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口腔保健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孕期口腔保健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173;R780.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5-0941-02
孕妇肩负着养育下一代的重任,其口腔健康状况及对口腔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下 一代的口腔健康[1]。为了解我市孕期妇女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态度、行为 和诊治情 况,提高孕妇口腔保健意识,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患病率。笔者于2009年1~5月对在我院妇 幼中心建卡的459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妇幼中心进行围产期检查妊娠妇女459人 。年龄26~40岁,其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共225人,占49%,高中以下234人,占 51%。
1.2 方法
设计结构型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口腔保健的知识及来源、 口腔 卫 生习惯、观念、诊查情况及对婴幼儿口腔知识的了解。采用第3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 案统一问卷,当场发卷,自行填写,当场收卷,监督整个答卷过程,并尽可能减少诱导性误 差。共发放问卷500张,收回459张,回收率91.8%。
2 结果
2.1 孕妇的口腔疾病就医行为及观念
希望孕前接受口腔保健的孕妇为100%,孕前接受过专业指导者占11.76%,有牙龈出血者占74 .51%,有64.71%的孕妇不知道牙龈出血的原因,孕前进行过口腔健康检查者仅为3.92%,有 49.02%的孕妇认为怀孕期间不能看牙,能忍则忍。
2.2 孕妇的口腔卫生习惯情况
每日刷牙2次以上的占82.67%,使用磨毛保健牙刷者占45.10%,有70.59%的孕妇刷牙方法不 正确,而刷牙时间达到3min以上者为31.37%,有74.51%的孕妇知道定期更换牙刷。
2.3 孕妇的孕期及儿童口腔保健知晓率
86.27%的孕妇不知道牙齿开始发育的时间,47.06%的孕妇认为乳牙2岁以后才需要清洁与 卫 生,有78.43%的孕妇不知道氟能防龋,对于奶瓶龋发病的主要原因有45.10%不清楚,54.90% 的孕妇不知道如何才能预防龋齿,有49.02%的孕妇认为乳牙不需要治疗。
3 讨论
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龋齿[2]。母亲的口腔保 健习惯对 幼儿的口腔护理十分重要,对儿童牙齿的干预性治疗来说,母亲有成功治疗经验的儿童较其 他儿童更易获得成功[3]。从妊娠期间开始并由母亲延续下来的口腔保健习惯,对 孩子龋齿的预防会起到非常好的长期效果。
妊娠期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理过程,孕妇全身起着一系列的变化,在此期,如不注意口腔 保健,会使正常的生理过程发生病理变化,不仅会影响孕妇本身的健康,甚至可能影响到胎 儿的发育及健康。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孕妇对孕期的口腔卫生预防 保健知识了解甚少,虽然所有的孕妇均有接受专业口腔健康指导的需要,但孕前接受过专业 指导的人数为仅为11.76%;有74.51%的孕妇有牙龈出血史,可有64.71%的孕妇不知道牙龈出 血的原因;孕前进行过口腔检查的只有3.92%,75.55%的孕妇有了牙病是能忍则忍,不能做 到防患于未然,无法早发现、早治疗。54.9% 的孕妇担心口腔治疗对胎儿产生副作用,拒 绝接受治疗。因此必须通过健康教育,使孕妇了解孕期口腔疾病对胎儿产生的不利 影响和孕期口腔疾病治疗特点、时机及局部治疗的安全性,消除孕妇口腔治疗的误区及恐惧 感,提高孕期口腔疾病就诊率、治愈率,降低孕期口腔疾病的风险,为确保母子平安提供保 证。
对不同学历的孕妇分类统计结果来看,每日早晚2次刷牙率基本无差别,但只有29.41%的孕 妇刷牙方法正确,70.59%采取混刷法; 68.63%的孕妇刷牙时间小于3min,只有31.37%的孕妇刷牙时间大于3min;及时更换牙刷的孕妇达74.51%。由此看出近年我国 “爱牙日” 活动的开展使较多的人知道刷牙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具有持之以恒 的刷牙态度还有待加强。
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口腔卫生习惯。牙齿发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 的过程,婴幼儿的乳牙胚从母亲孕6周开始发育,在5~6月时钙化,婴儿出生时,20颗乳牙 冠已全部形成。牙齿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孕妇的健康、营养、情绪、生活 环境、疾病等,所以孕妇在孕期应尽量避免疾病和感染的发生,保持愉悦的心情,饮食要营 养丰富合理。乳牙相对于恒牙有机成分较多,无机质少,抗酸能力弱,一旦发生龋病,病变 进展快,所以乳牙萌出后,家长必须及时清洁牙面,清除牙垢和牙菌斑。调查表明,有86.2 7%的孕妇不知道人的牙齿从母亲怀孕第六周即开始发育,有47.06%的孕妇认为2岁以后才需 要注意乳牙的清洁和卫生,乳牙萌出后家长没有及时清洁牙面,含、奶瓶睡觉,这些都 是引起儿童龋病早发、高发的因素。78.43%的孕妇不知道氟化物对牙齿的影响,有49.02% 的孕妇认为乳牙龋齿不需要治疗。因此,广泛、细致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是预防口腔疾病发 生的关键,宣教内容应直观化、具体化、多样化、基层化,使广大的准妈妈了解口腔疾病的 种类及危害。
目前口腔疾病在我国是多发病, 想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笔者认为保护牙齿应从零岁做起 ,将工作重点放在孕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加大口腔预防保健宣传力度,开设 孕前口腔卫生课堂,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小册子或播放录像带,提高孕期妇女口腔卫生 保健意识,提高孕妇对口腔卫生知识的掌握,减少孕期口腔疾病的发生, 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 郝淑青,张军桥,刘学聪. 孕妇口腔卫生知识认知程度调查分析[J]. 河 北医药,2007,29(7):748-749.
[2] 鲁丽珍,郭晓琳,徐涛.健康教育对孕期口腔疾病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4):389-391.
篇2
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生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儿童乳牙患龋率已达很高水平,卫生部和全国牙防组2005年报告5岁组城市儿童乳牙患龋率是61.9%。2006年程睿波等[3]调查沈阳市儿童患龋率3岁组为48.43%,龋均2.00。要想从根本上降低乳牙患龋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和WHO在“2010年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就必须在孕妇和婴幼儿阶段(0~3岁)采取干预措施[4]。此次对3岁组散居儿童龋病防治干预前后对比,患龋人数、治疗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龋均也明显降低,说明散居儿童防治龋病措施,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防龋效果显著,儿童口腔保健意识以及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儿童口腔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乳牙的发育从母亲怀孕第4~5周开始,乳牙的硬组织是在胚胎时期形成,母亲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胚胎时期乳牙的发育,关系到孩子出生后乳牙的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致龋菌存在母婴传播,因此儿童防龋干预应从母亲孕期开始,良好的口腔卫生、合理的膳食,会促进儿童乳牙矿化,减少母婴传播机会,降低儿童患龋率。
本院儿保负责辖区0~6岁散居儿童系统管理,因3岁以上儿童已大部分入托,婴幼儿是本院工作的重点,而人的一生口腔保健的基础在婴幼儿期,即防龋关键期。此时疾病、营养偏差会使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钙含量不足,会导致牙齿发育缺陷,抗龋能力降低。因此把儿童防治龋病措施贯穿儿童系统管理的始终。通过儿童来院健康检查,开展对儿童口腔保健个体化指导及对家长口腔保健知识健康促进,提高家长自身口腔健康水平和关爱儿童牙齿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在提倡良好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营养的同时,重点宣传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因为致病菌的滞留和菌斑的形成是龋病发生的条件,而正确刷牙不仅可以机械性去除菌斑和软垢,还可以按摩牙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上皮角化程度,增进牙周健康,预防龋齿的发生[5]。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竖刷法刷牙,用含氟牙膏,对抗牙面酸解,干扰菌斑形成,促进牙面重新矿物质化。
此次调查,患龋儿童治疗比例从2003年8.93%至2008年62.16%有了较大幅度上升,但还有近四成未接受治疗。乳牙龋齿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治疗目的是为了终止病变的发展,保证乳牙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至替牙期。儿童年龄小,常因紧张和畏惧而不愿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还有个别家长认为“乳牙能换,不用治”,加之口腔治疗费用较高,造成口腔治疗比例不高,因此还应大力宣传教育,增强家长的认识,提高治疗率。
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是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强化儿童家长及全社会对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的认识,帮助监督训练儿童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养成口腔卫生好习惯,定期口腔检查,早诊早治乳牙龋。在以后工作中会逐步完善,长期实施。
【参考文献】
[1]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2] 杨志龙,吴建妹,朱惠琴,等.氟化泡沫对幼儿园儿童龋齿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1):28742875.
