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概论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艺术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艺术概论》课程是艺术理论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对各类艺术活动的了解也在逐渐深入。作为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艺术概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要让学生形成艺术观,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兴趣。经过笔者调查,在众多高校的艺术课程教学中,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状况不是很理想。其原因主要包括: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生缺乏对艺术现象的理解力;艺术类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现象明显,缺乏理论学习的兴趣。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在艺术理论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艺术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艺术概论》课程通常包括艺术起源和发展、艺术教育与美育、艺术的种类与审美、艺术实践活动等内容。大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未接触和认识到这些内容,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进行相应的深化、拓展,这是《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1.1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艺术概论》课程的开设是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专业特点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艺术概论》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所以《艺术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教学的理念应该体现该课程的特点。在培养美感和塑造审美人格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同时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2 补充完善教材内容
高校音乐专业的艺术概论课程教材,普遍使用的是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主编的《艺术学概论》。由于艺术理论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融合性的特点,艺术的内容都会艺术观念的更新和其它学科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因此,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也就必不可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准确理解教材的内容和观点,使其达到易读性。其次,教师要根据艺术学领域最新研究的成果和观点,不断更新教案内容,使其拥有前瞻性与专业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1.3 立足本土艺术,发展特色艺术教育
我国各民族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资源,特别是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资源。艺术教育要体现本区域、本民族的艺术资源特色,应以普及本区域的艺术资源为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中,要以提高全体学生整体艺术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一方面,本土民间艺术不仅仅是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展民族艺术教育事业的基础;另一方面,传承和保护传统艺术文化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教授艺术概论课程,让学生了解本地区更多地艺术文化,并逐渐接受和喜爱上传统艺术文化。
实际上,高校艺术教育逐渐地注重本民族、本地区传统艺术的教育,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地方戏曲和民歌等音乐艺术文化也不断地进入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本土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得到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结合本地区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才是高校艺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艺术教育不断发展,许多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被引进,教学方式也愈来愈丰富。笔者依据学生对《艺术概论》课程内容的理解,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作用以辅助和引导为主。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传统教学中,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是一个知识难点,西方现代艺术作品和现代派艺术元素多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各艺术语言的表达和传递通常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特点呢?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强调艺术鉴赏活动中对西方艺术作品理解的再创造的,从而有效地发挥了教师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创造性。
其次,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讲授法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讲授与灌输有区别,但运用不好很容易成为灌输。讨论法主要是在个人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依据课程教学现状和具体教学内容,实现讲授法与讨论法的优化选择与组合,随教学内容不断变化而调整,最大限度地优化艺术教学过程。
最后,拓宽学术视野,加强艺术理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艺术具有多元性,艺术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1]。艺术理论与包括地理、历史、宗教等在内的多门学科有着内在的联系,体现其庞大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任何一首艺术作品的创作,都饱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包涵了艺术家所处时代的背景,及艺术家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既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了解作品中蕴藏地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的信息,还可以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得到艺术美的陶冶和塑造。如在对莫扎特歌剧作品的赏析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莫扎特不同歌剧的乐曲,然后对歌剧的特点与形式,莫扎特的生平以及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只有将歌剧作品同这些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歌剧作品的真正内涵。
篇2
关键词:民族艺术;美术教育;价值;教学形式;时代感
一、民族艺术在现代生活得到的关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现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在现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个个宣传民族艺术的、研究民族艺术的、发扬民族艺术的个人或机构在不断的成立涌现。
(一)传统服饰艺术的延续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世界各国的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装化、机能化是其主要特点。世界服装界曾把旗袍誉为中国的国装,这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说是汉、满、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结晶。它的演变又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国际性,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旗袍在现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它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以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它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民族艺术也会转化为世界性,在“洋服”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民族服装更应视为珍宝,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二)岭南民俗艺术的延续
岭南地区的“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祭祖和庆丰收的仪式,由岭南地区的瑶族所创,以后逐渐失传。六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根据他的记忆和一些史料,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终于复活。在第三届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禾楼舞》经过了再次编排,音乐和动作也更丰富,使岭南民俗艺术得以延续。
(三)四大名著的延续
