统一的立场和联动机制,协调工作,管理和发展社区艺术教育。
同时,也要不断为社区搭建教育平台,开设“社区教育网”等,整合社区教育信息资源,推进数字化终身教育学习平台建设;加快社区教育机制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3.2 加强人才支撑
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根据爱好和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的,参与主体一般不是专业的艺术人才。所以,要想发展社区艺术教育,就必须有更多专业艺术人才的加入,从而提高社区艺术教育的影响力和教育水平,有效发展社区艺术。相较于普通参与者,专业艺术人才还可以将更高水平的艺术技能、新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组成手段引入到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中来,增加活动参与者的教育方式。
3.3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现阶段,网络、电视、报刊、电台等多种媒体高度发达,对人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通过这些媒介推动社区艺术教育的宣传和教育已经成为发展社区艺术教育的有效手段。其中,互联网技术所起到的作用和带来的发展前景更是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互联网具有无地域、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参与者众多、无空间限制等特点,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建立社区艺术教育网站、开设社区艺术教程、建设艺术教育工作者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论坛和网络社区、举办社区艺术联谊活动等方法,进一步推动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
篇2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习型社区;社会服务;学习导向;资源辐射
目前针对学习型社区的研究内容十分繁多,目前所普遍认可的理念即为:学习型社区是指社区成员认同而且理解学习对于社区的发展、稳定以及成员个人幸福指数方面所起到的价值。学习型社区可以实现对于各类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有效调动,并对广大社区成员的潜在能力能够予以有效地激发。而继续教育的理念则与此不谋而合,这两者的学习群体存在明显的共性特征。因此,就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据此下文之中将主要就继续教育对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讨论,并就其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学习型社区理念概述
学习型社区是一项应用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当作具体的建设原则与建设目标,学习型社区即为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习的社区形式。在学习型社区当中是以学习参与者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以保障社区成员基础学习权益,以及满足于成员终身学习的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在学习型社区当中将终身学习体系以及学习型组织进行主要建设内容的社区,因此学习型社区同时也是各类学习资源所有效整合的一种社区形式,是一种打破了学习阻碍的社区。学习型社区能够有效地促进社区成员的素质提升,并增强其日常生活的质量水平,进而促成社区达到更加全面性、协调性以及持续性发展的社区。
二、继续教育对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价值意义
1.视野观点的转变。不论是对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出或是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均表明了人们视野观点的转变,即将以教育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学习为中心。教育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过程,教育的着眼点同时应当放置于教育服务的提供之上,因此其通常所重点强调的即为教育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的功能价值;而学习则是一个主动的知识接收过程,学习能够通过人们主观思想意识,来强化人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想着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向所发展。因此其更加注重对于学习参与者自身需求的满足;重点突出强调的是学习参与人员的自身努力与思想进取,更加注重对于参与学习者兴趣的激励,并实现对于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
2.教育对象的扩大。学习型社区最为显著的特点即为全体参与、终身学习,此即需要对于教育的对象能够实现有效的扩容,即为由技术、技能培训的角度转变为对全体社区居民的教育学习,一方面包括有对于成年人口的各项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又包括有对于广大青少年居民的培训,甚至还可包括相关的老年人群等。总而言之,在学习型社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其主要的工作对象可涵括以社区当中所有年龄段人群的培训工作以及各类不同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
三、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功能
1.社会服务功能。在部分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当中,可凭借学校所具备的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等内容,在开展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过程当中与其进行广泛性的交流与合作,促使高校的继续教育能够成为对学习型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服务窗口与平台,这也是高校自主开展社区发展服务的一种关键形式,同时,是学习型社区在建设过程当中所能够仰仗的重要力量来源。在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当中其主要是利用给予社区当中的所有成员实施以各类不同层次、类型、方式的教育培训来促使其服务性的功能价值能够得以体现。
2.学习导向功能。在学习型社区的创建过程之中,高校不但是相关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并且同时对其产生导向作用的引导者。一方面高等院校对于教育事业的孜孜不倦,对个人发展的持续完善促使其在社区终身学习当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当中往往融合了丰富的思想、文化、知识等内容,人才精英辈出,因此,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知识宝库以及思想源泉价值应用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过程当中,不断推进、落实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社区的践行发展。
3.资源辐射功能。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学习型社区进行知识文化传播、开展文化创新活动活动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当中的师资力量、知识内容、信息要素以及设备等资源均能够对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这一活动内容时,必须要将高等院校在整体社会教育文化建设事业当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主动、高效地为社区培养以充足的人才资源、开展相关的职业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继续教育服务内容,进而达到教育资源在社区中的共同分享。这也就表明了高等院校作为对社区居民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总而言之,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工作,是将满足于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作为主要的导向目标,基于此利用将相关的社区学习信息网络作为主要的学习中介而开展的一类学习策略。其本质同时也是对继续教育应用于社区教学的具体践行,应当将其作为社区教育研究领域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高志敏,贾凡.展望新的征程,期待新的腾飞——关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师生对话[J].当代继续教育,2013
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社区教育的兴起对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提升全民素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自身建设、内涵发展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随着工作的深入,有必要对社区教育的功能进行理性思考和准确把握。文章阐述了加强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功能的基本思考,指出了职业技能培训对社区教育的积极意义,分析了在社区教育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制约因素,探索了开展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和方法,旨在引发对社区教育的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社区教育;职业技能;职业培训;功能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运用本社区各种教育资源来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文化休闲活动的教育,并将这些视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有人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以本社区组织为主体开展的教育,并认为这就是社区教育的执行主体。不可否认,社区教育具有娱乐性、地域性等特征,但如果仅限于此,社区教育的发展空间将十分有限的。笔者认为,社区教育是区域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将社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于拓展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社区教育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社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价值取向
(一)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人的全面提升
社区教育的本质是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根本,是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本位,是社区人力资源的一种再造性开发过程。人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可理解为指人的体质状况、品格修养、生活情趣和技能水平等的总和,这些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的体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得到改善,人的品格修养可以通过学习修炼得到内化,人的生活情趣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得到充实,人的技能水平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得到提高,而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随着城镇人员结构的变化,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增多,技能培训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如果这一群体的人员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是无法承担区域发展的的重任的。研究发现;“全国各地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坚持社区教育以民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方向,积极面向社区转岗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残障人员开展成人职业技能培训。”
因此,将社区教育仅视作是一种休闲教育或体锻教育的观点具有偏面性,应该将社区教育与社区休闲教育区分开来。也就是说,社区教育应该将生活水平改善、职业技能提升、个体全面发展作为其主要内容,并进行重新定义。社区教育应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尤其是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整个社区成员的素质,并经过这样的培训,使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尤其劳动职业技能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社区教育应该成为社区成员就职、创业本领,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成为关乎民生、提高社区成员职业素质的重要措施。由此可见,社区教育充分体现人力资源开发本位,是社区教育“姓教”的质的规定性。
(二)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社区整体发展
社区教育的任务是以社区发展为根本,是以社区和谐共生为本位,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推动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社分开将成为现代社区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社区正在逐步成为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而也要求社区教育回归为社会发展行为,恢复它姓‘社’的本来面貌,与社区发展纳入同步发展轨道。”也就是说,社区教育应立足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社区,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社区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和提升;社区的进步,需要各种人力资源的支持,既包括管理人才,更包括各类职业技能人才。
社区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符合区域要求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要紧紧瞄准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时刻刻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服务,使社区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从整体上协调发展,以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人和社区共同发展的目标。所以,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将一些职业培训项目纳入到社区教育中去,才有助于提高社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使社区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现。近年来,各地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以区域定位为特点,开展符合区域特点的教育,尤其在社区教育中,依托区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机构,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各类通用的专业人才,鼓励社区力量教育培训向高层次发展,创造现代教育品牌。各级政府积极落实大教育观念,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才培养,建立起了与区域建设及功能定位相匹的、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满足市民学习需要,具有开放化、社会化、终身化为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框架,这些也正是现代社区教育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所以,在社区教育中,职业技能培训是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区域教育整合
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就是社区教育将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统一于社区之中,是现代社区“大教育”观的体现。基于这一特征,社区教育是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体。在这个教育综合体中,各类教育形态、各种教育机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教育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共同为社区发展服务。职业技能培训自然成为综合体中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社区教育向促进社区建设的方向发展。
不难看出,在社区教育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社区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一种整合。为了充分发挥区域培训机构的作用,社区需要加强与各个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包括体制内的社区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有关职业培训单位,也包括体制外的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民办非企业培训机构及培训集团等,还包括相应的职业培训管理机构。通过在社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社区通过与各种机构相互合作、协调,激活了社区的教育资源,发挥了社区教育资源最大效用,对于推动区域“大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教育推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
(一)人们对社区教育的思想认识还不全面
人们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休闲教育,或者认为是老年人的娱乐教育,管理层面也有轻视社会教育和非正规学习的观念,职业技能培训很难进入到社区教育的视野,无法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客观上,很多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局限在休闲娱乐上,从近几年全国各地所列社区教育课程就可见一斑。据上海2011年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统计来看,参评的社区教育课程有80%是休闲类课程。