[3] 程睿波,张晓芳,张颖,等.沈阳市5375名3~6岁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6,15(6):596660.
[4] 寇艳松,张运平,胡丽萍.0~3岁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3940.
[5] 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226.
转贴于 【摘要】 目的 检查5年来对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3岁散居儿童进行龋病调查,2006年、2008年分别与2003年干预前对比。结果 2006年、2008年散居儿童患龋率与2003年干预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P
【关键词】 龋齿/预防; 龋齿/流行病学; 健康教育; 儿童保健; 儿童
随着国内卫生事业的发展,口腔保健逐渐被人们重视,儿童龋病预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院于2003年开始对管辖社区0~6岁散居儿童进行龋病预防性干预,并抽取2006年和2008年3岁组进行效果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进行系统管理的3岁散居儿童(总体的95%)。从2003年开始本院对管辖社区内散居儿童,实施龋病防治干预措施,于2006年和2008年对3岁组散居儿童龋病发病情况进行检查,2006年检查133人(男69人,女64人)、2008年检查165人(男86人,女79人),并将检查结果与2003年干预前检查的3岁组儿童143人(男75人,女68人)龋病患病情况进行对比。龋病诊断依据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1],由经口腔专业培训的医生,在光线充足条件下,进行视诊、探诊(一次性口镜、探针)检查。
1.2 防治模式
1.2.1 开展健康教育 对孕妇提供孕期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对家长每年4次以上进行个体化0~6岁口腔保健知识教育,内容有乳牙特点;乳牙龋病的病因、危害、防治、检诊;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与纠正;乳牙外伤处理;有效的刷牙方法;食物对牙齿健康影响及儿童合理饮食等。发放口腔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单,宣教普及率95.0%以上。
1.2.2 预防性干预指导 儿童在婴儿期2个月1次、幼儿期3个月1次、学龄前期1年1次体检的同时,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检查及个体化指导,如发现儿童患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及乳磨牙存在深窝沟时,及时通知家长,嘱其到口腔儿科进行治疗或窝沟封闭,并电话回访,掌握治疗情况。
胎儿期:孕妇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合理,妊娠后期补钙和维生素D。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添加辅食,防治佝偻病。小儿出牙后,每次哺乳结束再喂一二匙水,母亲每日早晚2次用洁净纱布或指套牙刷清洁牙面。
幼儿期:每餐后漱口,少吃甜食,2岁以后,指导儿童开展刷牙训练,晚间睡前刷牙,刷牙方法由家长监督帮助,使用儿童牙刷和儿童含氟牙膏。学龄前期:坚持每日早晚刷牙,儿童牙刷每季度换1次(牙刷变形及时更换),饮食多样化,不吃零食,培养口腔健康意识。
2 结果
篇3
小琪怀孕32+周了,既开心又紧张地等待着宝宝的降临。这天恰巧跟家人出去吃饭,谁知道刚吃到一半,就感觉快要生了,急急忙忙打车去了趟医院——宝宝提前出来了。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甚至亲身经历过类似小琪的早产经历。医学的发展使得早产不再是产妇的鬼门关,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健康长大,以至于有些司空见惯的准爸爸、准妈妈根本不把早产当回事,认为早产没关系,只要大人孩子平安就行,反正早产生下来孩子也一样能长大。于是孕期该注意的不注意、该小心的不小心,导致了更多的早产案例。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它的源头是胎儿。人口素质的提高应该从生命形成、孕育、发展的孕期开始,投入关爱与呵护。有了存活才能有发展,否则,就不会有人生的开始。
完满即完整圆满,是从生命细胞萌芽开始到孕育过程结束,自然地“瓜熟蒂落”的完满过程。完满的妊娠结局是父母给予孩子健康身心发育的第一步。
但因为种种原因,有些宝宝就是不能等到完满孕育的那一刻就提前来到这个世上了。到底为什么呢?
早产是一种妊娠并发症
早产不是正常的生产,而是一种妊娠并发症。既然是病症,就可防可治。因此,防治早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对早产的定义为妊娠满28周至妊娠不足37周的分娩者。由于早产月份的不同,胎儿出生体重及各方面机能的发育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早产的月份越小,胎儿的出生体重就越轻,活力就越弱,并发症也就越多,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炎、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等。
防治早产,妈妈和宝宝都要努力
一般来说,引起早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准妈妈自身的原因:
1.多次流产:多次引产、流产时可造成宫颈损伤,特别是中孕引产时,宫颈成熟度差,更易造成宫颈损伤,导致宫颈内口机能不全引起早产。同时,多次流产、引产可以引起子宫内膜损伤,导致胎盘功能发生障碍,胎盘功能不良,胎儿宫内窘迫,增加了医源性早产的几率;
2.子宫病变、子宫或子宫颈闭锁不全,子宫颈接受过手术者,此次怀孕中曾接受过手术者;
3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孕期乱使用药物等,以及过频或过度激烈的不良性生活;
4.精神压力过大。准妈妈因工作生活原因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也会导致相关激素的产生,触发子宫收缩而造成早产;
5.准妈妈患有急性感染及发烧,如子宫颈感染、阴道感染、性病及其他感染;
6.准妈妈在怀孕期间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特别是重度子痫前期时,子宫血管痉挛引起胎盘供血不足,胎盘功能减退可致胎儿宫内窘迫,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只能终止妊娠;
7.孕期不行常规围产检查,缺乏孕期保健知识;
8.雌孕激素受体不平衡;
9.孕妇患有内外科合并症者,如妊娠合并心衰、糖尿病、贫血、阑尾炎等,已发生早产。
胎盘胎儿方面的原因:
1.双胎、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大,羊膜腔内压力高,在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时,更易发生胎膜早破,诱发宫缩;
2.胎儿有先天性疾病或者受到感染;
3.羊水过多或过少,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
4.胎儿畸形、胎儿异常、胎死腹中等。
宫颈环扎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宫颈内口松弛是导致反复晚期流产和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宫颈环扎术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延长孕周,有效改善妊娠结局。
宫颈环扎分为预防性环扎和紧急环扎两种情况。预防性环扎一般选择在孕14~16周,或上次发生排胎的前两周进行。紧急环扎是在发生先兆早产时,甚至胎囊已经脱出宫颈口时进行,以干预为目的,为阻断产程进展而进行的手术。对于复发性流产或早产者也可选择宫颈内口和外宫颈两次环扎,怀孕前腔镜下进行宫颈内口环扎,怀孕后14周左右进行外宫颈环扎,还有些需要进行两次外宫颈环扎。
目前,我们在综合评估一些有早产征兆的孕妇后,会对这些符合手术指证的孕妇采取宫颈环扎术来防治早产。
宫颈环扎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加强宫颈管的张力,阻止子宫下段的延伸及宫颈口的扩张,协助宫颈内口承担妊娠中后期胎儿及附属物的重力,维持妊娠。宫颈环扎术后要注意卧床休息,应用必要的宫缩抑制剂,清谈饮食,预防便秘,观察体温、腹痛、阴道流血流液情况、有无感染及宫颈有无缺血坏死,停药后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及培养无感染,才可予以出院,出院后要注意到门诊定期复查。
