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前世今生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法典的前世今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法典的前世今生

篇1

关键词:罗马法;债法;原因;不当得利;双务契约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5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145-02

一、问题的提出

Nihil est sine ratione,无人会无原因而行动。所谓“天下纷纷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原因理论在民法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双务契约的对价关系、无因行为理论、给付型不当得利制度等均与原因理论休戚相关。然而,我国民法理论对原因理论的认识却并不充分。我国民事立法在借鉴德国民法先进经验时往往只见具体条文,而忽视了条文背后所蕴含之原因理论。[1]

二、原因理论的前世今生――罗马法上之原因

(一)罗马法上三种不同的原因

罗马法在三处有涉原因,一为法律行为之构成要件之讨论时所涉之原因;二为债因,所谓债因即是现代债法上所指债的发生原因,罗马法上之债因有私犯、准私犯、契约、准契约等,此种债因乃是当事人之间的客观的法律关系;三为取得的正当原因,即在让渡中的“取得原因”与在要式买卖中的“保有原因”。此三种原因所指并不相同,绝不能混淆。

由于第二种债因与现代民法上所指债的发生原因含义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文而言,所需重点讨论的乃是第一种构成要件的原因与第三种取得的正当原因。

(二)原因在罗马法上的作用

欲明确原因在罗马法上之作用,必先考察罗马法上法律行为之构成要件。罗马法上适法行为可以被定义为“法律在其规定的条件和限度内承认能够产生主体所期待的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3]因而在适法行为中需要区分两项要件,主体的意思和事实状态或客观条件,所期待的后果因该条件而受法的保障;这种条件被罗马人叫做“原因(causa)”或“正当原因(iusta causa)。

黄右昌先生也认为,法律行为之生效,不可不有原因。此原因有远因(或称缘由或称动机)与近因之区别。[2]由此看来,罗马法上法律行为需以原因为构成要件。

1、原因在契约中的作用。契约乃是适法行为,依上述观点或可认为原因乃契约当然之构成要件,原因乃契约之要素。有观点认为契约由两个要件构成。第一个最初的要件是原因或客观事实,它是债的依据。另一个要件是后来由古典法学理论创设的,当事人之间的协议。[4]罗马法以契约应具备“市民法要因”。依丘汉平教授之解释,则不问其原因为实体的或形式的均属之。

(1)实物契约。实物契约是以交付标的物作为成立要件的契约。在交付标的物前,当事人可以任意撤销其约定,也即并无债的拘束力存在。在此种情况下,债务人的义务以对方已为给付为原因。

(2)合意契约。罗马法中仅有数种仅因合意即可成立之契约,例如买卖、租赁。其违背了“无原因的合同无义务”(nuda pactio obligationem non parit)的法谚。

合意契约最为接近现代的合同,罗马法上的合意之债的特征在于双务且附加不确定的义务。此种合意之债也尤其强调诚信原则之作用。[5]

从合意契约此种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合意契约中原因乃是对方当事人所负之义务。

(3)要式口约(stipulatio)。在要式口约中,由于其严格的要式性,形式代替了原因。人们一般注意到:要式口约的原因不仅仅是那些本身得到承认的契约原因。在最初时,人们不追问构成要式口约原因的关系是否具有现实性,也就是说,要式口约是最绝对意义上的要式适法行为。

罗马人注重传统的倾向使得这些早期形式得以继续保留,即使它们不再适应具体的形势;罗马人仍把它们视为产生某种法律效力所必需的形式,不依赖于具体的原因,只具有抽象行为的意义。[6]

由此观之,虽然通说认为原因是法律行为之构成要件,原因是契约的构成要件,但实际并非如此,并非所有的契约类型均需要原因作为其构成要件。

2、原因在物权移转中的作用。

(1)让渡中的“取得原因”。让渡的正当原因与让渡行为是同时的,尽管在因果关系和理由上人们可以在观念上认为它是超前的。如果在让渡之前实际存在一项法律上的债务协议,这不是正当原因,而是清偿。

这一观点极为重要,罗马法上将“清偿”当作与“原因”相并列的概念,清偿的缺失仅仅导致“返还不当得利之诉”,而“正当原因”的缺失直接导致让渡的无效。因此,在“让渡”中,“原因”是让该行为发生物权效力的必要条件。[7]而如果进一步考察这个“正当原因”,就会发现,此“正当原因”虽为“让渡”的构成要件,但实际就是实物契约,无名契约中的“原因”,即一方当事人已为之给付或者为赠与之目的。[8]交付的原因存在于当事人间包含了交付标的物的合意的一项交易关系中,例如,当事人间关于买卖的合意即构成了交付出卖物并移转其所有权的原因。“正当原因”与清偿之分离,其后为德国法所继受,成为物权行为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

