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体育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体育的本质

篇1

摘 要 应用文献资料的有关研究方式,对于整个市场经济条件之下的现代化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具体本质以及特征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具体本质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相关的服务;个人物品、生产经营以及企业性质的有关经济实体等,是职业体育俱乐部所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 职业体育俱乐部 本质与特征 探讨

我国目前正在把国际上已经有了百余年发展历史的有关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相关制度,引入到了竞技体育方面的发展之中,深入探索竞技体育方面的新发展模式,为了整个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进步注入活力。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当前阶段对于我国来说还属于新生的事物,若想要大力推进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相关制度,一定要注意合理学习以及方式上的借鉴。

一、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本质

从本质方面来说,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相关功能是生产一种具备观赏价值以及效果的体育竞赛,并且经过市场交换的方式向消费者群体提供体育竞赛方面的娱乐性质的服务。体育竞赛之中的娱乐服务能够作为商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对于提供这类相关服务的实际生产者来说,服务就等于是商品。体育竞赛方面的娱乐服务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这种相关的劳动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体育竞赛方面的娱乐服务作为一种商品也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体育竞赛方面的娱乐服务的相关使用价值并不是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物,而是一种有关的活动,是一种非实物形式的应用价值,它在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的时间以及阶段方面具有并存性与同时性,它是因为整个消费过程的产生而存在,同时随着整个消费过程的结束而终止。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在创造应用价值方面的劳动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对于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相关营运过程是否成功,其完全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为相关的消费者提供一种优质的服务,是否能够充分的满足相关消费者对于观赏体育竞赛方面的需要。

二、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具体特征

(一)运动员是俱乐部最重要的资产

职业体育俱乐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绝大部分是取决于相关职业队的实际价值,而职业队的价值高低又是取决于和俱乐部签署有关工作合同的一些运动员。一些职业体育俱乐部极有可能由于个别球星的变迁,而导致其实际的价值以及具体的经济收入等都出现非常大的起伏。所以相关职业队以及运动员的有效管理培养对于整个职业体育俱乐部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俱乐部之中的工作几乎全部都是围绕着运动员和球队而开展的,基于这种形式而出现一系列的相关活动。运动员的具体工作合同、运动员转会、运动员在工资方面的奖励、运动员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后备人才培养以及对于运动员在其形象方面的包装等等,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运动员这一非常重要的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以及充分的开发利用,进而使俱乐部的相关资产能够保值并增值。

(二)竞赛水平是俱乐部生存发展的基础

职业体育俱乐部所能够提供的相关商品就是体育竞赛方面的娱乐服务。其主要的成分就是相关的运动员在实际进行竞赛之中所表现的高水准的运动技能。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之中的具体表现能够涉及到俱乐部所提品的相关质量,它是将整个运动竞赛作为相关载体的。所以俱乐部实际的竞赛水平就是整个俱乐部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俱乐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合作性

俱乐部是在合作以及对抗之中才能够完成其产品的实际生产经营,这就要求各个俱乐部只见都要建立起合作、协调以及制约的关系,妥善的处理和解决种种问题。例如在相关的竞赛活动之中的协调工作就涉及到了整场竞赛的规则、竞赛规程、比赛裁判以及竞赛纪律等诸多方面。再比如各个俱乐部对于相关利益的维护,其涉及到了想要参赛俱乐部的一些条件、俱乐部对于主客场的确定、对竞赛活动之中收益的具体分配方式、运动员转会的相关制度以及俱乐部所能够活动的范围等等。这就形成了对于职业俱乐部有关的联赛组织以及其中的所有俱乐部都需要遵守的规定、章程或者是合约。伴随着当今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俱乐部运作是否能够成功更加依靠彼此之间的默契合作,对于相关联赛组织机构的协调、制约以及监督的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所有的俱乐部之间都失去了合作关系,那么俱乐部在生产经营以及运作的方面是无法成功的。

(四)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是俱乐部主要经营内容

俱乐部所具有的无形资产所指的就是俱乐部在社会之中的形象以及声誉。当代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再不仅仅是局限在对于主场门票方面的经营,而是需要更加重视对于包括媒体在内的在当前社会各界之中建立广泛的联系、成功的树立俱乐部自身的品牌形象,构建所有的球迷对于俱乐部的向心力与归属感。职业体育俱乐部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多少,是以相关的市场需求为中心来进行判断的。俱乐部所具有的社会形象越好,在整个社会之中的知名度越高,那么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在市场之中的价值也就越高。大部分职业体育俱乐部在无形资产方面的开发利用所获取的利润远远的超过了其他方面的收入,这也反映出俱乐部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定要不断的提升俱乐部在无形资产方面的开发以及利用的程度。

三、结束语

职业体育俱乐部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概念,它本身作为职业体育的有关组织形式,是能够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体育等诸多功能共同变化并发展进步的。目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与100多年之前的形式已经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它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激烈角逐之中逐步完善自身的机能。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变化也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曹岩.体育与健身俱乐部[J].体育文化导刊.2013(1).

