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内核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的内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贸易;理论内核;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6-0015-07
一、引言
贸易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贸易领域的各种经济关系和运行规律的学科,由于一直没有明确统领学科发展的理论核心,贸易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摇摆不定,其科学共同体中存在“宽派”和“窄派”之分。在研究方法上,未能充分应用现代经济学定量和经验实证分析方法,从而削弱其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解释力。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借鉴产业组织学、新制度经济学等成果来重建贸易经济学(夏春玉、丁涛,2011;冉净斐、文启湘,2004;石明明、张小军,2009),并取得较大进展。但受制于理论内核界定的模糊,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缺乏科学研究纲领标准的评价,理论创新路径也不够明晰。因此,与其他蓬勃发展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相比,贸易经济学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从主流经济学对贸易理论研究看,经济学说史上解释贸易产生和发展的贸易理论与分工深化的历史演进逻辑是相一致的。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的是产业间贸易,这主要是基于国与国之间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形成的国际产业间分工。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与国之间同一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开始出现,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逐步上升。这种国际分工现象是难以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论来解释,而新贸易理论运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在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的商品模式、贸易和流通方面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
20世纪60年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大幅度上升,一些学者研究产品生产阶段或工序在不同国家间分配,如Dixit和Grossman(1982),这属于早期的关于产品内分工的研究。随着分工深化,服务不仅成为产品内分工的重要贸易标的,而且通过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推动产品生产流程的优化。进入90年代,随着全球外包、海外外包、转包等产品内分工现象的出现,以Grossman和Helpman(2005)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引入产业组织和不完全契约的分析范式,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内容和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动因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如Dixit和Grossman(1982)认为生产分割为不同阶段上的比较优势是创造产品内贸易利益的基础b 3592,而卢锋(2004)则认为不同生产阶段对应的有效规模存在差异。
随着分工深化,一些学者考虑分工机制的内生演进,并在这样的条件下解释贸易的产生。如Stiglitz和Dixit(1977)、克鲁格曼(1979)等从产品种类数的内生性分析贸易对生产规模和参与贸易国家的福利影响,而Roser(1983)、Becker和Murphy(1992)考虑专业化水平的内生性。杨小凯(1992)等对分工的内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劳动分工演进过程的特点是内生均衡的移动而不是静态的均衡,在此基础上比较利益会内生地创造,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国内贸易自然会延伸到国际贸易。
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纲领,贸易经济学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结构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按照拉卡托斯的界定,一个完整的或成熟的科学研究纲领应有一个公有的理论“内核”,有一组保护硬核的“保护带”和引导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本文以分工深化为主线探索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基于科学研究纲领标准分析贸易经济学的“保护带”和“启示法”,并试图从内核、保护带、启示法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构建贸易经济学严整的知识体系,最后提出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路径。
二、分工深化为贸易得利的普遍性奠定基础
自人类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业成为独立经济部门后,分工深化不断促进贸易发展,不仅促进交易量和商品交易品种增长,而且使交换范围从区域扩展到国际市场。交换是最微观和最基础的活动,贸易是分工基础上的交换。分工深化不仅扩大市场规模,而且提升生产和交易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交易制度的完善,降低交易费用,增进交易效率,从而形成报酬递增的源泉。以分工深化为主线,不仅可以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而且可为贸易得利的普遍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为贸易经济学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内核。
(一)分工深化扩大市场规模
首先,按照斯密定理,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水平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其次,市场规模与分工是相互作用并自我演进的。杨格(1928)提出著名的杨格定理:迂回方法的经济,或其它形式的劳动分工经济更多取决于市场的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杨格论证市场的大小不仅由人口规模,而且由有效购买力决定,而购买力由生产率决定,生产率又依赖分工水平,市场规模与分工程度相互依赖并以累进的方式自我繁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大交易对象、品种和规模,最终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实现报酬递增。
(二)分工深化提升专业化收益
按照杨格的论述,分工可用三个概念来描述,第一个是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水平随每人的活动范围缩小而提高。第二个是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第三个是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的产品种类数。通过分工深化,在生产中不断引入迂回或间接生产方式使用劳动可增进专业化水平和收益。对个人而言,Roser(1983)指出,分工收益由人们关于专业化决策内生决定,对专业化水平的选择来自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另外,随着产品工序和间接链条迂回生产方式的不断引入,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知识高级要素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导致企业间生产效率的差异。企业生产效率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内生地选择不同技术水平和雇佣不同类型员工,从而提升企业专业化水平和收益。Helpman(2006)认为企业异质性会内生行业新的比较优势,产业链链条得到延伸,最近几十年跨国公司内贸易和产品内分工的快速发展充分证实这一点。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分工深化都提升交易主体的专业化水平,发挥知识等高级要素的边际贡献,减少重复学习时间和费用,并通过更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生产和交易效率,形成报酬递增的经济利益。
(三)分工深化推动技术进步
分工深化还推动技术进步。马歇尔认为机械的改良与分工的日益精细是同时并进的,机械改良使得进一步分工的工作价钱便宜和更为精密。技术进步不仅包括新自然资源及其应用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增加,而且包括交易方式、交易制度、商业习惯、流通组织的变革。
技术进步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加强报酬递增的力量,从而为贸易得利普遍性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近几十年来流通创新为例,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极大地扩展市场范围,增进人类交易能力。而以光纤通信和数字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信息交流的准确性,而且降低通信损耗,这极大降低了由于信息传输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信息交流,监督和协调其分散的贸易活动,并对相关业务信息快速进行存贮、分析和处理,为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支持。信息网络的普及使得全球范围的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贸易组织的创新,催生供应链战略联盟、价值链集成商、品牌运营商等新的贸易组织方式的出现。而这些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创新形式极大地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搜寻的成本和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断提升交易效率和贸易量。分工深化还不断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减少交易中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交易制度的完善使更多的产品适合引入迂回生产方式,也使产品生产工序、环节乃至投入要素可分性得以增强,并降低协调价值链各环节的交易费用,不断提升交易效率,为贸易得利普遍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按照科学研究纲领的标准,围绕分工提出的“劳动分工的客观存在”、“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流通的本质”是贸易经济学不可证伪的公理,构成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商人、商业、商品、交换这些重要的贸易经济学概念也是以分工为思想内核的。交换是使用价值的互换,交易是价值角度的互换,交换是最微观的经济活动,交换发展为交易(贸易),贸易和交换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分工深化不断增进交易效率,为贸易得利的普遍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分工为理论内核也不断推动贸易理论研究纲领的发展。
三、以分工为理论内核的贸易经济学“保护带”和“启示法”
(一)贸易经济学中的“反面启示法”与“保护带”
根据拉卡托斯界定的科学研究纲领,纲领由一些方法规则构成,主要包括正面启示法和反面启示法,反面启示法告诉研究者需要避免哪些研究道路,正面启示法则告诉研究者寻求哪些研究道路。反面启示法禁止否定后件式对准内核,通过独创性声明来阐明,甚至发明“辅助假说”,这些辅助假说围绕内核形成“保护带”,将否定后件式转向这些辅助假说。辅助假说保护带可以通过检验,调整替换,以保护因而硬化的硬核。
和其他科学学科一样,贸易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中同样拥有引导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应用反面启示法,保卫贸易经济学分工的理论“内核”不受经验事实的反驳或否定。如分工的程度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内生专业化与分工、贸易产生的原因、流通渠道的演化、零售业态变迁等等,这些关于贸易经济过程、组织存在的一些重要假说或假设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或经验证据来加以检验、证伪或拒绝。以分工作为理论“内核”,反面启示法禁止否定后件式对准分工这一内核。通过独创性声明来阐明“辅助假说”,辅助假说围绕分工内核形成“保护带”,将否定后件式转向这些辅助假说。辅助假说保护带可以通过检验,调整替换,以保护理论硬核。在这个过程中,以经验事实不断证实和增加辅助假说保护带内容,这就保护理论内核不受谬误的攻击,从而推动贸易经济学进步的理论问题转换。
(二)贸易经济学中的“正面启示法"与“保护带”
同时,应用“正面启示法”可改进和发展贸易经济科学中的“可反驳”部分,通过调整和完善“保护带”来发展贸易经济学。正面启示法包括一组部分明确表达出来的建议或暗示,以说明如何改变、发展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变体”,如何更改、完善“可反驳的”保护带。比如对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在不同交易环境下,引起分工深化的主导动力机制发生变化,或是提高报酬收益,或是降低交易费用,这样就产生新的潜在获利机会,推动分工深化。分工动力机制有资源决定的比较优势,也有市场规模和内生比较优势。具体分工环境中新的潜在获利机会为交易的形成奠定利益基础,也就催生新的贸易运行方式,影响贸易主体行为。“正面启示法”通过界定具体分工环境中交易条件,对某一种分工形式产生的报酬增进和交易费用节约进行阐释,从而不断发展调整和完善“保护带”贸易产生原因,而分工内核则不可否定和反驳。
正面启示法比反面启示法灵活,当一个纲领进入到退化阶段,正面启示法一个小小的革命或创造性的转换会再次推动纲领的前进。例如,针对“批发无用论”,其解释主要在于,在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市场需求发生根本改变导致定制化程度提高后,市场内生出降低产品技术信息甄别费用的需求,企业自创品牌与自建营销网络将导致专业市场的瓦解。采用正面启示法,一些学者以规模报酬递增替换规模报酬递增不变的假设,考虑批发市场拓展对分工交易可靠性影响,从而构筑以批发市场为基础的区域内生报酬递增机制和区际分工协作网络,并寻求经验事实的支持,有力地对“批发无用论”进行反驳,推动贸易经济学批发商业理论的发展。
因此,贸易经济学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纲领,以分工作为理论内核,同时存在一组保护分工内核的“保护带”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由理论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和正面启示法四个部分构成贸易经济学严整有机的理论体系(见表1)。
(三)贸易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主题
