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育现代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教育现代化

篇1

关键词: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动态平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随着新世纪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现代教育意味着继承与变革,继承就是传承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发展的人。

一、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华夏文化

华夏是中国和华夏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

华夏民族起始于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在此后的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大多数和各少数民族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

华夏文化对应的英文有china cultural,huaxia-china culture,chinese culture。一般人们认为,华夏文化是指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居住民族的总的文化系统,子文化则是在华夏文化这个总系统下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民族产生的小文化;也有人认为,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就是华夏文化。

在常见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报刊杂志甚至学术论文把它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混为一谈,我认为这都是对华夏文化的一种狭隘化现象。

华夏文化的主干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但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内容,不仅仅有儒学,还有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及佛教,在地域上还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甚至大陆以外的亚洲的四小龙和日本等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体系,而“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我们不能直接用到文化上来。

华夏文化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具体学术派别,所以我认为华夏文化是一个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相区别的概念,她应该定义为:古代的中华民族及现代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她以中国范围内的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世界范围内一切华人甚至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所以相对应的最合适的名称是中华文化。

2.华夏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就是超越时代的华夏文化,从古延至今,仍然活跃于现实中的动态的华夏优秀文化。上文提到华夏传统文化主干是儒、道、墨、释,以地域上表现为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子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以下特性:

(1)旺盛的软文化生命力结构,软文化是内层的通过社会各种媒体的传播,可以对现代化社会甚至未来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2)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无限的超地域性。早期的华夏文化具有鲜明的河洛文明特色,各个地域文化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同中国范围内其他文化互相接触、吸收和同化,由此形成一些超地域的共性,即华夏文化的天下观等。

(3)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有人说华夏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农业时代的文化,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华夏文化圈的迅速崛起正说明了其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

(4)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

(5)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具有世俗性、伦理性等。

二、有别于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首先,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是与传统教育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对于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称作“传统教育”。同时由于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划分,因此,以杜威为主的教育思想就称为“现代教育”。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现代教育,对于现代教育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用相对立的方法大量描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如在教育目的上,两者表现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和素质的对立;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在教育结果上,传统教育强调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等等。

最后,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所谓“传统教育”,还是其以后的教育思想都有现代化教育的成分和思想,即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但是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二者也是有区别的:首先,前者更多地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意味,而后者更多地具有教育革新的意味;其次,前者的过程比较漫长,而后者可以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突破性和超前性的发展;最后,前者更多地强调宏观的物质和管理及指导方面,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在现有的教育物质基础上如何发展和用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在微观的教育过程中理想地实施教育应有的功能。

我认为目前的现代教育应该定义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以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以人为本社会为目标的立体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上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优秀成果,并灵活运用的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教育实情而进行的以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最优化教育。

三、华夏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动态平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有双重的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而对其的传递和深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教育虽然是相对于一个传统教育的概念,但又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一部分是要继承的,而且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不平衡,因此,现代教育就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进步,只是这种变革和进步是围绕着“现代化”而来的。

简单地说,现代教育和华夏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

如我们弘扬华夏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谦让为怀、贵和尚中的精神,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发展并和谐相处的世界;发扬以背离祖国为耻,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矢志爱国的精神;发扬“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为现代文明的物质和技术形形的外在诱惑而异化;发扬业精于勤、勤俭简朴的精神,形成不比享受而比贡献的良好社会风气。

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决定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它的活水源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教育的宝贵资源。华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精华和糟粕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使身不在此山中者用来对它们进行吸收和再创造,这是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德育历史尤其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就有了“修德振兵”(《史记·五帝本纪》)之举,表明从那时起,就已出现德育现象。后来到了尧舜时期,已有了孝父母、友兄弟的道德观念,并且舜曾“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旨在改变“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的结局。这说明在舜时,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管理者的自觉行为。此后,薪火相传,代代相继,不断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推向前进,使中华民族成为富有道德内涵的伟大民族,早在古代就被外民族誉为“礼义之邦”,留下了无比丰厚的德育产。发掘、总结、提炼、继承这批遗产,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是当代德育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激励下,近年来许多学人,特别是一些生气勃勃的青年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德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崔华前同志这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书稿,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幸最早读到这部书稿,感受良多。