篇2

[论文摘要]主体间性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关系,应在现代师生关系中得到最明显的呈现,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交互性、理解性、共生性、平等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维度,将主体间性作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有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变革。

教育依从什么思想指导,进行何种课程设置,怎样组织教学活动,达到何种结果,与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主体间性的内涵,并将其作为现代师生关系变革的基本价值,生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实现。

一、主体间性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性

主体间性教育是由主体性教育发展而来,主体性教育是在主客关系指导下的教育理论,而主体同性教育是在主体关系指导下的新教育理论,主客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主体间的关系为中介,包括文化、语言社会关系等中介。在此意义上,主体问性比主体性更根本,现代教育的主体间性作为本体论规定是对主体性的现实超越。当然教育的主体间性并不是反主体性,而只是对单子式的主体性的否定,认为自我与其他主体是共在共生的,教育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反对以个体主体性取代社会性,同时也警惕主体的社会性淹没于个体主体性。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还没有实现主体性教育,就过早的走向主体间性教育是不合适的,我们以为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既然西方的教育经历已向我们昭示了主体性教育的弊端,我们就应该防患于未然,把主体性教育放到—个适当的位置和尺度,使个体的主体性和主体的社会性统一,走主体问性教育。在此意义上说,主体间性质成了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目的的主体间性。教育是形成人的活动,从笛卡儿“我思”开始,高扬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的主体性张扬至极,导致生态失衡、人性失落,人类生存受到威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关系的疏离异化,单子式占有性的个人主体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目的就不能单单注重培养主体性的人、工具性的人,更应该培养适应与超越时展要求的主体间性的人、和谐的人,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超越主客体的对立与控制。当然我们在强调主体模式时,应掌握一个“度”,在超越主客对立的工具思维率、技思维的同时,不能无限夸大“主体间性”的意义。倡导用“主体间性”思想改造现代教育时,切莫有意无意将主体间性作为反科学、反理性的种子,使教育领域成为滋生反科学与反理性的土壤。

第二,教育本质的主体间性。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现象之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纯客观现象之间的联系有根本的不同,后者的联系与主体思想在场与否基本没关系,而前者不仅不是离开主体人的必然,更主要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稳定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是精神与精神、思想与思想、心理与心理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思想建构。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主体间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直接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主体问的指导学习。教育规律就是主体间交往的规律。

第三,教育管理的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包括对人、才、物的管理,但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人对人的管理。一般认为管理者是主体,被管理者是客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指导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就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约束与被约束的非人文关系。管理者盲目发挥其主体性,把被管理者视为无生命、无感情的物或器,使被管理者格支离、个性扭曲。其实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他们始终都是主体,管理是主体问共同分享经验、意义和价值,人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形成主体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台。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经过协调、保持—致,这样教育管理才能高效。

第四,课程的主体同性。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主体与文本之间没有唯一的理解,只有不同的理解。课程文本不是一个与师生主体无涉的自主客休,而是像一部乐谱一样,要求演奏者将其具体化为活生生流动的音乐,才是真正的课程。课程未被师生内化时,它仅仅是潜在的未实现了的课程,还未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课程只有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主体间的相互领悟学习中,才能转化为名副其实的课程,使得教师、学生和课程背后编写者在理解和“前理解”的交流沟通中,达成“视界融合”。

二、主体间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价值维度

主体间性作为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特性,既是师生关系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师生关系的基础性价值。从主体问性的内涵出发,笔者认为,交互性、理解性、平等性、发展性是师生关系分析的四个基本价值维度。

1 交互性;主体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交互性,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单向的、不通约的、异质的,不可能形成交互性,而主体间是同质的双向的。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只有主体间才能形成交互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互惠的,教师会改变学生,或被改变,反之亦然。”师生双方在相互作用、相互沟通湘互理解中,才能不断重构原有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情感内涵:师生的交互性不单单表现在课堂的一言一行、一情一感上,也包括表现在课程、校园以外的看见的看不见的语言的非语言的诸多方面,交互的内容外在的是知识、思想、意见等,内在的是情感、智慧等。现行主体性教育理论与制度下,师生关系是以主客体关系为前提,即便有双主体、复杂主客体等论述,最终仍然没有走向主体问,而是落入主客关系中。在这样的前提下,把学生看作了客体同时又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主体性人,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不衔接不统一,所以我们的确应从根本前提上转换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走向合理的师生交互关系。

2 理解性。理解性主要表现为主体间的视界融合。师生之问的视界不应是封闭孤立、单向流动的,而是相遇碰撞、互相交融。形成新的视界。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看法生吞活剥的塞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简单的记住它,而不是深入的领悟理解,那么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主客体二元对立思想指导下的线性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被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思想所遮蔽。应去蔽澄明,师生双方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在视界相互的交融中,师生主体间的“前理解”不断开放,视界不断融合,从而达到师生的相互理解,成为真正的师生关系。