在分工理论“硬核”和“保护带”的基础上,贸易经济学还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研究主题(见表2),并通过具体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形成本学科的理论结论,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贸易经济学的研究纲领。
四、贸易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依循分工的理论内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的划分,按照分工一交换一(贸易、流通、商业)的商品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贸易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应包含贸易成因与发展、贸易实现以及贸易活动人格化和专业化三个方面内容(见图1)。贸易成因与发展是贸易经济学核心和理论根基,贸易实现是贸易经济学基本理论在总体和宏观领域(流通)的拓展和外延,贸易活动人格化和专业化是贸易资本活动规律的生动体现。
(一)贸易成因与发展理论
贸易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以分工深化为主线,围绕贸易互利性、普遍性和均衡性,贸易成因与发展理论包括:(1)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两个视角分析贸易的互利性,一是趋异视角,从价格、成本、劳动生产率、技术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二是趋同视角,从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干中学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为代表。(2)贸易互利的普遍性。贸易运行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提高贸易效率的途径,主要解释分工与专业化如何增进贸易(流通)效率,侧重于解决专业化和交易费用冲突下贸易效率的发展问题。(3)贸易互利的均衡性。贸易利益的分配;宏观贸易政策体系(贸易促进政策、国际化政策、现代化政策、贸易安全政策);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创新。主要涉及产业链的产销衔接、国内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发展、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协同。
(二)贸易实现理论
贸易实现理论具体包括贸易时间实现、空间实现、利益实现和实现形式四个方面内容:(1)贸易时间实现,即不同产业背景下贸易时间实现方式问题。包括贸易时间价值、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贸易实现中的时间差异与套利行为、流通运行速度等内容。(2)贸易空间实现。贸易空间的分工基础与运行条件;贸易空间效应(点:聚集效应;线:伸缩效应;面:网络效应);零售商圈与城市商业空间布局。(3)贸易利益实现。流通效率的综合评价;流通费用、成本、利润构成与核算方法。(4)贸易实现的形式。即供求形式、价格形式、支持与补贴;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运行过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三)贸易活动的人格化和专业化
贸易活动的人格化研究贸易资本微观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规律,贸易活动的专业化是从国民经济角度考察商业的产业地位和作用,从社会角度考察商业的分工体系,并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对商业主体和行为进行监督与规范。贸易活动的人格化和专业化的核心问题包括:(1)贸易活动人格化。贸易主体的投资、经营;商业企业的购、运、存、销;商业企业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商业盈利模式。(2)贸易组织。主要从贸易组织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强调组织功能是流通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基本功能。包括贸易企业的规模扩张与复制;贸易企业的经济联系方式;商业企业与非专业化商业企业的融合等方面内容。(3)商业产业。包含商业市场结构;零售、批发商业的分工。(4)商业产业管理体制,其核心是促进商业领域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包括:商业管理体制环境、商业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管制目标、管制工具选择(经济性和社会性规制手段)。
五、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路径
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纲领,它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外界现实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贸易经济学必须不断发展完善,对新的贸易现象予以科学的解释,对贸易现象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指导。随着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和要素内分工深化及其与国际化、信息化的交互作用,社会的经济形态发展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分工和交易的范围极度扩张,以致使一切可以用于交换或交易的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都纳入了贸易的范畴。为此,贸易经济学理论发展应当遵循科学的理论创新路径,推动研究纲领的不断进步。
(一)坚持分工的理论内核
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首先应明确和坚持分工作为贸易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应用启示法,构建辅助假说和保护带,将针对分工内核的反驳转向保护带。例如,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演进,对于分工基础变化而出现的新贸易现象,可以通过修改和替换保护带(贸易产生的原因)予以解释,而无论是产业间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分工的理论内核是不容动摇,贸易是基于分工基础的交换也是不容反驳的。
(二)不断发展替换退化的保护带
近年来,贸易经济学的退化主要原因在于贸易经济学学者没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整替换保护带,一定程度上导致退化的问题转换,受到一些反例甚至受到支持反例的观察现象的反对。如“无流通论”、“批发无用论”等等,贸易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需要通过“反例”的观察现象,将反证据变成证认的证据,而这些反常必须在辅助、“观察”假说和初始条件构成的“保护带”中引起变化,保护分工内核不受到反例的攻击。
在发展贸易经济理论过程中,应围绕理论内核,采用反面启示法保护内核不受对立现象的攻击。同时,采用正面启示法不断修改替换退化的保护带,解释发展、动态的贸易现象。贸易经济学理论发展必须克服研究内容的部门色彩,并努力走出“政策解释学”的学术传统。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我国在贸易经济学的学科范围内曾经分别创建了商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粮食经济学、供销合作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部门经济学科,这种部门分割的特征影响了贸易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也使退化的“保护带”未得到及时替换,进而使贸易经济学面对新的贸易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系统的解释。近年来,贸易经济学界努力克服研究内容的部门色彩,在学科重建上取得积极的进展,一些退化的“保护带”得到替换。但内外贸分立的贸易经济学研究尚未得到统一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根据正面启示法不断提炼研究主题,以替换退化的保护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贸易经济学研究纲领的进步。
篇2
Coopera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foreign bodies i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LI Qionghui
Endoscopy Room of Ningde 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Ningde 352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oopera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foreign bodies i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ethods A total of 63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in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by emergency endoscopy at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9 to March 2015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clinical data for thes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for endoscopic removal was 96.8%(61/63), with the foreign bodies' amount of 67. Conclusion Emergency endoscopic removal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foreign bodies i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Key words] Emergency; Endoscopy; Foreign bodiesi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Nursing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急症,多需紧急处理,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具有方法简便、创伤小、禁忌证和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特点,已成为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1,2]。为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异物存留时间过长造成消化道黏膜损伤、梗阻、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我科通过急诊内镜及时将滞留于上消化道内的异物紧急取除。为了提高取除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急诊内镜诊疗前应充分准确地评估病情,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加强医患沟通,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根据异物的性质、形状、大小、种类及所处的位置选择并准备好内镜与附件。急诊内镜值班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护士熟练的配合技巧以及医护之间的默契程度是异物取除安全、成功的重要保障[3,4],现将有关配合技巧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总结我院内窥镜室自2009年7月~2015年3月共接诊上消化道异物患者63例。经急诊内镜下成功取除61例67件,其中男38例,女23例,年龄6~82岁。异物滞留的部位、数量:食道异物41例42件,胃内异物16例21件,十二指肠异物4例4件。取除的异物有:鱼刺、鸡骨、花蛤壳、牛筋肉团、枇杷核、枣仁、李干、胃石、牙签、牙刷、义齿、塑料药膜、硬币、螺丝钉、缝衣针、金戒指、指甲钳、打火机等。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患者及家属的准备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异物形成的原因、时间、种类与数量,评估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基础疾病等,行颈、胸、腹正侧位X线片或CT检查,禁忌钡餐检查,必要时采取三维重建技术[5],明确异物的性质、形态、大小、滞留的位置以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有无穿孔等,严格掌握内镜下取除异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告知患者及家属(或单位领导)在内镜下取除异物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与并发症,如食道、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出血甚至穿孔、皮下气肿、气胸、胸膜炎、腹膜炎、吸入性肺炎、窒息或取除失败等,以取得患者及家属(或单位领导)的理解,签署知情同意书[6]。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与关爱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指导患者如何配合以取得合作。对年龄小不能配合、精神高度紧张、预计诊治时间较长、痛苦耐受差、拒不配合的在押犯人、精神病患者、自杀者等特殊人群可在麻醉内镜下取除[7]。给予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低流量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抢救药品及急救器材。(2)器械准备 OLYMPUS GIF Q(H)~260或FU JINON EG~250WR5(590WR)电子胃镜、圈套器、橡皮头型活检钳、透明帽、异物网篮、三爪钳、鳄口钳、塘鹅钳、鼠齿钳、胃石切割器、喷洒管、注射针、止血钛夹等。(3)术前用药 遵医嘱于术前5~10 min给予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 mL(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g∶0.2 g,国药准字H10880008)或达克罗宁胶浆10 mL(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10 mL∶0.1 g,国药准字H20041523)含服,以局部充分麻醉、咽喉部并有效祛除胃内黏液泡沫[8],保证视野清晰利于观察,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1.2.2 术中配合与护理 (1)患者取左侧卧位,有活动义齿应取下,嘱患者放松,佩戴加带口垫并咬紧,进镜至咽喉部时,嘱患者作吞咽动作以配合医生进镜;(2)进镜时应在内镜直视下循腔进镜,动作轻柔,发现异物即停止前进,尽量吸净腔内液体或内容物,必要时护士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抽吸,以使异物清晰显露;(3)注意观察异物的性质、形状、大小、种类及所处的位置,评估异物是否对黏膜、组织造成损伤,针对异物的特性选用适合的治疗附件,为避免锐利长条型异物如缝衣针、螺丝钉、义齿、指甲钳、牙签等对黏膜造成二次损伤,进镜前可在内镜先端套上透明帽[9],调整角度选用塘鹅钳或鼠齿钳钳夹或圈套器套取异物的适当部位,尽量保持异物与镜身在一条直线上,使异物的一端进入透明帽内,此时异物会顺着食管方向随镜身一同退出[10];(4)对植物类异物如枇杷核、枣仁、李干等可选用异物网篮、三爪钳或圈套器取出;对动物类异物,如鱼刺、鸡骨、花蛤壳等可选用鳄口钳、塘鹅钳或鼠齿钳取出,对牛筋肉团等食物团块类异物不易钳取或套取时可采用推挤食团入胃的方法将其推入胃腔[11]。对巨大胃石不能通过贲门者,可用胃石切割器将其粉碎,使结石由大变小至胃石直径
