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劳动实践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劳动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劳动实践

篇1

为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省、市、区有关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的政策规定,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研究决定,要求社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工作,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形成“街道、社区、企业”三级联动、密切协作的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工作格局。现结合我街道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综合治理;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的工作方针,强化监督检查,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努力推进全街道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分级监管、责任明晰、定位准确、高效运转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实现层层监管、时时监控,确保日常监管不留盲区、隐患排查不留死角、应急处置救援及时有效,促使社区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和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的发生。

三、工作职责

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原则,社区要把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工作纳入社区重点工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同时规划、同时部署、同时考核。社区主要负责人是本辖区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的第一责任人,其他两委成员负责所有点位(包括生产经营单位、“九小场所”、职工宿舍、职工租赁房、居民出租房等人员居住场所、市场、山林建筑等)的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机构建设,配齐人员装备。为切实做好对本辖区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工作,各社区必须设置专门的机构,加挂“安全生产监察站”和“劳动监察站”两个牌子,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该机构负责人,并按要求配齐2-3名专职协管员,协管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配备执法服装。同时各工作机构必须配备所需办公场所、电脑、打印机等装备。各社区要制定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工作职责,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并制度上墙,要求浅蓝色底、红色标题、内容为黑字、规格为90cmx60cm(具体内容见附件)。

(二)实施网格化管理,层层落实责任。要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各社区要将辖区内所有点位细化到每名“两委”成员,实行责任倒查制。要与辖区内的所有点位签订安全生产与劳动监察工作目标责任书,督促企业、单位在内部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目标,做到事事有人管,实现社区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

(三)加强检查巡查,完善档案资料。各社区要切实加强日常检查巡查,健全各项检查记录、隐患跟踪、整改台帐等档案资料。安全生产台帐:按照街道印发的社区安监工作规范要求必须建立13类台帐(1、辖区内所有点位分类管理明细台帐;2、安全生产检查台帐;3、安全生产会议台帐;4、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台帐;5、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台帐;6、特种作业人员台帐;7、安全生产投入台帐;8、特种设备台帐;9、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台帐;10、事故管理台帐;11、安全费用提取登记台帐;12、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台账;13、安全生产责任制台帐)。劳动监察台帐:必须建立六类台账(1、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明细台帐;2、每月检查台帐;3、会议台帐;4、劳动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台帐;5、隐患报告台帐;6、事件处理台帐)。

五、保障制度

(一)落实日常检查制度。社区“两委”成员每月要对辖区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和劳动工资检查一遍,现场检查要有照片、记录等资料。对查出的问题及隐患能当场整改要求立即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督促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及时提报街道安监办,由街道安监办依法予以查处。社区每周将安全生产检查记录、每月月末将劳资检查记录,经社区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街道安监办备案。

(二)强化联合执法机制。社区要积极配合区、街道的执法工作,对存在的重大问题及隐患要及时上报,保持信息互动。街道安监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每月组织社区开展1-2次联合大检查活动,有针对性地对重大危险源单位或重点区域进行检查,集中解决一批隐患多、整改难度大的点位,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和违法经营行为。各社区要立即对所有点位内的违章建筑,特别是各类板房进行排查,发现一处拆除一处,对“三合一”企业,各社区要全面排查,一律不准职工在车间内居住,由企业负责统一另行安置,所有工作均要在2013年1月底完成。

篇2

关键词:老年人; 体育健身;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7-001

本研究通过对唐山市区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老年体育健身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指导老年人体育健身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老年人体质健康水平,希望能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唐山市路南区、路北区、丰润区、开平区、丰南区和古冶区6个行政区的55岁(女性)、60岁(男性)以上的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唐山市区社区老年人基本特征

在调查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群中,女性占到了55%,共409人;男性45%,306人;女性参与者稍高于男性参与者,男女比例为1:1.17。其退休前职业比例由小到大依次是: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军人、医生、商人、其他。在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人群中,高等学历参与率较高,他们有良好的健身习惯,懂得怎样进行科学健身,但是也有35%的参与主体老年人的学历相对较低,其目的就是通过“全民健身路径”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调查