3 平等性。在主客对立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是教育的操纵者、控制者,平等会抹杀教师的威信,使师生会失去应有的师道尊严秩序。其实师生之间是完整的人与人的交往,是主体闻的“我与你”的关系,把对方作为‘你’来交往,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双方完全融入交往当中,发挥出交往双方真正的主体性来。具体表现在师生主体都有对问题讨论分析的均等机会,都有自己表达认识呈现兴趣的平等地位。在主体间性平等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绝不能以霸权的话语来侵占学生的思维,一般来说,教师知识、能力、思想等储备高于学生,但这不能成为师生不平等的理由,在教学的同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说是“指挥者”,学生可以说是“演唱者”,二者的意向是不同,但落脚点是一致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平等交流,只有在主体间平等的理念引领下,受教育者才能与老师一道进行生命的交融和成长。

4 发展性。主体同性具有社会的本体意味,言说的是主体与主体的平等交往、默切合作、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是为了教学相长,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把学生当作主体来培养就比教师把学生当作客体来培养更有可能把学生培养为有较高主体性的人,反之培养较高主体性的人的可能性就小。因为教师和学生无论怎样看,无论在怎样的一种关系下,它的本体状态一定是主体,不会因为你把他看成是客体它就成为了客体,也不会因为你把他看成是主体他就是主体,而是他本来就是主体,所以当你把他看成主体培养时,他就比你看成客体培养更有可能成为主体。主体间性教育就是反对把师生间关系看作主客体关系,哈贝马斯曾经严格的区分了工其行为和交往行为,其中工具行为就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则以主体间性为本质。在教育中就要既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更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二者的主体性发挥就不是主客体关系下那种被约束、被控制的单子主体性发挥,而是平等自由的、交往对话的双向互动的主体性发挥。

三、以主体同性为师生关系变革的基本价值的意义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推崇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是国家教育的代言人,是绝对的主体,学生是国家教育规范的对象,是客体,教师用国家的通编教材、统一的教育思想、同一的灌输方式,培养出统一的合乎规格的学生。把学生当作产品,学校当作工厂,教师当作制作师,把教育中本来的主体间师生关系降格为主客体间的师生关系,从而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偏差,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以主体同性为基本价值构建师生关系,能够阻止师生关系本体价值缺失,使师生关系走向合理化的发展之路。

第一,以主体同性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是推动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理念的有效路径。作为关系在世界之中形形、各式各样,对关系的认识具有复杂性,强势关系对弱小关系往往就是一种遮蔽。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黑格尔的“人为自然立法”等思想,使得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从此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之中,主体性日益膨胀,主体对客体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调整,服务于主体,这—观念在工业经济中屡试不爽。表现在教育中,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规范,把学生培养成适合国家、教师意图的人,单从政治、品德等方面分析,有—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单向灌输。缺乏主体间的互动、理解,必然使师生关系伦为人与物的关系,所以要真正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形成优秀健康的人,就必须树立主体间性的师生观,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师生的内在关系就是教学过程中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正如胡塞尔所言,“知识的基础并不是客观,而是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我是通过与客观世界以及他之间的互惠式关系而获得人性的。”

第二,以主体间性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评估范式。师生关系评估与其基本价值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基本价值就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是形成人、促进人的事业,主体间性本来就是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我们不能认为历史中占主要地位的师生关系是主客关系,就默认其是正确的,我们通过批判现实、反思理论,我们的师生关系不能以主客关系来作为评判的依据,这样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应该以主体间性的交互性、理解性、平等性和发展性作为标准,评估在实践中存在这样或那样偏差的师生实然状态,从而有益于对师生关系正负效果作出公正的评定,并使其不断的完善,充分发挥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3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1者及其所有物》第1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1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1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1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1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1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1.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1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2.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3.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4.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1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1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XX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XX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XX年版

张1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3联书店XX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XX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XX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篇4

关键词:生命 高校体育 大学生 充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见物不见大学生”是目前高校体育研究的现状,过分突出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把高校学校体育简单归入生产力的范畴,把教育投资看作生产中的人力投资,要求用管理生产的方式来管理教育,强调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直接对口。同样,高校体育的经济化倾向使教育的特殊性被淹没,从而使高校体育面临着丧失“自我”的威胁,使人们看不到高校学校体育的根本价值,高校体育走入了误区。出现这种状况有它的历史原因,甚至有其阶段性的合理性。然而,时至今日,研究高校体育不讲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的权利,大学生的尊严,大学生的价值,只讲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结果造就了批量化规格化的特定时期的人才,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这种教育“产品”的培养将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只注重生产,忽视对高校体育产品-大学生的研究是高校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和缺陷。

1 认识高校学校体育本质的必要性

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是人类长期经验的总结。认识事物要力争认识它的本质,本质是一件事物的核心、灵魂,否定本质就是否定事物的主要部分。否定本质必然导致混淆事物的是与非、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导致否定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发展了本质认识论,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传统哲学,一直强调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对青年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还是传统式的服从,对个体的价值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水平上,使得高校体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的活力,必然结果是整个社会缺乏生机。