中国古典名著商标正在狂遭日本网游企业抢注,2006年3月初,当这则消息在中国人间传播开来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红楼梦》没有被日本企业抢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国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的“水浒传”商标已通过初审进入公告期,而《三国志》为期三个月的商标异议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就在去年,端午节域名遭一家韩国公司抢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不知道有多少体现我们民族艺术文化在消失。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就只用考虑怎样将民族的再发展。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却既不能脱离当前国际的环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违历史的洪流。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回到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民族艺术
(一)“技”的传授方式
“技”的传授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
目前,这种“技”的传授仍然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诀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
(二)“艺”的传授方式
另一种属“艺”的那一类具有某种学术层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就已留名青史,晋代画家顾恺之则因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传神论”,更是名播遐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艺匠,纵然创造了精妙绝伦,价值恒久的艺术珍品,也只能落个寂寂无闻的佚名者。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倚重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的。
在中国,纯精神意义的美术之所以受重视,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比较重视个体内心世界的修炼,以求通过个体身心的平衡和稳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平衡,而对物质世界则较少进行分析性的研究和探索。“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1]
三、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反映
在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严格。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一)民族艺术在课程内容上的体现
1.国画课程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其所能地通过观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许他们的感觉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达。只有当学生开始明白自己的表达得到重视时,他们才会以更大的兴趣去努力学习。美育专家说: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因此,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师作品,了解国画大师们的作画风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让学生一下子就开始触摸艺术顶峰的作品。
2.剪纸课程教学
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普及和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是民族民间风俗活动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因而剪纸教学必须要渗透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以剪刀为主要工具,纸为材料,通过多种手法制作成各类形象的民间工艺。它融合了剪纸技艺、绘画造型、想象创造和多种审美意识。纸虽植根于民间,但其文化底蕴相当深广,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往往跟民间的生活、风俗紧密联系,并在寓意丰富的剪纸中,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学生通过了解剪纸,在剪纸艺术的熏陶下,生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剪纸的魅力,健全人格,促进审美情趣的养成。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
3.皮影课程教学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的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同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于皮影这一艺术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中国是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现代的美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艺术在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艺术
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通过收集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师要根据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图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等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2.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南京文化部门曾组织过一次“南京民俗文化”夏令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馆址——甘熙故居古建筑群,了解南京民居特色;观看南京地区民俗、民艺系列展演活动;聆听中华古典诗词楹联协会袁裕陵老师精彩的、深入浅出并富含知识性、趣味性的《古典诗词楹联趣味》知识讲座;欣赏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会和传统皮影戏、口技表演;品尝南京传统风味小吃的同时,进行南京民间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在吃的同时,对民间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现场向南京地区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剪纸、折纸、葫芦画、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极大地扩充了孩子们精神文化生活。把民俗文化夏令营作为时光隧道,把营员们带回到已远去的岁月,亲身感受我们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束语
我们现在在社会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保持民族艺术能得到发展。在学生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发展中能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 艺术文化
一、鄂伦春族的艺术文化
因为生活在东北,所以让我对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魅力有着特殊的兴趣与热爱。常年的冰天雪地培育了高寒地区的稀有树种,养育了耐寒的猛兽飞禽,更哺育了这方水土生活着的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族。
也许是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的人们坚强勇敢的性格和打猎畜牧的本领,使得他们在这种野外游牧生活中激发出了最纯朴最原生态的艺术形式。他们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广泛地涉及了民族历史、狩猎采集、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鄂伦春族口头创作“扎恩达勒”(民歌),内容丰富,他们通常以固定曲调即兴编词歌唱,他们的有些当地人演唱的民歌是要讲述一个故事,或是在曲调相近的歌声中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是劳动的结晶,也是生活经验的总结。
在长期的狩猎劳动中产生的舞蹈应该是当地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发掘最原始的艺术文化,在劳作中不由自主地产生最原生态的歌舞形式,东北少数民族就是这样在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历程,半个多世纪的栉风沐雨,昔日的落后与蛮荒已被文明与进步所取代,然而这种最淳朴的艺术形式却永远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和重视。
二、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特点浅析
以鄂伦春族为例,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兄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下面我们浅析一下他们的艺术特点。
(1)首先他们的舞蹈形式都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也可以说他们的民歌和舞蹈是在普遍的生活及劳动过程中产生,这种民族特色的舞蹈源于生活,更真切的反映生活,所以他们的音乐更淳朴、清新,给人一种走进生活,经营生活的感觉,如骑马、瞄准、射击等动作,源于生活而且粗犷豪爽。
(2)鄂伦春族音乐都是一种在自然中获得的声音,他们更具有原生态的气息,他们在演唱和舞蹈中可以发出一种更贴近自然的声音,例如“吼、吼”“咕、咕”之类的声音,体现了他们当时与历史恶劣环境抗衡,同时又融洽相处的那种真实。他们善于从大自然的生物中寻找最原始的声音,这种歌曲特色和舞蹈特点让人感觉更亲近自然。
(3)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形式有时源于他们对动物的描述,如黑熊搏斗舞、树鸡舞等,这也包括对供奉的牺牲的描述及牺牲的祭拜方法,例如“转圈舞”,这种请祖神、拜神的程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规划了他们的音乐构成模式。所以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歌唱手法和舞蹈存在一些宗教色彩。