2.1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态度和认识。在调查人群中85%的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与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目的的达67%,27.5%的老年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26.4%的老年人认为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28.5%的老年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防病治病、减少医疗保健的开支。这说明老年人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功能和价值。

2.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次数。在调查中老年人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的人数占50%,1-2次占24.6%,每月1次以上,但每周不足1次占12.5%,而每月锻炼不足1次占13.9%。锻炼的时间在30-60min的占54.2%,60min以上的占28.2%,不足30min的占17.6%。老年人选择在早晨进行健身的比例最大,可以看出,老年人每次锻炼时间一般都在30分钟左右,而30分钟以下和30分钟以上的人也不在少数,这说明老年人对锻炼时间是没有什么控制的,是很随意的。

2.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调查显示,老年人多选择慢跑、羽毛球、乒乓球、各种体操、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强度比较小的项目。这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联,是适合开展和可行的。

2.3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场所和形式。老年人选择的地方大都离家较近,在场地选择上以不收费的为主,以居住小区健身站点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人数比例为41.6%,其次是在广场或公园,公共体育场馆、自家庭院或室内,占有人数比例分别为20.7%、14.8%和14%;再次是收费场馆和其地点,人数比例相对偏低,人数不足10%。老年人锻炼的主要以个人锻炼为主要形式,占40.5%,与同事或朋友锻炼者占到30.7%,到体育辅导站或俱乐部锻炼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7.5%。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也只占到18.3%。这说明现有的体育场地和体育服务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要求,有关部门应加强科学指导,充分发挥锻炼导向,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

2.4老年人体育消费的调查分析。调查显示,唐山市老年人有75%进行过体育消费,年均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上者只占22%,消费在100-200元之间者占25.3%,平均年消费在100元以下者占52%,消费200元以下者接近80%。这表明,唐山市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开展老年体育过程中,多开展一些运动场地要求不高,参与过程投资不高的项目。

三、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场地少、设施简陋成为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老年人比较集中的锻炼场所主要是公园、社区健身点等,这些地点体育设施相对不足,并且缺乏专业的维护,对老年人的锻炼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老年人的安全锻炼带来很大隐患,影响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

四、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唐山市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态度和认识是积极的,健身的目的主要以强身健体为主;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以慢跑、羽毛球、乒乓球、各种体操、气功、太极拳等为主,大多数老年人在早晨锻炼,每次锻炼时间较长,锻炼场所多在马路边及空地、公园,多数人采取自己单独锻炼和与朋友一块锻炼等自发的锻炼形式。

2.建议

2.1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应重视我市老年人健身活动发展状况,建立完善的健身服务体系,吸引和组织更多的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促进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以适应老年体育健身活动。

2.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的建设,加大已有场地设施的维护力度,要重视居民社区体育设施问题。

2.3加强宣传力度,强调老年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加强老年群体对体育健身的意识观念。

注: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04082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社区资源 体验教育 实践

一、背景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当今家庭教育大多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孩子大多业余时间在校外补习班度过,学习压力大,而生活技能的缺少,户外活动时间的不得保证使大多数孩子厌学、懒惰、孤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节假日的调整,孩子们一年中生活在家庭、社区的时间已达到160天。如何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了学校、社区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二、设计创意

1.成立社区小队锻炼人

我们在社区成立了服务、宣传、环保三个小队,充分调动了队长的领导才能,通过定期开展丰富的活动,让队员树立我是社区的一分子的主人翁意识,努力为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

2.开展主题活动磨练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我们开展了“劳动最光荣”主题实践活动。用摘星卡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以一系列的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将劳动最光荣的活动深入地开展出去。