1.2.3 术后护理 术后禁食2 h后可进普食,如有十二指肠、胃、食道、咽喉部黏膜损伤者,可进半流质1~2 d后再进普食。嘱咐患者及家属术后应注意观察是否有胸痛、胸闷、气急、腹痛、黑便、出血、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疑有出血、穿孔、食道瘘者,应留院观察并按医嘱禁食、输液、消炎药物等治疗,严重者做好术前准备,必要时转外科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63例患者经急诊内镜下成功取除异物61例67件,成功率96.8%,内镜下未发现异物2例,其中1例患者男性,42岁,主诉误吞鱼刺伴胸骨后刺痛3 d就诊,镜下仅见食管中段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反复多次观察未发现异物后退镜,但患者诉说胸骨后刺痛明显,患者表情痛苦,呼吸困难,收住入院再次CT扫描发现鱼骨已刺穿食管壁接近主动脉弓,转外科手术治疗。
3 讨论
上消化道异物是消化内镜工作中常见的急症之一,可通过采集病史、临床表现、X线及胃镜检查加以确诊,再根据异物产生的原因、性质、形状、大小、种类及所处的位置进行分类,判断该异物对患者的影响,确定是否通过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已经引起消化道穿孔、有严重食道静脉曲张、合并有严重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疾病或估计取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食道损坏等情况属于内镜取除异物的禁忌证[2],不可内镜贸然试取,须外科手术治疗。
任何情况下食管腔内尖锐异物的停留时间不能超过24 h,否则发生透壁性糜烂、瘘管形成等并发症的危险将大大增加[5]。凡是锐利、硬质、巨大的异物一般不易自行排出或有毒的异物因存留时间过长易造成消化道黏膜损伤、梗阻、穿孔、出血、中毒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或易移行进入并嵌顿于下消化道造成低位完全性小肠梗阻就失去内镜取除的机会,均应及早行急诊内镜下及时将滞留于上消化道内的异物紧急取除[15]。本组有4例异物已移行至十二指肠得到及时取除。因此,只要无外科手术指征和内镜检查、治疗绝对禁忌证,上消化道异物取除的时间应越早越好。
内镜取除手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幼儿、未成年儿童、老人、成年人)、状况(误吞、自杀、精神病、犯人)、愿意合作的程度以及异物的大小、形状、分类、滞留的部位、时间等充分、准确地评估病情。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与配合指导,体现人文关怀,强调内镜治疗的安全、成功需要医护患三方的密切配合。加强医患沟通,落实知情同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
采用合适的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以保证患者安全、有效、防止并发症为前提,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与护理配合措施[16]。特殊人群可在麻醉内镜下取除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治疗风险,保障治疗效果[6]。
在实施上消化道异物的取除过程中要特别谨慎小心,应根据食管的生理解剖特点,注意防范异物取除通过三个生理狭窄部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内镜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护士熟练的配合技巧以及医护之间的默契程度要求较高[3],我科通过安排技术熟练、协作密切的医护人员参加急诊值班以提高医护配合的安全性与成功率,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有1例男性患者误吞鱼刺3 d后就诊,因食管中段黏膜组织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而难以发现,但退镜后患者仍诉说胸骨后刺痛明显,表情痛苦,呼吸困难,可疑异物造成透壁性损伤,经过反复劝说患者将其收住入院再次行CT扫描发现鱼刺已刺穿食管壁接近主动脉弓,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转危为安。因此,对于异物刺伤上消化道黏膜且滞留时间超过24 h,虽经内镜下反复观察后未发现异物者,应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重新评估病情,进一步CT检查或三维重建技术再次作出判断以决定是采取嘱咐患者随诊还是留院观察,以避免异物未除而存留时间过长造成上消化道黏膜局部发生糜烂、溃疡、细菌感染形成局部化脓性炎症甚至引起菌血症而危及生命[2]。
篇3
[关键词]奥运电影;北京;奥林匹克文化;审美特征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各种有关奥运主题的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一般的体育题材电影不同,诞生于“奥运”语境下的这些电影经常被媒体称为“奥运电影”。然而,人们在使用“奥运电影”这一概念时却往往很随意,对于“奥运电影”的了解还很少,因此有必要从电影理论和影视文本两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以更好地促进奥运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的发扬。
一、“奥运电影”的独特存在
在世界电影史上“奥运电影”主要指由官方拍摄的奥运纪录片,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纪录电影《奥林匹亚》,1964年东京奥运会纪录电影《东京世运会》,1992年西班牙记录电影《巴塞罗那奥运会》等。但国内有时也将体育题材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百万宝贝》(美国),《火的战车》(英国)称为“奥运电影”,就北京2008奥运会来说,与奥运主题相关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闪光的羽毛》、《奔向2008》都被称为“奥运电影”。因此,从广义上说,体现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电影都是“奥运电影”,既包括体育题构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也包括反映民间支持奥运的《福娃》、《吹吹打打牛三牛》等影片,从狭义上说,“奥运电影”则特指国际奥委会批准拍摄的官方纪录片;从折中意义上说,把国内“奥运电影”理解成与2008北京奥运会主题相关的体育题材的电影,则最为恰当。
奥林匹克文化是“奥运电影”的精神内核,包含健康、竞技、合作,人性、民族等诸多因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奥运会诞生于古希腊,而古希腊人追求的善与美,重视精神健全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则最早反映了奥运会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奥林匹克文化通过奥运会进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其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精神,更彰显了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世界和平进程的愿望和宗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仅继承了古代奥运会和平、公平竞争等的丰富内涵,更将人类追求和平、崇尚健康的文化积淀做了进一步的升华。北京奥运会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则在弘扬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并努力将奥林匹克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确立一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活方式。
二、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像表述
“奥运电影”的文化内核是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因此,深入研究奥运电影必须了解奥林匹克文化的具体内涵。而导演及演员对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正是形成奥运电影风格差异的原因所在。就奥运电影史而言,多数电影反映了奥林匹克文化健康、竞技、合作、人性、民族等诸多内涵。
体育最初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获得身体的健康,生命畅然的状态自会带来美的愉悦。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体育纪录片《奥林匹亚》一开始就展现了希腊精妙绝伦的古典雕像的身体,一尊尊裸的健美英武的运动员雕像,体现出入体的优美曲线和健康和谐的美,表达出古代奥林匹克的精神实质――“健康的躯体中蕴藏着健康的灵魂”。但这种古典、原初的奥林匹克意义很快就被激烈的竞技结果所替代,大量的体育电影充斥着对胜利的宣扬和渴求,电影对奥运的理解仅仅局限在金牌的数目和冠军的争夺上,胜利主义在片中不断地被强调。“胜利”不仅仅是竞技运动的终点,更是起点的最终目标,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样的意识不仅被教练在训练中用来激励运动员,更是运动员度过残酷训练的精神支柱,国产电影《冰与火》(上海电影制片厂,1999)展现了速滑运动员邓羚为了祖国的荣誉,以顽强的意志和超强的毅力超越自身极限,克服严重伤痛,奋力拼搏,在国际赛场上为国夺冠的故事,展现了体育竞技项目的激烈与残酷。实际上在我国诸多的体育电影中,运动员身上体现出的拼搏精神更多的是与国家荣誉及民族自豪感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这就使得奥林匹克的竞技内涵具有民族性、意识形态性等因素。
当然,仅凭拼搏是不能反映奥林匹克精神的,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电影相比,有些项目恰恰是需要合作或团队精神的,在这种意识指导下摄制的电影的确让运动员及观众感到了体育更加丰富的内涵。在篮球、足球等团体赛事中,合作、配合、互助显然更符合以精细化分工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奥林匹克文化内质。获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火的战车》生动地再现了1924年巴黎奥运会短跑比赛的场景和细节。影片通过两位忠于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主人公哈罗德,阿伯罕姆和艾里克・利都尔,使观众重温了昔日英国人性格中所具有的坚韧、拼搏的道德观念和团结、爱国的精神品质。影片不仅叙述了体育和运动会的故事,更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运动员们在奋争中面对压力、偏见和荣誉时的心理。实际上,上述因素经常纠集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体育文化和奥运精神的理解。不过,决定一部奥运电影能成为优秀之作的关键因素却是体育之外的“人性”,经典的体育电影在超越了诸多现实因素束缚后,最终才可能获得更为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
许多西方奥运影片的情节设计是“非体育”的,虽然以体育为题材,但更多折射的是对人性的思索。由美国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摄的第77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百万宝贝》描绘了一位31岁女拳击手不断追寻其生存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影片前半部侧重于描写女拳击手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对生命意义的探询,片中对拳击手训练比赛的真实再现令观众激动不已,随着女拳击手在即将通过竞技体育迈向人生辉煌顶峰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横祸造成其高位截瘫,她在竞技体育上的更高追求也因此戛然而止,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在生命意义上的追求也随之结束。《百万宝贝》向人们展示了“对生命本身追求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追求结果”的人性精神,对于片中的女拳击手最后选择安乐死,谁又能说她是个失败者呢?这对长久以来将竞技成绩看得很重,把体育单纯地理解为对冠军追逐的许多奥运影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超越和提醒。
“奥运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借助强大的视觉影像媒介,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张扬了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用体育特有的表现方式去反映社会和影响人们的观念。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理念曾被古希腊人尊为神性,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会,实际上也是宗教盛会,优胜者得到荣誉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他是最接近神的人,凡获得奥林匹克冠军者都把月桂树做成桂冠戴在头上,这是神性的一种体现。现代奥运电影,不仅是奥运赛事的真实反映或影像显现,更是人们审美幻想的表现。这种审美幻想往往带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它以符号的方 式在视觉图像中得到象征性的完美表现。
三、“奥运电影”的审美特征
相对于一般的大众电影,“奥运电影”有其自身的审美特征。体现为理想主义的叙事基调和抒情风格的浪漫主义两个方面。
首先,“奥运电影”坚持一种理想主义的叙事基调。理想主义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乐观的理解,可以说,古希腊人身体美学的建构,最早就源自对于人体的追求,著名的塑像“掷铁饼者”就塑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掷铁饼运动员的优美健康的造型,而体育竞技本身,则是追求完美理念的神性表达。合乎美的法则的理想身体和体育竞技中“更高,更快,更强”理念都是理想主义的审美依据。而体育竞技的深层则是人们人生理想的自我实现,人们通过体育这一具体形式,寄托了自身的人生意义。“奥运电影”经常表达“励志”的主题,拼搏和奋斗的人生意义使演员和观众在体育世界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然,就奥运电影而言,结局通常是完美的,无论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磨炼,最终都会成功的,这是理想主义的另一个特征。
这种理想主义的叙事基调使“奥运电影”具有更为复杂的审美面貌。“奥运电影”既要考虑观众接受的社会效益和教育功用,又无法避免会削弱电影美学意义的可能。电影中的现实是经过过滤的现实,在悲剧消失的同时,人们更深刻的思索也随之消失。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属于励志类的“奥运电影”,影片沿袭着“运动员经受挫折,经过顽强拼搏并最终战胜困难”的老套路,影片往往忽略了对影片主题和人物性格命运的深入挖掘,总是过多关注最后的成功结果,忽视了意义的深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摄制的一部反映女排精神的电影《沙鸥》。中国女排的队员们为准备参加“”后的第一次国际锦标赛,正紧张训练,韩医生告诉女排运动员沙鸥,她腰部严重损伤,必须马上休养。沙鸥的母亲和未婚夫,国家登山队员沈大威从北京赶来。母亲劝她离队,沈大威却悄悄给她更大的支持。沙鸥终于被批准参加比赛,但在冠亚军争夺战中失利。回北京后,沙鸥全力支持沈大威登上峰顶,但突然传来沈大威遇上雪崩而牺牲的消息,她没有被打倒,慢慢坚强了起来,并担任了女排教练……经沙鸥培养的又一代运动员与日本队交锋,已瘫痪的沙鸥在电视里看到了中国女排胜利的场面,她的理想实现了。尽管沙鸥这个人物今天看来依然存在着人为英雄化的痕迹,但在当时的中国影片中却是为数不多的突破。人们从沙鸥不断遭受打击,但仍然为实现目标而顽强搏斗的经历中,看到国家兴盛、民族自强的精神支柱。沙鸥不是天生的英雄,她曾经想告别排球,还发出过“生活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的抱怨,片尾突破了其他同类片的胜利喜悦,而是写沙鸥瘫痪住院,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是对此前风行银幕的理想主义的挑战。
