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8 11:1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学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激励机制 管理工作 根本
一、激励机制在教学办公室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能有效地开发教学办公室的人力资源
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要素。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教学办公室的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充分重视教学办公室每个员工的个体作用,尊重和激励每个员工的价值,并通过促进每个员工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好、最完善地完成学校的教学总目标。
人们通过实证性研究发现:那些按时计酬的员工中,他们的实际能力只需发挥20-30%左右,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不被开除。而如果通过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则其潜力可以发挥到80-90%左右。这就是说,在不被激励与被激励的办公室员工中,他们实际能力发挥的差距在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加入一个组织并成为其中的成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必然会尽力工作,多做贡献。在任何组织内,都有表现不同的组织成员,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这是管理者的首要职责。管理者必须通过激励的方式,使得员工表现突出者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好上加好;使得表现不好者,逐步克服消极因素,进而为组织多做贡献。
2.能积极整合教学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
一般来说,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所属单位的总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员工个人发展目标是内在的、个性化的和主观的;其所属单位的总目标是外在的、非个性化的、客观的。两种目标之间常常表现出不可避免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会直接影响到办公室中所有员工的行为方式,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模式。
对教学办公室的管理者而言,在学校的教学总目标与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发生矛盾的时候,需要管理者通过激励来正确地引导办公室员工将个人发展目标统一于其单位的组织目标之中,有效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尽管员工个人的动机与行为可以通过外界的刺激而改变,但是否能真正改变还取决于员工本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激励问题是不可能通过外部力量来解决的。
对管理者而言,把握好外部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使办公室员工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信任自我,努力把学校的教学总目标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其关键就在于管理者要通过对每个员工个性的把握,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解决好对员工的激励问题。一旦员工了解到所属单位的总目标的意义,特别是在参与了讨论、制定学校教学总目标的情况下,他们就自然会被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学校教学总目标而努力工作。
3.能有效协调教学办公室员工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办公室员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满足其需求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相对公平地分配这些资源,使众多的员工得到应有的权益。
由于被管理的员工在素质与能力上的差别以及对利益追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必然会使得利益分配矛盾出现复杂化,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真正解决好这些矛盾,当然不能仅仅依靠激励。激励的意义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但积极性是否很好发挥,又依赖于他们在利益上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客观地来看,办公室员工个体的需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些从个人看是合理的,从集体看是不合理的;有些从今天看是合理的,从将来看是不合理的。这样,不论是在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分配中,办公室管理者要从其组织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合理地分配利益。员工也会向管理者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但究竟谁得到利益、谁失去利益;谁得到更多的利益、谁得到较少的利益;谁现在得到利益、谁将来得到利益,这些都会在激励机制的运行中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对员工采取奖励方式,它不仅会使得员工中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得到强化与推广,而且也使得那些具有良好行为的员工得到褒扬,使之获得应该享有的权益,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样,对员工采取惩罚的方式,不仅会使员工中削弱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得到制约与纠正,而且也是对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员工进行教育、批评和制裁的一种方式,使之丧失更多的权益。如果奖惩不分,或者力度不够,则很难处理好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二、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提升教学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水平
1.气质管理是“激励”之基础
篇2
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有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并且在高考中也没有考核实验操作,再加上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组织实验较为困难,这使许多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不重视,犹其是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重视,许多实验根本就不演示或不安排学生动手做,造成大多数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都很差,走出社会后相应的实践能力也不高。如有的初中毕业生不懂得测电笔的使用,有的高中毕业生不懂得游标卡尺的使用,这种现象不仅降低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素质,也为其日后的就业和创业带来了困难。因此,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思想的形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反映的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大多数物理定律和物理概念,都可以通过实验和通过自然观察得到验证。做好物理实验,可以使我们对物理现象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了解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从而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发现真理,在观察中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在动手操作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长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观念、科学思想体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2 加强实验指导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实验能力是运用实验方法,完成各种实验操作的能力。
因此,也可以把它称为操作的能力。操作是用双手和体力作用于客观物体,进行操作、制作产品的过程。操作能力的主要品质是迅速性、准确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2.1 做好演示实验,示范操作技能。在物理演示实验。中,教师要珍惜每一次实验的机会,用优化的操作步骤和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向学生示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把自己的操作技能转移到学生身上。
2.2 加强基本训练,打好实验基础。物理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是系统操作的基础,仪器的调整、仪表(电流表、电压表、万用表、游标卡尺、天平、秒表)的使用、基本值(电阻、电压、电流)的测定、实验报告的填写等都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学生分组实验的效果会更理想。
2.3 严格实验要求,做好学生实验。学生实验的操作技能不是看几个实验就能很好的培养起来的。教师要教育学生认真对待实验,珍惜每一次实验机会,对学生的实验操作严格要求,使学生的操作规范进行。另外,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要做到定期检查,步步落实。
2.4 改进实验步骤,培养探索精神。在物理研究中有两种途径:①实验一观察一分析+结论一实践;②问题一假设+实验一观擦+分析一证实假设。为了使学生认识和学习这两种途径和方法,可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教学生按实验目标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