人们认为社区教育主要就是老年人的教育,忽视了社区教育对辖区内各个层面人员的重要性,尤其忽视社区教育对在职人员、下岗人员、外来人员教育培训的作用。由于这样,在大多数地区参加社区教育的人群均以老年人为主,社区教育没有就业谋生的取向,缺乏技能培训的特征。从这点来看,社区教育把人群集中在老年人的倾向相当严重,社区教育的受众面严重局限。
人们认为职业技能培训是企业的事,是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事,社区教育要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是得不偿失、事倍功半的事,所以没有必要。在对各社区进行调研中了解到,社区层面对职业技能培训普遍采取不涉及、不投入的态度,社区也很少与当地学校挂钩对本地区待业人员进行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在很多地区的社区教育中处于真空化的状态。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倾向,有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把乡镇成人学校开展的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同于社区教育,认为这就是社区教育的全部。
(二)社区对培训资源的整合机制还不健全
把职业技能培训融入社区教育,需要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提高资源的整合力度。应该看到,社区教育的办学场地条件是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居民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单靠社区本身的条件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好社区可用的培训资源。在很多社区,一方面国家投资建立了高标准的职业培训基地但利用率并不高,另一方面培训资源就在身边但社区教育不去有效利用。究其原因,就在于社区对资源整合力度相当薄弱,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仍然各自为政。
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力量整合不力,也是影响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因素。显然,要开展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教师是关键。社区不可能自已拥有大量的培训师资,但需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完全依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社区各单位的支持。没有健全的整合机制,就不会有稳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更不会有适合社区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市民对社会培训的认同程度还不够高
一方面,社区居民认为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不高,这也是造成市民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应该看到,鉴于目前的社区教育现状,社区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培训还没有受到市民的充分信任,就是有的农村地区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阵地开展技能培训,也限于条件和师资等因素,难以得到广泛认同。所以人们认为,去社区接受技能培训都是低水平的。
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项目相当有限,难于满足市民不同的需求。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开展技能培训的地方,项目主要就是本地原有的一些传统技能培训项目。如有的农村地区,也只有农作物种植等培训项目,其它项目很少或根本没有。随着社区的发展和人们就业需求的变化,具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能创造就业机会的培训项目会更受市民的欢迎。
还有,培训奖励机制和就业导向机制配套缺失,激励不足。目前很少有社区对参与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的市民实施奖励措施,劳动部门也没有将社区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挂钩,所以这方面的机制还较为薄弱,影响了社区市民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社区教育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探索
(一)发挥社区学院终身教育整合平台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全国各个地区相继建立了社区学院。以上海为例, 2006年市委、市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办学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明确,对于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全国各地建设社区学院的模式不尽相同,但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社区学院作为社区教育的龙头,理应在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中发挥好协调作用。首先,社区学院可以实现与区县一级层面政府机构的沟通,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和服务,推荐政府培训项目;其次,社区学院可以加强与区县层面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培训协会等联系,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信息,为社区提供培训教育服务;还有,社区学院可以开展各种培训业务指导,加强社区师资培训,开展培训课程统合,提供教研工作指导。总之,要开展好社区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社区学院处于指导和协调的中心位置。
社区学院本身也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应该在办学内容和层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依托社区学院开展职业培训是可行的。以上海为例,各区社区学院基本上是由业余大学、电大分校、职业培训机构整合而成的,具有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资质和办学条件,尤其是近年来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职业培训格局。近几年来,社区学院面向社区、服务社区,把各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了整个社区,正在成为社区一支不要缺少的主要培训力量。同时,依托社区学院开展职业培训也是必要的。社区学院作为区域内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具有高层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在区域职业培训中具有引领作用。要发挥社区学院在区域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为区域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能人才。
(二)加强社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统筹协调
整合区域内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是开展社区职业技能培训重要基础和前提。社区教育是大教育概念,不可能靠几所培训机构或几所高校来完成,教育资源整合是各级人民政府对社区教育进行统筹协调的主要内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直接影响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要充分发挥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投资力度,制定了有利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各项措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上海为例,90年代开始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工程,使各区县形成了良好的职业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而上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面临逐年减少的状况,有必要充分调配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资源。另外,利用好区内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资源或其它培训机构资源,会产生教育资源的倍增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充分利用地区各类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培训需要应合理调动各类人力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以上海为例,各区各类高等院校云集,各种培训机构较多且层次较高,培训教师较为充足。同时,随着各类学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这些服务社区的愿望也很强烈,与社区共建,与社区共荣,正在成为上海各类学校的办学思想。利用好这些学校的教师资源,已经成为社区和学校的共识。
要充分进行区域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整合。一方面,社区可以运用现有的培训专业课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办学资质,为社区培训所需要的人才。方法上,可利用送出去、请进来、联合办等形式,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社区发展的要求,借助各种职业培训资源优势,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并遵循学以致用、按需施教和注重实践的原则,使培训课程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加强课程的通识性、应变性,使课程内容达到量身定制的效果。
(三)把握区域特征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点
在社区教育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功能,扩展了社区教育的外延,弥补了社区教育的不足,使社区教育真正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民大教育,所以要正确把握职业技能培训与区域特征的关系。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资源优势 社区教育
Utiliz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to Develop Community Education
[Abstract]Community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constructing study society.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employs its society functions and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s,educational resource,community education
社区教育的办学宗旨是“社区即校园,居民即学生”。它是基层社会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以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的社会教育过程。社区教育面向社区需要,满足各种不同成员要求受教育的愿望,具有综合性特点。
社区教育面临的巨大问题是教育场所和师资力量,而这恰是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社区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始终是社区教育的基础和主体,学校资源应成为社区教育最主要的依托对象。优化整合社区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实现这一共享的重要途径就是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相沟通、协调。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师资人才、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经验、文化渗透、科研能力等方面。
1 师资优势
高职院校是各类人才较为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是社会高级专门人才集中的群体,学生也是同龄人中的高素质群体,这为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准备了充足的师资优势。此优势表现在,高职院校人才的素质,对社区群体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可以为社区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参与社区教育,积极创建学习型社区。在调查中发现,60%的受访者希望高职院校能够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75%的人倾向于聘请各级院校的教师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可见,整合利用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势在必行,是当下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教学场所与设施的优势
高职院校除具备师资人才优势之外,还具有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的优势。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其优秀的师资和优越的教学设施是社区教育无法比拟的,宽敞明亮的教室、功能齐备的运动场馆、快捷方便的网络设施、资源丰富的图书馆。较之社区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学场所及教学设施优势体现在设施全、投入多、更新快等方面。在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支持社区教育发展,以此减少教育的重复投入,提高社区教育的效率,减轻政府和社区的负担。社区也要积极和周边高职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其教学场所及设备优势来发展社区教育,进行各种主题讲座和不同性质的培训及多样的文化文体活动,提高居民的各项技能本领。
3 教育管理及教学经验的优势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教学经验,这些是其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其精髓和内在的精神品质所在,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拥有的。高职院校应该凭借这一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并结合社区实际,共同为社区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避免社区教育在发展初期少走一些弯路,为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 文化渗透的优势
高职院校的社会文化相对较为纯净,能够保持文化的先进性,这就使其占据了有利地势,是社会文化的制高点。这种文化恰恰能够深刻影响到社区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与时俱进,时刻保持着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确保了高职院校的文化不断更新、发展,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处于文化的领先地位。高职院校源源不断地向社区渗透优秀文化及精髓,这种无形的力量必将促进社区文化的进步,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5 科研的优势
高职院校的职能和社区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高职院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更新的重要场所,而社区教育就是为社区居民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科技发展需求,提高社区成员适应社会的能力。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可以用于社区教育,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加大科学知识的传播力度,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在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包括高职院校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为社区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十分有限。其次,高职院校单一办学模式与社区教育多样化、多层次办学有着本质区别,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是否适合社区教育,与其有多高的适配率,都影响着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在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采取合理的办学方法,注意社区教育多样化的办学要求,为其未来的稳步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高职院校和社区教育在双方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互的。高职院校是为社会不断培养人才的基地,向社区提供所需人才,对社区产生深刻影响。参与社区教育的发展是高职院校职能的延伸,双方有明显的互动关系。
目前,社区教育仍处于积极探索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高远,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对社区教育的介入尤为重要,应努力发挥其自身各项优势,大力协助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焦正平.论高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教育与职业,2004,(05)。
[2]刘夏蓓. 论高等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介入[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Kabini Sanga,John Niroa,Kalmele Matai,Linda Crowl. Re-Thinking Vanuatu Education Together. Vanuatu:Ministry of Education Port Vila and Institute of Pacif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2004.