其次,“奥运电影”在理想主义的叙事基调下,必然会形成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风格,体现在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生命力的张扬、明快、轻松的节奏等几个方面。
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奥运电影”的中心是运动员或体育赛事,必然会涉及许多比赛的场面,因此,导演主要运用场面、画面构图、蒙太奇、色彩、空间、音乐等表现主义电影擅长的电影语言,而不是采用跟拍、长镜头等再现主义的电影语言来表情达意。而所有这些电影语言的采用又都集中于影像造型,将影像的表现力推向极端,使之具有最强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审美的效果,美国《洛杉矶时报》曾评论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体育纪录片《奥林匹亚》说:“这部影片是摄影机的胜利,是银幕的史诗”。镜头首先引领观众进入奥林匹亚的古老世界,然后再切换到富有宗教内涵的塑像身上,体现了影像造型的艺术追求。另外,在展现运动员身体动作时,景别的大胆选择和丰富切换能造成超现实景观,如全景的视觉画面可以清楚描绘人物的整体动作和信息丰富的环境世界,中景镜头侧重展示运动主体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身体局部,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及内心情绪,近景强调运动员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而对人物面部、手等身体细部的特写镜头则直接形成了影片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
生命美学的张扬:“奥运电影”的底色是生命美学,生命美学也是形成浪漫主义抒情风格的重要原因。奥运电影以顽强求生存、奋力图发展、拼搏圆梦想的生命意识为精神内核,电影中主人公的生命追求,在历尽艰难的磨砺和自我价值的追寻之后,都会获得生命的感悟,运动员的自由意志会让观众感受到充溢的生命之美。
明快、轻松的节奏:“奥运电影”作为类型电影,具备了体育类型电影模式的一些美学因素。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遵循一定的模式:个人或团队为了成绩而努力,最后达到目标,并在其中融入自我约束、团队合作、积极训练等奥林匹克精神的主题。多数体育电影强调运动员在场上的表现,影片开始主角或所属的集体均处于弱势的状况,中间经由个人不断努力、相互信任、摒弃个人利益、团队合作与严格的训练等过程,不断强大,最后在电影结束时历经盛大赛事,由最初的比赛落后到最后的逆转战果,获得胜利。电影以体育来鼓舞现实生活,让人们获得生命的启迪,以这样的方式来赢得观众欢迎。表面看来,单调雷同的叙事,会让人觉得类型仿佛与原创性矛盾。实际上,观众的正源于对电影题材的熟悉和惯例的呈现,这些重复或重现会带给观众满足感与安全感。尽管如此,类型电影依然可具有原创与新意的空间,经典的“奥运电影”正是能够在传统与创新、重复与突破之间寻得一个高明的平衡点,才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四、“奥运电影”的另一种言说:从北京到世界
北京“奥运电影”在2008年前后可谓热闹非凡。国内的影片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影片是关于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的故事,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宽泛意义上说,也包括响应奥运主题而拍摄的体育题材的影片,如《隐形的翅膀》;第二类反映了民间支持奥运的主题,与体育关系不大,如《福娃》、《吹吹打打牛三牛》等;第三类是我国官方纪实电影,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北京奥运会》。
我国首部奥运题材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取材于1932年中国短跑名将刘长春历经坎坷、克服重重险阻,一个人代表中国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的真实故事。《隐形的翅膀》体现了励志的主题,讲述了残疾人参加比赛坚强不屈的拼搏故事。《七彩马拉松》也是一部向奥运致敬的影片,讲述的是人人心中部有一个马拉松梦想的故事。《梦之队》是中德合拍的青少年体育题材影片,讲述了残疾运动员韩建设带领孩子们在篮球赛中夺冠,并领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入场券的故事。《闪光的羽毛》以羽毛球冠军的摇篮湖南省安化县为背景,表达了励志的主题。《买买提的2008》是一部基调快乐的励志电影,不仅表达了励志的主题,更可喜的是用欢快、幽默的轻喜剧风格讲述了感人的励志故事。可以说,诸多“奥运电影”不仅主打奥运精神,高扬奥运旗帜,给影片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更以其鲜明的人生主题,昂扬的奥运口号,激励着人们奋进。当然,奥运影片围绕运动会主题,不仅仅讲述了赛场的故事,还传达了人生的经验和思索,把奥运精神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地突破心灵的桎梏,诠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理念。
此外,在媒体的相关报道中,两部尚未大范围公映的影片值得注意。一部是北京天通苑居民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的奥运主题公益电影《福娃》,通过民间文化形式表达了北京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盼。共有2000多名居民参与了《福娃》的拍摄活动。情节分为5个片段,分e讲述了5个天通苑孩子与福娃的故事,涉及剪纸、风筝、古筝、京剧和中华武术等传统文化。另一部是农民支持奥运为题材的影片《吹吹打打牛三牛》,以山西农民牛三牛赶着毛驴到北京支持奥运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表现了我国八亿农民迎接奥运参与奥运的精神状态,展现出8亿农民在此过程中的淳朴本性和闪光心灵。
篇4
关键词:民族 传统体育 竞技化 生活化
新世纪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世界各国的文化包括体育文化会迅猛地涌进,对中国文化包括体育文化形成冲击和影响,成为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动因。中国体育文化要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参与世界体育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就必须以民族体育文化为根本,寻找有效的发展途径。[1]
一、中华民族体统体育的竞技化模式
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脱节。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竞技化模式的改造,是指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从世界的高度来审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自觉摒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缺乏时代感的原始因素,借鉴现代体育竞赛规则、运动技战术、教学训练手段、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整合,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进步。
今天,开放的中国正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融入世界文化,这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提供了条件。欧洲杯、NBA、美洲杯、柔道、跆拳道等体育项目与竞赛吸引着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成为大多数国家体育的主体,这正是各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互动的结果。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正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要以自身价值为基础,跟上时代的步伐,借鉴现代手段,融入世界,才能与世界文化共荣。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在河谷平原的摇篮中发育成长的。但其边缘部分却选择了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文化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使中国的汉民族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构成了一个蔚然壮观的文化丛林。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体育活动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如果蒙古族停止了“那达慕”,傣族忘记了“泼水节”,朝鲜族没有了“荡秋千”、“蹬跳板”,侗族中断了“抢花炮”……将是不可想象的一种民族文化损失。各民族创造的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显示出人与自然界与社会的特殊表现,是对人的创造力和才能发挥程度的鉴定。[2]
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化模式
现代社会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展的社会需求动因。振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面向全社会的推广、普及工作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体育形式要为世界人民所接受,首先是要在自己国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文化上的“认同”。走“生活化”道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由关注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转化为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内容看,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并举,且具体需求丰富多样;从需要层次看,生存需要作为生活主体的最基本的需要己不是最主要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生活主体对更多、更好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实际享用,从而得到满足、舒适和惬意。同时,生活主体关注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身潜能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多面性和多样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往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某些特征。中国有近千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其活动方式的灵活性、独特性、趣味性形成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现代体育所缺乏的。目前,由于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已经发展到了耗资巨大的近乎于杂技化的高超水平,一般群众仅满足于观赏,受场地、经费、技能学习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被禁进入。因此,着眼于发展群众体育、走健身愉心的民族传统体育生活化道路,是体育短暂异化的回归,顺应了跨世纪的社会需求。[3]
传统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稳定、坚韧的结构形态,世代传承。我国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地域不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各有差别,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在这些众多的民族节日中,有些是直接用单项传统体育项目命名的。这些节日,不管是祭祀性与纪念性的,还是庆贺性与社交娱乐性的,都与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着不解之缘。例如,在贵州、湖南、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花炮节”;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要举行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还有一些节日,虽然不是以体育项目命名的,但其中也揉进了较多的体育成份。节日为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内容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互相生辉。因此,利用节假日、周末、交易会,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民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也可以通过立法,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确定下来,使之成为春节之外的一些重要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合理内核,将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生活化”模式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高柱.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探索[J]. 经营管理者. 2009年16期
[2] 张冬. 从体育人类学的角度论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0年04期
[3] 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最有生命力的休闲文化[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02期
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 体制改革 体育文化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有了强健的体魄,才可以行万里路,看万卷书。高中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强壮体格。因此,要健全和完善体育教学改革制度,提高高中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水平。
一、更新教学思想 改变教学现状
1.在新课改的浪潮下,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地发展,但就其全盘来看,仍不尽完善。首先,受西方竞技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重运动技术,轻思想解放,仍是照搬西方教学模式,缺少创新;其次,教师强调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个性要求。从而导致高中生健康意识不强,体育兴趣不高,身体素质与创新能力不强,无法适应新的科技、经济、文化的需要。