3增加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1 增加学生分组实验次数。除正常的学生实验外,为增加实验次数,可以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也可以开放物理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验证定律、探索真理。
3.2 积极引导课外实验活动。一是增加有趣或有实用意义的实验。结合教学内容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讲力学时,我用自制的"火箭"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讲物体的平衡时.用自制的杆秤讲解力矩的平衡条件;讲分子运动时,我用钢球碰撞实验验证能量守恒;讲机械运动时,用自制的摆钟讲解简谐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的关系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开展课外制作比赛,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三是举办课外制作展览活动。通过展览,不仅能够展示教学成果,而且还能够激发同学们探究奥秘、追求真理的热情。
篇3
一、 经历构建概念过程,渗透分类思想
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必须对角进行分类,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根据角估认角的类型,从而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角的测量来修正角的类型,形成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策略。学生对下列角自主估认、测量、分类后,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1:∠1和∠6是锐角,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小。经过我的测量,∠1的度数是45°,∠6的度数是50°,我的估认与我的测量结果相同。
生2:∠3是平角,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与量角器经过中心点的0刻度线完全重合,度数是180°。∠5是周角,因为周角是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当周角的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到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这时正好是180°;再旋转到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等于2个平角,所以∠5的度数是360°。
生3:∠2和∠7是钝角,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大。经过测量,∠2的度数是120°,∠7的度数是130°。∠4是我的估认与实际测量不相同的,我估认∠4是锐角,经过测量发现∠4是直角。
生4:我想补充∠7不需要测量也能知道度数,因为∠6和∠7形成一个平角,已测得∠6=50°,所以∠7=180°-∠6=180°-50°=130°。因此,∠1和∠6是锐角,∠4是直角,∠2和∠7是钝角,∠3是平角,∠5是周角。
生5:我和同桌通过填表的方式来研究角的分类。
生6:我还知道各角之间的关系,因为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周角=360°,所以,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生7:我想补充生6的各角之间的关系,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4直角。
要对角进行有效分类,确定分类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历估认角的类型、测量角的大小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对角进行分类,逐步概括并形成角的概念。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二、 经历估量、测量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给定的角来估计角的度数,根据角的度数来想象角的大小,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难点。如何让角的图形与角的度数有效结合?学生一组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判断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如图2)。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组中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一些,理由是下面的角的边比上面的角的边长。
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学生用一幅三角板拼一拼图2中的每一组角,判断上面的角与下面的角的大小,并分别比较∠1,∠3,∠5和∠7及∠2,∠4,∠6和∠8的大小。学生用三角板拼后进行交流。
生1:我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小角(指30°角)去拼∠1和∠2,发现∠1和∠2是一样大的。
生2:我也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二组中的∠3和∠4,发现∠3和∠4都含有2个小角。
生3: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大角(指60°角)去拼∠3和∠4,发现∠3和∠4都是一个大角。
生4: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三组的∠5和∠6,发现∠5和∠6都含有4个小角。我的同桌用大角去拼,发现∠5和∠6都含有2个大角。
生5:我用三角板上的大角和小角都无法拼出第四组中的角,第四组中的角无法判断。
生6:(边展示边说)我用两块三角板能拼出∠7和∠8,先用含有小角的三角板拼直角,再用另一块三角板的角(指45°角)就拼出了∠7和∠8。虽然我知道∠7和∠8一样大,但我不知道∠7和∠8的度数。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经过比较,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因为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所以,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发现∠1含有一个小角,∠3含有两个小角,∠5含有四个小角。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得越大,角越大。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比较,得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请同学们再比较∠1,∠3,∠5和∠7四个角的大小,有多大,大多少?
生1:∠3的度数是∠1的2倍;∠5的度数是∠3的2倍,是∠1的4倍;∠7的度数是∠1的4倍多一些。因此,这四个角的大小是∠1<∠3<∠5<∠7。
生2:用我的三角尺无法判断四个角的度数和大多少,而我同桌三角尺上的度数能判断这四个角的度数。
生3: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要比对要计算,不仅麻烦,而且有的角无法用三角板来判断。比较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学生先估计一幅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并量一量各是多少度,再用量角器测量∠2,∠4,∠6和∠8中四个角的度数。学生估计与测量后,进行交流并展示。
生1:长度标注在直角边的三角尺,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分别是90°、60°、30°。
生2:长度标注在底边的三角尺,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有不同的地方,在估测时,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40°、50°,实际测量时发现这两个角的度数都是一样的:45°。
生3:经过对一幅三角尺的测量,我发现开口向右的角一般要看内圈刻度,开口向左的角一般要看外圈刻度。
生4:经过对∠2,∠4,∠6和∠8四个角的测量,我测量的结果是∠2=30°、∠4=60°、∠6=120°、∠8=135°。我发现∠4比∠2大30°,∠6比∠4大60°,∠8比∠6大15°。
生5:四个角测量的结果与我们拼的结果一样,而且,我从四个角的比较中发现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一定度数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6:经过测量,我现在能比划出30°、45°、60°、90°、120°、135°的角。我能想象出30°、45°、60°、90°、120°、135°角的大小。
三、 经历多元作图过程,渗透类比思想
学生在学习画角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量角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经历了画角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类比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10°、45°、60°、90°、105°、120°、165°),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学生先自主画角,再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展示。
生1:我每个角都是用量角器画的,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所以用量角器画角比较简单。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先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因此,我在画一个60°的角时,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接着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因此,画角时,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最后,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
生2:我觉得有的角用三角尺画比较简便,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45°、60°、90°的角,而10°、105°、120°、165°的角用量角器画比较简便。
生3:我除了10°的角要用量角器外,其他的角用三角板都可以完成,其中105°、120°、165°的角需要一幅三角板才能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用一幅三角板画出105°和120°、165°的角?