书稿把“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先秦诸子是在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熔炉中锻炼出来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家学者,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在学术上展开论辩,彼此交锋,是此而非彼,竞相提出不同的学术见解,表现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倾向。在德育理论和方法方面,各家各派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创造。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种不同的德育学说交相辉映,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德育学术盛况的壮丽图景。

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学术背景,要对先秦诸子德育方法作开创性的、系统性的总结,其难度确实非同寻常。令人高兴的是,作者没有向困难低头。他自觉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法和历史文献考察法等现代科研方法,在深入揭示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之后,对先秦诸子的德育方法学说,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探索。书稿所展示的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体系,其概念之清晰,内容之宏富,脉络之分明,观点之新颖,都显示出自己的特有优势,给人以许多智慧的启迪,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一、概念清晰

例如,关于“德育方法”的概念,作者先把“德育”释为“思想道德教育”,然后进一步指出:“德育方法,就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是沟通德育主客体的中介或桥梁。”这个概括,内容完整而清晰,它不仅厘清了现代意义上的“德育”概念,而且把“德育方法”概括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并对其具体内涵作了完整归纳,给人以概念清晰之感。

长期以来,一些人从广义的角度,把“德育”解释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合成体。这是值得推敲的。“德育”一语,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德育即指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说,“德育”指的是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若从广义角度把“德育”概括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合成体,则必然导致概念上的重叠或出现“屋上架屋”的弊病。我们知道,“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都各有特定内涵,简单地将之相加,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我们所说的“思想教育”,指的是关于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思想观念”所涉内涵很宽,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一系列关于思想方面的观念。因此,所谓“思想教育”,指的是以上述一系列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我们所常说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含纳于思想教育之中,或者说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以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则指的是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等等。思想教育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相比,属于高一层次的概念,绝不可与后二者平列看待。

若把“思想教育”看作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平列的东西,并简单将它们相加起来构成“德育”概念,其结果必然使人产生这样的误解:似乎“思想教育”中,没有“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似乎又不属于思想教育。这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其失误的根源,在于概念不清。本书将“德育”定位于“思想道德教育”,无疑是正确的作法,值得大加肯定。

二、内容宏富

本书旨在揭示我国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中的著名思想家的德育方法思想,具体说来就是对儒家学派中的孔丘、孟轲、荀况,墨家学派中的墨翟及其后学,道家学派中的老聃、庄周及稷下道家学者,法家学派中的商鞅、韩非及齐法家学者等人的德育方法思想,进行系统论述。其所涉学者之众、内容层面之宽,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思想提炼方面,书稿既有宏观的概括,更有微观的剖析。

例如,它在分析先秦诸子关于“身教示范方法”的思想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分别论析了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思想、孟子的“教者必以正”的思想、荀子的“师以身为正仪”的思想、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身体力行思想、老庄的“行不言之教思想”、商鞅的“官无邪则民不敖”的思想、韩非的“不以言谈教”思想,以及齐法家的“明正以治国”思想,等等。这些论析,既说明先秦诸子对“身教示范”德育方法的普遍关注,又说明他们从不同视角对“身教示范”德育方法,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创造。一部专著,把问题的研究置于如此广博的层面,并将之引向微观作深入的探讨,这不仅反映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反映了作者不懈追求的理论勇气。

它使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生动而具体,细腻而周密,给读者以内容宏富的深切感受。

三、脉络分明

书稿所要集中阐释的,是先秦诸子关于德育方法的系统思想。这是一个涉及面宽、包容量大、需要回答很多问题的研究课题。如何才能抓住要领、突出重点呢?作者别出心裁,将先秦诸子的德育方法思想,分为三大类:一为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二为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方法的思想,三为关于实施德育评估的方法思想,等等。全书关于先秦诸子德育方法的思想体系,正是由这三个方面扩展开去,并最终建构起来的。

例如,围绕“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书稿揭示了“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教学相长法”、“平等育人法”、“情感交流法”、“循序渐进法”、“启示引导法”、“环境陶冶法”等八种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围绕“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方法的思想”,书稿又揭示了“知荣明耻法”、“自我反省法”、“克己慎独法”、“忠恕一贯法”、“改过迁善法”、“防微杜渐法”、“躬行践履法”、“益志养气法”等八种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此外,围绕“关于实施德育评估方法的思想”,书稿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基本方法、原则。这样,全书沿着以上三条粗线深入下去,层层剖析,步步发掘,揭示了先秦诸子关于德育方法的思想共达150余种之多。这么多方法,用三条线索将之串连起来,可谓脉络分明,条理谨严,既突出了重点,又照应了全面,确有裁剪得体之功效。