篇5
因为工作关系,我和沈校长认识已有十多年了。虽然谋面不多,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和目标,大家走到一起来了,经常以文会友,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情感,所以虽远犹近,关系甚笃。有些时候为了讨论或研究一个问题,深入一层,更是犹如故友至交。这次认真研读沈著,掩卷三思,觉得有几点感受,说来和作者、和读者朋友,一起交流分享。
就本书的定位,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对现代社区教育转型发展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社区教育管理与运行层面的具体问题,而且希望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从中寻找出社区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籍以促进我国现代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总的看来,这是着眼于基本理论研究,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一项研究成果。
一、着意社区教育基本理论
研究,寻求理论破题
本书中涉及基本理论研究的,大致有社区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本质属性、功能定位、外部关系规律、内部关系规律等一些内容,作者都力求作出自己的理论诠释。
关于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作者把它定位于“社区发展为本”和“居民终身发展为本”两个属性的有机统一体。“如果否定了社区教育以社区发展为本的属性,也就否定了社区教育中‘社’的质的规定性,混淆了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如果否定了社区教育以社区居民终身发展为本的属性,也就否定了社区教育中‘教’的质的规定性,混淆了社区教育与其他社区活动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社区发展本位与人的发展本位作为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两者缺一不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区居民的终身发展寓于社区发展之中;社区发展离不开并依赖于社区居民的终身发展。一句话,社区教育的社会(社区)属性与教育属性的辩证统一和有机融合,即为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从社区教育发展趋势看,强化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融合,进而实现社区教育从教育主体本位向社会主体本位的转变,是未来社区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第二次飞跃。”这些妙语实属精彩之笔。
在论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的关系时,引入了社会(社区)治理的新理念,对两者的内涵也进行了最新的阐释,并且引用了台湾学者提出的社区营造和社区教育联系融合的做法,指出台湾社区营造的重心走过了一条从造景、造产到造人的转变之路,最终把社区营造的重心放在造人上,而造人的关键就在于社区教育,给人们以启示。
关于社区教育功能定位,在论及非功利和功利的争论时,并没有就事论事,简单地评判是非,而是把这个问题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正确地指出:“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符合现实社会发展水平。”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功利性也是无法避免的,它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动因之一,也是社区教育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只有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最终达到非功利性价值的目的。
关于社区教育的规律初探,作者借鉴潘懋元先生关于高等教育学基本规律的研究框架,分别从社区教育的外部关系、内部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规律进行研究。
作者指出社区教育不能不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制约,如果“就教育谈教育”,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作者以上海市的典型案例,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支撑、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以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经济发展制约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时,作者指出不能简单地以经济规律或社会规律来代替社区教育的自身规律,甚至也不能简单地以一般的教育规律来照套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以满足民众需求为目标的新型教育形式,其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一是民众教育,一种平民化教育,直接为社区民众服务;二是民生教育,以关注民生为目标,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三是民权教育,是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民主。社区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这些论述朴实中肯,可谓一语中的。
在论及社区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时,作者指出需求导向是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要以了解学习需求、掌握需求动态为前提;跟踪调研、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主动引导需求,促进科学发展;最后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综上所论,只要是熟悉社区教育的业内同行,就可发现,在社区教育还没有摆上主流教育的位置,在理论还处于很不成熟、众多研究还限于经验总结或泛泛而论的情况下,作者专心致力于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论说了不少有见地、有价值的内容,给我们带了一个潜心研究、深入研究的好头。也启示我们,社区教育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戮力同心,进一步以加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有机结合为路径,推动新时期我国社区教育的广泛深入发展。
二、着重社区教育实践问题
研究,寻求认识飞跃
在《实践论》里指出,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实践工作者要向理论工作者学习,就要学会理性思考,掌握飞跃的本领。而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通过研究,对实践问题做出理论诠释。我们看一项科研成果(包括著作、论文等)有没有理论价值和社会功能,有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能否紧跟形势,紧跟时代,倾听实践的呼声,总结实践的经验,重视理论提升。沈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适应了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围绕社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转型期遇到的新问题,力求把静态和动态、历史和现状、宏观和微观、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对社区教育实践加以理论概括,以期形成新的理性认识,指导社区教育实践。
作者指出:“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是本书一个基本判断及其立足点。然后紧紧围绕这个新阶段,以社区教育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为主题,分别从社区教育的发展形态、地位作用、体制机制、途径形式、服务对象等方面,简要地分析了社区教育发生的变化,强调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之后,我国社区教育开始从以往的政府单一主体管理,转向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随着学习型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社区学习共同体、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形式、新载体不断涌现,社区教育朝着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社区教育正在从边缘状态向中心地带位移,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本书的研究,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研究为导向。这里的关键是能不能发现真问题,精准地抓住真问题,敢于直面、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总结梳理实践经验。只有基于实践,反思实践,经过理性思考,概括提炼实践,才能达到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在这方面,作者长期在一个省级开放教育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兼具管理者、实践者、研究者的角色于一身,而且勤于学习,勤于调研,勤于思考,思想敏锐,思路开阔,善于捕捉区域的和全国的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实践创新成果。可见,具备了主客观方面的基本条件,从而成就了这项研究。
从本书结构内容分析就可发现,作者把文献研究和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梳理出了关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政策、评估等管理方面的问题,关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课程开发和管理、数字化学习和社区远程教育、社区老年教育、社区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等社区教育改革发展中碰到的主要问题,都是一些真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对社区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者勇于直面这些问题,深入研究,做出必要的理论诠释和概括,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担当。
不仅如此,作者致力于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结合起来,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理论应用、解决问题为目的,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注意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操作性,重视阐明理论应用的路径、策略、方式、载体,很接地气,指导性很强。
在国外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有所谓大理论、中理论、小理论之分,这主要以对事物本质的概括抽象程度高低深浅而定,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发生作用影响和指导辐射的范围大小、领域宽窄之分。大、中、小理论之间,也没有一条鸿沟,小理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可以上升为中理论,再依次上升为大理论。在教育研究的实践中,往往需要有一个过程,企图一步到位,搞出一个高大上的大理论,除了极少个案,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通观本书,作者显然不满足或停留于一般性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而是力求理论概括抽象的程度高一些,力求逼近对社区教育规律性的认识,以期更好发挥对社区教育实践科学指导的作用。现在看来,书中涉及基本理论层面的有关研究,有许多真知灼见,而大部分的理论抽象及阐述,则达到了中理论的深度和高度。
就以社区教育的政策研究为例,作者分别从社区教育的政策界定和功能、社区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社区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社区教育的政策制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和系统的分析,进而就社区教育的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措施、决策程序、决策思路等,进一步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例如,在论及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思路时,指出确立合理的社区教育政策价值向度,保障社区居民自主学习权,追求教育公平正义,服务社会民生和个体全面发展;在论及制定社区教育政策的关键要素时,指出提高社区教育政策的决策水平,构建民主、公开与透明的决策机制,突出教育资源整合的协调机制,明确社区教育政策的分类试点与分步推广。
对于所有这些具有一定深度而又专业的论述,试想作者如果不是兼管理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于一身,没有勤奋学习、深入思考的严谨作风,没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理论视野,就不可能具备这样的专长和优势,就不可能把研究做到如此深入的程度。正如作者所言:“本章从社区教育的政策文本出发,探析政策的目的、主体,措施的变化规律和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以期确立合理的社区教育政策的价值向度和逐步形成清晰易行的社区教育政策的体系,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政策的决策水平,构建民主、公开与透明的决策机制和完善教育资源整合的协调机制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作者的研究成果,在社区教育同类研究中是属于比较专业的那一种,在深化社区教育研究的征途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着力管理决策理论研
究,寻求科学应对之策
书中涉及社区教育管理决策理论,主要有社区教育治理、政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站在现代治理理论的高度,对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实践作了阶段划分,分析了特点及内在联系,指出了管理体制经由改革创新从管理向治理演化的向度。作者把开展社区教育初期由教育部门直接主导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垂直型治理模式称为“I”模型,把新世纪以来形成政府统筹、以社区教育委员会为基本形式、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社区教育的模式称为“Y”模型,并预测今后的社区教育治理,将会注重在政府指导之下形成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为主要特征的社区教育治理的“X”模型。指出对于社区教育多元治理模型的构建,应体现以下几点内容: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达成多方协同的目标共识;形成利益分享的资源网络;促进社区教育的专业化建设。社区教育治理的发展方向,必将更加关注通过多中心的公共治理格局来提供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公共服务,政府主要在理念引导、规范制度、目标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