(4)她们流传已久的民间音乐文化与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源、广阔的草原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及她们所从事的捕鱼、游牧、手工艺等传统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形成了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所以在他们的音乐中可以找到一丝悠远、自由与辽阔。每次欣赏东北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和歌舞,都会给人一种心情爽朗、轻松自在的感觉,这种原滋原味的又有着一丝乡土气息的旋律,完全不同于现代音乐的复杂和喧嚣,是一种原始的安静与祥和。
(5)从历史意义上来看,他们的音乐从民间音乐、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到坚持民族本土音乐特色等方面,做到了保持传统的原生形态,又要与时俱进,是一种与新时代相融合的传统音乐。所以,其音乐文化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延承,当地的有些老人已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者,有些原始的歌曲,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喜爱和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人来重视和保护,进而让全社会都来保护这种充满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
三、让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保持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原始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缩小,它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高校应当将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引进,引导其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促进文化繁荣的要求,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坚实保障。如何将这种民族艺术形式走进课堂,探索一条将传统音乐遗产与现代音乐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也是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这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价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
学校要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原生态天地中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等方法,深入少数民族人的生活中去,有计划地引进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或著名民间艺人进学校演出、演讲,以保证在校大学生能增加接触原汁原味的音乐形式,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近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2.利用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
学校主管部门可以制订相关制度鼓励学生、教师参与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对于民族服饰、歌唱技巧等进行探究,进而来重新评估它们的价值。在学校开办知识讲座,以增强音乐文化意识,培养优秀原生态音乐文化人才,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研究兴趣。
3.鼓励和支持文化交流政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弘扬本地区艺术文化的同时,去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去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这样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眼界,建立健全了良性循环机制。
相信在相关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和政策下,在物质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能让更多的大学生和热爱艺术的人吸收广泛的营养,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在我国东北居住着很多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人,无论从历史学、人类学、比较文学和音乐学等众多学科研究所需的角度来看,世代相传的音乐文化,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之一。回顾东北少数民族的定居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份美丽的“音乐神话”,是一段优美的“民间传说”,他以特殊的韵律向人类发出了“携起手来共同寻根”的文化信息。我们相信,这种纯粹的淳朴的艺术方式,在得到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一定会在更广阔的领域莫名而直接地感动所有人。今天,让我们更加关注历史,弘扬民族精神,让中华文脉得以沿承。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鄂伦春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表现;呈现;体现;特点;类别;神韵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54-01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合称“中国书画”,与中医中药、京剧一起,并称“三大国粹”。
创作是中国画的生命与中心、基础与前提。而中国画创作本身,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三大要点,是中国画创作的关键,我们分别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表现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创作的第一要点,是表现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核心特点是民族性。民族性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所有艺术的生命与灵魂,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赫尔岑指出:“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1]
作为民族艺术形式,中国画的民族特点十分鲜明,其中主要之点“天人合一”的道、“气韵生动”的气、“主客合一”的心、音乐智慧的舞、直觉思维的悟、辩证思维的和等等。所谓“道”,强调的是人性即天道;所谓“气”,强调精神化、生命化,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人的内在生命和精神;所谓“心”,强调心物合一、情景交融;所谓“舞”,强调“乐舞”精神与动感效应,正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言:“‘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2]所谓“悟”,强调艺术悟性;所谓“和”,强调和谐美,主张“虚而不空,实而不塞”“动而不躁,静而不死”“雅而不俗,淡而有味”“熟而不滑,生而不嫩”“重而不滞,轻而不飘”“干而不枯,湿而不烂”等等。
所以,中国画从美学本质而言,与西方美学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3]
中国画创作,必须首先凸显这些民族性特点,否则就不成其为中国画。
二、呈现中国画的类别
中国画创作的第二要点,是呈现中国画的类别。
中国画的类别,是中国画各个画种的分类,每一个画种即每一种类别,都有自身独有的风格特点,所以每画其中的一种,都必须全力呈现该画种的风格特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别:
其一是写意画。写意原系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后来泛指中国画的一个画种。俗称“粗笔”,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其特点是以简练的笔墨,画出物象的形神,并表达作者的意向。例如范曾的许多写意人物画,都是典型之作。
其二是工笔画。工笔原来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后来成为一个画种。俗称“细笔”,其风格特点是工整细致,与写意画相对称。
其三是人物画。人物画是另一种分类法中的一个画种,无论是写意画或是工笔画,都有人物画。顾名思义,是以人物为绘画的对象和立体。
其四是山水画。山水画是以描绘山川等自然景色为主的画种,也分写意山水画与工笔山水画两类。例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当代画家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晚歌图》等等。
其五是花鸟画。花鸟画是以描绘花草、竹石、飞禽、走兽、鱼虫等形象的画种,也分写意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两类。例如唐代韩甑摹段迮M肌罚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清代朱耷的《荷花水鸟图》,郑燮的《竹石图》等,都是花鸟画名作。
三、体现中国画的神韵
中国画创作的第三要点,是体现中国画的神韵。
中国画的神韵一方面体现在它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另一方面,又讲究“书画同源”“抒情达意”,讲究绘画、诗词、书法、印章(篆刻)四位一体,形成群体合力。所以,国画家大师齐白石就著有古体诗集《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等。
综上所述,表现中国画的特点、呈现中国画的类别、体现中国画的神韵,是中国画创作的三大要点。而这三大要点又是三位一体、三维互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参考文献:
[1]赫尔岑.往事与沉思[J].赫尔岑论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62(27).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 桂西北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 地方高校