生4:画105°角的方法是:利用45°+60°=105°,可以先用三角板画出一个45°的角,然后与45°的角共一条边再画出一个60°的角,这两个角的和就是105°。画120°角的方法与画105°角的方法是相同的,可以利用60°+60°=120°或者90°+30°=120°来画。
生5:画165°角的方法是:利用30°+45°+90°=165°,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个30°的角,再接画一个45°的角,然后再接画一个90°的角,这三个角的和就是165°(如图3)。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理使用;数学课堂;凸显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是抽象的,计算更是枯燥的。数学教学不能一味地依赖信息技术。
一、活用媒体资源,让电教媒体成为数学学习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和教学资源的互补,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让课堂更有容量、更高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辅之以文字、声音、图像,让枯燥的图形变得绚丽多彩,让死板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机,让抽象的推理变得活灵活现。
1.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通过这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感官所产生的感觉来学习,突破传统课堂的狭小天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学“圆的特征”时,分别把汽车车轮设计成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不同情况,让学生充分理解“从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性。这样,使学生的感官不仅仅接触媒体传送的虚拟画面和图像,而且真正使感官与“实物”接触,引发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2.数形充分结合,丰富学生的智慧体验
通过对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使凭空想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动起来,让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充分运用课件呈现的条形统计图,采取了先估后移再算的策略。先出示女生队踢毽个数条形统计图,再结合课件动态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在图上出示一条横线表示平均数。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图形变化和运动的过程,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表象支撑,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思想,避免了计算的机械性和认识的盲目性,丰富了学生的智慧体验,把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引向纵深。
二、巧用软件技术,让媒体工具成为数学课程的“美化剂”
在数学教学中,灵活地选择办公软件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做到图文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里学习数学,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感受数学的美妙。
1.巧用办公软件,让枯燥的图形变成美丽的图案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做数学”。将单一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进行复制、粘贴,变换出精美的图案,化简单为具体,让学生在图形变化中享受数学美,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掌握知识。如借助画图工具,将一个菱形绕着一个顶点每次顺时针旋转90度,依次画出,就得到一个美丽的图案;将一个单元图形复制,然后一个挨着一个粘贴,就得到一组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在操作变换中感知平移、旋转中的“变”与“不变”,弥补了手工制作的笨拙,减少了时空的限制,从而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图案世界遨游、领悟,做到在美的信息中愉悦地掌握知识,并能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2.充分运用展示,把被动的学习转化成愉悦的内化
数学是抽象的,几何也不是靠想象。学生只有充分地直观感受,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内涵。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先出示一张一寸的相片,先让学生远远观察,接着将一寸的相片在实物展示台上,调整放大键,使相片放大,随着学生“哇―哇―哇”的惊叹声,原来照片上竟然是放大的“我”。在学生兴致高涨时,用尺子先测量相片的长与宽,再测量屏幕上相片的长与宽,通过计算比较,逐步去发现什么是缩放。再适时呈现出没有按一定比例缩放的“我”,凭借学生对“我”的熟悉,探索出什么是按一定的比例缩放,从而明确图形缩放时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大小变化而已,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化成愉悦的知识内化。
三、恰当选择取舍,不让繁冗课件成为思维活动的“膨化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我们不应一味地依赖媒体技术,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准确把握尺度,不让课件展示成为学生观课的“浏览器”
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句经典名言:“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部分教师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而且在课件制作上花费了大量的经精力,一节课ppt就有四五十张,那简直成了“放电影”,忽视了课件所承载的教学内容的质量,从而让教学失去灵魂。其实,媒体教育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应“吞没”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真实高效的课堂。在教学中,要结合课件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发展、提高。如选择第一排或第一列的平均身高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时,就地取材:通过第一排学生(矮个子)与最后一排(高个子)站立比较,体会身高的悬殊,直观感知选择第一排与最后一排数据的不合理性;再让学生发现第一列学生有高有矮,更接近全班同学的整体状况。这不单单是简单地求平均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观电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体验。
2.现代传统兼顾,不让个性教学成为鼠标按键的“操作手”
篇5
关键词:生本理念;职业中学;班级管理;模式
职业中学是为国家提供专业人才的学校,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社会和人们对职业学校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怎样做好职业中学的班级管理也是班主任关心的重点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班级管理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理念,为学生真正提供一个平等、和谐的班级环境。
一、生本理念的概念
生本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又被称作生本教育理念,它主张转变传统的“师本教育”,形成新的“生本教育”。生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让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生本理念在职业中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1.强化学生和班主任的平等关系,坚持生本理念
职业中学的班主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班级管理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将生本理念落到实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要走到学生中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真正建立和强化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平等关系。班主任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并且真正地参与活动中去,创造更多与学生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在活动中,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特点,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变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方法。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更加鼓励;对后进生要花更多的精力进行关心,这种关心不仅要体现在对学生成绩的重视上,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帮助,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贫困生还要进行一些适当的物质上的关心和帮助。班主任可以将学生分成“对子”小组,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基础差的学生,每周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考核,监督他们进步,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鼓励后进生学习,打消他们放弃学习的念头。对优异生而言也可以引导其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理解和记忆。班主任一定要注重与学生进行良性的沟通交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良性的沟通交流要建立在平等的前提下。
2.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理念,重视班干部的作用
由于职业中学班级学生较多,只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理念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和控制力,将管理理念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去。同时,班主任还要重视班干部的作用,定期对班干部进行培训,提升班干部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班干部的选举中,班主任必须做到民主、公正,使学生进行公开公正的投票选举,一人一票选出自己心里最好的班干部,班主任不能进行干涉和引导。班主任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权于学生。但是需要班主任提醒的是,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结合班级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创新管理。班干部必须树立平等的意识,不、欺负同学;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认真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与班主任配合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采用刚柔并济的生本管理模式
班主任和班干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要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坚持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对于问题学生,班主任要有选择性地对待。例如,有的学生喜欢上课说话,影响课堂纪律,这时班主任是不宜出面找学生谈话的,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会使得学生认为班干部“打小报告”,影响学生与班干部的关系。这时如果班干部出面进行调查情况、了解实情、找学生谈话,会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班干部对一些问题学生,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耐心的劝导,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联系班主任形成互帮小组,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班主任还要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化,同时对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纠正。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和创新,生本理念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中学作为为国家提供专业人才的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重班干部的作用,坚持生本理念为核心,真正做到师生平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林 霞,钟 华.浅析6S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3):54-56.