在论及社区教育多元主体治理体系构建策略时,作者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搭建信息化平台、探索市场化机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周全的思考,并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最新理念融入分析与破解现实问题的研究之中。
笔者还注意到,作者将社区学习共同体作为社区教育治理的一个重点问题加以论述。书中将社区教育共同体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分为两个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级的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教育治理的一种创新形式与举措纳入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范畴,而且吸取了各地的实践经验,对其内涵与意义、推进策略等作了新的概括。
作者敏锐地指出,近几年来,在一些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示范和引领下,社区教育不断向社区居民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转型发展,学习社团(学习共同体、学习圈)陆续产生成长,成为社区教育自主学习的主体力量。居民主体、社区自治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广泛的基础性作用,成为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目标共识和愿景追求。进而指出:实现真正的多元参与下的协同治理,需要建立社区教育治理的协商决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以推进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承办社区教育活动的职能向民间组织适当地转移,通过购买服务、经费补贴等办法促进其自治功能的发挥。作者阐明的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维品格。
四、期待继续深入研究,期盼
这项研究日臻完善
关于社区教育本质规律的研究,是一个深层次、高难度的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包括实践、纠错、提升、完善这样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由于社区教育规律的基本矛盾和关系是多维的,故可以从不同范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把握它们的不同关系。因此,书中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例如把社区教育的领导体制、机构队伍、学习资源等方面的要素归入内部关系规律研究,着重研究社区教育发展与社区居民接受教育服务的关系,这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探讨社区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研究的是条件性问题,尚未上升到从本体性问题来探讨社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似觉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社区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研究,本质上主要解决社区教育和人的发展、特别是与社区居民的发展相互关系的本质联系。可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和人的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终身发展、自由发展),社区教育与人的生活(谋生型、发展型、乐生型、享受型),社区教育与人的价值(追求物质生活的利益型人生、追求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型人生、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型人生、追求回馈奉献社会的服务型人生),从成人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深入加以研究。二是社区教育和底层民众、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关系,以揭示社区教育最具人本性、人文性、全纳性、包容性、普惠性的本质特征,它迥然不同于精英教育,社区教育不是以筛选与淘汰为前提的拔尖教育,而是补短板、促公平的平民教育、草根教育、兜底教育,是不让一个人变差、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教育,是让每一个普通人、底层民众成人的教育。三是研究教育者与学习者、管理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社区教育学习的生态圈里面,各种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最后作用于社区居民素质的结果、成效。这样处置是否更为符合所谓内部关系规律的研究逻辑。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人的发展不仅和社区教育有关,也和一般教育或其他类型的教育有关。所以,从本研究主题出发,应该更加重视社区教育对人、特别是对社区居民的发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这些作用与影响所能达到的范围与程度,而不能把一般教育或其他类型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误读为社区教育的效果。
在学术研究的语境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理论创新、理论繁荣的根本之策。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论、切磋,都是正常的、必经的过程和路径。这种讨论不一定有对错之分,但可以帮助和促使人们的研究和思考更为缜密,有利于理论走向成熟与完善。
总的看,《转型发展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堪称沈教授在我国进入改革发展转型期,深入思考和研究社区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部力作,可喜可贺,希望再接再厉,期待更新佳作问世。
以上所言号称书评,可能作为一种互动讨论的感言更为合适,欢迎作者、读者批评指正。
陈乃林
篇6
2002年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共同策划举办了江干区社区教育论坛,邀请省、市专家作专题发言。区领导、各部门、镇、街道以及基层有关干部参加论坛,初步了解社区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逐步引起重视。2003年部分街道社区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展了社区教育节和社区教育宣传咨询活动。2004年区教育局与街道联手开展了大型广场社区教育宣传周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板报宣传、咨询活动、现场书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理念,营造氛围。活动中有180多名专兼职和志愿者参加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还在江干教育网建立了社区教育网页,宣传社区教育,报导社区教育信息和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和载体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区教育在我区上下渐入人心。
二、构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构建网络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2003年10月我区社区教育在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筹建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社区学院定名为江干区社区学院(筹)。闸弄口街道、采荷街道、凯旋街道在此前后成立了社区学校。基层社区先后成立市民学校,至今全区49个基层社区成立市民学校41个。4个镇则依托化学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全区46个村也均建立了村民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三、建立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
我区重视社区教育、成人教育队伍建设。已建立起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的干部师资队伍。目前全区有专职人员16名,其中区社区学院6名,各镇6名、街道4名。15名干部是由区教育局委派。1名由镇解决。兼职人员主要由各基层社区、村文教委员担任。目前社区文教委员49名,村文教委员46名,共计95名。2004年通过举办两期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其余是外聘的师资和志愿者,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随时聘请参与工作。
四、制定政策文件,采取措施,推进工作深入发展
(一)近年来我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出台的文件如下:
2001年:
由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下发了《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2年:
区教育局下发了《江干区中小学参与社区共建、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实施意见》。
2003年:
1、区教育局向区政府报告申请社区教育专项事业经费并经同意按我区常住人口每年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
2、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江干区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
3、区教育局与文明办、民政局联合下发《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的评估认定的意见》,同时下发了《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评估细则》。
2004年:
1、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了《江干区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召开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会议。
2、区教育局下发《关于社区教育券发放方法的通知》。
(二)为了贯彻落实有关文件,采取了以下一些举措
1、2002年起,区教育局就分别对闸弄口、凯旋、采荷三个街道派出专职干部到街道承担基层社区教育的指导工作。从近两年半的工作来看,工作成效是明显的,在指导网络建设、活动开展、规范管理等方面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也受到街道、社区的欢迎。
2、2002年起全区中小学场地等资源向社区开放。区教育局统一制作铜牌向社会公布,统一印制市民活动卡,大部分学校开放工作比较好,也受到市教育局的奖励。
3、加强对基层市民学校的管理。教育局统一印制社区教育工作台帐,规范基层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过程的记载和年度工作和小结,并通过例会,调研等形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加强工作指导。2004年通过创示范市民学校活动并进行评估,评出十所首批区级示范市民学校,区教育局分别授予铜牌并予以5000元的奖励。这些措施的落实,在促进基层市民学校向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区工作的积极性。
4、2004年试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制度。采用学习者自己出一点,社区教育券补贴一点的办法,激励市民参与学习,提高素质。全年共计发放社区教育券16万元,已基本回收。社区教育券主要用于市民三项等培训。1000余名市民受益,其中600名市民通过培训拿到市教育局颁发的结业证。从试行的情况看,收到一定的效果。市民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的调动,同时也调动了社区学院和各成校、社区学校的培训的积极性。
五、教育培训活动蓬勃开展,我区成员和市民素质得到提高
随着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形成,各层面均开展了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区社区学院成立一年来,举办了成人业余高等、中等学历教育11个,学员500余人;面向我区机关公务员开展电子政务培训班9期,360余名学员培训结业;举办“十万家庭网络行”培训,1997名市民通过培训结业;还举办了基层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等等。
各街道社区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也举办市民三项培训、中老年书画班、文史知识、外语等各类培训班。市民参与率不断扩大,有些班级学员报满供不应求,还涌现一大批学习积极分子和动人事迹。各基层市民学校也开展了“百场讲座”活动,内容涉及公民道德、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健康教育等等。各街道、镇和社区把青少年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利用暑假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据统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创新。例如:“家门口的陶吧”、“小市民道德论坛”、“青少年模拟法庭”、“我爱家园演讲比赛”,给青少年以很好的教育,也受到媒体的报导。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区还出现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学习型团队。例如:景新社区的书画社、庆春门社区的集邮文化夜校在全市都有点名声。农村成校仅2004年举办成人业余中专学历班学员298名,大专学班学员135名,其它培训班培训人数1690人,还配合镇各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达12500人次。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有1099名获得技能证书或学历毕业证,大大超额完成区今年下达的200名指标。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为提高我区城乡人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下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概述如下:
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有效,需加以完善。