1.1 高校体育功能异化

高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人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实体,而这一“实体”的具体表现即是“体质”。这样高校体育就有了一个其他任何社会活动都代替不了的功能,这就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最显著最稳定的特征,最本质的功能,即: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达到人的自由和谐、充分发展的高校体育功能。至于高校体育的其他功能如:政治功能、娱乐功能、思想品德高校体育功能等,只看到了学校体育各功能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忽视了学校体育内在的本质的功能。近年来高校体育在追求非本质功能方面却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无疑是舍本逐末、不分主次。抛开了“青年大学生的自由和谐以致充分发展”的高校体育也将不会勃勃生机和活力。

1.2 高校体育课千校一面―“车间”式课程

由于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教材化的内容,许多教师综合素质的不同,课程设置的缺陷,使得绝大部分的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课的结构也相应变成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三段式。教学实践中,作为主体的学生一定要规规矩矩,练习起来井井有条,所谓的“主体”只是教师们塑造和完善的对象,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把学生看作是被加工的物件,体育教师则成为了操作工,教材、教法都是用来进行加工的工具和方式,体育知识技能变成了“配件”,把学校体育场看作是知识技能的加工厂,是组装配件的地方,而不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多数体育教师期望他们能够在事先安排好的“跑道”上获得知识与经验,学校就按照社会需要把学生塑造成一件标准化的产品,并为以后走出“工厂车间”打下生活的基础,美其名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于是,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比如上篮球课,上课时学生积极性不高,无精打采地盼着下课,可真的下课了,学生却不愿离开篮球场,热火朝天地打起比赛来。这种刻板的固定教学模式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来培养,而是把他们作为教学的被动客体来塑造,这无疑妨碍了学生完整精神世界的塑造,不利于体育课程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整个体育课程体系变得工具化、经济化、政治化。

2 高校体育的本质是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生命哲学的角度,高校体育界相继出现了“生命是高校体育的起点”、“高校体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等新的体育理念;不再把“高校体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工具性作为高校体育观。强调高校体育的目的在于将知识技能融入生命,从而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

现代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社会性价值取向,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过分强调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培养规格化的“圈养人才”,学生被视为“白纸”、“容器”,被视为有待完善的有机体,大学生失去了活动的主体性和个性。

大学生原本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乐趣、激情、挑战、超越、和谐与竞争、失败与成功等生命感受,人的情感可以得到宣泄、疏导与交流,道德得到匡正与升华,精神得到慰藉与寄托,生命能量的释放,身上的各种潜能被唤醒,弘扬人性,解放个性,但这些均被无情忽视,甚至扼杀。使许多青年大学生丧失了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的丧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体育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是“厌学”体育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关注人的生命的高校体育,必须把青年大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提高到大学生的片面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 吴国清.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8-81.

篇5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包含哪些方面

1.素质是人的身体、智慧、能力和个性乃至整个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决定的,故人们称之为遗传素质或先天素质,既然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自然前提,失去了这一前提就谈不上人的发展,那么社会就应该重视人的先天素质的提高,但这主要是优生的问题,而不是教育的问题。

广义的素质主要是指事物主要成分的质量,事物本来的性质,广义素质的含义已超越了遗传特征的局限。在应用范畴上,它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我们可以把人的素质看作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或将其界定为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

2.素质教育概念的含义

人的素质既指先天的自然特点,又指后天的一系列社会品质,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既包括先天因素(自然本质),又包括后天因素(社会本质),而后天形成的社会本质才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属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我们从教育的观点考虑人的素质时,应该把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结合起来,并且着重于人的社会本质。据此特点,所谓的“素质教育”即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应试教育是以应考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分数与升学率成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它具有注重青少年应考能力和共性的培养,忽视青少年全面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青少年往往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注重青少年能力与个性的培养,具有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二、体育在推进素质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1.体育首先是生存教育

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也就是说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不仅仅是锻炼青少年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青少年学会生存。尽管今天生活在都市或农村的青少年不必再到原始森林里去谋生,但是今天的体育与“生存”的关系依然比较密切。因为,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赋予了“生存”二字新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的寿命延长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而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不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心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2.体育的生活教育功能

现代社会的人除了要能够生存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运动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共识,体育在教育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少年在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体育应当说是最为普遍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不要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看到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也许不能直接培养出引发产业革命的旷世奇才,但却可以造就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地生活的现代人。

3.体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篇6

【关键词】乒乓球;体育美;美学

1.前言

大千世界中有形形之物。在人的认识中,万物皆有其特性,而“美”则是事物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性,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万物的基本尺度之一。正因为如此,“审美”与“认知”、“伦理”共同组成了人类的三大基本活动模式。对于事物审美特征的认识将有助于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竞技乒乓球运动方面,我国竞技乒乓球运动水平多年来一直代表着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最高水平。自从乒乓球成为奥运会项目以来,一直是我国的奥运金牌大户。我国竞技乒乓球运动的繁荣发展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乒乓球运动在促进人民身体健康,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乒乓球运动中的技术美才是该运动最本质、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论述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并根据其审美特征探索乒乓球技术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思路和启示。