桂西北,顾名思义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一带的地理区域,其范围包括以百色、河池、柳州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各地级县市与乡镇,在省级边界上毗邻云南、贵州、湖南三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桂西北地处我国南疆,该地区山清水秀、民歌资源极其丰富,素有“歌海”的美誉;同时它又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有多达12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该地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文明灿烂而多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善唱,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形成了边劳作边歌唱的生活习惯,以此抒感、自娱自乐、颐养身心。这种“歌不离口、活不离手”的生产生活方式祖祖辈辈延续下来,也造就了桂西北地区丰富多姿的民歌文化,如壮族民歌、毛南族民歌、仫佬族民歌、瑶族民歌,以及京族、苗族、回族民歌等。其中有些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这些民歌是广西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是我国民歌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也是桂西北少数民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出来、并代代传唱下来的宝贵财富。
一、地方高校教学中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代替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传统文化艺术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这一古老的艺术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与传承危机。一方面,作为民歌传播主体的年轻人,更加热衷于动感十足的现代流行音乐,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本土音乐文化不感兴趣,认为那些传统民歌已经赶不上新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得到改善,男女交友恋爱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使民歌整体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往各地兴盛的民歌演唱活动也在逐渐萎缩。
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强调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在《通知》的指引下,一些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相继在原有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试行本土音乐文化特色教育,创办特色声乐教育体系,探索一条与少数民族民歌发展相协调的教育之路。这些地方高校采取了有效、可行的有力措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河池学院作为地处桂西北的一所地方高校,是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播基地,担负着传播与发展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河池学院艺术学系一直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发展教育的根基,以弘扬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为教育方向,树立民族教学观念,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己任,全力以赴地为促进地方发展做贡献;创建具有自身优势的少数民族特色课程教育体系,集中力量创办民族特色教学,走特色发展之路。面对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也在不断创新与改变、实践与探索。尤其在桂西北少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河池学院作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予以了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创建体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优势的教育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基本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数字化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将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既为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声乐演唱教学质量。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声乐教学中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储存量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欣赏桂西北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歌艺术,从而对其产生兴趣,对于提高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具有图、文、声、像一体化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单调、枯燥的问题,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民歌演唱提供了方便、适用、快捷、声像一体化的全方位教学环境,这必然会对声乐演唱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是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能够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保证。学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广西少数民族民歌调查问卷》可以了解到,当今大学生对计算机音乐多媒体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少数民族民歌的教学研究,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中是必然的趋势。教师应对多媒体教学化技术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其特性和操作技能,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民歌声乐教学。
三、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集信息存储、课件制作、语音处理、图像处理等功能于一体,并通过技术将信息转换成统一的数字信号,以方便使用者进行编辑、存储、控制与检索等。由于优点众多,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各高校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多种功能,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魅力,并对其表现手段和演唱风格做细致地了解与研究分析,大大丰富了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内容,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录音录像功能,可以使学生客观地感受和评价自己的歌唱表演,有助于提高民歌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地方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多媒体的演示使教学的层次感清晰,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实施多方面的互动。
(二)增加了民歌教学的互动性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训练,学生可以现场进行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模拟。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计算机及时汇总信息并反馈,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客观、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民歌演唱环节通过多媒体技术共同完成基本训练,完成了教学上的基本互动。
还有一种互动被称为协奏互动模式,主要是由教师操作多媒体技术进行控制。如教师可以通过MIDI踏板控制音乐的播放时间,根据计算机反馈的信息灵活调整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随着教学的深入课堂上的互动可以更深入,例如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一边听,学生的实时演唱,根据学生的演唱所发出的音色、音量、音高、音准、语言等的准确程度,一边作出自己的反馈内容,以及改进的措施。在这些互动中充分的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为今后的表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多媒体技术带动课堂模拟互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并走进教学中,计算机音乐作品也在大量的涌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改编少数民族音乐的热情。师生在多媒体的教学氛围中如身临其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可以看见自己的表演、听见自己的声音,以便调整自己的表演与演唱,及时纠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学效果突出,课堂氛围令人兴奋。
(四)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
声乐教师作为多媒体技术的主要操作者,要了解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特点,并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结构特点来制作教学课件。如果不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也就无法在教学中与多媒体产生内在特质互动,那么多媒体技术在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也就不可能很好的实施。
四、结语