篇6
关键词: 课本剧 中职学生 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一、课本剧教学简述
课本剧是戏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自身掌握的戏剧知识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改编,形成剧本的形式,通过组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课本剧发生的主体为学生,演出的场所一般为班级教室或者学校场地等。课本剧是一种适合学生演出的戏剧,具有戏剧的特点。课本剧编制的核心主要有:必须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尽量按照原文的语言动作和主要情节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表演要以课文的内涵为出发点。课本剧的制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由被动式接收变为主动式求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文中深刻内涵的领悟能力激发兴趣。课本剧的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如相声、小品和小型话剧等。课本剧改变了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将语文课文的学习转换成一个游戏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课本剧编制中学习课本的品德知识,提高理解领悟能力;在课本剧表演组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体现的组织能力,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能获得提高。
二、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由于义务教育的质量不均衡,造成学生的素质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状态,中职学生的素质水平明显下滑。以下是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分析:(1)学习底子薄。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成绩较低,基础较为薄弱,在初中阶段,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进入中职学校后,新知识的掌握难度较大,教学难度大。(2)学习动机缺乏。中职学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学校,因此对于基础科目的学习并不重视,尤其是语文的学习,这就造成中职学生学习动力缺乏,在语文课堂上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习惯差。中职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基础科目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因此,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加入了专业技能课程,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忽视了基础科目的学习,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4)缺乏理想和追求。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在初升高中被淘汰而进入的,因此中职学生对于自身今后的发展抱有消极的态度,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缺乏一定的规划和追求。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课本剧教学的意义
教学中开展课本剧有助于学生在动态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使语文教学更具有趣味性、高效性和智慧性,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课本剧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另外,课本剧教学要求学生自主编写剧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文学习中,这样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剧教学还能够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快乐和成功,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二)丰富语文教学方式
从语文科目教学来说,课本剧教学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方式,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本剧教学中,教师起到指导性作用,把所有剧本编写、表演和人员角色组织方面的权力都下放给学生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课本阅读中,让学生自主探索,领悟文章真谛。这种新型的语文教学方式,将传统学生的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探究,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学生健全人格,主要表现在:(1)正确的自我认识。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中,能够对角色中的性格和品德有所体会,进而引起对自身的反思。(2)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课本剧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在整个课本剧编制、彩排、表演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锻炼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适应的生活能力等。(3)个性协调。作为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每个人的个性都是比较强的,而课本剧的参演则要求学生之间个性的自主协调。
(四)为戏剧事业带来新生力量
从社会角度来说,课本剧的表演为戏剧事业带来了新生力量。在课本剧的编排上,要求学生对戏剧知识有所了解,这就促使学生自主了解戏剧文化和知识,从而激发对戏剧的热爱之情。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在体验课本剧表演的快乐时,也能加强对于戏剧的认识,感受戏剧的魅力,进而发现对于戏剧表演的潜力,最终投身到戏剧事业中。
四、中职语文课堂实施课本剧教学的具体策略
中职语文课堂实施课本剧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障碍。在开展课本剧教学实践中,教师获得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对中职语文课堂实施课本剧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研究,如下所示:
(一)课本剧教学的设计与编写
在中职课文教科书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课文都能够编制成课本剧,因此在对课本剧设计过程中,有以下几点:(1)目标的选择。在剧本安排中,教师需要选择人物形象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让学生在改编中更容易对人物角色进行把握。另外,在剧本对象的选择中,也要纳入教学目标,以教学单元文本特点和学生基本情况为目标。(2)计划的确定。选择好剧本对象后,教师需要对课本剧的整个计划进行安排,如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活动组织形式、活动的步骤、活动评价监控等。整个计划的编制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讨论完成。(3)创设情境。在课本剧开展中,教师需要做足功课,创设引人入胜的戏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4)组织分组。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每组之间展开竞争的方式。另外,需要对每组课本剧的任务进行分工和确定规则。(5)成果展示。该阶段就是学生表演课本剧的时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对课本剧过程进行记录、拍照等。(6)评价反思。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二)课本剧教学的实施
课本剧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需要完成的主体工作就是课本剧的编制。课本剧的编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本剧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课本剧编制中,剧本内容设定、人物角色选择、语言动作和道具的选择等都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2)以情感为导向。在整个课本剧编制和表演过程中,都需要学生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对于原文的情感把握和剧本的表现才能更加深入。(3)注重创新性原则。课本剧的编写虽然来源于教材,但是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因此要求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从而让剧本表演更加完善。基于以上几个要求,在课本剧的正式编写中,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对主题进行提炼。主题是戏剧的灵魂,因此每个课本剧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主体。如在课文《一碗清汤荞麦面》中,主题是赞扬母子三人的勤俭节约或者饭店老板乐于助人等,在剧本编写中就不能脱离课文的主题思想。(2)设定场面。课本剧是由单个或者多个剧幕形成的,因此需要对课本剧设定具体的表演场面。(3)安排情节。剧本故事的发生离不开情节,为了让故事更加完整和流畅,可以在课文材料基础上进行人物或者情节的增删。(4)设计台词。课本剧人物的表演离不开台词,也就是语言和动作,因此需要学生对课文教材中人物角色进行锤炼和解读。(5)一个完整的课本剧还需要道具的参与,如服装、音乐等,由于课堂条件限制,可用一些物品象征性代替,让表演更完整。
(三)课本剧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课本剧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运用的“度”。课本剧表演中,教师起到指导的作用,在表演内容的选择和表演方法的确定上,都需要保证其具有合适性,不能让学生过度自由发挥。另外,在表演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现场进行适当调控,避免“过火”行为的发生。最后,学生和教师都需要正确理解课本剧,它不是简单的演出,而是对课本知识的实践性运用,因此在课本剧编写中都不能脱离实际。
五、结语
课本剧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这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语文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课本剧教学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还受到了中职学生的欢迎。在具体的课本剧教学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加大实践力度,根据学生的素质水平,制定不同程度的课本剧,实施不同层次的课本剧课堂教学。从某种程度来说,课本剧教学方法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挑战性增强,不仅加大了教师上课的难度,还加大了教师课余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邓娴.用课本剧点燃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6):71.