四、思想新颖

一部专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它有明晰的概念、丰富的内容、严谨的逻辑,更取决于它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创新是一切理论研究的灵魂,是一部专著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书稿的可贵之处,就是作者在探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过程中,勇于阐发自己的独得之见。例如,书稿在探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的理论基础》这一节中,抓往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天人观、人性论、发展观),进行自己的理论思考,认为先秦诸子关于德育方法的思想,都是与他们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看法相关联。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天人观、人性论、发展观”(以下简称“三观”),均属于世界观范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正是基于这一见解,书稿具体回答了先秦诸子所持的“三观”如何决定了他们相应的方法论。以“人性论”为例,书稿把先秦诸子的人性理论,分为“性习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自然论”、“性利己论”等七种形态,在此基础上,再进而说明这些人性之论如何决定了相应的方法论,如:孔子的“性习论”,决定了他重视后天学习、提倡“择友择处”、突出养成教育的德育方法;孟子的“性善论”,决定了他在德育方法方面,重视“反省内求”、“存心养性”、“平等育人”等方法;荀子的“性恶论”,决定了他重视“积善成德”、“环境育人”以及“待师法而正”的德育方法等等。这就从本质上阐明了先秦诸子德育方法各具特色的思想的缘由。其所论,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既达到了相当的理论深度,又阐发了自己的独到认识,给人以勇于探索和观念新颖的深切感受。

本书的创新特色,不仅在于作者在书中阐发了自己的独得之见,更在于它从总体上对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了系统性总结,这是一项披荆斩棘、开拓荒野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学术研究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人们害怕被载上“钻故纸堆”、“拾封建余唾”的帽子,以致不敢接触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德育遗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传统道德的价值,已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伟大战略任务。正是在改革开放的适宜条件下,对于传统德育遗产的发掘与研究,日益引起学界重视。近年来,先后有一系列研究传统道德或传统德育的新著问世,如,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含多传本与单行本两种本子)、陈谷嘉主编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研究》、江万秀等著《中国德育思想史》、罗炽主编的《中国德育思想史纲》以及拙著《儒家德育学说论纲》等等,都是研究传统德育理论的新著。然而,这些著作多偏于德育理论方面的探讨,而对于传统德育方法则涉及较为有限。

摆在书案上的这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第一部研究传统德育方法的新著,尽管它所涉及的历史仅限于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阶段,但它的问世,却打破了过去关于传统德育方法的专门研究长期处于“0”的状况。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填空补白意义的难能可贵的探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一”的起点,我相信随着传统德育研究的深入,我国学界以后将会有更新、更多、更高水平的传统德育方法研究新成果涌现出来!这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所使然,余将乐观其成!

毋庸讳言,作为一部拓荒性的著作,本书稿不可能十全十美,它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例如,本书以《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为题,但在《导论》中,却对先秦诸子所处的百家争鸣历史环境、诸子所依各家各派的基本学术宗旨,以及诸子中各位学者的生平传记,均未能作出较为详尽的交待。

篇3

缘 起

“我们有没有一种在制度和法律以外的力量,让员工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一种不依靠经济刺激来激发员工内在进取意识的方法?有没有一种能让员工与工作、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户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这就是该行行长朱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09年6月,朱红在农业银行总行举办的培训班上,听到介绍某企业通过学习《弟子规》来规范员工行为、和谐内部关系的事例时,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持续的潜心学习和体会,更让他深深体会到传统文化智慧的深邃与厚重,于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银行管理相结合的思想悄然萌生。

2010年8月20日,他尝试着邀请荆州德育论坛的老师为全行210名员工讲解《弟子规》,拉开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序幕。在活动启动大会上,通过一个个深入浅出、结合银行工作实际的生动故事,引发了员工的思索和感悟。

讲座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很多员工都记住了这些朗朗上口、简单易记的“三字经”,并将听到的哲理回家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于是,该行将国学经典学习纳入了员工行为培训规划,每日早班会读经典、不定期交流座谈等方式在辖内各网点相继开展。同时,该行结合合规文化建设等活动,开展了服务规范和营销技能比赛、“合规操作从我做起”等竞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的形式和内涵。