2.研究美的意义

审美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普遍地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并非只有走进电影院、音乐厅,去观赏艺术的时候才开始审美;也并非只有徜徉在山水之间,欣赏自然风景的时候才进行审美。事实上,只要人活着,他就会希望能以最适合人性尊严的方式去生存;只要人活动,他也总会希望能把自身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最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种种希望中,就包含着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可见,审美需要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说,所谓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3.研究体育美的意义

3.1美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同源性,二者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现代体育是一个包含许多文化现象和复杂功能的实体,有丰富的表现力,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和多方面的价值。但归根到底,体育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并与人类为生存和发展的实践需要而塑造理想的体质密切相关。例如,短跑所需要的速度、长跑所需要的耐力、射击所需要的准确、体操所需要的协调,举重和投掷所需要的力量等,都可以在原始劳动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当人类使用天然工具去打击猎物、挖掘草根、捕捉鱼类的时候,他们必须提高自身对客观世界的适应能力,否则便会被淘汰。

当人类能够用自身所掌握的规律去制造工具,来实现自身的目的与需要,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体现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需要统一时,美就产生了。美就是在这种劳动形式中产生并凝结在具体的生产之中的。对此,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当人类用掌握了的人体活动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提高自身素质的时候,初级状态的体育美便相应出现。现代体育是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例如,现代竞技运动,实际上表现着人类塑造完美体质、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开发人类身体潜能的伟大目的,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达到了这种目的,便实现了自由,进入美的创造境界。

3.2美是体育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体育的目的是塑造理想的体质结构,这种理想的体质结构包含着人类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开发潜能,追求自由的崇高目的。当这种目的按照掌握了的规律去实践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例如,表现在竞技体育方面,是以竞赛的方式使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让美的创造在公平竞争中实现;表现在群众体育方面,是以闲暇游戏方式,使“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通过锻炼、运动在自由的情境中实现,得到身心俱佳的愉快体验。可见,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这就使得体育与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4.从体育美学层面论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

乒乓球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除了符合“对称均衡”、“多元和谐”等“一般形式美法则”表现出形式美,还必然有着体育项目特有的审美特征。它作为体育项目所特有的审美特征则需要从体育美学的层面加以分析。目前,体育美学领域对表现难美项群的运动项目中的“自然美”和“装饰美”研究较多。例如,在艺术体操项目中,运动员的服装、身材、体态、表情、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等。而乒乓球运动与表现难美项群的的运动项目不同,乒乓球运动主要是靠技术制胜。因此,虽然在乒乓球运动中也有“自然美”和“装饰美”,但乒乓球运动中的技术美才是该运动最本质、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准确、柔韧等等是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美,是其它活动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美。正是在这些美中体现着人类征服自身生理极限、开发人类身体潜能的强大的“本质力量”。体育美学领域的专家胡小明在《体育美学》一书中也指出“在体育活动中,能给人带来美感的身体运动能力是丝毫不能忽视的”。

之所以体育运动中的速度、力量等因素可以被称为“美”,其原因就在于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准确等等因素是人类提高自身体质、挑战自身生理能力的极限、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以及提高和完善自身体质的愿望的集中体现。而提高和完善人类本身也是改造和完善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于体育运动中就表现为速度美、力量美、柔韧美、准确美等。

由于乒乓球运动中一板球所包含的竞技要素为:速度、旋转、力量、落点和弧线,并且这五个竞技要素决定了每一次击球的质量和制胜可能性[1],因此,乒乓球运动作为体育运动项目所特有的美也就相应的包括速度美、力量美、准确美、旋转美和弧线美五个方面。

5.结论和建议

对于乒乓球技术审美特征的研究和认识有助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乒乓球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为乒乓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因此,应不断深入发掘和认识乒乓球技术的审美特征,以不断完善对乒乓球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进行理论探讨的前提是论域的确定,论证“技击不是武术惟一的本质”这一命题,应首先明确技击的内涵与武术的外延。

“技击”一词,早见于《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志》所载:“齐愍以技击强”。此处所言之技击意为士兵杀敌之技术,以至清代,学者仍认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以上记载表明,古代武术主要服务于搏杀格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下,武术逐步由野蛮、血腥的搏杀格斗技术,演变为文明的体育文化形态。在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属概念之下,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在于它的技击性。对于武术的技击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搏杀格斗,如果以此为标准,套路运动将不能称之为武术。然而,事实上正是由于套路运动的存在,武术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形式。将武术的技击本质理解为“实战格斗”,实质上是从古代武术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武术运动,没有看到武术体育化进程中的质变规律。在武术的体育化嬗变中,武术的技击本质发生了质变,即由搏杀格斗裂变为“表现攻防格斗方法”和“运用攻防格斗方法”两个方面。如原始套路的产生,主要是服务于实战搏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套路逐步摆脱了和实战格斗的依附关系,走上表现技击的发展道路。通过对武术技击发展脉络的动态考察,可将其界定为“表现和使用攻防格斗的方法”。