(2)要式买卖中的“保有原因”。虽然同为“取得的正当原因”,原因在“要式买卖”中的功能不再是物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其缺乏毋宁是导致“错债索回之诉”,即“返还不当得利之诉”。

由上可知,罗马法中的原因有双重作用,如其发挥构成要件之作用,则该法律行为为要因行为,原因之缺失直接影响其效力;如由于行为的要式性或内容的强制性,原因的缺失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仅导致“返还的不当得利之诉”,则该行为为无因行为。

三、法国法对罗马法上原因理论的继受

罗马法的原因理论对法国民法典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通说认为。而这一继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法国民法典第1131条上。法国民法典第1131条明确将原因规定为债的生效要件。温德沙伊德对法国民法典第1131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正是由于第1131条中所体现之原因理论与罗马法上之原因理论貌合神离,乃是对罗马法上原因理论粗糙的简化。

事实上,由于法国民法典对原因的错误理解,也使得原因成为了法国民法典上最不确定的概念之一,这一方面使得在法国法上无因行为的构建困难重重,无因行为在法国法上仅得作为法律规定之例外而存在;而另一方面使得法国法上缺乏不当得利的一般规则[9],因为不当得利制度与原因制度是紧密相连的。

四、德国法对罗马法上原因理论的继受与发展

(一)德国法对原因的理解与类型化

1、德国法上原因之地位。尽管德国立法者严格按照罗马法上的原因制定其民法典,但是其对原理理论进行了改造,原因并未作为一般现象而被论述[10],而是作为“法律上之原因”(Rechtlicher Grund)(德国民法典第812条及以下)条文中。然而原因理论同样蕴含在德国的契约法律制度中与德国的无因行为理论中,由此,原因理论实际贯穿于德国债法之中,德国学者对原因理论之兴趣亦不落于法国学者之后,更有甚者称曰:原因乃私法之基本支柱[11]。

2、德国法上对原因的定义与类型化。如前文所述,自罗马法以降,“原因”之定义一直是理论之难点。罗马法上由于“原因”所起作用纷繁复杂,对于原因并无统一的定义。德国法上虽将“原因”(causa)等同于目的(Zweck)或法律上之原因(Rechtsgrund),但此实难谓“原因”之定义,毋宁是对拉丁语中“原因”一词的翻译而已。

既然“原因”之定义困难重重,则无若依原因之不同作用对其进行类型化分类,以助于更为清晰的认识何谓“原因”。

(二) 按典型目的分类

与动机(Motiv)不同,在法律行为中,动机或可千奇百怪,但是为了保证双方当事人的合理预期未来,使得法律行为的普遍适用,学理上对不同的“原因”归纳为三种典型原因。

(1)交换之目的(Austauschzweck)。交换之目的就是罗马法上信用或取得之原因。与罗马法上原因需已发生不同,德国法上交换之目的,无须已经发生,这是契约自由的体现。Esser更是进一步指出,原因与动机之区别亦体现于原因多指向将来,而动机则多在过去发生。

(2)慷慨之目的(Liberalit tszweck)。德国法学者将罗马法上赠与之目的进行了扩展。

(3)清偿之目的(Abwicklungszweck)。清偿之目的可以是为了履行,可以是为了担保,也可以是为了和解。

此三种目的仅是对生活中常见目的之归纳,随着私法自治成为民法之当然原则,两种或多种以上原因混合,成为原因合并亦不少不见。

对于上述三种原因,Horst Ehmann依据伦理上与其作用之不同,将第一第二种原因归入一类,因此两种原因均乃人类天生的自私性之体现,交换之目的乃为取得对方之给付,而赠与之目的何尝不是为了对他人施以恩惠呢?[12]而第三种清偿之原因则略为不同,其毋宁是法律之构建,为了使得无因行为获得公平之救济。

参考文献:

[1] 程关松、王文. 自然权利的自明性与证明性[J].东方法学,2011,(02).

[2] 黄右昌.罗马法与现代[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5.

[3] 刘家安.交付的法律性质――兼论原因理论的发展[J] .法学研究,2004,(01).

[4] [7] [意]彼德罗 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2005年修订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44、233;171.

[5] 徐国栋.优士丁尼评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29、430.

[6] [意]格罗索.罗马法史(2009年校订)[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89.

[8] 争议的观点,详见Ehmann: Zur Causa-Lehre Juristenzeitung (JZ), 2003.

[9] 徐涤宇.原因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79.

[10] Hans Peter Westermann: Die Causa im franz?sischen und deutschen Zivilrecht Vorw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