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在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创声乐课程的特色教学,使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声乐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优化教学结构,以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带给学生全面的视听感受,丰富他们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了解,实现视、听、学全方位、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音乐工作者,有责任去研究、传播、继承和发扬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以达到推动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艺术发展的目的。因此,地方高校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学模式,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4JGA212;2014年广西高校科研资助课题,课题编号:YB2014332。
参考文献: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农学冠.桂北瑶歌的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中国画,书法,笔墨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画是很多代的书画家的努力探索和悉心研究的结果,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精华。中国画能够在保持自己体系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基础之下进行这种吸收和交融。
传统的中国画即使在笔墨上存有分歧,那也只是对笔墨的不同见解,笔墨因人而已,还有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笔墨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说笔墨并非一直不变的。但是这个变化是指在笔墨内的变化,不是指性质上的变化,更不是那种的所谓的“现代化”,传统的民族文化才是艺术家创造性的根基。
书法和绘画作为中国画中尤其重要的两大体系,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众多画家必须引以重视的地方。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的精神情感通过笔墨画面展现出来,书法的介入能够更好的体现画家的情感与内涵。而在当代对笔墨的理解却有一定的偏差,书法的技巧不够纯熟,书法与绘画间的的结合不够深入,这使的某些中国的画精神情感的表现的不够丰富,打动不了观众。
一、中国画创作不能脱离文化母体
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一个民族艺术上的特殊性,它是这个民族本质的特点所形成的,当一个民族的艺术一旦脱离了他们民族的文化母体,那么它的灵魂和价值也就消散了,所以说民族传统的文化是艺术家的创造性的根基。
在艺术与民族文化、艺术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上,任继愈这样说过“有些花在这个民族被看得很高,在别的民族就不一定,中国人欣赏兰花、、并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对玫瑰花的欣赏在西方与东方很不一样,西方提到玫瑰,不光说它颜色美,还与幸福、甜蜜的生活联系到一起,这就与中国人提到梅、菊加上耐寒、抗暴这样一些含义一样”。
“语言”问题是所有绘画都存在的问题,因为画种的不相同,所以也就造成了“语言”的不相同,造型的观念就是由语言所决定的。在西方光、色、体、面、透视等语言元素被用于油画造型,点和线则中国画的表现语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将中国画体系的价值和笔墨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进行充分认识才是中国画在世界的画坛立足的根本。
在中国画中,笔墨才是精髓,它不光包含了技巧和表现的功能,更为重要的则是它能成为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里面承载着我们民族艺术的最高境界,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中国画依靠笔墨来表达,所以说笔墨是中画的基础。当然中国画的发展也必不可少的存在着吸取其他绘画的长处和优点。笔墨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这也正是中国画特色之所在。
二、应深度把握书法和绘画精神
中国画和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两个艺术门类,他们互相促进、相依相生。不认同这个观点或者诋毁这个观点都是违背了中国书画的本质。中国画有其自身的体系,“笔墨”语言就是它的个性。其它的绘画媒介完全代替不了笔墨,笔墨在宣纸上所造成的美感无可取代的。此外中国画能够展示和表现作者的心灵,这个表现的过程依托于中国画所具有的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手段以及独特的技法。我们要吸收融合其它的艺术来结合传统文化来发展自身,就必须掌握笔墨的表现规律,了解笔墨发展的历史,就好比龙瑞先生所说的那样,要正本以及清源。我国的传统绘画是中国画,它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套体系包含了哲学基础、审美意识等方面。
若我们只是追求“创新”而不从根源上去探究,这必然会丢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变得“四不像”,从根源上讲不抛弃民族文化的立场,不丢掉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样才是“正本清源”。 线的造型方法被笔墨语言所强调,中国画选了择笔墨语言,恰好跟表现意象自由的这个目的向切合,并且线的局限性也让表现意象自由给弥补了。
在如今,提出改革传统中国画的人将“笔墨”作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所以笔墨成了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过去,人们在中国画中用来实现理想、表达境界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就是传统的“笔墨”,它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语言”工具,在如今,它甚至能够帮助我们去找到新的“语言”。
民族特性在中国画中表现的非常普遍,它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绘画。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思想对中国画都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如同一个国家的图腾或者国旗一样,它从各个层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以及精神象征。中国画的影响极其深远,它被称为是东方的绘画艺术代表,与西方的绘画统称为是世界绘画的两大体系,西方 “现代派”的绘画艺术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笔墨”这种高度科学概括性和独立的自由性概念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画中“笔墨”有着它特殊的难度,这种难度和其艺术性是成正比的。中国画的艺术体系正不断的发展着,而笔墨概念的内涵也必将随着中国现代画家观念的更新而发展,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在其身上正在逐步的融合。中国画必将走向世界,尤其是随着它像现代化的发展,它所具有的独特民族特征以及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更将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
篇7
关键词:平面设计 本土化 传统笔墨形式
中国是一个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的国家,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发挥自身的特点优势。
设计,立足本土化是设计是对世界、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以及重新认识自我、思考个人的价值。在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中笔墨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的艺术特色。“水墨”、“飞白”等书法中笔墨形式与现代图形元素巧妙的结合,使得作品中流露出儒雅、清新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文人气质。
1.传统笔墨形式的特点
中国传统笔墨形式是充分发挥毛笔、水墨及宣纸等工具的灵活多变的特殊性能,经过高度提炼加工而成。同时,又与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线有关,以书法中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绘画上,使中国绘画的用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美,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
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一个画家的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用墨的得当。他画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邓石如所谓“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计白当黑”是说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其空白处也应计算在字的造型之内。空白如果分布得当,它和笔画就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当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的,第三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说明了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我们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
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平面设计这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