早产先兆 心里有数
妊娠晚期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或白色分泌物、不规则宫缩、下坠等早产先兆症状时,应卧床休息,症状不能缓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经产科医生检查胎儿存活、胎膜未破、无胎儿宫内窘迫,应用抑制宫缩药,尽量维持孕周。
因早产对宝宝、产妇及家属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预防早产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关键。
1.孕前可先进行早产相关基因测定,确定是否携带早产易感基因。
2.有早产病史或家族史者可先做早产风险评估。如孕27周后甚至24周后的阴道分泌物fFN检测、炎性因子测定、肿瘤坏死因子检测、宫颈管长度及内口测定、孕激素受体测定等。
3.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及围产期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握延长孕期的机会。有早产病史或家族使者较前次早产时间提前2周就诊。
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孕期避免接触烟酒、少食辛辣食物、少食海鲜等生冷食品等。
5. 孕期要避免过度的体能活动,减少工作生活压力,注意休息,保持愉悦的心情。
6. 禁止擅自服用药物,生病时尽量到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已怀孕。
7. 适度的性生活。孕期性生活要适度,特别是孕晚期。
8. 孕期注意保持阴道卫生,积极治疗下生殖道、口腔感染。
9. 加强孕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孕妇自身的保健意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积极治疗。
突发早产 冷静对待
由于早产儿脏器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一般医生在接诊到这类孕妇时,都会慎重考虑产妇及早产儿的预后,结合早产儿的治疗水平、哺乳水平,权衡利弊,不草率做出终止妊娠的决定,以造成不必要的早产,保护母婴安全是妇产科医生的职责。
篇4
剖宫产手术是解决难产和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随着剖宫产和麻醉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成熟,电子胎心监护仪的普遍使用,民众对医疗质量的几乎苛求,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干扰了孕妇自然分娩过程,给妇女带来了生殖健康危害,给儿童造成生理、心理和行为障碍及增加家庭的人力、经济上的负担,由简单的医疗问题转变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提高对剖宫产的正确认识,规范剖宫产的适应证和产科行为,提高产科质量,促进生殖健康,支持阴道分娩,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完善医疗体制改革等,着实需要开拓临床路径,降低剖宫产率,对我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2006~2011年的临床探索,实施从孕前到产褥期历经4个阶段的指导措施,提高接产技术,对降低剖宫产率是行之有效的。
降低剖宫产率是切实可行的
我国剖宫产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5%左右上升到90年代初的20%,近20年来,持续上升,多数医院报道大约在40%~60%,个别医院甚至高达70%以上,南方7省市剖宫产率调查显示,1991~2000年由18.1%上升到34.7%,其中以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江苏上升最为明显,分别为45.6%、43.2%,个别医院达67.5%[1],我院属嘉兴地区,据嘉兴、奉化两地报道的资料显示剖宫产率近60%,其中社会因素(孕妇要求)剖宫产20%。WHO对亚洲的母儿健康调查显示,我国的剖宫产率高达46.2%,其中无指征的剖宫产11.7%,成为世界之最,而美国2005年剖宫产率30.2%,社会因素2.5%。2006年开始从源头抓起降低剖宫产率,历年的剖宫产率,见表1。
由表可见,在业务接生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剖宫产数逐年下降,事实证明,通过行政干预、医护人员和社会民众多方努力降低剖宫产率,保证母婴安全是可以做到的。
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孕前宣教:近年来,“成人疾病胎儿起源”学说的确立,要求产科医生,从源头开始对准备怀孕的夫妇指导营养饮食、体育锻炼、体重调节、肥胖者减肥、戒除不良行为和嗜好,避免病毒感染,诊治孕前疾病,孕前3个月开始口服叶酸片,给宝宝的孕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条件,及时宣传自然分娩的好处。
孕期指导和保健:⑴孕期健康教育的宗旨:应遵守以母体为中心的孕期健康教育宗旨。孕期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传播孕期保健知识,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康的孕期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母胎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母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⑵孕期健康教育的方式:采用普遍性和个体化相结合、灵活多变的原则,采取孕妇学校、网络课程、电话广播、发放孕期保健宣传资料和门诊产前检查时个体化指导等,采取不拘一格、别开生面、通俗易懂的方法,面授课程可安排4~8课,鼓励产妇和家属共同参与。⑶孕期健康教育场地和设备:专设宣教室,场面安静、温馨、舒适、自然,可以互动,设备有多媒体投影仪、电脑、模型等。设立规范化产科门诊。⑷孕期健康教育内容:①孕早期教育(6~12周):清淡营养饮食,安全度过早孕怀孕期,口服叶酸片到孕3个月,防止病毒感染,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胚胎发育的药物和检查,防止有害有毒气体和物质侵害,早期建立围产保健册,告知产前检查次数,定期产前检查,做好必备项目检查,做好心理指导,异常情况的自我识别和及早诊治,做好口腔护理。②孕中期教育(13~27周):告知中期膳食原则,体重增长监测指导运动方式、类型选择和强度、时间控制,防止巨大儿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糖尿病发生,预防难产。18~24周超声筛查,防止致命胎儿畸形漏查,妊娠合并症及早发现和诊治。③孕晚期教育(28~40周):教会产妇胎动计数,做好胎儿自我监护,识别异常情况,检查胎位,以防臀位延迟发现导致转胎位困难,最终剖宫产。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孕妇在没有分娩禁忌证的情况下完全是可以自然分娩的,晚期向孕妇和家属充分宣传自然分娩的好处和剖宫产分娩发生母体近、远期并发症的风险及新生儿、儿童期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影响和疾病。向孕妇介绍分娩镇痛的方法和熟悉产房环境,做好临产生理准备,支持、保护和促进自然分娩。
产程监测和产时指导:需培养一个有妇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组成的技术力量较强、精诚团结、工作细致负责、态度和蔼可亲的团队,完善转诊制度。一旦产妇进入产程,须全程陪护,包括导乐、分娩指导、产程进展观察和干预、胎心监护、羊水性状观察,饮食和排尿,活动和休息相结合等多方面指导,使产妇和胎儿安全而不乏愉悦地度过分娩期。
产褥期指导:宣传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做好早接触,早吸吮,介绍母乳成分,母乳喂养技巧,纠正不正确的喂养姿势,做好护理,促使母乳喂养成功实施。做好心理疏导,防止产妇发生焦虑和抑郁。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后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使产妇了解和掌握产时生殖器官的变化,预防晚期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产后营养和形体恢复,盆底肌功能训练,产后性生活和计划生育指导原则等。