3.活动宗旨

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做人,学会助人。

三、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首先,通过校园广播发出招募社区小分队队长的号召,由大队总辅导员带领的评审团评选出了三位同学,分别担任服务、宣传、环保三个小分队队长。三个队长招兵买马,在校园里张贴了自己做的宣传海报,在广播中向全校学生发出招队员的邀请以及录用要求。队长们对应聘的队员进行现场面试,确定三个小队的队员名单。

其次,我们开展了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挂牌仪式,把大学新村一社区作为首批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最后,少先队大队部联合大学新村一社区开展了“社区活动摘星卡”的发放仪式。活动宣布了本学期将要开展的活动内容及要求,接着学生代表的发言,最后由大队辅导员和大学新村一社区的工作人员共同为队员们发放了活动摘星卡。同学们每参加一次社区主题活动都会得到一颗星星,学期结束时评选出摘星之王。

2.实施阶段

(1)社区小分队在行动

①社区中的小喇叭――宣传小队

宣传小队以3~4人为一组轮流为社区出黑板报、布置橱窗,并做好详细记录。队员们利用双休日对社区居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包括口头宣传、标语宣传、张贴倡议书等),宣传内容还包括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用语、市民道德建设规范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对社区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和居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②社区中的小雷锋――服务小队

服务小队通过向社区了解社区内的贫困户以及孤寡老人,定期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社区内的孤老和离退休干部,为老人提供体力劳动服务或与老人谈心聊天,消除老人的寂寞感,同时还为他们带去喜闻乐见的节目。服务小队还开展了“环保工人你们辛苦了”慰问社区内环卫工人的活动,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他们同样是被受尊敬的。

③社区中的小绿叶――环保小队

环保小队对社区内绿地实行分片分区包干责任的办法,要求队员每月至少两次对责任区内绿地中的垃圾进行集中捡拾与清扫。队员们不怕脏,不怕累,体验社会劳动的乐趣,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环保小队还利用空余时间为社区的环境美化服务,如清理黑色广告行动、回收废电池行动等。环保小队还开展了“变废为宝”改装废品比赛,制作了环保卡片并分发给社区居民。

社区小分队的活动始终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在小队长的带领下,在辅导员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越搞越有特色,越来越有意义。

(2)社区主题活动入人心

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利用社区提供的一方天地建立了“劳动最光荣活动中心”。如今同学们每周都要到社区“劳动最光荣活动中心”参加活动。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每个星期都坚持开展丰富多采的“趣味型”、“知识型”和“艰苦型”相结合的劳动竞赛。每次活动我们都及时做好活动通知,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社区宣传栏布置好活动要求。

开展包书皮、系鞋带、叠被子、洗衣服、钉纽扣、做沙包等生活自理技能比赛。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我们对于低年级学生开展了包书皮、系鞋带、叠被子比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了洗衣服、钉纽扣、做沙包比赛。进行剥豆、拣菜、削水果皮、包水饺等家务劳动比赛。低年级开展了剥豆、拣菜比赛,中高年级开展了削苹果和包水饺的比赛。此项活动同样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每次活动过后,我们都会让同学们谈谈活动感受,指导学生自制“我在社区中成长”的社区活动档案,记载学生每次参加社区活动的时间、地点、体验、感受等。

四、效果与反思

1.来自孩子们的心声

“今天过得真有意义,我学会了包水饺,以后可以和妈妈一起包了。”

“这次的钉纽扣比赛虽然我没有得奖,但我回家还会练习的,争取成为一个钉纽扣高手。”

“作为服务小队的队长,我感觉到责任重大,正是有了这样的压力,我的交往能力提高了,领导水平提高了。”

这样的发自肺腑的心声还有很多很多,从中我们坚信了一点,我们的社区活动搞对了,我们的形式更好了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我们活动的内容贴切孩子们的生活,是他们急需想要提高的。

2.来自家长们的反响

“现在每当孩子知道周末社区有活动,就高兴得不得了,每次活动都会参加,积极性很高。”

“自从学了削苹果后,孩子在家一有空就练习削苹果,也不看电视了,这样的活动很好。”