社区教育以提高辖区全民素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落实各级的目标任务,并健全有效机制。目前,街道、镇和基层总体讲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开展主要靠领导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而在社区教育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工作的落实上随意性很大,个别街道至今尚未建立社区学校正常地开展社区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并统一由区管之后,各镇、街道的教育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到以提高辖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的社区教育上来。区政府要起到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各级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符合我区、镇(街道)、社区(村)分级主办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各层面内部协作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区自2003年起作为区级层面,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这笔经费除了解决区级大型社区教育活动和区社区学院事业经费外,主要用于基层市民学校建设的奖励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发放,即推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和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上。与兄弟区相比我区的投入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上城区是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下城区则把外来人口也列入预算。江干区是个外来人口大区,对他们的教育也关系到我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把外来人口列入社区教育经费指标。在镇和街道层面的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较好的镇和街道除场地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外,社区教育活动的日常经费就很少,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至于城区各基层社区市民学校普遍反映经费难以落实,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除了区级予以投入外,街道、镇也应该给予基层社区教育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形成制度。
三、落实专职社区教育人员的编制,理顺管理体制。
我区现有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专职人员,除社区学院外,其余人员的编制还在原学校。随着中小学定编工作的开展,如何落实这些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有利于人员安定,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西湖区、上城区的做法是派到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干部的编制全放到区社区学院。农村成校的编制,兄弟区、县(市)的普遍做法是规模较大的成校,编制独立。最近省教育厅、人事厅的文件规定,农村成校编制控制在农村人口的万分之二。根据上述情况,我区人员编制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是采取以下做法:
1、下派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其编制统一放入区社区学院,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年度奖金由教育局发放,其它每月的奖金福利由街道给予解决。
2、农村成校前几年已办妥独立建制的法人单位手续,其人员应从原单位划出并划入成校,同样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年度奖金,由教育局统一发放,其每月的奖金、福利由镇给予解决。
四、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003年10月市教育局批准我区社区学院(筹),但至今仍借用四季青小学场地。进修学校、社区学院新场地已在筹建中,内部规划需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点、规模和功能。根据市教育局对社区学院的评估指标要求建筑面积要达到4000平方米,在设计上要考虑功能的整合,以便实际使用并能顺利通过市教育局的评估认定,正式批准我区社区学院。四个街道有3个建立了社区学校,其余1个至今未建立社区学校。要加大指导力度的同时,把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列入区级对各街道的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各街道都要整合资源建立社区学校,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分管领导任主任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同时实行分管领导任校长,教育局下派专职干部任常务副校长的社区学校管理运行模式,确保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区教育局要对各街道社区学校实行督导评估制度,认定合格社区学校。各镇成校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向社区教育接轨,现阶段成人学校要通过区教育局督导评估增挂镇社区学校牌子。各街道、镇也要加强辖区基层市民(村民)学校的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市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区教育局要继续实行区级示范市民(村民)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推进市民学校建设。
五、打破条条分割,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的整合
社区教育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面向全体成员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社区教育具有“全面、全员、全程”的特征。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全面广泛,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休闲娱乐教育等等;教育对象涉及辖区干部、职工、农民、市民、外来人口等等;培训过程涉及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中老年教育等。目前我区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上都存在条条分割的问题。在教育资源上各条线都要基层成立学校。例如;老年大学、妇女学校、人口学校、团校等等,名目虽多其实并不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而且各条线对下都还要组织考核等,使得基层不得不忙于应付,不但浪费有限的资源而且极大地增加基层的人力、精力上的负担,还会助长了形式主义。
区、街道(镇)、基层社区(村)三级都应该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两方面加以整合。萧山、余杭等兄弟区整合电大、职业培训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统一建造一所区社区学院。规模大、功能全,具有极大的教育培训优势,较好地满足辖区各类人群培训的需求。我区应该打破条条分割,建设好江干区社区学院,使之成为面向我区干部、职工、市民、中老年等为一体的上规模、设施新、功能全的一个终身教育平台。
街道(镇)和基层社区(村)同样整合有限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把其它各类称呼的学校均纳入其中,成为各层面的终身教育平台。纳入之后各条线在管理上要加强协调和整合,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有序进行,真正起到提高辖区成员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作用。
六、社区教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培训面有待扩大
区社区学院成立以来,延续了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拓宽了一些培训内容,例如十万家庭网上行。但总体来说,培训面尚不宽,且主要是政府推动的项目。社区教育从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一部分是公益性的,即政府对市民提高文明程度、法制意识、综合素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活动;另一部分则是公民为了提高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生活质量的培训,这一部分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作一些有偿的服务。区社区学院更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搞好课程开发,搞好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各镇街道社区学校除了大量开展面向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也应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教育服务。各基层市民学校则主要开展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辖区的文明建设。通过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市民参与率。
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在农民素质工程中的作用问题
我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初步形成,这是我区提高城乡市民素质的主力军。我区社区学院和农村成校,均有开展教育培训的场地,教育培训的设施设备,还有计算机等专用教室,也有专门的干部师资队伍。社区学院前身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成校均有10多年的办班培训的经历,不但开展了成人高等、中等学历教育,也开展了1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与省、市高校,技术学院和职能技能培训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全有能力承担和组织我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失土农民的技能培训。可是2004年我区失土农民培训却通过招标方式,让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据了解,民办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培训人员,基本上也是外聘人员,而且在我区并无健全的网络和基地,最后还是租用我区的成人学校的场地设施并由成人学校参与管理来实施培训工作。我区既然构建起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我区自己网络的作用和效益。
八、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领导
篇7
[关键词]社区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210―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以来,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3年底,中国的就业人数达到74423万人,第二、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占37886万人;其中,农民工达30315万人,占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80%,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p82-94)。然而,农民工却成为中国日益庞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其权益保障的缺失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社会成员应该获得与其贡献相对等的报酬。但农民工进城务工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剧烈冲突,使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待遇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国民待遇的规定,农民工子女应享有教育公平的权利。城市的义务教育资金来自公众税收,农民工在流入城市所缴税款中,已包含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因此不应让农民工再额外承担不合理的教育支出。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农民工子女教育受歧视问题仍是影响中国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
二、社区教育与教育公平
(一)教育公平是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具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是人们对教育资源与受教育机会分配的评价,其本质是人们对接受教育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的评价[2]。从社区教育的涵义可以看出,相较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社区教育能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主要原因如下:(1)社区教育以促进社区发展为基本目标,其教育对象具有全员性,不仅限于青少年,而是面向所有的社区成员;(2)社区教育是社会学的范畴,可突破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对社区内所有成员实行教育活动;(3)社区教育机构可通过政府挂牌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并保障资金得到合理使用;(4)社区教育的内容丰富,适应了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据此,教育公平是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社区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二)社区教育的理念模式
社区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雄厚的思想基础。因此,了解各种社区教育的理念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是正确选择社区教育发展道路的前提。
概括起来,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主要表现为三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如图1):(1)整合模式:该模型假设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成社区内各种利益的均衡与协调,强调社区教育的作用是对社区内所有的个体和组织提供相同的、无差异的服务,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理想状态。(2)压力模式:假设大多数利益都是通过社区内对资源的竞争来实现的,社区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协助那些弱势群体以及被社会忽略的领域,使他们获得一定利益。帮助弱者成了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3)协调模式:假设由于现存的组织造成了一些群体的不平等,引发了各种利益间的冲突,社区教育者的角色就是针对具体问题和社区的关注热点,协调引发各种冲突的群体关系,对居民进行政治教育和社会行为教育[3](P9-32)[4](P99-65)。