武术的内容十分庞杂,它既是一个类的概念,也是一个集合概念。在武术的体育化演变中,一部分转化为具有体育属性的技击术,如武术的套路、散打、太极推手,摔跤等;而另一部分以致伤、致残、致死为目的的武术内容,由于违背体育的本质,只能游离于体育范畴之外,但这些内容,仍包涵在广义的武术概念之内。所以,武术运动并不等同于武术,武术还包括一些不具备体育属性的实用武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具有体育属性的这一部分武术内容,即武术运动。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它物的内在规定性。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有从实战搏杀的技击术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譬如太极拳早期的发展,以提高实战能力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核心,但此后的太极拳家又提出了“详推此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发展方向,这是武术由搏杀格斗的技击术向体育演变的结果。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时代,人们过多强调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共同本质,即健身性,忽略了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的差异,极力批判“惟技击论”,致使武术走上“惟套路”的发展之路,“技击”对抗项目长期被排斥于体育运动之外。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认识事物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规律。在人们认识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共同的健身本质之后,便随之深入探寻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殊本质,即技击本质。对技击本质的再认识打破了武术“惟套路”的格局,促使了“技击”对抗项目的复兴,反映人们对武术本质的认识,由普遍性深化到特殊性。竞技武术的兴盛,使其竞技本质日渐凸现。由技击本质到健身本质、再到技击本质,乃至竞技本质,是人们对武术本质认识上的深化。由此可发现:技击不是武术惟一的本质,武术的本质是多层次的。

列宁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 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出了共同本质和特殊本质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共同本质之后,将深入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 关于本质的层次性,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提出:“每一本质,不论是实质性的还是空的本质,都存在于本质的层级系列中,存在于一个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层级系列中。”据此,本文在提出技击不是武术惟一本质命题的基础上,将武术的本质划分为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两个层次。一般本质是武术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同具有的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而特殊本质是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击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技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殊本质,随着武术概念外延的细化,技击则成为武术运动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质,而武术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异是其特殊本质。

篇8

本文主要阐述了体育的概念,体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体育没有变更,而词义却随着社会的发展、概念的内涵的增多而加以扩展。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今天,人类对体育概念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也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复杂的问题往往也是重要的问题,在具体的学科领域中,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不断认识与澄清不仅有助于推动该学科的整体发展,而且对于提高该学科学术研究品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理论研究都必须建立在掌握研究对象本质的基础上,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体育的概念

2.1国内学者关于体育概念的定义

我国体育概念的出现晚于体育的产生,我国的“体育”一词是一个外来词。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围绕着什么是体育,什么是竞技运动以及与体育类似的一系列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了讨论,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繁荣了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但在体育的概念上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可谓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方万邦:“体育是以身体大肌肉活动为工具,而谋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周西宽:“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而言之,体育是人类的自身运动为主要手段改造自我身心的行为或过程。”

罗东一在1924年出版的《体育学》里说:“体育云者,乃身体教育也。所以体育亦为教育之一端,故西学名为:physical education。”1935年吴蕴瑞、袁敦礼合著《体育原理》说:“体育二字,本为身体教育之简称。……乃以身体活动为方式之教育也。”

杨文轩:“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1986年《中国体育概论》编写组: (1)“体育(广义的体育,亦称体育运动),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依据人体生长发育、动作技能形成和机体机能提高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及其在人类身心发展中形成的全部财富。”(2)“体育教育,亦称体育(狭义的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鲍冠文:“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曹湘君:“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狭义的)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

颜天民:“体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根据人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以专门性的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发展人体运动能力,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目的有价值的身心活动。”

1995年,《体育概论》中的表述: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2.2体育的概念

首先,体育功能论对体育几种功能进行了描述,反映的是体育“物化”的有用性的那一面。体育的概念满足于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而实现种种的社会功能。功能又是与效益挂钩的,所以体育概念也表现出对体育效益的关注,鼓励人们追求其政治和经济的效益。其次,体育本质是功能论,那就与体育概念应承载的责任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我们知道,体育这一概念,概括的是体育诸现象的本质属性,反映的是体育的本体,也能够体现体育的核心价值。而充当现行体育概念的功能论却远远没有做到这些,而且还掩盖了体育的实质―――身体运动本身就是目的(最纯粹的体育是无功利的)、身体运动中“人”的价值、一种身体运动的变化、体育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功能论的体育概念使体育真正的价值晦暗不明。第三,我们做界定时,要说明的是体育是什么,而不是谈体育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干和为了什么干,如“增强体质”“丰富社会生活”等,我们应该从功能论上转化。所以功能论不能长期霸占在体育概念的位置上,而应以全面的、科学的观点给体育进行概念的确定。

3.小结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今天,人类对体育概念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也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对体育本质的理解除了包括上述的几个方面以外,人们还会不断的去充实体育的内涵,体育的概念也应该更广泛代表社会的实践活动。所以,我们研究体育的概念,不仅要研究它的历史成因和现在的客观情况,以反映事物的本质。更要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探索体育概念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接受性,以提高体育的社会地位,扩大体育的影响。