“学校和社区联合开展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孩子双休日就有事可做了,生活更加充实了。”

像这样的话,说也说不完,家长们对活动的肯定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开展这样的活动的信心。

3.来自辅导员老师的反思

利用社区的资源开展这样的活动还是深入人心、富有成效的,活动的报道多次在媒体上发表。在摸索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

为了让活动留下深刻的脚印,我们还设想制作一个专题网站,这样活动的通知、过程、报道等都能在网站上展现出来,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篇4

2020年南阳市中光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开展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社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以未成年人发展为本,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通过社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的良好品质,使未成年人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1、结合“春节”“学雷锋日”“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今年清理顺达社区内卫生2次,未成年人在社区负责人和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彻底清理街道、花圃,真正让未成年人体验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意识。      

2、针对未成年人的实际开展活动,有些同学应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于是,教育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实践带他们做各种实践活动,定期活跃在顺达社区的角角落落,全方位地开展活动,充分挖掘德育教育资源,根据学校实际和未成年人认识水平。学校多次组织未成年人走进孤寡老人家中,看望慰问孤老,带上慰问品和小节目,为老人驱散孤寂。培养了未成年人关心他人的思想感情。  

3、对于纪律差的未成年人,则在义务劳动之外,更注重带领他们进行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课余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未成年人的自律性、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开展了暑期安全知识宣传活动,提高了辖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了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总之, 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扎扎实实开展素质教育的特点。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广大未成年人同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开阔未成年人的视野,丰富经验,增长才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篇5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纷纷启动,并出现了各种农村社区示范基地和实验基地,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明确了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农村新型社区是在规划引导下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科学的农村新型聚落形态。同时该规划将农村新型社区划分为两类:在城镇规划用地内选址,逐步纳入城镇管理的城镇聚合性社区,以及由多个村庄合并新建或单个较大村庄改造而形成的村庄聚集性社区。农村新型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为聚居点建设而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既不等同于村庄翻新建造楼房,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在新型城镇化总规划的引领下,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农村新型社区有以下新特点:第一,居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个社区文明程度较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第二,新型社区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居民自治,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居民真正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第三,农村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精神以及环境生活质量,尤其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社区教育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第四,农村新型社区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善、环境良好的农村新型社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社区居民观念陈旧,学习动机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各类教育水平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继续学习困难。因此学习的积极性较低,缺乏接受新知识的迫切性,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不够深刻。据了解,部分农民认为学习知识、接受培训是年轻人的事情,离开学校就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且,长期自给自足的农户个体经营使农民形成了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目光短浅。传统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往往局限在狭小的乡村范围之内,乡村既是他们的生产场所,又是一种社会生活环境,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他们闭塞于农村一隅,较少与外界联系。这使一部分农民的眼光变得狭窄,往往只考虑家庭、亲属之间的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孤立性特征,比较安于现状,很难接受新的思想。只有让他们看到实际利益,他们才能改变认识。比如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如果不能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此举就很难推广下去。再者,进入社区之前的农民长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农业生产、建筑、清洁工、服装加工等,多是动作技能型劳动,对知识的需要少之又少。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有些人认为学习技术、知识既费时又花钱,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学成而停滞不前。有些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者积极响应国家构建学习型社区的号召,意识到了革新社区居民观念的重要性,但也因为教育或学习活动流于形式,进一步固化了新型社区居民“学习无用”的观念。