2.要想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是关键。老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旅途中的引路人,老师的思想对学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应改变过去单纯地教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健康意识,提高自主性,有一个自我体育锻炼的方式,而不是盲从教师的教学。在技能与思想两者中找到平衡点,在树立正确体育观念的同时加强体锻炼。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技术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理解体育运动的精神价值,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与此同时,体育观念也要随着时展的更新而更新,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
1.新时期,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应迎合形势的要求,做出整改,实现创新,提高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信息化。在教学中,实现多种方式同步教学,课堂理论知识传授,户外专业技能的培训,并适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目前的教材更新率不高,内容陈旧,缺乏一定的弹性,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也就是说,教学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这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完善体育教学体制改革,需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上优化提升。在原来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上,完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使其联系高中生实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现代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多元化,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客观规律完善课程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健身的热情,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提升了自信心。
2.现在很多教学模式仍是沿袭了传统,老师完成知识的教授,却不积极发散学生的思维,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盲目地学、模仿。这一方法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天性,也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自我个性的发展与兴趣爱好的培养。“教”与“学”的分离原因有很多,教学方法是主要。要破除旧的教学模式,从体育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提高健康意识。注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吸收有益的教学方法,形成多元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科学安排学生的活动时间,让学生不间断体育锻炼,帮助他们加深对体育的了解,练成健康体魄!优良的教学成果需要精准的教学方法,严密的教学体系需要创新的教学模式。
三、完善体育教学 弘扬体育文化
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政治的反应,经济、政治又决定着文化的兴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在蒸蒸日上。教育作为文化传播形式之一,对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如果形象点来说,把文化比作蚕,那么教育就是桑床,衍生创造蛹的巢床。长期以来,体育形成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鼓励着人们奋进。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继承,弘扬新时期的体育文化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运动培养了学生的健康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拼搏意识和顽强意识等。体育运动的核心就是竞争和挑战,而这种竞争和挑战意识的培养就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与人之间比的是核心竞争力,竞争与挑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创新能力与认知能力的体现。另外,体育竞技中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人格的塑造及责任感的形成,甚至民族精神的培养。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将创新教学与文化传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开花。
综上所述,完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机制,思想是内核,方法是关键,创新是动力。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提升身体素质,需因时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有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主动性。完善教育机制,弘扬健康新文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体能结构;长拳;定义;结构分析
1武术套路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定义
明确了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具体概念,无论对选择出反映长拳类运动员体能水平全面而又简练的指标,还是保证评价指标更好地体现长拳类运动项目特征,指标权重更合理,评价标准更切合实际。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竞技运动项目陆续开始强调“体能”训练。由此“体能”一词频繁出现在运动训练中和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和各种体质研究的文献资料里。遗憾的是专家、学者们所赋予“体能”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同时结构的划分也从未达成一致。
《运动训练学》 (2000)教材中田麦久等专家把“体能”视为运动员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训练形成的在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并将其定义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上,体能包括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而在狭义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通常指运动员的素质水平。
袁运平博士《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2004)将体能定义为: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方面,在功能及其调节方面以及在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尽管“体能”一词内涵多样,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体能的定义应包含以下三点:①经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身体训练获得;②包含各项身体素质;③受外界环境影响。即:人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训练的基础上所获得形态结构、机能调节方面得到优化并在各项活动中承受负荷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运动能力。在前人对体能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长拳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本文认为:竞技长拳类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是指长拳类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承受负荷与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运动能力,是长拳类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其中身体素质起关键作用),它是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否在长拳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
2 武术套路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
长拳类运动员的体能做为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提高竞技能力的根本动力系统。田麦久等对体能的研究认为,运动员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龚波根据层次结构原理,将体能看作是具有内外层次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的内核部分由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构成。它们是人们一致认可的体能基本内容。由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即未完全明确的身体适应能力。
由此可见,运动员的体能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3大要素构成的,每个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复杂动态系统。在结构上,它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三个部分,身体素质是体能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其也是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核心,是体能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种运动能力。在相互作用上: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影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反过来,身体素质可以直接影响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而身体形态也会对生理机能产生一定影响。从功能上分析:身体素质是专项体能的外在表现,身体形态和机能是决定和影响身体素质水平表现的基础条件,而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保障条件。
研究表明,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其功能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即结构决定功能,特定的形态结构实现特定的机能活动。反之,机能状态也能对形态结构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身体素质是指运动员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的各种能力,各种身体素质,实际上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代谢状况的综合表现,是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同时,身体素质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运动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三个构成因素之中,身体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
本研究以现代系统论基本原理为出发点,将“体能”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运动员的体能系统结构是指体能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空间和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及各种力相互作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规律性。其下属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子系统局部结构,并与外界环境紧密结合,成为运动员竞技能力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结合长拳类运动项目的特点,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系统可视为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三个子系统所构成,每个子系统又再分成若干层次的子系统,从而构成了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综合有机系统。各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时,长拳类运动员的专项系统中各个系统和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任何一个子系统或子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从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结构系统上来分析,长拳类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为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核心,是评价长拳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长拳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状况是形成长拳类运动员运动素质好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9)48-52
[2]赵志英.对体能的探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46-44
篇7
【关键词】中国梦;运动员价值观;重塑
运动员被看作是中国体育代表,建设体育强国的主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运动员一生的终目标追求。运动员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只重视运动成绩,而忽略运动员价值观的塑造。运动员的价值观意味着中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文化自信的展示。
一、运动员的价值观成因及现状