任何一种体育现象都不是一个先天自然的实在,而是一个必定融入了人的主观意愿的对象化存在。作为对象化存在的体育与我们在一般意义上说的对象化存在还有一点区别。在一般意义上说来,一个对象化活动总有一个活动的主体和与主体不相同的客体存在,然而,在体育这个对象化活动中,其主体和客体是同一的,即人本身。正因为体育的这一特点,因此,当观察一种体育现象时,常常只是看到了它的客体性质的一面,而忽略了隐藏在客体背后的主观性或目的。由此可见,对体育的本质归为:人的用以强化身体素质的非生产性的身体练习。

参考文献:

[1] 易剑东. 体育概念和体育功能论[J]. 体育文化导刊, 2004,(01) .

篇9

关键词:体育美 足球运动 足球美学1.概念界定

1.1 体育美的本质特征研究概述

于秋芬认为体育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实践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它反映的是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体育美是以人为对象, 以人体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 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直接展示, 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身的“复现”和确定。从美学范畴来看, 体育美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是一种由主观参与创造的, 凝聚着主观力量和智慧的社会性存在。①

1.2 足球美学

足球美学是体育美学下属的一个分支,是为了提高足球运动效果而研究其美的结构、美的规律与美的价值的一门学科。是运用美学和体育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足球领域中有关足球运动美的发展、规律、本质和特点以及人如何表现、认识、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的科学。

2. 现代足球运动物质层面美的内容要素

2.1 场馆之美

足球的场馆的美,表现在绿草如茵的球场,表现在形式各异、气势恢宏的场馆以及设计合理美观看台等。一般正规的标准足球场地必须是长方形,长度最短90米(100码) ,最长120米(130码);宽度,最短45米(50码),最长90米(100码),上面要种植真实草皮。不论是在上面比赛的人还是场下观看的人,看到这么大一片整齐清新的草地,心情都豁然开朗,在上面运动奔跑将是多么美好的事。足球场馆也是因足球而建,世界上有许多足球场馆是非常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不禁充满了唯美恢弘的艺术特色,还具有漂亮的名字。如号称“梦剧场”的老特拉福德球场(Old Trafford),是曼联的主场,它有一个响亮的昵称,“梦剧场”(The Theatre of Dreams),曼联名宿博比-查尔顿最先这样称呼老特拉福德,因为在这里,过去100年里上演过数不清的经典比赛,最好的球员和最好的球队都曾在这里献艺。

2.2 器物之美

足球运动的器物之美是指足球本身、与足球比赛有关的纪念品以及裁判员手中挥动的旗子等所体现出来的美。如近几届世界杯上的用球,不仅设计新颖,而且名字也非常好听,像“团队之星”和“普天同庆”,以及2004、2008欧洲杯比赛用球“航海日志”和“欧洲通行证”, 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用球“长城之星”等,很受球迷和球员的喜爱。与比赛有关的纪念品也体现了足球运动的魅力,如吉祥物、门票、挂件、加油充气棒等,其中吉祥物最具代表性。以南非世界杯为例,吉祥物是一只长着一头绿色卷发的豹子“扎库米”(ZAKUMI)。 在非洲的土著语中,“扎库米”表示“欢迎前来”的意思。

2.3 服饰之美

足球的服饰之美主要体现在球衣、鞋袜及护腿板上。足球服装不是普通的服装,它的设计充分考虑运动效果,功能至上,不仅体现了本队的特点,还要以人为本量身打造,足球衣要充分体现运动员健美的身材,同时还有利于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发挥。各个国家、各个队伍的球衣是不同的,有的给人以强壮有力的感觉、有的则显得迅速灵敏,总之都充分彰显了足球的多元魅力和丰富多彩。足球鞋在足球运动中就显得更重要了,球队在选择鞋子时时很谨慎,厂家在设计时也是非常用心,不仅要穿起来舒服好看,在运动中还特别容易发挥运动员的特点,许多足球鞋因其被穿着的对象以及漂亮的外形和内部设计,被广大球迷追捧收藏,甚至有些已成为经典。足球袜和护腿板作为保护运动员必备品也同样重要。运动员健美的身材配上漂亮舒服的服饰和装备,在球场上激情四射,尽情挥洒汗水,把自身最佳的技术技能发挥出来展现在观众面前,是多么美好的的一道风景啊。

2.4 人体之美

足球场上运动员健美的身材无疑是最吸引人的一道风景,这是足球美的又一种形式。从审美角度来看,美的人体基本特点是身体发育健全,身材匀称挺拔,肌肉强劲有力、肤色红润光滑,行动敏捷灵活,姿态端正,精力充沛,仪表堂堂等。给人以一种全面发展的和谐之美,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之美。古希腊人把身体的完美看作是神明的特性,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作为模范,于是在古希腊的艺术特别是雕塑中充分表现了体育生活和运动员的形象。雕塑家们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摘取桂冠的运动员,都要立一座雕像作为纪念,以此歌颂人体美、体育美。