整合模式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是一种理想的社区教育模式。因此,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之后,大部分发达国家陆续放弃了这种社区教育模式。压力模式,针对特定群体(如图1中的群体4)展开社区教育活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此模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由于社区教育活动过于集中在一定群体上,忽略了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限制了其效果的真正实现。协调模式强调各群体之间的矛盾关系是社区教育问题存在的关键,因此,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农民工子女与所接触的流入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均存在多种利益不均衡,此点正符合采用协调模式的前提。因此,利用“社区教育协调模式”,调节各种利益关系,通过社区教育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缓和现存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无疑是一条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思路。
三、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在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一)模式选择的依据
社区教育的协调模式旨在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农民工子女与所接触的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均存在多种矛盾关系(如图2),正是这些矛盾解决不当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面临不平等待遇,这点基本符合社区教育协调模式使用的前提。
1.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城市大环境的矛盾关系
流入城市的大环境与农民工子女教育之间存在不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流人地政府的低调回应。(2)农民工子女与其受教育的实际权利受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羁绊。现阶段,义务教育资源也是按户籍分配的,流动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流人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人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而这些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政府,又不愿出资划拨经费,于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难以实现。(3)农民工子女与流人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城市对农民工持经济接纳和社会拒人的双重态度,在发展城市经济、填补空缺岗位时,农民工成为吸纳的对象,但是一旦要加强就业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市容环境整治时,农民工又成为排斥的对象。因此,在制度和设施的安排中不时透露出拒入和排斥的态度[5]。农民工子女也无例外,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的现象比较严重。
2.农民工子女与社区小环境的矛盾关系
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1)恶劣的“小区”环境与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之间的矛盾。长期务工的农民工无论是在城市边缘聚居,构成边缘社区的主要成员,还是散居在城市内部,大多居住在地租便宜、基础设施差、环境条件恶劣的地段。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偏差的社会治安条件也会影响农民工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2)农民工畏惧子女求学的心理与农民工子女需受教育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窘迫的经济条件使得多数农民工对子女求学多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农民工聚居在一起的社区内,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轻视教育的共识。所以,要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提高农民工本身对教育的认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3.农民工子女与就读学校之间的矛盾关系
目前,我国农民工子女在流人地城市主要有高价私立学校、公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三种入学途径。然而,农民工子弟在这些学校都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在:(1)民办私立学校以高昂的学费将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绝于门外。(2)由于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限制和一些发端于农民工贫困的子女教育问题,使得大部分公办学校不愿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受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负担重,很多农民工子女宁愿选择民工子弟学校上学。(3)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难以满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实际需求。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和频繁搬迁等现象,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
4.农民工子女与其家庭的矛盾关系
这一关系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强烈需求与其家庭脆弱的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据现代教育报公布,2003年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到9.3%。六岁儿童中46.9%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不在学儿童“童工”问题突出。相较而言,2001年我国平均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99.19%,失学率只有0.81%。可见,在教育机会方面,农民工子女遭遇一定程度的不平等[6]。农民工家庭收入本来有限,加之由地区间的经济收入差距造成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占收人的比例失衡[7],从而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失去就读机会。(2)农民工家庭教育滞后。Conger和Jouriles等学者曾提出,许多家庭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和亲子关系。国内有关研究也表明,由于农民工生活的困窘,农民工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理解远低于流入城市儿童,农民工对子女的严厉与惩罚也远高于城市儿童。由于农民工多缺乏教养子女的科学方法,农民工子弟的家庭教育滞后,不利于儿童成长[8]。
(二)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应用
1.通过社区教育全面缓和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城市之间的矛盾
主要工作内容有:(1)通过社区教育填补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存在的漏洞。社区教育是社会学的范畴,可突破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并非以行政区划为界。目前,我国对农民工问题已划拨专项费用,笔者建议,社区管理部门可争取部分经费,在社区中建立社区学校、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社区内所有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2)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并由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层人员担任社区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层管理者,保证其行政能力和影响力。在农民工相对聚集的社区内可设立农民工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对社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监督工作。同时,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监督小组,保证并监督专款专用。(3)社区在对城市居民进行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应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认可度,便于农民工子女融人社会。
2.社区建设中重视农民工相对聚集区的环境维护
鉴于农民工子女与社区小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在社区建设中应重视农民工相对聚集区的环境维护,现今农民工居住环境相对恶劣,主要归因于农民工聚居区的环境维护经费来源少。为改变此现状,可争取我国对农民工的拨款和社会资助,改善聚居区内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社会治安条件。其中,岗位设置可以以农民工为主,提高其自我监管的意识。同时,在社区教育中增加环境教育、卫生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环境意识、卫生保健意识和法制意识,以期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外,社区可针对农民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改变农民工对子女就学的态度,给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社区教育承担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常规上考虑,社区教育是以职业技术教育、道德教育、环境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针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难以落实的现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其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部分任务。在农民工子女相对聚集的社区成立社区小学,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划拨的农民工专项拨款、社会资助和当地政府补贴;师资建设可利用社区内离退休的教师、科技工作人员,仅需给予精神鼓励或象征性的物质鼓励。
4.通过社区教育改善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
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滞后无疑造成多数农民工子女对受教育的心理压力和认识的偏差。因此,在农民工相对聚集的社区,应通过科教片、专家讲座、文娱活动等形式,对农民工进行教育,使其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农民工子女得以减轻来自家庭的压力,使其享有较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社区教育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象。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社区教育可以作为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重要途径。(2)争取国家划拨的农民工专项资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针对农民工子女创建社区学校,开办中小学教育,可缓解农民工子女对公办学校的压力,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享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3)要在社区教育中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针对农民工增加家庭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等内容,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本着参与科学讨论的态度,笔者提出了社区教育是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重要途径,并利用社区教育协调模型,从协调农民工子女与所接触的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关系人手,较系统地论述了社区教育解决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但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都需要制度的保障,社区教育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作用的发挥及实现都需要国家对社区教育进一步重视和提供政策保障,也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元,等.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张文武.浅议实现教育公平的几点对策[J]国成人教育,2005,(3).
[3]C.Allen,J.Bastiani & I.Martin and K.Rich-ards.Community Education:an agenda fOr edu-cational reform[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4]汪大海,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吕露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4,(6).
[6]中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到9.3%[N].现代教育报,2003-11-07.
[7]杨愚如.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看教育公平问题IJ].教育与职业,2005,(1).