(一)在理想信念观方面,一方面,用刻苦训练和创造优异的竞技运动成绩,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自信的理想统一。另一方面价值缺少理性的规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淡薄,在社会生活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二)在政治价值观方面,运动员有着自己的独有的品性,受到中国畅通文化的影响,其主流的价值观是“克己利群”。运动员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克制个人的欲望来创造和维护国家体育的竞技成绩和国家形象。但由于国外文化的不断涌进中国,对于运动员固有的价值观冲击很大,不知所措。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被,“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唯利是图主义”所取代,使得运动员政治价值观渐渐脱离主流价值观。
(三)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运动员缺乏理性人生和规划意识,导致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退役找不到适合的社会角色。错把运动生涯当作自己一生的职业了,没有理性认识到运动生涯是人生当中短暂的美好时光,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当今中国运动员缺少人生规划,最终导致退役后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负担,这说明我们的运动员培养理念和机制出了问题。
二、“中国梦”与运动员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当代运动员为载体
当代运动员是中国梦的实践者,他们的价值观决定着中国体育的世界形象,是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始终爱国、始终爱党、始终爱人民,在投身中国体育强国的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光彩,作为一名运动员,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砥砺品质,奋发有为,为建设体育强国,服务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运动员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中国梦”为引领
从马家军的解散、王蒙事件、周洋事件及最近的孙杨无证驾驶,都是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这都是运动员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是违背奥林匹克精神,没有起到体育最为正面教育的功能,是人性的教育缺失。现代社会号召传递正能量,中国运动员更应该在社会上作为公民的榜样遵纪守法,也只有在中国梦的的引领下才能更好实现重塑运动员的正确的价值观。“中国梦”的提出,更加巩固了我国运动员主流价值观阵地,为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新一代运动员,提供了更有意义的借鉴,更为当代运动员价值观培育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犹如黑夜泛舟的灯塔,面朝希望。
三、“中国梦”境遇下的运动员价值观培育
(一)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体育强国梦想变成现实是需要体育人一代一代不断努力追求的事情,实现中国体育强国梦,必将是一段长期而艰巨的旅程。需要运动员付出辛勤汗水,朝着共同方向迈步前进,认清实现体育强国梦的长期性,增强运动员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情感意志和机能训练到实现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中,使运动员在面临的当前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过程中,自觉把实现体育强国梦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传授方法和方式,以运动员为主体,要根据运动员培养的特点,运动训练、比赛交流与思想政治理论相联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取得比赛成绩、奖金和荣誉的同时要感恩祖国的培养,从而引导他们将自己的青融入到“中国梦”――建设体育强国当中去。
2.加强运动队管理者队伍建设,应成立专门的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专门研究适合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培养知识、专业、年龄与竞技结构合理的运动员培育精英队伍,加强品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让其成为真正的者,成为运动员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3.优化运动队教育环境,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离不开良好的运动队教育环境。先进的训练装备,科学的训练方法,再加上终极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增加他们对于本民族、国家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沿着梦想的号角起航,运动员树立与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的有力坐标,是实现体育强国梦事业未来的强力保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是当代有志运动员启动中国梦的关键按钮,运动员作为青年一代勇敢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散发绚丽光彩!
参考文献:
[1] 谭兵,姚辉洲.运动员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及特征初探[J]. 体育科技. 2005(01)
[2] 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J]. 中国社会科学. 1998(02)
篇8
关键词:游戏;体育;规训;异化;复归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6-0012-05
Abstract:[JP2]Body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sports, and it gradually turned into a tool in order to win the gam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games to sports, and then to competitive sports. The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has been out of the game’s category und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business and politics, the body's discipline and alienation was in flood, leading to the body lose the subject position, and the call about body return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Modern sports only under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t" and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game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iscipline in order to show the true value of athletic body,and then reply the freedom nature of body.[JP]
Key words: game; sports; discipline ;alienation ;return
关于体育的起源,劳动说、祭祀说、军事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体育是维系人类自身生命发展的一种内在客观需要,而游戏则是这种内在需要的一种鲜明表达” [1]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学者认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相当多的体育项目都是从民间传统游戏发展而来的,一直以来体育都有一种属于游戏的解释,尤其在古希腊体育运动就被定义为游戏。所有的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都必须借助身体才能得以实现,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亦不例外,都是以身体作为基础的。在游戏与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身体从被贬损、驾驭的对象逐渐翻转成为它们存在的基础和准绳。人们对身体认识的深入,给予身体在游戏与体育中的展演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引发现代游戏与体育的快速发展。然而,与游戏相比,体育需要付出更大的身体努力,尤其是竞技体育,身体是其最基本的社会化平台和物质载体,没有身体的直接参与竞技体育社会化是无法完成的[2]。在从游戏到体育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体育社会实践载体的“身体”在被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其在游戏中的自由天性。
1体育:“身体”的“游戏”[HTSS]
游戏活动是人类社会极为古老、原始和普遍的文化活动与实践行为,它出于本能的行为,源自天性的表达,始于自然的纯真,是人类野蛮与文明的集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游戏活动就发展成为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游戏活动与体育运动相互交融、嬗变,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游戏与体育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以致人类都无法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分辨。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对近似于体育运动的游戏有一种本能的倾向。“投身于体育运动,也就是为生存而斗争、狩猎,重新找回受人类基本需求约束的、真实的、动物的身子骨儿”[3]。游戏源自人类的天性、原始的野性和文化的幽默;体育始于身体的本能、运动的天赋和自然的冲动,这两者的相遇发生在远古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成为一种寻找快乐的手段。游戏活动是体育运动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帮助体育运动归纳和整理出自身的运行体系,原本体育运动只是一些与身体能力相关联的因素,是游戏让体育运动上升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古希腊这种文化得到最为充分的证明。“体育是什么?体育是以既定的客观统一的规则进行的,以竞争为目的的游戏”[4]。
从游戏活动视角的解释就是:体育运动就是人类身体本能之中蕴涵的那些运动能力、行为方式、活动内容和能量发泄,是人类自身创造的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一种身体锻炼的手段,一种文化传承的途径和一种延缓种族衰退的努力。它是一种自愿的行为选择,是游戏活动消遣之余的竞争、决斗、比试的“正经”过程。体育运动就是游戏活动本身隐含的那些最为实在的、自然的文化和行为内容。阿伦・古特曼在其著作《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中通过班尼斯特的运动过程阐述了游戏与体育的基本理念,并形成了一个区分游戏(play)、有组织游戏(games)、竞赛(contests)和体育(sports)的基本模型(见图1)。
[TPZK2.TIF;%95%95,BP][TS(][HT5"K][JZ]图1游戏、有组织游戏、竞赛、体育[5]区分模型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体育是“游戏性的”身体竞赛这一结论。从游戏到体育,增加了有组织性、竞争性、身体性的限定。组织使人变得规训,竞争关系着胜败,而身体却是执行规训与竞争的本钱,三者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人类从游戏向体育的转化。
身体是人和动物共同拥有的物质基础。没有身体,就没有人的一切,更没有人类迄今以来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都是以身体作为基础的,所有的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都必须借助身体才能得以实现,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基本事实。从身体的视角看,游戏与体育之间没有明显的鸿沟,都是将身体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为工具。奥林匹克代表着西方的竞技体育,其形成之初,追求身体的强健,完美被认为是接近希腊众神的一条客观之路。但是,游戏毕竟不同于体育。尽管我们无法给游戏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康德开始,自由作为游戏的本质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康德认为,游戏的重要特征便是感到愉悦与没有目的。因此,游戏与艺术一样,其本质是自由。即,游戏是一种思想和活动在摆脱生存羁绊下而获得的一种愉悦状态。在游戏中,游戏者通过身体的自由舒展来表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宣泄身体的能量。身体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同时也往往是分散、杂乱的。但是,当游戏被体育化之后,作为“体育”的游戏则提出了将身体活动加以规范化、技能化的要求。而竞技体育的竞技性、规则性对人类身体能力提出了更多的专业化要求,加之商业与政治的影响,必然产生与竞技目的相适应的身体社会化改造。
[HTH]2体育中的身体[HTSS]
2.1身体的规训
在从游戏到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是一个关键的变革。“一村一寨各不相同的游戏被逐步标准化,制定规则,形成组织,组织大规模比赛等,游戏逐步和工业时代的一个新兴名词――体育(Physical Education/Sports/Competition等)变得不可分割”[6]。古希腊人很早就发现,有些人的身体适合跑步,而有些人则适合摔跤或者掷铁饼。在竞技体育中,为了实现“夺标”的目标,体育活动在基本身体练习的意义之上,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在身体层面上的比较。“这种比较不仅是一种游戏意义上的狂欢,更是一种争夺状态中对身体卓越的追求与体现,是有着明确胜负观念的身体竞争”[7]。为了比赛的胜利需要发挥身体卓越性的最大潜力,使之与专业性的运动项目规则相匹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运动员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练习”,更需要一种全面的身体“规训”。