“每周的经典学习、心得交流,就是员工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最好场所,可以互相帮助提高。这种员工之间的自我教育,不需要管理者介入却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该行北京路支行行长王庆田深有感触。

变 化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认同的过程,它慢慢渗入员工的内心,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北京路支行每天早上7:30,每一个员工都会用心地擦净自己面前的玻璃窗,随时保持室内的整洁与卫生,比以前请清洁工做得还干净。

营业部的楼梯上,再也看不到客户随手扔下的废纸团,因为每一个路过的员工都会随手拾起,扔进旁边的垃圾桶。

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改变的不仅仅是员工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念。

大堂经理陈江妹,从机关到基层,服务客户如亲人,无限耐心;体弱多病的黄蓉,从后台到一线,业务量每天递增,不甘人后;青年柜员徐继东,扎根乡镇,规范操作严要求,无一差错;理财师吴金瓯,精心理财为客户,不为收益卖产品,广受赞誉;会计主管周升,业务管理勤琢磨,规范五种业务文本,不断创新;新进员工徐华梅,学习业务不放松,业务考试得满分,求知上进……

“《弟子规》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就是要让员工与工作和谐、员工与员工和谐、员工与客户和谐。我们在学习《弟子规》时,要求员工改变行为、改变心态、改变思想,阳光生活、快乐工作。现在,这些效果在初步显现。但如何将这些理念更好地与制度、与管理相融合,保持其效力的持久性,让员工持之以恒、常学常新,将是我们后续工作的重点。”朱红深沉的语调下有掩盖不住的兴奋和自信。

现在,该行正在开展一项“走近你的客户,认识你的客户”的营销活动,而该行的管理者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并没有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营销成效上,而是对各单位活动步骤的分解落实、具体措施的执行推进进行督导,对干部辅导和帮助员工走近客户、员工参与营销活动的感受更为关注。

活动中,每个网点的主任(行长)、副主任(副行长)、客户经理各带一名至两名员工,以小组为单位对每天走访的情况进行记录和总结,每周进行一次交流、互评。最后,以网点为单位,评出走访记录最全、走访客户最多、客户资料最全、走访感悟最多、最真切的小组为先进小组。

“我们这个活动不以营销多少存款或贷款为标准,而以参与程度和努力程度为标准。让员工在参与中感受团队的力量、营销的乐趣,感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启 示

国学经典凝结了中国人的千年智慧,对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历代经典不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思想、“和而不同”的共处思维、“厚德载物”的和谐观点,以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篇4

关键词: 现代大学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儒家教育

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世界各国对古老的中国文明充满好奇,特别如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政府出资,涌现专门研究儒学思想的研究人员。几乎所有顶级的世界名校都有东方文化和哲学研究所,最代表东方哲学的当然是儒家文化,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西方有着深远影响。亚洲以日韩为代表的国家更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研究,韩国和日本的小学都设有儒学课程,学习四书五经。自古以来,日韩两国就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有名的日韩两国的儒家学者举不胜举,深深影响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教育体系。直到现代,我们依然可以从两国社会制度、日常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迹。

为了使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展开,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可或缺,根据高校教师工作经验的总结,我认为教育思想研究有助于大学老师的工作。在中国,最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普遍认为是儒家教育思想,这得到了中国近千年问题来教育实践证明。儒家教育的典型代表是孔孟,对孔子和孟子思想的研究,对现代教育有很重大的作用。现在学校存在教育失衡和道德缺失现象,尤其近段时间,出现了一些引发全国议论的事件,人们对教授失德、富二代现象、大学生学习目的进行了大范围探讨,纵观了古代中国传统教子之方,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道德的严格要求。通过女子传统教育的研究,分析现如今女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合乎传统价值和道德标准的社会观念形成的原因。传统文化教育应用于现代大学中的研究,对反思教育问题、反思教师职责问题有很深远的意义。