篇8
关键词:社区教育;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陈乃林(1941-),男,江苏南通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社区教育专家组专家,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国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32-03
社区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居民群众学习利益诉求的社会事业,社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不仅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社区教育管理创新指明了基本思路与发展路径。
一、社区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
理念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在认识事物中具有先导、指导的作用。而这里所说的理念创新,又主要指关于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管理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及价值的诠释与定位。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情、民情,在社区教育管理中,究竟要创新并树立哪些新的理念呢?笔者以为:
一是要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政府、社会、市场都是推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互相平等的主体。要从历史上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单纯采取行政管理、轻视社会主体作用、排斥市场取向的传统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多元主体的理念,从一元独进向多元协同管理转变,这是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
社区教育管理,要改变过去单一行政管理的状况,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看作相互平等的主体,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居民是社区教育真正的主人,要尊重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互平等尊重,确立共同愿景,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二是树立公共治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良性互动、合作协商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是依靠单一政府的权威,而是多元主体合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社区教育原本就带有较大的自治色彩,是居民群众自发参加、自主管理、群体享受的事情,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引进治理的理念,既有现实的民众基础,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治理当然包含管理的意涵,但治理是在主体之间平等尊重理念指导下所实施的行为,只要居民群众真正发动起来,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就能开创社区教育的新局面。
三是树立社区教育主体性发展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笔者理解,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以发展为本,居民是社区发展的中心,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发展的目的。社区教育原本就是群众性、平民化的教育事业,为了居民,依靠居民,成果惠及居民。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居民广泛发动起来了,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了,居民的智慧力量贡献给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办成为居民满意的教育,社区教育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没有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服务居民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发展社区教育是为了居民,居民自己的事情,要支持居民自己来管,而不是只靠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管控。政府也好,教育及相关部门也罢,办好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个恩赐,而是一种服务,一种服务惠民。如果居民不能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素质提高、学习快乐、精神享受,社区教育就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二、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把政府视作惟一的主体,带有较大程度的行政指令色彩,具有自上而下管制的内涵,而被管理者则是政府的附属,两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价值存在着不言而喻的不平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逐步形成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新模式。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探索,业已形成“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格局,为社区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
要深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下一步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政府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导主体,如何创新执政的理念与方式,从直接管理、具体管理中解放出来,着力培育并发挥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作用;社会、社区要成为一个主体,如何改变目前组织化程度以及素质均不够高的现状,提高参与管理的素质与能力,从配角变成主角,从而取得与主体地位相称的话语权;社区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而市场则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益,但公益并不等于无偿或免费,如何在公益性和私益性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适度引进市场机制,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从制度体系、政策法规方面,明确规范政府、社会、市场几个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职责功能,都需要假以时日予以解决。
管理不是控制,但也不是不要管理。在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依附—游离—组织的变化过程,管理和秩序是必要的。但管理的理念与价值观需要变革更新,在平等尊重引导的观念指导下,帮助与支持人的发展。特别在城镇(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更要通过社区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把农民转化为市民,进而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公民。
三、创新社区教育管理载体,实现教育惠民根本宗旨
坚持重心向下,推进社区自治、居民主体的社区教育发展。社区自治,这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自治的本质特征,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干预,而是依靠居民及其组织的力量,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居民组织起来,民主选出代表,自信自立自律,带领居民发展;调动居民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途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居民自己的精神家园。
成都市锦江区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对社区教育实行网格化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注重基础建设,从去年开始,在居委社区层面建立居民学习点的基础上,又往下延伸,分期分批建立“院落学习室”,拓展社区教育服务空间,配备服务设施,提高供给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把社区教育学习送到居民院落、家门口,形成方便居民的“学习服务圈”,使居民群众从社区教育服务中,得到更多实惠。
上海嘉定区多年来,通过实验项目的形式,注重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初步形成了五种社区教育新的学习载体:一是嘉定工业区于2005年启动了 “百姓学习中心户” 建设项目,将教育学习重心下移到了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中心户,带动周边居民的学习;二是嘉定镇街道2007年由草根团体发展而来,建立了以学习为动力,扩及邻里互助的“睦邻点”组织形式;三是华亭镇2006年建立“农家书屋”,形成了一个方便居民学习和培训的园地;四是徐行镇借助“村组党建”平台,建立了社区教育的基层学习载体“村组家园”;五是马陆镇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小区,2007年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形成了又一种新的新市民学习组织形式。总体上看,上述几种教育学习的载体,深化延伸了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覆盖面,走出了一条重心向下、方便居民、教育惠民、特色鲜明的发展新路子。
从社区教育的本质看,民间组织是居民主体性的价值追求,是居民主体性的组织表现。总的看来,社会成员必须通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来表达意志、反映诉求、体现参与、贡献才智的。在今后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将作为一个主体,包括代表公众利益的社团,或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社团,与政府合作,共谋发展。特别是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在地方性、社区性的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更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起到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类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休闲为主体的、居民自发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尚难以承担街镇乃至区县一级社区教育的任务,距离一个社会主体的角色要求还要继续历练与攀登。
四、搞好支持服务,重在教育惠民
社区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是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根本宗旨则是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更要追求优质服务。搞好社区教育中的服务,主要表现在:
(一)调查需求,满足需求
社区教育是以成人为重点的全民终身教育,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满足需求为宗旨,因此,坚持经常性的需求调查,以需求作为制定社区教育计划、决定学习内容与形式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社区教育治理第一位任务。
(二)建设学习资源,搞好资源供给
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对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搞好社区学习资源供给,就要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资源,特别是社区内学校教育以及各类文化资源,开放共享,扩大效益。目前,已经成立了全国性的学习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有计划地整合、建设、推介、评优,给居民群众提供尽可能适需对路、特色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搭建学习平台,搞好支持服务
社区教育治理,要突出重点,重心向下,方便群众,为居民搭建学习资源平台,打造便民学习服务圈,逐步做到居民有什么需求,我就提供什么服务,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我就随时、随地提供,居民有什么学习障碍或有求助,我们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帮助。
(四)创造条件,保障服务
经费投入、基地建设、设施建设等硬件投入,始终是社区教育治理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队伍建设、智力支持也是十分主要的软件投入。教育部近期正在准备拟订社区教育中心规程,推进全国各地按照一定的标准与规制,加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建设,为居民学习提供比较好的硬件软件保障,努力把社区教育办成居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央视网,2011-02-19.
[2]杨宜勇.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N].人民日报,2011-03-29.
[3]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2).
[4]鲁昕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12-05.
篇9
调查对象以后,第二步的工作是进行基本线索、初始数据的收集。具体做法是,以行政区划网(/html)显示的县级以上区划(2012年)为检索范围,利用百度的搜索引擎,逐一输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单位、333个地级行政单位、2853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社区教育、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学院、分院)等关键词,以获得的检索结果(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为基本线索,通过粗读,对相关内容分别按照属地层级、成立时间、机构全称、主办单位(依托主体)、组织架构、功能定位、新闻标题、网页来源、政策法规依据等作为初始数据保存在EXCEL表格。在完成初始数据的收集后,作者利用EXCEL的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筛选、核实。整理、筛选的标准是:对同类信息,以政府网、办学机构官网的信息为先,报纸电子版的信息次之,个人博客、商业网站、论坛的信息再次之;对相互矛盾的或表述不清的信息,主要通过进行网页对比筛查确定。核实的方式主要是文献调研、访问。文献调研的数据是从中国知网()和维普资讯网(210.38.32.192/index.asp)获得的。访问的方式主要是电话、电子邮件、实时通讯工具。最终获得有效信息519条,本文将以此为调查研究的主要样本。当然,仅仅收集统计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的数据是不够的,更有价值的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数据,从这些枯燥的数据中找到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的共性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最终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现状本研究
在描述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现状时,将样本信息按照名称构成、成立时间、主办或依托主体等分为三大类,分别对每一统计图表进行分析,并依此归纳出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在空间布局、流程控制、功能定位等方面的特点,力图勾画出一幅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版图。