中国不再是50年代光荣妈妈在家分娩的时代,也不再是90年代末以剖宫产代替自然分娩的年代,自从加入WTO后,将对生殖医学的管理、理念、资金和人才等发起挑战,所以现代妇产科需要循证医学,现在妇产科医生应该创造性的活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规范行医,自律维权,同时摸索出适合妇产科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指南,提高生殖健康的诊治水平,为现在妇产科注入新的活力。
篇5
【关键词】 孕前保健 疾病 防治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pre-pregnancy health care and avoid disease.Methods 1000 cases with pre-pregnancy health care for diagnosis, Make out fertility recommendations.Results 179 cases (50.0%) in 30 to 34-year-old disease detec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Key words】 Pre-pregnancy health car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孕前保健是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为宗旨,为准备怀孕的夫妇提供健康教育咨询、健康状况评估、健康指导为主要的保健服务[1]。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改进孕前保健服务,本文对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的就诊者10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我院孕前保健的就诊者1000例,平均年龄(28.45±13.56)岁, 35岁90例。
1.2 检查方法
1.2.1孕前保健门诊医生进行病史询问、一般体检(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和妇科检查,并根据受检者体检结果结合个人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项目,再进行诊断、提出生育建议并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
1.2.2建立孕前保健资料档案,利用Foxpro数据库输入女性受检者信息,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即往史、月经婚育史、孕前保健情况、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疾病诊断及结论,部分配偶信息等。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5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不同年龄组就诊妇女的疾病检出情况, 30-34岁疾病检出179例(50.0%)明显高于
表1不同年龄组就诊妇女的疾病检出情况
年龄组人数疾病检出例数(%)
30-34岁358179(50.0)
35岁9035(38.8)
合计1000412(41.2)
χ2=16.1835,P
2.2 疾病史和家族史 现患内外科慢性病的99例(9.9%),数量占前3位的疾病为乙肝病毒携带26例(2.6%)、甲状腺疾病11例(1.1%)和呼吸系统疾病9例(0.9%)。有严重影响优生疾病的直系家族史者21例(2.4%),包括先天性心脏病9例,精神分裂症4例,癫痫4例,男方有严重影响优生的直系家族史的4例。
2.3月经及婚育史 月经周期不规则94例(9.4%);自诉有至少一项月经异常(周期不规则、经量异常、中重度痛经的247例(24.7%);流产次数达3次及以上的46例(4.6%),自然流产次数2次及以上的17例(1.7%)。有不良孕产史(自然流产、围产儿死亡、宫外孕、葡萄胎、畸形儿引产/分娩等)的160例(16.0%),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孕早期自然流产,占160例中的63.0%,其余依次为畸形儿引产/分娩,宫外孕/葡萄胎,孕中期自然流产,围产儿死亡史,分别占160例中的15.0%、10.0%、9.0%和0.1%。
2.4检出疾病情况 检出的病例数共412例,其中妇科疾病占70.0%,其他科疾病占30.0%。妇科疾病中明显影响受孕的疾病37例,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7例,无排卵性功血7例等。检出与优生有关的各科疾病261例,占检出病例数的63.3%。与优生有关的妇科疾病中,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病例数位居首位。与优生有关的其他科疾病中,贫血、肝肾疾病(含乙肝病毒携带等)和内分泌疾病(均为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的病例数居前3位。
2.5生育的建议 根据最后检查结果并结合孕产史等其他情况, 1000妇女中,无“不宜生育”者,“可以生育”者850例(85.0%);“暂缓生育”者100例(18.0%);不能生育者50例(5.0%)。
3 讨论
3.1孕前保健门诊的开设十分必要:就诊妇女中,不良孕产史者超过15%,月经异常的超过20%,优生相关疾病家族史者占2.0%,内外科慢性疾病史者占9.4%。这说明孕前检查不同于一般健康检查,部分妇女“有因而来”。半年来,检测到的患病率为42.1%,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水平[2]。原因推断如下[3]:①某些地区孕前医学检查的辅助检查项目基本统一指定;②只对女性进行统计;③某些地区的受检者包含社区人群,其中30-34岁组患病率最高。有18.7%的妇女被建议暂缓生育,另有5.9%被建议转诊。孕前保健门诊的开设不仅减少了不良因素对生育的影响,而且及早发现了影响怀孕的因素。从就诊妇女被检出的疾病来看,需要孕前保健门诊的医生掌握优生学、妇科学以及内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科学地给予结论[4]。
3.2妊娠结局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自然流产、出生缺陷发生率、早产率、出生低体重率的降低上。一项研究表明孕前保健显亟档土俗匀涣鞑蔥5]。这在患有糖尿病的孕妇中更加明显。糖尿病会引起生育力下降、自然流产和先天异常。一项前瞻性试验研究比较了接受孕前保健和接受孕期保健糖尿病孕妇的自然流产率,接受孕前治疗的糖尿病孕妇的自然流产率显著低于接受一般孕期保健的糖尿病孕妇,两者分别为8. 4%和28%。围孕保健可显著降低先天畸形的发生率。匈牙利围孕保健研究结果表明,接受围孕保健孕妇后代重大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为20.6‰,而一般人群的发生率为35‰[6]。有效的围孕保健还改善了胎儿发育出生体重显著增加,根据成年人疾病胎源学说,这一结果有助于降低成人疾病发生。对于预防出生缺陷叶酸补充预防神经管畸形是围孕保健最具有代表性案例,许多研究结果均显示围孕期补充叶酸可以显著降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孕前咨询还可以有效地促使妇女开始服用叶酸,提高了依从性。
3.3规范服务,提高孕前保健的质量
(1)建立系统的诊治规范:国内到目前为止,尚无专门的权威系统的诊治规范,孕前保健门诊医生大多靠经验来实施诊治。另外,孕前保健服务与各学科都有交叉[1,6]。结合各科力量,建立系统的诊治规范势在必行。
(2)加强健康教育:即以就诊妇女及其配偶孕前保健
中的不足为主要内容,通过发放健康手册、播放录像等形式,来增进他们的保健知识和行为。
(3)完善信息:配偶在男性科的就诊信息未被输入电脑,而部分就诊女性不了解男方关于既往史和家族史的内容。孕前保健涉及夫妻双方,如能获取双方的信息,则更有利于分析及决策。
3.4做好孕前指导 远离有害的化学物质(苯、汞、铅)及物理因素(噪音、高温、射线等),做好孕前防疫计划,如预防感冒及风疹病毒感染,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孕前3个月可注射风疹疫苗。远离动物,预防弓形体感染。做好口腔保健及时治疗口腔疾病。不染发、不吸烟、不酗酒等。保持乐观情绪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选择妊娠时机,接受孕前保健培训。
参 考 文 献
[1]赵静,刘小宁,吴丽蓉.加强孕前医学检查,促进优生优育.中国妇幼保健, 2006,21(3): 308-309.
[2]王涛,杨柳,崔瑞杰.沈阳地区694例孕前优生检查结果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 15(4):101-101.
[3]李艳英,方虹,李菩,等. 240例自然流产病因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19(7):81-82.
[4]侯艳梅.孕前基本检查内容及评估方法.中华预防医学保健杂志,2005, 5 (2): 25-26.