[JP2]“规训”是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柯在其知识社会学研究中发掘并最先使用的概念,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管理权力,即通过精确的计算与控制达到对人的生产与组织,这是一种技术性与肯定性的权力力量。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提到,“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它不是为了减弱各种力量而把它联系起来。它用这种方式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为了增强和使用它们”[8]。反观现代所有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规训原则适应所有体育项目,在规训框架下无论是身体的集中式训练或分散式训练,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胜。身体在这种规则体系下“要通过‘训练’把大量混杂、无用、盲目流动的肉体和力量变成多样性的个别因素――小的独立细胞、有机的自治体、原生的连续统一体、结合性片断。”福柯指出,“规训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8]。对于运动员来说,这种“运作机制”的主要外在表现就是运动训练,然“规训”亦不同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主要指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9]。也就是说,训练关注的是身体技术、身体素质、人体医学等范畴,是一种身体物理层面的练习;而“规训”是通过行使制度化和规训化的“身体管理”(body administration) ,创造出新型的、顺从的、训练有素的身体。在实施身体规训的同时某种规范和标准必须被引导进人的思想和意识之中,身体和灵魂统一成了一个完整的规训主体,身体的细节姿态、身体的精力和时间,都被用于发挥最大的利润和价值[8]。[JP]
人的未特定化、不完善性与环境保持着非特定的开放性关系,使人通过身体获得教育(也就是体育)既成为可能,又显得必要。人类面对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和不可抗拒的威胁,若不借助文化、身体教育(即体育)的力量,作为一个自然物种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作为遵循自然界竞技法则的竞技体育亦如此。纵观现代的竞技体育,处处都充满着“规训”:运动员为了赢取比赛的胜利,不仅需要反复练习技艺、强化体能、磨练心智,还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为了自身商业价值最大化,需要非常人般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可以说,正是规训促进了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体育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别开来,也正是规训成就了天才运动员精湛的技艺,提升了人类的审美,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人类的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可以说是充满了随意性和自由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随意性和自由性逐步受到社会理性思维的规范和改造,而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规则体系对竞技体育的规训和改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规训与改造已经潜移默化到运动员的身体当中,成为一种内隐的行为指令,引导着运动员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在竞技运动中“人们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以成长为成熟的、羽翼丰满的运动员。为此,运动员们不得不训练自身,不断重复整合自己,甚至惩罚自己” [10]。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人类在自我找寻那些原始记忆中的生命符号。身体运动是长久的过程,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必须学会坚持、忍耐、惩罚和克服,这是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竞技体育中的规则体系实质上就是社会体制对身体的规训与改造,其最终目的是使身体日渐适应这个社会,并最终为这个社会服务。
2.2身体的异化(危机)
竞技体育是运动员以竞技比赛为基本手段,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形式之一[11]。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是竞技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相对其他体育形态,它对身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色彩的不断加重,加之一些国家社会体制的影响,“冠军效应”日益明显。运动员为了名利双收,不断地开发竞技体育中夺取比赛胜利的物质载体――身体――的潜能,一些无节制的开发必然导致身体健康性、平等性的破坏。
[JP3]在身体选材方面,现代的教练员一般都借助科学的测试,首先选择那些具有所参与竞技项目特定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的少年儿童;而一些天生羞怯的、身材与所参与竞技项目不符的选手即使再有兴趣也只能靠边站。在一些国家,在少体校中“业余训练”的孩子只要在某个项目中显现出一定的运动天赋,他们很可能成为长期集训名单上的一员并从此开始他们的运动生涯。年少的他们很少懂得自己享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以及健康权、教育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不受歧视权等各种权利。现代的选材方式实质上就是竞技体育管理者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对其参与者主体身体的控制来实现身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12]。在身体训练方面,竞技体育的“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成功论成为训练当中教练员激励运动员的主要手段。为了追求奖牌, 无视训练客观规律,过早地专项化训练、片面地加大训练负荷、盲目地增加训练的强度、难度,直接导致运动员训练伤病的事件层出不穷。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少儿开始投入专业训练的,常年超负荷训练和向极限挑战,致使绝大多数运动员留下不同程度的伤病[12]。比较有影响的“王德显事件”中的艾冬梅由于长期超负荷训练,其脚部重度畸形,医生甚至称相当于 70 多岁人的脚,这是长期超负荷、不当训练的结果[18]。在兴奋剂方面,医用药品的发明一开始是为了治疗疾病、拯救病人,如利尿剂,它能排除心力衰竭者滞留的体液。但是在一些对体重有控制的项目中,运动员往往采用它降低体重以达到以“大”打“小”的目的,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在“邹春兰事件”中,早期 6 年的训练时间里,在“非主动”情况下每天一粒“大力补”,一共 2 000 多粒药物吃到了邹春兰的身体内。虽然这些“大力补”让邹春兰增强了肌肉力量,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但也使其出现了扁平,喉结增大,胡须、腋毛、体毛明显,声音粗重等男性体征,并且卵巢、肾上腺皮质、垂体、甲状腺等器官患有疾病,这种药物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正在危害着邹春兰的生命[13]。标准体系下身体的平等化是竞技体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可以无限制地研究各种科技含量较高的运动器械,却不能容忍运动员服用一点点兴奋剂。因为它不仅损害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还破坏了运动员身体的平等性,使得竞技体育的上空缺少了公正、公平的标志性旗帜。[JP]
[JP2]一般认为,本能欲望是人类堕落之源。因此,竞技体育中为获胜而对身体不惜一切代价的开发也被认为是人类过度的物质贪欲造成的[14-15]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利益驱使仅是竞技体育异化的表层原因,竞技体育异化的根源在于运动员的身体成为精神、社会的奴隶,退化为夺取比赛胜利的纯粹工具[12-16]。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职业化发展,竞技体育运动早已与政治、经济等种种复杂的因素搅为一团而成为一种现实性的“工作”,起初纯粹的“游戏”内容逐渐丢失殆尽。因此,当竞技体育呈现出一种现实性的“工作”的情况下,也就违背了体育的本质性规定,表现出体育活动中运动者丧失主体地位,甚至被物化的体育所支配的异化现象[17]。[JP]
[HTH]3扬弃:竞技体育与游戏精神[HTSS]
竞技体育(competitive sport)是现代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让体育运动饱含激情,在丰富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化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它不仅使竞技体育的水平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还带来非凡的市场效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是以职业运动员的出现为标志的。在体育发展史上,最早的职业运动员出现在工业化水平最高的英国。1823 年,在英国牛津举行的划船比赛中首次出现了“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概念[18]。时至今日,职业化已经成为全球体育发展的普遍现象,奥运会已俨然成了职业运动员的舞台,那些没有经过专门特殊训练的业余运动员极难问鼎竞技体育的奖牌。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对身体的“规训”是胜任“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由于过度地追求运动成绩,正常的身体规训已经达不到人们的期望,问题(异化)自然就产生了。然而,问题不在于“规训”本身,而在于“如何”以及“为何”规训。这在深层次上涉及到我们对竞技体育本质的认识。
长期以来,体育理论界普遍将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在我国体育界存在着关于“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是否为同一个概念的争论,本文将二者视为同一个范畴)理解为一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11]。这种理解方式重在说明竞技体育与一般大众体育运动之间的区别,它在清晰地传达了竞技体育的“竞技性”的同时,未能为其固有的“游戏”属性留有余地。事实上,在ICSPE(国际竞技体育协会)的“竞技宣言”中,“凡是含有游戏的属性并与他人进行竞争以及向自然障碍进行挑战的运动,都是竞技运动”。尽管各国学者对“sport”一词的具体解释各不相同,但在强调“sport”的游戏基础和游戏特性方面却是一致的。从 play 到game 再到 sport,展现了人类在不同的层面上、不同规则下向对手或自身的极限挑战、超越自我的追求过程。比赛或竞争当然也是游戏的一般表现形式,但是,在富含“游戏”精神的体育竞赛中,运动员是自由的,他能够主宰并支配自己的身体,免于任何外在的强制和奴役,因为“在被命令之下所进行的游戏已经不能叫做游戏了”。人们在竞技中相互尊重、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尽情享受挑战人体生理、体能极限所带来的无限乐趣。然而,现代的竞技体育已不是从前的游戏体育,伴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许多竞技项目成为人类社会万千职业中的一种,但是这一职业又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性职业,往往夹杂着许多商业与政治因素。由于商业与政治的过度干预,“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的箴言早已被“胜利就是一切”所取代,独立、自主、自由的游戏精神已荡然无存。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一切对于身体的有意或无意的损害往往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牺牲”,甚至可以为了取胜而不惜一切代价。体育的目的是人,人是体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作为体育一部分的竞技体育自然逃离不了这一本体论命题。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人自身。身体是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类精神的载体。因此,竞技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完善,让人类生活积极健康而富有乐趣,而“竞技”应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当“手段”超越“目的”成为唯一、至上而追求时,体育必然会远离其“游戏”的本原。这是现代竞技体育中各种身体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胡伊青加[19]指出:竞技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灿烂的结晶,产生于游戏,发展于游戏,并理应作为游戏而继续完善成熟下去。也有学者认为,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和过多的政治性干扰是对竞技体育游戏精神的践踏,也是导致竞技体育偏离游戏轨道的主要症结,要想遏制运动员身体的异化,竞技体育的发展应向游戏本原回归,摈弃目前虚假的价值观念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重构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框架[20]。我们提倡让竞技体育向游戏“回归”,但这不是在形而上学的“回到原点”的意义上来理解的。竞技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就之一,“回到原点”是文明倒退的表现。作为“游戏”的竞技体育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它不仅有着严格的规则性、组织性,有些项目对人的体能和技能都有特殊的要求。这些身体素质和技能必须要通过长期的专业化训练才能具备。此外,与最初更多强调的竞技参与相比,现代的竞技体育也是一种观赏服务。运动员在赛场上只有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才能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享受。可见,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了圆满完成比赛、展现高超的技艺,身体规训势在必行。如果像在日常游戏或一般体育运动中那样“自由”“任性”,竞技体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回归”不是“回到原点”,而是辩证地“扬弃”――既要保持游戏的精神,又要合乎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复归,是一种发展和进步。在这里,自主、自决的游戏精神是竞技体育的价值内核,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是竞技体育自身的内在要求。这二者合一,才能展现身体竞技的真正价值。
[HTH]4结语[HTSS]
游戏活动是人类本能的宣泄、天性的放肆,是自由的回归。竞技体育是具有游戏精神的身体竞争,它是不能离开游戏而独立存在的,失去游戏保护的竞技体育也将丧失人类在心灵上的认可。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是竞技体育在游戏规则化发展方向上的行为标准,它意味着文明,意味着发展,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象征着人的自由权利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然而,当体育的“竞技”这一“手段”超越体育的“育人”这一“目标”时,体育就远离了“游戏”的本源,身体的异化也就产生了。为了复归竞技体育中身体的自由本性,现代的竞技体育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同时需要自主、自决的游戏精神。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展现身体竞技的真正价值。
[HTH]参考文献:[HT5"SS]
[1]何维民,苏义民.关于体育原点的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14-19.