2.社区转移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技能水平较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发展,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数量迅速增长,但整体综合素质仍然较低,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农村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了集约生产经营,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不继续提升自身素质,依然维持以往的知识、技能水平,将难以适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背景下的产业需求,这必将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转岗,陷入失业困境。传统农民变成新型社区居民不仅包括生活角色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职业角色的转变。农业转移劳动力只有逐步提升就业技能才能在农村新型社区中安居乐业。目前,他们安居乐业的最大障碍在于其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适应新型城镇或者新型社区中新产业的职业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仅占32.7%。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在老一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24.7%,初中占61.2%,高中占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总体在初中及以下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有率低。较低的文化素质导致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择业范围狭窄,就业层次不高,只能选择简单的体力劳动。“要真正完成农民到新型市民的‘角色’蜕变,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激发所有背负沉重的乡村文明的新市民,经历一个在现代城市文明中的再适应过程,才能达到‘市民’角色的重塑和再造。”因此,实现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关键在于再教育,特别是能够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的再教育。3.农村社区环境问题突出按照国家的部署,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建成了一批环境良好的农村新型社区,有效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指出,2013年,山东村庄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村庄达78%。已建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供水率100%,燃气覆盖率49.3%,供暖覆盖率29.9%,通宽带率48.6%,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社区比例57.8%,平均每个社区有垃圾收集点11.5个。该规划并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农村新型社区的发展目标:通过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环境进行整治,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生态镇(村)创建活动。但是,我们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成绩欣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项系统的大工程背后存在的环境问题。首先,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受传统离散式的居住方式的影响,社区生活方式不适应,环境保护意识差。据实地考察了解,部分社区居民将农业用具、秸秆、生活器械、拆迁杂物等乱堆乱放,严重影响了社区总体美观。部分社区居民用燃烧秸秆或者煤炭的工具在社区内烧水、取暖或做饭,产生的浓烟导致社区空气污染严重。甚至有些社区的绿化带被改为种植蔬菜、粮食。社区内即使有专门的垃圾回收点,部分居民依然将生活垃圾随处倾倒,风吹垃圾满天飞,更谈不上垃圾分类回收。其次,农村新型社区楼房建设速度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同步,如部分社区生活垃圾收集点不足,燃气覆盖率和集中供暖率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导致社区居民即使有保护社区环境的意识,但也因为社区配套设施不全,降低了他们对优质社区生活要求。目前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仍需要社区建设的主力———社区居民的努力。客观地讲,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型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的观念还有待革新,劳动力素质仍有待提高,社区环境尚有待改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程中的这些难题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应的,也为农村社区教育改变角色、创新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因此,发展适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三、农村新型社区教育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路径

1.更新居民思想观念,构建学习型社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人们内部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指导人们外在行为的内在动力。没有思想的变革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任何一种变革,思想变革是其它一切变革的前提。思想观念的革新是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居民摒弃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先决条件。农村新型社区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型社区的聚合性优势,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将社区课堂扩展到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大众传媒,对新型社区居民施以全方位、多手段的影响,宣传知识的价值,潜移默化的引导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浓厚的继续学习氛围。此外,为了激发农业转移劳动力求知的欲望,新型社区教育要坚决摒弃传统社区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锻炼的弊端,要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居民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使民众体验到学习知识对生产实践的强大的指导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社区居民认识到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具备了学习的动机,构建学习化社区就有了可靠的根基。叶忠海对学习化社区作了明确表述:学习化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网络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基于此表述,农村新型社区教育要力求做到使社区全体成员特别是已经脱离学校教育的成人群体能够渴望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能够真正做到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促进社区居民观念革新、素质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为根本宗旨。

2.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为重点,提升就业技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传统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还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第二、三产业进驻农村地区,如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各种服务业等。新产业产生了对人力资源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再就业问题。多数农村劳动力长期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或其他的体力劳动,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技能水平较低。脱离农业生产后,如果不进行就业培训将很难适应新型社区生活。一般而言,就业培训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术型”劳动者的转变。因此,农村新型社区教育要顺应形势,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为重点,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①政府出资支持并主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据有关学者调查,有54.2%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认为学历水平、专业技能在找工作过程中具有很大或较大的作用,有84%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认为很需要或者比较需要接受培训,但与此同时,对于经济状况本就较差的他们而言,培训费用却成为其参加培训的一大障碍。国家用于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的经费少之又少。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出资引进新型社区教育培训设备,吸引高质量的就业培训教师,减轻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就业培训的个人经济负担,同时确保新型社区教育开展就业培训的质量。同时,政府或者社区委员会应该发挥领导作用,依据当地产业实际,统一部署社区培训项目,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实行分类培训,公开认定定点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②农村新型社区学校与村镇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训目前,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大量下岗职工和新型农民消息闭塞,缺乏就业渠道,又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再就业十分盲目;与此同时,某些地区却经常出现熟练工紧缺的问题,工人紧缺却招不到合适的工人。这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矛盾在一些地方越来越突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训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乡镇用工企业将用工信息包括所需工种、人数、薪金、技术要求等反馈给新型社区培训学校,社区培训学校根据企业需要组织培训。社区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熟练技工亲临现场教学。