篇6
【关键词】阿莫西林;孕前;牙周炎;早产儿
牙周炎是一种细菌感染学疾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特别是孕妇更易患牙周炎[1]。目前,早产患儿占分娩总数的5%~15%,其中大约有70%的早产儿可通过传统病因来解释,如孕妇患有合并症、子宫肌瘤、宫颈口松弛及不良嗜好、多胎、胎膜早破、胎盘前置、宫内感染等,但仍有30%未有合理解释。近年来,吕莉娟等[2]认为牙周炎等口腔慢性感染能引起妊娠并发症,使细菌和炎症介质播散至胎盘导致妊娠不良结局,引起早产,甚至造成流产或死胎,已成为口腔医学和妇产科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孕前做全面检查,排除牙周炎等可导致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是保证优生优育的必要条件。目前,孕前治疗牙周病与降低早产发生的临床研究国内鲜有报道,而本研究通过对比孕前治疗牙周炎与不治疗牙周炎产妇早产情况,说明孕前治疗牙周炎的重要性,为临床减少早产的发生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08年7月-2013年2月经邢台市第三医院口腔科发现孕前患有牙周炎并及时治疗的105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同期在邢台第三医院口腔科孕前发现牙周炎未治疗的99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21~32岁,平均(25.3±5.2)岁;对照组年龄20~33岁,平均(25.1±5.5)岁。纳入标准:年龄20~35岁,初产妇,单胎;非手术治疗患者。排除标准:生殖道感染;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吸毒等);胎膜早破、子宫发育不全、有流产史、医源性病因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同意并参与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在孕前及孕期仅进行口腔自洁,早晚刷牙,饭后用温盐水漱口。1.2.2观察组在孕前采用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基础治疗:除去牙龈上方的牙石,然后除去牙周袋内的牙石,并刮除牙周袋内含有大量细菌毒素的病变牙骨质,必要时调整咬合、消除食物嵌塞和纠正不良修复体等。药物治疗:服用阿莫西林胶囊(规格:0.25g),2粒/次,每6~8小时1次,3次/d;甲硝唑片(规格:0.2g),2片/次,3次/d。7d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个疗程。治愈后1个月可妊娠。治愈后维护方法同对照组。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3.1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判断标准早产儿:妊娠满28周且不足37周。低体重儿:出生时不足2.5kg。1.3.2牙周检查标准所有孕妇均在分娩前由同2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牙周检查,包括牙石指数(calculusindex,CI)、菌斑指数(plaque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index,B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attachment,CAL)。当CAL≥1mm、PD>3mm时判断为牙周炎。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牙周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牙石指数、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2两组新生儿孕周与出生体重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孕周明显长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重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2.3两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比较观察组早产儿有4例,占3.81%,对照组有15例,占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出生体重儿有3例,占2.86%,对照组有14例,占1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讨论
篇7
【关键词】
妊娠期;HIV筛查;预防
据报道,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以下简称HIV)约90.00%以上是通过母亲传播获得的[1],估计全球每年有240万感染HIV的妇女生育孩子,造成每年约80万新生儿感染HIV。为阻断和降低艾滋病、梅毒经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和梅毒的蔓延,我们对在我院就诊的孕产妇进行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并对阳性患者实施咨询、随访、治疗等干预措施。现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来本院孕检孕妇9665例,年龄19~37岁,平均25岁。
1.2检测方法对每位检测对象抽取静脉血3~5 ml放入干躁试管内,存放1~2 h后,分离血清,置0℃以下保存,每周1次将标本送市妇幼保健院备检。HIV抗体的初筛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当HIV抗体第1次试验结果呈阳性时,选用金标法进行复测,如仍呈阳性,立即将标样送市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确认。
2结果
2.1HIV感染情况检测孕妇9665例,自愿咨询后共8561进行HIV抗体检测,检测率88.4%,其中初筛阳性14例,确认试验阳性13例,HIV感染率0.15%。
2.2HIV抗体阳性孕妇流行病学情况在HIV抗体阳性孕妇13例中,年龄20~30岁11例,>30岁2例。初中文化12例,大专文化1例;经性传播8例,占61.5%,吸毒静脉传播5例,占38.5%。夫妇双方HIV抗体阳性6例,丈夫HIV抗体阴性6例,丈夫未检查1例。
2.3母婴阻断情况HIV阳性13例中,选择终止妊娠2例,继续妊娠进行母婴阻断措施11例。阻断孕周最早为14周,最晚21周。全部采取完全阻断措施(药物阻断+产科干预+人工喂养),婴儿至少完成2次随访,HIV全部阴性。
3讨论
近几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专家估计截至2009年底艾滋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201万[1]。中国艾滋病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流行从高危人群走向普通人群,表现在妇女感染比例增加,随着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数目的增加,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必然会快速增加。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EDS)2007年12月报告,估计全球有HIV感染者4974万人,育龄妇女2250万人,15岁以下儿童230万[2]。
近几年,我国艾滋病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妇女感染艾滋病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由2003年的25.3%上升到2007年的47%,其中85%为生育年龄妇女。在部分高发地区研究显示,孕产妇中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3%~0.7%。艾滋病感染途径中母婴传播的比率则从1997年的0.1%增长至2007年0.8%[3]。我国部分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在艾滋病高流行区,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35%~50%左右,说明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形势非常严峻,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并由此带来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孕妇感染若不及早发现,及时行母婴阻断措施,会造成儿童艾滋病的发生。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HIV)感染的主要途径。妊娠各个时期不同,艾滋病病毒传播率不同,孕10~14周为1%,孕14~36周为4%,孕36周分娩为12%[4]。对于孕妇尽可能在早孕时检测HIV抗体,确诊后及早给予抗病毒治疗。孕周越早,母婴传播的机会越小;口服抗病毒药物孕周越早,母婴阻断的效果越好,但进行母婴阻断的孕周最好在孕14周以后,因为此时胎儿各器官已发育完善,避免了药物对胎儿的致畸作用。
本组病例最早进行母婴阻断的孕周是14周,最晚是21周。在我院建卡的HIV阳性孕妇中,母婴阻断的孕周均在传播率较低的中孕时期。我院2006年1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共检测孕妇HIV 8561例,检测率达88.4%,发现HIV感染13例,感染率为0.15%,与陈月琼[5]报道的0.18%相似,较吴智娟[6]等报道的0.12%高。孕早期自愿咨询并检测HIV抗体是早期发现及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本组HIV阳性孕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90%以上年龄在20~30岁,且文化程度为初中; 61.5%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在女性HIV感染中,大多数为性生活活跃的育龄妇女,文化程度低,因此开展有关预防艾滋病的信息宣传、健康教育和咨询、增加防范意识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过程中,男女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程度不同,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女性应洁身自好,避免多性伴、不洁。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坚持使用。
科学研究表明,在未干预下,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病率,平均达30%,发达国家15%~25%,发展中国家为25%~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而实施了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后,可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低至10%以下,甚至2%[7]。所以孕期必须加强对孕妇宣教,在宣传上加大力度,扩大防治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覆盖面和普及程度,提高孕产妇的孕期自愿咨询和检测服务。经省确证为HIV感染的孕妇,劝告其终止妊娠,要求继续妊娠的孕妇,要于孕期、产时规范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发生率。
由于艾滋病的流行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这给临床医务工作者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和要求,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和妇幼保健知识,还应掌握艾滋病性病方面的医学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及咨询技巧,以缓解感染者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压力,提供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众所周知,HIV产前传播通常发生在妊娠15~16周后,HIV 经胎盘和胞体滋养层细胞扩散到胎儿所有CD4 淋巴细胞的器官中;在生产过程中,胎儿通过母亲产道时,胎儿身体特别是头部和产道发生紧密接触,产道分泌物或血液可进入胎儿口腔导致感染。在产后,HIV 可经哺乳而传播。有学者认为母亲处于HIV 感染初期的时候,通过母乳HIV 传播率最高[8]。围产期(孕28 周~产后1 周)感染的占HIV 母婴传播发生率的75.0%,10.0%~20.0%发生于产后哺乳期。有研究表明,如果孕妇在妊娠后的6个月服用叠氮胸苷(AZT),其所生的婴儿在出生后短期内用药,那么HIV 在母婴间垂直传播的几率将减少大约2/3[8]。
总之,HIV在孕妇的感染率虽然不高,但随着性乱及滥用的增加,HIV在自然人群及孕妇的感染率可能还会继续上升。目前,艾滋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尚未开发出有效的疫苗。而根据孕妇的感染状态,予感染孕妇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和选择性进行剖腹产,可以有效地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产后通过指导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也有利于对新生儿的保护,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OL].2007.hi.省略/lshlook/blog/item/.