[2]仲崇录.利用课本剧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67.
[3]尹雪娇.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及实践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篇7
内容摘要:让居民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政府的实事工程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满意工程。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根据**街道党工委的工作部署,**路社区在2月28日召开了党员社区工作者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吴大观精神所蕴含的内涵非常丰富,他献身事业、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克己奉献、大气达观的为人风范,卓然独立、淡泊明志的天地人格,吸引、感染、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学习吴大观,就是要把吴大观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他敬业、专业、精业的职业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一流社区的实际行动中去。敬业,即用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吴大观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他把68年的光阴倾注到了钟爱的航空动力事业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与其说凭借的是毅力,不如说是价值观使然,他说:“紧张工作是最大幸福,攻关胜利是最大快乐。学习吴大观,就要学习他的这种忘我的敬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向吴大观那样热爱自己的岗位,尽心尽力地服务好社区居民,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面对群众的需求和困难,要在第一时间去协调、去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特别是目前**路社区面临30幢庭院的改善、社区办公大楼睦邻会所的打造、即将开始的三无坊巷9号11号的危旧房改善、地铁围边的动迁、浣纱路、开元路的整治和中河的整治等工作的开展,工程的质量,安全成了居民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如何协调好各类矛盾,让居民满意的同时,使工程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就要充分发挥“草根质监站”民间义务监督员的作用,让居民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政府的实事工程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满意工程。
我们要学习吴大观同志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奋发有为,不断创新的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作为社区的主任,更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结合社区的特色,创出青年路社区”一家亲”睦邻文化品牌,结合建国60周年开展共话祖国新貌,共享邻里亲情活动;征集我与共和国共成长60年邻里故事,举办盛世中华庆祝建国60周年邻居节文艺汇演;组织邻里开展“祖国颂”系列歌咏活动;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专题邻里书画展;在党员中开展“共和国不会忘记”为主题的系列慰问活动等,通过活动凝聚民族力量,增进邻里和谐,促进和谐社区创建。学习吴大观要自觉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居民满意、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
篇8
关键词:优质教学;优质地理教学;实施策略
优质教学理论发源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后来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分析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是一种促进教学优质、促进学生学习优质的素质教学。我国学者周善恒认为优质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目标卓越、过程优化、效果优质为价值追求,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形成优教优学互动模式,旨在适度负担的前提下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并使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其素质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
优质教学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强调教学始终要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目的。因此,将优质教学与地理教学结合,提出优质地理教学理论是适应地理教学基本要求的表现。
优质地理教学是以优质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优化地理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形成优教、优学的互动模式,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学生的地理素质得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结合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需要,转变地理教学理念、实施优质地理教学也已成为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的一项新举措。
一、优质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优质地理教学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由此,优质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优质教学
优质地理教学是一种通过提高地理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优化教学目标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现代教学理念。优质地理教学的开展首先便离不开地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优质地理教学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树立优质教学理念,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与教学能力,而且要善于与学生交流,选择有助于学生潜能发展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以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在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的优质学习
教师教的优质、高效最终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全面进步上。要实施优质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地理学习的主体参与性,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建构,并指导学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地理学习策略,学会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与学的优质结合
优质地理教学是一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地理教学策略。优质地理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优质”,“优质”既包括教师教的优质,也包括学生学的优质。因此优质地理教学也可看作是教与学的优质结合。在优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优质结合就是将教师的优质教学与学生的优质学习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两者的主体性,通过优化教学主体的互动关系,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促使地理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优质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优质地理教学要求地理教师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促使地理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达到最优化,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优质地理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地理教学主体、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过程等。本文主要就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优质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地理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应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隐含在地理知识技能中的人文精神等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地理教学内容是关系到优质地理教学能否实现的基本要素,没有优质的教学内容,就没有优质的地理教学。因此在选择地理教学内容时应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导向,要体现“快乐教学”的指导思想;其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特征,也要注重个体差异;再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注意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地理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喜欢的素材作为地理教学内容。
(二)地理教学时间的管理策略
以时间为标准来看,地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因此优质地理教学时间的管理策略也是实施优质地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管理优质地理教学时间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地理教师要增强时间效益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提高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机智,积极协调好教学时间;其次,地理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要争取在最佳时间段内安排主要教学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再次,地理教师也可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讲述方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延长教学的有效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地理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
优质地理教学实现的关键在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而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尤其注重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在选择导入点时,地理教师应认真分析地理知识的结构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如兴趣爱好等,注意贴近生活,使导入点富有时代性、创造性与趣味性;其次,地理教师在梳理知识点时,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把握地理知识的内在结构、掌握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再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注意启发和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教学行为实现最优化;最后,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培植发散点、发现创新点,寻求不同地理知识的发散点,为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延伸埋下种子,为学生将来进行优质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在教学评价方式上,优质地理教学也多采用表现性、过程性和综合性的发展性评价方式,要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既要考虑到在教师的教学下,学生如何进行地理学习、怎样获得地理知识、如何提高地理素质,又要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味人文精神、如何展现生命价值等优质教学的深层意义。
优质教学理论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和阐释教学现象、教学理论,给我国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深刻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优质地理教学主要通过优化地理教学系统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素,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发展和完善地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以此最大限度地实现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周善恒.新课程理念导向下的优质教学[J]·青年导刊,2005(9):24-28.