③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方式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也因人而异。所以,农村新型社区教育必须创新教育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才能迎合不同学习者的需要。首先,在培训性质上,非学历就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非学历的就业定向培训直接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能够短期收效。而学历教育则为长远的就业做准备,学历越高,择业范围就越广,就业层次越高。例如,江苏省在农民学历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收效。1997年开始,江苏率先提出并建立农村自学考试实验区,并于当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业户口自学考试毕业生可“农转非”政策。全省1283个乡镇建立了自学考试服务站,部分地区还在村组和企业设置了自学考试联络点,确定了联络员。据2005年有关数据显示,江苏县和县以下地区自学考试毕业生超过了全年自考毕业总人数的一半,大大拓展了高等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受益面。直至现在江苏省农民学历教育在提高农民就业层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依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其次,在培训方法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需求的新型劳动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针对没有受过教育的文盲而言,应以扫盲教育为重点,最好采用一对一培训的方式;对于受过初等中等教育的群体而言,应以技能培训为重点,最好采用操作示范法、多媒体视听法、学徒制培训等培训方式。对于返乡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应该提高办学层次,应该以高等教育为重点,最好采用以自学为主的网络培训的方式。

3.开展社区环保教育,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然而当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社区环境问题。当下农村社区教育应该丰富教育内容,大力发展以社区环保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社区环保教育。农村新型社区环保教育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正如联合国环境卫生与发展大会所指出的:“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的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1997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通过的《汉堡成人学习宣言》中也提到“环保教育应当是在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背景下认识生态问题的终身学习的过程。不能很好地处理环境问题与当前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成人环保教育在促进社区和决策者在保护环境方面更加积极和主动的行动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开展农村新型社区环保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①依托社区建设社区环境教育馆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人一生中大部分生活在社区,社区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社区成员成长和终生发展的载体。因此,基于社区建造社区环境教育馆将对社区居民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社区环境教育馆内可以陈列各种环保科普知识刊板、张贴环保标语、展示环保图片等。可以邀请资深环保专家开展环保知识讲座,例如大气污染防治、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低碳社区创建、环境案例解析等各个方面。为了激发社区居民参加讲座的积极性,参加讲座的居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教育馆可以定期举行实践活动,让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例如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开展有奖环保知识问答,拟定环保标语,鼓励居民参与填写关于社区环保的调查问卷,针对具体的社区环保行为作出评价等。通过一系列的亲身亲历活动,提高居民关注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篇6

几点体会

(一)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具体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关心和爱护,通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大量的基础性建设性工作的开展,把解决就业问题与推进下岗失业人员民生直接联系起来,反映了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区的理念。

(二)体现了三级政府四级管理的劳动保障体系建设的作用,能够最好地通过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有效地夯实健全基层劳动保障体系,基层劳动保障机构通过有所作为而不断有所发展,在社会体系中社区这一活细胞,把劳动保障工作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劳动保障工作的地位也得以充分地显现。

(三)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开展,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推进,促进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学习劳动保障政策业务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为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在创建充分就业活动中得到锻炼,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几点建议

(一)二年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实践表明,充分有效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所)的作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是一项意义深远,举足轻重的活动。在现阶段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业务日益繁重,地位日显重要,解决就业问题较大程度依赖于社区的情况下,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活动十分必要。要在不断完善加强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专项活动持久地开展起来。