[2]Rodrigues CS,Guimaraes MD,César CC.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congenital syphilis and HIV perinatal transmission prevention.RevSaude Publica,2008,42:851-858.
[3]Bell E,Mthembu P,O’Sullivan S,et al.Sexual and rep 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 and HIV testing: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ofwomen and men livingwith HIV and AIDS.J Rep rod HealthMatters,2007,15:113-135.
[4]邓莉平,桂希恩,庄柯,等.中国某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传播的调查.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3:183-186.
[5]陈月琼,方利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中国妇幼保健,2005,20(4):415.
[6]吴智娟.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实施策略初探.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190.
篇8
【关键词】龋齿;病因;防治
龋齿是牙体组织脱钙、有机质分解、牙体解剖形态溶解破坏引起的口腔常见疾病。体内外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龋齿。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龋齿的发病率日见增高,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1 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分析
1.1 龋齿的主要发病机制 龋齿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生因素很复杂。龋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即:①致龋的细菌;②致龋的饮食与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③易感的牙齿(指发育上有缺陷的牙齿或牙齿上有薄弱的地方)。龋齿发生的主要过程是由变形链球菌、某些乳杆菌和放射菌属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发酵产生酸,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在正常情况下,人口腔里的牙菌斑的酸碱度呈中性或接近中性,而在进食糖后5~10 min牙菌斑酸碱度便迅速下降,然后缓慢回升,约在40 min左右恢复到接近中性,在牙菌斑的酸碱度下降到5.5以下时,牙齿会轻度脱矿,而当牙菌斑的酸碱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时,牙齿能够再度矿化。脱矿和再矿化如果能保持平衡牙齿就可维持健康状态。
1.2 唾液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目前有资料显示,唾液成分与龋齿发病率有关,尤其与口腔中唾液流量、流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流速快有助于冲洗牙菌斑和食物残渣,稀释牙面上的酸性产物,减少龋齿的发生。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有效的抗龋因子。另外,对婴幼儿来说,喂养方式也与乳牙患病率有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者乳牙患龋率、患龋者均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发病率低,纯母乳喂养对婴幼儿预防乳牙龋齿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3 牙菌斑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龋齿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展过程是由浅层向深层扩展。牙齿萌出后,表面就很快有牙菌斑黏附。牙菌斑是一种稠密的、不定型的、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薄膜,而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能将食物中糖和淀粉发酵产生有机酸,有机酸长期作用牙齿,使牙齿脱矿而形成龋齿。这个龋患的基本过程缓慢而持久。大量资料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病,出生后6个月的幼儿,上领乳前牙即可患龋。第一恒磨牙从7岁左右即可开始患龋,因此龋齿是从幼儿期就必须抓紧预防的一种疾病。
1.4 龋齿的发病过程分析 在龋齿开始形成时,患者没有疼痛和其他不适感,当龋病发展到出现明显的龋洞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就较为敏感,有酸疼感。当龋洞扩展接近牙髓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感到明显疼痛。如果食物进入洞内,也可因食物的压迫而产生明显的疼痛。患了龋病以后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往往细菌就会侵入牙髓而发展成牙髓炎。细菌进入牙根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牙槽脓肿,急性牙槽脓肿可引起面部肿胀,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龋齿的并发症。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逐渐造成牙冠缺损,形成残根,甚至牙缺失,不仅影响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质下降,因此,龋齿是严重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一种疾病。
2 龋齿防治
2.1 口腔清洁维护 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和零食,尤其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家长随时对婴幼口腔卫生及牙齿发育生长情况进行监护,尤其是父母亲有龋齿者更应该加强防护,避免唾液交叉传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2 氟化物的应用 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还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另外还可倩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
2.3 窝沟封闭剂的应用 双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许多微细的窝沟,窝沟内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残屑。由于窝沟太细,牙刷不能达到窝沟底部,因此窝沟易发生龋齿。窝沟封闭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屑在窝沟内堆积,从而可以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一些医疗单位采取窝沟封闭防龋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2.4 免疫制剂的应用 经过多年来的研发及探索,以及对口腔免疫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龋菌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和防龋疫苗将逐渐走向临床。免疫制剂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强机体防龋的能力。
2.5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合理应用与补充 如果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合理的补充钙,铁、磷、氟及维生素D等对牙齿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会防止牙齿钙化不全,牙质受损,增强牙齿硬度和韧度。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所以防治龋齿刻不容缓,龋齿的预防要从各个致病因素着手。从牙胚在胚胎期生成就开始加强孕妇的孕期卫生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哺乳期科学喂养,注意口腔护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提高牙齿抗病能力。牙齿萌出后要随时检查,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发现问题早治早防。
参 考 文 献
[1] 季成叶.1995年中国学生龋患流行病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公共卫生,1995,15(2).
[2] 董德慧,王东川,杨芳,等.医科大学学生常见牙病调查与分析.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
[3] 刘忠岐,侯铁舟,阮建平,等.陕西省6岁和12岁儿童患龋情况调查分析.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
[4] 石炜,时清,郝世雄,等.儿童唾液成分与龋齿关系的分析.北京口腔医学,1998,6(2).
篇9
一、 基本情况
户籍总人口54876人,当年出生512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0.63%。流入满半年的流动人口76613人,当年出生416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1.59%。
1、街道计生分管领导、科长带领科室相关人员,多次深入辖区8个社区工作站,了解辖区人口计生工作情况。通过与社区工作站站长、网格长、副网格长、计生专干等相关人员进行座谈形式,了解掌握社区今年来人口计生工作情况,收集意见和建议等,为下一步人口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2、加强计生专干、网格员对计生业务的培训。上半年,共举办了2场全体网格员、计生专干、网格长参加的计生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对新计生政策了解,并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答疑解惑。并且下到社区工作站面对面的对社区网格员进行业务指导,提高网格员的计生业务素质。
3、每月对计生信息系统进行质量检查并通报给社区工作站,信息系统质量检查包括重复人口、新增人口、孕期超期、出生及政策外怀孕、查环查孕、落实避孕节育措施、padis通报反馈及时率等项目。通过每月的检查,有效地提高社区计生信息系统质量。
3、做兼职单位信息核查工作,共核对医院出生1560条,社康计免3368条,派出所反馈8600条,医院反馈四术413条,共核查房管当年出生的数据780条,在计生系统中进行比对,同时加强两大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使两组数据保持一致,提高准确率。
4、积极做好流动人口流出地监测调查工作。我街道的__社区被国家卫计委抽中为流动人口流出地监测调查工作的社区,专门为这次调查购买了上门入户的礼品,及时组织社区的计生专干到广州进行业务培训,协调社区的网格员配合做好此项工作,并圆满完成此次工作。
街道和社区通过qq群、商场门口等人口集中地方的led显示屏、孕前优生健康资料、计生窗口咨询服务、社区网格员采用“一对一”的服务入村入户宣传、利用专家集中宣传、咨询、义诊、讲座等形式和载体,全力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宣传工作,让广大适龄群众了解和享受到政府的优生惠民服务,到目前共完成805人次,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完成率达135%。