[2]刘衍萍,李国霖.素质教育课堂化课堂教学优质化[J].教育导刊,2002(12):22-24.
[3]徐辉.关于新课程改革中教学问题的观察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11-14.
篇9
关键词 技术 知识 演化 隐喻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5-0057-05
一、技术知识本质论的发展及其局限
自莱顿(1974)的经典论文《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了开创性的研究以来,将技术简单当成人工制品的认识局限逐渐得到了纠正,技术的知识内涵与本质开始得到承认。著名技术哲学家邦格(1983)从真知(truth)与行为(action)关系角度提出技术是关于行为过程的知识。此后,技术本质乃是各种相关知识集合的论调逐渐成为技术分析的主流观念,这主要有两条进路:其一,从技艺、技能、技巧的知识化、理论化的角度,认为技术是关乎“实践技巧的学问”,经验形态的技艺、技能、技巧最终能够上升为一般形态的技术理论(technological theories),因而技术可以构成为一种知识体系;其二,从当今主要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形态转化来看,认为技术可以被理解为是科学的应用,科学形态的知识在应用过程中转化为技术知识。以此为指导,人们不仅研究技术知识体系与其他知识体系(如科学知识体系)的相互关系,也开始触及技术知识集合的内部结构问题。例如,受波兰尼的启示,人们区分了技术知识集合中的默会知识和明言知识;从知识适用性角度出发,人们区分了一般(generic)知识和专用(special)知识;从功能角度出发,人们区分了制造人工制品和使用人工制品的知识。沿着这种分析范式,人们很自然地将知识创造和知识整合作为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关键,将知识复制和传播作为技术扩散的实质。
技术知识本质论在经济学发展进程中亦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新增长理论在试图寻找技术进步的内生机制时,毫不犹豫地将人力资本投资、R&D费用等促进知识增长的因素作为技术进步的关键变量,技术进步被等同于知识积累,技术知识本质观的信念一览无遗。而事实上,在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中,把知识存量的增长率等同于技术进步率的做法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比如施穆克勒和曼斯菲尔德就将“技术”(technology)直接定义为“工艺技术知识的集合体”。不仅技术哲学和经济学领域,在管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技术知识本质论都俨然占据了主流地位。
相对于将技术本质理解为以技术工具为形式的人工制品的观点而言,技术知识本质论抓住了技术的知识内涵,更有利于人们理解社会经济中的技术交换、技术变迁等现象,甚至也能对较为流行的技术能力论等其他观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但这种已占据主导地位的技术知识本质论仍有其局限。首先,技术知识本质论容易忽略人工制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技术视为各种相关知识的集合,突破了把技术简单视为人工制品、只看到物化技术的认识局限,但与此同时,技术知识本质论也有将人工制品完全还原为知识的强烈倾向,容易将技术与人工制品的关系割离,忽视技术的物化特征,从而走向与技术工具观对立的另一个极端。其次,技术知识本质论有等同论和知识泛化的强烈倾向。正如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所出现的那样,技术知识观容易导致把技术和知识二者完全等同的倾向,将技术创新和变迁直接等同于知识的创新、整合和扩散。但是,技术和知识毕竟有所不同,等同论势必将与技术相关的所有要素都视为知识,存在将知识概念泛化的强烈冲动。再次,技术知识本质论无法有效处理技术的嵌入性特征。技术是嵌入于一定组织制度、一定历史文化、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技术,这一点在技术社会形塑论(SST)者那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技术嵌入性是技术知识论难以处理的,要么将知识概念泛化用以解释这种嵌入性,要么将技术的这种嵌入性忽略不计。最后,技术知识本质论的整合力和解释力差强人意。技术范畴本身纷繁复杂,每种技术观看到了技术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理想的技术分析范式势必要求强大的理论整合力和现实解释力。然而堪称主流的技术知识本质论并不尽如人意,不能很好地将人工制品、社会嵌入性等技术特征纳入分析框架之中,其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也就差强人意。例如,其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其所需要知识均被发现的一百年之后,也难以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端于英国而不是知识积累相差无几的法国、瑞典或者德国等诸如此类的技术现象。
二、演化经济学的崛起和生物学隐喻
技术知识本质论虽然占据主流,但亦有不少异议者。美国著名学者内森・罗森伯格沿袭马克思的思路,坚信技术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技术史学家乔治・巴萨拉则执着地认为“技术和技术发展的中心要素不是科学知识,也不是技术开发群体或社会经济因素,而是人造物本身”。最具影响力的异议者来自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Economics)。自1981年纳尔逊和温特在其著作《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以来,倡导一种与主流经济学均衡范式截然不同的思维和方法的演化研究范式开始获得蓬勃发展,相关文献呈指数化增长之势,大有掀起一场经济学的演化革命之势,成为20世纪末国际学术界发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演化经济学是在批判新古典主流均衡经济范式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坚持用达尔文主义替代均衡范式所信奉的牛顿一笛卡尔主义世界观,认为经济研究的核心不在于静态的存在,而在于动态的生成,强调经济个体的异质性和有限理性、经济系统演化的非线性和时间性,广泛使用生物学隐喻,倡导跨学科交叉研究。
演化范式发展到现在,虽然还比较庞杂,分歧也还广泛存在,但其基本思维特征和分析框架已逐渐形成共识。作为一种新古典主义研究纲领的替代物,一般认为演化范式具有以下基本思维特征。其一,个体群思考(Population Thinking)。传统均衡范式的给定偏好和个体同质性(代表)假设是类型学思考的产物,这就排除了多样的可能性,因而也无法有效分析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演化经济学则把个人选择置于多样化的群体中,强调了主观偏好的特异性和行为的异质性对创新过程的重要性;其二,有限理性。传统均衡范式中,经济决策要求具有完全信息,且决策者具有完备的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即完全理性。在现实当中,人即使在确定的环境中,具有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也可能由于