(二)各级政府党委要重视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活动,提高开展这项活动的认识,要认真总结经验,对在创建中涌现的典型,包括典型单位的事迹,典型工作者的经验做法,给予大张旗鼓地宣传,发挥其示范作用,推动充分就业社区建设。

篇7

的位置,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就业总量的增加;在研究确定重大经济发展项目时,优先考虑就业岗位的增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使我市就业再就业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完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作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200年初,我市在总结推广铁西区兴工九委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社区就业工程,开展社区就业工作达标活动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极大关注,市委主要领导批示:铁西区兴工九委社区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实现本社区基本无下岗失业人员的经验值得深入总结,广泛宣传推广,以唤起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把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兴工九委是我市就业工作的典型,实践证明,社区就业潜力大只要认真推动,必见成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得到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响应,极大推动了全市社区就业工程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制定活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

为推动社区就业工程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开展,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制发了《沈阳市社区就业工程实施方案》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工作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活动内容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评估标准。通过实施社区就业工程,力争在三年内使24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其中:200年社区就业工作目标为7万人,200年社区就业工作目标为9万人,200年社区就业工作目标为8万人。并在社区就业工作达标的基础上,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是,年度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98%以上;对有就业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下岗失业人员,只要不挑不拣3日内安排就业上岗;零就业家庭成员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再就业;100%开展引导性培训,转变其择业观念。

为确保社区就业工程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有效实施,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社区就业工程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作为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考核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市政府主管领导与各区、县(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市委也将其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四三二一"干部考核体系。各区、县(市)党委政府也将社区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将社区就业工作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街道,落实到社区。市和区、县(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在组织上、资金上,确保社区就业工程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平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提高队伍素质

建立完善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推动社区就业工程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关键。过去,我市没有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大都由街道民政部门代管,社区干部凭着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感情来做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基础工作不完善,给社区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推动社区就业工作的开展,我市将解决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作为首要工作,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各区、县(市)要建立街道社会保障和就业科,社区要建立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站。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场地到位、制度到位、工作到位。全市121个街道都成立了社会保障和就业科,1033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站。为加强社区就业服务工作市政府决定开发2000个就业服务人员公益性岗位,充实到社区,从事社区就业服务工作。这样,既解决了部分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又为做好社区就业工作充实了力量。

在加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我市将完善街道社区基础工作建设作为实施社区就业工程和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重要前提。一是统一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标准。下发了《社区就业工程考核评估标准》和《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评估标准》。二是统一建立基础工作统计台帐。市财政投入资金14余万元,印制下发了《沈阳市下岗失业人员登记台帐》、《沈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台帐》、《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台帐》、《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台帐》、《新增劳动力资源登记管理台帐》、《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登记台帐》六种基础工作统计台帐,规范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统计报表,做到了下岗失业情况清、就业状况清、培训愿望清、工作责任清,对全市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包保责任制,做到动态管理。三是统一就业服务工作流程。制定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职责、服务指南,编制了"一站式"就业服务工作流程,使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服务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四是统一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我市112个街道和1033个社区有3000余名专门从事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提高队伍业务素质是稳定社会,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关键。两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政策,积极开展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去年,国家劳动保障部将我市作为全国劳动保障协理员培训鉴定的试点城市之一,我市按照国家有关培训教材,认真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聘请有关学者和专家担任授课教师,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1443名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培训,经国家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统一考试和鉴定,我市有1241名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获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合格率达86%。

三、开发就业岗位,实施重点帮扶,强化就业服务

实施社区就业工程,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基层组织作用,开发就业岗位,做好有针对性的重点帮扶和就业服务工作。

一是挖掘社区岗位资源。以社区家政服务组织为载体,开发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托老、托幼、小饭桌、修理点、缝纫点等实现再就业,我市兴工九委社区以社区主任"黄大妈"的尊称注册商标,成为我市社区家政服务的品牌,建立了"黄大妈社区家政信息中心",发展各类服务网点90多个,累计使2991名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内实现就业再就业。