2.传统笔墨形式在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中国是一个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的国家。所以我们必须很好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发挥自身的特点优势。足本土化设计是对世界、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以及重新认识自我、思考个人的价值。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笔墨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再看我们的一些平面设计作品,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绝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想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必然要选取最能够表现这一方面的题材。中国传统笔墨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内涵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与文明。“水墨书法:真、草、隶、篆,一笔一画无不流露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泼墨山水:面对锦绣河山万般感受融于笔端,一挥而就。”何等的豪情,怎样的胸襟。古人在以水墨抒怀的同时,赋予了水墨浓厚的文化底蕴,用中国传统笔墨形式来表现中国的民族文化,在恰当不过。但这并不意味着“水墨=文化”。
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招贴画只要是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
结论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感动中国,让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8
篇8
【关键词】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高校教学
当今国际视域下,各国纷纷彰显本民族文化,加快本国申遗步伐。据资料显示,自2004年8月我国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成为拥有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最多的国家。虽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单已达1986人,但1986位传承人中,235人已经离世,剩下的传承人50%以上超过70周岁,老龄化严重。谁来继承与发扬?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非遗的传承发展,一方面培养接班人是重任,另一方面,非遗进入生产状态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
中小学现在大多将非遗内容作为体验课程,从小培养对本土艺术文化兴趣氛围。高校,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专业人才大本营,高校艺术类专业是培养继承发扬非遗人才的主力。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或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赋予它源源不断的生命能源。
我们都知道,在大家都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追崇外来物质的时候,若要培养优秀的本土设计人才,首先要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前期韩国影视席卷中国,大家都在追捧韩星,喜爱“韩风”,无论从韩服还是艺术剪纸,在这种“爱屋及乌”的影响下圈粉无数。可是大家应该了解,日韩文化很多都是从我国古代学习发展起来的,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了解多少?设计元素能利用多少呢?在此不得不感叹日本设计师的出色表现,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设计元素全部具有本土特色,而设计风格又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包装设计中,优秀设计作品层出不穷,设计师们在不断探索地方产业与传统工艺的交织发展。
作为西北重省的甘肃,本身占据了艺术文化地域资源优势。通过八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融合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等,民间艺术文化从剪纸、香包到敦煌石窟,都彰显出博大精深的陇原特色文化。现展,我省已从工业大省转型发展旅游产业,衍生而出的旅游产品离不开本土民族文化特色。
我们学院属于工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甘肃本土特色文化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老师们都在尝试在课程中加入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内容,例如在图案创作课程中,以天水伏羲文化为主题;在书籍装帧课程中,以庆阳剪纸文化为制作方向,在插画设计中,以敦煌壁画为设计元素等等。在此,分享几点自身感受:
首先,知识的传承离不开教师对设计市场变化的敏锐嗅觉。2017年4月19日,以“互联网+丝绸之路文化文物IP设计产业对接”为主题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在台北开幕,提取了敦煌、彩陶、铜奔马等甘肃特色的文创产品大受欢迎,可见适当的元素加上适当的媒介,就可以开拓出一片广阔市场。再例如,我院老师在材料与工艺课程实践中,重点研究漆艺文化在设计中的利用。漆工艺设计史,在中国长达7000年。漆器因其自身的材料特点,实用性非常强。唐宋时代,器皿类的漆器开始退出适应领域,转向陈设欣赏方面发展,技艺更加精湛。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以漆工艺为展示手段,利用本土民俗元素为图案进行的设计创作,展示出独特的视觉艺术魅力,从观赏性的漆画到环保手作的包装设计,设计作品都完成了一个目标――即保有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又实现了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可以进入市场的条件,传承与发扬的目的也达到了。
其次,我们发现,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不够,我们期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能够作为导师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开设相关公共课程或讲座,让更多的学生去体验了解,同时让非遗传承人作为活态文化真正“活”起来。
最后,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多举办相关设计元素的赛事。在2015年图形创意课程实践环节中,正好赶上“民间艺术”M校园活动,主题以庆阳香包展开。我们以此命题,让同学们去进行设计制作。大家虽然都知道庆阳香包很有名,但是真正关注的并不多。在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收集后,大家都对香包设计有了重新认识,从图案设计到绣品制作都引发了浓厚兴趣。所以说,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设计活动,可以刺激学生的认知主动性,正所谓先有传承而后发扬,也就是说,必须先学会并掌握,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走下去。虽然仅出现了一次这样的活动,但是教学收效却很好,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活动平台让大家都能够传承和发扬我们璀璨的民族文化。
非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是面向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学习,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深厚的非遗资源,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的重任。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结合甘肃地域文化特色开设以传承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课程研究”课题(GS【2014】GHB1171)成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传统动画;装饰艺术;动画设计;艺术间的融合与借鉴
中国传统动画的艺术形象都以绘画的形态出现,这就为它对其他艺术的融入及借鉴提供了前提,能更加直接地借鉴装饰艺术等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来进行设计与自我完善。本文就从动画设计的各个层面剖析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动画的界定
从制作工艺来划分,动画可分为传统动画与非传统动画。所谓传统动画就是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直接在赛璐珞片上作画,多应用于影院片的制作,是一种最传统的制作工艺,该种动画被称为是狭义的“动画片”。中国传统动画的历史要追溯到1922年,万氏兄弟的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标志着中国传统动画制作的开始,中国动画萌芽时期真正开始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在1926年摄制的《大闹画室》以及1930年的《纸人捣乱记》。从《纸人捣乱记》的动画设计上不难看出,在中国动画初期艺术家们就已经开始尝试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走民族化路线的探索,中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色的影院长片《铁扇公主》就是最好见证。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特伟提出走民族路线的号召,及时、正确引导了中国动画的不良发展势头,致使中国传统动画产生了《大闹天宫》这样的经典之作。从这些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中国民族艺术的影子。
二、中国装饰艺术
中国装饰艺术从新旧石器时期的原始装饰开始,历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个时期充满各自时代特色的装饰艺术构成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系统。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岩画装饰艺术、陶器装饰艺术、金属器皿装饰艺术、玉器装饰艺术、漆工艺装饰艺术、丝织印染与服饰装饰艺术、瓷器装饰艺术、装饰性雕塑、传统建筑及室内装饰艺术、装饰性绘画等,每一种类型的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它们都融合了我国人民传统的审美与智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对我们进行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都具有很高的学习与借鉴价值。
三、中国装饰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中的运用