决策相关因素的复杂性而无法做出最优化的决策,西蒙把人的这种不完备的决策能力叫做有限理性。演化经济学认为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不应是假设人具有处理信息的完备能力,而应从实际出发,从有限理性出发;其三,历史重要性。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没有时间和历史的概念,经济的均衡是瞬时达到的,并且是可逆的,其理论只是讨论一种最优化的结构,而不考虑变迁过程的历史性。演化经济理论则认为经济社会中不可逆转的变化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历史和时间概念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构建与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分析框架上,演化经济学认为任何演化过程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变异(vari-ation)、再现(recurrence)和选择(selection)。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共同保证演化的进行(例如达尔文的“带有饰变的由来”)。“变异一再现一选择”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演化过程,也正是达尔文主义的主要逻辑规律,由此构成演化研究范式的基本分析框架。
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为我们重新审视技术与知识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其倡导的隐喻研究方法令人不禁联想到生物学基因型和表型理论。基因、基因型和表型是遗传学的基础概念。早在19世纪中叶,孟德尔就提炼出遗传因子的概念。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对代表可遗传潜在性的基因型与代表潜在性实现的表型作了区分,认为基因型是遗传的本质部分,并正式把孟德尔所谓的遗传因子定义为基因,即基因型的基本单元。1944年埃弗里等证实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后来的研究表明,基因是DNA分子上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单位。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DNA序列能够被转译成蛋白质或RNA,部分DNA序列还参与这种转译过程的调节。基因通过准确的复制可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通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等过程可将遗传信息表现为特定的性状,这被称为基因表达。而一种生物的基因组成称之为基因型,代表生物遗传潜在性的总和。显然,基因型只有通过其特定的实现、其与环境相互作用时的表达、通过其表型展现出来时才具有意义,这种特定的基因型表现的性状则被称为该基因型的表型。基因与性状(表型)的关系大多不是一对一的。一方面,一个基因常常可以影响几个不同的生物化学过程,使各个相应的性状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生物的几乎每种性状都受几个或很多基因作用影响,各基因一般只对该性状独立地起到一份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基因的多效性。而且,基因型代表的只是各种潜在的可能性,基因对表型的效应严重依赖于发生反应时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亦即从基因型到表型,离不开生物体内外环境条件的作用,一个基因是否表达以及表达的程度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表型上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演化生物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和基因型表型等关理论为理解技术本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类比和参照。
三、演化范式理解技术本质的三个维度
遵循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分析框架,通过隐喻演化生物学的哲学思想和基因型表型等相关理论,技术本质可以被理解为一组关于从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过程中如何做事的指令,是一种以技术知识为基因型的表型,其变迁是一个广义达尔文式的演化过程。这意味着理解技术本质的三个维度:
首先,从功能维度看,技术是关于生产即转换的指令。每种技术都代表一组从投入到产出过程中如何做事的指令,所谓不同技术是指在这个生产或转换过程中采用了不同原料、不同能源、不同机器设备、不同组合比例或生产了不同产品等等,亦即指令的改变。正如莫克尔(Mokyr)所指出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组关于如何做事的指令。当然,作为“指令”的技术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和增加人们的某种效用,从这个角度看,人类技术与自然界进化出的种种以增加生存概率为目的的生物技能(skill)并无本质不同。
其次,从空间维度看,技术是以技术知识为基因型的表型。如果我们将某种特定技术记为入,其对应的技术知识集合记为Ω,那么λ和Ω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生物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技术知识集合(作为基因型)限制各种技术(作为表型)出现的可能性,但并不单独决定出现哪种技术,技术知识在一定内外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表现为特定的技术――即表型,而技术创新则可理解为表型的变异,这种变异既来自于作为基因型的技术知识的变化,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这种生物学隐喻是富有启发的,因为我们对基因如何产生表型的理解要远远多于我们对知识如何产生技术的理解,这种隐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过程和更好地处理技术一知识等同论所不能处理的制度和环境嵌入性等难题提供了一种良好视角。
最后,从时间维度看,技术是一个达尔文式的社会经济演化过程。新技术的产生与技术变迁都是一个变异一再现一选择的过程。由于和生物进化类似的过度繁殖能力和生存压力,人们必须对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的众多技术进行选择,这样,选择过程发生于λ之中,技术变迁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个新技术的产生及其适应性选择问题。而新技术的产生显然受到技术知识Ω的限制和影响,技术知识Ω的变化同样可以理解为一个变异一选择过程,因此,选择不仅发生于技术入中,即现有技术被选择使用,也发生于技术知识Ω中,即新知识被接受或被拒绝。普遍达尔文主义指导着技术创新和变迁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生物隐喻也有容易引起误解之处。比如生物学中一般不允许从表型λ到基因型Q的反馈、生物进化的选择与再现是严格区分的、生物基因信息一般与载体同存亡、基因交流受种属限制等,但诸如此类的生物学原则和要求显然并不完全适用于技术现象。此时,牢记演化经济学使用隐喻的宗旨是有益的,经济学不应自甘堕落为生物学,隐喻的目的不在于寻找技术与生物演化的准确对应,而在于更好地理解技术现象。
四、从技术知识论到技术演化论
技术知识本质论难以有效地整合技术社会形塑论和技术工具观,难以将二者分别强调的环境对技术变迁的重要作用和技术的物化特征纳入自身分析框架。相比之下,技术演化本质论则具有更强大的理论整合能力和现实解释力。其关于外部社会环境选择作用的见解、对技术本身内部因素作用的认识以及基因型与表现型原理的运用,使之具备了整合技术社会形塑论和技术工具观的可能性。如果进一步把技术知识当成技术进化的底层因子,就能将目前主流的技术知识论整合到这种演化分析范式之中。强大的理论整合力同时赋予技术演化本质论强大的解释力,很多技术知识论和均衡研究范式下无法提供良好解释的技术现象都能在这种演化范式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基因型和表型关系原理为理解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其所需要知识均被发现的近百年之后提供了有益的启发,而环境的选择作用则能为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端于英国而不是知识积累相差无几的法国、瑞典或德国提供良好的思路。不仅如此,演化范式也能为深入研究李约瑟之谜、苏联技术困境等重大且争论颇多的技术现象提供一个更新颖而富有前途的视角。