中国如今掀起一股复古风、怀旧风,有些人对现代社会道德感到失望,尤其对人情冷漠、诚信缺失、女性独立自主等问题提出质疑,社会和教育界应反思是否丢弃了最基本的东西。人们重新对儒学产生兴趣,是因为在寻找思想寄托,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道德理念对失望的人和寻找社会正能量的人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有意补充。如今随着中国崛起和国力强盛,特别与邻国的一些领土争端,引发一些国家的担忧,遏制中国论由此甚嚣尘上,作为亚洲传统文明古国的中国,我们应该让邻国认识和回忆中国大国崛起历史,古代中国并非靠武力,而靠仁义、礼仪和文化成为亚洲中心、汉文化圈的中心,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都受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熏陶。现代中国不仅应在经济方面超越其他国家,更应该是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中国社会制度和教育息息相关,有教无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研究教育问题,向学生传授道义,教育学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信义”为先,遏止社会道德腐败堕落之风,重振华夏文明。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增强,国富民强,与日本重视国民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中国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却与之不相匹配地出现倒退现象。尤其中国教育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更全面、更完善地发展,造成国进民退、国人素质不高的问题。这表现在中国人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旅游、移民时,出现文明、公德心和遵守社会秩序方面的冲突和摩擦,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现在的教育以大学教育为最高等教育,自中国近代化以来,大学教育都是培养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途径,知识分子一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和精英。但是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学术腐败,大学教育功利化、职业化,缺少人文精神和学术信念。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自古就将受教育看做修养身心、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学习儒学经典,明志明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古人以道德为教育之本,古今对照,读书人应有的德行我们是否有所传承?从教育角度分析社会道德问题,思考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讨论社会文明是否依靠重振中国人传统道德保持,已经是当务之急。

传统道德书籍,如《四书》、《五经》等,蕴含着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是古代有关中华教育的典型代表。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主流,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要著,使人在修身养性、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至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因素,在现代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错误观念和误区,因此儒家经典中体现出的儒家教育精华思想,对现代教育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儒家思想在整个思想史上是伟大的,是值得中国人传承和弘扬的宝贵思想,是中华文明最引以为傲的瑰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教育中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教书育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郑星季.论语精读.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5.

[2]张凤娟主编.论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

[3]任俊华主编.大学孟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

篇5

摘要: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改变了以往粉笔加黑板的教学秩序,加快了新课改的进程。本文就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改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体现阐发几点认识。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现代化信息技术 改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不仅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种特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相比的优势

(1)在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上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相比传统教学资源,现代化信息技术 配备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它能够处理各种信息如视频、图片、声音、数据、信号、图、字符等。为了在这一点上强调它的好处,Collins 等人辩称“现代化信息技术进入学校被很多人视为科技革命中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各种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工具可以应用于类如计算机、微软的Office Power Point 软件、互联网、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软件、光盘、投影仪、电子笔和电子屏幕。在装备精良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室使用这些工具可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初,Power Point 软件首先应用于商业演示文稿, 其目的是对客户阐明产品特性。为什么之后它被逐渐应用于教学? 其一,它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给语言学习呈现较大数量的信息。其二,软件操作者可以自由在演示过程中提供各种丰富的有声资源。这些优势大大有助于高中生的英语习得, 而且增加了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2)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主动的学习动机

首先,现代化信息技术 技术提供了强大和有吸引力的视觉资源。通常情况下,这些适当的可视化方案会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因为它们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例如,青少年总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语国家的事物感到好奇。因此,如果教师可以播放此类视频节目,学生自然而然会渴望知道节目中在介绍什么。

其次,通过互动活动,现代化信息技术 使学生参与到仿真的语言环境中。Slater 和Varney-Burch表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介入会提高学习者的动机”。最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反馈还有助于保持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传统教学有没有这种途径。