动画设计是一个将艺术构想视觉化的过程,对于传统动画而言就是通过充满绘画感的连续画面叙述故事。动画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画面分镜设计、镜头画面设计及原动画设计等。动画设计中对其装饰艺术的借鉴与运用主要体现在角色造型、场景、道具设计以及画面色彩基调的把握上,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传统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与装饰艺术。
动画角色设计是动画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一个将所搜集的大量素材进行艺术性加工的过程,它的艺术性与视觉效果都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故事寓意的表达,同样,成功的动画角色设计对观众的理解具有视觉引导与寓意暗示的作用。中国传统动画片中角色设计风格多样,其装饰性意味较强的设计多取材于中国传统装饰性绘画如古代帛画、壁画、木版年画、民间剪纸艺术等,以及漆画、岩画等艺术。中国传统动画中成功的装饰性角色造型,多偏重于对中国装饰绘画艺术的借鉴与吸收,都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典范。
中国传统动画历经80多年,论及装饰风格的经典作品首当提及的应当是《大闹天宫》,分上、下集,堪称世界经典作品,其中孙悟空的造型更是中国动画的代表。深入分析该片中的角色造型,其艺术元素多取材于敦煌壁画、民间年画,另外也从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艺术及漆画等艺术中吸取艺术成分,片中角色借鉴民间年画用线造型,以色相辅的造型手法,并将敦煌壁画中神话题材壁画及永乐宫壁画的造型特色融入角色造型设计中。片中孙悟空造型线条简练,突出其性格特征的表现,是形式美与寓意美的完美结合点;众神则直接从民间年画、壁画中吸取艺术成分,特别是玉帝的整体造型设计充分借鉴了壁画艺术中的造型特色,片中仙女的造型设计也是明显借鉴敦煌壁画中造型的代表。此后,借鉴《大闹天宫》的成功经验于1979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大型动画片《哪吒闹海》,片中角色造型设计同样是吸收了敦煌壁画、永乐宫道教壁画以及民间版画等装饰艺术风格,使得该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样,拍摄于1985年的《金猴降妖》也借鉴和延续了《大闹天宫》中角色的造型艺术方式;拍摄于1981年的《九色鹿》,该片直接取材于敦煌“鹿王本生”故事壁画,造型设计也多取材于该作品,也借鉴其他壁画的造型特点如片中的设计等,将壁画的寓意进行了全新演义;与《九色鹿》创作思路极为相似的还有取材于敦煌壁画“鹿母夫人的故事”,拍摄于1993年的《鹿女》,其造型特色极具壁画的古典美;此外,拍摄于1985年的《女娲补天》则是吸收了中国古代岩画艺术古朴、粗狂、凝练的造型特色,充分体现出了岩画造型简洁而抽象的艺术特色等等。可以看出,此类动画片多注重艺术性的表现。
2.传统动画场景设计与装饰艺术。
中国早期传统动画设计中,对于场景的设计讲究一种简洁与辅助表演的原则,即需要场景的时候才会出现,不需要时便只有角色的表演,传统动画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场景的作用与表现。对于动画作品而言,动画角色的设计风格基本就决定了该片整体的视觉风格,场景设计则须与角色设计相适配,所以具有装饰性风格角色设计的中国传统动画影片中,场景设计也多是对中国装饰艺术借鉴与吸收的产物。所不同的是场景设计多偏重于对中国装饰艺术中传统建筑装饰、传统金属装饰等艺术类型的借鉴。特别是一些大型场景及其道具的描绘,如《大闹天宫》中灵霄宝殿的建筑装饰设计具有中国装饰建筑中屋檐、飞檐的曲线美,表现出了一种庄严、质朴的视觉效果;《骄傲的将军》中借鉴古代壁画中工笔重彩的表现技巧将场景设计中的古代建筑表现得雄伟庄严;《九色鹿》中场景设计多吸收汉代的建筑装饰特色,这一点在大王宫殿的设计风格上可以得到证实,包括一些器物与装饰性图案的设计也多取材于该时期的装饰艺术。
3.传统动画画面色彩基调设计与装饰艺术。
画面视觉效果是体现动画艺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色彩的情感表达及其象征性的运用对动画片的视觉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细观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中画面视觉效果的色彩表现,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动画作品多从中国传统装饰性绘画艺术中借鉴色彩表现元素及特点,运用中国传统装饰绘画如帛画、壁画等艺术的色彩抽象化、象征性特点,立足于中国传统色彩中红、青、黄、白、黑五色体系基础上进行色彩搭配。使得该类型的传统动画具有鲜明的民族装饰特色。取材于敦煌壁画艺术的《九色鹿》、《鹿女》在画面色彩表现上直接借鉴壁画艺术的色彩风格,使得动画作品犹如一幅幅活动的壁画,带来一种古朴、自然的视觉效果;取材于岩画的《女娲补天》画面色彩保持着赭红砾石的色彩效果等。
4.传统动画题材表达与装饰艺术的寓意。
中国装饰艺术的各种艺术类型除自身各具特色的艺术特征表现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早期记载信息的岩画艺术,其所表现题材多数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或事件的描述;壁画艺术也是同样,很多是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记载;西汉画像石、画像砖,及各种陶俑等艺术也都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等等。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风格动画在借鉴传统装饰艺术造型的同时也对其蕴藏的故事进行了表现。《九色鹿》、《鹿女》、《女娲补天》等经典作品就是最好的体现。
四、对现代传统动画片设计的启示
1.加强艺术间的融合与借鉴,促进传统动画片的艺术性表现。
从艺术结合的角度讲,传统动画艺术就是电影表现手法与绘画造型语言的结合体。它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从传统动画对中国装饰艺术的借鉴与融合可以看出动画的艺术性就是通过其他融入艺术来体现。对于传统动画创作中技术性一定的前提下,加强其艺术性表现,使动画艺术得到不断的升华是动画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与积淀,其艺术性让世界震撼,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责任。加强对民族传统艺术的研究,将它们蕴涵的艺术元素用于现代传统动画创作是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必然要求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现代商业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动画只有坚持民族路线,在传统文化艺术基础上创新,结合动画产业价值链来制定设计策略,并通过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进行动画设计来迎接世界市场的挑战,在这个设计表现过程中艺术性将是一个决定元素。
2.保护和开发中国文化艺术遗产。
中国装饰艺术只是中国艺术瑰宝中的一个分支而已,从传统动画对它的运用及取得的艺术成就已经证明中国民族艺术的巨大魅力。但中国题材的国外动画电影的出现及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保护中国文化艺术遗产已迫在眉睫,特别是中国非物质遗产的搜集与保护最为关键。同时,国外对中国题材动画电影的成功尝试给我们开发本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研究这些作品的艺术与技术性表现对中国传统动画进行民族性道路探索及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动画对中国装饰的运用是艺术综合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开发中国传统艺术、发扬民族文化也是时展的必然需求。研究中国传统动画中对其他艺术形式的运用与表现将促进动画艺术与装饰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同时,在对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的进程中,也为动画技术与艺术新的结合点的确立准备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郑军.中国装饰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祝普文.世界动画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
篇10
一、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一)产生条件
1919年爆发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旧文化的重大革命。正是在这种追求新思想、新知识、新艺术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才引导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出现。在此之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可以算得上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早雏形。五四期间,许多学校开始普开乐歌课,强调用音乐来加强学生的“美的教育”,这种音乐教育使得艺术歌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上的需求,成为艺术歌曲产生的条件之一;其二,中所大力倡导的“白话文”“新诗”“国语”使得许多优秀的新体诗接踵而至,这也为艺术歌曲的形成在歌词方面提供了准备;其三,最重要的还是在五四前后出现的一批优秀音乐人才的有力推动。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为代表的留学欧美的音乐人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古典、浪漫派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同我国的传统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
(二)发展梗概
“选曲填词”学堂乐歌是我国艺术歌曲的雏形,大多学堂乐歌选用日本或欧美现成曲调来填词,也有少部分是选用中国传统民歌曲调或音乐家自己创作的,代表性的音乐家及歌曲有沈心工的《竹马》《春游》,李叔同的《送别》《西湖》,曾志忞的《练兵》《游春》等。20世纪20—30年代,一大批作曲家用音乐的武器担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带着对祖国、民族的极大热情投入到了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在作曲技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出来许多反映时代特征、具有爱国情怀,同时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忧虑及对中国劳苦大众深表同情的不同题材和形式的艺术歌曲。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二、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一)题材选用上的民族性