3.结论与建议

现代足球运动的物质层次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们从事足球运动的基本条件,处在足球运动文化构成的最外层。足球运动的美在其物质层面上的体现是最直观的,具体表现为:场馆之美、器物之美、服饰之美、人体美。

我国足球之所以落后,最根本是没有吸引人去从事足球这样运动的要素。只要有美的存在,就会促使人们去追求。

3.1 球场的建设

我们可以参照外国场馆的建设理念,来打造自己本国,本省,或者本市的球场风格。如被墨西哥人称为“神殿”的阿兹台克球场,“世界之最”马拉卡纳球场、阿根廷糖果盒球场、以及古老的诺坎普球场、梅阿查球场、伯纳乌球场等,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故事,不同程度的承载了现代足球发展的辉煌历史,见证了无数关于足球的光荣与梦想,痛苦和悲伤,带给我们无比的欢乐和激情。

3.2 器物的选择

中超联赛比赛用球的选择,吉祥物的设计,各个球队的球票设计等等,每一年都要革新,设计与选择要有独特,这样每一年会使观众们感觉到新鲜感。

3.3 服饰的设计

服饰的设计要符合自己球队的文化传统,球衣的颜色要继承与创新,球鞋要独具个性,吸引眼球,球袜的衬托更是一门学问。(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东海校区))

注解

①于秋芬.体育美的本质、特汪、表现及美学分析[J].理论观察,2005.6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传统体育 现代体育 健身

1.前言

健身,就是使身体健康。达到健身的目的,就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那就是健身方法。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就是增进健康的具体方式。首先,看一下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文化类型,她与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世界体育有着极大差异,具有古朴、自然、轻松、和谐及生活气息浓厚、娱乐色彩浓郁等特点,是当今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基本内涵是继承和沿袭原有的精神文化。”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留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包括武术、导引术(气功)、民俗民间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

2.1.1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武术具有如下特点:

㈠武术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征。这也是最能体现体育的本质的属性,武术的攻防技击动作构成了最基本的身体活动,这一特点体现了通过从事武术活动,来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体生理的适应能力。

㈡具有内外合一,形身兼备的运动特色

“练习武术既要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2这里说的内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运行;外为人体手眼身步的动作。内外合一就是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协调,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武术作为一中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进曾中以哲学为理论依据,追求艺术审美的的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

武术的作用:

㈠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㈡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这两点作用与武术的第一特点相对应。长期从事武术锻炼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㈢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武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良传统。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人的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这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㈣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人们通过欣赏武术套路和散打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人们“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2.1.2 导引术的特点与功效

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和体疗方法之一。它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与自我按摩相结合,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为目的。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导引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特点鲜明、博大精深的体育养生和医疗体系。

导引术的特点:

㈠运动养生观念

导引术主张用通过身体运动来健身治病,有西方学者将导引术称为“古老的中国体操”。

㈡身体运动、呼吸运动及自我按摩相结合

与发源于西方,且以身体运动为本质特征的现代体育相比,中国传统导引术不仅强调身体运动这一体育的基本属性,而且主张将身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三者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与西方体育和现代体育迥然不同的健身理论与方法体系。

㈢养生治病功效明显

古代养生家认为,导引术是最好的健身手段,也是其他以心理修炼为主体的养生术的基础:“凡欲胎息服气,导引为先。开舒筋骨,条理血气脉,引气臻圆,使气存至极,力后见焉。”

导引术的练习原则:

㈠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在导引术运动属性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其“动静结合”的一面。与现代体育运动突出竞争、刺激、力量、速度、大运动量不同,中国传统导引术强调缓慢节奏、精神安逸的轻松运动。

㈡以内为主,内外兼修

导引术的基本方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运动及自我按摩相结合。这种养生理论决定了导引术“内外兼修”的特点。这里的内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包括精神、脏腑、经脉、气血等;外为人的形体与运动能力等。导引术更注重“养内”与“养外”相结合,实质就是通过导引术锻炼来提高人体内部精神、脏腑、血脉等内环境系统水平,进而促进人体整体健康水平提高。

2.2 西方体育

现代体育有西方发展而来,西方体育源于古希腊。在雅典城外的阿波罗神庙的墙上铭刻着古希腊哲人的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体育,就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中方式。”3可见,这种认识体现了古希腊人把在参与体育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作为肯定自己的一种非常理想的方式。他们寻求在体育竞技过程中的力量和欢愉的刺激。古希腊的田径比赛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前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追求发掘人的最高潜能,就是在竞争中追求最高胜利和荣誉,来证明自己是最优秀的。

与现代体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古希腊为源头,产生于欧洲大陆的现代体育更注重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外在形体,通过各类训练与比赛,促使人的力量、速度、协调、灵敏、耐力等运动能力提高与形体健美。相比之下,中国传统体育基本不是以发展人的肌肉力量与运动能力作为目的,而是将促进人体内部生理水平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心理水平,最终达到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