(3)提高单词的学习效率

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扩大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密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需要学习的单词提前做成课件,根据单词的构词规则拆分单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按照同一规则构成的其他单词,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演示单词的拆分过程并带领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单词,学生不仅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还能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增加词汇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改革高中英语课堂的具体运用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导入情景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导入情景是感知、接受和理解课文的关键一步。“导入”(lead in)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组织教学,是最基本的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它所占的时间不多,比重不大,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学习,完成“任务”。导入对一堂课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对阅读教学导入这一环节的研究颇少,且多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本研究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导入情景,通过课堂实验研究的方法,探寻优化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导入的途径,克服前人研究始终停留在方法上的不足,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2)提供丰富的教学情景,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欣赏文章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英语阅读课情境创设方式比较单调,这种教学过程显然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创设英语阅读情境,通过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网络资源等将阅读内容与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更易于理解阅读材料,从而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3)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运用英语能力,激发他们乐学兴趣,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开阔性。因此,笔者的教学以学生为核心,交际为目的,组织英语语言活动情景化,训练形式多样化,形成快节奏、高密度、多信息的课堂互助教学法。如教学Computers,笔者先用课件展示电脑发明前后人们生活各方面变化情况的词汇,给予学生足够进行语言运用能力训练的机会,激发出来他们参与语言实践的欲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的语言实践机会增多了,也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4)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写作,且不论是记述事件还是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都要求语句通顺、文体规范。由此可见,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比较重要的部分。写作既是学生的一项思维活动,又是学生用以表达自己思想的文字方式;英语写作既是英语教学必须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又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就可以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把自己的英语作文输进电脑,并且让学生在局域网上进行浏览、相互点评和修改,教师可以从旁指导。这种互改作文的学习方式不仅使教师获得学生写作情况的反馈信息,还为教师节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既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助于团队意识的增强。

三、结语

总之,作为一种主导的教学辅助手段,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应该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化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此方面的绝佳例子。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过度使用多媒体资源可能会淡化语言学习本身的主题,而且课堂上将可能没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个别指导,这表明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必须有适当的平衡。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现实中产生最有效的英语教学结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以人为本;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6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我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法、佛为主,其中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法、佛形成互补之势。实际上历代皇朝交替使用道家、儒家、法家、佛的治国思想。一个新的皇朝建立时,为了医治战乱的创伤,往往采用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当皇朝已经稳定,经济已经恢复,皇帝便转向儒家,兼用佛家、法家,以此来巩固政权、巩固已经形成的社会、政治制度。皇朝末期,矛盾重重,社会大乱,皇帝更多倚重法家,想用严刑峻法来挽回危局。这种互补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富有极强生命力的基础。

2.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

3.重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由来久远。而以理论形态去呈现则在先秦儒、道、法、墨诸主要学派中,尤其是深受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经世思潮的影响。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经验,重视直觉顿悟和整体思维,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实践理性注重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行动哲学,尤重道德功利主义。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深得人心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践理性学术传统在实践中的积极效应。据考证,实事求是原意是一种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它所奉行的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的信条对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人生价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传统的重经验的思维方式,影响和阻碍了中国人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4.厚德载物的文化兼容精神与强大的生命力。“兼收并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中也讲“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意即要人们以大地般宽广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以汉族文明为主,吸收本国各民族文明以及外国文明而形成的。汉唐时汲取外来文化的气魄十分博大,显现出强大的汉唐雄风。近代中国在中西方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将西学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吸纳、摄取、涵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1919年的以后,经过对多种思潮的百家争鸣,推求比较,中国革命选择了指导思想,仅仅二三十年时间,中国人就走完了欧洲花了三四百年时间才走完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历程。从而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既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主体,又能从别的民族的文化中选择、吸收其优秀的部分而极富生命力,历经5000年不衰。

5.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以大一统为社会理想状态,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这种爱国主义情愫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不知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代多少志士仁人!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格言至今仍闪烁熠熠光华,无一不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让当代大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是我们当前高校教师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落不应只归因于大学生本身,更应该归因于社会因素。由于传统文化一般很难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与一些应用性强的知识相比,传统文化知识看似无用,因此也容易被冷落。另外,社会知识体系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只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分配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让他们认识其重要性,其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现代社会文明呼唤人的素质的提高。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民族素质的现代化。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以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民族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人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海外文化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他们所看重的就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突出的人文精神。当今社会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具有创造力。而创造力从哪里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通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显然哲学就可以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都是不同的哲学体系,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张岱年教授也曾说“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的演变与哲学思想的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国哲学。”惟有继承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发展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好好学习它,在思想观念上重建起传统文化的框架。科学思想是具有一个内在规律的系统,思想的发展必然形成一定的逻辑构架,同时也构建起一定的观念体系。让当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并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研究具有的指导意义。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篇7

《辞海》里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套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奥林匹克文化定义为:奥林匹克运动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而奥林匹克运动研究员熊斗寅认为,奥林匹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1]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是指涉及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切活动、仪式、思想观念等。而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涉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文艺活动和思想观念等。