生物科学的发展不仅验证了进化理论的科学性,也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主义,使之日益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与此同时,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布鲁塞尔学派的耗散结构理论也对人类思想的演化范式提出了直接要求。量子力学理论、混沌理论及包括随机过程在内的现代数学理论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要求人类以一种演化世界观来观察和认识世界,正如古木根社会科学重建委员会的一份权威研究报告指出的:“自然科学发展了一些具有进化论意义的复杂系统,它们所提供的概念框架为社会科学展现了一套连贯的思想,而这套思想与社会科学领域某些由来已久的观点是非常吻合的”。现代西方哲学中,以伯格森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开始了对理性的怀疑和对时间、演化与创造的肯定。科学哲学领域,波普尔“证伪主义”哲学体系风靡一时,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历史社会学派或称历史主义的出现很快使得波普尔和他的学派黯然失色,该学派坚持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待科学的发展,强调科学家的社会心理结构对这个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并非波普尔所说的理性自然发展的逻辑过程,而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技术演化本质论非常契合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现展方向。
五、结语
篇10
考试作弊的危害如此巨大,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根治学生的舞弊行为,有必要对其舞弊原因做一些探究。
(一)心理原因
1.虚荣心理。基于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机制,“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绩好的同学能上光荣榜、受嘉奖,而不少学生“面子问题大于天”,部分思想觉悟不高的学生会担心成绩不好影响“面子”,就会产生考试时作弊的念头。
2.怕吃亏心理。“别人都在作弊,我不作弊就显得不公平”,这也是产生作弊行为重要原因。于是,一些学生为了“不吃亏”、“公平”,也错误地加入作弊者的行列。
3.逆反心理。有的学生认为作弊不是错误而是一种英雄行为,能在四只眼睛的“警察”的监视之下自由自在地作弊,又不被发现不被抓获,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害人更害己。
4.江湖心理。在校园内,存在着一些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平时称兄道弟,为了帮助其圈子内的“哥儿们”顺利闯过考试关,常常协同作弊,否则将成为“不够哥儿们义气”的典型。
5.好逸恶劳心理。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愿认真完成,课后又不巩固,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不愿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绩的进步,考试时只有靠作弊来应付。
6.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行为上倾向于与团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模仿和心理感染的社会心理机制在青少年团体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中学生为了使自己成为作弊团体中一个彻底的“自己人”,使同学们相信自己时刻站在他们一边,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别人作弊时自己也赶快作弊,积极和同学保持一致;或为义气关心同学,关键时刻“拉”一把;或主动帮助同学作弊,以求博得好感。
(二)环境原因
1.压力过大,是导致中学生作弊心理产生的催化剂。做家长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的,而问题在于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成材的唯一途径就是上大学。当家长因种种原因无法真正了解孩子是否在向这个目标努力时,就只能依据名次、成绩来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很多中学生一到考试就紧张,他们往往为了向家长有个好的交待而去作弊。此外一些家长平时又不注意对孩子进行理想、道德、成材等方面的教育,也在无形中促使了学生作弊心理的形成。这是导致中学生作弊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
2.教师评价学生的错误导向。现在学校、教师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对尖子生或学习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对后进生不予重视,甚至讽刺、歧视,这也就导致学生对分数、名次的追求,从而使一些学生走上了作弊的道路。另外,有的教师监考不严,也从客观上给作弊者提供了机会。
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减少舞弊,甚至主动放去舞弊,应该把它当做系统工程来抓,要从源头上抓,要标本兼治。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学生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正面教育、诚信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舞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分辨是非,树立诚信为荣的观念。
2.营造一个诚实守信、旗帜鲜明反舞弊的文化氛围。教室里可张贴些倾向鲜明的宣传标语,如“即使不及格,也不输掉人格”、“考试成绩固然重要,诚信做人更为重要”等。
3.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给予热情的帮助。教师考前应对他们进行补差,找学生谈心,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平衡心态,提高信心,促使其人格健康正常地发展。
4.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试卷科学性的探讨。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分层制卷,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通过考试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5.老师应加强检查与监管力度。平时的作业特别是周练,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良好习惯。
6.作好家长的工作。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内部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实事求是地对待子女的学习成绩,客观地进行定位,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解放出来。