艺术歌曲在欧洲时表现在题材选用上,多用名人名诗来谱曲创作或填词创作,以此来表达诗歌意境的灵感。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没能脱离这一贯的规律和特点。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分别采用了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古代诗词大家以及徐志摩、、等近现代诗人的新体诗为基础进行创作,以此使中国诗词的意境、意蕴通过作曲家创作的灵感迸发出来,涌现出了一首首优美的艺术歌曲。
(二)创作技法上的融合性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在音乐创作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在形式上高度吸收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并将其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在艺术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且不失浓郁的中国特色。其一,在曲式结构方面,吸收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写作手法,灵活采用单一、单二、单三部曲式创作手法。如采用单一乐段曲式写作的歌曲有《花非花》《枫桥夜泊》等,这一处理使得作品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形象鲜明,寥寥几笔便将诗词的思想感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采用单二段曲式写作的歌曲如《南飞之雁语》《南乡子》《大江东去》,与单一段曲式相比,不管是在诗词内涵上,还是在音乐形象上都要复杂深邃得多。采用三段部曲式创作的艺术歌曲如夏之秋的《思乡曲》,以A+B+A的形式,展示了对比和重复的逻辑结构,使得诗词和音乐的情感在经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后回归原位。其二,在调式调性方面,吸收借鉴德奥艺术歌曲中有关调式调性布局转换的方式和观念。例如赵元任创作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作。全曲由四个相互连接的基本乐段组成,曲作者巧妙地运用调式调性的交替转换手法,深化了歌词的内涵,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全曲四段都建立在以E大调为主调的基础之上,但在不同的段落又恰当地运用了合理的调性转换,如第二段开始从E大调出发,但结束在其属调B大调上,经过钢琴的间奏又转回了主调;第三段从E大调出发,转到同主音的e小调上,结束在G大调上;第四段则从同主音小调e小调出发,结束在其同主音E大调上,从而实现了主调的统一回归,形成了一个以主调为基础,多种调性相配合的调性布局。其三,在伴奏和声方面,吸收借鉴欧洲艺术歌曲中伴奏和声的选择与运用方面的经验,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中去。譬如运用构思巧妙的音型织体来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的艺术歌曲《卖布谣》《听雨》等。在赵元任的《卖布谣》中,双手琶音和弦的伴奏贯穿全曲,宛如一台不停歇的织布永动机。在《听雨》中,钢琴伴奏用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来贯穿全曲,宛如绵绵细雨声,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气氛。但是,作曲家并非一味地效仿欧洲,他们还旨在突出中国元素,在伴奏的行进中,巧妙又不失艺术性地使用四五度叠置和弦来装饰伴奏效果。
(三)旋律继承上的同根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积淀,任何一个时期的音乐创作都不得不对历史加以参照,否则难以生根。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理所当然地遵循了这条规律,即旋律上须在扬弃中完成质的飞跃,在确保同根同源的基础上实现旋律的多样性。因此,土洋结合的中国艺术歌曲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那个时代不断出现。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部作品以京剧西皮流水的音调为元素创作而成。《听雨》的旋律则是选用了常州吟诵古诗的音调加以扩充写作而成。《卖布谣》则是根据无锡的方言创作的。这些作品形成了民族特色独有的旋律之美,这取决于作者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积淀。
三、对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演唱特色把握
在歌曲的二度创作(演唱)中,艺术歌曲有别于歌剧、民歌等其他音乐体裁,有着其体裁自身的规定性和特殊要求。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多半是西洋作曲技法加上传统中国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其风格及时代特点都表明不能完全运用欧洲的美声唱法,也不能单纯地运用传统的民族唱法,须在两种唱法间寻求一个平衡加以灵活运用。
(一)咬字吐字的灵活性要求
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西方的美声唱法是在西洋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既要追求嗓音的完美也要强调吐字清晰,它主要的要求是“声音轻松自由,音域发展宽广,有共鸣且表情细腻”。中国的民族唱法则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嗓音的甜脆、洪亮为主要的特征,以字行腔为特色,其中情、声、字皆要融合为一体。主要的特点体现在“字、腔、声、情、味”这五个方面上。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的演唱既不能单一地运用西洋的美声唱法,也不能完全运用传统的民族唱法,必须是在两者之间借鉴、吸收其中好的方法,形成适应中国新型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为了音调与汉语、字音、声韵达成一致,演唱时要字音清晰、声韵准确。唱的时候,根据歌曲的情感要求来进行字头的快咬、慢咬、深咬、松咬等和字尾的全收、半收、缓收、急收等。从这些歌曲的特点来看,它们比较强调汉语语音的吐字、咬字及传统的润腔方法,使之既有好的声音,又可以突出我们民族性的语音特点,达到叙事性极强的演唱效果。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作品旋律中运用的中国五声调式和每段的前三句在唱法上借鉴京剧西皮原板的腔调就可以体现出其独有的“味”来。在演唱时,要有细腻动人的情感和抓住中国传统唱腔中的“以字行腔”的特点,演唱时带上一点吟诗的味道。歌曲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加上一点点滑音的处理,即在字头前很快地加上一个小滑音,把汉语拼音中的四声吐得更清晰、更准确,如“我”“发”“想”“慢”“爱”等字就属此列。
(二)呼吸气息的连贯性要求
艺术歌曲以抒情细腻见长,在音域与音高上都不是特别宽广,但是它能够细致地表达人民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因此艺术歌曲的演唱都会比较精巧一些。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呼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既要自然流畅,也要热情洋溢,而且还得含蓄、内在,把握好演唱的分寸感。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是西洋艺术歌曲与民族艺术歌曲的一个融合。在演唱上,传统的民族唱法与西洋的美声唱法在呼吸与气息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一时期的演唱风格,既继承与发展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法,也加入了传统民族唱法中的气息技巧,所以说,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演唱在呼吸气息上要强调深气息、高位置、胸腹式联合呼吸,以保证歌曲演唱的连续性与情绪的有利控制。如:易韦斋词,萧友梅作曲的《问》中,全曲是一个单一的乐段结构,旋律起伏、流畅、情绪上都比较平稳。在演唱时就要注意气息的流动,也要注意情绪的平稳,即便是内心情感似大海般汹涌澎湃,但在表现上却要平稳舒缓地演唱,在后面两个三连音的旋律进行上,注意气息要渐强,以此来表示情绪上的激动。但还是要平稳、流畅,在结尾处的“垂、吹、对、脆”都是采用前强后弱的,保持气息的连贯性,并且最后一个字都要极弱,声音落到气上,把这首歌无奈的感叹透彻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总结在“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规模地冲向古代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时候,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开始大范围地接触,外国先进音乐体系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发展中国的新音乐,同时中国的本土音乐,被激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大冲击力击垮,不但没有残破,反而审时度势、痛定思痛、兼收并蓄,其结构更趋合理健康了。它在吸收、借鉴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使欧洲音乐与中国语言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现状,而且开始注意到对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和实践,以便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成了中国新音乐的代表,并且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张吕秋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52—298.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8—59.
[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216—218.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7—43.
[5]刘靖之.论中国新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
[6]李岩.朔月起时弄月潮[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6.
[7]包德述.中国音乐简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8]秦序.中国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3.
[9]陈绚.五四时期中国音乐创作的爱国主义情绪[J].四川戏剧,2007(06).
[10]唐瑰卿.简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及其演唱[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02).
[11]金卫国.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01).
- 上一篇:卷积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 下一篇:交通运输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