奥林匹克文化的核心要素就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主旨、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之下表现出来的道德规范。它不仅强调参与者对于个体自身品行的规范,同时也包涵了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准则,并期望以此实现世界整体的和谐与安定。这一思想体系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相一致的,因而奥林匹克精神始终为全世界人民所推崇。[2]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尊敬为基础的。”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人文危机

1.异化概念

“异化”一词是近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源于拉丁语Alienatio,意为疏远、脱离、转让、他者化。从施动者方面来分析它有两种用法:一是主体自身主动向另一物转变,也就是事物自身向异于自身的他物的变化;另一个就是主体是在他物的影响和支配下向异与自身的他物变化。在哲学范畴中常用来指“人类的异化”――从主体(人类)分离出来的东西反过来支配主体(人类)本身。

2.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异化表现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

(1)奥林匹克精神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3]但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人性与教育性淡化,对竞技成绩、经济利益的追逐意识膨胀,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进而阻碍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4]过度的和不当的商业化运作常常使奥林匹克精神成为一句口号。每当体育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体育利益常常成为牺牲的对象。(2)人的异化。运动员是竞技运动的主体,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载体和实践者。由于受到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和不同影响,原本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教育形式的奥林匹克运动却成为部分人实现和达到个人或部分人目的和利益的工具。这样就致使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兴奋剂泛滥、运动员赛场斗殴、组织者的权力腐败、假球、黑哨等等丑恶现象。这些受到各种利益驱使的异化行为不但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3.产生原因

(1)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强烈的政治化倾向。民族主义是20世纪国际竞技体育的主要潮流和基本背景。[5]而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环境又加速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1916年和1940、1944年因两次世界大战而使奥运会停办。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巴勒斯坦的“黑九月”成员袭击奥运村、枪杀以色列运动员的事件给现代奥运会蒙上了恐怖的阴影。由于苏军出兵入侵阿富汗,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抵制,苏联为报复美国又率东欧国家集体抵制4年之后的洛杉矶奥运会。这种政治的对抗剥夺了人民享受体育的欢乐的权力,奥运会成为国际政治力量抗衡的舞台。(2)体育的商业化。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奥运会的财务就由城市而不是政府来支持,因此历届奥运会都会造成主办城市财政的巨大亏损。到了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财政亏损达到了10多亿美元,给举办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在1978年国际奥委会雅典年会上,洛杉矶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获得了1984年奥运会的承办权。这次奥运会成为奥运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通过采用商业化运作,不但没有亏损,还获得了高达两亿两千三百万美元的收益,挽救了垂死边缘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商业运作大型运动会从此成为一种惯例。但经济利益的驱动也使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行贿受贿、裁判不公、服用兴奋剂、赛场暴力事件等一系列的竞技异化问题。[6]

(3)运动员的职业化。80年代,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现代奥运会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首先肯定了商业化的积极作用;其次废除了对参赛者业余身份的限制,宣布奥运会向世界上一切最优秀的运动员开放,从而保证了奥运会比赛的竞技水平和观赏价值。职业体育的加盟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它将运动成绩和商业利益挂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的,这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互补

1.两种文化的特点

(1)奥林匹克文化的特点。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半岛属于多山地带,气候多变,雨量不足,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希腊人不能单单依靠农业生产,而主要从事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海外贸易的发展给希腊人的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挖掘了人的潜力,发展了人的身体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古希腊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他们喜欢竞争,但又不失公正公平的原则;他们勇敢好斗,但又向往和平和自由;他们有,但又追求真理,崇尚思考。古希腊人找到了表达他们美好追求与愿望的方式――奥林匹克运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但又有适应现代社会的特点。(2)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和道家两个思想体系。儒家文化主张中庸,安于现状;重群体,轻个体;以和为贵,强调礼让;重文轻武。中国的体育文化明显带有这些思想的烙印。由于人们习惯于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不热衷于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甚至形成一种蔑视竞争意识、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心理结构。但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体系在强调维护人体的生命功能(即养生)方面有独特的价值。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追求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和平衡。