1、做好宣传阵地建设和宣传报导工作。每月对专栏内容进行更换,根据不同季节和人群,介绍一些卫生常识和季节性流行病的防治知识,以提高居民的防病能力。上半年,全街道共发表人口计生工作动态报导90篇,其中国家级报刊、杂志、网站简报33篇,省级3篇,市级4篇。
2、积极做好2016年元旦、春节期间宣传月活动。紧紧围绕“家庭健康文明,促和谐社会发展”主题,在社区文化广场、工业区、商场、花园小区等居民群众聚集地方开展专家健康义诊和宣传。
3、全面做好二孩政策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在__岁宝百货商场门口开展“传播母婴保健知识,为全面两孩政策保驾护航”主题的宣传活动。二是在__华润万家商场门口开展“2016年深圳市生殖健康咨询师进社区”宣传、咨询活动。三是在深__务工大食堂开展学计生条例送餐券活动。四是在街道婚育学校开展《如何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知识讲座。通过广泛宣传母婴健康知识和全面两孩政策,为政策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4、常态化开展优生健康健康知识答题送餐券活动。利用深__劳工大食堂这个平台,在中午就餐期间劳务工人流众多的时机,开展优生健康知识答题送餐券活动,进一步提高辖区劳务工优生健康知识。
5、为劳务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一是联合区相关单位在__深__劳务工大食开展“科学防治职业病”为主题的职业病防治知识进社区宣传活动。二是在街道婚育学校开展皮肤护理知识进社区公益活动。三是联合__区慢性病防治院在深圳巴士集团二分公司开展“控烟知识讲座”,现场还有呼吸内科、皮肤科、口腔科、营养科的专家医生给劳务工免费义诊。劳务工并通过精心设计制作的控烟展板宣传、参与微信有奖问答、发放控烟宣传资料等方式,向来
企业的劳务工宣传控制吸烟条例、吸烟危害、戒烟好处等方面知识。街道共举办各类药具宣传活动3次,共派发1万多只,免费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多份。积极做辖区16台智能药具发放机管理机工作,同时每台智能药具机由专人负责,加强智能药具发放机的跟踪管理,今年来,共发放免费药具12000多盒。
1、做好工作。上半年接到群众2宗,结案率100%,没有出现群体越级上访和恶性案件的发生。
2、积极做计生证明审核和发放工作,共办理各类计生证明1230张。
篇10
【关键词】产后出血 原因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25-01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者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来势汹涌,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所以防治产后出血是产科医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我科住院的61例产后出血达500毫升以上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我们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治疗、抢救及护理的效果、作用。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共3021例,其中出血达500毫升-1000毫升的42例,其中初产妇15例,经产妇8例;出血量达1000毫升-2000毫升的19例,初产妇13例(院外以产后出血转入我科的2例),经产妇6例(未做产前检查的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1岁,平均30.3岁;分娩方式:剖宫产15例,顺产45例,顺产后子宫破裂修补的1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43例,软产道损伤14例,胎盘滞留3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产后出血发病率占住院分娩的2%。
1.2 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达到或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1]。阴道分娩产妇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即给产妇臀部垫上计血量产妇纸。剖宫产产妇手术时的出血量采用面积法及容积法[2],术毕清理阴道积血后臀部垫上计血量产妇纸,观察24h后记录计血量产妇纸重量。61例产后出血诊断明确,出血量达500毫升-1000毫升的42例,出血量达1000毫升-2000毫升的19例,失血性休克15例。
1.3 产前高危因素:发生产后出血的61例中,在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危因素,其中流产≥2次42例(68.85%),引产史8例(13.11%),双胎妊娠4例(6.55%)巨大儿20例(32.7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9例(31.14%),过期妊娠15例(24.59%),前置胎盘4例(6.55%),胎位异常4例(6.55%),羊水过多3例(4.91%),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例(1.63%)。
2. 产后出血的原因、预防、监测及护理
2.1 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
2.2 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
2.2.1 孕前和孕期的预防和保健 做好孕期和孕前的保健工作,全面了解孕妇健康情况,加强营养,常规补充铁剂和叶酸,提高对失血的耐受性。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保持身心健康,孕早期开始产前检查和监护,不宜妊娠者在早孕时及时终止妊娠。
2.2.2 产前监护 产前应定期检查,加强健康教育,对社会成员进行有关高危妊娠因素及产前保健的宣教工作,提高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了解孕期相关知识,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尽可能提高孕产妇自身保健素质和技能, 对有较高产后出血危险的产妇如高龄低龄孕妇、妊高征、合并糖尿病、血液病等宫缩乏力产程延长、巨大儿等,应在分娩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另外及时发现和处理如逃避计划生育、隐瞒生育史、经济困难不愿剖宫产、产时精神紧张、担心不能顺利分娩、担心胎儿是否正常[3]等产妇的社会和心理问题,给与恰当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使产妇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有产后出血可能者应在分娩前查血型以便配血备用。对于医疗条件、输血条件差的医院应及时转院。我们医务工作者还要特别注意这些高危因素,对高危孕妇加强管理,定期随访并记录。产后出血好发于异常产及有合并症的孕产妇,我们要认真做好产前监护,筛选出高危孕产妇,于分娩前做好抢救准备。
2.2.3 产时监护 分娩期要加强分娩监护,注意产妇的休息和营养补充,了解产妇的心理与产妇多沟通,进行心理疏导,排空膀胱,防止产程延长等导致产后子宫收缩乏力的因素发生;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如合并双胎、羊水过多、滞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妊高症、经产妇、既往有产后出血史者等,可于胎儿前肩娩出后即予肌注或静滴催产素以促进子宫收缩。
2.2.3.1 第一产程要密切关注产妇的情况注意营养和水分的补充,避免产妇过度劳累,必要时可酌情肌注杜冷丁,解除产妇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使产妇有休息的机会。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定期肛查,了解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的位置,用产程图描述监测产程进展情况潜伏期超过8小时,活跃期超过4小时及时检查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使用催产素要专人守护,认真仔细观察滴速和胎心、宫缩情况,不能等待其超过最大限度时才处理[4]。膀胱过度充盈应导尿排空膀胱有利于宫缩。
2.2.3.2 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变化并指导产妇适时正确的使用腹压,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者应安排医术精湛的医师在旁守候。特别注意保护会阴, 有指征者在局麻情况下实施适度的会阴侧切或正中切开,正确引导胎头,胎肩顺利娩出,防止软产道和宫颈过度裂伤。对已由宫缩乏力者,当胎肩娩出后,即肌注催产素10U,并继以静脉滴注催产素,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阴道出血量。
2.2.3.3 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准确收集并测量产后出血量。待胎盘出现剥离征象时轻压子宫下段及轻轻牵拉脐带帮助胎盘胎膜剥离完整。如果有胎盘胎膜残留及时处理。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和血肿,检查子宫收缩情况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收缩。子宫收缩乏力者立即以左手在耻骨联合上缘按压子宫下段,将子宫上推,另一只手置于子宫底部,拇指在前壁,其余四指在后壁,做均匀有节律的按摩,在按摩过程中压出宫腔内的积血和凝血块,以免影响子宫收缩,从而使血窦闭合,达到止血的目的。一旦发现产妇在产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且出血量与休克不成正比,警惕休克的发生,协助医生做好全面救护[5]。必要实行子宫切除术。对有诱发产后出血因素者,于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缩宫素10~20u。.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及时缝合。
2.2.4 产后监护 产后出血常发生产后2小时内, 胎盘娩出后产妇应继续留在产房观察2小时,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是加强子宫收缩,因此发现产后出血时,不管原因如何,均应首先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加强宫缩, 也应重点监护[6]准确收集测量产后出血量,如2小时阴道出血量超过200毫升,应积极查找原因,并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全身情况,检查宫底和阴道流血。要注意病人主诉,如闭气、心慌等。及时通知医生,尽早识别并采取措施,争取抢救时间。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以便做到分秒必争。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和宫缩情况。但也不能忽视12小时以后的出血情况,应向产妇交代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定期巡视,发现问题及早处理。提倡分娩后30min内早期母乳喂养,可反射性的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2.3 产后出血的抢救
针对高风险的产科而言,医院应组织建立建全孕产妇抢救机构,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产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危、急、重症抢救监测和护理,熟练掌握抢救常规和急救技术,掌握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
2.3.1 急救用物的准备 备好吸痰器,开口器,取下活动性假牙,痰多时给与吸痰做好口腔护理。成立急救小组,每班安排1~2名有经验的护士在旁监护。严密观察面色、口唇、心率、呼吸、血压及尿量的变化。