[2]常乃军,赵 岷.竞技体育场域下身体的社会化改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2):1-6.
[3]瓦诺耶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M].徐家顺,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
[4]吕予锋.什么是体育―― 一个适合进行法律分析的体育行为定义[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3):10-12.
[5]阿伦・古特曼.从仪式到纪录: 现代体育的本质[M].花勇民,译.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36.
[6]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31(1):33-36.
[7]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61-464.
[8]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155,375.
[9][JP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12.[JP]
[10]马廉祯,谭华.追求卓越的竞技运动――《竞技运动:一个哲学的探究》评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7(5):18.
[11]肖林鹏.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体育学刊,2004,11(6):1-3.
[12]杨志敏.身体理论视域下的竞技体育异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5):55-58.
[13]陈淑奇,龚正伟.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16(1):19-23.
[14][JP3]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软化、弱化[J].体育文史,2001(3):20.[JP]
[15]刘一民.运动员异化行为简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07- 1309.
[16]张之沧.论身体的异化和复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19-24.
[17]谭华.体育本质论[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
[18]江明非.论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利与弊[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15(4):13-15.
篇9
关键词 民俗体育文化 传承 转换
民俗体育,不管其定义的表述如何不同,民俗体育的本质就在于它的文化性及区域族群性。一项民俗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都包含着该族群或区域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大多数学者都选择以民俗的基本概念为立足点。《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而樊正治将民俗体育定义为“用于祭祀、庆生、教育、养生、医疗、休闲活动等并以达成身体健康,促进团结意识、发挥精神力量的教育目标,余万予界定民俗体育内涵是“在民俗体育活动中产生,依托民俗节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涂传飞和余万予在《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认为民俗体育存在于广大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体育的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又是民俗体育的载体。其次,民俗体育是被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在时间上是可以世代延续的,在空间上也是可以传播和分布的。
综合上述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采用的民俗体育的概念是在民间风俗和民间生活中为顺应和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其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文化性、风俗性,并以物质的、非官方的方式传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的体育活动。民族体育既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省乃至我国的文化整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全民健身也具有实质性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使得江苏省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出现参与人员身份变异、宗族崇拜功能弱化、活动指向功利化等问题,使其维持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民俗体育亟需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冲破这些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促进催生我省民俗体育发展的新领域。民俗体育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等功能,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国家体育局出台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民俗体育文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但是,在生活方式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文化不断西化经济全球化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学者在民俗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体育文化的资源开发、未来发展趋势、相关概念辨析等方面或通过不同视角对不同区域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本研究旨在填补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理论研究的不足,深入挖掘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生态发展策略。通过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旅游资源优势,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河北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民俗体育与民俗体育文化:文化一词源于古拉丁文,起初意蕴耕耘和挖掘土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是先辈们为了适应和利用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是民俗学和体育学交叉融合而衍生的学科,是与各种民俗文化民间风俗和人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和游戏的总称,是满足人们多种需要的特殊文化形态,它承载着健身娱乐、竞技和传承民族文化等功能,反映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基层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然而在文化不断西化、经济利益化、生活方式现代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困境。如何抢救与保护、挖掘与整理、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原有属性和内核价值,实现其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TYD008)
参考文献:
[1] 盛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金尧.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秦椿林.代中国群众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篇10
如果你看过这些颁奖典礼,你一定会有这种印象,最受欢迎游戏、最受欢迎选手此类的奖项出现最高。而得奖的原因无外乎此类游戏拥有最高的话题度、最多的注册用户数等。这种颁奖方式本无可厚非,但也将颁奖这场秀的观众限定在了游戏人群之中。另一方面,无论是颁奖典礼的配乐,还是相关节目的设置,抑或是主持人等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也将颁奖典礼打造成了一场玩家的盛会。
然而,在电子竞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面向更加大众的人群去普及电竞,尝试让更多的人接受电竞,而颁奖典礼这种本该去游戏化的秀最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尽管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对比于成熟的传统体育行业,类似于NBA等联赛的颁奖典礼便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你不会看到一个穿着球衣上台领奖的球星,也不会看见领奖人一直不停地说着所谓的“黑话”。这些领奖人在台上呈现出的是体育积极的一面,充满生气的一面,这些都是非专业但更普适的一面。而我们的颁奖典礼则更像一堆暴发户在台上“弹冠相庆”。
考虑到电竞行业尚且年轻,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职业选手都在不断成长,在颁奖典礼出现之初存在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不改变认识,不改变这种行为,电竞永远只是“圈子里”的游戏,所谓的电竞明星也只能做“套子中”的人。
颁奖也跳不出同质化的怪圈
电竞行业作为典型的内容产业,其头部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国内而言,尽管电子竞技近两年高速发展,但更多的资源还是投入到头部内容之中,也造成了电竞行业当前内容同质化的困境。这种困境不仅使得直播平台、第三方赛事等行业主体陷入经营困境,也使得颁奖典礼显得略显枯燥且缺少权威性。
可能随着密集举行的颁奖典礼告一段落,每一家游戏运营商都可以探讨自己得了几个奖。无论颁奖典礼的举办主体是谁,类似的奖项往往颁给了同一款游戏。虽然把奖颁给不同的主体会让颁奖典礼更具话题性,但就像羊群效应,在第一次颁奖典礼结束后,好像后面的颁奖典礼如果不这样颁奖,就显得不够权威。
但真正的权威显然来自于对得奖主体的不同认识。作为对电竞行业进行总结表彰的颁奖典礼,也确实不应该执着于头部内容。对于出现频率较少的RTS类游戏,可能这类游戏的受众较少,但就电竞传承的意义来说,这类游戏的意义无疑重大。给新时代的玩家普及电竞历史,给大众普及电竞发展史无疑会让大家对电竞产生更积极的看法。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所有的主办方似乎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在颁奖如此雷同的情况下,玩家必然会对颁奖典礼感到乏味。频繁出现的面孔、重复的颁奖也让过程显得毫无神秘性可言。
重要的是专业性的内核
前面提到了颁奖的表层是一场秀,用来吸引观众。而真正留住观众的则是专业性的内核。从这个角度看,众多的颁奖典礼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不合适的主办方。主办方应该在对行业具有全面深刻了解的同时应该避免与受奖主体存在利益关系。因此我们看到,大部分被认可的颁奖典礼,其主办方均为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其中非盈利性组织的认可度也许更高)或受认可度较高的媒体(比如经济学人、彭博等)。
但电竞圈内目前的颁奖典礼都是由诸如数据运营商、网络媒体等主办。相比之下,由体育总局主办的中国电竞年度盛典也许更名正言顺,更何况中国电竞年度盛典的奖项由事先公布成员的组委会投票决定。
提到奖项归属的决定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对于大部分的颁奖典礼而言,原因并没有被明确说明。如果是组委会的评判,那么是否应该公布组委会的组成?如果是网络投票,是否应该公布网络的票选数?在这些都不公布的情况下,不透明的评奖过程难免会引起非议。
另外,对奖项的设置以及颁发的条件说明不清也使得评奖的专业性受到了质疑。例如,一些奖项虽然强调了一款游戏在非游戏层面对行业发展的意义,但是最后的颁奖词却又回到了该游戏如何如何好玩。
另一个情况是,在某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说今年一共发行了上千款电竞游戏。从上述表达中,可以看出明显存在着对于电竞游戏的认知错误。到底什么是电竞游戏,什么是电竞推广游戏,这些概念作为评奖者应该十分熟捻才对。在没有搞清楚基本概念之前就大肆评判,舆论对于颁奖典礼有失公允的批u看上去也不无道理。
最后,部分奖项的争议并没有被充分解释。尽管颁奖从来都是伴随着争议,但主办方应该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争议并在颁奖词中加以解释。因为这些争议被主办方搁置,所以争议会变成质疑颁奖的公正性,是否存在“买奖”的可能性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某家老牌电竞网媒,在阿怡代打罪名已经落实的情况下,强行将其评选为年度最佳游戏主播,让人不禁质疑其媒体的独立性与评奖的专业性。这一类质疑对于颁奖典礼来说是致命的,对于行业的形象负面影响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