2.两种文化的互补

在政治、经济的参与和影响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变得浮躁和俗套,远远背离了它的精神――参与、竞争、公平、和平和奋斗。现代奥运与古代奥运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多样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等对于探索解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弊端、克服竞技运动的异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中国传统体育注重内在的修为,以养生为目的,调节身心平衡,有助于人们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平衡。“以和为贵”的思想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互补。奥林匹克文化的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可以充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其融入到国际体育文化的潮流之中。而奥林匹克文化所表现的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以及运动规则中的经济理性和法治精神等也可以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则更具魅力。

四、和谐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

“人文奥运”理念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精华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危机”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1.“人文奥运”: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复归与扬弃

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且在国与国的关系上都提倡和平、宽容。这些特征与《奥林匹克》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维护人的和平和尊严的社会”,“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团结、友谊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是完全契合的。

2.“人文奥运”:奥林匹克新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相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生,这为奥林匹克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中庸之道”强调的是“执其端而用其中”的互补和谐性。这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危机”将起到积极的反思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斗寅.论奥林匹克文化[J].体育学刊,2005,1(12).

[2]郑李茹,林少娜.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与学校体育教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5).

[3]刘一民.运动员异化行为简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0).

[4]郑国祥.奥林匹克精神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成人教育学刊,2006(5).

[5]万晓红.现代奥运报道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与背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6).

篇8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篇9

关键词: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 培养

创新教育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性课题,这一教育任务的提出对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把我国现代化教育推向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1、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新型教育,是要通过新教材,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机制,新的考试制度等,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是对传统教育即应试教育的否定,它与传统教育有根本区别。从教育目标看,前者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后者是面向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从教学的指导思想看,前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后者以考试为导向,以考试为目的,以获得分数为目标。从教学方法看,前者使全体受教育者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后者使学生思维定向化,模式化,知识面狭窄。现代教育,要求教师积极转变应试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观念,树立开放的,民主的现代科学教育观念,改变旧式的以教授知识为主的模式,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好奇心,求知欲,主动参与精神及独立性,使他们不迷信盲从,有独立见解,使创新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成为个人生命和学习的一部分。但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教育中有用的,积极成分汲取而发展起来的,保留了传统教育中合理的成分。

2、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方法。传统的应试教育管得过严,“填鸭式”教学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严肃而紧张,学生上课味同嚼蜡,其学习动机和思维低下,求异设疑等思维被禁锢。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在以专制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十分厌恶集体活动,对学习无太大热情;而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简单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传输组织形式,代之以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才可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材料中蕴含的创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创新机会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能动主体,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自,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互动,创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使人人都有发言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求知的欲望才能被激发出来,形成创新的激情。

3、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启发教学、发散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一直被视为创新思维的核心,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灵活思维的能力。

创新需要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挑战的科学怀疑精神。让他们想问,敢问,善问,让他们大胆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去面对学习中的疑问,敢于摆脱传统习惯的思维定势,经过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篇10

在传统教育中,就认为思考和学习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在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思考的作用。孔子认为仅仅学习不思考会让学生十分迷茫,而仅仅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十分疲惫。而朱熹也提出将学习和思考充分的融合起来才能实现学习的最高目标。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那些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一般都是将学习和思考融合的较好的学生。一方面,他们都较为认真和刻苦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能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并进行进一步的消化,让从外界学到的知识融合成自身的知识。现代教育在此启示下,更加注重了将学习和思考的有机融合,从而在此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新知识,并不断的培养自由和独立自考的能力,让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二、现代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教育

1.基于教育形式的视角来看

以往的传统教育中,教师都是拿着较为简单的教具通过单调的演讲式教学为学生传播知识,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而在现代教育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多样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开展教授工作,如此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教学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这是现代教育基于传统教育的第一个创新。

2.基于教育模式的视角来看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都是采用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并且回顾教育历史也可以发现,很长一段教育史中,校园教育都占主体地位。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仅仅再采用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更新的社会知识脚步。对于学生来说,要想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也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深造,因而,基于一定的校园教育,采取合理的开放式的现代化社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这是现代教育基于传统教育的第二个创新。

3.基于教育思想的视角来看

传统教育中都是以提高学生学科知识为主,而现代教育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很多国外的教育思想也随之传至中国,在其带动下,我国也采用了相应的办法,建立起了合理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现代教育体系。而这也是现代教育基于传统教育的又一个创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