2.3.2 人员的准备 医护人员必须密切配合,统一指挥,争分夺秒,在确定病因的同时及时组织抢救人员到位,协助产妇采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给与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密切监测血压、脉搏、体温、呼吸是否正常,密切观察皮肤、黏膜、嘴唇、指甲的颜色及神志变化,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密切观察子宫复旧情况。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马上建立双途径静脉通路,尽可能用留置针头,视病情掌握正确的静脉输液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快过多而导致急性肺水肿。
2.3.3 抢救措施
2.3.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效及时的吸氧,最好予以面罩加压给氧。因为失血过多,流经肺的血量过少,吸氧可加大肺泡及血液的氧化作用,使机体缺氧得以改善。采用双鼻导管,流量4-6L/min,吸氧过程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如面色、唇周、指甲是否转为红润,呼吸是否恢复畅顺。如不能够改善通气或患者昏迷,应立刻配合医生给与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通气,人工呼吸机正压给氧,保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以减轻肺水肿,改善脑缺氧。
2.3.3.2 加强保暖,产后出血的病人因失血过多,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加之输入大量液体及冰冻血浆使病人处于低温状态,为避免加重休克,改善微循环,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暖,室温调至25~30℃。
2.3.3.3 按摩子宫 子宫收缩乏力者立即以左手在耻骨联合上缘按压子宫下段,将子宫上推,另一只手置于子宫底部,拇指在前壁,其余四指在后壁,做均匀有节律的按摩,在按摩过程中压出宫腔内的积血和凝血块,以免影响子宫收缩,从而使血窦闭合,达到止血的目的。一旦发现产妇在产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且出血量与休克不成正比,警惕休克的发生,协助医生做好全面救护[5]。必要实行子宫切除术。
2.3.3.4 休克抢救:产后出血易发生休克,一旦发生休克,护理人员一定要冷静、镇定, 迅速有效的补充血容量、把握抢救时机,在采取保暖、吸氧、积极促子宫复旧的同时报告医师, 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主要用于药物维持、输液和输血。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立即急检血型,采配血,应在短时间内补足失血量, 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视病情掌握正确的输液速度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快速输液的同时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快发生急性肺水肿。精确测量出血量并详细作好记录。
2.3.3.5 及时合理的用药,如执行口头医嘱,应复述一遍后再执行,遵医嘱使用止血、升压药及宫缩剂。产程处理过程中要专人守护,掌握缩宫素应用指征,应用催产素是要专人守护,避免宫缩过强引起子宫破裂。护士用药前一定要做好查对工作做到药物、剂量、用法及途径无误。注意做好三查七对,并做好记录。抢救过程注意无菌原则,预防感染的发生。
2.3.3.6 出血停止,休克纠正后,应安慰产妇安静休息,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宫复情况和阴道流血量,产房观察2小时后无异常可回病房。
2.3.3.7 返回母婴同室病房后,护理人员应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协助指导母乳喂养,产褥期嘱产妇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纠正贫血、加强营养、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2.4 不同原因引起产后出血的护理
2.4.1 宫缩乏力性的护理 宫缩乏力性出血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记录出血量,若按摩不理想必要时按医嘱做好子宫次全切的准备。
2.4.2 软产道裂伤的护理 软产道裂伤造成的为持续阴道出血,色鲜红。应及时准确地止血,并缝合裂伤,并观察缝合处渗血情况。
2.4.3 胎盘因素的护理 胎盘因素导致的大出血,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应在无菌操作下人工剥离胎盘。胎盘滞留的,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部分胎盘残留出血量多时,需行清宫术。
2.4.4 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 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表现为出血不凝,应立即通知医生。同时配血备用。并按医嘱给药。
2.4.5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及早补充血容量,失血多时以补充同等血量为原则。同时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保持平卧位、保暖、快速给氧。严密观察产后阴道出血量,保留导尿管,并详细记录患者出入量及生命体征。
2.4.6 做好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大量失血后,产妇的抵抗力低下,体质虚弱,活动无耐力,医护人员应主动给产妇关心,鼓励产妇说出内心感受,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
3.小结
3.1 产后出血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3.2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
3.2.1 子宫收缩乏力是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就与子宫分离,使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靠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逐渐缓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或因难产、产妇体力哀竭、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过深、羊水过多或双胎、子宫膨胀过大,或因分娩次数过多过密,使子宫的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以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都可使子宫肌肉收缩机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3.2.2 在第三产程,如果胎盘剥离不完全,一部分与子宫壁分离,其它部分尚未剥离,或大部分排出而有小部分未能排出,滞留于子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不止,也有可能部分胎盘和子宫壁粘连,或植入子宫壁内,不能自然分离,而已剥离部分出血,出血量往往很大。
3.2.3 分娩过程中产道撕裂,也可发生大量出血,常见于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产时均可使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伤,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
3.2.4 产妇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碍,如果产妇患有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引起产后出血;重症病毒性肝炎,也可引起产后出血,临床不多见,但后果严重。
3.2.5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亦常引起产后大出血,DIC常发生于胎盘早剥、妊高症、子宫内死胎滞留、羊水栓塞等。如有上述疾病,我们应考虑到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应预先做好抢救准备。
3.2.6 全身性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产程过长或难产、产妇体力衰竭、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3.2.7 局部因素:子宫过度膨胀,如双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合并子宫肌瘤等,可影响子宫肌正常收缩;子宫肌水肿及渗血,如:妊高症、严重贫血、子宫胎盘卒中等,均可发生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
3.3 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予以恰当的预防治疗,对减少产后出血有很大的意义,本资料显示发生产后出血者多为高危妊娠者,存在着许多的高危因素,产科工作人员要掌握和识别高危妊娠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才能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处理,如:不良病史、有产后出血史、人工剥离胎盘史、难产史、剖宫产史、多次以上妊娠史、2次以上人流史、子宫肌瘤史、肝炎、高血压、贫血、血液病等病史;妊娠期有双胎、羊水过多、巨大胎儿、妊高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位异常等;分娩期有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急产、难产、阴道手术产、剖宫产、胎盘滞留等。我们产科护士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好病情观察,注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阴道流血量;必须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才能确保抢救的成功。子宫收缩乏力引起出血的特征是宫缩时出血量少,松弛时出血量多;开始先在宫腔或阴道内贮留,以后流出暗红色或有凝块,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时出现口渴、眩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闷、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脉细弱、血压下降。对小量持续性出血也不可忽视。
3.4 产后出血往往有许多社会、心理因素存在,如因为想生男孩而又生了女孩的种种情况,需要我们以良好的沟通技巧,深入地与孕产妇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收集到真实的信息资料,发现潜在的危险性。本资料显示61例病人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引起宫缩乏力的原因除生活、病理因素外,尚有许多心理因素,要予以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使孕产妇以最佳心理接受分娩。
3.5 产妇出血高危因素和孕产妇保健水平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保健水平越低,产后出血的危险越高。而孕产妇能否接受保健服务与自我保健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本资料库显示3例未做产检,而在家中、在路上、车上分娩。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宣传保健知识和住院分娩的意义。提高全民卫生保建意识。
参考文献
[1]乐杰,等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罗丽娅,赵锐敏,王正容.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5(16):2519.
[3]戴毓欣.马良坤;产后出血的诊断和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33期
[4]杨红霞.产后出血的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9期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