(一)名称构成样本显示,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的名称构成,普遍采用“区划名称+通用后缀”的方式。即前置词以区划名称为主,代表办学机构的不同属地和层级;通用后缀以“学院”、“中心”、“大学”等居多,表明社区教育办学机构在空间布局中的地位、办学功能定位以及是否形成办学系统以及系统横向推进和向下延伸情况。1.前置词体现办学机构的属地与层级。以名称前置词中的行政区划属地与层级为标准,将办学机构或其主办单位按照“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城市”“地级行政单位”“县级行政单位”等进行分类统计,并以各地办学机构数量占县级区划数的百分比大小降序排列,得到国内从事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的属地与层级分布情况见表1。表1表明,目前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及东部沿海省市,中部地区空位较多,西部明显稀缺。其中,排在前六位的沪、京、浙、苏、津、闽六省市,有县级以上社区教育办学机构297家,占办学机构总数的55.35%。国内六大区域中,华东地区社区教育推展情况较为理想,54.79%的社区教育办学机构集中在该区域。国家级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都建立起了实体办学机构,有的省会城市有2所以上的办学机构。说明城市所属行政层级越高,社区教育受重视程度越高。但也说明,社区教育存在多头推进,缺乏统筹协调。2.通用后缀体现办学机构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机构全称中的通用后缀承载着办学主体对社区教育的理解和对机构本身的功能定位,在一些地方,通用后缀还体现着本地区社区教育办学体系是否已经形成,以及推展过程中,在空间布局上的横向推展及向下延伸情况。以下是对样本的通用后缀进行的初步分类:(1)“学院”。数据显示,以“学院”为通用后缀的办学机构,包括称为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学院(分院)、社区教育培训学院、社区工作者培训学院、创业培训学院等,共421所,占样本总数的81.57%(见图1)。图1所见,上海所有辖区都成了社区学院,苏、浙、闽是社区学院绝对数较多的省份,充分显示了四省市社区教育空间布局方面的引领作用。如果将图1的数据进一步细化,以“社区学院(分院)”、“社区教育培训学院”、“社区教育学院(分院)”、“社区教育进修学院”、“社区学院分院”、“青年社区学院”等后缀分别统计。国内以社区学院为名称后缀的办学机构中,以“社区学院”为通用后缀的占57.24%,说明大多数办学机构主办方认同“社区学院”的命名方式。从具体后缀来看,江苏省辖区内75所社区学院,有64所采用了“社区培训学院”的后缀。河南省平顶山从2010年6月开始,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建设社区学院,其命名方式为:“区划名+职校名+社区学院”,形成了稳定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2]。河北唐山市在2011年5月依托电大成立唐山社区教育学院后,以系统推展的方式,在12个辖区加挂了社区教育学院分院的牌子,成为河北省唯一构建了社区教育体系的地级市。令人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2012年10月29日,由广州市教育局以广州社区学院(广州城市职业院)为依托,同时为13所社区学院分院授牌,覆盖广州市所有辖区,成为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将办学体系向下延伸的范本。广东中山市在2012年一年的时间里,以共青团组织为主导,先后创办了10所青年社区学院,扎根社区,培育青年社会建设人才,助力社区和谐稳定,成为广东省枢纽型社会组织综合改革试验区。2010年10月宿迁创业培训学院在当地党校揭牌,开展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文化建设③,成为党校参与社区教育项目代表。需要说明的是,在功能定位、政策法规依据项下,上述办学机构有关学历教育的表述,是由依托主体开展的。比如,依托主体为中职学校的,其学历教育指向中专,依托主体为成人高校的,学历教育指向业大、职大、开放教育等。政策法规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中并未赋予社区学院学历教育功能和资质,这是国内社区学院与国外社区学院最大的区别。(2)“中心”。样本显示,以“社区教育××中心”为通用后缀的办学机构,包括称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培训中心、工作者培训中心、指导服务中心等,共42所。其中,有14所以省级电大为依托成立;有5所以地级电大为依托成立。为进一步考察“中心”在当地社区教育空间布局中的作用,分析其办学特征,本文将样本中有关“中心”功能定位的描述进行了初步汇总,发现主办者赋予办学机构主要功能有:短期培训、学历教育、指导统领、规划协调、检查评估、政策咨询、理论研究、社区活动、资源建设、整合利用等功能。下面是有关“中心”的命名方式和功能定位的描述在部分题项上的比较。心”,但在具体命名上,呈现多样性、个性化特征。“区域名称+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占样本的52.38%,其他命名则较为为分散。一是说明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命名标准或规范,采用什么命名由主办者自由发挥。二是说明办学机构对“社区教育中心”本身的理解和定位差异很大。表3关于功能定位的描述,体现了办学机构在社区教育空间布局中的作用:具有指导统领、规划协调、检查评估等功能,说明该办学机构能够对辖区社区教育进行纵向管理或指导,辖区社区教育系统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以政策咨询、理论研究、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社区活动等定位,说明办学机构以服务为主要导向,对辖区社区教育空间布局具有平推意义;资源整合利用则体现的是办学机构的自我完善功能,在空间布局上有占位意义。具体而言,“短期培训”是大多数办学机构参与社区教育主要形式,占总数80.95%;“指导统领、规划协调”占61.90%,说明过半数的办学机构在空间布局和系统建设方面是有所作为的。有三分之一强的主体注意到了社区教育是大教育,需要整合资源的意义;近三分之一的办学机构注意到了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在推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关注学习者需求、以学习者为主体思想的贯穿,这对社区教育未来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3)“大学”。样本显示,以“大学”为通用后缀的办学机构共54所。其中,山东青岛社区大学成立最早,定位在面向全体市民,加强文明素质教育。除石屋村社区大学、培田客家社区大学、汀塘社区大学、绥化市社区大学、齐齐哈尔克山县社区大学外,其余皆为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创办的。有关社区大学的样本分析将在后文详述。总之,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的名称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社区教育在对办学机构的功能定位方面,虽然采用了学院、大学、中心等后缀,但教育主管部门并未赋予其学历教育的功能,其学历教育部分仍由其依托主体承担,这是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和国外社区学院最大的区别。
(二)成立时间国内社区教育办学机构成立时间,与规范性文件颁布和引领有正相关关系。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行动目标。2000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国内社区教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纲要后,各地反映强烈,2011-2012年期间,共成立社区教育办学机构176所,占办学机构总数的33.91%。其中,福建、河北唐山、河南平顶山、江苏连云港、湖南长沙、株洲、陕西西安、广东广州、中山等地的办学机构都是在这一阶段集中成立的。这个结果和前述报告提出的目前国内社区教育已进入深化提升阶段的论断相符。样本显示,地方规范性文件在推动社区教育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社区教育体系的构筑更具推动力。早在2001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意见》,要求“社区内的成人学校、职业学校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要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方便、灵活的教育培训。”《2003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要点》提出“以社区学院建设为龙头发展社区教育”。2006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成立专门机构指导督促落实。北京、上海成为目前国内百分之百覆盖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的省级单位,盖因于此。2002年,杭州市在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印发了《杭州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开始把社区教育列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随后,杭州市下城区、上城区、拱墅区,宁波市鄞州区、海曙区、江东区、慈溪市,金华义乌市等许多区(市、县)也制定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划和目标。2003年,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文明办、浙江省民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根据文件要求各地都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部署,多数市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实施意见和规划。目前,浙江100%的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9%的县级区划单位都成立了社区教育办学机构。江苏省国家级与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总数,占全国总数10%以上。在推进终身教育的过程中,江苏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了“加快社区教育发展意见”等6个文件,省教育厅专门设置社会教育处,成立了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江苏省100%的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2.35%的县级区划单位都成立了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福建省是大陆第一家通过地方终身教育法规《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省份。2011年制定的《福建省社区教育推进计划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到2012年,全省城乡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建设10所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100所社区学校和1000个社区学习点。图1显示的40所社区学院,19所是在2011年后组建起来的。可见,社区教育的推展,既要有高层次规范性文件的引领,也要有地方具体工作的布局和实施。特别是在国家终身学习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地方规范性文件展开积极探索,不失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举措。
篇10
关键词:社区;成人教育;互动机制;发展;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47-01
随着20世纪国外“社区大学”的教育理念传入中国,加上近年来我国“全民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政府和社区组织更加重视社区教育的开展。加强社区成人教育,实现社区发展与成人教育互动机制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促进社区发展,而且能够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全民“终身学习”思想的发展和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内涵
社区成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对特定社区的成年人进行各项教育的活动。社区成人教育是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有机结合的产物。社区成人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以社区发展为目标进行的成人教育活动和以社区成员自身需求进行的知识类教育培训。社区的发展则是指在全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下,通过社区整体的创新实现社区经济和社区文化进步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社区成员和政府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社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最终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关系
社区成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互动性表现在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相互作用上,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一方面,社区成人教育可以促使社区成员中成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最终使社区管理变得更容易,社区整体得以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决定了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水平,社区的发展给社区开展社区成人教育活动提供了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帮助。具体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社区成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推动力
成人可以说是社区进行管理和发展的直接参与者,成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区发展的程度。社区的成人教育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等;同时,社区成人教育还对社区的整合起到了强化作用,减少了我国近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分化作用。一方面,无论是从制度性还是功能性上来说,社区成人教育都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另一方面,社区成人教育的开展,提高了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既为社区组织和创新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能,也为社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2. 社区的发展是社区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各项职能逐渐向社区转移,这就对社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区的成员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使社区成人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同时,社区的发展为社区成人教育提供了推动作用,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社区成人教育的规模,社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项创新,最终又服务于社区成人教育的发展。
三、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互动机制的实现
1. 营造良好的社区成人学习氛围
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互动机制的实现需要营造良好的社区成人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激发社区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社区成人学习的自主意识。要想激发社区成人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就需要明确社区成员中成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并找到不同成人在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和变化规律,并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手段进行引导。社区成人教育还应当以社区成人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通过开展能激发社区成人兴趣的活动和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来满足社区成人的需求,激励社区成人的受教育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社区成人学习的内容,为社区成人提供与所学内容相对口的工作机会,使社区成人在接受教育之后有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从而发挥激励的最大效果,营造社区成人教育学习的良好氛围。
2. 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在社区成人教育中,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当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在进行社区成人教育的时候充分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及时帮助每个接受社区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真正发挥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在社区成人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3. 将社区成人学习制度化
要想更好地激励社区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不断建立健全社区成人教育体系,将社区成人教育制度化。同时,要不断改进发展模式和制度,建立社区成人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成人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发展与社区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要想实现社区发展与成人教育的互动机制,就必须营造社区学习的良好氛围。因此,社区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导,社区成人教育也应当制度化,社区成人教育的课程更应当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社区发展与社区成人教育互动机制才能更加完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