二是建立驻社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与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加强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联谊,积极开发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后勤服务的就业岗位,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皇姑区长江街道长宁社区成立了一支有79人兼职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与41家用人单位建立社区就业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0年,全市社区累计收集各类用工信息2.32万条,安置"4050"大龄困难人员就业1.45万人。

三是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再就业援助工作是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重点。200年,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了一次下岗失业人员大调查,各街道社区都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数据库,全面摸清和掌握了有就业要求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和失业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援助行动和提供就业服务奠定了工作基础。针对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街道社区普遍建立了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台帐,采取党员结对子和干部包到人的办法,积极提供就业援助。铁西区通过大调查掌握了全区共有1832名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区委区政府采取措施,实施"1832"再就业援助工程,力争在短时间内在全区让有就业要求并有就业能力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全部上岗就业,并向全区承诺:只要不挑不拣3日安排就业。同时,为扎实推进再就业援助行动,全市在200年国庆节前,组织各社区在本社区内开展再就业政策宣传暨招聘洽谈大会,营造氛围,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街道社区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全面完成了省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就业工作目标,全市实现实名制就业26.7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1.71万人,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1.42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亿元。两年内,通过实施社区就业工程和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有19.5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完成三年社区就业工程总体目标的81.54%;实现就业工作达标社区累计为679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65.73%;充分就业社区107个,占达标社区的15.76%。

篇8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回到生动的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探索实际问题、参与实际生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二、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劳动与技术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篇9

那天的天气很好,万里无云,还有微微的风,感觉非常舒服。今天真是一个好天气!

我来到居委会,负责假期活动的阿姨把我带进了活动的会场。等所有人都来齐后,阿姨说:“欢迎大家参加假期的实践活动!”她先给每人发了一块擦布,然后对我们说:“现在,我们要把居委会内部的墙壁擦一遍,好不好?”我们一起说:“好!”然后我们就认真的擦起来。我们每人负责一块,很快就擦完了。阿姨又给我们每个人一把夹子和一个塑料袋。然后又对我们说:“现在我们要到外面捡拾垃圾。”阿姨一边说一边还在给我们照相。

我和同班同学孙晓阳一起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俩一起捡拾绿地里的垃圾,一个人用夹子夹,一个人用袋子装,配合得很好。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把社区里绿地的卫生打扫完了。阿姨给每个参加社区实践活动的同学发了一张假期活动鉴定表,然后说:“感谢大家的辛勤劳动!这次活动就到这儿,你们可以回家了。欢迎大家下次继续积极参加社区的实践活动!”

篇10

目前,我国有数量较多的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新增不少就业人口,妥善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而紧迫的艰巨任务。为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应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模式。

社区组织联系千家万户,了解社情民意,是城市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几年,社区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有了普遍明显的提高,他们积极为群众提供各种社会保障服务,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实践证明,在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中,社区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的常规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转变工作思路,不仅要做好“低保”工作,继续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更要着眼于长远,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等社会化服务工作。可以说,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将就业服务机构向街道、社区延伸,已成为大势所趋。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社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重。

要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劳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街道、社区应尽快在原有基层就业管理站等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设立相应工作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完善工作制度,妥善解决资金来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能够覆盖整个城镇社区的服务网络和工作平台,并在最短时间内将责任落实到人,以确保其承担起包括就业服务在内的社区社会保障任务。同时,注意简化工作程序,为群众提供窗口式服务,实行一站式办公。

要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劳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就业服务工作涉及面广、程序繁琐、容易产生矛盾,同时又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就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劝导式的工作方法,更注重实际效果,更着眼长远,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创造就业岗位、寻找就业机会、提供就业信息、增强就业能力。同时,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将工作方式从原来的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深入到大街小巷、千家万户,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提供就业服务,把工作做细、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